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31:03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1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中小河流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一般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本文针对我国中小河流的治理现状以及国际上河流治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小河流治理的一些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小河流;现状;治理对策;措施

河流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和环境载体,不仅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且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没有城市河流作为点缀,没有丰富的水面与城市景观相映衬,城市的文化内涵就不能充分展现。而且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生态建设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为城市生活和生产提供就近水源,可以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和洪涝灾害,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基地。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各城市河流的开发现状参差不齐,致使河道萎缩严,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中小河流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河流现状

1.1.1城市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河流由于大量承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都比较严重。在主城区河段,穿堤排污管道多而乱,而且向河道排放的大多是未经处理的污水,再加上沿河两岸居民及工商企业密集,居民任意向河道倾倒残土、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物,使每条河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1.1.2盲目填没河流,减少水面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不断被人为缩窄,或者是水质污染严重时一埋了之。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城市调节雨洪的能力越来越低,一遇降雨,到处积水,损失越来越大。河道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重了内涝发生的机率。

1.1.3河流被硬化、渠化

目前国内城市河流治理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略感美中不足的是,以往的河道治理工程一般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河堤年年加高,且大都采用混凝土、块石等方式护砌,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使人类自动放弃了数百年来的亲水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1.2存在的问题

1.2.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

由于中小河流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一般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不合理的采砂、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1.2.2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滞后

中小河流缺乏系统的规划工作,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薄弱,基本情况不清,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聚集,对防洪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有前期工作远不能满足河流治理和管理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近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

1.2.3投入严重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长期以来,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日趋减少,使中小河流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2整治中小河流的对策与措施

2.1对策

2.1.1统筹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2.1.2做好资金筹集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对于工程量较大的工程,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或依靠群众自筹资金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扶持一点加以解决。

2.1.3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以及防洪与抗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洪涝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对防洪除涝的要求,并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2.1.4搞好综合治理,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保证治理工程的全面实施和顺利完工。

2.1.5坚持高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工程的使用年限和效益的好坏,狠抓工程质量关,是治理河流的关键。

2.2措施

2.2.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

河道治理不单纯是水利部门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经济问题、发展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搞好中小河流治理,首先应该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扎扎实

实地加大《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使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到中小河流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树立河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2.2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先制订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2.2.3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2.2.4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

一是依法做好开采河道资源费、采砂管理费、排污费等各种政策性收费的征收工作,提高河道管理部门的自身生存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治河专项资金,并积极筹措市、县配套资金,搞好社会融资和群众投工投劳,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加强资金管理。

2.2.5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流水质的好坏,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绝不应该是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接纳地,这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因此治理河流要标本兼治,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河流治理的根本出路。

2.2.6要狠抓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行四项制度

中小河流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民心工程,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在项目建设中严把质量关,工程建设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和规范标准,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在工程建设中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质量监督部门要随时跟踪检查督导,同时要把工程建设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各级质量监督机构,要健全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以工程质量为中心,切实抓好质量管理工作。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2

关键词:航道整治工程经济效益评价社会影响评价

航道整治概述

我国的航道整治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曾经遵循顺水之性,即因势利导方法。1565年,潘季驯提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整治原则。1949年以后,随着我国水运事业的不断发展,从东北到西南在数量众多的河流上都进行了航道整治工程。长江上游的川江(宜昌至宜宾)通过整治改善了航道条件,结束了川江不能夜航的历史。沿海的闽江、甬江、瓯江和黄浦江等河口,通过整治均取得明显的效果。而世界范围的,欧洲的莱茵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以及前苏联的伏尔加河也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道整治工程。

航道整治不但可以使航道的尺度增加,而且还可使航道获得较长时期的稳定。航道整治与疏浚相结合,可以造成有利的流态以减少挖槽后的回淤。相对于渠化工程而言,航道整治后河道的流量和总输沙量不变,对天然水文情势改变较少,基本上不影响环境状态,工程投资也较小。

所谓的航道整治工程,就是利用整治建筑物调整和控制水流,稳定有利河势,以改善航道航行条件的工程措施。广义来看,航道整治也包括炸礁、疏浚和裁弯取直等工程措施。目前,航道整治的主要任务是:稳定航槽;刷深浅滩,增加航道水深,拓宽航道宽度,增大弯曲半径;降低急流滩的流速;改善险滩的流态。

航道整治是综合治理河道的一个方面,其原则和规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规划设计时要兼顾防洪、排灌、工业布局和港口等方面的各项不同要求。为了正确地进行航道整治,必须掌握航道的演变规律。因势利导,顺应河势是航道整治的原则。航道的整治规划与设计一般包括:确定航道等级及最低通航水位;根据要求的航道尺度确定整治建筑物顶部高程(即整治水位)和整治线(整治水位时两岸整治建筑物或一岸整治建筑物与对岸岸边构成的水边线)宽度;在平面上确定整治线的位置和形态;利用整治建筑物固定、控制和调整整治线。在建筑物的布置上应以最少的工程量来达到最大的整治效果。

航道整治工程项目概况

张家洲水道位于长江下游,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处,全长约32km。水道为双分汊河型,右汊为张家洲南水道,平面型态较为顺直,习称南港;左汊习称为北港,平面型态呈圆弧弓背状,航道里程比南港长约6km。1989年后,南港开辟为全年通航的主航道。港内有两处浅区,上浅区位于新港到大套口之间的过渡段,航道比较稳定;下浅区位于老官厂至鄱阳湖出口之间的过渡段,枯水期航道条件较差。本工程整治的是南港下浅区。

工程建设标准为:设计航道尺度,4.0m×120m×1050m(水深×航宽×弯曲半径);水深保证率,98%。

资金状况为:张家洲南港航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审定总概算为5290万元,竣工决算为5290万元。

航道整治工程效益影响评价

(一)评价依据及参数

1.评价的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发改投资〔2006〕1325号文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交通部《水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1988);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主编《水运建设项目评价手册》1996年。

本航道整治工程属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直接的财务收入,因此只作国民经济评价,不作财务评价。

2.评价参数及有关数据。社会折现率: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规定,目前社会折现率为8%,而前评价的时间是2001年,当时的社会折现率是12%,为了与前评价一致,本次后评价的社会折现率仍取12%。计算期:该工程建设期为2年,生产期为18年,计算期共20年。评价基准年:2001年。残值:根据本工程特点,残值为零。运量:前评价工可阶段以1998年的实际运量8668万吨为基数推算,预测2010年达到13405万吨,2020年到达18191万吨;初设阶段根据运量预测,以2000年的实际运量8747万吨为基数推算,预测2010年达到12350万吨,2020年将到达17160万吨。

3.工程资金筹措。工程竣工总投资5290万元,由交通部拨款投资,属国家对非盈利公用基础设施的拨款,豁免本息。

(二)国民经济效益评价

1.评价方法。该工程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效益主要表现为航道条件改善后航运运输费用的节约和无项目时支出费用的节约。其国民经济评价采用“有项目”情况和“无项目”情况对比的方法。“有项目”情况即实施该项工程后,完成预测货运量的费用支出,“无项目”情况即不实施该工程情况下同样完成设计货运量的费用支出,两者的差值(即费用支出节约额)即为本工程的净效益。

