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2:11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篇1

关键词:旅游从业者;旅游环境认知;典范对应分析方法;生态旅游

0引言

旅游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杨桂华,等,2010)。随着旅游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旅游环境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等热点问题逐渐吸引了学术界的关注。旅游环境质量的优劣与旅游者、政府、社区居民以及旅游开发者和经营管理者等利益主体密切相关。包括旅游从业者在内的任何一个旅游利益相关者在旅游过程中都可能对旅游环境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旅游环境认知是制约旅游行为的基本因素。旅游环境认知是指对旅游环境的认识和感知程度,在本文中仅指对旅游自然环境的认知,具体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旅游环境解说的认识、对旅游环境现状的感知以及对旅游环境管理倾向的态度4方面。旅游从业者作为一类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往往只单纯地追求旅游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的负面影响,他们的旅游环境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受其自身潜在的环境认知水平的制约。因此探讨旅游从业者对旅游环境的认知水平,对于加强景区从业者的环境管理具有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从业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参与旅游业的程度、旅游收入、流入动因和旅游影响认知等方面。tosun(2000)分析了限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因素。Zhang和Lei(2012)从社区居民参与意向、环境知识,对生态旅游的态度和旅游景观的吸引力四方面,构建了一个参与生态旅游的结构模式。nyaupane等(2006)研究发现,当地人参与旅游业的程度和游客数量或类型对旅游经济漏损、社区控制和社会经济的不公平性都有明显影响。徐建英等(2008)通过对旅游从业者的来源地、收入分布和职业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的有效性。对于流入动因,edith和michael(1999)构建了旅游从业者流入动因量表,并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其流入的动因。edith等(2003)、nicole和Rick(2007)分别对英国Somerset和Coventry以及加拿大Vancouverisland的旅游从业者流入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杨钊和陆林(2006)以九华山景区为例对旅游劳工职业转换的动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于旅游影响的认知研究,更多的研究是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分析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andereck,Vogt,2000;ap,1992;Brunt,Courtney,1999;teye,etal.,2002),很少是从旅游从业者的角度来展开(程占红,等,2008)。目前尚未见关于旅游从业者对旅游环境认知水平的相关研究。

芦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境内,

主要保护褐马鸡及其栖息的温带森林植被类型,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其生态环境状况关系着汾河水文变化和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者也愈来愈多。本文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在使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对旅游从业者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旅游从业者在旅游环境认知方面的特征差异,研究结果对加强景区环境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查

2010年8月,项目组在山西省宁武县西马坊村、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旅游活动集中区域冰口洼一带,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旅游从业者的旅游环境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4份,回收率80%。问卷调查的原则是:首先,取样对象仅限当地的旅游从业者;其次,从正在经营的旅游企业或者旅游经营个体户,每家随机抽取1名旅游从业者填写问卷。

因此1份问卷其实代表1个旅游经营实体。调查项目涉及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旅游环境认知共37项指标,其中,旅游环境认知指标包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环境解说的认识、对旅游环境现状的认识以及对旅游环境管理倾向的认识四方面。1项指标代表1个旅游环境观点,分为5个等级,以同意程度来分级。

1.2研究方法

旅游从业者的属性特征指性别(sex,S)、年龄(age,a)、文化程度(theeducateddegree,eD)、工作性质(workattribute,wa)、工作年限(worktime,wt)、月收入(income,i)和收入来源结构(theincomeframework,iF),其计量方式见表1。对于37项指标表达的观点,回答项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和非常同意5个等级,分别赋值1、2、3、4、5。

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Correspondenceanalysis,CCa)是一种限定排序方法(张金屯,2004),其排序坐标值的计算不仅依赖于样本对旅游环境认知的数据,而且也依赖于样本的属性特征数据,因而其计算结果能反映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能同时给出样本和属性特征的坐标值,这样样本和属性特征就可以同时表示在排序图中,结果直观简单,能够更好地表达样本类型与其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本文把64个样本的7个属性特征和对37项指标的调查值分别组成64×7维、64×37维的两组数据矩阵,在使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owayindicatorSpeciesanalysis,twinSpan)对样本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利用CCa方法,研究旅游从业者对旅游环境的认知水平与其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twinSpan分类

twinSpan作为一种等级分类方法,是以相互平均排序轴作为分类的基础(张金屯,2004),能够同时完成对样本和属性特征的分类。在本研究中,它把所有样本划分为5组(见图1),Ⅰ组包括样本3,4,6,7,8,9,11,12,13,16,17,21,25,27,29,34,42,45,51,54和58;Ⅱ组包括样本18,19,22,23,24,31,33,37,38,39,40,41,46,48,50,55,57和59;Ⅲ组包括样本1,2,5,14,32,35和36;Ⅳ组包括样本26,28,30,43,44,52,56和60;Ⅴ组包括样本10,15,20,47,49,53,61,62,63和64。在twinSpan划分中,指示因子对于识别样本特征极为重要。在本研究中,起关键指示作用的指标有1、2、3、6、15、17、18、20、21、23和25(见表2)。

图164个样本的twinSpan分类图

结合表2(5组类型样本对37项指标的认知)以及在每次划分中起关键指示作用的各指标的特征,可以总结各类型的相关特征。Ⅴ组属于严格保护型,他们关心自然,否定人类中心论,提倡限制性地旅游开发,担心和忧虑旅游环境发展现状,强调严格管理和自觉投入环保行动。Ⅰ组和Ⅱ组都认为旅游生态影响不严重,能够容忍各种旅游影响因素,积极倡导旅游开发,都属于开发型;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Ⅰ组持人类中心论,Ⅱ组持协调论,二者的积极性显然有所不同。因此,Ⅰ组是积极开发型,Ⅱ组是次积极开发型。有趣的是,Ⅱ组在思想上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论,但是对于旅游环境的管理,却不倡导分区开发和对相关旅游活动进行限制,自觉性也有待提高。由此推知,Ⅱ组所坚持的协调论不彻底,仅停留在表面,是偶尔协调型或者叫消极协调型。Ⅲ组在认知倾向上表现出两方面的矛盾性,其一,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坚持人类中心论,但是在旅游发展上却倡导限制性地进行旅游开发;其二,他们对旅游环境发展现状较为忧虑,但在旅游环境管理上却反对限制旅游活动,不愿自觉投入环保行动中来。由此推知,Ⅲ组一方面坚持旅游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又坚持旅游开发,且不愿为环保付诸行动,兼有两面性,属于典型的偶尔保护型。Ⅳ组坚持人与自然协调论的观点,倡导旅游开发,能容忍各种旅游干扰因素,但同时也对旅游环境现状较为忧虑,主张限制相关旅游活动,强调较为严格的管理和自觉的环保行动。由此推知,Ⅳ组为了兼顾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愿意采取各种积极的协调行动,属于积极协调型。

2.2CCa排序

由图2可知,不仅5组类型的样本均集中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区域,而且7个属性特征因子在排序图中也都有自己的分布态势。其中,每个属性特征因子的箭头连线的长短表示样本类型的分布与该属性特征关系的大小,如文化程度对样本类型的影响明显大于收入水平。箭头连线与排序轴的角度表明与该属性特征与排序轴相关性的大小,比如,工作性质距第一排序轴(以下简称“第一轴”)近,说明它对第一轴的影响远大于对第二排序轴(以下简称“第二轴”)的影响,而文化程度与两个排序轴的角度接近,说明它对两个排序轴的作用近乎相等。箭头所处的象限,表示该属性特征与排序轴的正负相关性。由此可知,CCa排序图可以直观地反映不同类型与其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

对于不同类型与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各属性特征与排序轴之间的典范系数和相关系数来表示(见表3)。由表3可知,第一轴与工作属性、收入来源结构和文化程度有较高的负相关性,与年龄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从左到右,旅游从业者在工作性质上逐步与旅游行业管理密切相关,即由其他部门管理人员向出售地方特产的当地居民、旅游业经营者和景区行政管理者逐步过渡,在收入来源上趋于与旅游业的关系逐步紧密,在文化程度上则逐渐降低,在年龄上趋于增大。第二轴与文化程度有较大的正相关性,与性别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从下到上,旅游从业者的文化程度逐步提高,性别趋于男性化。在各种属性特征的综合作用下,5组类型从右到左由积极开发型向次积极开发型、偶尔保护型、积极协调型和严格保护型逐步过渡。

图3是twinSpan分类中起指示作用的、衡量旅游环境认知的11个关键性指标的CCa排序图。可以看出,各关键性指标的空间分布与以其为指示特征的样本类型有高度的吻合性。例如,指标2、3、6位于排序图的右侧,代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资源开发而漠视环境的观点,这与积极开发型的Ⅰ组、次积极开发型的Ⅱ组和偶尔保护型的Ⅲ组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吻合性。指标15、18、20位于排序图左上侧,代表对自然环境的强烈关注,这与严格保护型的Ⅴ组和积极协调型的Ⅳ组的位置有很强的相似性。由此说明这些反映旅游环境认知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样本类型的分布格局。

