首页范文大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十篇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十篇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8:50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篇1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三个基本向度的价值偏离与关系失衡,造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一)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生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学科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建构和形塑。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错综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中涉及的内涵概念和所呈现的内容也要不断变化,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普遍存在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问题。再加之应试的压力,教学只得将重心放置知识技能的确定性之上,把知识技能的掌握视为普遍的、必须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学更倾向于知识技能和灌输主义。教材陈旧,落后于社会发展,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不符合新时期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教师中心”教学,教育理念落后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以赫尔巴特的教师、教室和教材“三中心论”为主,教师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实现“生本课堂”。传统教师理念认为教学只是课本知识的简单传授,是一种将课本知灌输给学生的过程。

(三)教?w方法刻板,评价标准单一

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还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甚至思维的训练与提升,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要求逐渐提高。传统的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简单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加以巩固知识点,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这就是教学的完整环节。如此循环往复,教学缺失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得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效率低下。教学方法的刻板、枯燥,限制了教学内容的范围,失去了课外趣味性延伸的版块,教学的完整性难以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倾向于选择总结性评价,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以偏概全。

二.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会在北师大举行,在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其中包涵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3]成果的公布标志着我国新课改进入一个新时代,即我国的学生在21世纪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来面对未来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查阅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分类后发现,袁振国老师的观点最贴近本文看法。他认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4]从学科属性来看,核心素养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单独可以完成的,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集中于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每一门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规律,制定不同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使得学生具备应对未来不确定情景的能力和方法。语文学科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培养的分析、理解、感悟、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形成的语文思维、语文习惯、语文情操、健全人格以及从语文视角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等[5]。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有以下四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6]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先行者,承担着打牢基础的重要作用。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应该以此为重,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对母语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尤其重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借助表象、概念等要去进行判断与推理的认识活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后者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通过语文的学习,小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7]因此,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对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也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培养路径

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路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合文献阅读及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尝试从教材、教师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开辟出路。

(一)教材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多元、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8]课程与教材的合理化改革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基础。学生、教学目标以及教材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多样化设计的关键因素,语文素养不单是在教学中体现,更是教材内容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学生的全面性、个体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材的多样性方面,选文应该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形成语文教学的“复合样本”,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学。

(二)教师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更新、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中心”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及时鼓励、关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元、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现良好的课堂互动。因此,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角色。首先,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是小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应首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构成以及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丰富自身的知识,这是培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备环节。其次,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素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推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需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完善自己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能否教好学生的前提条件之一,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篇2

一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设计在其原始概念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核心内涵,这些核心内涵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一般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核心内涵包含3部分,即语文相关能力培养的实际路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语文学习的具体方法、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掌控策略。1.语文相关能力培养的实际路径。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完成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将这项工作有效地分解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才能确保目标的整体完成。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核心内涵表现为语文相关能力培养的实际路径,也就是说如何在一节课堂教学中进行具体语文能力的培养。例如,如何在一堂课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如何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记叙文的类型。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可以表示为将语文相关能力培养进行实践的具体方法和具体路径。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具体方法。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往往轻视语文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不配合、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语文任课教师需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核心内涵表现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语文学习的具体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到每一节课堂教学,具体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学生对说明文写作方法不感兴趣,语文教学设计就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举例子,做出详细的方法指导。3.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掌控策略。能否有效掌控课堂教学是一个老师教学能力强弱的直观体现。从实际情况来看,任课教师往往会出现课堂时间使用紧张或者大量“富裕”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表明教师未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掌控。但是进行有效的掌控靠的不是个人临时的主观发挥,而是依靠科学周全的教学设计。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修辞手法的讲解、文章结构的分析都是非常消耗时间的,如果教师不能依靠有效的教学设计进行提前规划,往往会造成教学任务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涵就表现为对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掌控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进行全面的把握,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要求

1.必须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必须将主要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学生的相关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任课教师不能将训练学生的做题技巧、分析考试命题规律过度地带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因为这样的模式显然是与素质教育思想相悖的。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任课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首要目标,而不能过多地关注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2.必须能够有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为相关的教学服务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为首要目的。因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是教学设计合理性的基础,如果不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这种教学设计就是失败的,就是不合理的。3.必须能够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相适应。语文教学设计无论包含多么先进的思想,还是采用多么高明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相适应,这也是教学设计立足于客观实际的关键。如果教学方案设计不能够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相适应,就会导致教学设计的应有作用无法得到发挥,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运行。

