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十篇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十篇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1:04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1

关键词:事物的质事物的量事物的度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1.认识事物的质,深刻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质是事物自身区别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决定了是这一事物而不是它物,并能使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相区别。质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它物的内在标志和本身固有的特殊的规定性,不同事物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统计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所以统计所要反映的是一定质的规定条件下的数量表现,从量的分析中探讨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又总是在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中进行的,所以我们开展统计工作,就首先应认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及统计要素和统计内容,熟悉经济现象的概念及相互联系,对所要研究的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其质的属性,规定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科学涵义和范围。在实践中必须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特征要有正确认识,才能研究它们的数量方面,从定性认识进入定量认识,使认识进一步深化。统计国民收入,必须首先明确国民收入的概念,即国民收入是一年生产的社会总产值扣除生产资料价值转移部分,也就是本年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如不把社会总产值和新创造的价值区分开来,就不可能正确统计国民收入的数量。可见,认识事物的质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和基础。由于任何事物的质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系统,所以呈现事物的属性是多种多样。统计职工人数,不仅要统计职工数量,而且还要从职工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种、工资等不同侧面来反映它的各种构成,揭示职工人数增减变化及其构成变化,从而才能进行深入分析。事物的属性是由质决定的,而且又是质的必然表现,事物的质不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比较,就无从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质。统计工业总产值实现情况,它只表明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却不能说明工业生产的计划完成程度,只有通过它与有联系的计划总产值相比较,才能反映它的计划完成情况。但仅仅这样分析还不够科学,还要通过不同属性的表现,分别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说明同一种质。

2.认识事物的量,广泛研究事物量的规定性,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

量是表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和组成结构等都是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它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外在规定性。品销售额多少、消费水平高低、生产周期快慢、社会总产值构成等等,这些都是事物量的规定性。同一质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的数量表现,全面认识事物的质。对农民家庭收入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农民家庭总收入和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构成、平均人均纯收入水平等几方面的规定性综合分析评价其增长情况,揭示农民生活改善状况和提高变化趋势。否则,评价结果将是片面的。任何事物又都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质和量是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质是量的基础,量是质的反映,所以在研究任何事物时,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首要前提,然后才能对事物的量进行分析,由质进入量,这是对事物质认识的深化,但还需要广泛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对事物质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化和精确化。分析某农作物总产量的计划完成情况,只有对总产量内部矛盾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分析其播种面积变动、失收面积变动、单位产量变动各个因素及影响程度,广泛地研究各因素与总产量的数量关系,才能找出影响总产量以及影响播种面积、失收面积和单产变动的主客观原因,继而深刻地认识完成计划总产量这个质。统计工作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对社会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据此做出推理、判断和预测的工作过程。因此,在实践中要掌握大量的经济现象数据,充分而广泛地研究事物的量,分析事物量的变化,深刻地说明事物的质,提高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深度,增强对客观事物量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的预见性和应变的主动性,为科学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

3.认识事物的度,掌握决定事物质的数量界限,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和量的界限、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特定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的上下极限点称为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之间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线或最低界线。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稳定,突破这个范围,事物就要发生质变。由于每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质都有一定的数量界限,因此也都有相应的关节点。在关节点范围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突破关节点,超过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国家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划分为贫困型、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的不同标准,就是不同类型生活水平农户的度;统计分析中的盈亏平衡点就是一定事物质的上下极限的关节点。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把握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为统计实践和研究提供正确准则。而且为了促进事物更好地发展,还要认识和掌握事物最佳的度,在统计实践中做到胸中有数,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克服“过”和“不及”两种错误倾向,遵循趋势性原则,及时洞察事物量的细微变化,注意量变的警示信号,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量变的方向量的界限。产业结构分析,必须把各产业控制在最佳规模,背离了最佳结构点,产业结构就失去了平衡。因此,在实践中要深刻认识事物质和量的相互制约关系,善于把握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和事物最佳的度,克服工作中的片面性和极端化,提供科学的经济信息,优化社会经济活动,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4.认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关系,注重事物量的变化,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量和质的统一,而且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因此,事物由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和向对立面转化表现为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相互转化过程。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关节点而超出事物的度的界线,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就表明了贫困型―-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的变化趋势。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过程。量变引起质变还表现在数量没有增减,由于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和组合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质变。在统计分组中按照事物现象的不同特征归类进行研究,就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推动事物的无限发展。因此在实践中要充分认识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而且又都是先从量变开始的客观规律。当量变超过一定限度时,就要发生质变的转化。所以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都要重视量变的积累和变化趋势,当量的积累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不要拨苗助长,急于求成,盲目去做,防止破坏特定的量的界限,影响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当量变的积累处于消极状态时,要防微杜渐,控制量的变化方向及量的积累,使事物的消极因素的量有序的转化,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5.认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关系,把握事物的部分质变,推动经济活动持续良性运转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总的量变过程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则进一步揭示了不仅在新旧事物之间,而且在同一事物、同一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的三个运动阶段的运动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由于资金运动的复杂性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及条件的变化,三种资金形态的数量及其结构的比例关系,在其运动中经常受到干扰,使不断运动的资金在三种资金形态之间经常发生质的变化,资金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就出现了阶段性的质变。这都表现了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季节变动分析,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复杂和多变,各时期的有序变化经常受到随机事项所破坏,使实际发生数值脱离计划目标,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阶段性的质变。它们之间、各时期与整个发展过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就要注重各时期的量变特点,研究量变引起各时期质变过程以及对整个发展过程的影响,揭示季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促使向有序化转化。部分质变不同于量变,但也必须以一定的量变为准备,只有量的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部分质变,部分质变为整个事物的根本质变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实践中要充分认识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原理,重视经济现象中各个阶段或局部量变的特点及影响程度,把握事物的部分质变,揭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关系,推动经济活动持续良性运转。

6.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统计工作者不仅要提高统计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指导实践,充分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42-359.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6.

