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十篇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十篇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9:19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篇1

面对全国各地民营经济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面对小进则退、不进则大退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抢时争速

,破难攻坚,奋力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民营经济总量扩张。要举全市之力,聚万众之心,走民营之路,形成遍地开花、铺天盖地之势。一是坚持全面放开。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在政策措施上彻底放开、放宽、放活,能干什么干什么,能干多快干多快,能干多大干多大,真正形成万马奔腾、竞相发展的活跃局面。要从我市实际出发,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发挥基础优势结合起来,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形成一批新的企业群体,实现民营经济量的扩张。二是动员更多的力量加入发展民营经济行列。调动一切力量,挖掘各种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使民营经济持续热起来,火起来,活起来。积极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通过轮岗、提前离岗、停职、辞职等形式,直接从事民营经济,领办、帮办民营企业。鼓励下岗职工、城镇待业人员、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和科技管理人员积极投身民营经济,在民营经济的海洋里求职立业。三是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加大公退民进步伐,支持国有集体企业采取员工入股、产权买断等形式整体改制为民营企业。要学习借鉴温州发展区域集群经济经验,大力发展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业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聚集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建立具有高度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突出特色,带动产业镇、专业村发展,形成企业的群体规模,技术、资金以及品牌的集聚优势。

(二)培植民营企业骨干群体。规模骨干企业是县域经济的台柱子,骨干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要提供最好的服务、最优的环境,全力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打造*经济的“航空母舰”。对等列入“梯队工程”的民营骨干企业,要鼓励他们通过国内外资本纽带实行联合,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等形式实施低成本扩张,通过改制改造、技术革新、增资扩股、产品开发等途径加速规模膨胀。对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的民营企业,要从技术、人才、项目、信贷、电力、土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促其加快发展壮大。对具有品牌优势的民营企业,要引导他们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实行专业分工协作,加速品牌聚集和资本聚集,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各镇办都要对现有企业梳理排队,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向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形成强镇富民的支撑力量。市里将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对投入大、发展快的民营企业实行重奖,全力扶持企业发展。同时也希望我市的重点企业要勇于承担加快发展的重任,继续发挥带动全市的排头兵作用,发挥对全镇、全市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比学赶超,自我加压,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提高民营企业经营水平。鼓励民营企业依据《公司法》组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具备条件的要走资本运营之路,争取尽快成为上市公司。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形成新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民营企业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向国际一流企业和企业家学习,不断提高境界,树立远大目标,做出更大的业绩。要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拓宽选人视野,采取优惠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吸引各类人才,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提高民营企业管理运营水平。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品牌意识,鼓励民营企业靠科技创新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企业新形象。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机制灵活的优势,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要积极到境外投资办厂,大力开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劳务输出。

二、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增强加快发展民

营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优化外部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强载体建设,促进了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民营经济在繁荣城乡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安排劳动就业、富裕城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撑力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同先进市相比,特别是与江浙等南方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表现在规模总量上,由于大型骨干企业少,民营经济规模总量偏低,相应地制约了全市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去年我市和地方财政收入,只比全国百强市平均值高亿元和亿元。而温州的柳市镇,一个镇就有多家年产值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生产的低压电器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浙江嵊州市生产的领带在全国领带市场占的份额,诸暨市大唐镇年产袜子亿双,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规模之大,令人震撼。表现在发展速度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和投资力度差距较大,今年以来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为,而全省增幅以上的有个市;东部发达市每年的投入平均在亿左右,我们还有一大半的差距,山东省进入全国百强市的个市年平均利用外资亿美元,反映发展速度和投资力度的发展活力指数,我市仅列全国第位。放眼看今后若干年我们的后劲,放眼看其他百强市发展的势头,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压力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关键是解放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把民营经济作为突出抓好的三大亮点之一。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全会精神和省委的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综观全国各地,哪里民营经济发展得快、规模大,哪里综合经济实力就强。*之所以在山东保持领先地位,进入全国百强,就是因为民营经济发展得快,民营经济已经渗透到三大产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江苏、浙江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得最快最好的省份,而江苏、浙江也是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群众生活最富的地区之一,全国百强县前强中,江苏占了六个,浙江占了两个。浙江省的发展模式被专家称为老百姓经济,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据重中之重的位置,浙江的全国百强县市有个,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谁抓住了民营经济,谁就抓住了机遇,就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温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温州乡村家庭工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家家是工厂、处处是市场的景象;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温州城乡经济空前繁荣,当年商品零售总额为亿元,到年就达到亿元,年营业额亿元以上的市场达到个;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所有制实现形式及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温州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大发展,创造了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正是因为始终抓住发展民营经济不放松,温州人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多个奇迹,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一举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发展民营经济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民营经济是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生产力,所以,哪里民营经济抓得好,哪里人的积极性就高,民间的活力就强,各种资源就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优势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温州能培育出“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胆大包江”的创业能人,就足以说明,在民营经济体制下,人的创业激情能够得以充分释放,创业才干得以充分展现。发展民营经济还是解决“三农”问题、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南方地区之所以经济实力强、农民富裕程度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发展快,非农产业比重大。温州人务工经商的思想根深蒂固,全民经商的意识十分强烈,这是温州发展致富的根本原因。因此可以说,无工不富,无商不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变农民为工人,变农村为城市,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践充分表明,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最有潜力、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生产力,是*振兴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是*经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生死抉择。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到全市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一个大政方针长期坚持下去。要坚持“工业化、产业化、民营化、城市化”的“四化方针”,要突出“工业立市、民营强市”的工作重点,要树立“发展民营、活在民间”的理念,要大力实施“全面放开、全民经商、全民招商、全力保护、全面推向民营经济”的“五全战略”,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再掀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潮

发展民营经济必须上项目,上项目必须招商引资,这是实现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最关键、最现实、最有效措施。发达县市的腾飞无一不是借助外力实现的,要赶超先进地区,实现快速发展,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打一场全民招商的总体战,以大招商促进大开放、大发展。

(一)要营造全民招商氛围。当前,全国各地正掀起新一轮大开放、大招商热潮,竞争空前激烈,形势咄咄逼人。尽管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纵向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县市比,无论是招商引资的气势、力度,还是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和档次,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利用外资方面差距很大。招商引资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思想再解放一点,力度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努力在全市营造全民动员、全民招商、全民引资的浓厚氛围。要叫响“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没有局外人”的口号,全民参与齐招商。把各行各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全民关心招商、服务招商、参与招商的热潮。要加强协作,同心协力促招商。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同唱招商引资一台戏。要充分利用各种关系,全方位出击大招商。通过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同学的同学,发挥各种人缘资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二)要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必须突出招商重点,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当前,日韩等国受地域限制,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国内南方地区受煤电等资源制约,投资也向北方流动,我们正面临招商引资的良好机遇。要充分利用我市区位、资源、产业优势,抓住国内外大企业调整扩张、抢占市场空间的机遇,重点针对世界强、国内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争取引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国内外大项目;抓住日、韩和港、澳、台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大公司、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重点突破南韩;抓住长三角、珠三角等南方沿海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北上的机遇,积极主动地承接中小企业产业转移;抓住胶东半岛建设制造业基地的机遇,搞好产业对接,主动接受辐射。招商引资,项目是关键。要立足本地、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扎扎实实地搞好项目规划、论证工作,推出吸引外商的卖点,提高招商引资的命中率。各地都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战场,真正以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各类经济园区要明确定位和功能分工,突出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商力度,逐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度高、承载能力强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三)要突出招商实效。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招商方式,确保招商成效。要搞好以商引商,牢固树立“外商发展我发展、企业先赢求双赢”的观念,全力支持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加快发展,保证投资者得到丰厚的回报,促其增资扩股,壮大规模,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兴业。搞好专业招商,进一步强化专业招商力量,常年坚持面向市外地区,分类别、分客户、分项目招商。坚持组织大规模招商活动与小型、分散、经常性招商结合起来,一年四季招商不止,引进外资不断,形成千方百计招项目、千山万水引外资的局面。要加大招商引资考核力度。层层分解落实招商引资任务指标,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惩到人,形成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的工作机制。市里将设立招商引资奖励基金,大张旗鼓地对招商引资有功人员予以奖励。要加大招商引资的督查力度,建立招商引资通报和统计制度,做到月月有检查,季季有考核,定期编发通报。对于人为原因导致项目不落实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要抓好招商项目落实。对于在谈项目,要跟紧盯牢,力争早立项、早审批;对已审批项目,要抓紧运作、搞好服务,确保按计划启动建设;对在建项目,要全程靠上,主动帮助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力争早日竣工投产,早见成效;对重大项目,要成立专门班子,领导具体靠上抓,努力把在谈项目做成、在建项目做快、已有项目做大、优势项目做强。对市里确定的五个特大项目,承包的市级领导要加强调度,靠上工作,千方百计落实到位。

四、标本兼治,重商亲商,努力营造发展民营经济的优良环境

民营经济就是环境经济,环境的优劣决定着招商引资成果的大小、民营经济发展的快慢。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强化“人人都是环境,事事关系发展”的意识,从事关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努力为民营经济营造最佳的环境,为资本生产创造适宜的土壤,为投资兴业提供良好的舞台。