三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因素

1.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的基本信息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基本信息,教师才能科学客观地构思教学计划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学的成功开展依靠的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从而使教学设计满足相关的要求。2.教学内容的相关信息。教学内容的相关信息是教学开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载体,因此这一部分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因素。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一部分信息,才能够对教学任务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把握这一方面的基础上就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掌控。3.具体的教学要求。具体的教学要求是引导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的重要工具,只有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教师才能够将自己的教学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有效开展。因此,具体的教学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因素,能够提高教学设计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作者:麦培灿单位:广东省江门鹤山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李静霞.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培养;文学素养;策略

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注重开发学生语文潜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帮助学生在和谐、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对语文知识内涵进行深入探索,有效彰显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文学素养的价值与内涵,为学生综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充分渗透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培养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全面增强学生文学素养培养成效,助力学生快速掌握语文知识要点与重点,强化语文实践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学科探究过程中掌握文学创作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

1.有利于理解作品背景。初中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文学作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多点位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课程学习兴趣与动力,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引导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增强实践探究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文字阅读、内容感知、语言推敲等过程,获取文本创作的背景素材,增强学生对时代背景的感知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成效,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与作者的创作情感产生共鸣,提升初中生对文本创作时代性的感知能力,更好地诠释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理解能力,对于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成效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更为清晰、透彻地了解,有效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2.有利于深入角色欣赏。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剖析,帮助学生从角色欣赏的角度分析文本内容,掌握文本结构与主线,充分开展文字推敲与应用活动,让学生在作者对主人公的阐述过程中了解阅读文本的内涵与主题,帮助学生充分培养学科思维,强化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与应用成效,为学生高质量、全面性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分散着多种题材的文本内容,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内容。教师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增强学生阅读文本以及对人物角色的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凸显语文阅读文学性价值。3.有利于实现创新目标。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文学素养培养过程,有效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桎梏,积极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为学生多元化,高效性开展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模式下,逐步提升对文本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流程与方式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彰显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1.学生对文学素养培养重视不足。语文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观察,分析出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对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性不足,不能认识到文学素养培养的价值与内涵,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难以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滞后性,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与水平。另外,学生受到信息时代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的认知思维受到信息化终端设备的影响,不能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使得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浮皮潦草,难以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探索学习活动,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中学生处在情感、性格、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阶段,学生思想意识较为活跃,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坚定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信念,就会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导致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文学素养培养以外的学习活动中,不利于学生增强文学素养,培养专注力,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水平降低。2.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多元性、多样性,激发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使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科学开展文学素养培养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学习动力,彰显现代化教学的优势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存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单一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学习活动,导致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不足,难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探索学习活动,使得学生整体学习技能降低。与此同时,文学素养培养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给学生一个认知过渡的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要点与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竞争力,为学生高质量、多元化发展提供助力。初中生长期处在教学方法单一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全面拓展文学思维、积累文学常识、提升文学内涵,从而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成效,导致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降低的问题。3.传统教学模式禁锢学生思想。教师在开展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中,要通过实践教学经验,有效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方法和方案,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逐步拓展文学思想培养成效,使得学生的实践学习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科学开展高质量、全面性的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活动。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却发现,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制约,导致教师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束手束脚,不能以全面性、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存在不足,使得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思维受到禁锢,不能彰显语文教学中公开化、创新性的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中过于形式化,难以激发学生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的动力,从而大大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技能。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建立文学素养意识。语文系统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有效制定出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案,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文学素养培养中强化认知提升能力,积极开展多样性、多元化的教学引导活动,为学生扎实掌握知识要点与重点作好铺垫,全面增强学生实践学习综合能力,为学生深入掌握语文文学素养培养方法与路径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过程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拓展意识,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借助情境的烘托,提升自身质疑能力,强化学生探索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五柳先生传》这篇古文学习时,教师要借助问题情境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对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兴趣,让学生对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这一主题展开探索学习活动。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帮助学生解答作为一名有才华、有能力的古代著名诗人,对当时社会有哪些不满情绪;如何应用诗人的身份来替世人找寻公道。并且通过归隐田居的生活态度表露出作者不为功名利禄所折腰的高尚态度,以独特的视角与思想感受作者陶渊明被称为五柳先生的内涵,全面提升初中生对课文内容的质疑能力,促使学生在深入解读阅读文本中,有效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古代诗人的崇高敬意,增强初中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促使语文教学活动得到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文学素养认知。语文学科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文精神培养过程带动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兴趣,使学生在具体知识点的探究过程中,从人文精神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的文学精神给养得到有效供给,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知识内涵,全面培养学科思维,更全面、更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新颖的素材文本,值得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进行深入推敲与挖掘,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文本作品中,感受作者丰富的思想认知,找寻文本主旨思想,以精致、系统、全面的认知意识拓展学生实践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开放性的学习内容中培养人文精神,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背影》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兴趣,让学生在感受浓浓的父爱亲情的背景下,提升自身学习技能,有效培养文学素养,使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得到拓展,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技能。在《背影》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领会父子之间浓厚的亲情,学习作者对人物刻画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感恩与理解父母,增强自身对亲情的重视程度,在《背影》中通过对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作者四次流下泪水语句的分析过程,体现出作者对父亲浓浓的爱意,表现出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牵挂。在这样的人文精神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作者创作思路的理解,促使学生跟随作者的写作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共情意识,积极开展文学知识积累活动,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认知能力,拓展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增强初中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3.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培养良好创新精神。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文学素养培养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对基础知识、阅读理解、文本写作、口语交际、语文测试等学习环节产生浓厚兴趣,以文学的角度感受语文知识的形态,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总结与推敲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核心竞争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实践学习特点,高质量、全面性展开语文系统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知识重点与要点内容展开探索讨论,逐步更新语文学习架构与内涵,更全面、更权威地进行阅读文本角色赏析活动,使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进行探索学习,逐步增强对文本创作的作者熟悉程度,进而跟随作者情感创作脉络,加深自身文学素养培养成效,掌握文学素养培养路径,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竞争力。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通过有效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开启文学探索之旅。在丰富多彩、天马行空的文学世界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能力,进而全面、高效地展开语文实践学习活动,为学生综合性发展作好铺垫工作。教师运用动物园里的动物都有尾巴作为导入内容,衍生出人类没有尾巴这一客观事实,让学生对尾巴作用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以换位的角度想象人类拥有尾巴后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优势与劣势,在深入探究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主题后,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形象的理解,使学生在丰富且多元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架构与主线,促使学生在文学素养培养过程中,锻炼辨别是非、明理识体的能力,全面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核心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日益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任务发生了改变,教师要结合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拓展过程,提高学生语文文学艺术水平,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语文学科的本质与内涵,增强学生文学理解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文学艺术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文学素养为目标,运用新颖、奇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应用的综合能力,为学生逐步开展创新性学习过程作好铺垫,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竞争力,彰显语文文学素养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碧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吴冬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20(10):65-66.

