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3:28

区县经济发展篇1

一、促进县区域经济大发展是漯河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任务

1.县区域经济关乎漯河全面振兴的大局。县区域经济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县区兴则全市兴,县区强则漯河强。大力发展县区域经济,是顺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趋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富强漯河和谐漯河建设的重大举措。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要从提高执政能力、实现漯河全面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县区域经济大发展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促进县区域经济大发展是我市面临的迫切任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放权放活县区,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服务县区,各县区明争暗赛、竞相发展,全市县区域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较快、质量效益较好、活力不断增强的喜人局面。但由于县区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我市县区域经济发展在全省还不靠前,主导产业实力不够强、财源建设增长点不够多、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漯河大发展的重点难点在县区,希望也在县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必须统筹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从县区突破,从乡镇抓起,大力发展县区域经济,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更加稳固,推动漯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发展县区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3.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市为目的,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经济支柱,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增强县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为漯河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4.“十一五”期间的主要预期目标

——县区域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县区域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要高于全国、全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平均增长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位居全省及中原城市群先进位次。到“十一五”末,县区域生产总值达到550亿元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左右。**年~2010年,县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30亿元。各县区要力争在全省县域经济、城区经济发展综合排序中,位次逐年晋升,舞阳县力争进入全省10快县行列,临颍县要在现有基础上位次有所前移,三个市辖区的综合实力在全省比较靠前、有一个区进入全省前10强,经济开发区的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培育一批全省有影响的强乡镇。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县区域工业增加值达到42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5%以上,非农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85%以上。各县区新培育1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规模企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骨干企业群体。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县区域经济的比重达到85%以上。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临颍、舞阳两县城镇化率明显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三个市辖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城中村改造、近郊农村的城市化改造实现较大突破,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培育出一批常住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全市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5%。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各县区新培育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有90%左右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全市优质粮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85%以上,年生猪出栏800万头以上、家禽出栏3000万只以上、牛出栏13万头以上,肉类总产量70万吨、蛋类总产量15万吨、奶类总产量17万吨,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新增特色经济林面积8万亩,优质苗木花卉基地5万亩。经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规模种养基地、部级认证的农畜产品和国家批准备案出口的养猪场的数量居全省前列。漯河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无公害食品基地市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市。

——开放型经济取得较大突破。各县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年分别引进2~5个投资规模上亿元的项目,新培育一批出口创汇企业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出口额有较大幅度增长。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增多。

——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55公里,90%以上的村通城乡班车。市区、县城和重点镇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左右,供水供气普及率100%,供热覆盖率40%以上;45%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35%以上的村用上自来水,村村建有连锁超市。乡镇卫生院改造全面完成,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以上,建制村通“宽带”率100%,现代远程教育覆盖全市农村。

三、大力发展县区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5.培育县区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工业强县、工业强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着力抓大育大、放小扶小,尽快提高工业占县区域经济的比重。深入实施“重点工业超千亿计划”,加大对县区企业的帮扶力度,逐步形成县区域重点骨干企业群体。加快我市“一名城两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县区新上食品加工、造纸、化工、纺织等产业及其配套项目。各县区要立足本地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名优品牌,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各项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市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和条件,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一律对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开放。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等领域,激励其兴办各类生产性项目。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发动群众务工经商,培育壮大重点私营企业。实施“回归工程”,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地转移。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民间担保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融资服务中介组织,特别是充分发挥市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的平台作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上项目难、技术改造难等问题。对非公有制企业新上重大生产性项目,在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贡献大的非公有制企业法人代表,要继续在经济上给重奖、社会上给荣誉、政治上给地位,激励其创业发展。

各县区要大力加强财源建设,并着力创新县乡财政增收、节支、减债工作新机制,尽快步入财政经济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为县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7.狠抓招商引资和扩大出口。各县区要牢牢抓住“两个转移”带来的重大机遇,改进招商策略,创新招商方式,力争每年取得一批招商引资成果。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努力在企业战略重组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利用我市食品产业特色优势,切实发挥食品节的平台作用,力争每年有一批新项目落地结果。用足用好盐矿资源优势,着力引进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选资并重,引导县区引进一些科技含量高、带动财税增收、促进节能减排的好项目。各部门要帮助县区整合资源、筛选项目,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性投入支持。认真应对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带来的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和产品,积极发展对外加工贸易,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县区域经济的外向度。

8.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各县区和经济开发区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促进各级干部倾注精力抓招商。运用竞争机制建设专业化招商队伍。建立招商引资信息共享机制,广泛开展以商招商活动。切实改进招商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对各县区的招商工作,全市要“对外一齐抓,回来再分家”,克服无序竞争,并注重通过核定基数、税收分成等办法,科学整合招商资源,促进招商项目合理布局。各县区也要积极探索建立招商引资利益导向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招商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招商引资实绩考评体系,突出投资效益、财税增收等目标考核,实行全过程监控管理。坚持以优化环境促开放,促进各种资源向漯河流动。

9.持续抓好项目建设。各县区和经济开发区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抓招商、引资源、促发展,力争每年引进和新上一批重大生产性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加强项目库建设,筛选、论证、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符合引商投资需要的好项目。市发改委等部门要及时搜集整理上级政策性投资和项目安排信息,采取定期召开投资政策培训会、项目信息会等形式,指导帮助县区、乡镇有针对性地向上申报和对接项目。健全投资激励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竞相投入项目建设。对引进和新上的各类项目,要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引导项目集中向园区摆放,积极发展一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集群、经营集约的经济园区。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0.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深入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探索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扎实推进“百区千场万户计划”,促进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市乡村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建设,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标准化农业、观光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11.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抓好乡村道路“村村通”工程、沼气建设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深入实施“两县十镇百村示范带动工程”,扎实开展“抓试点、促致富、办实事”和“百企帮百村”活动,带动新农村建设全面上水平。

六、围绕生态宜居名城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12.统筹抓好城镇化建设。市辖区和经济开发区要抓住沙澧河开发建设的良好契机,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新区开发、旧城区改造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抓紧制订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各市辖区要着力抓好一批城中村改造试点,并经过3~5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城管水平。明确市辖区的城管责任,下放相应的管理权限,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作用。抓好县城和重点镇建设。

13.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近郊城市化改造和重点镇发展为突破口,实施区域开发、滚动推进,加快市区城乡一体化,带动全市城乡一体化。科学论证、制订涵盖1020平方公里市区的城市发展远景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向郊区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规划、建设和共享。健全完善城乡公路网络,扩大城市公交线路运行覆盖面,促进城乡联通便捷。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入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果树进城”计划和农村林网建设,加快城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绿化美化,搞好沿河沿路绿色通道建设,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14.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服务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集聚城镇人口。各市辖区和经济开发区要围绕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各具优势的商贸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临颍、舞阳两县要依托县城和重点镇,积极发展特色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和农村连锁超市,活跃城乡流通。结合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和指导县区积极培育各类新兴第三产业。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推行按实际居住地进行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城中村及近郊无地少地居民的转户步伐。抓紧完善政策措施,把无地少地居民尽快纳入城镇统一管理,依照政策使他们平等地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各种待遇。城中村和近郊村居民转为城镇户口后,可继续享受原来的各种福利待遇,并积极探索村改居办法,延续原有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制度。

七、进一步放权放活县区,增强其统筹发展的能力

15.扩大县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下放管理权限。对列入全省扩权县范围的临颍县,省定下放的各项权限要全面落实到位。除向省里直报和须省审核审批的权限外,舞阳县同样享有临颍县的各项管理权限,对三个市辖区下放一定的市级管理权限。各有关部门要在认真落实漯发〔2004〕14号文件规定下放权限的基础上,再下放一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管理权限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由市政府根据本文提出的意见另行制定下发。市纪检监察、市编办、市法制办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下放的各项管理权限落实到位。

16.加大对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在财税、金融、建设用地、行政审批等方面采取一些新举措,支持县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在一定年限内,对市辖区比上年新增税收的市级分成部分全额予以返还。市财政对县区列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企业,要按规定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市辖区、经济开发区自筹资金或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的城区道路、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市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一定补助。

各金融机构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县区域企业和项目,要大力给予信贷支持。各商业银行县区域分支机构吸收的储蓄,应主要用于支持县区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每年新增支农贷款投放量原则上要达到新增信贷投放量的80%以上。理顺三个市辖区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邮政储蓄机构要充分发挥小额质押贷款等政策优势,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探索规范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培育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提高小额农户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额度,加大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力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市发展投资公司、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市经济投资开发公司、市农业开发公司、市信用担保股份公司等投融资机构,要本着倾斜县区、支持县区的原则,每年确定一定的投资规模,对县区域经济发展给予支持。

对符合产业政策并列入省、市重点项目的县区所属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采取向上争取用地指标、盘活土地存量等办法,确保建设用地。深入开展“空心村”治理、砖瓦窑场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三项整治”,乡镇以下整治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可等量置换规划指标。鼓励工业集聚区大力推广使用多层标准厂房,用地要给予倾斜支持。

各职能部门都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政策,抓紧制订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并狠抓落实。

