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5:39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教学理念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早在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我们可以利用此模型来理解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漂浮在水面以上的冰山,同时还包括潜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所代表的是学生的知识内涵、学习能力,这一部分能够通过日常的培训和教学活动来加以培养;而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所代表的则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等等,这一部分是学生内在的体现,很难通过外界的标准来予以测量。水面下的隐性部分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却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长远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构建

1.紧密围绕语言建构来开展教学活动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主要渠道,而字与词的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最重要基础。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要着重培B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小学生顺利完成对语言的建构。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程应当以汉语拼音、笔画学习为主,这些基础知识均可以被划分到语言建构的范畴中。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语言运用教学则需要围绕字、词、句来开展,通过一些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语言的建构方法。例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应合理定位教学目标:①熟练掌握在文章中出出现的12个生字,独立运用这些生字来组成词语;②理解“五光十色、茂密、一大串”等词语的含义,懂得它们在句子中的运用方法;③理解文章对葡萄架进行描写的句子,尝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进行造句;④透过文章内容来理解葡萄沟的风土人情,感受少数民族人民所具有的热情。小学语文教育者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学生的教学重点为文字结构与拼音;中等学段中的学生要能够独立运用字典等工具来自行理解生字、生词的含义;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透过文字表面来领悟作者的情感内涵。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逐渐形成,为其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实践中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重点考虑课程切入点与课程类型选择这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深入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闪光点,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巧妙运用好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

课程切入点的正确选择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保证,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教学文章都有着多个切入点,每一个切入点都代表着不同的理解角度,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切入点,例如,文章的文本内容、文章的创作背景、文章的环境描写以及文章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切入点之前,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学段目标、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等。

课程类型的选择可以从如下的两个角度来进行开展,一方面,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包括识字写字、文章阅读、口语交际,等等;另一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类型大致可被分为导入课、复习课程、讲评课程以及写作课程,等等。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育者还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来开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单元导读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综合训练课程、交流共享课程以及读写联动课程,等等。在充分了解了各种类型的教学课程以后,教育者就要从中挑选出最为适用的一两个课型,同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来找到读与写之间的连接点。

3.探寻“素养―养成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完成了上文中所介绍的两个教学环节以后,教育者就要更进一步细化现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在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教学基础之上,全面落实“素养―养成型”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要我学”的学习状态成功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状态。

在深入研究“素养―养成型”的教学方式之前,教育者要着重领悟素养的构成机制。素养本身具有多元化与综合化的特点,它并非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简单罗列,而是需要学生在同时具备这几样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并应用好所学内容。因此,简单的教学与训练并不是形成素养的最有效方式,教育者应当深入学生的内在来进行激活,通过主体亲历、实践体验以及自主建构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形成。

素养同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成长经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性,通过在课堂中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将会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让他们深入地参与到价值判断的全过程中,继而同情境内涵形成相同的情感色彩,产生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吕慧.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6(3):72.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累运用

“核心素养”,是教育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词,对于每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除了生活中的体验,更多的则来源于阅读。因为阅读不仅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养料,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如何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呢?

1.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时,先通过媒体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初,让学生质疑,带着好奇心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主动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2.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父母的爱,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说得有情有理,个性飞扬的同时,更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说一说,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拓展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3.独特体验,升华情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将文章读成几个字,高度概括文章。随后,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抓关键词,细细揣摩,记录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因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并且阅读兴趣及经验有差异,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文中的思想人文因素,不需要教师刻意地渗透,而是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并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心灵。

二、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用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如: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我爱读书”的专题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给图书分类,做个书目;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行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朗诵会、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

总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真正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并且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肯定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小说教学

中职学生是一个在学习能力上较为薄弱的群体,相比于普高学生,中职学生学习习惯、目的、毅力等方面都有一些问题。而作为文学作品之一的小说,“套路化”教学禁锢着学生思维,可以说“套路”导致了小说教学的“短路”,不利于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提出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为: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与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指明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方向。笔者结合《项链》一文教学,拟从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在小说教学中落实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一些较为形象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教材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营造教学情境,一般以问题情境居多,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项链》一文,笔者结合服装专业的特点,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境:如果同样一个人,在经历了十年的辛勤劳作后,外貌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发挥想象,为同一个人画两幅不同的画,要求从神态、穿着等方面加以区分。服装专业的学生画画是专长,对服装也比较有兴趣,马上开始创造性地速写活动。短短几分钟,学生递交了多样化的作品。笔者抓住契机进行点评和引导: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链》就有这样一位女主人公,大家想不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变成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新鲜感的氛围中,很自然地就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同时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新的理解和认同。