[3]朱雪莉.激活名著阅读品味经典魅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初探[J].家长,2021(08):123-124.

[4]张丽芬.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及其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3):125-126.

[5]符陈换.课本剧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的运用———演名著引领学生读名著[J].课外语文,2021(31):119-121.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篇4

关键词:六位一体模式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一.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

现代高职语文教学课程中,引进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融合“教,学,做”为一体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在语文教育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对于语文这个适应性和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课程建设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核心目的,同时也为学院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出巨大贡献。“六位”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六个基本要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和教,学和做相互结合的六个因素考核,就是六位教学课程模式,这个也是教学中必须遵循基本原则。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没有传统教学课程思维定式,突出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为教学内容最核心目的,实现教学过程中非常系统完整过程,同时也是职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特色。

二.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随着时展也在不断改革中,如何让“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应用于课程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正确定位课程培养核心目标。

这种新型教学理念是增加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发展而确定下来的,所以对于语文课程性质改革定位是非常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教学方向和教材设计,对于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规律思想内涵都要做到非常好的规划界定。高职语文重点是工具性和实用性,侧重于对于语言能力培养,特别是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重点是突出使用价值才是高职语文教学突出目的。

2.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改善教学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中偏重是对于中国古诗文和人文学科教学,但是这些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泛泛之教学,很难达到高职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所以应该打破常规,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为职业教学开始新的教学内容,加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将高职语文教育写作和口才能够非常完美结合起来,加强对于阅读鉴赏,写作训练,信息处理等能力训练,做到职业能力训练为基本,融合语文知识和人文知识相互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根据个体差异,采用非常灵活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精心设计适合训练项目规划,从而引领技能训练和知识归纳,实现教学和做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主角,老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比如分组学习讨论方法,对于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同时可以开展各种竞赛等促进学习方法,利用开放式教学法对于学生学习进行激励,提高学生自身学习动力。

3.要深化教育改革方向,提高高职语文教材内容质量。

教材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理论依据,传统高职语文教材最大问题就是知识体系和文章内容编排,应该多加入时代感很强文章,从而提高职业教学目的。做到最大限度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素质发展和知识储备进行加强,紧密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教材编排体例,对于学生不同阶层学习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鉴赏,写作,口语,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

4.进行多元化考核制度。

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教师教学态度学生学习品质,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方向和目标,对于学生学习判断评价都有非常重要积极作用,所以要使学生,教师和专家都能够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职业教学能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对于教学中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记录。

