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性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7:44

语文教学的性质篇1

关键词: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育人文教育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或是其他性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根本的意义。在众多备受瞩目的语文学科基本属性当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讨论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焦点,但仍存在许多分歧,致使语文教学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而又进展缓慢的历程。

“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是它的附属属性。”①这是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工具说”的典型观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以此类推,似乎便可得出“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的结论了。一旦认定语文学科知识工具学科,语文教育当然就是只在学习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能技巧的“技术训练。”语文学科要传授语文知识及有关技能技巧,使每一个国民能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学好其他学科,以致于终身的学习和工作。从这个角度看,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绝不是单纯的工具学科,我们所讲的“工具性”仅仅是着眼于语言属性的技能技巧,语文知识的丰富底蕴,语文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语文学习对于一个人学习其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作用,对于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作用而言的。诚然,语言具有交际功能,从这一角度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本也不错,但我们要辩清楚语言和工具的区别:“工具”在人人可以用来达到某种目的这一点上虽与语言有相似之处,但他们毕竟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它更具有为一般工具所没有的人文性。因为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类的生命之声。语言和思维,认识不但不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语言和工具确实不同,后者始终客观存在于人体之外,语言则不在人之外,更在于人之内,就是人本身。换言之,语言既是客体,又是人的主体。语言的根本性质并非是僵硬的工具性可以概括的。既然语言已界定人文性为其根本属性之一,那么,我们自然更应该把学习母语的语文学科界定为一种工具科学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学科一样,可以尽量利用技术科学的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 ②吕先生说的是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科,但由上文可得出一个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③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性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用工具性来概括。我在这里强调的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人文性,不是站在工具的高度,而是站在培养人性的高度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但是,要弄清楚的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大纲说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可见,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是人文的载体,工具是外显,人文是内核。钱学森说过:“学一项简单的技艺,例如学讲一种外语,可以用这种强制灌输的方法,外国期刊上这一类的包教包会的广告很多,但没有包教出诺贝尔奖金得者的广告!就是说外语,能说到使外国人听懂是一项技艺;但要说外语说到文理优美、有风趣,那就不是一项简单的技艺,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④钱学森所说的“文化教养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掌握一种外显的工具,它承载着人文的内核。“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表述,对语文学科性质及其关系作了最为科学的表述。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作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的。这两个性质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如果把语文学科比成一个人,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技能的培养、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是他的躯干(工具所在),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则是他的灵魂(人文性所在)。灵魂比寓于躯体,无躯体则为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幽灵;躯体须有灵魂主宰,无灵魂,则为行尸走肉无疑。语文教学必须从头到尾、分分秒秒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不是语文技艺加思想教育;但语文教师又必须始终清醒的意识到自己不是仅仅教授如何操作语言工具这一门技艺的师傅,更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两者的分水岭就看能否自觉地充分认识和领悟语文的人文性了。

确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方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学语文教学成了千夫所指,有道是误尽苍生是语文。语文教科书所应有的权威性、原则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语文课堂所特有的感性、个性和形象性逐渐消失,僵化的、教条化的纯技术教学占了主要地位。一方面,许多学校在升学压力下,为了扬长避短,过早地进行文理分流且重理轻文,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某些欠缺,直接影响了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特征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片面地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上急功就利,过分重理轻文,兴趣单一。广大的语文教师也在高考的逼迫下,以“考纲”为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教条化,方法单一化,并且推崇逻辑推理,强调技巧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时代又迫切地要求教育要使不同走向的学生不仅能对人类共同的文化以及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灵魂健全且有较高生活品位;而且通过教育,使不同天资的学生能够决定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根,为使不同能力不同倾向的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奠定基础。在这种矛盾的现状下,以语文学科性质为指导的人文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主流。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中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定义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时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学的各学科中,语文应该挣脱以单纯工具性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意识和价值的提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工业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训和发展,真正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使教学越来越有人情味。

