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十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十篇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3:56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篇1

关键词:会计科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进行盈亏核算,而是着重核算有关资金的收支结余。会计对象的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会计特点,而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原则进行科学分类,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设置与运用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会计科目的名称与核算内容应具有统一性

为了便于会计资料在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全国范围内汇总分析,特别是为了反映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应由财政部统一制定。会计科目的名称未经财政部同意不得改变和合并;其核算内容和使用方法亦不得随意改变;如因自身业务活动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可以增设科目,报请财政部同意;对于明细科目,可由各地区、各部门和基层单位按一定要求自行规定。

(二)会计科目要适应各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一样,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也有各自不同,如部分事业单位实行有偿服务,有一定的业务收入,行政单位只按规定履行公务,没有自身业务收入;有的事业单位要求进行成本核算,行政单位则不存在成本核算问题等。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各单位业务活动的实际需要,也便于将核算结果同政府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加强预算管理。

(三)会计科目要适应单位内部管理的要求

会计科目提供的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需要,又要满足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为单位领导预测、决策和日常管理提供详尽有效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既有统一性,又要因地制宜。如有些单位内部的二级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设置内部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就需要增设一些会计科目,增加会计科目的级次。

二、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存在的区别

行政单位为执行国家机关工作任务所需的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从政府预算资金中分配和拨付,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明显的非市场性。与行政单位相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事业单位的资金除了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外,还有来源于上级、单位业务活动的的资金等;事业单位资金的支出使用,有用于开展专业业务活动的,有用于开展经营活动的,有用于对附属单位补助的,有用于上缴上级的等等。由于社会职能及资金来源、用途的不同,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与运用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将按各会计要素分别进行简要说明。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篇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非企业会计的环境发生了三大变化: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民办非营利组织日益壮大。在这种形势下,非企业会计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国非企业会计仅限于预算会计的范畴,结构体系不健全,适用范围狭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客观需要。

依据会计主体是否具有营利性,会计体系分为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两个分支。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成功“入世”,企业会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先后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但是,非企业财务会计却未能适应其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得到发展。因此,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科学构建非企业会计组织体系成为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基础性问题。

一、我国非企业会计的现状分析

国际上,非企业会计多体现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我国非企业会计是指预算会计,主要包括财政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国库会计等。这种预算会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沿革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预算会计体系,即分为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两大分支。1998年的预算会计改革后,预算会计体系出现了一些变化:细化了单位预算会计,对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分别做出了规定,出台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除此之外,对基本建设单位、社保基金等特殊会计主体和特殊会计事项颁布了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管理制度。

但近年来,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首先,预算会计体系的结构不严谨。预算会计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性差,既存在交叉重叠,又存在空白之处,不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之间存在矛盾。这就造成预算会计所反映的财政资金、资源的占用和使用等情况不准确,影响财政预算管理的效果。

其次,预算会计主体的范围不明确。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事业单位组成复杂,其中大量事业单位代行部分政府职能,还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具有企业的性质。因此,所有事业单位都适用事业单位会计显然不妥。二是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特别是对民办非营利组织适用何种会计没有明确的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办非营利组织不断的壮大,已成为继政府组织和企业之后的重要社会主体,也是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民间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的捐赠,不存在财政资金的投入,所以民间非营利单位适用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显然不合适。并且由于民办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也不能适用企业会计,这就造成了会计体系上出现空缺。

再次,预算会计的信息不能满足公共财政的管理需要。公共财政顾名思义是为社会、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国家财政,它要求国家财政管理从为政府自我服务转变到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上来。预算会计(政府会计等)作为财政管理的一个途径,也必须从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进行管理为中心上来。目前的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会计报告侧重于对预算收支的反映,忽略了对单位财务状况(包括财政资金、资源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益、效率等)等信息的反映。因此,预算会计与我国公共财政的要求不相适应。

最后,预算会计无法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要求。预算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参与到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中来。随着我国参加国际组织和参与国际事务的增多,特别是政府海外筹资的增加,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对我国政府财政信息更加关注,预算会计作为提供财政信息的重要手段,它的可比性、可理解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于1998年和2001年通过和修订了《财政透明度良好做法守则-原则宣言》和《财政透明度手册》,其核心要求是政府应当定期向公众提供全面并且真实的财政信息,并对公开财政信息的内容、程序以及如何确保这些信息的质量进行了具体规范。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在结构体系、制度内容、会计基础、报告体系等众多方面与国际惯例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阻碍了我国政府财政信息的提供和被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的认可,难以适应会计国际化的要求。

二、科学构建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

(一)会计环境的变化对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结构的影响

纵观会计发展史,会计环境的变迁往往成为推动会计改革进程的动力。重新构建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首先需要从分析会计环境入手。在我国影响非企业会计体系结构的几个主要环境因素有:

第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对非企业会计中的政府会计有重大影响。政府会计必须适应财政体制的要求,与政府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方式保持一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的建立,对政府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2000年后,我国陆续实施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政府采购改革和绩效评价管理制度等,标志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已将重点从财政收入方面转移到财政支出管理方面来。因此,政府会计作为政府支出的重要核算手段,所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政府会计信息的种类需要更加丰富,信息的内容需要更加细化和精确,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等质量特征需要不断提高。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会计应当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反映政府职能履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情况;2.反映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3.考察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执行情况;4.反映政府采购的情况;5.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情况;6.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7.提供其他政府宏观管理需要的信息。

