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5:24

物流工程知识篇1

[关键词]默会知识;物流仓储实训;物流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46

物流教育中的技术知识镶嵌于实践活动中,根植于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中,主要是默会知识难以化和符号化。对于物流职业人来说,默会知识是物流职业能力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获得的部分,它通过职业人的行为物化在服务中,根本无法在书本中找到,只能靠个体在实践中摸索、领悟以及和他人在工作过程中随机地交流和切磋来获得。

中职物流仓储实训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物流业的工作中是最长见、最基本的内容,是一名初级物流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对学生物流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起着关键作用。

1默会知识及其相关理论

英国学者波兰尼认为知识有两大类:一类是“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地图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Zw(]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5-46.[Zw)]”,波兰尼将其称为明述知识;另一类是“未被表述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Zw(]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6.[Zw)]”,这类知识被波兰尼称为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或内隐的知识,表现为我们自己的一种估的活动,它涵盖多种活动,比如身体活动、心智活动和言语活动。默会知识作为一种活动,是默会能力的体现。在认识过程中,默会能力的运用,就是默会知识。默会能力可以体现在身体活动中,但同时,它也主要体现了智力的各种机能,它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技能。

默会知识作为一种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一定是实践活动中展现、被觉察和被意会的,而且不能为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学徒制传递。

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和明述知识是相对待的,但是两者不是截然相反的。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述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一种完全述知识是不可思议的。这表明,默会知识是明述知识的基础,一切明述知识都有默会的根源。

2中职物流仓储实训内容及默会能力分析

物流仓储实训不仅涉及对物流叉车的使用,也会涉及仓库库区规划、货位的使用、堆码、商品出入库、包装等基本业务。下面,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有哪些默会知识。

(1)对物流叉车的使用。物流叉车的使用作为一种技能,本身就是一种默会能力,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货物的安全和人身安全。物流作业中的安全意识和对叉车的正驾驶方法也是默会能力的体现。

(2)对库区进行规划。怎么对仓库合理地划分,使各个区域之间工作协调?这需要分析能力、判断力和经验,后者就是默会知识,也是默会能力的体现。

(3)安排货位。如何对货位进行编号、对固定货物的货位、不固定货物的货位和分类固定货物的货位三种货位在实践工作中的使用,就是默会知识。这是对货位编码方法和原则的具体运用,对货位类型的运用,要结合不同企业以往的货物摆放经验、仓储规划理念等具体的情况,来具体对待。这是很特殊的活动行为,这是一种默会知识。

(4)堆码方法。如何做到货物在堆码过程中的安全、堆码得牢固美观,并且提高作业效率、根据不同尺寸的包装箱采取不同的堆码方法,这其中涉及堆码的技能、分析判断能力。毫无疑问,这是默会能力的体现。

(5)物流单据的填写。填写物流单证、能看懂物流单证、清楚物流单证的流转过程,是对物流单证的具体运用,是对单证的识别、填写方法、物流作业流程等综合性内容的融会贯通。当然也是对默会能力的体现。

(6)包装商品。对于不同类型的商品会选择不同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如何将货物包装得牢固、美观,又能节约包装材料,包装得松紧合适,这其中不仅需要对各种包装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需要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根据以上实训内容分析,中职物流仓储实训内容中,技能、判断力、理解力、领悟力等默会能力在产训中到处可见。

3仓储实训课的教学建议

有效地实施仓储实训课,在着眼于校内物流实训基地时,联姻校外物流企业,同时,实施“学徒制”的教学模式。

31基于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创设默会工作环境

隐性知识是靠默会来获得的,它通常是与特定情境或环境关联在一起,因此不易传递或传递成本

很高。这时,创设默会工作环境就成了首选。默会工作环境是一种虚拟、仿真的准企业环境的工作环境,在这种默会工作环境中学习,可以将仓储实训中的默会知识潜移默化地进行鞯荨pD诘牟执⑹笛凳业慕ㄉ韬筒贾茫从场地的规划,到设备的采购,再到墙面装饰等方面,都要体现企业工作实景的真实性。例如:墙上张贴以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表现的物流企业的精神口号、工作中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

32基于默会工作环境,实施默会实践工作流程

默会实践工作流程是将企业中完成一项具体的、典型的工作所经过的工作步骤转化到课堂教学中,它要根植于默会工作环境。例如,设计包含物流企业实践工作流程的实训任务,将各种单一的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每一个完整的工作内容中体会工作的准备、安全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各种默会知识。

