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3:16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篇1

一、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全面把握、突出重点”的内在要求

“全面把握”就是要把所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全部纳入到审计监督的范围之内,都得接受审计。“突出重点”就是根据各地改革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存在的突出和矛盾,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出发,集中精力,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以及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领导干部进行审计。“全面把握、突出重点”是一个事物的二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全面把握”是基础,但更是一种、一个过程:“突出重点”是建立在“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监督管理。因此,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全面把握、突出重点”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和体现审计监督成果的有效途径。

(二)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提高质量、规范行为”的客观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从源头上遏止腐败的有效手段”,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广大干部群众也极大关注。但是,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容易造成离任时间与审计时间难于衔接,产生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二是党委、组织部门调整干部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适逢换届年份,需要审计的对象多、工作量大,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势必审计质量。因此,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仅要有周密的年度计划,而且要有系统全面的长期规划。要改变经济责任审计被动、滞后的现象,必须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制定规范性条款或机制,通过规定和机制的约束力,使好的制度真正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

(三)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最大效能”的现实需要

目前,多数地方已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选人、用人的必经程序。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审计机关经常遇到审计资源不足与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的矛盾。特别是在基层审计机关,他们不但要保证完成署定、省定、市定以及法定的审计项目,而且要及时完成政府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在此基础上,还需承担大量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为避免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有效解决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只有在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现有的审计资源和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有重点分步骤地安排年度审计计划,才能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审计效果。

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的可行性

(一)不同岗位的党政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是不同的

对部门领导干部、地方领导干部以及领导人员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往往与其工作职责相关,但工作职责不等于经济责任。不同岗位的党政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而言,党群系统的领导干部所承担的责任主要是很难用经济指标量化的行政责任和其他责任;而负有较大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和自由裁量权的经济管理部门领导干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相对来说大得多,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也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说,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分类管理是可行的。

(二)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提供了可能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考察程序,并明确提出了“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按照领导干部培养的规划和计划来编制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离任必审”与“逢任必审”相结合。因为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都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如果说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为全面及时掌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创造了条件。那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为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提供了可能。

(三)现有的审计力量基本能满足“任期必审”的要求

在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实行不同的经济责任审计体制,实现“任期必审”是可能的。首先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保证质量、防范风险”的指导原则,在充分考虑现有审计力量和经济责任审计特点前提下,对现有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筛选归集,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规划和滚动计划,每年安排与审计力量相匹配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通过几年努力,将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三、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的基本框架及设想

(一)突出重点,“逢离必审”

权力并不能带来智慧与觉悟。从上来说,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如果发生腐败的话,其腐败程度取决于他所拥有的垄断程度和自由裁量权及其责任感。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重大违规违纪问题或经济犯罪案件,往往发生在权力比较集中、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只有加强对重点单位的审计,才能有效减少重大经济犯罪行为。因此,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和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重点部门以及领导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领导干部实行“任期为主,逢离必审”的经济责任审计体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

(二)突破数量,提高质量

如果没有一定的数量作基础,审计范围过窄,势必责任审计的效果。对一般性的经济管理部门按照五年审一次的要求,实行“任期必审,离任抽审”的经济责任审计体制。对审计中发现的领导干部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和性的上,加强综合,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制度上、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减少违纪违法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统筹规划,兼顾一般

审计既是一种监督,又是一种服务。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经营管理、政策执行等行为的审计,来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同时,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突出重点,而且要统筹规划、兼顾一般,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威慑力。对党群机关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采取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体制,将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不留审计监督盲点。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领导干部经济行为过失的“校正器”;堵塞漏洞、强化管理的“推进器”;以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警示器”。

四、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与“逢离必审”的关系

(一)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与“逢离必审”两者之间存在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

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实现“逢离必审”的手段和:“逢离必审”是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逢离必审”既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又是一个对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从广义上来说,“逢离必审”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负责人在离开原工作岗位前必须接受审计监督,包括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从具体要求来说,“逢离必审”是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经济责任审计会议上对审计机关提出的,从2005年起,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基本做到“逢离必审”、“先审后离”;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重点部门领导干部逐步做到“逢离必审”。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正是贯彻落实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主要是为了集中现有审计资源,突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和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重点部门以及领导关注、群众反映较大的领导干部进行审计监督,做到“逢离必审”。

