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十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十篇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8:24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篇1

论文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煤炭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很少。建立科学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合理地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从而发现问题并找出差距,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更好地实施煤炭企业信息化。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交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1.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

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水半。根据煤炭企业的特点及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的特点,煤炭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任何指标体系都应该建立在…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制定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已公_布的闰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提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煤炭企业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把煤炭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通过系统层次划分,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整体结构、特点有比较透彻的认识,用系统的观点来构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目的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让煤炭企业认识到自身信息化水平,如何有效的进行信息化建设。通过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原因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的方法,更好地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南于煤炭企业有自身的特点,不能盲目套用现成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样不仅会偏离煤炭企业信息化评价的重点,而且不能客观的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要本着客观性的原则,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一套能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3)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如实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煤炭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安全、信息化组织建设和信息化人才;而且还涉及到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煤炭企业生产、管理、安全、营销等业务流程的应。因此,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全面反映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分主次地将所有町能的方面都包括进来,而是应该经过实地的调查、仔细的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灵活性的主导指标,避免选择那些具有包含关系的次要指标,从而减少指标问的重叠,使评价更加可信。

4)可操作性与可延续性想结合的原则。对于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要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表达的内容,客观地反映问题,还要能够便于数据采集,能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计算方法简明易懂。只有选取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从实际中获得可靠的数据,进行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使研究更有意义。南于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相互结合,而且要考虑其在时间上延续和内容上扩展,从而为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使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虽然定量指标虽然能更准确的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缺乏,对某些指标如信息化重视程度、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等的定量评价非常难。定性指标只能对指标有一个粗略的估计,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但能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不可能全是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这样都不能不利于客观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因此,采用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是实现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客观评价的重要途径。

2.2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层次分析法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南美围著名运筹学家兹堡大学萨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来的。该方法是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

1)建立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结合煤炭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关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和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提出一套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及煤炭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2)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给出每一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a.lsaaty引用了如表1所示的1~9标度方法使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

构造的判断矩阵中元素满足如以下关系: 

     

3)计算最大特征值及特征向量。通过上述方法得到判断矩阵以后,就要利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目前,通常采取和积法和方根法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但由于这两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要用到许多公式,计算相对复杂,本文利用matlab工具,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假设所求矩阵为a,在matlab中输入如下程序。

%输出格式

fornatshort:

%输入待求的矩阵a

其中,为特征向量矩阵,d为特征值矩阵,执行程序,根据v和d,最后还涉及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编写程序能实现对特征向量的标准化。通过使用matlab计算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不仅大大减轻了计算量,避免了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差错,而且简化了计算过程,更具有可操作性。

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所谓判断思维的一致性是指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互相比较时,各判断之间协调一致,不会出现内部相互矛盾的结果。

设为判断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建立了判断矩阵b的一致性指标: 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ci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为了检验不同阶数的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t.lsaaty提出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index)对于1—9阶的判断矩阵,ri的值如表2所示。

当阶数大于2时,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并记为cr(consistencyratio),即cr=ci/ri。当cr=0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完全一致;当00.1时,则需要重新修订判断矩阵,直至获得满意的一致性。

根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到煤炭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数据,按照如上步骤,可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为进一步评价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奠定基础。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篇2

论文关键词:bp神经网络;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0引言

电力行业是国内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先后经历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等建设阶段。目前,电力信息化呈现出基础设施齐备、数据庞杂、应用广泛等特点,已从量化范畴提升到质的高度。对电力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化评价和管理,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实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如何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何种指标来科学评价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这是当前电力行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正式。通过构建科学、实用、有效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采用具有学习、记忆、归纳、容错及自学习、自适应能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科学、有效、客观地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利于规范和完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力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

1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建立的原则

(1)简明科学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明确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高低与指标间的关系,避免无关的指标列入,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应适宜。若评价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则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问题上;而若评价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则不能充分反映和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设计与使用情况。

(2)公正合理原则。即评价指标应能客观、公正、合理地体现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动态性。

(3)易于操作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应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含义明确、可靠,数据易于收集,可供不了解指标体系建立过程的人员进行操作与应用。

(4)以定量指标为主,辅以一定的定性指标。评价指标尽可能以定量指标为主,但全部采用定量指标也不能完全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情况,所以要辅以一些描述性的定性指标。

1.2指标体系的内容

结合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3个层次来构建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业务支持程度、it绩效水平、信息技术水平、it管理能力、it持续发展能力等五大方面构成,如表l所示。

1.3指标值的确定及归一化处理

在上述55个三级指标中,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之分。根据指标的评价准则又可分为3类指标:正向指标、负向指标和优化指标。由于不同的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之间又由于量纲不同,所以无法进行比较。因此,为了便于最终评价值的确定,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对评价指标做标准化、正规化处理,以便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考虑神经网络训练的收敛问题,对所有指标分3种情况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1)定性指标。定性指标有工程建设情况、信息安全措施、信息安全制度的完善程度、信息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职工it素质等。这些指标的评价值采用专家打分的办法进行评价,取值为0.0~1.0之间。

(2)正向定量指标。是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包括:设备的运行率、安全运行时间、物资供应保障率、劳动生产率、网络覆盖率、联通率等。因这类指标越大越好,故选用所有电力企业的最大值为该指标的理想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负向定量指标。是指其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平均响应时间等。这类指标是越小越好,因此,选取所有电力企业的最小值为该指标的理想值,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优化指标。是指标具有一个最优的取值范围,太大或太小都不好的指标,包括电力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该指标如果太大说明企业在信息化投资建设中将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如果该指标值很小则说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没有发挥有限资本的价值。一般该指标取40%~60%比较理想,然后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如下:

(1)有量纲向无量纲的转化。采取一种二次抛物偏大型分布的数学模型描述:

(2)无量纲指标的处理。采取线性递增函数进行描述:

2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

2.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由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自组织系统,它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记忆和处理的方式,设计出的一种具有人脑风格的信息处理系统。它可广泛应用于预测、分类、模式识别和过程控制等各种数据处理场合,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更适合处理模糊、非线性和模式特征不明确的问题。

bp神经网络是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网络可分为输入层、中间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其中输入和输出都只有1层,中间层可有1层或多层。同层的网络结点之间没有连接,每个网络结点表示一个神经元,其传递函数通常采用sigmoid型函数。每对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上有一个加权系数w,它可以加强或减弱上一个神经元的输出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这个加权系数通常称为权值,修改权值的规则称为权值算法。建立在bp神经网络基础上的专家系统根据一定的算法,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学习确定网络权值。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权值确定、结构稳定后,就可以处理新的数据,给出相应的输出。

