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的现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5:06

空气污染的现象篇1

关健词:特殊气象条件;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X82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丹东地处黄海之滨,鸭绿江畔,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是一个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近年来丹东市环境空气质量一直处于良好状态

1丹东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污染特征

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010~2012年,丹东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良好,各年度pm10、So2和no2年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api达标天数均保持在350d以上,其中Ⅰ(优)级天数稳定在120d左右,首要污染物以pm10为主。

1.2总体污染特征

1.2.1季节变化特征

空气质量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总体冬季污染最重,夏季污染最轻。pm10冬、春两季污染明显重于春、秋两季;So2和no2冬季污染最重,春、夏、秋季节差异较小。

1.2.2功能区污染特征

各功能区中交通区污染最重。So2和no2交通区污染最重,工业区和居民区次之,清洁区最轻;pm10交通区污染最重,清洁区较重,工业区次之,居民区最轻。

1.2.3受气象条件影响

环境空气质量受特殊气象条件影响明显。当污染源排放量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气象条件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好坏,使空气污染指数会有很大的差别。2010~2012年,丹东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共有32天超标,其中有30d是由特殊气象条件影响,占超标天数的93.8%。3a间,春季受内蒙古中部地区沙尘天气影响,出现7d超标,占超标天数的21.9%;冬季受雾、雾霾及逆温等天气影响,出现23d超标,占超标天数的71.9%,详见表1。

2雾、雾霾及逆温气象条件下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2.1颗粒物污染特征

将2010至2013年丹东市区由雾、雾霾及逆温等气象条件导致空气污染指数api超标情况下的各功能区监测点位pm10日均值及全市日均值进行统计,详见表2。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雾、雾霾及逆温等气象条件下市区pm10污染呈现以下时空分布特征:

与api的关系:3a间,由雾、雾霾及逆温等气象条件导致的api超标的23d中,pm10全市日均值全部超标,并且均为首要污染物。

2.2气态污染物污染特征

2010~2013年,由雾、雾霾及逆温等气象条件导致空气污染指数api超标情况下各功能区监测点位So2、no2日均值及全市日均值统计见表3,月统计见表4。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雾、雾霾及逆温等气象条件下So2、和no2污染呈现出以下特征:

2.2.1与api的关系3a间,由雾、雾霾及逆温等气象条件导致的api超标的23d中,全市So2日均值有2d超标但不是首要污染物,no2全市日均值全部达标,详见表3。

3浮尘天气条件下空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2010~2013年,有7d空气污染指数api超标是由浮尘天气导致,全部出现在春季,其中3月和4月分别出现3次,5月出现1次。由浮尘导致api超标情况下pm10、So2、no2数据统计详见表5。

3.1颗粒物污染特征

3.2气态污染物污染特征

4结论

丹东市区空气质量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冬季污染最重。各功能区中,交通区污染最重。当污染源排放量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丹东市区空气质量受特殊气象条件影响明显,2010~2013年有93.8%的单日api超标是由雾和沙尘等特殊气象条件导致,并且首要污染物均为pm10。冬季,尤其是12月、1月和2月,丹东市常会出现雾、雾霾及逆温天气,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导致空气污染。雾、雾霾及逆温等气象条件对pm10影响最大,此时pm10呈现出与丹东市总体情况不同的污染特征,即清洁区污染最重。雾、雾霾及逆温等气象条件对So2、no2也有不同程度影响,此时So2、no2日均值均高于正常气象下的浓度水平。春季受内蒙古中部地区沙尘影响,丹东市会出现浮尘天气。在浮尘天气条件下,pm10监测值明显升高,pm10超标直接导致空气污染指数api超标,而浮尘天气对So2和no2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丹东市环境质量报告书[C].2010、2011、2012.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Z].GB3095-1996.

空气污染的现象篇2

全国多地现“雾都”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平台1月14日13时的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之中,29个省市出现超标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轻度污染以上的污染级别。其中,27个省市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山东济南市的空气质量尤其糟糕,全市8个监测点中,6个监测点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极值500。全国范围内,仅有海南、福建两个省份的空气监测结果没出现超标情况。截至14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监测站点,检测数据都超过了300,这意味着这些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

自1月1日我国74个城市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pm2.5等数据以来,我国第一批74个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城市的80个国家网监测点位中,半数以上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长三角区域城市的129个国家网监测点位约有1/3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其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监测点位也有不同程度空气质量超标。

中央气象台继续雾霾黄色预警

由于大范围空气污染,空气监测平台的中国地图上遍地红色。不过,中东部地区的公众即使没看到这个地图,也可以从笼罩在城市里的雾霾感受到恶劣的空气质量。各地网友、媒体为了表达对空气质量的不满,纷纷发挥创意,将雾霾与成语、名句结合,于是“十面霾伏”、“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等新词、新句迅速在网络传开。

中央气象台14日8时的消息称,雾霾天气将继续锁定中东部,西南地区东部也有大雾弥漫。另外,华北南部和东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霾出现。中央气象台继续雾霾黄色预警。1月14日13时,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平台的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之中,29个省市的空气质量指数超标,达到轻度污染以上的级别。

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称,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表明,14日到15日,华北地区整体上仍然是维持在低压系统控制形态,目前严重空气污染状况难以根本好转,重污染过程仍将持续。15日夜间,北京市受到一股较为明显的冷空气影响,地面转为冷高压前部,偏北风达到三到四级,北京以及周边区域的污染物可以得到有效的清除,本次大范围重污染的过程基本结束,16日、17日空气质量可以达到优良的级别。

治理灰霾天气并非一朝一夕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环保专家表示,如果在冬季遇到长时间雾霾过程,通常在北方地区是因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中等以上城市人口集中排放量大的主城区连续三天的空气污染物积累就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在南方地区,如果生产和交通排放量大,也可能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则表示,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难就难在需要综合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掉链子”,pm2.5减排就会受影响。同时,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