三.总结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篇5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学习本身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过程,古往今来,只有将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让知识不断丰富、人类不断进步。创新同时也离不开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创新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开阔的思维去发现学科中潜藏的知识点,并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去理解和解读它,这才是核心素养所倡导的教学目标。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八年级课文专题“itisdiscoveryorinvention?”为例。在教学之前,课前导入可以先给学生设疑,课前导入以ppt展示discovery领域和invention领域不同的代表事物,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并指出二者的区别;课中,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比如“newtonwithhisLawofgravitation”and“Bearandhisphone”这二者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以此为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将各自的结论罗列出来进行分享交流,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其中的主要区别,揭示学生的探究是否正确。

以这样一种自主发现的方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习惯性地合理创新。在课后,除了给学生布置规定性联系作业之外,要更过地让学生去发现所学内容领域的相关事物,去发现更多“discovery”和“invention”。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品格培养

(一)文化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品格培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本族文化的认可,其次是对外族文化的接纳,最后是自身文化的充实,县两个是基础,第三个是文化品格培养的目的。首先,高中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所包含额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知识背后所包含的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容易导致文化冲突,只有在协调好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做到接纳并学习它,因此,文化基础不可忽视;其次是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对自身文化素养有所提升。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人教版高中英语所涵盖的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礼仪、科学求知、生活现象、名人解剖等等板块,因此,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会课本所涵盖的生词、语法,还要吸收里面的文化知识,这才算完整。以专题“tablemanners”为例,这个准提主要介绍的是西方的餐桌礼仪,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得课前导入可以以讨论式进入:

t:aretheresomeoneknowsomethingabouttablemannersofwestcountries?

S1:iknowtheyarenoteatriceforthemainstaplefoodand...

S2:theyusetheknifeandforktoeat,andtheylikeeatcoldfood...

S3:..

t:oK,verywell,andthisUnitistalktothewestcountries’tablemannersinfact,andwhenwefinishedthisclass,ihopeyoucananswermeaquestion----whatthedifferentbetweenthewestandeast.andnow,let’sbeginourclass.

课前的讨论能够引发学生求知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R面,在课中给学生提出引导性线索,让学生边学习边思索其中的关联,在课程结束后在进行发言,讨论课前老师所抛出的问题,这样就能够达到完善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语言了课程就是语文和英语,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与人交流,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语言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三个,一是进行听力练习,学会说之前要先听懂,只有听懂了才能开始模仿、发音;二是是进行句型操练,简单的句型操练是说的第一步,也是进行连贯性表达的基础;三是进行真实或者模拟对话练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者现实中与他人的真实交流都是语言表达的有效方式。听、说、读、写的配合学习,注重口语表达和语言应用,将高中英语真正作为一门技能来学习,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壮腰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教育理念

价值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内涵的确定必定带来教育价值理念的变化与更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位意识,以科学的、宏观的教育理念引领自己的语文教学。

(一)在学科教学中秉承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各个阶段的特点,也有着贯之始终的连续性。学生某一阶段的状态,不单单是这一阶段形成的,而是过往经验的积累,也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进行探索与思考,要回顾学生的过去,展望学生的未来。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内容,培养了哪些能力;初中阶段的知识点在小学阶段有没有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初中阶段该怎样与之衔接,对其进行深化。然后要明确,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达到哪些目标,为此初中阶段要向高中阶段输送怎样的学生。之后,要熟知新版课标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规定与要求,思考相同知识体系在不同学段的要求,紧密结合这些规定和要求,确定初中阶段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基本理念提出。正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不可切分一个整体,“立德树人”的理念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过程中进行身份认同、增强民族文化意识的过程;“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自我对话,思考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进行价值建构的过程;“审美鉴赏与创造”就是学生提升鉴别善恶美丑、判断是非的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提升审美品味的过程;“文化传承与理解”就是学生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体会革命历史文化、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是学生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的过程。而“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产生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个自尊、自强、自立、心怀仁义的学生自然在语文学习上不会荒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学习材料特点、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等,自然发挥学科“立德树人”功能,不是为“立德”而“立德”,而是应该将语文教学和“立德树人”有机融合,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个人思考力

