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9:01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篇1

[关键词]社区治理;公民参与;参与现状

一、问题背景

十之后全国各地以社区为突破口,纷纷进行创新社区治理的社区改革,要破解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优化社区治理能力,就必须更深入准确的把握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我国社会学者潘小娟将“社区”定义为:“由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群组成的、具有相关利益和内在互动关系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1]。社区作为社会治理最基层的单元,很多资源、问题、矛盾都积聚在此。在社区治理改革的背景之下,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究竟如何,这必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实地调研才能深化认识,从而更好地以改革促动成效。

二、秦淮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概况问卷调查

(一)秦淮区概况

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东南,是南京市四个主城区之一,区域面积49.11平方公里,区域户籍人口71.62万人,常住人口103.2万人,辖五老村、洪武路、大光路等12个街道,106个社区、6个行政村,1个省级开发区――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2年3月,南京市秦淮区被民政部批准确定为首批“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秦淮区打造的“中心制―耦合型”社区治理模式,以主体重塑、多元互动、共建分享为目标积极推动了街道社区综合体制机制改革,逐渐形成了社区治理的“秦淮模式”。秦淮区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视角下大刀阔斧锐意改革,构建了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很多做法值得借鉴和提倡,但是社区治理的改革究竟对社区中公民参与产生了多少影响,仍未可知,因此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对秦淮区社区公民参与现状进行深入调研。

(二)秦淮区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共计200份,回收率100%。对回收问卷进行初步筛选并去除废卷9份,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5.5%。经过问卷数据的初步统计和分析,可以从三个维度了解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191),从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数据统计得知,被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之间,占总人数的50%,18-24岁的被调查者占10%,44-55岁的被调查者占16.7%,55岁以上的占23.3%。在选取被调查对象时,倾向于男女数量相近,女性占总数的53.3%,男性公民占46.7%。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和中专或高中占被调查对象的多数,46.7%的被调查对象受过本科教育,这也是与被调查对象趋向高知化、年轻化的现象相符的。本调查对象中66.7%是本地人口,另外居住在本地超过5年的比例是53.3%,这与本小区地理位置、周边企业、学校环境有关,不少住户是租住于此,或因拆迁在此过渡住家。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体制了解情况(n=191),在针对社区居民对我国现在社区治理体制相关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认为社区居委会不是自治组织的被调查对象比例竟然高达56.7%,另外有30%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并且被调查对象中的70%居民表示自己没有参加过选举,这与我国历来社区选举出现的高投票现象相违背,其中有过投票经历的受访者中有仍有55.5%的人表示是在社区居民的要求下或社区邻居和他人的带领下参与的投票。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态度测量(n=191),在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态度测量中,26.7%的受访者表示在社区联名反映和自身利益无直接相关的问题时会参加,60%的受访者表示会视情况而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当自身不是直接利益主体。在社区举办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上,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83.3的居民只有在宣传动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参与社区活动,常常积极主动参加的只占6.7%,甚至有10%的受访者表示即使动员自己也不会参加。关于您希望在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吗?这一问题,有66.7%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说明居民希望在社区事务中自己的意见能够被大家知晓,甚至得以采纳,但仍有33.3%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

三、秦淮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分析

从问卷调查及社区访谈的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的缩影:(一)社区治理理念的宣传不够,动员不足[3]。从维度一、维度二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受访对象有60%受过高等教育,但这60%的受访对象并未体现出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并且他们对社区治理的体制及现状并不了解,其中高达81%的人不知道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可见社区治理中居民对社区性质认识不清。即使在整个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宣传在学界、政界都有大篇幅的宣传,但在社区居民中对此的感受度并不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应该加强理念和基本概念的深化,从意识上和实践上同步提升。(二)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从维度一、维度三的调查结果可知,60%受过高等教育的受访者在谈及不参加社区活动的原因时有31%的人表示没有时间,15%的人认为自己的参与与否对社区治理影响不大,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并且参与信心不足,造成参与广度不够。在社区治理存在两种消极的现象:一是部分民众在前期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但在参与行为受阻或维权失败后变趋向于消极被动参与;另一种是本身就没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在被动的参与氛围中越来越消极。目前在社区治理中应充分调动维护这两部分群体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三)公民参与机制的联动性不足。民生工作站机制的创建已三年,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是民众的知晓率不高,只有5%的受访群众表示非常熟悉。同时在社区治理中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各个社区、街道在进行创新组织设置的探索中,并不断有新的创新项目上马,便会形成新的组织资源的倾斜。在社区治理中因工作人员有限、工作精力有限、政府绩效考核标准等诸多原因,多项参与机制的联动存在困难,也就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多渠道化带来困境。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民自身和参与环境的因素都不容忽视。一方面大的治理改革背景需要公民参与的提高,同时公民参与意识的不断觉醒和现有参与水平的限制也触动了公民参与模式的改革,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要从多个方面来提升社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为国家整体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就必须深化了解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从而对症下药,才能破解参与困境。

参考文献

[1]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一社区治理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博士毕业论文.山东大学政治学理论,2011

[3]颜晓峰.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国家安全治理价值[J].决策与信息,2014(6)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篇2

【关键词】慢病现状管理措施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慢性病在居民当中的发生呈现发病率高、年轻化等特点,大大影响了居民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增加了社会的经济、医疗负担。社区是进行慢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主要场所。为了解我社区慢病的发病和诊治情况,制定社区慢病防治规划,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慢病管理中的核心力量,我社区2011年初对60岁以上居民进行了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将具体情况浅析如下:

1当前社区慢病现状

1.1对象及方法

我们采取对辖区60岁以上居民以免费健康体检方式发放体检单,共有2559人参与了此次体检,其中男性1231人,女性1328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心肺听诊、血脂血糖检测、心电图、以及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家族史、生活习惯及相关医学常识的知晓情况。慢病调查主要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同时对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1.2相关诊断标准

1.2.1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诊断标准,以三次不同日平均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对初诊血压高者进行三次非同日随访后确定。

1.2.2根据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mmol/L,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mmol/L,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mmol/L。

1.2.3使用酶联法进行血脂测定,凡甘油三酯高于1.7mmol/L或胆固醇高于5.87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低于0.9mmol/L视为高血脂。

1.2.4心电图异常:左室肥厚、劳损、心肌缺血、传导阻滞、频发期前收缩等,排除其他原因心血管疾患

1.2.5冠心病及脑卒中因社区缺乏条件,以既往在其他医院明确诊断过为依据。

1.2.6目前仍在服用慢病药物治疗,或经明确诊断过慢病的,虽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仍归入慢病范畴