空气污染的现象篇3

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pm10作为空气污染的苇要影响成分,其复杂的理化组成、多相反应方式、纷繁的来源以及对人体和环境产牛的危害,成为近年来环境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1,2]。

武汉市自2000年6月5日开始实施空气质量日报以来,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直是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3,4],其浓度水平受天气系统、自然和人为污染源以及城市下垫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6月11日~12日以及6月15日,异常雾霾天气二度突袭湖北地区,影响范围包括武汉、十堰、襄阳、随州、荆州、孝感、仙桃等多地,对公众出行、生活带来较大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以武汉市2012年6月pm10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浓度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资料,重点研究了6月11~12日和15日武汉市出现罕见灰霾天气过程时pm10高污染的成因,旨在对未来进一步区域大气污染物源解析和大气颗粒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资料由湖北省气象局提供,数据为2012年6月1日至6月31日的每5分钟浓度数据,以及相应时间段的日均气象数据(包括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

二、特征分析

武汉市地处北回归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等特点,同时,在地形上受鄂西山地与鄂东北同柏、大洪山的两山相夹,以及大别山、幕阜山脉的阻挡,是冷空气南下和东灌的通道[5]。由于武汉市天气形势变化剧烈,大气颗粒物浓度受扩散条件的影响明显。

1.监测实况

湖北省武汉2012年6月大气颗粒物监测统计数据见表1。武汉站三种粒径颗粒物日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8.5~99.1μg/m3、7.9~92.2μg/m3和7.9~92.0μg/m3。月平均浓度分别为25.1μg/m3、23.2μg/m3、23.1μg/m3。可见,武汉站污染物以pm1.0为主,其占pm10的比率为92.0%。

表1武汉6月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统计表(μg/m3)

2.变化特征

武汉6月pm10浓度日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武汉颗粒物浓度全天浓度变化范围在17.8~31.9μg/m3;从00时开始浓度缓慢下降,04时为全天浓度最低时段,此后浓度快速上升,到11时达到较高值,后又波动变化,到17~18时达到全天浓度的最大值,然后又逐步下降。一般情况下,夏季pm10浓度较低,日变化不明显,但本次研究中虽然夏季的扩散条件较好,但依然有高污染时段出现,这与当时的天气系统[6]以及特殊污染事件相联系。

图1武汉6月pm10质量浓度逐时变化图

武汉6月pm10浓度月内逐日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6月武汉日均浓度均呈波动变化,月间有2次明显的浓度变化,颗粒物浓度的最低值出现在26日,为8.5μg/m3,次低值在27日,为8.7μg/m3;高值分别出现在11日(99.1μg/m3)和15日(58.4μμg/m3)。

图2武汉6月逐日平均pm10质量浓度变化

3.空气质量评价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pm10的空气质量评定标准,空气质量分为5级,Ⅰ级为优,Ⅱ级为良,Ⅲ级为轻度污染,Ⅳ级为中度污染,Ⅴ级为重度污染。如图3所示,6月武汉市郊区空气质量以优为主,各等级所占比率分别为Ⅰ级89.7%、Ⅱ级10.3%。

图3武汉6月不同等级空气质量日数

三、成因分析

6月间由于夏季气温的逐步升高,大气湍流运动增强,污染物扩散较快,因此总体上颗粒物浓度比春季有所降低。武汉6月降水主要出现在6日、22日以及26~28日,由于有效降水对大气中的污染物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因此降水过程内颗粒物浓度明显较低,尤其是26~27日的强降水过程(日降水量分别为28.0mm、102.8mm),对应pm10日均浓度为月内低值。

6月11~12日和15日,湖北省出现两次严重雾霾天气,11日和15日最为严重,pm10浓度分别为99.1μg/m3、58.4μg/m3。其重污染原因分析如下:

1.北方小麦主产区焚烧秸秆为雾霾提供污染源

6月以来,北方小麦主产区相继进入收割期,许多秸秆被人为焚烧,产生了大量的大气颗粒物,为雾霾发生提供了污染源。根据环保部卫星热源点监测,11、15日,北方小麦主产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出现大量热源点(表1),特别11~13日河南、山东、安徽、江苏4省份热源点分别达到627、447、759和295个。

表1湖北省及周边省份秸秆焚烧遥感监测热源点统计

2.低空引导气流有利于污染物传输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eC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FnL全球分析资料(10点)分析925hpa风场(图4)。11日925百帕引导气流,湖北东部为东北气流,处于弱高压的中东部,利于秸秆焚烧产生的颗粒物向南传输并在武汉下沉堆积。15日武汉市上空仍为东北气流,有利于北方颗粒物向武汉的传输。

图46月11日(左)和6月15日(右)925hpa风场分布

3.逆温的出现不利污染物扩散

此外,11日和15日武汉市均出现了逆温现象,根据FnL资料(10点)沿31°n温度坡面图(图5),11日的逆温层底部位于700m附近,较为稳定;15日逆温层高度较低,顶部在300m左右,底部几乎接地。逆温层结不利污染物扩散,造成颗粒物累积,浓度快速上升。

四、结论

通常,城市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和其他地区污染物的平流输送,与武汉市地形、气候特点,天气系统影响等密切相关,假定某一段时间地形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对稳定,此时影响武汉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子就是气象条件[7]。

通过对武汉市2012年6月份pm10浓度分析显示,月内pm10出现2次高污染时段11日和15日,对应着湖北省出现的两次严重雾霾天气,其成因主要包括:北方小麦主产区焚烧秸秆为雾霾提供污染源;低空引导气流有利于污染物传输;逆温的出现不利污染物扩散。

图511日(左)和15日(右)逆温层分布

参考文献

[1]QianZhengmin,HeQingci,LinHungmo,eta1.associationofdailycause-specificmortalitywithambientparticleairpollutioninwuhan,China[J],environmentalResearch,2007,105(3):380—389.