[3]陶代禄等.政治理论课复习纲要[m].重庆出版社1983:63-66.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2

一、深化质量振兴工作,推进“质量提升工程”

1、深化质量工作目标责任制。按《市2011年质量兴区绩效评价考核细则》要求,完善区级责任单位质量目标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

2、深入开展“质量兴区”活动。要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区经济工作中心,在区政府领导下,制定“质量兴区”行动计划,开展各具特色的质量提升活动,推动辖区质量提升,促进区级经济发展。

3、认真履行区质量振兴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加强协调和指导,积极开展“质量兴区”工作经验交流活动,加强质量振兴工作信息上报统计和通报,真实反映质量提升工程的真实情况和工作需求。

4、继续在全区优秀企业中大力宣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激励和引导鼓励我区企业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积极支持鼓励企业申报全国质量奖、省政府长江质量奖和市市长质量奖;加大对获奖企业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企业经验交流,分享成功经验,促进企业共同进步。

二、源头抓质量,提高企业质量素质

5、积极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继续开展名牌产品和名牌产品的组织申报工作,制定名牌培育计划,落实名牌激励政策,引导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6、深入开展质量教育培训,提高全区企业员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对企业管理者,开展质量法规的培训活动,提高企业经营者的质量法律意识和依法经营的能力;举办各类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和质量专题讲座,增强员工质量意识;积极引导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

7、支持企业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增强企业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要深入辖区企业,加强对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指导和帮助,提高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水平。

8、积极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模式,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配合市质监局组织质量管理专家、学者,大力宣传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等质量管理系统及方法,传授先进管理知识;邀请知名质量管理专家举办高水平的质量论坛和知识讲座,向我区企业传授先进的质量理论和方法,开拓企业家视野,提高质量管理者综合素质。

9、深入推进质量兴企联系点工作。充分利用质量兴企联系点这个平台,广泛动员质量专家、质量志愿者参与到为企业质量提升服务的工作当中来,以产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管理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重点联系对象,配合市局大力开展“质量专家企业行”活动,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标杆对比活动,帮助企业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三、大力开展质量宣传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质量的浓厚氛围

10、策划组织召开2011年全区质量工作大会。总结2010年质量工作,布置2011年质量工作,表彰获2010年度名牌及名牌生产企业,树立一批有社会责任感、讲诚信、质量好的企业典型,营造质量管理工作良好社会氛围。

11、开展“质量月”系列宣传活动。联合有关部门和协会以“抓质量发展促民富国强”为主题,动员全社会广泛开展质量月宣传活动;邀请质量管理专家和大学生参加质量建设志愿者活动,深入企业开展质量援助,针对企业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宣讲传授质量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要求,指导企业开展质量改进和质量创新工作;要结合实际,围绕质量月活动主题,开展有影响的质量活动,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推动“两型社会”的建设。

四、进一步创新认证监管工作模式,增强认证监管的针对性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3

回家后夜不能寐,《学哲学用哲学》一书顿时跃入了眼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年出版的《学哲学用哲学》,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哲学著作,是李瑞环同志几十年学哲学、用哲学经验的总结。《学哲学用哲学》围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特别在“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等方面,做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概括和表达。这本书也将我的思述引向了过去的岁月,引向了前半生学得最多的哲学思想。我心中豁然开朗,运用“明白学,智慧学”的哲学观点,揭示了环保方面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首先要用矛盾观去观察环境问题。长期以来,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少人只看到其对立面,没有认识到它的统一面,因而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十分明显。由于这对矛盾没有得到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将长期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用矛盾观和辨证法去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作为经济发展基础和最终目标的生态环境,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

经济发展如果不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而一味地去“吃”生态资源,一旦生态环境失去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便无从谈起,也丧失了本质意义。经济要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优先”的原则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尽量使燃烧过程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活动烧掉的资源少,留下的污染小,才是良性发展,才是科学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才会由对立向统一转化。同样,作为科技成果的化肥、农药等无机化学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增产早熟、防治病虫害、减轻劳动强度的积极作用,只要不断创新科学办法减少其对环境和产品质量的消极影响,其内在矛盾必然由对立转向相对统一,继续保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

其次要用发展观去认识环境保护。环保事业的发展,同样具有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其发展变化不是简单的复制、机械的向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我们认识环境保护,也与认识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样,由感性到理性多次循环往复,最终达到全面、深刻的程度。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属于整个生态体系的一分子,但在很长时期内,人类对其“朋友”并不友好,只是索取甚至掠夺、并没有保护意识。直到进入工业时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出现,人类才感受到大自然报复的威胁,才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才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回归感和保护环境的认同感。

因此,当前人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意识的出现,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带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发展意识和保护意识而回归自然。人们所追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态型”而非“自然型”,追求的经济形态也是“生态经济”而非“自然经济”,追求的意识形态便是文明“生态观”而非原生态的“自然观”。由此可见,时下有些农民因种种原因缺乏种粮积极性,刀耕火种重蹈覆辙,这样生产出来的“高”质量、低产量、低效益的自然产品,尽管符合有机产品的某些要件,却不一定属于完全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产品”,这种生产方式更不是“生态”方式。因为就农产品生产本身而言,制约质量与数量的因素不是简单单纯的,包括许多内因和外因,自然生态体系的各种要素几乎都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环境污染更是没有疆界的,此地的污染可以影响到彼地的环境质量,此地的生态环境却难以阻挡彼地的污染侵入。

因此,只有在全面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生态方式,使农作物内因和外因的、自然和人文的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使农产品获得更优的质量和更高的数量,这种产品质量与数量高度和谐、共同提升的效应,才是当代所追求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目标。

