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十篇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十篇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1:03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篇1

【中图分类号】G478

【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0-1278-03

【关键词】健康教育;参考标准;美国;英格兰;日本;中国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健康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框架,在各国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比如美国将学校健康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至中学学校健康教育的操作指标[2-3]。英国教育改革条例将健康教育定为桥梁课系列之一,把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融入其他基础学科以及更加广泛的学校生活之中[4-5]。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将“卫生与体育教育”规定为与数学、科学课程等同的一个重点学习领域[6]。日本从小学直至高中阶段开设“保健体育课”,系统地为学生提供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并培养学生保持及促进健康的实践能力和态度[7]。

我国自2001年正式启动了部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对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并尝试新的设置[8-10]。笔者对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现况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健康教育标准框架提供依据。

1美国

1.1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培养有健康素养的人,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潜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1]。

1.2内容标准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主要包括:(1)心理和情感健康;(2)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3)人体生长和发育;(4)营养学;(5)个人健康;(6)酒、烟、对人体的危害;(7)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8)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9)消费健康及公共健康;(10)环境健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分4个阶段,循序渐进。其中幼儿园至二年级为第1阶段,三~五年级为第2阶段,六~八年级为第3阶段,九~十二年级为第4阶段[12-13]。每个阶段有各自的要求与侧重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必须达到全国统一的健康教育标准。

1.3实施模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定全国健康教育课程标准[14]。美国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是框架性标准,各州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规定课时和课程设置模式[15]。如今美国多数州从幼儿园开始到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中二年级)都要求设有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及管理服务体系与之配套[16]。

1.4课程评价经多年发展,美国的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相对比较成熟[17-18]。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都要接受评价,包括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以及健康教育计划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评价是定性和定量兼而有之。评价小组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19]。2006年由国家高层教育官员委员会出版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20],该评价工具强调以实施为基础的评价,为美国健康教育评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英国

2.1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健康信息、培养其各项技能及作出健康选择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从而为人群健康作出贡献。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21]。

2.2内容标准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物质使用和滥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相关的体育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心理卫生[15,21]。

2.3实施模式根据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课程指导5》,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其它课程加以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5]。

3日本

日本文部省根据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法规法令(《学校教育法》、《学校保健法》)制订了《学习指导要领》,它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权威性,如同我国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3.1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有关健康与安全的必要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与态度[15,22-23]。

3.2内容标准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的传统内容主要有性教育(包括艾滋病)、安全教育和饮食生活教育(包括营养和进餐)。1998年,随着新的“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基本方针”的提出,日本的“保健体育”教育也根据社会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其中关于保健领域的基本内容包括:“小学:身体的发育与心理发展,防止受伤,预防疾病,健康的生活;初中:身心功能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与环境,防止伤害,预防疾病,健康与生活;高中:现代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集体健康”[24]。

3.3实施模式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作为课程教育的内容,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含体育学科中的保健领域、保健分项、科目保健与理科、社会科、家庭科等有关联的健康知识,保健指导含年级活动的保健指导、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保健指导和学生会活动的保健指导。课程外的教育活动包括对具有身心健康问题学生的保健指导和对日常学校生活中的保健指导2个方面[7]。日本从2000年开始试行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学时为:小学三、四年级共8学时,五、六年级共18学时;初中3个学年共48学时;高中体育教育为7~8学分,保健教育2学分。日本的健康教育课时的安排特点是年级越高学习课时安排越多,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授课计划安排健康教育课时[23]。

3.4课程评价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1位,其次是能力和知识[25-26]。这与他们培养人格和终身健康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应该落实在健康的行动上,而态度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4中国

4.1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27]。

4.2内容标准教育部于2008年12月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分为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还划分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等5级水平,并把上述5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这5级水平中。

4.3实施模式199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印发了《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小学、初中每周保证0.5课时健康教育课,小学、初中以外的学校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讲座”[28]。健康教育课程在有关法定性文件中得到明确。

200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健康教育被明确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再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从课表中撤消了0.5课时的规定。健康教育课改为采用渗透、整合的方式来体现[1]。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各地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辽宁、重庆等不少省市重新明确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2008年12月教育部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4.4课程评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列入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5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5.1培养目标各国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既考虑学生现实健康的要求,又考虑终身健康的需要。

不同点:美国重视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15]。英国强调了对学生健康技能、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日本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促进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态度及终身健康的理念[25]。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的健康教育目标重视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包括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及终身健康的理念。与我国以往的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有了很大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更为接近,更符合当今全球健康教育的理念。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目标中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重视尚不足;对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仍有待提高,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社会客体来锻炼、塑造,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考虑比较少[29]。

5.2内容标准各国健康教育的共同内容包括: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安全教育;酒、烟、对人体的危害;食物和营养;身心生长发育;个人卫生及个人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环境卫生等[32-35]。

不同点: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内容标准中包括了情感健康、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和消费健康与公共健康等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要求。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中包括了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等内容。日本学校健康教育包括了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等内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对建立自信、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和异往等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将婚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等内容纳入了教育范畴。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健康教育正在向身体-心理-社会的新健康观迈进。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英美的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性教育内容,日本的社会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理念和内容,在将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健康教育内容标准时可以借鉴。

5.3实施模式各国健康教育实施的共同趋势是以一门课或多门课为载体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

不同点:美国大多数州,在《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强调通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同伴等共同参与)实现教育的目标[33]。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课程教育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的课时和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英国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以及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并提供了与相关学科具体健康内容的链接,通过“相关链接”或“提示”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同样使各科师资力量得到整合,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健康教育网络。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此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综上所述,如何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特点,建立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辅以学校多课程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模式,并将健康教育融入广泛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之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课时的落实是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各发达国家对此都给予高度重视。日本和美国多数州对各阶段健康教育课时都有具体的要求。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健康教育的指导强调:必须是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进行;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外的特别活动中也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在学校生活中给予指导,还要促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实践;培养能使自己终身健康、安全生活的基础[7]。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指出学校对健康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对于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是很重要的。以往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分配以体育为主,真正用来进行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使学生不能系统地接受健康教育[34-37]。因此,今后我国应重视和保证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课时和教学质量。

5.4课程评价各国健康教育评价的共同点是: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6,32]。

不同点:美国评价小组成员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评价小组成员多样化,评价结果透明度高。另外,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评价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值得学习和借鉴。中日两国课程评价的共同点在于注重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能力和知识。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对健康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结果评价也包括了知识、信念、行为3个方面,但目前尚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综上所述,我国亟待建立健全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促进评价小组成员的多样化,提高评价结果透明度。

6参考文献

[1]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2]赵香柳.美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历史沿革.科教文汇,2009(8):98.