[2]张燕萍,张志琴,刘旭辉等.太原市颗粒物空气污染与人群每日死亡率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2007,39(2):153~157.

[3]朱志超,孔玲莉,夏锴.武汉市pm10源解析及其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9):64~67.

[4]李海波,余祺,沈建军.武汉市城区空气质量特征及控制对策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2):46~48.

[5]李兰,危万虎,魏静等.武汉市空气污染状况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湖北气象,2004,3:18~22.

空气污染的现象篇4

关键词:城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

 

1大气湍流扩散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大气中几乎时时处处存在着不同尺度的湍流运动。在大气边界层内,气流受到下垫面的强烈影响,湍流运动尤为剧烈,湍流输送的速率在大气中比分子扩散速率大几个数量级。同样,当污染物从排放源进入大气时,就在流场中造成了污染物质分布的不均匀,形成浓度梯度。由于湍流的扩散作用,流场各部分之间发生强烈的混合和交换,大大加快了污染物的扩散速度,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输送,逐渐被分散、稀释。而在风场运动的主风向上由于平均风速比脉动风速大很多,因此主风向上风的输运作用是主要的,只要风速足够大,主风向上的湍流输送作用可忽略不计。归纳起来: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也就越快,浓度相应越低,因此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本质的因素。就扩散稀释而言,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空气污染的,凡是有利增大风速,加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扩散稀释,反之亦然。

2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程度往往取决于该地区排放污染物的源参数、气象条件和近地层下垫面的状况。在源参数一定的情况下,气象条件和下垫面状态是影响人产一毛污染的重要因素。气象条件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风向

风向与污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风对污染物的水平输送作用上,高值污染浓度常出现在大污染源的下风向。以上海市的两个S02监测站为例:杨浦站位于工业区;四平站位于工业区边缘,在杨浦站的西北偏西方约3到4公里处,其北方为郊区的大片农田。测量结果显示,四平站高于杨浦站几乎都出现在e-SSe风的情况下,即在东南风输送下,杨浦工业区的高值浓度中心有向西北方转移的趋势。。

2.2风速

风速的大小和大气稀释扩散能力的大小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从而对污染物浓度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随着风速的增大,浓度值迅速减少,但是有时候也发现有另外一种情形:例如日本四日市在地面风速小于3米/秒时出现S02浓度仅0.lppm以下,而当风速超过5米/秒时反而出现高浓度,有时甚至达到2ppm的程度,这表明风速对污染的影响很复杂。风速小,一方面大气稀释扩散能力弱,引起局地污染物浓度增加;但另一方面,在微风条件下热烟云抬升较高,从而使地面浓度减少。风速大,一方面固然表示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强,使地面浓度减少;而另一方面,强风能使上升烟云弯曲提早抵达地面,引起地面浓度增加,同时强风将使烟云在建筑物背风侧造成下洗,会增加地面浓度,这一效应有时称作风速的次生效应,显然它对高架源的影响比对地面源更为重要。

2.3稳定度

大气层结稳定度是决定大气稀释扩散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子,它对地面S02浓度的影响比风速更为显著,逆温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包含逆温强度、逆温层厚度等几个方面。一般来说,污染物浓度随着逆温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逆温层厚度的增大,污染物浓度值也增大,但是从日变化的角度来看,不能说大气层结稳定的时刻、特别是逆温层存在的时刻,污染浓度一定最高。有资料表明,污染浓度的大小不仅同相应的排放率有极大关系,也和气象要素的日变化相联系。

2.4云量及辐射

云量及辐射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很密切,因此也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一般来说,晴朗的白天,特别是中午,太阳辐射最强,温度层结是递减的,大气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晴朗的夜间,黎明前逆温最强。日出及日落前后为转换期,均接近中性层结。云层对辐射起屏障作用,它既阻挡白天太阳辐射,又阻挡夜间地面向上的辐射。总的效果是减小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使白天递减和夜间逆温的温度层结均受到削弱。减弱的程度视云量的多少而定。

2.5降水

降水对污染物有净化作用。降水的净化作用与降水强度有关。降水强度越大,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也就越强。因此大雨是净化城市空气的有效因子。另据日本的经验:一小时降水量在1毫米以下的降水,不论它持续多长时间,地而污染物浓度都不会降低。

2.6天气形势

天气形势是指大范围气压分布的状况,一定的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都与相应的天气形势联系在一起,因此,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气象因素也与天气形势有密切联系,进而天气形势与大气扩散也有密切联系。在低压(气旋)控制区内,空气有上升运动,多云天气较多,而且通常风速较大,大气为中性或不稳定状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相反,在强的高压(反气旋)控制区内,天气晴朗,风速较小。由于大范围的空气下沉运动,在几百米到一、二千米上空容易形成下沉逆温,像盖子一样阻止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高压系统是静止或缓慢移动的,那么连续几天的微风或逆温,使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大大下降,呈现所谓“空气停滞”现象。此时如果有足够的污染源,就会出现较大范围的污染危害。。

3下垫面条件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

除气象条件外,下垫面状态也是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下垫面的粗糙度及其构成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气象条件。对一个具体城市来说,要同时考虑城区和郊区的地理情况,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下垫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城市下垫面

城市下垫面的三大基本特征是干、热、粗。一方面,非均匀的下垫面造成动力学粗糙度增大(其地面粗糙度可从1到3米之间变化),使得城区风速减小,气流不规则,湍流强度增大,这也称作机械湍流增强。另一方面,由城乡水平温差(一般大于3℃以上)引起的热岛效应和热岛环流,冷空气从四周的乡村流向市中心,在市中心形成复合上升气流,并将暖空气带到高空,为满足动量守恒原理,在市中心上空与乡村区域形成补偿的辐射和下沉气流,连同市中心的辐射上升气流组成完整的闭合环流,即热力湍流。

