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十篇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十篇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9:15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文献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探索历程

(一)起步阶段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探究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而展开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80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展开了探索,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讨论,不仅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要成为一门学科”,而且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名称的设想。1984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12所高校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自此,许多学者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探讨。

较早时期,就有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1982年,杨静云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1983年,张蔚萍、张俊男在《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提到:“思想政治工作学是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以及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的。”1986年,蔡仁礼、张贵仁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中指出:“学生思想政治的研究对象就是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以上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学科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学者们还没有搞清楚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两个概念,并且只是从日常应用的角度来进行阐释,没有上升到学科理论的高度。因此,可以说这些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理论雏形。

(二)发展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明确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得到迅猛发展,学者们围绕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展开了广泛的论述,有“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和“三个规律论”三种观点。

1.“一个规律论”

“一个规律论”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一个规律,但对于这一个规律的阐释,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品行、政治立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张耀灿在由他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的一个特殊领域――人的思想观念点、政治立场、品德表现的学问。”而林锦峰则认为,这样的表述把人的思想局限在了政治思想中,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混杂在了一起,这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简单化。他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待继续深入探讨》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就人的思想本性上研究人们的先进思想、健康意识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思想与行为关系的学说。”恽重《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对象究竟应该是什么?》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人们的一般思想和行为,而是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对此,他给出了三点理由:首先,能成为某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的,只能是事物的特殊矛盾,心理学、管理学等都研究人的一般思想和行为,相对于这些来说,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才具有矛盾的特殊性;第二,许多著作在论述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特征等时,都强调了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交叉部分,这实际上就主张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人们思想的全部,而是带有政治性的那一部分;第三,历史上党的文献和许多领导人的著作中,涉及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都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刘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探源》中写到:“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他在这篇文章中,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特定研究领域及其特殊矛盾、逻辑起点和逻辑结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童彭庆在《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此一个,即研究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非两个。”“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发展规律是比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大的一个领域的特殊矛盾,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必然会涉及该问题,但它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分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和应用理论部分,前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地位、作用、环境等,后者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对象、内容、方法等。黄少成等人在《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单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一文中提出观点,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单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本质最根本的规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则具有多样性,根据学科不同的层面而有所不同。刘新庚等人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新认识》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学问,其学科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其运行规律。”

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领域。刘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新论》中作了详细地阐述。她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看,“思想价值观念”这一提法比“思想”和“政治思想“更符合实际,也更为中性,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另外,将“思想价值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围更加确定,同时体现出理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余仰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思想关系。整个社会关系应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思想关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思想关系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并提出了相应的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李鸿义、霍绍周、谢圣明等认为,应该将思想现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以思想转换的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等等。

2.“两个规律论”

“两个规律论”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规律。在1987年出版的《思想政治工作教程》中就有论述:“思想政治工作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变化规律以及共产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1991年,高教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依据人们思想活动规律而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是较早时期的论述。陈秉公在他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对“两个规律论”提出了不同的认识,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以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规律与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李辉在1998年发表的文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审视》中提出:“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教育客体科学地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教育主体如何依据客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同时,他认为这个界定明确地区分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育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象,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人生态度、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最后,它还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归属。陈万柏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一文中认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对前者的把握是前提和基础,两者内在统一地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对政治思想的教育,而是扩展到了对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教育。

3.“三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实际上已经蕴含了这种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

恩格斯在谈到科学分类是曾经指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固有次序的分类和排序,而它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在矛盾论中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地对象。”也就是说,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

张耀灿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审视》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对于这一观点,他论述了四点理由: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第二,这个特殊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和表现形式;第三,这个特殊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第四,这个特殊矛盾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矛盾。“要解决这个特殊矛盾,就要分析人们的思想品德结构,分析人的思想变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人的思想变化有什么规律性表现;同时也要研究如何确定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简言之,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去做工作。”在张耀灿等人编写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是:“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这个观点也是目前为止有比较多的学者认同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综上所述,目前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展,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推动该学科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郭玲.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思考[J].学理论,2011.

[2]刘伟.近20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4).

[3]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4]黄少成,陈拥军,傅安洲.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单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多样性的对立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

[5]黄浩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学理论,2013.