1.3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慢病中,患病率排名依次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病患病人数共计1341人。其中高血压患病人数1018人,男性498人,女性520人,糖尿病患病人数292人,男性131人,女性161人。通过询问病史对老年人所患疾病的知晓率及服药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247人对自己患有慢病不知晓,占患病人数的18.42%,有229人不规律或间断服用慢病药物,占患病人数的17.08%。血压、血糖控制良好者851人,占患病人数的63.46%。1018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升高而无明确并发症者428例,占患者总数的42.04%,合并高脂血症者378例,占患者总数37.13%;合并心电图异常242例,占患者总数的23.77%;合并脑卒中者45例,占患者总数的4.42%;同时存在有糖尿病者185例,占患者总数的18.17%。患者中同时患有两种慢病者408人,占患者总数的30.43%,112例患3种及以上慢病,占患者总数的8.35%。慢病中有明确家族史者230例,占患者总数的17.15%,有不良生活习惯者213例,占患者总数的15.88%。对其进一步整理发现,社区慢性病呈现一些特点:a、慢病患病率随年龄递增而上升b、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慢病c、慢病呈现三低现象:低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服药率

2总结社区慢病的管理措施的探讨

综合慢病的发病及现状,具体分析其发病因素有不良的饮食(高盐高脂)及生活习惯(抽烟,酗酒),缺乏持续性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等。其中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改善慢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就为社区加强慢病有效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功能,在慢病管理上可以发挥有效、经济、方便、综合和连续的优势。现在我就社区慢病管理谈几点个人体会:

2.1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改善慢病患者的防治理念

近年来,随着居民对健康和疾病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日益增长的慢性病,满足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促进居民树立良好的健康理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对慢病患者、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有计划的开展专项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出宣传栏、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义诊、主题日宣传、专家讲堂、居民健康知识答题等多种形式对慢病进行宣教,使居民转变现有的不良观念和习惯,积极支持和配合慢病防治工作,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有效干预,从而达到可以降低慢病的发病率及疾病的致残、致死率。

2.2统一服务模式,努力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转变原来的专科医生的概念,对社区医生进行统一的全科规范化培训。慢病是一个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原有的专业限制对社区医生管理及治疗慢病存在很大的缺陷。另外积极和大中型医疗机构结对,按照隶属、就近、方便、有效的原则进行双向转诊。定期选派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派专业人员到上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社区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逐渐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疾病防治模式。

2.3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服务

慢病重点是防,防治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慢病对居民带来的健康危害。将预防、治疗、康复科学有机的结合,形成慢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的健康导向型疾病预防模式。积极转变服务模式,加强主动服务,贴近居民健康需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以亲情化服务为切入点,“让医生进家庭、让家庭有医生”。在每个社区居民的健康卡片上印制社区医生的电话,方便居民及时、方便获得社区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医生对患者常年定期巡诊、随诊、回访、跟踪服务,深入家庭为居民开展社区巡诊、家庭出诊、急诊转诊、专家会诊等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营造人性化的就医环境,使患者体验到亲情化服务。

2.4转变服务重心,强化居民慢病管理

为增强服务实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开展健康入户调查,为居民群众进行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并运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疾病分类,梳理慢病种类和多发病序列,了解各户家庭及个人健康状况、体检情况、慢病治疗情况,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患者建立专项个人健康档案,建立辖区慢病管理台帐,有针对性地进行慢病干预、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每年组织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门诊对首诊35岁以上患者免费测量血压,从而及早的发现高危人群及高危因素,减少慢病的发生率和不良转归。

参考文献

[1]左惠娟,姚崇华.北京市社区慢性病健隶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2):1017—10178.

[2]程疑链.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服务及成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587—1589.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篇3

【关键词】糖尿病足;社区治疗;临床效果;分析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91-02

1基础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中心接受治疗的12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满足糖尿病足临床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92名,女28名;年龄在44~72岁之间,平均值为61.23岁;患病时间在7~28年之间,平均值为15.47年。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中效胰岛素、优必林R来进行强化治疗,首先必须将血糖值降低至正常水平。其次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来开展感染控制;采用654-2,川芎嗪,复方丹参等静点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肉芽新生,给予维生素B1改善末梢神经功能,同时加强支持疗法,改善急慢性并发症,为足坏疽愈合创造条件。小水泡

2结果

在接受全方位的社区治疗及护理后,89例(74.16%)患者获得治愈,创面恢复正常;24例(20.00%)获得好转,60%以上创面逐渐恢复正常;7例(5.83%)有效,创面愈合面积低于60%;本次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1例患者持续发生溃烂或恶化。

3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深部组织的破坏。它是糖尿病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其引发的截肢占非创伤性截肢总数的50%。糖尿病足在中老年人群众出现的比例较高,并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升高,男性发病概率大于女性。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慢性疾病,因此引发糖尿病足的机率是比较高的,由此可知做好相应社区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有效的社区治疗,能够及时解除患者的糖尿病足危机。

本此研究中的全方位社区治疗方案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降低血糖数值,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合并症状,因此治疗时首先对血糖进行控制,同时关注患者血压、血脂、水肿、血渗透压、尿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粘度等情况,发现心肾功能有问题,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絮乱等现象立即纠正;(2)抗感染,根据药敏试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控制感染;(3)改善微循环、加强营养,制定联合用药方案,静脉应用654-2,川芎嗪、丹参,通过扩张血管、抗凝、降低血液粘滞性而改善肢端缺血状况,应用胞二磷胆碱促进神经髓鞘形成,为患者创面愈合奠定坚实基础;(4)局部处理,小水泡

本次治疗结果及数据显示全方位社区治疗方案获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是非常令人满意,120例患者中有89例获得治愈,24例好转,7例有效;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临床症状都逐渐得到改善,没有患者持续发生溃烂或恶化。本次研究中高达74.16%的治愈率不仅说明了社区治疗手段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而且对降低糖尿病足致残率、截肢率都有重大意义。全方位的社区治疗方案在消除患者糖尿病足临床症状之后,还深入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迅速提升糖尿病足患者的疾病、自我监测、饮食控制、运动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掌握力度,可以达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综上所述,全方位的社区治疗方案在治愈糖尿病足患者基础上进行足病预防性健康教育干预,有助于患者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此外临床工作者还应该意识到糖尿病足的预防教育工作应从低危者着手,中、高危者为重点预防对象,在病发早期阶段采取针对性措施,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董泽涛.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84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35