三是要用实践观去做好环保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环境保护,发达国家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已经走了一些弯路。我国开展环境保护的历史并不长,应该借鉴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更应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使我们进一步接近真理,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连续高速发展,环境问题随之日趋严重,且已经面临集中高发、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危险。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4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市委二届八次全会和全省质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年质监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昨天上午,黄基昌局长作了工作报告,对去年工作的总结和今年工作的安排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对去年质监工作的估价

20*年是*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交织、面临困难和挑战较多的一年。一年来,在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奋力抗击冰凌雪灾、“5·12”地震和洪涝等自然灾害,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下滑和煤、电、油、运紧张带来的影响,真抓实干,奋发进取,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团结奋斗,艰苦努力的结果,其中同样凝聚着质监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过去的一年,全市质监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质监工作全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质监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关注民生为目标,着力找准工作重点,全面提升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荣获了省质监局年度考核工作一等奖,质量技术工作总体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稳步提高,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一是严格安全监管,全市特种设备安全运行。认真组织开展了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及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对重点设备、重点单位实施“拉网式”的排查,全年开展日常监管290次,组织专项检查56次,出动执法人员1029人次,检查特种设备1021台,查出和督促整改安全隐患493条,查处各类特种设备案件69起,清除“土锅炉”10台。通过有效监管,实现了“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工作目标,确保了全市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二是加强日常工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明显。始终把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日常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全年共检查食品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经销超市门点3100家(次),依法规范了一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行为。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有效保障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是反应迅速,有效处置“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全市质监系统反应敏捷、行动迅速、紧急部署,第一时间内组织力量开展了对奶制品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场、门店的执法检查。共检查超市、商场等奶制品销售点670余家,检查液态奶生产企业2家。对未经检验出厂、提前标注生产日期的4015袋液态奶予以查封。组织全市2家乳制品企业签订了质量承诺书,选派了4名驻厂监管员进驻我市2家乳制品企业,监督企业严把质量关,对产品实施全检验。截止目前,我市生产的乳制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确保了辖区内乳制品质量安全。

四是依法对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健康、安全的农资、食品、建材等重点产品,开展了执法打假、专项整治及市场重点商品强制检验工作,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净化了投资环境。

五是坚持从源头抓质量,严把产品质量关。与相关企业配合,培育出了一个“中国名牌”和三个“*名牌”产品,推动和提升了我市产品质量,对引导消费、扩大内需,加速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六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完成了魔芋芋鞭育苗技术规程制定,以及*市玉米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批及《*地方标准制修订任务书》的填报工作。启动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即小草坝天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i类)、山辣根种植标准化示范区(ii类)、杂交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区(ii类)工作,按期完成《地理标志产品*天麻》国家标准修订工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全市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二是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不小。全市1290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分布于广大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监管难度大,质量安全隐患多。三是假冒伪劣产品在一定范围内还仍然存在。一些企业守法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唯利是图、制假售假。四是质量工作基础薄弱。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不强,标准化工作滞后,标准与技术水平偏低。五是极少数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还不能熟练运用法律、政策,还没有将执法与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结合好。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全市质监系统的高度重视,必须充分认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广大企业生存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全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二、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开创质监工作新局面

加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根本举措。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越演越烈,已经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工业品价格大幅回落,企业经营困难增大,消费需求明显减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直接导致我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市委夜书记在中共*市委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往往就是欠发达地区打牢基础、奋起直追、缩小差距的时候。谁在低谷时期抓住机遇,在危机面前举措得力,谁就能抢占先机、渡过难关,就能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再上新台阶”。目前,我市正面临着这一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抓住机遇就能开创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新局面,缩小同全省、全国的发展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质监战线各级干部的首要任务。全市质监系统要倍加珍惜并抓住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审时度势,扎实工作,变压力为动力,变不利为有利,化挑战为机遇,为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化思想认识,推动质监工作科学发展。

客观地讲,近两年,*发展很快,但与全省的其他地州(市)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很大,发展仍然不足、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包括周边地区相比,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我们的工作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工作领域和范围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所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们的思想、工作与加快发展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作为质监系统,就是要深化对质监工作的认识,把质监工作放在全市、全省的格局中来把握和谋划,把科学发展理念切实转化为谋划质监工作思路、促进质监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定位,才能正视我们的成绩和不足,才能保证质监工作科学发展。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质监工作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发展可持续性,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如果增长粗放和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得到全面有效解决,总有一天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会引发信用危机和社会动荡,反过来会影响发展进程。我们必须警醒,痛下决心加快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明确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充分体现了对质量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饱含着对质量安全现状的深切忧虑。质监部门作为履行质量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的部门,在服务科学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肩负着维护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质量总体水平的重大责任。做好质监工作对于我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质监工作是事关民生的重要工作。质量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质量纠纷和质量安全事故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一些特殊产品的质量,如食品、家电、儿童玩具、建筑材料等产品的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天大的事情。近年来,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特别是“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严重冲击了社会安定,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当前,举国上下、社会各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搞不好就可能是一场危机、一场灾难。全市质监系统要以“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为警示,举一反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监管为民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坚决防止类似质量安全事件在我市发生。

(二)突出工作重点,确保质监工作服务大局。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始终把质监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质监系统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具体工作措施,质监系统的形象才会越来越好,地位才会越来越高,质监事业才会有前途、有希望。

一是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服从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质监工作永恒的主题。不论是行政执法还是综合管理,都要坚持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定位,才能真正准确履行职责,才能体现质监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满意,赢得各级党委、政府的赞同。所有工作的思路和目标都要结合实际,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全局意识,不断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企业的能力,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努力为企业、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要充分运用政策的、法律的、行政的综合手段来体现服务与监督职能,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人民群众。

