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8:42

农业发展问题篇1

一、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的制约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资源环境的约束是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省一些高质量的耕地大量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目前高产田面积为196.53万公顷,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5.49%。黑土地腐殖质层厚度已由五六十年代的平均六七十厘米,下降到现在的平均二三十厘米。水资源严重稀缺,我省人均占水量约为1203.5m³,约占全国人均占水量的60%,亩均占水量约为477m³,约占全国亩均占水量的30%,全省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0%。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导致环境透支的原因就在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我省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2公斤,远高于世界亩均8公斤的平均水平,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农药的使用也不够规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我省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应对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于粮食生产对农户收入提高的贡献过小,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或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2015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占农业总人口的30%左右,如果包括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的兼业型劳动转移,比重更高,留下务农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正是由于农村优秀劳动力的流失,造成农业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导致吸纳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和主动抗灾的能力弱,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解决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5年我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89%,经济作物为6%,其他作物(主要是青饲料)仅占5%,产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调。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大宗农产品的库存充裕,粮食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我省体现得尤为明显。我省是玉米主产省,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4.8%,产量达到了2805万吨。受此影响,虽然国家2015年下调临时收储价到1元/斤,2016年推行价补分离的政策,但粮价仍大幅度下降,目前我省玉米平均价格仅为每吨1450元,严重制约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出现倒挂,国内粮食价格每吨比国际高出600元、棉花价格每吨高出3000元、大豆价格每吨高出550元、食糖价格每吨高出400元。而2008年只有大豆价格倒挂,目前玉米、小麦、大米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挂,这意味着国内农产品涨价的空间受到挤压。与此同时,生产成本提升越来越明显,由于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租金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如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使农业的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受价格和成本的双重挤压,致使种粮农民从每亩地上所获得的收益增加并不多。化解“小而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省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看,粮食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民户均规模经营在10亩左右,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二是影响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应用;三是农民经济实力弱,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四是融资难等问题使得粮食生产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困境,粮食生产和流通效率低下。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

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2000年以来,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六连丰”,2016年粮食产量突破743亿斤,位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987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260斤,位居全国第一。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需已从过去的紧张状态转向结构性过剩,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肉、蛋、奶、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需求的安全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由原来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向追求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靠物质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目前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人均耕地占有量也无优势,所以仅仅依靠物资资源投入来发展农业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因此,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的进步又取决于农民掌握新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生产经营的一体化也要求农民具有现代经营观念和经营决策能力。因此,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追求拼生态、拼环境向注重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变。以往增产靠化肥、治病靠农药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对我省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环境的承载力基本上达到了极限。因此,我们不能再走拼生态、拼环境的老路,而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地力涵养好,尤其是要把黑土地保护好,制定出严格的保护制度。同时,还应不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形成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格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虽然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但家庭土地的小规模经营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日渐暴露,出现了科技成果推广难、质量安全监管难、农民获得金融服务难、农民收入增加难等问题。克服家庭小规模经营局限性的出路在于农业组织制度的再创新,扩大单个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因此,应结合我省人多地少的实际,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以专业经营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农业发展问题篇2

杭州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确立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思路。六年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完全符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1.1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题

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的过程,是推进一、二、三产业统筹发展的过程。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47亿元、农业加工产值437亿元、农业第三产业产值8亿元,与2002年相比,分别年递增8.86%、15.53%和41.7%;是加快城乡生产要素互动的过程。在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业投人的同时,工商资本投人农业由2002年以前的每年ro亿元水平,提高到近六年每年20亿元以上的水平;是拓展农业功能的过程。在注重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有机统一的同时,不断拓展农业的休闲、文化、教育等功能,休闲观光园区和农家乐达280家,投资规模28亿元,营业收人8亿元,是2002年的6倍。

1.2体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杭州发展都市农业,首先确定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茶叶、蔬菜、水产、花卉苗木、竹业和节粮型畜禽等六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蚕桑、水果、干果、蜂业和中药材等五大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粮油、生猪两大传统产业,积极兴办农业休闲观光第三产业的思路。目前,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74%,比2002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第二,体现了农业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都市农业发展中较好地体现了生产发展与污染整治并举,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统一,杭州绕城沿线内完成畜禽禁养,全市已完成畜禽规模场整治209家,建成生态型水产养殖基地6万亩,实施肥药减量增效控污工程,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0余万亩,建立肥药双控示范区37万亩。第三,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品牌建设,已建立无公害基地167万亩,比2002年扩大6倍。有910个农产品通过了“三品”认定,比2002年翻了五番,两项均位居全省第一。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步提高。

1.3体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坚持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建成并命名28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资产205亿、利润14.8亿),连接基地(包括省外)科3万亩,带动农户30万户。二是农业品牌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有143个产品被评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116个产品被评为市级以上著名商标。三是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重视农产品市场建设,已建立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53家,年成交额120多亿元,在市外建立营销网络300多家,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建成使用。

1.4体现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

坚持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上。整合全市农业科研资源,组建市农科院,较好地发挥了杭州市农业科研和推广的龙头作用。有81个项目通过市级以上鉴定或验收,获得各类成果奖励34项,培育或引进新品种70个,组织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53.2万亩。全市实施80项重点技术推广和农业丰收计划,建立了责任农技员制度,提高了科技到位率。同时,农业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农技推广的作用明显增强。坚持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在促进农业对外开放上。2007年,杭州农业创汇企业202家,出货值125亿元,协议引进外资4.28亿美元,内资56亿元人民币,提高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另外,杭州市还有104家企业在市外建立各类基地300多万亩。