2.2基于bp网络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学习过程

bp神经网络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中,输入层包含55个神经元,分别接受55个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三级指标的样本数据输入;中间层包含26个神经元;输出层有1个神经元,就是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相应的bp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由于神经网络各层的初始连接权值是任意的,必须先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的实际输出与期望值的偏差尽可能小。bp神经网络通过训练将学习样本的真实值与网络输出的误差反向传播到各层的神经元,采用梯度下降法不断调节各层的权值,减小因权值带来的偏差,从而使训练样本真实输出与网络输出的误差控制在设定的0.001误差范围内。具体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如下:

(1)根据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要求,提供训练集。选人对网络输出即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影响的三级指标x1,x2,……,x55作为输入自变量,以此确定输入节点的个数(本网络有55个输入节点);

(2)进行初始化。置所有权值为随机任意小,给定学习精度£一10,目标误差为0.001,读入网络初始权重及学习样本。这里可通过对电力企业300名职工开展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前100组记录(样本序号为1~100)作为神经网络辩识模型的训练样本;

(3)按bp算法训练网络。学习过程流程如图2所示;

(4)判断学习精度是否达到要求,如达到转入下一步执行;否则返回上一步继续学习;

(5)储存并输出权值。利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测试(采用10个样本记录为例),输出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终评价结果。

3实验结果及分析

采用bp神经网络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辨识,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结点数分别为55×26×1。根据经验和试验,前100组记录用作学习样本,作为训练神经元连接权值用,学习精度£=1×10;后10组(样本序号为291~300)样本作为测试检验用。经过反复多次学习,其学习结果(测试)如表2所示。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篇3

论文摘要:分析了进行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介绍了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方法、步骤,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效果等3个方面入手,比较全面科学地提出了评价一个林业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为其建立评价模型。利用该体系可科学地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指导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所谓林业企业信息化是林业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林业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管理制度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也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林业企业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林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解决,可以认为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评价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准确客观地评价林业信息化必须依靠评价体系。

1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

1.1评价方法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主要采用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通俗地说,标杆管理就是一个确立具体先进榜样,解剖其各个指标,不断向其学习,发现并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最终赶上和超过它的一个持续渐进的学习、变革和创新过程。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标杆,标杆分为标杆企业和标杆值两种,其中标杆企业是指在同地区、同规模、相同发展阶段情况下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效益相关指标数据方面有典型特征意义的企业,作为标杆库的成员,用来构造标杆值表。而标杆值是专家组根据一组标杆企业的信息化参数值综合确定的。

在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这两种标杆都要确立。标杆值的采用主要是设立参照基准,用于林业企业确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高低。标杆企业的确立则是为被测企业提供对比参照,便于其将具体指标与之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发现企业自身问题,为其今后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

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标杆的确立应由林业主管部门主持,并定期或不定期更新的,以逐步改进测评精确度和不断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整体进步。由于林业企业性质不同,地区间的不均衡,因此,应设立地区、行业两级标杆,便于企业确定自身在本地区、本行业中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改进提高;同时应根据企业性质不同,按类型分别设置标杆,如设置营林型企业标杆和生产型企业标杆,便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价。

1.2水平评价步骤

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筹备阶段:明确评价目的要求,选择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综合评价组。

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有关资料、分析评价工作的工作量大小并做出相应的评价预算。数据获取方式的设计包括统计资料、问卷调查、普查数据、实测数据等方式。

数据收集阶段;确定调查方法和调查群体,采集评价所需数据,对数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评价阶段:按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计算评价,组织专家对权重予以确定、并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总结阶段: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交相应的综合评价报告,指出不足之处和整改意见,并由有关部门公布评价结果。

2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标杆管理实施过程中,不论是标杆的确立还是林业企业自身评测都需要一个指标体系。以提供评测的具体参数标准,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由于信息化过程涉及诸多方面。所以需要根据林业企业的特点,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信息化发展进行客观的定量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以确保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同时.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建设指导的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一方面对其实施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使企业了解其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水平。并与企业的既定目标对比,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为下一阶段的建设确定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新情况,根据企业的新目标和新业务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相应的调整。

2002年10月9日,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为我国企业对自身信息化水平评价提供了标准。但该标准是一套通用型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案,不完全适用于林业行业,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于林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必须以信息化的基本规律和林业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基础,关注信息化要素的特点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评价信息系统状态的指标集合。这种指标集合是相关指标的有机组合,可对复杂系统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

2.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必须以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结合林业企业的特点,借鉴已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测度的理论和方法,如波拉特方法和信息指数化方法,提出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②客观性原则:由于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决策,因此需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中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

③差异性原则由于林业企业具有与其他行业企业不同的特点,而且林业企业自身的规模、性质也各不相同.导致了信息、化目标和标准也各不相同.所以设汁评价指标时.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尤其是指标权重的设定要有针对性,以反映出不同的情况。

④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求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林业企业现有数据衔接,指标含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⑤简约性原则:即要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但各指标间应保持相对独立,不应有明显的包容关系。

⑥前瞻性原则: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即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以便于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连续评价。

⑦导向性原则:由于评价体系具有建设指导的意义,因此应能够引导企业按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开展信息化工作,以避免浪费、走弯路等现象的出现。

⑧动态性原则: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相应的指标体系也应具有动态性,以便准确地反映出信息化水平的实际状况。

2.2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林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评价指标两部分.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主要对林业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价,定性评价指标则是对林业企业信息化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2个层次,共6大类31个指标(见表1)。

3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定性指标,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3.1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对每个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权重确定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质量将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林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庞大。因此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选取两组相关领域的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其中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林业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根据各指标在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程度,对各指标按百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组织专家研讨会,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3.2林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计算

将各参数与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比较,可以得到一系列标准得分,其计算公式为:

尸‘二v/s.,

式中: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v—第i项参数统计得分;

s—标杆库中对应参数标准值。

将计算出的标准得分加权处理,则可得到该企业的信息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s,二艺p:·w,

式中:5,—信息化指数;

尸:—第i项指标标准化得分;

吼—第i项指标的权重。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篇4

本文以矿产资源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imm模型,同时参考国内外学者对信息化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提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评价指标,并运用具有匿名性及统计性的德尔菲法提出修正后的五阶段成熟度模型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由此构成了本文评价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体系。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必须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系统性原则。所以,在推出了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之后,从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考虑,需要对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这就必然涉及到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衡定问题。由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5]作为处理定性问题定量分析的通用方法,不仅能有效处理多目标决策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同时具有灵活简洁的优点,因而本文引入aHp方法来确定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的权重,以实现对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定量分析,进而对矿产资源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