二是要深入开展打假治劣,优化市场环境。假冒伪劣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打假治劣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首要任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质监部门作为打假主力军,在开展打假工作时,要严格执法,重拳出击,严格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继续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主题,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生产、生活和健康安全的食品、农资、建材、特种设备、汽车配件、家用电器等产品,特别是食用盐作为执法监督检查的重点,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全面加大执法打假力度。打假工作要坚持从治本上下功夫,要努力建立起长效打假机制,要继续完善打假责任制,并认真落实;要加大与名优企业、骨干企业、行业协会联手打假力度。通过这些措施,努力做到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活动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真正打出声势、打出威严,把打假治劣工作抓出成效,为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要继续抓好产品质量的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质监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快制定质量振兴措施,出台产品质量监管新机制、新举措,大力推进以质取胜战略,不断提高我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充分发挥产品质量综合管理的行政职能,做到帮扶、引导、监管等措施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标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确保其产品质量合格。对质量保障能力较强且质量长期稳定、质量信誉较好的企业及产品,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并帮助其申报云南名牌产品、国家名牌产品;对获得名牌产品、免检产品荣誉称号的企业及其产品,要加以保护,加以表彰,要向社会广泛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增强其竞争力;对于质量不稳定、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及其产品,要加大监管力度,帮助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对生产纳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强制认证管理产品的企业,要严把产业政策关,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特别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必须突出抓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使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喝得放心,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可靠。要通过加大从源头上抓好质量的工作力度,推动我市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增强群众消费信心,带动消费需求,拉动我市经济增长。

(三)加强队伍建设,夯实质监工作基础。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5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生产要素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列举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种种误区,在此基础上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认识作了分析。

一、企业经济效益的错误认识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一直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利润增减等同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或经济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表明经营效果是“盈利”或“亏损”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用价值表示就是企业生产总值。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即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则反映在企业生产成本上。

2.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同于经济效益的好坏。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消耗大,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少,则经济效益不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多,而劳动消耗又少,则经济效益就好。因此,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3.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寡等同于经济效益高低。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多,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就越好。因为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增加产品数量,还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采用高新技术和加强科学管理,尤其是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

4.企业规模大小等同于其经济效益好坏。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多,如果产品质量或市场占有率低,不能适销对路,势必造成产品积压,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甚至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如果企业规模适度,经营管理科学,革新技术,降低成本,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自然也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5.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同于经济效益优劣。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降低劳动的消耗,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用两种方法表示: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多少,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更少的劳动消耗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认识

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不同,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一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占有和消耗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基于这种理解来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自然比较注重考核传统生产要素,设备、原材料、资金占用和消耗与人们所需要的人造财富之间的对比关系。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和我们自身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中,若不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占用,会不利于遏制一些企业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企业可以随意支配大自然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自然资源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充分地满足每个企业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自然资源与环境、人力与知识和科学技术对财富增长、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它们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新形势下来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不能忽视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占用与消耗,对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及其对人们获得所需财富的影响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这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6

[关键词]效率;效率的质;效率的量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0-0037-03

效率的诉求是人类不可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人无论从其类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或者群体的角度,只要寻求发展和进步,甚至最起码的生活现状的维持和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对效率的追求和实现。只有效率得到提升,才有人类物质的丰富,精神的可能完善,生活的可能安逸。特别是人类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个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效率提升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或者最为根本的因素之一。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效率进行研究并对其内涵予以界定,但从根本上讲,人们重点关注的领域集中于经济的或者是物质生产的效率,而对其他领域的效率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各种效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认为效率是一个涉及社会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的概念。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存在着效率问题,并且不同领域的效率互相支持,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否则某一方面的效率很难提升,即使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提升也难以持续恒久,更不可能形成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1]。另外,在对效率内涵的认识和把握上主要是以效率的量的规定性为其唯一规定。无论是理论上的阐释,还是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无不体现着这一认知。我们认为,将量的规定性看作效率的唯一内涵,是不完全和不准确的,不能把握效率的全貌,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我们认为,效率不仅包括量的规定性,还包括质的规定性,并且两种规定性相互依赖,相互支持,是辩证统一的。在理论上只有将质与量都看作效率内生的规定性,才有可能使我们避免在社会实践中过分追求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提高,要将两者协调起来共同推进,从而促使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们对效率的量的规定性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是对效率的质的规定性研究还很欠缺,特别是在理论上对此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对两者的关联性更是无从谈起。

效率的质的规定性是指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自身的优劣,以及这一行为或结果外生的社会效益的大与小、好与坏。就效率的质的问题的研究,有学者的观点与此认识相接近。沈晓阳在《正义论经纬》一书中,对效率分析后认为,仅将经济效率看作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是狭隘的,要深入理解经济效率还必须同资源的配置联系起来?熏“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效率,是指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然而,对经济效率的这种理解还是一种狭隘的理解。要深入理解效率概念,必须把它与资源的配置联系起来考虑。这样,经济效率就不仅取决于投入与产出的数量,而且取决于投入什么和产出什么。”[2]然后,作者对效率与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效率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3]。作者在此处谈及的效率的内涵包含着对量的关注,也包含者对效率质的阐述,已经认识到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在资源合理使用中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追求产品的数量是必要的,但仅此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效率虽然通过活动结果的量表现出来,但也通过过程表现出来,如花费的时间多少,使用的资源多少,劳动力投入多少,等等。不可否认,这些都具有量的意义,同时也具有质的意义,而且后者是更深刻的意义。对资源的合理和有效的使用的要求体现着是将资源配置给那些能够生产出优质且高效的生产或经营主体,而不是相反。这里已经体现着效率的质与量规定性来配置资源的诉求。但是在该书中作者没有明确提出效率的质这一规定性。

