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3:06

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篇1

环境治理这个议题突出而且生动地反映了现代社会治理形态的一种深刻变迁:现代国家的治理在尺度上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国家的功能在三个向度上被分散了:向上、向下、向外。也就是说,国家的角色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义,一种新的治理地理正在出现(Reed&Bruyneel,2010:646-653)。具体而言,治理尺度的“上移”指的是,原来地方或者国家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被更高一层级或者跨区域的组织和机构所承接。同时,重大议题也越来越超越地方国家甚或民族国家的界限,变得具有地区性或国际性的意义;治理尺度的“下移”指的是,人们开始把视线从自上而下的政治过程转向“在地化”的一些方面,意识到地方层面的权力、关系、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地方层面的审议、协力而达成更高效、更具有合法性、回应性的一种治理。这主要体现在更多的非政府组织、民间企业和公民逐渐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治理尺度的“外移”涉及到很多维度,不仅指治理过程从国家机器更多地向社会开放,也是指行政和管辖边界层面的外移。环境问题通常是跨空间区域和时间边界的,因此就有必要在政府和相关行动者之间找到一个环境治理的合作模式。这种多层次的治理不仅强调水平的跨地理空间的联结,也强调垂直的跨空间层级和组织层级的联系,强调多层级政府之间的知识、信息共享以及合作、对话。同时,这一治理体系并没有削弱国家的地位,而是着重于国家在各种政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面孔”。引入治理尺度这个概念,是因为它能够很好地涵盖今天中国空气污染治理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反过来,空气污染这个议题也十分典型地体现了现代国家治理尺度变迁的趋势和特征。首先,空气污染是一个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性议题,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而言,空气污染问题也不能用特定的行政辖区加以区隔,那么,中央政府如何将空气污染的政策下放到地方以保障地方政府对空气质量问题负责,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府际合作以实现区域污染的治理,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治理尺度的变迁。同时,空气污染属于风险社会的一种表征,风险社会的来临呼唤更加开放、透明的民主机制的运行。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风险与民众利益的高度相关性决定了空气污染这类议题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的范围,而需要地方性知识、日常性知识的进入,需要公民社会、民间组织更广泛的参与,来共同化解其管理风险。这些也都需要我们去思考治理尺度的变化。

(一)发展型地方政府与空气污染治理的困境一般认为,中国现今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体制性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发展主义特性。由于地方政府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治理两者在空间尺度上具有较大不一致性。正如白雪梅分析城市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困境一样(BaiXuemei,2007:15-29),把类似空气污染的环境问题整合进地方政治面临着两个基本困境:首先,在紧迫度方面,发展中的地方面临着更加紧迫的地方经济发展问题;其次,在尺度方面,环境议题超出了地方政府的关注范围,地方政府处理环境问题在空间、时间和制度三个维度都是困难的。空间维度的困难是指,地方政府一般会认为环境问题超出了其管辖范围,应该交由全国性政府去完成;时间维度的困难是,地方政府一般会认为处理环境问题超出了其任期范围。环境问题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的,其治理更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段,因此,政府官员并没有强烈的动机去在自己有限的任期内应对环境问题;制度维度的困难是,由于地方政府在纵向上要受到更高层级政府的约束,在横向上要面对地方经济社会组织的压力,因此环境治理对于它们而言已经超出了自身的职责范围。地方政府的发展主义和其在治理污染问题上的激励缺乏当然也反应在空气污染上。如果浏览中国近30年空气污染治理的历程,就会发现,空气污染的防控和治理总是在“疲惫地追赶”高速发展和变迁的经济状况。20世纪70年代,空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对象是烟尘;到了80年代,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以酸雨治理为核心的第二阶段,重点转移为对硫等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世界聚焦的一个中心,温室气体的减排使得中国如何在能源消费方面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效率、调整工业结构成为新的问题。最近10年左右,中国大气污染的复合型特征日益增强,高浓度的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同时存在,城市灰霾天气不断增多。这种新的空气污染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特别是从近两三年起,二次污染、复合污染、区域污染等这些名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对政府和环保部门的环境绩效构成了较大的社会压力。但二次污染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未被列入空气污染物指标体系,因为一旦列入则意味着中国七成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达标,环保部门近30年来的空气污染治理又将面临一份“满纸黯然的成绩单”。总体而言,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使得污染的控制策略不得不相应地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倒逼”机制始终太过滞后和低效。因此,要从目前的总量控制真正转向质量改善,真正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公众的健康出发进行污染治理,把空气污染的议题维持在公共议程中,就需要把空气污染从一个地方性的议题变成国家性的议题,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需要发挥首要作用。

(二)复合型区域型空气污染形态和治理体制的困境中国近30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多种空气污染问题在30年内集中出现。这些污染问题并不是国外上百年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问题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污染状况。因此,中国目前的空气污染呈现出“复合型”和“区域性”①两种特征。首先在“复合型”特征方面,中国现今的空气污染是发达国家各个污染阶段的浓缩体,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同时集中出现。其次在“区域性”特征方面,关于空气污染这个议题到底更具有地方性特征还是更具区域型特征,其实在国外就早有争论(Switzer,1998:191-192)。空气污染在其源头上可能更多地来自固定点源污染,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但是空气污染物会随着气象条件而长距离传输,因而经常呈现出跨行政辖区界限的区域性特征。然而,相较于复合型和区域型的污染形势,中国现行的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和管理体制却暴露出严重的弊端。首先,现行的空气污染控制是一种量化控制。在现行官员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考核一般采用、同时也被认为最便捷高效的办法就是量化考核,抽象的、难以测度的指标往往无法被采用②。在这种指挥棒下,地方官员的目标是对上负责,完成指标、做足数字。就空气污染而言,政府关注的始终是“排放量”而不是“空气质量”。这也就是说,目前的空气污染控制和管理只是需要各级政府对现下有明确规定的某种污染物进行排放量的控制,完成其减排量。而这些污染物的选取并未见得反映空气污染的真实状况,真正的空气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无人负责的。这种单一总量的考核机制很难用以应对复杂的污染现状,因此空气污染治理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其次,中国的空气污染管理模式是行政辖区区隔的管理模式,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进行考核和管理,各地之间难以进行真正的协调治理。空气污染监测数据表明,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中国地区空气污染一体化现象日趋明显,各城市的大气污染正逐渐从局地污染向区域污染演变。尽管大气污染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但是现行的环境管理还是没有太多突破行政辖区区隔化管理的窠臼。近几年,虽然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区域性大气污染的试验,比如中国的四大城市在近几年的大型事件中,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联防联控”,通过联合相邻城市采取共同措施控制城市的空气质量。但是,这种区域性空气污染治理目前还远远没能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目前,面对空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中国现有的制度架构和政府体制中还没有一种相对常态和成熟的制度安排以解决这一问题。复合型、区域型空气污染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治理尺度怎样的变化?它们对于现行空气污染治理体制,乃至整个治理体制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呢?首先,复合性的空气污染形态意味着以“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将面临“失败”的局面。诸如pm2.5这种二次污染指标无法用单一污染物排放量限定的方法来控制,如果说原来的污染治理尚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在的情况则是连这一点都难以为继了。也就是说,传统的通过指标、配额方式进行治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低效;其次,区域性的空气污染也意味着以行政辖区为区隔的治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将不得不被打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到中央政府仍然试图在现有的考核体制下去解决辖区间的交互影响问题③,但是这种努力可以期待的绩效和适用性是值得怀疑的。在遭遇更复杂议题的情况下,这种区隔化的管理方式不可避免地走到尽头。空气污染就是这样一个议题:一个辖区的污染源可能对诸多其他地方带来污染,同时,任何地方也不可能视其他地区的污染为于己无关。各地之间互相污染、交叉污染,并且这种交互影响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要强过水污染等其他跨域环境问题。