第二,我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对非企业会计中事业单位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有重要影响。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对承担政府职能且不宜撤销的事业单位,应转变为政府部门;对公益性事务较少、可以改制为企业的,或者从事大量市场经营活动、企业色彩比较浓重的事业单位,应明确转变为企业;改革后公益类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主体,这些事业单位性质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和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可以看出,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提供教育、医疗、科研、文娱、体育等公共服务,具有典型的非营利性,这一点与民间的非营利组织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可以与民办非营利组织共同执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提供(1)事业单位事业发展和公共产品、服务提供的成本效益情况;(2)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3)向资金捐赠者提供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4)其他有用信息。同时,事业单位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拨款,这与执行预算的政府组织的特点很相似。因此,事业单位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预算收支等加以反映。即事业单位作为全国预算执行的一个有机部分,必须提供其财政预算的相关信息。

第三,市场经济下民办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对非企业会计体系构建有很大影响。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公益事业都由国家包揽下来,基本不存在民办非营利组织,因此在我国会计体系中未对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做任何规定。然而,民办非营利组织不断壮大,“一方面可以弥补公共财政资金在公共产品投入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到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因此,民办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是积极的。这就要求非企业会计体系必须包含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笔者认为,民办非营利组织与事业单位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可以共同使用非营利组织会计。但是,从我国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民办非营利组织不会成为发展社会事业的主要力量,与政府投资的事业单位相比,无论其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相差很多,因此,对于民办非营利组织而言它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当更加简单。同时,与事业单位不同,民办非营利组织无财政预算资金来源,它所适用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也不需要反映预算收支等信息。

(二)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的构成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篇3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意义所在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设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具体而言其一是建设人民满意、廉洁高效服务形式政府的必要措施,从源头上实现对腐败现象的预防,保证单位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强化党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二是提升行政单位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而强化其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效率;其三是提升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措施,从采集、记录、归类到最后的信息汇总,其强化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其四是促进财政资金科学化的必要措施,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中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财政管理的水平。[1]

2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不足

21领导班子过于保守,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认知不足

认知是最为重要的,首先在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其领导班子在思想上过于保守,对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认知严重不足,进而在关注度和投入上就会不足,这也就导致建设工作流于形式,或者直接不以开展。

22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运算权责划分不明确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运算权责划分不明确,存在严重连带关系也是目前在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建设过程中某一个领导成为了核心,因此对于领导的安排都表现为同意,进而反对的声音不敢提出,或者提出得不到正视。[2]

23缺乏会计内部控制的人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主体和执行者都是人,因此内部控制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整体制度体系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特殊以及切实在人才要求上过高,这些都导致在胜任人才方面十分缺少。

24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涉及面很广,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其体制的特殊性,致使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连带关系现象以及领导至上的问题,这些都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不足,执行不规范。

25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体制问题,致使很多员工在自身的权责认知上十分模糊,进而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着职责交叉和真空的现象,这也让执行人员产生了投机心理,导致执行力的不足。

3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途径

31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现有章可循

需要在制度方面给完善化,同时强化重点岗位的控制力度,实现会计工作的责任细化,达到人随管理走,责任随人走的效果,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控制手段和方式上实现有章可循,具体而言需要做到各个岗位之间的权限和责任的明确以及对岗位间不相容职务的明确化,达到相互之间约束和平衡的效果。[3]

32强化内部监督设计机制,完善控制体系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鉴于其特殊的性质,在内部管理机制的设计上,除了需要在财务部门强化控制之外,还需要在其他管理部门也设置相应的内部设计部门,并且切实配置独立的审计人员,进而保障其独立性,使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内部控制中可以实际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使其不流于形式,充分地发挥内部设计的作用。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为建立重大决定集体审批制度;其二为创建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责任制,实现不同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其三为建立接近关键岗位的轮岗制度。

33积极配合财政改革,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财政改革是国家的大战略,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自身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上也需要贴合国家财政部近年来实施的财政改革措施,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三部分:其一为需要扩大公务卡的使用结算范围和人员范围,进而起到规范公务支出的效果,控制公务报销腐败;其二为在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上需要有所保障,扩大直接支付的资金和项目,对支出渠道给予规范;其三为对政府采购规定必须给予严格执行,并且不断完善内部采购的计划和预算的管理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透明、公平。

34提升?炔炕峒瓶刂迫嗽钡淖酆纤刂?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为人,因此要保障制度的执行正确性以及执行效果就必须提升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如手:其一为抓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现有会计人员的再教育工作,将会计工作的队伍建设设置为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点工作;其二为在新进人员方面需要做好财务人员的招收和选配的工作,坚持持证上岗的基本原则,并且在会计人员的责任心、上进心以及工作原则上要有所考量。

35强化外部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上,其在监督方面,除了需要内部监督制度、体系给予完善化之外,也需要结合外部的监督力量,形成监督的合力。例如财政、纪检监察、税务以及审计等多个部门都可以增强其外部的监督力量和相关的指导工作,切实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篇4

 

