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2:15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

关键词:地理教育;发展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5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严峻问题,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地关系的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为了积极主动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国内外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对地理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一、高中地理教育的发展动态

当代地理教育目的在教育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基础上表现出全面、综合化趋势。其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内容、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让学生发展地理空间,还让学生参与中间设计与发展,他们认为"今天的学生,将来的公民,应该能用地理知识来指导行动",因此空间结构成了地理教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教育目的的全面综合化还表现在知识、能力与思想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上。正因为此,具备"生态保护责任行为"便成了地理教程的另一基本目标,因此,学校应教孩子学会如何尽可能帮助保护大自然,可见其思想教育乃至行为教育都已纳入地理教育的目的之内。

二、当前高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根基有所削弱

很多地理教学的发展目标过分重视所谓"短平快"需求,学术基础不够清晰,发展方向显得混乱,地理学的根基有所削弱。一些学校的地理教育定位不够恰当,过多地注意了应用方向和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对基础科学方向和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重视不够。

(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地理学论题和方法都呈多样化趋势,这既是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优势的发展结果,也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关键在于驾驭这种多样性而不是被其淹没,这就需要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和不同地区的高中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但目前高中地理教育结构体系比较单一,课程结构在很多高中趋同,培养目标也趋同,不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三)课程体系尚待革新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学课程远未反映出当代国际地理学的发展,与国际地理学思想和方法上出现的"人本的科学地理学"和"科学的人本地理学"及多样化趋势相隔膜,对当代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科学前沿、当前国际地理学主要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的成果反映不足。目前的课程设置重视应用,理论基础有所削弱。近年来,为迎合眼前的社会需求,学校课程设置加强应用取向,应用方向也呈现多元化,除出现了不够规范的问题外,理论基础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所削弱,地理学基础课程、野外调查、实验室训练等方面显著削弱。

(四)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尤其在全球变化、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生态急剧发展和变化的当前,新的地理学思想、方法、认识、观点、发现层出不穷。大学地理教育本应及时将这些新进展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但由于多种原因(譬如教师对科研前沿的陌生,对教学的投入不够),目前大学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普遍不足或滞后,教材的更新也相对较慢。

(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由于实验、实习和实践的经费严重不足,且分配不均衡,办地理学类专业的众多高中,有相当数量不具备必要的实验、实习和实践条件,学生的实习和实验机会较少,影响地理教学水平。近年来开始建设一些实习基地,但分布不均衡。

三、关于高中地理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理教学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是培养新世纪人才重要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密切注视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注重地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重视对学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环境教育是实现持续发展教育的重点,科技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地理教学要注重全面完成地理教育任务

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发展趋势看,地理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必须加强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充分利用教材,研究教材,设计出具有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地理教育任务。

(三)地理教学要注重更新充实教学活动内容

当今世界处于高度信息化时期,新领域新发现新成果不断涌现,地理教学作为学生获知的重要渠道,应充分发挥好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的作用,打好必修课的主体攻坚战,用选修课全面介绍地理学科发展动态,讲解新理论新知识,以及必修课以外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用课外活动形式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基本技能,更新充实教材内容。

(四)地理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重视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充分利用摄像、摄影、录像、幻灯、投影等现代媒体,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激情和兴趣爱好,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2

一、多媒体课件备课中的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触:

1、自己精心备写的教案有时候很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而展示出来的又总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

2、地理课件只是呈现了大量素材,但教学过程死板生硬,只是课件内容的陈述,并且素材内部缺少有机的联系,只是机械地一张张幻灯片的展示,从而表现出“局部生动,整体松散”的现象,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东拼西凑的素材积累。

3、有的老师在备课前先制作课件,再根据课件来备课,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学由以前的教师满堂灌,变成计算机多媒体的满堂灌,课堂显得机械而凌乱。

对策:

1、教师在进行多媒体备课前,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理清思路,对教材整体的研究,准确体现课程目标,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目标与重难点,设计出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再围绕教学设计,合理添加素材。多媒体素材的搜集与使用,必须为教学体系服务,科学合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素材的搜集上,要尽量采用能反映学生生活环境的乡土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坚持做到先备课再做课件。

2、学校也应该培养教师们的多媒体操作技术,使老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将自己精心的教学设计融会到地理课件中,从而能真正的驾驭课件。不能让课件束缚住了自己手脚,影响了课堂的发挥。

二、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

1、课堂容量大,反而使许多学生接受不了。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的内容毕竟很多是自己没有接触过的,许多学生需要一个思考和接纳的过程,但课件中的许多内容总是一闪而过,在学生们头脑中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2、速度过快,使许多善于思考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只能是疲于奔命地去接受,而不是通过理解来记忆。即使课件具有很强的完整性,但很多图像与总结性提纲只是一闪而过,留给学生总结与整理思路的时间非常有限。

3、生动直观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往往流于形式,一节课上完后,课堂上学生们非常有兴趣,也充满了新鲜感,一张张美丽的图片确实让许多学生大饱眼福,但是课后却什么也记不得了,把课件中老师讲解的精髓抛弃了。同时一些重难点问题需要反复练习时,因时间、方式、器材等因素限制,不能实施,缺少灵活性。所以教学往往成了有趣的教学或是精彩的教学,而不是有效的教学,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对策:

1、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在多媒体课堂,可以辅以小黑板、模型等工具,配合教学,起到加深、总结的效果和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