[3]张蕾,刘海燕.美国的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基础教育参考,2007(7):18-22.

[4]王家仁.英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之研究.体育教学,2006(2):44-45.

[5]卢伯春.英国健康教育对我国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启示.体育教学,2008(11):41.

[6]余小鸣.澳大利亚学校健康教育一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335-336.

[7]齐建国,贾志勇.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中国学校体育,2000(5):65-66.

[8]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9]余小鸣,张芯,朱广荣,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2):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7-110.

[10]余小鸣,张芯,石晓燕,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3):学校健康教育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03-205.

[11]李明生.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1):102-105.

[12]陈华卫.中日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2:37-41.

[13]席春玲.当前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及其特征.比较教育研究,2003(11):20-24.

[14]侯倩,张杰.中国与美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之比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118-120.

[15]卢伯春.中、美、英、日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标准比较.扬州:扬州大学,2006:13.

[16]喻坚.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之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78-79.

[17]KannL,BReneRn,aLLenSwoRtHD.Healtheducation:Resultsfromtheschoolhealthpoliciesandprogramsstudy2000.JSchHealth,2001(9):266-278.

[18]JULieLG.SHppS2006:Schoolhealthpoliciesandprogramsstudy:Changebetween2000and2006.[eB/oL][2010-02-20].cdc.gov/HealthyYouth/SHppS.

[19]肖龙海,丁洁.中美中学健康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1):39-42.

[20]theCouncilofChiefStateSchooloffice(CCSSo).assessmenttoolsforSchoolHealtheducation.USa:CCSSo,2006.

[21]nationalCurriculumCouncil(nCC).Healtheducation.UK:nCC,1990.

[22]齐建国.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学科教育,2000(3):37-40.

[23]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24]齐建国,薛懋青,贾志勇.日本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10.

[25]阎智力,市丸直人,石井腾.试析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67-70.

[26]阎智力,顾渊彦.中国与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5):30-34.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北京:2008.

[28]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教体[1998]2号).北京:1998.

[29]廖文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国学校体育,2000(2):12.

[30]钱健.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0-123.

[31]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

[32]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33]孙雷.美国基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体育与科学,2006(5):90-93.

[34]顾怀婷,傅茂笋.浅析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8):561-562.

[35]李俭莉.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09(28):197-198.

[36]刘世宏,罗燕萍,祁为中.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现状分析.中国校医,2006,20(5):499-500.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篇2

(一)研究的缘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做了详细的阐述:“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国家已经意识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将影响幼儿一生的成长。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根据我们对幼儿园幼儿的调查显示(请参看附件1),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还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阴影,从目前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二)国内外研究简述

学者李槐青在文章《幼儿心理探究途径探讨》中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应加强家庭、社区、幼儿园相结合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但是缺乏实践研究的支撑,也缺乏操作性。学者姚本先和邓明在文章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中也强调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区、家庭合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目前国内的研究者把幼儿园、家庭、社区联成一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缺乏实践的研究和应用,也缺乏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与社区进行一个整合的深层次和系统性的研究,不能够深入挖掘幼儿心理状况,提出解决策略。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俊利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应该以训练为主,幼儿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他们通过触摸、感觉、行走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她认为感官训练是培养孩子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专家认为她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个体,缺乏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著名教育家加德纳认为幼儿表现出来的能力,初步获得这些发展并不需正规教育,这些能力的获得大多是通过透过幼儿世界或接触范围,自发性互动产生的,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演变对儿童的潜能发展至关重要。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齐利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创办了瑞吉欧方案教学,注重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参与,学校注重民主管理与合作,课程灵活多变教学注重研究、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国外的研究注重幼儿个体的智力及能力的培养开发,对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不够。

二、研究主要内容和目的

1.通过研究大沥镇各片区幼儿园中幼儿的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操作策略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更为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2.在大量个案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形成有效、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幼儿园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4.尝试通过实践研究社区委员会、社区医院精神科医生、学校三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探索一种“四位一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1.文献法:查阅幼儿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本园实际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2.问卷调查法:在本课题的前期、中期等时间段,下发一些教师、家长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家长对幼儿健康教育的认识等,可先进行问卷内容的征集,再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书面调查。使课题研究尽可能的真实、可信、有效。

3.个案观察法:有针对性地对观察幼儿某一情境下或某一方面的行为表现,并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其有效性,并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进行反思、总结,从而调整课题实施方案,使课题研究凸显实效性。

四、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启动学习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包括参加相关培训讲座,召开启动会议,对全镇下辖的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情况的调研,成立研究核心小组并分工布置任务。培训师资,开展园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第二阶段:初级研究阶段(2010年5月―2011年2月)。交流学习,提高认识,园园联合,形成片区幼儿园心理健康探究共同体,定期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支持,课题组定期交流、小结、检查工作,撰写初级阶段研究总结等。

3.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深入研究。(2011年2月―2012年2月)。扩大研究“统一战线”,探索幼儿园、家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和社区医院心理健康科“四位一体”的研究模式。包括对上一阶段的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4.第四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2年2月―2012年7月)。包括收集教师有关教案、经验总结、心得、随笔等工作资料,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并思考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五、创新表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研究方式及策略