在这种默会实践工作流程中,再建立有利于默会知识传播的组织结构,比如小组分组制,学生个体或团队小组可以获得与现实相应的经验。在默会工作环境下,配以默会的实践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物流流程进行虚拟投射,建立学生可以感知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训练。

33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

根据默会知识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学徒制传递的这一特点,中职物流专业可以实行“学徒制”教学模式。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物流企业等场所,由物流企业的一位师傅带4~5位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来传授职业技能,学生借此观察师傅的工作细节、感受师傅的工作态度,培养自己的物流职业态度和素养,提高自己的物流默会能力。

34企业中的生产实践活动

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工作岗位进行实践性学习,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在真实的工作内容和有压力的考核方式下,体验各种默会能力的运用,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在下一次的实践工作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总之,我们要遵循物流默会知识的特点,利用校内校外各种教学资源,采取符合物流默会能力传递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默会能力,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物流工程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01.029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01-0053-03

1引言

知识管理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历经研究领域的提出和建立,已从理念认识发展到应用研究。利用“知识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巩固行业领先地位,促使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在咨询业、制造业、it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国内企业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竞争,国内企业开始尝试实施知识管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知识管理背离了本意,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本文从实施知识管理系统入手,结合新疆油田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物所”)的知识管理实践,提出在推进知识管理时,企业应将知识管理作为构建新的管理机制的基础,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使知识管理成为可持续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2企业知识管理简介

企业知识管理是指在企业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企业中的信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其实质就是对知识链进行管理,使企业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企业知识管理的对象分为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外部知识指与企业相关的各组织、机构拥有的知识。内部知识是企业自有知识。根据存在的位置和方式,可将内部知识划分为6种形式:个人知识,人际关系,数据库,工作流程与支持系统,产品与服务,组织制度、管理形式、组织文化中的知识。

企业知识管理一般具有3个要素:人、技术和组织,主要涉及知识资产管理、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与工作方式管理4个方面。企业知识管理不是简单的知识分类存放、定时更新,关键在于分享和创造。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时,可以对与员工、项目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进行严格归档,但对员工个人大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没有有效的手段进行管理,导致企业资源紧缺,创新能力不足。个人知识是企业宝贵的知识来源。理解个人知识的共享对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个人知识共享一般分为编码化方法和个人化方法。

编码化方法是指通过内部管理机制和沟通渠道,将个人知识复制成较为显性的表现方式,如工作流程或数据库形式,基本思想是将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进行标准化,特点是使用方便。编码体系有工作流程和数据库两种形式。编码化的工作流程将知识嵌入到业务流程中,在业务流程中共享知识。数据库是最显性的表达知识的方法,知识通过编码进入数据库后,可以方便地被内部成员使用。企业可以根据知识的可编码程度和知识本身的性质,将知识编码成工作流程或数据库的形式。个人化方法是指将没有掌握某种知识的人和掌握该知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知识的共享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以上两种个人知识共享的方法表明,信息技术只是可以选择的技术平台。企业知识管理不等同于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需要知识管理体系作支撑。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分为知识管理理念建设和知识管理软硬件建设两大部分。知识管理理念建设分为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企业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知识资产和员工激励机制,加强知识管理重视程度,鼓励员工积极共享和学习知识。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共享文化、团队文化和学习文化建设,破除独占观念,加强协作和学习。知识管理硬件建设可理解为知识管理平台建设,是建立知识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的平台,网络技术平台是目前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的趋势。知识管理软件建设是指建立在信息系统之上的实现知识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的综合系统,可以使用文件管理系统、群件技术、搜索引擎、专家系统和知识库等技术工具实现知识流动,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但是,在实践中,企业知识管理往往简单化,偏执于技术手段实施。

3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践及分析

3.1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践

在分析了目前通行的6种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模式(建设专用小系统、利用传统系统引进知识管理、知识门户建设、信息系统知识化建设、知识社区建设、个性化知识管理应用建设)后,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地物所以“流程为纲,知识为体,技术为用”为原则,实施了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建设,以此推进地物所的知识管理。