[2]虞前进.社区糖尿病患者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1

[3]叶东海,刘艳芬,梁宪春.社区治疗糖尿病足的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04

[4]颜骅,高雷,钱伟峰,邹晓鸿,盛颂颂,吴俊楠.糖尿病患者早期社区干预预防糖尿病足发生的效果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0,23

[5]肖恒建.对38例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治疗和强化管理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36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篇4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 医院-社区-家庭平衡保健照护模式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或无法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1]。精神疾病的治疗疗程长,容易反复发作,由于治疗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共完全和社会稳定。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突出的社会问题[2]。严重精神疾病的治疗以及管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使患者能够得到连续的精神卫生服务、社区康复服务,从而降低复发率、减轻致残程度、降低肇事肇祸率,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社区精神卫生保健模式“少用药+多组分社会心理干预的新治疗”(naViGate):目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被“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所塑形,形成“三脚凳”格局,如使用抗精神病药的生物学治疗手段、针对精神病理学中的某些具体的心理治疗、致力于职业康复的心理社会治疗手段(如支持性就业项目)等。2008年,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启动了一项名为“首次精神分裂症发作后康复(RaiSe)”的研究项目,2015年10月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RaiSe研究结果显示,与当前的标准(药物)治疗相比,使用较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家庭训练、个人心理治疗及就业/教育支持,naViGate模式可对患者症状有更为有效地改善作用,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和学习参与度。

主动式社区治疗模式:加拿大主动式社区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尤为注重。其为患者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一支细致、广泛和深入的社区服务团队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独立生活能力,降低再住院率。团队主要服务内容为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会服务,治疗(定期发放药物、注射药物、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定期访视了解病情、躯体健康监测等),康复(为患者提供工作机会和适宜的住所、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等),药物滥用治疗,家庭支持及其他根据患者特定需求提供个体化的服务[3]。

社区协作护理服务模式:泰国社区的精神卫生团队是以专科护士为主导,通过短期培训社区服务站全科医生,负责精神病患者预防性的维持治疗,而社区精神卫生的其他大量工作均由精神科专科护士承担,除了负责对所辖区域患者的用药指导和个案管理,还承担如咨询、国家项目的实施、家庭访视、精神疾病的筛查、协助患者形成社区互助组、健康教育、精神疾病预防促进等任务,另外要指导和培训相关人员负责公共突发事件的心理援助,共同关注社区大众的精神卫生[4]。

专科医院-社区一体化、以复原为目标的整合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末,全澳洲医疗改革,撤掉了大部分精神病医院,在社区建立了精神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急性、短期精神病患者经医院治疗外,将其他的精神病患者落实到各个社区和家庭进行治疗和康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专门的巡回支持小组,不仅缩短了住院时间,促进了康复,同时也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精神病医院只是精神卫生服务的一小部分。只有2%的患者在精神病医院治疗,98%的患者在社区治疗[5]。我国社区精神卫生存在问题目前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由政法、卫生健康、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共同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部门介入重在监管,对患者居家服务指导能力不足;社区卫生精防人员身兼数职,任务十分繁重,人力资源存在不足;且缺乏精神专科人才或专科临床护理实践经验,专业水平较低;对于精神疾病症状识别判定不足,指导治疗用药专业能力不足,精神康复指导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大多数患者在病情急、重时要住院治疗,出院后社区仅靠服药维持治疗效果不佳,社会支持不完善,患者得不到有效的居家康复训练,精神卫生服务尚存在传统重在“管理”“服务”不足的思维模式。精神卫生服务体现出“社区化”,强调患者“复原”与重视“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参与的发展趋势。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精神疾病患者数量庞大的现状,在参考国外社区精神卫生体系服务模式的同时,也结合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精神疾病服务管理体系,组建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整合、持续、赋权,重视患者优势,发挥个人潜能,从而使其降低复发率、减轻残疾程度、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探索以“医院-社区-家庭”平衡保健照护模式的总体思路

指导理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健康中国2030纲要》,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说明预防精神疾病和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越来越重要,这对精神卫生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在以社区为基础的环境中提供全面、综合和符合需求的精神卫生与社会照护服务,国际上能最好的保证精神疾病患者得到充分、优质治疗与照护的服务模式是“平衡保健模式”,即社区医院一体化服务的平衡整合发展模式。北京市朝阳区在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中,聚焦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基于循证不断改善精神卫生服务,在提升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同时,不断推进专科医院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医院服务,平衡和整合社区与医院服务,初步形成了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服务的“医院-社区-家庭”平衡保健模式。在专科医疗联合体框架下,加大精神卫生社区服务力度,将专科护理的重心从医院向社区转移,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理念。以区第三医院(专科医院)为载体,以三级精神专科医院为指导,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精神专科防治联合体,在此医联体框架下,进一步整合区域精神卫生防治资源,完善社区精神卫生专科服务体系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以专科医疗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探索社区精神障碍患者的居家康复护理服务,是在社区开展精神科延续性护理服务,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预防复发,促进康复,切实为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庭服务,探索“医院-社区-家庭”平衡保健模式。

服务形式:改善精神卫生服务碎片化管理,精神障碍疾病防治手段单一,实现从“医院-社区-家庭”有效联通,根据朝阳区精神卫生网格化管理,以八里庄、左家庄为社区示范点组建精神疾病护理工作坊多学科团队,团队长由区第三医院护理业务骨干、社区精防骨干担任,建立和完善社区精神卫生“专全团队”结合,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将高年资专科护士派驻社区为团队长,将重心从医院向社区转移,团队不仅由医师、护士、康复师、防保医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组成,而且应加强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居家保健条件,建立治疗、护理和康复、心理、健康指导综合、延续性服务工作模式。