(二)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是实现“逢离必审”的有效途径

2005年初,李金华审计长在听取浙江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汇报时指出,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对权力运行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意义。当前审计工作任务重,审计力量不足问题比较普遍,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是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地方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其手段是以查账为主,其目的是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执行财经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虽然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有时可能发现个别领导干部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背后隐藏着的腐败问题,但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万能的,它只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手段之一。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只有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对重点审计监督对象实行“逢离必审”。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篇2

一、建立领导干部相关动态数据库,做好基础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与当地组织部门进行协商,请求其为审计部门适时提供纳入审计范围的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包括现任职单位、起始时限、职务等相关信息。在得到以上信息后。审计部门可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这样对哪些领导干部和单位已审、哪些多年未审,就能做到一目了然。二是审计部门可以对近年来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项目进行整理,建立起电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并将两类电子数据库有机结合,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www.133229.com做到管理有序、突出重点。为了科学安排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满足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需要,审计机关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权限及其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可将地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掌握各县(市、区)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和承担当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县(市、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派出机构;第二类为重要经济主管部门,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第三类为规模较大、资金总量较大的院校、医疗等事业单位;第四类为授权经营的资产经营公司、大企业集团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第五类为党委、人大政协、群众团体:属下无独立经济组织或资金总量和规模较小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未改制企业等;第六类为市管县属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所在单位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通过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审计频率,对不同岗位的领导实行一届审两次或离任审一次等。按照党政部门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资金运作总量大、下属单位较多,且转移支付资金量大的重要党政部门领导干部,以预算执行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对资金运作总量一般、有一定的专项资金、也有一定下属单位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则以财务收支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对一些单位较小、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和日常运转的部门、单位领导,以财务收支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对一些管理比较规范、资金量小的单位领导,以离任交接制度代替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审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讲求效率,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三、与各成员单位沟通,做到争取主动、协商一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任免提供依据,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只是一家部门的事,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必须改变过去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审计,不好作计划、不能作计划的观点和被动等任务上门的做法,把制定计划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主动与组织、纪检等成员单位多进行一些沟通。了解年度内这些部门在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要求和干部调整动向,向他们说明年度内审计力量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初稿分别送有关部门,或者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的意见,最后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执行。

四、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做到综合平衡、长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任务量的来源很多,既有上级指令性任务和授权任务,又有地方政府交办的任务,还有部门之间的委托任务和协调任务。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审计期间任务量和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做到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均衡。把当年计划与前几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未来几年审计工作规划一起统筹考虑,采用滚动式计划法,确定当年计划。既保证能对审计范围内的审计时象在一定的时间内轮审一遍,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不至于集中在某一年度,确保审计资源的高效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篇3

关键词:审计;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类型的一种,开展工作时,都要在审计法的统领下,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因此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等方面与其它类型审计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这是它们的共性;然而,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不同要求,它与财务收支审计及其它类型审计又存在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点,就是经济责任审计本身所固有的个性。

一、审计对象的个体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它类型审计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审计对象的变化,按照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的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为党政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而其它类型审计的审计对象则为某个部门或单位,即“法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个体性,使经济责任审计“人格化”,把其它类型审计仅对“事”不对“人”的审计,变为既对“事”也对“人”的审计,审计对象由法人变为法人代表。审计对象的这一变化,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难度及风险加大。

二、审计程序的复杂性

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程序有明确规定,较其它类型审计相比,有五点不同。一是立项依据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列入审计计划的审计项目,又有别于上级或主管部门临时交办的审计事项,它必须是在得到上级部门或者单位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和申请后,审计部门才予安排的一项审计工作,是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审计行为,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它审计最明显的特点。二是审计通知书送达范围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除了送达被审计单位外,同时还要抄送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本人。三是提交的资料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除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计及有关资料外,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本人还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自己负有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的财政、财务收支事项的书面材料。四是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的范围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报送审计机关前,不但要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而且还要征求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本人对审计报告的意见。五是形成的审计文书不同。经济责任审计在查证工作结束后,不但要编写审计报告,制发审计决定书,而且,还要向授权和提请审计的部门提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程序的五点不同要求,构成经济责任审计程序的复杂性。

三、审计目标的责任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它类型审计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审计目标的责任性。经济责任审计强调审计目标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依法评价有关经济责任人在其任职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等提供参考依据。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带有很强的责任性,它强调责任审计,重在评价责任。而其它类型审计,则不具备这个特点,由于其它类型审计的客体是法人,目标是评价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促使被审计单位维护国家的财经法纪,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它不涉及评价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责任性,使得审计人员的担子加重、责任增大,更加显示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四、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经济责任审计较其它类型审计内容广泛得多,这是经济责任审计性质所决定的。《暂行规定》指出,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所谓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责任。为了正确反映、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因此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进行全面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不仅包括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还包括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决策、个人廉洁自律行为,或是其他有关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可根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而定。