1评价体系构建及数量分析方法

1.1评价体系的构建(1)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模型构建。左美云等[3]提出的五阶段信息化成熟度模型(imm)对后继学者及管理者在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问题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imm模型作为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础模型,在具体运用时,还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更为具体的细分类指标。因而,本文引入imm模型,并运用德尔菲法,最终确定针对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并制定出与之相应的细分类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评价体系。需指出的是,考虑到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尤其是在现代工业化企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借鉴专家反馈的信息,本文由此提出的评价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与imm模型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我们将imm模型中强调计算机技术的技术支撑级改进为信息技术引入级,这一改进体现了在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突出作用。其余4个信息化成熟度层级分别为:信息系统普及级、信息系统集成级、信息资源管理级和信息化成熟级,而且模型中的各层级从信息技术引入级到信息化成熟级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层级越高,说明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该评价模型中的各阶层所反映出来的关键特征或关键状态见表。以上是我们建立的反映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然而该评价模型仅仅是反映企业当前信息化所处的状态,而该状态的具体特征却需要由具体的评价指标来呈现,因此,还必须构建相应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系统地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2)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当然,要构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必须要遵循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系统性的构建原则。具体而言,科学性,是指从实际出发,注重企业信息和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可操作性,则注重指标设计既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同时能将其量化,以便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分析;系统性,则强调指标设计在尽可能少的基础上,保证评价指标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前企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并且能够对企业未来的信息化进程也能有一定的反映和指示。根据这3个原则,并结合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实际、刘志妍以及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评价指标,同时采纳信息专家对初始信息指标的反馈信息,最终确定了以企业信息化应用环境、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人力资源投入情况和企业信息化收益情况为一级评价指标和相应的19类二级评价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5个一级指标的设定,参照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的企业信息化基本评价指标,不同的是,考虑到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不仅运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更多的是为各个具体的执行目标所服务,同时,安全更应该是矿产资源企业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本文用信息化应用环境替代了基本指标中的战略地位,同时将基本指标中的安全指标并入到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指标中;对于19类二级评价指标的设定,其中,企业信息化规划及预算制度情况、Cio的地位及权利、企业网络性能情况、办公自动化状况、决策信息化水平、企业信息化技术人才情况、企业信息化培训水平以及企业资金运转率情况来自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基本指标,而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生产过程信息系统建设情况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引自于刘志妍,其余指标为本文参考专家建议而设立。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具体内容见表2。至此,我们建立起了评价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五阶段评价模型和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要准确地对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还必须将具体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分析,并将量化结果转化为相应的评价模型,以实现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对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

1.2数量分析方法(1)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衡定方法。目前,由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法)作为处理定性问题定量分析的通用方法,不仅能有效处理多目标决策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同时具有灵活简洁的优点,因而本文运用aHp方法来确定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的权重确定过程可参见Saaty以及刘志妍。然而,当前确定的权重是否合理有效,还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后才能确定。当一致性比例CR<0.1时,才可认为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进而说明当前确定的权重是合理有效的,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订,直到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至此,我们得到评价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的权重,则可根据专家对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分得到企业最终的信息化成熟度分值,最后再将该得分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与评价得分的数量关系表进行比较,由此得到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总体评价。于是,我们需要得到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与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测评得分之间的数量关系。(2)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得分与信息化成熟度等级的数量关系。需指出的是,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尤其是矿产资源企业要达到信息化成熟级是非常困难的,而要实现信息技术的引入级却是很容易的;当企业达到信息技术普及级后,通过制定信息化管理规范以及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也较容易达到信息化系统的集成级;但是当企业达到信息系统集成级后想要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级或是由信息资源管理级提升至成熟级时,企业却必须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积累期。基于此,同时参考信息专家给的指导意见,我们最终将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与企业评价得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见表4。

2数值算例

2.1算例说明将具有全国煤炭“百强企业”称号的某矿业公司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采集到关于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相关信息,随后将该企业的相关信息发至5位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并要求专家对该公司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分,最后将信息化专家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实现对该矿业公司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通过比较评价结果和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真实情况,以验证本文推出的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的适用性。

2.2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运用aHp法来确定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且将各信息化专家对各评价指标的评分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所有检验结果均小于0.1,即各专家的评分是客观有效的,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中,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信息化的应用的权重达到了0.69,由此可见,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以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同时,在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评价指标中,企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化安全保障占到了该评价指标的73.47%,因而说明,企业在信息化基础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将自身的基础数据库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不仅能够让企业了解当前及过去的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企业从历史数据中发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当然,在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同时,企业的信息安全保障也必须同步跟进,以保证企业的信息及商业机密等不被泄露,从而保全企业的利益。此外,在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评价指标中,企业生产过程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系统间资源共享程度以及信息系统集成情况占该评价指标中的比例超过了70%,由此可看出,目前矿产资源企业在信息化的应用上主要集中在生产和管理流程上,而且注重企业各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2.3数值算例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结果将专家反馈的关于算例公司(具有全国煤炭“百强企业”称号的矿业公司)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的评分和矿产资源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相乘,进而得到关于该算例公司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得分,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见表6。从表6中算例公司信息化成熟度的平均得分来看,该矿业公司在各项测评指标上的得分均不高,尤其是在决策信息化水平以及电子商务状况的评价指标上得分较低,说明该矿业公司运用现代信息系统进行决策,以及开展网络销售与预定等电子商务活动的水平还比较低。尽管如此,该矿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信息系统建设、企业网络性能、企业网站建设,企业信息安全保障情况以及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得分较高,这反映出,该矿业公司在安全生产、作业流程的信息化及信息安全方面做得较好;企业重视信息化,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从过去冗杂的业务流程和制度管理中逐步解放出来,以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及营运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该矿业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特征是,企业具有较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企业信息化在管理层及员工中得到重视,公司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共享程度还比较低,企业的信息决策水平以及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水平也比较低。总体来看,该矿产企业的信息化还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具体是哪个阶段,则需要通过比较企业的最终得分和评价得分与评价模型的分类标准之间的量化关系表(表4)来确定。将表6中算例公司所得的各项信息化成熟度测评指标的最终得分相加,进而得到该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总体得分为43.82分,再将该得分与表4所示的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等级分类与得分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该矿业公司的信息化成熟度属于信息系统集成级。处于信息系统集成级的企业表现出来的信息化特征为:具有较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信息化意识在员工中得到进一步增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初步实现共享,并开始筹建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网络与企业的门户网站基本建成。通过将该矿业公司目前信息化水平所反映出的实际特征与信息系统集成级应有的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两者的匹配度很高。因而说明,本文针对矿产资源企业提出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能够为矿产资源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后,通过评价矿业公司的信息化成熟度之后,就该矿业公司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而言,该企业若要进行更进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则重点除了继续完善其生产管理制度和系统的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水平之外,还应该着重加强企业如何提高决策信息系统的应用水平,电子商务水平,以及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水平。