根据语文教学的现状和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的反差,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渗透人文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关注心灵铸造。真正的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心灵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性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在师生关系上,是心灵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教育如果只是从客观层面上把握人,那把握的只是物化了的“人”。而使人无限度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的,是人具有的“自我”的观念。所以,要想把握单一的不同于其他个“人”,就必须把握他的“自我”意识,即关注心灵的铸造。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心灵的铸造呢?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性”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是相互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也学会关注心灵的铸造。初高中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血肉饱满,他们的心灵值得学生去关注,并且能从中受到熏陶,唤起他们追求崇高愿望的意识。第二,尊重个性发展。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个性化。而不同于他人的意识,便成了个性。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其个性,鼓励发展个人意识,强调个人的选择自由以及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帮助养成一个学会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第三,鼓励创新进步。任何重复性活动都不可能构成真正的自我,人只有永不满足实际状态,不断地创造和追求,才能不断展现、充实自己的本质。正是创新,才使人的价值成为可能。教育是一个使主体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的过程,在讲求教学过程教育化的今天,语文教学怎么样才能鼓励创新,体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应当成为一个迫切地命题。鼓励创新的首要问题是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总之,如果语文教学能在人文性的基础上,能真正走上一条尊重人、尊重生

命、鼓励创新的道路,突出其人文性,那么对语文教学的指责抨击就可能会大大减少,更会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快速发展。

引用来源(参考文献):

①毕养赛、钱威《现代语文教学论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②转引自王尚文《人文说和工具说的分歧》,《语文学习》,1997(7)

③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

④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⑤王尚文,《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谜》,《语文学习》,1994(3)

⑥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⑦饶杰腾,《学科教育学大系—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⑧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语文教学的性质篇2

论文关键词:创造性语文教学,培养,质疑,情景创设

 

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人的创造力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推陈出新的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与以往不同的、独树一帜的思想方法措施。对于教师来讲,要从本质上解决这种状况,就要在教学中打破思维定势,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教学中各个方面。教师在做这方面工作时,也要督促学生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教学计划,达到这一目的。

一、鼓励质疑,以培育思维的灵活性。

我国宋朝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益,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这话很有道理。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常有疑点问题才能常有思考,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引导他们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要在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引导的方法,一是鼓励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说说好在哪里,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围绕中心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质疑,这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好奇心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思考和探索,善于提出研究性问题,从中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

二、运用比较,启发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有好几种好的方法为基础的,从不同的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涉及推测、想象、创造等方向。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结出的硕果。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

三、情景创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离开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内容,又难以发展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是关键论文格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左右脑协同活动。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主要处理语言信息,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脑主要主管形象记忆、图形识别和运动、音乐舞蹈等活动。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的“火花”产生期间,主要是右脑在发挥作用。但要将创造性的“火花”加以分析和整理,就必须依赖于左脑的抽象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左右脑协同活动的结果。而以前的语文教学以课堂上的注入、分析,到课后的“题海式”的作业,使学生更多的偏重于左脑的使用训练,往往忽略了右脑功能的开发。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法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使他们产生思维动力的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投入、方法的选择、教具的准备、内容的准备等,就是让学生保持新鲜的感觉和新异的刺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观点。

五、在问题情境中培养,注重启发引导。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教材中的疑点、异点、插图、引文、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想象质疑,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深中寻找灵感,点燃创造的火花。

创造性思维来自生活与现实的需要,它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教师应把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向课堂外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自然中领悟,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延伸。

教师自己也应具有创造性思维,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不断研究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向人所谓相,做人所谓做,让自己成为一条永远涌动的河流。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培养的学生不言而喻。

时代在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认识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努力,尽最大力量创造出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让教学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提高全民素质,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语文教学的性质篇3

一、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实现发散思考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探索基础上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对事物的认知水平等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想象能力是实现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出教材中存在的创造性因素,找准教育的时机,同时还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创造的效果。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行动等联系在一起。如,学生在学习《地球清洁师》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好植物对于环境保护的影响,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将其改变成为剧本,利用活动课来进行表演。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影响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动手实践,才能实现思维的发展,从而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做好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文素质在教学中的地位在逐渐提高,所以教师就要做好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自身的文化修养、学历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就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其次,要具?湎冉?的教学思想。相关部门还要做好与学校中的协调工作,组织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入学校中去,同时也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考评机制,以此来转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做好学校中文化的建设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提炼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提升自身文化水平的重要性。通过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好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好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性质篇4