要营造干事创业的人文环境。在全市叫响“进了*门就是*人,来到*市处处好办事”、“*境内无三乱”的口号,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引导,营造重商、敬商、亲商的舆论氛围。要以争创文明城市为总抓手,进一步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打造文明城市品牌。要广泛宣传我市鼓励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企业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贡献,宣传民营业户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最有效地激发民间创业、创新、创优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发展民营经济有功,服务民营经济光荣”和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要营造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牢固树立“双赢”的理念,始终坚持放开放宽放活的原则,算大帐、算发展帐、算长远帐,最大限度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做到该放的坚决放下去,绝不允许截留;政策规定放开的要坚决放到位,绝不允许以政策之利谋部门之私。要从发展大局出发,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外地没有的敢于探索,外地已有的敢于突破,使政策始终保持对投资创业者的巨大吸引力和强大推动力。要向企业和客商承诺,只要不搞黄赌毒,只要不搞假冒伪劣,只要不污染环境,一切优惠条件都可以谈,一切外地有的优惠政策都可以用,一切外地能执行的政策我们都能执行。

要营造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为本的思想,明确政府的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公务员都是人民群众的服务员。要进一步完善承诺服务,做到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路障,真心实意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建立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开发、贷款担保、诚信评估、人才培训、法律服务、专利申报等全方位服务。要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健全完善各项机关工作制度,树立作风优良、服务周到、高效务实的良好形象。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不让投资者多跑一个门、多找一个人、多花一分钱。

要营造平等公正的法制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严肃执法,公正司法,重点治理三乱五霸,严厉查处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积极推行阳光收费,严格规范政府部门收费行为,凡是收费都要经市优化发展环境委员会批准,可收可不收的一律不收,必须收的一律走下限。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一些具有管理收费职能的执法部门和单位,一定要以*发展大局为重,以*人民根本利益为重,服从大局,服务发展。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而上的三乱行为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要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保护外来投资者、民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要用铁的手腕打霸除恶,对称霸一方、欺压群众、欺外排外、巧取豪夺的,坚决惩处;对各种刁难、勒索、敲诈、威吓甚至殴打商户的行为,坚决打击;对吃商、卡商、欺商等破坏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查处。

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全力打造“诚信*”的品牌,抓好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三个关键环节,利用互联网络,建立公开透明的政府、企业信用评估、查询、监督体系,形成优良的社会信用环境。探索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企业自律的社会信用惩戒机制,靠法治和德治的合力、他律与自律的作用,共同惩戒失信行为,保障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切实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坚决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加强对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环保等监督管理,引导民营企业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文明经营、照章纳税。

五、加强领导,真抓实干,确保民营经济发展任务目标的落实

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强市富民的第一要务,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作风,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要实施“一把手工程”。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把民营经济发展紧紧抓在手上,抓出成效。市几大班子领导成员都要按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的分工,亲自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查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督促有关部门限期解决。要树立不抓民营经济是失职、抓不好民营经济就是不称职的思想,把民营经济发展成效作为考核镇办、部门主要领导和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尺。要健全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机制,将全市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细化量化,落实到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落实到每个责任人。通过严格考核,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真正形成你追我赶、勇争一流的竞争格局,掀起“千军万马闯市场、波澜壮阔干民营”的热潮。

要形成发展民营经济的强大合力。所有党政部门特别是涉及民营经济的相关部门,都要以促进发展为己任,以服务发展为天职,自觉服从大局,主动支持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各派、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支持、帮助、参与民营经济工作,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各尽其责,各出其力。民营经济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服务、扶持力度。全市民营企业家和外来投资者要抢抓机遇,树雄心、立壮志,干大事、创大业,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篇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其改革与发展进程如何,对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科技水平不高的问题。县域科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科技意识淡薄,劳动力素质低下;二是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三是科技推广应用面不大;四是科技人才缺乏;五是缺乏足够的科技投入等等。

(二)农业生产经营小规模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超小型”经济保持了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制约。

(三)小城镇建设与大农业的关系问题。大量实践证明,推动大农业向纵深发展,必须以小城镇作为有效载体和支撑,把小城镇纳入大农业发展的范畴,以此带动大农业的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问题。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更要科学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长远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做到可持续发展。

(五)工业化与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更快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更多地减少农村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取向

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取向是发展民营经济。

县域民营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域经济发展最有生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要素,是企业体系中最具创新性的增长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促进中小企业的壮大,培植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而言,就必须大力发展主导型的民营经济,特别是要加大投入,集中必要财力扶持县域内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它们向“精、特、新”方向发展创造条件。

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发展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是具备特有竞争力的优势经济,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殊资源或关键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工艺或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作保障,以特色产品为载体,以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及产业化高运作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品是特色经济的核心,发展特色经济要从特色产品起步,提高特色经济市场份额,提高赢利率和经济效益,都要落脚在特色产品上;特色技术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支撑,用适用的特色技术开发资源,用特色工艺生产产品,是特色经济的发展方向;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经济的依托,特色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通过专业化整合产品,形成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突出特色,要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优势,依托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县城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是项目建设。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一是引导现有企业强强联合,尽最大能力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支柱产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本,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开放型经济。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性经济。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学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开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借助外力求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抓住新的机遇谋求发展,构筑新的开放格局促进发展。在开发对象上,既对内开放,又对外开放;既对境外政府、企业开放,又对民间组织开放,要利用各种关系,大胆拓展开放空间。在开放内容上,既要有第二产业,还要有一、三产业。在开放主体上,既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也要动员各级各部门各界人士参与开放。在开放过程中,既要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又要认准自身优势,围绕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财政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项目为重点,抓好招商引资。通过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增强县域经济总量,调整县域经济结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发展集群经济是县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产业集群在经济发达地区蔚然成风,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多种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集群经济的发展既与当地的动态比较优势有关,也与国家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有关。在现实中,产业集群基本都是在当地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也有传统产业集群。随着一地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产业集群也会发生变化。集群经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

优化经济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篇3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县招商引资暨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目的是为了深入贯彻县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重点研究部署今年的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会上聘任了*县招商顾问,宣读了《对20*度财政贡献突出的工业企业进行表彰奖励的决定》。克家同志对全县招商引资与工业经济工作作了全面总结部署,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我县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整体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特别是20*年,我县招商引资持续增长,工业经济强劲提速,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一季度,全县招商引资、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对照全年目标,任务还很艰巨。在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上我们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招商引资存在“四个不够”。一是思想解放不够。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尚未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工作上满足于一般要求,缺乏强烈的争先进位意识,缺乏强烈的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吸引大项目、关键项目和龙头项目较少。二是精力投入不够。领导重视与否,精力是否到位,对招商引资的成效至为关键。从去年完成实绩看,部分乡镇和单位未完成年度任务,特别是入园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说明我们还不同程度存在责任心不强、主观努力不够等问题。三是方法创新不够。招商引资工作仍停留在较原始的招商方式上,招商引资基础工作极为薄弱,招商引资实际效果不理想。四是环境优化不够。近年来,全县上下立足于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政策体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部门服务环境等,对照外商的期望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工业经济存在“五个不合理”。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统一和成熟的产业布局规划,企业间难以形成配套协作能力;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缺少具有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缺少产业发展的中小企业群;四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层次低,大多是原料性产品,缺乏广阔市场前景的终端产品,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五是技术结构不合理,企业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研发能力弱,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匮乏。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估价当前的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既要看到成绩,增强信心,更要正视问题,深刻认识我县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此处插话:郭金龙书记来*调研时的讲话)

(一)充分认识招商引资是推进县域经济大跨越发展的具体抓手。发展经济,到底要抓什么?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集中的、大量的发展项目作为支撑。项目从何而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对经济直接投入减少,尤其是县级以下政府逐步退出市场主体地位,我们唯有加快吸引和培育市场主体――企业。加之我县企业自身原始积累普遍不足,自我发展动力不够,市场主体活跃度不高,必须借助外力,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投入的主渠道、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把招商引资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增加投入、扩充增量的重要手段,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一个不善于借助外力的地区,仅仅依靠自力更生、挖掘潜力、整合要素、逐渐积累等方法,可以有发展,但这种发展,只能是自然的、渐进的、缓慢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快速发展的。我县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摆脱这种增长模式,除了激发内力外,更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战略和突破口,以大招商促大发展。招商引资既是实现*县大跨越发展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途径,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能否实现的关键,也关系全县干部切身利益,县委、县政府重视招商引资,就是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角度,从共享共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出发。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全面扩大招商引资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充分认识工业经济是推进县域经济大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县要发展,核心在工业。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差距在工业,弱势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是我们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可以说,没有工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就没有全县经济社会的大跨越发展。工业作为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纽带,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化水平不高,农副产品的延伸加工就会受到制约,现代农业就难以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就会丧失稳固的发展基础,难以有实质性突破。同时,工业的发展,不但可以提升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起到“强县”的作用,而且可以吸附劳动力、增加就业,起到“富民”的作用。当前,国内各地为了抢占先机、赢得发展,都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工业。而我们与周边区县的差距,主要就是工业发展上的差距。徽州区人口和我县相差不多,但去年徽州区财政收入已经突破1个亿,我县才7千多万。徽州区最主要就是工业发展得好。客观地讲,我们发展工业没有什么优势,如果我们再不奋力追赶,黄山市其他区县一个乡镇的财政收入很快超过我们。我们要在大跨越发展中赶超先进,工业承担着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我县生产总值年增长要保持在15%以上,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我们靠什么,只有靠工业经济的强势发展,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必须年均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到“*”末,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必须达到30%以上。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更要掀起大抓工业的热潮,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加速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