本课题首次开展四位一体的研究即把幼儿园、家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联系成一个整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还有大沥镇各片区的幼儿园一起进行研究。这样为研究增加了联系为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机会,这些条件都为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分两大部分,四位一体的功能简述和四位一体怎样合作的。

简述“四位一体”各自的功能

1.家庭教养环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有研究表明0到6岁幼儿生活的家庭环境决定着幼儿长大成人之后的心理健康,换句话说,成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引发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0到6岁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儿童最初形成的人格特征,同家庭的初始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儿童教育工作者们有一个相当确定的观念,那就是任何形式的儿童心理问题,除非是源自于明确的身体疾病,否则,只有一个原因,即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影响所致。可见,幼儿的家庭教养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幼儿园不具有的,因此联合家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家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持久性和连续性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2.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把握不够,可能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此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最主要的一方就是幼儿园,显而易见教师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需要加强,这需要一些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弥补其理论不足的一面。因此,邀请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的心理资询师来幼儿园为教师做幼儿心理学方面的讲座,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疾病预防方式受到国家的关心和支持,常见的儿童传染病通过简易而有效的计划免疫使发病率急剧下降。其他的儿童常见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腹泻病、营养缺乏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下降。另外,医学模式也在改变,由原先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地被目前的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所替代,引起疾病的原因除了生物因素外,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后两者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因此,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的医生长期与患心理问题的儿童接触,对那些身患心理问题的幼儿的心理行为变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模式,这是家庭、幼儿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不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邀请社区医院心理健康科医生对教师和家长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对于整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概念;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用疾病或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从此规定中可以发现,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康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增强幼儿健康可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也有益于疾病的早期预防,是幼儿的幸福之源。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及其重要的影响。

一、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现状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其它各领域教育的基础,健康教育既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也是幼儿顺利参与学习、游戏的重要保证。但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重智力轻健康教育等,具体情况如下:

1.对健康概念认识模糊不清

目前教师对健康概念和健康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不够明确,对健康的多元化认识不清晰,仍局限在生理健康上,停留在个人化的健康概念上。对现在社会的健康观的多元性与整体性缺乏必要的认识。教师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很多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仅在保健和体育中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忽视了对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2.心理健康不被重视

有的幼儿由于家庭缘故、教育缺陷或者心理发展滞后等原因,出现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异常现象,如自私、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等。但幼儿园现行健康教育大多采用单一的生理保健的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在很大程度上不被重视,同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及家长功利化的影响,教师更多强调幼儿智力开发,忽视幼儿的人格培养和愉快体验。这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十分不利。从一些统计数据可发现,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须引起家长、教师及全社会的足够关注。

3.家园健康教育相互脱离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至关重要,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目前现状幼儿园和家庭中却相互脱离,教师认为只要对幼儿在园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幼儿回到家庭是否还能持续在园的健康态度和行为与其无关;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万事大吉,教育是教师的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此状对幼儿教育不利,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笔者具有多年幼儿教育工作经验,下面就结合自身教育体验来谈下健康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卫生教育

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获得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基本的生活知识和卫生知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能力,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使幼儿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如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保持环境整洁的教育及预防保健的教育等。

2.安全教育

主要是帮助幼儿获得和掌握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幼儿逐步懂得爱护自己和他人,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如生活活动的安全教育,交通安全的教育,自救自护的教育等。

3.身体锻炼

利用体育器械或自然物(阳光、水、空气)进行身体锻炼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全面协调地发展幼儿的体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适应自然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4.心理健康教育

即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包括:情绪情感的教育,良好个性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性教育等几方面。

三、结论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树立健康意识,培养良好行为。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是行为改变的较为成熟的模式。知(知识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健康知识的学习是终身的,在不同时期儿童对健康知识的了解不尽相同,途径也是非常广泛的,幼儿园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有目的是主要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健康意识是搞好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保障。

另外,家庭成员对于健康知识的了解会时时刻刻影响孩子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有赖于家庭成员的知识背景和习惯。再次是社会的影响,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标语、互联网等媒体,及专家面向大众的讲座、报告、咨询和社会针对促进大众健康制定的法律法规。人们接受了这些知识通过思考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和对他人的责任,形成信念,坚信健康的行为会对健康人生的价值,逐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健康行为习惯。

为了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来为生活环境卫生的改变,消除可能危害人们健康的隐患而努力工作,儿童的健康就有了保障。经过教育机构、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陈西玲儿歌在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运动状况及策略.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第2期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教育;渗透;路径

在幼儿教育中,健康教育不仅是重要的常识教育,这也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规律的重要向导。幼儿园时期日常教育工作的展开中,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非常重要,这会让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而这些好习惯则能够让幼儿长久受益。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在实践时展开方式和引导模式非常重要,合适的渗透路径会让教育的内容更充分地被幼儿接受,并且可以有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让幼儿在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常规活动中

以卫生教育为例,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从起床的洗漱、三餐卫生、用眼卫生、衣服卫生等都需渗透到一日生活常规中。如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唱“洗手歌”,让幼儿懂得活动后要及时洗手,从而避免细菌感染。生活中的这些细节是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以及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极为有力的教育素材,幼师不仅要善于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也要善于处理幼儿发生的各类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健康习惯不好,洗手不认真或者根本不愿意洗手,针对这种情况幼师可以采取和幼儿单独沟通的方式,也可以将这个问题在班级提出来,引起大家的重视。结合生活中的这些常规活动展开健康教育,不仅有着很好的实践基础,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起点。

二、专门健康教育在幼儿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专门教育是指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各类健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系统的健康知识,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以身体保健教育为例,教学中教师可情景表演、采取动作与行为练习法、讲解演示等方法进行专题教育。如在“用手卫生”的专题教育中,教师可通过形象的动画片来引导幼儿观察,然后以示范法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如何做,最后以“我能行”为实践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洗手,洗手活动中以歌曲激发幼儿兴趣,并以“比一比谁的小手洗得最白”为激励,从而让幼儿在活动中掌握洗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针对性强,教学效用明显,能够让幼儿对于相应的健康知识有更为充分的领会。