1.5体现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作用

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都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9.93万亩,建成标准养殖塘9.97万亩,规模畜禽场463个。农业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机总动力达313万千瓦,比2002年增ro%,大棚设施n.64万亩,比2002年增68.35%、年均增长ro.98%,建成都市农业示范园区329个、面积59.44万亩。

1.6体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功能

坚持公益性和经营队伍建设相结合,加快构建覆盖全程、综合经营、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已建立各类农业服务组织99家,专业合作组织667家;统一服务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统一服务面积100多万亩;社会化服务的领域得到延伸。社会化服务从以前的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包括流通、加工、农资、保险,农资配送、农机统一化服务、租赁服务等。

2杭州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资源柬赋不足带来的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

杭州人均耕地0.4亩,土地资源有限,且后备资源不足。因此,杭州农业发展难以靠量的扩张,要着力研究、探索培育产业竞争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内涵,走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之路。如何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上下工夫;如何在资源集约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上做文章。

2.2家庭分散经营方式带来的如何提高规模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问题

杭州农业生产的主体在较长时间内仍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分散经营为主,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快培育多元化农业新型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3农产品质t要求提高带来的如何保障农产品质t安全的问题

农产品千家万户小生产、分散经营,质量监管难度大;农业生产周期长,产品涉及储运、保鲜、加工、流通等环节,影响质量安全因素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近年来频发的农产品质量事故,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信誉和消费信心。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2.4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带来的如何提高生产者积极性的问题

农业是弱势产业,总体效益不高,并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同时,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差,生产方式落后,工作环境艰苦。如何提高效益,规避风险,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者积极性,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可回避的问题。

2.5农业科技供给不足带来的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业科技应用和推广有很大进展,但农业科技到位率和贡献率总体仍然不高。另外,生产者科技素质偏低,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的力度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这些都影响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3建设杭州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3.1坚持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以优势品种为重点,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要实现“两个转变”:由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转向发展优势特色品种为重点,实现从“百花齐放”向“一枝独秀”转变;由发展农产品生产转向发展品牌农产品生产,通过品牌整合、品牌带动做强做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以功能区建设为重点,提升“米袋子”、“菜篮子”生产水平。杭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粮、菜主销区,要千方百计稳定现有生产水平。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定主产区粮油和蔬菜面积。2008年杭州市开始实施的粮食、蔬菜功能区建设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要研究不断深化功能区建设的成功实践。一是要拓展功能区建设内容。从粮食、蔬菜拓展到畜牧、水产和经济作物等产业;二是要延伸功能区建设范围。从市级延伸至区(县、市)、乡(镇)和村,实现四级联动;三是要提升功能区建设水平,把功能区建成旱涝保收的稳产区、先进科技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带动区和高产高效的示范区。最终使农民得到实惠,产业得到发展,竞争力得到提升。

—以投人品监管为重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以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为保证,进一步健全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形成市、区(县、市)有内设机构,乡(镇)有人管的监管队伍;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为手段,落实监管责任,形成责任明确、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以加强农业投人品监管为重点,落实源头监管措施,形成农业投人品依法管理、规范使用,农资市场秩序稳定、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为突破口,加强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管理,形成产品准出、市场准人、检测跟踪、信息公开、溯源管理的监管体系。

—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物流、营销等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并举,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农产品加工业要扩大规模,加快产品升级,做优做强,通过培育品牌硬、实力强、带动力大的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加工附加值。流通要多管齐下,减少环节,产销对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抓好专业市场和产地市场建设,加快培育流通经纪人、专业户和中介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流通主体。—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为重点,增强农业发展能力。要针对杭州市农业资源不足的现状,着眼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度,充分利用市外土地资源,建立农产品基地;鼓励杭州市农产品参与全国、全球市场竞争,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三产,拓展农业功能,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结合,农业功能集聚的新型农业综合体。

3.2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构筑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和统一服务水平。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转让、人股等多种形式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程度。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要针对千家万户经营为主的实际,特别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有效机制,在政府扶持的同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找准定位,围绕农业生产技术重点,抓住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要落实载体,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实施一批技术领先、综合配套、成效明显、农民欢迎的适用型技术;要培训主体,农民是科技应用的主体,要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建设,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果;要健全体系,形成以市级科研、推广部门为主导,区(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骨干,乡镇和企业科技人员为基础的农技推广网络,进一步落实责任农技员制度,加强联合协作,实行上下联动,落实农技推广责任。

—建立健全农业执法体系,保障农业发展安全。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部门职能的重要体现,是保障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要依法管理与执法监督相结合,常态管理与专项行动相结合,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相结合,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要突出农业执法重点,高度重视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系产业健康发展和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信息工作要整合资源。各类涉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综合性信息网络;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载体,发挥农民信箱、网络、短信、报刊杂志为农服务的作用;要注重信息效果,提高信息的引导性、指导性和时效性;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形成信息与信息接受相对接,平面信息与视听信息相结合,专业队伍与整体推进相配套,省、市、县与基层相联动的信息工作体系。

3.3坚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御灾害能力。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中低产田改造工作,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和质量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农业装备改善,推进农机化进程,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发挥多方面投人农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工商、社会资本参与,农民投工投劳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农业发展问题篇3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经济;经济发展

1新常态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1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农业发展差异化明显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成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受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影响,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也得以拓展,同质化的农产品在竞争中的优势被抑制[1],农产品品种的划分也更加合理,农业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明显。