(三)充分认识做好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的有利形势。尽管我县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挑战和机遇并存。当前,国家立足于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提出要限制发展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项目,大力提倡、鼓励、支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型产业,东部“腾笼换鸟”的产业转移政策等对我们做好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是非常有利的。特别是在全市各区县工业经济的竞相发展和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中,我们一定要充分看到我县的优势和条件所在。分析我县县情,从发展模式上看,我们多年始终围绕旅游,调农业、兴工业、强三产,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是我们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优势所在,我们在发展工业时就必须充分利用发展旅游经济所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辐射;从区位条件上看,随着屯祁景高速的兴建、县内交通网络的提升、城镇突破步伐的加快和开发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我县投资环境将会有明显的变化和改善,项目承接功能和产业集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从资源条件上看,我县旅游、生态、物产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发展特色工业、吸引外资的条件得天独厚;从工作实践上看,我县传统产业初具规模,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崛起,发展工业可以顺势而上;通过近年持续的解放思想和扩大开放,全县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坚定。再加上我们这两年大力开展的招商引资,结识了很多朋友,积累了宝贵经验。只要我们高度珍惜机遇,善于抢抓机遇,就完全可以在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上发展得更快和更好一些。工业经济做强了,招商引资抓好了,解决问题和困难就有了空间和余地,经济发展、财政增长、事业进步就有了活力和后劲。

今年是巩固和发展现有良好势头,加快推进大跨越发展,实现“三年上台阶”的关键一年。我们在谋划安排下步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时,既要对过去的成绩和问题、经验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牢固树立“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战略思想,切实增强做好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还必须审时度势,坚定信心,迎接挑战,紧紧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和我县实际,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不断开拓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的高潮

今年全县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为6.21亿元,现已下达到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这是一个自我加压、奋起追赶的目标,也是一个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用更大的工作力度,采取更有效的工作措施,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的高潮。

(一)加强招商引资政策宣传。新形势下的区域竞争,一定程度上就是品牌与概念的竞争,因此要把“*县”作为品牌推介出去,精心包装、打造“*县”对外招商形象。要加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县政务网和*县招商网等网络平台,并建立与国内知名(专业)网站的有效链接,在专业网站及行业活动中进行有效宣传。同时加大对内宣传造势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亲商、富商、安商”的浓烈氛围,让每个*县人都成为*县对外招商的“形象代言人”。要精心设计制作《投资指南》、《办事手册》、《招商项目》并发放到各个部门、各个乡镇和各个企业,并在县电视台,让全县人民、让所有到*县来的客商知晓。

(二)夯实招商引资基础工作。招商引资离开了基础工作,一切都无从谈起。各级干部务必高度重视项目的立项、环评、土地、规划等基础性工作,务必强化项目意识,研究项目,熟悉项目。目前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是个薄弱环节,各行各业需要招商、可以招商的东西很多,但经过包装的项目极少,已推出的有限项目质量还不高,自己说不清,外商看不懂。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把基础工作作为招商引资最突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各部门特别是发改委、开发区、招商局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瞄准外商投资的方向和热点,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要求,加强项目库建设,精心包装项目,编印成册。

(三)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为提高招商引资实际效果,各地各单位务必适应形势的变化,拓宽思路,在继续完善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招商引资的新形式、新手段、新办法。要突出抓好节庆招商,积极借助山地车节、摄影节等相关节庆活动,不断拓展招商平台;要积极组团参加省、市举办的经贸洽谈会活动,并结合自身特点卓有成效地开展专题招商;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籍在外人士、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各方客商请进来,把好的项目引进来;要高度重视以商招商,通过进一步优化服务,改善环境,融洽感情,利用招商顾问的优势和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客商来我县投资兴业,形成招商引资的连锁效应和群体效应。今天会上已经下发了县领导包片招商的主攻区域,希望领导带头抓好落实,抓出实效。

(四)严格招商引资责任机制。完成今年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今年我们对每个县领导、每个乡镇和部门都下达了引进一个项目的目标任务,希望全县上下都要围绕招商引资开展工作,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对于完不成任务的单位和领导,县委、县政府将进行通报。今天会上下发了20*年度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县委、县政府将会严格按照考核办法兑现,希望各级领导一定要从*县发展的全局出发,认真负责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会议之后,各级、各部门要迅速统一思想,结合本单位实际,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力量,落实招商引资的具体措施。主要领导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来抓招商引资工作,围绕项目引进抓协调、解难题,尽最大努力把项目促成。各职能部门不仅要完成好本单位的引资任务,而且要发挥职能作用,为全县的招商引资尽职尽责,优质高效地搞好服务。各单位对外出招商的同志,要定任务,定要求,定奖罚,严格目标考核,使之有压力、有动力、有作为。所有从事招商工作的同志,都要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吃苦耐劳,克难攻坚,锐意进取,不辱使命。

三、转变观念,强化措施,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的大跨越发展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研究经济工作,切实增强市场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认真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经济发展规律,着力解决好工业经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解决好产业规划问题。产业规划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产业规划是否科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当前,一方面,要按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从*县的实际出发,认真借鉴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经验,结合“*”规划,研究制定工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尤其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注意把产业发展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资源保护等统一起来,合理调整产业的空间布局,从全县乃至全市范围研究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与办法,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县域工业实现更好的发展。按照《*县鼓励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对鼓励发展的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切实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改制和改造等多种形式,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与产业配套上加强合作,做优做精每一个节点,做强整个产业链。逐步使我县工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形象不断改善,效益持续提高,真正培育几个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重点支柱产业和规模骨干企业。

(二)解决好发展载体问题。在新形势下发展新型工业,我们必须握紧拳头、集中力量,切实打造好*县经济开发区这个载体。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在树立开发区新形象上实现突破。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拓宽投入渠道。一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主动对接*县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认真分析、积极争取本部门的政策机遇,利用政策资金推进开发区建设。今年渔亭工业小区基本建设初具规模,五东殿新区整体形象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二是加强项目建设,在提高企业入驻率上实现突破。今后,各乡镇和各单位引进的工业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入开发区。对入区项目要切实加大帮扶力度,排出建设进度时间表,促其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

(三)解决好发展活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县域发展的活力所在。要支持新上的。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政策驱动,放心放胆、放手放开发展民营经济,真正与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对回乡创业和启动县内民资的,同等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要壮大现有的。积极引导民营中小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使其尽快成长为专业精、特色明、产品新的“小巨人”。要重点扶优扶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特别要帮助他们培养引进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促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要积极鼓励引导具备一定规模和素质的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四)解决好协调发展问题。我们抓发展,不能只图经济效益,不管社会效益。实际上,没有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也是不会长久的。要在维护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大跨越发展。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对强揽工程、阻挠施工、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要迅速打击,从严惩处,切实依法保护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同时,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抓住重点环节,切实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坚决杜绝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切实打造“平安*县”。中央提出要发展集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对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坚决落实。在推进大跨越发展中,既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决避免走传统工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切实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又要依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生态平衡、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领导,改进作风,为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推进县域经济大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县上下务必要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推进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是改进服务,切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是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也是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环境好,就是最好的广告,最好的招牌。上次,我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就已强调,改善环境,领导干部必须要带头认清三个问题、树立三种理念(即认清“谁是发展主体”的问题,树立“亲商”的理念;认清“给与取”的关系,树立“双赢”的理念;认清“管与放”的关系,树立服务的理念),力争创造四个最优(即最优良的舆论环境、最优越的社会环境、最优惠的政策环境和最优质的服务环境)。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只要不违法、不违纪,一切优惠条件都可以谈,外地能够利用的一切优惠政策我们都可以用。要进一步搞好服务,企业是市场主体,为企业服务是我们的职责。各部门要结合“效能建设推进年”活动,正确处理好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变管理为服务,而不是管、卡、压,尤其是权力部门,这不仅是部门工作问题,更是思想意识问题、是对县委、县政府决策执行的态度问题。要结合各项工作全面提速,进一步改进和整顿机关作风,高效运行行政服务全程中心,把限时办结制度、一站式服务制度和首问负责制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制,对推诿扯皮、办事拖拉、刁难客商的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特别是对“三乱”行为和破坏投资环境的案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既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也要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

二是创新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加快研究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准入政策和鼓励性政策,制定出体现我县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对未来发展有重要而长远影响的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要继续强化责任机制,加大目标管理、督促检查、定期调度、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工作措施的力度,督查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掌握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检查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并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落实推进情况进行跟踪问责。要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杠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并强化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建立招商引资奖励基金,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即期奖励;继续强化中小企业考核奖励,对贡献大、带动能力强、解决就业人员多的企业,在年终考核表彰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支持和倾斜力度,树立正确的导向。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篇4

[关键词]天津;海洋强市;海洋经济;海陆产业联动

中图分类号:F120.4;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6)02-0091-06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将发展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新的竞争焦点。

党的十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在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2013年10月,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强调了海陆联动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是突破目前经济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虽然,天津早已把发展海洋经济确定为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9月国务院就批准天津建设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强市”的奋斗目标。但是,目前在支撑天津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中,海洋产业所占比重非常低,在未来的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天津必须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寻求突破。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陆域经济的支持,要想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这是目前世界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实施的重要战略。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海洋产业会随着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而不断壮大,这就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做支撑[1](p4)。因此,在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使海洋产业向陆域腹地延伸,利用天津沿海和陆域的空间联系,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这对于实现天津建成海洋强市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天津建设海洋强市背景下的海陆联动分析