八、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县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17.完善县区域经济考评和激励机制。坚持科学、客观、公正进行综合考评,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实施奖惩。对临颍、舞阳两县采用省评价县域经济发展设置的指标体系和办法;对三个市辖区,采用省评价市辖区经济发展设置的指标体系和办法;对经济开发区,采用省评价省级开发区设置的指标体系和办法。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完善考评体系,促进综合考评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可行。加强对考评指标完成情况的过程监测,并定期进行督察、考评和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布。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县区域经济的表彰奖励。对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县和10快县,受到省委、省政府奖励的县,市委、市政府给予同等金额的奖励。对在全省评比中综合排序位次前移的县区和经济开发区,每前移一个位次奖励100万元。对同时进入全省综合排序获奖范围并实现晋位的,按获奖最高奖项的奖励金额予以奖励。对在全省评比中综合排序位次后移的县区和经济开发区,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批评;连续两次后移的,对其党政正职予以调整。对在县区域经济发展和考评中弄虚作假的,取消其在全市的评先资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因人力不可抗拒因素造成位次后移的,视情况予以处理。在考核年度内,因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减轻农民负担5项否决事项中任何一项被否决的,取消该县区、经济开发区当年在全市的参评资格。

18.营造支持县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市直及驻漯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支持和服务县区域经济发展。围绕建设高效行政服务机制,进一步改进行政服务方式,加快基层行政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对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和达标升级活动进行清理和规范,未经市委、市政府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对县区、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开展检查评比和达标升级活动。确须保留的要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对干扰县区域经济建设、损害发展环境的“四乱”行为,要严肃查处,并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加大对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关心、支持、服务县区域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

九、加强和改进对县区经济工作的领导

区县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县域经济;后发优势;产业发展

abstract:Lessdevelopedcountriesnormallyhavelate-developmentadvantages,butwhethertheseadvantagescouldbetakenfullyisnotonlyrelatedtotheresourcesbutalsosocialinstitutions,technologydevelopment,humanresourcesandcapitalflow.asalessdevelopedcountythatdoesnothaveenoughresources,withthedevelopmentofabout10years,Chipingnowhasbecomethefirst“top-100counties”inthewesternareaofShandongprovince.ConsiderChipingasanempiricalresearchobject,byanalysisthecharacteristicsandtherealizationwayofLate-developmentadvantage,toattempttoprovideareferenceforothercountiesthatinlessdevelopedareas.

Keywords:countyeconomic,late-developmentadvantage,industrial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1)11-0042-05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两大结合部,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经济单元,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关键性层次。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因此,研究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茌平县在辖内电力生产过剩、电解铝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营造良好的资金和制度环境等手段,将电解铝行业打造成为辖内主导行业,掘取了第一桶金,并随之延展产业链条,后发优势得以充分发挥。1993年至2010年,茌平县由山东省典型的欠发达落后县发展成“全国产业发展百强县”、“县域竞争力百强县”。本案例通过分析茌平县域经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越式发展的过程,得出了欠发达县域如何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以期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启示。

二、后发优势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后发优势理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对欧洲较为落后国家工业化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优势假说。即: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由于有先发国家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和先发国家积累的科学技术、较为成熟的计划、生产设备、组织结构、管理经验及各类人才等现代化文明成果可供借鉴,所以,后发国家在实现现代化上比先发国家具有优势,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阿伯拉莫维茨也肯定落后国家具有后发优势,但他认为这种后发优势一般情况下处于潜在状态,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取决于一定的条件:一是技术差距,即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距,这是经济追赶重要的外在因素,正是因为存在技术差距才使经济追赶成为可能。二是社会能力,即通过技术引进、人才培养、模仿和创新制度、营造优良发展环境等手段提高发展速度的能力。不同国家和地区正是由于上述条件差异,才出现了有些后发国家能够成功地赶上先发国家,而大部分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对后发优势学说的研究也迅速升温。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四个角度进行的:一是从发展经济学角度。郭熙保等从发展经济学出发,对涉及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各种流派和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二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陆德明等提出了后发国家的发展动力转换假说,认为通过学习型追赶,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三是从现代化理论角度。罗荣渠等归纳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表现形式,进而揭示后发优势实质上是由“时间差”而形成的一种“优势”。四是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傅家骥等探讨了作为后发优势重要表现的技术模仿创新问题,从资源积累的角度对模仿创新造就后发优势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

上述关于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归纳后发现:欠发达地区均具有一定形式的后发优势,并且经济相对落后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由此产生的后发优势也是多方位的。其主要类型是:(1)资本的后发优势。后发区域的资本收益率要高于先发区域。因此,在经济发展的适当时机,构建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间顺畅资本的流通渠道至关重要。(2)技术的后发优势。后发区域不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来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经存在的科学技术,只要花费很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把这些科学技术学会并运用于生产之中,极快地缩短了与先发区域的技术差距,使后发区域能够比先发区域发展更快。(3)人力资源的后发优势。人力资源的后发优势有两个体现:一是后发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二是先发区域对后发区域知识的溢出效应。通过对先发区域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后发区域能够直接进入知识的较高层次和较新阶段,从而极大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创造人力资本。(4)制度的后发优势。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区域学习、效仿和借鉴先发区域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创新,节约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本和时间成本,以相对较小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收益。(5)产业结构的后发优势。后发区域产业结构具有以农业为主的特征,其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从农业经济转为现代工业经济,最终实现工业化。这些后发优势的实现不仅要取决于众多条件的支持,而且还取决于各种要素在不同条件下的有效组合。

我们通过对茌平县经济发展的研究,证明了欠发达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后发优势是一个动态的、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茌平县的后发优势发挥

(一)茌平电解铝的上下行延伸

茌平县位于山东省西部的聊城市,辖区既没有丰富资源,周边也没有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倚重。1993年茌平县人均GDp为1792元,为全省人均GDp的55.6%,在全省91个县(包括县级市)中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76位。

当时茌平县的工业结构极不合理,突出表现为电力产能过剩,远远超过当地的生产需要。1993年,全县电力生产为2606万千瓦时,而全县仅需要1590万千瓦时,近一半的产能空闲。加之地方电厂上网售电规模受国家电网的限制,电厂发的电也不能全部卖出去。尤其是到了1997年,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对规模较小的地方小火电进行关停并转,茌平热电厂也在关停并转的范围之中,面临着“不转型就灭亡”的生存选择。

为避免被关停的命运,该企业对电力生产及相关的行业进行了考察。当时我国的电解铝市场还属于竞争不充分的市场,行业的毛利率一般在20%以上。同时,电解铝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不属于专利性技术,不存在技术壁垒限制,比较容易进入。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上马高耗电的电解铝,可以达到“三赢”的目的:一是将电厂转为电解铝的自备电厂,避免被关停的命运;二是电解铝能够消耗电厂过多的产能,提高电厂的效益;三是在自备发电厂的前提下,电价没有上网成本,生产电解铝具有成本优势。但是电解铝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建设一万吨生产能力的电解铝需要投资5000万元,而当时茌平热电厂的资产规模还不到2亿元,每年的利税在300万元左右,积累相对较少,根本无力进行投资建设。

(二)信贷介入与私募融资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该企业首先想到的是向商业银行借贷,但是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贷款,一是因为没有接触过电解铝行业,对其生产前景有顾虑;二是因为热电厂的资产较少,自身实力一般,即使上报也难以通过审批。

此时,农村信用社主动提出支持热电厂新上电解铝项目,原因是农村信用社对电解铝行业和热电厂都有一定了解,决定给予4000万元贷款的支持。1998年,热电厂建成了茌平县第一个产能为1万吨的电解铝生产车间。

1万吨电解铝生产项目投产运行后,第2年就产生了600万元的效益,这是原来电厂年收益的2倍多。1999年,茌平热电厂正式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信发铝电集团。同年5月,信发集团又新上了7万吨电解铝生产线。在资金的筹集上,由于电解铝较高的收益,采取了贷款加私募股权融资的形式,从公司内部人员开始,很快完成了3亿多元的融资。2000年9月建成投产后,1年后的利税达到了2亿元,这对茌平县的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1998年茌平县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7:3.5:1.8,而3年后的2001年,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4.0:4.1:1.9,第二产业占比已超过第一产业。

良好的市场前景以及灵活的企业制度加快了电解铝产业的膨胀速度。在当时良好的市场前景下,为了解决资金、技术、原料等对企业发展的约束,信发集团采取了多种方式的合作、合资方式,建立了多个规模巨大的子公司。随着这些企业的投产,集团的热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电解铝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集团的综合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一位。其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渐由2000年32.7%上升到2005年的67.9%。同时合资、合作使集团的生产工艺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吨耗电为全行业最低,2005年进入了电解铝行业的全国十五强。在电解铝产业的带动下,茌平县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至2005年GDp年均增速接近20%,2005年在全省排名进入了四十强。

私募融资、加快投产促进县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从2001年开始,电解铝行业20%的高毛利率吸引了大量民营企业介入,电解铝投资出现过热现象,过多的电解铝产能导致氧化铝紧缺。为平衡集团的产业链,避免被市场淘汰出局,2004年2月份,集团决定上马氧化铝粉工程,组建信发华宇氧化铝分公司。在融资路径的选择上,由于氧化铝项目属于国家限制产业中的项目,不仅受国家节能、降耗、减排的方面的限制,而且经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无法与银行贷款融资达成一致,更难以达到层次更高的证券融资要求。于是,信发借鉴第一次私募融资成功的经验,进行第二轮融资。这次融资将范围扩大到全部内部职工,很快集齐了一期工程所需的款项共计16亿元,迅速投入项目建设中,保证了项目资金需求。