从以上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导入小说,激发兴趣深入文本,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小说阅读中呈现出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为作品的理解和运用中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动态合作,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中职语文动态合作课堂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包括过程性的动态评价,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实践表明,动态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能较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增强课堂的参与意识,实现自我价值。

以教w《项链》为例,笔者根据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习惯、个性特征等,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设立组长和汇报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然后由组长或汇报人代表本组来交流合作学习成果,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加以激励,最后根据每组得分,评选出优胜小组给予物质奖励。如分析马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任务群的方式,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马蒂尔德前后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变化?你认为造成马蒂尔德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待马蒂尔德这个人物?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后,进行成果展示,笔者适时点评,并合理打分,最后根据得分,给优胜小组送上莫泊桑的著作。

《项链》是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就必须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比较好的方式,学生在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主题探究中逐步建立了信任和协作关系,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这也是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

三、质疑审辩,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弱,但到了高中阶段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也有了个性化的特征。因此,教师如能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抓住教学契机,进行适当的思维引导,将为学生课堂学习带来极大的原动力。

如教授《项链》一文,很多老师一般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然后把主题定位在批判以马蒂尔德为代表的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层,很少去深入挖掘有关人性的东西。其实《项链》的解读是多元化的。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质疑,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能否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这篇小说主题表现的方向?然后给学生几个选择,如虚荣、诚信、梦想、命运等,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后,有学生选择了虚荣,理由是主人公马蒂尔德出身不好,却很向往贵夫人的生活,结果丢了项链,为之付出了十年的青春,最后还遭受了假项链的打击。有学生选择了诚信,理由是马蒂尔德厄运临头,身处危难,但她还是对朋友诚实守信,倾家荡产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真项链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值得肯定。也有学生说是担当,理由是马蒂尔德还了整整十年的债,而且人变老变丑,但她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能看出她的担当、坚韧。在简单点评后,笔者不失时机地说:“马蒂尔德的命运是悲惨的,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固然有她虚荣心导致的后果,但在挫折面前,她选择了担当和坚持,给我们传递了正能量,多元化的解读给我们带来了多方面的启迪。”

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角度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和审辩,使学生多角度理解了文本,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与判断意识等素养得到了训练,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因为对马蒂尔德形象的多角度解读,学生从主人公的身上也汲取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核心素养――责任与担当。

四、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能力迁移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由此可见,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小说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使用,它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如教学《项链》一文,可以有机结合读写。作者在文末留了空白,文章戛然而止,应该说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是巨大的。教学中,笔者抛出了一个话题:“你觉得马蒂尔德听了佛来思节夫人的话后会有何反应?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让故事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尾?能否用100字左右的篇幅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有学生写道:“马蒂尔德听到这句话后犹如晴天霹雳,几乎崩溃。她不知道说什么,大脑一片空白。她想哭,可是没有眼泪,想要回那串花了十年心血买的项链,没有勇气……在矛盾与纠结中,她突然明白,或许她的朋友是个善意的谎言,也或许自己错误地付出了代价,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十年的付出,终于找回了自己。想到这里,马蒂尔德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这种微写作活动意义重大,以写促读,有助于保持小说阅读的恒久与深入,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听、说、读、写有机融合是职业必需的能力素养,读写结合使这种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迁移,而且能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观点去重新审视和发现文本中的人性美。

总之,中职小说教学应拓展教学视野,打破旧有的“樊笼”,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不断优化课堂,着力打造学生未来职业所需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今后正式步入职场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惠萍.见证与暗示:人性真相和不定命运――从莫泊桑《项链》的人物性格探析其深层寓意[J].陇东学院学报,2013(7).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08-1.5