1.2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的融合程度加深

经济新常态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为农业技术的革新提供了条件。随着大量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业经济对于传统因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技术水平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经济也呈现出集约化、自动化、机械化的特征,对于技术、经验、管理人才、资本的依赖程度加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1.3农业发展更具特色化和多样化

经济新常态优化了农业结构,农业经济的增长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现代化的农业园区、多功能粮食生产区成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休闲观光类农业为农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2],衍生性的农业消费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结构呈现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延长了产业链。

2新常态下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常态下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要立足于区域及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政策扶持。密切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既要提高粮食的基本产量,又要保障粮食的质量。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针对农民关注的资源和补偿问题,积极制定应对措施[3],消除发展生态农业的经济顾虑。

2.2重视科技创新与劳动者的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推广创新型技术,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支持。重点研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实现多学科技术的有机融合,提高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关注农村青年劳动力,培养能适应农业技术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职业型农民。

2.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贯彻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立足于农产品的基本价值规律,摒弃传统粗放式的市场供应模式,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以全局性的视野优化农业的发展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开发与升级,搭建集生产、存储、供应于一体的产业平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针对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区域经济和地理特征,各级政府提出引导性的发展策略,推动本区域农业发展的进程。

农业发展问题篇4

1国内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土改、农业合作化等阶段过渡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每一次农业经济改革,我国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从农业经济支援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经济发展等,都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同时也逐渐的结束了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让农民走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 

农业经济在发展的时候,也出现了比较突出的几点问题。首先,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后、经济规模较小,没有完善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机制。其次,由于农耕收益连年降低,很多农民都放弃了在农村务农,反而大批量的进入城市务工,由于农民没有城市户口,所以在务工期间无法得到公平的人身安全保障与福利待遇。最后,由于农民大批量走出农村,所以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这就造成农村土地资源无人耕种、利用,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恶化。 

2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三农问题的原因 

2.1未能建立有效的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制度 

当前,我国农业耕地面积保持数量大、分布区域广、地块较小的特点,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实现规模化管理与现代化生产作业。其次,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时候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碍与制约。在文献查询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2/3都开始选择进城务工、放弃农业生产,这些离开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大多数都是青壮年,他们占据了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的6成以上。而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数妇女、儿童、老人,这类人不仅无法适应繁重的农耕作业活动,同时对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的操作方法也完全不懂。因此,农村地区大片耕地荒芜,农业收入不断降低。最后,青壮年由于看不到农业收入的提升,反而只能继续进城务工。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最终导致国内三农问题越发严重。 

2.2农村发展没有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性保证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投入短缺。长期的投入不足,使得乡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通讯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普遍落后。农村公共卫生建设欠账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刚刚起步,支农资金严重分散。虽然国家免除了农业税,但是农业依旧有很多其他重担。受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速上涨、医疗、教育资费不断增高的影响,农民依旧要面临“花大钱治病、花大钱上学”的问题。 

3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建设部级三农综合改革协调部门 

三农改革已经走入了深水区中,而各自成形、各顾各的的传统农改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在三农改革的实践中,政府继续建设部级的机构设计、统筹规划、协调三农工作的开展。协调机构要能够不被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行业利益所左右,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着眼长远、深谋远虑、系统设计、全面推进。 

3.2关注农业,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快速构建 

習总书记在农业调研工作的时候就说过,要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在农业经济改革中,一定要控制好改革的发展方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度。在发展中,依旧要以农业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推动家庭、集体、合作、企业联合不同形式农业经营的发展与创新。要继续推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确保农民获得土地经营权,通过对农民不动产统一登记,做好农民土地经营权的认证,从而提高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让农民对承包地具有占有、使用、收益、转让和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担保的权利。加大农村土地的流转力度,成立市、县、镇、村四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平台,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让更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朝着专业的大户、村级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其他商业实体流通。 

3.3坚持因地制宜农业发展原则 

由于我国地理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发展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在三农问题的处理中,首先,要回报农民:根据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式,“以工补农”的发展模式必须进一步完善,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因此,党和政府应该积极的取消农民的各种负担,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免除农村义务教育费用、降低或消除农村税费,提高农民的生活待遇,降低农民生活、生产压力,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次,要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我们常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来构建,绝不可照葫芦画瓢。应当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人民群众意见构建县乡政府和政府部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改革”。最后,要依靠农民,对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如果政府缺乏了人民群众的监督,那么在权利欲望的影响下,就会开始膨胀、腐败,变成人民的敌人。所以,党和政府要依靠人民监督政府工作,时刻和人民站在同一立场、统一战线里。

    3.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当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工作的开展必须重视农业科技,要不断提升农业自主创新水平,推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现实转化与运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与速度,实现农业的集约、清洁、安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另外,要主动探索全新机制与农业科技成果走进农村的方法;要建立以技术指导为枢纽、示范户为典型的连接农村农户的新型技术传播网络;要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全经费保障机制与公共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推广条件,改善人员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做好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鼓励农民实施农业机械化管理;要为农户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科学价值,树立保护性耕作理念,并通过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实施、推广,改善耕地质量。要继续推进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的方针,着眼于农机农艺融合,突出粮油生产机械化、高效农业机械化两个关键,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机械,积极推进水稻机插秧、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现代高效农业机械化、机械化秸秆还田等新技术,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尽快实现水稻和麦子生产全程机械化,极大地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3.5通过新型农民的培养打造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三农问题的处理,要积极的利用农村地区现有的人力资源,通过增加投入等方式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升务农人员综合素质,为三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首先创新培训制度,选拔优秀农民进行培养。其次要建立城乡统一、公平就业机制,保障入城打工农民的权益。最后要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學、医疗等问题,提升农民工社会地位及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4结语 

三农问题事关民生发展,并且对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提高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改善农村地区人口的经济收入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泉丽.关于加强农业经济发展对策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7(04). 