评价中的各种费用均按规定进行影子价格的调整,以正确客观地计算和衡量本工程项目实施后对国民经济所作的净贡献。

2.工程投资经济费用。工程投资经济费用具体如下:

工程投资费用调整。该工程的总投资为5290万元,根据“为了正确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净贡献,在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原则上都应该使用影子价格”的规定,对该工程建设期的各项费用进行经济费用的调整。主要调整内容如下:扣除工程投资中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的计划利润、税金等费用;土地费用的调整,该工程没有发生永久征地费用;工程费用的调整,该工程建设中主要材料块石、碎石、土工布等均为市场价,与影子价格较为接近,因此调整系数为1.0,人工、柴油影子价格根据现行价格进行调整,配套设施费用不作调整,其它费用按工程费用调整系数调整。

根据以上各项费用的调整,该工程投资费用的经济值为4821.28万元,比财务费用减少468.72万元。

运行维护费用。工程建成投产后的年运行维护费用,分为日常航标维护及运行管理费用和工程维护费用两部分,航道运行管理费用在工程前后都是必须的,新增的是工程后的工程维护费用。根据以往经验工程维护费用按其工程经济费用的10%计列,并分摊至每年,经计算,工程年运行维护费用为每年38万元。

流动资金。工程建成后运行管理的流动资金按年运行维护费用的30%计列。

3.工程经济效益计算。项目实施后,显著改善了该河段的通航条件,其效益主要体现为航运效益,包括运输费用节约效益、航道疏浚维护费用节约效益和浅滩阻航损失避免效益。

运输费用节约效益。根据后评价货运量调整结果,结合航道现状实际情况,该段航道货运量的增长均按正常运量考虑,2010年通过该河段的运量为13426万吨,2020年为18044万吨。

正常运量运输费用的节约效益按下式计算:

B11=(CwLw-CyLy)Qz

式中:B11―正常运量运输费用的节约效益

Cw、Lw―无项目时单位运输费用及相应的运输距离

Cy、Ly―有项目时单位运输费用及相应的运输距离

Qz―正常运量

“有项目”情况下的水运单位运输(影子)费用,根据2007年4月到相关单位的调查结果,采用0.055元/t.km。“无项目”情况下的水运单位运输(影子)费用,在“有项目”情况的基础上,增加以下两项费用:一是无项目时船舶通过该河段航速较慢增加的燃油费等相应的费用;二是枯水期船舶减载航行但又需满足运量要求时增加的船舶运行费用,经分析计算采用0.07元/t.km。根据运量情况,2006年以前节约效益根据实际运量确定,2006年以后节约效益根据预测运量确定,分别按“有”、“无”两种情况计算运输费用和节约效益。具体见表1,其他年份效益可等差内插。

航道年疏浚维护费用节约效益。长江张南水道航道维护水深4.0m,据了解,工程前每年均需挖泥15万m3方能基本达标,参考同类工程报价,按现行市场价估算,单价为12元/m3,故每年航道维护费用约为180万元。

浅滩阻航损失避免效益。整治前,张南水道的浅滩碍航现象比较严重。1988年以前,每逢枯季,南港水深不足,被迫封航,曾出现过水深1m(1979.2)、封航101天(1964-1965年枯季)的情况;1998年特大洪水后,浅滩开始恶化,枯水期需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超常规维护,但仍有船舶搁浅。浅滩阻航损失包括阻航期间的船舶营运费用、货物时间费用和旅客支出、航道部门采取“解阻”措施的支出费用等,据不完全统计,本项目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平均每9年一次的浅滩阻航损失可以避免,参考《评价手册》,经计算,在现有运量的前提下,张南水道浅滩阻航每次至少导致航运部门损失3964万元,该费用分摊至每年为440万元。

4.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根据该工程建设期的进度情况及完工后的运营情况,将各项费用与效益汇入现金流量表,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如下: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21.22%

经济净现值enpV:2932.09万元(is=12%)>0

(三)社会效益综合评价

除上述定量计算的国民经济效益以外,项目还具有以下社会效益:

首先,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航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出险大大减少,为地方赢造了安全的出行环境,确保了长江沿线上下游物资交流的顺利进行,从而为本区域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其次,本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航道尺度,大大提高了航道的通过能力和航运效益,不仅航道条件得到大幅改善,而且万吨级船队也能顺利通行,标志着连接长江中下游航运的一个“咽喉”航道被彻底打通,使这段航道与整个长江中下游航道相适应,为发展长江航运创造了条件,为沿江经济带的建立和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再次,张南水道紧邻九江港,而九江港又是江西的北大门,因此,项目的实施对九江港的货物运输将带来积极影响,能促进九江港吞吐量的发展,进而促进九江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结论

张家洲南港航道整治工程改善航道里程32km,该工程调整后的经济费用为4821.28万元,工程实施后,在生产期内每年可节省运输费用560-892万元,其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为21.22%,满足社会基准折现率12%的要求,经济净现值2932万元,表明该项目国民经济效益是比较显著的,项目的实施将给国民经济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同时,本项目的实施解除了长江中下游的航道“梗阻”,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现今,我国航道整治工程技术水平已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近年来依托于各条河流的整治工程,不断进行科技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综上所述,张家洲南港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经济上是合理的,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季飒爽.航道工程经济评价[J].水运管理,2006(2)

2.王仁利.松花江佳同段航道整治工程效益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3.王建武.河南省治淮骨干工程效益评价及下一步治淮工作的思考[J].治淮,2008(3)

4.姜广田,王金伟.抚顺市西露天矿周边河流防汛安全综合整治应急工程经济评价[J].吉林水利,2008(5)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3

关键词:灌南县;农村河道;轮浚整治

农村河道是引水、排涝的重要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变农村环境面貌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十年来灌南县大力开展以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是,由于我县特殊的地势和土质,河道淤积的速度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县河道每年大约以平均15厘米速度淤积。为满足河道的防洪排涝、水环境、饮水水源地、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水利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河道轮浚整治工程是必要的,可行的。

1、水系概况

灌南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临黄海,地势低洼,境内河流纵横,属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流经灌南县的流域性河道为新沂河;共有区域性河道21条,其中区域性骨干河道15条,分别为灌河、武障河、义泽河、龙沟河、南六塘河、北六塘河、老六塘河、公兴河、柴米河、柴南河、沂南河、一帆河、唐响河、甸响河、盐河,区域性小型河道6条,分别为古屯河、县界河、伏河、硕项河、花王河、港河;共有县乡河道182条1057千米,其中县级河道22条263.9千米,乡级河道189条910.2千米;共有村组河道6908条4113.63千米。

