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3:50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篇1

第一,全会主题方面。要把握主题,深刻认识党的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提高政治站位。党的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以“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为主题,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实现路径和总体目标,旗帜鲜明、直奔主题。会议既充分展示了我们党解答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智慧,又进一步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下了“调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清了“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我国的制度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党的四中全会,更加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了党领导一切的核心作用。

第二,全会主线方面。要贯穿主线,深入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提高理论水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四中全会的主线。针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全会始终贯穿主线,既总结强调了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又明确提出了一个总体目标和十三个坚持和完善,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必须要始终贯穿这一主线,深刻领会会议的主要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深刻领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理论水平。

第三,全会主责方面。要落实主责,深入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的职责使命,提高责任水平。党的四中全会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使命职责。这就要求全国各级党委部门、政法机关都应该担负起这一职责使命,要全面学习、深刻理解会议提出的“13个坚持和完善”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前进方向、工作导向、改革指向,有的放矢地履职尽责,全面落实这个主责,提高责任水平。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篇2

一、如何理解“四个全面”?

理解“四个全面”,一定要具有战略思维、站在战略高度。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以下简称为“2・2讲话”)指出:“四个全面”是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战略布局。这就为我们理解“四个全面”指明了方向。

首先,必须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来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从“三个总”来理解。

从总依据看,“四个全面”正是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来的。同志指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四个全面”就体现和贯穿了这条生命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问题,只有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际都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具体体现,都是从不同侧面推进改革开放,都是从根本上为改革开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制度性基础。同时,全面从严治党也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从总布局看,所谓五位一体,是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实质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五位一体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中国现阶段的特征所决定的。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资源压力越来越大,已经难以支撑经济高速运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腐败现象蔓延,极大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等等。这些问题,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小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成挑战。进言之,现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复杂期、敏感期,任务之坚,阻力之大,前所未有,必须具有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必须整体设计、总体谋划,必须全面发展、协调推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深义。而“四个全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面,它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提出来的,是“总布局”的体现和具体化。

立足于“总依据”、“总布局”来看“四个全面”,不难发现,“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一致的,提出“四个全面”就是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下去,并增添新的精彩篇章。

其次,必须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来理解。

党的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也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志用中国梦来称谓这个总任务。如何实现中国梦?党的十提出分两步走,即“两个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两个一百年”看,“四个全面”应该是实现中国梦或者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第一个阶段目标的战略布局,因为“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之下的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中的一个阶段性任务。这个战略布局不仅是管全局的,而且是管长远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阶段性目标,这个阶段性目标,一方面是为长远目标打基础的,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第一个百年”的阶段性目标,而且服务于“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服务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全过程。

最后,必须立足于“一体三翼”来理解。

“四个全面”之间是什么关系?目前对这个关系最经典、最权威的表述就是同志在“2・2讲话”中所作的概括。这个概括至少从三个方面阐释了“四个方面”的关系:

目标与举措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后三个全面是为第一个全面服务的,是“一体三翼”的关系。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一体三翼”说明“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不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后三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后三个全面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每一个都不能离开另外两个。所以,对于每一个全面,我们都必须把它放到“四个全面”整体中来理解,放到与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中来理解。

同等重要的关系。同志说:“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看作是战略目标,这并不意味着它比其他三个全面重要,“四个全面”同等重要,每一个都不能看轻,每一个都具有战略的价值和意义。

二、“四个全面”新在哪里?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治国理政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新的战略思想和重大的行动指南。这些论断中都有一个新字。那么,“四个全面”新在哪里?

1.把“四个全面”组合在一起就是创新。

“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以前都讲过,为什么说是新飞跃、新创造、新境界呢?创新一般分为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集成创新、应用创新,也可以分为原创性创新和综合性创新。“四个全面”就是一种综合性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来的,深化改革是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来的,依法治国也是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从严治党在党的十三大就写进了,党的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结合起来讲。也就是说,在同志就任总书记前,“四个全面”的内容都分别提出来了。同志把这四个方面作为我们党现阶段的战略布局提了出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指针,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综合性的,是创新。同时,“四个全面”的组合不是简单地拼凑,不是无关系的罗列,而是有内在的、紧密的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作出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这当然是一种创新。

2.“四个全面”最大的创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全面”。

“四个全面”明确把重点放在定语“全面”上。而这就是“四个全面”的最大创新。进言之,在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论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深化改革,还是推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都要“全面”,都要系统协调,各个方面都要齐头并进,不能单兵突击、零敲碎打。不仅推进每一个全面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而且四个方面也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关于全面性,同志讲了很多,在不同的场合用了不同的词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比如,他多次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他特别强调要有战略思维,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他一再要求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这些其实都是在讲全面性。特别是对于改革的全面性,他谈得最多。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在广东考察时,他系统阐述了改革的全面性。他说:“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2012年12月31日,在十八届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以下简称为“2・17讲话”),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那么,同志为什么要强调全面?

