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门诊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2:33

高血压门诊健康教育篇1

帮助患者认识高血压:初期高血压患者由于对高血压缺乏了解,多数人因无明显自觉症状而采取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医务人员要向患者介绍高血压的危害,可引起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与生命。故应提高患者的重视程度。

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教育患者既要有治疗疾病的信心,又不能急于降压,乱投医,乱用药,只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身体造成极大危害。

帮助患者懂得控制血压的意图:高血压治疗绝不能单靠药物,它需要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综合方式,非药物治疗在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生只能帮助患者制订治疗计划,而计划的实施是靠患者自己来完成。因此,患者必须积极行动起来,配合好医务人员,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

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基础知识教育患者认识到自己所患疾病的危害后,难免提心吊胆,思想上产生疑虑或背上包袱,所以医务人员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不厌其烦地解释或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高血压患者认为自己是他们的朋友,乃至亲人。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门诊高血压患者老年人较多,性格比较脆弱,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往往对自己的病情悲观失望,认为不能长寿。医务人员要让患者了解病情,高血压不可怕,只要坚持服药,配合好医务人员控制血压,一样可以长寿;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精神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

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

为患者制订生活方案:①减重:减少总热量摄入,特别减少脂肪的摄入并限制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体育锻炼。②限酒:饮酒量男性少于40°白酒50g,女性25g。③限盐:每人每日平均食盐要降至8g,以后再降至6g,要减少炒菜用盐及含盐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④减少膳食脂肪:少吃含脂肪的猪肉,多吃禽类和鱼类。⑤多吃蔬菜水果和豆奶类。⑥保持乐观心态,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激动,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⑦戒烟。

终身坚持非药物治疗措施,是安全经济有效的降压措施和始终遵循的最基本措施,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首先采取和始终遵循的最基本措施。

运动锻炼健康教育

高血压患者大多数超重或肥胖,适当强度和持久锻炼能减轻体重,对健康最有益的运动是有氧运动。指导患者从最简单的运动开始,如步行骑车上楼梯跑步游泳等。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加体力劳动,每天至少保证1小时的运动,特别是晚饭后,外出尽量步行,业余时间积极参加有益活动,娱乐运动等。

药物治疗健康教育

坚持长期正规的药物治疗,患ⅡⅢ期高血压的患者应坚持长期正规的药物治疗,把血压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长期服药的患者应注意以下4个问题:①为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要根据所用药物的半衰期来确定服药间隔时间,血压有三个高峰,一般是早晨7时,中午11时,下午3~4时,最好是在高峰前服药效果最好,走出1日3次在饭前或饭后“服药”的误区。有不少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与服药时间不当有很大关系。②用药不能采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办法,切不可血压一降下来就停药,血压上升又服药,使血压反复波动,对健康极为不利。③根据血压水平及合并症情况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作用于患者,服药应从小剂量开始,单一用药,血压在降得不理想情况下,又要考虑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协同疗效,减低不良反应。④患者可通过长期观察,血压趋于稳定后,摸索出个体的最小维持量,长期服用。

高血压门诊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军队离休老干部;高血压病;健康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075-02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49%,且老年高血压患者有血压波动大,血压通常为160~200/75―110mmHg,容易发生性低血压、并发症多等特点,每年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者至少为3%一5%,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必须细心观察病情,加强护理和进行健康教育,才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心血管的死亡率。2011年2―2012年2月,在军人门诊对100例军队离退休干部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制定运动计划,进行减肥指导,并定期测量血压,使多数患者控制达到满意水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2年2月采取目的抽样法,在军人门诊就诊的军队离休老干部高血压患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61~78岁,平均(65.4±1.6)岁;生活可自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病程1年及以上;有基本的语言和沟通交流能力,愿意参加本研究。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患者及伴有心、脑、肾等并发症者.

1.2诊断标准未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经过≥3次不同日测量,均达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方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1.3方法对所选100例研究对象在原治疗方案基础上,进行正规的高血压健康教育讲座,1次/月。讲座内容包括:高血压病因、临床表现、分期、诊断标准、药物治疗、并发症、饮食、运动、减肥、戒烟、限酒及心理治疗等。同时,发放高血压病防治指南及相关材料,定期推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板,开通高血压病咨询电话。健康教育内容见表1。

1.4高血压控制目标无特殊合并症的患者通常应将血压降至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检查复核后,在epidata3.0软件下建立数据库,检错改正后,应用SaS8.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检验、检验等.