3讨论与结论

3.1讨论

在方法上,CCa作为一种限定的排序方法,其关键在于能把样本对于旅游环境的认知水平与其自身的属性特征紧密结合,因而在其结果图中能直观简单地以箭头连线的方式表达样本类型与其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除趋势对应分析方法(DetrendedCorrespondenceanalysis,DCa)所不及的。但是CCa分析结果具有显著的“弓形效应”(张金屯,2004),这是因为它的第二排序轴往往是第一排序轴的二次变形,使得样本在第二排序轴上的坐标值受到影响,从而样本的分布就会产生“弓形”扭曲,例如,本研究中的Ⅱ组、Ⅲ组和Ⅳ组的分布就受到这一影响,因而近乎平行地分布于第一轴的两侧。

在案例地选择上,芦芽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山西的母亲河汾河的关键水源涵养地和部级珍稀濒危保护动物褐马鸡的主要栖息地,其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本文选择芦芽山作为研究对象,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同时,由于取样时排除了外来的旅游从业者,并且在每个旅游从业者单位中仅取一个样本,因而问卷调查的数量不是很多。

但是,因为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发展规模和游客量不及其他传统旅游目的地大,旅游从业者的数量比其他成熟的旅游地要少

很多,取样已经涵盖了大部分本地旅游从业者

。从这一角度讲,本文其实是对一个生态旅游目的地在发展初期时旅游从业者对旅游环境认知水平的详细分析,与其他的研究对象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特视角和代表意义。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机制。本文以当地的旅游从业者为例研究其对旅游环境的认知水平,实际上就是对社区参与旅游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一个检验,有其研究的代表性。对于旅游从业者的管理,结合研究结果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展开。

(1)加强教育培训。Ⅳ组从业者是自然保护区管理者追求的类型;Ⅴ组作为严格保护型,需要对其进行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能够积极支持生态旅游业;对于Ⅰ组、Ⅱ组和Ⅲ组从业者类型,则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环境教育,使其牢固树立维持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旅游从业行为的基本前提的观念。

(2)提升生态旅游发展水平,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切实提高从业者的旅游经济效益。社区居民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强大动力,而经济利益则是促使其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因,为此,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一方面应采取各种措施,提升生态旅游发展水平,为社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应规范旅游从业者的经营行为,维持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切实提高从业者的旅游经济效益。

(3)加强环境监管。自然保护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然资源,提倡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因此,对于各种包括旅游从业行为在内的人为活动,都应该严格遵循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条例。同时,鉴于Ⅰ组、Ⅱ组和Ⅲ组从业者的环境认知水平较低,应加强对从业者从业行为和从业单位的环境监测和相应的环境评估,以便适时调控。

3.2结论

本文的研究主要结论有:(1)twinSpan将所有样本分为积极开发型、次积极开发型、偶尔保护型、积极协调型和严格保护型5种类型;(2)CCa排序图能更直观地反映样本类型与其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第一轴主要反映工作属性、收入来源结构和文化程度的变化,第二轴主要反映文化程度和性别的变化;(3)表征旅游环境认知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样本类型的分布格局。

参考文献:

[1]程占红,牛莉芹,吴必虎.基于DCCa方法的旅游从业者对旅游影响认知水平的排序[J].地理研究,2008(3):715720.

[2]徐建英,吕一河,王克柱,刘洋.基于旅游从业者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有效性分析:社区参与视角[J].生态学报,2008(12):61216129.

[3]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杨钊,陆林.旅游劳工职业转换动力实证分析――以九华山为例[J].旅游学刊,2006(2):7679.

[5]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andereckKL,VogtCa(2000).therelationshipbetweenresidents’attitudestowardtourismandtourismdevelopmentoption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39(1),2736.

[7]apJ(1992).Residents’perceptionsontourismimpac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4),665690.

[8]Bruntp,Courtneyp(1999).Hostperceptionsofsocioculturalimpac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6(3),493515.

[9]edithS,michaelRandDavida(2003).Labormobilityintotourismattractionandsatisfac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30(1),6476.

[10]edithS,michaelR(1999).tourismemploymentduringeconomictransi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6(4),747771.

[11]nicoleV,RickR(2007).mobilityintotourismrefugeemployer[J].annalsoftourismResearch,34(3),630648.

[12]nyaupaneGp,moraisDB,DowlerL(2006).theroleofcommunityinvolvementandnumber/typeofvisitorsontourismimpacts:acontrolledcomparisonofannapurna,nepalandnorthwestYunnan,China[J].tourismmanagement,27(6),13731385.

[13]teyeV,SǒlnmezSF,Sirakayae(2002).Resident’sattitudestowardtourism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9(3),668688.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篇2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

一、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在实践性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转化成实践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仅是验证旅游理论的主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1、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要求

旅游管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它的行业指向性是非常强的,主要是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旅游业的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等产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人才不仅具备旅游管理经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因此,作为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务必考虑本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要想达到目标就很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环节。。

2、建设旅游管理实验室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加强应用型专业的调整和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在产学研合作上,强调科研技术服务的应用性,为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提供直接的科技文化服务。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场所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是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专业和课程设置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最优化教学的实验基地。基于此,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数字化的特点

旅游管理实验室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应用技术数字化,一方面体现在信息的获取上。在网络日新月异的今天,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是旅游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特点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实验室的设备具有高度的数字化特性。旅游管理实验室中都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设备。这样的装备贴近时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本实验课程更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数字化特点,还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旅游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产物,具有综合性特征。社会科学,传统上习惯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形象思维;自然科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的锻炼。随着时代的变迁,旅游管理实验室中广泛的应用数字化设备或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得需要的资料、信息,无形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其他门类学科的兴趣。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2、具有综合性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特征,是一个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人的培养也是涉及到社会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综合培养;从服务对象来讲,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可以为本专业服务,还可以为其他专业甚至社会人员服务,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在管理方面,要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1)以人的内在素质、综合性人才为培养为目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重在培养人的内在素质培养人正确的社会观、是非观、价值观。旅游管理实验室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教育提升新一代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由于人类缺乏相应的社会观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举个例子,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可提供学生测量河流的流速、水资源情况,在此过程,学生对水污染有了直观感受从而会更加珍惜资源。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篇3

一、关于旅游业的定义和构成范围

对旅游业的定义,具体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种是“旅游业就是在旅游者和交通、住宿及其他有关单位中间,通过办理有关签证、中间联络、代购代销,通过为旅游者导游、交涉、代办手续,此外也利用本商社的交通工具、住宿设施提供服务,从而取得报酬的行业。”这种见解事实上是将旅游业等同于旅行社业。另一种见解,美国旅游学家唐纳德.兰德伯在《旅游业》一书中认为:“旅游业是为国内外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互有关的行业。旅游关联到旅客、旅行方式、膳食供应设施和其他各种事物。它构成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的、一个正在形成和正在统一的概念”。

对于旅游业的构成,一般认为旅游业主要由旅行社部门、交通客运部门和以旅馆为代表的住宿业部门等三个部分组成。在我国,人们通常将旅行社、住宿业和交通运输业称为旅游的“三大支柱”。此外,从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特别是从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角度去认识,旅游业除上述三个部分之外,还应包括以旅游景点为代表的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以及各级旅游管理组织。

二、关于目前我国对旅游者的统计范围的技术性定义

关于国际游客。为了统计的需要,国家统计局对国际游客作了以下界定:国际游客(入境游客)指来我国探亲访友、观光、度假、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同时并规定,游客是出于上述目的离开常住国到我国内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关于国内旅游者,国家统计局作了规定,国家旅游局作出了修改和解释。国内游客是指任何一个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常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且在其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目前我国对上述游客及旅游收入的统计方法,主要是通过海关的入境统计、星级饭店和旅游景点及旅行社的接待统计,进行综合考虑测算,最后计算出区域旅游者的数量及旅游收入。如据桂林市统计局统计,2007年度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1530.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51亿元。其中:国内游客1402.04万人次,旅游收入58.38亿元;国际游客128.60万人次,旅游收入27.14亿元。

三、我国现行营业税政策对旅游业征税之规定

按照《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的解释: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安排食宿、交通工具和提供导游等旅游服务的业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以旅游业务的营业收入额作为计税营业额。但同时规定:“旅游企业组织旅游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旅游,在境外其旅游团改由其他旅游企业接团的,以全程旅游费减去付给接团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为了公平税负,在营业税实施细则中规定旅行社组织旅游团在中国境内旅游的,以收取的旅游费减去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门票和其他代付费用的余额为应纳营业税的营业额,按照5%税率征收营业税。

目前,旅游业税收收入主要包括旅游景区与旅行社的税收收入。旅行社涉及的税种主要有以下几种:(1)营业税及附加:计税营业额(以下简称营业额)为向旅游者收取的旅游费减去代旅游者支付的房费、餐费、交通、门票和其他代付费用后的余额。旅游业纳税人组织旅游者在境内或出境旅游,改由其他旅游单位或个人接团的,以全程旅游费减去付给该接团单位或个人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2)个人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应税项目、代扣代缴导游个人所得税。(3)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按现行所得税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四、关于旅行社及目前旅游业税收政策及征管存在的问题