农业发展问题篇5

[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三农”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只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才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最终解决“三农问题”。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是指世界上生产力最先进的农业。目前现代农业大体上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经济发达国家已达到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根据世界农业的发展状况,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用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代替人畜力的工具和设备;二是在农业中广泛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代替了过去单纯依赖经验的传统技术,农业生产已越来越需要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三是农业生产日益社会化。其基本趋势是在农业企业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密切,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的联合企业。所有这一切,又使得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现代农业,从其结果看,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从土地生产率来看,单产大幅度提高。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在农业已现代化的国家,一个农业劳动力能够耕种几百亩、上千亩耕地。农村经济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工具装备来武装农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以及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来管理农村经济,从而把传统的落后的农村经济转变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村经济。

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可从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中窥见一斑。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业劳动力份额由75%下降到10%,英国大约用了三个世纪的时间,美国大约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日本用了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农业劳动力份额从50%左右降到10%左右,法国用了一个世纪,日本用了半个世纪。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农业必须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

1.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农产品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的需要

从2006年的情况看,我国城镇居民对植物油、肉禽、蛋类和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分别比农民高15.5%、47.7%、133.3%和200%。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快速推进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必须保持稳定的持续增长。

2.发展现代农业是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二是淡水资源短缺;三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3.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我国农业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和投人品的利用效率。

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实际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农业和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主要是:

1.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当前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思想,在政策上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坚持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

2.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全面取消农业税收,对农民实行各项直接生产性补贴,中央财政建立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奖励补偿机制等。这些都标志着具有我国特点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一些地区就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它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2000年以后,国家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城镇化道路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农业发展问题篇6

【关键词】重庆;农业产业化;对策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是一个典型的山城;辖区内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等河流,多山多河的特殊地理特征造就了重庆丰富的农业资源种类,具备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新时期,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对农业发展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为此,重庆只有依托自身特有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才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一、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体产业,依靠龙头产业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把农业和农民引向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重庆市的农业产业化真正起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首先,重庆市已经形成了粮食、蔬菜、水果、烤烟、中药材、养猪业等十大主体产业。各区县也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产业,比如,涪陵的榨菜,石柱的黄连等等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其次,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不仅自身规模逐步增大,而且也带领周边农民实现增收。依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重庆市的国家龙头企业共有31家,有5家企业的资产超过5亿元,太极集团有限公司固定资产达到15.1亿元。最后,在农业产业化的刺激下,重庆市农业发展迅速。依据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个季度重庆市第一产业增加值756.32亿元。在华静和王玉斌等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实证研究中,重庆的综合得分为-0.3440分;其中,合作组织发展因子的得分为-0.4404分,龙头企业发展因子得分为-0.2488,经济实力发展因子得分为-3306分。重庆在全国各省市的排名中处于靠后的位置;与西部地区相比也远远低于四川,属于低水平层次。

二、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化经营困难

规模化经营就是集中使用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实现规模经济的过程。我国自从解放生产力,将农田归给农户以后,虽然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农民也被束缚在仅有的小块土地上,据统计重庆人均土地面积不到1亩,在人均不到1亩的土地上既要种粮种菜还要种经济作物。农户经营规模小,分工不细,规模化效益也就无法体现出来。当然这也受到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制约:1、自然条件差以丘陵、低山为主的重庆在过去的十年里,遭受旱灾和水灾的面积高于其他西部地区。其次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老化。近年来,虽然重庆农田水利化建设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但横向比较而言,提高的速度还不够。2.土地流转问题尚未解决重庆自启动优质瘦肉型猪工程和优质粮深加工以来,2011年生猪规模户出栏量占的比重提高到近10%,家禽等规模饲养出栏量占的比重在30%左右,但是这种发展速度依然缓慢.分析其原因,关键在土地流转不畅。一是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二向来视土地为命根子和生存保障的农民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流转经营权;三是流转效益不高,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目前重庆出租的每亩流转费一般在300公斤左右稻谷(折价收入)/年,部分农民认为流转费用较低,期限较长,不愿意全部流转。即使流转也要留一部分自种自食,这样一来流转出来的土地很难“连成片”,规模经营无法有效实现,影响了规模经营的推进速度。

(二)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农户适应市场,农户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是农村经济调整的难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则是是连接市场与农户间的桥梁,农户能找到龙头企业也就不愁找不到市场,龙头企业一方面能够为农户进入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对农产品品种和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目前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能力小,主要制约因素如下:1、资金不足目前农产品虽然价格有所提升,但是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的销路还不是很宽,企业的效益难以提高。在这样的状况下,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销路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2、人才缺乏农业企业在招揽科技型,知识型高端人才方面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劣势,大部分高科技人才更愿意在都市里面工作生活,而不愿在地理位置较偏的农业企业任职。大部分的农业企业基本没有专门农业科研人才,这样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3、农产品质量不高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人民对日常食用的农产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市场上也出现了生态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词,这些农产品既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也是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但是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不符合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不符合质量和安全的要求。由于长期追求单纯的收入提升,使得农药,化肥,添加剂甚至对人身体有直接危害的化学品都没用在农产品中。特别是近年来,市辖区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导致很多农业企业为了错开销售高峰期,采取喷洒超量高激素等化学品来促进农产品尽快上市。从表一可看出虽然从2012年开始农药的施用量有所下降,但施用量依然很高;而农膜的施用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三)农民素质不高,农技推广慢