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思考力是不够的。很多教师教学离不开教参,课堂流程显得顺畅的却缺乏灵动性,这在问题设置、作业布置等方面都有表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的个体性和课堂的多变性,对语文教师个体能力的发挥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思考力。首先,要思考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调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乃至在陌生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过程,其价值就是在不确定中实现学生的真实成长。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积极思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课堂。做不到这些,语文教学就有可能陷入“越认真,越失败”“越努力,越有害”的泥淖。今天的教师大多是从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缺少尊重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缺少积极的主体体验和思维习惯,但现在却要去打造出这样一个尊重学生主体、培养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真实的课堂。这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其次,要对各种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辨析。教育理论和今天的教师之间是有着时空间隔的。当前教师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大多从欧美传入,或是由欧美经苏联、日本传入,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针对其相关的教育乃至社会问题产生的理论解释。在历史发展和地域传播的过程中,有些理论因为各种各样原因经历了选择甚至是阉割,而脱离了最初本义。[3]因此不能断章取义,拿过来就用,而是要有思考,有探究,有选择。要有以严谨求实的态度运用教育理论对课堂现象与问题进行揭示与剖析的能力。目前教师学习的机会很多,很容易接触到名师学说和实践课堂,他们的学说和实践可以具有一个普遍的指导和启发意义,但在针对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时却不是万金良药。每个教师的教学都是具有独特性和现实性的,需要教师将所见所学和课堂学情、教学风格、地域特点等融合起来进行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不断提升,从而形成“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理论修正—教学实践”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文化解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是一种习惯和能力,难以一蹴而就,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培养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必须得到发挥。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内容理解”的状态,字词掌握、段落划分、语句分析、主题概括的教学过程还是一种教学常态。推动课堂进程的主要是师生之间的问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呈现出随意化、片段化,问题之间逻辑联系不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是怎样答出“正确”的答案,多感性理解,少理性辨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谈不上提升。这对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应试的压力是有的,但是也和教师的能力和素养不够是分不开的。而这其中,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要熟悉教材,构建初中语文知识体系,要将教材知识内化,形成整体知识结构,建立前后知识链接,做到课堂教学有系统、有计划、有预设,能够游刃有余地应答课堂生成性问题,并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能力的再提升。

(二)要深入理解新教材人文主题

部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将知识、技能、方法语文三大要素融入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人文主题中去,以人文主题组建单元学习。初中语文教师要对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有一个很好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对孔孟之道、老庄思想等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有深度解读的能力;对中外优秀作家作品能够进行比较立体的认知与讲解;能将中华传统价值与现代精神视角联系起来,引领学生徜徉发展变化又一脉相承的文化河流;提高哲学思辨能力,对人生与社会有深刻的省察与洞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心无力——话说来说去、活动搞来搞去,却一直在表面层次流连,触不到点子上,让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内涵流于简单、空泛的词句概括。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培养

新课改背景下怎样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从而建构和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助推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立德树人的德育实践。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从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表达)、过程与方法(语用与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文化)三个维度呈现,三个维度相互关联,共同促进学生形成英语学科素养(马林,2015)。英语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且能够更加完善和升华其核心素养。

一、阅读有效题材,助推学生的文本理解与表达

文本的有效信息包括文本主题背景、文本主旨核心信息、文本内涵信息等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带领学生有效开展生生互动,在学生间的互动和参与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现行教科书上提供的阅读材料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可读性较强。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较为流畅地理解文本。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更要引导学生利用预测、分析、推断、总结、评判、质疑等思维方法,拓展文本内涵,提升思维层次。譬如,《新目标英语》八(上)Unit3i’mmoreoutgoingthanmysister.课的SectionB第二课时,课型定位为阅读课。三篇短文结构紧凑,语言严谨、地道。文本的条理性强,但有一些生僻词汇,为学生理解文本造成一定的障碍。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学习比较级,比较贴近生活,可读性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1)。此表格是文本信息的高度概括,此任务使用了表格填空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推理判断法进行阅读,让学生学会推理把握文章主题,推断作者的态度及写作意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弄清文章脉络和主旨,理解全文。学生在表格的提示下,较为准确地给出了答案。

教师要选好题材,布置好生生讨论的任务,分工明确,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目的是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问题应具有拓展性。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和产出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观点的热情,助推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由于很多文章题材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而在活动中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和对语言的感悟(马林,2015)。

二、设计分层阅读,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与语感

分层阅读式教学是一种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其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从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在英语课堂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不同,教师在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后,学生互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对文本内和文本外的语用能力和语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多次阅读成绩进行具体分析,把所教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能力阅读生,B层为中等阅读生,C层为障碍阅读生。对a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要鼓励他们在掌握文本基本内容后提升对语用的操练;对B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夯实基础性内容,并适当提升语感的操练;对C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加大基础性知识重现率的操练。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文本时应从低点导入,分类指导,分层次设计教学活动(马林,2015)。

为了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处理文本时采用阶梯式提问方式,即设计不同层次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从识记文本基本内容到领会文本中心思想,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评价文本中的观点,最后结合自己的观点,形成创造性的新思维(桑力华,2016)。以九年级Unit11SadmoviesmademeCry.Sectiona3a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阶梯式问题,促进学生发散和拓展思维。

(1)whydoespowernotmaketheprinceministerhappy?

(2)whydoesmoneynotmakethebankerhappy?