五、审计功能的综合性

审计目标的责任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决定审计功能的综合性。要实现经济责任的审计目标,完成广泛性的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应具有多种审计功能。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它类型审计,它是财务收支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几种类型审计的综合。《暂行规定》中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查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等,分清领导干部对本部门、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不真实,资金使用效果差以及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负的责任;查清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实现上述目标,完成上述审计内容,既需要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又涉及财经法纪审计,还要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所以经济责任审计是几种类型审计的综合,它具有多种审计功能。

六、审计评价的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篇4

科学合理安排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和审计机关承受能力,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的原则做好各项统筹。一是加强项目计划管理。以重点单位、重点环节、重点不足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处理好项目数量与质量关系,监督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足,化解离任审计相对集中给审计部门带来的压力。二是加强审计对象安排。根据被审计单位资金运行状况及资产规模情况,制定分类别分级别管理办法,突出三个重点,即资金掌控大的单位且领导任职时间较长的,群众反映较大或有举报等线索的,工作成绩突出、拟选拔任用的领导干部。三是加强审计信息管理。积极研发具有信息存取、数据查询、统计浅析浅析等功能于一体的经济责任审计管理系统,将以往审计发现不足、倡议采纳情况及其他审计成果纳入其中,便于审前调查开展及审计成果浅析浅析运用。

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思路和方式策略。一是在审计思路上,应逐步完成从就账论账、查错纠弊到审查决策、规范管理、检查政策执行等方面的转变,充分体现被审计单位行业特色和对象特点。二是在审计方式上,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积极推行审计公示,在审计进点会议上公开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公开审计组成员和联络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审计结果和整改结果,接受舆论的监督。三是在审计策略上,要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相结合,审计查账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核查与个别谈话相结合,本级审计与延伸审计、后续审计相结合,缓解人少事多的矛盾,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逐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针对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困难、评价难度大、随意性较大的不足,应探索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和策略,划清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影响的界限,逐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客观公正、规范统一、稳妥谨慎、全面衡量的原则,可以尝试从以下指标入手:任期内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执行能力,任期内完成经济指标的效果,财政财务收支中违规违纪不足应承担的责任,重大经济决策及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及其保值增值情况,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

注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一是审计成果应服务于内部规范管理,力求做到查出一个不足,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方漏洞。二是审计成果应服务反腐倡廉工作,对审计发现的违法乱纪典型不足和线索,一查到底,追究责任。

三是审计成果应服务干部培训和选拔。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纳入干部档案,作为考察评价的依据,同时将经济责任审计列入党校培训内容,提高领导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的水平。

编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范本。

一是规范审计工作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成册,便于查找和学习。二是规范审计操作程序,对审前调查、实施方案、审前公告、入户审计、汇总取证、底稿编制、撰写报告、征求意见、出具报告、整改落实等流程作出明细规定。三是规范审计范围和内容,按乡镇、街道、委办局、事业、企业,分类确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四是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策略,对领导干部任期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实施程序做出“规范、较规范、不规范”的评价;对财务报表真实性按真实程度做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的评价,对财务合法性按“合法、基本合法、有违法行为或严重违法行为”的评价等。五是规范责任界定,对存在的不足、引用的法律法规和界定的经济责任进行汇总归类,编印成参考对照表,使经济责任的界定得到了基本统一。六是规范相关文书格式,按乡镇、街道、委办局、事业、企业分类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文书写作格式,对不足分类和定性明确衡量标准,使审计报告、结果报告、审计专报等文书格式达到规范和统一。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平衡计分卡

从时展角度分析,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新时期要只有构建科学、合理、实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推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从理论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群的选择,但是在构建起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其一,需要与评价对象相互挂钩。众所周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其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审计对象的信息源,并且与审计对象的数据构建了相关的指标,可以说是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经济责任情况履行的主要反映。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分析,其评价指标需要与评价对象进行挂钩,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评价指标的针对性,才能真正满足其实际的发展情况。当然,还需要对评价对象的职业特点、职权范围等因素加以考虑与分析,尤其是在对某一个具体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与其它的评价对象具有共性,从而保证评价指标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其二,需要与评价责任相互挂钩。在评价指标选择的时候,需要将评价对象承担的经济责任加以分析,包括对内容、性质加以概述,其中这样才能保证评价指标的针对性与规范性。其三,需要与评价范围相互挂钩。从宏观角度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以及审计对象涵盖的范围便是经济责任涵盖的范围,其中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之中,需要对目标性数据加以概述,且要从根本上保证指标体系覆盖范围与评价经济责任涵盖范围的一致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程序的分析