(三)风险社会及其民主意涵空气污染是一种典型的生态风险。风险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个社会和集体建构的过程。虽然风险必定部分地来自于事实,但其更重要的部分在于大众通过社会的公共交流对风险进行阐释、界定和认知的过程(Strydom,2002:84)。也正因为如此,空气污染对思考当今中国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态也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切入点。现阶段的中国,在空气污染控制和防治方面,出现了一种“民意已过河,政策摸石头”的现象,民众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走在了政府的前列。以pm2.5为例,民众是促使政府将这项污染物纳入污染评估指标体系的直接推动力。早在政府作出反应之前,民间就已经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空气质量调查,公众、环保nGo和媒体持续关注pm2.5数值变动,甚至走上街头自主去监测pm2.5数据;一些活跃的民间环保人士通过社会媒体引导公民参与空气污染的测量,推动政府的污染数据公开以及空气污染立法进程。环保人士潘石屹等人在微博上发起关于空气质量立法的动议,倡议应该对清洁空气立法。社会的压力最终促使环保部拿出了空气污染治理的时间表,拟定在2016年前分阶段地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体系。为什么空气污染这个议题突出地展现了这一点?传统上,政府可以利用其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及其对话语的垄断,来阻止污染等风险事实进入公众的视野。对于政府而言,总是希望很好地去“管理风险”,对民众的风险意识进行引导,通过专家垄断技术知识的定义和解释,进行“安全叙述”(郭巍青、陈晓运,2011:95-122)。但是,在面对空气污染这样的新型治理问题时,民众却并不会一味受制于国家对风险的管理,民众作为环境风险的直接感受者,能够用自身的日常性知识,也就是“社会文化理性”(Fischer,2000:40-44),来对抗国家对于科学和技术理性的垄断。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这种新的力量格局,再加上长期以来国家对于公民表达的行政压制、体制运作中的协商不足等等,都更进一步地导致了公民对政府不信任的累积和发酵。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看到了现代国家治理尺度的下移,更重要的是,类似空气污染这样环境风险议题的出现赋予了人们加深和拓展民主的机会,推动人们去更加积极地进行政治参与、公开讨论和民主协商,理性面对危及公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的风险,增强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对于自然问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发言权,争取公共决策者、技术专家以及普通公民之间更加平衡的权力-责任的关系。

二、保障型国家———国家角色再认识

治理的尺度是一个描述性概念,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价值意涵。通过尺度的讨论,这一概念将治理的跨域化、在地化以及协力治理等多种治理的趋势整合起来。同时,这一概念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在面临诸如空气污染这类新的议题时,怎样在新的治理实践中对尺度和空间进行新的定义,治理的边界怎样被实体地和社会性地重构?而这些又为我们改进公共政策提供了怎样的启示?更重要的是,面对现代国家治理尺度的变迁,国家需要在治理的实践中怎样做出回应和应变?这一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是,本文认为,事实上吉登斯所提出的“保障型国家(ensuringState)”(吉登斯,2009:9)概念已经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框架。“保障型国家”囊括了空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我们所需要面临的最重要的三个维度的思考,即:国家独立于利益集团来倡导环境政策的自主性、中央政府对于环境政策的贯彻力以及在环境议题上国家与社会的有序互动问题。“保障型国家”是吉登斯在《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气候变暖的问题很多人都在谈,但很少有人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把自己的行为与气候变暖的问题联系起来”———吉登斯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吉登斯悖论(Giddensparadox)”(吉登斯,2009:2)。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吉登斯提出了“气候变化的政治”的概念框架。这个概念框架主要由两个概念构成:“政治敛合(politicalconvergence)”和“经济敛合(economicconvergence)”。吉登斯认为,如果政治敛合和经济敛合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就会系统性地推动气候问题的解决。为此,吉登斯提出了一种更为积极的国家的概念———“保障型国家”。他认为,国家应该在应对环境问题时扮演“催化剂”、“协调员”的角色,鼓励和支持多元的社会团体共同推动好的政策,同时确保环境治理的切实成效。为此,国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全力去提高政治和经济敛合度,比如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就是两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公共议题,是寻求政治经济敛合的一个典型例子;二是要让气候变化的关切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三是要避免让政治资本流出这个政策领域。因为对抗气候变化需要长期的政策,那么就需要把这些政策一直置于政治关切的最前端,把它牢固地锁定在政治议程中。

保障型国家对于我们讨论中国的空气污染治理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中国环境治理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这个问题在本质上是吉登斯悖论的一种表现。保障型国家应该在这种矛盾中担当起环境议题倡导者的角色,致力于克服经济发展的盲目性。事实上,空气污染从一个地方性议题变成国家性议题也的确经历了一个过程。吉登斯在其语境下思考保障型国家的出发点是希望国家改变“去监管化”的态度,加强实质性的国家调节。对于中国而言,保障型国家首先是确保国家公共政策相对于地方保护主义利益、产业部门以及能源行业的自主性。其次,正如吉登斯特别提到的,中国治理气候变化的政策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央政府试图加强“政治敛合”和“经济敛合”的各项政策在上令下达的过程中,往往经过层层官僚制的过滤,再次被简化为GDp崇拜。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政策的贯彻执行问题,是中国环境治理中关键的一环。在中国,量化考核和目标责任制是国家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国家希望藉此控制地方官员的晋升机会,从而确保国家的重大政策在地方的执行以及地方官员对上级政府的忠诚。但事实上,现有方式并不能适应环境治理中的诸多问题。一方面,环境指标很多时候是复杂的、不可量化的;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为了达到考核目标往往操纵和扭曲真实的环境信息,在缺乏公民参与以矫正这些信息扭曲的情况下,重大的治理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量化管理和目标责任制等管理方式事实上是削弱了而不是加强了国家的能力(Gao,2009:21-31)。这也正是“保障型国家”的第二个意义向度。以空气污染为代表的环境议题为我们重新检视国家治理能力,加强国家能力建设提供了一个场域。环境治理需要政府努力寻求环境政策的政治和经济敛合,使得环境意识和环境政策能很好地与国家其他政治经济政策结合起来,保障环境政策的实现。

最后,保障型国家区别于早期环境主义以及环保运动中“对抗国家”的思想,认为应该从现有的体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对在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思考空气污染等环境治理问题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虽然社会运动、抗争政治似乎是一个古老的政治话题,现有学术研究也有很多集中于关注环境抗争,但是这并不一定能反映问题的全貌,尤其在诸如空气污染这类的环境问题上,公民的相关行动很多时候并不是高度政治指向的。公民所诉求的并不是挑战现有政治制度的权威和合法性,而是希望帮助国家、也从国家那里寻求帮助,以改善自身基本的生活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社会和国家在这类议题上的关系更接近于合作主义或者协同治理。因此,在保障型国家的框架下,国家寻求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和互强,通过理性的协商和审议以共同推动高效的环境政策的产出和执行是解决环境治理问题的应然路径。这也是现有政治体制之下中国环境治理的应然方向。

三、结论

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篇2

关键词:大气污染现状对策防治

近几年时间,中国大气环境状况越来越糟糕,大家对于像pm2.5,pm10等这些专业的污染名词都已十分了解。特别是近半年时间以来,我国更是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笼罩在了雾霾天气之中,74个重点监测的城市半数以上空气质量都达到了污染级别,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pm2.5高峰值直接爆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很多人开始反思,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是大家追求的生活环境,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深入,工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这原本的良好环境却在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经济面前变得越来越脆弱。并且环境问题已然反过来已经成为制约人类自身发展的一项重大因素,一旦继续恶化下去,必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大气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现今中国乃至全世界亟待正确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现今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现状出发,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探讨在市场经济下如何积极有效的防治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

一、大气环境污染的原因

大气,不同于其他的系统环境,并不能完全将各个国家的大气环境隔绝开,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是存在于地球上的一个统一的大气环境中。所以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也就应该着眼于全球环境下进行分析。

(一)能源结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自然环境中各种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就开始愈演愈烈,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比如像是煤炭和石油等)技术却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合理有效并且无害的进行利用,对于这些矿产资源的粗糙利用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气体被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然后在人类的后知后觉之中,这种大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现今,虽然很多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但是相对能源利用率还是相对偏低。而世界上大多不发达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依旧依赖着传统落后的能源结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都不可能得到改变。依赖传统高污染的能源,利用技术也不可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这种能源利用现状是全球大气污染问题最为根本的一大问题。

(二)环保意识

大部分的国家走得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即使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看到了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后果,很多国家也选择了视而不见,选择了一条一模一样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这些国家看来,显然国家经济的发展高于对环境的保护。特别像是对大气这种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大国强国都缺乏应有的担当,相互之间互相推诿,逃避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这种情况对于像大气这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是致命的,因为没有所有国家的一起努力,仅凭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来关注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完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二、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特殊性