在项目的建设中,信发集团采取了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边扩建的“四边”办法,在行业限制政策出台前完成了氧化铝项目的建设。2004年8月,在经过一系列资金和手续准备后,信发华宇的“四百”工程开始建设,即投资100亿元,建设100万千瓦热电项目、100万吨氧化铝项目、10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水泥项目,短短的7个月后就投产达效。

(三)产业升级与循环经济

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形成县域经济的大循环。随着主导产业的发展,茌平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围绕电解铝行业的发展,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以“热、电、铝”为核心,开发上下游产品,形成了电解铝、密度板、味精等三大产业链条。各产业之间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实现了自我消耗、高效发展的良性循环,不仅促进了集团的跨越发展,而且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形成县域经济的大循环,实现了全县范围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大循环。在2005年至2010年完成了工业投入400多亿元,形成了规模以上企业342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达到670亿元和77亿元,实现产值252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13亿元,人均GDp达到42322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7倍,进入了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先进行列。

(四)市场前景与风险因素

节能降耗、环境治理、产业转移等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政策环境看,信发铝电集团之所以走上铝电联营的道路,发展电解铝和氧化铝,是当时国家关闭地方电厂等种种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而且确实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信发集团确实又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它的发展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正是国家治理的重点。因此曾经创造财富神话的信发氧化铝项目,未来将面临严峻的可持续发展考验。

从市场环境看,氧化铝产业出现明显的下行趋势。2007年以来,由于氧化铝的产能过大,已经出现过剩,氧化铝价格总体趋势是降低。2006年下半年,国内氧化铝价格出现了重大转折,价格从过去的6000元/吨一路下降到了2007年下半年的2400元/吨。较低的氧化铝利润,有可能给信发集团带来经营风险。另外信发集团还面临两大瓶颈:一个是铝矿资源的缺乏;二是资金的约束。实际上,信发集团资金一直不充裕,尽管2005年信发华宇投产收益颇丰,但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于再投资。信发集团氧化铝产能有300万吨,电解铝产能有56万吨,这意味着每年将有100万吨左右的氧化铝在集团内部消化。剩余的200万吨氧化铝中,有一部分是其他氧化铝企业买断产能和长单销售,价格相对较低。而随着广西、贵州和新疆等地的新厂投资,信发集团的资金压力将会增大。过去依靠职工入股和集体贷款的资金每年都要分红,如果发生严重的产业衰退,将加大地方金融运行的压力。

对此,信发集团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式试图扭转困境:一方面,为改善环境做出了努力和补偿。2006―2010年,信发集团每年拿出上亿元资金对赤泥以及茌平境内的茌中河进行治理;另一方面,在生产技术等方面,也在采用新技术降低能耗,并且探索综合利用赤泥降低污染的有效途径。同时,信发集团已经确定不再扩大茌平的氧化铝规模,而是筹备在广西、贵州、新疆等地建厂,进行产业转移。

四、对茌平模式的分析及评价

(一)对茌平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1.后发优势转化的阶段性。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资本和制度创新使后发优势的转化较为明显。从资本因素看,在电解铝行业建立之初,金融业(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支持是关键因素。茌平县属于资本稀缺地区,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发放了4000万元的贷款,支持信发第一个电解铝机组上马,促进了人们对这一高利润行业的了解,为其随后发展过程中的私募融资、合资等融资做了外部宣传,为企业后来滚动发展奠定了资本基础。从制度创新因素看,茌平县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一点在茌平的发展非常明显。第一,企业制度的创新。通过学习、效仿和借鉴先发区域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建立了茌平县较为先进的企业产权制度,从而使企业拥有了充分的决策权和自。第二,融资制度的创新。信发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得益于融资制度的创新,就是采用了私募股权的融资形式筹集了大量的生产经营资金。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创新,形成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制度,节约了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本和时间成本。

在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技术和人力资本后发优势的转化非常突出。从技术因素看,茌平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技术引进、技术学习与吸收,开展模仿性技术创新。在2000―2010年,茌平县县域共入驻内外资企业30多家,而且主要集中于有色金属加工业、机械制造业和电器设备制造业三个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相关行业内、外资企业入驻的强劲势头,扩大了本县企业进行技术模仿学习的有效集合,便利了县域本土企业的技术后发优势的发挥。从人力资源因素看,茌平县第一产业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多,并且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这两种因素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而且为县域企业的扩张提供了技术和人力资源。

在经济发展的成熟期,产业结构后发优势的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引入电解铝这一行业,充分发挥了区域内电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从而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茌平县的产业选择符合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产业“关联基准”,即具有持续高涨的部门增长率、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生产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在产业结构内涵和规模的扩张中,注重产业的相互联系,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中心,向上、向下不断延续的产业链条,不仅增大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有效对冲市场风险,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实现后发优势转化的替代战略选择。条件缺失与政府替代是理论上关于潜在后发优势得以实现的条件。该理论假设认为,后发优势的发挥一般要具备一些先决条件或初始条件,但是,后发区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缺乏,导致本土企业对外来先进技术、制度学习、吸收、消化能力的弱化,更为重要的是,落后区域缺乏形成这些初始条件的市场机制。这些都是落后区域的后发优势发挥和经济启动的障碍。面对这种障碍,落后区域只有积极实施政府替代。为此,茌平县实施了积极的政府替代战略:(1)首先立足于县域内在的区位、交通、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等优势,不断改善县域投资环境,包括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2)支持辖内企业与辖外企业沟通,为辖内外企业实现下游产业的关联合作提供咨询服务,简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项目的行政审批手续,逐步拓展本土企业模仿学习的平台。(3)政府为本士企业的员工培训、技术模仿等创新行为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改善本土企业学习的外部制度环境,提高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对茌平模式的评价

通过对茌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发现,县域经济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后发优势的转化,可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但茌平县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特殊的经济发展时期和特定的市场环境。茌平县经济快速发展的2001―2010年10年间正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上升时期,GDp的增长率基本维持在8%左右。这一时期市场竞争不充分,部分行业和产业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茌平正是利用了经济上升时期铝及铝制品供需缺口加大,电解铝行业有20%以上的高毛利率的机遇迅速发展壮大的,从而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规模的膨胀发展。

2.特殊的产业政策环境和特定的发展方式。2000―2010年期间正是国家逐步调控和治理的重要时期,许多的产业政策都是在这一时期出台。而茌平电解铝产业正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形成的,它一直“游走”在产业政策限制的边缘,多次赶在政策出台前完成限制性行业的投资,这种发展模式不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3.特殊的资本积累形成。信发能通过私募筹集大量的资金,在于其高红利,这也增加了企业职工的财富。近几年,随着氧化铝价格的一路下滑,信发的分红比例也不断下降。这种以高红利融资的方式在市场竞争相对充分、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市场环境中是难以持续的。

但是,是否由以上原因就完全否定茌平模式呢?

从茌平模式的起源看,是以市场力量和区域内生力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也是缺乏资源优势的欠发达区域适合的发展路径。这可以从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得到印证:意大利东北的trention-alto到中部的Lazio、marche一带的传统农业地区凭借众多植根于地方文化和社会资本网络的产业集群,以灵活专精和交互合作的方式有效启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发展的飞跃,一举从农业耕作地区跃升为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也是在传统的农业基础上,在缺乏资源优势、缺乏国家政策倾斜和外部资本注入时,通过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顺应当地经商的传统,采取许多的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形成了遍及全区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同样,茌平模式也是选取了电解铝这一特殊产业与当地具备优势的热电行业相结合,在当地政府提供了特殊的制度供给后,形成了根植于区域经济内部的、遍及全区域的以电解铝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体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茌平模式不仅是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还是一种转型经济中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

五、启示

从茌平县的实践看,要实现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的增长动能,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后发优势的发挥主要依赖于本地企业。本地企业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非正式制度的支持。

第二,欠发达县域在发挥后发优势作用时,应该注重模仿和创新相结合。从后发优势的内涵和实现机制来看,使欠发达县域后发优势充分发挥作用的模式应是先模仿、后创新。

第三,政府的替代战略是欠发达区域的后发优势发挥和经济启动的保障。欠发达区域只有积极实施政府替代,即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由政府引导市场,做出关键性努力,才能促成后发优势转化条件的形成。

第四,欠发达县域应该强化人力资本的培养。后发优势能否转换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取决于欠发达县域是否具有向发达地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力资本,只有具备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才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迅速模仿、吸收和本土化,使引进的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扬长避短,构建出适合自身需要的制度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区县经济发展篇3

近年来,××县积极响应××省委井冈山会议的号召,在全省率先设立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经过五年多的发展探索,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极。截止到××*年10月底,××经济开发区已建成面积近4平方公里,共引进项目106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2个,超5000万元项目22个,外资项目8个,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约2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6亿元,安排就业人员2.2万人。今年1-10月,××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销售收入14.9亿元,实现税收7600万元。近两年,先后被评为全省县级十大工业园区、六大指标综合先进单位、××省民营科技园。

