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归纳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11:33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篇1

一、充分利用课本中图表教学资源,发掘其教学价值

我们知道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图表,大致分四大类:对比表、对照表、统计表、汇总表。这些表格的内容都是珍贵确凿的历史事实、数据,运用在历史课本的某一地方,其目的是为了简明具体、确凿证明、说明某一历史现象的结论、规律。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明白编者意图,充分应用好这些图表,提出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得出合理正确的论断,才是我们应用图表的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图表,析图表。这是学习历史的方法,又是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自制一些图表,让学生学习读图表,识图表,析图表的训练,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总之,正确认识历史课本中图表资源价值作用,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二、课本中历史图表教学方法举要

历史课本中图表的教学,一定要遵循;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出现的时间要适时,教师引导要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恰到好处,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习方法,又培养学生读图表,识图表,析图表的分析能力。

1.比较表的教学举要

在现行的历史课本中,比较表是常见的一种图表。这种图表简明、醒目,历史史实确凿,给学生具体真实的感受。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155页:美国内战中北南双方力量对比如下:

这个图表出现在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这课前面有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最后北方的胜利。最后有一幅彩图: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并配有评价了林肯对美国历史的贡献及南北战争的意义。最后,配了一张对比图表,目的是让学生探究“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1)适时出示这张统计图表。在讲完林肯对美国历史的贡献及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后,紧接着出示。

(2)组织学生读图表。组织学生读图表,明确题目,各项对比的内容。

(3)明确探究的问题: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最终胜利的原因。

(4)识图、析图结合图表提供数据和所要探究的问题,分点组织语言。

(5)分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6)小结、归纳总结。

那么,经过这样数次的组织历练,学生读图表、识图表、析图表的能力不断提升,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2.对照表的教学举要

例如教学: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6页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比较。

对照图表是把双方的相关数据内容作一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异。要通过这样的史实,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其教学要领归纳为:

(1)适时出示对照图表。这一对照表出现在“战略大决战”。因此在讲完全文后,让学生探究,教师要适时出示这个对照图表。

(2)读识这个图表。让学生读出图表的内容,明确其中探究的问题。

(3)析图让学生分小组用语言描述图表的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及时展示成果,并达成共识

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联系整个解放战争的历史,必然会得出“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在各方面都不占优势”这个正确结论。教学这类对照图表,一是要进行对比,二是要相互比照,然后得出结论。

在比照图表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一一对应对比,逐项分析对比,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有力组织引导,学生要由现象到本质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突出教学的有效性。

3.统计图表的教学举要

统计图表是把历史的有关内容用表格逐一展示,特点是简单、明了,便于从历史事实中职掌握历史的规律。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4页,“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如下:

其教学要点如下:

(1)适时出示统计图表。

(2)分项阅读。

(3)提出探究问题: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探究。

(5)交流。

(6)归纳总结。

这种归纳,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从历史各种数据中得出正确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时提高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4.总结表教学举要

总结表多数出现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或一本书末尾,其目的是要总结归纳相关历史知识,便于识忆。例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2页:

其教学要点为:

(1)教师出示所设计的表格。

(2)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总结。

(3)小组交流、总结、订正。

(4)学生举一反三。

例如运用上面的表格归纳总结“七七事变”等,这样简单明了便于知识系统化,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是复习课运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个文化大国,教育也在不断发展,经济繁荣昌盛,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如果细细去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那么我们不仅仅可以开阔视野,同时还能学习到古人的聪明才智。每个人都接触过历史,本文笔者就初中历史科目谈谈怎样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多而没有顺序性,都要靠学生自己去把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慢慢理顺,这样的学习方法会造成时间的过多浪费,还可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失去耐心。所以,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跨度大、涉及点多的历史知识。现在,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学好初中历史的一些学习方法。