[6]童彭庆.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复旦教育,1992(20).

[7]李辉.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审视[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8]刘梅.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新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9]陈成文,阮剑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再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

[10]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审视[J].当代教育论坛.

[11]刘新庚,李四益,文银花.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新认识[J].探索,2002(4).

[12]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

[13]余仰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应当正视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2003(3).

[14]恽重.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对象究竟应该是什么?[J].思想政治工作,1992(6).

[15]林锦峰.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1989(3).

[16]张贵仁,蔡仁礼.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6(8).

[17]张蔚萍,张俊男.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18]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19]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篇2

关键词:辅导员;科学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127-03

任何活动都有其特定的发生发展的逻辑过程。在开展实践活动前,人们都需要首先从认识出发,对整个过程进行梳理,对各个环节进行考量,对关键问题进行梳理,以期能较好地实现活动效果。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亦是如此。对高校辅导员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要对自身工作的逻辑前提有清醒认识,并在这个逻辑前提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在这个逻辑前提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时代性、规律性、针对性才能得以充分实现;也只有在这个逻辑前提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才能取得实效,而这个逻辑前提的所指是确保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认识前提。

一、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重要意义

准确理解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价值及其形成思路,为辅导员在其指导下开展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1.辅导员工作及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容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这是国家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辅导员工作要胜任角色,履行职责,关键在于实现其工作科学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工程”。[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更是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提出来明确要求。“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指在辅导员工作理论和实践中贯穿和体现的真理性、规律性。科学化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人们实践的深入,理论的发展,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辅导工作科学化也必定随着辅导员工作实践的深入探讨,其科学化内涵逐步被人们所认识而深化。工作科学化,一般包涵辅导员工作理论科学化、工作制度科学化、辅导员工作目标科学化、工作内容科学化、工作方法科学化、队伍建设科学化几个方面”。[3]

2.理解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价值

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人们首先做一番思想准备或认识准备,这是采取行动不可或缺的前提。辅导员工作也不例外。参加工作的辅导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新认识,作为外来物的这些新认识进入其原认知结构会使其发生改变而产生的新认知结构,这种新认知结构构成了一种对辅导员工作原初的理解,而“理解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先行把握来发生作用。他(海德格尔)指出,对象之所以能对理解者呈现出种种意义,主要是由于他带着理解的前结构。因此,理解对象的意义就不是、也不必是所谓的本来的唯一的客观意义,实际上理解也是对世界再构造的思考”。[4]也就是说,人们对对象的认识取决于其理解的前结构,人们对对象不同的认识结论的差异根源于其理解的前结构的不同。据此,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鲜明的任务,应该在辅导员做工作上的认识准备之前,引导辅导员正确认识其工作科学化的若干重要前提具有重要意义。

3.廓清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思路

辅导员要胜任人才培养要求,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是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者与学生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互动过程。”[5]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与教育理论、当前社会背景、教育对象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规律,而对它们的认识共同构成了辅导员工作前提的认识体系。只有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与教育理论,才能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只有正确认识当前社会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会体现时代性;只有正确认识教育者素质要求与教育对象特点,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只有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二、准确把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多重内涵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认识前提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若干认识的组合体,而是一个具有多类型、多层次特征的认识体系,它主要包括理论前提、时代背景、过程规律和教育对象等四个方面。

1.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之维

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就难以引发有效的行动。辅导员要科学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就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当前,要推进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辅导员要自觉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改造自身的学习,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辅导员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之维”,“中国特色社会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和人才资源开发理论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之维”。[6]在中国特色社会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理论之维上,“摒弃仅仅把人作为工具理性取向,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为引导主体进行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实现的过程,以满足和发展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在交往实践中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8]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维度,都给辅导员工作以指导和启发,它们共同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理论之维。