服务内容:(1)定期开展评估:对辖区精神病患者及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评估躯体、精神状态、用药治疗、社会功能情况,了解功能受损情况。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随访。(2)制定防治康复方案: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医学观察和行为诊断,了解其相关心理行为方式、社会环境、家庭支持等方面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开展精神卫生教育,矫正不良行为,疏导心理反应状态,改变不合理的生活习惯,减少病态行为,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状态。(3)开展康复活动:多学科团队合作开展社区康复活动。团队工作人员每周1次在社区开展精神康复活动,每次活动有组织、有策划、活动目标明确;每季度对患者进行慢性精神病评定量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自知力及治疗态度与用药依从性问卷评估;每3个月随访1次,每半年为1个服务干预周期,另外进行为期1年的纵向随访。(4)进行免费服药管理:进行药物观察和症状管理的培训,教会患者及家属症状识别与自我管理。正确认识抗精神病药物及服药的重要性、服药的依从性、讲解患者服药技巧和自我管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法。(5)训练心理社会功能:训练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行为技能,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参与社会生活的功能,最大限度地重建独立生活能力。(6)大力调整和改善周围环境:包括社区及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积极谋求社会各阶段的支持。(7)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开展团体心理治疗活动和针对性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加强情绪管理,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环境影响,从情绪上和理智上给予精神病患者心理支持,促进心理康复。(8)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促使其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责任职能、工作效率和技能、社交技能、事务管理技能、危机应对能力等,尽量在物质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质量及身心健康质量上都能逐步提高。与街乡残联组织合作,鼓励患者参加社区康复机构组织活动,尽最大努力促使患者逐步重返社会,同时尽量争取社会支持解决这类患者的就业和职业康复问题。(9)实行家庭及社会干预:发挥家庭看护网络以及精神病患者同伴支持及亲友会组织作用。积极采用心理社会干预,动员家庭成员、亲友等参与,做好家属心理支持,帮助掌握家庭干预技巧,处理应急事件等。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治疗与照护平衡保健模式,将精神卫生纳入慢性疾病的初级卫生保健,发展专科“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防治结合,集整体化护理、延续性护理、重视家庭参与,为患者提供整合式照护服务,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心理和精神状态,提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强化患者自信心,减少患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提供患者自我监控管理能力和家庭、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发挥其身心的最高潜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eB].[2018-06-21].

[2]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报告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

[3]徐秀瑛,姜小鹰,张锦辉,等.加拿大精神卫生社区服务模式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8):1018-1022.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篇5

糖尿病病程长,患者负担重,为社区管理重点疾病。当前,此病发病率高,危害大,社区管理因其有效性及防控性,成为疾病控制最为有效手段。社区管理一改传统用药治疗观念,旨在建立集用药、饮食、运动、生活等于一体的综合化模式。此文从社区管理意义、现状、解决对策及未来展望4方面对糖尿病的社区管理做出探讨。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管理;现状;对策

社区管理为医学上新型管理模式,由疾控机构、政府支持、社区服务、卫生部门及综合医院等共同参与防治,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疾病的不良影响及提升患者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社区管理意义、现状、解决对策及未来展望是以下研究重点。

1糖尿病社区管理意义

血糖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较大,包括体内调节水平、饮食、外界环境、运动及心理等,故血糖控制有一定困难性及复杂性。不良生活习惯较难在短期内纠正,纵然患者意识到其危害性,也难以在快节奏、紧张生活下对运动、用药及饮食等保持较好依从性,因此,病情控制有很大难度[1]。在社区管理下,患者与服务人员同处一社区,交流沟通较容易,容易了解其用药情况及生活习惯,监测代谢指标及血糖变化,并分析病情控制难点,及时调整,保证在未出现并发症前,加强随访及科学指导,预防并发症,缓解医院诊治压力,节省大量资源。现阶段,社区管理逐渐向第三部门或个人、政府及市场多元化互动模式发展,可积极促进社会公正,维护资源分配公平。引入多元主体,不仅满足有限资源对公共设施及服务的供给,还对社区服务竞争机制有促进作用,提供更加充足、优质的服务。大量医疗实践证明,糖尿病的治疗,仅仅依靠药物是不行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适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是治疗糖尿病,控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龙驿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管理具有重要的创新及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社区医疗实力不足,尚未能充分发挥社区综合管理优势。

2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糖尿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无根治手段,病情及治疗要伴随着患者终生。目前,有关糖尿病研究及分析不断深入,医学实践逐渐完善,各类新型药物更新,但此病控制情况仍不乐观。分析控制不佳原因,总结为,缺乏病因治疗,运动或饮食不恰当,低血糖,对于新药物缺乏了解,治疗方法较保守,基层缺乏完善的保健系统,患者依从性差等。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成年人口中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我国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解决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当前的卫生事业发展中,还普遍存在优质资源在大医院高度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给社区慢性疾病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和管理形势非常严峻,现有的医院为主的糖尿病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改变模式,发展以社区为重心的糖尿病社会化管理网络。以往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糖尿病教育,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和丰富内容。教育内容有糖尿病定义、发病机制及分型,临床表现,药物合理运用,运动及饮食指导,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并发症预防及危害性等,并对于特殊人群制定了特殊宣教内容,如儿童、老人、妊娠糖尿病等[2]。在形式上,主要通过示范教育、发放资料、观看视频、设立热线电话、知识讲座、义诊宣传等进行宣教。教育内容涵盖面广,形式多样,但管理效果仍不理想。有资料显示,健康教育为社区管理的重点,并非全部内容,应当为一个体系,具体有人员构成、管理系统、政策支持、评估体系、制度等,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管理,还应加强医务队伍管理,此外,也要有自我管理,即患者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依从性管理,围绕健康教育这一中心环节进行。糖尿病的社区干预非常重要。如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宣传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有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应及早进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对已患糖尿病者,提高检出率,以便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防治并发症发生、发展。有研究显示,通过慢性病的社区预防与管理,糖尿病的发病率可减少50%。

3如何加强社区管理

3.1体检及转诊

社区内建立首诊监测血糖制度,对于新发现病例,建立个人专项档案及健康档案,定期完善、补充及更新。针对纳入管理、建立档案者,定期给予体检,项目有肺部、体温、血压、腹部、脉搏、血糖、呼吸、心电图、血脂、血常规、心脏及尿常规等,1年1次,准确记录。对于高危病例,及时转诊确诊;经二级或二级以上机构康复效果佳、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的病例,应及时转诊到社区,并掌握个人信息及资料,将其纳入社区服务及管理。除转诊外,也应建立巡诊制度,每季度开展随访,测量血压及血糖等。由专家分片定期集中巡诊,了解个体病情变化,并给予生活、用药、运动及饮食指导,及时诊治多发病和常见病。以护士和护士助理为骨干技术力量,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以健康教育定期复查为主的管理;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技术力量,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精细化管理;由全科医师、营养医师、心理医师、和社区护士组建家医团队,对难管难治型患者进行行为健康门诊干预。