发展农业农民是主体,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农民。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是否能够真正的实行,所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就成了解决农业产业化的一个先决条件。目前重庆大部分地区农户养殖特别是大部分的散户都是主要靠传统经验,再加上个体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小,使用机械化操作有些大材小用,大部分农户还是采取手工劳作的方式。个体农户经营分散,科技人员上门辅导收效不大,这也导致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不高,限制了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从目前来看,重庆农业良种推广利用比较成功,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作用发挥得小,具体表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村基层农技推广实际上已无人具体落实,农作物生产新技术推广没有了辅助力量,推广应用速度减慢,农业新产品研发力量薄弱;基层畜牧水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特色产业人才队伍普遍缺乏;肉牛良种繁育难度大,品种改良工作慢;肉羊品种改良力度不够,优质种羊保种、引种和试验、推广经费短缺;鱼饲养成活率不高病虫频繁发生,疫病防治难度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市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三、促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土地流转困难主要是农民难以割舍对土地的依赖,阻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实行土地投资入股,在土地所有权上实行股份制,将土地所有权作为投资入股,将所有权和收益权相分离,这样农民既不丧失土地,还可从依据土地获取土地收益,这也方便了土地进行集中规模化经营。二是实行土地反租,即以乡村集体组织作为主体,将土地反租出去,这样也方便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也可以减少土地流转的阻力。

(二)壮大龙头企业的带动力,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接

从龙头企业自身而言,要壮大对农民的带动力,首先要树立市场意识,对市场进行调研,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对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绿色,原生态餐桌食品。其次树立效率意识。龙头企业要充分的运用网络营销,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产品的输送速度。从与农户的合作方面而言,政府要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以及农户的合作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采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农户”或者“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通过中介组织,拉长利益链条,较好的解决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衔接问题,减少了龙头企业和农户合作的交易成本。

(三)加大农业科技和教育力度的投入

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都必须以科技为支撑,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更需要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支持。鉴于重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确保农业发展的资金刚性投入。在增强科技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大对农业基础的投入,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对农业资金进行风险管理,鼓励社会各类资本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使农业科技深入到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方面;三是构建中国式的农业教育体制。在农村推行农业的中高等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农业义务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永川区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编号:ycstc,2015rc9005)。

【参考文献】

[1]刘峰.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及建议[J].理论研究,2015(10)

[2]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1(10)

[3]华静,王玉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4)

农业发展问题篇7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创新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优化,以市场为导向,旨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打造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多方、多环节参与的生产经营体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主要模式。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应该依据农业产业链的运作特征,提供适应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金融服务。现有农业产业链融资是延续生产、贸易领域的融资创新方式,与传统融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扩展了金融机构的授信条件,打破了以往抵押贷款可授信资产范畴。产业链融资方式关注点是产业链整体绩效表现,将对产业链的整体评估作为可授信依据。对产业链上企业的评估则更关注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地位。二是资金流动仅限于产业链内部相关交易,依据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资信,发挥放款资金的辅助监督职能。三是产业链融资以其实现的相关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虽已广泛开展,但还是不够深入。因此,金融机构应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链特色,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金融创新服务。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1、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园区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以园区内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对象,利用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的业务合作关系,实现农业产业链上资金循环流动的金融服务。由于园区产业链上的参与经营主体在业务、资源、信息、技术及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依存性,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增强了农业产业链上参与主体的信贷能力,实现了金融机构和产业链参与主体的利益。

以杨凌农业示范园区为例。杨凌示范区是部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目前已形成科学农业园区、农业中试园区、农业综合园区、农业观光及休闲带、生活服务区等七个功能区,园区规划面积83000亩,耕地面积61656亩。就杨凌示范区产业特色,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示范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引导下,制定了一系列为园区产业参与者资金支持的相关政策,并进行了探索实践。2009年,杨凌农业示范区开始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实践试点,开展了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物资、设施、知识产权等抵押贷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农村不动产,扩大了农村信贷的担保物范畴,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链上参与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至2013年6月末,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6400万元,余额2900万元。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为更好地服务于杨凌示范园区进行各种合作创新服务。杨凌示范区在国内首创农业生产保险“银保富”,为生产农户提供了生产保障,这一举措为生产农户、中小企业进一步扩展了融资渠道。目前,杨凌示范区为生猪生产、大棚蔬菜提供的保险支持已获得银行贷款8千万元;发放的基于订单的抵押贷款2288万元;2015年11月,国内首个农科村镇银行在杨凌农业示范区成立。

2、政府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指政府立足于地方产业的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出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设立合作社,鼓励农户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在基地内发展产业链条,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对信贷供需双方有利的融资模式。政府在此环节不仅充当媒介,还要为信贷供需双方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担保和撮合下,促进金融机构与产业链参与者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以陕西南部的茶叶产业带为例。陕西的主要茶产业区分布在汉中、商洛、安康地区。陕南以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优势资源使得陕南茶业成为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直以来,陕西省政府特别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其作为重点产业来抓。陕南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和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已成功打造了“商南泉茗”、“汉中仙毫”、“秦巴雾毫”等知名茶叶品牌。陕西目前的茶园面积160万亩,采摘面积108万亩,总面积在全国排第9位,茶叶产量为4.4万吨,全国排名第13位。陕南产茶区有21个县、涉及26万农户,共计500万茶产业链参与者。茶产业链的高效发展直接影响着产业链条上参与者的经济效益。茶产业以茶农的源茶供应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在龙头企业带领下,以市场为导向,旨在提高茶产业链经济效益,打造茶产业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拥有多方、多环节参与的生产经营体系,很好地将生产农户、茶产业基地、行业龙头企业联系起来的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链产业组织经营模式。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对陕南茶业实施“投行与商行联合”、“融资与融智结合”的金融创新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主要以农户、合作社、企业为合作模式,产业链上龙头企业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生产订单,规定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必要时为生产农户提供生产物资、技术指导,并按合同约定价格统一收购、加工。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以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间的业务往来提供信贷服务的。