在实务操作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需要遵循的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评价指标。从某个角度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是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进行选择,但是因为评价对象多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很多情况下不同的评价对象需要不同的评价指标,尤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审计评价对象构建审计评价指标组合,不仅要因人、因地而异,并且还要因时、因事而异,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审计项目审计评价指标的适应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不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组合。

第二,对原始数据进程采集。原始数据采集主要是依据相关评价指标的相关要求搜集各方面的数据,包括财产实务、经济活动等,当然还需要保证所搜集到的数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另外,在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中数据采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之所以进行数据采集的目的是在取得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下获得第一手资料,真正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规范性与效率性。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数据采集中,需要收集与评价经济责任相关联的数据,因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数据是由原始数据进行计算获得的,所以原始数据的采集需要一评价指标作为主要内容。在原始数据搜集的时候需要证明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经济责任审计往往需要针对某一个评价对象,主要包括财政财务类指标、财产物资管理类指标、个人执法情况指标、经营管理业绩考核指标,在新形势下只有保证这四类指标的合法性,才能真正实现其有效性。

第三,构建评价标准。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中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与评价指标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也是评价对象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下数据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在新形势下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时候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职能属性,针对实际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标准,当然还需要按照审计单位不同社会经济属性,构建不同的评价标准,当然还需要按照基本社会属性、基本性质以及范围进行分类处理,从根本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的科学与合理。其中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构建时还需要多方面考虑与分析,因为其种类不同,所提出的要求也不相同,但是有非常多的评价标准都具备客观性特点,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构建科学且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才能避免各类因素所造成的影响。

第四,划分经济责任。在对经济责任进行划分的时候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分别包括了权利责任对等原则、经济行政责任结合原则、针对性原则。尤其在经济责任认定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审计人的实际情况,包括党政机关的领导人员,根据领导干部职责范围进行认定。

第五,经济责任追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要明确政策界限,还需要对不同行为的界限进行区分,如果出现违纪犯法的现象,或者对下属违纪犯法放任不管的现象,那么则需要进行追究,还需要对原先领导班子以及领导干部遗留下来的问题加以解决,对于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追究其责任,做好追究工作,这样才能真正避免领导干部出现侥幸心理。

三、Y语

总而言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并且还需要从现实出发,遵循规定的程序,积极依据现实发展的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如此才能推动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小泉,王立彦.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审计研究,2015,05:20-27.

[2]王学龙,郭江波,汪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财会通讯,2010,07:39-40.

[3]高前善.政府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124-128.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篇6

(一)灰色评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是由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1982年3月首先提出来的,是研究灰色系统分析、建模、预测、决策和控制的理论③。该理论诞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积极关注,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在不同领域的评估、预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肯定。1993年,刘思峰教授根据邓聚龙教授灰色系统理论构造的基本思想,首次提出了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方法,④该方法十多年来在各类评估实践中得到了大量地运用,解决了生产、科研中的大量实际问题。比如:蔡雪峰等(2004)将灰色聚类评估方法运用于评价地铁暗挖施工技术,⑤段金利、张岐山等(2006)将其与aHp方法联合使用用于信息系统风险评估。⑥经过长期的实践,刘思峰教授等(2011)针对原三角白化权函数的模型进行改进,构建了新的白化权函数即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并以高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评估为例对新旧两类方法进一步对比分析,说明了新方法的有效性。⑦

(二)aHp方法在工业工程、生产规划、效益评估、决策以及经济管理等领域存在着大量的多属性综合评价问题,即根据评价目的,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对被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的过程。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比如评价目标涉及范围的不同,各目标之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评价的问题往往存在定性和定量的信息,使得多属性评价问题变得复杂,决策者难以很简单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aHp法与其他决策方法的综合使用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比如masooda(2001)将aHp方法和单目标规划结合,来分别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选择最佳质量控制系统。⑧Ghodsy-pourS,BrienC(1998)将aHp方法和线性规划方法相结合,来确定最佳供应商及采购数量。⑨本文将运用aHp法和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估方法,研究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他们各自因为不同的岗位而履行不同的职责,所以,应该要分类别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与一般的财务审计评价相比较,有着更高的要求,与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的评价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做出客观、综合和全面地评价,就必需有适应其审计环境的审计评价技术和评价方法,必须构建一套能够反映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本质特征的指标体系,并利用科学、规范、易操作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对这些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以提高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责情况。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了解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责情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部分首先构建涵盖全面、层次结构清晰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