在构建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时,首先,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3个要素:人、技术和组织,以及涉及的4个方面:知识资产管理、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工作方式管理,对地物所科研生产及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梳理,在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上规范固化了事务性管理工作流程,将企业管理制度内化到事务性工作流程中。这种方式使地物所的知识管理与管理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一方面,利用流程归档企业管理信息资料,提供查询回溯,进行企业知识资产管理,在提高事务性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的科研工作中,优化了员工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内嵌在事务性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使知识管理根植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知识管理得以与企业共同演变,保障了知识管理的长效性。历经4年建设,目前地物所共建立14类75个流程,每年归档流程9000多个。同时,业务流程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参见图1)。

其次,在利用编码化方法促进个人知识共享时,地物所各业务部门对所辖业务进行分析梳理,建立了以业务导向为主的部门文档目录,对各类信息资料进行归档。通过灵活多变的权限管理满足不同角色员工对信息资料的使用需求,促进了信息资料在地物所的流动,提高了知识共享效率。同时,通过对地物所各级业务部门运行一年后的文档目录进行梳理评估,完善优化地物所文档目录结构,努力使文档目录更为自然地与地物所业务运转紧密结合。目前,在线文档目录546个,累计文档38328篇,每年累计文档1万多篇。

第三,建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主要关注企业核心的战略重点性知识,是促进核心知识标准化传播的有力手段。知识地图可以通过丰富有趣的多样性的呈现方式对知识进行标准化和体系化,使其更好地传播。目前,地物所完成了QHSe管理体系的知识地图制作。

第四,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跨部门跨地域的知识交流互动平台,这是实现知识共享个人化方法的有效手段。专业交流社区摆脱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灵活地聚集了相关专业内的个体,为他们提供了及时的知识交流共享平台。目前,地物所活跃的交流社区有“物探处理系统运维群”和“综合解释系统运维群”。

3.2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分析

尽管综合管理协同平台为地物所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推进知识化管理的过程中,地物所也遇到了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将企业核心知识资产纳入管理,使知识管理成为可持续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加强知识管理体系建设。

在地物所推进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在保持现有业务逻辑的原则下,从底层技术平台入手,通过优化工作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潜移默化地推行知识管理。这种从底层向上,从周边向核心的推进方式避免了对现有业务的冲击,着眼于业务粒度的细化控制实现,回避了基层单位无法开展核心业务逻辑优化设计的困难。但是,随着知识管理的深入推进,由于缺乏知识管理体系的支撑,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建设暴露出持续深入推进困难的弊端。

由于在建设综合管理协同平台时,知识管理只是在推进流程管理过程中的附带功能,没有明确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理念和知识管理目标,仅着眼于利用综合管理协同平台进行触手可及的知识管理,使得地物所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知识――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游离于知识管理之外,无法对地物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支持。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将知识管理体系与企业整体战略进行整合,缺乏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具体而言,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物探、地质、钻井、测井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利用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创新协作的知识和数据生产活动。要对这一多学科协作的科研活动进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依据地物所的发展战略进行学科知识体系规划建设,明确核心知识体系,围绕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工作支撑环境;其次,更为重要和困难的是,要在科研活动中开展知识管理,必须对业务运行进行分析,消除现有业务逻辑中的不合理之处,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依据科研活动的本质规律设计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流程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

4结语

知识管理顺应知识经济时展而产生,是管理学科的思想和理念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是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在国有大型企业中开展知识管理,需要企业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利用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征坤.知识管理是一种文化和态度[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6).

[2]杨勇,王进.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实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2).

[3]郑文礼.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体系的研究[C]//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4]李殿,雷跃明,王晓华.国内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C]//2004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04.

[5]曹莉.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n].中国建设报,2003-09-01.

物流工程知识篇3

1实验室的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思路是将“工业工程专业”同“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进行有效融合,又不失各自特色,更好地体现工业工程的系统性和现代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实验室模拟生产制造企业布局,以工厂物流设施及装配流水线为平台模拟典型的生产运行流程,结合先进的物流理念,进行“模拟、综合、设计”多层次的实验研究工作。

1.1以“基础ie理论为依托,ie理论体系为架构”的工业工程实验设置思路

“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各门专业课根据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结合该课程本身知识点,围绕统一的实验对象开发实验,体现课程间的联系,从而突出ie的系统性,建立有效贯穿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1]。系统规划和实验设置要充分考虑ie的系统工程的特点,不仅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更要注重训练学生采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掌握的工程理论知识来解决工业现场的实际问题;能够合理调度工业现场的各种资源,使效益实现最大化。这就要求实验系统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相应专业课程得到认知和训练;更要求实验系统能够综合贯穿ie理论体系,通过一个共同的实验载体,将各项实验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以面向现代工业制造、体现供应链流程的实验系统为平台,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实践与管理作业。