世界旅游组织将旅行社定义为:“零售机构向公众提供关于可能的旅行、居住和相关服务,包括服务酬金和条件的信息。旅行组织或制作商或批发商在旅游需求提出前,以组织交通运输、预定不同的住宿和提出所有其他服务为旅行和旅居作准备。”我国《旅行社管理条例》规定: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并说明“本条例所称旅游业务,是指为旅游者代办出、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旅游,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从行业关系的角度讲,旅行社应属于旅行业。它一方面为各旅游接待企业营销业务,另一方面也接受旅游者委托而办理各种旅行手续。所以旅行社是最典型的旅游中介组织。从行业工作特点看,旅行社向消费者提供的是服务,即旅行服务。综合旅行社的服务、的工作特点与旅游者的消费特点,我们可将旅行社定性为旅游委托服务业。旅行社是旅游的龙头,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销售商。它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是各种旅游服务供应者或生产者与旅游服务消费者(旅游者)之间的中介,它在旅游业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旅游业是综合性、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型产业,而旅行社只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现行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关于旅游业的营业税政策运行了十四年之久,事实上当时只是将旅游业等同于旅行社业,与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旅游业相比,在性质、服务范围、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所以,现行旅游业营业税税收政策己跟不上时展的形势和要求。因此,给税收征管带来诸多问题。

(一)现行旅游业营业税税收政策给旅行社的税收征管带来相当难度。与旅游企业相关的最重要税收政策就是“计税营业额”的确定问题,根据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实施细则》第十七条的规定,旅游企业(主要为旅行社)的计税营业额以收取的全部旅游费减去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门票或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之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扣除项目进行了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落实,抵扣政策实际上给旅游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意调节的空间,也成为旅游业税收流失的巨大黑洞。旅游企业利用政策空间,利用种种手段虚假抵扣,侵蚀了营业税税基,表现为:

1.以其他各类发票甚至假发票虚假抵扣。目前,与旅游业相关的抵扣票据的管理水平还相当不规范甚至于混乱,取得可以扣除的票据相当容易,加之消费者旅游基本跨县市甚至跨省、跨国,发票存根比对几乎不可能。且由于各地地税发票不统一,即使比对,也很难辨认发票的真伪。一些旅游企业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所发生的自身应负担的费用进入了扣除项目进行了抵扣。如:导游及司机或管理人员所发生的住宿费、交通费、差旅费、企业的业务招待费等计入了扣除项目,进行了抵扣。部分旅游企业扣除项目中的交通费所取得的票据尤其不规范。使得这种票使用失控,各旅行社把这种车票当成调节营业税计税依据的工具,各旅行社把这种车票整本整本地放入扣除项目中,人为调控扣除项目,侵蚀了营业税税基,造成企业虚假亏损,以此偷逃营业税和所得税。这一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旅游行业税收征管。

2.旅行社之间相互虚开发票,虚抵营业收入。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旅游企业接团后转包给其他旅游企业的,以全程旅游费减去付给接团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这也使得旅行社之间通过相互虚开发票,增大转包金额以减少计税营业额。一些合作相对稳定的旅行社之间相互虚开接团费发票甚至直接将空白发票撕下让对方自行开具以供抵扣。

由于部分旅行社财务核算不规范和有意无意违反税法甚至钻税法的空子,加之旅行社之间为争夺旅游市场,一些旅行社推出“零团费、负团费”接团,通过要求导游额外加景点和进店购物得回的回扣来弥补,形成恶性竞争,造成很多旅行社帐面利润很少甚至亏损,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更是少得可怜,这样整个旅行社行业对地方税收的直接贡献比较小。

(二)旅游业和旅行社本身的一些特点给旅行社的税收征管带来一定难度。表现为:

1.旅行社内部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收入和费用难以核实。体现在以下方面:

(1)帐务处理不规范。据调查很多旅游企业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帐务处理,记帐时所附原始凭证不全。如营业收入没有按取得收入时应开具的旅游业发票的记账联进行收入核算,而是按团单约定做收入;营业成本应以取得的合法原始凭证为依据,而有些旅行社是以与对方签订的结算单为依据入帐,缺乏合法性。记账凭证金额与所附原始凭证金额不符,据企业财会人员自己反映,有些团队人员多,定额发票包括景点门票、餐饮发票、住宿发票等量大,粘贴起来不便,为了省事,挑选几张做个说明就完事。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会计准则,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危害。

(2)收入核算不真实。大部分旅行社对单位组织的旅游活动因对方会索要发票报销,尚能在帐上如实反映这部分营业收入,但对自费旅游的个人因很多人没有索取正式发票的习惯,旅行社则以自制收据收取旅游费后未将这部分收入全部入帐,造成营业收入短少。有的旅行社在本地组团到外地旅游,以接团旅行社分游客个人开具的发票交给游客回单位报销,而这部分收入也不纳入组团旅行社核算,组团中赚取的差价另外以现金结算,从而逃避纳税。还有的旅行社对游客在行程中临时增加旅游项目和景点加收的旅游费未入帐反映。另外,旅行社取得的各种奖励收入、景点门票折扣收入、游客购物娱乐等自费消费项目的回扣收入基本上都未入帐核算。

(3)成本费用列支不合规。相当部分旅行社成本费用核算混乱,主要体现为:一是成本费用凭证不全,景点门票等凭证未全部装入会计凭证中;二是以不符合规定的凭证入帐;三是未将与游客签订的旅游合同作为原始凭证的附件装入凭证中,无法核实帐上列支的费用是否是游客旅行过程中的必要支出,与游客的旅游行程是否一致;四是没有按旅游团队分别核算收支而是将各个团队的费用放在一起,难以查实所列支出是否与收入相配比;五是收支核算不同步,特别是接团业务,为游客支付的费用早已在帐上列支,但未与组团社结算收入,造成虚假亏损;六是将个人开支记入公司帐上,由于旅行社基本都是私营企业,为了少纳税,许多老板将自己或家庭及亲朋好友的个人支出如通讯费、交通费、餐饮费、购物费等拿到公司报销,直接侵占了公司利润。

2.旅游业定价弹性空间大,行业内的企业所得税难以监管作为新兴产业,旅游行业没有公认的利润率,定价弹性空间相当大,这使部分旅游企业利用这一价格弹性,对成本费用进行不实核算。如在结算成本时,把代游客支付的各种交通费、房费、餐费、门票等各项费用,按宾馆饭店和旅游景点打折前的金额予以全额抵扣,将企业自身费用列入替游客支付的费用中,以加大成本。

3.导游个人收受回扣数额大,个人所得税流失严重。据调查,大部分导游都挂靠在导游公司或旅行社,他们一般都没有基本工资,导游的收入主要是靠额外增加景点和进店购物得回的回扣分成取得。因此,导游带团挣回扣已是公开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秘密。但由于对购物和娱乐消费场所的税收控管难以到位,无法掌握回扣支付的真实数据,导致购物回扣等收入被隐瞒,使税务机关无从控管,这也导致旅行社正常业务收入的利润越来越低和导游个人所得税难以征管的原因之一。

4.大量现金交易为逃税“铺路”。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直接面向消费者,有大量现金交易存在。对一些旅游企业来说,普通发票非但不难取得,而且在进行逃税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在旅行社发生成本的各个环节,不开发票的情况随处可见,旅行社不取,商家就不给,商家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确:逃税。一部分旅行社的不规范运作,采取现金收付不入帐的手段,不光自身偷税,也造成了运输收入、娱乐业收入、餐饮收入、中介收入等大量收入转为“隐形”,国家税款流失严重。

5.旅游市场自身管理的不规范,使一些旅游企业长期游离于税收管理之外。一些旅行企业异地设立非独立核算的营业部,为其旅行社招揽零星客源,然后合并组团,营业收入没有单独开票核算,费用不能分割,计税营业额难以确定;而这些营业部基本未办理税务登记,也不申报纳税,造成机构所在地和劳务发生地的地税机关难以控管,存在税收征管空白点。

五、关于对完善旅游业营业税政策和税收征管的对策分析

(一)政策建议:完善现行旅游业营业税税收政策。实践证明旅游业“计税营业额”的政策成了税收流失的黑洞,而征管上又难以找出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所以根本的办法就是改变这一规定。

建议:从根本上取消这一规定,改为按全额征收营业税。营业税本来是一种对营业收入全额征收的流转税,对旅游行业规定了较多的扣除项目实际是差额征税,但一直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跟其他的营业税纳税人在税收待遇上有较大的区别,与整个营业税的征收环境不配套,因此,我们认为对旅游行业既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也要堵塞漏洞,保障税收收入,建议考虑只规定扣除支付给接团单位的费用,取消《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的扣除项目,同时对旅游行业调低适用税率,适用税率设定在2%-3%为宜。

同时,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型产业,而旅行社只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旅游委托服务业的性质,建议取消营业税税目“服务业——旅游业”子目,把旅行社归于营业税税目“服务业——业”子目征收营业税。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区域;教学体系;创新