2、地理教师仍然要重视传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一些需要举一反三、反复讲解和练习的内容上及情境教学的生成中,教师采用传统的画图等方法,仍然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3、注意课件的修剪,没必要的图片和语言尽量去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课件也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不要嗦嗦。

三、多媒体制作效果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应该产生生动直观、刺激思维的作用,不在多而在精,但有的教师的课堂多采用静态的图片文字,成为图片资料的挪移,有的甚至就是课本的原文原图,出现教师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埋头看书的怪想象,对学生思维刺激不够,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多媒体声音、视频、符号、色彩等元素不能有效地掌握和使用,缺乏对教学素材的活化。未经活化的地图、景观、及图象,只不过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板书效应,与传统的黑板、挂图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多媒体的突出主体、动态性均不能得以很好的显示,效果当然打了折扣。

对策:

加强教师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通过技术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多媒体工具的掌握水平。要针对教学内容,对资料进行活化处理,按照突出性原则、重复性原则、局部放大性原则、新颖性原则等,使地理素材突出地、动态地、重复地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定向感观刺激,使地理要素与空间形态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四、多媒体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着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核心,学生们只有听的份了,学生对教师有非常大的依赖关系。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放映员,没有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多媒体的应用也没有起到激发和引导的作用,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本人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依然要充分体现师生的交流互动,师生要共同参与到教学中去,不能为了形式的严谨,而忽视了课堂气氛的营造,忽视了教师肢体及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力。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3

关键词:地理选修课程;选修模块;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133-03

一、地理选修课程实施情况概述

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下,地理学科的新课改对高中地理课程影响巨大,其改革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对地理课程的模块化设置、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材编著等都提出了一些相当完备的标准要求和建议。其中,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成为了其中的一大亮点:即现行的高中地理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加上七个平行的选修模块组成。

地理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地理学科传统学科分类与当前地理科学迅速进步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助于学校积极利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地理教学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况却不甚理想。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当前高中地理选修模块教学的实施现状,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根据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同时也需要慎重改进。

二、地理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模块较多,开设情况差异较大。据朱娜在2008年对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实施现状调查[1]得知,当前学校开设最多的选修模块分别是:选修6环境保护(69%)、选修5自然灾害防治(55%)、选修3旅游地理(44%)。2009年曾玮、常华锋和温安武在《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显示模块实施调查与建议》[2]一文中对选修模块的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其中选修6环境保护(78.46%)、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60.77%)、选修3旅游地理(40.77%)、选修4城乡规划(6.92%)、选修1宇宙与地球(6.92%)、选修2海洋地理(6.15%)、选修7地理信息系统(2.31%)。

通过对课改区考试制度的了解,基本上学校开设的选修课都是服务于高考中的选做题。我们知道开设地理选修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

要[3],而目前这种开课方式还完全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的选课行为直接与地理高考的选做题挂钩[4],从而失去了开设地理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根本意义。

此外,课程难度、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每个省市的高考命题一般都会考虑本省学校地理开课的情况,例如,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内容相对专业,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且需较高的硬件设备和专门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数学校均未开设此课程。而选修2海洋地理对于内陆地区的高中来说,开展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而选修1宇宙与地球模块由于专业性较强,且难度较高,所以开课率也非常低。

2.考试评价标准不一,考试内容混乱。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特别是在教学一线,考核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曾玮,夏志芳的调查[5]显示:对于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的评价方式,其中75.38%的学校采用闭卷笔试,12.31%的学校以主题或课题研究报告,3.08%的学校不做评价,9.23%的学校以平时的听课表现进行评价。

在全国高中教学的“指挥棒”——高考的层面上,仅从评价考核标准来看,各个省份之间的差异巨大,且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以2010年天津高考方案为例,天津地理学科考试仍以文综形式出现,但其本质已经和以往有了很大不同:它取消了跨学科命制的综合试题,将政、史、地三科相关试题进行独立编排。地理由11个选择题和两个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择题占44分,非选择题占56分。而选修模块的考查以必做题的形式出现,选修3旅游地理和选修4城乡规划两部分在内容上占20%,而在2011年又将选修模块调整为选修3旅游地理和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其他省份的设置情况也多有不同,首先是纳入高考的考查方式不同,在新课改区内,很多省市的选修模块试题均以超量供题、限量答题的选做题形式出现,但也有如天津文综、浙江文综、北京文综、安徽文综等设置在必做题中。此外,纳入的选修模块内容也不相同,但是大多都是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这三个模块作为考试内容纳入到文综考试试题范围,如山东、辽宁、宁夏等省均是如此。这一复杂局面虽然是各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模式,但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当前的教学考核标准在实践操作中并不统一。

3.教师水平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教育理念、知识储备、教学方法直接决定着地理选修课程的开展效果[6]。但由于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专业性较强,且在必修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不仅需要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需要对多媒体教学和GiS软件操作较为熟练,因此某些选修模块的教学对于一些教师来说难度较大。

此外,选修课程实施目标的南辕北辙、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关系认知误区的根源在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所以,在高考中考查比例小于必修课程的地理选修课程被认为是“副科”,忽视了其在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本质上还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为最终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思维方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

4.课堂教学模式呆板,课程内容缺乏衔接。与传统的地理课程相比,地理选修课程的引入就是为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从本质上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核心作用,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以简单的知识罗列、选编习题等教学方式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自学内容,不仅没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更由于选修课程的课时量极其有限,进一步使选修课程边缘化,课堂教学更加陷入了“可为可不为”的状态。