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工程基础认知层面

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提供工业化设备,并且保证设备中基本涵盖工业领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先进控制技术和正处于物流前沿领域的物流装备,得以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工业设备,且营造一个模拟离散型生产制造企业的实验室环境[2],增加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

(2)基础工业工程理论层面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型亲自进行生产并分析,延续经典工业工程实验如工作研究、时间测定、动作分析等,旨在掌握基础ie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工业工程意识,为日后应用ie技术和方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工程实际研究层面

使实验体系能够模拟企业的生产制造、供应,物流、质量管理、信息交换等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部分综合ie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接触ie活动来增强“应用ie手段提高生产率和保证质量”的各项技能,从而使学生加深对ie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向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1.2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理念的宏观企业及第三方物流实验设置思路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为反应敏捷(agile)和能让各方利益协调一致(aligned)、适应性强(adapta-ble)。对供应链进行综合分析,应用供应链的策略、基本方法,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降低成本、提升反应速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因此,物流实验室的建设要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立体库、条码、射频、电子标签为实现手段,搭建一个兼具前瞻性、实用性、开放性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验室[3]。实验设置通过物流流程让学生体验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等,达到让学生体验真实物流场景的效果,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4]。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1)了解体验供应链的流程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模拟:从货代/报关/检验/检疫等进出口货物的管理,以及货物到达物流中心、通过入库线进行货物入库操作、到原材料出库送至装配流水线加工、到成品入库等一系列的供应链流程;还可进行成品出库、终端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流程,及超市仓储物流的管理和配送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综合知识的理解,扩充感性认识,综合培养学生库存管理、生产物流方面的意识和理念。

(2)物流系统规划与研究

结合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实验实践活动,运用运筹学的知识进行库存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分析等,利用系统仿真软件进行生产物流设施规划方案的设计优化等,以加深对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解,培养自身的物流规划执行能力[5]。

1.3建立适应“教学+科研+培训”三层需求的综合实验室平台

(1)工业工程及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基础性教学实验平台

以“工业工程和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为指导,进行基础ie的“动作研究”、“标准工时”、“操作分析”、“流程程序分析”等实验;更可作为“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自动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物流装备”等课程的配套实验平台,将典型的物流流程设计为实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的科研平台

实验室的硬件设备灵活性强,且软件的源代码公开,可作为研究生进行相应课题的研究平台[6]。如:可以通过修改“自动化物流系统终端任务执行软件”的流程来重新规划物流过程,以用来模拟宏观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供货、立体仓库补货、立体仓库出货、给超市终端配货等一系列的供应链运作和管理流程。

(3)可作为“物流工程与管理”方向的培训开放平台

利用实验室空闲时间,广泛开展校外及社会物流人才的专业物流培训,以达到最佳实验室利用效率,更可以对实验室维护资金形成有效的补充来源。

2实验室的主要建设内容

实验室的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全部硬件设备通过工业现场总线和计算机网络互相连通。实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重组性,基于profiBus-Dp工业现场总线的i/o模块的研发,使得流水线设备的任意组合得以实现,而基于开放式编程平台的程序架构及profiBus-Dp的专用通讯协议的定制,使得软件修改相对容易,更易于满足实验系统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调整的需求。整体上可划分为物流仓储系统和生产工程系统。

2.1物流仓储系统

硬件以自动化立体库为中心,配置多种周边输送设备,包括辊筒式输送线、倍速链输送线、皮带线及平移机等,还配备有aGV小车,电子标签货架,终端手持,自动标签机等设备,并且模拟实际企业物流中心的布局特点和作业流程。

软件包括仓库信息管理系统(wmS)和输送设备控制系统(wCS)。wmS用于实现管理自动化仓库中心的库存物料,管理出库、入库、盘点、拣选、补货等任务的生成、执行和结束,管理有关的查询及报表等。wCS用于处理来自wmS和自动化设备的信息,调度并控制自动化设备的动作,并提供设备运行的监控界面给操作人员。