(一)海洋产业对天津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许多学者通过灰色关联度测算出海陆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海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拉动陆域产业发展,这种效应在海洋产业达到一定的高度化水平时将体现得更为明显,下面运用某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公式[2],分析天津海洋产业对陆域经济生产总值的拉动效应。

2011年至2014年天津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达到最高值3.29个百分点,表明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见表1)。从海洋三次产业看,总体上对区域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最大的是海洋第二产业,其次是海洋第三产业,拉动效应最小的是海洋第一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天津海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拉动效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主要是因为该年海洋第三产业产值增幅超过了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增长率最高。从未来发展看,随着海洋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天津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产值拉动效应必将呈现出“三、二、一”格局,与发达国家保持一致。

(二)天津经济发展对海洋经济的依赖度

2011年至2014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对海洋经济的依赖度达到了30%以上,这在全国沿海省市中排名前列,表明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天津海洋生产总值为5027亿元,占天津地区生产总值的31.97%,在全国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一,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8.39%(见表2)。

另外,天津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之间具有极高的相关性,随着天津建设海洋强市过程中对发展海洋经济不断加大力度,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天津经济发展对海洋经济的依赖度还会进一步上升。

(三)天津海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2011年至2014年天津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3.8%,陆域经济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3.2%,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增速旗鼓相当。但是,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来考察,2014年海洋三次产业比重为

0.3∶63.4∶36.3,陆域三次产业比重为1.3∶49.4∶49.3,从整体上看,海洋产业的高度化水平低于陆域产业的高度化水平(见表3)。目前天津海洋产业正处于“二、三、一”结构阶段。从海洋产业发展的演变规律看,此阶段并不是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阶段,其必定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达到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另外,天津陆域产业结构虽仍是“二、三、一”结构,但是已经到了第二产业面临触顶、第一产业继续萎缩和第三产业持续扩张的阶段,接近“三、二、一”产业结构高级化阶段。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海洋经济在天津经济总量中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天津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略快于陆域经济。目前天津海洋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今后对陆域经济必将起到拉动甚至支撑作用,形成天津海陆经济联动发展。

三、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动因及制约因素

(一)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动因分析

1.科技进步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因。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都是按照由陆向海的顺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洋开发需要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海洋的先天属性决定了海洋对陆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依赖性。随着陆域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开发海洋各种资源,比如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和海洋矿藏资源等。而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种类的不断丰富、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反过来又能促进陆域技术的进步,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科技作为载体就把海域经济和陆域经济连接起来,最终使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成为可能。

近年来,随着“海洋强市”战略的实施,天津越来越重视海洋产业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科技研发力度,在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了海洋学院,在天津开发区成立了海洋科技园,建立了海洋科技研发中心,积极推动海洋产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相结合,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加强对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海洋专业。这些都是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因。

2.天津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直接动因。首先,自然资源方面。天津提出建设“海洋强市”目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发展遇到了陆域资源的瓶颈,陆域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时期,天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是天津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当前,天津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与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被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占已开发利用资源的比重较小,海陆产业系统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差异是海陆联动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经济基础方面。2014年天津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97%

参见天津市海洋局《2014年天津市海洋经济统计公报》。,这表明海洋产业的经济基础和陆域产业相比存在着差距。目前天津陆域产业的经济基础相比较于海洋产业的经济基础较好,陆海经济基础的差距客观上要求各自产业子系统中的生产要素相互流动,这样不仅能使陆域中比较成熟的产业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还能促进海域产业的快速发展[3]。最后,空间开发方面。天津拥有海岸线长度为153.7公里,拥有海域面积2146平方公里,这为天津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潜力。

(二)实现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1.天津缺乏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机制和规划。国际上,海陆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海陆联动发展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顺畅的机制,另一方面需要主管部门通过统筹规划来推动[4],这样的机制和规划需要政府牵头建立相应机构。目前,天津市具有海洋经济综合管理职能的部门包括市发改委、滨海委、海洋局等,主管机构过多自然造成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问题。首先,天津目前缺乏专门主管海陆经济的管理机构负责海陆联动发展,解决海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支持海陆产业的联动发展。其次,天津还未搭建起海陆产业发展的技术共享平台,海陆自主创新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配套平台缺失。最后,天津尚未出台海陆联动发展的统一规划,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长效机制。对海陆资源整合、海陆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亦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和科学指导,其必然造成海陆产业相互脱节,各自发展。

2.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资源要素配置不足。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资源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和信息等,要想真正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就必须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流动。目前,天津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中出现的资源要素配置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发展资金不足。由于涉海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大多建设周期长、工程量大、建设成本高,需要投入大额的资金,目前天津在这方面融资能力欠缺,涉海融资服务机构和企业比较少。另外,对国际涉海投资机构引进步伐不快,缺少大项目大企业的带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技术转化率低。目前,天津虽然有相当数量的涉海科研院校和机构,各类有关海洋经济的科研项目成果也很多,但真正能够推广应用到实际中去的不多,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和产业化进展缓慢、转化率较低。再次是土地资源紧缺。天津市临海经济区的建设需要围海造地来建造港口工业一体化的海上工业新城,疏浚航道、建造码头泊位,这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后,天津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陆产业联动的顺畅发展。

3.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受到环境制约。陆源污染排放是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压力来源。由于天津还没建立起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对海洋环境的海陆产业联动保护机制严重缺失,近海陆源污染的监控和执法检查不到位,造成了近海海域污染严重。环境问题是今后天津陆海产业联动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根据《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天津入海河流排污形势严峻,北塘、大沽排污河和子牙新河入海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无明显改善,均不能满足周边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永定新河、蓟运河、潮白新河水质类别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总氮。同时,由于天津在前期对临海产业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冲突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问题也成为天津海陆联动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

四、加快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一)加快制定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

要真正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首先需要制定海陆联动发展规划,构建制度化的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对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进行统筹指导。目前,天津市陆域、海域发展规划由两个体系构成,陆域发展规划体系主要是由天津市政府编制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天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形成;海域发展规划体系主要是由天津市海洋局、天津市发改委编制的《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海洋局编制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所形成。正是由于天津的陆域发展规划和海域发展规划两个体系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为天津实施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带来不便。因此,“十三五”时期迫切需要制定出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统一规划。天津应该以市政府名义开展编制《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工作,确保天津在建设海洋强市过程中,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能够健康有序进行。相关部门制定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后,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对发展规划进行全程监控,同时加强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解决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积极发挥天津港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港口资源既是天津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核心战略资源。在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天津港的带动作用。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是北方沿海主枢纽港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因此,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快港口经济发展,对于天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在发展海洋运输业方面要实施海铁联运,搞好陆桥运输业,构建港口集团与铁路集团之间高层沟通协调机制,协调港口与铁路的业务对接,加快推进海铁运市场项目的共同开发,形成以天津港为核心的集疏运体系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其次,重点发展现代石化、装备制造业。加快现代石化龙头项目建设,打造南港成为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基地,以中石油、中化工和渤化集团等为重点,打造化工产业集群。以建成国内先进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着重发展海洋油气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建立政府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财政支持体系。最后,积极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科技研发,把天津临港工业区发展成为海上工业新城。天津港目前具有以乙烯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业,以氯碱化工和盐化工为基础的海洋化工业,以及其下游衍生出来的材料化工和精细化工业。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效应,以天津港口优势吸引重大项目进驻,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最终形成港口、临港工业和临港城镇联动发展,逐步建立起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海陆内部产业链对接,增强涉海企业融资服务力度

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需要首先实现海陆产业内部的产业链对接,比如加强海域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对接、海域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的对接,以及海域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对接。另外,陆域要加大对涉海产业的资金、科研教育投入力度,实现陆域产业与涉海金融服务业、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的对接。

首先,加强海陆第一产业间的联动对接。可以选择以饲料和化肥为纽带,实现海域第一产业和陆域第一产业之间的对接。海陆第一产业可以在捕捞技术和饲养技术方面进行交流互动,以此来推动海陆第一产业间联动发展。其次,通过发展体验经济,加强海域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之间的对接。体验方式包括娱乐、休闲、教育、健身等,比如,游客亲自参与海洋动物娱乐表演、渔民或服务公司为游客提供休闲出海游、孩子从海洋鱼类中获得新知识、游客自己钓螃蟹等,把海洋渔业与休闲、娱乐、教育、健身联系在一起。再次,积极推动海洋第三产业和陆地第二产业之间的联动,天津先进制造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可以将海洋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与陆地第二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等产业结合在一起。最后,加大对涉海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加强对涉海产业的科研、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海洋保险业与陆域产业的对接,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比如发展专业化的金融机构,引导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增设海洋服务业专项业务部门。设立涉海专业,成立更多涉海研究机构,加强涉海人才、资金和技术的交流。

(四)从海陆联动角度提升海洋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

天津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港、油、渔、景等先天资源,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从海陆联动发展的视角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此,应加强海洋与陆域腹地的有效衔接,加快海洋产业链条不断向陆域腹地延伸,达到带动与陆域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目的。