首先,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民的需要有精神需要也有物质需要,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也要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所以社会主义必须要全面发展。同志指出:强调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其次,是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的。同志在“2・17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前半程是建立“基本制度”,后半程是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制度体系也就是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如何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了答案,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涉及国家的方方面面,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完善和发展,都不足以形成制度体系。所以,同志说:“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再次,是由现阶段我国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同志对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状况有过全面论述。总体来看,我们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也势必面对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特别是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呈现,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复杂的高度敏感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犯颠覆性错误;一个微小的问题处置不当,就可能出现“蝴蝶效应”,引发整个社会动荡,导致整个系统发生性质改变。而“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从经济领域看,我们处在经济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速换挡期、前期经济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经济下行的压力巨大,提质增效的任务繁重,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依然复杂多变。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还不高,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实现国富民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改革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从依法治国方面看,法治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当前,从立法到执法、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文化、从法治体系到法治国家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同步提高。从从严治党看,党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状况总体良好,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从思想观念、制度体制、组织架构、能力作风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国的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发展。

3.“四个全面”中有重点,是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办事情、做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分层次、有重点,在注重全面性的同时,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突破,带动其余。“四个全面”就是这种思维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体现了“两点论”即全面论,而且体现了重点论。因为,相对于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本身就突出了重点。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一个长远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为实现“第一个百年”而进行的布局,是一个“阶段性布局”。既然是阶段性布局,那么就必须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就必须明确这一时期的重点。进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其他各方面建设,但这是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重点抓什么工作?需要突出什么战略举措呢?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此意义上,“四个全面”就是从五位一体中“抽取”出来的重点。

同时,三个战略举措也都各有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志在对这个总目标进行阐释时指出:“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和推进;而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加强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建设,严明党的纪律,严守党的规矩。进言之,全面并不是不抓重点,全面之中有重点。这些都是同志的辩证思维的体现,也是“四个全面”的创新之处。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篇3

一、我市社会管理工作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社会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创造了很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成功经验,如: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四大四进四送”活动、应急联动与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平安e家”电话报警系统建设、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工作和“大调解”工作机制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全省首创并正在实施社区综治“网格化”服务管理、城乡一体化户籍制改革等等,为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铜陵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研中同时也发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理顺;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缺位;社会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社会管理组织领导体系有待加强等。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面对,开展有效的工作。

二、几点工作建议

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应着力构建“1115”工作格局,即:“以五大体系建设为载体,以一套班子(党政共抓)建设为保障,以一个中心(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工作目标,以一条红线(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全面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以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载体,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利用两年时间,建成专群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和网格化布警机制。根据发案形势和特点调整警力和布局,扩大巡逻防控范围,延伸巡逻防控触角。二是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加大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重点地区、繁华地段的治安乱点整治力度,重点打击入室盗窃、电信诈骗、、抢劫抢夺财物等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的行为。三是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防控体系。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列入综治工作目标责任考评,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和措施落实到位。四是大力推进交通组织体系化建设、交通指挥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公路电子监控系统”建设工作,确保城市道路畅通,群众出行方便。

(二)以创新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为载体,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一是建立社区多元治理机制。推进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支撑的整体架构,理顺和规范社区组织体系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二是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推进社区工作准入制,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培育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健全社区居民自治规章,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评价机制。继续深化“四大四进四送”活动,大力推广听证会、论证会、居民评议、社区qq网络服务队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四是全面推行综治“网格化管理、亲情化服务”服务管理模式。健全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工作平台,依托平安和谐服务队,履行“人、地、物、事、情、组织”六位一体工作职责。

(三)以创新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服务管理体系为载体,体现服务为先新理念

一是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集中采集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全面推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以居住证代替暂住证,构建起流动人口常态化、动态式服务管理平台。二是进一步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统筹市县(区)两级财政,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出监(所)必接机制。建立市级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职能为一体的“阳光中途之家”,安置重点帮教对象。三是进一步做好社会闲散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帮扶、引导工作。启动实施未成年人违法及轻罪记录消除制度的实践,探索完善工作流程。四是进一步做好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工作。继续将精神病人免费服药救助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行动,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

(四)以创新社会管理队伍体系为载体,形成社会管理新合力

一是加强基层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以基层综治工作中心(站)规范化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集中办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群众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构建矛盾纠纷在中心化解,重点难点问题在中心解决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按规定配足协管力量;加快建立各类社区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组织,提高群防群治水平。三是创新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机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设置社区工作者岗位。拓宽选人视野,优化人员结构,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以创新社会管理组织领导体系为载体,推动社会管理上台阶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篇4

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党的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应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一是深刻领会会议重要思想。《决定》通篇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光辉,充分体现了全党智慧、人民意愿和时代要求,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历史的厚重情怀和使命担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和政治宣言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贡献、实践贡献、理论贡献。

二是加强学习宣传会议精神。要将全会精神传达宣传到系统每个党员,推动大家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紧密结合X实际,将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特别是要从每个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加强学习、增强本领,不断提高想事谋事干事的能力,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把每个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党的坚强战斗堡垒,团结带领广大民警推动工作,真正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公安力量。