2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行为变化情况见表2。经统计学检验,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在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生活方式、掌握相关知识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健康教育前后血压控制情况本组100例高血压病患者,干预前血压控制理想8例、良好l3例、差79例,控制率21%,干预后血压控制理想32例、良好62例、差19例,控制率81%。经统计学处理,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血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健康知识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高血压病人的健康信念模式。因此,在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可通过个别咨询、书面指导、团体指导等方式加强宣教,提高病人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则药物治疗的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认识。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促进高血压的有效控制。预防和延缓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则必须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知晓率,纠正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存在的误区,促进其改变生活方式。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则是控制高血压最重要的、最廉价、但也需要毅力持之以恒才能奏效的最基础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实践证明,合理改变生活方式与单纯用药治疗的降压效果几乎是同等的。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不良生活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血压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两类。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超重、肥胖,膳食高盐、低钾、低钙,长期超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精神紧张等。其中超重和肥胖目前已被专家认定为万病之源,在临床上,腹部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102cm,女性腰围>88cm.现在虽然尚未进行过减肥对卒中风险影响的临床试验,但有研究证实减肥与血压降低有关并有可能因此降低卒中风险[1]。其饮食应接近高血压型膳食。即低盐(

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明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有效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预防和控制[3]。因此,通过健康教育改变高血压病患者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后,高血压病患者的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戒烟限酒、良好的生活方式、掌握相关知识的比例提高,并且干预后患者血压控制良好的比例明显提高。血压控制良好后,并发症的患病率会相应下降。高血压病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发病因素。因此,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对保护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存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制定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计划,采取群体性教育与个体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心理引导,实行多种形式的高血压病理论知识学习、行为指导、行为调整和健康心理咨询等,同时充分取得家庭成员的监督、支持、参与。实践表明,对高血压病患者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血压控制和并发症防治。

针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在军人门诊就诊过程中,有机会了解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个人家庭背景,能全面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帮助个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行为,遵从医嘱,去除危险因素,并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开展规范化的防治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晋梅.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误区及措施[J].基层医学坛,2012,16(14):1852-1854.

高血压门诊健康教育篇3

一、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现状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终身服用抗高血压药,使血压控制在理想的目标值以内。根据周凌云等的研究,大多数患者在医生护士监督和管理下都能按医嘱用药,出院3个月后能完全按医嘱用药者仅占57.6%,说明患者对高血压药物治疗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药物治疗依从性不佳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老年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

1.性别:不同性别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其服药依从性有着显著差异,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其文化程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造成男女服药依从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其文化程度分布不同。

2.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是老年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化程度高者,其接受能力强,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有关知识,因此依从性好。

3.月收入:人均月收入越高,其服药依从性越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为患者服用药物的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适应,超出其经济能力。医生在为其制定治疗方案时,未能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经济能力,所用药物价格较为昂贵,且高血压病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使患者在经济上负担不起,出现了不能长期坚持服药或在血压控制正常后私自停药的现象

4.年龄:部分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发生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血管病并发症等疾病,其智力、记忆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造成服药依从性的下降。

5.服药次数:服药次数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之一,服药次数越多,其服药依从性越低。秦家榕等研究表明,降压药物的剂型与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关[5]。长效抗高血压药物最突出的优点为服药次数少而降压作用时间长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6.病程:可能由于疾病时间较长,患者久病成医,自行增减药量等行为增多有关。

7.社区干预:是否存在社区干预、社区干预的形式及其效果对患者认识疾病的态度、信念有着一定影响,并且通过社区干预能更好的督促患者按医嘱服药且及时发现其病情改变,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8.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接受和理解健康教育程度越高者,其服药依从性越高。尽管护理人员不断提高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在目前仍有所欠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如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特有的生理因素如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如何提高老年患者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接受理解程度将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三、健康知识来源途径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健康知识的途径以电视、广播等媒体(93%)、医生(82%)最多,亲朋好友(76%)和杂志、书籍等(55%)次之,护士(32%)、健康讲座(21%)和网络(15%)最少。护士途径所占比例明显偏少,与目前我国护理工作者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成正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临床护士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没有做到个体化教育模式,突出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护理特点,缺乏灵活性,使患者接受的效果受到影响。