2.深刻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是在真空中展开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前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也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期,融入世界的中国日益体现出多样化特征和持续性变化态势,具体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动态变化的社会背景必然会对生活其中的人们的意识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鉴于形势动态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实际,辅导员必须紧跟动态发展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好时代脉搏,认真研究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过程就是探索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指导其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按照规律办事,阻断了经验主义的干扰,更容易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同论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比较全面的一种说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可作如下表述,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9]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的论者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按照教育的本质特点,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五个基本规律,即知行合一的规律、言传身教的规律、朋辈影响的规律、因材施教的规律和按需施教的规律。”[10]有的论者指出“教育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情感、智力、技能等方面来探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从全面发展成才(目标导向规律)、自主学习成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现规律)、实践锻炼成才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进行了阐释。[11]当前,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争议不断,但这也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者们共同的理论志趣和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辅导员要实现工作科学化,必须努力探索、掌握、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4.全面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

同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辅导员了解学生,学生了解辅导员,增进彼此了解,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这是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前提条件。其中,全面认识教育对象,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尤为重要,辅导员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特点,首先要了解当前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的一般特点,对其有整体感知和宏观把握;其次要了解自己所负责的因专业年级不同别于其它学生群体的特点,为开展分层次、分专业、分年级教育打下基础;最后要了解自己所负责的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其兴趣、爱好、家庭和成长经历、个性、性格、成长成才需求等,为实现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提供条件。要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既要做好学生群体面上工作,也要做牢学生个人点上工作,不断正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生培养个性化。

三、正确对待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实践回应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综上,辅导员要真正做到使其入心入脑,需要对其进行制度设计和实践强化。

1.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进行制度设计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从制度上为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就是要制定辅导员科学施教的整体规划。整体规划是行动的具体方案,是一个逐次实现阶段的、具体的、近期的目标和手段,进而实现总体的、长期的、最终的目标的行动指南。因而,在开展辅导员工作之前,需要辅导员根据以上逻辑认识制定整体规划,为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提供制度保证。“高等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12]这是中央对高校党委提出的明确要求,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整体规划。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认识前提融入本校规划。

2.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建立保障体系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辅导员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其在认识指导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这种认识会从始至终贯穿于这个过程中。因而,要确保认识的指导地位,需要我们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保障体系进行建构,没有保障体系,辅导员对其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的认识就可能出现偏误,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甚至辅导员自身的工作态度、工作风格、工作水平都会影响辅导员对该认识前提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既然认识一以贯之于实践全程,那么就需要我们全程对其构筑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应该包括辅导员培训体系(辅导员职前培训、职中培训、在职研修等)、辅导员工作体系(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待遇、经费支持、载体建设、职业发展机会等)、辅导员自我教育体系(自学、反思、借鉴、理论研究、榜样带动等)。在这个保障体系中,辅导员培训体系和工作体系是外部保障条件,辅导员自身教育体系是内在保障因素。

3.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认识前提采取实践强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处于变动之中,那么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前提认识必然也是变动不居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前提认识与实践的互动,及时准确地调整前提认识,否则,僵化的认识只能将生动的实践引入歧途。“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3]。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整体规划的前提认识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对辅导员工作整体规划进行再调整,对辅导员工作保障体系进行再评估,然后在辅导员工作新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下一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前提认识、整体规划进行再思考,从而使辅导员工作认识更科学更符合变化的实际,切实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推向更高水平,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R}.2006.

[2]高军,李晗龙.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5.

[3]林天飞.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内涵及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93.

[4]吴波.海德格尔“理解前结构”探微[J].黑河学刊,2010(12):23.

[5][1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121.

[6][7][8][9]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5,77,79,355-359.

[10]杜汇良.遵循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J].思想教育研究,2010(5):49.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马克思主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进行探索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作为人类的育德活动,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概念不同而已。

笔者认为,在非阶级社会,随着原始意识和社会交往的形成,只不过是一种德性的萌生,而不是一种确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这种德性是维持原始社会的一切习惯。到了阶级社会,道德教育才与政治生活相联系。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道德教育研究更加深入,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存在,没有科学揭示人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论述

马克思主要从社会与人的实践性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作为根据,科学揭示社会与人的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根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本源性论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需要社会关系,又受制于社会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物质的社会关系,也需要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社会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正是人的存在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思想认为: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就是实践性和阶级性。任何社会、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都有自身的思想体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决定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政治,坚持一定的思想体系和思想的再生产和分配,就是要为一定得经济基础服务,正如所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三、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界观点纷呈。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过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深刻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我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等,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因此,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