此外,由于地理选修模块较多,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内容上的较大差异使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存在着台阶[7],最明显的就在于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台阶和难度的台阶。而且由于教师对于选修和必修模块教学重视程度不一样,从而对选修和必修模块的教学采取各自为战的策略和方针,忽视了地理学科内部存在的必然知识联系和脉络,造成人为地割裂了地理知识网络,使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完善的地理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三、地理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改进对策

1.整合优化模块,降低教学学习难度。虽然7个选修模块均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但是综合考虑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以及基层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可操作性,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层次学校、教师还有学生的评价,可以考虑整合模块,优化或整合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3城乡规划、选修1宇宙与地球三个模块。

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虽是当前地理科学的前沿知识,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的课程理念,但由于我国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量学校仍不具备开设教学和学习的基本条件,而且一项无法具体实施的标准必然会降低整个课程标准的权威性。而选修3城乡规划与地理必修2内容交叉过多,且选修1宇宙与地球模块内容知识专业性强、难度大。加之在考试评价的实践中,考试无法对全部选修模块进行命题,历年高考也多以开课最多的几个选修模块进行命题,现行的七个模块的实际教学意义并不一致。所以要对以上三个模块进行有效的整合优化,适当地删减某些模块,对有些难度较大的模块要进行优化设计,降低学习和教学难度,从而使之更贴近教学实践。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师生的重视程度。由于地理选修课程模块较多,难度差别较大,而且涉及了很多的新知识、新内容,在对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不少教师知识准备不足,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加之新教材不够熟悉,造成对选修课程的教学能力十分欠缺,而且几乎没有哪位教师能够胜任全部七个模块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对于选修课程模块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学习研究的主动性不足,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对选修课程模块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此,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进行持续有效的培训,加强对教材的研究,组织形式多样的观摩、评课活动,积极鼓励教师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来,从内外部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此外,还要不断投入人力和资金,加强教学的软硬件建设,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促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使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良性发展的水平。

3.改革评价制度,优化考试方案。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评价制度的核心,高考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针对各省高考说明中有关地理选修课程的部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江苏为例,选修模块的考试大纲近年来进行了不断地优化和细化,如把海洋地理17个标准优化细化成28项考试内容的具体要求,旅游地理从12个标准优化细化为17个项考试内容的具体要求。而山东2011年高考中对考试说明的调整大多都是删减考点,如:“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其他省份也都在原有课程标准基础上对考试内容进行了删减、整合,尽量删减记忆性的知识内容,从而希望以此来减轻教学及考试的负担。

此外,从试题的命制来看,几乎所有省区都未能在高考试卷中加入所有的选修模块的内容,与当初提出要“为选修不同课程的学生提供考试内容不同的考卷”的设想相去甚远[8]。这主要是由于现有考试制度和模式根本无法将所有的选修试题印制在同一张试卷上,这种设置虽在立意上有较好的初衷,但现实中却成为了相当棘手且根本无法完成的事情。倘若结合上文所说缩减优化选修模块,使之缩减为四门,学生可任选两门进行作答,其实践中的难度就会降低很多。

4.优化教学方案,注重选修必修模块之间的衔接。地理课程的七个选修模块之间虽是完全平行的关系,但是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之间天然存在联系,如选修1、2、5三个模块强调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都关系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原理、规律和过程,与地理必修1联系非常紧密,选修3、4、6三个模块则与人文地理有直接联系,所以这三个选修模块与地理必修2和必修3联系较为紧密。

正确认识选修和必修模块之间的关系是处理好衔接问题的前提,而明确选修与必修课程在教材内容上的知识衔接点是教学衔接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所谓知识衔接点,是指那些选修与必修课程都有所涉及,但在内容上存在拓展和深入关系的知识点[9]。所以应该根据特定选修模块的具体课程内容以及选修课程的结构来找出其与必修课程之间存在的知识衔接点,才能依照各个衔接点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衔接方法进行有效联系和拓展。

其次,注重地理思想的应用。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一条核心思想,这个核心思想将选修和必修模块知识和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者的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希望可以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与环境、资源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注重地理核心思想的主体作用,通过相同的主题思想来联系不同的模块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除了在教学核心思想和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优化整合之外,还应当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提升其在学习技能和方法上的衔接能力和整合能力,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地理视野,帮助其提升对地理课程的学习能力。

四、结论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从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出发,通过不断努力探索积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弥补传统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不足。地理学科中设置选修课程模块的出发点就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课程教学目标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而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基本原则也不会改变。

经过近十年来的探索,地理选修课程从无到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课程标准的不断优化升级,加之教师学生对其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标准都会有更大程度地优化和提高,地理选修课程也一定会更加符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娜.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曾玮,常华锋,温安武.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模块实施调查与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

[3]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孔夏萌.高中选修课的开设现状与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

[5]曾玮,夏志芳.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的有效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6]董俊娟.非“应试引导”下高中地理选修模块教学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2009,(9).