(3)whydoesfamenotmakethesingerhappy?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篇8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20)17-0062-05

2019年10月,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1]高等中医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医事业、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强化教育内涵的责任使命,是“健康中国”“高教强国”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赋能。“核心素养”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主题,建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系,对接基础教育改革,搭建一体化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助力卓越中医人才的培养。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核心素养的解读

2016年9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正式确立。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延展深化,在广泛素质养成的基础上聚焦核心,使人才培养更具指向性、实效性。目前,基础教育的核心素养改革对于高等教育产生的是差序性影响,随着学生成长轨迹的发展延伸以及教育的一体化与连续性发展需要,核心素养必将会自下而上引发高等教育要素性乃至结构性的变革。高等教育需要对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前置性路向与结果,开展自觉性预判与主动性衔接,依托高等教育的专业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

在“核心素养”概念内核要义统一的前提下,高等教育领域专业核心素养内涵可以通过与“岗位胜任力”对比加深理解。岗位胜任力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自我概念、价值观和特质[3]。以岗位胜任力为着眼点的人才培养,关照到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社会性的服务面向。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知识更新速率的加快、岗位变迁更迭,将会引发“胜任力”的震荡与波动,导致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摇摆性、人才培养素养更新的迟缓性,降低了高等教育对人发展的促进力和引导力。专业核心素养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外置性”定位,回归教育本体视阈,既将学生发展置于素养培养的中心地位,也着眼于某一专业(职业)规约的关键性素养,是教育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根本体现。

二、人才培养目标文本的选择与研究

(一)样本的选择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网站中“开设中医学专业院校”的链接逐一核查,截至2019年9月,全国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校共有55所,其中高等中医药院校24所、高等医科院校9所、综合类高等院校13所、独立学院9所,详见表1。通过对院校网站“招生专业”的梳理,剔除了成都体育学院中医学骨伤方向和湖北民族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表述错误的2所院校,最终获得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样本53份。

(二)研究过程

首先,采用nvivo12plus外部数据导入功能输入53份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文本,对文本内容逐句分析进行一级编码,形成主要节点。其次,结合nvivo文本搜索功能,对主要节点的相关核心词汇进行抽取,经过对一级编码的比较分析,从中总结出人才培养目标建构的12个范畴,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交往、专业基础、中医思维、科学研究、临床实践、文化传承、创新精神、终身学习、国际视野,形成二级编码。再次,对12个范畴进一步分析与归类,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三级编码体系。最后,在三级编码体系基础上,反复查询了主要节点和原始资料,梳理出人才培养目标建构的不同维度,详见表2。

三、研究结论

(一)人才培养目标文本的结构分析

通过对53份人才培养目标文本的分析,中医学专业按照职业性、专业性与发展性的原则与层级建构培养目标。职业性作为“首要”的强调,既有国家话语下职业责任的认同培养,也有对职业长期发展形成的道德与交往伦理的强调。在职业责任上,指出了中医学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及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在职业道德上强调了中医人才培养应该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道德品德高尚;在职业交往上注重沟通、协调能力培养。

专业性作为“重要”强调,涵盖了专业基础、中医思维、科学研究、临床实践与文化传承等方面,是“知识+能力+思维=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范式。知识方面需要有扎实的中医学知识、理论与技能,熟悉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理论与方法;能力方面要有中医临床诊疗能力、现代科学研究能力、文化传承能力;思维方面则强调了中医思维的独特性。三者综合则表现为中医学人才应具有的人文科学素养。

發展性作为“必要”强调,关注到了创新精神、终身学习与国际视野的培养,其中基于职业特质,终身学习在主体发展维度中表达频率最高。创新精神层面要求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终身学习要求有自主学习能力,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科技发展动态能力等;在国际视野上要求有跨文化素质、国家视野、掌握外语。

(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1.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倾向

“质”是指事物的内在本性。“同质化”是事物在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的相似或相同的发展趋势。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共性标准基础上,个性特质不足。53所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文本具有强烈的趋同与可替代性,人才培养的地域彰显性、办学理念突显性、院校人才培养差异性表现不足。一是地域彰显度上。中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鲜明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培养定位,为区域医疗、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服务。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只有2所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地域性指向。云南中医药大学体现了服务“云南省医疗卫生发展需要”的目标指向,区域性表达明显。延边大学在人才培养要求上,体现了掌握民族医药“朝医”的素质要求,以民族性凸显了区域特质。中医学具有流派性、民族性、区域性的历史发展特点,中医人才培养也应该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吸收民族医药精华、借鉴学术流派思想,培养专业特色人才。二是办学理念突显性上。在53所院校中,仅有“福建中医药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加入了办学理念与校训。办学理念是学校长期发展凝结的道路与经验,是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与原则的重要折射,应该在人才培养“定性”上标识办学价值取向,在“定型”上立足办学发展方向。三是院校人才培养差异性上。中医学专业不仅在中医药院校广泛开设,医科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与独立学院都有设置。但是通过研究发现,院校类型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表现不强,不同类别的院校在育人目标建构中的独特性、内质性不足。如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性、医科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性、综合类院校中医学人才培养的复合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都体现不足,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千校一面”的现象。

