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6:07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1

作为绩效审计的组成部分,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也在实践中起步和发展,把促进改进政府部门管理,提高部门预算及执行的绩效,减少浪费,作为部门预算审计的重点,使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现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实践,就开展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中的几个问题,谈点初浅看法。

一、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特点

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务审计)相比,部门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审计内容不同。绩效审计内容比传统财务审计要宽得多,一般应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重点查证、评估预算资金的决策过程、预算资金执行的管理状况,以及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

二是审计依据和标准不同。在审计依据方面,财务审计的依据是国家的财政、经济、会计法律法规,而绩效审计的依据则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如政府部门预算的决策文件,与预算有关的定额、标准,历史数据;项目的技术参数、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均可能成为绩效审计的依据。在审计标准方面,目前各种财务审计标准,即财务审计准则,已比较齐备;但在绩效审计标准方面,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体系。

三是审计方法不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传统的财务审计已有了一整套规范的方法;绩效审计的方法则还处于探索之中,从多年来的绩效审计实践来看,绩效审计的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如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的方法,借鉴管理会计、统计分析方法等等。

四是目的不同。财务审计的重点在于合法和合规性审计,查处和防范违纪违法行为;绩效审计的目的则在于预算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和时效性,还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视角的特点。

二、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实施

组织实施是搞好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在实施中应着眼于影响绩效的问题,通过揭露问题,健全部门预算执行的制度和机制,发挥预算资金的管理效益。

(一)计划和预算管理的问题

计划安排、预算管理是预算执行审计最基本的内容。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首先要关注在计划和预算管理中寻找影响绩效的问题。就要审查计划和预算安排的合规性、科学性和协调性,对投资计划和项目预算执行进度、资金到位的及时性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实践中往往出现计划安排不科学、不实际,甚至出现虚假项目现象;有的项目小、预算大,甚至没有项目,虚假预算;有的项目计划与预算脱节。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部门预算执行的绩效。

(二)履行职能的问题

部门预算执行是为了履行部门职能。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要与检查部门履行职能的情况相结合,要关注预算执行中的管理问题、职责问题,尤其要关注部门决策是否适当、科学。如果决策失误,效益尽失;如果职责缺位,职责缺位和越位都会影响效益。

(三)专项资金使用的问题

专项资金在部门预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专项资金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很强。因此,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要关注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绩效审计专项资金与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的着眼点不同,绩效审计应重点关注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情况,不能囿于合规性。

三、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思考

(一)调查中选项目

开展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的选项调查,是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立项、实施的前提。调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思路,即明确是把部门预算执行作为整体项目还是把专项职能或专项资金作为具体项目;二是预计投入产出比,即绩效审计也要讲审计成本,使审计资源的投入与审计结果产出达到最优的比价效益;三是抓住特点调查,即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要抓住部门(行业)特点和预算管理特点,抓住了特点,调查才会有针对性,有新意,立项才有鲜明的效益特征;四是要找准问题,即现阶段我国的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应围绕揭露影响效益的问题来展开。因此,我们要抓住决策失误和损失浪费两个要害问题,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来看待这些问题,评价体制、机制上的漏洞。调查找准了问题,就为绩效审计的立项和开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二)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指标体系

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化,推进了政府审计由单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全面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转变;要求审计机关既要关注财政资金筹措和使用得“对不对”“、实不实”,更要关注用得“好不好”。虽然我国有绩效审计的提法,但《审计法》和国家审计署制定的诸多规定对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不多,至今仍未形成公认的、具有权威的绩效审计准则和可操作性的审计指标体系。因此,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经验,立足财政支出管理目标的现实和发展前景,按照“定性—定量—定性”的思路,建立适合我国公共投资绩效审计的准则和业务操作指南,设计出一套涵盖财政支出活动的正当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透明性等在内的绩效标准体系及指标的标杆值,有选择的对部门预算执行展开整体绩效、重点绩效以及单项绩效的审计。

(三)灵活选取绩效审计方法

预算执行审计宏观性强,人大、政府和社会关注度高,分析过于微观,则难于引起重视;分析过于简单就事论事,缺少原因、对策,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逐步充实如统计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图表法和分析性复核等传统方法,重视质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研究,由微观的就事论事向宏观的审计转变,从简单局限在“真实性和合规性”,向部门预算执行绩效转变,解剖麻雀,审透问题,抓住预算执行中的重点问题、主要矛盾进行综合分析,真正发挥“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2

一、部门预算改革将对现行预算会计基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现行的部门预算改革使得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公开和透明,同时实行综合预算原则。为进行绩效评价,它将要求逐步引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这将有利于强化政府会计责任,明确政府的受托责任,增加财政透明度,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财政状况,解决以往长期存在的拖欠工资、拖欠工程款项和隐性债务等。

实际上,横亘于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者之间的是修正权责发生制(modifiedaccrualbasis),若修正很小时,它几乎与收付实现制无异;若修正很大时,它甚至可以等同于权责发生制。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实际,有选择地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而且修正的程度和范围弹性很大。例如,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就可以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可以对欠发职工工资、欠发退休养老金、需要分期摊配的大宗服务消耗或购买性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

二、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要求组织相应的完整的会计核算

从复式预算的角度看,我国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没有按复式预算组织相应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尽管我国《预算法》规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实行复式预算,但在1997年之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各种政府预算收支仍统一在“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1997年之后,对于纳入预算管理的部分预算外收支,财政总预算会计统一在“基金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这样,预算会计实际上是按照单式预算来组织会计核算的。

其二,没有反映出“具有特色”的预算状况。“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状况应反映政府实际活动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反映政府作为财政预算的组织者、执行者的特点。我国现行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执行同一套会计制度,但各级政府之间所从事的公共活动范围与不大相同,这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我国现行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要求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保险预算等分开编制。这就要求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未雨绸缪,预先为之做好改革的准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为之分别组织完整的会计核算,以反映和考核其运行状态。为此,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需要按照上述复式预算的要求进一步改革,为核算完整的政府预算活动分别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五类会计科目,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等都分别看成是一个会计主体,使“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分别成立,并为它们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表。对于复式预算子预算之间的资金转移等业务活动,预算会计也要分别在相应的会计主体中做出会计处理,以完整地反映政府预算的运行状况及结果。

三、费改税与机构改革将使得预算会计进一步规范化与公共化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入,全部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等将有较大幅度的压缩,并逐步进入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推行费改税,将使得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中预算外资金的核算内容进一步减少。对于行政单位会计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部分预算外资金的核算内容;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尤其是已全面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其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责而获取预算外收入的客观条件将逐步丧失,用以核算预算外资金的“应缴财政专户款”也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向何处去?

事业单位业务范围广,其性质、职责、财务管理以及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等都与行政单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对其实行区别对待的核算。对于继续依靠财政补助的单位和极少数事业单位而言,可以比照现行行政单位会计执行,采用收付实现制。当然,这并不妨碍其最终也要走向某种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对于进一步走向市场、与财政脱钩的事业单位而言,可以比照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

四、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将引起预算会计发生一些变化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它将使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直接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实际拨付数为依据。作为1997年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预算包干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从银行支出数改为财政拨款数。而在政府采购制度下,凡是列入政府采购计划、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货品和劳务,均由政府采购部门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这将使得财政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预算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还要根据采购机构提交的预算拨款申请书和有关采购文件,按实际发生数并通过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支付给供应商。

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将对预算会计发生重大

我国现行中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方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不改变”上:即不改变部门预算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改变部门、单位财会人员的职责;不改变人民银行国库局的职责。同时,不清理部门开设的“账户”,但是单一账户以及其他政府预算改革措施将会逐步使部门开设的账户消亡。各地的改革方案虽然特点各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没有改变现行预算框架,实行单一账户、统一资金结算,大多统一财务管理,实行“零户统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逐步推行,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又一次面临深刻的变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取财政收入、向行政单位拨付经费,行政单位收取财政总预算会计拨人的经费和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财政部门将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控对象已延伸到原来的单位预算会计,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就是实际的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各行政单位由于它只是政府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可以说是总和分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政府会计,其会计目标是为财政管理服务。而事业单位,除了财政资金外还有其他性质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收付不需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其会计系统的独生性相对较强。只是由于与政府会计有共同的非营利性、公共性特征以及近阶段我国事业单位仍以国有为主的实际,而与财政总预算会计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3

一、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关系

1.企业预算管理的特点

在战略目标指导下,企业预算管理常包含编制、执行、考核三个阶段,贯穿项目始终,其具有属于自身的显著特性:

(1)及时性与准确性,每一次重大企业活动决策前都应进行预算管理,在一定时间内对所需投入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加以核算,得出成本,若在此过程中发生较大偏差,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预算管理中从数据收集到核算不仅要及时有效,还应具备高度的准确性。

(2)信息可比性,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在内部应具有易理解性和可比性,有利于核算的规范化进行,也有利于企业内部沟通协作。