[7]潘洪建,李志厚,周福盛.高中选修实施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3).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4

一、地理选修模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同模块的开设率差异明显

高中地理7个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的领域,突显了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每个模块都具有特定的意义。但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不同模块的开设率差异明显,其中,开设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3(旅游地理)的地区和学校最多,开设选修1(宇宙与地球)的学校很少,而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基本上没有学校开设。

影响学生选择不同模块的理想化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和志向,但当前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缘于高考的现实冲击。多数高考试卷将必修、选修模块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出题,而考查的选修内容多是指定的模块;少数省、区的高考试卷专门设置“选做”部分,用于考查学生对选修模块的学习情况,如海南卷和山东卷要求在“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中“3选1”,福建卷要求在“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中“3选1”,江苏卷要求在“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中“4选2”。总体上看,多数高考试卷青睐“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3个模块,“海洋地理、城乡规划”相对较少,“宇宙与地球”出现更少,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从未单独考查过。

另外,课程难度、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各省、区的高考试卷会选择所有学校都有条件开设的模块,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专业性强,很多教师因知识缺陷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多数学校不具备开设的条件;“宇宙与地球”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也较高,导致这2个模块几乎无人问津。并且,多数市、县又会“选易、避难”,从高考考查的内容中选出相对容易的模块,作为本地教学的课程,如“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的难度较小,成为选修的“热点”。

2.多数学生的选择权未能落实

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除了“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外,其他6个模块都应该开设供学生选择”。只有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选修模块设置的初衷才能得以体现,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为了与高考考查内容相配套,有的地区直接限定2个选修模块供学生学习;有的地区虽然开设了3个或4个模块,高考要求“4选2”或“3选1”,看似赋予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但落实到具体的市、县,又会进一步限定其中的个别模块要求学生学习。

可见,受高考试题结构和现实利益的影响,在当下的选修模块教学中,多数学校和学生只能教、学少数规定的模块,而不是从所有模块中任选2个学习。因此导致学校灵活安排的权力被剥夺,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被剥夺,当初人们又爱又怕的“走班”选课现象在绝大多数学校从未出现过。这种教学状况根本无“选”可言,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弱化了选修模块应有的教学价值。

3.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少有体现

“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地理选修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教师创新教与学的方式,但在当前的地理选修课堂上,多数教师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教学方式陈旧、单一,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程改革的本意大相径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考“指挥棒”不仅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还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当选修模块纳入高考出题范围,很多教师便“理直气壮”地以“应试”为最高教学目标了。一方面,他们通过订阅教辅资料、编写学习方案、选编训练习题等形式,布置给学生大量书面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新课改对必修模块的内容减少得不多,但课时大大压缩,各地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又相对欠缺,使学生用于学习选修模块、高考复习的时间比较紧张,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省时间,便将选修模块的内容一讲了之,根本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第二,教师素质的影响。教师的观念和素质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教师课程改革意识薄弱,学科专业功底肤浅,课程整合能力欠缺,不能独立、合理地使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当面对高考的压力时,他们便堂而皇之地运用传统的方式实施选修模块的教学。

4.多数师生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5

>>大学生创业初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铁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对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2-12-28.

[5]罗成龙.太原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优惠政策[eB/oL].,2012-12-27.

[6]陈红,易立新.宁波工程学院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2):91-95.

[7]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约4%,如何突破五大瓶颈[eB/oL].http:///edu/2011-11/17

/c_122294426.htm,2011-11-17.

[8]阳大胜,彭强,梁开竹.大学生创业“融资难”原因与风险管理对策[J].当代经济,2012(3):98-100.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6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及对策试论新时期高职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外聘教师队伍建设的法律问题及建议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高校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农村初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高职院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职院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刘品希")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高职院校党校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党校教育培训的质量。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关键词】高职院校党校教师队伍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141-0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第十七条规定,基层党委或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应当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文中的高职院校党校主要功能仅局限于在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入党前(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后(预备党员)进行的以党的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党校的其他功能本文暂不涉及。

笔者在高校党组织的基层支部和党委的职能部门工作,更好地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比本科院校学生修业年限相对较短的特点,学生党建工作也一直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广、更深、更好地积极争取入党的青年学生,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并保持一定发展数量,进一步加强和努力优化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

二高职院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党校致力于宣传党的理论和知识、党的主张、扩大党的影响力,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教育党员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课是党校教育中最常见、最有效的形式。党校教师队伍是开展党课教育的核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党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对党校教育的重视

近年来,党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中都对高校党校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忽视党校的建设与发展,对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党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党校教育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党校的主办部门只是在需要党课教师上课的时候,找可以接受任务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没课的时候,不关心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更不会组织专门的党课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党校教师的能力素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党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无法保证,教学效果也难以提高。

2.教师队伍兼职化程度高,教师精力不足

政策和思想导向上的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党校教师精力的投入,进而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中普遍缺乏独立稳定的专职党校教师,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党办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完成。但是领导干部身兼数职,公务繁忙,无法投身于党校教育建设,而党务干部工作待遇低、出路窄、进修机会少,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党务干部们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专业教学和日常事务中,导致不能安心于党的建设工作。

3.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欠缺,缺乏党校教育经验

在新形势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与高校党校培训的质量密切相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授内容不与时俱进,教学脱离实际,直接影响了党校的教学水平。部分教师对高校党校培训教育事业不够重视,常常敷衍了事,更有老师理论功底还比较薄弱,对理论教学欠缺经验。上述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党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了党校教育培训质量。

三高职院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高职院校党校教师队伍是高校党校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党校教学的质量保证。《决定》指出:“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满足分级培训轮训干部需要并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发挥更大影响的党校教师队伍,这已成为党校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和最紧迫任务之一。”如何形成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高质量的党课教师队伍,提高党课实效性,需要从现存问题出发,提出对策。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加强高职院校党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关键在于学校的各级领导对党校工作认识的改变和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党校培训一般以短期培训为主,利用专业教学的课余时间完成,因此容易遭到忽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对党校工作在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党校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党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党校应开拓自媒体的宣传途径,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党校培训的宣传,扩大党校教师队伍的影响力。