一、一条主线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以及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这一方面。在教学中统筹安排、周密设计,既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等方面的训练巩固,也重视了理解、分析、构思、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重视了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升方面进行了周密部署,确保语文教学工作三维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两个要点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具有启迪思维、引领方向、给予技巧、推动教学的功能,是整个教学的指路明灯。而学生自主探究可以活跃思维,增强思维的深广度,让学生之间更加密切地进行合作,增强了学习成果的完善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工作中,首先,提高了教师启发引导的引领效果,所涉及的思考题具有极强的思维撬动功能,选取的切入点非常准确,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其次,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然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研究,既体现了独立思维,又集聚了集体智慧,还培养了团结协作意识,这在满足学生学习参与愿望,提高学习实际成效方面达到了统筹兼顾的效果。

在处理好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两个要点关系过程中,笔者注重以教师的启发引导带动学生思维的深入,学生以积极的互动策应教师的启发引导。在遇到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难点时,教师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点拨提示,以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拓展与进步,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的螺旋式上升。

三、三项原则

在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笔者注重遵循三项原则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坚持前延加拓展原则。语文教学主体在课堂,但不局限于课堂。在课堂教学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延伸,发挥预习环节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之后要进行巩固拓展,及时检验学习掌握的成效,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深化。

其次,遵循放手不放松的原则。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但绝不放手对教学局势的控制。要确保每一个流程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不同教学环节之间保持紧凑,确保整个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三是遵循分层提要求的原则。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因此,分层提出教学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优秀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困生提出降低的要求等,确保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目标符合自身实际,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四个步骤

在“1234”教学模式的运用中,4是最终的实施环节,也是重要的落脚点。笔者在教学中对这四个环节做到了灵活运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首先是揭示目标。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训练以及思想情感教育等目标直接揭示出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任务具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向性,及时对照分析了解。

其次是自主合作,自主合作的过程既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协作学习的过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对照语文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思考题中体现了难度的梯度性,保证合作小组里面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通过这样的自主思考以及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学生对语文课堂上提出的一组思考题,能够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大部分内容能够自主完成,让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也提高了学习成果的有效集聚效应。

再次是探究交流。对照语文教学思考题完成了小组探讨之后,学生要进行进一步的小m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要展示自己的小组学习成果,可以安排代表发言。笔者密切关注学生发言的质量,在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够全面,或是深度有待提升时,鼓励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补充发言,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

最后是检测总结环节。在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提高学习成果的科学性,让学生既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集聚集体的智慧,又提高学习成果的科学程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了点拨引导、帮助归纳梳理的作用。最后还要进行当堂检测,以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

语文教学的性质篇5

论文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与教学正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要确保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教育观念上进行彻底变革,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明确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而确立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服务、为农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宗旨。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跨世纪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明确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而确立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服务、为农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宗旨。只有确立整体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个性鲜明、德才兼备、体魄健壮、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我国当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国家对教育的呼唤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强烈过。而语文教学伴随着这场春风乘势而上,在经历了种种批判、责难之后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适应形势发展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当前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仍然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她更呼唤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更企盼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落后的原因分析

1.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有限的区域里推行的“贵族教育”,在农村地区几无立身之地。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显然不具备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条件。这里其实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层含义。就硬件来看,在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没有多媒体,教室里仍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学生从早到晚除了上课还是上课。没有黑板报,没有广播室,更别谈什么手抄报、文学社、电视台。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语文除了教材之外,还有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虽然说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若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的辅助,语文教学又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呢?而从软件来看则更宣布了语文教学的死刑,部分农村中学的领导认为语文教改可有可无,没有对语文教改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及投入上没有把语文课摆在应有的位置。

2.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未能端正对语文的态度,抱残守旧、不知创新。结果是一支笔,一本教材便打发了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最终使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3.虽然有关推行语文教改的理论文章、实践经验、教学设计等等纷纷见诸各种报刊杂志,但是又有多少是能切合农村中学实际的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向往语文教改,向往实施素质教育的,但是现实决定了他们只能是“瞎子”、“聋子”,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探寻,可以说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是所有语文教师中最痛苦也是最困惑的。