3结论及建议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篇5

[论文摘要]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按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出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客观真实地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政府自2000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转贴于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篇6

摘要为了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意见法来确定权重矩阵和评判矩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来说明各个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最终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的综合评判。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信息化指标体系

一、引言

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迫使企业不断寻找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作为社会经济基本单元的企业,其信息化投资需求不断加大。企业以投资回报为生存准则,因而重视信息化的投资结果。

信息化效益的研究对于明确信息化投资成果,提供反馈信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整个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主要保证。

本文基于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的数据分析,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和特点。这对于完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

评价是指根据确定的目标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变为客观的定量数值或者主观效用的行为,可认为,评价就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的考核。企业信息化评价由于渗透性强的特点而变得复杂,在评价中只注重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还要看到由此而带来的企业创新力的提高,企业发展升级的核心力在于其创新力。由此本文提出了由信息化水平、经济效果和创新力有机结合的企业信息化三维评价指标模型。三向量的合量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的效果,是综合评价的依据,在每一维度下又有相应的二级指标。

(二)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

企业信息化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本文依据所要处理的数据特点将采用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信息化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分析

(一)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

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矩阵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综合评价,上述指标体系中每一要素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对给出的评价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在讨论n个因素中每个因素在整体中各占多大比重时,将定性说明其中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对总体而言的重要性程度的语言量化,引入函数f(x,y):

本文在处理数据时,将直接对所有二级因素进行综合评判,并分析计算结果,由于一级因素因素集较小,不予单独计算。

(二)数据的处理及结果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经过对一千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的比较,把一千家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0005000万,第二类是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1亿,第三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10亿,至于年销售收入1000万以下和10亿以上的企业由于所占比例较小,不加以考虑。在这三类中分别随机选择10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多个二级指标,对这些二级指标分别用相应的数据来替代,具体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信息化投入/销售收入,信息化经济效益――销售利润率,企业升级规模速度――企业2012年销售目标收入/2010年销售收入,研发技改投资成本比重――(研发投入+技改投入)/销售收入,知识资产投入成本比重――人才培养与引进经费投入/销售收入。本文数据是基于2009年的企业数据,相应投入和销售收入都是2009年的值。

由以上数据处理方法可得如下结果,根据层次分析法获得权重矩阵为:

根据专家意见法得到评判矩阵,第一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0005000万,第二类是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1亿,第三类是年销售收入在1-10亿,其单因素评判矩阵分别为:

在权重矩阵和单因素评判矩阵可得的情况下,利用前面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出综合评判矩阵,这里只给出第一类的情况,剩下的两类情况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来。

综合评判矩阵中每一行分别表示一种因素,共有六种因素;每一行有五列,分别表示五个评判等级,第一列等级最高,然后依次递减,最后一列等级最低。每行最大的数值表示该行所代表的因素所处的等级,例如:第一类中的第二行表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该行最大的数值为1.4452,所在位置为第三列,所以表示信息化投资成本比重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处于中等水平,类似的可以得出其它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级水平。

将三类情况下的数据综合分析可得,规模小的企业其信息化水平的各个因素影响等级比较低,较低等级的数值要大于较高等级的数值;规模中等的企业的这种现象不是很明显,数值大小比较对称;规模大的企业正好与规模小的企业相反,其各因素的影响等级比较高,较高等级的数值要大于较低等级的数值。由此可以得出:规模较大的企业其信息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比较明显,规模小的企业其信息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很明显。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分析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对数据的分析可清晰的看出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正向影响是很大的,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信息化作用程度具有相似性,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的过程中信息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作用对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已经显得举足轻重,在当前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共识的大环境下,企业应着眼于使信息化支出在营收中所占比例最优,即以最少的信息化支出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效益最大化。企业在升级过程中要实现信息化,经济效益,创新竞争力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总效益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金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2]李宏艳,董军,杨善林.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6).

[3]唐志荣.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

[4]张维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应用.宁夏大学学报.2002(9).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篇7

【关键词】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创新;利益相关者;价值矩阵

1.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支撑企业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价是保证信息化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信息化水平评价是依据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程序、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特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信息化表现和信息化效果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1]。

根据国资委信息化工作指导精神,各大央企开展了自身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集团公司”)通过连续4年的评价工作,掌握了各单位信息化工作的详实数据,深入挖掘了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属各单位也依据评价结果,对标先进,查找差距,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登高”计划并在工作中认真落实,推动了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集团公司评价工作的相关经验,已经在部分央企和军工集团得到了推广,也带动了航空信息化软件成果的共享和传播。

2.评价工作机制

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和总结完善,集团公司形成了一套完整并规范的集团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机制,主要包括:评价组织机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作流程、评价对象、评价结果(见图1)[1]。评价组织机构包括集团公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主管部门、专家组和测评中心,分别作为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咨询机构和执行机构;评价对象包括集团公司所属直属单位和成员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是信息化水平的衡量标准;评价工作流程保障各阶段工作的高效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结果纳入集团公司业绩考核体系,也是各单位改进和“登高”的重要依据。同时集团公司还开发应用了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支撑评价工作的开展。

2.1评价组织机构

在评价组织机构中,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是领导和决策机构,由集团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负责组织贯彻落实上级单位有关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的方针、政策,审批集团公司评价工作的有关规定和标准;集团公司信息化主管部门是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制定集团公司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开展每年度的评价工作,审核评价结果并评价报告;集团公司信息化专家组是咨询机构,参与评价指标体系编制、评价打分和现场审核,为参评单位提出改进建议,发现和提炼信息化最佳实践;信息化水平测评中心是执行机构,为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等。

2.2评价对象

集团型企业下辖单位多、关系复杂,其中既有集团主营业务的企业,也有大量民品、第三产业、非银行金融业务的企业。为了实现对所属企业的高效管理,很多央企建立了“总部直属单位成员单位”的三级管控体系,评价对象就包括相关的直属单位和成员单位。对于多元化的集团型企业,可以根据主营业务不同将单位进行分类,并设置相应的主营业务信息化采集项,如按照设计制造全过程可以将单位划分为设计、制造、设计与制造一体、试验鉴定、维修、基础研究、服务等类型;还可以根据单位管控职能不同进行分类,如直属单位主要是对所属成员单位进行经营管控,可制定专门的直属单位本部评价指标体系,并设置有针对性的采集项。