关键词:体育部门 会计管理模式 探讨 

一、江苏省体育部门会计管理模式的现状及特征 

江苏省体育局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体育工作的直属机构,承担江苏省体育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省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除局本级机关外,江苏省体育局目前下设19个直属事业单位及41个体育单项协会,江苏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是江苏省体育局的财务主管机构。在2006年,江苏省体育局为了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规范理财行为,完善财务监督机制,推进廉政建设,结合本部门下属单位性质各异、经费来源差别大、大型体育训练基地地处偏远地区等实际情况,对局直属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制进行改革,在全国体育系统内率先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所有会计人员通过公开招考录用,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监管并重的管理模式,对集中办公和距离较近规模较小的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及小规模公司取消各单位的会计和出纳,对其财务收支、会计业务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结算;对规模较大和地处偏远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通过委派会计来加强监管。在现有体系中,纳入江苏省体育局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范围的有局机关本级、14家直属事业单位、41家体育单项协会;其余直属的大型独立核算单位由会计核算中心派出人员实行会计委派监管。经过几年的实践,在会计管理机制创新、减员增效、强化财政资金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该模式已经被体育部门特别是省级以上体育部门认可并在全国逐步推行的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由于存在下属独立预算单位多、收入来源差别大、规模不一、地点分散等业务特点,江苏省体育局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除了具有一般事业单位共有的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的特征: 

1.体育训练型事业单位生产的产品——“体育运动成绩”的公益性决定了其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较低,这使得如何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 

2.会计核算的内容多。由于体育类行政事业单位点多面广,内容繁杂,所以江苏省体育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也很丰富。体育训练单位核算的内容主要是教练员、运动员伙食费、训练费等费用;场馆经营单位核算的内容则以场馆维护成本费用、场租收入为主;社团协会核算内容主要是会费收入、人员劳务支出。 

3.执行的会计制度各异。在现行会计制度准则中,江苏省体育局机关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各直属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社团协会适用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部分小规模公司则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以往在体育系统内实行的分散核算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体育事业需求,而江苏省体育局会计核算中心的成立,正是为适应当前体育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特征而进行的改革新举措。 

二、江苏省体育部门会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中心模式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 

会计委派与会计集中核算制作为改革的产物,发自地方,2000年前后中央纪委两次发文,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中也提出了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后来一直没有法律性或制度性的文件下达。而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单位会计工作、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单位应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由会计核算中心统管会计人员及会计核算的方式不符合新《会计法》的要求,同时,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均没有包含会计委派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和规定。因此,法律依据的缺乏是会计核算中心工作面临问题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篇5

关键词:加强监管;会计;廉政建设

abstract:inordertoadvancethefinancialreform,strengthensthemanagement,inrecentyears,ourprovinceeachregionwasthesamewiththenation,carriedonmultiformaccountanttodelegatethesystempilotreformandtopassthroughoneafteranothersummarizes,theguidanceandthepromotionunceasingly,accountantdelegatesthesystemreformtohavethegoodtendencywhichwasontherise.

keyword:strengthensthesupervision;accountant;cultivationofcleangovernment

一、会计委派制开展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委派制这一新生事物,顺应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不仅推动了会计改革,而且在加强宏观、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也越来越显露出重要作用。www.133229.com同时也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我省的会计委派制的改革,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可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96年以前,是自发式的个别尝试阶段。我省的一些县(市)如巴中市、郎中县、苍溪县等,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了直接委派会计负责人为主的会计委派制,中江县还结合厂长经理承包制,推行了会计人员年薪制等办法。这对当时在县以下的多数中小企业实行承包制后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同时,对"一包就灵"提出了质疑。虽然是个别地方和局部的试点,但引起的反响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1998年,这期间主要是总结、认识、引导试点阶段。在这一时期,我省会计委派制在各地的一些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中小企业等各类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逐步推开,形式各异。其间,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即财政部门主动地参与了这项改革。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逐步把会计委派制工作列入了会计管理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对各地的会计委派制试点进行总结,在充分肯定这一改革的同时,及时地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深化会计委派制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省财政厅专门就全省会计委派制试点作为财政科研课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调研,最后形成了《四川省会计委派制改革调查报告》,对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情况、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一《报告》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省政府主办的《四川政报》上公开发表,省财政厅也将《报告》下发各地,并要求各地认真总结试点情况,因地制宜、稳妥推进。这对全省会计委派制无疑起到了引导和推进作用。这期间,各级党政和纪检监察部门也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一工作,把推行会计委派制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全省的会计委派制改革,进展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第三阶段为1999年以后,进入了有组织的总结、完善,全面推广阶段。从1999年到现在,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的会计委派工作在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最后又回到实践的过程,对会计委派制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而且不断地从实际出发,总结完善,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努力。特别是中纪委三、四次会议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发出后,更为会计委派制的进一步推行指明了方向。目前,会计委派制已经列入了包括省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21个市、州,有12个市政府和近90个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还有如遂宁、宜宾、乐山、南充、达州等市政府还制定了有关委派制的办法。各级政府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都亲自负责领导会计委派制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也责无旁贷地和纪委监察部门积极配合,把会计委派制作为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狠抓落实:一是抓了全省的会计委派调研,做到心中有数。省纪委、监察厅联合召开了座谈会,派专人调研,了解全省的工作进程和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交流各地情况,找典型代表介绍工作经验,互通情报,取长补短。省财政厅还于1999年专发会计委派工作简报六期至各地和省级各部门,专门收集了全省各地会计委派制办法,编辑成《四川省会计委派制度专辑》(一)、(二)印发各地,对帮助和指导这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有倾向性地推荐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如省财政厅制定了《四川省省级国有大中型企业财务总监制试行办法》下发各地,引起了各级的重视。又如对长宁县、北川县行政事业单位"零户统管"(会计集中核算)制和简阳市的乡镇"统一集中核算"制等大加推崇,促进了有条件的县、乡实行这些办法;是作为工作任务进行全省安排布置,要求各地予以贯彻落实。2000年1月,省监察厅、省财政厅下发《关于继续试行会计委派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纪检监察部门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把目前适合我省实际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稳妥地推行。这几种形式和要求是:1、在县及县以上党政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制。2、所有的乡、镇财政所实行综合财政预算会计集中核算,今年要求达到60%的推广面。3、暂不具备条件的县级党政机关实行重点会计委派制。4、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以及骨干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5、企业集团内部实行会计集中委派制等。