其一,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形态发展

所处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点也就有所区别。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相对封闭、单一,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一种“排他性的意识形态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多样化、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日益表现为一种“兼容性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包容非意识形态性要求和吸收、借鉴其他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普适性内容。

其二,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发展

这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除了具有阶级性以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讲,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推进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等。

因此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不要割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这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性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揭示和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划分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层次,并能揭示出各种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体系是可取的。

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划分出层次,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贯穿的层次,在基本规律中体现具体规律,在具体规律中反映基本规律。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当从它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其必然的、本质的关系,不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因素、准则、任务等作为规律来研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一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能动反映论和灌输论,揭示了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社会发展规律,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经济制度、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就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附于时代任务而发展变化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鲜明的独立个性,以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会有强制性的灌输色彩。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篇4

   论文摘要: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为此,应当积极探讨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矛盾等方面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新的信息网络下,如何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探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通过互联网积极传播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时代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

   一、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的学者和领导人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在、社会文化学、心等领域,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及其对社会、对人们心理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尼葛洛庞帝、埃瑟·戴森、曼纽尔·卡斯特、迈克尔·海姆等从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社会生活、社会“范式”转型等角度,分别就“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活”、“网络化社会”和“虚拟实在”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的作用作了颇具影响力的描述和分析。尼葛洛庞帝认为:“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_1戴森通俗地把互联网比喻为:“网络可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潜在的家。……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卡斯特将“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概括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基本特征。海姆将网络视为与空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是一种完全模拟的环境和一个虚拟实在的世界,并认为其具有模拟性、交互性、人工性、遥在、全身沉浸、网络通信等特性:。同时,国外的一些学者还着重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人们心行为特征的影响作了描述。例如,唐·泰普斯科特把伴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称为“网络世代”,并通过访谈方法,从文化和人格两个相关的层面论述了“网络世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文化上,“网络世代”主要包括尖锐的独立自主性、情绪及智力的开放、包容性创新、早熟等特征,而在人格上,“网络世代”则主要表现出接受歧异性、好奇、独断并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张等特征。p.wallace通俗地描绘了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社会认知心理、面具和伪装心理、团体动力、攻击心理和性心理、人际吸引心理、利他心理等,探讨了人们的互联网心理发展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性]。金伯利·s·扬在其《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一书中,则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研究了“因特网瘾”这一社会现象的起因和表现方式,提出了针对性的康复策略。

   在国内,早在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我国的哲学、社会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对于网络文化发展的矛盾及其社会影响、网络环境下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大体可以分为个层面:一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网络文化开展的相关研究。如曾同屏等人研究了赛博空间的文化蕴义,指:“因特网的革命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从技术层面上导致了赛博空间的出现,而更在于从社会文化和交往上看它促成了新型的社会空间,使得信息方式和虚拟实践成为人类的重要实践形式。”鲍宗豪往深入研究网络文化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信息网络的文化价值,认为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网络系统的形成,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网络促进了全球的跨文化交流,网络文化丰富了网络文化世界;并认为网络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六大革命。同时,国内众多的学者、专家,还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研究了信息网络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二是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开展的理论探索。从同内相关文献来看,最为全面的当属谢海光联合全国19所大学完成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该课题从政治学、、文化学、学、法学、心理学、交往学等视角审视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并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应用建议。三是来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我围诸多文化事业单位网站、高校网站,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在互联网上开辟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同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有其特殊性;如何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上述相关成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研究和实践奠立了较好的基础,体现在:(1)它们深入而广泛地研究了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网络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2)它们对网络环境中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于我们从微观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对象的思想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着重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应当“进网络”和如何“进网络”的问题,并对推进这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存在的不足方面之一是:这些研究和实践,突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和实践性,然而,尚未上升到的层面,未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规律性和理论原理进行系统而深入地审视。也就是说,如何系统地提炼和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以有效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必将成为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007年1月,胡锦涛在沦及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围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可以说,这一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而且对积极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互联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时代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需要以理论、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为指导,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借鉴同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规律性问题做出系统的解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从而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指导。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构架