2.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核算与监督的功能,其特点如下:

(1)信息真实性,会计核算通过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进行连续地记录与分析得出一系列经济指标,是许多管理工作的基石,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核算过程中所利用的各项数据信息文件等,都必须是绝对真实的,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效。

(2)信息的相关性与层次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甚多,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会计核算中需要对此加以甄别,对重要信息进行严格处理,对次要信息进行简化处理,以提高核算效率。

3.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1)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只有预算管理得以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数据资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才能得到全面保证,否则,会计核算容易失去参照性而变得不甚准确。

(2)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会计核算的参与,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可作为预算管理的资料来源,核算结果越准确,制定的预算计划越科学合理。正因为此,会计核算是否公正也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公正性,会计核算流程需要严格遵守新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管理的公允性。

二、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运用策略

1.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独立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可将各自所得结果分别呈现,在这种模式下,两者之间并未形成联系接口,当需要运用对方数据时,需要辅以额外的人工调整。例如预算考核时若采用预算编制表数据,则需要将会计核算结果导出后依据预算编制表形式加以整合。该模式没有改变原来体系的运行状况,前期工作量较小,但在后期数据整合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劳动现象,且并不能保证预算管理所需数据与会计核算数据的全部对应,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来看,应予以改善。

2.以会计核算为主导

以会计核算结果作为预算管理的评价依据,实现接口功能,预算编制表依照会计核算结果进行适当修编,在这种情形下,某一个预算项目可对应多个会计科目,而一个考核部门亦可以对应多个会计科目,但预算项目与考核部门之间呈现一一对应关系,为此需要将考核部门与预算项目进行合理编制。该模式解决了预算数据与会计科目的多口径对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有利于企业全成本掌控的细化,但来自于各个职能部门的预算编制数据可能会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合理性,而对每个核算科目入账处理原则与性质的重申也具有一定难度。

3.以预算管理为主导

预算管理自身具有灵活性,会计核算则需要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按部就班地执行,以预算管理为主导,需要会计核算科目围绕预算管理进行部分重置,与此同时,会计核算多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管理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以预算管理为主导容易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进而导致财务风险。

4.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结合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4

关键词:人民银行;会计标准;体系;构建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在会计方面遵循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的特定会计标准。长期以来,人民银行会计以强调对年度预算收支及其结果的受托责任为重点,其预算导向特征明显。人民银行又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宏观调控手段越来越市场化,单一预算导向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资产负债管理、宏观调控决策等方面的会计信息需求。

一、人民银行会计标准改革的动因分析

(一)央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

目前,多数国家中央银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保障评估政策的影响下,在会计标准和会计实务方面逐渐趋同,英国伦敦中央银行出版社在2003年对全球159个中央银行的会计实务调查表明,高达82%的中央银行对国际会计准则是认同的,直接或间接采用了国际会计标准。随着经济金融的日益全球化,我国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活动的程度渐趋频繁,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交流也不断增加。如果中央银行间会计标准差异较大,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要求来看,遵循国际会计准则、提高中央银行会计信息透明度已成为全球中央银行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人民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标准,制定出一套既适合人民银行实际情况又与国际央行会计标准趋同的会计标准。

(二)人民银行业务市场化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务交易和操作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特性更加突出。一是货币政策执行手段越来越市场化,如较多地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等数量型政策工具和准备金率、利率等价格型政策工具,相关政策成本完全突破了过去行政干预手段下的调控成本概念,因此应按市场价值规律进行合理计量和核算。二是越来越趋向于用市场化手段化解金融风险以维护金融稳定,不仅目前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需要处置,下一步在金融市场化运作中形成的新的不良贷款也有必要建立符合市场化操作要求的核算处理机制。三是对存量资产的市场化运营逐步加强,对于持有的证券、外汇、黄金等,均不同程度地参与国际相关市场的运作,这种市场化运作的收益、成本及相关影响需要得到合理的会计反映。市场化金融业务运作需要市场化金融业务信息作为支撑,而目前以预算会计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履行职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二、人民银行会计标准体系的构建路径和关键内容

在制定央行会计准则体系的过程中应贯彻“理论先行、先易后难、重点突破、不断完善、逐步到位”的原则。概括而言,人民银行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路径应包括3个阶段:(1)在准备阶段,加强央行会计标准理论研究,特别是基本问题的研究,如央行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报告等,为构建前后一致、逻辑严密、科学的央行会计标准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基于前期的研究成果,制定人民银行会计的基本准则和具体的央行会计制度规划。(3)随着央行会计业务及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在国际会计准则、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央行会计实务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不断补充、完善并最终形成完整的人民银行会计标准体系。

(一)在模式上,采用“以准则为统领,以制度为主体”的模式

人民银行会计标准可采用“以准则为统领,以制度为主体”的模式。其中准则类似于我国企业会计的基本准则,相当于央行会计的概念框架,应体现概念框架的要求,但不受概念框架的局限。会计制度是会计准则的具体化,着重规定具体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会计科目、报表编制和信息披露。会计制度内容形式可以类似于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当面临由于新的经济业务或管理变化产生的修改会计规范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对会计制度的部分修订规定来解决,不必重新新的会计制度,以减少会计规范的修订成本。采用会计制度为核算规范的设计,可以在央行现有的各项会计制度基础上进行适当改进、整合,形成新的会计制度体系。这样既可以降低会计标准的制定成本,又能照顾到央行会计工作者的实务操作习惯,有益于会计人员接受、掌握新的会计规范,降低央行会计标准的执行成本。

(二)在结构上,建立“各司其职,相互分离”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子系统

目前央行会计实际上是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混合体,其中预算导向特征明显,会计被视为预算管理的附属。随着更加强调政府部门全面公共资源受托责任的趋势,应建立起独立于政府预算的财务会计体系,来关注和追踪执行货币政策的长期结果和影响,全面反映央行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为央行可持续发展和宏观调控服务。

要充分考虑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于央行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明确央行承担的合规性受托责任和全面公共资源受托责任。在不同受托责任层面,可以根据信息范围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对财务会计信息与预算会计信息进行适当分离:预算会计以反映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全过程为目标,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实现对预算资金运用的反映与控制职能;财务会计以反映财务状况与运营绩效为目标,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对外披露财务报告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当前,人民银行业务经营与部门预算相对独立,各会计科目核算明晰,也为两套会计系统并行创造条件。单独构建两套会计系统,各会计系统会计要素可以实现单独确认和计量,两种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可以各自进行,不需同步,这可以减少会计标准改革成本。

(三)在技术层面,以核算基础的选择为主线,循序渐进推进改革

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优点是较客观,实施成本较低;缺点是反映的受托责任较窄,提供的财务信息有限且相关性较差。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优点是拓宽了受托责任的范围和决策有用性信息,增加了财政透明度。在设计央行会计改革路径时,需考虑会计系统不同类型子系统的具体需求,分别发挥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优点,并确定两种基础运用的程度。

人民银行是国家行政部门,其会计改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政府会计改革的影响,特别是在预算会计方面,要紧跟政府会计改革的步伐,同时要考虑到中央银行实行相对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执行货币政策、负责货币发行、维护金融稳定的特殊性,在预算方面突出中央银行特色。考虑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趋势、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水平等因素,未来预算会计体系的设计应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财务会计体系的设计则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不能急于求成,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改革策略,即先短期项目再长期项目、先会计后财务报告再预算、先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再逐步过渡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四)人民银行会计标准体系构建中的关键内容分析

1、会计目标。人民银行会计改革的长期目标是解除公共受托责任。回归会计的本质功能,人民银行会计改革现阶段的目标应兼顾两个方面:一是预算管理目标。在预算管理目标下,会计主要用于披露预算编制与执行各环节的信息,包括初始预算编制信息、预算调整信息、最终预算信息以及预算执行信息等,以有助于评价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使用效率与效果等,实现央行会计的预算管理目标。二是财务管理目标。在未来实施会计改革时,有必要加强并凸显央行会计的财务信息披露功能,反映央行所控制财务资源的存量与变化,以及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数量、质量与持续提供能力等,实现央行会计的财务管理目标。

2、会计要素。如上所述,我国央行会计有着双重报告目标,要根据二元结构核算基础的设计原则,区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对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进行平行设置。为了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硬化预算约束,在预算会计方面沿用现有的预算类账户,并跟随政府会计改革的脚步而改革,改革中体现央行特色。在反映财务状况方面,应设置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三类要素。长远来看,在反映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履职成本与绩效管理方面,还应设置收入、费用两个要素。

3、核算基础。为了实现不同的目标要求,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宜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预算会计侧重于提供预算批准和执行的信息,收付实现制能够较好的满足该方面的信息需求。而财务会计则以全面地反映央行的财务状况和运行绩效为目标,则宜采用权责制为主的核算基础。在此基础上,部分项目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双基础制。例如,对于资本性支出项目,一方面按收付实现制确认为预算支出。另一方面应当按权责发生制确认为产权、债权或固定资产增加。