一、培养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人人都懂。只要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就可以更好、更轻松地学习历史知识,也会把知识记得更清楚、更完整。但是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方法正确就能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沉寂,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起来也没有生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点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讲唐朝历史时可以给同学们念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教师可以跟学生说说唐朝君王的凄美爱情,也让他们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可以很好的记住唐朝的兴衰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联想到唐朝大致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风俗。教师引进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最后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

二、学会比较,加深记忆

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对比记忆和学习,这样学生就不会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记混淆,张冠李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最易弄错的知识点就是几个不平等的条约,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些类似的条约进行对比,比如可以从时间、通商口岸、赔款数、割据地点、造成的影响等等方面进行比较记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记忆知识点,还可以建立起逻辑结构从而了解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教师的指导加上学生的比较分析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学生在考试时可以随时运用知识点回答问题获得高分,也使得学生把知识点记得更牢固更深刻。

三、联想回忆提升能力

有些人认为学习历史很简单,不过就是背一背、记一记、看一看而已。可是,这样学习历史知识只是暂时性的,记忆会不牢固不深刻,会造成学生厌倦记忆繁多、复杂的知识,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降低。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可以采用联想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记忆。意思就是,学生在记忆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另一些与此有关联的知识点。比如,记忆某个时间的历史事件时可以联想下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件,或者是在记忆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联想与此类似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如斯大林进行社会改革的措施和中国初期社会发展采用的改革措施,这两种措施的关系是后者对前者的借鉴,但是两个国家的措施都不科学,从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本质。学生通过联想后可以记忆更多的知识点,也理解到知识点的深层意义,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升一个高度。

四、归纳总结记忆法

归纳记忆比较适合总复习。学生在学完知识点后要做好笔记的整理、疏通。一段时间后再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归纳出几个知识点的相同之处与区别,并做好笔记以便记忆起来更加清晰。如在学习苏联改革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可以对几个不同的领导人采用的措施进行分析归纳,斯大林主要强调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最大程度上造成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其他它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让苏联解体等等,学生可以围绕着改革的手段,社会当时的状况,个人思想等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我们可以归纳出中国在探索阶段采用苏联的改革方式进行的改革。

五、时间线索记忆法

初中历史事件多,时间也同样多而杂,学生在记忆时会感到很苦恼如果学生学会利用时间线索来记忆事件,弄清时间顺序,建立清晰的时间表来记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学习时间,记忆起来也会更加简单。比如,学生在记忆某一时间时可以向前或向后推移几年记忆另一个年生的事情,或者通过时间记忆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的事件、发展状况、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程度等等。

总之,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很多,我这里只是就自己的经验探讨一些学习方法。每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不同,最后希望学生能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更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不会增加疲劳感,反而会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篇3

一、学习历史的记忆方法

1.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呢?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人手。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讲历史课时,教师要经常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生动的故事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学下去,达到应有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常有的重要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就会马马虎虎、张冠李戴。

3.联想记忆法

有人说历史很好学,不过就是死记硬背,那样就大错而特错了。学习历史时,我们可以由一个事件联想到另一个事件,由一个时间联想到另一个时间,从而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4.归纳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合在学习新知识时,更适合复习。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屈辱史,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学习完《辛丑条约》以后,我们就应该进行一下必要的总结归纳了。条约的内容一般就是围绕着割地、赔款、通商来表述的,我们可以归纳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这三方面都有。只有《辛丑条约》与众不同,它没有通商口岸,而且在众多的条约中,它的赔款数额最大。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条约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们还可以归纳出英国和日本都单独分别挑起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同时他们还都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时间记忆法

历史教材的时间很多,学生记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掌握了时间记忆法,学生能把握时间的脉搏,对历史的年代分期有一个清楚的脉络,能准确地来做排列历史时间的试题。

6.数字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加以归纳整理,找出知识内容的特点按规律强化记忆。

以冀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例,教学时笔者采用“一二三四”数字记忆法。具体方法是:一条主线,即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主线;二次运动,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三个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四次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初中历史的学法很多,这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学生要根据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于知识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练习题。