由于受到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差异以及就业学生的家庭环境及个体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1]。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倾向于东部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区域内大城市及学校所在地集中[2]。研究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的规律性特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

一.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策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毕业生偏好于经济发达区域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城市环境、薪酬福利待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等方面明显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另外,我国现阶段不同区域或城市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就业区域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二)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就业的酒店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会展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3],在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较高。因此,在旅游行业或相关服务行业就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旅游业发达的城市。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就业区域的重要因素。家人的就业观念、父母亲或亲戚的现就业城市、家庭现有负担等家庭环境因素将影响学生选择去沿海还是内地、省会还是回家乡就业。现在的大学生以独身子女居多,其父母更希望他们在大学毕业后能在自己身边或离家较近的城市工作,因此,不愿回家乡工作的学生会选择离家较近的经济发达城市就业。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择业动机、自身性格等也是其选择就业区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4]。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将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位等视为择业的主要标准。同时对事业的追求是当代大学生流向大城市的主要动力之一[5],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了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学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往往会在毕业后将大城市作为首选就业区域。

二.就业区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培养优秀的“旅游企业地”专业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后,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在逐步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对此,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内涵重新进行了界定,并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了分类,其中重要的一类便是“旅游企业地经营管理人才”[6]。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以学生就业区域为导向,创新教学体系,培养优秀的“旅游企业地”经营管理人才。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现阶段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与就业区域之间存在“就业鸿沟”,已有课程体系中关于就业区域的课程较少,学生对就业区域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文化氛围、方言等知识的欠缺将严重限制甚至阻碍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区域的综合就业能力,同时,也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区域旅游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了解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的优秀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优秀专业人才将促进区域内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业以及会展、娱乐、地产、节庆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他们是区域经济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才力量。因此,充分利用旅游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以就业区域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极大地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调查

为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特征,我们于2012年8月至10月对衡阳师范学院2011和2012届旅游管理专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填写其从大学毕业至今所选择过的就业城市。我们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学生分发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26份,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呈现以下特征:

(一)主要就业区域为珠三角与长株潭衡经济发达地区

学生就业区域主要为珠三角地区(占34.7%)与长株潭衡地区(占28.5%),两个区域合计比率高达63.2%。排在第三的就业区域是长三角地区(占17.3%),而到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等区域就业学生所占的比率很低。以上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的就业区域主要为距所在学校较近的全国或区域经济发达地区,这主要是受经济发达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所吸引。

(二)就业城市集中在距离较近的经济发达城市

学生就业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占24.2%)、长沙(占20.1%)、衡阳(占18.6%)、广州(占16.1%)、东莞(占12.8%)。以上结果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城市主要集中在距离所在学校较近的沿海较近发达城市、学校所在地和学校所在省的省会。同时,由于学生对学校所在地相对较熟,或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因此部分学生愿意在学校所在地实习。

(三)就业区域呈现动态化趋势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学生近几年来就业区域的变化,结果表明学生就业区域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从内地向珠三角地区转移;2)从长三角向珠三角地区转移;3)从衡阳向长沙转移;4)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以上分析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交通条件改善、个人年龄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而呈现规律性的流动特征。

四.就业区域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创新策略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区域具有集中化特征,高校应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区域的研究,了解其就业区域分布特征与规律,并进行相应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可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就业教育等四个方面对教学体系进行创新。

(一)课程体系的创新

首先,可在专业必修课模块中增加旨在研究区域性经济发展的理论课程,如在专业必修课模块中可以增加《区域经济学》、《区域旅游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掌握区域经济与开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其次,可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增加一批与与就业区域联系紧密的应用性课程,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课程:第一,就业区域经济方面的课程,如《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简介》、《长株潭城市群简介》等。第二,就业区域旅游方面的课程,如《广东旅游地理》、《湖湘文化》等。第三,就业区域文化方面的课程,如《粤语》、《湘方言》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已以后将要选择的就业区域而选修相应的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在教学中融入就业区域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生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区域概况。如教师在讲授《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析”时可向学生详细介绍广州、深圳等城市中酒店行业岗位设置的特征、独具特色的岗位与名称;在讲授“员工培训”时可引入珠三角地区知名酒店企业培训案例,并结合该区域酒店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案例进行分析;讲授“薪酬福利”时可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各城市酒店业的平均薪酬水平及其制定依据,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或城市进行对比。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

实践教学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与就业区域紧密联系将提高学生对就业区域的适应能力。在野外实习考察中可选择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城市、景点及旅游企业作为考察的地点,通过参观、访谈、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最直接地与就业区域的旅游业从业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居民接触,增加其对就业区域的感性认识。在酒店管理实习教学中应联系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后的意向就业区域选择实习酒店。在实习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于体现就业区域特点的酒店管理模式、目标市场特点等内容的学习与实践。在实习结束后通过实习汇报展现不同区域实习学生的风采与不同就业区域的特点。

(四)就业教育课程的创新

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方面,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就业,指导学生全面了解就业区域的就业形势、薪酬水平、福利待遇等信息,并通过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讲座、就业区域企业针对性的招聘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就业区域的了解。另一方面,应建立集中就业区域或城市的校友会,以便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和意向就业城市的往届毕业生联系,了解相关城市、行业及岗位等信息。

参考文献:

[1]王世斌.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的形成因素探讨.职教论坛,2007,(21):15-17.

[2]庆承松,葛万锋,孙祥.我国大学生就业区域的不均衡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1-6.

[3]孙祥,武国剑,南国君,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探析——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5):123-125.

[4]吴克明.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教育科学,2004,20(4):41-47.

[5]张海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度研究[J].科技创业,2007(8):18-19.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篇5

关键词:营改增;我国;旅游业;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营改增”背景介绍

自2012年8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等其他城市。2013年8月1日起,国务院会议决定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在未来的一至两年内,铁路运输、邮电通信、建筑业、不动产将逐步纳入“营改增”的范围,金融业,特别是银行开始进行调研,由此看来,我国旅游业也将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基于这样的情形,在改革时间安排上会有先后之分,但整体趋势应是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的。

二、“营改增”对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1.行业特点决定其适合征收增值税。旅游企业是以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而向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综合行业。旅游活动是一种较高档次的综合性消费,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涉及到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酒店、游乐场以及各种旅游服务企业,同时也要同民航、园林、工艺、文物、考古、美术、体育、健身等多个部门和水电、电讯、城市交通等公共基础部门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而且许多旅游企业同时兼有旅游产品生产、加工、零售、推销、直接提供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其涵盖行业、部门多,同时兼用几个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原则和方法特点。作为商业企业的一个类别,虽然归入生活业,但其业务特点有别于其他生活服务类企业,因此符合“营改增”的范围。

2.促进行业均衡发展。由于我国旅游业涉及行业较多,因此实行“营改增”改革事实上极大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各行业间的税负均衡。从税收内容看,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体现在行业性的差异上,造成行业间税负的实质性差别是两者对相关要素的具体规定不同。

3.减少重复纳税,完善抵扣链条。重复征税问题是我国现行营业税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旅游业综合性强,其中包括交通运输业、酒店业等,实行“营改增”后,既消除了营业税制下的重复征税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抵扣链条中断的问题,同时为企业减轻税负,从而促进服务业与工商企业共同发展。

4.便于征管。当前税法规定,旅游业消费者在现场消费的征收营业税,非现场消费的征收增值税。由于是否属于现场消费难以界定,征收的随意性很大。“营改增”实施后,可以解决因消费地点不同缴纳不同税种、适用不同税率的问题,同时为税务机关征税管理和企业计算纳税提供了公平税负的机会。

三、“营改增”给旅游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

1.为经济带来负面效应。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有大多是隐形服务,无实物形态,因此一些销售收入很难确认。营改增实施后,一些旅游企业的收入有可能会带来大幅度下降,超过了成本下降的幅度后,企业的利润水平将有所下降。由于营业税属于价内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因此,在原有的定价体系没有相应明确变化的情况下,旅游企业一部分营业额转为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作为提供发票的企业的收入一定会有大幅度的下降,利润也相应降低。

2.账面利润虚增。旅游企业核算营业额主要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这一科目一旦被归集为企业的成本费用,在营改增实施后,增值税不会被计入成本费用,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账面利润有一定幅度的虚增。

四、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合理、有序进行“营改增”改革的建议

我国在“营改增”改革的管理上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既遵守有关规定,又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型战略。旅游业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同时,旅游产品具有公共性,同一旅游资源相关行业都可以享受和利用,很容易会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加上旅游活动的跨地域性,需要一体化的市场和充分的空间,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政府积极协调。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业的管理正在从直接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全方面的,起到了错综复杂的作用。政府应“一马当先”,发挥主导性作用,对行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2.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主导性并非是“政府主宰”,“营改增”相关政策对旅游业的行为规范起了一定的约束作用。由于旅游业的相关部门多,又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各层利益,因此更多地应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总体的宏观协调能力,在旅游政策、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具有协调性、操作性、连续性和透明度,为旅游企业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经营环境。