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己推行十几年,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层而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譬如说,对话理论、三维目标设计、语文素养、独特体验等术语的提出与运用。这场改革己引起中小学语文教师智能结构的转变,从而给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与之相协调、相对应的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亦当有所动作。必须围绕课改而调整其课程设置与建设、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专业能力培养等等具体而实在的人才培养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规格的人,如何培养。基于此,探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内涵及其培养策略意义深远。下面结合实践,作些粗浅的讨论。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

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

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如“善读”层而,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目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课程是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的平台,而课堂之外则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形成能力的最佳载体。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训练并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平衡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也稳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训练、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等。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践是理论学习向教学能力转化的最佳载体,如何设计教育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

建立训练组织机制。第一,成立集群式学习小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训练效果、确保培养质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合理安排学生投入专业核心能力训练。分组学习无疑是科学的方式。按约10人一组的标准,划分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学生采用“集群式”学习方式,组员们在一起讨论文学、研究文本读解、修改习作、互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既可督促自己学习,也可观测同学学习成效,从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运用学习小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学习意识。第二,组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实训指导教师是保障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顺利进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强有力后盾支撑。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从核心素养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解读

(一)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独自解决未来遇到的难题、面对未来挑战的综合性素质,涉及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三方面[1]。核心素养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要求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具有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优势[2]。“素养”的培育与语文学科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师在语文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在意识形态上产生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的具体要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认为语文课程作为小学阶段极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对学生中学、大学的学习素养的培养都大有帮助。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的建构与应用。语言建构与应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核和基础,要求学生能通过自主梳理、积累与整合,逐渐掌握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应用规律。小学时期的教学内容大都是识字、组词、造句,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汉语言与汉字的运用规律[3]。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并对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加以总结概括,从而锻炼学生思维品质的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灵活性[4]。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指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要求学生在品鉴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积极充当新时代文化的交流使者。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培养语感,多读多看

叶圣陶曾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满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学生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文字,充实自己的语言文字仓库,才能具备扎实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学生要自读课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不少的文字,学生可以采用自读阅读的模式,在循序渐进中培养语感,也可以通过自读积累语言材料,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语可以记下来,再向教师请教,逐渐地养成独立、爱思考的良好习惯[5]。其次,学生要反复品味,体会精读课文的语言魅力。可以入选小学语文并作为教材的文章都是有着一定审美价值的经典之作,需要学生细细品味,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学生除了阅读课本内的文章外教师还应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课外综合读物,扩大并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从而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提升对美的感受能力。同时,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避免因阅读材料的鱼目混珠给学生带来伤害。

(二)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多阅读一些书籍,积累文学知识,可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语文是一门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课程,而除了阅读之外,听、说、写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应重视并合理安排。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因小学生活泼好动、贪玩,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会安排满满的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听的环节也越来越少。为此,教师需要转变一下思想,可以开展相关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只有多和学生交流,才能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并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阅读内容,多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阅读活动,例如,好书推荐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将这本书值得推荐的理由分享给同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教师还可以举行阅读知识竞赛,利用游戏竞赛的形式,巩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典故、成语、格言、名句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群文阅读,深化阅读品质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多文本阅读,教师可以将某一个主题相关的多个文本依据一定的原则组合在一起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国的文学作品是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在进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有所关联的文本,经过细致的梳理整合,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文化意蕴、思维逻辑等,通过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将读懂一本书逐渐地扩大为读懂一类书。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能极大丰富知识面,深化阅读品质,提升语文素养。