(一)把握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本原则1.依法评价和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该依法评价,审计机关应当在广泛收集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坚持以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审计事实为根据,对所查实的审计事项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地评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责情况。同时地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防止审计人员因主观因素而影响对领导干部的评价。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的内容、所取得的直接数据与审计结果为依据,剔除不相关因素,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做出客观评价。2.相关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与审计目标紧密相关,应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只有从审计目标出发,围绕审计目标来选择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地对被审计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做出客观评价。同时为了全面地认识评价的对象,应选择能反映评价对象整体特征的信息,选择全面、系统的指标,才能从整体、全面地反映评价对象。3.重要性和谨慎性相结合的原则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应突出重点并持有稳健、谨慎的态度,应按照经济事项的重要程度开展评价,围绕领导干部应履行的经济责任和审计重点,突出对重要经济决策的过程和效果、重大风险领域的管理与控制以及应由领导干部承担直接责任经济事项的评价。同时评价应保持谨慎、稳健的态度,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审计职能和审计手段所涵盖的范围内进行评价,应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发表审计意见。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不相关的事项不评价,不在审计范围内的事项不评价,审计无法取证的事项不评价,没有评价依据的事项不评价。4.可操作性与可理解性相结合的原则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客观、科学,能够得到被审计单位和专家的认可,而且应该简明扼要、清晰明了、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便于考核和操作,要清晰地表达,易于理解、判断和接受。5.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分析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量”的指标,又要在“量”的分析上得出“质”的判断。

(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江苏省审计厅制定的《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和《江苏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点》认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紧紧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权、执行权和资源分配权等权力的行使,从工作实绩分析和经济责任评价两个方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本文根据上述指南和要点构建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基于aHp法和灰评估方法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一)运用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本部分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第二部分构建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相应的调查问卷,具体为三个一级指标相互的比较,以及一级指标下相关二级指标相互的比较。2.通过组织专家进行对问卷进行评价和回答,并根据回收的调查结果进行赋值,最终根据问卷的分数,求其平均值。3.构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三个一级指标的判别矩阵,同时求得三个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1,2,3)。4.分别构建三个一级指标下二级指标的判别矩阵,并计算出二级评价指标Ci的权重集为i=(i1,…,ij)。5.通过权系数的合成,计算出所有评价二级指标Ci相对于目标层指标的权重集为ηi=(ηi1,…,ηij)。

(二)评价等级和评分标准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要能综合地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价,必须统一进行定量化,可以将评分标准划分为“极好、很好、较好、一般、较差”5大等级,并确定其分别对应的评分值范围,(90,100),(80-90],(70-80],(60-70],(50-60]。

(三)专家评分与评判矩阵的构建假设请p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评,请每位专家分别独立考评该经济责任履行职责情况,对每二级指标Ci进行评价,并按照标准打分,构建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评判矩阵m。

(四)确定评价灰类在这里本文设白化权函数为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指标的评价标准和等级都设有5个评价灰类,分别表示极好、很好、较好、一般、较差。选取h1、h2、h3、h4、h5为最属于灰类1、2、3、4、5的点。对于指标i的一个观测值x,可构建白化权函数如下面公式,并计算出属于灰类k(h=1,2,3,4,5)的隶属度fki(x)。

四、应用实例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篇7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策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评价以被提上议事日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的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对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实性以及被审计对象的廉洁自律、所做经济决策、内部控制建设等具体工作和表现得出的总结性评价。做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的界定

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是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人格化审计,被审计对象包括实体会计资料和抽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果报告中对被审单位经济责任人应负的经济责任做出的综合性评价,它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审计结果的质量,也关系到审计风险和对干部使用的引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要前提是经济责任的正确界定,这一前提同时能够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高校经济责任的划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在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管理体制中,各部门基本都有正职和副职行政干部各一名。一般来说,正职干部要承担直接经济责任,但并不意味着他要对所有事项都负有主要责任或直接责任。由正职干部主管或直接签署意见经济事项,应该由其承担直接责任;对其他经济事项正职负责人承担主管责任。