   网络是人类生存的虚拟实在的空间或领域,是技术一工具与人、群体和组织互动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属人的性质;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延伸,同时又是一种不同于现文社会的“虚拟实在”。网络思想工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它们从根本上说都是做人的工作,冈此具有共同性。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后者的不同点在于:它所面临的是新的“虚拟实在”的网络空间中具有特定行为规律的人,尤其是伴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网络世代”。所以,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义应当以创新的精神,结合网络发展的态势和规律,坚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从多学科结合的交叉点上,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系统地概括、提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原理,以达到服务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目的。诚如江泽民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以上述研究方法为引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契合,我们初步提出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构架的模块如下: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篇5

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师生头脑

我们的高校,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棵歪脖子树,无论怎么生长,最终也只能成为无用之材。我国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首要的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高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根本保证。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高校党委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确保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宝。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还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努力用好这一思想武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同时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在高校中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师生成长发展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近年来,江苏组织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精心研究,推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丛书、“五大发展理念”研究丛书、领导干部思维方法研究丛书等一批有价值、有分量、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师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力度,以高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凝练学科方向、汇集人才队伍,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地,为思想理论武装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要继续大力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行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学位点建设、品牌专业建设、教改项目、重点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二、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书与育人是一个完整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既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好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思维品质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就是要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传播好声音,输送正能量,提升学生的精气神。

首先,要深耕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责任田”,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信马列,而且要懂马列、懂社会、懂学生,还要有威望。这样的老师授课才能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努力创新教学内容、话语体系和方式方法,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其次,其他课程也担负着立德树人的职责,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教育资源,运用科学思想和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防止走极端、两张皮;要提高教师的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离不开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n堂”的有效延伸与重要补充,并因其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一方面,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邀请传统文化名家等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开展礼敬中华传统文化及经典诵读、“高雅艺术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广泛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文艺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校训校史校歌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制度,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积极搭建与拓宽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课外实践教育平台,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公共课教学实践、科技创新实践及创业实践相结合,建设一批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贴近学生特点和需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是做青年学生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贴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努力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贴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的独生子女,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他们养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进取创新,富有个性特点,但他们的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辨识能力和耐挫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以正确引导。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还是冷面孔、老一套,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就很难取得实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革弊布新,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我们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方法,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2016年以来,我们在全省高校大力宣传推介“徐川思政工作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心灵,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思想,取得了积极成效。徐川的工作方法之所以有效,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善于用讲故事的方法讲道理,能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使青年学生既能“听得进”,也能“听了信”。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服务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业和生涯发展指导,使学生既制定“小目标”,也明确大方向;要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促进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要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资助办法,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教育引导他们自立自强、发奋成才。还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实施“大学生健康成长温暖工程”,进一步健全工作网络和机制,积极加强课程教学体系、课外活动体系、危机干预体系建设,保障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篇6

[关键词]新形势;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

在新时期做任何事情,只有认真按照科学规律来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做好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要按照它的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加强对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与探讨,是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探索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要靠实事求是来探索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规律是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探索规律,就是透过现象,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时,必须经常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揭示思想政治工作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重要的思想武器。要想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们的心坎上,就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努力研究客观实际中哪些因素影响了职工们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又是怎样支配职工的行为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客观实际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因而解放思想也是无止境的。只有时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念,才能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才会始终保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二、研究思想的形成变化规律,是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思想是人脑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能动反映,是支配行为的原动力。思想产生的基础是客观存在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必然会有各种客观存在反映到头脑中来,是先形成感性认识,再形成理性认识。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

一是要心中有数,工作上有的放矢。

二是必须了解和掌握职工思想的形成变化规律。如果连职工的思想和心理都不太了解,还谈什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呢!因此,我们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思想形成的每一个环节,并采取相应的耐心说服教育的措施,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的心坎上。另外,职工的思想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三、研究思想与行为的活动规律,是探索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关键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而支配行为的思想则是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外界其他因素作用于大脑的结果。这就是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那么,思想又是如何支配行为的呢?思想行为学认为,思想支配行为有一个内在活动过程,大体要经过四个环节。

一是需要环节。人们对事物产生了一种需要,这就是思想支配行为的起点。

二是愿望环节。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必然产生一种愿望。没有这种愿望,人们的行为就失去了活力。