××县××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实践,和大多数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也面临着一个如何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的课题。

一、××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经验及反思

××经济开发区能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形成规模,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经验是:

1、依靠优惠政策吸引,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前提。要在××这样一个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山区小县发展工业园区,政府必须有较强吸引力的政策。对在工业园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我们在地价、电价、水价、税收及其它收费等方面均提供较大优惠。县财政还拿出300万元设立了园区信贷担保基金,凡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享受信贷担保。为了鼓励企业拓展外贸出口,我们设立了外贸出口奖励基金;为了增强园区发展后劲,我们设立了企业技改扶助基金;为了奖励税收贡献大户,我们把企业交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用于设立了企业发展奖励基金。这些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迅速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

2、坚持优质项目推动,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关键。要增强园区实力,关键是要选好项目,以项目促项目、带产业、强支柱。近两年来,我们自我加压,按照省级工业园区的标准建设园区。对意向性入园项目,组织实地考察,严把质量关,做到“三不引”,即有污染的不引、高耗能的不引、低水平的不引。重点引进规模大、技术强、效益好的项目,特别是境外、省外项目。对大项目招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谈判。仅今年1-10月,我县就引进8个投资超亿元的大型工业项目,极大地增强了开发区的实力。

3、打造优良环境保障,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动力。新一轮区域经济的竞争,是环境优势的竞争。我们始终对发展环境保持高压态势,下狠心、出硬手、施铁腕,整治环境。同时,重点做好入园企业的服务工作。县四套班子成员每人挂点了2户园区企业,且亿元以上项目均由主要领导担任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组长;所有入园项目都安排了责任服务单位,对大项目,我们还组织了财贸、农林等八个经济实力较强的系统进行帮扶,专设了项目协调办;凡与企业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和行业都在园区设立了相应的办事服务机构。在完善园区服务体系的同时,我们还把服务工作延伸到为企业破解用工、融资等难题上。通过“无边界”服务,全方位为落户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上的问题,感动外商,让他们消除顾虑,安心放心地来投资。

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开发区已完成了初期的规模化建设,并出现了纺织、食品、竹木加工、砂轮、电子、机械制造等几个产业集群的雏形。××经济开发区的一些发展做法,在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一些深层次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也日渐显现:

一是优惠政策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以××县为例,××曾是全国小水电试点县,拥有大量的富余电力资源,××经济开发区设立初期,一大批企业正是看中了××优惠的水电价格和地价、税收及其它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所以才选择××投资。但是,随着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地的招商引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惠政策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已变的越来越困难,而且难以为继。

二是自然选择的产业梯度转移,不利于入园项目质量的提升。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的落户企业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企业周边市场己经接近饱和,竞争激烈。它们需要发展,需要降低生产成本,需要扩大市场。××地处中部,是东西部之间的桥梁,可以起到很好的辐射及连接作用,成了产业梯度转移的最佳地区。许多落户企业把生产重心向内地转移,内地园区企业成为加工基地,利用低廉的生产成本制造产品;原有企业成为销售基地,利用其已经完善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并开发辐射新企业周边的市场。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企业不可能把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规划在内地园区建设,入园项目的整体质量难以大幅度提升。

三是产业的过于分散,不利于园区的长远发展。在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成立初期,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摸着石头过河,大多数地区

县级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实践与思考第2页

对入园企业的门槛把握的不够严,造成园区产业过于分散。以××县为例,在××经济开发区投产的58家企业中,纺织类的有4家,食品加工类的有4家,建材类的有8家,机械制造类的有10家,砂轮制造类的有8家,电子类的有6家,金属加工类的有6家,其它类别(化工、包装、橡胶等)的有12家。产业的过度分散,制约了园区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发展后劲相对不足。

二、中部地区工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在完成了初期的规模化之后,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继续走目前的规模扩张的路子,还是有选择地引进和发展特定的产业,走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趋势,是应对新的国际竞争压力所提出的有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考察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现象在西方国家已经非常普遍。例如,美国的半导体研究中心集中在加州硅谷和波士顿的128公路;大型计算机厂家的总部都在明尼波利斯及其附近;跑鞋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俄勒冈。意大利的时装集中在米兰;鞋类集中在马尔凯。德国的钢铁生产集中在多特蒙德、埃森和杜塞多夫;刀具车床集中在雷姆萨伊德,其它国家与地区也都存在这种经济现象。近2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杭嘉湖地区、宁波温州等地区以一个市、一个县甚至一个镇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生产,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如海宁的皮革,绍兴的轻纺,嵊州的领带,诸暨的袜子,温州的皮鞋、打火机,柳市的低压电器等等。这些地区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源泉也在于产业集群。

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了产业集群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理想模式。由于产业集群具有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专业化、促进竞争与创新等竞争优势,使得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而且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能源、劳动力供给也不可能支持这种不加选择地无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提高入园企业门槛,不断调整入园企业构成,加大政府选择和引导力度,促使园区各类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聚集,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个或几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及举措

毋庸置疑,××经济开发区和大多数中部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的发展一样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产业集群还只是一个雏形,今后一段时间,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坚持工业强县的方针不动摇,按照大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加快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进而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1、抢抓机遇,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就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以后才加以引导,它属于自下而上的产业集群形成方式。按照这一发展规律,我们要紧紧抓住各地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这个难得的机会,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搞好发展规划,明确每个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和办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产业集群推进步伐。在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因势利导,不急于求成,不刻舟求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能发展的就发展,最终形成1-2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2、大力引进骨干企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围绕产业集群的雏形,继续下大力气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上下游大型骨干企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经济开发区的纺织业为例,在引进了全国纺织行业知名企业——恒昌纺织集团、赣鑫纺织集团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引进了投资超亿元的大型企业——金纶石化集团和三邦线业,这些企业全部投产之后,预计生产规模将达到50万纱锭,年产值将超过15亿元。通过努力,我们力争再引进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大型印染和服装加工企业,使××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国重要的轻纺和服装加工出口基地,产业整体优势将日益凸现。

区县经济发展篇4

县(区)域经济是指在县(区)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市管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重视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对于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增强本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发展县(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本情况××市发展县(区)域经济拥有许多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一是区位优势。我市一县三区区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广东、海南和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二海洋优势。全市海岸线全长500公里,海滩涂73万亩,可供养殖面积21万亩,北部湾渔场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500多种,虾类10多种,持续资源量70万吨。三是农业优势。我市一县三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农、林、经济作物和水产畜牧业。四是旅游优势。分布在一县三区以海滩、海岛、红树林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几年,××市一县三区凭借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廉江相邻,西北与钦州接壤,南临北部湾。全县行政区域面积2380平方公里,辖13个镇、3个乡,总人口92.3万人。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烟花炮竹、制糖业、林果、海养、畜牧等支柱产业。2001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9.7亿元,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21亿元,增长6.17%;第二产业13.8亿元,增长10.71%;第三产业14.8亿元,增长10%。海城区是××市*、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域面积140平方公里,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镇,总人口2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经济发展逐年稳步增长。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3亿元,增长10.63%,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7.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3元,增长13.7%。银海区位于××市一县三区的结合部,西接海城区,南临北部湾,东与铁山港交界,北与合浦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420平方公里,辖五个镇,总人口13.2万人。银海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海洋渔业、建材、绿色食品为支柱产业。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17亿元,增长10.20%;完成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增长12.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亿元,增长6.5%;农(渔)民人均纯收入2319元,增加201元。铁山港区位于××市的东部,行政区域面积394平方公里,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人口15.5万人,海岸线总长50公里,滩涂80平方公里。目前铁山港区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8亿元,增长12.5%,农业总产值10.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附表资料分析,一县三区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海城区为“三、一、二”结构;银海区、铁山港区为“一、二、三”结构;合浦县为“一、三、二”结构。县(区)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其中银海区占56.6%,铁山港区占49.95%,合浦县占42.22%;一县三区工业化程度都比较低,二产比重均未达到30%。三大产业结构失衡与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由于种种原因,一县三区通讯普及率、道路畅通率、能源利用率都不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至今,县、区的一些边远乡村还存在道路不通、用不上电等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差,使一县三区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制约着经济发展。㈢人才和技术短缺。县、区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基础差,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难以吸引人才,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缺少科技依托。如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由于不具备吸引人才和引进技术等条件,都存在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㈣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是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财力紧缺而极大地制约着县(区)域经济的顺利推进。如铁山港区,由于经济总量偏小,税源极其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该区2001年财政总收入462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886万元,而财政支出为4746万元。合浦县当年财政支出也超出财政总收入的25.05%。㈤城镇化程度低。由于一县三区所辖小城镇以及大部分村庄建设滞后,辐射带动农村经济能力弱,因而城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的对策措施加快发展××市县(区)域经济,各县(区)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前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第一,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果、菜、水产、畜牧、经济作物”等,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二、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⑴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合浦县在稳定种植优质谷的同时,应推进多元化种植结构,以“名、特、优”为方向,扩大蔬菜、甘蔗、花卉、蚕桑、木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应以无公害蔬菜、甘蔗、花卉、经济林木为主。⑵调整优化水果结构。一县三区应根据各自的水果种植习惯和优势,调整优化其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水果。⑶大力发展水产畜牧养殖业。县(区)应以沿海滩涂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以提高其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而畜牧养殖应以合浦县为主,抓好瘦肉型猪、合浦鹅、麻鸭等品种养殖。⑷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主要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尤其是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若干个大型的农产品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如合浦县抓好山口“两广”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第二,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从县、区工业总量不足,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⑴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近期应加快合浦县平头岭工业园、海城区民营工业园、银海区银滩工业园建设,以及铁山港区工业区前期准备工作。⑵抓好水产品加工贸易带建设。县(区)沿海一带,应重点引进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产供销综合性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水产业的发展。如铁山港区引进台商投资的祺丰工厂化养殖加工基地。⑶大力发展烟花炮竹业。以合浦县为重点,完善、规范和壮大烟花炮竹这一支柱产业,增加地方税收和出口创汇。⑷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县区应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重点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第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从城乡发展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小城镇是发展县(区)域经济的载体,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推动县(区)域经济的发展。⑴重视资本化经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搞好城镇规划,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坚持以地养城,以地建城,推动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镇通信、供电供水、交通道路、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如去年合浦县通过拍卖土地,财政投入和单位、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共投入2000多万元,加快城镇建设。⑵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按照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基础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群。如旅游工贸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型的、乡镇企业综合型的,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加紧实施。第四,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第三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县(区)应把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发展。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当前应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应从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对诸如东园家酒之类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加强内部管理,引导其创出名牌产品。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突出人文、自然两主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抓好“海、滩、岛、湖、山、林”板块景点的建设。第五,大力培育和发展税源经济。财政收入是检验县(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县(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⑴稳定存量,巩固税基。对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要加以引导和扶持,继续做好稳定和巩固工作,确保税源正常增长。⑵发展增量,拓宽税源。重点是继续培育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地方税源。第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县(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wto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总量。⑴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要在加快招商引资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好县(区)有关引资的政策、法制、法规,简化办事程序,为他们投资客