2.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保证经费和硬件投入

高职院校基本上每个学期都要举办党校培训,各基层党组织也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培训工作,因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党课教师队伍来承担学校党校的教学任务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可以把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员教师纳入其中,积极吸纳有志于党校工作的、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党校,使队伍相对稳定。在充实党校人才队伍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党校教师的发展前景,真正从关爱教师出发,制订可行的培养方案、出台扶持政策,激发教师们的参与积极性,将党校的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好,从心理层面上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

保证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经费和硬件的投入。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必要的经费和硬件投入,是搞好高校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基础。在经费投入上,要在保证党校必要的办公费、培训费以及任课教师的酬金等费用的同时,加大对党课课件的开发、制作以及对高校党校教师评优奖励等费用的投入;在硬件支持上,要加强党校教师教育教学等工作需要的硬件建设,如多媒体、计算机及党校的网络建设等,为党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

3.建立教学培养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党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一,加强对党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定期组织承担党课任务的教师进行的学习,开展党的历史知识、党的基本理论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培训,提高党课教师队伍的理论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保证党课教师队伍既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有丰富的党的知识。有计划地选送优秀的党校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理论水平

第二,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党校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党建课题立项等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组织省级、校级党建课题立项申报,探索党建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提升党建工作理论水平,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开展社会实践锻炼,丰富党校教师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

第三,开展集体备课的活动。将党校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专题,融入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再按专题进行一定的分工,保证每个专题均有2名以上的授课老师,实行集体备课。通过讨论、分享等活动,提升党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党课的教育质量,党课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党校的功能。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7

惩罚约束的有效性与躯体化、忧郁、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论文摘要:[目的]研究者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的策略倾向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对沧州市300名中学教师进行施测,测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的倾向。[结果]教师心理健康分数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正向的关系,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结论]教师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的策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职业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论文关键词: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处理策略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目的 

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作为一种行为,也存在着负向和正向的区分,在不同的情景下,这种区分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作为行为,它必然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将从教师的心理健康、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能为学校师资培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使教师对于他们本身及他们工作所面对的对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1.2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各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生活幸福,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和问题的调查“。这些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全国常模严重,尽管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差异。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教师这个职业比其他社会职业更容易使人感到精疲力竭”。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关于教师行为和心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上,对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却是较少探讨”。 

姚三巧的研究发现,有力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教师的正性情绪;自尊感强可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提高其心理卫生水平,减轻躯体抱怨和抑郁症,增加正性情绪。有效的应付策略可使教师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卫生水平提高,减轻抑郁症。钟向阳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相关,并发现了心理健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负向的关系。而李春灵’在分析南宁市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积极的应对风格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的应对风格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与消极行为的负向的关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否也与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有关系呢?这是本研究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沧州市八所中学共300名教师进行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其中女教师204份,男教师82份。 

2.2研究方法 

2.2、1采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评分标准采用五级。 

2.2、2采用查明华,申继亮等编制的《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问卷》,此问卷包括5个分问卷,分别是:厌学情景问卷,退缩行为情景问卷,自我中心行为问卷,攻击行为情景问卷,和考试焦虑隋景问卷。问卷共包括101道题目,每一题目作为一种具体策略。所有策略分属于六大策略即:言语疏导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和情感关爱型策略。要求被试对有效性和可能性进行5等级评分。 

2-3统计分析所有资料录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各情景中教师的六种处理策略的有效性(e)、可能性(p)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

在厌学情景中(见表1),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发现心理健康恐怖因子与言语疏导策略的可能性、行为疏导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与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因子、焦虑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因子与拒绝忽视策略的可能性及有效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在自我中心行为情景中(见表3),考察教师心理踺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恐怖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拒绝忽视的有效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忧郁因子与情感关爱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偏执因子与行为疏导的有效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精神病性与惩罚约束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在攻击行为情景中(见表4),考察教师心理健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言语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心理踺康各因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与强迫症状、忧郁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行为疏导策略的有效性与焦虑、恐怖及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惩罚约束策略的有效性与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阮郁、焦虑、改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拒绝忽视策略的有效性、可能性与焦虑、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关爱的有效性与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可能性与恐怖存在显著正相关。 

在考试焦虑情景中(见表5),考察教师心理缝康与处理策略的关系。恐怖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行为疏导策略、情感关爱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正相关;敌对因子与责任转移策略的可能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4讨论 

4.1心理健康与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关系 

由表1一表5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情景四(攻击行为)中教师策略的选择才与心理健康有较大的相关。究其原因,SCL一90问卷主要是测定近段时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时间的局限性比较大。而教师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是作为教师在相当长的时问内累积下来的自我意识,因此,从测量角度看,自我溉念与教师行为的关系应该更密切。 

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程度得分与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这三种积极正向的策略,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言语疏导、行为疏导和情感关爱的行为干预策略,反之亦然。根据钟向阳的研究,心理缝康分数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负向的关系。 

这种现象可能反映出当前教师由于普遍接受培训教育,所以都能认识到处理学生问题时哪些有效哪些无效,但在真正行为上,可能有些教师还不能做到。 

4.2不同情景对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策略选择的影响 

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的观念中,在厌学、攻击行为和考试焦虑情景中,教师倾向于认为情感关爱型策略更有效;在退缩和自我中心情景中,教师认为惩罚约束型策略更有效。而在实际采用的策略上戒们发现对于厌学问题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都更倾向于采用情感关爱型策略,对于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惩罚约束型策略;在攻击行为情景中,教师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 