(2)门诊护士对于健康教育重视程度欠缺:门诊护士的健康教育形式不能完全按照病房的形式进行,而要制定符合门诊特点的健康教育形式。

四、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方法

1.开展全程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了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和健康信念模式[6]。制定出适合门诊特点的健康教育形式,如在高血压门诊候诊室内放置资料架,借助宣传画、小册子、传单、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途径,设置专门的护士咨询台、护理人员的专业健康讲座、建立高血压患者资料库等。重视文化程度低的老年患者,在实施健康教育时,语言要通俗易懂,适当增加图片、动画和实物的演示,教育内容与平时生活紧密联系,采取讲解、宣传、示范、发宣传资料、个别指导等综合教育方式,同时做到门诊教育与住院教育和社区教育相联接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强化病人对高血压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提到自我管理能力。

2.加强社区干预

社区健康护理干预的重点是不良行为的消除和健康行为的建立。如与社区卫生中心建立联系、创建高血压病友俱乐部、培养专业的医务人员定期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尤其是独居高龄老人,社区干预需连贯化、整体化、个性化。

3.成立血压监测系统

组织由医护人员指导,病人和病人家属共同参与的社区高血压病控制监测活动,医院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对老年患者进行血压的连续性监测,开展义诊活动,并且教会患者或其家属自测血压。通过日常的血压监测,可以改善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4.获得家庭支持

取得家属的支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由于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很容易出现忘记服药的现象,可以将药物放在容易看见的地方。对于空巢老人,可以寻求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寻找义工或志愿者,定时提醒帮助老人服药。

5.简化治疗方案

由于服药次数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可以通过使用长效抗高血压药物简化治疗方案,降低忘记服药的发生率,有利于依从性的提高。但在简化治疗方案同时仍应考虑治疗效果对于不适合使用长效药物的患者不应过分追求方案的简化。同时由于某些长效抗高血压药的价格比较昂贵,单纯应用长效抗高血压药来提高服药依从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依从性也会下降。

五、小结

目前,高血压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很低。服药依从性差是病情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对药物治疗的理解存在误区以及对治疗方案的不理解、态度与信念、治疗的便易性、年龄与经济收入、药物的副作用、社会支持情况等。人们对患者服药认知及服药行为方面的进行了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得出一个最佳的干预方案,因此,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theSeventhReportoftheJointnationalon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treatmentofHighBloodpressure,Jama2003,289;2560-2572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5,8:103-112.

[3]周凌云.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和护理对策.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06年12月;14.12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1):94

高血压门诊健康教育篇4

我社区医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共对78例高血压患者降压随访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病例来源于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所门诊患者共计78例,选择病例高血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对成人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级[1]。其中男57例,女21例,年龄39~73岁,平均(56±17)岁岁。职业分布:干部10例,居民12例,工人56例。高血压分级:1级6例,2级50例,3级22例。并发症:冠心病6例,糖尿病4例,心肌供血不足3例,缺血性卒中5例,脑出血2例,已死亡。病程2~18年。所有患者在随访观察前均能配合检查和治疗,没有认知、智能和语言障碍。

1.2方法:针对此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应用方案进行登记,患者以门诊随诊血压观察,血压测定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在安静状态下测量一侧上肢肱动脉,且保持肱动脉与心脏在同一水平时坐位或平卧位的血压,记录所测血压值。

1.3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资料。

2结果

高血压服药率96%,4%的患者因第一次服用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停止使用药物治疗,20%血压控制<140/90mmHg,74%血压控制差,血压波动大,血压最高时达210/110mmHg5例,7例长期血压控制不稳定并发脑血管意外,其中缺血性卒中5例,另2例因脑出血已死亡。

3讨论

3.1重视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社区高血压患者普遍缺乏高血压的科普知识,重视度不够,对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缺乏了解。对自己疾病的知晓率、治愈率、血压控制满意率低。社区医院应重视对高血压知识的宣传,我国有关报道也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医生应该履行的义务[2]。社区医生可利用健康小册子、黑板报、门诊随访等形式进行宣传,与患者建立互信沟通、主动参与、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持续性,有助于维持血压达标。