效率的质的规定性同效率的量的规定性一样,有着多方面的内涵。

首先,效率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人的行为或其结果自身的优劣。人的行为或其结果只有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尽可能优化,才有可能符合社会要求,有益于社会,否则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例如,物质生产领域内的假冒伪劣产品我们撇开其违法的角度不谈,就其对消费者和社会的危害而言,这种产品生产的数量越多危害越大;精神产品的生产同样不能只重视数量而遮蔽质量,一个社会如果充斥着大量危害人们精神生活甚至危害社会的精神产品,缺乏高质量的精神产品,这个社会将是一个社会成员精神萎靡,不求上进,最终社会要崩塌;社会管理领域,如若社会管理人员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不严把质量(这里我们将部分社会管理人员的腐败和不负责任及其个人业务素质搁置起来)。而只重视解决社会事务的数量,其危害同样是贻害无穷;不重视效率的质的规定性而只重视量的规定性带来的危害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其次,效率的质的规定性不仅表现在产品或行为自体的优劣,还表现在与其相关联的物或行为及其实现效应的外在作用优劣。仅有行为或结果的自身优质,在其自身领域或许是好的行为或结果,但是这种优质还必须同其对外在的影响和后果相比较,才能体现出其对社会的有益性还是有害性的。自身行为或结果的优质与外在影响优质这两方面的效率的质或相互一致相互支持,抑或相互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内在和自身的优质会产生外在优质的效果;同样,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内在的优质导致外在劣质的效果。物质生产中环境的效率涉及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比如污染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或许很高,产品的销路也会很广,对企业自身或者当地政府来说可能会有一时的很高的经济回报,但是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却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环境,妨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不仅把效率放置到整个社会的视野中去考察,而且放置到人与自然的大视野中去进行考察,放置到整个生态系统去进行考察,放置到人类生活的世代延续中去进行考察,那么我们就得到了生态效率的概念。”[4]关于什么是“生态的效率”,作者将其定义为:“生态效率的本质是把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纳入到投入或产出之中来综合考察投入产出之间的比率。”[5]并且认为生态效率是我们分析效率的不可或缺的维度,“生态效率是我们分析效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是我们考察效率所必须具有的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大视野。”[6]无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我们当今的物质生产活动不能剥夺或破坏后人的生活资源。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仅仅是将效率停留在是量的规定性这一视角,生态效率概念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生态效率得以成立的逻辑前提在根本上是以效率的质的规定性为逻辑和现实前提和基础的,生态效率的量的规定性要以其生态平衡和环境的优化为目标。生态效率要求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的数量首先要做到人的行为和结果的自身优质,并且达到人的行为或后果的外在影响优质,实现效率的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效率的质的外在效应体现出优劣这一维度,而且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也表现着这一维度,这一维度在体现效率的社会的其他领域也有其普遍性的客观意义。

要达到效率的量和质两种规定性在实际中的统一,实现两者的相一致和相互支持,人们就必须在观念上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达到这一目的和效果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我们认为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效率并不仅是数量越多越好,在认识上必须使效率的质和量的两种规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不能实现人们行为的自觉。

在短缺经济时代,为改变人民群众生活贫穷状况,解决温饱问题,重视效率的量的规定性,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对效率的质不那么重视可以理解。但是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还不能说我国人民生活极大地富裕了,但总体已进入了小康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经显现,物质生产不能只重视数量上的绝对增加。当今,效率的量的规定性不能忽视,但是对效率的质的规定性的关注更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之一。我们生产的产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在数量上得到了较大的增长,一改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经济。但是过去我国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源的低效使用来实现的,是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资源过分消耗获得的,尤其是消耗掉那些不可再生资源,直接地影响到代际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片面地理解效率,将效率的实现仅看作是产品数量的增加,没有认识到追求效率不只是量的尽可能增加,没有认识到效率量的实现还必须是以效率的质为基础。

1998年以来后,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出口在GDp中的贡献由起初的不到10%到2007年占近60。我们不否认出口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的出口产品主要依靠的是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消费型的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凡此种种只重视产品数量不重视产品质的认识和行为的结果,必然为经济后续发展埋下隐患。单就自然环境的方面说,就已导致了污染加重,蓝天变灰,河水变黑变臭,同时导致了人口与资源紧张,出现了物质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后续发展资源不足等问题。“我国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惊人。2004年我国GDp总量占全球4.4%,但石油消耗占世界7.8%,钢材占27%,煤占31%,水泥占40%,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矛盾十分突出。”[7]我国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熏“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8]未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效率量的规定性忽视效率的质的规定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现在提出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发展集约式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注重经济发展效率的量的同时注重效率的质的这一理论要求。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必须在实践中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的量的规定性的同时重视效率的质的规定性,力求实现效率的量和质的规定性的内在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求社会的各个方面发展都必须实现效率的量和质的两种规定性的统一。

效率质和量的规定性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没有质为基础的效率的量的增加难以持续,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增加还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产生负价值或负面作用。仅有量的追求和实现的工作和成果,不可能是完善的工作和成果。在竞争性的社会服务领域,没有好的服务,难以赢得顾客,量的效率增加难以持续和扩大。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中还有可能出现次品甚至劣质品,造成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在精神产品生产领域,没有质为基础生产出的产品,会导致物质资源的浪费和生产不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不仅达不到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目的,甚至会出现腐蚀人们的心灵危害社会的后果;在社会活动别是在政府政务工作中出现偏差,会导致社会危害,引发社会冲突。同样,仅有质的提高而不能在量上的尽可能的扩大(尤其人们对量的需求很高的条件下)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物质生产方面,没有在质的基础上的量的扩大,有可能出现物质的短缺,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社会事务中对存在的大量矛盾和问题如果视而不见,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则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导致社会动荡。