由于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基本上呈现以两头促中间的情形,即基层起步早,纪委督促严,在一段时间省、市本级动作不太大,效果不明显,但进入1999年以后,省、市两级都开始行动,特别是市一级行动迅速,措施有力,这样,会计委派改革在全省已基本形成了热潮。据初步统计,全省有18个市、地、州,90多个县(区、市)近800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会计委派制度。

二、会计委派制的几种形式

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形式多种多样,试点对象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委派的人员有会计机构负责人,也有全部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有企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也有企业本身等。但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会计委派制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要不断适应经济改革深化的要求,绝不能一蹴而就,要不为地总结和完善。比如县以下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实行了改、转、租、卖、让等以后,企业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再治袭国有企业一套管理,无论在法理上,在具体管理办法上显然已不适宜。原来如溪、阆中、中江县等直接向企业委派会计人员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也有的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委派的会计负责人形同虚设。所以,会计委派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因此,我省会计委派制的形式也经历了不断取舍,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加强监管,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建设的,切合实际的会计委派制形式主义会被人们所接受所推崇。经过几年来的磨合,现在适合我省经济管理实际,并取得一定共识,正在积极推广和试点的几种会计委派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制。财务总监的委派对象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总监人选通过考试、面试、结合考核,经组织部门批准,从市级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中选派或向社会公开招聘。财政部门负责聘用委派以及日常工作。

财务总监的职责是代表政府监督企业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情况,向政府机关提交有关企业财务报告,如重大问题专题报告。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财务总监的任职与行政级别不挂钩,工资收入比照所在企业经营班子副职执行,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对财务总监工作业绩的考核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部、经贸委等部门共同负责。考核结论记入本人档案,作为派驻、罢免和奖励和重要依据。

为配合财务总监的试点,将国有企业财务负责人由原同级财政部门备案制改为审批制。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的任免,由所在单位呈报,财政部门审核,组织部门审批。财务总监制主要在我省乐山、达州等市试行。

(二)财务监督特派员制度。财务监督特派员派驻单位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特派员由市级机关副县级以上干部担任,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处设在财政局或经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办事处内设若干办事组,每个办事组负责2至4个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财务监督特派员任期三年,可以连任,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规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

财务监督特派员对政府负责,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力。主要职责是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列席经宫管理等有关会议,但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评价企业主要领导成员的业绩,并对其奖惩、任免提出建议。

财务监督特派员的稽查报告,由财务监督特派员办事外送企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后报市政府。市政府根据报告,结合企业领导人的考核情况,实施奖惩、任免。如重大问题,可向政府专题报告。财务监督特派员主要在我省自贡、遂宁等市试点。

(三)会计集中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对象目前主要是县、乡(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单位预算体制、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三个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单位账户,统一由会计集中核算机构(会计中心)开设账户,会计核算,管理会计人员。单位设置出纳岗位,负责本单位的具体财务收支。同时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制度,收支审批制度,审核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会计集中核算办法已在全省60%以上的乡、镇和部分县、市实行。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省级机关的实际出发,结合部门预算改革,决定于2001年在省级党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一级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待条件成熟后再推广到各系统所属二级单位。目前,省财政厅已代省政府拟了《四川省省级机关试行会计集中核算支付办法的实施方案》,并正在征求意见。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设立四川省省级机关会计核算支付中心,在保证单位现有预算编制程序、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三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预算内、外银行账户。省财政厅建立国库单一支付体系。取消单位会计核算岗位,保留除会计核算、记账以外的会计职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委托记账、分户核算。会计集中核算支付的资金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等四部分。

(四)企业内部会计委派人员。企业集团公司按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对所属各级子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委派工作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会计人员在本单位或集团公司内部选聘。委派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及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规定,办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向集团公司负责,奖惩考核由集团公司实施。

企业内部会计委派办法主要在我省五液、电信、邮政、石油、川化等大型集团公司实行。

三、会计委派初见成效

我省各地地会计委派制度改革试点,尚处在总结推广阶段,有的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全省会计委派试点进展总体是好的,对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试行会计委制度,将会计人员的人事权、考核权、工资评定权等从各单位中分离出来,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有利于保证会计人员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和基本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编制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保证了会计资料、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有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收付、集中核算后,把"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到了实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基金、税收等收入可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各单位私设"小金库"情况等到有效控制。单位实行预算内外综合财政计划,使单位预算更加刚性化,支出管理更加严密,有效地提高了资金营运效益。特别是乡镇一级辨会计集中核算后,对农村费改税,减少农民负担,规范基层政府管理行为,促进基层政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消极腐败现象有所减少和遏制。试行会计委派制度,使财务监督权与生产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或相互制衡,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了会计行为,把财务会计监督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会计监督能贯穿于财务会计活动全过程,对于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消极腐败现象,制止铺张浪费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稳定了会计队伍,提出了会计人员的素质。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后,会计人员的委派、考核和管理由政府会计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实施,单位领导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相对稳定了会计队伍。会计人员通过竞争择优上岗,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上岗后严格考核、评定优次,以此确定会计人员续聘或解聘,引入了竞争机制,给会计人员增加了压力和危机感,促使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需要。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的问题