2、203-2012河道疏浚整治情况

根据省水利厅、市水利局关于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有关要求,县水利局先后组织编制了《灌南县2003年-2007年县乡河道疏浚规划》、《灌南县2007-2010年县乡河道疏浚规划》、《连云港市灌南县2011-2012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并得到了县政府批复。从2003-2012年,我县进行了2003~2007年和2007~2010年两轮县乡河道疏浚、2007-2010年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和2011-2012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共疏浚土方4065.6万方,占规划任务的109%,完成投资15209.7万元。共疏浚县级河道22条263.9千米土方748.7万方,疏浚乡级河道189条910.2千米土方1766万方,疏浚村庄河塘2145处1724.5千米土方1550.9万方。将规划内淤积的河道疏浚一遍,提高了引排标准,改善了农业用水条件及农民的生活环境。

3、2013-2015年河道轮浚整治工程

经过2003-2012年十年的疏浚,全县淤积特别严重的县乡级骨干河道和村庄河塘得到有效疏浚整治一遍,恢复了河道的原设计标准,改善排涝面积7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万亩,增加旱涝保收田18万亩,增加土地复垦面积845亩,植树造林75万株,综合效益十分显著。由于我县特殊的地势和土质条件,河道淤积的速度不容忽视,从目前淤积情况来看,2003-2007年疏浚的部分河道淤积较为严重,影响效益发挥,其中4条县级河道,39条乡级河道,162个行政村的1073处村沟(塘)淤积最为严重,需要轮浚。

3、1轮浚整治工程规划

坚持“全面规划、先急后缓;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治理、整体推进;建管并重、长效管护”的原则,在2003-2012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按照农村河道水功能划分的总体目标,对淤积的农村河道进行轮浚整治,实现农村河道水系畅通,河面坡堤整洁,河道功能正常发挥,水环境面貌的工程效益。计划从2013~2015年用3年时间,将全县部分农村河道轮浚一遍,恢复原设计标准。计划疏浚县级河道4条23.4千米土方78.5万方;疏浚乡级河道39条161.6千米土方314.5万方;疏浚162个行政村的村庄河塘,共1073条(座)土方650.6万方。结合河道轮浚,搞好河道沿线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疏浚和工程管理的领导,保证疏浚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工作正常化,保证县乡河道始终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需求。提高河道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县河道管理所负责县级河道的管理,乡级河道及村庄河塘由工程所在乡镇统一管理。落实农村河道管护工作,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建立管护队伍,落实管护经费,推动河道管理工作正常化。

本次轮浚后灌溉保证率将达到80%以上,防洪除涝标准基本达10年一遇。

3、2轮浚整治工程标准

(1)村庄河塘

总体要求:“两清一建”。即清除淤泥,拆除坝埂,疏通水系,改善水质;清理垃圾杂物,整治河坡,改善环境;建立制度,明确责任,长效管理。

具体要求:“四清、三平、二达标、一畅通”。即淤泥挖清、垃圾除清、污水换清、坝埂拆清,坡面平整、底面平坦、口线平直,深度达标、水质达标,水系畅通。

(2)县乡河道

总体要求:河道顺直,弃土筑成河堤,大沟两侧无杂树杂草,淤泥不挂坡。达到“口口上线、面面平光、寸寸做足”。

具体标准:设计标准,排涝十年一遇,灌溉保证率75%以上。建设标准,河道深4-5米,底宽4-8米,青坎宽3-5米,边坡1:1.5-1:3。

4、轮浚整治工程综合效益

4、1社会效益

农村河道轮浚工程显著提高了河道的灌排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引水灌溉和排涝抗灾能力,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并明显改善农村河道河塘水质,使各种水产、水上养殖得以顺利展开,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村河道轮浚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利用疏浚河道的泥土填平废沟塘,平整土地,改善当地的农田形象。另一方面,河道轮浚后,河道两侧规划统一进行植树,全县可植树20万株,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河道轮浚工程改善了城乡水环境,沟通了水系。通过河道疏浚、村庄河塘疏浚整治,清除排水河道的垃圾,美化了城乡水环境。河道轮浚后,灌溉水质得到了改善,两岸进行植树,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持,而且再现水清岸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面貌。

县乡河道采用机械化清淤,该项工程实施后不仅解决了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灌溉和排涝问题,而且社会效益也非常显著。首先用机械化代替人工,广大群众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提高群众的身体健康;其次是广大群众可以集中精力外出打工,或在家乡专心搞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第三是减少用水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4、2经济效益分析

全县农村河道轮浚实施后,可使全县的河道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排涝能力达228.9m3/s,增加、改善排涝面积97.9平方千米;增加河道蓄水能力152.8万立方米,引水能力达43.1m3/s,增加、改善灌溉面积61万亩,年均减灾效益466.4万元。

5、轮浚整治工程保证措施

5、1组织领导

河道轮浚工程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确保该项工程的完成,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县成立河道轮浚整治工程指挥部,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水利、农办、农业、计划、财政、交通、公安等部门为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规划实施方案的制定,投资投劳政策、资金筹集、任务落实、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竣工验收、总结表彰等重大事宜。以县政府文件形式下达各乡镇疏浚工程任务,县长同乡镇长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建设重点、建设任务、完成时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水利局,负责疏浚工程的日常事务。乡镇也成立相应领导机构,乡镇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解决工程实施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县水利局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做好河道轮浚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控制等工作。

5、2资金筹措

农村河道是公益性基础设施,河道轮浚的投入主要由区、乡财政负担,省、市两级财政给予适当扶持。灌南县县、乡两级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河道轮浚整治,并严格规范用好“一事一议”政策,组织乡村开展河道轮浚。并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拓宽农村河道轮浚投入管道,确保工程建设资金。

5、3项目管理

为确保2013-2015年度农村河道轮浚顺利实施,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合作,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建设氛围。同时按照省水利厅、财政厅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强县乡河道轮浚项目及资金管理意见以及村庄河塘实施意见的要求,严格依照规划安排项目,进一步推行和完善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县级财政报账制等管理制度。对政府补助资金、群众投工投劳的情况不仅要接受审计,而且要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5、4技术措施

推广机械化施工技术,降低建设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全县河道轮浚全部采用机械化施工,并推广挖掘机和泥浆泵组合施工方法。综合运用水土保持技术,河道轮浚前,清除沿河的障碍物及杂树,疏浚后在青坎、河堤上统一植树,杜绝耕种农作物,防止水土流失。为切实把这项民心工程做成干部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4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2、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3、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4、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5

abstract:thispaperexpoundsthenecessityoffloodcontrolinsmallandmediumrivers,thenaccordingtotheresearchandpracticeofproject,sumsupfeasibilityanalysisframeworkoffloodcontrolinsmallandmediumrivers,andthentakstherightbankfloodcontrolprojectofJuRiver(Yuan'ancity)asanexampletomakeanempiricalstudyonthefeasibilityrespectivelyfromthelocation,social,economicandinstitutionalaspects,andfinallysummarizesthepracticalsignificancesofsmallandmediumrivers'floodcontrolforcitydevelopmentandtheimprovementofthequalityofresidents'life.