三、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陕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的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篇4

一、广西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困惑

1.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突出的矛盾。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在教学中有效互动,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我区许多学校都在拼命赶进度;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往往因需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学学生到底能够掌握多少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2.有的教师由于是初次接触专题史而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以学生知识基础差为由对专题史教学产生排斥心理。

3.目前的课改有一种不好倾向,一提到新课改教师就不敢讲,因为讲多了被扣上“满堂灌”、“一言堂”的帽子。在这种误区的驱使下,“少讲多活动”成了“有效”实施专题史教学的“法宝”。其突出表现在:一堂课改历史课上教师只讲10~15分钟,余下的时间由学生过多地进行“输赢式”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扮演活动、观看历史影视片活动、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活动等。

4.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程要求之间出现矛盾。学生不适应新课程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由于受中考制度的制约,升入高中的学生其历史知识出现空白和盲区。而新课程的内容又有较大的难度,许多知识的专业性强,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缺乏因果联系的事件或现象,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也是其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

一课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本课涉及了哪两个盛世局面和哪两个皇帝?隋朝有哪一个盛世局面?涉及哪个皇帝?由于总结时把前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上述问题。运用总结归纳法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列表归纳

列表归纳法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列表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把握历史重点知识,做到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中的列强侵略史后,我把近代史上侵华战争的名称、起止时间、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等内容进行列表归纳。其内容如下:

在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活用归纳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2).

[2]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6(4).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篇5

有人说,读书何难?一课书一会儿就读完了。其实不然,读书包/!/括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引文、书下注释、思考题、习题和大事年表等。本文仅就如何教会学生读目录、课文、地图三个问题,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如何读目录

学生读书一般不太注意看目录,而目录是一本历史教科书的骨架、脉络、总纲,它体现了各种社会形态的递进和更替,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了每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客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向和过程。因此,教师要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目录。

教师在开学初的导言课中,向学生全面介绍新课内容的安排时,就可以先指导学生读一下目录。如果是初一的学生可以告诉他们本学期学习的内容从原始社会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在进行期中、期末复习的时候,也可以辅导学生在具体复习每章、每节各方面内容前,再浏览一下目录,这样会有助于学生掌握总的线索。通过读目录,也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如何读课文

第一,要按照知识的框架结构去读。

历史课文中的每一章之间、一章中的每一节、一节中的每个子目、一个子目中的每个内容、一个内容中的每个问题、每个问题中的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大方面入手,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再将着重点放在掌握知识点上。

通过读书,要求学生分析、归纳课文内容,概括为要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读书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分清主次、抓住要点。合上书本后,知识点历历在目,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所适从。

第二,粗、细、精读结合,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教材。

在读的过程中,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要细读、精读,要逐字、逐句、逐段,反复阅读。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在自学、总结、归纳、提炼结论的过程中更好地体现。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突出重点;对生僻的字、词、人名、地名或书名等要准确识记、不写错别字;对一些过渡性内容、课文补充的小字内容要求学生粗读。

第三,带着问题去读。

教师在讲解之前,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或阅读,引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考。

第四,边读书边思考。

学生读书时要进行思考。读书是手段,读出问题、归纳出知识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才是目的。

第五,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常常分散在若干章节,读书时除按教材顺序复习外,还要从个案或其他角度进行整理归纳。

三、如何读地图

历史事实总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之下的。历史地图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所以,地图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也有助于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教会学生识读地图,到图中去找寻历史知识,借助地图掌握历史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读地图呢?