3.2分层和分类管理

按照患者不同学历及年龄进行分组,实施分层管理。将文化程度高、年龄小的病患分为一组,给予深层次教育培训,说明糖尿病病因、症状体征、治疗和转归等,重点介绍运动疗法及饮食控制重要性,介绍血糖控制对于并发症预防的积极意义,1次/月,1h/次。将文化程度低,年龄较大的病患分为一组,给予多次浅层次强化教育,2次/月,2h/次,介绍药物疗法及非药物疗法方法,教会其尿糖及血糖监测记录方法[3]。若条件允许,指导家属同时参加教育培训,实现家庭管理,利于指导及监督患者用药。根据控制血糖情况分组,实施分类管理。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且无并发症者(控制较好)分成一组,每隔3个月随访一次,并定期展开知识教育,测量两次血糖指标;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者(控制不佳)分成一组,分析原因,并调整用药种类、剂量和方法,经常随访,2周1次。若患者连续两次控制不佳,需联系上级机构,组织会诊,协助其调整方案,每隔3d随访1次,指导监督按量、按时用药,监测血糖。

4社区管理展望

当前,社区医疗受广泛重视,社区管理不断完善,工作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未来在社区医疗支持政策建立下,管理工作更加细化、有序。管理工作应借助通讯、网络及信息技术,围绕社区人群建立基础档案,构建动态、长期的评估体系,大量发现高危人群及未诊断人群,及早干预和管理,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或避免并发症[4]。借鉴发达国家优良成果,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增加效果评估,促进管理长期性及持续性。全科团队在社区防治糖尿病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包括公卫医师、全科医师及社区护士多方面人员,制定考核性指标时,应将个人绩效与管理目标互相结合,将政府要求向自觉管理转化。制定绩效指标,也有利于体现社区管理公益性。

5结语

糖尿病属于慢性病,治疗有综合性、长期性特点,开展社区管理,有利于疾病有效防治,对减轻个体经济负担、避免并发症和提升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从管理意义、现状、对策等方面对糖尿病社区护理进行研究,并就未来展望做出探讨,供学者参考。在社区医疗场所也会遇到一些复杂及疑难病例及不典型的严重并发症。部分医生往往忽视了病史和相关资料的询问和求证,从而延误了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社区医生应该在临床工作中,夯实临床基本功,加强对问诊、体格检査的掌握,进行恰当而全面的实验室检査,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在目前社区长期管理糖尿病的工作中,切不可忽视并存病的发现,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做出鉴别诊断,进行进一步的诊治,不失时机地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这对于节约医疗费用,减少器质性疾病的漏诊与误诊,挽救患者生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谢华单位: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苏庆建,王为民,郭妮,等.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2014(12):2248-2249.

[2]曾竹青.糖尿病社区管理优化路径初探[J].中国现代医生,2014(30):91-93,97.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篇6

【关键词】矿山;采空区;治理;生态环境保护

1、引言

1.1矿山基本情况。新疆铁厂沟煤矿位于伊宁市西北方向的铁厂沟内,行政区划属伊利县巴彦岱镇。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a组、B组浅层煤开采后形成多处采空塌陷坑,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1.2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2.1自然地理概述

(1)地形、地貌。铁厂沟煤矿矿区位于伊宁盆地的北缘,北天山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区内冲沟发育,地形变化较大,矿区地形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方向倾斜,区内海拔高程725-915m,相对高差190m,在a组、B组煤的第一水平采空区形成多处地面塌陷坑。

(2)气象、水文。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雨量428.10毫米,蒸发量2364.8毫米,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气温8.66℃,极端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39℃,最大冻土深度1.8m,多年年平均日照数2764.6小时,全年风速不大,风向以西北为主,且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最大风速为5.0级,一般在2-3级。矿区苏阿勒马特河穿过矿区,是矿区唯一地表水系,为常年性水流,年平均流量0.24m3/s。

1.2.2地质概况。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三迭系(t)、侏罗系(J)、第三系(e+n)和第四系(Q)。

1.2.3水文地质概况。矿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碎屑岩类裂隙水。

1.2.4工程地质条件。(1)区域稳定性。矿区位于区域活动断裂附近,地震设防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根据地质指标和地震指标,矿区属次稳定区。(2)矿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矿区出露的地层岩性将岩土体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①岩体。矿区内出露的岩体属较坚硬―软弱互层状的砂岩、泥岩岩组以层状构造为主,软化系数低,抗水、抗风化性能弱,力学性质较差。②土体。矿区内出露的土体属碎石土及粉土,广泛分布于矿区,覆盖于侏罗系之上,工程力学性质较差。

1.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采空塌陷区的影响。铁厂沟煤矿较大规模开采始于1957年,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形成30余处采空塌陷坑,塌陷坑深度多在10m左右,最深可达30m,形状多为椭圆状和圆状,直径多在10-20m,最大可达30m。

矿山地面塌陷坑主要危害对象为区内煤矿矿井、工业广场、矿区运煤公路、运煤车辆、生活区、生产办公区及矿区工作人员。

2、恢复治理的意义

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从而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生态环境意义。

3、地质环境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3.1实施的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消灭或尽量减少矿区存在的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各种隐患。通过项目实施基本恢复矿区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绿色矿山”。通过项目实施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投资多元化,解决生产矿山的无废开采与废弃矿山(物)的综合开发利用。

3.2地质环境治理的任务。地质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消除或减轻现状采空区,预防发生新的由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清除、充填现有采空塌陷区,科学、合理的设计防治方案;恢复治理工作符合矿山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使地表环境恢复到自然状态;通过此次矿区采空区的环境恢复治理,消除、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4、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4.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及工作程序

4.1.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依据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拟定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原则。采取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治灾与兴利相结合,绿色设计与绿色施工,保护和美化环境治理原则。坚持以治理矿区地质环境,控制人为采煤破坏生态环境,解决治理矿区探矿工程及矿山开采形成的地表及草场植被破坏、地面塌陷等隐患区地质灾害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4.1.2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如下:

现场调查-可行性研究-前期勘查-施工组织设计-地质环境治理-植被恢复。

4.2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根据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主要包括采空区勘查和采空塌陷治理两个步骤。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初步确定矿区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采空区为地质环境治理范围,治理方式初步确定为放顶回填碾压,根据开采现状确定治理面积约360000m2,现状塌陷坑深度10-15m。

4.2.1勘查阶段。由于矿山开采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塌陷区,为了做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工程施工方案,必需进行前期采空区勘察工作,详细、准确的查清采空区边界、埋深、走向、体积、顶底板状况以及围岩的工程力学性质等。

勘查工程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研究、工程测量、工程物探(包括地面物探和和钻孔内物探,如:浅层地层地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间瑞利波法、岩体声波纵波测试、钻孔超声成像等)、井探、钻探、室内测试等工作手段和方法。[1]

4.2.2治理阶段。根据其它煤矿治理采空区经验及相关规定,结合实地调查,针对采空区的规模及力学特征制定专门的治理方案:根据勘查结果对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未塌陷地段的采空,区进行放顶,为回填碾压的选择提供依据。经过治理加固后,还应做好地表的防护工作,在地表上植树种草,以达到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利用目的。

5、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1社会效益。通过治理,消除了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的影响,从而保障运输公路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基本恢复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当地农牧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利于社会稳定。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对人民生产及生活的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矿山生产设施,确保煤矿改建后安全生产,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铁厂沟煤矿目前正处于改扩建阶段,塌陷坑的存在对矿山的建设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治理后将更有利于矿山建设开发。

5.2环境效益。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环境意义。

参考文献

[1]匡忠祥,宋卫东.《地下金属矿山灾害防治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期刊杂志1~75业.