首先,天津要根据资源条件,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比如,利用石油储量丰富的优势发展海洋油气业,利用天津港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通过陆桥运输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利用海洋科技和人才优势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其次,通过海陆科技联动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做好海陆高新技术的衔接和配套,促进海陆开发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培育海陆产业集群,提升海陆产业层次。最后,通过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天津海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优势,把油气开发发展成为大型配套工业项目。油气综合开发业的显著特点是产业链条较长,可以利用此特点开发油气下游产业链条的相关产品,如附加值较高的尿素、氨等精细化工产品等。

(五)加强海陆联动环境保护工作

目前天津市海域环境保护部门是天津市海洋局,陆域环境保护部门为天津市环保局,这两个部门是相互独立的。为此,首先,要加强市环保局和市海洋局以及渔业、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构建形成海陆联动环境调控机制。其次,要对陆域污染源进行控制。一方面要对陆域经济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严加处理,重点监控,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化工生产企业要坚决关闭,另一方面要整治重点入海河流,控制污染物不加处理排入海洋。再次,加强海上污染源管理,形成污染监控体系。对可能造成污染的海洋工程项目进行环境评测,严格执行海区水质制度,落实一到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最后,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建设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及时掌握废物倾倒后的扩散输移路径及倾废海域的水质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栾维新.海陆一体化建设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吴姗姗.大连区域海陆经济互动机理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4.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篇5

这次全区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是在我区“十二五”开局取得良好成绩、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轨道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科学研判当前形势,精心谋划今年思路,动员全区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创新思路,扎实工作,推动我区开放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刚才,常务副区长对2011年全区开放型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2012年的任务进行了具体部署,等下区长还要提要求,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会上,区委、区政府对2011年全区开放型经济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关心、支持招商引资工作的同志们,特别是向奋斗在招商引资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做好今年开放型经济工作讲几点意见,概括起来,就是以“五个更要”,做到“五个更加”。

一、看到成绩、更要看到挑战,树立更加坚定的发展信心

过去的一年,特别是换届以后,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全省乃至中部城区“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幸福城区”为战略目标,按照“四十字”战略路径和“分口推进、五线连片”战略战术,强力推进“挂图作战、核心聚焦”战略举措,锐意创新改革,奋力攻坚克难,焕发出了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生机,展现出了城市面貌大改观的新变化,构建出了社会局面大稳定的新格局,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特别是我区开放型经济工作,去年以来,通过采取有力措施,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扩总量、抓项目,推动各项指标快速增长,完成总数居“城区繁荣板块”之首,其中现汇进资总量0.6亿美元、出口创汇总量4.6亿美元两项指标跻身全省100个县(市、区)的前三位,先后荣获了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区”、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综合奖”、全市“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奖”等最有份量的奖项,开放型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实现了“十二五”精彩开局。

优异的成绩,来源于大家奋勇拼争;荣誉的面前,更需要我们保持清醒。深入分析宏观经济总体形势和经济发展实际,今年我区开放型经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经济缓慢增长已成大势;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速度更趋放缓;从自身来看,今年是换届后各县区放手大干、发力快干之年,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趋势更为突出。对此,我们要做好克服更大困难、应对更大挑战的准备,始终把握开放型经济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打造核心增长极”所带来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机遇,紧紧抓住我区“双城互动、产城融合”所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树立更加坚定的发展信心,以开放型经济大发展为我区新一轮加快发展提供最充足的发展动力。

二、提升总量,更要提高质量,谋求更加强大的项目支撑

当前,我区开放型经济总量正在不断壮大,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内资和出口创汇三项主要指标分别达到21亿元人民币、1亿美元和4.6亿美元。但从我区引进项目来看,起到龙头带动、行业拉动的大项目还不是很多,尤其是缺乏产业支撑大项目和现汇外资大项目。因此,我们要坚持“量质并举、求量重质”原则,在抓好总量的扩张,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的同时,主攻重大产业招商,下大力气引进一批有影响、有规模,并对我区税收和招商引资任务有突出贡献的项目,力争在引进5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1000万美元以上特大项目上有所突破,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产业和项目支撑。

一要瞄准“三个重点”拓宽招商领域。就是要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内资主要以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特大城市为主,外资主要以广东沿海尤其东莞、深圳和港澳台等地区和日韩等国家为主。重点产业就是要针对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主,重点企业就是要以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上市公司和全国驰名商标企业为主,组织专门力量攻关,力争引进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及知名企业累计突破60家,引进总部企业累计超过100家,现汇比超过50%。

二要围绕“五部商圈”拓展招商渠道。将区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以打造“五部商圈”为目标,围绕现代服务业抓招商、引项目。要着力推进商贸物流、餐饮住宿、金融保险、文化创意、信息咨询、服务外包等产业招商,形成产业核心优势,延长产业链,形成聚集群,千方百计把我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五部商圈”大发展、大繁荣。

三要依托“双城融合”拓开招商视野。要充分抓住“旧城改造、新城开发”以及产业转型所带来的承载空间,利用地铁1号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所形成的带动效应,通过重大建设项目能量的释放,有效推动落后产业转型、支柱产业升级。以重大项目和总部经济项目引进,加快朝阳新城“产城融合”步伐,打造滨江十里总部经济带,推进区由“中心区”向“核心区”转变、由“人口居住区”向“商业聚集区”转变、由“商业街”向“商业圈”转变。

三、加快频率,更要加强效率,创新更加有效的招商方式

招商引资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一种锲而不舍的动力、盯住不放的耐力和持续不断的着力毅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与广大客商的联系沟通,同时潜心研究招商引资的方式。只有既讲诚恳勤奋,又讲方式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省委常委、市委王文涛书记在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大会上提出了“交往、专业、协作、错位、程序、责任、务实、坚韧”16个字的招商实务操作要求,我们要按照这“16字”工作法,大力实施“挂图作战,核心聚焦”这一战略举措,进一步加大感情投资,多与外商交朋友,坚持走多样化招商之路,以“三个结合”创新招商方式。

一要专业招商与全员招商相结合。现在全区经济关联部门基本上都承担了招商引资任务,形成了全员招商的大氛围。同时,要进一步突出专业招商重要性,充实建设一支眼界开阔、基础扎实、责任性强、熟悉政策的高素质专业招商引资队伍,通过更加专业的操作、更加专业的服务来做好招商引资各项基础性工作。

二是以情招商和以商招商相结合。在招商的过程中,我区各级干部都必须投入真情、燃烧激情、付出感情,与客商交朋友,把客商当亲人,取得投资者的信赖。同时,要充分挖掘已落户客商和企业的榜样效应和聚集潜力,利用好客商投资的“领头雁”效应,通过他们成功的例子来推介,依托他们广泛的网络来寻找信息。

三是把综合招商与专题招商结合起来。要加强与省、市招商引资部门联系沟通,充分利用省、市招商活动创造的平台,在更高层面宣传推介。同时,要根据区产业特色,精心筹划、周密组织我区专题会,做到“规定”与“自选”相配合,“大”与“小”相配合、“多”与“精”相配合,既可以宣传形象,又可以推介特色。

四、全力招商,更要全面安商,营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

“三分招商、七分安商”。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硬环境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环境的优势更重要的体现在政府的理念、部门的效率和干部的服务中。我们要通过扎实开展“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速、环境大优化”活动,以“效能风暴”为抓手,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护商的浓厚氛围,做到替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成功,助投资者发展,为投资者服务。通过“四个最”的措施,实现“成本最低、回报最快、效率最高、信誉最好”的四最目标。

一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要积极创新项目管理方法和帮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首问负责制、跟踪联络制,加大区领导挂点帮扶项目推进力度,强化项目跟踪,做到项目督查、协调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区四套班子领导每个月要深入挂点企业至少1次,切实关心和解决企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企业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帮助企业做强做大。要畅通“绿色通道”,为项目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形成全区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要打造最适宜的载体。开放型经济具有“候鸟”效应,哪里适宜生存,企业就会在哪里安家。要从“筑剿引凤”战略高度,积极打造楼宇总部经济服务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和创意产业基地,做强做大飞地工业园区,整合物流业,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业,为企业的落户和发展建设一个温暖的家,努力把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高地”、资金流入的“洼地”。

三要实施最优惠的政策。要按照“算大账不算小账”、“看当前更看长远”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各项鼓励投资的政策。切实强化研究,修改完善我区引资招商优惠和奖励政策,坚决兑现招商引资的激励政策和承诺事项,最大限度让利于商,让客商愿意来我区投资兴业。

四要创造最安全的环境。要用“发展利益的高于一切”的理念,在干部中开展优化发展环境的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对侵害客商和投资企业的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相关部门对投资者的投诉、举报要快速反应,立报立查,有错必纠,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决不姑息迁就。

五、政府主导,更要社会参与,建立更加广泛的招商机制

开放型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战略,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全区各级党组织、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明确目标,全力以赴、全员投入,形成更加广泛、更加高效的招商机制,调动全社会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热情,推动我区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的大热潮。重点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责任落实到位。对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引,必须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各单位和部门要按照确定的任务和指示,认认真真抓落实,不折不扣来完成。特别是要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努力做好各项指标和任务的完成,争取一季度取得开门红。凡是涉及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事项,各责任单位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主动介入,加强协调,积极推进,通力协作,上下联动,不讲条件、不讲代价地积极推进。