(四)注重不同形态下的语文阅读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文本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而每种阅读课的教学侧重点也是各有区别,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仔细琢磨,并合理的安排好阅读内容。一些涉及名言名句的背诵课,所选取的作品都是一些经典名句,文笔优美,通俗易懂,可读性较强,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培养语感,拓展思维能力。对于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课文,每个作家在创造的时候有自己的独特的写作风格与创作技巧,遣词造句中也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的魅力,尤其是表达情感浓烈的地方,更能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在专题研讨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某篇文章进行写作构架的梳理与总结,帮助学生收集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资料,补充文本的信息,不强求学生一定理解文章内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后,深化课程改革与加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英语学科的教学更是走在前头。龚亚夫说:“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将不仅教授问路、点餐、购物等为了在外国环境中“生存”的内容,而将涉及学生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应该为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也提到“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2]因此,做为教育前线的英语教师有必要及时探析、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及英语课堂中如何对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种语言技能,谈不上素养。其实,这种观点只注意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价值,没有全面把握英语作为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的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的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价值,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科也不例外。[3]英语学习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从英语课程设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目标来看,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学习能力则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4]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5]但是对英语教师来说,可以做到的是在不同的课型中渗透和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是本人在不同课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探析: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爱重视的一个课型,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摒弃了以往只着重于字词句、长难句的讲解,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阐释,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讨论、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例如:在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t'sreadDearDiary中,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以中秋节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所做的活动,再过渡到了解外国的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最后再播放family公益广告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从而激励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再例如: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Let'sreadLittleDuck'sShadow中,我通过设计:预测、质疑、讨论等任务型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故事并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还拓展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词汇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看视频、学幼鳌⒔灿⒂锏然疃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openthedoor”这个短语时,除了教给学生读音,还播放开门视频,让学生知道在开门时应该注意前后的行人,学会礼让。这让生硬的语言渗透了人性和温情,培养了学生必备的人生品格。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渗透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掌握拼读法则,努力达到“看词会读,听音会写”的本领,提高他们识记单词的能力,让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

在对话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合作共享,分析综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体会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同时,在中语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型的任务,让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如只给学生100元钱,让学生设计“购买计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购物单,平衡零食与书籍费用,使自己的钱实现最大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在全班设置评委组,由评委们选出最好的购物单。学生评判的过程,也是其能力提高的过程。[6]

总之,在不同的课型中,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各个年段、各种课型的活动系统化,逐渐建立起校本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活动系统,走出一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创新之路。

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英语学习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一段很长时间的主要教学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4]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

当前,核心素养已经渗透到了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并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自由的用口语交流[1]。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机会,主动开口说话,而对于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还要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接受语言文字训练。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识字写字就是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各个年级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为了强化小学语言文字训练,则需要将“识字写字”训练放在第一步。首先,老师需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所以需要老师革新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准确把握小学生的爱玩心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一些生动有趣的识字游戏,如看图识字、猜字谜、写字比赛、开火车读汉字等,充分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识字写字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其次,老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识字、写字技巧和方法。

例如,老师在进行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中,可有效结合汉字的形成规律,让学生通过查拼音、查偏旁部首来进行识字,或者将同一偏旁的字列出来,让学生统一进行对比学习,如“什、仍、付、住、他”,而老师还可以将每一个字的偏旁用红色标注出来,以此强化学生进行记忆。通过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够为学生识字写字打下基础,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2]。

二、教会学生布局谋篇,拓展学生语言思维

为了强化小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老师可教会学生布局谋篇,有效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例如,在进行《燕子》一课的教学时,其第一个自然段的寥寥数笔就将燕子的形象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出来,所以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则能够感受到燕子的可爱。但是,这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感受燕子的可爱。因此,老师在让学生进行“读、画、说”来感受燕子的伶俐可爱之后,便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了为什么本课作者并没有写燕子的眼睛和嘴巴呢?是作者疏忽了吗?”当部分学生在回答了老师的提问之后,老师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燕子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燕子的翅膀、嘴巴和眼睛,并让学生分析翅膀、嘴巴和眼睛的特点。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其思维则一下被打开,一位学生回答说:“燕子的嘴和眼睛并不像翅膀那样有特点,所以作者选择没写”。然后,老师再顺势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在描写动物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动物的特点来进行描写。通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教会学生布局谋篇,从而促使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有效拓展,逐步增强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

三、重视教学生字词应用,强化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一)利用教材,拓展口语交际空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留有空白,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将这些空白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想象,并通过联想,补充文章的空白之处。此外,教师还要营造出和谐、融洽的环境,让学生可以自在进行交流,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