三、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机融合

可以将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灵活地和其他领域的教育实现有机结合,让彼此充分发挥相辅相成的效果。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仅仅是专题教育无法覆盖所有的内容,单一的教育引导方式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如果能够将健康教育和各个学科实现有机融合,比如,和语言教育、音乐教学、科学教育、美术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等进行灵活的结合,这会覆盖更广泛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上也会更灵活。比如,在将语言教育和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语言为指令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游戏,让大家在游戏中来学习相关的健康知识。这种跨领域的结合不仅让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更强,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更加理想。

四、幼儿园和家庭在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同样重要

很多幼儿家长将所有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工作都交给了幼儿园,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学到这些知识、常识和生活习惯后这些内容就会一直跟随。这是一种极为简单与片面的认识方式。某种程度上,幼儿的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于他们的影响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同样是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应当在教育思想理念上达成共识,并且积极展开家园共育活动。幼儿在幼儿园中学到的内容要让他们回到家后也积极展开实践,并且家长要给予监督,需要的时候还应当积极给教师反馈。只有两个方面形成一股合力,透过紧密的家园合作与家园共育,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度才会更强。

五、幼儿健康教育展开中需注意的问题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篇5

【关键词】幼教教育心理健康必然联系

目前,随着人们不断的在幼儿教育上发现各种问题,幼教教育的问题日渐白热化。曾有位著名的教育学者曾论断:“幼儿出生后4~6年,是幼儿形成健康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习得是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关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幼教教育的重要性关乎未来幼儿的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搞好幼教教育是教育走向新旅途的关键。

一、幼教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教教育,不仅包括对幼儿素质教育、技能教育、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等,同时,对幼儿的心理教育也是幼教教育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总的来说,主要是教育中幼儿能呈现出一种高效而满意的一种心理健康状态。从具体的来说,心理健康则是指幼儿的心理活动能协调一致和过程内容的完整,也就是说,不管在情感上、意志上、行为中。幼儿都能与社会相适应,也能保持着与社会并肩齐走。所以说,幼教教育不仅要关注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还要高度注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志:健全健康的意志品质。在幼教教育的过程中,当幼儿面临这困难时,不应该插手阻挡幼儿就解决问题的意志,而是在幼儿旁边不断鼓励他要自己解决难题,以至于培养幼儿面对问题时不依赖别人,而是通过自身的意志和智力来化解难题。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成长,幼儿的意志品质肯定对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的。也对幼儿未来路上面临难题时能用智慧和个人意志解决。

(二)通过帮助幼儿提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来健全个人的心理健康。人是社会中的一员,脱离社会这个大家庭,人就不能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所以,与人交往已是对幼儿教育不可少的必要阶段。从幼儿开始,让其体会到能在同学和朋友中友好相处的快乐和重要性,让其在相处过程中,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的方法。以此让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才能使幼儿避免形成孤僻冷傲的性格,才能让幼儿对整个社会充满着生活得乐趣和意义。

二、探索幼教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在幼教教育中,幼师扮演者重要角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幼儿的健康教育大部分还得依赖幼师的教育。由于最近各地不断爆出幼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虐待幼儿的行径,幼师揪住幼儿的耳朵提起幼儿的身体等这样的图片不断在网路上爆出,这些幼师的行为怎能得到社会的谅解。被虐的幼儿此刻心理不仅充满着对社会的恐惧,这种恐惧怕是几年也不能化解的吧。

幼师在幼教教育的地位作用是不可言喻的。但是,幼教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大多数幼师面临的难题,也是其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大多幼师的观念一直停留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上,大多数幼师只注重对幼儿的生理保健和技能传输,却不能很好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因此,幼师再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尝试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还要对新的有利幼儿教育的观念进行尝试。相信,幼儿在幼师的健康教育下,幼儿的未来成才才能更完整和更快乐。

(二)教学过程中逐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不断的再向前迈进,幼教的教育也不只是停留在原地,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革。但是,对于青少年的各种问题的出现,人们还得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只有幼教教育的成功,才能把幼儿的未来引到正途上,也才能让幼儿的成长避免现今的状况。所以说,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个刻不容缓的工作。在幼教教育中,作为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更要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放在心里,不断的在探索研究中向前进。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深切的体会其中乐趣,不断开发幼儿的潜能,改善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把实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让幼儿的在幼师的完整健康的教育下快乐成长。

三、家庭和校园环境的统一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其成长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心理学家也多次向我们证明,一个良好的健康教育环境可以调整幼儿的不良心理。所以说,在幼教教育中,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对一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多重要。

(一)家庭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基础的环境,家庭是幼儿来到这个世界中的第一个接触的环境,一个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极其家庭结构都是影响幼儿成长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家庭环境的变化也在加快,类似单亲家庭、父母忙于工作而忽略孩子和家长对孩子的期许过高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这些对幼儿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说,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庭是孩子第一接触的环境,而家长则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关键作用。教育是一个繁杂而长期的工作,由于家长的观念和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统一对孩子教育的认识是重要的。

(三)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固然重要,但在未来的十几年,孩子多接触到的是都是校园环境,所以,幼儿时期,幼教教育与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幼儿只有在健全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悉心教导及校园教育完美结合下才能才会在未来路上走得更远。

结语:

幼教教育不仅仅是幼师的主要责任,也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幼教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对其成长的关键还得是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这项工作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幼师、家长还有社会完美的配合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幼儿的成长关乎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他们是祖国未开放的花骨朵,只有悉心的呵护和栽培下,他们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因此,只有让幼儿接受健康完整的教育,我们才有可能在将来目睹这些未来之星绽放的风采,也才能培养出在生理和心理完整健康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欧新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篇6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虽然并不具有学校教育那样强烈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育人员,但它可以按照预定的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地配合学校进行培养和训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正常进行,从而比较顺利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身心健康成长;家庭教育还可以对遗传和环境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其积极因素得以充分发挥,消极因素得到或受到限制,以保证个体全面和谐地发展。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人们越来重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