3.做好政策培训工作。积极做好“营改增”试点前期准备工作。召开营改增专题会议,成立“营改增”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广泛动员各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工作,强化责任意识,为营改增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组织保障。制定方案,稳步推进,明确责任单位,定期向有关职能部门汇报工作开展情况,确保进度。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强化学习,夯实基础。要求深入领会营改增政策背景及主旨精神,深入学习相关试点方案,精准掌握所涉及的行业、税率及管理方法,做好充分的理论铺垫。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篇6

关键词:环境行为;红色旅游;遵义会议;遵义会址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旅游业历来被誉为无污染的行业,但是近些年旅游目的地发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给旅游景区的环境管理敲响了警钟。景区环境管理不光是管理部门的事情,与游客有着重要的关系。游客的环境行为可以有效减少景区环境管理的压力,对提升景区的环境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对红色旅游者的环境行为进行深入探究,可以促进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旅游者的环境行为

广义的环境行为,是指能够影响生态环境品质或者环境的行为。它可以是正面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如资源回收等;也可以是负面的行为,如浪费能源等。[1]现有文献中的环境行为多指前者。这里所指的环境行为也特指前者。

二、影响旅游者环境行为的因素

Ramsey和Rickson(1976)认为知识与态度互为因果,知识可诱发态度的形成。ajzen提出了经典的计划行为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2]tpB预测若个人对某行为的态度愈积极、所感受到周遭的规范压力愈大、对该行为所感知到的控制越多,则个人采取该行为的意图便愈强。Guagnano,Stern和Dietz提出了aBC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行为(B)是个人的环境态度变量(a)和情境因素(C)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情境因素是比较中立的或者趋近于零的时候,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的关系最强;当情景因素极为有利或者不利的时候,可能会大大促进或者阻止环境行为的发生。[3]

Hines、Hungerford和tomera将128篇有关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提出了一个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式。他们认为产生环境行为主要的因素是个人具有意向采取行动。而这意向又由若干变项所操纵。当个人具有意向之前必先认清一组特别问题的存在,因此,有关问题的知识成为行动的先决条件。另一个影响个人行动意向的变项是行动技能,而行动技能的产生需相关的知识。结合环境问题的知识、行动策略的知识,以及行动技能,使个人有能力采取行动。仅有能力尚不足以产生行动,个人尚需“期望”行动。个人的期望受人格因素的影响,包括态度、控握观、效能知觉度,以及个人责任感。对环境及行动具有积极态度,控制观,且认为个人采取某些行动能有助于解决某环境问题的人,则针对环境问题表达较高的行动意向。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可能并非直接的,而是透过与其他变项的作用,再影响到行为。此外另一个可影响环境行为的变量就是情境因素,如经济上的限制、社会压力、是否有机会从事环保行动等等都属于情境因素。由于情境因素常常在改变,更增加了环境行为的不确定性。[4]

三、遵义红色旅游者的环境行为特征

为研究遵义红色旅游者的环境行为特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遵义红色旅游者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总计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78份,问卷回收率为92.7%,其中有效问卷264份,收回问卷有效率为95.1%。

(一)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由调查可知,遵义红色旅游者中男性有138人,占52.3%;女性有126人,占47.7%。年龄中18岁以下为18人,占6.8%;18至25岁为21人,占8%;26岁至35岁为48人,占18.2%;36岁至55岁为103人,占39%;55岁以上为74人,占28%。文化层次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为14人,占5.3%;高中学历为42人,占15.9%;大专学历为93人,占35.2%;本科学历为107人,占40.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为8人,占3%。收入水平中1000元以下的为56人,占21.2%;1000元至1999元为48人,占18.2%;2000元至3500元为83人,占31.4%;3500元至5000元为49人,占18.6%;5000元以上为28人,占10.6%。居住环境中外省为144人,占54.5%;省内其他地方为73人,占27.7%;遵义本地为47人,占17.8%。出游方式中组团出游为118人,占40.9%;自助游为146人,占59.1%。职业中学生为52人,占19.7%;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为101人,占38.2%;公司员工为85人,占32.2%;个体从业者为21人,占8%;自由职业者为5人,占1.9%;离退休/无业人员为78人,占29.5%;其他为6人,占2.3%。

(二)游客环境行为特征

针对游客环境行为涉及的题项总共20项。分别为:曾在游览时抄小路走近道(m1);曾在景区扔垃圾(m2);曾在树干或匾牌上图画留名等(m3);野营时会折树枝在草地上生火(m4);旅游时采摘路边的花草等植物(m5);旅游时完全配合注意事项(m6);旅游时详细阅读解说牌(m7);我会捐款给景区管理部门进行环境保护(m8);我乐意参与景区的解说活动(m9);旅途用餐我会拒绝使用一次性快餐盒(m10);我愿意以行动呼吁经营管理者重视环境问题(m11);我会劝导他人别乱丢垃圾(m12);我会劝导他人别捕捉或采摘动植物(m13);我会检举旅游中发现的环境破坏事件(m14);我不猎捕、不采摘野生植物,因为那是犯法的(m15);如果没有法律或制度规范,我会采摘或捕捉动植物(m16);整个景区整洁干净,给我感觉景区管理有序(m17);景区的请勿采取违章行为的环境解说牌,我会遵从(m18);他人在景区里乱丢垃圾没受处罚,我会效仿(m19);景区的行为指南册子对我很有用(m20)。

从平均值分析,评价分值较高有:旅游时完全配合注意事项(m5)3.74;旅途用餐我会拒绝使用一次性快餐盒(m9)3.68;景区的请勿采取违章行为的环境解说牌,我会遵从(m19)(m17)3.59。评价分值最低的三项是:我会捐款给景区管理部门进行环境保护(m8)2.21;曾在游览时抄小路走近道(m1)2.40;旅游时采摘路边的花草等植物(m5)2.68。整体行为的平均值为3.16,可见游客在景区游览的环境行为表现一般,拯待加强。对随手采摘花草和抄近道,是国内游客旅游的通病;而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和单位的行为,这也说明了我国公民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差。

三、结论与展望

遵义红色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具有明显的特征。不同类型的游客表现出不同的环境行为特征。游客年龄、文化程度、居住环境等人口学特征会对游客环境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游客一般具有较好的环境行为,本科学生具有较好的环境态度。景区的环境管理水平会对游客不良的环境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红色旅游景区为有效加强环境质量管理,应该考虑不同层次旅游者的环境行为特征,结合景区环境管理的状况,不断查漏补缺,弥补环境管理薄弱环境。环境管理作为景区管理的重要环节,应该长期不懈地抓,这样才能保证景区旅游环境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新华.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与行为差异及其旅游营销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

[2]ajzeni.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1,50:179-211.

[3]GuagnanoGa,SternpC,Dietzt.influencesonattitude-behaviorrelationships:anaturalexperimentwithcurbsiderecycling[J].environmentandBehavior,1995,27:699-718.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篇7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

一、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在实践性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转化成实践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仅是验证旅游理论的主要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1、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要求

旅游管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实践性课程的主要内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它的行业指向性是非常强的,主要是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专业管理人才。旅游业的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等产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人才不仅具备旅游管理经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因此,作为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务必考虑本行业对管理层面人才的特殊性需求,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素质教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大方向,要想达到目标就很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学中的实验教学环节。www.133229.Com。

2、建设旅游管理实验室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近些年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主要发展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职能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加强应用型专业的调整和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在产学研合作上,强调科研技术服务的应用性,为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提供直接的科技文化服务。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场所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是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专业和课程设置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规划地进行最优化教学的实验基地。基于此,高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数字化的特点

旅游管理实验室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应用技术数字化,一方面体现在信息的获取上。在网络日新月异的今天,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是旅游管理实验室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特点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管理实验室的设备具有高度的数字化特性。旅游管理实验室中都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设备。这样的装备贴近时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本实验课程更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数字化特点,还体现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旅游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的产物,具有综合性特征。社会科学,传统上习惯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注重形象思维;自然科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的锻炼。随着时代的变迁,旅游管理实验室中广泛的应用数字化设备或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得需要的资料、信息,无形中提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了学生对其他门类学科的兴趣。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2、具有综合性特点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特征,是一个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对于人的培养也是涉及到社会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综合培养;从服务对象来讲,旅游管理实验室不仅可以为本专业服务,还可以为其他专业甚至社会人员服务,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在管理方面,要对人财物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1)以人的内在素质、综合性人才为培养为目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重在培养人的内在素质培养人正确的社会观、是非观、价值观。旅游管理实验室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教育提升新一代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由于人类缺乏相应的社会观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举个例子,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可提供学生测量河流的流速、水资源情况,在此过程,学生对水污染有了直观感受从而会更加珍惜资源。

(2)以对象大众化为服务目标。相对于其他实验室来说,旅游管理实验室更具有大众化的特征,导游模拟实验室、双语实验室、客房操作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等不仅可以对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还可以对其他专业的学生甚至社会有关人士开放,服务对象具有普及化特征。

(3)管理手段具有综合性特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硬性管理包括物的管理、环境的管理、制度的管理以及资料的管理。另一方面是软性管理,主要指人的管理。其中,硬性管理必须落实到人,实行人员负责制。对于人的管理,管理无定法,根据具体情况实行有效的综合管理。