3.2高血压健康教育个体化:高血压因年龄、性别、家族史、文化、职业、并发症及患病时间等有所不同,所以应做到健康教育个体化,指导高血压患者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消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使其明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人类健康的四大基石,同时也对高血压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3.3维持血压长期稳定重要性:降压治疗核心是血压控制达标,而维持血压长期稳定是全面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发生的根本保证。有症状才服药或不按规律性服药都是错误的服药方法,这将会引起血压在较大波动状态下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在血压控制达标治疗上不力求快速,立即将血压降至正常,可采用家庭血压监测和社区门诊血压测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血压(杓型、非杓型及凌晨高血压),根据观察血压的变化状态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血压的波动,维持血压长期稳定[3]。

社区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及家属的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激发医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医患沟通、增进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充分体现社区医疗工作在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使患者、家属及社区医护人员均得到收益[4]。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

[2]郭凤玲.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实用全科医学,2007,5(7):644.

[3]田晓青.解读2004年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5,31(1):943.

高血压门诊健康教育篇5

休所有离休老干部29人,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25人,患病率高达86.2%,年龄80~93岁,平均86.5%,平均病程26.8年。2007年开始,门诊部在对老干部高血压治疗中引进健康管理概念,实施健康管理策略,加强高血压临床治疗,收到了较好效果。25例高血压老干部治疗率100%,控制达标率达92.1%,心脑血管事件明显下降。现将做法报告如下。

建立老干部健康管理档案,全面收集个人健康相关信息

实施健康管理的第1步就是建立详尽的老干部健康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年龄、体重指数、现患疾病、体检数据、血压水平、使用药物、过敏史、饮食特点、不良嗜好、个人爱好、生活行动能力、家庭和睦状况、心理状态等。由专人收集信息并填写到信息表格中,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寻找高血压老干部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否合理用药、是否存在不良心理情绪,为实施健康管理提供最基本依据。

进行系统健康体检,掌握健康状况,排查高血压危险因素

建立个人健康信息档案后第2步就是通过系统健康体检来充实数据。每年组织老干部进行2次体检,其中1次为体系医院体检,体检数据记入个人信息表,并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全面了解老干部健康状况,重点掌握血糖、血脂、血尿酸、体重指数等高血压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分层。并将体检结果告知本人,使之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哪些危险因素需要控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和配合健康管理,为我们实施医疗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开展高血压知识健康教育,对老干部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启动健康教育管理有赖于老干部的参与和配合,加强高血压知识宣传有利于老干部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参与的积极性。我门诊部采用专题讲座、咨询、个别指导、发放知识手册等方式宣传高血压饮食营养、运动娱乐、生活方式、行为矫正、心理调适等知识,促成老干部养成合理的和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经过较长时期的宣传教育,高血压防止知识深入人心,为医护人员对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提供了条件,督促老干部自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参加各类健身活动、调整不良心理情绪。先后劝导了3位老干部成功戒烟,4位饮白酒的老干部改饮少量红葡萄酒。老干部们既掌握了高血压相关知识,学会了自我监测血压的技能,养成了合理生活方式,同时对他们血压的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运用循征医学成果,制订降压目标,合理使用药物,全面控制危险因素,实施个体化治疗策略

循征医学在高血压防治领域成果丰硕,我国开展的Hot-CHina试验提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年龄>80岁)血压应控制在150/80mmHg以内,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1]。这一结论也载入了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这一原则下根据患者合并的疾病情况制定出个体化降压目标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见表1。

高血压的治疗不仅仅是单纯的血压控制,还应包括伴随危险因素的控制,在管理中提出血压、血糖、血脂、尿酸、体重“五项达标”,全面纠正代谢紊乱。在具体治疗中,注意避免使用加重或诱发心血管并发症的药物,遵循逐步降压原则,尽量避免血压波动,在老干部能耐受降压治疗的前提下,在数周内逐步使其血压达标。