第一,要史图结合。现在的教材配有大量的历史地图,学习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史图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时间概念、历史史实,也具有了空间概念。

第二,读图时要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和今天所属地区。

历史上的地名跟现在的地名往往不同,且所属地区也未必是同名同区,所以,读历史地图时要注意这些变化。要将要求掌握的且不容易记的地名“今天化”。

第三,读图时注意地图中的隐性知识。

第四,读图要细,不仅要读图中所示内容,而且要读图旁文字说明,示意符号等。

第五,引导学生由“面”到“点”地读图。历史地图,范围有大有小,大到世界版图,小到某一地方图。学生读图时,要主次分明,把有用的东西从图中读出来。

第六,把地图读“活”。在读图时如果把某些地图加以分析比较,将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学习中指导学生把史书与地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形成空间概念,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篇6

关键词:历史提高成绩

一、“80后”老师“时尚”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以学生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历史课在很大程度上是接近生活的,老师可以多方面的组织课堂活动,如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手抄报、多媒体课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如:在讲《本草纲目》时以周杰伦歌曲入题;讲瓷器时,以《青花瓷》入题;讲古巴比伦历史时,同样以周杰伦歌曲《爱在西元前》入题;在如何评价秦始皇、武则天时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开展辩论会;而且我还在年级举办了排演历史剧比赛,并邀请各班班主任参加;或者就当下火热的历史剧让学生们发表看法,如《汉武大帝》、《狄仁杰》、《隋唐英雄传》、《赤壁》、《杨贵妃秘史》等,在不断的变化中带给学生惊奇,让他们对历史课充满期待,让学生觉得历史就在身边,觉得历史也可以如此时尚,由此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历史课。

2、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朱元璋时,我以《明朝那些事儿》音频资料中简介朱元璋一段入题;在《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思想文化》、《统一大业》等新课时,都采取多媒体来讲课,达到直观的效果。

3、“以史为鉴”结合现实,明确历史的重要性。遥远的历史只有和现实接轨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所以历史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联系现实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如:将到秦始皇暴政、隋炀帝的速亡、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可以和学生讨论哪些做法值得当代借鉴,可提问:如果你是执政者你会怎么做?讲到台湾时可适当联系现在等人鼓吹,“两国论”的谬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史实:孙权派人到过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的实质。讲社会生活变迁时,可以让学生回家问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让他们找身边的历史,也可以把影视剧中的人物家具、服装的变化讲给学生。

4、“80后”老师要有个性魅力。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课堂教学方法多变、灵活外,老师个人的个性魅力也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大胆创新,但一定要在学识、做人这两方面不断地拔高自己、完善自己,与生共进。当老师是个良心活儿,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用心来对待,否则也不会有学生真正的喜欢你。喜欢历史课,喜欢历史老师,这两者可以说是同步的,所以人格魅力、个性魅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立足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历史成绩

1、“我的历史框架”我来建。历史知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只有理清头绪,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把握重点、难点,起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史实的发生、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其之间是互相联系、有规律的。让学生动脑、动手归纳历史知识框架,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项工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完成。华东师大版的历史教材是以专题方式出现的,所以一本书的整体构架老师必须引导学生看懂,每学完一个单元后,我都会让学生看着目录讲讲本单元的内容,每节课前都会让学生理清前一课的知识框架,有此不断的强调,不断地反复,到期末时让学生再口述这本书的构架,除了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之外,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凡事都是习惯成自然,从初一开始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督促学生学会识记。在给学生基本的历史框架后,还得培养学生的知识记忆归纳能力,这才使得历史有血有肉。如果初一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识记习惯,初二就很难再让他们动起来。这也是我自身的深刻体会,所以今年我带初一这一届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1、以优待差,形成历史互背小组。将每个班分成固定的小组,特设组长、副组长,要求没学完一刻及时理解和记忆板书以及练习册上的材料题,每节课前提问,务必做到奖罚分明。2、个别学生,老师亲自手把手教导。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些人上课听讲质量差,让背也背不过,其实这些学生都还蛮聪明的,只是由于他们被关注的少导致他们最后破罐子破摔。所以只有我们多抓多关心他们,他们的成绩也自然会上去,如:杨鹤、雷景涛、可浩晨等学生。3、期末老师发题纲,帮助学生归纳一部分,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归纳后强化记忆。经过着一系列的措施,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同时也陪养了学生的最基本的学习习惯。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模式;问题情境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合作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成熟,探讨的模式也越来越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也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参与到历史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感悟力。那么,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模式有哪些呢?