4、计量属性。打破历史成本一统天下的局面,采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人民银行会计的计量属性应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但应当以历史成本为主。在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计量对象实际价值情况下,可以使用其他计量属性。

5、质量要求。对央行会计信息首要层次的质量要求是:“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除此以外,还需要一些次要层级的质量要求,包括“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全面性”、“谨慎性”、“及时性”要求。

6、会计报告。人民银行会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最终“产成品”,以报表为主要形式,并附以必要的分析说明。人民银行目前的会计报表种类较为齐全,报表项目较为完备,借鉴国际央行财务报告的优秀成果,兼顾预算管理的需要,需要对报告体系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表要素项目核算和报表编制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通过全面核算反映政府资产、负债,使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更加完整。损益明细表要素项目核算和报表编制基础与预算基础保持一致。鉴于采用收付实现制编制了损益明细表,与现金流量表的信息重复较大,所以不编制现金流量表。在报告披露方面,要逐步建立规范、定期的对外披露机制。

7、具体会计制度的内容。在会计制度中,着重规定具体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会计科目、报表编制和信息披露。如规定各类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确认的条件与计量的标准、方法及其在报表和附注中的披露要求;对某些特殊业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作出规定,如衍生金融工具、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的变更和差错更正等;规定会计报告的目标、模式、核算基础、会计报告的组合,各个报表的结构、内容和报表说明(附注)等;会计科目解释和业务处理,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和报表的填报等操作层面的内容做出示范性指导;对财务报告的列报、合并会计报表予以规定等。

参考文献:

[1]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政府会计课题组》:《关于建立中国政府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2]张国兴:《关于建立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5

关键词:县级财政预算财政审计预算执行预算监督

一、影响县级财政预算多元因素

(一)县级财政难以实现收支平衡

由于县级政府在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济实力较弱,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县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及其有限,主要财政来源是国家的财政补助。随着我国财政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在获得国家的财政补助有一个时间差,中央转移支付的流程是通过各级财政部门层层下拨,这样更增加了地方的资金压力。在县级人代会中,关于政府的财政预算是县级政府的一般性收入预算,需要等上级财政根据预算报告,确定补助指标。这造成了县级财政支出的动态性,所以县级财政很难实现收支平衡。

(二)预算执行和财政预算存在较大出入

县级财政预算主要根据以往年度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预算编制。由于预算编制的不确定性较强,存在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然而县级的财政收入较低,导致县级财政低于不确定因素较差。特别在“乡财县管”的财政体制,乡镇缺少自身的预算计划,致使在县级财政执行时,与之前编制的财政预算存在着很大的出入。

(三)政府性负债造成预算压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级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其他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为了实现该级政府的正常运转,也是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实际需要,县级政府一方面向银行贷款,进行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县级政府的还债能力较弱,许多老账还未还清,新帐又不断积压,造成严重的政府性负债,而这部分的债务,县级财政无力偿还,在国家未出台新的财政政策之前,严重的政府性债务为给财务预算增加了很大的压力,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县级财政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

财政监督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国家财税政策贯彻落实和资金的安全规范高级,维护财经法纪和社会经济秩序,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财政监督越来越突显重要。县级财政预算监督是保证财政预算实现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过程中都涉及到预算监督,提出“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的财政大监督理念,所以需要不断提高预算监督的水平。然而在监督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县级财政预算监督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地方人大监督流于例行监督

根据我国现行的《预算法》,规定了县级人大对本级和下级政府预算享有监督权。然而县级人代会例会时间较短,在市级财政批准县级预算之前就已经召开人大例会,这造成在人大会上,关于县级财政预算报告的仅仅是县级财政预算的计划案,未能得到上级批复,在人大例会中,关于县级财政预算讨论的时间较少,又缺少懂财政预算的人,造成人大关于财政监督流于例行监督,缺少实际意义。因此,在关于地方财政预算监督中,地方人大的监督缺少力度。

(二)上级政府监督只是执行监督

在现行《预算法》中规定,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执行行使监督权,下级政府有责任向上级政府汇报财政预算执行状况。但是大多县级财力有限,尤其贫困县资金捉襟见肘,造成县级工程项目开展遇到很大的阻碍。在县级财政预算支出中,公共财政占资金很大比重。所以上级政府监督下级政府的行为,主要是监督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一定程度上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的监督就成为预算执行监督,然而在实际监督过程中,由于县级财政还存在着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发展不平衡,作风不过硬,查处不到位的情况。

(三)审计部门监督仅是账项监督

县级审计机关对于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都具有监督权,然而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县级审计机关关于财政预算执行仅仅是账项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可以依据账项审计出现的问题,要求财政部门给于说明和整改。在财政预算以外的公共支出、政府负债、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等部分并未纳入财政预算执行的监督范畴之内,造成审计部门的监督不完全。在已经纳入财政预算的项目,由于涉及范围广预算执行审计难度大,很难实现全面审计监督。所以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在县级财政预算监督实施过程中,由于各个方面的不完善,造成整体的监督效果差,并未实现对县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实施有效的监督。

三、提高县级财政预算水平措施

(一)强化县级财政预算自主性

县级政府在编制财政预算过程中,需要独立于上级政府预算,就是说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必要等上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批准后再进行编制。这种编制的自主性要求,县级政府需要有自身的预算收入,即国家的转移支付和地方的税收。县级政府在编制财务预算时,需要对自身实际收入和支出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且要具有可预见能力。县级政府预算自也包括资金使用的自,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合理分配使用资金,满足公共服务需要。

(二)增强县级财政预算透明度

县级政府在财政预算编制和调整时,向县级人大报告并审查,与此同时要将预算编制以及预算计划作为政府公开资源,利用多种渠道和媒介,向社会共众公开,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财政预算以及上年度财政决,公开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状况,接受社会监督并听社会意见,使县级财政预算更科学化。

(三)加大县级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力度

加大县级财政预算的审计力度,首先,强化审计职能。一要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做好会计核算工作,摸清县级财政收支的实际状况,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估”四位一体的财政监督管理新体制。二要及时曝光和制止财政资金损失及浪费状况,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势,促进政府各部门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县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其次,根据审计工作特点,抓审计重点。联系审计工作的特点,结合财政预算执行的特点,把审计工作和财政预算执行有机结合。最后,提高审计信息采集量,突出重点项目资金审计工作。在财政预算执行中,要以财政部门为主导,增加对执行期间的信息采集量,确保审计的真实有效,突出对一些重点项目的审计工作,特别是民生工程的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纠正错误。

(四)提高县级财政预算监督力度

提高预算监督,是增强预算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地方人大,上级政府和审计部门在对县级财政预算实施监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缺陷性。所以在对预算实施监督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确保预算的科学性。首先,监督制度要有程序监督向实质监督转变,充分发挥人大,政府以及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其次,在预算内容方面,把原有的关注监督预算内监督向关注监督预算内结合监督预算外转变。最后在监督手段方面,发挥人大监督、上级政府监督以及审计部门监督并举转变。发挥这三方面监督的职能,财政预算具有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特点,要对各种预算数据进行深度的整理、分析,没有专业的审查人员是很难完成这项复杂的任务,所以,需要借助审计部门的优势,加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并把绩效评价纳入财政监督职责设计,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制、调整的重要依据,针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财政管理制度,使财政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要求,县级财政预算也亟待改革创新,在一些县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县财政很难实现收支的平衡,加之不断投入的政府支出,增加了政府性债务,使县财政财政预算很难实现与执行的统一,这要求县财政必须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应对措施,提高县财政的预算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显俊.加强对县级财政预算监督的思考.广元新闻网,2012-10-20

[2]郭宏.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规范财政预算管理体制[J].宁夏党校学报,2001(05)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非企业会计的环境发生了三大变化: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民办非营利组织日益壮大。在这种形势下,非企业会计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国非企业会计仅限于预算会计的范畴,结构体系不健全,适用范围狭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客观需要。

依据会计主体是否具有营利性,会计体系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两个分支。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成功“入世”,企业会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先后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但是,非企业财务会计却未能适应其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得到发展。因此,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科学构建非企业会计组织体系成为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基础性问题。

一、我国非企业会计的现状分析

国际上,非企业会计多体现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我国非企业会计是指预算会计,主要包括财政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国库会计等。这种预算会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沿革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预算会计体系,即分为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两大分支。1998年的预算会计改革后,预算会计体系出现了一些变化:细化了单位预算会计,对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分别做出了规定,出台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除此之外,对基本建设单位、社保基金等特殊会计主体和特殊会计事项颁布了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管理制度。

但近年来,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首先,预算会计体系的结构不严谨。预算会计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性差,既存在交叉重叠,又存在空白之处,不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之间存在矛盾。这就造成预算会计所反映的财政资金、资源的占用和使用等情况不准确,影响财政预算管理的效果。