2、集体责任和个体责任。由个人做出的决策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当由当事人承担责任,由集体决策失误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应由集体负责。但在集体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一般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在做出表决时个人明确提出异议而未被采纳的,其个人不应承担责任;如果是由于个人独断专行、违反决策程序造成的经济责任,则应由个人负责。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较为复杂,既包括不以盈利为目标的职能部门、院系等教学单位,又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校办产业的负责人、后勤集团,并且这些部门和企业的经营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审计评价的内容也不同。从总体上来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任期内的资产状况。高校的资产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用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和材料。审计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实验仪器采购程序的合规性、使用的效率性和维护的完整性。对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评价还应包括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等。第二,任期内的经济决策情况。高校行政、教学部门的经济决策权主要集中在预算经费的收支方面,因此内部的经济民主程度是经济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相比而言,校办企业和后勤集团的经济决策权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对它的审计评价应从决策制度、决策程序合规性与充分性,决策的前瞻性和决策效果等方面考察。第三,任期内的预算执行情况。高等学校一般实行一级财务核算,预算经学校审核批准,各部门按此核定的预算开展年度收支计划。各部门在批准的预算内有审批权。因此,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应包括预算编制的合理、可行性,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预算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后勤集团和校办产业负责人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则以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主。第四,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审计评级工作主要从遵纪守法、个人有无经济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贪污、挪用公款、无偿占用公物等问题。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根据上述经济责任审计评级的内容,为正确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保证审计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以及有效执行,审计评价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依法评价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审计评级工作要在法定职权或授权的范围进行;审计评价要以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为依据。第二,重要性原则。因被审计对象经常涉及较多经济事项,因此评价时要有所侧重,对重要的经济事项要详细评价。第三,客观性原则。审计评价应以审计人员实地调查取证为基础,经济责任的认定不能脱离客观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在充分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做出评价,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成分,更不能受其他非审计人员意见的影响。第四,相关性原则。保证审计评价的内容应是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事项,凡是与经济责任无关的事项不应进行评价。第五,规范性原则。一是指审计评价用语要恰当、规范,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信和客观性;二是指对同一类的被审计对象和同一类型的经济事项应按统一标准进行审计评价。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法律规章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并未细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种种现实困难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的问题,增加了审计风险的同时影响了审计质量。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模糊性。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的内容。这对开展审计评价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因为这一原因,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往往过于全面。表现为在审计评价过程中把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对象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纳人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和审计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篇8

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监督和责任监督相结合,是一种政府的自我监督,是一种防止权力异化的监督机制.从审计模式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传统的国家审计而言,强调由“人”及“事”,在监督权力运行、保障公共经济资源安全、促进行政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同时,对领导干部任前、任中和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也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提供基本依据.这种特性一方面使审计行为和审计结果更具有针对性,直接指向受托经济责任人及其履责情况,强化问责机制;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形式和被审计人职位层级及经济责任内容的复杂性,使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传统的国家审计而言具有独特的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定位

目前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或作用的相关理论成果从民主政治、防腐倡廉、提升治理效率、促进制度完善、维护经济安全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缺乏系统分类,使人难以把握经济责任的主要治理功能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在治理功能上区别于传统国家审计的特性.对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的定位,应该基于国家审计的治理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传统国家审计的特性.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之一是由“人”及“事”,根据责任人职级、职位的不同确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并对其经济责任的履责情况进行评价,强化对责任的评价与监督.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进行系统定位,应该以服务国家治理为导向,结合权责对称性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性,从权力监督、责任追究和审计创新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2.1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推进民主政治和党风廉政建设

从权力的角度来看,受托公共经济责任人接受人民的委托,从而拥有公共经济权力和对公共经济资源的管理权力.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至少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因管理结构存在缺陷和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自身水平无法适应决策要求而导致的权力滥用和决策失误;另一方面,由于权力的市场效应,作为理性经济人,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出于机会主义会利用市场管理与公共资源配置的权力为自己谋取不当的经济利益,使权力寻租的行为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经济责任审计就是约束领导权力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制度和机制,它通过对领导者任期目标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评价与鉴证来实现对领导者权力的约束和监控(蔡春,陈晓媛,2007).首先,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即审计机关基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对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进行整改,有助于改善组织治理结构缺陷,有效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和缺乏管理深度等问题,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其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的质量,降低决策失误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最后,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包括领导干部作为第一责任人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职责情况,以及本人遵守有关廉洁从政情况.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有助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结果的审查与评价,增大寻租的成本和风险,抑制不当的权力行为.