2.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表达性弱化

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成长”维度,是教育本质性价值的凸显。中医学专业的“主体成长”维度虽然包含了创新精神、终身发展与国际视野的发展要求,但从文本的30%、54%和7%覆盖率看,“主体成长”维度的培养要求只是零散性的存在,缺乏一致性诉求。特别是对于“国际视野”的素养要求,在全国53所院校中,只有厦门大学、延边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河北大学4所院校对外语掌握、国际视野、跨文化素养均有所涉及,24所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均未体现。人才培养“国际视野”的强调,不仅因为随着中医国际化发展要求,需要对跨文化、对外交流的素养能力有所强调,更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立足学生成长的社会场域、文化境遇,需要有全球化的站位、多元化的视角来实现全面发展。

3.人才培养目标的素养达成性空泛

作为育人实践的指导性纲领,人才培养目标的话语表述应具有核心要义性、目标达成性与评价测量性。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业性”维度中的有着宏大叙事的索骥,特别是在“职业道德”方面,大多将其表述为“良好的职业素养,道德高尚,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理想性的修饰语固然体现了职业道德的高标准,但也使培养目标陷入虚无与空泛,缺乏对“大医精诚”中厚德、至善、尚美等职业道德内涵规约性的深入挖掘。另外,“主体成长”维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虽然契合了高等院校学生发展的普遍性要求,但对于中医学专业,在提倡“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更应该对其前设的“批判性思维”赋予话语表达权。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前提基础。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国际医学人才培养的必要要求,其目的在于“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有分析批判的精神、有根据的怀疑、创造精神和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态度”[4]。中医作为民族智慧的伟大创造,批判性思维促进了学术争鸣、推进了真理发现、开启了创新之门,是医学生素养养成的重要之维。

4.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契合度不足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育人应该具有时代性。通过研究发现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贴合度不高。

一是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上。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五育”并举,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夯实了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在目前53所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还较多集中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育”表达上,对于“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只有江西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和延边大学有所遵循。中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及时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内在连续性。

二是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上。随着新医科教育建设目标的提出,对医科人才的发展素质与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医科一方面是教育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应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医学将会向新兴智能医学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健康理念的丰富完善,使医学从以临床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全过程的覆盖。对于中医学人才培养,新医科教育目标的落实既要在人才培养面向上体现“宽口径”,适应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多岗位的需要,又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上体现“重素质”,将人工智能、信息管理、大数据分析等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使人才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

(三)中医学专业核心素养的内容与结构

高等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核心素养”体系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同一性,在素质要求上具有递进发展性。中医学专业核心素养的内容与结构必须以基础教育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参照,进行科学合理的继承与发展。

1.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作为核心素养体系的中心,“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阶段需要有培养类型与培养层次的指向。在人才培养类型上,除了长春科技学院没有明确的培养类型表述外,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共计17种,大致可归纳为4类(见表3):单元性、二元组合型、三元组合型和四元组合型,院校覆盖率分别占66%、11.3%、5.7%、3.8%,其中的人才類型以应用型最多,参考点为24。

在人才培养层次上,中医人才培养体现了高级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其培养层次定位的核心表述词有“高级”“高素养”“高层次”,甚至“优秀”“卓越”等。因此,将中医学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2.明晰核心素养体系结构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教学方法

在社会主义中国,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同时,学生的文化素养也是从教育中得来,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学,都要以这四个方面为培养目标,明确核心素养内涵,将核心素养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去,是本文主要探究的方向。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学习本身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过程,古往今来,只有将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让知识不断丰富、人类不断进步。创新同时也离不开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创新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开阔的思维去发现学科中潜藏的知识点,并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去理解和解读它,这才是核心素养所倡导的教学目标。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八年级课文专题“itisdiscoveryorinvention?”为例。在教学之前,课前导入可以先给学生设疑,课前导入以ppt展示discovery领域和invention领域不同的代表事物,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并指出二者的区别;课中,抛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比如“newtonwithhisLawofgravitation”and“Bearandhisphone”这二者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以此为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将各自的结论罗列出来进行分享交流,老师带领学生总结其中的主要区别,揭示学生的探究是否正确。

以这样一种自主发现的方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习惯性地合理创新。在课后,除了给学生布置规定性联系作业之外,要更过地让学生去发现所学内容领域的相关事物,去发现更多“discovery”和“invention”。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品格培养