3.2水域下垫面

水域下垫面所产生的特殊流场势必影响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在大的水域和陆地的交界处,由于水面和陆地的热力和动力作用截然不同,会改变局地的气象条件。水域引起的最明显的局地气流是海陆风。由于水、陆的热性质不同,造成了它们之间温度的差别。温度的差别造成压力差,进而形成局地的水陆风环流,一般称为海陆风。在近地面,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它的上面是反向气流,吹海风时,反向气流从陆地返回海洋。

水域引起的另一个气象条件是局地气团变性。春末夏初,白天陆地温反比水温高得多,当气流从水面吹向陆地的时候,低层的空气很快增温,温度层结自下向上转向超绝热状态,形成热边界层。热边界层在海岸附近开始形成,在空气向内陆运动的过程中,受地面加温变性的气层逐渐增厚。因此,热边界层顶向内陆逐渐增高。热边界层内的空气受地面加热变性,它的温度层结和未受地面影响的上层空气不同。如果原先水面上的层结是稳定的,热边界层以上的气流仍维持稳定状态,并保持水面气层的低湍流特性。。热边界层内的层结则是不稳定的,加上陆地比水面粗糙,故这一层内的湍流交换大为加强。此时,热边界层内外气层的特性截然不同。一旦沿岸地区出现上述热边界层时,如果岸边有一高架源,就会在陆地上形成持续的漫烟污染。水面的另一个特点是比陆地光滑,它的粗糙度随风速和波浪状况变化,但一般都比陆地小得多。因此,水面上的大气湍流强度较小,扩散速率比陆地低。

3.3山地下垫面

山地下垫面对污染物扩散最明显的影响是山谷风和逆温,山谷风是山风和谷风的总称,它主要是由于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在白天,太阳先照射到山坡上,使山坡_L大气比谷地上同高度的大气温度高,形成了由谷地吹向山坡的风,称为谷风,在高空形成了由山坡吹向山谷的反谷风,它们同山坡上升气流和谷地下降气流一起形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在夜间,山坡和山顶比谷底冷却得快,使山坡和山顶的冷空气顺山坡下滑到谷底,形成了山风,在高空则形成了自山谷向山顶吹的反山风。它们同山坡下降气流和谷地上升气流一起构成了山谷风局地环流。山区由于它复杂的地形结构,在夜间常出现比平原更强的逆温。夜间山坡冷却得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在谷底积聚,再加上谷底风速小,所以逆温发展的速度比平原快,逆温层更厚。如果凹地四周是封闭的,冷空气逐渐堆积滞留,形成逆温强度很大的“冷湖”,且日出后消散也很慢。

【参考文献】

[1]胡辉,谢静,侯祺棕,李湘男,徐双庆.城区大气污染物――no_X浓度预测预报模式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01).

[2]王树功,岑慧贤,陈新庚.环境空气污染预测预报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1999,(02).

[3]徐明德.城市大气质量的模糊评价[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7,(01).

[4]姜金华,彭新东.复杂地形城市冬季大气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02,(01).

[5]韩明山,梅宁,梁泽德.城市大气污染扩散监测模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4,(02).

[6]密保秀,李金龙.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1997,(05).

[7]刘瑞民,王学军.太湖污染与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系统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1,(03).

[8]田超,范相阁,张文利,常江.大气污染物So_2扩散模式的建立及应用[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03).

[9]戚焕岭.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叠加方法的修正[J]轻金属,2001,(04).

[10]李玉轩,王玉明,白惠峰.城市空气污染预报预警系统的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

空气污染的现象篇5

一般条件下,气温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约降低0.6度,这样,大气低层温度高,空气密度小;高层温度低,空气密度相对较大,造成了“头重脚轻”的现象,大气层结就不稳定容易上下翻滚而形成对流,这样就会使低层特别是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粉尘向高空移散,从而减轻在大气低层污染程度。

可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比如上述的一场冷空气过后,却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导致空气“脚重头轻”,大气科学中称这种现象叫“逆温”。发生逆温的大气层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厚度可从几十米到几百米,它就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在地面上空,空气不能向上扩散,“无路可走”又向下蔓延,从而加重了大气污染。

美国美丽的滨海城市洛杉矶,却被人们称为美国的“烟雾城”,这是因为每年从8月到10月,洛杉矶有60天左右笼罩在烟雾之中。1943年9月8日,洛杉矶城区被烟雾笼罩了整整一天,使上千人中毒,最后有400多人死亡,一夜之间,草木枯黄,使当时的洛杉矶失去了优美的环境。调查表明,是日益增多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排放的尾气形成了这种烟雾。另外,还由于洛杉矶上空,一年中约有300天出现逆温,使这种烟雾形成之后,常常积聚不散。震惊一时的伦敦烟雾事件,与出现逆温有关。在1952年12月5日至9日这几天里,由于冷空气过后,使得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比高层空气温度还低,形成了逆温。一连几天,空气几乎静止不动。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从家庭和工厂的烟囱里排出的烟尘散不出去,而且越积越多。在这次烟雾事件中,整个伦敦地区有400多人死亡。在毒雾过后的两个月中,又陆续有8000多人死亡。