三是动机环节。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必然产生一种直接支配行为的动机。

四是意志环节。任何人的动机都要受自身意志的制约和调节,人的意志的强弱能直接调控人的动机与行为。

研究思想支配行为的这些环节,有利于我们在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自觉地重视人的需要,尽力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有利于重视行为背后的愿望和动机,从而有效地遵循思想支配行为的规律来做好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篇7

 

一、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理念,大致可分为核心理念和具体理念。其中,核心理念是该理论体系之树的根,往往以党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体现出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理念是该理论体系之树的枝,一般表现为现实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创造性。这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四

 

有”新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们共同构成我党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形成史。综观我党三代领导核心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过程,可以看出:毛泽东多偏重于从学校教育方针角度,来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强调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江泽民则从共产党执政的战略高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协调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政治保证。其中,一脉相承的是努力造就大批新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根红线。

 

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价值追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真正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和充分的发展。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背景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相统一的时间维度上,从人的物质发展、精神发展和政治发展相协调的空间维度上,建构了个体及群体发展的精神家园。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总要求,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民本位观。作为核心理念的人民本位,其价值指向就是要致力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人的全面发展。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这个根本要求,始终以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说,邓小平早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1〕(K65)江泽民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关注完整的人,而不是抽象片面的人的某一属性。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多数人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针对思想政治领域的实际,江泽民在许多重要场合和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2]只有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以教育人和培养人为指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定位,从总体上解决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江泽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四以”、“四有”的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更加清晰、更加管用。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w(p872)是江泽民对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新概括。“四以”的概括,有人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总原则,体现了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的思想,它从理论导向、舆论导向、社会精神导向和审美导向上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四有”新人目标,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即通过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新型人际关系以及群体凝聚力达到“两个保证”,从而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生活而达到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的不断提高,为协调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对于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江泽民指出,人才是兴军之本,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来抓。他反复强调,如果我们不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官兵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就难以建设现代化的军队,也就难以打赢现代战争。由此,江泽民提出了“两个武装”和“四个教育”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面对高技术局部战争,必须通过“两个武装”和“四个教育”,增强教育的科技知识含量、人文知识含量,使军人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两个武装”和“四个教育”,既有军人个体的教育和修养内容,也有对由此形成的军队人际关系和组织的要求。

 

三、按照人学规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和过程

 

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人学规律,就是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人际交往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包括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教育、引导和规范的规律,其核心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或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对此,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社会本位观的人学规律,强调人及其活动的社会性,按照社会意志调整个人思想行为;另一种是个人本位观的人学规律,强调人及其活动的个体性。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积极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体性与社会性关系的活动。

 

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思想,注重按照个人思想、行为形成的特点,遵循客观规律进行理论灌输。这种人本化的灌输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理论教育的“人情味”和“群众味,二是坚持激发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一中心环节。他认为:“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提高群众的觉悟,激励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这个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中心环节,恰好是理论灌输有效与否的关键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与否的关键环节。

 

江泽民认为,越是经济建设和日常事务繁忙的时候,越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越要关心政治,关心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绝不能见物不见人。〔5](p25)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要适应形势的发展,二要区别不同对象。为此,必须深入地了解人们的思想和心理,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要善于疏导,注意发扬民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分层次地针对不同特点,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同行为规范的培养结合起来。

 

可以看出,培养教育者的主导意识、尊重对象的主体意识,始终是贯穿江泽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根红线。主导意识以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体现教育者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对象的主体意识则体现了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解和选择能力,是教育最终是否有效的关键环节。正是主导意识的科学导向和主体意识的主动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将人的社会属性与个体属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的实际,邓小平确立了符合国情、党情、人情,将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需要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承认并尊重个体的差异,通过先进思想的导向性,提升和开发不同层次人们思想的巨大潜力和潜能,尽可能使每个人按自身的不同层次和起点都能经过努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合理调节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之间的矛盾,将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历史课题。对此,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要坚定地走人本思想政治教育之路,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方针。江泽民曾指出:“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形势,紧密联系干部战士的思想实际,加强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5〕针对性强调要承认人的思想、思想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差异性,要求对症下药;系统性强调要承认并尊重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多渠道地综合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创造性强调谆谆教导、因势利导、耐心诱导、疏通开导。沿着这条思路,近年来,江泽民又相继提出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发展好、保障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协调等观点,进一步拓宽了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