三、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现状和问题

随着新建本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旅游管理实验室应运而生,由于旅游管理实验室尚处在初期摸索阶段,并无统一模式,存在着整体水平不高、功能单一、使用率低、管理混乱等问题。

1、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从无到有,但整体水平不高。近些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部分由专科升成的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投入使自己尽快适应本科院校的要求,实验室作为其硬件建设的主要任务,得到了高速发展。通过对广西区内新建的本科院校的调查,90%以上的院校有旅游管理实验室,旅游管理实验室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总体上来说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根本上来说,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就是对旅游管理学科的重视不够。人们通常认为实验室是理工类的专有名词,实验室就是理工科的实验室,学校往往对理工科的实验室非常重视,但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却容易忽视。所以,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其量建一些餐饮、客房实训室就相当于是旅游管理的实验室了。旅游管理实验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初始状况,整体水平不高。

2、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实验室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验室设置大多,受到重视和普及,旅游管理实验室具有文理综合特征,它的发展和规范将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沿袭专科阶段的设置方式,依靠专业和教研室,按课程设置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为某门课程或某个专业服务。这种“小而全”的设置模式,造成实验室服务范围较小,实验项目较少,达不到实验室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进行集体攻关等重任。

3、开放时间短,使用效率低。不管是基础实验室还是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的使用率都很低,不足20%。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拥有计算机等基础实验室,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只有10%左右的学生用于查阅资料等,大部分都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娱乐工具。某校承担着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机房,开放率不到40%,而且在开放过程中,只有近四分之一的机器能正常使用,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体现。专业实验室也是类似的情况。某校的餐饮实训室和客房模拟实验室每次只能安排3到5人进行实训,规模小,效率低。

4、各部门相互牵制,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新建院校实验室管理中,仪器设备、实验教学和实验人员分别由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设备处)、教务处和教学院系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过多,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或者工作环节过多,办事程序繁琐。如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大多数先由各实验室(中心)根据自己的实验教学需要申报购置计划,教务处从全校的角度,结合仪器设备经费情况,对购置计划进行审核,将审核结果送国有资产管理处(总务处、设备处)购买。各实验室人员由于不经常和设备仪器厂家交往,对新的仪器设备的性能、价格和厂家的信誉掌握不全,难免出现申报的型号、性能不能完全符合实验要求,或者申报的价格不合理,从而影响仪器设备的采购。另外,采购部门由于不懂得实验教学,只能按照实验室提出的实验设备的厂家和型号购买,而不能在采购过程中从各种不同的厂家和型号中选择性价比高的其他仪器设备。

四、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思路

1、结合院校和地方实际,对旅游管理实验室准确定位。从目前情况看,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仍处于摸索阶段,对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定位成为实验室建设成败的关键。大部分人认为旅游管理实验室极易简单地将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研究和教学手段当成实验室的主要功能,自然而然地将实验室建设成为计算机房。其实,要真正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初期要正确定位。比如位于湘粤桂三省交界处的贺州学院,所建设的旅游管理实验室除了能进行实验室的基本操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特色,以此来增加实验室的附加值。

2、适度超前,实验室建设要具有前瞻性。当今时代变化,信息更新迅速,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与时代特别贴近的专业,所反映的都是时代前缘的信息,因此,旅游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要适度超前,否则,刚建好就被淘汰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旅游管理实验中心的导游实验室,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产品了充当主角了,第五代试验器材早就落伍了。

3、引进和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高校实践性教学需要既通晓理论又强于实践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但当前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由于职称、科研及学历等多方面的切实压力,大批年轻教师无心致力于费时费力的实践性教学工作。“双师型”教师的缺失制约高校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和推进。对于“双师型”教师,学校要从职称、福利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建立一套“双师型”教师管理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4、理顺实验室体制,规范实验教学行为。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完善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行政机构;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按《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聘任专业实验室主任;通过定岗定编,业务考核,择优聘用一批精干、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人员,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全面实行校室两级管理体制,实验室(中心)直接接受教研室直接专业管理,与系部的隶属关系剥离,杜绝三级管理。

五、结语

旅游管理实验室尚处于建设摸索阶段,并无统一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过程中,结合院校实际,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成为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廖开顺,俞裕喜.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文科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4,(2):81.

[2]陈实,潘铁京.应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5):102.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篇8

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各类旅游形式正竞相发展。这其中以常规旅游为主要形式,而特种旅游亦在悄然兴起,并有蓬勃发展的势头。(1)本文试就特种旅游的几个基本问题谈点看法和意见。

一、特种旅游的界定

特种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因此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特色旅游活动产品。“特种旅游”,这一概念,通常也被称为“专题旅游”、“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等等。

这里所说的特种旅游,是指为满足旅游者某方面的特殊兴趣与需要,定向开发组织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活动。根据特种旅游的开展及实际操作经验的性质判断,它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相比较,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在特质。

1、在旅游消费价值取向上,特种旅游者侧重于自主性、个性化、目的性,而观光旅游侧重于对外在景观的感知,度假旅游侧重于休闲性和享受性。

2、特种旅游的体验方式强调精神和体魄的因素,旅游者在运动中感知外部世界,在冒险或面对全新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旅游者本身对行程的组织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特种旅游的手段和途径,是借助人力运作(徒步、狩猎、登山、驼队、自行车旅游)和自驾机动车运作(汽车、摩托车、其它机动运输工具)。

4.特种旅游的路线和区域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连续旅游跨度大、时间长,旅游目的地复合化是特种旅游的突出特征。特种旅游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具有浓烈的原始自然性,旅行经过的地区通常是边(边疆)、古(有悠久文明史)、荒(沙漠、人迹罕到之处)、奇(有奇特的地形地貌特征)、险(高山、峻岭、险地、恶水)、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由此而组成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对旅游者具有新鲜感、刺激感和探险性。

5.参与特种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一般具有冒险精神和耐受艰苦条件的体魄,一般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作为旅伴。其内部有共同的文化准则。

6.特种旅游的产品内涵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种旅游在开发时具有的特殊审美情趣和特点会逐渐显现。其内涵也因各国的条件而不同,如汽车旅游在欧洲相当普遍。

7、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种旅游一般使用非常规的交通旅游形式,有时要经过非开放区,因此在政策上属于需要特别审批的产品。

特种旅游作为旅游形式的一个类别,它除了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服务的共性之外,它的最主要物质是要与旅游者共同参与旅行,并在参与中提供服务和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旅游者实现其旅游目标。此种旅游活动面大,常常涉及边远、人迹罕见的地域以及旅游活动方式超乎寻常,难度极大。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地区跨度大、使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的旅行和非赛事的滑雪、攀岩、漂流、热气球、滑翔等体育旅行;到高山、峡谷、沙漠、洞穴、人迹罕至区域的探险旅行,以及短期观赏、踏勘、参观为主要旅游形式的自然、人文景观科考旅游等均可列入特种旅游的范围。

二、特种旅游的特征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阶段,度假旅游产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特种旅游则刚刚处于早期开发的阶段。从实际操作或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特种旅游有别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项目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探险性,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

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口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的独特性,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纯自然原始状态保留得较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人文化模式的异文化;第三,是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特种旅游的第二个特征,是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性、探险性。所谓新奇性,是指项目和线路设计,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相结合的巧妙构思,视角新颖,能够突出一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主题。即使其它国家或地区有类似的项目或线路,在设计上也要有本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征相对集中的优势,而这一点应该体现在具体项目和线路的每一个点、每一个节目安排独到、新颖之处上,使旅游者感觉到每天都有自己不曾料到的内容出现。所谓探险性,是指旅游项目和线路具有某种程度的冒险因素。对旅游者来说,他们对物质上的享乐程度的要求相对而言并不高,但注重精神或心理上有一种检验自己能力的满足感。探险性的项目和线路,要有较为充分的内容使旅游者展示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耐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一般来说,特种旅游许多项目和线路,都安排在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艰苦,交通通讯条件及吃住条件不太理想的高山峡谷、草原湖泊、沙漠戈壁地区。这里面有一个人类普遍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即对形式各异的自然环境的探险、求异和征服欲,特别是对自然奥秘的探险、对自然界的征服欲表现最为强烈和普遍。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的设计应该满足这种心理欲望。当然,无论是新奇性,还是探险性,都必须有可靠的安全系数,能够保证旅游者最大限度地体验到项目和线路所蕴含的冒险因素,又能在接待、导游和联络等操作上最大可能地保证旅游者的安全,二者必须相统一。

特种旅游的第三个特征是其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所设计的许多项目,应该给旅游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另一方面,又留有许多让旅游者自主参与的余地。譬如说,在允许的范围内,海外旅游机构根据旅游者的特殊需要,可以对项目或线路提出增加或减少内容的要求;在项目和线路实施过程中,精心安排一些旅游者乐于参与的内容,诸如自备交通工具、自备架拆帐篷、参与餐食准备、组织娱乐活动,甚至参与排除事先安排的“险情”或偶而出现的“危险”局势,以及提出更改某些具体内容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组织者要对旅游者的文化心理有充分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合理要求。旅游者在参加特种旅游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他们在常规旅游中的角色和心理上的被动性,使旅游者有一种感觉,即特种旅游是充分发挥他们自身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他们在体验、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同时,享受自身潜能和才干在探险中得到体现的欣喜愉悦。特种旅游的上述三个特征内涵,构成了它区别于常规旅游的基本要素,也决定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于常规旅游的诸多特征。