作者简介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篇7

【关键词】莫西沙星;社区获得性肺炎;阿奇霉素;头孢曲松

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包含处于潜伏期的病原体在住院以后或者是在医院之外所引起的肺炎[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抗生素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但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仍然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本文主要对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从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0位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所有患者都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相符合。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有55位患者,其中有49位女性患者,61位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20~69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4±6.7)岁;脉搏

1.2方法两组患者都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治疗的疗程在7~14d之间。对照组患者使用0.5g/d阿奇霉素加2.0g/d的头孢曲松进行静脉滴注,治疗组患者使用0.4g/d的莫西沙星进行静脉滴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体征、检查结果以及症状等进行观察,并对患者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记录。

1.3疗效判定标准细菌疗效评价:通过治疗,清除原本的细菌,但有其他的细菌感染,需要做进一步治疗,为再感染;通过治疗,清除原本的细菌,临床没有感染的情况,不需要做进一步治疗,为替换;通过治疗,原本的细菌仍就存在,为未清除;在培养出来的致病菌种中,清除了一种,为部分清除;在治疗以后,培养细菌,没有致病菌,为清除。在患者使用药物72h以后,症状没有明显的好转或者是有加重的趋势,根据病原菌培养,对抗生素的使用做进一步的调整,判定为无效;患者在使用药物以后,病情有好转趋势,但是不是很明显,判定为有效;患者病情好转的较为明显,在实验室检查、病原菌检查、体征以及症状中,有一项的检查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判定为显效;患者的各项检查,均恢复到正常状态,判定为痊愈。详细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异常情况,并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采取χ2检验,当p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肠道反应以及转氨酶升高等,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7%;在治疗组的患者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肠道反应、注射位置有疼痛感以及头痛头晕等,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5%,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3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属于感染性疾病,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在临床的治疗中通常选择抗菌谱较广的抗菌药物[3]。莫西沙星属于杀菌药物,生物利用度能达到82%~89%,不仅治疗效果理想,同时患者的依从性比较好。使用莫西沙星治疗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临床症状较轻,在患者的承受范围内。但是对于电解质发生紊乱的患者,尤其是低钾者,在使用莫西沙星治疗以后,会延长Qt的间隔时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此外,它能在患者肺组织快速的渗透,对于下呼吸道,特别是肺部的细菌感染,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头孢曲松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以及莫西沙星的治疗效果均较为理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清除细菌的概率较高,均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英,牛若梅,刘洁.莫西沙星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中国药房,2010(36):40-41.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篇8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78-02

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乡经济的增长,使中国的城镇化向外延式发展,城市空间迅速向周围城郊农村扩张,使得城乡接合部——城市与农村的接合地带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处于城乡接合部的“村改居”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间,全国的村委会数量由61.3万个减至54.3万个,而社区居委会由8.2万个增至10.4万个。但由于缺乏对城乡接合部实施有效的规划与管理,城乡接合部社区出现管理体制交错、环境卫生脏乱差、治安混乱、流动人口复杂、违章建筑多、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着极大不利影响和制约,甚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阻碍。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治理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所谓社区,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构成一般包括地域、人口、社会心理、社会组织和公共设施五个基本要素。安全是指某一主体处于没有危险,不受威胁的状态。一般以主体面临的“危险源”来定义、评估安全状况。社区安全可以认为是社区内各个组成部分(即主体)的具有普遍性的安全利益的集合。

第一,快速城镇化引发不确定管理全球化与城镇化双重效应下,安全治理就是如何将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条理出可预见的不确定性,再实施管理。这种不确定性可依决策者察觉上的不同,具体又分为三种:一是反应的不确定,指决策者知道要对外在环境的变迁或具威胁性的事件采取回应,但却不知道应该采取哪一备选方案,或对选项的可能结果无法做预测;二是状态的不确定,即组织的决策者对外在环境的真实状态并不了解,因而无法去预测未来的变迁情形如何;三是影响的不确定,指决策者对环境状况有所了解,但对于未来环境中的将会对组织造成何种影响,则无法去做明确的预测。

第二,高速的经济发展滋生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经济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时期,也是各类问题、矛盾集中产生、相互交织的时期,在城市的规划改变、征地拆迁、建筑施工等过程中,人财物高度集聚,频繁流动,都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治安形势。人员的日趋复杂,以及相关管理的滞后,使得城乡接合部地区成为滋生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温床。有的城乡接合部已成为色情业的积聚区,、吸毒、贩毒活动也日渐增多。另外,在部分城乡接合部地区,黑恶势力有所抬头。

第三,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各种违法犯罪的叠加。根据犯罪热点与犯罪区位学的理论,大多数的犯罪在地理空间上有聚集的情况,如城乡接合部地区吸引无业游民、黑恶势力、制假售假小商小贩等聚集的状况,导致诸多适合犯罪的标的物曝露在缺乏监控的开放场域中。邻近交通要道的,成为车匪路霸,对来往车辆实施敲诈勒索、拦路抢劫的场所;处于商业集聚区的,欺行霸市、控制市场,收取“保护费”;毗邻厂矿企业的,敲诈勒索、偷盗、抢夺行为泛滥。使此地成为治安问题的核心区域。此外,城乡接合部人财物大流动,社会控制功能相对薄弱,犯罪风险小,成本低,客观上给各种违法犯罪人员以一定刺激和可乘之机,使得犯罪分子作案范围进一步扩大,侵害目标不断增多。

第四,各种复杂群体的集中带来多发性、反复性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宗族恶势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流氓恶势力和以个体形式出现、触犯众怒的地方恶势力,酿成了强抢强要型群体性事件;因农民负担过重和计划生育超生罚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违法强拆和城管执法不当引发的执法冲突性群体性事件;地权、水权、林权争议和重点工程的承建、移民的迁徒和补偿引发的维权性群体性事件。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认证指标体系构建