那么,如何搞好幼儿家庭教育,特别是如何搞好独生子女的幼儿家庭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千千万万家庭面临的共同问题。许多家长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优化家庭教育,发展幼儿家教做出了贡献。但是,毋庸讳言,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以致于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下面主要探讨当今社会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搞好幼儿家庭教育。

二、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接受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3岁之前的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一一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当前,随着家庭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基于对子女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和理解。我国家庭教育历来有重视子女智能培养的传统,但这多是源于传统利己教育观念与学而优则仕的名利思想,认为“子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为最大限度地壮大家庭,子女须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家庭利益至高无上。“教子有方”、“家教不严”成为中国人对父母教子能力的评价,认为“教子成才”是人生的一大成就,教子不善让他们无脸见人。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家庭教育观念在当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有调查显示,有光宗耀祖观念的家长占53.77%。许多家长为把子女教育成才,不惜财力进行教育投资,不仅对学校选择一味追求名牌,也指向校外,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课外辅导班中,使得家庭教育的功能被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教育投资代替家庭教育,二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这种异化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涵,无法为幼儿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支持。

(二)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差

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前者指家庭生活的环境、幼儿游戏环境、全家一起活动等设施型的条件,这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改善,一旦产生,较为固定;后者主要指家庭成员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操作性强,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当前一些家庭存在着“环境污染”:电视、录像、音响,让幼儿耳濡目染了声色暴力;有些家长沉溺于等不良活动中,洗牌声、吆喝声、笑骂声夹杂,乌烟瘴气,幼儿处于自由放任当中;有些家长忙着做生意赚钱,疏于管教,经常用钱应对幼儿的要求;有的家长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些恶劣的家庭环境,模仿力强的幼儿在言行举止中会直接仿效,而且“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幼儿人格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久远影响。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教育事半功倍,而家庭环境不良或某些不良因素,则可能使教育事倍功半,甚至完全抵消。

(三)幼儿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幼儿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溺爱式与专制式。计划生育实行20多年以来使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式,必然对幼儿百般溺爱,衣食住行,大大小小事务,一概包揽。家庭的溺爱直接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或目空一切、胆大妄为或性格孤僻、胆小退缩,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难以健康成长。有的幼儿家庭教育则相反,只有一个,家长们出于“好好管教”的用心,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从幼儿时代,“严格”要求孩子,甚至于虐待儿童。在家庭教育中,认为幼儿无所谓独立人格、自尊心,家长总是高高在上,权威在手,说一不二,专制式地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只有单纯服从,出现差错,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置幼儿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家庭缺乏宽松的环境,自然无法形成健康的心态,最终会导致孩子性格自卑,心理不健康。

(四)幼儿家庭教育内容不合理

现代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居多,作为父母,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家里面除了满足幼儿的各种物质需要以外,还特别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和投入。许多做家长的在幼儿很小时就制定出学习计划,要求幼儿学习一些比较复杂、枯燥无味的内容,比如英语、奥数、珠心算等等,每天把幼儿弄得疲惫不堪,还没等到把这些知识学完,幼儿就已经兴趣索然了。当前,幼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智力教育,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知识教育,轻视道德教育;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单项发展,忽视全面发展等等。这种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改善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的对策

(一)更新幼儿家庭教育的观念

幼儿家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对幼儿的一生甚有影响。家长不仅是幼儿认识物质世界的启蒙教师,更是幼儿建构精神世界的启蒙老师。子女成长,家长有责。家长不仅要对幼儿的一时一事负责,更要对其一生一世负责。“对0—3岁的婴幼儿来说,家长应关注的第一位是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所谓“教育”和“训练”,而是要创造温馨的亲情氛围,以多种方式对婴幼儿表达正向的情感,以亲近、亲切、亲热的态度和柔性的方式与婴幼儿进行社会往。”[1]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应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点在于儿童身心成长的健康,促进儿童社会化,避免家庭教育陷入盲目智力开发的误区;使家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形成科学的教养观念、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

(二)营造良好的幼儿家庭教育环境

“每个孩子要在身心上健康成长,就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环境”。[2]专业指导人员对家庭进行指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参观、个别指导)帮助每一个家庭营造活泼、亮丽、健康、安全的环境,使每个家庭环境满足婴幼儿生活、娱乐以及情感交流的需要。

再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角是家长。因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注意言传身教的正面教育。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成为幼儿表率,是幼儿可以模仿的对象,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言行一致,追求真善美,更好地塑造家长的角色,为幼儿提供现实的规范和导向。其次,良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保障。在现实中,和睦幸福的家庭的孩子积极向上、活泼乐观、人格健康;反之,孩子性格常常偏激、仇恨、压抑,人格残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家庭的气氛一定温馨祥和、十分宽松,必然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温床”。再次,家庭内部教育要保持一致。(1)要育思想,这种统一思想是指在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致。(2)家庭成员之间要主动配合,在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合力。(3)当出现矛盾时,应背着孩子协调。

(三)坚持爱而不溺、严而有格的幼儿教育方法

“教有法,教无定法”,幼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固定的章法可遵循。在具体的家庭生活中,最终就落在“管”字上。管理的对象是幼儿,所以就体现为“爱中管”,也就是,要努力做到爱而不溺、严而有格。要本着“民主、宽容、自由发展”的教养原则,以身作则,做好孩子学习的榜样,以理服人,同时,对鼓励与惩罚的运用要合理恰当。