虽然大气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的大气问题也有着全球环境的下的一些共性问题,但是在我国的大气污染情况中也有一些特殊性的存在。我国是有着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很多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都属小问题的问题,在我国通过13亿人的基数放大之后,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拿汽车来说,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的。对于环境来说,我们的燃油质量还相对来说偏低,虽然,燃油的国Ⅳ标准已经,但是全部的燃油要改成国Ⅳ标准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转变过程,而我国的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却是越来越快的。所以这个所排放出的汽车尾气是我国目前空气质量问题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些比如工业排放,生产生活排放,我国的能源结构等问题,都造成了我国空气质量问题的一些成因。

三、如何控制我国的空气污染

(一)转变观念

我们应该看到许多发达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过程中所对环境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污染,坚决不能再次走上先污染在治理的老路。要在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环境中找到平衡点,坚决不能以污染空气质量来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代价。要转变固有的观念,将环保意识牢记在心。对于空气污染问题,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调整过来,只有重视空气质量,才有可能在做决策的时候将空气环境问题考虑在内,只有全民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国家才能真正的齐心协力的解决好空气污染问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生产总值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但是相比许多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在很多生产领域,我们依旧还走着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许多能源的利用率还十分的低。对于这些传统行业,我们应该积极的加大技术投入,转变这种不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生产方式转变了,才有可能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影响。

(三)加强环境监测

虽然法律规定,所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一定要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但是,控制排放标准就意味着环保投入成本的增加,在经济利益面前,我们很难保证每一个企业都能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来进行排放,偷排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所以只有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力度,完善空气质量监督系统,开辟空气质量投诉举报专线,对于出现这种偷排以及多排的情况,进行从严从重处罚,相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利于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

(四)倡全民环保

治理空气污染问题,并不完全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这牵扯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息息相关,所以相关部门应该经常在公共平台上积极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提倡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为大家的居住环境一起共同努力。只有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空气保护中,才有可能使得空气质量朝着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之路上转变。

参考文献:

[1]钟声.国内外空气污染指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0(03).

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篇3

[关键词]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Q988;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5-0050-08

[作者简介]谢丹(1978—),女,江西宜黄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法理

学、环境法研究。(江西南昌330077)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机制研究”(1314)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历史上将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年伊始,我国爆发了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主要以灰霾为表现形式的重度空气污染,涉及全国多个城市,其中京津冀地区最严重。历史表明,人类往往在重大灾害性事件发生,危及生命健康时,才会真正重视环境问题的存在。如果没有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没有受烟雾影响造成一万多人死亡的促使,英国《清洁空气法案》在1956年未必能出台,英国走上环境立法,治理大气污染的历史进程或许会推后很多年。与英国发生伦敦烟雾事件后再立法治理大气污染不同的是,我国在此次灰霾事件发生前,1987年就已经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后历经1995年、2000年两次修订。虽早已制定相关法律,我国城市空气污染形势却日趋严峻,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否取得相应效果?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机制是否存在问题?此次灰霾事件引发的公众高度关注,将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新的契机。

一、我国城市空气污染发展状况及其特征

城市空气污染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自我国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一直相伴而行。上世纪70年代,空气污染问题就已显现。1974年夏,兰州市石油化工基地西固地区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天气晴朗的中午前后,空中就笼罩上一层薄薄的淡蓝色烟雾,空气很糟糕,气味很难闻,当地居民明显感受到眼睛受刺激,一些植物也出现叶面褪绿、长银白斑点等受损症状,这些现象经环境科研人员研究后确认为光化学烟雾污染。①西固地区的光化学烟雾主要由石油化工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造成。②

80年代,我国经济加速发展,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我国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呈现煤烟型污染特征,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烟尘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p和pm10。1989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64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398万吨,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③受二氧化硫污染影响,我国出现局部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地区,并有扩大的趋势。

单一的煤烟型污染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1995年,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出现新的特征,氮氧化物已成为广州、北京冬季的首位污染物,表明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大气污染开始转型。④据《199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公布,近年来北京市机动车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交通环境汽车尾气污染严重,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一直呈上升趋势;非采暖期大气污染物中60.6%的一氧化碳、86.8%碳氢化合物、54.7%的氮氧化物来自机动车排气。⑤《1995年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珠江三角洲以降尘和氮氧化物污染较为严重,广州氮氧化物污染已居首位,达0.124毫克/立方米,超过日平均二级标准;佛山、中山、深圳也分别达0.081、0.075、0.073毫克/立方米,这表明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氮氧化物污染严重,呈上升趋势。⑥到90年代末,我国城市空气污染虽仍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酸雨问题依然严重,但部分大、中城市已出现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

进入新世纪,颗粒物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部分地区二氧化硫污染较重。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2010年11月,环保部《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首次公布了中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年报显示,中国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中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臭氧污染和灰霾问题日益凸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灰霾频发。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已经演变成为以高浓度细颗粒物(全年)和高浓度臭氧(夏秋季节)为特征的典型“双高”型污染区域。⑦我国整个大气环境污染呈现区域性、复合型特征。

二、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问题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治理大气污染中起到基石的作用。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大气中何种污染物,达到多少浓度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再对这些污染物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治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对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质量浓度给予的规定。①污染物及浓度值的确定建立在分析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和环境质量影响的科学判断基础之上,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主要空气污染物都应纳入标准范围。大部分国家在治理空气污染中都首先设立空气质量标准。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颁布前,1982年已实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82),后经1996年、2000年、2012年三次修订。从我国空气污染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来看,我国原有空气质量标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标准未真正体现保护公众健康原则

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目的是为降低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提供指导。标准的设立主要考虑污染物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确立公众健康能够承受的浓度值范围。经济成本和技术可行性等因素会影响空气质量标准的实现,但这些因素可在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时予以考虑。美国《清洁空气法》要求国家空气质量标准(naaQS)完全建立在公众的健康基础之上,在足够的安全范围内保护公众的健康。环境质量标准直接告知公众,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质量需要什么样的空气质量。标准对规定的污染物设立两个级别标准:一级标准是保护公众健康,包括最敏感群体,例如老人和小孩;二级标准是保护公共福利,包括空气能见度,植物,动物和建筑物。而我国1982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虽也强调保护人群健康,但把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人为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与美国空气质量标准相对照,我国只有一级标准才完全符合保护人体健康需求。二、三级标准离保障公众健康需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还出现修订后反而宽于原标准的现象。2000年标准在1996年标准上予以修订,二氧化氮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40微克/立方米改为80微克/立方米;日平均浓度限值由80微克/立方米改为120微克/立方米;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120微克/立方米改为240微克/立方米,标准大幅度降低,臭氧一、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也有所放宽。而事实上,从1995年起,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物在空气污染物中的比例开始上升,甚至成为某些大城市冬季的首位污染物。同时期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二氧化氮的准则值是年平均40微克/立方米,小时平均200微克/立方米。2000年标准的放宽可能是为提高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并非为了保护公众健康。

2.标准未及时反映大气环境状况的变化

继2000年标准后,我国长时期未对空气质量标准予以修订,直至2012年新标准颁布。而这一时期,我国大气环境状况发生显著变化,颗粒物已经成为主要污染物。2000年我国部分城市开始空气质量日报,空气质量日报依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定》,采用统一的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日均浓度值为基础,计算全市平均污染指数。然而,只以三项污染物为评价因子计算出的空气污染指数与人们生活中实际感受的空气质量存在差别。特别是在pm2.5成为主要污染物的地区,能见度下降这一明显空气受污染的特征,由于pm2.5未纳入评价因子,未能在空气质量日报中显现。我国2006年就已在一些城市试点监测pm2.5和臭氧,并不存在监测技术方面的困难,而迟迟未将其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和强制监测的污染物范围,据环保部门的解释是,如果制定实施将pm2.5的纳入监测范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①这种鸵鸟思维方式,极大阻碍了空气污染的治理。直至近些年空气污染事件频发,迫于公众压力,2012年新标准将pm2.5纳入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范围,与新标准同步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新增一氧化碳、臭氧和pm2.5为空气质量评价因子。

(二)单一污染物、单一地区治理方式

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治理长期以来采取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如针对烟尘,设立烟尘控制区,安装消烟除尘装置;针对二氧化硫,制定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综合防治规划,限制高硫煤的开采和使用,重点治理火电厂污染,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防治化工、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二氧化硫污染排放,大力研发二氧化硫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在山东省、山西省等部分城市进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和排污交易试点等;在氮氧化物成为一些特大城市主要污染物时,开始进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分阶段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等。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对于由二氧化硫等一次污染物引起的空气污染有一定效果。然而新时期以灰霾、臭氧为典型的空气污染,除了直接排入大气的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道路扬尘等一次污染源外,更多的是来自Co、So2、noX、VoCS、nH3等气态污染物在一定大气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原有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复合空气污染问题。