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强化会计监督的一种有益尝试,虽然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积极作用,但也不是"一派就灵"的灵丹妙药,目前在理论上也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财务总监、稽查特派员与会计委派制的关系会计人员"委派制"属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范畴。体制是一个上层建筑范畴,体现为行政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委派的客体是会计人员,委派的主体是财政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对于财务总监,并不陌生,国外早已有之。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也早已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试行,目前全国各地的实行范围更为普遍。但将财务总监作为会计人员"委派制"来认识却有不妥。财务总监属于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监督约束范畴,派生于资本的权力,而非行政之权力。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公司的财务总监往往由董事会任命。1994年深圳市三家委派财务总监的公司都是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国有资产营动机构,是基层国有全资、控股和参资企业的投资主体(即所有者财务主体,)其向国有全资、控股企业派出财务总监是为了保护大股东的根本利益,加强对经营者的财务监控。但委派财务总监只能由大股东说了算,小股东对此无能为力,这是资本权力使然。国有资本如果只是参资角色,则无权委派财务总监。否则,其他小股东纷纷效仿,委派代表自身利益的财务总监,岂不乱了套?从深圳市和我国其他地区国有资产产权部门委派财务总监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财务总监不属于会计人员。但不少人仍将财务总监误认为是会计人员,误将财务总监理解为行政权力派生物,这与我国国有资本的产权主体不明晰有关(不少地方财务总监由政府部门派出,而非由国有资本产权部门派出)。由于财务总监是由产权部门派出的,又常住企业,代表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日常监督,所以监督的威力较大,相应缓解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有利于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稽查特派员是中央为加强对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而派出的。地方有的也仿效,对所属大中型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其工作性质与财务总监基本相同,财务总监也好,稽查特派员也好,都不参与企业的账务处理,不能认为他们是会计人员,其派出源于资本的权力,属于财务机制范畴,而非管理体制范畴。

(二)会计委派制与会计本质问题

会计的本质是什么?会计不是被动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情况。会计既有核算职能,又有监督、预测等控制职能。上述两上基本职能,都有助于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和财务决策。持"管理活动论"的学者更加强调会计的管理职能,主张"算为管用",会计要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如果不区别情况地向企业委派会计使会计人员游离于管理活动之外,变成"为算而算"的工具。委派制将利益各方矛盾的焦点转移到委派的会计人员身上,会计人员工作的压力加大。委派的会计人员通常三年一换岗(有的仅为一年),对被委派的单位情况不太熟悉,普遍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无意得罪人,也没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被委派单位对委派的会计人员有抵触情绪和防备心理,视会计人员为"客人",不让其进入决策层。这就意味着会计人员失去了实践主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既不利于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不利于会计已有职能的发挥,又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科学的良性发展。

(三)会计委派制与国际会计惯例问题

所谓会计人的国际惯例是指国际上在会计工作方面的一些通行做法。就会计人员的管理来看,大多数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由企业自己招聘、使用和管理,鲜有例外。只是法国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比较特殊,其会计人员分为两大系统,公共会计人员和企业会计人员,前者由财政部实施条条管理,就职于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法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形成是由其法律、文化、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法国的特殊做法也不是一般规律。而且,法国是欧盟的成员国,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否会受到欧盟的影响而改变还很难说。另外,法国的国有企业生存受企业效益和国家财政的影响,经常受到"私有化"的威胁,以后在国有企业中是否仍然推行公共会计人员制度尚不得而知。除法国之外,西方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但并未采用委派制的做法,说明非委派制对于国有企业也是适用的。企业会计人员应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办法,由企业自己管理。至于在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及有政府授权收费或罚没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试点。

五、建议与打算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委派制改革只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一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谨慎从事。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确定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要给会计人员的身份一个明确的说法,不宜模棱两可,从而给会计人员的职能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外部人"身份,但企业会计人员还是以"内部人"身份出现更为合适。

2、间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对会计工作的间接管理和调控指导作用。

3、适应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应体现出现代企业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的要求,并通过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为提高各单位经济效益而出谋划策的积极性。

4、普遍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考虑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会计发展的高度衡量改革成效。

5、法制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与现行和将来可能颁布的法律相抵触。

按照上述原则,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会计人员回归企业,强化外部监督,实现国家间接管理。我省的会计委派制度改革将区别情况,因地制宜,试点求精不求多,在积极、稳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会计委派制改革试点工作。

(一)加强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二)与依法建账结合进行。我省实行的建账监管办法是依法建账的重要措施。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委派制试点单位首先要抓好依法建账,实行建账监管,避免多套账、造假账的现象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要与稽查特派员制度、总会计师制度和其他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结合起来,避免委派人员的职责重叠。

(四)积极稳妥、切合实际地推行会计委派制改革。由于会计委派制改革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既对社会各行各业,又面对千千万万会计工作者。要充分调查研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部门,有选择地进行试点。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财务总监制或稽查特派员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创新模式

一、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具有服务性和非盈利性特征,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具有区别于企业会计的特殊性,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则主要参照企业会计管理模式,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一直陷入一种困境,以至于造成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新时期财政财务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需要。二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只靠会计核算中心予以监督,而会计核算中心人员少,难以全面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情况。三是部分事业单位账外资产问题较为严重。四是变相隐瞒收入。由于事业单位大部分实行“票款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那些已经习惯了随意支配资金的事业单位感到很不适应,为了能够继续随意支配资金,个别单位便寻找各种借口使应上缴财政的预算外收入变相转为“往来款项”进行账务处理,想方设法隐瞒其正常收入。