拓宽门诊部服务内涵,保证老干部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顺利实施

为顺利实施老干部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需要改变门诊部现有的服务模式,拓宽服务内涵,以适应管理的需要,为此,将门诊部服务前伸,内涵拓宽。①坚持每天为高血压老干部测1~2次血压,并做好记录,绘制血压变化趋势图,便于医生了解血压控制情况。②制定用药长期医嘱,根据医嘱,门诊部统一配药,每天送药上门,杜绝错服、漏服,保证了老干部及时正确用药,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③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不良反应影响治疗。④开展内容丰富贴近老干部实际的健康教育和生活科普,普及高血压知识,提高老干部自我保健能力。⑤每周组织2~3次太极拳和老年健身操活动,鼓励老干部参与适宜的体育活动。⑥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加强与老干部的交流,特别是在生活上、感情上关心“空巢家庭”老干部,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疏导不良情绪。⑦及时向老干部反馈体检及治疗情况,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积极参与健康管理的信心和热情。

健康管理能满足老干部高血压患者的医疗需求,深受老干部和家属的欢迎,通过健康管理,老干部高血压患者在保健知识掌握、自我保健意识、血压达标、心理状态、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在干休所实施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疗服务模式。

高血压门诊健康教育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1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14-01

高血压是由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出院定期电话随访式教育是高血压健康教育由医院向家属的延伸,使健康教育不间断进行,本文通过对110例高血压患者出院定期随访及健康宣讲,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遵医行为及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的控制了血压水平,降低了再次入院率。减轻了城市与社会及家庭负担,现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3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共收治高血压患者220例,按出院时间将其分两组,教育组,对照组,各组各1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分级合并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电话对照随访,教育组按出院随访办法对其跟踪教育,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宣教,不进行出院随访及健康宣教。

1.2.1根据患者入院交流沟通及评估记录中收集的一般资料,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并执行信息化管理,科室设立出院患者电话随访登记本,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出院时的健康状况,联系方式,随访时间,随访内容,结果及相应指导措施。

1.2.2科室选择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沟通技巧,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业务水平及相关学科知识,临床经验丰富的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师担任随访责任护士。

1.2.3患者出现前一天,随访责任护士对出院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发放“医疗联系卡”及“健康处方”并交代使用注意事项。出院后10天内进行电话随访一次,以后根据病情进行随访。

1.2.4内容病人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住址,血压情况,联系方式),服用降压药名称,剂量,作用,不良反应,近期血压监测情况,是否有记录,波动范围,服用降压药意义,血压保持稳定好处,擅自停药对疾病的影响和对身体的危害。必要时联系复诊及上门体检,来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及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调查内容包括血压水平是否合理饮食,是否适当运动,是否合理控制体重,是否定期监测血压,降压药物服用掌握情况,高血压及并发症的了解程度,能否坚持服药,能否戒烟酒,再次入院情况等10个问题进行调查,每个问题一分,8-10分为优,6-8分为良,4-6分为一般,4分以下为差。

1.2.5健康宣教

1.2.5.1由心脑血管的副主任医师及科内主管护师共同制定的健康教育,为出院患者建成个人档案,按需随访的时间与安排,根据内容进行电话随访。内容:疾病知识指导,饮食护理,遵医嘱正确服药,定期测量血压,合理安排运动,根据血压情况常规在门诊不定期复诊。

1.2.5.2根据定期健康电话随访,有效掌握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缺点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宣教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少用医学术语,如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按时复诊对调整服用药物剂量及控制血压的意义等。

1.3评价标准正常成人动脉收缩压小于等于140mmhg,舒张压小于等于90mmhg,见表1。

2讨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患病率高,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更是给人们生活和家庭带来诸多不幸。高血压病人一经确诊,大多需终身服药,不仅要选择有效的降压药,更重要的是病人要有良好药物依从性。总之,出院电话随访方式,健康教育,经济有效,简单方便,促进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落实,及时了解出院患者情况,增进护患之间交流与沟通,增强患者及家属对高血压治疗的信心。总结分析电话随访结果,使护士自我价值得到体现,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尊重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高血压门诊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5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患者逐渐增多,尤其高发于老年人群。以高血压就诊的老年患者中,常规化验后,部分患者常合并高脂血症。血脂增高,常常伴有肥胖,增加心脏负荷,加速动脉硬化,使原有的高血压加重,导致心肾脑并发症的过早出现[1]。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是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并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如何使老年人从思想上认识“二高症”的潜在风险,做到自我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除了药物治疗外,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1制定健康教育目标