(四)大力推广科学的教育内容

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家庭教育的任务能否完成。合理、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家庭教育质量的保证。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知识、思想、品德、生理、心理、生活、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品德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之处。不能擅自扩大家庭教育的范畴,尤其不宜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转移到家庭来完成,家庭教育虽有知识方面的教育,但实质上是生活常识,而学科性的知识教育主要在学校完成。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学会做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使孩子有正义感、责任心、义务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教育内容上要力求丰富全面,重视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建设学习化社会,开展全民教育理应立足于家庭实施科学的教育,造就健康的儿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育,梅仲荪.起步之路如何走———上海关注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研究的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1999,(12):37—42.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篇7

【关键词】社区教育家政教育心身保健教育审美教育

trialdiscussiononthebasiccontentofthecitycommunityeducation

GuoXuexian

【abstract】Communityeducationisthemaincontentofthe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ofacommunityandalsoisthenecessaryconditionofimprovingtheresidents’culturelevelandgeneralquality.throughthegeneralanalysisoftheinvestigatingmethodandliteraturemethod,thecontentsofthecommunityeducationincludetheenfant,thehousewifery,thehealthprotectionofbodyandmind,themorality,theaestheticsandthelaw,whichhasopenouttheconnotationofcommunityeducationandmainvalue.

【Keywords】CommunityeducationHousewiferyeducationHealthprotectioneducationofbodyandmindaestheticeducation

社区教育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基础,是基层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从目前我国社区的发展状况看,社区教育的重点是推行社区公众教育,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人接受教育、人人参与教育为宗旨的社区公众终身教育。它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有效形式,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最佳途径。具体活动形式有:

1.社区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也叫学前教育,是有关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所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为幼儿园,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儿童身心获得正常发展,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由于幼儿是对社区依赖性较强的群体,所以幼儿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单位办幼儿园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个单位不管大小都办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幼儿教育归向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每个家庭的情况看,家长为了安心生产、工作和学习,减轻教育子女的负担,都希望就近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就为社区的幼儿教育提出了社会需求。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每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为以后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的因素都为社区的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社区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抓住机遇,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从幼儿园的选址、设计、设备、教师、教育方针、教育内容等都要精心策划和落实,以创新的精神、现代的观念、服务的宗旨办好社区的幼儿教育。使居住在本社区的幼儿在社区内就能受到良好、优质的教育。

2.家政教育。家政教育是与家政服务相对应的教育活动,在社区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因为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及其家庭,家庭是社区组织的“细胞”,家庭的科学管理和文明幸福,是社区稳定乃至社会发展的基础。

家政教育是向社区居民进行家庭科学管理教育,涉及每个家庭及成员的现实利益,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内容有:家庭育儿、心身卫生与保健、营养与配餐、家庭理财、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布饰与审美、家庭关系的调适等。家政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家政教育使人们增长家庭生活知识和家庭管理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管理和建设家庭,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的人生质量,为建立文明、和睦、温馨、幸福的家庭作出贡献。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政服务开始走向社会化,进行家政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家庭的文明、幸福是社区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

3.居民道德教育。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既要重视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也要重视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社区居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自觉的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参与和落实。社区教育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社区管理工作之中,逐步形成道德教育与社区管理,自律与他律互相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社会舆论等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地引导人们的道德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居民的道德素质。使道德教育真正的起到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确立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习惯的作用。使居民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修养、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4.居民心身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心身卫生和保健问题越来越重要。人生的质量、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文明都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使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心理健康的人一般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热爱生活、积极工作,有较强的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特别是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突出、尖锐,社会竞争激烈,面对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很难适应的,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人生的幸福需要心身健康,事业的成功需要心身健康,社会生活也需要心身健康,现代社区建设和完善更需要心身健康。心身健康是人民维持正常生活,参与社会活动的必需条件。社区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们进行心身健康教育,使本社区居民心身健康、人格完善,自觉地约束自己,主动关心他人,使社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5.居民审美教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有理智和道德,还要有审美的情趣和知识。审美是人们对美和美的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激情、一种欣赏和评价,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审美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思想情感方式,它以情感、启示、满足、成功、愉悦等特殊形式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审美实践活动能通过各种美的形象来触感,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作用。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审美修养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面和内在需要。不仅表现出人们审美的心态,还使人们从美的高度来审视现实和参与社区管理。因此,社区教育必须把对居民的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审美的知识和能力,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从而使居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社区、热爱祖国。

6.社区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们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社区要经常组织居民学习法律,特别是与社区成员生活密切相关的婚姻法、民法、财产继承法、老年人保护条例、青少年保护条例等内容应当反复宣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让人们懂法、守法、用法,不仅人人遵守法律,还会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走向法制化。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文明社区建设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建设社区的精神文明,发展社区的先进文化,必须有法律制度作保障。而法治建设落实如何,公民学法、守法的程度如何,又取决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只有二者的密切结合,才能提高人们塑造理想人格的主动性,增强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总之,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的逐渐完善,城市社区的教育问题凸显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及和睦幸福,更关系到社区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和社区工作者必须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来落实。

参考文献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篇8

[关健词]: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特殊需求共同关注基本原则主观心理感受心理体验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模式显然对心理教育是不恰当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班会课让学生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二、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心理教育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

今天,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练轻心理保健的误区。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同时建议家长:(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对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选择地满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绝他人对其子女的心理帮助或象对待感冒病一样轻描淡写地处理子女的心理问题。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现代家庭与学校都必须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不过,老师与家长广泛涉猎学生或子女保健的常识,建立和谐的师生或亲子关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时地发现并正确的指导孩子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同时,借鉴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借助自己、孩子、老师和社会多方位的力量,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开展孩子心理保健,是能够取得效果的。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篇9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教育对策

随着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及由它所引致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美国,单亲家庭占全部家庭的25%,所以西方国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成熟。在中国,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这一既不属于未成年群体,又不完全成熟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缺乏系统性,因此出现校园中逐年增加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种种问题。如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健康乐观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已成为当今高校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一、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特点