对我国北京以及北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最大的是辐射冷却造成的逆温。秋末和冬季晴朗无风的天气里,一到傍晚日落时,地面强烈地向空中辐射热量,使地面和近地面空气温度迅速下降,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气温上高下低的现象,形成逆温层。又因为冬季昼短夜长,晚上辐射降温时间长,往往使低空辐射逆温层更多出现。白天,由于日照增温不足,使逆温层终日难以破坏,所以人们常会见到大气污染物整天覆盖着地面,特别是在城区,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北京1999年11月中下旬里有几天大气污染指数升高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逆温有关。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城市冬季常会出现逆温天气,导致空气污染比其它季节要严重得多,而且一天中,由逆温造成空气污染的高峰时间一般在清晨日出前后或傍晚以后,因此,遇有逆温天气出现时,要调整自己的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时间,即最好不要进行室外活动,以免吸入有害的污染物。还要避开空气污染高峰时间开窗透气,以免使受到污染的室外空气进入室内。

近10年来发现,逆温层下的人极易患病,医院病人死亡率比平时高,因此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留心当地气象变化,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如预报该地有雾、静风或微风,气温突然升高,就预示着逆温天气的来临。

2.在有逆温层天气时,医院、家庭病房要打开空气净化器。因为有害有毒气体排不出去,堆积在地面的污染物危及患者的心肌功能,导致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梗塞。

逆温天气一定是重污染天气?

经验表明:污染浓度与风速平方成反比,与污染源排放强度成正比。通常风速越大越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的稀释扩散。而长时间的微风或静风则会抑制污染物质的扩散,使近地面层的污染物质成倍地增加。

但也有例外情况。在我国冬春干燥季节,几乎每年都有强大的西北风席卷整个北方甚至南方广大地区,将内蒙古和黄土高原的大量地表泥土沙粒带到空中,形成大风浮尘、扬沙或严重的沙尘暴天气,使得天空呈现土黄色或漫天昏暗。

第三,与雨雪有关。自然降雨、降雪对空气污染物能起着清除和冲刷作用。在雨雪作用下,大气中的一些污染气体能够溶解在水中,降低空气污染气体的浓度,较大的雨雪对空气污染物粉尘颗粒也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空气中的雨水已经不很干净。降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混合溶解会形成酸雨,则是大气质量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空气污染的现象篇6

关键词:雾霾;气象;产业结构

一、雾与霾的界定

霾也叫雾霾(雾霞),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大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雾和云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有明显的边界,雾滴浓度分布不均匀,而且雾滴的尺度比较大,从几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飘浮的雾滴。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致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有时使气象专业人员都难于区分。必须结合天气背景、天空状况、空气湿度、颜色气味及卫星监测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可以相互转换的。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加重。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称为“雾霾天气”。

二、雾霾天气现象的成因

1.pm10和pm2.5是今年空气首要污染物

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了解到,自从2013年1月1日我国74个城市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pm2.5等数据以来,我国第一批74个率先实现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城市中,京津冀区域城市的80个国家网监测点位中半数以上出现空气质量连续超标现象。

监测总站数据显示,颗粒物(pm2.5和pm10)为春节期间连续雾霾过程影响空气质量最显著的主要污染物,以严重影响环境健康和环境能见度的污染物pm2.5为例,上述城市部分点位的小时最大值达到900微克/立方米,超过空气质量日均值标准(75微克/立方米)的十倍以上,并超过aQi日报严重污染等级(500微克/立方米)的约一倍。So2和no2等也达到轻度以上污染水平。

2.雾霾与气象、污染排放等有关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今年年初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受其控制,城市无论规模大小,其局地交通、生活、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的污染物排放均在低空不断积累。与此同时,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3.产业结构城市规划不合理是根本原因

大气污染涉及到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针对“重污染”天气而采取的临时性应急措施对于解决雾霾天气无济于事。近十年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都未得到明显改善。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今年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把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200万吨以内,才能满足适合户外活动的“三级天”要求;但“十一五”末期较“十五”末期减排二氧化硫超过10%之后,每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仍然达到2200多万吨,仍然远远超过1200万吨,“和二氧化硫一样,其他污染物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排放水平,短期内仍不能满足群众的舒适度和健康

需求。

亚洲开发银行等的报告则表示,上述所有污染物来自工业点源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一方面,大部分二氧化硫排放均来自火电厂以及非金属矿物生产、炼钢、化工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这些行业占二氧化硫总排放的85%以上,大大高于它们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另一方面,由于包括pm2.5等多种污染物,机动车尾气会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而过去几年,民用机动车(即非军用车、公务车和私家车)的数量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私家车年增长率更是达到20%。具体到pm2.5,大型城市pm2.5严重超标与以下因素相关:一是最远达到几百公里之外的植被遭到破坏,的表土大量增加,沙尘远距离运输到城市;二是城乡结合部继中心城区之后大兴土木,以北京为例,五六环外尘土飞扬;三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污染物排放,包括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炒菜油烟、加油站和家居装修的挥发物等等;四是周边城市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如周边城市对北京pm2.5排放的贡献度接近四分之一。

参考文献

[1]李东海,何彩霞.浅谈雾霾天气的识别及预警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1(18).

[2]段再明.解析山西雾霾天气的成因[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05).

[3]吴庆梅,张胜军.一次雾霾天气过程的污染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01).

[4]王润清.雾霾天气气象学定义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07).

空气污染的现象篇7

关键词:霾污染物逆温层

中图分类号:p4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13-04

霾是大量细微颗粒物均匀悬浮在大气中,其散射效应造成的大气混浊,低水平能见度的一种天气现象。雾与霾常相伴随,可相互转化,白天为霾,夜间随着相对湿度上升,液滴增大转为雾。随着长三角地区化石能源的巨大消耗和机动车数量的急速增加,使得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大,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导致了霾的出现和维持,其影响交通运输,还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诱发呼吸道疾病,其对生活环境和健康问题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人为污染物排放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与天然污染物相比,人为污染物对于人体的危害性更大。人为污染物中含大量有毒有机物成分和某些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成分,对人体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1-3]。