一、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基本流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资料,教师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学生反思其中的历史意义,进行学习探究,教师进行检测。这个流程淡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降低,不利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历史知识的构建过程,并且通过对教师创设问题的解决和突破,达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教师构建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很多,在刚刚课上的复习旧知阶段,教师要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如刘邦采用什么方法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提问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在构建问题时,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对于新知识在讲解时,教师可以把历史知识通过故事、成语等进行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讲到中国近代史时,针对公车上书,教师可以构建这样几个问题:“维新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维新派在变法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对历史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方法。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合作解决,从而使历史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明朗。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出现。它分成这样几个步骤:课前预习;情境创设,导入新课;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引导;总结归纳,拓展创新;重点记忆,达标测评。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要给出预设好的预习内容,把预习内容进行分解,a类是一些年代、时间、事件、事件产生的原因等;B类是本课当中的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知识点;C类是一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创新问题。

在“情境创设,导入新课”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采用历史资料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的名人轶事、著名的历史事件故事、有关的评书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获得知识累积的愉悦感。

在“确定目标,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设计学习目标,把目标用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学习、解决问题。例如,在“西安事变”的教学中,学生预习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自主学习西安事变的过程和结果,合作探究西安事变的意义。

在“合作探究,点拨引导”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的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例如,在讲解“三国鼎立”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并且做“假如我是×××”的假设,设身处地地进行联想,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对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加深体会。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探究学习,例如一人扮演记者,其他学生作为嘉宾接受采访,嘉宾可以谈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等。也可以构建时下流行的穿越游戏,或以采访的形式分别向魏、蜀、吴三国派出特约记者,分别对这些国家进行报道,对这三国的领导者进行专访,让学生在重现的历史环境中去体味历史。这种采访游戏式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汇总能力。在游戏中,教师作为导演或者导播出现,对于学生的解答可以进行补充,实现其引领、点拨者的作用。

在“总结归纳,拓展创新”阶段,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那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能够对一些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有自己的思考,能够发表一些有创意的意见,并成为一种学习习惯。比如说,面对同一个问题,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养成一种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方式,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如何评价曾国藩这个人物,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物等。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对人物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对人物进行点评,点评时不要囿于传统的观点,而要有创新。

最后,在“达标测评”上,主要是要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地培养创新能力。简单地讲,评价学生不能单纯地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施行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是势在必行的,进行创新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并不断地在教学中探索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力争让自己的创新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一、口诀记忆法

口诀记忆是指把需要记忆的内容编成口诀、顺口溜等记忆。此法记忆时生动轻松、朗朗上口,久久难忘。特别适用于初一学生,因为初一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还比较欠缺,侧重于机械记忆,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则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每一课的内容总结为几句顺口溜,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机械记忆效果大有好处,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更为重要。

二、数字归纳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指将所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可归纳为“四三二一”记忆。即:四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次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条主线——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在“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学习中也可用七个“3”进行归纳总结。即:3个导火线:英格兰人民起义(英)、波士顿倾茶事件(美)、三级会议召开(法);3个革命开始标志性事件: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英)、莱克星顿的枪声(美)、攻占巴士底狱(法);3个重要文件:《权利法案》(英)、《独立宣言》(美)、《人权宣言》(法);3个中心人物:克伦威尔(英)、华盛顿(美)、罗伯斯庇尔(法);3次:宫廷(英)、热月(法)、雾月(法)。

三、串联记忆法

串联记忆法是指将所需记忆的几项内容根据其各自特征和相互联系串起来记忆。

例如:用串联法记忆“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时间长了,这“五霸”易忘掉其中的一两个,如果用串联法记,就容易记牢。即:“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桩(楚庄)”。用串联法记忆“战国七雄”: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可用串联加谐音法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四、知识结构记忆法