例如:在课文《珍珠鸟》的教学中,文章主要阐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念,文章最后作者写道:“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到底是怎样的呢,学生一般不易理解。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我们都生活在相互信任的环境里,人类不再伤害动物,我们的身边有小鸟、小猴等,这会是怎样的情景?”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跃起来,能够主动思考教师的问题,教师要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都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对这个“境界”加以描述。在激烈的论中,加强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也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升,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3]。

(二)加强训练,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为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创新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要富于变化,形式多样。教师要从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出发,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说的兴趣。

例如:在课文《九色鹿》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章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分角色读、表演读活动,或者是让学生读字、词、段,简要概述课文内容,或者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学习完课文后,学生能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教师可以问学生:“若是课文内的九色鹿、调达、国王等来到我们身边,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很快打开了话匣子,能够将心中的话说出来,从而提升了口语交际能力,满足了核心素养下对小学生的要求。

总之,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度依然较低,所以为了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便需要老师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投身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作芳."四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1):43-45.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文字运用

一、教学现状

当今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是不尽人意的,教师既没有对学生语文汉字水平的运用能力进行训练,也没有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问题。只是反复强调要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殊不知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的教学理念下面非常不适合,这不仅仅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会使得学生失去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毫无帮助。这不仅和教育部提倡的培养学生素养的方针相违背,更和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例如通常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就没有分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首诗的押韵技巧,仅仅是将这首诗当作一种谜语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理解。殊不知,《画》这首诗不仅采用了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更将实物表现技巧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教学手段

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采取新型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提高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教育部所提倡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含义(即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采用一些学生利于理解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热爱语文,在生活中可以将语文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下面本文将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几点关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技巧。

(一)关注重点字词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关注课文当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学会从课文当中的重点知识中揣摩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主旨大意,同时在揣摩的过程当中还应该掌握作者运用该字词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技巧。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林海音所作的《窃读记》这篇文章当中,教师可以从“匆匆,吞,贪婪”等字词中,让学生揣摩这些字词的含义以及用法。因为这些字词不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时作者急于读书的心理状况,更将文章作者的那种求知欲望表现的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类似于林海音作者的表现技巧和用词方法,用模仿的方式初步学习,并且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字词种类方面进行考虑:

1、动词

课文当中许多描写生动的动词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关注这些动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表现事件技巧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匆匆》一文当中,作者为了描写时间,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动词。例如课文第三自然段当中的“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有怎样的匆匆呢……”当中的“挪移、旋转、伶伶俐俐地跨过、溜走了”等表现优美的动词,这些动词虽然质朴,然而却有着别样的韵味。教师只要让学生细心地品读,就会发现只要动词运用得当普通的动词也有独特的魅力。因此,这便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际的写作过程当中,并不一定需要拥有多么豪华的形容词,简单而朴素的动词也可以表现出人物事件的深刻和具体性!

2、形容词

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还有一种类型的词语是不可忽略的,那便是形容词!虽然在我国的文坛当中,大肆的运用形容词会让人以附庸风雅加以诟病,但是,对于一名小学生而言,恰当的使用形容词对于写作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这篇文章中,里面有许多生动的形容词,都是值得一提的!例如“在这一次是早晨……”这一自然段当中的“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虽然很多教师会认为这里的形容词并不能算得上优美,但是曾经在我国的教育日报当中,有位教育家就曾经点评过这段文字的形容词。其实,对于一个刚接受教育的小学生而言,不一定要用多么优美而豪华的形容词,简凡但具备表现力的形容词在文章当中也是非常有用的。这便是语言素养的魅力。

(二)关注重点句型

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从文章当中的重点句型着手。通过讲解和分析一些文章当中的重点句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句型就包括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对偶句,互文句……不同类型的句子在不同的文章当中的表现技巧也不同,教师可以分析文章当中句型的表现技巧,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种句型着手:

1、排比句

其实许多优美而又生动的排比句不仅能够加强文章的表现效果,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现事物的语言意象。这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当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绿呀……漓江的水真清啊……”。这个句子将漓江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当中的语言素养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比喻句