2.2强化问责机制,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

责任性审计作为目的层次最高的审计形式,是建立在对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的基础上对责任人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国家审计属于经济问责,问责对象是政府治理系统中的任务及资源配置子系统,问责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治理主体的责任目标及资源配置;获取和评价相关信息并给予奖励或处罚等(张文秀,郑石桥,2012).从问责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和追究责任的机制,从责任目标入手,确定受托人的经济责任,并对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强化问责机制促进了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进而维护了国家的资产和经济安全,提升国家治理效率《.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指出: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根据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充分考虑相关事项的历史背景、决策等要求和实际决策过程,以及是否签批文件、是否分管、是否参与特定事项的管理等情况,依法依规认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在这三种责任的具体情形阐释中,均强调应该对未有效履行受托经济责任造成的国家利益重大损失、公共资金或国有资产(资源)严重损失浪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以及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等后果进行责任追究.因此,揭露错弊、维护国家资产和经济安全、维护民生权益、评价绩效和提升治理效率等方面可以归为此类.

2.3促进衍生突出治理重点的专项审计类型,服务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使受托公共经济责任的内涵不断丰富,而审计创新则是国家审计适应国家治理发展的必要保证《.实施细则》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具体化,突出了地方政府性债务、民生改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与可持续性等内容.借鉴专项审计调查的理念,由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融合衍生出新的审计类型,能够使经济责任审计更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发展时期改革的重点问题进行监督与评价.经济责任性审计日后的发展方向之一,在于强化和突出改革的关键问题,使审计的目标和重点更加具体明确,克服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操作中普遍存在的审计内容不明确的问题,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治理,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生追究制是经济责任审计融合其他审计类型的具体运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在环境审计领域的外延与融合,其基于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的考评,将审计重点明确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有助于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和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避免盲目追求任内政绩而忽视地区长远发展的短视决策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做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弱化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治理功能,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实现.因此,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发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审计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评价的规范性两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进行探讨.

3.1审计人的专业胜任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因被审计人的任期长、责任范围广,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涉及了宏观经济、环境评估、投资绩效等众多专业领域.传统审计人员的财务与会计的专业背景已无法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专业知识复合化和精细化的现实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的复杂性与传统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的矛盾导致审计人做出不恰当评价的审计风险.因此,保证经济责任审计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加强审计机关现有审计人员的后续职业教育培训;第二,有针对性地录用宏观经济、公共管理、环境评估领域的人才,强化专业分工,优化审计组的知识结构;第三,合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统筹安排审计力量.

3.2审计评价的规范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篇9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

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审计类型,是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责任审计愈加重要,同时其凸显的问题也愈明显,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研究势在必行。

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被定义为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自经济责任审计运行以来,领导人员权力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监督和制约,政府廉洁、勤政的迹象确实得到了更好的维护。然而,由于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以及我国法制本身的局限性,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在很多方面的缺陷,正是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不足

1、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法律法规表现形式的层次较低、效力不够大。

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文件仅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以下党政府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级试行办法》等几个法规性文件。

2、经济责任审计很难有效防范管理层勾结舞弊。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经济责任的界定是以承认会计核算资料可以基本真实的记录经济活动为基础的,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方式的一种重点也是为了防范领导层舞弊导致的会计失真。会计信息一般是经财务人员之手编制出来的书面资料,这些书面资料可以是客观的经济活动的反映,也可以随财务人员主观意识稍做扭曲。因此如果领导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勾结舞弊,则审计工作将很难进行。

3、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界定难、审计风险大。

由于配套政策落后,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往往难以找到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指导。界定、确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和关键。鉴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被审计对象的特殊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难以准确界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划分经济责任的边界难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的内容多,时间跨度大,情况比较复杂。被审计单位发现问题容易,但划分经济责任为领导个人责任,还是集体责任就比较难。

(2)确定经济责任的承担者难

有些问题的出现是集体行为,要把这类责任分解到具体的领导者,具体到主要领导应承担的份额,就难以划分。

(3)全方位的审计评价难

许多地方和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但是至今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审计评价体系。目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往往限于财务审计,重在进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的审计,受自身建制和执业范围的影响,难以对被审计对象作出全方位的审计评价。

4、现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功用没有被有效的发挥。

由现行的“惩防体系”,我们可以越来越意识到事前、事中的防范比事后的惩罚更加有效。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也重在监督和防范。然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般在领导人员离任后进行,由于职位已发生变动,审计结果不会对他们的仕途产生影响。从而一些“形象工程”和所谓的“政绩”等一系列的短期行为蜂拥而出,而离任后,也无须对从前的行为承担完全责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预警功效。

二、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1、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建立整套健全的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在内的法制体系,并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地完善这一法制体系,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根据舞弊动因理论,管理层勾结舞弊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领导人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观。针对这一要素可以对领导人员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培训,提高其素质,从根源上防范舞弊的发生。