此法适用于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系统复习等各种各样的复习。复习时画知识结构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树:树干、树枝和树叶,记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知识点是零散的,就像满地的珠子,如果我们用线把它们串起来,带走就方便了”。

例如: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为了得到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英发现从事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3.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广州,虎门海滩)。

鸦片对中国的危害:经济: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重。

政治:清政府更加腐败。

军事:削弱军队战斗力。

生活:毒害人民身心健康。

虎门销烟的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4.经过

(1)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3)爱国将领:关天培。

(4)谈判: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谈判,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5)结束:1842年,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最能体现英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关税协定。

五口通商的危害: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英大量倾销工业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启示和教训: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应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7.失败原因:封建的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朽统治。

(1)内因: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生产力落后,经济衰弱,国家贫弱,军事落后。

(2)外因: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英军船坚炮利。

这样全面系统的学习,会使学生深入理解,印象深刻,对以后的复习也有很大帮助。

五、历史年代记忆法

记忆历史年代令许多学生头疼,而有些年代学生又不得不记。孤立的数字是难记而易忘的,必须想办法让数字变得易记而难忘,对此,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比较记忆法。如:中共第一、二、三次代表大会,分别在1921年、1922年、1923年举行;“三国鼎立”的年代: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称吴王。世界近代历史开始(1640年)和中国近代历史开始(1840年)刚好相隔200年;中国奴隶社会结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公元476年),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和中国(1898年)。对于这样的时间,只要记住一个,相对应的也就记住了。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篇9

首先,提高学生学习阅读历史知识的兴趣。

历史学科在初中时不属于重点科目,学校,学生也都并不能重视。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找到“话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指导学生就课堂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获取其他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对史实的辨别分析得出更深刻的结论。例如讲到春秋时代时,我顺便提了一下《左传》里面的典故:齐国崔杼弑杀齐庄公,杀了之后,立景公为王,自立为相,新君上位,总要粉饰太平,于是令史官记录。太史记录:“崔杼弑君”。这样写崔杼当然不愿意了。杀了重写,太史官的弟弟已经明白哥哥死掉的缘故的情况下又是写了相同的记载。下场当然是一样了。太史的三弟承接两个哥哥的职务,仍旧是如实的记录下来这件事情。崔杼没有办法,这才罢了。而南史氏听说这件事情,听说太史尽死,赶忙刻好竹简,带着写好的史料要去。到了之后,听到书已经写成,这才罢休回来。给同学们讲这样的故事,是为了告诉同学们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同时不定时的穿插一下典故,同学们不会将历史理解为简单地时间和事件的记叙,从而在学的过程中学到历史知识。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一旦把动力激发出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潜力就会无穷无尽,学习这就会乐在其中,乐而忘返。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要注意学会归纳和整合每个阶段历史。把每个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以后,让学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某一个历史阶段要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如“开元盛世”所形成盛唐现状可以根据要求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对唐朝盛世为主题的横向、纵向认识和理解。归纳过程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时间、背景(政治、经济等角度)、影响等方面记忆。

要注重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良好的阅读书本的能力对学生解题能力会起到辅助作用。我经常给同学们推荐的是袁腾飞老师的着作,同学们可以在笑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同时亦可以将自己的历史课们做一次结合。读书是为了学习,因此我们留下疑问,在书中寻找答案,然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一起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

再次,侧重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

重点的突破环节,也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教师的精讲,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这节课的画龙点睛之笔。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用精炼的语言,将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从课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我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提出疑问,发起讨论,得出结论就需要老师进行主导式的提炼,总结。例如,我们对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到魏国最后能统一中国的原因进行讨论。同学们很多都读过《三国演义》,因此在对问题的结论上多少有一点偏差。在同学们得出结论后,我做总结性的发言,首先告诉同学们魏晋能够统一的必然因素。比如,曹操实行的军垦田减少了民众赋税,统一北方后稳定了后方,有利休养生息。这个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蜀国诸葛亮七次对魏晋征战,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休养……通过老师的引导,纠正同学们自己对历史人物认识的偏差,更能在学习中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这才是我们的教之道。