三是紧密结合当前重点工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自觉坚持,坚定维护,主动贯穿到各项实际工作中,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并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强化制度的约束和监督,切实做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重要工作部署,将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不断提升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努力使人民群众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学习党的四中全会心得二

党的四中全会于2019年10月31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大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把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的决心、远见的卓识,对确保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这次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生动实践,深刻阐释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并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制度作出战略部署,通过提出的13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

从党的四中全会通过的这一决定,我们看到“中国之治”的美好前景清晰可见。循着这次决定明确的奋进之路,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正向我们走来。

作为一名党员发展对象,一是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全会公报,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精神实质,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目标要求、丰富内涵、制度特征、根本保证;二是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牢固树立“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工作理念,立足本职岗位,主动担当作为,认真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为不断提升邮政服务体系和服务水平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

学习党的四中全会心得三

党的四中全会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它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学习贯彻落实好四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全国上下都应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坚决抓好贯彻落实一体谋划推动,从“四个方面”出发下功夫,推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第一,全会主题方面。要把握主题,深刻认识党的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提高政治站位。党的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以“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为主题,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实现路径和总体目标,旗帜鲜明、直奔主题。会议既充分展示了我们党解答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智慧,又进一步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下了“调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清了“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我国的制度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党的四中全会,更加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了党领导一切的核心作用。

第二,全会主线方面。要贯穿主线,深入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提高理论水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四中全会的主线。针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全会始终贯穿主线,既总结强调了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又明确提出了一个总体目标和十三个坚持和完善,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必须要始终贯穿这一主线,深刻领会会议的主要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高理论水平。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篇5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总体要求,以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为基本任务,以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提高群众安全感为目标,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安防控、综治基层基础、公共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绩效的新提升。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系列平安创建覆盖率达100%,深化基层基础建设,综治工作各项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不断下降;治安重点地区得到有效整治,居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明显提升,确保群众安全感92%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提升维护稳定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制度。严格实行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切实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二是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实施重大决策、政策、项目和活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稳评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向村(场)、社区延伸,不断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工作,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

三是完善大调解组织网络。扎实推进镇调处中心平台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确保人员、经费、制度、办公场所和设施落实到位,强化调解员队伍建设。

四是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整合专业调解和社会调解资源,推进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推动大调解与工会、妇联、劳动、法律援助、仲裁、民政等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五是着力解决进京非正常上访。积极参与依法治理进京非正常上访专项治理,大力推行“阳光”,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积案终结制,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依法做好劝返接回工作,依法规范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行为,坚决压降进京非正常上访。

(二)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一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推进流动人口居住区建设,按照“集中住宿、集中服务、集中管理”和社区化管理模式,在工业园区高标准建立新市民服务管理站,落实新市民社会化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和“群租”现象的专项治理。建立对社区、企业、物业、中介、学校、旅馆等全覆盖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体系,切实掌握流动人口落脚点动态。

二是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深化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切实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和改进吸毒人员社会化管控工作,配好禁毒社工,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80%以上,戒毒康复人员安置就业率达70%以上。建立精神病人定期排查机制,实行分级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达80%以上。

三是构建公共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交通安全生命保障工作,推进以“四个文明交通建设”为抓手的交通安全进社区工作,加强道路交通智能化、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推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加大火灾隐患整治力度。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今年要按照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的要求,对集镇交通秩序实行挂牌整治,突出抓好校园周边地区的整顿,完善安全隐患“群防、群控、群治”社会动员机制。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提高监管水平,杜绝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是创新鲜明正确舆论导向机制。抓好平安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禁毒、反、交通安全、防火防盗等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平安建设成就和治安防范举措。加强网络虚拟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强化基础信息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深化“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三)紧紧围绕提高群众安全感目标,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一是开展专业化打击违法犯罪行动。组织开展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多发财犯罪和涉众涉稳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入开展反专项工作,大力推进“无地区”创建活动。

二是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感知安保3.20”和家庭技防建设,60%以上的城市老小区和安置房小区达到城市安防标准,积极推进“平安e家”等安防项目,提高居民户、商铺等技防设施覆盖率。加强专业巡防队伍常态化巡防,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巡防,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行为。

三是开展常态化治安重点地区整治。以治安复杂、案件高发的地区和部位为重点,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原则,发挥综治部门牵头作用,组织和动员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排查整治,健全滚动排查整治、包干问责、巡防管控、联合整治等长效机制,落实长效管理。

四是深化系列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村(社区)等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家庭、平安交通、平安工地、平安娱乐场所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

(四)强化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深化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统一指挥、集中办公、整合资源、处理实务的工作机制。加强村(场)、社区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各村(场)、社区落实1名主管综治工作的干部,实现综治办、治保会、警备室、调委会“运作一体化、运转实体化、流程规范化”,使之成为化解矛盾、畅通民意、治安服务、重点帮教的基层综治工作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是落实责任。强化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责任意识,严格履行综治和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与个人责任制,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等办法,健全并严格落实综治和平安建设的责任机制,做到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做、责任有人负,确保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