如果不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发展新的会计管理模式,改善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会计工作质量将很难得以提高。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模式的多种创新形式

在改革过程中,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各地区各部门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种模式所具有的优缺点,选择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具体操作模式。归纳起来,这些模式的创新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会计委派模式

会计委派制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管理职能,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统一进行委派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相应设立会计管理的专设机构,负责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委派、考核、调遣、任免和日常管理。具体操作如下:

1.建立会计工作站

对县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会计、出纳,由会计委派工作领导小组代表政府进行直接委派,实行“岗位定编、人员流动、择优录用、工资统管、持证上岗、奖优罚劣”的管理办法。

2.建立会计服务所

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会计服务所。会计服务统一管理,与被服务单位在经济利益、人事管理等方面所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会计专业服务单位,主要从事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咨询、审计业务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1)事业单位内部仍然有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对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及时进行监督和核算;(2)主管会计人员是政府派来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利于单位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3)这种管理模式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促进会计人员的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从而为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

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1)委派的会计人员与入驻单位的领导及内部的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不好协调。(2)会计委派制尚缺乏法律依据。

(二)会计核算中心模式

会计核算中心是在单位财务自、资金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集中办理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业务,及时向各部门提供会计信息。该模式是在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或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独立的会计核算中心,隶属于财政部门或行政主管部门,在业务上都归财政或主管部门领导或指导。会计核算中心再分设不同的职能科室,分别负责核算下属各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而各事业单位取消会计机构,撤消银行账户,只保留一名或几名报账员,根据本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合法凭证及时交到会计核算中心,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统一进行核算。

该形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会计核算中心模式可以使会计人员从根本上摆脱领导制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二是会计核算中心模式可以统一会计人员、统一会计核算、统一银行账户和统一会计管理等,便于规范会计工作;三是符合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便于推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

该形式的主要不足在于:一是会计人员不再是单位内部的人员,无法及时对单位内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使会计监督变成了外部监督;二是忽视了会计的内部管理和报告职能,使会计人员无法及时参与单位的内部经济管理;三是会计人员参与单位经济决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阻碍。

(三)财政集中支付模式

财政集中支付模式的职责是统一办理和具体承担全预算单位的所有资金的收付结算。对纳入集中管理的单位,支付中心按照“责权不变、集中支付、分户核算、封闭运行”的办法进行管理。

这种模式是优点是比较稳妥,方案操作较规范。缺点是在具体运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的部门认为,实行集中支付是财政揽权,损害了部门利益,剥夺了部门的财务管理权;还有的部门认为,尽管花钱,反正最后都由财政报销,一些部门的主管领导和财务人员认为省心了,最后由财政把关,把责任推到财政身上,影响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四)零户统管

“零户统管”是对乡级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单位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以提高管理效益为目的,取消各单位会计,实行报账制,由乡财政所统一管理各单位的会计业务。各乡镇委派单位会计,由地方政府对各单位的财会负责人、主管会计进行委派。被委派的人员可以从原单位产生,也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管理体制坚持“会计机构不变、会计地位不变、会计职能不变”的原则。对会计人员的人事档案、职务晋升、工资调动、事业职称、工资奖金及福利等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和完善委派会计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岗位轮换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三、促进会计管理模式有效实施的配套措施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在选择其中的会计管理创新模式后,其有效的实施还需要加强其他相关配套措施,以保证创新模式具备有效性及可操作性。这些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对财务人员培训,加强其对创新形式的了解。各级财政部门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组织以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并对各种创新形式能熟练操作。

二是积极推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创新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相关部分应积极推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创新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各级单位了解创新的必要性及有用性,开展多种学习形式,让各级单位能真正的了解创新的实质,并积极的响应。

三是要处理好会计管理与财政管理、财务管理的关系。会计管理从属于财政管理,财政管理的一些方针、政策和措施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和监督。因此,会计管理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本地财政管理和预算管理改革的需要,处理好会计管理和财政管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鲁小红.浅谈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J].焦作大学学报.2002,3.

[2]陈绍新.会计管理模式的创新[J].干部论坛,2005,3.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篇7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相关会计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载体,是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的公共部门,是政府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渠道等各方面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相应的,会计制度也应进行相应改革完善,以更好的适应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特殊性的要求。因此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趋势下,研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具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

(一)相关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专业知识欠缺

目前,在我们国家的相关的行政事业的单位当中依然存在一些素质涵养比较低的会计人员,不具备能力去更好的完成有关的会计工作。例如,有些相关的行政事业的单位中出现了一些会计人员严重老龄化等问题;有一些有关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专业性比较强的会计人员或者是有些被聘用的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一些行政事业的单位有关的会计专业人员没有责任心,常常会导致一些会计有关的信息内容产生严重的错误或者是有些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的过程当中不规范等问题的出现。尤其严重的问题是一些从事与会计相关的人员在金钱利益的强烈诱惑之下,与本单位的有关领导人或者与其相关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一些违反法规的合谋,秘密建立属于自己的小金库或者制作一些账外账,再或者毁灭一些相当重要的原始的会计资料。

(二)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

在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当中与会计有关的制度上的法规非常多,但是在这些与会计有关的法规文件之中某一些的条款仍旧缺少合理有效的可行性,这种情况就产生了与其有关的法规内容不具备法规自身应当具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些不良的因素存在同时也导致了有关会计人员自身应当具有的合法权利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有关的《会计法》就规定,如果有会计人员在对他们的单位进行管理的时候,对一些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行为不进行举报,这种进行隐瞒行的为是严重的违反了《会计法》。可是还有一些现实的情况存在,有关的单位会计人员在知道这种行为的状况之下是不容易对这种行为举报的,如果要举报的话可能以后要面临着被打击和遭到报复的危险。像这种相关的法规条款对所有的会计人员来说是相当苛刻的,在制定有关法规的时候考虑得并不全面。