2.2生产工程系统

硬件以装配流水线为中心,各工位配置一体机,摄像头,RFiD(射频识别)读卡器,光传感器,电子卡尺,电子千分尺等,模拟小型企业的组装车间;此外还配有小型数控机加单元和信息处理单元(配有12台pC),分别模拟企业的制造车间和信息中心。软件包括meS(制造执行系统),达宝易工业工程软件,witness生产与服务运作仿真系统,flexsim仿真系统等。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meS系统通过电子看板,RFiD卡,传感器,测量仪等设备采集实验过程中的生产数据(如合格数,加工总数等),学生可根据采集数据进行在线质量监控,生产计划调整等实验。

3工业工程实验平台的建设

3.1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

集成生产物流设备、柔性制造系统、生产信息管理软件、实验信息采集与分析工具等[7],考虑面向现代大制造、全过程[8],构建一个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为学生提供体验供应链流程的综合实验平台。实验平台结构图如图2,该平台配置有三个模块。

(1)基础知识技能模块

该模块是整个实验平台的基础模块,为工业工程及分支提供普遍适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对象(提供两类工艺不同的产品),延续经典的工艺程序分析、动作研究、工时评价、秒表测时、环境照明、环境噪声、劳动强度等实验,培养其基本的ie知识和技能,为下一实验模块奠定基础。

(2)生产运行模块

该模块是实验平台的核心模块,既巩固第一模块的知识技能,又为下一模块做必要的准备。搭建接近生产制造企业的物理环境,模拟企业从订单、采购、生产计划、现场加工、检验、直到成品入库整个生产运行过程,尽量再现生产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通过体验供应链流程来联系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对工业工程综合知识的理解。该模块开设了eRp软件熟悉、物料需求计划、生产线平衡、生产线混流装配、meS应用、在线质量追踪、仓储与分拣、牛鞭效应等综合性实验。

(3)数据分析研究模块

经过前两个实验模块的锻炼,学生增强了对生产系统实际运行的理解,也应具有一定的应用ie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学生采用上一模块的实验数据进行生产物流追溯、过程能力分析、流水线仿真实验,同时配以案例实践活动,进行精益改善降低成本沙盘模拟,优化库存、仿真建模优化设计生产物流设施和决策分析等综合实践活动。

3.2实验平台的特色

(1)创新性

实验平台以培养学生应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ie素质为目标,有效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涉及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不过分强调学科化而割裂工程本身[9],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开放性

实验平台选用的基于pC和DSp运动器的开放性硬件平台,硬件可拓展,软件提供完善接口;且软件采用模块化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源代码开放,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开发控制软件。

(3)先进性

实验平台使用了主流的运动控制技术、交流伺服技术、现场总线等技术,与同类设备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实践性

单元设备具有较好的拆装方便性,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且实验平台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10],实验过程为学生与平台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

物流工程知识篇4

[论文摘要]经济时代,知识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新形势所做出的战略反应。我国物流企业通过先进信息管理技术,逐步实行知识编码化,建设与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等,这将有利于促进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将信息转化成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采取行动,并赢得竞争优势。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迫使企业只有不断地提升、保护和创造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知识管理作为适应知识经济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知识管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知识管理概念界定

近1o年来,知识管理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与著作日益增多,将知识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的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到目前为止,各类学者对知识管理定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管理是企业要系统有效地管理知识并用运知识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Lucymarshall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等一系列过程的显性的、系统化的管理,它注重于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的知识并使之得到适当的应用…。Bassi把知识管理认定为: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对各种知识的连续管理的过程,以满足现有和未来的需要,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知识管理是企业搜集信息形式的知识并沟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新途径。Freke.V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而提供的新途径。

Sveiby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构建组织内部知识网络进行内部学习、构建组织外部知识网络进行外部学习,有效地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互相转换,并在转换过程中创造、运用、积累和扩散知识,最终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

知识管理是企业将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并对此类资产经营过程的管理。malhotra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就是企业内知识资产的管理。alavi等则将信息管理视为一套工具,借以自动建立信息对象、用户和过程之间演绎的或固定的关系,知识管理的作用是连接知识拥有者和寻求者这两个节点。

知识管理是企业利用其已有的知识成果和经验并加以创新的管理活动。白波、张晓玫认为,知识管理是系统地平衡信息和专门知识,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和生产率。Safdi和edward指出,知识管理是使人、过程以及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使组织机构的与信息相关的成分,变成为企业带来价值、优势和利益的直观动态的知识财富集合。