不是所有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都有心理问题,但是单亲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模式,被称为破碎的家庭、不正常的家庭模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肯定是巨大的。在单亲家庭这个特殊的家庭形式中,其教育模式肯定也是特殊的。在缺少父爱或者母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和所受的伤害必然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1.心理素质较脆弱,心理障碍较突出。单亲家庭大学生沟通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不高,心理障碍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孤独、自卑心理严重。作为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他们失去父爱或母爱,从而造成他们内心孤独、自卑、忧郁、缺乏安全感。二是抑郁、冷漠心理明显。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自我封闭,甚至会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冷漠、反感、敌对的心理。三是嫉妒、叛逆心理作怪。他们不相信并排斥周围的人,常常表现出性情暴躁,遇事更多地通过打架、斗殴等行为解决,四是神经型或精神性心理疾病,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经历而患有一些严重的心理失常病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单亲家庭大学生中患有这些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

2.价值观念扭曲,品格修养不良。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价值观严重扭曲,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价值主体过于自我化。在行动的取向上缺少奉献精神,以自我为核心;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滑向了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三是价值目标庸俗化。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在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生活情趣趋于低级化、庸俗化,经常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书刊、影视作品,沉迷网吧,甚至存在一些越轨行为;四是价值目标短期化。由于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认识不足,因而表现出目光短浅,追求行为短期化。

3.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社会责任意识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较低,缺乏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因此在接触社会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障碍。一些单亲家庭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牢骚满腹,缺少社会责任心,没有民族自豪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缺少关爱和怜悯,甚至对社会、对他人产生抵触情绪。个别单亲家庭大学生因在社会中受到过挫折而对社会、国家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往往通过破坏公共财物、破坏社会秩序等消极手段发泄自己的情绪,这无论对其自身素质的完善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不利的,应引起关注。

4.对网络的黏附性较强,易沉迷于网游。网络的特征与单亲大学生的性格间有天然的黏附性,单亲大学生在计算机使用时间、上网时间和上网费用方面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黏附性所形成的主要危害是网络成瘾,单亲大学生网络成瘾比率比普通大学生高出三五个百分点,其中成瘾的主要形式是网络游戏成瘾,深知自己的症状却苦于不能自拔。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有针对性地对之进行管理和心理干预应成为一种常态。

二、单亲家庭大学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残缺。“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当代欧洲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这样说。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这些子女由于身处不完整的、破碎的家庭,生活环境有所欠缺,家庭教育更存在缺憾。据有关部门统计,由于残缺型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单亲子女在性格和心理方面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猜疑心重、承受能力差、逆反心理强、看问题易走极端等。孩子在家庭变故中忧郁寡欢;缺乏父母关爱,又让他们身心发展迟缓,出现学习和社会适应不良,需要学校和家庭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2.社会教育的偏颇。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排斥和歧视对单亲家庭大学生也产生程度不同的负效应。作为弱势转化概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单亲家庭仍然被社会价值观念和态度视为另类。他们(特别是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困境并没有像其他弱势群体一样受到其他成员的关注和同情;相反,社会往往将其视为青少年犯罪、社会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的源头加以贬低和反对,并且把单亲家庭所存在的困境归因于当事人的道德和个人行为选择的必然结果,从而把他们排除在政策调节和援助对象之外。

3.学校教育的失调。相对于贫困生、后进生,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似乎并不是很突出,所以辅导员在正常情况下关注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单亲家庭大学生会误认为辅导员不管也不关注他们。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存在问题的及时解决。

4.个人心理素质低下。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存在问题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性格都是属内向不稳定型的,属于黏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因此,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是导致各种问题出现的内在因素之一。

三、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人生阶段,而单亲家庭大学生在高校中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学生,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关爱和亲情,内心倍感孤独,渴望友谊和交流,如果高校不重视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就会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甚至走向极端。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单亲大学生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单亲家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增强政治观念、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并且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号召力和感染力,学会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避免空洞的说教。另外,还要因材施教,有意识地针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注重调动单亲家庭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升华。

2.积极关爱单亲大学生,建立单亲家庭大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应当着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对他们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关照、行为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家庭的教育方法如何,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先当好家长的“知音”,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如此。

3.引导单亲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老师要多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同学、老师都很重视他们,尽量缩小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避免他们感到窘迫、难堪和不安。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认识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发展个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联系实际,所以还要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开展各种社会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学生从社会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理念通过老师的引导,内化为个人的素质,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4.利用好网络平台,加强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单亲大学生不再独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正以迅猛之势向前发展,它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互联网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将国内外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链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容量庞大的信息库,其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心理问题诊断与治疗及心理问题预防与支持机构的联络等,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资源,极大地拓宽了高校师生的视野。通过网络传播手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及时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等。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产生正能量。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培养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途径。中共中央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地配合,学校应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家庭作为孩子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在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结作用不容忽视。家庭结构、家庭经济,尤其是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更应引起社会、学校与家长的关注。教育不能仅仅靠学校,家长是孩子身心是否健康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基本人格已经形成。大学阶段是他们完善人格和完成自我统一性的关键时期,此时家长的人格特质对孩子极具影响力。与家长的沟通要讲究实效性,注重及时性;做好全面性、持续性沟通;真正做到沟通的双向性。

美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基本原则是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即相互联系性,只有加强不同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才能实现教育的逻辑一贯和整体化发展。”这种逻辑的一贯和整体化的发展具体体现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刘胜良.教育失衡: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孙静等.高校单亲生教育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1(17).

[3]刘媛等.单亲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1).

[4]郭素琴.关于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探讨[J].理论视野,2012(2).