以陕西华圣企业(集团)为例。陕西华圣集团是以苹果产业化为主导,业务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投资、房地产开发、商贸旅游、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大型综合集团,是陕西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华圣集团由陕西华圣果业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延安华圣三农科技服务公司、宝鸡华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华圣果业国际进出口公司组成,打造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模式。华圣集团旗下的华圣果业公司投资3.5亿元,打造了目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仓储气调库,最高储存量达4万吨;同时还引进了世界先进的果品分选线,每年可实现苹果储存、加工能力达5万吨,苹果生产能力及规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华圣果业集团在陕西农业发展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下,成为陕西鲜苹果出口的王牌企业。陕西苹果全国有名,出口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优质鲜苹果70%以上都出自华圣。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农户、生产基地、企业”为合作形式,向华圣果业提供贷款支持,华圣果业目前已建成苹果园、苗圃园各2000亩,并先后在20多个苹果县设立了生产基地,参与生产果农1.2万户,实现果农收入6000元,响应了政府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号召。

三、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因素分析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尚不成熟,处在初期阶段,农业经济弱质性本身也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缺少吸引力。目前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稳定、风险较大等因素,抑制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除了以上因素,陕西省农业产业化中组织结构发展层次低,相关配套服务水平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部分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但行业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也使得金融机构给与农业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生产农户提供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再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发展。农业经济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生态,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防病虫害系统在农业生产保收方面都存在瓶颈,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2、农业产业链结构不健全,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由于农业产业链上的参与者自身实力和信用状况不同,产业链上的融资主体的资金来源也不同,使得金融服务主体之间很难形成协作,产业链上的融资渠道存在差异化,使得资金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流转效率低下。产业链融资中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龙头企业的信用担保,一旦龙头企业出现经营风险或信用危机,风险会涉及整条产业链的参与者,会出现产业链的动荡,甚至崩溃,这都会影响产业链外部资金提供者的融资意愿。再就是现有农业信贷资金期限短,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不匹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整个生产周期资金占用时间较长,而且农业生产面临较大自然风险,一旦经营不利,金融机构面临较大信贷风险。而金融机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更愿意提供期限较短的贷款。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健全,能够满足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多样化金融服务还有待探索。

3、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涉农贷款风险大

由于农业经济的本身弱质性,保险机构开展的涉农保险服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陕西省在2012年正式开始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品种有16个。虽然农业保险险种广泛,但很多险种的开展并不深入。由于陕西省保险机构在农村覆盖面低,全省整体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低,农业经济季节性强,定损复杂,使得保险业务的管理成本较高,利润减少,保险机构对涉农保险缺乏兴趣。农业抵押贷款仍以固定资产为主,缺乏多样性,把一部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也制约着农业产业链的融资效果。陕西省的担保公司大多数是由政府牵头或出资成立的,他们的服务领域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广大生产农户开展的担保服务所占比重较低。

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改善建议

1、优化农业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在农业产业链发展中,龙头企业充当了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金融机构应重视对链条上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应该深入企业调研,开发适合不同农业产业链特色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服务,如农产品半成品、成品的存货、应收账款为抵押物的质押贷款。同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据其业务关系的需求提供贷款、贴现、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和号召力,规避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从而带动整条产业链的效益提升。

陕西省拥有部级农业示范园区,要充分利用示范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业示范区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其在技术培训与科技推广方面的功能。大力支持陕南、关中、陕北等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依据当地资源打造农产品品牌优势,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拉动农业经济增长。

2、加强金融创新,畅通资金渠道

资金在产业链各节点的顺畅流动,是促使链上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关键,同时对于产业链条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应该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推出定制化、差异化的产业链融资服务模式,以适应不同产业链特征的资金需要。如对于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模式应重点关注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经营状况、综合信用水平;对于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链,在融资模式中应以政府担保为基础,采取银证合作方式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对于以园区为主导的产业链,其融资模式应以整个园区为依托,积极探索股权、信托、电子化融资渠道,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此外,金融机构还要与龙头企业、协作组织、物流等其他参与机构加强合作,借助互联网优势,扩展融资渠道,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职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3、加强金融合作,完善涉农保障体系

金融机构在广泛开展涉农业务的过程中,应严控信贷风险。首先,在业务的选择和办理过程中应规范业务流程,严格审核信贷参与人的资质,对产业链上的资金进行全程监控。其次,应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产业链参与者信用评价档案,联合政府等产业链服务机构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对信用较好的参与者在贷款利率、审批项目等方面提供优待政策,对恶意违约的参与者采取相应惩罚措施,以期建立诚信、健康的农村经济环境。最后,还应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继续扩大涉农保险的覆盖面,积极落实明确农业险种的赔付政策。尤其进一步对偏远地区实施优惠政策,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的风险补偿标准,激发农户的参与积极性。建立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金,来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积极培养各类农业担保机构,解决涉农企业融资担保能力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旭华、杨凌:实践: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启示[J].西部金融,2013(1).