4.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空间也较为狭小,信息滞后,教研氛围不浓等。这些不利因素像条条绳索捆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身心。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不可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对策及建议

如何解决目前这些不容回避的难题,近些年来,笔者在现实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从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柳斌同志说:“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导下,为了提高升学率,采取“魔鬼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管理,学生在成绩方面提升得比较快,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却是非常匮乏。中考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点,抓住中考,注重分数并没有错,但也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质量观、人才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都成才。”只有确立整体教学观念、加强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基础扎实、个性鲜明、德才兼备、体魄健壮、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教学负担和家庭负担的沉重,往往存在着知识老化、“吃老本”的问题。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我们要树立现代教师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态度,转变教学方式;平时,要努力学习、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适应新课程的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创新,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语文教师更要吃透课文的内容、掌握学生的基础和心理,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一些枯燥、单调、抽象的内容变成学生喜欢、具体、生动的内容。

语文教学的性质篇6

关键词:外语教学;国际性素质;跨文化能力

在我国改革开放、步入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探索我国外语教学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成为每一个外语教学工作者的新课题。培养学生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的能力,使之成为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成为新时代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

二、

本文所言及的国际性素质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一定能与在一种文化内获取的素质和能力直接联系在一起,也不仅仅是一种量的扩展,而是涉及到一种必须重新建构的素质模式。这是因为,新的素质将部分地修正或取代原有的、与某一文化相联的素质”[1]147。而这种“新的素质”其实就是对异域文化的驾驭和操控能力。这种能力无论是对跨国企业还是政府机构的职员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中消除语言障碍、减少文化误解、可能实现共同交际目的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这种新的国际性素质所涉及的能力其实就是跨文化的能力,是一种交际和文化的互动能力。具备国际性素质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不仅应该谙熟己方文化及表达方式,同时应了解对方文化风俗及惯例,具有及时修正己方不当行为及言辞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处理特定环境的自信行为以及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看来,国际性素质中的跨文化能力包含了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四、

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新时代对外语教学的要求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语言本身是带有一定社会文化特征的,二者的关系是“天然”的,客观存在的。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社会现象。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到本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人们生存的方式、表达情感的方式、交流和行为的方式等等。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通常反映本民族的情感、思想和信念,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由于“文化差异”而存在沟通和理解的障碍。外语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授学生掌握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无数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都说明,语言和文化同步并进的学习是纯正掌握语言的一条便捷途径”[2]141。外语教学不应该只是语言的教授过程,还应该是文化的导入及文化能力培养的多层次的综合过程。因为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还有助于他们真正掌握和准确使用所学的语言,避免出现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流障碍。尤其是“我国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落后于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能适应于跨文化交往的需要”[3]114,这就更需要加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导入与能力生成。这不仅是当前外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更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必需模式。

同时,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而言,培养跨文化能力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J.m.索里和C.w.特尔福德指出,人要求社会交往,并且社会交往能成为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时,他们希望能直接使用这门语言,能用这门语言与人交流”[4]94。这种灵活驾驭语言,成功进行交际的能力,对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似乎更为重要和关键。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产业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职业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对外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毕业生如果没有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难以满足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现代大学外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外语知识,还具备文化贯通和国际对话能力,掌握避免交际误解的策略;要从思维观念、行为方式、文化生活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国际性素质培养,使他们能够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下进行有效交际,成功建立交际模式,形成更完整的行为战略。