面对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情感关爱这一策略。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厌学和考试焦虑问题,还是充满了人情味,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用更多的情感感化学生。 

面对退缩和自我中心问题,教师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为上,都选择了惩罚约束这一策略。可能是教师认为用言语疏导等正面教育很难奏效,所以更倾向于给学生以制裁,让学生受到惩罚,得到教。 

对于攻击行为问题,教师虽然认为情感关爱更有效,却更多使用言语疏导。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一些伤害。所以在选择使用策略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言语疏导,因为这样可以在瞬间见效。 

除了上面的差异外,我们并未发现教师对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性的认可和真正在具体情境中采取的策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行为结果的认知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性,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问卷设计中,有效性和可能性体现在同一问卷上可能会造成本身的较高的相关性。 

5结论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8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源及解决路径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党建突出问题浅谈当前农村社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当前基层治理几个突出问题当前城市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当前我国酒店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的选择当前旅游网络营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当前建设项目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当前中学外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农村生物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当前经济运行的新变化及突出问题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及应对当前影响企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6年2月29日。

②程同顺:“村民自治的时代困境及未来趋势”,《人民论坛》,2013年第26期。

③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信网,http:///,2016年1月22日。

④吴景双:“外出务工致农村人才流失超8成,职业农民培养难”,新华网,http:///,2015年5月11日。

⑤齐东杰,周海生:“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治理”,《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年第2期。

⑥李丹丹,杨雨奇,赵欢:“12起村官巨腐案涉22亿”,《新京报》,2014年8月7日。

⑦曹溢:“‘村官巨贪’戏码缘何不断上演?”,《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年10月22日。

⑧刘苗苗,宋明爽:“社会治理理论视域下的农村基层探析”,《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⑨叙岚:“反家暴更须关注留守妇女权益”,中国青年网,http:///,2016年3月10日。

⑩潘岳:“环境不公加重社会不公”,《t望》,2004年第45期。

苏扬:“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2期。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政策;不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涉及到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人口数量、法制化进程及教育资源等诸多社会现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1]而当前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尚未真正成为我国政府发展的价值理论,贫富差距、城乡二元、教育法治的不健全、教育特权和教育腐败等种种因素也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所在。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各种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与教育政策有着或远或近的渊源,如每年的高校招生都必须遵照政府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颁布的《招生工作实施意见》;高校收费工作的展开必须依照相关的政策;高校课程设置得参照相关的课程与教学政策;高等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则更多的在“教学质量政策”、“教师教育政策”方面存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来讲高等教育政策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公平的缺位,即高等教育政策文本所规定的事项或高等教育政策所涉及的内容本身就存在不公平因子。

一、政策制定主体偏重“效率”的价值选择倾向

在我国,官方的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尤其是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对政策制定往往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党的组织机构更是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核心主体和政策中枢。但是,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党的组织机构,只是一个抽象或名义上的主体,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实际主体应是在教育决策中起决定作用或影响的个人和利益群体。因此,尽管高等教育政策问题本质上是基于一种客观存在的情境或情势,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境是被主体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所以不可否认,政策制定主体在对高等教育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和确认时,是以一定的利益和价值观为基础,受决策主体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影响,这种分析的结果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观性。有学者指出:“我们可能会分享相同的数据,至少我们相信我们分享相同的数据,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看到同一件事。价值观、信仰、意识形态、利益以及偏见等都塑造我们对事实的感知”[2]。“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在自身价值判断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集体选择或政府选择,它蕴含着教育政策制定者对于教育政策的期望或价值追求,体现了教育政策系统的某种偏好,表达着教育政策追求的目的与价值”。[3]所以,任何政策都具有价值特征,无论怎样强调政策的科学性,都不可能不涉及政策的价值和伦理。

教育公平,如谢维和教授所言,是“绝对的命令”,是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所必须体现的价值选择。然而,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不难看出,公平是有一点点的,不公平倒是常见。当前我国教育决策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的目的和职责不甚明确,更倾向于关心眼前的功利目标,无暇顾及大学学术这一使命及大学的整体生命和长远利益。在更多的情况下,重效率、重实惠、重金钱、重世俗的现象普遍存在,出现了价值尺度的混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在公平、效率、自由、选择等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目标中,追求效率与绩效成为高等教育政策的首要价值取向,严重阻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效率观下被忽视了。

如以“加分政策”为例,各地各部门为各式各样的“加分政策”给出了充分的理由:地方政府希望能吸引人才、发展经济,职能部门是为了奖励典型,推动工作。不难看出,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政府官员来说,比起真金白银的经济奖励,“加分”只需一纸政策,动用的是公共资源,容易操作。因此,随着一项项政策的出台,大家自己的局部利益得到了满足,却牺牲高等教育的公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教育公平”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至少在我们的一部分政府官员的认识里,还没有意识应该有的这样一个观念,而更多的是:经济的发展才是最大的那件事。

二、高等教育政策目标忽视对公平的追求

政策目标,也就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目的就是要消除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去弄清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实质和各种成因,考量各种因素及其未来走向,明确制定切实有效而又具体的政策目标,为政策制定做好铺垫。如果目标选择错误,就会出现“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的情况,结果得不偿失。