商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环境。⑵精心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如网络招商、业主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等,达到实现县(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带动县(区)经济发展的项目。第七,应对加入wto,转变政府职能。我国加入wto后,县(区)政府职能应与国际接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⑴坚持依法行政。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制订和执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创造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环境。⑵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⑶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区县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中国省管县区域经济

所谓“省管县”,是指中国现行的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目前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的“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根据2007年06月11日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中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省管县”改革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18个省试点‘省管县’。”加之4个直辖市,中国至少已有22个地区实行了“省管县”。这里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过程来看,“省管县”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故本文拟从中外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对中国“省管县”的实施进行初步分析,以期能够深化人们的相关认识。

一、中外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1、秦统一六国的启示。秦帝国建立前,早期是部族林立的时代。《战国策・赵策》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周谷城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黄帝及夏禹时有万国,商汤时有三千国,周武时有八百国。西周时期,封邦建国。每一封国皆有其“国”、“邑”、“鄙”的分级体系,后渐发展到“方邦联盟”,至战国时,“七雄扰扰乱春秋”。那时的情状,诚如峄山始皇纪功石刻所记:“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及五帝,莫能禁止。”“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句)。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长期的领主封建制结束,秦王赢政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帝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悉废封国,改为郡县,在全国设置了36~48个郡,县、道1000个以上,并宣称“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江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接着,秦帝国推行了“三统一政策”,即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以实行经济集中化;统一文字,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统一车轨,修筑“驰道”,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东至燕齐,南达吴楚,北极甘泉,四通八达,“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从而使货畅其流,天下一统。秦帝国的建立过程,实是一次大规模的有序化运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三统一政策”实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2、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省温州的乡镇企业,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各企业间没有良好的分工协作,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的经济格局。各企业彼此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后来,在借签意大利普拉托工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温州的乡镇企业进行了行业内部协调,形成明确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产销流水线。这样则避免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在较好的程度上实现了资源、资金、技术和服务的互补,从而使得温州的乡镇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各企业的统一管理、协调行动的发展模式,既是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展现,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欧盟一体化的过程及其启示。欧洲大地战争频发,“二战”期间,许多反对德国占领的抵抗运动的领导人就指出,欧洲的灾难是将这一大陆划分为31个独立的政治单位的直接后果,他们之间的局部的争执把整个欧洲拖入了战争。于是,1944年七国抵抗组织的代表在法国秘密集会,提议在战争结束后所有的欧洲国家应结成一个联盟,并且强调各国应将一些重要权力交给惟一的欧洲政府。1945年,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原则确立,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经济互补性强的法、西德、意、比、卢、荷建立了煤钢联营,尔后,西欧六国进一步加强联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进行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实现了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1993年11月1日,随着《欧洲联盟条约》的正式生效,欧盟终于成立。现在,欧盟成员国已有27个。欧洲一体化过程逐渐由经济领域深化到政治、外交、文化、法律等方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欧盟已成为世界一强,成为国际社会中举足轻重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欧盟将成为人们理性思考的样本,将提供引人深思的历史经验。

二、区域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基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各地区迫切需要联合行动,打破国界隔离限制,超越民族理念,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

区域一体化还可以从广义需求圆锥体模型得到解释和说明。农业时期,一定区内形成一些分散的生产活动中心,格局类似于围棋模式。进入工业化时期,随着交通业的发展,各点联系看起来,逐渐形成围棋-象棋模式格局:中心城市与周围的次级城市形成象棋式结构,同级别的城市形成围棋式结构。这样,原来分散的生产中心,就成为一个联系逐渐密切的整体。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诸城市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推动着区域经济的更快更好的发展。增长极理论、中心――理论、作用与相互作用理论等都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模式是不同的。从世界经济的整体局势看,经济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就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纵向上对应于象棋模式,横向上同一级别的中心地是平权的,对应于围棋模式。如美国、欧盟、东亚三大地区之间的格局,以及其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基本呈现为围棋式的结构,而三大地区与周边国家之间则呈现为象棋式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美国、欧盟与东亚、东南亚的制造业出口总额占全球的8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84%;同时,出口贸易也主要在这三个地区之间进行。就国外直接投资来说,全球国外直接投资的78%集中于欧盟、美国和日本,且国外直接投资的流动也主要在该三个地区之间进行,见图2。

2004年,全球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对外直接投资的90%,并且拥有90%的技术转让份额。因此,从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的集中地(图3),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世界经济重心之所在:纽约、东京和伦敦这三大经济发达区的核心集中了数量众多的大跨国公司总部,且围绕这三大中心的一大批次级都市也集中了一些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

综上显见,区域一体化是区域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中国实施“省管县”体制的必要性和适时性

1、现存“市管县”制的产生与发展。现行“市管县”体制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扶持,城市经济和城市规模都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加大。1982年中央决定试行“市领导县”体制,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核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市领导县”体制可以克服长期困扰的地市并存、城乡分割的弊端,有利于市县合作。1999年我国正式实行“省、市、县”三级地方行政建制,这种体制有利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壮大,并可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实现区域发展格局的优化。

但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阶段,现行“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管理效率低;有的地级市规模小,辐射功能弱,并未真正带动所辖县域的经济发展;市“刮”县现象严重,市县矛盾突出,不利于发挥县一级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管理中的主体职能;各县互不联系,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存在着许多限制等,严重阻碍了整个省区经济的发展,市管县经济绩效并不突出,市的集聚效应业已减弱,“市管县”体制急需改革。

2、中国实施“省管县”体制的必要性。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现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进行调整和变革。为了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改革“市管县”体制。

搞好县域经济发展,实施区域整合、共同治理的发展模式,以和平、稳定、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为目标,在多元一体、共享原则下,实现各县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发展状态,达到省和县域两个层面相互协调、双向互动的区域共治,是一种优化选择。这是适应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一种阶段性的现实而有效的抉择。推行“省管县”体制,将使县拥有更大的自,将会给县的发展输注血液,缓解县的财政困难,调动县发展的积极性;将促进市级政府工作由领导型转向自我发展型。省和市、县的经济合作联系,应以市场为推动,政府协调为辅,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共同体。这样,中国的省-县(市)纵向格局将是象棋式的,而省内各县(市)格局则呈现为围棋式结构。改革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在我国实施“省管县”体制必须梯度式推进,不能要求一步到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心城市已走出“极化阶段”的市/县,可先一步试行;对于处于“极化阶段”和西部面积比较大的欠发达地区,宜暂缓推行,仍然维持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但可向县级单位下放一些经济和行政管理权力。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地区,积极探索“省管县”改革,条件成熟时实行从财政体制过渡到行政体制意义上的“省管县”。实现省直领导县的管理体制,对于加快省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强跨区域经济合作,迎接都市圈的到来等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peper.省略/zgjjzk.