根据患者发病的原因、诱因、症状、体征,对高血压病做出分级诊断、高脂血症分型诊断。给予个体化教育,使患者对自己目前的诊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以达到理想的血压和血脂水平,缓解症状,延缓或阻止并发症的发生。

2制定健康教育方式

2.1口头教育对首次接诊的患者,接诊医师明确诊断后,给予简洁明了的讲解,使其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明确的认识,指导其合理的膳食、运动,保持平衡的心态,对嗜烟酒者,建议戒烟限酒。正规服药,配合医师做好自我血压监测[2],定期复查血脂。

2.2宣传资料对于门诊患者,口头宣教有时费时费力,影响其他患者的就医。宣传资料不失为一种省时省力的途径,便于患者及其家属随时翻阅及参照,加深印象及理解,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服药依从性。

2.3专题讲座给每一位“二高症”患者建立档案,网络化管理,以便定期集中患者及其家属,给予专题讲座教育。要注重医师与患者的互动,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纠正误区,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心。

2.4电话随访定期对建档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近期饮食起居、服药情况、血压波动水平、血脂化验结果,指导下一步治疗。

3健康教育内容

包括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定期复查血脂;坚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做好院内外用药指导。尤其对服药患者,严密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有患者用钙离子拮抗剂后,引起严重双下肢水肿,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导致缺血性皮肤病和脉管炎,要及时换药。老年人口服吲哒帕胺后常引起低钾,要嘱咐其多食含钾高的水果及蔬菜。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者,如出现频繁的咽部刺激性咳嗽,要及调整用药。口服他汀类降脂药后,如出现双下肢肌肉疼痛,要警惕肌肉溶解症的发生。明确告知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如出现相关不适,要及时反馈给医生,以防发生医源性不良后果。

4小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人数逐年上升[1]。因此高血压健康教育是预防高脂血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目标是使血压降低至“正常”或“理想”的水平,降低其疾病危险因素,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目的。虽然近年来老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有所改善,但是血压的控制率仍不理想。

通过健康教育实践,多渠道、多形式的对老年高脂血症合并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高脂血症合并症患者的卫生知识评分,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预防高血压的知识和技能。自我保健意识的明显增强,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善,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效果满意,高脂血症合并症显著减轻。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处于逐渐衰退阶段,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有全身动脉硬化,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的难度较大,在进行非药物干预的同时,做好老年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获得医学卫生知识,建立健康行为,增强患者服药依从性。对健康意识行为表现差的患者,应重点强化健康意识,坚定健康信念,从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建立健康观念,从而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总之,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是一种终生性疾病,需要做好长期健康教育,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从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建立健康观念,以提高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薇,赵东.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4):246-247.

高血压门诊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门诊高血压病治疗分析

高血压病是目前内科门诊中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大部分治疗时间在院外,门诊是医患之间沟通的主要窗口。为了在门诊中更好地指导患者,提高高血压病控制率,笔者对2006年2月来门诊就诊的1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跟踪调查,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从2006年2月开始记录本人于门诊最初接诊的160例高血压患者资料,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93例,女67例。年龄22~89岁。

方法:登记160例患者的姓名、年龄、电话、体重、血压、食盐摄入量、脂类摄入量、活动量、用药情况、存在问题等,然后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在门诊随访或电话回访,了解血压控制等情况。

结果

见表1、表2。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已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高血压的发病原因迄今尚未阐明,普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环境因素参与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20世纪80年代谢综合征提出以后,关于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血压的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高胰岛素血症可以增强交感神经活性、钠潴留、抑制血管舒张因子的释放、增加血管收缩因子的释放等,从而使血压升高。一般情况下,理想的血压为120/80mmHg,正常血压为130/85mmHg以下,130~139/85~89mmHg为临界高血压,为正常高限;140~159/90-99mmHg为高血压Ⅰ期,此时机体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只是单纯高血压;160~179/100~109mmHg为高血压Ⅱ期,此时有左心室肥厚、心脑肾损害等器质性病变,但功能还在代偿状态;180/110mmHg以上为高血压Ⅲ期,此时有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病变,已进入失代偿期,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