效率量的规定性及其质的规定性的单方面实现和两种规定性的同时实现(至此我们可以对两种规定性统一的效率称作完整效率),对参与这一过程的人的素质要求,实现这些要求需要借助的物质条件甚至制度设计和安排等多方面有其差异性。就解决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依靠的是低附加值提升完整效率这一问题来说,生产出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需要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研发出具有掌握核心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这要求我们具有能促使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就提高社会管理的完整效率来讲,需要社会管理者具有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责任心,还必须具有能够及时、有效、合理、正确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处理这些问题所必需的基本的物质手段,等等。

总之,效率本身是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在重视效率的量的规定性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效率的质这一内在规定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尽是产品数量上的竞争而更多的是产品质量的竞争,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靠低附加值产品巨大数量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劣势。但要真正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依靠产品质和量两者的共同提高来保证。要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必须做到坚持整体效率的提升。无论偏向于效率两种规定性的哪一种提高都是不完善和不健全的效率实现,难以实现社会的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乐军.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公平与效率[J].东岳论丛,2007.

[2][3][4][5][6]沈晓阳.正义论经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3.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7

刚才,超武局长作了重要讲话,给予了虎林充分肯定,这说明虎林的质量工作已经在鸡西市走在了前列,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在下步工作中,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超武局长的讲话精神,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开创质量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质量兴市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质量问题是一个全局性、基础性的问题,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更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形象,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一)加强质量工作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水平,有资源无产品、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缺名牌问题还很突出,这迫切要求我们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上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质量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质量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质量兴市战略,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道路;才能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相协调,从而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三)加强质量工作是提升形象的重要途径。质量就是形象,质量就是品牌。一种产品,尤其是带有强烈地域特征的产品,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成为地方名片,如巴黎时装、瑞士手表、景德镇瓷器等。如果有一天,一说到煤机,一说到绿色食品,一说到北药,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鸡西、想到虎林,那我们的质量就真正成为了全国性甚至是世界性的品牌。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监管,以优质产品为载体,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知名度。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提升质量工作水平

虎林的质量兴市工作在鸡西来看,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成效很明显。希望你们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再接再厉,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突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着重抓好“五大体系建设”。

(一)着重抓好质量品牌体系建设。要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类名牌的培育、扶持和宣传力度,着力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要搞好对外宣传和品牌营销,进一步叫响“珍宝岛”、“乌苏里江”、“完达山”等品牌,以品牌赢得顾客、占领市场、创造效益。

(二)着重抓好标准化体系建设。要高度重视研究与当地产业密切相关的重要技术标准,特别是涉及虎林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对外贸易等领域的标准技术,以高标准提升品牌水平和内涵。积极推动工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节能环保标准化等同步发展,全面提升虎林经济发展的标准化水平。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核心技术,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三)着重抓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的要求,加强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和设施建设,打造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重点、市级检测机构为基础的技术检测体系。要在抓好省级蜂产品检验中心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新的省级质检中心建设项目,打造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技术装备精良的人才队伍和区域性公共检测平台。要坚持强化监管与加大服务相结合,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着重抓好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断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诚信意识,把好质量安全第一关。要树立质量诚信观念,进一步加强质量普法教育,在全社会营造“重质量、讲诚信”的浓厚氛围。要建立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机制,按照“鼓励诚信、扶优限劣”的原则,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尤其要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管理制度,积极打造诚实守信的发展环境。

(五)着重抓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探索治理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加强质量预警体系建设,及时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苗头并妥善处置。要建立健全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监管,督促企业树立质量第一、守法立信的理念。要加强区域合作和部门联动,及时查处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质量的监管,对查出的问题做到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产品质量不达标不放过,处罚教育不到位不放过,质量教训不吸取不放过。

三、强化措施保障,确保质量工作取得新成效

质量兴市工作是一项宏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行业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市委、市政府将始终把质量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全力支持和推进质量兴市工作。希望你们也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质量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要强化领导,形成整体合力。要统筹规划质量兴市战略,搞好组织协调,定期研究推进质量兴市工作。质监、工商、农业、建设、卫生、公安、财政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质量监管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同时,各行业、企业也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二要强化责任,狠抓工作落实。要把质量兴市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认真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和执法监督检查,着力纠正和查处各种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特别是对那些监管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责任人,要依法严肃处理。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8

【关键词】企业质量认证;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

引言

质量认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加入wto,质量管理必然同国际接轨,因此贯标是势在必行的。但是随着认证企业的不断增加,贯标工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企业虽然取得质量认证,但是这只能说明企业具有一定的保证能力,贯标是没有终点的,如何才能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并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我们必须重视并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目前企业在质量认证后的质量管理现状

虽然很多的企业公司通过了质量认证体系,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仍然存在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不健全,质量意识薄弱等问题,有些企业为了达到生产计划或者生产产量,企业中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对质量不管不问,甚至出现绕过产品质量检查的环节。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不能正确认识质量体系认证

企业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之后,企业管理人员或者质量监督人员认为,企业只要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之后,质量就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者不能正确认识质量体系认证,从而导致很多的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产品质量不合格,经济效益萧条等状况。

(2)组织结构不合理

很多的企业由于缺少高明、文化素质比较高的管理者,导致企业内组织结构混乱,不合理,协调性差,质量管理工作只放在检测,评审的过程中,对质量的改进以及产品的开发等工作很难进行,导致企业产品的老化[1],产品不能适应社会以及人们的需要,从而导致市场地位下降。

(3)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企业内,由于质量管理人员的文化层次或者自身素质不同,并且很多企业的质量培训工作做不到位,导致质量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不能得到提高,并且很多质量管理人员在统计技术的应用中没有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不仅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且质量体系也难以保证。