区县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西部;县域经济;现状;发展思路

中国西部幅员辽阔,所辖12省区,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077个,其中市辖区200个。县域人口占西部总人口超过70%,县域经济总量在西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过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县域经济是西部经济的主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对于统筹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总量有所增强,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在总量上有了较大提高。以陕西为例,2008年,全省83个县(市)共完成gdp3506.68亿元。gdp总量较2004年增加1.9倍;县域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1.2%。比2004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主要经济指标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2007年,全国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为57%,发达地区县域经济所占比重更高,而陕西省仅为49.2%,虽然2008年达到51.2%,但总体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全国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2、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强县少且实力相差大

在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西部地区仅有6个县入围,且位次基本都居于中后部。2007年,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平均31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90元,分别是陕西“十强县”平均水平的3.2倍、2.9倍和2倍,就连当年排列陕西省十强县首位的神木县在全国百强县中仅处于92位,与全国百强县最高的江苏省江阴市相比,gdp、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江阴的16.6%,12.1%和47%。可见,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3、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县域工业作用加强

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逐步跳出在农业经济内部反复徘徊的圈子,工业化有了明显增强。以陕西为例,2008年,全省各县(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979.14亿元,较2004年增加3.5倍,县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经济明显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在县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0∶58.8∶24.2调整为16.7∶61.0∶22.3,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2个百分点,三产下降1.9个百分点。

4、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且差距还在拉大

西部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且大多处于产业链比较低端的位置,产品附加值低,一直以来受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影响,农民收入普遍较低。例如,2008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与全国的4761元相比,相差1625元,相当于全国的65.9%,排名第27位。2004-2008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为1269元,同期全国的增加额为1825元,陕西省比全国少增556元,与东部浙江、中部河南相比,分别由2004年相差4077元、686元,拉大到2008年的6122元、1318元,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二、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非农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西部多数县经济结构调整还局限在农业内部,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劳动力流动、城镇化水平提高等涉及城乡互动层面的调整还远远不够,有的甚至还没有破题。一些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组织社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2、县级财政拮据,发展后劲不足

西部地区县域经济普遍基础薄弱,呈现出典型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一方面,少数县自身财力只能保吃饭,还有相当一部分县保吃饭都有困难。另一方面,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设在县上的银行基本上是只吸储,不放贷,资金流向城市的问题日益加剧。此外,大部分县域工商企业效益不好,相当多的企业名存实亡,传统财源陆续丧失,后续财源又跟不上,自身无力投资搞建设,基础设施欠帐过多。

3、人才瓶颈的制约较大

环境上的差异、交通上的不便、待遇偏低,导致西部县域对各类人才的吸纳和集聚能力较弱。人才和技术缺乏,劳动者素质偏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弱小,品牌意识不强,直接影响着西部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动力。

4、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

县一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缺乏集中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有的垂直管理部门对县域经济发展想的少,配合支持不够。一些县(市)党政领导调动频繁。乡镇领导三年一换届,任期偏短,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三、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1、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众所周知,发展工业,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电、工业燃料和原材料等资源,还需要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方便的交通条件。一般而言,西部地区大多数县并没有特别的地理、交通、资源、能源优势。也就是说,大多数县域的经济发展,不能依靠“招商引资”,不能迷信于“工业兴县”。如果引入破坏生态环境新企业,那还将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危害子孙行为。因此,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激发第三产业发展潜力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自然风光的俊美,又有人文风景的绚烂。为此,在旅游业发展中,要尽可能地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自然风貌;尽量选择、利用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项目,以突出自己的独特地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争取旅游项目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突出民族风情和地方传统格调;积极探索旅游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进行开发与创新,开发出更多特色的、新颖的旅游产品给市场消费者,以挖掘当地第三产业的潜能,带动当地经济大发展。

3、开发当地“名、优、特”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传统名优特产品,特色产品较传统产品的开发,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讲,显得愈加重要。具体做法:(1)对县域内传统特色产品品种进行清查登记,利用现代技术,对其进行再改造、再开发,研发新产品。(2)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对传统产品进行逆开发,确保传统特色产品的原料高质高产稳产。(3)制定统一的行业质量标准,强制依照标准生产,坚决取缔黑加工点和质量不达标加工企业,下大力气树立当地产品的优质形象。(4)统一市场管理,遏制价格大战和恶性竞争,并适当提高原料收购价和成品销售价,确保本地传统特色产品行业健康发展。(5)对各地名优特产品进行形象创新,加强品牌建设。(6)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对涉及自然资源开发的项目应加强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对涉及到野生动植物利用的项目,应经研究后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体现产品环保的形象。

4、大力培养和吸收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办几座工厂,建几幢高楼这样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吸纳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做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不拘一格,招聘人才。县域经济要发展,技术是关键,而技术问题,说到底就是人才问题。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招揽人才,比如:为那些拥有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他们的工资和生活待遇拨专款解决;做好后勤工作,解除他们工作的后顾之忧;对确实为当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坚决予以重奖等。

区县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内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08-02

三明市行政区域居福建省中西部,辖二区一市九县,土地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人口268万。其中,县域面积占全市的95%,常住人口占全市的84.8%,经济总量占全市的75%。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联结点。经调查研究,笔者对加快三明市县域经济发展作如下浅析。

一、三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县域经济长足发展,体现在:

1.经济发展快速。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增幅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五年来,全市县域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2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40.1%。永安市进入全省县域科学发展“十优”县(市)行列,建宁县、清流县首次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行列。

2.产业实力增强。县域工业发展迅猛,2011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的72%和76%,比“十五”末年提高16.3和9.8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形成了林竹、畜牧水产、果蔬、茶叶、油茶等优势特色产业,2011年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额达323亿元,占全市的85.2%。一批现代物流、旅游和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实施,有效地拉动了消费增长、市场繁荣。

3.民生保障提升。“十一五”期间,县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年均增长17.8%,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全市县域城镇就业人数新增10.05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3.4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5.6%,2011年全市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2%和9.9%。

4.城乡建设加快。县域城市规划建设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县市城镇化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县域城镇化率提高12.4个百分点,2011达到48%。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所有建制村都实现硬化道路,2012年将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十一五”期间多数县(市区)都有快速铁路,农村供水、供电、通信、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明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面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要求,立足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新形势,着眼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三明市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不大。2010年,全市县均GDp为85亿元,约为泉州的1/5、福州的1/3,全市县域经济实力最强的永安市GDp也未达200亿元,是全省9个经济较发达的县(市)中总量最小的,全市GDp超过100亿元的县(市)不足3个,不足50亿元的仍有4个。10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均值为3.19亿元,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财力最弱的县仅1亿元左右,要实现县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亿元的目标,差距非常大。

2.产业转变不快。2010年,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20.7∶48.1∶31.2。一产比重偏高,有8个县的一产比重超过20%,其中3个县超过30%。二产结构不优,多数县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并且呈现经济越发展,能源消耗越高的特征,2011年经济较发达县、中等发展水平县和一般发展水平县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2.01吨标煤、1.21吨标煤和1.17吨标煤,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十一五”期间,全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5%,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下降了0.7个百分点。

3.民生保障不全。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除永安、梅列外均属于国家基本财力保障县(区),除永安、梅列、三元外均为省定转移支付县,县域财政普遍比较困难。随着近年来保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类保民生的刚性支出越来越大多,2010年全市县域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等民生支出占县域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4.33%,比“十五”末年提高了4.72个百分点。改善民生最终要落实到投入上,如何有效保障民生投入,对各县(市)都是一个重大课题。

4.协调发展不力。从县域之间看,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2011年,永安市的经济总量超过明溪、清流、宁化和建宁4个一般发展水平县的总和,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西北翼6个县的总和。从城乡发展看,农村发展仍然比较滞后,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还要不断完善。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有底子薄、基础差、投入少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跟思想不够解放、体制不够灵活、全民创业意识不够强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

三、加快三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致力先行先试,努力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来致富百姓、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始终坚持统筹兼顾,通过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进一步营造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县域城市的整体形象,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

1.解放思想闯新路。近些年,全省各地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晋江一带的先进经验令人震撼、启发。其中最重要的启示,还是要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思想解放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县域经济是个大舞台,只要我们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完全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因此,在谋划县城经济发展上,我们要有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要有更大的气魄、更大的手笔,打破思维定势,打破条条框框,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真正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创新创造,切实用思想的大解放和大转变来破解发展难题,以先行先试的大气魄和大智慧来促进发展的新跨越。一是党委、政府要善于看清宏观大势,立足本地实际,理清思路,超前谋划,走自己的发展之路,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要善于造势借势乘势,创造性地用好政策,千方百计把上级政策支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要善于加强政企互动,既在企业后头推波助澜,更在企业前头因势利导;既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更为企业发展助研助力,做到帮忙而不添乱,支持而不包办,成为名符其实的环境营造者、秩序维护者、发展引领者。二是职能部门要自觉摆正位置,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对企业更多的是善意提醒、及时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查”、“罚”、“停”;要主动换位思考,对企业提出的问题,不能简单说不行,而是多研究怎么办才行,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环境。三是企业和企业家要充满创业激情,胸怀宽广,眼光独到,善于学习,既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既懂得竞争,又善于协作运作;既立足本地,又放眼全球;既有敏锐的洞察力,又有顽强的适应力,在发展中永不止步、敢争一流。