2013,霾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许多城市重度“沦陷”,平均霾日创记录;多地橙色、红色预警不断,pm2.5增至700、1000,爆表的“霾”纪录,令人震惊。泰州地处长三角,是霾发生的“重灾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工业耗煤量、废气排放量、建筑工地扬尘量和机动车拥有量等不断增加,霾天气急剧增多,已成为城市主要灾害之一。2000以来泰州霾天气各不相同,总体呈增加趋势,2006年后增加更加显著,进入2013年泰州市霾天气月平均达到了17d,仅有7、8、9三月灰霾天气都不超过10d。12月,霾天气更是大面积爆发,2~8日出现了持续一周的严重污染雾霾天气,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国内关于雾的研究很多,近年来随着霾天气的爆发性增多,社会关注度增大,许多关于霾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广东吴兑对雾和霾都做过深入的观测研究,他提出了雾霾可以相互转化,雾与霾的区分标准,深入研究了霾的观测标准发现霾主要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密切相关[4];胡亚旦等发现中国的霾天气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和南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相对较少,大中城市的霾较乡村明显偏多,"浊岛"现象明显[5]。俞剑蔚等研究一次重度污染天气过程时发现外部平流来的大气气溶胶对霾的形成起到了主要作用。大气气溶胶的输送通道主要在200~500m之间的大气高度层,水平风的辐合对霾的增强作用非常明显,辐合中心和严重霾区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6-8]。

该文试图通过探讨一次连续性重度霾天气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的物理成因,并对诸多气象条件开展分析,明确了各种气象条件对此次过程的作用和关系,初步探明了过程的成因及其特征,希冀可为霾的预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来自于2013年泰州国家气象基本站的逐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南京站探空资料、aQi及pm2.5资料来自于泰州市环保部门。利用美国noaa轨迹模式HYSpLit4分析此次霾天气污染物的输送,HYSpLit4是一种欧拉和拉格朗日混合型的计算模式,包含多种物理过程,可以针对不同类型排放源,进行较完整的输送扩散和沉降过程模拟,并能够处理多种气象输入场,被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物输送研究,同时利用noaa-18极轨卫星的火点监测资料来判断污染物的来源。

2过程概况

2013年12月2~8日我省了出现的一次大范围持续性霾天气,12月2日10时,中央气象台了霾黄色预警。江苏、安徽东部、上海、浙江东北部、河北中南部、天津、山东西北部等地空气污染气象条件达4~5级,局地可达6级,大部地区为中度霾。其中,江苏中南部、上海、河北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重度霾。我省盐城、淮安、泰州和南通4座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上海、连云港、常州等12个城市空气质量持续达到重度污染级别。石家庄、临沂和邢台等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连东北地区的哈尔滨,空气质量也达到了达到重度污染级别。

泰州从2~8日空气质量持续了一周的重度到严重污染,aQi(空气质量指数)普遍超过200的重度污染值,2~6日均为严重污染,其中12月5日aQi达到了416的顶峰,pm2.5浓度更是“爆表”,超过了500ug/m3。此次连续重度霾事件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由图1也可发现pm2.5的浓度值与aQi的值有很好的对应,可见高浓度的细颗粒气溶胶粒子为霾的形成也提供了有利条件。6日有弱冷空气扩散影响,7日污染稍有下降,但仍保持着中度污染的程度,8日再度回到重度污染,随着8日后期较强冷空气的南下,霾才逐渐消散。

3气象条件特征分析

3.1环流背景

13年12月2~8日期间我国上空中纬度高层环流形势比较平稳,以纬向气流为主,多受西北或偏西气流影响,冷空气势力相对较弱。高层形势稳定,期间无降水过程,有助于污染持续。海平面气压场上我省基本处在气压梯度小,水平风速弱的均压场控制当中,宽广的弱气压场为霾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比较稳定的大气环流条件,非常不利于中低层污染物的输送扩散。由此可见大尺度上稳定少变的天气形势此次大范围持续重度霾天气的重要背景。

3.2大气层结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近地层出现逆温,会导致污染物无法向上输送,只得在下部聚集,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和能见度下降,有利于霾的形成维持[9]。此次过程由地面至高层均为一致的下沉气流,有利于大气的稳定,易于形成逆温层,导致污染物不断聚集,图2分别为12月2日08时与5日08时南京站的温度探空曲线。2日08时近地层存在强逆温层,逆温强度达到3.5℃/100m,但是其逆温层相对浅薄,只有800m,逆温层顶位于950hpa附近。而5日08时逆温强度为1.5℃/100m,其逆温层较厚,达到1.5公里,存在多层逆温,最大逆温层顶位于在850hpa附近。可见逆温强度虽然越强,大气越稳定,但是逆温层厚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厚度越厚,垂直结构越稳定,减弱了大气湍流交换和热力对流,阻碍了污染物质向上扩散稀释,导致在低空污染物不断积累,造成污染浓度的持续升高,有利于霾的维持。

3.3能见度

由于雾和霾形成的天气形势较一致,所以霾在早晚的时候往往会转化为雾,在满足能见度的情况下,主要以相对湿度来区分雾和霾[10]。2~8日,全市能见度基本在5公里以下,能见度小于1km时,相对湿度大于90%为雾,80%到90%之间为雾霾混合物,但是以霾为主,小于80%为霾。由图中可见相对湿度在前夜间到清晨时间段基本大于90%,这段时间主要为雾,其中4日、5日早晨出现了浓雾,能见度不足50m。其他时间段基本是霾或雾霾混合体。由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比对来看,大的相对湿度基本对应低的能见度。白天湿度降低,但能见度仍维持在4Km以下。霾天气出现期间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与能见度变化趋势相反,且呈反位相。霾和雾在观测中容易混淆,而且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3.4风力条件