二、企业在通过质量认证后的对策

(1)正确看待质量认证体系

虽然很多的企业取得了质量认证体系,但是认证并不代表质量体系问题就可以完全解决,并不能证明以后的产品是合格的,所以应该正确认识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能够通过认证说明企业在质量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取得一定的成绩只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新起点,贯标认证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所以对企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进步,使企业质量管理更上一层楼,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创造名牌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2)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

任何先进的管理制度都有高素质人员进行操作的,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是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所以为了使企业横好的发展,应该建立培训机制,制定细致的教育培训制度,利用工作的闲余时间,加强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看,从而保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并且应该强化职工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使每一个职工认识到用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提高,使产品的质量也得到提高,在企业中,对管理人员和职工不断进行教育培训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技术知识更新的需要,是提高体系的有效方法,是保证质量的根本性的措施。

(3)持续产品质量不断更新、改进

企业质量体系是一种不断循环的动态发展模式,企业对质量体系中的组织结构和产品资源的更新、改进都是一次进步的体现,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质量体系的效益,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更多的效益,而且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企业中持续不断的对质量进行更新、改进是促进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的重要方式。企业在质量体系的改进的过程中,应该使每一个职工对质量改进形式一种观念,并且在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3],积极寻求质量改进的机会和方法。

(4)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文件

随着企业质量体系的认证,企业为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应该不断进行完善质量体系文件,作为质量体系文件化的质量手册、作业文件、程序以及程序文件也应该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完善一般有以下几种:1)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对标准的理解不断深入,为了提高文件符合发展的要求而进行完善改进。2)由于环境的变化或者制度的改变,为了能够使文件符合企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文件进行适应性的修改。3)在质量管理评审或者内审以及认证复审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了实施纠正措施,而进行的修改等。对企业质量体系文件的不断修改完善,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保证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宜性[5],并使文件具有更好地操作性,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体系的运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企业在得到质量体系认证之后,必须对质量体系认证有正确的认识,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随着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只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新开始,如果想要保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保证企业质量体系的有效的运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的完善,深化,并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获证后的企业置于来自顾客的监督之下。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质量将成为新时代的主题,所以我们应该准备好迎接挑战,使企业占据永远不败的地位,在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孙志峰:《关于质量认证后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6(2):58--59

[2]张现霞:《企业认证后如何保持质量体系有效性》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7,21(1):11

[3]万进:《企业取证之后如何保持质量进步》电子质量;2002(11):69--71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33-02

党的十六大提出,未来我国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也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兼顾各个方面,保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与和谐”的新的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但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仍面临资源的制约和环境污染的压力,离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经济发展近几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但其中部分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自然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相当于我国国民经济每年新增GDp的8%。中国经济面临着城市化加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就业压力巨大、资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总量增大等一系列挑战,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凸现出来。这表明倡导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认识不到位,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不足。目前社会各界没有从广义上更深刻地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认识到这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经济形式,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2)环境质量不高,森林生态效益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落后,河流水质状况堪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未得到根本转变;森林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生态防护林所占比重低,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尚未健全;水土流失严重。

(3)资源回收率低,循环利用程度低。一些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资源互补性差;农业粗放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生态农业发展缓慢。

(4)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实践仅仅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面较小,质量不高。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较少,有的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2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循环经济(Recyclingeconomy)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

循环经济具有三大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又称“3R原则”。循环经济发端于传统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反思、否定和创新。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循环经济遵循“再利用”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循环经济遵循“再循环”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各企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

3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3.1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

政府和相关社会机构应设立相关激励措施,促进企业和个人的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政策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障。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具体发展规划,立足发展实际,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和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农业)园区、生态县(区)、资源循环型社区建设试点。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分工明确。

3.2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

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依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3.3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3.4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定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参考文献

[1]王金南,余德辉.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2,(6):46.

[2]唐敏康,刘祖文,支学艺.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J].安全与健康,2002,(4):32.

[3]吴云.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安徽科技,2002,(7).

[4]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是,2003,(13),1.

[5]吴季松.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n].人民日报,2003-04-01.

[6]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7]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求是,2003,(13).

[8]冯之浚,郭强,张伟.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9]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认识篇10

关键词:产品质量;企业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2

企业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发、技术的改进等,这样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很多,如产品质量的提高、成本的控制、品牌的维护、建立危机预警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等。

在企业由过去的粗放式生产到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进程中,已使我们逐步认识到,产品质量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企业安全生产同等重要,质量与效益紧密相连,质量永远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根固本的关键之举,也是企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之策。

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的含义

产品质量指的是在商品经济范畴,企业依据特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计量、运输、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生态回收等全程的必要的信息披露。产品质量除了含有实物产品之外,还含有无形产品质量,即服务产品质量。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当前经济技术时代,市场千变万化,竞争日趋激烈,国内产品遭到国外名牌产品的严峻挑战,受到消费者货比三家,择优选购的无情竞争。这些挑战与竞争,焦点实质上是产品质量间的挑战与竞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永恒主题。

产品质量又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企业进行生产就必须讲求经济效益,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生产本质上就不是一种生产,而是一种消耗。企业经济效益小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取决于产品质量的差距;产品质量的差距取决于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上的差距。所以没有产品质量就没有数量,也就谈不到经济效益。质量既是数量的基础,更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2008年9月,三鹿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曝光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有30万名婴幼儿被检出患有三聚氰胺结石。2008年12月19日,三鹿集团借款9.02亿元付给中国奶业协会,用于支付治疗和赔偿费用。因为这起事件,这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品牌价值近150亿,产品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连续6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的全国著名乳制品巨头轰然倒下。