p键词: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沮河;可行性

Keywords:mediumandsmallrivers;floodcontrol;Juriver;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V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45-03

0引言

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1]。对这一利国利民的举措进行研究,既是主观意愿,也是客观需求。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必要性,构建了可行性分析的理论框架,选取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的防洪治理作为中小河流防洪治理项目的研究对象,进行可行性分析。

1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必要性

1.1防洪安全的需要

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河流沿河区域基本上未设防,依靠天然河道进行泄洪,零星的几小段防洪堤,也大多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城镇的发展迅速,遭到破坏,现有防洪设施已经达不到防护的要求,工程质量较差,致使洪涝灾害频发。

1.2社会稳定的需要

在我国地理环境分布中,中小河流沿岸地区多为居民生活密集区,同时也是当地及周边区域的重要经济带。很多城镇及主城城区都是依河而建,但由于沿河各地段均未设防,故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致使沿岸出现重大生命及财产损失。与此同时,洪水还会造成沿线河岸的坍塌、良田遭受吞噬、道路损坏及其他设施的破坏[2]。在人口暴涨、可耕地锐减的今天,控制河道的稳定,加强河道沿岸防洪控制,防止可耕土地的减少是保持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1.3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小河流沿岸城镇或城区作为区域经济中心,战略及地理位置比较重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将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使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提高其地方经济实力,同时,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也需要一个有保障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因此,中小河流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会对本地区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4生态环境的需要

中小河流沿岸防洪治理工程的兴建,可防止由于洪水发生而导致的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水土流失,也可防止洪水过后所引起的各种流行疾病,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稳定、干净的生活、生产环境,促使地区环境更加趋于完善安定,从而提高整体的环境质量[3]。

2可行性分析理论框架

通过近几年国内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实践经验可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区位、社会、经济和制度[4]。其综合发展效益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详见图1所示。

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区位分布;而其首要选择的地方往往是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口密布、产业集中的中心城镇;如果说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是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显性影响因素,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人才优势所造就的开明且开放的制度环境则可作为隐性影响因素,其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保护,也具有对新生事物的包容性、接受力[5]。

实践证明,在具备相应基础条件的地区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波及效应涉及政府和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多项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显示,进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工作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伴随着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吸引投资,就业系数提高,地区优势加强,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等。

3中小河流防洪治理的实证研究

3.1项目简介

3.1.1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工程位于远安鸣凤镇凤山、汪家村和花林寺镇桃李村,治理范围为沮河鸣凤河河口至三道河河口,全长6.5公里。

2012年之前,该段沿河基本上未设防,靠天然河道行洪,其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特别是二桥下至工业园区末端段地面高程均较低,现状河道的安全泄量小于2000m3/s,对应的防洪能力局部不满足5年一遇。而现有零星的几小段防洪堤,也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城镇发展迅速,现有防洪堤或被破坏,或被当地居民建房占压等原因,已完全不能抵御20年一遇设计标准的洪水。2012年5月,为使防洪设施建设跟上城镇发展速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远安县决定实施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

3.1.2资金投资估算及筹措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施工总工期12个月,概算总投资2916.45万元(不含征地拆迁费用)。最终估算得到静态总投资额为37,659,143.35元。其中:项目建安投资额24,929,270.85元,设备投资额39,900.00元,待摊投资额2,168,672.50元,其他投资10,521,300.00元(征地税)。具体投资估算情况详见表1所示。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所需投资金额中,60%的资金由中央拨款,6%由省级配套所得,剩余34%由远安县自筹所得。

3.1.3项目建设

沮河鸣凤城区右岸防洪治理工程实施地点为沮河鸣凤河河口至三道河河口,全长6.5公里,项目设计工程等级为四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防洪标准20年一遇,其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有:

①新建堤防1.853公里;

②岸坡护砌4.884公里;

③河道疏挖3.3公里;

④配套建设防洪闸2座、贾家寺沟人行桥1座。

3.2基础条件

3.2.1区位条件

远安县自古是川鄂要冲,地理位置重要,东接荆门、西靠宜昌、南与当阳交界、北邻保康与南漳,城关凤鸣镇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宜昌市东北部中心城镇,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3.2.2人文氛围

“嫘祖故里,楚文化发祥地”成就了h安“文化之都”的美誉。在文化资源和资本方面,远安具有其他同等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花鼓戏脍炙人口,皮影戏引人入胜,这既是远安响亮的城市名片,又体现了与其他城市的不同。同时,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驻留,整体提升了远安居民的思想和素质,让其认识到进行防洪治理工作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3.2.3经济基础

①综合经济实力强劲。

远安县连续多年跻身湖北县市经济GDp(不含市中心城区)百强县(市)前列,截至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1亿元,同比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1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亿元,增长13.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7亿元,增长25.1%;外贸出口总额1.34亿美元,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7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15元,增长9.8%。

②区域特色经济发达。

远安县沮河右岸防洪工程所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理位置重要,矿藏丰富,其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依托地理及资源优势,目前已形成以磷矿资源为依托的磷化工业、以桑蚕为依托的纺织工业、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木制品加工业、以砂石和黏土为依托的建材工业和以水力资源为依托的小水电等六大支柱经济产业,各支柱产业年产值合计已超过3亿元。同时,全县工业企业众多,截至目前,该县中央及宜昌市属、县属、乡及乡以下和个体工业企业共计2200多家,工业企业年产值达11亿元左右。

3.2.4制度环境

大力进行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的重要举措。而在湖北省中小河流众多,多数河岸未设防这一大环境下,各级政府部门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若只靠附近人民群众自发进行河岸的防洪治理是很困难的。

当前,中央针对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滞后,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等问题,已做出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的决策。水利部于2008年8月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并由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及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制了《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9月水利部在长沙召开了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会议,要求各省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9年,由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担编制完成了《湖北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2009年7月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明确远安县沮河鸣凤城区右岸防洪治理工程项目为湖北省增补的重点治理项目之一。

4综合效益展望

4.1经济效益展望

4.1.1防洪效益

该防洪治理项目建成后,可提高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地区防洪标准,避免了因洪水所造成的人民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并且能够有效地降低河流沿岸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减少可耕土地的损失。

4.1.2周边生态环境效益

通过防洪治理项目的实施,该河流沿岸堤坝会重新修葺整顿,使该区域环境更加整洁干净,同时河岸的整理也会使该部分河道更加通畅,使河流更加通畅,增加水面的美化景观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清新、动感的水体环境。

4.1.3满足周边居民要求的效益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得到人们希望得到更加自然、休闲和舒适的空间和环境,人们品味的提升就要求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完工之后,会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提高,场地更加宽阔,卫生更加干净,可为附近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娱乐和休闲的场所,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4.2社会、环境效益展望

4.2.1社会效益展望

对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进行防洪治理,既能够提高该区域的防洪抗灾能力,为河流沿岸集镇、村庄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基础;同时还能改善周边环境,增设景观,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该项目的建设对于完善湖北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体系,减少特定区域洪涝灾害等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2.2环境效益展望

沮河(远安城区段)右岸防洪治理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是通过在该区域沮河右岸修建防洪堤岸用以防止岸边耕地、道路、村庄等遭洪水冲刷而破坏,同时也为了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工程完工后,会对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有所改善,使河流沿岸土地免受冲刷、防止继续崩岸情况的发生,同时减少洪水对该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稳定当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的安定。

5结语

防洪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发展速度,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将严重阻碍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稳定,因此,坚决实施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工作,兴建沿河防洪堤,消除洪水威胁,是当前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渠性燕,夏春晨,王建刚,等.国内外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的启示意义[J].山西水利科技,2015(03):121-123.