三、特种旅游的功能

如果说常规旅游产品是旅游超市中的大众商品,那么特种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超市中的专卖商品、新潮商品和精品。正是特种旅游这种专卖商品和精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开发,旅游者审美层次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特种旅游这种产品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越发充分地表现出来。

1.产品功能。旅游业的发展一般遵循着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的不断深化开发的产品系列过程,在观光产品大规模发展,度假产品开始占一席之地的基础上,特种旅游的发展就成为必然。特种旅游产品的发展,可满足有特殊偏好的旅游者的需求,同时与常规旅游产品不同,在产品开发系列上,特种旅游属于先导性产品,对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着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在旅游产业的链条中,旅游产品是连接经营者与旅游者的媒介,经营者要靠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旅游者通过旅游产品实现消费愿望,旅游产品是提高旅游产业水平的纽带和桥梁之一。特种旅游所具有的在产业结构中的先导性和牵引力,显示了它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大特种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力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2、经济功能。经营常规旅游虽然轻车熟路,但多属于买方型产品,团队利润较薄,也不利于参与国际大旅游市场的竞争。而特种旅游虽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是它的独占性和内在价值决定了它同样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可以给经营者、开发者以较高的回报。开发特种旅游产品不仅是旅行社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提高整体旅游消费水平的增加,刺激国家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对产品的独占程度比常规旅游产品高得多,它将成为特种旅游方兴未艾的原因之一。目前特种旅游的经济功能已为旅游界广泛注视。

3.引导功能。这里指的是在旅游观念上所起的展示和引导作用。特种旅游构成要素多,组织产品需要发挥想象力和艺术家般的眼光,因此对其它常规旅游产品具有示范性的功能。特种旅游的开展,有益于常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这是因为,一方面,特种旅游消费特征特别强调发挥旅游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参与性,强烈的现场感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属于“消费者主导型”产品,而常规旅游尽管也要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但本质上是“生产者主导型”产品。另一方面,特种旅游的消费特征反映了现代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潜在需求,其组织方式、运作形态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在组织常规旅游产品时有借鉴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种旅游对其它旅游活动可以发挥影响,其作用机制与赛车运动的发展推动汽车工业开发更好的汽车技术是相似的。

4、宣传功能。相当部分的特种旅游活动,如跨越欧亚的汽车旅游或攀登高山峻岭的登山旅游,由于其艰巨性、冒险性、刺激性,通常都会引起公众和新闻媒介的关注,社会名流或政要也多参加此类活动的仪式,因此,对潜在的旅游者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宣传机会,对海外公众来讲是了解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的极好机会。特种旅游活动受公众瞩目,是舆论兴奋点,实际上为旅游业作了不花钱的广告。特别是一些特种旅游活动经过边远和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对于边远地区的宣传效益,即展示边远地区的文化,引起各界的关注,提供向当地人民导入旅游文化的机会,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从以上的角度出发,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是仅由其直接经济效益决定的,而是由其对旅游产品的完善功能、催化功能、引导功能、区域旅游形象的宣传功能决定的。在旅游业实现加速发展的战略中,应充分重视特种旅游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先导作用,使旅游业的形象更为丰满,对海内外旅游考更有吸引力,在旅游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四、特种旅游的开发

对特种旅游的开发战略研究,涉及特种旅游的政策与决策、特种旅游资源与市场、特种旅游项目与线路设计、特种旅游实施操作与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问题。在此就特种旅游的组织实施问题进行讨论。

1.线路的设计。特种旅游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旅游对象的独特新奇性与旅游方式的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首先,在旅游对象的选择上应有较大突破,而不能只局限在传统的模式上,不同地区的特种旅游发展,应该建立在该地区相应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具有独特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的高山地区、草原地带、湖泊河流、戈壁沙漠、峡谷丛林等,都具有发展特种旅游的潜在资源基础。但是,有资源基础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立即发展特种旅游。重要的是根据这个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把资源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对线路的研究和设计上,包括项目在具体地理与人文环境中的时间或空间内容,对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的利用,以及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其次,在旅游方式上充分考虑和注意多样性、新奇性。由于特种旅游活动涉及诸因素,因此在推出项目和设计线路时,要动员学术界人士参与论证。同时,一个项目或线路在实施过程中,应随着市场反馈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那些凡是具有贴近自然、富有挑战特征的旅游方式均有尝试的价值,诸如徒步、登山、潜水、漂流、攀岩、探洞、滑雪、热气球旅行、骑自行车、自驾车船、乘伞滑翔等等。

2、行程的控制。由于特种旅游的特殊性,其旅游的相关环境及有关条件必然不同于常规旅游,因而在操作及旅游的实施控制上比常规旅游要复杂和困难,同时旅游风险性也比常规旅游大。这就要求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二,线路的安全性。由于特种旅游的性质所决定,其旅游过程中将会遇到种种不可搞拒的或无法预料的自然因素,面临种种可能性。因此在设计线路及实施操作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人们能够预料的风险,把风险性控制在最低的程度。第二,控制的严密性。由于特种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和旅游对象的奇特性,以及旅游中的配套服务各个环节不可能全部完善,因此必然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测的特殊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在组织实施上应把握住各个环节,备有行之有效的各种应急措施和手段,对行程的各个细节严密分析控制,从而使旅游者得到较为满意的服务。

3.规范化管理。特种旅游活动通常是由若干特殊旅游点、特殊地域单元通过线路组合起来的综合性产品,管理工作的协调和各点之间业务操作的衔接,均要求达到较高的水平。为确保特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应逐渐地创造条件,使管理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逐步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为此,第一,特种旅游的管理应以维护我国旅游业声誉和国家安全为前提,旅游主管部门应尽快按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出特种旅游的管理细则,让从事特种旅游经营的各旅行社有章可循。第二,应为各从事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提供一个接受国家安全机关审批的通道。第三,对已基本具备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进行必要的考核,并授予特种旅游经营权,在短期内为全国旅行社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规范化作出科学、可行的样板,再推而广之。

4、协调机制。特种旅游业务的开展目前没有大多的实践经验可惜鉴,是以对现存的各种可能性因素的挖掘和组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复杂性。经营者在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需要军事、交通、海关、外交、宗教、文化甚至一些特定自然人等等的支持和帮助。怎样才能用制度或政策为经营者打开方便之门,并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形成规范性的运作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障碍,这单靠经营者的自发是不够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如果能考虑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以指导或帮助解决矛盾和困难,必然会增强经营者对开发特种旅游的信心。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篇9

一、生态旅游概念

自生态旅游一词诞生以来,虽然人们对其理解越来越深化,但仍有大量文章在不断讨论这一概念,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统一定义。(见表1)

二、生态旅游概念的共性特征

以上各种概念尽管雷同(表1),但也有理解上的侧重,共性的特征主要涉及到以下11个。

(1)环境友好。生态旅游能照顾到环境安全,能使旅游活动对大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的影响最小化,从而有助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责任感。生态旅游能让游人尊重当地的文化、社会和生态自然环境,也能让旅游企业关心环境,以环保为出发点来开展经营管理。

(3)教育性。生态旅游能使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受到与大自然和文化有关的教育,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

(4)低影响。生态旅游不会给大自然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零影响。如:人们常说的轻度踩踏,没有采摘,只带走照片,留下脚印等。

(5)休闲浪漫。生态旅游能让人们走出家门,欣赏风景秀丽的大自然。

(6)给当地带来福利。生态旅游不仅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还能创造社会效益。

(7)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能让游人体验到当地的文化和自然历史。

(8)生态体验。生态旅游让游人体验到诸如原生态住宿或生态导游等经历。

(9)可持续性。生态旅游能通过适度利用和有效的保护管理,为下一代留下文化传统和自然资源。

(10)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能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各种旅游活动及管理。

(11)游人参与。生态旅游能让游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互动。

以上这些特征是人们通过实践中的观察而总结的,它们更强调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存,却较少涉及旅游经营者的收益及商业环境,原因主要来自于为生态旅游下定义的群体。例如:生态旅游协会等专业性组织,它们的成员大多是自然保护主义者,因此定义中必然会反映出这些成员的观点。但另一方面,按传统的效益最大化理论,不管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还是兼顾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最终目标都是使利益最大化,这显然与生态旅游当前的定义不相符,也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负面影响。有的生态旅游看上去与大众旅游没有太大的区别,令人担忧。还有的企业把“生态旅游”当成市场营销的时髦用语,打着生态旅游旗号对原始偏远的自然文化景观进行无节制开发。因此,可以说,现存生态旅游定义中最大的不足是缺少对旅游企业责任的更多说明。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过以上介绍和分析,本文认为,生态旅游绝不仅是对大自然和历史文化的体验,而是通过游人、当地居民、旅游企业及政府主管部门的互动,科学开展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旅游活动。这不仅要求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还要求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来安排各项工作,并尽量使用当地管理者和社会资源,让居民能够充分参与,从中获得经济收益。组织和策划生态旅游的企业更应该提高专业素质,真正关注游人的生态需求,为其提供自然的、历史的、动植物的、考古的旅行,从而避免对大自然造成干扰破坏。企业如果关心环境问题,树立生态意识,用生态方针来指导经营管理,就一定能促进生态旅游向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旅游行业管理的特征篇10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电子商务;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01-03

ananalysisoftheinfluencingFactorsofHainantourismelectronicCommerceDevelopmentwithaHpmodel

ChenXiang-minZhangJian-qin

abstract:Byresearchingintotherelateddocumentsoftourisme-Commerce,thestatusquoandthecharacteristicsofHainantourisme-Commerce,thispaperhasestablishedtheinfluencingfactorsindexsystemofHainantourisme-Commerce.thenweuseaHpmodeltogettheweightofalltheinfluencingfactors.atlast,accordingtotheresultsoftheweight,thispapercombinesthecharacteristicsofHainaninternationaltourismisland,andproposessuggestionsfordevelopingtheHainantourisme-commerce.