(三)增强审计和有力的监督,提高机制的透明度

相关单位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能够更好的确保相关的会计制度充分发挥出作用的有力保障,在整个的过程当中,有关的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按照相关的法规制度,同时也要结合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性质对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合法权利以及所要履行的职责开展有效的明确,还有要更好的落实责任直接性到人的相关法规制度,能够保证追究违规制度的合理有效的实施;其次是要健全和完善单位自身内部的相关联的法规制度,要做到职务的分离;再次是要更好的促进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能够明确自身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的会计制度,同时能够有效的利用激励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来更大程度上的推动监督管理机制的实施和快速的开展。

二、健全我国有关的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的制度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相关规章的规范程度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广泛性,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信息内容应当更加全面,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不断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是行政事业单位努力的方向。建立完善的会计报表体系要做到以下几点:统一规范会计科目,对会计科目的规定进一步细化,新增某些会计科目以填补会计科目体系上的空白;将现金流量表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以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偿还债务的能力;强调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附注应当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对单位的重要的和高风险的事项进行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报表的理解和决策;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使用情况定期计提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会计报表中显示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扣除减值准备和累计折旧后的余额列示,从而加强资产管理和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出具制度规定以外的特殊报表,以提供特殊的信息需要。

(二)完善法律法规和财政报告制度

在这个问题的上面,要提高在法律法规条款的合理有效实际的操作性、科学性、实用性及严谨性的重视力度。同时在相关的配套上面的措施也要同步跟上,不一样的法律法规它们之间的连接要达到自然得体,在实施上要制定好统一的规划。建立和完善好有关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方面的管理制度,能够促使会计的每项工作的进程以及监督管理部门都能够达到更加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弥补在有关的会计核算当中产生的法律法规上的漏洞。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各个相关方面的负责人在相关的法律规定方面的意识,严格性的按照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在违法法规行为上的法律责任。

三、结论

在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国家的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改革和完善上面临着有利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所有的事业单位要竭尽全力与国家专门针对事业单位所制定的有关法规政策相配合,提高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方面的制度有关改革和完善的速度,更好的与我国新形势下经济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孔祥永.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浅析[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篇8

关键词:公路养护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36-02

目前,山西省公路部门仍然执行的是1987年由财政部、交通部共同印发的《公路养护会计制度》和《公路养护单位成本核算办法》,该制度执行近30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当前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外部条件与30年前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旧的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会计核算工作的需要,甚至不能真实反映公路养护事业单位资产和资金的使用和收益情况,这就严重违背了会计的真实性、准确性的原则。在2006年―2013年期间,山西省财政厅逐步推进全省公路系统“省、市、县”三级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使得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的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与支付工作,和以行业特色显著、会计制度陈旧的公路养护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二者在日常会计核算、报表编制、资产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不适应,这就要求必须对旧的会计制度作出改变,密切联系公路养护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适应与当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相适应的公路养护会计核算制度和管理办法。突破自身行业会计制度的局限,顺应财政改革潮流。

一、公路养护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现状和问题

距离2009年国家撤销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已过去6年的时间,而全省的政府还贷收费公路曾所收取的公路养路费、通行费等也已取消,从预算外的费收到预算内的税收,资金来源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省、市、县三级公路预算单位已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鉴于此,应当全面施行财政部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实际上,公路养护会计制度仍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会计制度,这就出现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不协调。

1.因循守旧,认识不足。一套执行了近30年的会计制度在行业管理人员的心中早已打上烙印,无论是会计核算的工作习惯,还是作为情感上的割舍,公路养护会计制度这一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权威,不会轻易被放弃,况且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真正完全取代它的功能和作用,这就使得行业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排斥新生事物,不便于接受财政改革过程中诸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新生事物。

2.会计科目与财政预算收支分类科目不一致。公路养护会计制度作为一套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制度,从它诞生就注定与众不同,除了一般的会计科目如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等,更多的是具有行业特色的科目如养路费收入,公路小修保养、大中修,公路改建、抢修,绿化支出,养路事业费,养路其他费,生产支出,内部往来、养路拨款往来等,而这些内容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库收支分类中是没有的,这就使得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行业特色不能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很好的衔接,有时二者甚至有矛盾。因此影响项目资金归类和管理,给日常的会计核算带来困难。

3.资金支付方式的转变。以往的养路费、通行费资金支付是由财政支付至交通运输厅后,通过层层拨款拨付至基层用款单位,使公路交通部门的资金缺乏财政部门的有效监管,在资金拨付环节容易出现截留、挤占甚至贪腐行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所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均通过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进行,而长期的自有资金支配习惯,使得财务人员还不能在思想上完全接受,在实际操作上也不能完全理解财政支付方式的设置和使用,零余额账户的建立和直接支付方式的使用,使得原有开设的各类资金专户的存在变得没有意义,也不再符合财政的要求和规定,这就大大缩小了单位本身的资金支配权,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的金钱权力得到了约束,无论是财务人员还是单位领导都会对财政支付产生抵触。