(一)安全社区及认证指标

安全社区

始于1970年北欧国家瑞典的社区实践,后经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持续推动而发展成为全球运动。安全社区是指一个社区可以在社区民众得以安全健康的工作与生活之共识下,结合社区内所有资源,共同为减少各种意外或故意性的伤害、营造更安全的环境,建立社区安全文化,除区内每个人以身作则外,透过个社区领袖、社会服务机构从业员、企业雇主与雇员、警察、消防与安全人员等,自发性组织、结合社区内所有资源,共同为减少各种意外或故意性的伤害、营造更安全的环境、促进人际和谐、增进每个人身体、心里与社会全面的和谐而不断努力的运动。

所谓社区安全认证,是建立在社区安全调查和社区安全问题统计基础之上,遵循科学原则,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一定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某一特定地域范围、某一特定时期/时点的社区安全状况与安全工作的客观状况进行的主观性定量与定性评价。截至2012年底,全世界获得安全社区认证的社区共有293个,其中,中国大陆有64个。

依照who规定,安全社区必须符合长期、永续经营,并对社区内任何年龄、性别及环境状况,推广全面安全计划及建立社区合作伙伴等六大指标。各项指标包括以下:

一是基础架构:安全社区必须具备一个基于伙伴和合作关系的基础架构,由负责推动社区安全促进工作的跨部门团体共同指挥运作。二是长期规划:安全社区必须有长期性和永续性的计划,并且能涵盖所有性别、年龄层、环境和情况。三是目标对象:安全社区计划中必须要有以高危险人群和高危险环境为目标对象的计划,还要有对弱势群体做安全促进的计划。四是正式记录:安全社区计划必须能提供伤害的频率和受伤原因的记录。五是过程结果评估:安全社区必须有对计划内容执行过程及改善效果的评估。六是持续性参与:安全社区必须能持续性的参与国内和国际的安全社区组织。(二)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认证指标体系必须重视的三个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城乡接合部安全社区认证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使用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指标体系的本地化。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具有共性的理论指标体系基础上,通过公众与专家调查对重要性、敏感性指标进行筛选,从而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最终认证指标体系尤为重要,特别是城乡接合部地区存在先天性的劣势,认证指标可以考虑相应的放宽。二是指标体系的差异化。不同社区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具有共性,但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社区建设水平的不同,必然导致公众或专家对当地社区安全状况认证指标体系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无论是原始数据还是原始分值,都要经过标准化,才能开展认证工作。三是指标体系的动态化。就某一个城市而言,从时间跨度上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同一城市的不同时期(年度),公众或专家对于安全社区认证的指标体系也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年度之间通过公众与专家调查对指标体系进行一定的微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打造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盾

所谓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盾”(communitysecurityshield),即旨在经由建构城乡接合部社区自我防护网络与自助及互助机制,让社区发挥安全盾牌般“预防式”安全管理功能。由于城乡接合部地处非核心区域,基层、一线警力不足,需运用警民合作关系策略及蜘蛛织网联防机制等群防群治策略机制综合治理。

(一)策略层面:运用网络化安全治理策略

社会治安之政治策略,包括预防性、打击性、矫治性、惩罚性、教育性、管理性与建设性等方面,各自均可形成个别的网络,实现其个别功能:如预防性、打击性、矫治性、教育性网络等。但也必须从整体安全治理概念。以标本兼治、多元思考的系统整合策略,建构侦防并重,执法与服务并施,因地制宜地安全治理网络。警民同伙关系(partnership)建立,警察与治安机关固然需要为治安的成败负起政策责任,却不是安全治理的唯一选择,只是重要选项之一。特别是在非核心区域的城乡接合部,接合部社区安全的变迁与需求,需要透过多元的机关、社会安全防护体系的建构与连接治理,选择合理有效的公共安全风险互动治理策略。以往由警察机关完全掌控城市社区安全管理改善社区治安的模式,应该调整为由城乡接合部社区内既有组织网络,来从事社区安全治理的工作

能具体明确。

(二)机制层面:建立蜘蛛织网联防机制

蜘蛛织网联防机制,即网格化治理在城乡接合部社区治安中的应用。通过整合警力资源,将刑事执法、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服务群众四大职能有机结合,并建立基于gis.gps.rs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构筑数字化城乡接合部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基本实现能应对接合部突发事件的较为完善的公共安全应急服务。完善城乡接合部社区公共安全的监管网络,要形成“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的城乡接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网络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统筹社区力量,通过居民自家安分守己、城乡接合部社区守望互助巡守、公共部门发起跨域联防最终建立自助、共助、共助有机融合的蜘蛛织网联防机制,这一机制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脱离原始,改变粗放,走向动态警务运行模式的显著标志,必将产生强大的司法制衡力、社会治安的驾驭力、打击犯罪的冲击力。

效率着力于城乡接合部安全协力网络的互动模式建构及实验观察,笔者相信改善个人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是改善整个社会形态更重要;虽然我们无法创造一个平等、互惠的世界,但是若能让彼此有差异的人,有共同面对彼此差异的平台就有可能形成相互帮助,让民众改变民众、社区帮助社区。

参考文献:

[1]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安全型社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李宗勋.网络社会与安全治理[m].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8.

[3]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篇9

目的:探析社区冠心病治疗中的有效药物。方法:以某社区为范围展开研究,得到社区冠心病患者92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口服氨氯地平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Bp以及DB、心绞痛症状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SBp以及DBp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5.65%,明显高与对照组的76.09%;2例(4.35%)患者出现心绞痛,1例(2.17%)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的15.21%以及10.87%,对比差异明显。结论:氨氯地平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应用,在社区冠心病的治疗中有着较好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并控制心绞痛以及不良反应的出现,效果显著。