Keywords:Hainaninternationaltourismisland;travele-commerce;influencefactorindexsystem;aHp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不少企业在不同程度开展了电子商务,而旅游企业依据其自身的行业特点,纷纷涉足电子商务,希望在一个新的领域,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而海南作为一个与国际旅游业全面接轨的省份,更加迫切的需要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进行旅游业建设。因此,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促进旅游企业发展的现代化手段,对其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旅游电子商务文献综述

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布哈里斯(Buhalis)[1]作为旅游电子商务研究的先驱者,最先将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引入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吴吉江(wuJ.J.)在对115家旅游网站调查后发现,公司的战略和市场导向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网站的市场信息交互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2]

在国内,王欣在2000年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作了较为完整的阐述,指出旅游电子商务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具有三个特性即聚合性、有形性与服务性。[3]张冰新2004年结合旅游电子商务的特点,分析和提出了网络市场、诚信机制、行业管理规范、行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内部管理五大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实施策略。[4]朱镇、赵晶等在2008年从战略、资源、能力3个维度构建了影响旅游电子商务采纳的7个因素集合,采用aHp分别识别了传统旅行社和旅游中介网站两类电子商务采纳的关键成功因素。并结合国内旅游电子商务的特征,总结和梳理了企业战略、复合型人力资源、共享信息能力以及合作流程能力等多项测量指标。[5]

相比而言,国内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更多停留在认知阶段,与国外的研究成果水平还具有很大的差距。孙春华认为理论基础完善、研究方法突破、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实践问题的后续性研究是当前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海南省政府对旅游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海南省开始在旅游系统进行“三网一库”建设,对海南当地旅游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虽然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但海南电子商务还处在初期阶段。

一是海南基础设施较落后且发展迟缓,同时网络速度慢又差,服务落后,是直接导致大多数百姓无法广泛接触网络。

二是海南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上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低、企业网站宣传知名度低、企业业务电子交易额度低和旅游电子商务市场相对于传统市场份额小等问题。“三低一小”直接制约了海南省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特别是旅游企业网络平台的建设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尚未具备企业应用网络平台进行电子商务经营的基础条件。

三是网站经营方面,当前大多网站,由于市场定位不准,技术不过硬,缺乏专业知识,亏多赚少,同时资金短缺也使得海南相当一部分网站发展后劲不足。

四、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旅游电子商务文献研究,结合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和特点,本文提出以下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如下图所示。

一是外部环境因素是相对于企业内部的影响,其中包括政府的旅游信息化政策支持,海南地区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电子商务相关法律的保证,以及旅游电子商务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化。

二是企业战略主要针对旅游企业自身在旅游电子商务建设上的重视程度和建设能力而言,主要体现高层参与是企业对旅游电子商务项目的重视程度体现。企业宣传主要指在推广旅游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手段,让消费者能更快的认识和使用到该现代化手段。另外由于电子商务建设初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所能产生的收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的能力。最后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高低,体制是否健全合理也对企业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是人才是电子商务建设的关键,在人才战略上包括了电子商务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聘用,以及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制度中对全体员工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和员工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的激励机制,如根据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售出的票数或完成参与旅游活动的人数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是电子商务技术主要针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本身,其中包括网站支付交易的安全性、网站技术的先进性和丰富性,包括是否有足够的图片、视频等给消费者的多媒体体验和各项景点的介绍说明。最后是针对便利性,旅游企业是否能同时与航空公司、海汽公司、出租车公司或酒店旅馆的信息共享,便于消费者在购买一些旅游产品的同时,完成其他配套需求的查询和购买。

五、层次分析法在旅游电子商务影响因素中的应用

(一)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Hp(the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Saaty提出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提供了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简便方法。

aHp计算首先需构建一个各级指标两两比较下层元素对于上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把比较的结果用一个数值表示出来,建立n×n的判断矩阵(a)。其中判断矩阵的构建采用1-9标度的评判准则,见表1。

表11-9标度评判准则

其后解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再利用公式:aω=λmaxω解出λmax所对应的特征向量ω,经过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中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方根法常用来计算特征向量w=(w1,w2,…,wn)t和最大特征值λmax。

但由于人对复杂现象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判断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为了让结果更合理,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保证矩阵的不一致性在容许的范围之内。对判断矩阵a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计算a的一致性指标Ci=,式中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当a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Ci值愈大,矩阵的一致性愈差;Ci值越小,表明判断矩阵越接近于完全一致性。对于多阶判断矩阵B,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当判断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还需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数Ri进行比较。对于1-9阶判断矩阵的Ri值可查阅Ri随机一致性表得到,见表2。

表21-9阶判断矩阵Ri值

当CR=Ci/Ri

(二)数据收集与权重确定

在本研究中,将aHp作为计算工具用于解决递阶层次结构的相关权重,反映各因素的重要性等级,进而判断出各三级指标相对于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的影响程度,为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提出发展建议。

判断矩阵通过德尔菲法建立。为了能比较合理的反映各指标关系,在判断矩阵构建时邀请了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十位教师参与,其中包括教授、讲师和两名有过旅游从业经验的新进教师。通过多轮的协商调整,得到各层次的最终判断矩阵。

利用matlab7.0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指标(CR值),由于各矩阵CR值都小于0.10,即都通过一致性检验,可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可得到各层相对于上层的单层权向量(wi),计算结果如下,见表3至表7。

表3a-B判断矩阵

通过完成各单层次计算后,最终详细指标层的权重还需要根据上一层次权重,计算组合权重,即将指标层Cij权重wi分别与对应的准则层Bi权重wi相乘,最终构成指标层C的相对于目标层的整体组合权重(w*ij)。

w*ij=wij×wi(j=1,2,3,4;i=1,2,3,4;)

从而可以通过上表结果求出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体系(见表8)。

表8影响因素权重体系表

(三)结果分析

从各影响因素权重中可以看出政府支持在其中的权重最大为0.2295,可见一个地区在发展旅游电子商务过程中与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密不可分,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应该充分利用现阶段良好的政策支持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其次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权重为0.1213,说明企业除了利用好外部的环境,良好的政策,还应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这也是海南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所在。长期以来海南的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很少有优秀的大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低下,目前跟旅游相关的主体是参差不齐的小俱乐部、小旅行社,主要以发传单为主,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还有几项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eB管理人才的要求对人才提高重视,积极引进,尤其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能更好的促进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能给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提供一个和谐、安全的环境,能让海南旅游电子商务更快速,平稳的发展,这要求海南政府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出台相关的法律,保障发展。同样企业自身也要积极宣传,高层重视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与政府一起共同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建设。

从影响因素权重体系中还可以看出,传统上认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电子商务技术,反而是在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影响降低的因素,这是因为电子商务技术整体水平在各地区、各企业差距不大,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甚至有很多现成的电子商务软件或是构建网站服务,因此对于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何让技术能更好的利用和管理起来,更好的为旅游消费者服务。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旅游电子商务相关文献和海南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建立了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模型,邀请10位旅游管理专业相关人员构建因素判断矩阵,求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体系。最后结果显示在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的支持最为重要,紧接其后的依次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电子商务管理人才的引进、法律保障、企业宣传等,而位于最后几项的因素主要是跟电子商务技术相关的因素,如多企业信息共享、网页的资讯和多媒体状况等。

参考文献:

[1]BuhalisD.Strategicuseofinformationtechnologiesinthetourism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1998(19).

[2]wuJJ.influenceofmarketorientationandstrategyontravelindustryperformanceanempiricalstudyofecommerceintaiwan[J].tourismmanagement,2004(25).

[3]王欣.中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与路向[J].社会科学家,2000(3).

[4]张冰新.旅游企业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及实施策略[J].经济师,2004(12).

[5]朱镇,赵晶,等.基于RBV的旅游电子商务采纳关键成功因素研究[J].旅游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