二是强化保障。切实落实综治和平安建设各项工作保障,确保组织健全、人员落实、资金保障,为综治和平安建设有序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健全完善综治和平安建设各项机制制度,并切实加以落实,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提升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绩效。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篇6

一、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四个全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也是对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认识的新境界、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四个全面”的每个“全面”都有各自丰富的思想内涵,各个“全面”之间又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另外三个“全面”是重大举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二、努力落实好“四个全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开宗明义的这一要求,是真抓实干、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的又一动员令。目前我市主城区正在进行城市管理事权下划的改革,理顺了管理体制,不少事项已落实到位,必将有力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

(三)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论断,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诸多考验。无论是推动保障科学发展,还是有序推进改革;无论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都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四)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首先要严格按照办事。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入党誓言,以焦裕禄、杨善洲等模范人物为榜样,对照宗旨检查言行、修正坐标。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以实际行动作表率。

从严治党,还必须严肃党纪,坚决惩治腐败。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牢固树立意识,自觉用规范言行,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改进工作作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改作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历史已经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比然会被滥用,必然导致腐败。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们要慎用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自身做起,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学习四个全面重要论述心得体会(二)

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学习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点体会

聊城市科协副主席王延飞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牢牢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自觉贯穿于工作实践的始终,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实现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职尽责。

一、牢牢把握“四个全面”的深刻内涵

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首次并提“四个全面”,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式形成。

90多年来,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到确定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几代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壮阔。“四个全面”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以来,从履新不到一个月就去“得风气之先”的广东考察,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擘画改革新蓝图、吹响改革集结号,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关于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判断,有“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韧,有“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气魄,针对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回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执着的改革品格、鲜明的改革气质、奋发的改革精神。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作了深刻阐述,这就是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我们说,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全面深化改革要塑造的,是一个更有实力引领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为此,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重要内容,是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的再动员、再部署。在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落脚到从严治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我们探索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牵引作用。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还就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强调了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等七条意见。为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如果不能全面从严治党,就有的危险;如果不全面从严治党,就不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党的十以来党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我们可以看到,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全面”是基础,它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它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守纪律、重申守规矩;它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既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又要层层传导压力,全党动手、全党参与。全面从严治党,意味着党的建设要在“严”字上铆足力气、下足功夫。思想上要把好“总开关”,作风建设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制度落实强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反腐败斗争强调“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治标和治本的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这一党建战略思想,开创了党建新格局,表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治国理政规律有了新探索、新认识、新创见。

二、牢牢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联系

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每一个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彼此互关互联、有机统一、互促共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达成,改革是途径,法治是保障,党的建设是根本。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然而,要把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加起来还多的大国带入全面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全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以踏石留痕、抓铁有印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求全党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通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要求全党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而担负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来进行,紧紧结合全面依法治国来推进,紧紧依靠全面从严治党来保障。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从严治党,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为此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总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审视,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个全面”中去定位,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去把握,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为何新一轮改革要在各个领域统筹推进,为何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娣妹篇”,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没有法治中国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图景再宏大美好也难以实现;深化改革离不开法治的推进,尤其是当下改革进入深水区,各领域的改革工作骨头难啃,矛盾多发,更需要以法律明晰各利益方的权利边界、行为边界,为改革营造一个规范、有序、清爽的环境和氛围,最大程度降低改革的成本;党的领导是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依法治国离不开从严治党,通过从严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权由法定,权依法使,使权力能在法治之下运行而为民造福。换言之,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在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如所要求的,全社会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核心力量,也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构成了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正是基于“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的忧患意识,多次重申“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号召全党及时解决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经受住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才能更好地消除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为此,全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坚强的政治保证。

三、将“四个全面”始终贯穿于实际工作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完整地展现出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刻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论述,并自觉贯穿于自身的实际工作之中。

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党的十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进一步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我们说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把理想信念当作指引前行的灯塔,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灵魂深处深刻认识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夯实理想信念根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如党的十报告所指出的,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要心系群众,执政为民。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就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必须牢记“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始终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从思想上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真正将宗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真正做到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群众为师,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干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真抓实干,注重落实,攻坚克难,埋头苦干,象所要求的那样,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而不是树立自身形象、为自己升迁铺路;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把抓落实的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而不是盲目攀比、竭泽而渔。总之,只要我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踏踏实实地干,勤勤恳恳地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托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篇7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四个全面”,是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针对新形势下的机遇、挑战和历史任务而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

这“四个全面”,每一个都有一个逐步提出、日益明晰的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小康之家”的设想。2002年,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十七大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12年,十将“建设”改成“建成”,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2012年的十,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说,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全面依法治国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1997年,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2012年,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2014年10月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中央全会的专门议题,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不断对党的建设作出部署。邓小平同志一再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的十六大和2007年的十七大,都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格局。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命题和任务。2012年,十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再次强调要从严治党。2014年10月,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现在,又直接使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表述。