根据上述归纳,我们认为:知识管理是通过获取、创造、选择、分享、应用和更新等活动来管理企业的知识,并实现将合适的知识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表达方式传送到合适的人手中,以提升组织绩效和价值创造。

2现代物流企业知识管理内涵

信息化对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给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唯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才能使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数物流企业都提倡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现代化运作水平,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然而,大多数物流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数据和信息存储、办公自动化、信息等表层的信息处理和使用层面上。此外,物流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往往不考虑新旧系统的兼容性和结合度,这不仅会使新的整体难以形成,而且还会导致各部分不能联系和沟通,或沟通不顺畅,形成信息孤岛。因此,如何整合分散的信息模块,使之成为物流企业的知识库和知识流,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而这一切又是知识管理的内涵所在。因此,知识管理的提出是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3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力契合关系分析

知识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但知识不能自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能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其形成和维持取决于企业对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即知识管理的能力。知识管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着诸多契合关系。两者二位一体,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双通道的,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支持创新,创新成果还需知识管理对其有效管理,以便在企业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进而实现新的创新,

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反之,企业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又会产生和积累新的知识点、新技术等,从而为知识管理提供和扩充了知识储备和资源,形成新的良性循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知识具有新陈代谢性,以致核心能力的构建必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更新过程。从而在知识管理与核力构建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功能机制与内在联系。

4知识管理对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影响

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和变革早巳显得力不从心,知识管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知识就是力量,对企业也是一样,知识就是企业继续发展的动力,是利润的源泉。具体来讲,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4.1缩短物流时间。实现智能化物流

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信息交流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同时,传统的物资供应过程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的运用,客户任何一个需求、供应、配送的信息都会通过企业知识网络选择捷径,企业可以实现敏捷供应和科学决策。

4.2寻找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实现差异化竞争

价值链是区分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也是各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在物流活动中,它不仅注重货物的流动,更注重资金的流动,以实现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价值增值。实施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现有资源的分析,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价值链。并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和经营策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作为近期的主攻业务和远期拓展的方向。以集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占领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4.3优化物流方案,提高决策能力

传统的物流运作,需要企业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换,但由于物流活动的中间环节比较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实施知识管理以后,企业现有的实物资源和积累的业务经验、解决方案等都可以得到充分梳理和归类。客户也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获取帮助,知识管理系统根据客户提交的业务要求进行分析、组合,并自动生成最优方案,做到及时响应和科学指导。对于系统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从知识库中获得有益的建议和参考,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完成一项业务后,会立即更新和升级,及时充实知识库,与时俱进地紧跟市场发展的步伐。

4.4保护环境,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物流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基调,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一致,因此绿色物流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包括产品生产、包装、储存、运送、回收等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后,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企业可以方便地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物流技术战略(使用新技术、洁净型能源,使用环保车辆,以及利用GpS、GiS等高新技术指导和规划物流系统),循环物流战略(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采取这些战略,一方面,可以保护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4.5实现供应链管理与合理配置资源

传统的物流企业大多需要置备大规模的仓库设施。我国物流企业均存在组织松散、机构庞大、难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问题。为了保证及时、准确、安全、经济地将商品送达需求者,需要对现有物流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和技术改造。应用知识网络,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商品的需求特点与供应特点将散置在各地、分属不同系统的物流设施资源通过虚拟企业连接起来,经过科学规划和重组,发挥物流设施和服务优势,扩大服务半径和货物集散空间,进行供应链管理,完善服务功能。

4.6加强内外界联系。信息交流更加顺畅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对物流企业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物流企业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加强内部各部门和不同层级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及时反馈,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业务操作的出错率。同时,物流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行业务信息的传递,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物流企业与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也越来越重要,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企业不但能够及时了解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规划方向,也能实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主管部门进行交流,使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和谐统一。特别是和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经常沟通能使企业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5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物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培养

5.1建设知识库。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随着知识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信息会通过企业知识库和知识检索系统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到由实践经验而来的方案,实现有效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企业可以将商品信息电子化,编人品种、规格、材质等,不断更新商品的隐性知识。客户通过weB方式查寻商品的编码,即可找到所需商品库存量、近期市场需求特性,提高了订货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利用知识库里的商品内容拟定将来的库存策略和制造计划。此外企业利用员工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库处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参考实践经验,在极短时间内拟定有效的配送计划和运输路径。