其次,预算会计主体的范围不明确。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事业单位组成复杂,其中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还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具有企业的性质。因此,所有事业单位都适用事业单位会计显然不妥。二是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特别是对民办非营利组织适用何种会计没有明确的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办非营利组织不断的壮大,已成为继政府组织和企业之后的重要社会主体,也是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民间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的捐赠,不存在财政资金的投入,所以民间非营利单位适用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显然不合适。并且由于民办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也不能适用企业会计,这就造成了会计体系上出现空缺。

再次,预算会计的信息不能满足公共财政的管理需要。公共财政顾名思义是为社会、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国家财政,它要求国家财政管理从为政府自我服务转变到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上来。预算会计(政府会计等)作为财政管理的一个途径,也必须从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进行管理为中心上来。目前的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会计报告侧重于对预算收支的反映,忽略了对单位财务状况(包括财政资金、资源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益、效率等)等信息的反映。因此,预算会计与我国公共财政的要求不相适应。

最后,预算会计无法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要求。预算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中来。随着我国参加国际组织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增多,特别是政府海外筹资的增加,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对我国政府财政信息更加关注,预算会计作为提供财政信息的重要手段,它的可比性、可理解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于1998年和2001年通过和修订了《财政透明度良好做法守则-原则宣言》和《财政透明度手册》,其核心要求是政府应当定期向公众提供全面并且真实的财政信息,并对公开财政信息的内容、程序以及如何确保这些信息的质量进行了具体规范。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在结构体系、制度内容、会计基础、报告体系等众多方面与国际惯例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阻碍了我国政府财政信息的提供和被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的认可,难以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要求。

二、科学构建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

(一)会计环境的变化对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结构的影响

纵观会计发展史,会计环境的变迁往往成为推动会计改革进程的动力。重新构建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首先需要从分析会计环境入手。在我国影响非企业会计体系结构的几个主要环境因素有:

第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对非企业会计中的政府会计有重大影响。政府会计必须适应财政体制的要求,与政府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方式保持一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的建立,对政府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2000年后,我国陆续实施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和绩效评价管理制度等,标志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已将重点从财政收入方面转移到财政支出管理方面来。因此,政府会计作为政府支出的重要核算手段,所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政府会计信息的种类需要更加丰富,信息的内容需要更加细化和精确,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等质量特征需要不断提高。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会计应当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反映政府职能履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情况;2.反映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3.考察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执行情况;4.反映政府采购的情况;5.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6.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7.提供其他政府宏观管理需要的信息。

第二,我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非企业会计中事业单位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有重要影响。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对承担政府职能且不宜撤销的事业单位,应转变为政府部门;对公益性事务较少、可以改制为企业的,或者从事大量市场经营活动、企业色彩比较浓重的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企业;改革后公益类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主体,这些事业单位性质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和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可以看出,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提供教育、医疗、科研、文娱、体育等公共服务,具有典型的非营利性,这一点与民间的非营利组织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可以与民办非营利组织共同执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提供(1)事业单位事业发展和公共产品、服务提供的成本效益情况;(2)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3)向资金捐赠者提供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4)其他有用信息。同时,事业单位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拨款,这与执行预算的政府组织的特点很相似。因此,事业单位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预算收支等加以反映。即事业单位作为全国预算执行的一个有机部分,必须提供其财政预算的相关信息。

第三,市场经济下民办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对非企业会计体系构建有很大影响。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公益事业都由国家包揽下来,基本不存在民办非营利组织,因此在我国会计体系中未对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做任何规定。然而,民办非营利组织不断壮大,“一方面可以弥补公共财政资金在公共产品投入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因此,民办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是积极的。这就要求非企业会计体系必须包含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笔者认为,民办非营利组织与事业单位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可以共同使用非营利组织会计。但是,从我国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民办非营利组织不会成为发展社会事业的主要力量,与政府投资的事业单位相比,无论其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相差很多,因此,对于民办非营利组织而言它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当更加简单。同时,与事业单位不同,民办非营利组织无财政预算资金来源,它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也不需要反映预算收支等信息。

(二)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的构成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7

一、国库会计核算概述

(一)国库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国库会计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运用银行会计的核算方法,对各级预算收入、支出、退付及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真实、及时、完整的记录、反映和监督,确保国库资金安全与完整,提高国库资金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保证和促进各级预算的顺利执行。国库会计是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基础和具体体现,是一种与预算会计密切联系的特殊的银行会计。按照会计的目标理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该系统提供的信息既要有助于解脱管理者对资源的经营责任,又要有助于外界信息相关者决策。作为一种特殊的银行会计,国库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是财政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退付和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通过这种会计活动服务各级政府等有关部门,保障和促进各级政府预算的顺利执行。

(二)国库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国库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政府预算科目和银行会计科目、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方法,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划分、报解、入库和库款支拨、退付等业务;另一方面是对国库资金的收纳、划分、报解、入库、退库和支拨等进行监督。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预算收入的缴纳,即对缴入国库的预算收入按政府预算收入科目和有关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核算、汇总;(2)预算收入的划分和留解,即国库根据中央、省、地、县、乡等不同的预算级次和财政体制确定的收入留解比例,按规定的核算方法,对已缴纳的预算收入进行划分、留用和报解;(3)预算收入的退付,即根据规定和授权,将已入库的预算收入款项退还给申请单位或申请人;(4)库款支拨,即对已收纳入库的预算资金根据预算规定的用途和合法支付凭证,向预算单位供应预算资金;(5)国债发行和兑付,即根据国债发行和兑付计划,向发行和兑付银行清算资金;(6)预算外收支,即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收纳和再分配。

(三)国库会计核算的特点国库会计核算具有相对独立性,既属于银行会计的范畴,又具有预算会计的特征。从银行会计的角度来看,国库会计是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账户设置、账务平衡、记账方法等方面与银行会计有共同点,但在具体执行国家预算收入的收纳入库和库款拨付的核算、反映和监管上,又不同于一般的银行会计业务,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主体不同,国库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是国家金库,银行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是流通领域中从事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即银行。二是核算对象不同,国库会计核算的对象是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报解入库与库款的支拨所引起的国库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银行会计的核算对象是银行信用业务中存款的存入和支取、贷款的发放与收回、业务收入与支出等引起的货币资金的增减变化过程及其结果。三是业务范围不同,国库会计涉及财政、税务、海关和银行结算业务,银行会计涉及的是银行与非银行的金融信用业务。从预算会计的角度来看,国库会计核算与总预算会计、税收会计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国库会计每天编制的收入日报表是总预算会计登记收入分类账的唯一合法凭证,是分析掌握预算拨款的可靠依据。因此,国库会计核算在凭证使用、科目设置、核算内容分类、国库报表编制等业务上与预算会计一致。

二、国库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国库会计核算作为国库业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工具,其工作好坏、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预算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及其分配使用,对国家预算执行乃至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国库会计核算在国家预算收支活动中,发挥着执行、反映、促进、监督以及决策支持作用。自1994年分税分级财政制度改革以来,国库管理制度、预算体制的变化对国库会计核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体现出国库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一)为分税制改革奠定基础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关系,同时调整了政府间资金上划、下拨的约束关系,增强了各级政府当家理财、自收自支、自求平衡的动力。而国库会计核算为各财政部门开设账户,统一办理预算资金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管理,对预算内资金和非税收入等进行管理,使各项收入能够直达国库和财政专户。由此可见,国库会计核算在分税制改革体系下不仅为深化收支管理、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和强化资金调控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同时弥补了预算约束软化,增强了财政财力,为强化财政职能、克服财政缺位,增强财政性资金的调控创造了条件。

(二)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搭建良好平台一是国库会计核算通过使用财政账户的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实现了信息集中,完善了财政内部运作机制,简化了工作程序,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搭建了良好的操作平台;二是国库会计核算在保证资金规范运作的同时,实现了对资金运动的全程监控,从而完善了政府资金的约束机制,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搭建了良好的控制平台;三是国库会计核算保证了各类资金收支项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保证了会计账目的客观真实性,为国库资金的使用和调度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平台。

(三)为国库现金管理提供有利条件国库现金管理是在国库会计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对财政资金运动的准确预测和严格控制,对财政资金的存量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国库会计核算对财政预算资金的及时收入和支出,减少了大量资金的闲置,有利于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和债务增长;另一方面,国库会计核算实行收入划分、共享分成、总额分成、税收返还等处理,有利于优化资源有效配置,扩大国库现金管理运作,将财政资金纳入市场运作,促进金融市场创新深度和层次。