 

五、积极探索并运用富有群众情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其方式、方法和手段必须使做群众工作和走群众路线、向人民学习和为人民服务形成双向互动。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学 实践与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的形势下,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做好实践与应用谈点思考与认识。

一、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从理论的形成和定义来看,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后来随着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发展而形成一门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由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心理活动构成。人的心理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心理是相对于人心理的共性而言的。个性心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性的不同,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不同。个性倾向性是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而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这些心理差异的总和,就构成了人的个性特征。人的先天素质上的差异,是心理差异的自然基础,而形成人的心理个别差异的决定因素,则是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这些理论,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在我们实际工作非常有帮助的内容。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优秀传统美德和重视思想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世界无产阶级思想工作,特别是列宁创建苏联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而创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无产阶级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一门治党、治国、治军的科学,是一门遵循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帮助人们树立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多种学科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是主题,它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政治是方向、是灵魂,它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无产阶级党性,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就是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进行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即解决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问题,它主要作用于人的思想、精神、心理和社会关系。

从两者的内在联系来看,心理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学科之一。心理学关于探讨心理过程产生和活动的规律、个性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的理论依据。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心理学的良好载体。通过心理学的不断完善,又对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两者都把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两者都是从研究人有精神现象的,但是范围和层次不同。心理学侧重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人,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研究人。

从广义上说,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属于心理现象的高层次,其中政治思想在各种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而心理现象还包括感知觉等较低的层次部分。从具体内容来看,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本来就是浑然一体、不能分离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过程和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思想现象是指人的政治立场、观点、意识、态度等,二者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一定的意识、思想决定着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而一定的心理现象也能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一定思想、意识的发生、发展及内容。心理与思想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由此可知,把心理学原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曾就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段论述不仅形象地诠释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重要性,也为我们借鉴科学方法开展好思想教育提供了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篇9

按照区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新思想和党的精神基础上,我结合自身的职责、工作和思想实际,重点围绕理想信念、履职用权、执行制度、纪律规矩、家教家风、特权思想等方面,认真查找自己在思想和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对照检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能力有所不足。作为一名政采工作人员,我虽然能认真学习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但对上级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上还存在不足,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待增强,没有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对政策法规的理解不深不透,没有把握规律、抓住重点,探索创新的区学习,存在“蜻蜓点水”现象,导致在工作中没有很好的把政策法规与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二)责任担当有所减弱。担当意识不强,责任心有待增强。一是缺乏敢抓的勇气。怕执行规定过严,会束缚同志们手脚,影响同志们积极性。二是存在“好人主义”思想,对违规违纪的一些现象和人员,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

(三)纪律规矩有所放松。在工作中,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对照党中央的纪律、规矩,从我自身来讲,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上存在着一些打折扣的现象。对政治纪律认识不够深。认为在行动上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就行了,对社会上一些错误的政治言论没有主动抵制,存在麻痹思想。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政治理论修养不足。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不高,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有时候仅仅满足于和自己日常工作相关的知识学习和理解,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心灵、指挥行动的重要法宝,在深刻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还有很大差距。自己在理论学习和运用上的差距,是思想上和工作中产生问题的重要根源。

(二)党的宗旨观念淡化。坚持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公仆意识,导致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主观意志成份多,形式主义成份多,主动服务少。群众路线、群众观念不够强,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观念存在误区,遇事欠考虑,为人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忽视了与同志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

(三)党性修养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上还有一定的差距,理想信念讲得少了,对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东西看得淡了,艰苦奋斗的意识弱化。由于自己在党性修养和世界观改造上的差距,看问题的眼光不够,不能很好的去处理解决一些矛盾,从本质上讲也是自己存在各种问题的思想根源。

三、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党性修养,增强四个意识。要坚定理想信念,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和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区委各项要求;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从思想上筑起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时刻注意个人形象,谨言慎行,规范个人行为;