在逐个强调每一个“全面”的基础上,去年以来,从治国理政大思路的高度,进一步对“四个全面”进行重要整合,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概念,使这“四个全面”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从现在公布的材料来看,在起草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过程中,中央对于文件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2014年8月,在就《中共中央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听取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时,明确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提出文件要把握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在对《决定》作说明时,明确说明了“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的指导思想。

2014年11月,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再次列举了“三个全面”,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又在“三个全面”后增加了一个“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这是在公开报道中,第一次把“四个全面”并提。由此,“三个全面”进一步上升成了“四个全面”。

这“四个全面”意味着什么?怎么定位?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肯定“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并且第一次亲自用“战略布局”这个词来概括十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这说明这“四个全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个全面”体现了治国理政的思路和蓝图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治国理政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战略。尤其是在某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治国理政的大思路至关紧要。思路错了,就会把国家领错方向;思路有毛病,也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而思路正确,就能够把国家引向兴旺发达的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伟大的历史转折,随之改革开放的潮流蓬勃兴起,使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为改革开放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所有这些,都是在关键时刻把国家领向了正确方向,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十字路口,各种思潮纷纭复杂,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往何处去?

从十到现在,一共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已经发表了大量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大都具有开局的性质,实际是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的问题。因此,也可以说,初步展示了长期思考和谋划的关于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大蓝图。毫无疑问,总书记未来必定会继续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按时间计算至少会有现在的五倍,因此,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路和蓝图今后还会继续丰富和发展,并不断接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它们怎样归纳整理,构成什么样的完整体系,也还需要继续研究。但可以肯定,这些讲话,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体现了他对于治国理政大思路的思考和理念。

就“四个全面”而言,亲自将它定位为“战略布局”,因此,毫无疑问,它是治国理政大思路和大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以来治国理政的大思路。

认真领会和把握“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除了定位外,它还包含哪些内容?相互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整体上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

对此,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亲自做了说明。他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的这个说明,清楚地界定了每个“全面”的地位、作用,也从总体上界定了“四个全面”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这是党的十提出的总目标。它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一系列要求。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即两个数字都要翻番。在此基础上,还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现代化国家。过去还有一个“基本”,叫“基本实现”。现在“基本”两个字已经去掉了,就是实现,这样要求就更高了。进一步,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一些连贯的目标,构成了非常豪迈的中国梦。

从全面深化改革来说,十规定的到2020年的目标,同时包含发展目标和改革目标两个方面,报告的小标题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说,听取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时,直接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紧密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从全面从严治党来说,也作了深刻论述。他指出,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三大战略举措,都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也要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大举措实施得不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就要受到影响,目标就不能保证实现。

三大战略举措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互相渗透,共同推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由党来领导,因此,就必须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也必须由党来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也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每个党政组织、每个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和遵守宪法法律,不能把党的领导作为个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挡箭牌。同样,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于法有据的关系,在改革的过程中及时做好法律立、改、废的工作。而全面依法治国,也要坚持改革方向和问题导向,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

正确理解“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先后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作出了规划和部署。这种演化过程可以大致梳理如下。

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1987年,十三大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认为,这就是一个根本的战略布局。所以,1989年11月,他强调:“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

随后,党中央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05年,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将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十报告进一步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在阐发十精神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什么关系?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在中央没有明确界定之前,我们可以尝试着做些分析:从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来看,总体布局是可以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而有所调整、有所补充的。在新的形势下,提出战略布局,体现了十以后新的中央领导的执政理念和思路,具有新的特点和风格。这“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到底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是互补关系,还是取代关系?现尚无定论。不管什么关系,这“四个全面”,突出了新形势下治党治国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坚持这样的布局,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篇8

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并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相对滞后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人民法院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人民法院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二是随着改革进程加快,来自各方面风险挑战逐渐增多,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信息网络等领域的问题更加突出,各种矛盾易发多发,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诉诸法院,案件持续增长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许多案件成因复杂,处理难度加大,人民法院解决社会矛盾的责任更加重大、工作任务更加艰巨;三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环境和公众参与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任何司法个案的审判执行情况,任何法院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任何司法信息的披露,都可能引起群众的高度关注,都可能成为舆论焦点和公众话题,甚至可能被误读、被炒作,给法院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挑战,做好人民法院工作,必须深刻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责任担当,把“四个全面”的精神要旨贯穿于审判执行工作的全过程,勇于创新,锲而不舍地推进。