在讲解语文课程当中,学生能够使用一些较为得当的比喻句对于文章的魅力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值得注意和强调的是,学生的本体和喻体一定要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凭空捏造,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要求。同样是讲解人教版四年级《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当中“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作者将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这里采用的是比喻修辞格当中的形喻法,即将形态相同的事物,进行牵连性质的描写。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抓住本体和喻体的某些特征,切不可将本体的小部分当作喻体的整个形象,否则不但会使得句子表达的不恰当,更会失去比喻的效果。

三、总结

语文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会关乎到素质教育的质量,更影响到其今后语言的运用能力[2]。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关注重点的字词以及重点的句段,让学生仔细揣摩这些优美而又生动的语句,并且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相信这样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篇9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模块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语文教材中涉及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模块,是个体在交际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语言能力在教学期间体现在倾听、口语交流、文字写作、文本阅读上。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语言由思维的指导而完成,属于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显示。所以在小学期间培养语文思维对个体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在分析语法上,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情感,通过文字讯息来理解文本中的逻辑关联。语文教材中不仅体现了现代化价值理念,而且蕴含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整合编排文化内涵板块,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人文话题理念,在语文知识的熏陶下提升审美情趣。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实践与探索

(一)加强小学语文微课程系统性设计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微课程在开发及设计上还停留于初级阶段,其在运用上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小学语文属于义务阶段中的必修课程,因此其科目的微课程极富应用价值。从设计体系上来看,当前语文微课程中的“课前分析”及“课后评价”模块缺乏完善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注重开发设计的系统性,就本质属性而言,其单位为课程,不仅应兼顾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外部环境的设计,而且要关注调节课程的主体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在研发微课程期间,应尽量使小学语文微课程互相协调,?亩?提高微课程应用效率;在微课程素养设计上,为了增强学生的整体认知,应注重将情感价值渗透于课程体系中。在语文教材的选取上,不应全面吸收,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删减,保障微课程教学内容能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体现微课程应用价值。

(二)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微课程良好融合

就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微课程而言,在开发上还未充分体现价值追求。当核心素养理念渗透于小学语文微课程中,能使开发者明确价值理念,为了落实好这一工作,开发者需要注重下列几点: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指标,将其划分于微课程中,使主题模块构成以下几块: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上述板块符合小学语文素养内涵,并且使语文内容能对应主题微课程体现的观点,开发者在整合优化微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微课程评价属于微课程开发设计中的关键板块,能监控调整整个课程设计体系,一旦技术人员发现其中的问题应进行立即修改。“微课程评价”以某个指向为基础,通过描述小学语文微课程的核心素养,能使其与微课程良好融合,使微课程评价更具科学合理性。还需要开发小学语文微课程中的交互功能,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其次课程中应指出交互任务,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当语文微课程学习结束后,应执行对应的任务巩固知识。在微课程学习期间,学生间能互相沟通交流,分享优质资源。所以为了促进小学语文微课程的发展,开发人员应增设评价功能,允许用户对其进行评价。当开发人员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改善不足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质量。

(三)构建完善的微课程应用平台

微课程属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环境。微课程基于特定的信息技术平台,但是现有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应用平台资源不多,多数网络平台源于互联网公司建设。笔者通过在小学微课程资源查找上,发现微课程网站上的系统功能设计区不够完善,并且每个学科涵盖较多的微课程作品,难以快速寻找小学语文微课程资源。因此微课程应用平台应加强优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选择。纵观当前的微课程应用平台,主要涵盖下列几种:微课程视频作为课堂教学使用;将网站建设为载体,发展成网络课程。在信息时代环境中,多类应用平台引起了广泛关注,包括:paD、微信等。为延伸小学语文微课程资源的应用区域,在应用平台建设时应保证丰富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减少功能区,能使界面更加简洁,同时将各类菜单清晰呈现于网页上,包括导入教学、点拨视频、测试联系等,并注重资源间的逻辑条理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篇10

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大环境相关。上世纪90年代,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大学的概念开始出现在教育界。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新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增加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它包括如下涵义:“(1)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2)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3)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4)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应用型人才的概念与应用型本科大学概念密切关联。1998年我国将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列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近期发展目标。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接近15%。随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现在的9%提高到15%。而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在长春召集了一批国内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大学校长专事研讨关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问题。2013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东莞理工学院调研后,指出高校应当把“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过程,办出自己的特色。基于上述高校文学类课程群教学实际和国家教育大环境的转型,为促进本校中文专业建设,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学生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概念,所谓“学生文学专业应用核心能力”具体内涵为: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本科文学专业学习,能获得一定的文学经典阅读面,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能力,能熟练运用中文进行常见文体的写作,同时还能进行一定水准的演讲、朗诵等。