三、国库会计核算发展历程

(一)国库会计核算发展历程自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和《国家金库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国库会计核算体系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随着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纵观近3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国库会计核算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是我国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1985年以前,人民银行系统中没有独立的国库部门,国库工作处于会计、国库合署办公的状态。所有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均是由手工操作完成,无论是记账、算账、报账,还是计算、审核、对账、编制报表,都是在手工条件下由很多人共同完成的,会计人员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核算业务以外的工作,更别提进行会计分析、预测、统计和控制。通过几年的建设,国库会计组织体系基本建成,国库会计核算也从人民银行会计中分离出来,实行单独核算,结束了国库账务由银行会计部门代管的局面。

第二阶段是1991~2001年,经历了几次财税体制改革后,国库会计工作摆脱了手工记账的传统核算方式,基本实现了电算化。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规程》,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分设了中央金库和地方金库两套账务,2000年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与操作的规定》,这些规定的颁布实施使国库会计核算日趋规范。同时,鉴于这一时期的国库会计电算化仍属于初级水平,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发推广了“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1.0版,结束了国库会计核算没有全国统一的应用程序的历史,规范了各地在核算操作中的不同做法,提高了国库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国库会计电算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是2002年~2008年,国库会计核算管理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基本实现信息化系统全覆盖。“十一五”期间,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铺开,为适应新形势,中国人民银行完善开发并推广了“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2.0至4.0版本,进一步提升了国库会计核算电子化水平。至2005年6月,所有地市级以上国库均全部直接参加现代化支付系统,成为国库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依托新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平台,先后建立了国库资金汇划报解新模式、财税库行之间的横向联网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等,实现了支付凭证的电子化,进一步加快了各级库款入库速度。从此,国库会计真正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结算渠道和结算方式,实现了国库资金的实时清算,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时间价值和使用效率。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印发了《国库会计管理规定》、《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等制度文件,为统一国库会计核算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国库会计核算体系现状近几年,国库会计核算已步入全新的信息化系统阶段,随着国家金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的全面推广和国库信息管理系统(tmiS)的建设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逐步实现了国库会计集中核算,国库会计核算内容和手段越来越丰富,表现出来的问题和风险也发生了改变和转移。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国库会计核算网络化。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已从最初的单机运行、简单应用逐步发展为联网运行、多层次、多业务、多功能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目前,国库会计网络化实现了国库与财政税务、商业银行与国库、财政税务与商业银行的网络互通、无缝链接,国库会计通过与财、税、库、行的横向联网,实现网络的传输和信息共享,国库会计核算彻底摆脱了人工传递凭证、账单、报表等环节,所有凭证往来、信息传递都通过网络来实现,使得国库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征收部门、经收处延解、占压国库资金的现象从根本上杜绝。至此,国库会计核算信息的集中度、共享度以及灵敏度大大增强,成为顺利推行国库单一账户和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重要技术保障。

(2)国库会计核算便捷化。一是业务自动处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依据原始信息和预先设置的参数,对收入划分、共享分成、总额分成、税收返还以及账务处理进行自动业务处理;二是账务实时记载。国库会计核算账务及上下级国库账务能够实时记账,从而实现收入直达入库和调拨款项直接到账;三是信息按需生成。国库会计核算中的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自动生成,可在需要的时候输入筛选要求实时查询,随时打印。真正实现了数据电子化存储、数据共享等现代化管理目标。

(3)国库会计核算无纸化。无纸化即电子化,是将纸质税票计入系统,使之变为电子税票票据,再借助网络完成票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金结算。利用电子票据相互传递进行数据、资金的交换,大大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国库会计地方横向联网系统主要就是依据这种方式实现了无纸化操作,取消了业务办理中的纸质凭证传递,以加密加签的电子信息为办理业务的依据,使用在了国库集中支付、国库资金实拨、非税收入缴库等业务环节。

四、国库会计核算发展改革路径

随着国库职能的拓展,国库会计核算方式不断更新,国库会计核算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延伸和拓展,信息化发展释放了部分人力资源,要求国库会计核算逐步实现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具体是“三项管理”。

(一)外部预算管理,突出国库会计核算的预算概念一是完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引入预算管理理念。国库会计核算既能核算预算内,又能核算预算外;既有目前的总账、分户账核算体系,又有按照预算单位和预算科目的预算控制体系,使基层国库部门做到相对独立以便行使国库监督职能,发挥国库会计核算的主观能动性。二是预算内外资金合并,完善国库单一账户。将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国库会计核算范围,取消商业银行为财政和预算单位设立的零余额账户,统一由国库部门从国库单一账户将财政资金直接核算支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使得每一笔资金支出流向明确。三是加快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步伐,提高资金收益。尽快出台地方国库现金管理办法,适时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增值,减少改革阻力。四是逐步尝试债务管理。债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库会计核算,逐步也要把各级政府部门债务安排完整体现在国库会计核算中,便于统筹资金。

(二)内部监督管理,突出国库资金安全的风险理念一是建立国库会计标准化管理体系。在全面总结国库核算管理经验基础上,以提高国库会计核算质量为重点,研究制定国库会计的管理标准化流程,推动国库会计标准化管理示范点建设。二是加大对现有3t系统的升级改造,使之能在较大程度上符合各地的业务需要,并进一步推动3t系统在全国的推广使用。三是采取积极措施,突破现有桎梏,推动银行票据在国库会计核算领域的应用。

(三)会计信息管理,突出国库会计分析的增值服务一是在思想上重视国库会计分析工作,认识到国库会计分析对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国库部门的自身优势,与财政、税务等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建立对口的国库会计信息资料库,增强国库会计核算数据的采集能力和加工处理能力,为国库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二是提出核算分析服务理念,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规范化的会计管理,实现国库会计信息的实时处理和反馈,建立全方位会计信息分析服务理念,为财政、税务、海关等政府部门,甚至是商业银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丁雪晖:《扁平化管理与国库会计核算管理探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2期。

[2]王军波:《对我国国库会计理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11期。

[3]王雍君、蔡燕青:《以国库会计为重心构造政府会计》,《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4]潘景荣:《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年第11期。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基金会计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职能是介于行政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且不同种类事业单位之间的职能差别也很大,特别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大多属于行政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并存。与之相对应的,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实务中也存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存的情况,比如说对一部分已开出发票但实际未收到的款项作为应收账款,并增记当月收入,又或年底财政拨付的款项,为了避免年底结余数额过大,单位在决算报表中往往要做支出反映,而这部分支出的反映也是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融入,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弊端日益显现,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二、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正如前述所提及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的记账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的优点是能够在一个年度内有效地防止预算超支,但也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首先,该方式无法实现收支的配比,因此相关人员可通过调节收入和支出的时间点来控制任意期间的预算执行情况。由于近年来财政部对预算执行的要求得更加严格,使得部分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半年度、季度的预算执行程度均进行考评,因此更多的财务相关人员采用调整收支时间的方式以迎合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此举直接导致了账面数与实际数存在偏差,因此强化预算管理将在另一方面使得财政部门无法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以了解预算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同时也容易滋生投机主义。

其次,该方式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控制和评估。收支均已实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为准,并不能如实反映哪些是当期已发生但未支付的债务,哪些又是已支付但却未发生的债权,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实际状况,从而影响甚至误导事业单位的经济决策。

再次,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各种改进尝试,预算会计开始由“基数法”全面转变为“零基预算”法,由每个更加细化的基层部门根据各部门的预计开支编制部门预算,但零基预算要求全面制定科学具体的定额标准,同时也需要本部门人员对下年度即将发生的收支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控能力。但基于不确定性,大多情况下基层部门人员同样会参照上年度本部门收支总额上调一定百分比,因此本质上仍旧是在更小的范围内使用的“基数法”。

另外,由于目前对于预算的结余资金原则上是不允许当年留用的,而是需要纳入下一会计年度的部门预算安排,所以上年的支出情况就变相决定了来年的预算规模,这就导致了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年度终了时集中突击“花钱”。但倘若允许“结余留用”并自行支配,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将引发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因此此举为两弊取其轻的权宜之计。

三、结合国外经验,提出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基金会计是国外认可度较高且施行效果较好的公立非营利组织(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即按照基金种类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方式。

国外的公立非营利组织的基金是根据不同的来源以及用途进行分类的,因此设立了很多独立的基金主体来反映基金的运作情况。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提供事业服务的收入,具有经营性职能的事业单位还会有金融机构的借款收入,部分单位会有捐赠收入等。其实每一笔收入都有它特定的来源和用途,只是在预算会计中,每笔收入的使用并没有完全考虑资金提供者的预期的使用目的。而基金会计则可以通过限制各笔收入的使用途径,从而更好地履行资金提供者的受托责任。对于财政资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则使得基金会计的引入更加必要。

美国公立非营利性机构基金会计的记账方法是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其主体是基金和账群,因为每项基金都有其特定的会计等式,他们都被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来看待。事业单位合法地利用其职能来筹集资金,但这些非交换性的资金是将受约束的,在法律或合同中明文规定该项资金的用途,有利于受托人的资金保全。特别是资金量大、基金种类较多的部门,基金会计的出现使得凌乱无章的资金使用有章可循,可以在纷乱中明确资金的流向,对于强化财务控制和财务责任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部门对基金用途的限制也是可以根据机构或环境的实际情况撤销,但多种基金主体之间的资金往来将在财务报告中清晰反映,因此可以反映该机构的具体财务状况以及各项基金盈亏的情况,有利于信息利用者作出正确的决定,也有利于以财政拨款为主体的机构得到上级部门定额或定向的补助。