2.3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的标尺,应能够引领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提升的路径,是集团型企业信息化工作指南。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方法很多,可以综合使用平衡计分卡、信息能力成熟度、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多层次灰色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2345]多种方法,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集团型企业一方面要重点考虑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企业信息化的指导要求;同时还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在指标设置和采集项上突出本行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特色,保证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根据年度信息化工作的要求,结合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按年度对指标体系的指标、采集项和权重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指标体系的指导性。以集团公司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共包括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6个三级指标和260多个采集项(指标体系框架示例见图2)。评价指标体系对集团公司信息化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1)评价指标体系是集团型企业贯彻信息化重点工作的有效抓手。如通过设置“统一信息编码”的采集项,鼓励各单位积极申请和应用统一代码,为企业信息集成、交换和共享打下基础。(2)评价指标体系是集团型企业开展信息化专项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设置相关的调查题,获得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的准确数据,发现信息化管理和实施的死角,为企业信息化工作推进提供支持。(3)评价指标体系与it价值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动。评价指标体系考察了单位信息化各方面的应用效果,也为it价值研究提供了全面真实的素材[6]。

2.4评价工作流程

信息化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修订和指标体系、初评、现场审核、总结评价、晋级和“登高”等环节。修订和指标体系是根据集团公司信息化年度工作重点和要求,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初评主要是通过各单位的自评价,对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数据进行采集,使用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生成初评结果;现场审核是在初评结果的基础上,由集团公司组织进行现场审核,通过专家现场检查,对参评单位信息化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最终确定各单位年度信息化水平级别,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总结评价是根据评价结果编写集团公司评价总结报告和各单位评价报告;晋级和“登高”是在评价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各单位根据集团公司对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和要求,制定和实施“登高”计划。

现场审核阶段的时间紧、任务量大,因此应制定现场审核的工作标准、流程和配套的支撑文件模板(见图3),确保现场审核工作能高效有序进行。现场审核不仅确保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而且通过专家深入单位现场审核,全面了解各单位信息化工作的真实情况,提炼和总结出单位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亮点,形成最佳实践并复制到其他单位,带动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

2.5评价结果

信息化水平评价是集团公司对各单位信息化最全面的调研,尤其在每年的现场审核中挖掘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了让这些信息切实发挥价值,评价总结的范围也在持续拓展,主要包括总结报告、信息化最佳实践等几个方面。总结报告以数据分析为主[7],全面梳理各单位信息化工作的真实情况,为集团公司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还给参评单位发送评价报告,报告中对单位信息化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剖析和定位,帮助单位对标先进,发现差距,明确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重点,基于对现状的清晰认识进行信息化规划、建设和应用。在近两年的评价工作中,集团公司挖掘了40多个信息化最佳实践,并通过出版最佳实践案例集等方式,进行深入总结与宣传推广。

3.工作机制创新方法

实践证明,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对于集团型企业产生了巨大价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尚未采取系统的措施促进这些价值的应用等问题,同时以指标体系为重点的传统评价,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单位对信息化的重视度和投资力度,但也存在过度分数导向的问题[8]。少数单位可能会为了提高评价分数,购置一些现阶段并不急需的软件系统,编制缺乏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导致信息化的投资浪费和形式主义。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局限于指标体系本身,还需要在工作机制上采取新的措施,形成一套具有可推广性的工作机制创新方法。

工作机制创新的方法符合pDCa原理,包括策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共4个基本步骤。后3个步骤相对常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筛除、选用或改进,工作机制创新的关键和难点在于策划阶段。策划工作机制创新主要有4个步骤(见图4):

3.1明确利益相关者

“实现价值”是工作机制创新的目标,而价值是依附于受益者的。因此工作机制创新的第一步,就是明确潜在的受益者。以评价工作为例,从传统的“完成此项工作”的角度来看,工作机制创新只能局限于改进已暴露的细节问题;而如果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集团公司总部、专家组和参评单位不仅是评价工作的“参与者”,更是潜在的受益者和服务对象,他们的每一个价值需求都为机制创新提供了动力。

3.2分析价值需求,筛选价值点

明确利益相关者之后,就要进一步分析每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首先是利益相关者在当前工作中已反映出的需求,如在评价工作中集团公司希望提高现场审核的工作效率,参评单位希望能够准确填报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需求为工作机制的“微创新、小优化”提供了动力,如评价工作中为现场审核制定标准化文件、为单位进行培训等。

然后再考虑利益相关者在其他工作中的需求,如集团公司总部在信息化决策时需要参考数据,参评单位希望学习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等。这些需求与当前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属于“潜在需求”。大多数潜在需求是无法与当前工作相结合的,可一旦结合起来,就能产生重大改进和方向性创新,如现场审核中与单位领导进行高端访谈、由专家组点评单位信息化亮点和改进建议等,将信息化水平评价的重点从“评分”提升到“信息化工作指导和最佳实践经验交流”。

3.3构建闭环“价值矩阵”

每一个价值需求来自于利益相关者,最终也要靠其他利益相关者实现,因此在利益相关者内部就形成了“价值输入-价值输出”的闭环。将这些“输入-输出”关系组织起来,就形成了价值矩阵(见表1)。随着评价工作的持续开展,价值矩阵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3.4结合具体工作内容,设计新措施

每一个价值点及其“输入-输出”关系,就形成了一套创新的约束条件,既明确了需求者及其具体需求,也指明了由哪个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再结合具体的工作阶段和内容,就可以设计出新的措施。如评价工作中为了“让参评单位提出自身的信息化难点和需求”,在指标体系设置了相应调查题,在现场审核之前做沟通,在现场审核中重点调研和了解相关要求,在评价总结中安排编写专项报告等。通过4年的实践积累和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机制,集团公司信息化评价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并规范的工作体系。

4.工作展望

后续信息化水平评价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1)紧跟国际先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将mBe(modelBasedenterprise,基于模型的企业)[9]、BVa(BusinessValueassessment,商业价值评定)[10]等最新的数字化测评标准融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2)融入it架构模型的思想,推动集团公司统一it架构在各单位的建设和应用,为两化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3)充分融入it价值模型体系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价值的评估,引导各单位充分发挥信息化投资的价值,实现信息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增进.基于业务价值的行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1(12)

[2]Shapiraphilip,YoutieJan,RoessnerJDavid.CurrentpracticesintheevaluationofUSindustrialmodernizationprograms[J].Researchpolicy,1996,25(2):185-214

[3]毛加强,田雯.利用平衡记分卡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9(12)

[4]刘培德.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5]李潇潇,高钰琪,陶发胜,边瑛.国内组织信息化评价方法现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6]L.m.Hitt,D.J.wu,G.X.Zhou.investmentineRp:Businesstandproductivitymeasurement.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2002,19(1):71~98.