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单一地区治理方式,是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物。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因此,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治理以单一行政区自主治理的方式为主。如北京于1999年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分阶段采取多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推广燃煤锅炉改用天然气,对燃煤电厂进行脱硫、脱氮和除尘治理,调整搬迁首钢,淘汰老旧机动车,实行全国最严厉的机动车排放标准等。然而,北京周边作为全国两大重要煤化工集中区域的山西、内蒙古以及承接北京转移出去的相当一部分工业产能的河北排出的污染物吞噬了北京的治污效果。北京频发的空气污染事件证明,在流动的空气面前,局部性、区域性的努力难以取得成效。

(三)处罚过轻

我国对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行为处罚力度过轻,不足以达到威慑的目的。对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行为,一般予以罚款处罚,且有上限限制,不得超过一定数额,最高不得超过五十万元。对拒报谎报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事项,拒绝环保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弄虚作假,不正常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或未经批准擅自拆除、闲置污染物处理设施以及超标排放污染物等直接影响空气污染治理效果的行为,最高仅处以十万元以下罚款,一般低于排污企业违法所得,造成企业宁愿交纳罚款也不愿遵照相关规定进行排污。而且,处罚一般只针对排污企业,对相关负责人没有相应处罚的规定。处罚过轻实际上助长了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

三、治理机制

(一)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是治理区域性空气污染的有效手段。我国现阶段区域性空气污染,依靠原有单一行政区各自为政的治理方式难以取得成效。区域联防联控的实践始于北京奥运会前,为保障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北京市联合周边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山东五省市在扬尘、机动车、工业和燃煤污染方面采取治理和控制措施。通过六省市联动,实施各项污染控制措施,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此后,为确保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环保部先后组织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取得积极成效。在总结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区域联防联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重点区域、防控重点和措施提出了指导意见。《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创新区域管理机制,全面提升联防联控管理能力,我国对区域联防联控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政策性文件中。《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区域联防联控尚未有相关规定。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对以下难点作进一步探讨:

1.统一规划应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

统一规划是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首要工作机制。区域联防联控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科学分析区域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分布状况,各种污染源不同排放量的时空变化,以及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强度和污染物传输规律,再制定相应污染防治措施。①国内外实践均表明,区域联防联控统一规划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珠三角是我国较早探索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地区。2006年,广东省政府与科技部合作启动了“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与集成”863项目,委托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首的多家科研单位对构建珠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体系开展前期研究。②2010年,广东省成立了我国首个区域大气质量科学研究中心,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技术支持。为确保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达标,北京、天津等六省市在获取大量外场观测、源排放等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系统分析污染特征,共同制定、实施治理措施,最终实现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全部达标。③美国针对臭氧区域管理的各项决策也是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1995年美国环保署与中西部、南部、东部各州组建了臭氧传输评估组织,致力于研究臭氧前体物的区域传输问题,并于1997年确认美国东部22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氮氧化物排放严重影响了东北部各州臭氧的达标,直接促使了氮氧化物州执行计划的出台。④氮氧化物州执行计划的执行,使美国东部大部分州电力部门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03年相对于1990年减少了70%。⑤

2.要兼顾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区域联防联控的主体往往分属不同行政区(主要指跨省),彼此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无法借助同一行政区纵向治理的模式。我国已有的区域联防联控实践以及出台的区域联防联控指导意见都未要求建立跨行政区的区域大气管理机构,超越行政区划,直接负责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和实施。指导意见和“十二五”规划仍强调坚持属地管理和区域联动相结合的原则,即属地仍是区域大气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因此,跨越省际的区域主体间实际上是一种平行的横向合作关系,一般通过签署协议共同实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如果区域主体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大气污染又是辖区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则合作治理污染的可能性更大;但如果区域主体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程度不一时,就存在非合作的可能。①为支持北京治理污染,保障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北京周边河北、内蒙等五省市关停了部分污染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种通过牺牲周边地区经济利益,维护局部地区空气质量的做法并不是一种长效机制。京津冀中的河北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更注重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事实上它也承接了北京转移出去的大部分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河北氮氧化物、烟尘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二氧化硫排放居全国第二的数据表明,其污染物排放影响了北京等周边地区空气质量。要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河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就应限制发展,这就意味着以重工业为主的河北的经济发展要受一定影响。对于承担较大治污成本的河北,空气质量受益者的北京是否要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通过何种形式?以货币形式抑或产业拉动,发展互利合作关系,辐射带动河北的产业调整。从这种意义上说,区域联防联控不单纯是治理空气污染,还涉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

(二)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

单一污染物途径是传统治理空气污染的手段。大多数国家在治理空气污染的早期阶段都致力于在一定时期内控制一种污染物。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对只由单一污染物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当前大气污染形势日益复杂,灰霾、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多种空气污染问题同时并存,且就单一空气污染——灰霾来说,也是由多种污染物协同造成。传统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从单一污染物途径转向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趋势。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2004年在报告中质问当前单一污染物途径,单独设定六种标准污染物的每种国家大气质量标准,是否真的解决了人们的健康影响?建议发展多种污染物协同方式控制大气污染。②2005年,美国颁布《清洁空气州际规则》(CleanairinterstateRule,CaiR),建立一个区域上限和交易计划控制东部28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电力部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③目的是通过降低前提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减轻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④虽然在北卡罗来纳州诉联邦环保署一案中,特区巡回上诉法院判定联邦环保署在《清洁空气州际规则》中的一些规定超越《清洁空气法》给予的有关授权,应将该规则予以废止,但仍许可生效至联邦环保署颁布新的替代规则。⑤欧洲国家也于1999年在《远程跨界空气污染公约》(ConventiononLong-rangetransboundaryairpollution)框架内签署哥德堡议定书(Gothenburgprotocol),通过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削减酸化、富营养化和地面臭氧。该议定书于2005年生效,被视为首个基于多种污染物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书。

我国空气污染治理长期以来实施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注重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划定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实施二氧化硫总量控制,试点二氧化硫排污许可证交易等。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空气污染物只设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排目标。有日本学者在分析多污染物治理途径概念包括强调二次污染物、考虑二次污染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制定政策时直接或间接使用科学分析等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从单一污染物治理方式转变到多污染物治理方式分四步走的战略:第一阶段:治理一种主要污染物;第二阶段:通过一种主要污染物治理复杂的二次污染物;第三阶段:通过多种主要污染物治理一种二次污染物;第四阶段:治理多种二次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并指出中国目前仍处于第一阶段,但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多种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表明中国有潜力进入更高阶段。①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也逐步转向多污染物治理方式,先后颁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的指导意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强调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进一步深化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同时加强氮氧化物减排,大力削减颗粒物排放,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

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发展的最新形式,已不是单纯的空气污染治理方式。最近一些发达国家试行将空气污染治理、能源政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整合,运用三者相互关联的作用,以更少的成本实现更多的共同利益。这种更广泛意义的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方式,在帮助空气质量达标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机构(iiaSa)的收益模型研究表明:低碳策略能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细微颗粒物的排放而不增加额外的成本;每减少1%的二氧化碳能减少1%细微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②我国目前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方式主要用于空气污染③,尚未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相结合,但从长期来看,这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三)重典治理

我国早在1987年就已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后经两次修订。然而,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表明,《大气污染防治法》未能取得有效防治作用,这与其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过轻密切相关。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于2000年,与1987年、199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相比,新增了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并对罚款作了数额上限的规定,但总体来说,处罚力度并未加大。立法之所以这样规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增长因素的考虑。如果让企业承担过多环保责任,势必影响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但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反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有数据显示,美国在1970年颁布《清洁空气法》到2005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呈上升增长趋势,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等则明显下降。①要有效遏制我国日趋恶化的大气污染形势,现阶段有必要加大处罚力度,用重典治理。