[2]张志刚:陕西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3(11).

农业发展问题篇8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产业集群;乡村振兴;陕西省

庞程等指出,为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提升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建设现代农业的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机制[1]。卓武扬等指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升级农业产业集群,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与高校的合作,加强涉农企业自主创新;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集群的内部组织结构,提高各类主体参与农业产业集群的积极性;重视农业产业链延伸,注重特色农业品牌策划,不断拓展销售渠道,促进特色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2]。唐燕指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市场推动以及政府、农户和加工企业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乡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禀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注重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和规模化经营等,全面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3]。已有的文献论述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等,对于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农业产业集群的含义及特征

从古至今,农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经济市场环境的改变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产业集群应运而生。农业产业集群的出现满足了经济发展需求。农业产业集群,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联系密切的生产者、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能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增强农业产品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4]。实质上,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产业的更高级组织形态,是“带状经济”“链状经济”“区块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再升级。农业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有以下5点。一是网状的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涉及众多相关的产业服务部门和组织,具有产业链长、易产生新的分工环节等特点,逐渐分化和吸聚越来越多的组织,使得农业摆脱自给自足真正实现产业化。二是农户是基础单位。农户是农业产业集群的重要参与单位,他们为基群内的企业提供产品和原料,同时需要企业和组织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众多农户的参与使得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三是建立完善的农业合作体系。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代表众多农户的利益,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和政府机关等进行集体谈判,维护农户集体的利益,约束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盲目竞争行为,这催生了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四是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周围农户发家致富,带动了地区经济腾飞,增加了税收,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提升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五是地方文化根植性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特性、地方情结使得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文化根植性,地方文化色彩浓厚,农业产业集群各具特点,各不相同。地缘、人缘和历史文化使当地的农业产业集群不容易进入,一旦进入易形成稳固的联系,社会资本增加,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2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具备良好的地理优势,纵跨3个温度带,拥有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三大自然区,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生态多样,特色鲜明,同时拥有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农业科研机构),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诸如苹果、小麦、玉米、红枣、牛羊肉奶制品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副产品。然而,陕西省在具有众多优势条件的情况下,其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特色农业产业链松散

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链衔接相对松散,产业链层转化率低,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延伸存在不足,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高附加值农产品较少,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2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

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特色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品牌美誉度低,所拥有的品牌影响力较小。以陕南地区茶叶生产为例,茶叶种植区域相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产业效应,没有形成一个代表性的茶叶品牌来打响市场[5]。

2.3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组织化程度较低

陕西省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培育滞后,集群内企业、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网平台搭建不完善,相互提升的效应在集群中表现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陕西省地处中西部地区,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市场经济的带动。同时,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缺乏以龙头企业为代表来搭建企业与农户间、龙头企业与散户小企业间稳固的合作共赢的具有辐射性、带动性、提升性、协同性和约束性的合作共赢平台,以整体提升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3积极推进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3.1抓住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评选出的2020年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陕西省黄土高原苹果产业集群和陕西关中奶山羊产业集群名列其中。在发挥特色优势、优化区域布局的统筹协调发展原则下,陕西省应以特色产业为优势领军,推动农业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小平面”延伸至“大集群”,相互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化为“互助共赢合作”,以此作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撑点,以区域优势产业为表率增大辐射圈,进行互助学习、借鉴经验、对口帮扶,合作共建产业融合的服务大平台,推动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3.2转变农业的单一功能

传统农业的主要功能是保证食物供给,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功能发生了改变,在保证食物链供给的基本需求上,其又被赋予了经济、社会、产业、科技等多元化功能[6]。陕西省吸引外部资本和外出务工人员回归投入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加速向休闲、生态、投资、观光和文化等新农业集群形态方向转型发展,为农业产业集群走上复合型道路奠定基础。

3.3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

要充分发挥科技在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中的支撑作用,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及无人机等先进技术,推动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高水平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拓展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3.4注重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发展

陕西省要注重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中区域地理品牌、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等的打造,发展龙头产业,树立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加强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延伸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链,拓展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深度、广度。

3.5提高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组织化经营水平

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特色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大力扶持涉农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导,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小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公司”的组织模式,提高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组织化经营水平[7]。

农业发展问题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基本生活都离不开农业经济的支持,立足于长远角度,为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必要性。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农民素质、基础条件等问题的影响,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制约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处理好此项问题,必须正确对待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处理好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一、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农村的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科技含量与经济含量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外部基础环境存在限制性,大大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科学性发展。若基础条件相对薄弱,会对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等产生遏制,最终会威胁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在农村地区,市场认知不足,无法及时了解市场中农产品的发展趋势,对农业技术把控力度不足,这样会逐渐与市场相脱离,进而竞争力会大大降低。

(二)农民素质相对较低

我国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且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是农村当地的劳动力素质都偏低,村中的优质人才纷纷涌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大都是老人、妇孺,导致农村生产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会降低生产效率,制约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展农业生产时,由于农村素质偏低,生产加工与管理水平受到制约,缺乏先进的技术要素,进而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构成威胁。

(三)缺乏完善的农业经济制度

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若想实现对农业经济的约束,必须建立相配套的农业经济制度,借助经济制度来约束农业管理行为,继而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由于部分政府对在农业技术投资、资金投入等方面不够重视,农业经济投入制度相对缺失,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限制。