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不相信新药、贵药:对目前的一线药物aCei、CCB、aRB等不能接受,认为一开始就用新药、好药,以后就无药可用了。②认为用药后很快就能把血压降下来,否则该药就不行,立刻换药:高血压的控制不是越快越好,服药后有一个体内平衡调整、适应的过程。血压逐渐降低是最理想的,过快降压反而易引发心脑血管事件。③迷信中药、偏方,不相信西药。经常在看到广告或听说某中药、偏方后,即停用西药,也不测血压、不复诊,最终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升高。④缺少对高血压病的了解:认为只需要服药就行,不能从饮食生活等方面综合治疗。⑤不能坚持用药:认为无症状或血压正常就算病好了,不用再坚持服药。⑥因为看到药物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而害怕,不敢用药: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目前的正规降压药物都经过了大规模的临床检验,是安全有效的。⑦门诊时间限制:在患者较多时,不能对每个患者进行很详细的讲解、说服,导致治疗的依从性差,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治疗方案,以致血压难以控制。

本社区高血压患者用药方案陈旧,倾向使用复方利血平、复方罗布麻片等老药,而且均为短效剂型,应当加大aCei、CCB、aRB等目前正规降压药物及长效剂型药物的推广。短效剂型不利于平稳降压,长效、缓释以及控释剂型则有利于血压的平稳降低。以复方利血平、复方罗布麻为主的治疗方案,缺少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的支持。而目前的正规降压药物aCei、CCB、aRB等均通过了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调查,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加强对本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健康知识教育。从本次调查中发现,本社区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很匮乏,以致于在门诊治疗中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不理解、难遵从,治疗的依从性很差。对此应加强健康教育,开展以高血压为主题的学习讲座、义诊等活动,宣讲高血压病的一些常识、生活保健、治疗中的误区等。提高患者的基本常识,从而在门诊治疗时增加治疗的依从性,最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控制率,降低本社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高血压门诊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社区医疗;高血压;预防;健康教育

高血压病是一种自觉症状比较轻微,甚至无法自觉症状的疾病,大多数患者仅在查体时发现[1]。该病的病理特点是体循环动脉压升高的临床症候群,该病的病程长,可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如果发生了心、脑血管的意外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也会给患者的家庭以及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2]。为了对社区医疗部门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进行预防和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和体会进行总结,使今后社区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有效预防社区人员出现高血压症状,使社区医疗服务工作更加全面周到,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来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88例患有高血压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对高血压病社区预防和健康教育的具体过程和主要体会进行总结。现将总结的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这三年时间里,抽取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88例患有高血压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33岁,年龄最大者79岁,平均年龄51.7岁;患者中包括51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患者的病程在1至21年之间,平均病程5.9年;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检查后确诊。

1.2方法

对抽样中88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社区预防和健康教育的具体过程和主要体会进行总结。

2结果

研究后发现,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症状的主要因素包括体重、生活习惯、精神因素等。社区医疗部门对该类患者进行预防和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防止肥胖,合理膳食,心理教育,儿童时期教育更几个方面[3]。

2.1体重

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一项最危险的因素是体重指数明显增加。肥胖患者同时易患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患者出现钠潴留现象。在饮食过程中过多的摄入碳水化合物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现象进而使得患者血压升高[4]。

2.2生活习惯

饮食结构的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对日常饮食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对高血压起到有效预防的作用。患者机体内钾、钙、蛋白质的含量不足,会导致患者血压明显升高。目前我国人口在膳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钠盐、低钾、低钙以及蛋白质质量差。患者机体内的钠盐含量过高会导致出现水钠潴留现象,患者的血管平滑肌会发生肿胀,管腔会随之变细,血管的阻力及血液容量会显著增加,使得患者的血压进一步升高。

2.3精神因素

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愤怒、烦恼状态下或是受到恶性环境的刺激,会导致患者的大脑皮质的功能发生紊乱,对血管的运动中枢产生相应的刺激,使小动脉的张力进一步提高,最终造成其血压上升。对于一些暴躁多怒、情绪急躁的患者来说,其血压通常情况下偏高;相反一些性情温和,处事不惊的患者,其血压通常比较稳定。

3社区预防和健康教育措施

3.1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不是单纯的营养问题,除遗传因素外,它还取决于机体摄入热量和消耗能量的能力,因此防止超重和肥胖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防止从膳食中摄入过多的热量,适当控制主要谷类的进食量;二是增加体育活动,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有助于改善心血管机能,有益于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3.2注意饮食