[2]李植俊,何发昌,邓杰.浅谈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2):122-123.

[3]戴跃华,林显兵,李成.浅谈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态理念的应用[J].广东水利水电,2016(05):52-55.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6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做法与成效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a

一、流域概况

清水沟位于吴忠市利通区,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牛首山东麓东干渠南边,上游有黄羊子沟和扁担沟的洪水经东干渠上的泄水闸排入其中,清水沟由南向北流经利通区高闸镇、马莲渠乡、金银滩镇、巴浪湖农场、上桥镇,穿过吴忠市城区至古城镇党家河村流入黄河,沿途有86条灌溉退水沟道汇入其中。清水沟控制流域面积307.73km2,全长为27.3km,平均比降1/1309。入黄河口处高程1113.98m。清水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85.7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00mm,多年平均流量9.04m3/s,实测最大流量87.3m3/s,年径流量2.85亿m3,水文特征为干旱,径流小,泥沙大,径流模数101万m3/km2,多年平均输沙量72.13万吨,年输沙模数2571t/akm2。

流域上游植被稀少,覆盖率低,土质疏松,易受水冲刷、风沙侵蚀。河道现状防洪标准低,缺乏控导设施,流域内发生的大洪水冲刷河道两岸,造成河道切向侵蚀,滑坡、坍塌时有发生,沿岸村庄、道路、农田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由于造纸企业随意排放工业污水,沿岸农村居民在沟道两侧堆放杂物、倾倒垃圾,挤占河道,使水流不畅,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破坏了两岸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城市形象。根据目前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清水沟治理工程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二、治理过程

1.规划目标

吴忠市利通区将清水沟治理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提出依托宁夏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综合利用水利、交通、园林等因素,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打造“黄河金岸”,实现“滨河首善之区”的建设目标。

2、工程规划

工程设计按照沟渠路田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思路,在总体布局上,服从城乡防洪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农村段维持原河道河势不变,采取草桩护坡、生态草皮护坡,植树造林等措施对位配置,做到主沟修堤防,归顺水势,固定河床,堤顶筑路,河堤植树种草,防风固沙。城市过境段采取干砌石护坡和城市绿化美化措施、在突出城市防洪作用的同时,又能体现“塞上江南”的“水文化、水环境”特色。

3.治理成果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清水沟治理实施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后,从2010年开始投资开工建设到2013年竣工,经历3年工程建设,完成河道清水沟治理工程计划治理清水沟26.6km,其中柳桩草土体护坡20.4km,干砌石护坡5.9km,浆砌石护坡0.3km,配套建筑物91座,新建防汛抢险道路20.71km。累计完成河道土方284万方,石方4.42万方,混凝土完成0.052万方,种树苹果、杨树、旱柳15.5hm2,种草19.9hm2,整个流域实行了闭合治理,形成了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三、治理成效

1.显著的防洪效益

工程的实施,使清水沟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较大程度地提高东干渠上游沟道泄洪防洪能力,改变沿岸地区防洪安全和31.4万亩农田的排水问题,减轻沿河7个乡镇18个行政村2.8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主要跨河桥渡建筑物因沟道泥沙杂物淤积而引起的安全隐患。项目实施后,拦泥减沙效率达7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的2500t/(km2・a)降低到500t/(km2・a)以下。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0%,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0%提高到64%,人工造林成活率达80%,工程完好率达90%以上。

2.可持续的生态效益

清水沟道工程的主要作用是排泄下泄洪水及农田日常排水。工程的建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保证流域生态可持续稳定发展,减缓灌溉期灌区作物用水与湿地用水矛盾,对维持湿地的生态平衡,保护湿地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使工程区的地下水位得到降低,建立了地下潜水的排水通道。沟道排水带走水土盐分、防止土壤盐碱化,项目区的土壤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和治理,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

3.社会共认的社会效益

清水沟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是通过综合治理,美化环境,使清水沟具有防洪、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满足了人们休息、交通、生活及生产需要。二是流域内各乡镇沿岸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交通道路、防洪安全、村容村貌等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队的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四、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确保中小河流项目的顺利实施,2010年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发改、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小河流域治理项目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征地、拆迁筹措资金等工作,实施、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办公室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认真落实了各项安全责任,确保施工安全。

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治理

根据清水沟实际现状,规划农村河道整治应本着整治河道与改善环境相结合、近期应急治理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草桩护坡、草皮护坡、植树造林等措施,由过去单一的工程措施向以“预防保护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生物措施并举”的综合治理方向发展。使农村河道两岸成为沿河村民游憩、休闲、运动、亲水的空间。城市段过境段,坚持人水和谐理念,在堤防建设中融入景观建筑物,邻近城市的河道边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打造河岸绿色长廊,从河道两岸清淤向河道生态护岸,绿化、清淤、清障、管护并举的综合整治转变。

3、严格标准,强化监管

在工程建设中实行“四制”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确定施工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项目实施责任书和安全施工责任书,委托自治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同时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督导、村民代表监督、群众直接参与的项目管理制度。财政局、水务局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施工段进行技术指导,全过程监督工程质量;监理单位实行全程监理,发现质量不合格的工程,坚决要求返工;项目建设涉及的乡镇组成由村民代表和农民用水者协会成员参加的监管小组,发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协调处理工程建设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依法清除行洪障碍

依据水法防洪法及河道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开展河道管理范围违章建筑的排查登记工作,分清责任主体,制定清障计划,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责令设障责任者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并追究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让违法者得不偿失,起到以点带面的震慑作用。

5、加强河道污水治理

利通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会同环保局严格依照水法的相关规定,对排污口进行严格审查管理,加大对排污口的查处封堵力度,减少沿岸企业随意排放污水,满足河道生态性和人民群众安全性、亲水性、休闲性的综合需求。

6、建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

为保证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利通区积极探索中小河流确权划界的具体办法,创新中小河流建后管护模式,逐步建立中小河流管理的长效机制,明确利通区清水沟运行工程管理机构,由利通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负责,高闸镇、金积镇、金银滩镇、古城镇5个水利工作站根据乡镇行政区划分片负责各片区的建后运行管护。根据水管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核算工程年维修费为18.05万元,并将维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