当然,公共政策目标并不是事先就规定好了的,而是由政策制定主体发挥能动性创设或确立起来的。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原则要求将公共利益视为公共政策的根本目标,而公共利益本身却是模糊不清、难以界定的,从而易造成政策制定主体对公共政策本身性质的忽略。同时急功近利、速度第一的政策目标取向肯定会对于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阻碍其发展。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目标的制定来看,政策制定主体在目标选择过程中常常会陷入进退唯谷的境地,难以做到目标的明晰化与具体化,甚至于很难以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以高校扩招政策为例。对于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毕业即意味着失业”,或许他们最想知道:当年实行扩招政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今天的“找不到工作”和“疲于找工作”。学者袁振国、康宁指出,促成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宏观社会的需求;解决经济困境;走出“应试教育”怪圈。这就不难看出:高校扩招政策从其酝酿之初就不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高等教育问题,而是作为医治当时我国内需不足,经济低迷的良药,源于我国国民经济低谷时期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也就是说,高校扩招初衷并不是真的要提高青年的文化素养,并不是真正地想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而政策目标的确立立即就为了政策方案的拟定与选择提供了一个基本性的方向,试想:一项真正关乎高等教育领域的政策的出台,其初衷却不是为了解决“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很难期望以后的政策实施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扩招政策”所应该达到的政策目标——让更多的人接受适合其发展的高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政策程序公平性不足

按照中国目前的立法与行政体制,一部法律或一个公共政策,从酝酿到出台,大致要经过立法计划、确定起草机关、组织起草小组、立法调研、形成草案、征求意见、正式成稿、向人大提出法律案、审议、表决和公布等步骤。根据陈振明教授观点,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一般包括五个阶段:问题的界定、目标确立、议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因此,不管从何种角度来说,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程序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而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现实来看,似乎很难有一项政策的出台是达到以上的一个合理的程序安排,几乎在每一个步骤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问题分析与界定方面,高校扩招政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总之,决策是有程序的,决策者在决策时要遵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否则,决策将是不合理的,甚至会造成决策的失误,更不用说政策的非公平性倾向。具体来讲:

首先,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缺乏进入政策议程的渠道。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诸多的热点问题,如我国目前存在的高校收费的不公平、招生政策的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区域间师资的不均衡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政策的制定者是如何觉察到“某一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注意和议论”,并将其迅速纳入政府议程。在我国由于相关的体制建设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公民是难以通过一个固定的、有效的渠道来充分表达自己的言论。另一方面,我国的政体是代议制共各政体,人大和政协通常被认为是民意的代表机构。有学者也认为政策议题触发的基本机制植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从实际政治运转而言,普通大众的利益和呼声只能由“有良心和正义感”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来反映。但我们很难保证每个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都是“有良心和正义感”的。从中央、各部委到省级教育部门、地市级教育政策执行部门、县级教育政策执行部门,乡镇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区)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政策执行机构及人员,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教育政策权责关系,在这种层级制体系里,许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减少或增多,出现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现象,特别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内公平问题;同时由于所花费时间多,造成效率不高,延误解决问题的正确时机。

其次,政策方案制定过程公平性不足。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保证最终出台的高等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倾向,从而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和谐发展与实现最终的高等教育公平的目标。但反观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不难看出,在形成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甚至于我们很难看到哪一项高等教育政策的形成是通过了这个一个程序。像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未对问题进行界定,就草率地出台相关的政策;未明确政策的目标,就草率地出台某项规定;未认真深入地拟定各种可能的方案,就从中择优认为可行的方案;未对草定的方案进行相关的分析,就盲目地或是拍脑袋式地决定了出台何项政策等等。甚至于无需经过问题的分析与界定,方案的评估等阶段,一项项关于高等教育政策的就已跃入人们的视野。我们并不否认,出台过的相关的高等教育政策对于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没有影响或作用,但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程序的正义性虽然并不是结果正义性的充要条件,却是一个必要条件。

总之,对高等教育公平的追求是人们的天性所使然,如何保证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是人们一直探索的。实践表明保证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最基本的前提是指导与规范高等教育发展的高等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一项体现公平、公正价值理念的高等教育政策才有可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保障高等教育的公平,同时积极地调解、减少现实中高等教育的不公平。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不公平问题,只有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政策的公平价值理念、明确高等教育政策目标、坚持程序公平等,才能正确地制定和执行高等教育政策,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10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学前教育奠定了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历练,在思想上、艺术上、技术上及体验上都得到了有效的积淀,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降低城乡教育差距,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理念进行明确,从而使农村学前教育更好的得到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与对策。

1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当前的农村学前教育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尽管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非常大,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但是目前农村学前教育中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使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的缩小,推动城乡教育的平衡发展,政策需要向农村倾斜。就目前而言,尽管教育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对部分乡镇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在办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师资力量、管理体制及人员配置方面都有针对性的加大了投入,但依旧呈现出教育经费短缺、教育理念不清、师资力量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办学水平不高及管理体系不严等问题。

2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教育理念很难被接受

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比城市经济发展落后很多,在信息的流通方面也相对比较闭塞,也使得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在农村家长中的概念非常模糊,在认同感上也不能与城市家长相比。加之乡镇教育部门面临两基的压力,没有充分的认识和考虑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响应的措施,不重视、不关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2.2教育经费不足

在学前教育中,我国投入的经费有限,而且大部分学前教育经费都流向了城市幼儿园中,留给农村幼儿园的经费非常少。所以,资金短缺严重阻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直接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设备不齐全等。很多农村幼儿园都依存于小学存在,因为小学的费用相对充足,经济实力相对雄厚,也导致了农村幼儿园变为“小学预科班”或“学前班”,失去了幼儿园教育的办学特色与特点。