[7]阎雪虎,邓虎.中航工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数据分析[J].中航工业信息化,2010(4)

[8]郎俊峰,陆仓吉,陈昌明.信息化水平评价对云南烟草信息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篇8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领导层;运作层;实施层;技术层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全党全国都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党中央面对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国拥有lo00多万家企业,多数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水平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只有抓住机遇、排除阻力,强力、正确地推进各项信息化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加速自身改革与现代化的进程。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体(内部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外部的股东、宏微观经济管理机构)提供了认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途径,为改进企业的各项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依据。

一、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所应秉持的理念

在信息化投入早期,人们普遍有一种理解就是信息化投入越多,所能带来的效益就会越大。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工作也仅仅停留在某些局部概念和技术应用水平上。其实,信息化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寻求一种新的出路。所有这些系统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系统能否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能否给企业带来显著的价值,即信息化工作是以效益为导向的,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只有那些“出效益”的信息系统,才能得到用户的青睐。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应关注的是信息化对战略的支撑度,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和成本降低所带来的效益;并且关注信息化系统投入运行后,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发挥出期望的性能和价值。信息化工作应坚持一个明确的基本原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坚持“it以用为本,持续改进”。坚持三个持续力:“持续应用、持续改进、持续跟踪评价”,坚持应用整合和复用。“实用”是it系统价值实现的载体,反之,即使是能够成功上线而不能成功应用的项目投资,其价值也是零,而且还会给企业带来负资产,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信息化工作应把系统能量释放、价值实现的重心放在推进应用上,从“实用”的角度促进信息系统能量的释放,从“实用”的角度进行效能评估,而不是放在个别指标数据的计算上。、

因此,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应以合理、正确的设定企业信息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为前提和根本出发点。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无论其工作环境还是最终目的,都与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的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估存在较大的区别,不能照搬评估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估不能仅偏向于技术应用。因为技术应用侧重的是设备、技术是否到位,而不关注企业的管理性质是否发生变化。这样的指标往往不问信息化工作是固化原有管理,还是改变、提升原有管理。往往导致与信息化有关的技术设备是新的,而管理理念和体系却是旧的,两者叠加从本质上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并没有提高。比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原有不合时宜的管理结构,管理规则却不变。这样的企业信息化,造成用新技术固化旧体制,承担不了改革的功能。

在企业层面上开展评估,应反映并强调人的作用。早在在西方商业界开展信息管理之初,信息管理专家斯劳特(R.Synott)和格鲁博(H.Gruber)就指出,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仅从专业技术上来努力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接受以下事实:信息是一种必须加以全面整体处理的有价值的共享性资源,为了这一共享资源加以集中管理,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负责此项工作的信息资源管理必须由Cio来担任。”这表明,作为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自身与信息技术设备相比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作为最终目的,评估要对企业信息化的效果作出评价和分析。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要达到两个效果:第一是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减少内耗,增加创新能力。第二是对环境的变化能够迅速地适应和响应。人是企业的核心,信息系统搭建企业的整个数字神经系统,使人和整个企业融为一体,对外界产生快速的决策。这两点在企业中形成两种效应,一是网络协同效应,强调协同的优先性。从单纯面向职能,转向以职能转变为基础,以流程重组为导向,面向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流程。通过协同,发挥企业作为大系统的功能倍增优势。二是网络生命效应,强调创新的优先性。从非学习型或非适应型的组织,转向学习型的适应型组织。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评估工作是为管理服务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项工作很大程度是为企业自身的管理服务的,应包括对企业领导、运作、实施、技术平台全方位的测评。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不仅是对测评对象简单地打分排序,还要通过评估过程和结果把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引导到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上来。只有从领导战略、投入结构、应用、效益、人力资源、组织与文化、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从效能出发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才能引导企业建设有效益、务实的信息化,信息化才能为企业提供切实的帮助。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的对象和方法

依据上述理念,我们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的评估和评价,不在于投资的多少,系统规模的大小,也不在于技术的高精尖,而在于与业务战略与系统平台的匹配度和适应度,在于投入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在对一个系统需求分析和方案选型时,需要始终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到对业务最有价值的应用上。而那些对企业的业务发展最需要的最有帮助的信息化工作就是最有价值的应用。众多企业通过信息化工作的切身实践体会到,企业信息化评估的对象有四层:领导层、运作层、实施层、技术层。相应决定四个方面: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能力,企业的运作机制和模式,实施信息化的能力,技术能力;并可细分为外溢效应型指标、网络协同型指标、社会资本型指标、团队协作型指标、虚拟企业型指标、客户关系型指标、企业文化型指标、流程重组型指标、竞争能力型指标、知识管理型指标、技术指标、技术创新型指标、决策理论型指标等。

与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估使用客观的定量评比所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方法是通过获取被调查对象(内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外部的股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对某一信息化指标描述的认同程度的信息,最终将所有对单个指标进行描述的信息加以汇总分析,得到信息化水平的评价结果。

2003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订企业信息化专项指标体系,对于丰富和完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重大课题。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三部分组成。指标体系参考了国内外数十个方案的优长,集中了专家的智慧、心血,创造性地应用了从效能上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新方法。该指标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第一次提出从效能角度,从适宜度、灵敏度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咨询。在评估工作的调查阶段,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外部的股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有关人员中分别以随机或抽样的方式确定调查对象,由于企业有多种类型,如专注于生产或专注于服务的企业,对相同的企业显然不能使用同一份问卷,所以进行试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在企业进行评估实践的过程中,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实践在国家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得出切合企业实际的问卷并进行试验调查。在问卷设计上,使用语义区分量表(semantleDifferentialScales)构成的闭合式问题是一种简单、高效、稳定的方法。问题的具体形式如下例所示

在问卷的内容上,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即领导层、运作层、实施层、技术层。通常在问卷设计完成后,会随即进行小范围的试调查,并对试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编号和输入工作,然后开始问题鉴别度的分析,即求出每一个题项的“临界比率”(criticalratio,简称CR值),其求法是将所受试者在预试问卷的得分总和进行高底排列,得分的前27%为高分组,得分的后27%为低分组,以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低二组受试者在每题得分的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将t检验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题项予以删除,因为这些题是不具备鉴别度的。然后,为了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会对问题的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以达到减少强相关问题的数量,精简问卷的目的。最后,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进行信度分析。对由SemanticDifferentialScale型问题组成的问卷,常用检验信度的方法为L.J,Cronbach所创的系数(Cronbach’slapha),其公式为:

其中:K为问卷所包括的总题数

为全部试验问卷总分的方差

为单个问题得分求总后的方差

a系数值界于0~1之间,其值越高代表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越好。

经过以上修改和检验,试验问卷就可确定为最终用于调查的问卷。为了满足测度工作标准化的需要,以实现同类企业测度结果具备可比性;同一行业的企业应使用相同的问卷,以同一方式选取调查对象或进行抽样。最后,从回收的问卷中求出该企业被测度的四个分量(领导层、运作层、实施层、技术层)的平均得分和整份问卷的总分,以此作为分析的依据。更进一步的是,作为信息化评估工作的发展趋势,利用因特网和计算机程序可以实现问卷的网上填报,将结果直接汇总、计算并存人数据库。

三、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结果的分析

作为分析的依据,首要任务是建立评估结果数据库。由于不同的行业所需达到的信息化水平和推动信息化的力度肯定有所不同,所以,该数据库应按行业分类,用于收录该行业中已实施的信息化评估工作的企业的评估结果。从这些结果中,可以提炼出某行业中企业信息化水平最高的企业的单项得分和总分值,并依次找出行业内处在不同信息化水平(阶段)的各项得分值。

2004年7月15日,中国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CeCa)在北京举行“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工程”首批标杆企业会,了首批2l家标杆企业,重点推荐标杆企业的最佳信息化实践。神州数码、联想、首钢、光明乳业等一共2l家企业首批成功人选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对于人选信息化标杆企业,除了考察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规模,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基本能力之外,还重点考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是否相适应,是否务实有效,以及领导人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战略。作为信息系统的评判依据,企业资金周转周期、决算速度、对市场竞争的反应速度等内容亦成为考核信息化的重要指标。此外,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建设水平、应用水平、人员素质等要素也在考核之列。首批标杆企业中,有名列“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榜首或行业信息化之首的;有在信息化关键应用上取得突破成就、创造多项世界记录的;有在改革和创新方面作出创造性贡献的;有在竞争中利用信息系统获得显著优势地位的;有带动整个供应链信息化发展的。当选企业涵盖当前涉及国计民生的主要行业,它们在以往信息化实践中,为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创造性的、成功的探索,发挥了凸显表率和示范作用,对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实际评估操作时,被测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得分与行业内的标杆企业进行比较,在确定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同时,更可以进一步从四个层面观察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与业内标杆企业的差距。例如,某企业信息化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篇9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的有关问题

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的竞争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之产生良好的效益,就需要探索科学的指标体系。在广泛吸取现有方案基础上,信息产业部推出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试行方案。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必须重视有关问题。

1.1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依据是政策的引导与市场的需求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是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从而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1)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政策引导的需要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指出:"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主导。不能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信息化;要用市场的办法发展信息化;不能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更不能搞'花架子'。"中央领导也一再强调,信息化建设务必注重实效。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立,必须充分体现这些政策,发挥导向作用。

(2)企业信息指标体系必须反映市场要求

中国企业面对加入wto,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急需效益指南。

1.2从投入转向效益,作为效益指南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是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标度。宏观上,指导一个地区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微观上,引领企业更准确地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的目的,制定正确的信息化战略,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于提高全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企业间竞争力,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具有关键意义。对以投入为主确定信息化水平转变为以效益为主确定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政策和实践价值。

2.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

2.1企业信息化的界定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应用信息技术从一般领域应用向核心领域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在各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旨在提高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发展能力,最终在发展的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

按照这个定义,企业信息化要充分体现传统的会计制度和传统的管理制度所忽视的新价值因素,特别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企业知识价值、行为价值、文化价值,探索以货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和以信息价值为基础的非会计要素相结合的新的投入产出关系和管理方法,为企业全面提高综合实力服务,为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现代化服务。

2.2指标体系的结构体系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是反映信息化基本情况统计指标,可以形成信息化成果的标准化客观定量分析结论。用于自己测评、社会测评和政府普测。

为了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状况,在标准化的测评之外,还有补充指标,补充指标也称为效能指标。企业信息化补充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构成。适宜度指标有:投资适宜度、战略适宜度、资源匹配度、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灵敏度指标有: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和对外反应灵敏度。

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信息化绩效的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可选评价指标,以此形成信息化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

指标

效能指标(补充指标)

基本指标

适应度指标

灵敏度指标

图1-1.企业信息化指标基本结构体系

2.3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通用性

统一的指标体系要保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同时,该指标的设立针对企业的个性特点,从三个方面保证该指标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企业:

(1)选取不同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综合分析后生成"标杆值体系";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处于不同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的企业,能够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标杆值"进行对比分析。

(2)根据行业特点,结合根据专家、企业意见和数理分析结果,为相关具体指标设置相适应的权重。

(3)评议指标,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的特殊因素进行评价、判断,修正和完善对企业信息化实效的评价结果。

因此,本指标体系具有通用性。

2.4指标设计的技术要求

应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因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类似,增加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以便于数据采集。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2.5效能指标和标杆库的建立

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库,是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数据。标杆企业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更新,以反映不断变化的信息化水平。以标杆企业数据为主构造"标杆值",构成反映统计规律性的公共数据库,并以此为基准,计算某一待测企业基本指标数据的偏离情况,更加准确地评价企业信息化的效益水平。

适宜度指标的实质是测评信息化系统的有机结合程度。包括信息化系统与传统业务系统的联系程度,信息化各子系统的整合程度,信息化整合传统资源的有机化程度等等。

比如说,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这个企业本身的业务战略,也有一个匹配不匹配的问题。如果企业战略是创造用户价值型的,而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却是成本竞争型的,二者不匹配,企业创造的效益就会大打折扣。

灵敏度,是企业本身作为一个系统生命特征的代表,它是企业信息化效益的集中体现之一。

如果经过信息化,企业没有明显改善它的决策速度,提高它对市场和对手信息的反应灵敏程度等,就不能认为这个企业的信息化取得了相应的效果。虽然这个企业也许在信息化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还是不能把信息化的效益发挥到很好,这样也会造成一些资源的白白浪费。

过去评价企业信息化,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把信息化投入和企业产出效益简单联接起来。由于很难将每个单独要素对企业整体贡献计算出来,信息化投入产出之间,总是存在一个很难解释的"黑箱"。为了解析从信息化投入到信息化产出之间的黑箱,通常的反反复就是给单独的信息化要素赋予权重。然而,无论是专家打分的德尔菲法,还是根据某一时期的政策导向来确定权重,实质都是一种用逻辑方法解析黑箱的行为。如果信息化的这种规律,真的从逻辑上能够认识清楚,用这种方法也未尝不可。但从实际看来,现在谁也不敢说,人类的认识水平已达到了从逻辑上解析黑箱而能服众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效能指标如果分门别类采集企业信息化标杆基准值,用这个基准值与被测具体企业的个别值进行比较,可以有效地避免逻辑方法的主观性,同时又不至于出现被测企业投入水平分高信息化水平就一定高的情况,这种方法更容易被我们接受。

3.总结

设计出适合于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我们就必须结合各方各面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制订,也需要国家信息办、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的具体指导,各省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大力配合,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我相信在我们信息化的道路上,将更好的前进。

参考文献

[1]程静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J].现代商业,2011(11).