清水沟治理工程的实施,提高了防洪标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危害,改变农业排水条件,发挥了应有的工程效益,但也存在着防洪标准低,工程治理措施不高、污水治理不够、水土流失态保护基础设施依然脆弱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切实抓好项目规划设计,搞好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城乡建设、人文景观等规划的统筹衔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切实发挥中小河流治理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大上游企业污水的严格监管,制定污水排放管理规定,三是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切实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并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工程建设后期运行管护顺利推进。四是强化建后管理,逐步建立中小河流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河流治理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结论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清水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对保护利通区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打造一个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清新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水城市奠定基础,形成一个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良性循环体系,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7

一、价值取向――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要着眼社会公正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协调发展,贯彻“以人为本”,必须把社会公平和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社会公正运用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上,就要使管理政策公平化,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平化的社会政策,使全体人民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公正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它包括:政治方面的政治权利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相关规则平等;经济方面的竞争机会平等、利用社会资源的权利平等、收入分配平等;道德方面的人格平等、人的生存权平等、人的发展权平等。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取向,就必须制定以社会公正为取向的公共政策,建立健全公正的法律体系,构建实现社会公正的运行机制。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结合点,它既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平衡器。因此,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把握“以人为本”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结合点及其体现和关键问题――社会公正。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从总体上,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秩序与社会运行的模式,应该随着人民群众对社会公正呼声的日益高涨而不断调整,把凸显社会公正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管理主体――完善多主体构成的社会管理体制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按“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总体思路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意味着政府应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积极、自觉、主动地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等。在这一多主体构成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是主导,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河南省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廉政善治、高效有力的政府,以政府管理方式创新为手段,以精简、高效、服务为目标,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并适应这一转变,加强河南省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意味着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向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向实行科学化公共治理转变。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发展,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这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专业性与效率优势,做好诸如慈善、环境保护、社会救助、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而扩大公众参与,是树立和落实社会管理群众观的内在要求。让渡权力与空间给健康运行的社会组织可以让政府部门集中力量优化社会管理。

三、怎么管理――营造社会管理与创新的良性生成机制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在于优化不同社会成员社会权益和利益的实现渠道。社会管理“怎么管理”,关键在于营造社会管理与创新的良性生成机制并善于运用这些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公民的民主诉求表达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诉求等日益多样化――由主要表达物质利益诉求,向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权利诉求交织转变。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反映利益诉求,是及时化解矛盾、消除冲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更加重视公民的参与,充分调动公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一个民主参与渠道畅通、能够吸纳民众意愿的政治运行机制,让人民群众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意愿,使政治决策综合考虑民意,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理与社会整合,这是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二)形成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内在机制

“新公共管理”曾提出了一些管理的新理念: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等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予以关注。笔者认为,这也是河南省政府适应管理方式转变而加强自身建设与改革的方向。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此,要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进一步提高河南省政府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高政府驾驭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优化河南省政府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提高科学规划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德才并重――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要求加强河南省公务员队伍建设,惩防并举――加强河南省政府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情上达――构建河南省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机制及决策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严谨――加强河南省依法行政工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建立诚信、廉政、善治、高效、法治的政府,使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运作公开透明,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形成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内在机制。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这是因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所有制、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也随之分化、重组,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逐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体制和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调整,让越来越多的人切实体会到发展成果分配的公正性,这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利益协调的核心,是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利益协调机制是经济协调、政治协调、法律协调、道德协调的综合运用。

(四)健全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公民的权益大体可分为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完善公民的权益保障机制,其重点在于维护好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就目前来说,就业权、受教育权、公共服务权、社会保障权、政治参与权是应优先解决的权益保障问题。

1.就业权保障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我国当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同时出现,新增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就业问题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建立科学有效的就业权保障机制。

2.受教育权保障机制。伯顿・R・克拉克(BurtonR.Clark)在其名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提出:“现代高等教育系统承担着一项任务,即实现社会公正――让每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建立受教育权保障机制要求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3.社会保障权保障机制。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面临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必须逐步建立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编织一张可靠的“安全网”。

4.基本公共服务权保障机制。基本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平的底线,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和同等的机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健全科学有效的保障公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权利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尽可能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5.政治参与权保障机制。社会公正实质在于公民权利的平等维护和真正实现。所以,从根本上说,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完善民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权保障机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8

1.防御黄河洪水工程体系的历史沿革

在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黄河流域的人们“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公元前2000多年的“鲧障洪水”,用堤埂把居住区和耕地保护起来。禹则进一步采用了“疏川导滞”、汇流入海的治水办法,即疏通主干河道,导引漫溢出河床的洪水入海。

进入封建社会,逐步采用土堤等简易工程措施防御洪水,并在一些河流上逐步建成堤防工程,发展较快的地区还开展了综合性的防洪治理方法。战国时,在黄河下游堤防已较普遍,各诸侯国都自修长堤保护自己的城邑和乡村。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实行“决通川防”治水方略,即将黄河下游原各诸侯国内分散的堤防改建成统一的堤防。西汉时期,郭昌在黄河下游裁减弯道3处。明代潘季驯在黄河下游修建崔镇、徐升、季泰、三义等四座减水坝(即溢洪堰)分减洪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治黄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修建了水库,兴建了标准化堤防,千里黄河大堤巍然矗立,防御洪水,固守平安,使黄河岁岁安澜。

2.黄河防洪非工程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黄河防洪开始应用近代科学技术,建成了较大规模的河流或地区的防洪系统。1919年,在河南陕县西和山东泺口两处设立了黄河水文站,开始用科学方法进行水文观测,并用电报传报水位、流量等信息。1915年,李仪祉开始引进西方水利理论和河防科技,对黄河进行勘测研究,制定治黄方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学技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产力突飞猛进,防洪非工程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一些国家对于河流的治理开发,逐渐注意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对于黄河防洪也具有借鉴意义。

3.“互联网+”与防御黄河洪水之融合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治黄技术的融合创新,打造新的河道防洪规划、工程设计、巡查观测、维修养护、防汛抢险、洪水调度、防汛法规云数据等,为治黄智能化提供支撑,确保黄河安澜。

(1)防洪规划。首先利用互联网,从所在河流或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情况、洪水与历史洪灾等原始数据中选取必要的资料,据此拟定比较方案(包括主要防洪工程措施的规模等),再结合综合规划,通过比较或优选,编制河流防洪、城市防洪、蓄滞洪区防洪等规划,并选定主体防洪工程(如堤、河道整治、分洪工程、水库等)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如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滩区安全运用、行洪道清障、洪水保险、防洪调度、超标准洪水紧急应对措施等)的规模。

(2)工程设计。根据规划选定的工程措施,选择工程位置(如坝址、治导线、分洪区等);再根据工程等级标准和防护对象的要求,做好勘测、试验、计算,提出工程总体布置和主体建筑物设计的各项工程特征值、工程量和投资估算等。