首先,适当减少行政命令。纵观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章法律责任的规定,几乎每条处罚措施都涉及行政命令,如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限期治理,责令改正,责令拆除,责令限期建设配套措施等。有关“责令”行为的属性存在诸多争议,《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已将其定性为“行政命令”。行政命令相对于行政处罚,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违法者如拒不履行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后果,而改为对其实施行政处罚。“责令”行为的立法理念在于发挥其教育功能,敦促行为人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主动纠正违法行为。②但实践中行为人通过违法行为获利,他们主动纠正违法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责令”行为的相关规定事实上显示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处罚措施的软弱性,应予以适当减少。

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篇4

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仅是人类社会飞速的发展,更伴随着对于自然环境更大的破坏。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大气,森林,海洋,土壤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工业革命的破坏,而这其中对于人们影响最大的就要数对大气的污染了,一直到现在,大气污染仍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为了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正常进行,气象部门对于空气污染程度进行准确的报告,以便于控制空气污染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严格的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并对空气污染数据进行建模。

关键词:

空气污染;监测;建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不断发展的企业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使得我国的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治理空气污染就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但是,要治理空气污染,必须要先做好对空气污染的监测和建模工作。通过对空气污染的监测数据进行建模,从而根据监测数据,对污染环境的工业进行整治,最终提高空气质量。

1浅谈空气污染监测

1.1空气污染监测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水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森林面积减小三方面上,其中,空气质量下降是对人们影响最为广泛的,例如:pm2.5、二氧化硫等可吸入颗粒物以及有害气体可以进入人体,对人的消化道以及肺造成较大的损害,而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会使空气能见度降低,严重威胁人们的出行安全。由此可见,空气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要治理空气污染,而要治理空气污染,就必须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这样才能对空气质量有较深入的了解,相关部门才能正确做出决策,选择正确的方法来改善空气污染的现状。

1.2空气污染监测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工业,综合国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却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为了改善环境污染,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条例,并将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形成了较全面的监测范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目前,我国已经在各地方设立了环境监测站,引进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对空气污染进行监测。主要是对环境空气进行监测,测定空气中污染物的成分、含量等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对空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现阶段,我国的空气污染监测主要分为环境空气污染源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特定目的应急监测等三种,在整体的环境监测上并没有漏洞,但是由于采取的一些监测手段,设备等较为落后,导致监测结果不够准确,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更为科学的监测措施进行弥补,同时还要加快对监测技术的革新。

1.3加强空气污染监测的方法

空气污染监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做好空气污染监测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是明确监测内容,当对空气污染源进行监测时,主要监测的是烟尘、粉尘、二氧化硫等物质;当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时,主要监测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可吸人悬浮颗粒物等物质。其次,工作人员要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定期的护理,防止因设备出现故障而导致无法收集数据或监测结果出现偏差。除此之外,监测工作的准确度还取决于使用设备的先进程度,所以环境检测站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引进先进的空气污染监测仪器和空气质量分析设备,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地总结出空气污染指数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等数据,这样才能切实加强空气污染监测工作的准确度。

2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概述

2.1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必要性

首先,对空气污染数据建模是对空气污染监测工作的补充,因为一组空气污染数据只能代表该地区在某一时间的空气质量,而不能反映出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但是空气总是相对流动的,每个地区的空气质量变化都会对其他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这就体现了对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进行建模会大大的提高空气质量检测工作的效率,建模得到的数据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大片区域在近些时间段内的空气质量变化。这样虽然在前期的工作量会加大,但是在建模之后,就会大大减少监测工作的工作量。

2.2空气污染数据建模的注意事项

空气污染数据建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多方面不同的因素,这其中最应该注意的是要明确空气污染监测的监测对象,空气污染监测主要包括污染源对环境影响的监测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这两种应该分开进行讨论,如果是前者,建模所考虑和调查的主要因素就是污染源,从污染源出发讨论对空气造成的影响;如果是后者,应当监测的数据就变成了空气质量,通过对空气质量的监测,探讨该片地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从而进行治理。除此之外,还要确定污染源的状况,不同的污染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建模工作,相关人员应该事先调查清楚污染源的状况和分布,确保建模工作的顺利进行。

2.3空气质量监测点的选取原则

合理地选择空气质量监测点是空气污染建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同的监测点应当具备不完全相同的地质地形条件,每个监测点都应当由其代表性,例如:不同的污染源、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土壤条件等等,只有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建模的结果才会更加准确。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建模工作的实际情况,如果只是间实行的进行监测,就需要多设置一些监测点,防止出现偶然情况,使得建模结果出现较大的偏颇;如果是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就少设置一些监测点,毕竟过多的监测点会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人员应当充分考虑监测点的选取,形成一个覆盖全地区的监测点网,更好的完成空气质量监测工作。

3结束语

空气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空气质量监测工作虽然也在迅猛发展,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工作人员对于空气质量的预报总是不那么准确,但是,相信当空气质量的监测部门做好空气质量监测与建模工作以后,我国的空气质量预报的准确度会逐步提升,只有这样,环境保护部门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措施来治理空气污染,使得我国的空气污染程度得到控制,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希灿,程汝光,李克志空气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及趋势灰色预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4)56-58.

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篇5

【关键词】城市空气污染污染源治理措施

1我国城市污染源分析

1.1煤炭等高污染能源的使用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我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对于能源的生产和使用量都是极大的。虽然已经有了太阳能、天然气等新能源。尤其是较之煤炭更加的清洁的天然气,但是天然气等能源的开发程度较低以及其它种种原因造成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也就导致了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能源还是煤炭。我国成为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多被用来发电和取暖,然而煤炭这种资源在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也就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凶手。在政府认识到煤炭污染的危害后采用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一方面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另一方面对于必须要使用的煤炭进行净化,也就是洗煤。这些措施有效的阻止了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扩展,但是在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1.2工业废气的排放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因此不少的工厂像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然而对于一个新兴的工厂而言,利益永远是最终的目标。所以工厂往往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很多高耗能的工厂在制造钢铁、化工材料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工业废气,然而有些工厂对于这些废气不加以净化就直接排放在了大气之中。同呼吸、共命运。将废气直接排放在大气之中不仅仅会使生活在当地的人民呼吸系统收到损害,另一方面,有毒气体往往会伴随着空气流动扩散到其它区域。虽然国家已经对于违规排放工业废气做出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重工业工厂往往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支撑。是该地区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所以当地政府对于这些企业往往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3汽车尾气的排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有一辆私家车。私家车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增大了交通运输压力,另一方面也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据有关的数据显示,在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污染只占到了9%,虽然这个比例看起来并不是很大,但是在十年之前,汽车尾气污染还不到3%,也就是说在短短十年之间汽车尾气污染比例变成了之前的3倍。其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所以,可以预见到在未来汽车尾气污染会变成空气污染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国许多城市在针对汽车尾气污染的问题上,已经采取了私家车单双号限行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发挥的作用也是及其有限的。

1.4居民不健康生活习惯

城市居民不健康生活习惯造成的空气污染只是在个别城市中的表现比较突出。比如说,在某区域为了满足对于腊肉的消费,家家户户进行露天的烧烤,导致空气中烟尘含量剧增。另外就是在春节期间,由于中国的传统习俗,千家万户都会燃放鞭炮。但是鞭炮燃放后空气污染物的含量都会剧增。据数据统计就在春节前后一个月,空气中pm2.5的含量超过正常指标的6倍以上。

2空气污染治理措施

在详细分析了空气污染原因之后,接着就要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下面本文将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1优化能源结构

我们知道煤炭的燃烧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现有的能源结构下,煤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撼动的,这一原因导致了空气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现在就要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改革,重视天然气、风能、电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其代替煤炭应用于生产生活。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我国虽然是煤炭大国,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毫无节制的开发,我国煤炭能源的总量已经堪忧,然而,一直被认为贫乏的天然气资源其实并不少,只是没有得到开发应用。政府需要在清洁能源的开发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让人们逐渐认可新能源,渐渐从煤炭向新能源过度。告别过度依赖煤炭的阶段,缓解空气污染。

2.2工业升级

一方面,对于一些严重污染的工业企业,政府一定要强制关闭或者在异地重建。使这些高污染的工厂离开城市。对于这些工厂,政府一定要狠下心来,要从大局出发,不能只考虑到其缴纳的丰厚税收,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就以牺牲环境、牺牲人们的健康为代价。另一方面对于其它的城市工业就要引导其采用更加科学、环保的模式进行生产。在工厂中倡导可循环环保理念,鼓励其采用高科技,对废气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重炼,分解出氮、硫等元素。在减少空气污染的同时,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2.3强化对私家车使用的管理

在使用私家车的问题上,需要向居民灌输绿色出行、绿色汽车消费理念,因为居民是城市空气污染治理的主体,只有得到了城市居民的理解,空气污染治理工作才能真正得到实行。在购买私家车时,鼓励居民购买低排量、低能耗的私家车,比如对于购买低能耗低排量私家车的居民可以采用优惠措施,减免消费税等。在使用私家车时,鼓励居民拼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量另外就是采用单双号限行的措施。这种措施虽然是一种强制的措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另外还可以缓解交通压力。

3结语

目前,我国的空气污染问题依旧不能忽视,空气质量问题是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问题之一。政府应当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采用合理的措施对空气污染问题进行防治工作,真正保证居民的健康生活的同时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鹤.城市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69.