二是宣传发动到位。要很好地策划宣传,宣传我区近年来大发展的好形势、大招商的好环境、大开放的好政策,通过各种形式,使我区招商政策和良好形象广泛传播、四海扬名。要大力支持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热心关注和参与开放型经济发展,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使每一位市民从自身做起,争当形象大使,争做引荐功臣,从而调动最广大的社会资源,掌握最广泛的信息来源,共同推进我区开放型经济大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篇6

关键词:县域经济民营经济

谋求“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大计,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县”给中国带来走向强盛的力量。古语有云:“郡县治,天下安”,县乃国之基,县域是中国大部分人口生活的地方,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社会生活单元,县域是连接城乡,沟通条块的纽带,县域兼有农业与非农业,是宏观和微观,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县域的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决定在和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因此,我们要重视中国县域的经济发展。

同样,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链接处,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只有县域经济现代化才会有全国经济的现代化,只有县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才会有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富民强县的现实需要。一直以来,中央都把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不断深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的着力点。

民营经济是草根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在已经涵盖各行各业,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有竞争力,最积极,最活跃的经济成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必须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新跨越,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篇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到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党的生死存亡、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有关部门最近完成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6.9%的县级以上干部自认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结合我市实际,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四市”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力提高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经济发展的能力。以所有制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推进畜牧大市建设,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提高表业附加值。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为动力,围绕太白山、法门寺、周文化三大知名旅游品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开发,集约化经营,促进旅游业加速发展,推进旅游名市建设。以创建“最佳投资环境”、“最佳人居环境”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动力,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

第二,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统筹产业规划引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一批主导产业,正确处理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注重城乡产业协调互动,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人,加快企业发展。继续加大产权招商力度,发展园区经济和集群经济,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重视发挥企业家的核心作用,实施名牌战略,强力加快工业强市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三集中”推进“三化”,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畜牧大市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工业与农业、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农村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关系民生的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重视扩大城市就业和再就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节约能源和资源,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谋划和领导好改革与经济发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招商引资和资本市场融资等为手段,积极调整我市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向实现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进行企业经理和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等的薪资改革试点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力资本的作用。逐步规范垄断性行业和政府事业单位的收人,规范收人分配秩序。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锐意创新,努力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加速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加强统筹协调,使各项改革互相促进,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在促进“四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战略,加大在国内外、特别是国内招商引资的力度。以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梯度转移为突破口,积极扩大对国内其他省区的开放,鼓励我市优势企业到国内有利于其发展的地方投资,或与其它企业进行灵活多样的合作,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勇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鼓励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走出去。政府要积极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注重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我市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篇8

一、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海港和空港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使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

2001年11月天津港率先成为中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后,大连港货物吞吐量也超过亿吨,秦皇岛港又成为中国第一个亿吨煤炭输出港。2002年12月20日,青岛港吞吐量突破1.2亿吨,跃升至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环渤海地区正在出现一个集装箱集散中心,年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集装箱码头,有三个正在这一地区加紧扩建。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湾地区从事集装箱运输的公司就有30多家。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亿吨大港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海运中心。

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1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天津港保税区内的国际商品展销中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免税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此地区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摩托罗拉副总裁称之为,“基础设施发达、人力资源充沛及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环渤海区域成为外资青睐的核心区域和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最便捷的通道”。由于拥有中国最密集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跨国公司渐渐开始把环渤海地区作为整体投资区域。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

(二)行政区划限制开始打破,经济区内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逐渐形成

目前环渤海经济区内各省市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始打破,各自为政现象逐渐消除,经济区内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行业开始形成主导,产业群落渐渐形成。

北京有全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2004年1至9月,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013.25亿元,同比增长40.2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7%左右,继续保持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93.98亿元,同比增长48.55%;实现利润总额89.22亿元,同比增长240.04%,居全国第一。统计数字表明,国内5部手机中有1部、4台录像机中有1部、3根电焊条中至少有1根均来自天津开发区,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

环渤海区域同时是中国汽车工业比较发达和集中的区域,京津辽鲁汽车产业各具特色,同时,毗邻中国汽车综合性生产基地吉林,积极开展了相关配套协作。2002年6月,中国最大的微型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天津汽车集团与一汽集团联合,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重组,成为带动环渤海区域汽车及配套产业发展联合的动力。

(三)文化底蕴深厚,人力资本充足,日渐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

环渤海地区是全国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强、人口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发达、数字化程度高,科学家和工程师密集、研究开发投入高、创新能力强,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具有明显优势。据北大中国区域研究中心研制的《中国地区新经济指数》,环渤海地区在全国知识经济发展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北京的知识密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6倍,天津是2.83倍。环渤海经济圈拥有200多所院校和40多万科研人员,占了全国的1/4。这一地区不仅聚集了全国第一流的科研、教学、规划等机构,而且是全国最大的科技信息和图书资料中心,这无疑为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和技术密集型经济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证。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继迸发活力之后,在环渤海地区蓄势待发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比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中小企业不够发达、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创新乏力、产业结构雷同、港口竞争无序、市场意识淡薄等障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一)传统资源依托型工业仍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壮大

根据3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区位商计算,环渤海地区在全国具有一定专业化优势(区位商大于5)的产品为15种,其中多为传统资源依托型,如原盐、原油、“两碱”(纯碱和烧碱)、钢铁、玻璃等。虽然这些工业产品仍有市场需求,但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受资源约束强;有的产品生产工艺落后,并严重污染环境。近些年,环渤海地区在加大对传统工业改造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和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但迄今这些产业仍处于幼小阶段。

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实力比较强的北京市,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4.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8.57%(2003年北京市的生产总值为3663.1亿元),而且今年1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9%。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科技投入不足和自主开发能力弱是重要因素。近几年北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尤其是联想、清华紫光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大了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但科技投入的相对比重仍偏低。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2.54%;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2.2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

(二)国有经济比重仍很大,体制创新上处于落后地位

环渤海地区国有工业比重不仅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2002年统计,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53%,而环渤海地区则为39.36%,最高的辽宁省达58.11%,远远高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全国国有经济的比重为25.83%,高于该地区整个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24.64%)。另据北京市最新统计,2003年北京市国有经济比重为53.85%,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0.16%。在全社会固定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天津高达86.74%,北京和辽宁也都在40%以上。

由于环渤海地区工业结构偏“重”(重工业比重超过全国近6个百分点),因而从企业规模结构看,大型企业比重略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小。正是因为环渤海经济区内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行政干预经济发展的力量比较强,市场力量决定资源配置还相对较弱,中小企业没有形成气候,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地区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

(三)产品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相对较弱

东南沿海5省市与环渤海地区5省市面积都是51万平方公里,而东南沿海的出口份额占全国70%多,环渤海地区的份额仅占20%,仅广东一省的出口额就是整个环渤海地区出口的近2倍。

环渤海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全国进出口依存度高达60.2%,环渤海地区平均为46.7%,低13.5个百分点;出口依存度与全国的差距还有所扩大,由1996年的2.49个百分点扩大到2003年的13.5个百分点。5省市间外贸依存度也有很大差距,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依存度较大,河北和山东相对较小。

利用外资的情形与外贸相类似。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环渤海地区的fdi占全国的份额较小,近些年还略有下降。2003年为25.29%,较之1999年的20.04%,增长幅度不大。环渤海地区外资区位引力(外资区位商)平均小于1,而且近些年也在下降,即由1996年的0.9443下降到2003年的0.8912。5省市中,天津和北京的外资引力较大,河北和辽宁较小;虽然从近几年的变动趋势看,北京的外资引力在不断增强,河北在波动中略有上升,而天津、辽宁和山东均在波动中有所下降。出口竞争力和外资引力较弱,对环渤海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因素。

(四)区内产业趋同化,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由于长期条块体制的分割,环渤海地区在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最为明显的是钢铁工业,各省市都自称体系,但是设备陈旧,而且往往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产品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区域内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区域联合的意向多于实质性行动,争当“龙头”的倾向依然存在。在要素合理流动特别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项目开发和区内跨省市资产重组或共同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方面,进展并不大。各自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甚至大于区内联系,在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上存在着相互竞争这一客观现实。

[nextpage]

二、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突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

环渤海经济区要全面展现其经济发展的实力,必须突破行政区限制,城市之间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公共设施体系,既与世界经济和全国市场有开放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区域特色,这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思路。对于突破行政限制,首先要反对地方封锁,全面清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让各类企业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次,核心区、各大城市要做好合理分工,比如环渤海的三大核心区(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中,京畿圈是首都所在地,所以这个区域应该注重全国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的作用,知识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明显,而且应该注重地缘政治。山东半岛在石油、石化与海洋化工、机械制造、电子、轻纺等领域有较好的产业整合机会,通过调整重组、企业搬迁和产业调整,促进传统产业优势整合。同时这个区域旅游资源丰富,统筹规划旅游路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辽东半岛是以重型机械、造船、化工等为主体的重型工业基地。对于这个核心区,在原油工业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益,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于区域中的城市来说,合理的定位也非常重要。作为全国的首都,北京应该强化商务、金融、信息、科技创新功能,疏解部分生产和服务功能。天津则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的作用,增强生产和制造基地功能,增强物流功能和制造基地功能,发挥已有优势的通信产业。河北要加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出口型创汇农业,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医药和纺织等行业。在辽中地区的沈阳要增强现代服务业功能,发展现代制造基地功能;大连要发展物流功能、国际交流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制造基地,加强与两大都市的产业配套。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济南要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青岛、烟台加强物流功能和外向型制造基地功能,其他中小城市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功能互补关系,现阶段特别要加强港口间的合理分工和物流发展的合理配置。