对于患有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应主要以清淡为宜,患者每天的钠盐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5克以下。酒精已被医学界公认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饮酒习惯的患者要对自己的饮酒量进行限制,对于一些有高血压危险倾向的人群,应坚决进行戒酒。该类患者宜多食用钾、钙、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含量相对较高食物,脂肪类食物和甜食要尽量少食。钾在患者的体内可以使钠的有害作用得到缓解,对钠的排出有促进作用。美国医学专家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每天要坚持摄入高钙食物,这样可以其血压明显降低[5]。

3.3心理健康教育

患者在紧张生活和工作之余应学会如何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有效防松,临床主要应用的使该类患者的精神放松的方法主要包括:练气功、打太极拳、散步、做广播操等活动,这样可以使患者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使该类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对血压所造成的影响得到进一步的减轻。

4体会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必要的社区医疗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加强高血压的社区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吟绵,何熹延.高血压病诊断标准进展[J].医学信息,2001,14(11):773-776.

[2]严迪英.社区干预[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1):44-45.

[3]曹晓毛.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血压控制行为的作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09).

高血压门诊健康教育篇10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45-01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家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病的死亡率逐渐增加。面对庞大的慢性病患者的数量及治疗需求,大的综合性医院显然以满足不了目前的状态,因此社区就成了治疗及管理这类患者的第一阵线,社区医院作为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的主要力量,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制度。本文针对社区医院对慢性病患者管理的方法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选取建档就诊的慢性病(糖尿病219、高血压425、冠心病213、脑卒中179)患者1036人的资料,其中年龄35-83岁,平均年龄58.6岁,男性605例,女性431例。

2管理办法

2.1高血压病人的管理:首先需要将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不同的分级对应不同的管理方案,社区医院可将高血压患者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依照高血压危险度分级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等级。对于低危患者,主要进行宣传教育,帮助患者进行治疗性生活模式改变,未必要是不进行药物治疗,保证患者每月进行血压的测量及记录。中危患者的管理主要以指导药物治疗及改变生活模式为主,每两周进行一次血压监测,争取降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高危患者的管理:保证患者每周进行一次血压监测,加强患者的药物治疗,指导患者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逐步完成控制患者血压,平稳降压的目的。

2.2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医院管理主要以宣传教育,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为病人建立病情记录,对于年龄以及并发症不同的病人及患者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指标,做到个体化治疗,结合患者血脂特点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综合性医院无法做到的细致的治疗效果。

2.3冠心病病人的管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类建档,将冠心病病人按轻重程度进行分类,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冠脉搭桥术后、心衰等几个类别,根据不同的类型督促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的防治知识,保证患者的治疗意识,根据建档随时对患者的使用药物进行调整,保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定期组织患者到三级医院进行检查,发挥社区医院的双向性。从而保证患者以最方便的获得最合适的治疗。

2.4脑卒中病人的社区医院管理:社区医院在管理脑卒中患者在于指导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以及防止再次卒中的发生,为社区内脑卒中患者建档立卡,记录病情的相关资料,病史,一般情况、临床检查结果等,经过社区医生的评估后制定适合病人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患者用药,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防止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3讨论

3.1需要领导重视和大量资金投入[1]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慢性病病人逐年增加,慢病管理必须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而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这项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3.2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2]。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是靠药物,而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突出作用为健康教育是一种增进健康的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3],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坚持强化“慢病健康管理工程”理念,通过灵活多样各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转变社区居民从“普及专科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观念,强调慢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帮助病人提高自我控制疾病及自我保健的能力,调整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对“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有缓解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3学习掌握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医疗效果。社区慢病防治责任医生除了掌握全科医学外,还必须掌握适宜的技术(如入户的技巧、健康教育的技巧、慢病患者资料收集和随访技巧、门诊医生日常诊疗沟通技巧、心理学技巧、防病治病的临床技术等),可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不但提高患者治疗的顺从性和社区医疗效果[4],才能将慢病防治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叶金朝,程长松.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的实践与体会.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3):282-284.

[2]王大伟,余红梅.校园警钟声声惊心[J].人民公安,200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