(3)巡查观测。利用远程监控或者无人机巡航等及时掌握工程设施的工作状态,若发现问题,则迅速处理。

(4)维修养护。对工程设施配件建立模拟生命系统,对主体建筑物进行经常性的维修和定期大修,以保持工程设施的完好安全,保证能在正常和非常情况时灵活运用。

(5)防守抢险。建立溃坝决口模拟系统,有针对性地组织防守,出现险情时,及时抢护,充分发挥已有防洪工程的作用,保障保护区的安全。

(6)防洪调度。根据防洪调度规程,针对可能出现的洪水和防护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度汛计划和紧急措施方案,对防洪系统中的各项设施进行远程调度。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9

【关键词】:河道整治;问题分析;整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河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关键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载体,我国古代就形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河流关系和制约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防汛排涝,美化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山区河道治理与管护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日益重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发展水平不断加快,山区河流还担负着供给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作用,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逐渐成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河道治理理念落后、缺乏全面规划等原因,山区河道整治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依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该县位于广东省的北部,地处南岭山脉南麓,是一个典型的多山多水少田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主要河流有由乐昌流入县境东北角,经桂头镇流向韶关的武江河;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丫叉顶,乳源瑶族自治县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汇入北江的乳江河(又称南水河);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坪、大桥、必背、桂头流入武江的杨溪河;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大布汇入英德市的大潭河。大潭河:大潭河发源于县境西部天井山,贯穿洛阳和大布两镇,距县城51公里,全长44公里,集雨面积411平方公里。桥甫电站与大潭电站之间水面开阔,最宽处可达30米。密集的河网,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山区洪水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大,也给乳源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乳源自古水灾频繁。近年来,乳源县相继实施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项目,荒山荒坡、陡坡地基本得到治理。洪水挟带下泄河道泥沙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2011年启动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县城周边堤防和重点乡镇堤防得到修建,全县多座小型水库得到了除险加固,全县防洪保障能力得到基本改善。但全县总体控制性水源工程缺乏,待改造提高的堤防还很多,尾矿坝和地质灾害面广量大,防洪保安形势依然严峻。加之,近几年粤北移民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大,大多移民村庄都是傍河而建,这给山区河流治理和防洪安全安提出了更高的现实需要。

一、山区河道治理

1.山区河流形态和现状

山区中小河流的形态多为“U”字形或“V”字形,河床纵断面一般比降陡峭,绝大多数都在0.1%以上,其河岸线非常不规则,且河道水的流态极为复杂。山区河流的水文特点是降雨强度大、汇流时间短、径流系数大,洪水来势迅猛。山区河流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其流态受非常不规则的河床形态的影响,十分混乱,常有回流,横流、水跃,旋涡跌水等出现,流象极为险恶,常会产生冲刷,吞食农田、道路等,对山区农业基础设施破坏性极大。加之,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大多数基础性水利设施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存在着防洪标准低,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考虑防洪要求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盲目围垦河沟、侵占洪水和调蓄空间、河流开发失衡导致洪涝灾害时有发生。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河道天然砂石的需求越来越大,河道采砂管理难度加大,乱挖滥采、过度采砂、毁田采砂、破堤采砂等现象还比较突出,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给河道治理带来了严重影响。

2.河道整治的原则

河道治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二是因地制宜,治管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当前与长远关系。三是除害兴利、治理与开发并举。四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河道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清除行洪障碍物与修建治河工程相结合。

3.认真做好河道治理的规划

对于山区河流,在进行治理前需要编制河道整治规划,明确整治的任务和要求,并对河道特性进行分析,选定设计参数,分析比较不同方案,论证每一个方案的经济效益和工程效益,经过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比较,最后选择其中的最佳治理方案。设计参数是实施河道治理的主要依据,主要有:设计流量、设计河宽、整治线等。洪峰流量是威胁工程安全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其设计洪水的计算,主要以确定洪峰流量为主,并充分考虑造床流量、河相关系,最后确定整治线。整治线的设计内容一般包括整治线位置的确定、整治线宽度的计算、线型的选择等。整治线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充分考虑水流运动的规律,尽可能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在最大限度扩大效益的同时,力求节约投资,合理布置整治线,整治线宽度按照设计洪峰流量推求,固定整治线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种形式,山区中小河道整治线一般情况下布置成直线式。

4.治理措施的选择

山区河道的堤防现状和水流特性,大部分河道狭窄,比降大,人为挤占河道严重。水流急,产生洪水历时短,来势凶猛,对堤体的冲刷较大,极易造成淘刷。又因为山区沿河两岸是村庄和农田的主要聚集区,房屋和建筑物临河而建,工程占地和拆迁量大。因此,山区河道堤防形式一般采用挡墙式浆砌石或干砌石筑堤为主,抗冲刷能力强,稳定性好,减少占地,就地取材方便。当山区下游河道比降较小,水流相对缓慢,河道两岸一般为淤积沙土时,也有采用沙土护坡筑堤身,但该形式占地量大,抗洪水能力差,不宜采用。

二、山区河流治理应注意的几点

当河堤修建后,堤身的作用是保护村庄,控制河势。但堤防同时也束窄了天然河道,改变了原来的水流状态,必然引起河床的冲刷。根据山区堤防毁坏现场的多次观察和调研,山区堤防脆弱点主要在堤基础的淘刷垮塌而导致堤防损坏。因此,在堤防建设过程中:(1)筑堤前必须进行基础处理。目前,对于山区中小河流基础的处理还没有比较可靠的确定基础冲刷深度的公式,一般是按照推移质输沙公式来推算,但只能是初步估算。在河流治理中,一般按照公式加经验的方式,依据已建工程的运行情况确定。根据已往的治河经验,山区顺直河道基础深度一般为2m,应避开软弱地基和冲刷地带,保证在稳定基础上。凹岸河段可根据该弯道的曲率半径及顺直河宽等因素综合确定。(2)变缓河道天然比降。在河床比降超过0.1%的重点堤防段,宜采取修筑拦河坝等工程措施来抬高河床,变缓天然河道比降,防止河床下切,淘刷堤基础。(3)严加河道采砂管理。由于近几年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入实施,河道上游的天然来砂量逐年减少,而河道的采砂却不断加大,造成了河道天然砂石的不平衡,极易改变河流的水流形态,加剧洪水冲刷,造成堤防基础悬空、垮塌。(4)加强已成堤防的日常管理和监测。河道管理机构和收益镇村因共同承担起此项责任,落实管护机构和人员,落实管护经费。

结束语

山区河流治理工程保护范围广,涉及面宽,是保护山区人民生命财产的生命线工程,意义重大。因此,在山区河道治理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河道特性、地形地貌、工程现状、施工条件、经济能力等综合分析,要合理的选择治理形式,达到既经济又安全的目的。治理效果达到后,更应强化后期管理,加强工程维护,确保山区人民的生命线工程长久发挥效益,为日益迅猛发展的城市提供生命的血液。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的社会效益篇10