目前传统中文专业学生综合文学素养日益下降,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即文学阅读能力、批评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具体包括:或经典作品阅读太少,不喜欢阅读,不了解经典,文学审美体验钝化、审美想象能力不足;或常见文学文体如诗歌、散文以及应用文写作有困难;或毕业论文创新不足、质量堪忧等。经过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满堂灌式讲授教学为主,教学效果不佳;二是文学类课程评价体系科学性不足,各文学课程对学生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缺乏针对性考核;三是学生受视觉文化影响太大,阅读视觉化倾向明显,喜欢电影电视、mtV,不喜欢经典读物;四是社会节奏加快,快餐文化盛行,学生很难静心阅读。与此同时,国内高校对文学类课程群教改研究深度和力度还有待拓展,特别是结合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进行的综合性教改相对较少。为此,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对高校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教改情况作分析,找出教改存在的不足;再如调查法,通过对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素养进行调查,找出学生文学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再如讨论法,通过文学类课程群教师的广泛争鸣,探索培养学生文学核心能力的具体教改思路和策略等。教改实施两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反思和总结文学类课程目标设置及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深入践行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实施策略。通过课题建设,本专业在重庆高校中率先确立文学类课程教学“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理念,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读研写演”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改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特色:一是理念的创新,提出文学类课程教学“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实践性教学”等理念;二是实践的创新,以学生文学核心能力培养为宗旨和“实践性教学”的新理念重构文学类课程体系,提出并实施“读研写演”实践教学模式;三是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中,既注重各文学学科对具体学科教育规律(特殊性)的研究,又注重超越学科的整体性(一般规律)的研究,从而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互补和融合。

二、“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围绕文学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精心打造“读研写演”四位一体课改培养模式,我们重点改造相关核心课程,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学概论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具备一定的文学理论素养,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文学批评能力。在课程教学实施时,课前开列必读文论、美学书目,布置阅读任务,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广泛阅读文学理论专著、文学作品,让学生研读寻找理论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观点,再撰写研究报告,每堂课前进行10分钟的读书报告演讲,教师随堂点评其理论性问题以及演讲技巧问题。古代汉语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其次,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进行研究,在“研”中获取能力(非教师讲解后听懂的,而是自己研究后明白的)。比如在学习词类的活用一节,教师并不以概念化的讲解告诉学生什么叫词类活用,而是出示几个词类活用的例句,让学生研究讨论句子中哪些词的词性非常态化,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发生这种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再次,写教案、写故事、写剧本、让学生当小老师等,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争取机会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课堂观摩优秀示范课;依托重庆市儒学研究会的网络平台和国学院平台,带领学生参与古代文化的交流、研究和推广。