(四)环境污染问题相对严重

当前,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匮乏等问题变得异常突出,一旦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形成一定的污染。由于农民的思想意识相对缺失,缺乏水资源保护、耕地资源保护思想,进而导致污染面积逐步扩大,最终会减小农业生产面积。此外,环境污染问题与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再加之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更为严峻,最终会威胁农业经济。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强化农业基础建设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准备基本的农业技术需求与基础条件,在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必须要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要素与资源要素,以此来提高基础设施的应用效果,以带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展农业生产c加工,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要素,只有具备足够的技术保障与技术要素,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基本的技术支撑。此外,相关政府部门应重视发展农业经济,及时培育新品种,重在发展低碳经济,加强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予以治理,引进先进的农产品栽培技术,以求更大程度上的提高农产品产量,这样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创新,利于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满足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农民必须具备足够的素质要求,掌握最为专业、精良的栽培技术,掌握更为熟练的栽培流程,是提高农业经济水平的重要前提。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关注,在农村成立农技培训中心,针对多种种植技术进行培训,这样才能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利于提高劳动力生产水平,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大学生深入到基层,及时为农村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与思想,以乡镇企业为发展的重点,进而接受更多的劳动力人才,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三)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均衡性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而对农业生产结构予以调整,结合农业经济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农产品,以求实现农产品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为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应充分根据地区与政策来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将农业与其他产业类型相互融合,以实现农业经济相互带动的效果[4]。为达到理想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应适时适地的改变农业发展形式,提倡集约化发展,将发展的重点集中在技术革新与规模化经营方面,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四)重视发展生态化农业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发展生态化农业成为必然要求。若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遵循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对农业经济中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与资源问题等相对严峻,为处理好此项问题,必须重视绿化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既能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可提高农产品经济水平。在开展农业生产时,必须做到节水、节能,将“绿色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之中,这样可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适度降低资源的损耗率,利于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且提出要建设新农村,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突破。为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优化农业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部门应及时了解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农业经济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倡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周毅.浅析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13).

[2]罗一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6,(05).

农业发展问题篇10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式;问题;探讨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同时农业也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是促进社会建设以及保障国民需求的关键推动力。乡镇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以及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1.1环境优化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改革,农业经济也取得显著提高:第一,硬件方面,农业水利设备的发展和建设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汛以及抗旱能力,同时,乡镇在进行农业水利建设的同时,还改善了居民用水安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间接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第二,软件方面,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在乡镇得到快速传播,同时,农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利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在国家和党的强调下,乡镇农业部门针对市场混乱的情况进行及时治理和整顿,为外资进入奠定环境基础。

1.2增长方式优化

第一,当前,农产品逐渐由以往的单一品种向特色精品方向优化,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很多农业精品都取代了以往的普通产品,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第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农业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以及果业生产方面,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经营方向也由以往的单一式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促进乡镇经济更上台阶。

1.3经济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向合理化、科学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生产模式也由以往的单一模式逐渐向运输、服务以及餐软为一体的综合性结构,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乡镇人均收入的增加。

2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发展观念陈旧

当前,我国一些偏远乡镇依然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同时,农业人员的思想依然十分保守,缺乏上进心和进取心,受到传统发展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双重影响,农业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一些乡镇虽然拥有比较好的资源,但是农业人员只重视农作物的种植和开发,忽视了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资源浪费。

2.2农业人员素质较低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分析,我国乡镇农业从业人员都严重缺乏专业生产技能,同时,文化程度较低,小学文化甚至文盲占农业人员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同时,随着乡镇青年人员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人员除了孩子就是老人,乡镇劳动力呈现下滑趋势。

2.3市场环境落后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呈现多样化,乡镇农业发展的效率以及水平一直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整个市场缺少合理性和规范性,经济发展的形象和理念与实际不符,例如,我国重庆乡镇地区,虽然耕地比较多,但是其发展更加重视工业,很多乡镇居民也弃农从工,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

2.4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当前,我国乡镇地区由于体制的约束,缺少资金用于改善技术,融资量、外部资金以及乡镇农业经济投资很少,同时,政府扶持资金的预计和安排十分有限,对生产技术以及市场发展十分不利。

2.5基础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很多乡镇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用于农业的水利建设十分缓慢,甚至一些乡镇依然秉着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本没有修建水利设施,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解决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相关对策

3.1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针对一些比较落后的乡镇地区,一定要转变农业人员的发展观念,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吸引投资,起到招商引资的作用,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并且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2提高农业人员的素质

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培养农业人员的素质,从农户中挑选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对农业生产抱有热情的年轻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其成为专业技术领头人,并且实现以点带面,由这些专业技术领头人带领所有农户开展农业现代化经营和生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3.3创新农业技术

首先,要创新乡镇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提高乡镇农业科技研发基地以及乡镇农业研发中心的建设速度,完善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以及人员招聘机制;其次,乡镇政府一定要大力宣传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促进农村研发中心的发展;最后,政府要创设优质的技术环境,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新方式,改善投资环境。

3.4实现产业化运行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往的单独生产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乡镇农业一定要实现产业化运行,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投资,丰富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同时,政府还要进行宏观的调配和整改,在调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与其他产业充分结合,通过互进互补的形式,实现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5加强基础建设

当前,我国一些乡镇由于农业基础建设比较缓慢,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快速发展当地的农业水利建设,购置以及兴建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实现现代化生产;其次,在扩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同时,还注重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从以往的原材料供应转变为具备特色的产品销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我国乡镇农业经济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创新、农户思想意识需要改进,进而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乡镇农业研究者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而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鲲.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5,(3):1-2.

[2]王继翠.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14,(4):49.

[3]吴根英.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经贸,2015,(2):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