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篇6

这几天,我围绕我们周围的空气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气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我根据珠海周围的环境特点和所发现的问题,上网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受到了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机动车辆排出的尾汽。这些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什么污染物呢?对人们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懂得了许多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若是超过一定的标准,就会危害人们的健康。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良好,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一级标准限值,为一级优,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些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小于100,表明空气质量一般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限值,为二级良好,符合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径有: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燃料、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珠海是我们的“家”,应该把她建设得更美好。但空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应该怎么办呢?我建议:

(1)搞立体绿化,扩大绿化面积,可以搞无土栽培。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着,所以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

(2)解决燃料问题,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无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

(3)多组织宣传活动,咨询活动,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篇7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环境评价作用

中图分类号:X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23-01

近年来,雾霾天气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环境热点问题,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国部分地区酸雨、灰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对人体的危害也在逐渐显现出来。由此可见,当务之急就是做好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其在环境评价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如今实行的减排政策不重视大气质量管理,更重视控制一次污染物减排数量

1.总量控制无法顾及到质量管理

从目前看来,大气污染的控制政策基本上是围绕着污染物总量控制展开的,大气污染控制的管理目标设定为污染物减排量,并不是以大气环境质量为主的排放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不会按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标准来进行推算和管理。

2.大气污染物额减排不重视协同减排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主要是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一次污染物。就拿燃煤电力行业来说,其主要对环境政策的作用对象都是二氧化硫,而燃煤电厂同时也是氮氧化物、细颗粒物、汞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来源,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才开始逐渐治理氮氧化物等其他的大气污染物,在前一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中,并没有重视协同减排。

(二)大气污染相关的排放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空气环境标准有待提高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太低

我国在1982年颁布并实施了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经过三次修订之后,在1996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直持续使用到现在,这些标准在特定的时期中,发挥出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2.大气污染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在1996年颁布的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沿用到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污染排放标准体系,其中包括了综合与行业两类、国家与地方两级排放标准。可是,现有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还是运用了在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这样很难应对新型复合空气污染情况。

(三)大气污染治理的法规不健全,执法和监管的力度不强

1.大气污染防治法还有待完善

虽然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上的建设有着不错的成绩,但是一些相关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还不完备。

2.大气环境监管力度有待提升

从一方面看,地方政府缺少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约束和动力,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因为各地环境监测机构受到了经费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对大气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也就导致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变得更弱。

(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有待提高,环境空气信息公开有待改进

1.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有待提高

大气环境监测、统计基础薄弱,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不全,大部分城市没有进行臭氧、细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质量控制薄弱,从而导致无法全面反映出当前大气污染的情况。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没有被纳入环境统计管理体系,底数不清,现有的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还有待完善。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定的一百十三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当中,一些城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子站数并没有达到计划的要求,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离要求还很远。

2.城市空气环境信息公开有待改进

从目前看来,城市空气质量公开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空气质量的知情诉求。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及不足

(一)大气环境模式体系还不完善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还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就是空气质量模式体系不完善、相关理论及方法学研究之后,缺少风险评价模式、人体健康评价模式等各方面的导则模式,从而使得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需求。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还是以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为主,已经很难以客观反映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尤其是细粒子污染的情况,对大气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臭氧层保护的研究还有所欠缺。

(二)新型污染物相关研究基础较薄弱

在我国的评价标准体系中包含了两大类: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目前为止,我国环境标准中规定了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的限值,可是还缺少了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质量标准,在排放标准当中,缺少了对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硫化氢、苯系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从而导致很难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最直接的控制。早在1982年就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之后1996年和2000年进行了修订,但是没有包含pm2.5指标,所以现行各种环评技术导则和监测规范中都没有对pm2.5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提出要求,就目前,我国针对pm2.5的研究工作也局限于各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当中,应用性研究比较少。

三、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的省份依旧处于二氧化硫排放的上升阶段,经济结构的重型化趋势给大气环境质量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应该增加前瞻性和宏观性,强化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及评价,对可能导致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进行分析和识别。

(一)开展战略性大气环境评价

大气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日渐凸显,这种特征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显现出了压缩性的特征。应该加强对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下大气环境污染源的识别,对重点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局地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对区域当中长期典型大气环境问题的生成与区域大气环境及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划分大气污染重点区域提供依据,有利于协调解决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问题。

(二)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大气环境影响的关注

城市化发展提升了热岛强度和范围,城市区域风速减小,小风面积增大,也就导致了城区中大气污染物的累积,大气污染更加严重。最近几年来,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已经成为了我国大气污染主要的来源之一,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显现出来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加大了大气污染质量的难度。

(三)重视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的研究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气污染也开始呈现出了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因为大气污染有着向外部扩散的特性,单个城市已经很难彻底解决空气质量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周边地区污染源的中远距离输送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外源输入极有可能让区域大气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目前平原的条件下,扩散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对城市的研究也有不错的成果,可是还有很多工矿企业和城市都建在河谷、丘陵、海陆交界等比较复杂的地形当中,由此看出,为了能够解决这些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加强对复杂地形上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四、结语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气污染问题开始显现出来,这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所以大气污染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气污染质量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是一个长期又艰巨的过程,可能需要20年或是更长的时间。

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篇8

领导重视,提前谋划,迅速响应

佛山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把空气质量改善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来抓。面对秋冬季节不利的空气质量形势,佛山市市委书记鲁毅、市长朱伟多次做出批示部署,要求集合全市之力,必须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为此,佛山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佛山市环委会”)提前谋划,于10月份先后印发了佛山市大气污染防治督查工作方案、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精准防治实施方案,落实分级管控和分类监管,实行精准防控。

10月28日,佛山市政府组织各区政府、有关市直部门以及重点镇街召开全市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会上,佛山市副市长赵海要求各区、各部门务必强化措施,定点定位,定责定人,铁腕执法,对重点区域内的大气污染源进行全面梳理、排查,把污染源标注在图上,实行挂图作战。对重点企业、工地扬尘、机动车防控、露天焚烧巡查监管等要落实具体清单、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出成效,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自此,佛山秋冬大气污染攻坚战拉开帷幕!

进入11月后,受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佛山空气质量呈现污染程度加重趋势,鲁毅要求各区、各部门按照既定方案狠抓落实。赵海靠前指挥,要求精准防治工作必须出狠拳、下猛药,对没有按要求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的工地一要停工、二要处罚;对屡教不改的工地要约谈企业负责人,一个都不能放过。

佛山市环委会牵头落实,严格督查督办,并建立“全市大气污染精准防治督办”微信群,用于信息、督查督办和迅速整改,群成员包括市领导、市直各部门、各区、镇(街)的主要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预警、巡查、督办、宣传等各小组专人及时收集群中信息,各取所需,及时快捷。赵海坐镇微信群督查督办,第一时间发出行动指令和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各区、镇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市、区、镇各级政府各部门按照既定方案,对全市范围内特别是重点区域实施拉网式的清查,环保、住建、公安、交通等多部门人员“5+2”没有周末、“白+黑”不分昼夜全面出动,精准打击环境污染黑点。

“气质”几降,及时防范,

合力抗霾

11月1~4日,佛山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仍为100%。但是,受冷高压脊和今年第23号台风“米雷”的共同影响,11月5日佛山市地面风速较小,加上空气层比较稳定,大气水平扩散和垂直扩散条件都不佳,正是由于这突如其来、极其不利的扩散条件及空气质量预警预报手段的不足,佛山市出现一次空气质量重污染。

佛山市环境保护局经过与市气象台会商,认为尽管空气质量尚未达到启动应急预案防范预警的要求,但为了保障群众健康,决定迅速应对,按照前期已制定的工作方案加大防范力度,对重点区域实施精准防控。