要客观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各县县情,善于发现优势、用好优势,打破思维定势,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要善于从人文传统、人脉关系等方面,把潜在优势发掘出来,把各种优势整合起来。例如,泰宁县在20年前大胆提出发展旅游产业,发挥自然优势,挖掘人文底蕴,把一个原本不知名的山区小县,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品牌。还要善于找准优势、创造优势,善于做“无中生有”的文章,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优势创造优势。例如,尤溪原是传统农业大县,工业起步不早,特别是发展纺织业,既没有基础,也没有资源,但是他们通过持之以恒抓项目带动、抓纺织产业集聚,到2011年,全县已聚集规模以上纺织企业80多家,纺织业产值超过40亿元。永安市10年前提出建设“纺织强市”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目前纺织企业有106家,年产值70多亿元,成为全县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制造基地和中国非织造布名城。

2.城乡统筹富县民。统筹城乡既要加快县域城市、小镇发展,又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目标是强县富民,既要千方百计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有更多的财力用于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又要真正让老百姓致富奔小康,过上更加殷实的幸福生活。一是加紧城镇建设。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在规划上,要强化城市建设的理念,真正把县城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做到高起点、大手笔,既凸显县域文化和特色,又体现适度的超前。要注重拓展提升,按照所在城市的建设标准,统筹考虑产业支撑、建筑风格、城市色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新区开发档次,提高旧城改造水平,努力把每个县城都建成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泰宁的县城规划建设是个好例子,他们把县城当做景区来建设,全城推广新徽式元素,融合园林绿化,实现城景交融、自然和谐。要注重小城镇建设,全市重点抓好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和15个市级中心乡镇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完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促进财政支出、要素配置、公共服务、民生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要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抓好统筹规划和协同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路网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抓好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健全提升农村市场设施和流通体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统筹推进旧村改造,实施家园清洁行动,开展绿色村镇创建,重点抓好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及重点路段、重要节点的立面改造和连片连线整治,促进农村家园美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改善全市乡村面貌。三是提高生活水平。这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强县富民的根本体现。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等,增加城镇居民就业,吸引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有效扩大消费需求。要积极促进创业,切实在创业氛围、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保障上多下功夫、多想办法,提高城乡居民的创业成功率,让更多老百姓走上致富之路。要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农保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城乡教育、文化、卫生、广电、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学、就医、出行、学前教育等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3.凸显特色创优势。县域经济的生命力在于特色,有特色才能不断增创发展优势,才能不断形成新的竞争力。一是注重产业特色。泉州县域经济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发展得比较快、比较好。比如晋江石狮的服装制鞋、南安的石材陶瓷、惠安的石雕装饰、安溪的茶业信息、永春的生物医药、德化的陶瓷产业等等。三明县域经济总体来说,实力还不够强,优势并不明显,今后要继续立足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比如清流依托萤石矿资源发展氟化工产业,宁化依托钨矿发展钨矿精深加工产业,明溪、建宁、泰宁等依托药用植物基地发展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永安依托老工业基地发展汽车及机械产业,沙县依托传统文化发展小吃产业等,都是走特色产业之路的范例。同时,要依靠科技打造特色之路,比如,建宁的铙山纸业,地处偏僻的山区县,各方面优势都不明显,但他们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持之以恒地抓新产品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档薄型包装纸生产企业。将乐县凭借先进的轻合金技术,致力打造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前景看好。二是注重运作方式。要在招商引资、“三资”动作、项目推进、工作机制等领域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大田县利用毗邻泉州的区位条件,创新招商理念和招商方式,通过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短短几年就引进21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清流、将乐、建宁等县把经营城市作为重点,在财力有限的状况下,通过市场化运作,有效地盘活土地资源,多渠道筹措城市开发建设资金,仅几年时间城市规划建设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县城面貌焕然一新,既搞活了县城经济,发展了社会事业,又方便了百姓生活;沙县成立“项目110”联动中心,确定20多个部门为联动单位,开通项目服务热线,为项目提供最便捷的服务,有效提高了办事效率和工作效率。只有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解除禁锢,才能不断提高攻坚突破的能力水平。三是注重服务水平。尽管全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在不断改善,但与沿海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吸引客商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要靠优质的服务,靠高效率的服务,靠人性化的服务,靠有特色、有品牌的服务。我们看看晋江的服务,通过9轮改革,当地政府审批事项削减合并400多项,平均审批时限缩短70%以上,2012年,项目报批又提速,比如万达广场项目,从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审批事项,仅1天就全部办结。三明各县市区要在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上下功夫、想办法,在治庸治懒方面出实招、动真格,真正形成自己特色的行政服务模式,让客商都能安心舒心地在这里投资发展、安居乐业。同时,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仓储物流、交通运输、信息咨询、会计法律和会展中介等配套服务行业,让企业有更加便利的服务。

区县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县区;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壮大县域经济,说到底是个战略问题,也就是一个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长期性的问题。针对阜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环境现状,借鉴九年来的转型经验,要实现县区经济快速发展,应采取以下战略。

一、大户强村战略

实施大户强村战略,促进农户和集体两个层面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完善以土地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以大户强村为主体,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户支撑强村,强村带动大户,有利于农村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有利于政府和涉农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示范、引导和服务。

二、工业强县战略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要以“工业年”活动为契机,立足产业发展,加快整合工业,打造产业集群。二要立足市场培养,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发展高新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三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区工业新突破。四要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区工业基础。

三、民营主导战略

我市在经济转型中坚持“民营为主”的基本方针,注重启动民间资本,制定了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及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增加值、税金均增长20%以上,民营经济比重占60%以上。这是实施民营主导战略的基础,也就是说,发展民营经济还有很大的空间。

实施民营主导战略,首先,要牢固地树立县区经济以民营为主的观念,坚持民营为主不动摇。其次,通过租赁、联合、兼并、出租、股份制改造、拍卖等形式,改造和重组国有集体企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改造,大力引进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积极培育、扶持、引进民营企业,特别是引进知名度高、带动大、行业领先的民营大企业、大集团,支持有品牌、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大企业,扩张规模,提升档次。第四,要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合理引导民营经济的产业投资,放宽民间创业的准入限制,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第五,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民营企业家和优秀管理者,使县区企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科技创新战略

目前,我市县区科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技意识淡薄,劳动力素质低下;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科技推广应用面不大;科技人才缺乏;缺乏足够的投入等等。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一是要增强科技意识,创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二是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三是积极推进科技合作。四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线。五是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六是突出科技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七是突出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八是鼓励各类人才向县及县以下流动。

五、产业化牵动战略

产业化牵动,就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条龙型经济实体,以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标,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抵御市场风险、承载农业劳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路子,从而建立起农业新型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施产业化牵动战略,一要有特色。特色经营就是通过培育和强化区域的经济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县区经济竞争力。就是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如我市的生猪、奶牛、肉羊、肉驴、白鹅、杂粮、南瓜、食用菌、林产品等产业,各具特色。二要建设好龙头企业。这是关键条件。要培育和发展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如双汇、伊利、美中鹅业、田园、新金隆木业等,使其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加快龙头企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型、流通型、加工型龙头企业,并在项目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税费征缴等方面予以优惠。同时还要建设好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运行机制、政策措施等。

六、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是联结生产要素的纽带,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有效载体。实现县区经济率先突破,重点在工业,核心在项目,尤其要有一批投资项目拉动。有了项目,发展就有了载体,突破就有了支撑,工作就有了抓手。项目带动战略就是通过大上、快上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来支撑县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

目前,我市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全力组织项目攻坚战,一批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有竣工投产的、在建的、储备的、洽谈的项目等。这些项目对县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是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类项目,做深入细致地可研论证,建立和充实项目库,保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二是做好重点项目的包装策划、谋划、宣传推介和争取工作。以项目拉动投资,以项目支撑产业,促进县区经济快速增长。三是建立健全抓项目机制和项目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完善项目工作考核激励办法,对在项目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真正把项目责任落到实处。四是要优势产业上下延伸、上下游产品互为依存、要以工业园区为切入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循环发展。

除此之外,实施扩大开放战略,必须跳出县区经济就是县内经济的思维定势,开拓视野,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走出一条以大开放实现大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区县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工业化;产业聚集;彭泽

[中图分类号]Q988;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5-0074-05

[作者简介]周锋(198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金融管理研究。(江西南昌330077)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省建国以来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目的是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①。2011年5月2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若干意见》适时出台,旨在全力推进新一轮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支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九江市辖县、市、区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份,生态经济区共含38个县(市、区),九江就占了12个,其中沿江开放开发区范围内有7个,包括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开发区、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和彭泽县,沿江开放开发区划范围面积5143平方公里,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区划总面积的10%。九江沿江开放开发这一举措把准了九江发展的主脉胳,利用长江沿岸152公里“黄金岸线”的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聚集,大力推动了九江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规划指引、政策扶持、建设配套把九江打造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新引擎。

以此为背景,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畔的千年古县彭泽,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以来,抓住机遇、深修内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以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城市发展,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通过研究彭泽的发展方式、剖析其发展问题、总结其经验不足对于九江乃至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县域城市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彭泽县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彭泽县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中下游,九江市东北角上,素有“七省扼塞”、“赣北大门”之称。辖区面积1544平方公里,人口38.5万,总体地貌概括为“五山二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部级生态示范县。彭泽县在沿江开放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其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迅速推进。

(一)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全县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了54.2亿、121.3亿、76.2亿、17.8亿元,分别是2005年度的3.2倍、15.0倍、8.2倍和3.0倍,分别比2011年增长11.5%、42.5%、35.8%和1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水平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24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同比增长12%,财政总收入突破9亿元,同比增长39.5%。