(二)京津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要靠一两个城市的带动,珠三角要靠广州、深圳的带动。长三角要靠上海、苏州、南京、杭州的带动。环渤海湾的经济建设,与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密切。天津要努力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北京要继续发挥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时建成为金融中心,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天津要进一步发挥港口和通信业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主的私营经济。京津经济整合机制一旦理顺,环渤海地区就有了核心和龙头,就有了推进与辽中南地区和山东半岛经济整合的条件。

最近几年,天津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gdp已经连续多年增长12%—13%,比全国的增幅高。天津是环渤海湾地区工业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的前十位,工业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天津的科技竞争力也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海关出口总值在4个直辖市中增速第一,完全有能力和有条件发挥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因此,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天津城市的竞争力,如进一步解放土地、劳动、资本、管理和科技,转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等等。天津正在全力实施五大战略举措,即重点发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优势产业、区县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这些都是天津的优势所在,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优势产业,天津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今后将重点发展和扶植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制药与现代医药、无缝钢管和高档金属制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新能源6大支柱产业和12大产品制造及加工基地。预测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2400亿元。围绕区县经济发展,重点建设5个卫星城、13个中心镇和100个建制镇。天津约有账面净资产500亿元的中小国有企业可供境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兼并收购。为了促进境内外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必须在建立完善的一系列中介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在天津和北京的协同发展上,有关方面也已经有了思路。两市已在酝酿策划京津塘城际铁路专线,增建2条京津高速公路,接通京津塘轻轨交通等建设方案。随着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必然加强,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2003年上半年,京津地区召开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京津政府宣布了八条战略合作措施,来促进京津协同发展。这八条措施是:共同构造、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增创产业新优势;共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增创竞争新优势;共同打造一体化流通市场,增创市场新优势;共同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增创科研新优势;共同促进环境协调发展,增创生态新优势;共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增创交通新优势;共同创新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增创财政新优势;共同建立各园区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增创合作新优势。

[nextpage]

(三)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

环渤海地区不仅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而且还要发展成为以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支撑的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世界制造业正在经历从欧美日韩向中国大陆的转移,中国已经进入新的重工业化阶段,正在迅速成长为世界制造基地。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京畿圈、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是中国与世界的结合部,近邻日本、韩国,同时又都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地区之一,建设世界制造基地,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具备优越条件。

环渤海地区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比如,要加快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靠技术创新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要通过制度创新,尽快建立起机制灵活的、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体制;推动区域内产业的跨省市重组,实现环渤海地区的产业整合,以此形成区域整体竞争优势。

推动环渤海区域产业整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要调整不利于跨地区重组的体制和政策尤其是税制和金融体制,如改变按隶属关系纳税的办法,企业所得税全部改为属地征税;改变按行政区划贷款,银行存款不能异地贷款使用的原则,对不同地区注册的企业一视同仁,根据企业还贷能力发放贷款。二是在产业整合过程中,要加快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依托科技力量来加速产业的整合。三是要强化政府对跨地区重组企业的支持手段,如充分利用区域联合协作贷款、允许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企业兼并破产中给予呆坏帐核销及债务清偿时免息等优惠政策。四是要培育和建立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

(四)统筹决策,促进环渤海一体化

一个区域的发展,往往不能光就某个行政区划为出发点来考虑,要通过区域内各省市的协调统筹。环渤海地区在协调发展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区域统筹管理的机构。要加强区域的统筹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统筹管理的机构,例如长江三角洲有市长联席会议,就整个长三角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讨论,长三角的学术会议也是年年召开;珠三角也有这样类似的机构。所以环渤海要建立这样的协调和仲裁机构,重点研究制定区内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协调解决区内跨省市协作、联合、重组涉及的各方利益关系,减少经济活动的摩擦。

(2)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推进环渤海的一体化,必须要制定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以避免重复建设和内部恶性竞争。尤其是面对不同的行政主体,不同的区域定位,要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复合体,规划制定和学术研究要走在前面。

(3)构建京津冀交通的网络化体系。实现区域一体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交通体系的完善。京津冀北、辽中南和山东半岛等地区,可尽快形成以通勤为轴线的交通通道,将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扩散到近郊、远郊以及周边城市。反过来,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可以借此承担一部分中心城市的功能,强化空间、功能上的互补。环渤海地区受传统重化工业的影响,运输对象过分偏重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铁路运输依然是长距离运输的主力,下一步要加快公路运输和城市间轨道交通发展,发挥人流、物流运输的主渠道作用。

(4)完善区域内部合作机制,比如,建立异地银行间的结算体系,企业异地注册等。

(5)消除各种关卡,建立环渤海地区统一大市场,使资源、人才、资金、企业资产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顺畅流动。

(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外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是实现经济起飞的必备条件,要实现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绝对不能忽视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

要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根据民营经济的综合投资能力,即包括经济实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等,引导他们进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运输等现代产业。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改造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可适当参股。

为促进环渤海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1999年以来,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内蒙等6省市区的工商联已经举行了4次环渤海地区非公经济发展研讨会,希望以此推动这一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在环渤海地区投资的民营企业家,要扬长避短,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还要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他们对市场的敏感、决策的艺术、吸引人才的魅力和诚信的品格。

各级政府要建设要素市场,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各类企业发挥区域经济活动主体作用,促进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在这一区域的跨越式发展。

加入wto后,由于我国的外经贸政策将会加快与国际接轨,外商的顾虑将会逐步消除,加上环渤海经济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又具备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新材料与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基础,将可能出现外商纷至沓来的局面和外商投资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势。环渤海经济区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吸引以世界500强为主体的著名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前来投资各类前导产业项目;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基地;加快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和一定市场规模的特色产业;带动培育风险投资业、高新技术商贸业、中介服务业、教育培训业、文体业和传媒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提高服务意识,畅通服务通道,积极为吸引外资做铺垫。

参考文献:

①杨开忠:《振兴环渤海地区:破解21世纪中国发展的新密码》,《领导之友》2004年第2期。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篇9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保定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以什么样的战略途径和根本举措,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与发展?今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认真思考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实施“强县兴市”的战略,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可以说是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保定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目前县域占据了全市近九成的人口、3/4强的经济总量和1/2的财政收入。近年来,保定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得到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全部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多。县域经济总量增幅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增长与全市保持了同步。但同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由于市大县多,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制约了全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三农”方面,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因此只有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奠定扎实的基础。

首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有效破解“三农”难题、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经济才能繁荣,农村社会才能稳定。没有殷实的财力,就没有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没有农民的增收,就失去了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只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强县富民,积累财力,新农村建设才能有坚实基础。

其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长期落后,将会导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扩大,造成新的两极分化。只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向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转变。同时,只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其迸发的经济活力、外在张力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才能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第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稳定才能实现全社会的稳定,只有农村和谐才能构建全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市大部分县(市)经济规模小,属于吃饭财政,给农民办实事、让农民得实惠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县、乡财政实力越强,就越能为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就越能更好地扶持帮助困难群众,农村社会就越和谐,基层政权就越巩固。只有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在农村形成安定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才能拥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和可靠保障。

二、牢牢把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发展县域经济应当紧紧把握“立足现状、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区域间体制性和政策性差异缩小,“南资北移”、“南企北扩”趋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保定实际,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做强特色。重点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第一,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农业,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传统农业向饲料农业、原料农业和能源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畜牧养殖业和名特优林果业,努力打造面向京津的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重点加快“工”字型高效农业产业带、畜牧业“一带六区”和果品业“六大基地”23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机制,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重点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有产业优势、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5家。

第二,以工业化为主导。先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无工不富”,工业化上不去,经济总量就大不了,财富总量也上不来。因此,必须树牢工业强县的观念,把加快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提高工业比重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优先目标。一是抓好产业集群发展。“十一五”期间,围绕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等10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优势产业链条经济,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重点抓好白沟箱包、安国药业、高阳纺织、容城服装、雄县革塑包、蠡县纺织和皮毛皮革、徐水制酒等一批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增强竞争力。二是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村工业集聚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集约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高阳三利纺织工业园、徐水巨力索具产业园、容城大河服装工业园、中国农大涿州农业科技园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品牌就是市场、效益和财富。我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排全省第1;省级著名商标89个、省名牌产品47项,均排全省第2,但都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大。要逐步把品牌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大力推进品牌兴企、品牌兴县,确立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品牌,叫响“保定制造”。

第三,以城镇化为支撑。工业创造财富,城市增值财富。城镇化可以得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益。对县域来说,城镇建设首先是县城建设。一是要抓改革,理顺规划、建设、管理的机构和体制,加强综合执法。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统一户籍登记、市场就业、城市公共资源居民共享等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县城和城镇转移。二是要抓规划。按照适度超前、体现特色、彰显文化的要求,做好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及修编,同时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做到城乡规划全覆盖。三是要抓统筹。要把城市资源统筹起来,强化“经营城镇”理念,引导各种力量参与城镇建设,通过经营来增值,通过市场来融资,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四是要抓管理。着力体现以人为本,在科学化、人性化上下功夫。