(一)文化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品格培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本族文化的认可,其次是对外族文化的接纳,最后是自身文化的充实,县两个是基础,第三个是文化品格培养的目的。首先,高中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对课本所包含额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知识背后所包含的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容易导致文化冲突,只有在协调好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做到接纳并学习它,因此,文化基础不可忽视;其次是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对自身文化素养有所提升。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人教版高中英语所涵盖的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礼仪、科学求知、生活现象、名人解剖等等板块,因此,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会课本所涵盖的生词、语法,还要吸收里面的文化知识,这才算完整。以专题“tablemanners”为例,这个准提主要介绍的是西方的餐桌礼仪,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得课前导入可以以讨论式进入:

t:aretheresomeoneknowsomethingabouttablemannersofwestcountries?

S1:iknowtheyarenoteatriceforthemainstaplefoodand...

S2:theyusetheknifeandforktoeat,andtheylikeeatcoldfood...

S3:..

t:oK,verywell,andthisUnitistalktothewestcountries’tablemannersinfact,andwhenwefinishedthisclass,ihopeyoucananswermeaquestion----whatthedifferentbetweenthewestandeast.andnow,let’sbeginourclass.

课前的讨论能够引发学生求知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R面,在课中给学生提出引导性线索,让学生边学习边思索其中的关联,在课程结束后在进行发言,讨论课前老师所抛出的问题,这样就能够达到完善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语言了课程就是语文和英语,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与人交流,因此,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语言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三个,一是进行听力练习,学会说之前要先听懂,只有听懂了才能开始模仿、发音;二是是进行句型操练,简单的句型操练是说的第一步,也是进行连贯性表达的基础;三是进行真实或者模拟对话练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者现实中与他人的真实交流都是语言表达的有效方式。听、说、读、写的配合学习,注重口语表达和语言应用,将高中英语真正作为一门技能来学习,这才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高中英语教学任务相对初中阶段繁重,但是在新课标指引下的核心素养不能丢下,这关乎到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核心素养中的学习能力、文化素养是较好培养的,而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在我国当下多数学校还不具备充分的条件,还应加强包括师资和制度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素质教育规章制度,提升教学整体实力。当然核心素养除了以上四点之外,还有一些次重点,包括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信心、科学素养、价值观等方面。总之,新课标倡导下的核心素养都应该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精读;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阅读的精读不仅是语文专业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技能上的综合体现。作为语文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为在教学中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1)注重优化文本资源,发挥语言文化内涵作用;(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技能;(3)注重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这种教学理念的施行,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满足他们的语文学习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优化文本资源,发挥语言文化内涵作用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建立在一定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优化文本资源,能够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感悟语言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发挥语言文化内涵作用,以期在文本阅读及精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要求,笔者以为:(1)优化文本资源,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我们不妨围绕文本素材,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媒体资源等渠道予以不断的丰富和拓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自主性;(2)注重运用多元化学习方式来探寻文本资源内涵,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感悟,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精读技能;(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语言表达愿望,鼓励学生通过口语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的途径来体现文本学习内容;(4)鼓励学生在在此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培养他们的语言理解思维能力。

如在散文阅读教学时,为了发挥语言文本的文化内涵作用意义,笔者往往选取一些具有较强文化内涵的选文进行教学。如2009年江苏高考选文《上善若水》、2010年天津高考选文《寒冷的高纬度》,(1)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该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建议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①文中流露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态度?②文章中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3)建议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完成上述任务,并就其中的学习经验积累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4)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以培养学生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技能

学生是学习的中坚力量,也是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核心载体。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能够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语言学习内驱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综合素养。

从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技能,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围绕适宜的教学目标来帮助学生获得各自承受的学习理解能力。其次是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深刻理解感悟能力。最后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发展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心理需要。

三、注重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发展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任何语言学习都只是为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提供一种例子而已。语文学科文本阅读精读教学也是如此。该课程教学旨在为大学生提高语言学习的技能,目的是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这些方法来运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可以说,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创新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笔者以为,注重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发展创新精神,就是要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的发展作出合理的想象和预测,以培养他们语言发展的创新精神。这种拓展延伸还表现在:(1)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用心交流沟通,获得心灵上的感悟和认同;(2)激活学生的语言表达信心,建议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来再现文章具体内容,训练他们的语言运用技能;(3)搭建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平台,让学生的语言学习升华成为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言,在高中语文文本精读教学中,依据教材文本资源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语言学习规律,创新教学思维模式,不仅能够发挥精读教学的重要特点,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促进学生运用技能的内化生成。

【参考文献】

[1]沈春华.尊重文本阅读:提高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有效性[J].家教世界,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