(2)机会。应当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这一点可以改变现行的机制,将财务部门从组织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使财务人员的经济利益同组织脱钩,财务人员不受组织领导。改变这种隶属关系,尽量使领导人员与财务人员没有个人利益的共荣,另一方面财务人员也不必考虑来自领导层升迁和下岗的压力,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勾结舞弊的机会。

(3)压力。管理层承受的压力也是产生舞弊的动因之一。在我国领导人员的考核非常强调政绩,强调任期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高压之下必有勇夫”,因此为舞弊提供了可能。为避免这种无形压力,可以取消现行的设定任期的具体任务,正如大中专院校“四、六级”改革一样,只需建立一套科学的经济指标体系,将领导人员任期的政绩全部以数字量化,同时建立一套合理的竞争激励体制,引导领导人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使现行体制向着更正确、更健康的方向迈进。

(4)发现以后的惩罚。针对该因素,应加大舞弊惩罚力度,使舞弊的成本远远大于舞弊带来的各种利益,从而使欲舞弊者望而生畏。

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对于单位和部门的各项活动与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而且对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党风廉政工作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而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指标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重要量化形式,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大小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关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的意义

首先,进行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行政事业单位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客观要求,主要体现在经济责任审计本身作为领导干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领导干部经济权力制约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科学、合理、标准、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科学、合理以及有效的评价,是领导干部管理部门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本身、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所以说建立与完善审计评价体系是权力制约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要求。

其次,完善和建立审计评价体系作为审计职能的内在要求主要体现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于党政领导干部财务责任以及绩效责任完成情况的一种监督、评价和鉴证,因此,通过建立与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实现对于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的本质与内在要求。

最后,建立与完善审计评价体系是审计规范化与法制化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由于常规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之间的不同,使得常规审计的标准、规范不能够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而为了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建立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制度标准,因此,建立和完善审计评价体系也是审计工作法制化与规范化的必然要求。

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难点分析

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审计评价的实际情况,在审计评价实施中面临的工作难点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依据缺乏比较严重、审计评价的内容定位模糊和审计评价标准比较笼统等方面。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审计评价依据缺乏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在实际工作中,在领导干部的账面财政以及财政收支审计评价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比较明确充分,但是在对于财务数据所反映的经济决策以及内部制约、经济效果和非财务数据领域的审计评价中,依据缺乏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审计评价的开展比较困难。

其次,审计评价中,审计评价内容的最基本要求是尊重事实、客观评价,不对于审计范围以外的事项进行评价,这一基本要求强调了审计结果及其评价的局限性,并且对于如何评价到位,不出现越位、缺位情况,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审计评价内容定位比较模糊,影响审计评价的实施。

最后,审计评价中,审计评价标准在遵守财政纪律和廉政纪律等方面的标准都比较明确,但是在进行领导干部责任区分上,主要是按照领导责任以及直接责任进行划分,但是对于具体的违法违规行为或者是涉及经济效益大小方面的评价标准,却没有对其责任轻重进行明确规定,导致审计评价的标准比较笼统,影响审计评价实施。

三、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跨度,并且其管理范围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的政治、经济以及生活等各方面,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审计评价,需要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并逐项进行客观评价。结合审计评价体系,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财政财务分析评价指标、客观事实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

首先,在审计评价中,按照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和其他评价等不同评价标准,财政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按照定量评价标准,财政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中,行政类的财政分析指标主要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收支、预算执行、农科教费用、招待费用比率等,事业类财务分析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资产负债率、公用支出率、人员支出率等,它们主要是进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收入、支出情况评价的指标,用来进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财政财务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按照定性评价标准,在进行财政财务收支以及内控制度、管理水平等的审计评价中,需要与经验相结合进行审计评价实施。最后,在通过数字指标,即不管是定性或者是定量标准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领导干部任期期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其次,审计评价中的客观事实评价指标是指在对于财务分析指标评价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以使经济责任评价更加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其中行政类客观事实评价指标包括任期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与合法性、任期资产情况、任期负债情况、代政府管理的各项基金与资金管理与效益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管理制度、任期廉政与遵纪守法情况等,事业类客观事实评价指标包括任期单位财务收支情况、资产情况、负债情况、专项基金、结余资金、遵纪守法等。

最后,综合评价指标包括任期目标、实际完成情况与前任实现对比、同行业对比等。

四、结束语

总之,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利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工作的开展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析,有利促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完善。(作者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陈勇,王飞.浅议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财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