基础写作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具备一定的写作素养,具有独立表达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教学实施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加强对文史哲多种知识的积累,强调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收集写作资料,向名家名著学习写作方法,并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先在小组交流,再在辅导课时推荐优秀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教学别针对应试弊端,强化写作理论知识学习,提出“用心写作,抒写个性”的写作宗旨,加强逻辑思辨能力训练,提高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写作能力。教学中还特别注意把写作与生活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积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有经历才有觉悟,有觉悟才有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多途径发表自己的文章,把写作当成学习的必须。现代汉语课程。其核心专业能力是,系统掌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教研能力。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语言理论,更重视训练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并在训练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实际教学操作中,强化听、说、写、思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达到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内化融合。教学中进行了分组学习。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助教,利用辅导课组织各组同学复习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各小组每学期有一次教师指导下的语言现象分析汇报,学以致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分析、表达能力。在内容的选择上,现代汉语课程和相关课程相互照应,相辅相成,努力把各门课所教授的知识和能力融成一个整体,提倡交叉,防止重复,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语音”部分的教学与普通话、教师口语、口才训练、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相关知识点整合;语音训练与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等文学类课程的精选篇目相结合;“文字”部分的教学与书法课程相关内容相衔接;“词汇”、“语法”部分的教学与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写作课程内容衔接;“修辞”部分与写作课相衔接等。通过现代汉语课程内容改革和大量的语言实训,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三、教研结合互动模式的形成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核心能力,我们实行教学、科研双向互动模式,提倡课程教学与科研的有机链接。如文学概论课程,推荐学生阅读《白夜行》《朗读者》等经典书目,让学生阅读、思考、写作读书报告,课堂前即兴演讲,老师最后点评。老师将点评及思考整理延伸,系统梳理形成论文,《白夜行中雪穗形象的精神分析》,再反馈课堂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文学批评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教研互动。如古代文学教学中以《红楼梦》作为经典作品,教学时引入教师红学科研成果《论〈红楼梦〉中的戏曲及曹雪芹的文学观念和悲剧精神》,对教学大有裨益。再如:将唐宋文学教学与唐诗研究结合,将论文《唐代“诗史”思想探微》对唐代的“诗史”思想的研讨融入等等,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四、以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的教改项目的实施

“文学类课程群与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与研究”教改项目提出“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培养模式,形成专业教师教学共识;精心打造文学概论这一课程作为核心示范课程,实行“读研写演”四位一体实践培养模式,辐射整个文学类课程群。“古代汉语课程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接轨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作为经典学科课程群教改实施的典范,实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课程群改革,打破课程间藩篱,实现学科有效沟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古代汉语课程教改实施过程中,明确了三个关键点。其一,学生今日之“学”和明日之“工”结合的思考;其二,关于跨学科结合的思考;其三,借助行业协会等平台,发挥传统文化积极因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条件下,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研究古代汉语应注重如何将其积极因素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通过行业协会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宣传工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服务。“机测背景下师范生普通话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普通话课程分层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深入探索分层合作的实训内容、实训平台等,强调学生合作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期根本上解决普通话学习氛围不佳、教学针对性不强、学习课堂内外脱节、教学效果不佳以及学生普通话过级难、计算机智能测试后学生普通话过级更难的问题。教改过程中体现了三大特色:1.教学内容更新;2.师生主体地位变化;3.学习空间、时间被拓展。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分层合作完成任务,任务形式开放化、时间开放化、地点开放化,任务贯穿在学习整个过程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学习时间空间均被拓展,不局限于教室、课内。这一教改项目在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重点解决演的问题,学生在其他文学学科读研写的文学积淀基础上,运用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及合理的演说技巧,予以展示。

总之,在这些教改项目的推进实施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核心能力理念日益清晰,“读研写演”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

五、学生文学核心能力有效提升

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我们精心打造文学核心能力第二课堂:依托团组织、依托学生社团,通过学生文学语言类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建构第二课堂,进一步实现文学应用能力的提升。如举办多种有助于提升文学核心能力的活动,如好书分享沙龙、读书心得征集、征文比赛等,搭建学生表现的舞台。此外,在学生进行见习、实习时,教师关注学生对文学知识的运用情况;精心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积极推荐与文学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等等。通过第二课堂的打造促进文学核心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办公室、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文建设》编辑部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语言基本功大赛”中,本系学子斩获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第二届读书活动月“享悦读、溢书香”读书心得比赛中,本系学子收获一等奖两个,二、三等奖各三个;在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的“人生需要正能量”四校联合演讲比赛中,本系高钰娟、潘夷同学获得三等奖,姜静同学获得优秀奖;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3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国精神”新生演讲比赛中,本系学子潘东立获得第一名;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第二届读书月“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中,本系学子荣获三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在本校第一届、第二届辩论赛中本系学子均夺冠;本系创办的太阳雨文学社被校团委评为甲级社团,演讲与口才协会被评为乙级社团。由于对文学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许多毕业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多名毕业生成功考取研究生,多名毕业生进入重庆名校(人民小学、谢家湾小学等)执教,多名毕业生因文字表达能力优异,成功考取公务员。学生工作能力增强,就业率提高。众多成绩已充分说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学生文学核心能力方面已初见成效。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