2.3师资力量不足

在师资力量方面,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力量难以保障,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教育部门及政府相关部门,倡导民办幼儿园,鼓励民间资本到农村去投资办幼儿园。政策是有,但是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却事与愿违,由于民间资本的投入往往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在投资过程中,压缩一切成本,使得在人员工资及日常开销以外,保证还有盈余,这就出现了一个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教职工的整体素质也普遍不高,人员配备不足,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幼教专业资格的教师非常少,师资力量及其薄弱,从而使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难以提高。

2.4管理混乱、办学条件差

在农村,受经济落后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师通常不具备教育资质,教师自身的素质及教育教学水平都非常有限,由于教师没有进行过相关幼教方面的理论进修与培养,在教学中教学科目的设置不齐全、教学随意性强、课程安排不合理。导致学前教育的模式与小学教育的模式基本相同,几乎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和拓展思维的兴趣课、训练课、游戏课等。这样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非常不利,也就不可能使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2.5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还没有一部指导农村学前教育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还是一个真空区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首先是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迫切的需求学前教育;其次,由于在农村学前教育没有固定资本的投入及政策的倾斜,也没有对应的管理体系来保障。造成学前教育处于非义务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边缘。师资队伍方面、资金投入方面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得不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支持,不能充分的利用优质的资源。

3推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3.1抓住机遇,发展学前教育

面对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国家在政策方面也有了倾斜,出台了以地方为主,建立学前教育资助的制度。通过地方与中央相互配合,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由地方先进行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建立,对孤儿、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给予资助,根据地方工作情况,中央财政给予奖补。该政策的出台,解决了孤儿、残疾儿童及经济困难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此外,发展学前教育中,政府是责任的主体,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构建起布局合理、城乡铺盖完善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对于农村而言,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经费合理的进行支配。重点是对办学条件差的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及逆行那个解决,为幼儿创建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目前,学前教育依然属于福利性、公益性的教育事业,尽管是非义务教育,政府依然大力投入,为适龄儿童创造入学的机会。

3.2增加幼儿园数量

政府要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参与办学,多渠道创办幼儿园。如目前中央财政为了鼓励社会参与办学,设立了专门的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奖补和奖金,扶持低收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并且根据各地的工作成绩,适当的给予奖励和补偿。此外,还有扶持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的奖补及奖金,对地方扶持城市失业单位、企业等办幼儿园中,具有低收费、普惠性以及解决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幼教问题等,按照各地实际情况给予奖励和补偿。作为地方政府来说,可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利用,例如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闲的校舍及资源,鼓励邻近村联合办园,中心村独自办园,方便儿童就近接收学前教育。政府要给予政策的优惠,对那些愿意到农村去办园的投资者,要免费办理相关手续,及时进行审批,并提供办园指导。此外,对已经存在的私立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同样,要进行监督和管理,最大限度的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也要进行奖励与宣传,争取不同体制下的幼儿园都能都得到发展。

3.3提高师资水平

中央财政还将中西部弄粗幼儿园教师的培训纳入计划中,并给与资金的支持,目的是为了提升中西部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自设你素质。在经费投入上也不断的提高,满足幼教教师的薪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对于偏远的农村及贫困地区,适当的发放补助,解决幼儿教师的实际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非常短缺,对教师进行再教育及培训是提高师资队伍的主要方式,要鼓励师资力量雄厚的城镇幼儿园,应该定期分配教师到农村幼儿园进行支教,宋教上门,进行现场指导,与农村幼儿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并针对农村幼儿园在管理及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于农村幼儿园的教师、园长等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到优秀的城镇幼儿园去学习,了解先进的幼儿园管理方法及管理体系。

3.4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机制

政府除了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对适龄学前儿童应该给予补贴或免费。规范办学,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防止出现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按照国家相关的标准及要求,建设完善的学前教育设施,对幼儿园的收费标准进行规范,保证幼儿能够上得起学。在农村幼儿园的管理中,应该突出办学的特色,应该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由于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在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农村的自然资源及优势充分的进行挖掘和利用,经常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爱护大自然,这样在教学内容上与幼儿生活的实际环境比较贴近,幼儿的兴趣也会被激发起来。

3.5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农村学前教学的条件

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为了推动其更好的发展,应该将软件和硬件同时抓起来。保证硬件要硬,软件不软。在办园体制上,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同时发展的状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融入发展学前教育的内容,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幼儿教育的基础设施,为幼儿教育事业提供物质保障。由于农村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在发展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是重点,为了充分的发挥幼儿教师的作用,还要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保留农村青年教师,将幼儿教师纳入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制度范围内,保障幼儿教师的个人权益,从而使其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4结束语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原因多种多样,作为农民自身来说,要提高其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转变其思想观念;对于国家而言,应该制定适合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鼓励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不断的扩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资金投入;对于幼儿园自身来说,应该抓住政策机遇,对幼儿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专业水平通过培训不断的提高,吸收高素质的人才的加入,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这样幼儿教师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前教育的事业中。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天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意义、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2011(1).

[2]刘建发,吴传毅.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立法的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刘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4]崔青华,孔忠.农村学前教育不公平问题成因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9).

[5]邓忠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当代幼教,2011(11).

[6]刘晓东.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路向[J].教育学报,2010(5).

[7]陈洁.当前文山州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2(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