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素质;法制化;法治化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student’sconsciousnessofsafeguardingtherights,pushingforwardmanagingtheschoolbythelaw,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illalteronidea,contents,activity,method;buildingupequalandnewrelationbetweenteacherandstudent;strength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student’slawfulquality;thenormregulationLegalization;managingtheruleoflaw.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lawfulquality;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系统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然而,从2003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得到加强,学生的维权意识也相对日渐增强,出现了学生状告学校的事件。大学生新的行为理念同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活动等发生冲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法律视角下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活动、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在学术界上,一般学者认为学校与学生的存在两种法律关系,其一是特别权力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对学生进行行政管理的特别权力,它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学生具有服从义务。其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原因是高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形式多样化,鼓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然而随着大学生维权意识的提高,高校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推进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我们还要在师生中还要建立一种平等的新型关系。高校在管理上具有一种特别的行政权力,但随着高校收费上学以来,在民事关系上,学生与学校是一个平等的主体,学生在实行义务时,还享受在校的权力。我们知道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纯粹是的“义务”型,是一种强迫式的教育,总是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接受什么样的思想。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往往会有一种逆反心理,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那种强迫服从的管制办法,向“权利型”的转变的理念,在学生面前没有任何特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一种新教育理念,也是作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教育手段。法律素质同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当具有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意识,做到守法、懂法并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观念。

从人才培养来看,法律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开放的大环境下,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主力军,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也依法治国方针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易接受新鲜事物与思想,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大学生容易接触社会,对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会产生情绪化,如社会上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权钱交易等现象;在这个时候如能因势利导,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应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保障,更是大学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法律的本质来看,法律规范不仅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社会规范,而且应成为人们自律的一种行为准则。法是保护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是保护各种合法权益重要武器,但是法在大多数下是拥有合法权益主体主动寻求法律保护,正如中国诉讼法上有一条“不告不理”的原则,这样就要我们懂法,具有法律意识,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从大学生法制意识现状来看,大学生法律知识严重缺乏,大多数学生不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明知受害也是不了了知,没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如学生外出做家教、打暑期工、消费等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拿取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等现象。因此,在现在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时代,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教育时,要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以便将来能正确运用法律知识主动参与国家的管理。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规范规章要法制化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一个国家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在大学生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情况下,在依法治校的大环境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要针对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不进行制度建设,就会很难科学、合理、规范地开展工作。

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依法修订。就目前大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来看,学校败诉的原因,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些学校的内部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产生冲突,如果不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必然面临更多的诉讼。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性的社会规范,并具有指导引、统一、评价、预测和教育作用。高校做事业单位,具有法律赋予的一种特别的行政管理权,但在法律的效力来看,学校的内部规章制度是不能以法律法规相冲突,效力是要低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高校依法治校的法应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的法律、条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也要以法律为基础,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而享受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权利,同时保证学校的管理合法。如一些高校都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记过(或留校察看)以上处分就不能得到学位。这种规定显然与《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冲突,是无效的。实践中的判例已经得到了证明。再从学生状告学校侵权诉讼案来看,很多是因为我们程序没有制度化,我们在对违规学生作出处罚时没有严格按法律程序实行,往往导致学校败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化,一方面能起到规范思想政治工作作者的职责。另一方面发挥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行为的功能,不过在规定学生义务时,我们要明确规定学生权利,以便具有可操作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规范法制化。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根据社会整体利益向人们提出的应当普遍遵循的行为善恶的准则,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行为来维持,法律规范主要是借助强制性来维持。高校的道德规范建设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有补充作用。在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形势下,道德规范有时会失去原有的规范和教育作用,高校在实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时,道德规范制度必须以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加强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建设,同时德育教育还要依法实施,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学生的隐私权、名誉权等。

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管理法治化

法治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就是“法律治国”,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法制化与法治化是不相同的意义,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规范规章法制化后,我们依然还要实现管理治法,才能使我们的制度法制付以行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内在管理,存在说服教育,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活动开放性与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原有的管理模式很难开展学生工作。如近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增加,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受到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加快实现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因为,法治管理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性,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在依法治校的观念下,法治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我们的德育教育的方法。法治化管理不能替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我们可以实行德法并治。

从建立的平等师生关系来看,现在学校在民事关系中,不在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这样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我们尊重大学生的权利,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管理者法律意识,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了解,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将导致更多的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2003年7月17日

[2]靳诺主编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2004年9月

[3]周长春主编,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4]陈华洲、廖扬眉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年第1期

[5]吴秀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