在我国,人民法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是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政治使命。司法权作为至关重要的国家政权,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确立起来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把人民法院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加以考虑,自觉主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人民法院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系统,构成完整的战略布局,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动力、社会运行、社会主体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样本,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系统主题,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它用新的视野、新的方略、新的布局,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途径,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常态下做好人民法院工作,务必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四个全面”内涵,明确法院工作方向,自觉把人民法院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协调推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为人民法院服务大局指明了前进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为人民法院公正司法指明了实践路径。霍姆斯说,“我们占据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的方向。”新常态下做好人民法院工作,必须深刻领会“四个全面”的历史意义、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关系,以“四个全面”为引领,明确方向,忠实履行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神圣职责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党的十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是由这个统一的奋斗目标来统领的。正如指出的那样:“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在这个“全面”里,“全面”是关键,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全面”,其内涵宏厚,外延广阔。人民法院工作在其中的意义重大。司法,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不是直接的社会生产力。但是,司法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必不可少的内驱力因素和保障性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司法活动不仅在规范市场、调节市场、调整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分配、指导市场主体依法规避市场风险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驱动作用;而且在保障市场公平、稳定、有序运行方面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不仅如此,司法活动还是政治民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是直接适用现行法律以调整社会关系的舵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后盾力量。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死水一潭不行。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因此,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必须加强创新驱动,其实质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人民法院服务大局,助力小康社会建成,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在司法体制改革上做文章,切实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着力破解影响法治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提升司法能力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意义重大。它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现行司法体制中一些违背司法规律、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譬如,司法权地方化倾向明显、审判活动行政化色彩浓

厚、法官职业化程度较低、审判质效不高等,极大影响了司法的社会公信力,从而减弱了司法对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焕发司法生机,提高司法公信力,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就必须着眼于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保证公正司法,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着眼于建设高素质法官职业队伍,推进法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法院队伍。这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既要坚持遵循司法规律又要坚持公正司法。这是改革的原则,也是改革的准绳。“伏虎要知虎性”,司法体制改革要严格遵循司法规律,体现司法活动特点和权责统一、权力制约、公开公正、程序实体并举并重等要求。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改革,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实现公正;公正,才能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和途径。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其生命力在于实施,其权威也在于实施。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和实施,法律的社会治理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法院作为法律实施的主体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之一,将在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面对各种社会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人民法院审判职能的完善与发展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依法治国要求法院功能转型并为其发展提供依据和空间;另一方面,法院功能的发展与运作并将在客观上推动依法治国的实施。因此,找准人民法院的功能定位,尤显关键和重要。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打击犯罪、解决纠纷依然是人民法院的直接功能。解决纠纷是法院制度产生的基础、运作的主要内容和直接任务,也是法院其他延伸功能发挥的先决条件。概括起来无非三个方面:一是打击和预防刑事犯罪,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二是调处民商事纠纷,保护社会主体合法权益;三是制约社会权力,确保国家政府权力依法运行。实现人民法院的这些功能,总的来讲,就是要严格司法,确保司法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正如培根所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为此,人民法院必须立足审判职能,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审判质量效率,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从严治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作风建设如此,党的建设如此,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如此。”

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开启了党建新常态,给人民法院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法院工作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障。面对司法新常态,人民法院只有矢志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都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二者相互统一。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必须以党的领导为前提,并以符合司法规律的方式维护和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实施党的执政行为。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篇9

一、认真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依法行政

全区司法行政系统要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契机,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基本原则的要求,采取措施,落实依法行政的工作要求和任务。严格依法办事,规范办事程序,努力树立全区司法行政部门的良好形象。

二、认真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法治*”建设

各所要根据《法治*建设实施规划》要求,抓好“法治*”的全面启动工作,要履行依法治区、镇(街道)领导办事机构的组织、协调、督促职责,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落实《江苏省法制宣传条例》,深化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真抓好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制宣传,抓好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相关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连的法律法规教育,传播法治思想,不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要把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深入推进地方、行业和基层依法治理“三大工程”,重点加强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力争我区30%以上的村、社区达到民主法治示范点的标准。同时,要积极参与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充分发挥全市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

三、深化和完善“大调解”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能力

全区司法行政系统要高度重视“大调解”机制建设,认真履行调处中心的职责,坚持每月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会议,督促责任单位,加大矛盾纠纷调处的化解力度,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要全力推进调处中心的规范有效运作,努力做好调处中心建设的探索、完善和规范工作,积极开展调处中心规范化创建活动,督促党政领导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确保调处中心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四到位”。要按照“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会做群众工作”的选人条件,选好、配强调解员队伍,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调解员队伍的素质。要不断创新调处工作机制,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切实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的衔接,努力提高“大调解”机制的活力和效率。

要进一步抓好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大力发展调解信息员队伍建设,努力构建矛盾纠纷预警、防控、化解体系,提高调解工作水平。在大力加强镇、街道调委会建设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企事业单位和村组、社区调委会的整顿、健全工作,探索区域性、行业性等新型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延伸触角。按照“六有、四落实、四规范”的标准,继续推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全区要继续开展人民调解创“四无”的防激化活动,力争全年民间纠纷调解率达到98%,调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在各镇、街道实现无因社会矛盾纠纷激化酿成恶性自杀事件、群体性上访案件、群体性械斗和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的“四无”目标。