其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出现了需要单独核算的基金,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社保基金,即为特定用途筹集而设置的社会保障基金。基金会计的出现,强化了特定用途资金的管理,其独立的核算体系加强了该笔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只是在基金记账方式方面仍旧沿用的收付实现制,使得其反馈的财务信息欠缺准确性。

(一)建立特定基金并试点施行

尽管基金会计是国外政府会计中较为成熟的会计核算方式,但其一成不变地照搬利用与我国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核算模式以及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是相悖的。此外,基金会计的基金类型是非常细化的,因此,引入的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尽管现行的会计核算科目中净资产项目下也包括固定基金、修购基金等,但均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记账的,因此我们提出的基金会计的设置将是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或者诸如美国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有助于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和当期债权债务的结构,使得我国事业单位更加适应新型经济环境下的受托责任要求,也有助于适应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逐步透明化的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基金会计能够提供较收付实现制更准确客观的财务报告,使得社会公众能够根据此信息更加客观如实地了解事业单位的服务绩效和资金使用情况。

基金会计的引入也有利于外界群体对事业单位管理业绩的评估。事业单位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具有其特殊的公益特性。其公益行为的评估很难被量化,因此也无法在财务报表中体现,换言之,即使收支出现赤字也不能简单地说明执行不佳。因此评估事业单位的管理业绩可以通过实际收支情况与预算的比较分析得出,预算会计提供了事业单位的管理计划能力以及预算执行能力,而基金会计能更好地追踪资金的用途和流向,以及评价该部门是否很好地履行了受托责任。

全方位的施行基金会计是以会计制度的改革为依托的,同时也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构。而这两者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国的事业单位可以考虑先以某种特定基金先试点施行该种基金会计制度,并确保该种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方式的基金不会与现行会计制度相抵触,初步摸索出一种适应于我国基本国情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模式。而先引入的基金是以金额重大还是发生频率高为选择标准,亦或根据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制定各自特殊的基金仍是基金会计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施行双轨制会计模式,将预算会计与基金会计相结合

对每项基金的收入和支出,都设置相应的预算与实际两套账户,这样在一个会计年度终了时,可以生成会计报表同时反映上述两种会计模式,便于进行比较和分析,也能更加全面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实际收支情况,便于信息接受者和决策层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算会计是具有法律约束性的,财政部门可以通过预算会计,并设定一套预算账户来记录和管理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因此,预算会计的存在是举足轻重的,用基金会计一味否定并取代预算会计是不可行的。而两种会计核算方式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预算会计有效的控制和约束各级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强化事业单位的约束、监督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基金会计重点了解某项特定用途的实际收支情况,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定向或定额补助的下拨决策。因此,基金会计的引入是有助于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约束力的,“专款专用”还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可促进权力制衡,同时也可以抹去一些腐败的灰色地带。长远来看,推行基金会计既可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同时也可以推进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化接轨。

四、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技术层面的各种改进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事业单位现行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只有推进预算监督制度改革并真正做到预算透明化,使其真正地接受纳税人的公开监督,才能克服当前会计核算方法所存在的不足。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事业单位必须提供准确、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因此基金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双轨制模式的应用将切实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乔婧.国外基金会计模式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11(01).

[2]王银梅.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现状及改革措施[J].中国财政,2009(03).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9

统预算管理的分析,以“超越预算”为主线探讨其对未来企业预算管理实务的影响情况。

【关键词】改进预算超越预算发展动向

一、引言

从世界范围看,企业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存在着两种完全相反的见解。一种是主要由美国和英国的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为中心提出的观点,即“改进预算(BetterBudgeting)”。另一种是主要以欧洲的实务工作者为中心提出的“超越预算(BeyondBudgeting)”。其中,“改进预算”是围绕经营管理中企业预算制度及其自身的改革导向而进行各种尝试的总称。虽然其在本质上也对传统的预算管理进行了批判,但它并非对预算管理及其自身作全面的否定,而是在维持原有框架的基础上,为寻求更好的改良策略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改进预算”表现的是一种“批判性接受”的姿态。本文结合对“改进预算”的分析,就“超越预算”在企业实务中的应用与发展作一探讨。

二、“超越预算”的思想及其应用

在以市场为导向且高度竞争的社会,面对难以预测的环境、或者在以智力资本为主要战略资源的环境中,企业为了持续地改善业绩,提出“超越预算”这种思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超越预算”的提出

1998年1月,跨国型高新科技制造业联合会(Cam-i)在欧洲组建了“超越预算圆桌会议论坛(以下简称BBRt)”的产学研合作组织,该组织依据项目管理提出了“超越预算”这一概念。所谓“超越预算”,就是在企业组织不编制预算的情况下,管理该组织的业绩,并将各决策环节的权力以授权管理的形式分权化。为了能够提供替代传统预算的可行方法,BBRt以停止采用年度预算编制的公司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试图从中归纳出最佳的学习模式。BBRt认为,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寻求新的替代预算管理的经营管理机制是必要的,这种新的机制必须以“(1)目标制定;(2)战略;(3)成长与改善;(4)资源管理;(5)调整;(6)成本管理;(7)预测;(8)计量与控制;(9)奖励;(10)责任、权限与委托”这样十个项目为理论基础,同时通过两个阶段加以推进:第一阶段,在预算管理方面,提倡灵活应用建立在业务流程再造(.BpR)基础上的平衡计分卡和价值基础管理,并据此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消除因传统预算的业绩评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重视对竞争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反映,积极构建以战略成效为导向的经营系统。第二阶段,在组织管理方面,提倡企业组织的彻底分权化,即将权限委托给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BBRt认为,为了维持卓越的竞争业绩,构建精简、适用、守信的企业是必要的。

二)“超越预算”(BBm)的管理原则

一是重视经营环节的原则。坚持该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实施有效的业绩管理,它具体包括:(1)目标原则。BBm的目标并非固定的年度目标,而是面向持续的改善所设定的富有雄心的目标;(2)报酬原则。在报酬评价上,不仅考虑固定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对基于相对业绩的共同成果提供报酬激励;(3)计划制定原则。不局限在每年一次的计划制定上,而是面向持续发展的

所有环节中的计划;(4)控制手段原则。既要以计划差异控制为手段,还要考虑与此相关的主要业绩指标;(5)资源分配原则。资源的分配不局限于年度预算,同时赋予管理者在必要情况下自主利用的权力;(6)调整原则。不仅依据年度计划制定周期,还适时地通过相互作用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调整。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原则。坚持该原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组织行为,提高领导效率。这项原则也包括六项:(1)顾客原则。不仅要完成既定的企业内部目标,还要以改善顾客需求为目的来提高消费群体的满意度;(2)责任原则。不仅有集权式的责任等级组织,还应当具有对业绩负责的网络式团队组织;(3)业绩原则。不局限于内部目标的完成,还支持取胜于市场所进行的各项活动。(4)行为自由原则。给予企业团队以充分的自由和力量,不再简单地要求其严格按计划执行;(5)治理原则。

在公司治理上,它要求管理层有明晰的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境界,而不是仅仅依靠详细的规则和预算来进行控制;(6)信息。在公开的基础上促进信息共享,不再将信息局限在必须了解的那部分人身上。

BBRt依据上述明确的原则规定,以适应的经营管理环节为基础,通过这一层面将业绩实现的责任委托给管理者,即由第一线作业的有才华人员来推动主要的价值驱动(低成本革新战略、具有忠诚度且获益高的顾客战略、信用战略),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股东价值的增值。这就是BBm框架的基本原则。

(三)“超越预算”的实施机制

“超越预算”被认为是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它的成功取决于以下六个方面:(1)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2)具有企业成长与改善所必须的、富有创新能力的战略;(3)高效的决策机制;(4)顾客服务的及时性和灵活性;(5)能够正确估计自身存在的威胁和机会;(6)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满足顾客需求。为此,企业组织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配套措施:(1)尽可能压缩企业的管理层级;(2)实施决策权限和责任的委托;(3)创造企业新业务概念(新构想)的动力;(4)灵活应用企业的竞争优势;(5)确保和维持最佳顾客;(6)通过完善服务和降低成本来满足顾客需求;(7)倡导管理者从所有者的视角去思考问题;(8)持续地为股东创造价值;(9)及时应对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培养勇于承担风险的企业文化氛围;(10)具有完成目标的坚强信念;(11)制定明确的业绩责任的说明制度;(12)不断追求企业利益。