11月5日、6日,虽是周末假期,但在赵海的坐镇指挥下,佛山市环境保护局、住建管理局主要领导及各区政府分管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在治污前线调动各方力量共同防控,市、区、镇环保、住建、公安等部门工作人员分组分批分区域不间断开展巡查督办,实施网格化排查,重点巡查工业企业、工地、露天焚烧、道路洒水以及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黑烟情况,并建立巡查、督办、整改等信息反馈机制,督促各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未能有效落实治污措施的单位要求停产整治。

经过努力,截至11月6日17时,佛山市空气污染已经降为轻度污染。本次污染过程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包括佛山市在内的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污染特征,是本次的地区污染中心。

11月12日,不利气象条件再次来袭。随后的11月13日至18日,佛山市环委办根据当日最新气象情况,每日滚动更新各区大气污染精准管控预警级别,在微信群中随着“气质”变化做出及时部署,市、区、镇三级多部门联动,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精准防控,重点巡查工业企业、工地、露天焚烧、道路洒水以及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的黑烟情况,并建立巡查、督办、整改等信息反馈机制,发现问题立查立改。

截至11月23日,佛山市、区、镇各级各部门共派出21643人次,检查工业污染源及餐饮油烟污染源7522个次、扬尘污染源4344个次、露天焚烧污染源340个,机动路检点330个、抽查监测汽车尾气7594车次。其中问题污染源1361个,责令停工停产385个,完成整改1083个。通过多方不懈努力,佛山空气质量11月21日转为良,佛山市环委办公室解除大气污染精准管控预警。至11月23日,全市空气质量转为优,佛山市秋冬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毫不松懈,持续高压,

保障“气质”

虽然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佛山空气质量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气象条件的反复说明工作仍然不能放松,佛山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按照空气质量指数变化情况,切实落实日常督查、巡视督查、应急督查三级督查机制,以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保障佛山的“气质”。

佛山继续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保持高压的态势,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精准防治督查工作,力度不减、节奏不变;通过拉网清查和重点打击相结合,切实做好重点区域的督查,针对前期的摸底和之前督查发现的问题,迅速行动,把黑点黑户揪出来;精准打击,严字当头,用“铁心、铁腕、铁军”的方法和决心,对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零通融、零遗漏,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继续打好精准防治攻坚战。

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篇9

2相关研究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1.1研究技术的发展国外学者从1960年代开始研究街谷空气流场及其污染状况,主要使用实地测试法、物理模拟法和数值模拟法。实地测试法始于1970年代,Kennedy的实测结果表明:街谷内部污染物浓度随街道高宽比(H/w)的增加而提高,在固定H/w下,污染物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呈指数下降。Depaul的实测表明:影响街谷污染物扩散最重要的因素是街谷几何结构及街道两侧建筑物屋顶风速[6]。物理模拟法始于1980年代,DabberdtwF等通过风洞试验发现污染物分布取决于街谷的对称性和H/w[7-8]。数值模拟法始于1990年代,Hitoshill用有限差分法,Lee等用逐步超松弛迭代法模拟不同街谷结构下的污染物分布,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在地面达到最高值,背风侧高于迎风侧[9-11]。此后,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数值模拟方法逐渐成为街谷污染物扩散研究的主要方法。相关研究中,实地测试法和风洞试验的应用相对较少。但实地测试和风洞试验的数据更为真实可靠,并能为数值模拟提供重要的校核。

2.1.2研究内容的扩展一方面,数值模拟法广泛应用于街谷污染物扩散研究,BerndLm等(2008)采用标准k-ε模型和RnGk-ε模型对街谷内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模拟[12,13]。另一方面,开始研究影响街谷污染物扩散的其他因素,例如:街道空间布局、屋顶风、热、植被和化学反应等[14-19]。但根据文献,研究大多是对抽象的二维街谷断面和单车道以及单因子的街谷内建筑物附近污染物浓度的分析,对街谷污染的三维模拟和整体污染程度的研究较少,未涉及街谷两侧行人与建筑的污染物暴露浓度特征和风险评价的内容。

2.1.3小结技术方法方面:对街谷空气污染物扩散机制的研究需要实地测试法、物理模拟法和数值模拟法的有机结合,实地测试法、物理模拟法对数值模拟结果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验证作用。研究内容方面:除街谷形态之外,影响污染物扩散及分布的因素还包括街道植被、交通性态等多种因素。研究应用方面:对街道峡谷两侧行人和建筑的污染物暴露特征与影响评价的研究较少,缺少实际应用环节的研究,没有为城市规划提供降低市民污染物暴露水平的技术工具。

2.2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2.2.1研究技术与特点我国此项研究始于1990年代,主要采用实地测试法和物理模拟法[20-21]。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值模拟和模型优化方面。数值模拟方面:朱国成(2010)、何泽能(2008)等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街谷形态与流场分布、污染物扩散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22-25]。模型优化方面,黄远东等(2008)利用CFD软件,用7种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进行了模拟,与风洞试验数据的对比显示:标准k-ε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RnGk-ε模型、realizablek-ε模型、RSm模型的效果次之,标准k-ω模型、SStk-ω模型、Spalart-allmaras模型的效果较差[26]。该研究成果为街谷污染数值模拟的模型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2.2研究成果与应用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环境研究的热点[27-29]。程云章(2009)的研究对环境容量和交通容量双约束条件下交通流量分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大气质量评价信息,指出“目前的数值模拟多侧重探究街谷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对污染物排放源强则采取某一定值的简单处理”这一关键问题[30]。徐伟嘉等(2010)研究了街谷内不同车道污染物扩散的特征,并提出降低行人交通源暴露水平的途径。谢海英、陈康民(2006)研究了街谷污染对临街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31-32]。此类研究实现了由街谷污染机制向污染受体保护研究的跨越,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导向作用。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学科领域,刘加平等拓展建筑物理的研究范畴,较早开展了城市街谷的相关研究。王翠萍等(2003)[33]的研究显示:车流量是行道树树冠的净化功能和对污染物扩散的阻碍作用所占权重的主要影响因素,街道绿化应根据车流量的大小采取不同绿化方案。赵敬源、刘加平(2007、2009)[34-35]的研究给出了最佳高宽比的推荐范围,为优化建筑及城市绿化设计和改善城市户外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邱巧玲、王凌(2007)[36]研究了街谷形态、街谷外部环境与街谷内污染浓度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合理的街道几何结构和理想状态下的城市街道布置模式。王纪武、王炜(2010)对街谷流场进行了三维模拟,提出了促进街谷污染物扩散、稀释的规划设计策略[37]。但相关研究在规划和建筑类期刊中仅发表了6篇论文[33-38]。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等应用类学科对街谷污染物扩散及对策的研究薄弱,制约了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2.2.3小结技术方法方面: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科学的计算模型,但实地测试法、物理模拟法的应用较少。研究内容方面:除街谷形态之外,道路断面、交通性态、街道绿化、下垫面材料、临街建筑内部空气质量等的研究逐步完善了街谷污染物扩散机制及其影响的研究内容。研究应用方面:应用领域的研究很少,多学科协作机制的欠缺使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薄弱。

关于空气污染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室内空气品质;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abstract:indoorairquality(iaQ)directlyimpactstheoccupanthealth,workperformanceandqualityoflife,andthereforeitisattractingmoreandmoreattentionnowadays.inthispaper,thedefinitionof“goodiaQ”isintroduced,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oniaQareanalyzedandthenseveralcontrolmeasuresofiaQareproposed.