5.2建立并完善企业知识网络。实现知识共享最大化

物流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其信息网络是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基于先进的信息网络,我国物流企业即将进入快速反应的物流一体化阶段,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主要面向企业内部,相对封闭,没有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信息网络,信息资源的潜在效益也远远没有得到发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实现与国际接轨,物流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应在强调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同时,建立并完善外部知识网络,充分利用外部知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物流企业在实现编码化的基础上,可借助供应链管理软件将供应链各成员的知识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联系越广、越有效,知识就能得到越多越好的共享,而这反过来也意味着知识得到了发展。同时,应对各成员进行物流、信息流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5.3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

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企业所处的环境也在日益变化中,企业只有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将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首先要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知识共享与交换的平台,企业员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能够自觉地学习,同时企业的学习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还包括部门之间、联盟之间的相互学习,甚至要向竞争对手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产品与服务、管理经验、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的经验等,以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

5.4重建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

物流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员工共同分享所拥有的知识,还要求领导层将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加大企业知识编码化和员工专业培训的投入力度,充分挖掘企业隐性知识。传统物流企业内部有明显的地位区分,员工的意见必须经过多层中间管理人员的传递才能达到最高层。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中间管理人员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信息进行过滤,从而使到达企业最高层的信息可能产生扭曲。同理,企业高层领导下达的指令也会由于中间管理人员的理解而变形。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物流企业必须减少中间管理层及人员数量,改造企业组织,实现企业结构的扁平化。在扁平化结构的物流企业中,最高层与一线员工可以直接进行交流。一线员工的信息不仅能快速、准确地传达到最高层,还能在企业中与其他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共享。由于一线员工最了解顾客的需要和兴趣,知道如何通过减少作业流程提高效益,因此,扁平化结构的物流企业能更快地对顾客的要求作出反应,有效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5实施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

企业将考核制度与员工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结合,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加知识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并丰富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推动知识创新。物流企业需要建立一种针对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掌握较多知识的员工如果将自己的知识共享,将得到正面的反馈或奖励,任何将自己的知识共享并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且带来的效益越大这种回报就越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员工共享知识的积极性,迅速提高物流企业整体的知识水平。

物流工程知识篇5

[关键词]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以培育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校,必须及时回应市场及社会的需求,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学校和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本文拟对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在中职校物流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认识。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义及价值

理实一体化通常是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李雄杰在《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中,对于“理实一体化”内涵作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1]

“理实一体化”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在中职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它强调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教育和直观的实践教育能够无缝衔接。同时,“理实一体化”是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它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中职校大力推广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中职业校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就业导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中职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不擅长抽象思维,而中职校的专业教材内容多数比较枯燥。在中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中职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性展开适应性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物流工作情境中获得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工作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通过特定的载体有机融合在一起,发生理论和实践的‘化学反应’,通过手脑并用的‘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学生不但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能够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沟通和交流”[3]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物流专业教师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教师对物流课程的理解已远远不再只局限于课堂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开发出适合学生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施对策

“物流专业主要面向与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运、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处理等技能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4]物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且比较枯燥和抽象。在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物流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满足物流市场的用人要求。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完善,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根据物流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物流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不同的专业课程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不同,要科学合理安排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度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比如在《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货运》、《运输作业实务》等专业课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时,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要求确定实际和具体的工作任务,要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确定的目标性和过程属性。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要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和技能为主、以理解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将专项能力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将职业能力落实到课程当中。

(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教学形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做学一体,把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注重工作情境的模拟,借助实训场地、器材和模拟软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物流基本概念、企业物流运作和物流基本业务的处理流程,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对物流专业领域的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学以致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选取仓储认知、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配送认知、配送作业六个典型项目,通过前四个项目实现仓储作业能力,在前四个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后两个项目实现配送作业能力。各项目以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每个项目都包含若干任务,并对完成任务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目标进行分析,并按照目标要求组织并实施教学,学生通过对典型项目的实施完成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确保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构建。