与上述措施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应当具有网络型模式(n型组织)的特征,只有当组织行为优化与业绩管理科学相互融合时,BBm才会是有效的。对此,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努力完成以下几项组织建设任务:(1)构建快速应变的组织体系,并能对不断增大的不确定性做出正确的决策;(2)选择有能力的管理者和潜在的战略,创建魅力性组织;(3)培育企业文化,形成自我成长与完善的经营机制;(4)降低组织成本;(

5)保持和扩大最佳顾客群体的组织机制;(6)以股东价值持续增长为导向构建价值创造性企业。

根据BBRt的观点,欲使“超越预算”有效实施,即使具有了替代传统预算的新机制,企业组织仍然需要对预测和资源分配、计量和控制,以及成本管理给予特别的关注。这是因为,“超越预算”本身是一种原则性的框架,它的实施是借助于对一系列管理会计工具或系统的整合以及综合运用来完成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有一套机制能够确保在权限委托的组织框架内,使各种工具得到有效应用。例如,随着基于BSC战略的“持续”,在维持“组织结构成员整体的日常工作”的同时,要能够促使其真正地转换为“战略性导向”。此外,顾客关系管理包含着第一线的管理人员,他们是否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顾客提出的各种问题,也是BBm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灵活地应用和整合这些管理会计工具,提升其中的价值,是分权组织必须具备的内在能力,也是BBm有效实施的基础。放弃传统预算管理环节,实施“超越预算”必须充分考虑和正确处理好上述问题。

三、超越预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对“超越预算”观点的疑问

尽管以Hope和Fraser为代表的“超越预算”论者就传统预算管理问题提出了深刻而尖锐的观点,并对世界各国的管理会计和预算管理的研究者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但是,他们针对传统预算所提出的问题本身也存在一些疑问。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没有充分重视预算管理的会计属性。根据BBRt的观点,企业在高度信息化和服务化的社会中,BBm应当高度关注顾客关系、智力资本、需求多元化、范围经济、价值创造等的影响与作用,而作为与产业化社会相适应的传统预算管理已对此失去了相关性(HopeandFraser,2001)。但是,这种社会属性与预算本身的会计属性缺乏紧密的关联性。目前的“超越预算”只是一种原则性的框架设计,其具体的核算尚需借助于若干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与应用来完成。进一步讲,预算管理是作为“货币资本预测”的概念形式反映在会计核算结构之中的,它属于事前的一种会计处理行为。如果否定货币资本的确认与计量属性,也就不成其为原有意义上的预算管理。照此推论,则有可能形成“会计无用论”的观点。反过来讲,如果他们的主张能够切实地解决会计及其自身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那么这种“超越预算”所困的计算手续问题也就解决了。

2.没有考虑预算管理的事前估算特性。预算管理作为一种事前的预测行为,在具体的预算编制与确立过程中,必然需要以市场环境及汇率动向等的各种前提条件为基础。然而,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前提条件会有很大的波动,从而导致预算所揭示的目标值与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偏差。若仅仅因为预测的不准确而废除传统的预算管理,则缺乏充分的理由。事实上,我国许多企业已经采取了以半年度为单位对预算情况进行修正等的做法,有的

企业还直接采用按季度编制预算的方法。随着预测手段的提高,预测的精度将会不断提升,这时BBRt提出的针对传统预算管理中的预测问题也就自然得到了解决。

3.没有对收益计划与预算管理的关系做出明确的说明。收益计划也是一种会计估算,应当归属于预算管理的工作范畴。不同点在于,收益计划是预算管理的先行环节,负责此项任务的管理者是企业的领导层。收益计划作为领导层的责任目标,构成企业方针的一部分。BBRt虽然否定预算,但又十分强调预测的重要性。譬如,在企业的中期展望方面,强调依据平衡计分卡(BSC)和基于BSC的主要业绩指标(Kpi),进行诸如季度滚动预测等的工作。同时,在BBRt的讨论中,没有对“预算编制方针的制定和预算编制”作出区分。企业领导层注重的是围绕企业中长期方针,结合企业内、外部的相关信息,根据当前情况制定短期收益计划。这些收益计划是综合计划,同时也意味着一定期间(如年度)的预算编制方针。若沿着这种收益计划对预算编制方针进行揭示,则部门预算的编制也就顺理成章了。

4.没有分析造成传统预算管理“期间僵化”的动因。在针对传统预算存在的各种问题中,“超越预算”论者经常提出“预算期间缺乏灵活性”等的批评观点,如“对相关的预算方案,一旦有来自上级领导层的修正要求,就会在处理手续上给预算承担部门带来繁重的负担”、“预算管理部门缺乏弹性地应对来自领导层的综合预算的修正要求”等。实际上,这种雷同问题发生的原因在于企业进行预算编制的同时没有充分考虑收益计划,从而使两者发生了冲突。若将收益计划放在预算编制前确立的话,则随着弹性的预算经费机制的运作,就不会给每个部门的业务活动增加负担。

5.没有认识到预算概念的发展性。BBRt认为“预算的概念过于重视金额,是一种以数字为核心的控制行为”。作为经营资源的“金额”对企业的作业与行为是必须的,作业与行为的最终结果也是需要产生效果的,如资金流量等。但是,这里的重要概念是作业与行为,而非预算这种“金额”数字。预算作为一种短期经营计划,它不仅是一种“金额”计划,同时也是以综合业务计划的形式加以体现的。因此,有必要发展预算的概念,将作业及行为预算的经营资源投入和作为业绩评价基准的成果重新加以定位。不能简单地放弃预算,事实上,“超越预算”中的零基预测及其活动计划也是一种经营资源的投入预算。此外,针对企业短期环节的评价基准和中期的支出评价基准,为了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而集中投入经营资源的行为,就是一种在重点作业和重要项目上确立高标准的预算活动。

6.没有认识到预算编制的整体效果。BBRt对传统预算制度提出批评时,往往过于强调预算制度对预算编制的指导性。事实上,企业的预算编制是极其复杂的,并非单纯按照预算制度来确立的。在现实的企业实务中,预算制度与决算制度是一种表里为一的关系。例如,编制预算是为了来年的决算发表而作的本年度预测,现实中这样的企业很多,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揭示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退一步讲,如果取消预算管理,采

用“超越预算”的管理方法,那么这种超越预测的管理方法与企业的年度决算制度之间应当具有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二)基于超越预算对企业实务发展方向的认识

Hope和Fraser提倡的“超越预算”方法能否在我国企业实践中应用,有待于企业实务界的努力和“超越预算”自身的发展。事实上,“超越预算”的提出只是预算改革进程中的第一步,其前进的征途还十分遥远。充分认识“超越预算”的积极性,努力寻求未来预算管理改革的策略极为重要。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预算改革的发展动向看,坚持和完善以下几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重视企业文化因素。会计活动既受制于技术性的规定,如记账方法等,更受价值观的支配,其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极为明显。企业的预算管理及经营控制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从构成文化因素的前提条件看,“超越预算”模式是目前应用此方法的各个国家大众文化的表现及其外在反映。换言之,这种“超越预算”文化是瑞典等斯堪的纳维亚区域企业实务中的产物。根据Hofstede(1991)的调查,斯堪的纳维亚区域各国的大众文化具有权力级差小、不确定性低、崇尚个人奋斗以及较低的大男子主义等四个特点。

就企业文化而言,具体包括以下一些特征:(1)知识密集、技术领先;(2)具有积极融人对方文化的主动精神;(3)遵守交易规则,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4)具有旺盛的、无任何隶属关系的独立自主精神;(5)积极创新,勇于挑战有风险的工作;(6)在自己的责任权限内能够迅速地作出决策;(7)权力层次少,偏好上下级关系淡薄的扁平式组织;(8)实施分权化。我国的文化特征似乎与斯堪的纳维亚区域的文化相对立,一般表现为权力级差高、不确定性明显、个人主义不突出、大男子主义较强等特征。因此,“超越预算”模式在推广应用时,需要充分考虑国家与企业的文化特性,注意其适用范围及相关的个性特征。

2.认识“超越预算”模式的局限性。企业在选择进行预算制度的变迁路径中,必须充分认识新制度的局限性和可能存在的各种摩擦。这是因为:(1)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路径依赖”。取消传统预算制度将对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极大的冲击。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预算制度是与按月决算的制度相互依存的,也与业绩预测等的财务揭示制度具有关联性。现阶段,改革预算制度存在较大的难度,取消预算制度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更是不具现实性。事实上,即使从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和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2004)的实地调查结果看,真正废除预算制度的企业也并不多。(2)“超越预算”管理(BBm)注重战略性的经营控制,但战术性的经营控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全面认识“超越预算”的作用与意义十分必要。

3.融合“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两种发展趋势。“基于网络形组织的下一代经营系统将不再使用传统的预算管理”,这种观点最早来自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编制预算并进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欧美企业,但我国企业的预算编制相对比较粗,并非完全依赖于财务数据。在目前的情况下,实施“超越预算”的模式似乎可能性极小。可以考虑在“改进预算”中部分地导入“超越预算”的观点,使两者有机结合。即,不再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