4.财务报表的特殊之处。按照财务制度规定,一个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应当仅有一套会计报表,而在实际工作中,公路养护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还停留在资金平衡报表的年代,且往往是按块编制(如养路费报表、通行费报表、中央车购税报表),不能够反映编制单位财务信息全貌,容易造成报表信息使用者的误解。而部门决算报表是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来设置的,这就造成公路养护会计的资金平衡表不能与部门决算报表接轨,如果人为进行报表转换,又容易出现口径不同、报表项目不对应,转换标准不统一,即便转换后报表信息也大打折扣,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公路系统的收支情况,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5.预算下达和执行没有很好衔接。成品油消费税改革以后,公路养护部门的资金来源成为财政拨款,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实际工作中,基本支出在年初预算下达,大型工程项目和建设资金往往下达较晚,一般都在年底下达,有的预算资金甚至在12月份才能下达到位。而公路养护建设的施工期间一般在4月至10月左右,这就会导致开工建设预算资金不到位,工程难以进行。或者施工方垫付资金后建设,后期归还资金又会遇到困难。对预算执行和资金支付造成不利影响。使得实际会计核算工作难以操作。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措施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实现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高单位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的组合,是一个单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有效与否,关系到一个单位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潜力。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它以实现社会公共效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把社会公共效益作为衡量业绩的基本标准。随着财政改革的日益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也不断加强,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具体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有以下特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不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而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空间相对企业来说要小;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职能权限等方面受到外来制度和规定的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资本结构、会计处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相对简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逐渐开始通过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但在实际操作执行中由于控制环境难尽人意,政府预算约束弱化,并且缺乏严密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等原因,导致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作用不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问题、漏洞存在的保护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具备良好的内控意识,才能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并促使其有效实施。但在研究中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内控意识相对薄弱。一些单位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甚至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有的单位领导错误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对财务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忽视其控制监督职能。同时财务人员控制意识不强,也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约束,日常监督与控制工作做得不好,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识。

2.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部分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没有将内部会计控制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各业务环节,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甚至个别单位将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职务由一人担任。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等问题十分突出。

3.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

一是单位内部并没有对各责任科室人员的责任预算约束,也没有建立明确的费用支出和审批金额权限控制制度。业务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费用项目控制乏力。

二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

三是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例如有的单位招待费实销实报,超过审批额度就申请追加;有的单位汽车的燃油费、修理费居高不下等。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行政事业单位;应用;决算报表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一般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同的是,它主要是要对财政拨款等各种来源资金进行管理,不仅需要保证其准确性与有据可查,还需要实时的反映出管理资金的用处。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就有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年度财政预决算报告必须要进行公开,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报表编制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也可以变向的体现出决算报表编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而且由于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质量、执行情况等都是严格依据该决算报表的,所以决算报表能够充分的反应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具体情况。而且随着近年来会计电算化模式的普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更加方便了,因此就需要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部门决算报表编制上的应用了。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环节的问题及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众多行政事业单位也都顺应时代进行了一系列财务管理改革,但是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使用的软件问题,软件的实用性还有待提升。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使用的软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方便性,却在内容结构上缺乏完善性,对于财务方面的新增内容无法做到有效的容纳,而且其数据参数上设计的不合理也会导致部门决算报表数据容易丢失。第二个问题则是决算报表内容的不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的资金来至于各个不同的方向,其包含的内容就十分复杂,在方向、计量单位、数量上都是不同的,这也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决算报表编制中产生数据不准确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与决算报表之间内容关联度不高。随着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众多相关的会计项目例如会计核算方式都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导致其与决算报表编制不一致,特别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支出核算时,与决算报表内容不匹配,很难完整地反应出单位的支出情况,导致准确性大打则扣。

三、会计电算化在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中的应用

(一)通过会计电算化,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的参数设置和格式

只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决算报表参数的设置和格式,才能保证决算报表中内容数据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因此会计电算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的一个应用就是通过会计电算化的优势特点来保证决算报表参数设置。例如在原有基础上设置出行政事业单位上、下半年度的参数指标,并进行对应的横纵对比,进而进行决算报表编制,这样能够保证执行情况的全面性。还有就是会计电算化中的各种运算公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决算报表编制的效率与简洁。

(二)利用会计电算化,来确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取数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仅能对会计科目账户进行基础的核算,还能利用辅助核算,对资金各个来源与支出的方向进行明确,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管理账户。当然,对于具体应用操作需要依照一定要求。第一,将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模式中核算模块与辅助核算模块分开,并填入不同种类的科目。第二,要明确基础支出与项目支出,对它们进行区别,这样才能保障决算报表内容的准确性。第三,在区分相应内容的同时,也要对不同科目的收支情况、结余情况等进行监管,进而确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取数。

(三)应用会计电算化,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内容的填报

要想应用好会计电算化,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内容的填报,首先要把握好决算报表中的表格数据,并对之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选择最正确的数据。接着在覆辙核算科目的时候,要准备好审核工作,不能掉以轻心。最后就是在提取账户科目数据的时候,要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总账进行比较,并比较好会计核算与辅助核算的数据,根据各个项目做好收入支出这一项的内容填报。

(四)根据会计电算化,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的数据核对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的一个保障工作就是要在完成之后进行核对。通过会计电算化的辅助,对决算报表账户进行分类设置以及完成后的自动核对,能够保障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的实用性与准确性。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决算报表将全面且准确的体现出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情况,因此在决算报表编制的时候,要借助好会计电算化的优势特点,保障好决算报表的参数设置以及格式的统一,并为决算报表数据的核算与编制取数的确定体统技术层次的支持。通过这些,就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的整体水平,这也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韩淑珍.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