三、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构想

首先,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的转换。教学理念的正确转变是外语教学改革深化的先导,也是开展和推进外语文化教学的根本。外语教学是一个独特的交际过程,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解码过程,又是两种文化交锋、交流、转换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时代的外语教学必须加强文化导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的能力。同时,全球一体化趋势在21世纪的凸现使外语的交际功能更为突出和重要。随着各领域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看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作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融入时展进程,以培养和提高跨文化能力人才为目标,加强文化教学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社会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第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经指出:“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多元文化社会概念的引导下,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应以交际教学法为主要实现途径,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加强文化教学的渗透。此处所提到的“交往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涉及在相互交往中做什么及怎样做、说什么及怎样说”[5]528。教师可以按话语场即学习者将来经常要参与的重要交往活动和常谈论的话题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双向互动。教师负责解释其活动场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以此实现社会文化活动和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另外,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现代外语教学,除了开设基础英语课程之外,在师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该增设加强跨文化能力的课程如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国情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经常上网的人一定会发现,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的显现在网络世界最为明显,英语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言支撑,许多新鲜的国际咨询或是有用的信息都出现在英文的网页上。作为现代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应该以高度的敏感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或是用更为崭新的提法而言,作为一种思想和知识库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巨大的媒介作用和影响力的。当今的世界,真的就如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洪堡特所言:“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领域中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因此,教师可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外语的激发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设立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上网查询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感受英语的魅力和冲击力,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发挥网络化学习环境对言语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那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课程如英语报刊阅读、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等,更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以保证站在国际前沿,了解国际事务和形势。依赖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计算机辅助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扭转了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生动形象的原版片或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更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和文化素质培养。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师生的国际性素质。在影响外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就学生而言,这主要包括语言环境和教学环境。模拟的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培养固然有一定的功效,但总归不如真正的、地道的语言环境。对于这一点,恐怕只有那些有出国经验的人才会深深理解环境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多么重要,承认习得须依赖语言接触。既然新世纪的英语教学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加强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建立外语骨干教师国外培训基地,提高师资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进程中,可以进一步开拓和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全面引入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教学资源,或是以互换学者的形式聘请具有教学经验的外国专家,充分发挥外语教师的作用和优势。另外,高等学校在引进个体智力的同时,要注意引进优秀的群体智力,如定期举办或选派优秀教学骨干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举办中外大学生夏令营、接受国外短期文化和语言交流团组、举办展览会等,这些都是引进群体智力的好方式。总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使高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立足教育国际化视野和教育创新理念,跟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步伐,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教育国际化和国际教育本土化相互支撑的人才开放式培养体系,为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开拓渠道。

五、结论

六、

外语教学的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培养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定为外语课程的任务和终极目标。外语教学将不再是只关注语法、词汇等语言层面的单一语言体系教学,而是以多元文化观为导向的融入文化教学、重视跨文化实践的多层次立体教学。因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受英语应用能力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大量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因素,为他们参与包含不同种文化的国际事务作准备。培养大学生国际性的素质和处理国际性事务的跨文化能力,这是新时代外语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和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适应国际形势,与国际教育接轨,培养新世纪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润新.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语文教学的性质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实践性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思想,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有效地凸显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进而,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作出相应的贡献,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铺垫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进行论述,以期能够确保语文课程魅力的最大化实现。

一、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口语表达能力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也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更是学生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采取的都是被动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很少有自主交流、主动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会,严重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与人交流能力的锻炼。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口语表达的平台,要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进而确保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得以充分的展示。

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复述活动”,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反复的、自主阅读之后,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复述活动,比如,以“晏子”的角度、以“楚王”的角度等进行复述活动,如,以晏子角度进行复述:前几天,接到大王的命令派我去访问楚国,可是到了楚国之后,发现所有的城门都关闭了,只有一个类似狗洞的小门开着,并在接待人的指引下,我意识到这个门是要引我进去的。我看了看接待人,对其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组织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自主的改编复述,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确保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理解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效语文课堂顺利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既不利于文本价值的体现,也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教材,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自主交流、自主探究中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众》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更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阅读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唯一的听众是如何走进我的生活之中的?(2)“听众”来林中的目的是否前后发生了变化?(3)为什么“听众”说自己是聋子?(4)在得知“听众”是音乐教授后,我有什么反应,我为什么没有拆穿?……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对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确保语文学科的特点得以有效的展现。

当然,除上述的两个方面外,我们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要通过多媒体的音频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等等。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目的就是要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确保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得以最大化的发挥,进而,也为学生全面而综合的发展以及语文学科特点的正确发挥做好保障工作,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性工作。

语文教学的性质篇8

1.素质教育是什么?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素质教育实质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基础教育阶段得以贯彻落实的更高的要求,是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具体化。