经营控制,而是将预算管理的功能按计划制定与业绩评价进行分离,使实务发展中的两种趋势并存。在计划制定层面,随着滚动预测和BSC的灵活应用,采用以战略实施为目的、重视预测和外部导向的“作为目标值的预算”,而在业绩评价上则联合应用各种预算之外的方法。对此,一些学者(如atkinson等,2004)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体包括:(1)为了规划资源的需要,继续利用传统的预算管理框架;(2)将预算管理与战略层面的实施项目相结合;(3)将以业绩评价为目的而使用预算的情况仅局限在对实际业绩差异的分析上;(4)采用以BSC等为代表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多元化的业绩评价手段,等等。

4.构建先进的预算管理模式。与作业基准预算(aBB)的思路不同,Cam-i以欧洲实务界为核心成立了先进的预算系统组织(以下简称aBSG),以寻求解决传统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先进预算(以下简称aB)的概念,以及该概念的框架(newing,1994,1999)。他们在对企业预算管理实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结论,即:“解决传统预算管理实务问题的方法不是对预算管理体系进行修正和改善,也不是将aB以外置的方式进行构建。而是将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向着先进的管理系统(以下简称amS)的方向发展。”,这个结论对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根据a:BSG的看法,aB的实现是依靠先进的管理系统(amS)来完成的,这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解决传统预算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利的。这种amS是一种环节基准路径的经营管理,它遵循顾客至上的原则,满足了高度竞争的市场需求,是重视价值链和环节视角的经营管理。具体地讲,就是灵活应用业务流程再造、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等各种方法,并在相互整合的基础上综合地加以实施。我国企业在构建先进的预算管理模式时,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聚焦外部,面向市场确立目标;(2)结合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落实具体的战略;(3)在环节与作业的层面上开展协调,加强成本管理,合理配置资源;(4)实施持续的计划制定与改善机制,预防浪费;(5)有机整合和应用各种业绩评价手段;(6)组建网络式、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7)倡导沟通、团队精神及共同参与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的特点篇10

【关键词】adHoc定位蒙特卡罗无线传感器网络

【abstract】anewalgorithmofSequentialmonteCarlolocalizationbasedondistancemeasurementispresentedinthispaper.thelocalizationaccuracyisgreatlyimproved.Fortheadhocnodeswhichcancarrymorehardwareandelectricitythanwirelesssensornetworknodes.thisnewlocalizationalgorithmhasastrong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localization;monteCarlo;wirelesssensornetworks

一、引言

目前除了蒙特卡罗定位算法,几乎没有专门为动态传感器网络设计的定位算法。在绝大多数文献中,为了支持动态传感器网络的定位,仅仅提出了将静态环境下适用的定位算法每间隔一段时间执行一次从而实现对动态节点的定位。在很多情况下,因为该方法会使那些需要依靠来自较远处的节点的信息的定位算法遭受到非常严重的数据延迟的限制,很有可能当远处节点所需的信息到达它时,整个网络的结构以及拓扑都发生了变化,这样节点的定位将失去精确性。因此,上述方法并不适用于动态环境下的传感器网络定位。分析发现,上述方法不适用于动态环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信息的稀缺或是算法本身的不精确,而是由于定位算法收集信息的方式,导致了定位算法的可靠性大大降低。为了提高定位算法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本文基于蒙特卡罗方法提出一种序列蒙特卡罗定位方法,解决了在动态环境情况下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定位问题。

二、序列蒙特卡罗算法原理

由于传感器节点以及定位精度的原因,使得移动无线自组网中的定位比机器人定位难得多。但是,使用这种定位方法,在网络中节点间可以通过合作来共享位置信息来实现定位。

将时间分成离散的时间片,因为节点都在相对于之前的位置移动,所以在每个时间单元内都需要对节点进行重新定位。想要得到节点可能位置的概率分布,从而协助定位。因为节点在网络中持续运动,之前的位置信息对目前的位置来讲将会越来越无用。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根据从锚节点新收到的观察信息滤除不正确的估计位置估计。在移动并接收了观察信息之后,节点之前可能位置的概率分布就更难确定了。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线性高斯状态模型卡尔曼滤波器),想要用数值法解出之前的分布几乎是不可能的。

序列蒙特卡罗法提供了一种基于仿真的方法用于估计之前的非线性离散时间动态模型的位置分布。序列蒙特卡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一系列,n个带有权重的采样,使用“重要性采样”(importancesampling)法,递归的对这n个带有权重的采样进行更新。序列蒙特卡罗定位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在目标跟踪,机器人定位与计算图形学中。

三、基于测距的序列蒙特卡罗定位算法

序列蒙特卡罗方法虽然相对于其它现有的定位算法更适于动态传感器网络,但是这种算法仍然存在定位精度较低的不足。针对这个问题,这部分基于序列蒙特卡罗算法,提出一种基于测距的蒙特卡罗定位算法,解决了动态传感器网络定位精度较低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序列蒙特卡罗定位算法,再考虑到无线自组网节点相对于传感器节点存在着能够携带更多电能,机能相对强大等优势,在节点上加装测距模块的可行也相对更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测距的序列蒙特卡罗算法,算法与传统序列蒙特卡罗算法类似,但由于位置生成步骤相对简单了许多,于是与前一步骤合并,故步骤分为三步:

⑴位置预测:根据滤波后的位置估计,对下一步可能位置进行预测,在n个估计点周围以本步估计位置为圆心,v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生成n个预测点。

⑵收取观测信息:由于是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故未知节点可直接测得在自身测距半径d内的锚节点到自己的距离r,并将此距离保存。

⑶位置滤波与位置生成:根据以上观察信息,将不可能的位置估计从估计矩阵中删除,删除后根据观测信息将删除的估计点数与预测点数补齐,假设r为测得距离,e为测距误差,删除与预测策略如下:

Ⅰ.若在自身测距半径d内只有一个锚节点,则将预测中不在以该锚节点为圆心,r为半径,e为测距误差的圆环上的预测点及下步位置估计删除,并在该圆环中随机生成本步估计点坐标,并根据运动模型预测下步坐标。

Ⅱ.若在自身测距半径d内有两个锚节点,则根据两圆相交关系可求出该未知节点的两个可能存在的位置,将位置预测中不在以这两个位置为圆心,测距误差为半径的小圆外的预测点及下步位置估计删除,并在这两个小圆内生成位置估计点坐标,并根据运动模型预测下步坐标。

Ⅲ.若在自身测距半径d内有两个以上锚节点,根据多圆相交关系,可以确定出未知节点的位置,再将以该位置为圆心,测距误差为半径的小圆外的预测点及下步位置估计删除,并在此小圆内生成位置估计点坐标,并根据运动模型预测下步坐标。

Ⅳ.若没有任何消息,则不删除位置估计与位置预测。

四、基于测距的序列蒙特卡罗定位算法仿真分析

在仿真环境中,节点被随机的撒在一个250mx250m的矩形区域,我们给节点设定一个固定的通信半径r,锚节点与未知节点的通信半径r都等于25m,节点采用自由随机运动模型,可以变化的各项参数如下:

⑴锚节点与未知节点最大速度v:每个节点的速度都服从[0,v]的均匀分布

⑵未知节点密度:在1倍通信半径范围内的平均未知节点数。可以用下式计算:

由以上一组图可以发现,在锚节点密度较低,如sd=1时,定位精度较差,结果并不比传统非测距序列蒙特卡罗算法好很多,但当锚节点密度提高时,定位精度增加比较明显,在其他条件不变,sd=4时,其定位精度13.13%要远好于传统序列蒙特卡罗方法的40%左右,虽然由于测距模块的引进可能引起网络节点的体积增加以及耗电量增大等结果,但对于通常情况下的无线自组网节点,如pDa,笔记本电脑等来说,这样的体积增加与耗电量增大一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故这种定位算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3.2测量误差

当sd=4,nd=10,v=d=25,n=10,e=0时,如图4所示。

由返回误差数据计算得到,当测距误差为0时,定位稳定后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13.13%。

当sd=4,nd=10,v=d=25,n=10,e=5%时,如图5所示。

由返回误差数据计算得到,当测距误差为5%时,定位稳定后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24.95%。

当sd=4,nd=10,v=d=25,n=10,e=15%时,如图6所示。

由返回误差数据计算得到,当测距误差为15%时,定位稳定后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31.90%。

由以上一组图以及数据可以发现,测距误差也是影响定位精度的一个重要参数,当测距误差提高后,精度下降的比较明显,原因是很显然的,如果测距出现误差,那么之后的对节点位置计算估计等都会出现误差,由于误差的重叠积累导致了结果的误差,所以高精度测距模块的选择也是提高定位精度的一个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