关键词:社区冠心病;血压;氨氯地平

【中图分类号】

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12-01

冠心病是一类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发病率较高,同时容易并发高血压,几率在80%左右[1]。高血压的并发会加剧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与此同时,也有调查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并发与人体的血压水平也有着一定关系。本文主要以某社区为范围展开研究,探析社区冠心病治疗中的有效药物,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以某社区为范围展开研究,最后整理资料得到社区冠心病患者92例,以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社区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2012年所制订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诊断标准[2],同时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以及存在感性疾病的情况,并且均为自愿参与班次研究,签署同意书。其中男61例,女31例,年龄在47岁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7±2.6)岁。采用数字标记法将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血压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开展此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治疗,每次30毫克,1天1次。观察组则口服氨氯地平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分别为每次5毫克及10毫克,1天1次。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六周。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完成治疗后测定两组患者的SBp以及DBp,记录心绞痛症状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2012年所制订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评估标准[3]: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得到有效缓解,血压恢复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血压得到一定控制,为有效;临床症状与血压水平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以显效和有效患者所占百分率计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与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Bp以及DBp的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SBp以及DBp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的对比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氨氯地平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治疗,氨氯地平,可以有效抑制钙引导的主动脉收缩,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原因在于其与受体结合以及解离的速度比较慢,因此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时间大大延长。有研究研究显示[4],该药于硝苯地平相比,在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效果上优势明显,因此对应用氨氯地平治疗心肌缺血患者可以帮助患者扩张血管,增加冠动脉及心室的血流量,心肌耗氧量也因此得以减少,有效抑制了心肌坏死等情况。而本次研究的结果也显示,应用氨氯地平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9%,而出现心绞痛以及不良反应的几率则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氨氯地平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应用,在社区冠心病的治疗中有着较好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并控制心绞痛以及不良反应的出现,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平生.冠心病并高血压采用有效药物治疗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1(25):53-55.

[2]陈雅华.冠心病并高血压采用有效药物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09(25):167-168.

社区治理现状及成效篇10

【关键词】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家庭病床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015-02

effectsofSocialRehabilitationonLate-onsetSchizophrenia

DUHongqun,CHenYumin,JiHongyu

thefifthhospitalofZibo,Shandong255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socialrehabilitationonlate-onsetschizophrenia.method76patientswithlate-onsetschizophrenia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inpatientgroupandhome-bedgroupwithsocialrehabilitation.allpatientsweretreatedfor1to3monthsandthenfollowedforhalfayear.theassessmentsweredonewithBpRS,SDSSandcostcalculation.Resultonsymptomlevel,thetwogroupsweresimilarattheendoftreatment.whilesocialrehabilitationgroupwassuperiortoinpatientgroupashavinglesssocialdysfunction,lowerrelapserateandlowercost.ConclusionSocialrehabilitationiscost-effectiveintreatmentoflate-onsetschizophrenia.

【Keywords】Late-onsetschizophreniaSocialrehabilitationHomebed

社区治疗可在更为自由的环境和更少代价的情况下,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个体功能[1]。关于社区精神疾病康复模式的研究报告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2,3,4,5]。我们选择了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病床式的康复模式和住院治疗两种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对照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病例均为在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病员,共7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住院治疗组和社区康复组各38例。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年龄≥40岁;首次发病。

两组样本在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族史及病情严重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详见表1)。

1.2方法

两组患者的施治者分别由我院精神科病区和社区服务科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医师担任。住院治疗组实行封闭式管理,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辅以工娱疗和心理治疗,使用作用相对缓和的奋乃静和舒必利等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康复组均予建立家庭病床,有负责医师首先依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向家属及乡村或街道基层医生讲授精神疾病防治常识,取得支持和配合,然后至少每周一次上门巡诊。具体康复措施包括①药物治疗:使用药物种类、加量方法、最高日剂量等与住院治疗相同。②心理治疗:以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为理论依据,实施生物―心理―社会全面干预。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早期以心理支持、健康教育为主。(二)随着疾病的逐渐恢复,医生针对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及时帮助患者制定日常的行为规范,对做得好的,给予物质奖励。(三)为疾病的康复阶段,主要是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与行为,学会使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客观事物。

1.3疗程住院治疗组的平均疗程为(51.21±29.32)天,社区康复组的平均疗程为(50.26±28.31)天,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4量表评定及随访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于治疗前后和半年后随访时各测评一次。在随访时作复发认定和相关的经济指标调查。

1.5效果评定用国内现行四级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结合BpRS减分率评定疗效,减分率≥80%为痊愈,≥60%为显著进步,≥30%为进步,<30%为无效;用SDSS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缺陷变化情况;根据患者半年后症状是否再度出现或原残留症状有否加重需要调整药物或剂量等判断有无复况;用直接费用核算法核算两组患者用于住院治疗和社区康复费用。

1.6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2.1疗效住院治疗组痊愈26例(68.42%),显著进步8例(21.05%),进步4例(10.53%)。社区康复组痊愈28例(73.68%),显著进步7例(18.42%)进步3例(7.89%)。两组的治愈率、显著进步率及进步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BpRS评定总均分变化见表2。

2.2社会功能缺陷变化情况两组患者经治疗康复后SDSS总分均有下降,但社区康复组的下降有显著意义,住院治疗组的下降无统计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2.3复发率两组患者均于半年后进行随访并作BpRS和SDSS测评和精神检查,结果认定住院治疗组有10例复发,复发率为26.32%,社区康复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3.1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4费用分析住院治疗组的每位患者平均需支付3508元。社区康复组每位患者平均支付1026元。两组比较住院治疗组的费用是社区康复组的3.42倍。

3讨论

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是指初发病年龄在40岁以后的精神分裂症。晚发性精神分裂症较早发病病例相比以视幻觉、触幻觉和嗅幻觉、被害妄想、谴责性幻听多见。在病因学方面,与年龄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如躯体功能下降、生活压力较大、丧偶、退休等,可促使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且以女性病例居多[6]。针对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早发病例相比,具有发病年龄大、症状相对较轻、无智力缺损等特点,我们对38例患者采用针对性较强的家庭病床式的社区康复治疗方法,并与其他38例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康复组在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社会功能和减少治疗成本与费用等方面均优于住院治疗组。其中复发率、社会功能缺陷变化和成本费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之所以产生这些差异,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家庭为导向的更为人性化的社区康复模式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二是患者家属及各基层医疗保健机构,通过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和对整个康复过程的主动介入,加深了对精神疾病的了解,提高了照料患者的应对能力;三是及时的心理与行为干预,则大大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能力,且能有效地避免了因住院带来的社会功能受损,从而实现了心理与社会的全面康复;四是实行社区康复治疗不但能节省因住院而带来的不必要开支,而且患者在家属的带领下,通过参加劳动还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选择类似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个体病例,进行家庭病床式的社区康复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赵宝龙,许东升,王祖成.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庭干预随访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85-286.

[2]杜宏群,陈玉民,王俊明,等.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2):1084-1086

[3]凌笋昂,赵传绎,杨文英,等.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社区家庭干预效果的随访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25-327.

[4]张明廉,袁国桢,姚建军,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系统家庭治疗的疗效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7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