2.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语文学科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贯彻始终的主要学科,课时最多,在教学计划中的位置最为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责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素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发挥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发挥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我认为,首先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全国小语会会长高惠莹也谈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体。基础工具性是它最基本的属性,由于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课本中多是经过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因此工具性和思想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特点的优势,就能收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目的。

2.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将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要从两个方面训练学生。一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二是激发小组讨论,让学生互学。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个性的技能发展。

(1)素质教育作为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抓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排,要适应于受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情况,让有能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知识,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语文教学的性质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蒋桂珍(1967-),女,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学与教育管理。(江苏淮安223003)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85-02

从发展的眼光看,将来社会所需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动手能力,还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创新的品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使学生具备这些人格、品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就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方法策略等进行了探讨。

一、人文素质与人文教育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具体是指由知识、行为、意志、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人格、修养、气质等,主要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内容: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在人文领域方面的基本知识;人文思想是指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个性色彩,意识形态特征鲜明;人文方法是指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即用正确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的真谛所在,具体表现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

人文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人文素质开展的教育,其实质是将人类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感染以及自身实践感悟等途径,对人格、气质、修养产生影响,并内化成人相对稳定的品质。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宽容与合作的态度等,使之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人文学科教育、文化教育、意识教育、精神修养教育等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要求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使学生在获得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从而提高整体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就业需要。

二、高职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要求高职大学英语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那种缺乏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多维思维方式和健全人格结构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为了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率,更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将学校定位为单纯的技能培训基地。纵观整个世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也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高职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决定了大学英语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应顺应客观规律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大学英语是高职学生必修的基础文化课程,课程目标应服从并服务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能力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结目标。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今后终生可持续发展着想,还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3.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语言轻人文、重形式轻素质,注重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强化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而淡化语言的人文性,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不尽一致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想、改变陈旧教学模式,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三、高职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1.英语属于一种语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符号,它不只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达,文化寓于语言之中。语言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和世界观,是传达信仰和价值观的基本方式,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所以,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而且是一种文化体悟过程。

2.英语属于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其固有的特性。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艺术等,蕴含着较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文化能力进行培养。

3.教师和教材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保证。经过多年努力,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随着教材建设的不断加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趣味性都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材的逐步完善使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可能。

四、高职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策略

1.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有使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知识模块和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技能模块,而且要有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素养模块;不仅要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课程、显性课程和必修课程,而且要有特定意义的实践课程、隐性课程和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和浓烈的英语氛围中逐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好适应学生主体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2.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和培养学生主体性。高职院校应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角色转换,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对国内外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必要时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商讨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研究性学习的好处和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人文意识,开发学生的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评析,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在对待西方文化上应持科学态度,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帮助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三是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对教学内容涉及的历史、文化等人文背景作必要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教学材料加以适当拓展,以增加其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也逐渐得以提高,当然拓展深度和广度应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并兼顾学生兴趣爱好。

3.教师人文素养。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同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者。他们在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传递和创造社会精神文明,其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和爱国敬业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等对学生影响很大,对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完善学生个性特色和健全学生独立人格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教师需要改变固有教育理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全过程。其次,应具备人文素质。要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广泛学习、积极进取、勤于思考、不断创新,掌握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丰富人文精神,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以自己独特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第三,在教学活动中落实人文教育。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做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向学生灌输和教授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同时,不断激发学生人文精神,使学生主动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

4.教材与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是否包含丰富人文知识和科学人文方法,是否蕴含进步人文思想和高尚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影响很大,在编写教材和选用教材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当然,教学内容不能呆板地仅限于教材,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增加一些符合学生口味的富有时代意义的材料和内容,以更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人文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涉及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而且应突出中国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属于我们民族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是全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比较分析,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差异,感悟中西方文化精髓,进而接受和理解异域文化,进一步认识民族精神实质。学生通过学习、思考,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建构知识、健全人格,使运用语言的技能更到位、看问题的眼界更高远。

5.考试评价。对学生的考评应做到方法多样化、标准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考查与平时表现相结合,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通过多种灵活的考评形式促使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朝着培养具有创新潜质、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如再具备独立人格、创新思维、开拓精神、高尚情操等人文素质,在职场中必将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4).

[2]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语文教学的性质篇10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文革”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