与三鹿公司截然相反的,1985年,海尔公司从德国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冰箱生产线。一年后,有用户反映海尔冰箱存在质量问题。海尔公司在给用户换货后,对全厂冰箱进行了检查,发现库存的76台存在质量问题的冰箱,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并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的观点,自此,海尔公司用七年的时间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0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品牌价值855亿元,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产品质量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两家企业的不同命运,一个黯然收场,一个蓬勃向上。三鹿奶粉事件再次给企业敲响了警钟,这次事件所带来的损失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所以说提高产品质量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三、产品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1.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首先是质量的竞争。质量是企业产品占有市场的关键,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企业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发展。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的环境下,企业想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获取巨额利润,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高层领导都认识到的问题。究竟如何获取巨额利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部门通常采取不同的手段,如扩大营销,增加销售额;又如,通过合理安排活动降低成本等方法。这些方法固然需要也是必须的。但是,还有一种更好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往往被忽略了,这就是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之方法。此方法为何会被一些企业忽略,是因为他们存在错误的看法,认为提高质量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样的错误认识导致了错误的行为,不愿在质量方面投入,更有甚者认为保持一定的缺陷率是合理的等。而一些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如海尔、长虹等)及失败的教训(如齐药二厂、冠生园等)都说明了通过更有效地处理对质量有影响的问题、提高质量,会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这一点。

2.决定一种产品销售成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包括市场条件、产品的特点及通过广告而树立的形象、用户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贷工具。除垄断和产品短缺外,在所有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产品质量。作为企业,不是生存在真空中,而是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求得生存,就必须注重市场。注重市场,首要任务是将企业的各项战略和投资协调一致,通过科学的分析定位、合理的品牌营销、高质量的服务递送,增加企业效益。只有质量、效益上去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才能根本提升,才有能力培育市场、坚守市场、拓展市场。没有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卓越的绩效,企业就不具备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就会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3.对于很多公司来说,不良质量的成本是非常可观的。这种成本包括能明确计入成本的(如检验、试验活动、废品、返工和投诉等),和未能明确计入成本的(如发生在经理、设计人员、采购人员、监督者、销售人员等身上的)两大部分。如果质量上出现了失败,企业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计划、改变设计、召开协调会议等。这些成本加起来占销售额很高的比例。据统计,一般来说,低质量的成本约相当于销售额的10%~30%。因此,系统持续地改进流程和管理系统,就可以在无需进一步投入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质量效益型道路。

质量经济分析是研究企业经济效益与质量之间关系的活动。它主要通过质量与效益、质量与成本关系分析,揭示质量-成本-效益之间的变化规律。质量经济分析必然要涉及对产品质量的分析。质量与经济的匹配问题也贯穿在产品质量的生产、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通过开展产品质量经济分析,可以使企业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质,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提供顾客需要的经济性质量水平,从而取得或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产品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石,在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产品质量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产品质量事关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只有产品质量好的产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进一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深化产品质量管理,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益的措施

(一)严格计量、标准化工作,注重质量信息搜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1.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从全局的利益出发,以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为对象,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有组织地制订、修改和贯彻各种标准的整个活动过程。

2.计量测试工作。计量测试工作(包括测试、化验分析)是判断或控制质量状况,确保技术标准的贯彻保证零部件互换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3.质量信息工作。质量信息是反映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工作的各类信息、基本数据和原始记录。

(二)建设一支业务精、责任心强的质量管理队伍

当前,企业专业人才少、业务素质差、年龄结构偏大,与企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亟待培训提高。我们要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委托专业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加强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按照专业化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完善队伍,配齐人员,为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三)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首先提高企业领导者的质量管理意识。企业领导者的认识程度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领导者的质量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动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其次提高每个职工的质量意识,通过质量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每个职工都懂得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科学文化和技术操作水平,并具体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促进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企业加强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1.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设计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起始环节。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标准化工作在制造过程得到普及,“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这句话已形成共识,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各种现代设计技术,如可信性设计、健壮设计、质量功能配置、动态设计、仿真技术等,保证产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研发人员运用质量工具的能力,从而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同时建立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的设计咨询保障制度,有偿地聘请权威专家或权威设计机构,对企业关心的效益问题、方案的伪劣、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等进行评估和优化,从而确定最优设计方案,提高效益。

2.把好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关。原材料入库,严把质量关,质量验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把关,必须由专门的技术检验部门给出结果,发现不合格的原料应拒收。未经检查验收的原料及不合格的原材料绝对不能投产,因为原材料质量差,严重影响到产成品质量。

3.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原材料质量过关,并不能保证产成品质量,还必须加强生产过程中中间产品的检验,中间产品逐项检查,杜绝不良品流入下一道工序,避免因半成品质量不过关而威胁到成品质量的后顾之忧。

4.重视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售后服务工作,既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延续,又是产品销售过程的重要补充,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售后服务也是产品,是整体产品的一部分。通过对顾客的回访、问卷调查,听取客户对产品改进的建议、建立客户档案,同时收集、分析售后服务环节发现的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把这些汇总的信息作为实现产品质量持续改进的起点,实现售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满足并超越用户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因此,企业要重视售后服务工作,把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延伸到售后服务过程。

(五)加强监管、建立奖惩机制,完善质量责任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工作岗位和每位职工,为分清质量工作的职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形成一个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责任体系,从而保证正常生产秩序和对质量问题的及时查清和解决。这就要求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根据质量管理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办法,使质量管理人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综上所述,质量是衡量客户满意程度的唯一标准,是企业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乃至知识经济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只有我们认清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坚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健全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的产品质量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便能稳步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祥元.中国奶业协会提醒乳企加强质量管理[J].农产品加工,2005(07).

[2]赵子鲁.坚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全面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施工企业管理,2001(09).

[3]何桢,万平,李长贵.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