关键词:浅谈,洛南中小河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p941.7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长期以来,河流治理工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但山区河流防洪治理却相对迟缓,大部分中小河流尚未治理或治理标准较低,工程质量较差,洪涝灾害频发。山区县中小河流具有局部暴雨强度大、洪水突发性强、涨势猛、洪峰流量大、预报预防难度大、发生频率高等特点,极易造成泥石流、堤防决口、冲毁村庄和道路、淹没农田等重大灾害,且我县大部分中小河流两岸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洪涝灾害损失较大。因此,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一、自然地理

洛南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商洛市东北部,伊洛河上游。县城距陕西省人民政府驻地西安市151公里,距商洛市驻地商州区45公里。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北依秦岭与华阴、潼关县相邻,南凭蟒岭与商州区、丹凤县相邻,东与河南省灵宝、卢氏县接壤,西同华县、蓝田县、商州区交界。东部有近百里的省界线,延伸于秦豫边陲。介于东经109°44′10″~104°40′06″,北纬33°52′00″~34°25′58″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高程1200m左右,最高点位于本县洛源镇草链岭,海拔2646米,最低点在本县高耀镇兰草河出口处,海拔670米,县政府驻地城关镇海拔930米。总土地面积2830.16km2。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属部级贫困县。

二、中小河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洛南县是商洛地区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唯一一个县,是两流域治理的“死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洛南县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发展“东扩西延,南塬北坡”同时发展,小城镇建设不断发展。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等平衡量发展,旅游、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速公路不断建设打开洛南通往关中一小时经济圈的大门,洛南将成为西安市的后花。

洛南县境内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流域占97%,长江流域占3%,因此洛南是商洛唯一个黄河流域县。长度在1公里以上大小河沟1366条,构成扇形或叶脉形的水系网络。河网密度为0.754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者231条,10平方公里以上者75条,30平方公里以上者31条,50平方公里以上者19条,100平方公里以上者15条,300平方公里以上者4条(石门河、东沙河),500平方公里以上者2条(石坡河),1000平方公里以上者1条(洛河)。

洛南县中小河流的洪涝灾害主要成因由于暴雨形成,受大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影响,暴雨的强度和洪水发生的范围不尽相同,但造成的损失都十分严重。据统计中小河流威胁区域约2400多km2,区内约有25.5万人,以及洛华路、洪箭路等省级公路,洪水一旦形成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造成河道淤积,良田沙压,生态环境恶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先后共发生过30多次暴雨洪水,曾造成大面积农田被淹,基础设施被毁,房屋倒塌,公路中断,人口伤亡。近年来由于采矿业的发展,矿碴尾矿到处都是,每遇洪水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洪水泗溢基础设施被毁,经济损失严重,存在不不少问题。

(1)洛南县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由于许多中小河流,特别是河流沿岸县城,主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不合理河流采砂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致使河道行洪能力逐渐降低,对所在地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小河流未进行系统治理,已有堤防数量少,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防洪形势严峻。

(2)防洪意识差,防洪建设滞后

很多中小河流缺乏系统的规划工作,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确,一些县城或集镇只重视开发建设,忽视防洪安全。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挤占河道、拆除防洪设施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洪水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安全的防洪对策和措施。在乡镇防洪工程建设投入上是大灾大投,小灾小投,无灾不投。

(3)已有堤防质量差,建设布局不科学

大多数中小河流的已有堤防是沿河岸群众自身安全出发,因害设防而建,堤身单薄,标准低,质量差;沿河乡镇生产基地防洪设施零散,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一般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大多堤线布置不便理,部分河段堤距过窄,甚至侵占河道,人工改河造地,影响河道行洪和堤防自身安全。由于多数堤防因害而建。没有进行总体规划,建设布局不科学。

(4)投入不足,管理维护不善

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缺乏投入,治理资金不足,特别是我们贫困县。近年来,国家涉农投资比较大,但缺乏中小河流治理资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建立长期治理思路和投资机制。中小河流管理体制不顺,河道堤防管理存在脱节,已建堤防缺少管护,险工险段逐年增多,难以保持经常性完好状态,使中小河流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三、中小河流的治理对策

1、综合治理,统一规划

(1)服从全国及全省中小河流规划的总目标和总要求。中小河流建设规划必须立足本县,放眼流域,坚持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服从流域规划总体目标和总任务,与流域总体规划紧密衔接。

(2)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按排好洪水出路,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段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期的关系。

(3)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以保护县域地区中小河流沿岸乡镇和基础设施,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安全为目标,以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段治理为重点,优先安排有规划具备前期基础的项目,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治理。

(4)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目标。从当地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2、统筹兼顾,多措施并举。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是一项量大面广,长期而有艰巨的任务,特别对于山区河流,要因地制宜,宜堤则堤,宜疏通则疏通,宜生物措施则植树造林。多措并举共同治理,达到洪水控制与疏导,保证城乡居民及生活生产安全,为实现幸福、和谐、文明和生态的美丽乡村增添风采。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好裁弯取直与理顺河势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积极主动的建立能吸引人才的用人机制,为水利科技人才施展才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同时,大力弘扬敬业、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大水利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水利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养和选拔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技术精湛的水利职工队伍,以适应水利建设发展的需要。

4、建立健全投资机制,争取各方资金,多渠道治理中小河流。

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组织群众,遵循“谁受益,谁治理,谁投资”的原则,动员沿河单位和群众按照统一规划,对相关河段实施科学治理。广开投资渠道,增加河道治理资金来源。各级人民政府要从财政中划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引导和调动群众治理河道的积极性,可对有开发价值的河段进行租赁、拍卖,以求滚动发展。逐步理顺河道堤防工程维护管理费的征收工作,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征收及管理制度,逐步加大河道治理管理的资金投入。

5、改变设计思路、提高工程效益。

山区中小河流具有量大面广,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大部分河流的一级阶地保护范围小,但对于山区县来说有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根本,是社会稳定保证。山区县中小河流治理任务集中在保护农田上,按有关设计标准,堤防可能比农田高出很多。这样一来工程单位投资大,效益比非常小,同时有给超标准洪水时,给农田留下了不安全隐患。山区河流治理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参照相关设计标准,采取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农田防冲不防淹,形成一个符合当地实情的治理办法,这样既能控制洪水流向,有能保证镇村及农田安全,还能节省投资多增加治理长度。

6、建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全面实施小型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制度改革,采取租赁、拍卖和承包经营等形式,对小型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全部实行业主责任制,实现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搞活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水利服务。中型及其以上水利工程,要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引入竞争机制,在保证粮食生产用水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在水土资源、设备、技术方面的优势,拓宽经营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供水、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产业,同时拓宽水利的外延,向管理、经营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行政区划的联营股份公司,实现资本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盘活水利存量资产,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水利资本经营的市场机制,使各种水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