Keywords:indoorairquality;influencingfactor;control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8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室内空气品质(indoorairQuality,iaQ)是决定建筑物功能与经济性的诸多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用户的健康、舒适度和工作效率。iaQ不佳可能引起“病态建筑综合征”(sickbuildingsyndrome),导致过敏、哮喘、军团病、肺癌和一氧化碳中毒等严重健康危害。还会造成医疗保健成本显著增加,导致病休时间延长和工作效率降低。据美国epa估计,通过改善非工业场所的iaQ能够有效减少保健支出和旷工天数并提高工作绩效,每年可从中获益数百亿美元[1]。

尽管人们在建筑物设计与使用过程中早已考虑到对室内污染物进行控制并试图提供充足的通风和热舒适度,但对于iaQ的关注和重视直到近几十年才逐渐兴起。目前,建筑物的iaQ相比于功能、成本、空间、美学及其他因素(如停车位布置等)仍然不属于优先的设计或管理考虑。基于良好iaQ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恶劣iaQ的严重潜在危害,建筑物业主、设计方和承建方都有必要高度重视iaQ问题,有必要在建筑物设计、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措施营造良好的iaQ。

1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

良好室内空气品质(GoodiaQ)是指在建筑物的工作(生活)空间提供良好的空气,其中不含可能有害的已知或潜在的污染物,并且不存在对用户健康或舒适度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使用户对空气质量感到满意。它包含两方面考虑:一是室内空气污染程度,二是环境热舒适度。然而,由于我们对非工业环境中的特定污染物和混合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舒适度的影响缺乏全面了解,并且个人对环境的敏感度各异,因此不可能采用单一的iaQ指标来全面衡量建筑物的iaQ。

在具体实施中,可参照aSHRae标准62.1-2010中关于“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acceptableiaQ)”的规定:“室内空气中已知污染物的浓度(经环境主管部门测定)低于有害浓度;并且绝大多数(80%以上)人员未表达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满。”[2]在建筑物及其配套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以及运行维护等环节规范作业,基本可以满足aSHRae规定的最低标准。然而,当前存在的问题在于,许多情况下仍然难以实现最低的iaQ标准,而许多建筑物业主和用户又期望获得优于可接受标准的iaQ。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必要首先对影响iaQ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2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

2.1建筑系统设计、安装不当

许多iaQ问题是由于设计伊始未充分考虑iaQ而引起的。建筑物选址、朝向、室外空气的进气位置以及建筑物的供热、制冷和通风方式等因素对于获得良好的iaQ至关重要,如果在设计之初未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必然容易导致iaQ问题。另外,如果建筑系统安装或调试不当,将造成无法实现设计预期,也可能导致iaQ问题。

2.2室外空气质量差

加强室外空气通风是改善iaQ的常用方法之一,但采用这种方法稀释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前提是室外空气比室内空气更清洁。然而,许多地方的室外空气质量更差(例如靠近公路或邻近建筑物本身即污染源),导致未经有效处理的通风换气反而会引起iaQ恶化。

2.3室内通风空调系统运行不当

采用室内通风空调系统强制通风换气并进行过滤净化处理是控制许多室内污染物的有效手段。合理配置和维护室内通风空调系统不仅能够改善iaQ,还有助于降低能耗[3]。相反,如果室内通风空调系统运行不当,造成通风换气不足、灰尘积累、微生物繁殖等问题,则会严重影响iaQ。

2.4室内污染源的存在

许多iaQ问题与室内污染源的存在密切相关。这些污染源所释放出的污染物浓度较高,并且往往无法通过规范要求的室外空气通风措施得到有效处理。在常见的室内污染物中,某些污染物直接由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释放出来,例如甲醛、臭氧、苯系物、氡等,其称为一次污染物;另一些污染物则由一次污染物发生反应而生成,例如自由基、醛、酮、醇、羧酸、细颗粒物等,其称为二次污染物[4]。

3室内空气品质的控制措施

3.1污染源控制

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最佳途径是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建筑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并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维护措施避免产生室内污染物。具体包括:(1)对室外空气进行过滤,防止室外污染物进入室内;(2)对可能成为污染源的位点(如复印室、打印室、厨房和卫生间)进行隔离,避免交叉污染,必要时采取强制通风;(3)充分利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通过政府立法和制定行业标准防止高污染的建筑产品进入市场;(4)定期对空调系统中易滋生细菌的组件(如过滤器、换热器和消音器)进行清洗并及时更换,以免污染物沉积;(5)规范室内人员的行为,避免在室内进行高强度活动,禁止室内吸烟,少用喷雾剂和化妆品等。

3.2采用新型空调系统

集中式全空气空调系统存在回风混合,由此可能造成交叉污染,而且由于整个系统只能采用统一新风比例,导致不同功能的房间有的新风量不足,有的新风量过剩,造成能源分配不均;而传统的半集中式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则存在空调末端冷凝水滋生细菌的问题[5]。独立新风系统采用独立的低温送风新风系统,由新风系统承担建筑物全部的新风负荷、室内全部的潜热负荷以及室内一部分显热负荷,这样不但解决了商业建筑全空气系统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新风量不足问题、室内相对湿度问题,而且由于该空调系统无需回风,使得室内建筑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显著提高。另一方面,该系统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辐射冷吊顶一次投资低于常规空调系统,而新风全热交换器的回收年限仅为2年[6]。除独立新风系统以外,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和置换通风加冷却顶板技术[7]也对传统空调系统的不足有所改进,在提高iaQ和降低能耗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可根据实际需求选用。

3.3采用适当措施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

常见的室内空气净化措施包括过滤、吸附、光催化氧化、紫外线杀菌、负离子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等。

(1)过滤:采用高效折叠式过滤器和大表面过滤器能够有效滤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广泛应用于各类空调系统[8]。但如果空调过滤器维护不当,臭氧与颗粒物可能在过滤器上发生反应生成甲醛、羰基化合物和超细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并可能滋生有害微生物,反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吸附:最常用的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方法之一,常用吸附剂包括活性炭、沸石、活性氧化铝、硅胶和分子筛等。但吸附剂存在吸附饱和的问题,需要定期再生或更换,并且单一吸附剂不可能吸附所有类型的室内污染物,其适用范围较窄。

(3)光催化氧化:在室温下即可将各种室内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Co2和H2o,应用前景广阔;但该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存在反应速率和降解效率较低、对可见光的利用率低、容易生成有害中间产物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4)负离子技术:负离子空气净化器通常采用导电纤维或电晕线作为发射电极产生o2-、o-、oH-、o2-(H2o)n等负离子,能够有效除去气溶胶颗粒、空气微生物、异味以及VoC;但该技术对负离子发生器要求苛刻,容易导致沉积污染物重新悬浮和生成有害副产物,并且对低浓度污染物去除效率较低。

(5)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可以由交流电、直流电或脉冲高压放电产生,其中所含的高能电子、激发态粒子和强氧化性自由基能够与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分子发生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Co2和H2o[9]。但该技术存在能耗高、易产生有害副产物(如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等不足,其室内应用的安全性有待提高。

上述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大都结合风机驱动系统进行应用,各有其优缺点。任何单一的净化技术都无法实现良好iaQ的目标,并且许多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都可能产生有害副产物。另外,由于现有数据很难提供关于清洁空气输送速率(cleanairdeliveryrate,CaDR)的信息,导致各种不同空气净化技术的性能难以直接比较。因此,为了比较和选择合适的室内空气净化设备,有必要建立评价空气净化器性能的基准、标准条件以及标准程序,建立综合考虑CaDR、能耗、体积、有害副产物和使用寿命等因素的标识系统[10]。

4结语

室内空气品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办公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对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的追求正日益受到重视。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建筑系统设计安装不当、室外空气污染严重、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维护不当、室内污染源的存在等。为了有效控制室内空气品质,首先要加强污染源控制,其次可考虑采用独立新风系统等新型空调系统代替传统的空调系统,最后可采用适当的净化措施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

作者简介

张圆圆(1984–),女,河南灵宝人,讲师,主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陕西省西安市子午大道中段39号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建工学院(710109);

参考文献

[1]aSHRae.indoorairQualityGuide:BestpracticesforDesign,Construction,andCommissioning[S].2009.

[2]anSi/aSHRaeStandard62.1-2010.VentilationforacceptableindoorairQuality[S].2010.

[3]JooJ,ZhengQ,LeeG,etal.optimumenergyusetosatisfyindoorairqualityneeds[J].energyandBuildings,2012,46:62-67.

[4]YuBF,HuZB,Lium,etal.Reviewofresearchonair-conditioningsystemsandindoorairqualitycontrolforhumanhealth[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frigeration,2009,32(1):3-20.

[5]余红英,王巍,陈琪等.独立新风系统的应用[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4,25(6):54-56.

[6]殷平,Stanlea.mumma.独立新风系统DoaS研究(1):综述[J].暖通空调,2003,33(6):44-49.

[7]张帆.置换通风加冷却顶板技术评述[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1999,(4):31-34.

[8]Bennetta.Strategiesandtechnologies:Controllingindoorairquality[J].Filtration&Separation,2009,46(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