[5]李萍.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辅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家庭健康教育基本内容篇10

关键词:幸福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4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教育部通过多方措施,增加贫困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学生比例。据统计,国内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约占学生总数的20%,甚至一些偏远地区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达30%~40%[1]。随着国内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社会和家庭压力逐渐增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呈现出的心理问题也逐年增多。近年来,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已经从单一的物质扶贫转向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双管齐下,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愈显重要。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

幸福是每个人都渴望的生存状态,是人类生活的主题。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幸福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教育手段,人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由此看来,教育必须重视幸福这一重要内容,幸福也必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更应融合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目标与过程应该是内在统一的。

刘次林[2][3]认为幸福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的幸福情感,培养人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能力。一方面是要把幸福作为教学内容,即“教幸福,学幸福”;二是应把幸福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融合到教育的过程中去,让师生双方都体验到幸福感,即“幸福地教,幸福地学”。侯静敏[4]认为幸福教育不是一种口号、模式或专题教育,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一方面,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学生正在接受的教育其过程本身应是幸福的过程。张毅[5]认为幸福教育的内涵是教育首先必须是幸福的,除此之外更要让学生拥有幸福能力。

因此,幸福教育应该是培养能够寻找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人,使人拥有幸福的情感体验和幸福的能力。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技能从而有获取幸福的能力;二是教育过程应该是幸福的,让学生收获幸福情感及幸福能力。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应客观合理的调查和分析,文章从积极心理状态和消极心理状态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积极心理状态

一是自我接纳。调查[6]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没有明显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容貌、现状、学业情况是接纳的,对出身贫困的家庭也是接纳的。二是乐观心态。湘潭4所高校60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1],82%的学生“敢于直面困难,主动克服”,50.7%的同学不在乎自己是否贫困,仅看重自己是否优秀。因此,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改变自己及家庭经济状况的自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成功持乐观态度。并且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三是韧性较强。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较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他们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拥有感恩社会、自尊自爱等优秀品质。在实际工作中作者也发现,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在公益活动中更加积极,显现出更强的感恩奉献意识和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二)消极心理状态

受家庭经济环境影响,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负性心理特点比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显偏高。一是自卑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负性心理特点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卑心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自己出身差,经济条件不好,平时衣食起居不如周围同学,且生活习惯也有较大反差。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较弱,使得他们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自尊心挫败,表现出较强的自卑心理,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敏感、自我封闭和排斥他人的特点。二是幸福感低。研究[7]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显著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常常自我封闭,抑制了他们的自信心,长时间的压抑自己,因此较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地需要为未来的幸福而忧虑,而不能更好地享受现在的幸福情感。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支持相对较差,从而导致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的减少。三是负性事件多。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历的正性生活事件无显著差异。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有家境贫困、父母离异或下岗失业、疾病和自然灾害等。

三、幸福教育视野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幸福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幸福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追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幸福是人对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等实现的心理体验。关于对教育这个概念的释义,广义来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从狭义来说,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定义,都表达了教育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本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终极目标也是幸福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也指出,人的需要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的满足和情感体验,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也是幸福最高层次的追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幸福教育的必要手段。《辞海》中释义,幸福是“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因此,幸福的直观体现的是人的心理体验,与个人的心理特征,例如需要、动机、态度、性格、气质等内在因素密不可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心理健康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产生幸福体验的重要条件。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身的自我满足感,拥有幸福的情感体验。而且,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够帮助人树立适当的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感,正确调整自己面对挫折的心态,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个体对自我的认同和接纳,从而体验快乐,收获幸福。因此,实现幸福教育,必须有心理健康教育做基础。

(二)幸福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的和方法

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多倾向于能力培养和励志教育,关于幸福教育的内容较少。分析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幸福感不强的原因可以发现,幸福教育的缺乏是一个重要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幸福感较低,而且获取幸福的能力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幸福教育做支撑。幸福教育不仅为人的物质需求和幸福奠定基础,同时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幸福拓宽了深度和广度。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他们的个人心灵成长,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包括潜能的发挥和自我实现的理想。幸福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的,它不仅要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幸福的体验,而且更要让学生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法,让学生从体验幸福教育的过程中真正从灵魂深处感受和获得教育。因此,幸福教育是让学生尽可能地既在教育过程中切实体验到幸福,又在幸福体验中真实获得教育。

四、幸福教育视野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才发展体系

幸福教育一个核心目标是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技能从而有获取幸福的能力。根据文章所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出于对自己现状和未来幸福的忧虑中,高校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与帮扶重点应该是构建成长发展体系。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发展的指导在重视专业素质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自信心。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打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和志愿服务平台,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为克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特点,学校要积极打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和志愿服务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在实践和工作中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增强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是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了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础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起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要塑造榜样人物,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展“自立自强先进个人”评比,用榜样的力量激发他们内心的自我认同感、乐观心态和自立自强的信心。

(二)以传授幸福为内容,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体系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很多高校已建立了多级心理危机预警、预防、干预机制,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很多消极心理特点,也是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问题较为严重的人群,高校更必须重视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体系。在幸福教育视野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应以传授幸福为内容。

具体措施如下:1.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将幸福教育带入课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较低,除了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还要把健康的幸福观传递给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幸福观,知道什么才是幸福,才会产生幸福体验,而幸福体验是幸福产生、持久保持和加强的重要因素。2.通过团体辅导、心理剧表演等活动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强化他们的自我接纳、乐观情绪和责任感等积极心理特点,改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敏感等刻板印象。3.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档案,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组织各项心理活动,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协助他们树立信心,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建立反应快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三)以体验幸福为方法,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条件和身心发展过程有别于其他学生,自卑、敏感、幸福感低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尊重。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要,要尊重他们的行为习惯,理解他们的情感、积极关注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增加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幸福,从情感上激发他们的内心动力,鼓励他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充分地尊重与理解。通过真挚的情感、善意的言行,激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其体验幸福,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二是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尊重、理解和积极关注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学生幸福感的培养,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验到学校及社会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以及师生、朋辈之间的理解和支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重新建立起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三是采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混住的住宿模式,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朋辈间的安慰与支持,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焰,邱显清.根据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2]张勖.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3]刘次林.“幸福教育”论的100个观点(一)[J].校长阅刊,2006(9).

[4]侯静敏.走出幸福教育的误区――兼论幸福教育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

[5]张毅.幸福教育的必要张力: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J].教学与管理,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