从海平面气压和2m风速的变化曲线图可见,海平面气压均在1004~1012hpa范围变化,为典型的弱高压。4~5日污染最严重时气压要明显高于其他几日,可能气压略增强,更有利于形成逆温。高压气压梯度小,决定了水平风速也较小,静风的情况占了1/3,其余大部分在2m/s以下,风速与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成反比,可见这种弱高压是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输送扩散的。此次过程还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西北风,其次是东南风,东北风和西南风出现较少。

3.5后向轨迹

从美国极轨卫星noaa-18在12月2到3日的火点监测资料中发现:污染源生成附近在安徽南部有大量密集的火点,经调查为安徽农民的秸秆焚烧。通过轨迹分析了2~5日高层500及300m、低层100m的气团后向轨迹,发现造成污染的气团主要来自我市西南面,也就是安徽的中南部,与火点位置有着高度一致。可见此次污染源主要来自安徽南部地区,以及气团途经地,也就是安徽中部,进入我省之后结合稳定的气象条件,共同导致了此次连续性重度霾的天气。

4结语

(1)高层纬向环流,地面弱高压控制,稳定少变的天气形势此次大范围持续重度霾天气的重要背景。

(2)高浓度的气溶胶粒子为霾的形成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3)逆温强度虽然越强,大气越稳定,逆温层厚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子,厚度越厚,垂直结构越稳定,越有利于霾的维持。

(4)霾天气出现期间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与能见度变化趋势相反,且呈反位相。

(5)此次污染来源还是安徽省中南部的秸秆焚烧,再加上稳定的气象条件,共同导致了此次连续性重度霾的天气。

参考文献

[1]《大气科学辞典》编委会.大气科学辞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408.

[2]吴兑.霾与雾的识别和资料分析处理[J].环境化学,2008,27(3):328-330.

[3]孙霞,银燕,孙玉稳,等.石家庄地区春季晴、霾天气溶胶观测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5):705-713.

[4]吴兑,吴晓京,朱小祥.雾和霾[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5]胡亚楠,周自江.中国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09,35(7):74-78.

[6]俞剑蔚,孙燕,张备,等.江苏沿江一次重霾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科学,2009,29(5):664-669.

[7]王艳,柴发合,刘厚凤,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物水平输送场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1):22-29.

[8]吴兑,廖国莲,邓雪娇,等.珠江三角洲霾天气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1):1-9.

空气污染的现象篇8

为什么米兰的空气污染会这样严重?米兰采取过哪些治理措施?一个已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的现代都市为什么仍摆脱不了空气污染的纠缠?

“先天不足”,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摊开欧洲地区空气污染形势图,处于欧洲南部的意大利北方波河平原一带被标注了严重度最高的绛红色,与欧洲大部分地区相比差了好几个等级,而身处波河平原腹地的米兰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问题最为严重。

米兰的空气污染和当地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以及城市交通、生活排放密切相关。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米兰的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意大利的“经济首都”。自“二战”以后,由于工业扩张,这一地区迅速实现城市化,米兰及周边地区成为意大利内部人口迁徙的主要目的地。

20世纪70年代中期,米兰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去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持续了大约10年时间。与此相伴而生的现象是城市人口向城市边远地区迁移,市区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但同时城市的交通流量增加,管理又没有及时跟上,造成交通尾气成为目前城市空气的首要污染源。

米兰空气污染情况严重与其不利的气候条件也密切相关。米兰所处的波河平原面积为4.6万平方公里,是南欧地区最大的平原,夹在阿尔卑斯山脉和亚平宁山脉之间。米兰、都灵、博洛尼亚、威尼斯等意大利北方大城市都位于波河平原,这一地区人口稠密,生产活动频繁。据米兰比可卡大学环境化学专业教授埃齐奥・博尔扎奇尼介绍,受地形影响,米兰及周边地区上空的气流非常稳定,经常会形成300米厚的逆温层,就像盖了一张厚厚的毯子,不利于城市污染空气的消散。

意大利流行病学家路易吉・比桑蒂说,这些年来,对米兰危害较大的空气污染源包括细小颗粒物及其他污染物,每年因此造成的死亡病例达到550。比桑蒂表示,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未来采取进一步措施的空间有限,必须对城市进行结构性调整。

管理标准更为严格

漫步米兰街头,时不时会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和意大利其他城市相比,这一点给人印象颇深。在市中心老城区的各大主要广场和街区,都能看到排放整齐的黄白相间自行车,那是城市管理者提供的环保代步工具。鉴于米兰空气污染情况之严重,当地政府采取了比欧洲其他城市更为严格的管控标准,空气污染改善程度也是明显的。

但专家也指出,2005年以后,米兰空气中各项污染物浓度指标下降幅度已经明显趋缓。经过治理,目前交通尾气排放和扬尘是米兰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也是当前治理的主要着力点。当地政府陆续出台政策,严格要求更换高污染车辆,强化交通出行限制。

近年来,米兰市中心增设交通管控区,加收交通拥堵费,以抑制车辆进城需求。据统计,这项政策使得市区碳排放量显著降低,降幅达到30%以上。除了交通管制之外,加强区域集中供暖也是米兰政府减少污染气体排放的一项重要措施。

需要各方协同作战

总结米兰的治污经验,对中国部分地区治理空气污染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

首先,搞清本地主要空气污染物及其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管制措施。据米兰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米来凯・朱莉亚诺分析,从米兰空气污染源角度看,目前重点治理的pm10的污染成因中尾气排放占到22%,交通、建筑施工等扬尘占20%,硫酸铵和硝酸铵等二次污染物形成占40%,工业排放污染占11%,生物质(木材)燃烧占7%。这里面二次污染物显然是应重点防范的。所谓二次污染物,就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与空气的正常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或者光化学反应而生产的新污染物,一般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要强,例如硫酸雾、硝酸雾、光化学雾等。而应对措施包括:通过技术革新、工艺改造,减少二次污染物转变可能;鼓励更多使用清洁能源;对于新产生的污染要进行更为严格的管控,避免在更大范围内造成二次污染物的生成。