最后,巩固理解知识点,博闻而非强记。

初中历史归纳总结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什么?按照历史学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广义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狭义指人类史,即人类以往全部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简单的概括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其广的一门课程,但是否就真的很难去学习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你将会沉浸于历史的美妙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是比较基础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理解为主,拓展应用为辅。以下是本人归纳的一些学习初中历史的方法:

一、熟读教材掌握教材重难点

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集中点就是考察在教材上的熟练度。对于初中历史的考察属于比较简单的阶段,但是想要学好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就现阶段来说,初中历史教材课本的知识容量并不算大,并且主要是按照通史的角度加以讲述。因此,在教材上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最简单的了解就是查看目录,教材的目录是整本书内容的一个缩写,从目录中可以了解到该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按照一般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每一课通常也会分为几部分的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同学们应该对大字部分进行精读,掌握该课的主要知识点。小字部分一般来说是对一些历史时间的描写或者对相关人物的介绍,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对大字部分的以及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因此对于小字部分的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的模式。对于教材的熟练是初中阶段获得历史高分的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向上面说的那样,毕竟初中对历史的考察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课本的考察。

二、加强记忆掌握背诵巧方法

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历史最吃力的就是背诵了,也有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历史的时候兴趣满满,但由于各种需要背诵的条条框框使得同学们心力交瘁,也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对于历史条条框框的记忆并不难,掌握一些背诵巧方法总能使记忆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个人关于记忆历史知识点的一些方法:

1.晨读记忆法:早上是背诵的黄金时间,是背诵历史这类文科性知识最适合不过了。如果所在学校是已经安排了早自习,那么可以在课前就给自己定下一些背诵目标,根据老师总结归纳好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拿好老师归纳的笔记进行背诵,背诵完毕后,可以盖上笔记或者课本,闭眼重新回忆所背知识点,若有不熟悉的可以重新加深记忆。

2.关键词记忆法: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同学表示记忆起来格外吃力。每一个点有长长的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需要背诵很多知识点,这无疑给同学们背诵加大了难度。因此,背诵时往往可以选择抓住关键词,先记住关键词,然后不断拓展。比如在记忆为什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时就可以先抓住文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私人讲学这些关键词,再不断加以扩充,记忆起来也就更加简单了。

3.提纲记忆法:初中历史对于事件时间的考察可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同一时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可能同时发生着一些大变革大事件,在笔者看来,建立时间轴是个不错的选择,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综合起来记忆比较,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好法子。毕竟在考试中,出题者往往利用学生事件时间发生情况记忆模糊而设下陷阱,但如果同学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也就可以减少丢分了。

三、巩固知识掌握答题小技巧

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记过的知识点再次忘记的现象,这便是巩固不到位的结果。那么,应该要如何巩固知识呢?课后的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练习容易造成对所学所背知识理解不深入的情况,理解不深入则答题无法达到要点,得分也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历史这门课程,答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客观题给出的史料材料等,在问题的设定上也必然存在联系。比如,很多设问往往会说材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等等之类。像这样的问题,若材料中提到了买什么,花了钱等等就是涉及济方面;若是材料中提到了制度的革新等方面则是政治方面;传教士之类的方面则是涉及文化方面;关于军队等则是军事方面诸如此类。但有些材料表达得较为隐晦,可能无法找此类关键词之类的,那么,笔者的建议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写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分点作答,并且尽量使得所写答案与所学教材有所关联,尽量使用术语,避免使用日常用语,还要注意的是,答题尽量使得卷面整洁。掌握一定的考试作答技巧会产生意想不到效果,往往可以使自己在同类答题中得到更多分,成为佼佼者。

以上是工作中总结而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学重新树立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