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司法所是基层政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全区司法行政系统要按照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人事局、市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积极与区编制、人事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充实人员,努力使各司法所配有3名以上工作人员。要加强与镇(街道)领导沟通,争取财政的支持,努力使司法所具备必要的办公设施和充足的工作经费。尚未达到规范化标准的司法所,要对照条件,积极创建,实现机构健全、人员力量加强、队伍素质提高、内部管理规范、办公条件改善的目标。

五、认真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是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渠道,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方式。全区司法所要做好法律服务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加强诚信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为公民、法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要积极组织和引导法律工作者参与人大、政府领导接待工作和涉法工作,协助领导和政府部门做好群众工作,引导公民、法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努力。

要按照《法律援助条例》规定,自觉做好群众法律援助诉讼和非诉讼案件的接待受理,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和影响度,努力帮助基层政府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公害污染等群众利益受损的突出问题。

六、稳步推进社区矫正扩大试点工作,完成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任务

全区司法行政系统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司发[20*]3号文件)精神和全省社区矫正部署会议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我区的社区矫正扩大试点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开好动员部署会议,建立试点工作组织机构,落实工作人员,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流程,规范工作制度,摸清社区矫正对象底细数,做好接受和衔接工作,稳步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确保社区矫正扩大试点工作在我区顺利开展。同时,要从分类管理、加强管控、建立基地、劳动就业等方面进行探索,深化社区矫正工作,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

七、认真好安置帮教工作,促进社会治安秩序良性循环

各安置帮教工作站要按照“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法制化”的要求,围绕减少和预防重新犯罪工作目标,会同镇(街道)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稳定、疏导、扶持回归人员,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安居、就业、致富,确立艰苦创业、合法经营意识,切实帮助他们中的“三无人员”解决基本生活困难问题,通过积极协调,促使他们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使安置率达到85%以上,帮教率98%以上,努力减少重新犯罪,减低重新犯罪率,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6%以下。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和帮教对象的亲属等社会关系共同参与安置帮教,不断提高帮教工作水平,营造全社会关注、理解和支持安置帮教工作的良好氛围。

提高社会治理的四化篇10

很高兴迎来了全市xx现场会在我区召开。这次会议既是对我区工作的肯定,又是对我区工作的鞭策,也是我们学习兄弟区、市、县宝贵经验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必将推动我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对市委、市人民政府、市综治委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莅临我区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我区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简要的汇报。如有不妥,请大家批评指正。

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创平安、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平安建设达标区(市、县)”、“平安街道(乡镇)”、“平安社区(村)”、“平安小区”、“平安村寨”、“平安楼栋”、“平安院落”等系列创建活动,并提出争创“平安建设模范区(市、县)”,以“小区零发案,社区低发案”为目标,逐步积小安为大安。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区结合实际,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切实落实治安防范各项措施,创造性地推出了基层综治工作“三长”(即楼长、院长、居民组长)责任制,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群众安全感达到88%以上,为构建和谐城区、生态文明城区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一个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问题,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新期待、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科学发展,牢固树立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布局服务、为实施“居有所安”行动计划服务的思想,坚持把综治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去推进,着力解决社会治安领域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用和谐理念处理社会矛盾,不断深化对综治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综治工作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新平台,不断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

二、强化“两大保障”,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有序推进。

(一)强化组织保障。为保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正常开展,区委、区政府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全方位部署.今年以来,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今年先后9次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严打整治工作等进行专题研究,先后下发了《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居有所安”行动计划的工作方案》、《××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居有所安”行动计划工作责任分解表》、《“居有所安”行动计划及“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行动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区平安建设模范、先进街道(镇)考核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了各部门和街道(镇)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区四大班子领导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群众聚居地以及治安复杂场所的治安防范工作进行了解,结合实际,抓住重点,强化措施,明确责任,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工作。同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强基层综治力量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进一步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

(二)强化经费保障。我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仍加大综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优先考虑、优先安排,20xx年我区综治经费预算为××万元,目前实际投入××万元;各街道(镇)将综治工作经费列入年初财政预算,保证了综治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组织“三长”参与,壮大治安防控有生力量

长期以来,街道(镇)人少事多的矛盾比较突出,从事综治工作的一般为3-5人,每个社区仅1-2人,要承担综治、维稳、、调解、普法、反邪、帮教、禁毒、处置突发事件等近10项工作,还要参与办事处(镇)组织的各类临时工作,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同时又有大量既熟悉情况、又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人员未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如居民小组长,仅××办事处辖区就有××人,超过办事处在职人员一倍以上,加上负责每个楼栋、院落的楼长、院长,是一支可参与基层综治工作的巨大力量。在实行综治“三长”责任制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楼群院落的卫生和精神文明督导等方面的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协力不多。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我区从今年初,在社区建立综治办的基础上,在××办事处试行楼长、院长、居民小组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长”责任制,赋予其参与综治工作的职责,主要有:参与治安防范工作,督促检查防火、防盗、防治安灾害事故措施的落实情况;广泛收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个方面的信息,收集和提供预警性、突发性紧急信息,并及时上报社区综治办、派出所;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活动,为公安机关侦破辖区内发生的刑事案件提供线索、配合保护犯罪现场、收集证据;协助社区对刑满释放、解教劳教人员进行教育,帮助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协助社区、司法部门调解邻里间的纠纷,处理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居民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防止矛盾激化。