空气污染的现象篇9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改善路径;探讨分析

0前言

2014年apeC峰会举行期间,北京及其周边区域的天空格外蓝,空气也格外新鲜,从而诞生了一个新词汇――apeC蓝。“apeC蓝”是会议期间北京及其周边城市通过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厂企业停产、燃煤锅炉改造、扬尘工地停工、机动车限行、老旧机动车淘汰、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等临时实施的最高级别应急减排措施而取得的效果。通过实施该应急措施最终证明:实施严格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雾霾是可以减轻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可以有效改善的,这对于中小城市探寻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路径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1中小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源解析

环境空气污染的成因非常复杂,形成雾霾的因素也非常多,通过对国内各大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源解析工作对比分析,基本可以认为中小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气污染、燃煤及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道路交通和工地扬尘、以及污染物相互作用造成的二次污染等,因此,中小城市要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需重点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控制、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扬尘治理、以及减少生物质燃烧等。

2中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路径分析

2.1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节能减排工作

近年来,污染及重污染天气逐渐增多,持续困扰着各中小城市,除与气象因素紧密相关外,一方面与城市功能区布局不完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造成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形成热岛效应[1],从而出现重污染天气,因此,需要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根据城市常年气象气候及地理地形特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消除污染物聚集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中小城市普遍存在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往往也是该城市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加重了城市出现重污染天气的概率,因此,中小城市需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等落后产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大力支持并发展绿色的环境友好型高新技术产业。

2.2加强机动车管理,实施扬尘、油烟等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小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连年上涨,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需要加强机动车管理,依据城市环境承载能力[2]及污染现状实施限行措施,严格落实机动车准入制度,加快淘汰老旧黄标车,实施机动车油改气、引进新能源车等工作;对于城市建筑工地及道路运输扬尘需严格监管,并加强道路清扫洒水,做好降尘、抑尘工作;并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和露天烧烤监督管理,引导并鼓励广泛使用清洁能源。

2.3转变发展思路和观念,并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

我国经济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逐渐突出,环境空气污染尤为明显,因此,需要政府及各级各部门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并切实增强环保责任,深刻认识环境空气污染是人类活动的产物[3],治理污染是有办法的,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通过持之以恒的治理,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2.4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空气治理工作

城市环境人人享有,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政府及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和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加强监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3结语

通过对中小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源解析及相关分析,改善中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需加强五个方面:一是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加强机动车管理,实施扬尘、油烟等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三是政府及各级各部门需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精细化、常态化,转变发展思路和观念,并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五是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引导并鼓励社会各界及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空气治理工作,共同推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参考文献】

[1]赵志敏.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因子的对比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8,24(6):77-79.

空气污染的现象篇10

关键词大气污染原因分析治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

1大气污染的含义以及特点

想要明确大气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地治理途径,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大气污染。顾名思义,大气污染就是对空气的污染,指的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不注重自身行为,或者一些企业工厂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超标,导致大气的净化能力不足以使其实现污染分解而产生的有害人体健康的问题。具体来说,大气污染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为污染,这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根据其污染源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和区域污染源,其中影响大气环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工业废气的排放和交通尾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自然污染,指的是火山喷发、森林灾害等自然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大气污染区别于其它污染形式的最主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过多,严重超出了大气本身的净化能力;第二,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以及城市绿化面积的缺乏,导致无法对大气中的细菌进行有效分解,进而使空气中的细菌含量超标;第三,我国很多区域都为工业城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空气中煤炭污染严重,环境进一步恶化。

2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分析

2.1能源使用不科学

目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能源资源数量正急剧减少,而我国大气污染产生的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能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最主要的煤炭一次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用于发电的还不足三分之一,其它资源都直接燃烧了,导致了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超标。我国以煤炭为主要消耗能源的工厂企业也不重视能源的有效利用,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过低,价格也比较昂贵。另外,各工厂的煤炭燃烧设备也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不完善,导致了能源消耗过多,造成了大气污染现象。

2.2对大气污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企业和工厂都把目光集聚在了经济利益的获得上,没有重视起环境污染这一严峻课题。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一旦大气遭到污染破坏,那么就无法得以修补。所以,国家和企业、个人都要明确了解大气污染是不可逆的,必须重视大气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在资源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另外,企业不能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更不能以大气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否则就会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引起身体危害。

2.3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投入不够,监管力度也有待加强

据调查了解到,全国各大企业和工厂用于污染治理和预防的资金少之又少,仅占了生产总值的0.8%,与我国大气污染的严重情况不符。另外,国家和企业也没有明确制定监管制度,有关污染治理以及预防的体系还不健全,执法力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的主要途径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解到了大气污染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危害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想要进一步改善这种局面,保证人类的健康发展,还人们一个无污染的环境,就一定要明确主要的治理途径。

第一,保证工业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现如今,我国的经济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工业布局依然是我国产业的主导因素,想要减少大气污染,就一定要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完善制定产业准入原则,积极引导产业政策调整,对环境规划进行统一管理。另外,还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污染物排放过多的产业进行综合治理,调整高耗能企业,进而减少大气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提高空气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增加资金投入,坚持引进先进设备和新能源。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气污染现象,保证空气质量,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坚持引进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并坚持技术革新,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低耗能设施,改善管理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体而言,选取无毒无害,少污染的清洁能源来代替传统的高污染物。逐步淘汰旧设备,减少设施浪费能源的现象,例如用新型的煤气发生器代替传统的工业锅炉。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开发新能源,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的资源代替煤炭,并依靠科技创新来减少能耗,从而保证大气清洁。

第三,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基础,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也是如此。国家要明确规定各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限制大排量机动车的使用,减少工厂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从而提高大气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有,张允锋,李滨勇,等.昆明市区大气污染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