[2]杨武歧.会计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概念框架[J].经济论坛,2005(12).

[3]李蓉.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标准的构建[J].企业标准化,2006(07).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篇10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075-02

供电行业是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的命脉。目前,信息化已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也引发了供电行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国网公司和南网公司都在通过开展信息化规划来指导信息化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建设方式,从而提高供电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理解不同,导致投资和规划不尽相同,伴随着集团分离、厂网分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到现在,矛盾和问题非常突出。因此,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研究制定信息化规划,明确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及建设思路,对企业有效配置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襄阳供电公司信息化业务发的展要求

襄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襄阳公司)坐落于素有“诸葛亮”历史文化名城的湖北省省域城市,是湖北省电力公司所属全国大型一类供电企业,担负着全市4区6县(市)的供电任务,电网覆盖面积1.97万km2,供电人口591万,直供客户154万户。自1914年襄阳同济医院安装发电机照明以来,襄阳电力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目前公司共拥有在职职工3971人,职能部室11个,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7个,县级供电单位7个。襄阳电网在湖北电网内处于丰水期西电东送、枯水期南电被调的220kV枢纽地位,拥有35kV、110kV、220kV不同电压等级各类变电站137座,变电总容量663万kVa,供电线路总长度5051km。襄阳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到管理流程,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将帮助企业降低建设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

不管是国内电力行业还是襄阳公司,电力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和规划,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全面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企业信息化的实际状况,并用以指导规划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及目标。

2研究评述

关于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信息软硬件设施的测评上,在测评指标的设计方面也缺乏对供电企业的针对性设计。

而国内关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供需脱节的局面,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①缺乏可操作性。

②无理论基础。

③没有信息化组织及管理水平测度。

④缺乏信息化对企业业务和管理支持程度的测度。

⑤缺乏持续发展的测度。

⑥缺乏企业横向比较的测度。

3行业评价模型

2004年国家电力公司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导则(试行)》,评分指标由综合和业务两部分组成,综合部分涵盖组织机构、维护资金、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运行管理和系统安全,业务部分包括计划、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生产等系统评分。

湖北电力公司根据现阶段工作重点,将指标体系分为信息系统深化应用、eRp系统综合使用率、营销系统综合使用率、生产系统综合使用率、信息系统运行和信息系统安全六个方面。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包括eRp、营销管理、安全生产、协同办公、集成应用率和门户更新时长等6个指标;eRp系统综合使用率包括人资、财务、物资、项目和设备5个指标;营销系统综合使用率包括完整率、准确率和应用可用率3个指标;信息系统运行包括系统运行可靠性、系统纵向贯通性、调度管理、运行管理和检修管理等5个部分;信息系统安全包括信息安全监控、信息安全督查和信息安全管理3个部分。

4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企业信息化是效益驱动透支项目,实施信息化能不能给企业效益的增长是管理者最在意的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信息化水平是否有提高,信息化投入是否带来相应的收益,信息化水平还存在什么不足,这些都需要对企业信息化状况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为企业领导做出信息化决策提供明确的依据,乃至通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管理带来更大的收益做出更公允的评价。

企业管理信息化评价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也可以两者相互结合。怎样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水平,建议按照以下三个原则:

①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②可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③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5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该体系需要全面反映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显示各单位信息化建设水平之间的差距和弱项。因此,该体系要涵盖对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还应包括信息化的各个方面,以指导企业定位。

第一项是立足于信息化的长远发展。

第二项指标是信息化应用绩效。

第三项指标是业务支持指标。

第四项指标是信息化管理能力。

第五项指标是信息技术水平。

6襄阳供电公司信息化评价

6.1背景

襄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襄阳公司)是隶属于湖北省电力公司的国家大型一类企业,承担着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电力供应任务,供电区域面积1.97万km2,供电人口591万,直供客户154万户,2012年完成售电量90.85亿kw时。

襄阳公司深入践行“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不断深化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发展质量和结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一流”供电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和“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连续九届十八年保持“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6.2襄阳公司公司信息化现状评价

对于襄阳公司的信息化现状分析评估,采用业务调研的方式,对襄阳公司11个部门、7个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7个县级供电单位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对襄阳公司信息化现状作了进行全面分析与系统性评估,从襄阳公司的业务与管理构成来看,全局业务由四位一体的业务体系构成:即规划建设体系、生产运维体系、营销服务体系和管理支撑体系。

6.3总体评估

“十一五”期间,襄阳公司在“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的企业发展思路的指引下,经过十年来不懈的持续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两个信息化项目获湖北公司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多个项目获湖北省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

①信息系统应用集约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②信息网络各基层站所全覆盖,信息安全保障度高。

③管理与运营职责清晰,流程与制度规范实效,运营工具作用显著。

④业务运行对信息化依赖性强,业务扭转效率高。

⑤信息化建设资金稳定,根据逐年通信建设现状对信息化规划滚动修编,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流程与制度。

6.4问题总结

分析襄阳公司信息化现状,发现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信息系统按业务流程纵向设计,缺乏统一协调和数据共享,各专业系统水平不一致,缺乏管理创新,主要表现在:

①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各业务系统间协同性能力不足。

②重复建设、资源共享难。

③各业务信息化调研的深度不同,导致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

④没有完整的业务管理支撑,缺乏管理创新。

不同业务间的标准不一致,缺乏全局性的标准规范,导致数据中心不能有效共享跨业务数据,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需加强业务数据的综合利用及决策分析。

信息安全防御工作、认识水平有待加强,安全督查体系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

①病毒防治与入侵管控有待加强。

②pC终端安全监管工作存在不足。

③运维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安全认识存在误区。

信息化管理与运维工作需界限不够清晰,运维队伍的建设和运维水平的提高需有持续稳定的保障,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要统一,分工要明确,运维界面要明确。

②构建稳定的运维队伍与提高能力。

公司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缺乏总体规划,业务流程与系统应用结合不够紧密,专业支撑不够全面,数据中心利用不够充分,这些都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需要管理决策层对信息化有总体的建设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加快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立,这需要根据国网及省公司的信息化整体规划,根据公司每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来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戴芸.国有企业信息化及其评价[m].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