通过实行“三长”责任制,将一大批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有效化为我用,充分发挥其发现及时,协防迅速,处理得快的前沿作用,构筑了一个以党委、政府为领导,综治部门为龙头,社区为平台,“三长”为纽带的治安防范网络。经过半年多的运行逐渐显现出成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区拟逐步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四、做到“四个结合”,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在“三长”责任制具体实施中,我们努力做到“四个结合”:

(一)与人尽其才相结合。担任“三长”的人员中,有离退休人员、治安积极分子,也有“4050”再就业人员、享受低保人员。离退休人员中有很多同志离退休前是党员、干部,他们对党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政治上过得硬,工作作风踏实,善于做群众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意在公益事业中发挥余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威信、有能力,办事公道,知法守法并能热心于治安防范工作群众又拥护的治安积极分子、“4050”再就业人员、享受低保人员,多数也愿意在社区公益性岗位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实施综治“三长”责任制,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出他们的能力、水平,合理利用了人力资源的,做到人尽其才。

(二)与教育培训、提高素质相结合。担任“三长”的人员,由于其文化知识、工作经历、家庭背景、个人素养千差万别,加之基层综治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法律法规性强,各种事务千头万绪,工作对象又是具体的人,对基层综治工作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工作伊始,当务之急就是对“三长”开展教育培训。我们从加强队伍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入手,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分期分批对“三长”开展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辖区基本情况、治安防范的基本知识,以及识别罪犯的方法。通过培训,“三长”的政治素质、业务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够明确了解自己的工作范畴、工作方式、目标任务、基本要求,提高了“三长”的整体素质,达到了能够掌握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与骨干带领相结合。为了让“三长”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们还以办事处(镇)综治办、社区民警、社区综治办的工作人员为骨干,每名骨干带领一定数量的“三长”开展一段时间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析难解惑,言传身教,直到其能独立完成工作为止。

(四)与救助困难群众相结合。

针对“三长”中的“4050”再就业人员、享受低保人员家庭较为贫困的现状,我区为每人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这一措施对稳定“三长”工作情绪,提高工作效率,实行有效管理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五、在四个方面初见成效

实行“三长”责任制,整合了资源,增添了力量,社区综治各项工作都得到了落实,已在四个方面初见成效。

(一)强化了楼群院值班守护工作。我区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大力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切实落实治安防范各项措施。以辖区主要街道为主线,并延伸到两侧巷路,进行全方位防范,全天候巡逻,使街面见警率和见警时间大大提高,确保了90%以上的治安巡防队伍用于社会面巡逻防范。今年,按照市里的有关要求,我区积极开展组建由区财政负担的专职治安巡防队伍,预计近期组建完毕。加强居民住宅区的群防群治工作,封闭式小区防范措施严密到位,全区封闭式小区××个,已达到100%实现有人值班看护,半封闭式小区××个,90%实现有人值班看护,其他居民住宅区也结合实际,有相应的治安防范措施。

(二)增强对四类群体帮教工作的力度。定期开展四类群体排查工作,建立四类群体人员工作台帐,落实一人一档,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四类群体的登记率、建档率、帮教率均达到100%,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档卡全。

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按照“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职责规范化”的要求,强化衔接管控和帮教帮困工作,提高安置比例。坚持“六个及时”,即(及时接茬、及时建档立册、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及时帮助解决就业、及时回访、及时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把帮教安置工作落到实处,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低于5%。

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三长”每月定期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进行一次摸底登记,并协助社区民警作好暂住人口、出租房屋的办证工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的犯罪率。

(三)强化矛盾纠纷协调处理。在排查处理矛盾纠纷的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五个一”,即每月一排查、每月一台帐、每月一例会、每月一交办、每月一督查,把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动态式”排查,全面查找隐患,不留“死角”。同时,针对敏感时期和全国、全省、全市重大政治活动安排,有的放矢地开展专项排查,找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予以调处。全区各种矛盾纠纷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强化对重点疑难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把重大矛盾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有效控制和减少重复访和越级访。20xx年,全区共处置影响较大的××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起,下降率为40%,涉及人数为××余人(次),到省政府处置及配合处置的非正常群体性上访事件共计××起,涉及人数为××余人,自行调处矛盾纠纷××起。

(四)信息渠道更加畅通。由于“三长”大多是街坊中热心公益的人员,在邻里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与号召力,熟悉了解小区情况,凡是涉及到本小区或本社区的工作,由当地的“三长”开展起来更加顺利、到位,尤其是在严查出租屋、重点户有无传销、组织等工作中,“三长”熟门熟路更能及时发现和掌握。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三长”既可将信息及时上报,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或参考,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群众情绪、引导群众采取正确的方式诉求、避免事态扩大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