第四,以民营经济为着眼点。当前我市县域经济中活力最强、比重最大的,当属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必须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要加快建立以民营企业为重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整体拓展。要针对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从转变企业家观念入手,帮助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在观念上由创业型向创新型转变,在产权上由家族型向多元型转变,在管理上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

第五,着力培育打造发展亮点。一是要建设一批“四梁八柱”大项目。紧紧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力度,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重点抓牵动力强的大项目;各种类型项目一起上,重点抓工业和财源项目。特别是千方百计谋划和建设一批立得住、放得大、有优势的立县大项目。二是培育做强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有特色才能赢得市场,基业常青。我市经过多年的培育,形成了类型十三大产业,即资源依托型、旅游带动型、中小企业集群型、大型企业集团型、外资拉动型、农业龙头企业型、市场引导型和城市服务型,成为全市县域经济的主体。今后要从抓专业市场、基地建设和品牌推广宣传入手,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寻求突破,活跃全局,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全市农民人均收中,工资性收占到40%以上,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重点抓好劳务转出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劳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择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实现输出人员由体力型向智能型的转变,打造保定劳务经济品牌。

三、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思路决定出路。制约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资金,不是资源,不是基础,而是思想。今年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就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派出十个调研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展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县域经济发展专题研讨班,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在此基础上,将出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总体规划,为全市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篇10

港口是联系国内外市场的枢纽。依托港口、面向港口发展临港经济,可以有效获得国内外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不仅直接扩大进出口和招商引资,推动现代物流业、制造业发展,而且可以为其它行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空间,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从世界上看,发展临港经济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密切,港口成为世界范围内吸纳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平台。世界上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经济总量的20%都集聚在离海、江、河岸线宽度100公里以内的地区。国外发展最快、最发达的城市,如荷兰鹿特丹、日本东京、美国纽约、德国汉堡,其发展崛起都与港口紧密相关,基本上都是通过依托港口发展临港经济实现繁荣的。

从国内看,发展临港经济已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将近一半的GDp主要是产生在距离沿海200公里以内的62个地级市,在这沿海200公里范围,用不到30%的陆域土地吸引了80%以上的外来直接投资、生产了90%以上的出口产品。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圈,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唐为主轴的环渤海经济圈等,通过加强陆海经济联动,创造了陆海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成功经验,成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

近几年来,我市在发展临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企业与港口间的合作不断深化;莒南等临港县区注意发挥临港区位优势,推进临港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全市某些重点产业依托港口获得了较快发展,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临港优势的认识存有很大差距,发展临港经济缺乏有力的推进措施,临港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低。这与我们所处的近海地理位置很不相称,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

必须充分看到,我市发展临港经济具备许多优势和便利条件。一是区位优势。临沂市域内虽然没有港口,但市域距港口最近处仅10公里,市区距离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都在100公里左右,距离青岛港也就200公里,按照港口与腹地经济联系的距离衰减规律,我市属于港口的强辐射区和发展临港经济的最佳区域。二是产业基础优势。临沂是农业大市,油料产量居全省首位,粮食、水果、肉类产量均居全省前5位,农产品加工出口的空间很大。工业体系比较完备,形成了食品、机械、建材、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力支柱行业,发展临港产业的基础条件好。商贸流通体系发达,拥有位居全国前三位的综合性商品批发市场,建材、板材、五金、化工等市场规模和交易额居全国前列;近年来通过对市场的改造提升,以立晨、荣庆、鲁信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形成了10大配载市场、2000多配载业户,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到40余家,物流总额达到1500亿元,部分物流企业目前已拥有信息平台、现代运输手段和保税区,临沂完全有条件发展国际物流,成为临近港口的出口货物供应基地和进口货物的销售基地。三是交通能源优势。我市公路、铁路、空中、海上相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目前已基本形成,公路总体水平和每平方公里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三大港口连接的公路状况得到不断改善,交通比较便利。我市农产品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全省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占有重要地位,水、电、劳动力、可利用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供应比较充足,可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支撑。四是腹地进出口产品优势。临沂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出口商品已发展到27大类800多种,有进出口资格的企业1200多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年进出口货物20多亿美元,年出口集装箱20多万箱,居全省前列。

当前,发展临港经济面临着新的重要机遇。最近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决策,**书记、**省长在会上就构建海陆一体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联动发展作了强调和部署。省里今后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契机,全省新一轮发展临港经济的热潮正在兴起。我市临海近港,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要扬山之美、塑河之灵,又要借海之利。一定要摒弃过去那种“拥有港口才能发展临港经济”的陈旧观念,树立“港口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新思维,充分认识我市的近海临港优势,把加快发展临港经济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力争近期内全市临港经济有一个大的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临港经济发展

发展临港经济是一项大课题,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务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思路,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根据我市实际和临近港口产业发展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临港经济发展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在港口依托上,面向青岛、日照、岚山、连云港,重点依托日照、岚山港。港口与腹地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临港产业布局的重要趋势。港口对腹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同时腹地经济的发展又是港口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港口与腹地是合作共赢的关系。从临沂的总体区位看,离岚山、日照港最近,因而岚山、日照港对我市辐射带动作用最强、最直接。港口所在的日照市过去和我们同属一个行政区,有良好的人缘地缘关系。依托日照、岚山港发展临港经济,有关方面的关系比较容易协调。因此,就全市总体来讲,在与港口的合作选择上,应重点考虑日照、岚山港;在临港产业、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首先加快与日照、岚山港对接。同时,要根据港口功能和县区、企业的具体区位,注意发展与青岛港、连云港的合作,接受其辐射和带动。最近国务院批准连云港建设“国际级重化工大港”,我们要主动对接,趋势借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二)在发展区域上,以近港县区和各开发区为突破口,带动全市临港经济发展。港口对腹地的辐射带动力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与港口距离越近的区域,港口的辐射带动力越强,越具备发展临港经济的有利条件。参加这次会议的几个县区,与港口距离都在120公里之内,处于发展临港经济的最佳区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加快临港经济的发展。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莒南县搞好临港经济区规划建设,为全市发展临港经济提供前沿平台。我市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是近几年批准建立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高,但目前进区入园企业尚不多,尤其是大项目、好项目比较少。要充分发挥近海临港优势,增强对投资商的吸引力,扩大招商引资,尽快上一批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要通过近港县区和开发区的率先发展和引导示范,梯次推进全市发展临港经济的工作,增强全市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在产业布局上,以临港物流业、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重点,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港口是货物进出的通道,物流则是港口、产业衔接的纽带。当前,物流业已成为我市的产业优势所在,建设商贸物流强市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要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建立完善港口_物流管理系统,实现标准化和信息化,使临沂的这一优势产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要积极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改造传统批发市场,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和国际贸易,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提升。对莒南临港国际物流区、临沂临港国际中心大厦等已有合作意向的项目,市政府下步将积极实施扶持措施,加大推进力度。

二是积极发展临港加工业。临港加工业是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或一头在外为基本特征的工业产业。发展临港加工制造业,对于缓解资源紧张矛盾、提高企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充分利用港口及其腹地资源,围绕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快全市工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提高临港加工业的比重。对现有传统支柱产业,要坚持内引外联,落实项目,成龙配套,加强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改造提升,力争建成一批全国优质生产基地和名牌产品,进一步提高我市主导产业的特色竞争力。特别对适合港口运输、大进大出的产业产品,像水泥、复合肥、矿砂、胶合板等要加快膨胀规模、提高质量档次。对现有加工贸易,要提高产品深加工程度,延长加工链条,增强加工出口产品与市内其他企业的关联度,有条件的可以规划建设韩国、日本、台湾等出口加工工业园。同时,对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型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市场急需和替代进口的新型产品,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广泛吸引外来投资在我市设立研发和分销中心,加快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我市加工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注重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石化、冶金、重型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产业产品门类广、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关联带动力强,是临港经济的产业支柱。我市重化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优势明显、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不多。在国家支持大型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转移和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力争在发展重化工业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也可以先依托港口已经形成规模的大型重化工企业开展配套加工服务,而后增添新的项目,逐步做大做强。另外,还要积极发展临港旅游业,带动提升我市旅游业整体水平。

三、努力为临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发展临港经济,企业是主体,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推进临港经济发展。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临港经济规划,明确发展的方向、产业重点和具体措施。要认真研究自身及周边区域的产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发达地区发展临港经济的成功经验,围绕临港特点和“十一五”发展整体规划,注意与周边地区发展相衔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定位,避免出现重复布局、重复建设。

二是完善政策和改进服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制定临港产业的准入门槛,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建立完善有利于临港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坚持多元化、市场运作的投资导向,充分运用各项配套扶持政策,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项目落地,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注意引导和培育发展大企业、产业集群,真正使临港地理优势成为经济优势。海关、商检等部门要切实改进服务方式,努力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促进临港经济的发展。

三是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临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支持和保障。就我们临沂来讲,临港经济发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是否便捷顺畅。近年来我市交通状况虽有很大改善,但与发展临港经济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直接与港口连接的道路不够通畅。交通部门今后要更加注重临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快捷通畅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特别要加快几条通往港口的高速公路、国省道的建设,进一步畅通我市与港口及周边地区的通道。近期,济南铁路局、省发改委、交通厅将围绕发展海洋经济,对全省交通线路作进一步规划,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工作,争取我市的相关项目能够列入省计划。同时,要重视完善水源、能源供应体系,不断提高各开发区配套建设水平,努力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