(二)工业化快速发展。全县201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9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3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利税7.7亿元,同比增长50.9%;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7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家,投资超10亿元的企业7家。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4.8:33.0:32.2达到了2012年的21.7:57.5:20.8,由此可以看出,彭泽县的工业化推进速度相当迅猛。①

(三)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彭泽县在沿江开放开发中,坚持强工兴城战略,在推进工业大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城镇建设,通过对山南新城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城市框架,形成“两城”带动、齐头并进的形势,一改彭泽县一条“扁担街”的历史,为县城长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县城镇化率从2008年的28.6%增长到2012年的43%,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二、快速崛起的做法和经验

(一)主攻工业,打造产业集群。彭泽县抓住沿江大开发大开放的机遇,重点打造彭湖湾工业园和矶山工业园两大临港工业园,通过大投资,大建设,搭建大平台,引进大中型企业,带动全县工业大发展。彭泽县工业园总规划面积达43平方公里,投资20亿元,彭湖湾园区和矶山园区落户项目分别达到22家和28家,2012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1亿元,逐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矿材为基础的四大支柱产业体系,临港产业集群效应初显。②

(二)扎实搞好基础建设,改善发展硬环境。基础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底子,彭泽县坐拥长达46.5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是其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彭泽县通过大力推进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公路交通建设方面,彭湖沿江大道于2012年底全线通车,全县“三纵两横”的路网已基本形成;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园区内水、电、路网工程基本建成,启动矶山二级综合污水处理厂和工业集中供水项目,完成9700米的园区排洪渠系改造工程,改善园区环境,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在能源电网建设方面,红光220千伏变电站正式运营,矶山10千伏双回路电路架设完成,全县配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竣工。通过搞好基础建设,为彭泽的开放开发打开了新局面。①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软环境。彭泽树立“优化发展环境,一切为发展服务、一切为项目服务、一切为投资者服务”的理念,促进政府职能转型,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的一流服务软环境。为了让所有落户企业无顾虑投资、零障碍发展,该县推出许多服务举措,如实行四套班子“四级调度”机制,所有领导干部到一线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举措无疑对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全国各地商户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改善民生。工业化和城镇化不仅是财政收入增加,也不仅是城镇人口比例增长和城镇面积扩大,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全民素质提升。彭泽县在开放开发中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共进的同时,抓好各项惠民工程,积极创造就业机会,2012年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5190万元;加大社会保障力力度,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2869万元、大病救助金1105万元;通过财政配套资金1.1亿元,完成了六大类67项民生任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新建维修校舍面积2.7万平方米,改建增设农村幼儿园41家。②

三、推进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彭泽县在推进沿江开放开发战略,促进城市快速崛起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为了取得快速发展,步子太急,迈的太大,环境容忍标准降低,由此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要素资源浪费、产业结构失衡等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园区产业布局不甚合理。具体在园区招商过程中,引入的企业呈现乱、杂、微现象:如彭湖湾工业园布局了包括纺织、造船、水泥、机械制造、新能源、酿酒、金属冶炼、塑胶、汽配等行业在内的众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另外,全县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很少,没有一个超过50亿元的大项目,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聚集效应,缺少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这些小微企业占用了大量的沿江岸线土地资源,不利于沿江持续、有序开发和利用。

(二)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彭泽工业园区缺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新型工业化程度低。彭泽当前的四大产业体系中的纺织服装和造船工业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力,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面临严峻考验;作为彭泽工业支柱的水泥行业也是面临行业产能过剩,存在巨大压力;由于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彭泽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压力。

(三)资源要素紧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力、土地和资金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富足可以带来城市的繁荣,三者的紧缺则造成城市发展的瓶颈。

第一,土地问题。由于国家控制、省级统筹安排,2012年彭泽的新增用地指标为450亩,然而根据彭泽县的安排的各项工程要求,如迎宾大道工程、彭泽天然气利用工程、茂华物流有限公司、禾益化工有限公司的建设需求,总计需用地指标达6811亩。这个数据足以反映彭泽用地紧缺的现状。另外,如前文所述,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小微企业占用了大量用地指标,也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缺。

第二,资金问题。一方面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沿江开放开发以来,彭泽县虽然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基础建设大跨步前进,但对路网的建设、工业园区的建设、拆迁的补助等仍然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根据县政府统计主要工程共需4.96亿元,相对于县级财政来说,无疑是相当紧张;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供血乏力。市政工程、企业建设需要的资金支持很大一部份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例如大部分企业的建设和运营都需要向银行贷款,且适度的负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5%。当前,彭泽县所有的金融体系由8家银行和1家小额代款公司构成,2012年年末银行的存贷比仅为40%,大大低于国家限定的红线75%,资金的紧缺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四)生态环境面临恶化风险。西方老工业城市发展是走末端治理路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代价和影响难以估量。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摆在发展的第一位。然而中国很多县域城市为了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彭泽县在开放开发的过程之中,就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彭泽部分企业和个人依托县域沿江运输成本低廉的优势,将一些土山碎石运往其他城市加工抑或是铺路垫基,这是一种低层次、粗放式的经济,既浪费资源、又破坏城市路网、城市环境,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彭泽沿江的矶山工业园有众多医药、印染等化工企业,如果管控的力度不够,可能对水资源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县政府已经制定了园区企业管理制度、基本建成了管网、污水处理厂等设施,但偶发性排污超标现象仍难以杜绝,一旦处理失当,后果将十分严重。

(五)农业现代化进展缓慢。彭泽素有农业大县之称,但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产业不成规模。彭泽是有产量居全省之首的棉花籽、油籽,有“中国鲫鱼之乡”的彭泽鲫,有口味俱佳的瘦肉猪、人工饲养梅花鹿、东升豚、葛粉等诸多特色农副产品,如此众多的当地优势资源,却无法形成品牌,没有一家驰名的农副产品生产企业。

四、对策和建议

为建设“四化”同步、健康发展、绿色崛起的城市,针对彭泽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拓展战略眼光,打造核心竞争力。拓展战略眼光,就是要发展壮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一方面,按规划布局临港产业的同时,着力引进节能环保、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建立产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在招商引资上,要从大招商变为招大商,引进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以点带面地加大产业聚集力度和规模经济效应;要大力发展金融业及服务业配套,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具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激活民间资本的多重效果。彭泽县在民营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从政策上、体制上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例如通过建立外出人员联系常效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对在外人员的联系和宣传;设立专门办公机构,负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开通民营企业审批绿色通道,加大技术指导和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全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三)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彭泽县在农业资源上拥有天然优势,具备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底子,可以借鉴安徽省当涂县农业综合发展的经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整合小、散企业,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养殖,支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扶持企业龙头,做大产品品牌,要有把产品做成品牌,品牌做成名片的决心,力争在几年之内产生2~3家全国性知名企业,形成3~5个全国知名品牌。①

(四)建立健全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县域发展最缺的就是资金,要对接项目和资金,就需要有健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要改变过去那种“什么样的地方就需要什么样的金融”的错误认识,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首先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建设,发展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综合建成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要重点发展商业性金融,建成有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社区融资机构以及民间金融组织共同组合的县域商业金融组织体系;其次,要创新金融服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着力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五)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供求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土地集约式利用。一是要严格按照规划引导进行项目建设,防止滥用、浪费、闲置用地;二是通过实施低丘缓坡荒滩等土地复垦,推进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加用地指标;三是要尝试用指标置换等方式解决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四要重点引进大型企业,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值,为大型企业项目留地,争取重大项目用地特例特批。

(六)重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青山好处惟彭泽”,彭泽县素来风景迷人,环境优美,自然景观、生态景观不胜枚举,在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若是图一时利益,而损害生态环境,终将得不偿失。一要淘汰弱后、低端产业,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要重点保护沿江区域生态环境,制定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加大企业排污监管和违规处罚力度,严控工业三废,提高污染处理能力;三要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布局,形成工业区、生活区、行政区三区相辅相成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城市道路,提升环境承载能力,打造人口宜居城市。

区县经济发展篇10

着力加强生态林建设,绿色生态农业效益显著

完成部级公益林建设108.95亩,省级生态公益林16.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6.7%,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张。有机茶颁证面积达2.1万亩,全县茶园全部通过部级无公害茶园认证,有机茶园颁证和绿茶、眉茶出口量均居全国县级城市第一位。全县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新建沼气池5300余口。**等6个乡镇分别被评为国家、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等15个村分别被评为省、市级生态村。

着力建设生态工业,绿色规模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县绿色食品加工规上企业达到19家,5家企业被列为省级龙头企业。**茶业取得有机茶认证,**作为我省唯一茶叶品牌被推荐为2**指定用茶。投入环境治理资金2000多万元,关停整顿污染企业20余户,新上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投资5800万元的县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建设之中。

着力打造生态旅游,第三产业发展如火如茶

完成《**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拯救“海阳三古”和保护古村落工作扎实推进,建成**等10多个生态型乡村旅游福地,4a级景区齐云山实现与**联全开发。20**年全县旅游接待88.5万人次,旅游综合性收入近4亿元。

突出生态立县特色,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