(三)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物流实训室的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实践课程的完成需要建立具有多功能和灵活性的物流综合模拟实训室。物流实训室作为实践教学组织的主要场所之一,为物流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服务。物流实训室的建设不能仅针对某些课程或某些环节的实践操作,应该根据物流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依据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结合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性特点,在系统、全面地分析的基础上建设多功能的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实训室为学生的观摩、学习、实践操作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动手操作,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不能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四)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与职业教育理论,还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不但要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等物流管理部门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物流专业课教师在相关的课程领域进行过实践锻炼,如仓储模块的专业教师,需具有在物流企业仓储与配送部门的工作实践经验,掌握仓储与配送的整个作业流程。目前,有些中职校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没有达标,学校要通过“外引内养”采用“培训、引进、聘请”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又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高专业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环节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离不开企业兼职教师,尤其是实践性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师实践能力再强,也“强”不过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专家、首席工人和能工巧匠。因此,聘请企业专家、首席工人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物流实践教学,不但能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能够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核心推进工学结合

仅仅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实施理实一体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物流实训中心建的再好,也与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是不一样的,职业学校真正的实训基地应该是在企业,企业执行的规范都是职业标准,学生的实训项目均是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企业作为最终的毕业生接纳者也需要介入进来,与校方进行多方位、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因此,中职学校要切实加强和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商贸企业等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利用企业的物流设施与设备,将某些实训室直接建立在企业,将培训课堂直接搬到企业操作现场,用最低的投入,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不断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同时,校企之间要建立互惠互利的长久合作机制,让企业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学习模式也可采用“学―工―学―工”的工学结合的交替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学期的理论知识后,第二学期到企业去实习,再接着回到学校学习,重点解决在物流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查缺补漏,最后再投入到企业一线去检验上阶段的学习成果。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物流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设置“工”“学”比例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教学学时比例,要充分认识到理实一体化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区分“学”多少学时、“工”多少学时,而是要根据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工学比例的调整。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若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实践操作的主要作用是验证理论知识;若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提供服务,以“做中学”实施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工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自觉从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企业实际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以理解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或经营过程为前提,工作过程知识自然成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设置物流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物流企业实际情况,不断收集、挖掘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并结合学校实际教学环境的特点进行整合和优化,开发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符合岗位实际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

(三)评价要多元化并切实有效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因而单一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厌倦,所以我们在评价时要打破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评定,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的包含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评价,仅仅有理论笔试考核是不够的,考核内容应该是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重,并重视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即与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一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考核,考核与评价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可以参考物流企业的绩效考核方式,将物流企业制度引入教学管理中,如对工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同学给予“职务”晋升的奖励等,改变传统的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真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优秀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物流工程知识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F252;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71-04

1知识管理的概念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1],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能为人们明确反思和陈述;另一类是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在某个特定环境下通过多年经验发展起来的很难模拟的知识,是个人或组织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没有以语言、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的知识。这类知识是人们尚未总结出来的非正式、非系统的知识。根据隐性知识是否容易表达,可将隐性知识分为容易表达的如工作经验和难以表达的如灵感、直觉,其中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是隐性知识研究的重点。

在农业和工业经济社会中,人们只注意了显性知识的作用,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利用上,而事实上显性知识只是所有知识的“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唤起了人们对隐性知识资源的关注。知识管理就是对这两种知识进行管理,实现两类知识之间的转化。其起点是知识资源配置与共享,其核心是对知识的挖掘、组织管理与利用;通过知识管理技术,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挖掘存在于个人或企业组织中的富有个性化、创造性、有价值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的交流,实现知识的最大化共享。知识管理和数字化时代的许多高新技术一样,日益引起教育技术工作者关注。

2知识管理与高职教育

在高职院校知识构成中,实际动手能力的经验和技艺性知识比重较高,它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创新,主要蕴藏在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此,为使学生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全面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院校引入知识管理比普通院校显得更加必要。高职院校的知识管理就是要将知识管理理论论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对院校内外知识的获取、传播、扩散和创造,有效发挥学校成员的知识潜能,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从而完成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职院校培养具备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2.1现代高职人才知识观

高等职业教育任务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中[2],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高技能人才。美国教育学家克伯屈(w.H.Kipatrick)认为教育即成长:“完美的生长应包括知、能、愿三个方面。知指知识和眼光、能指技能和方法、愿指态度和习惯。

高技能人才处于“中间型人才”,地位,他即应具有适当的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是主要应用智力技能的劳动者。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其中,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在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而有着无以替代的基础性地位。没有相应知识的武装,人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以得到更高的心理品质。

知识与能力又是紧密相连的。大量的知识占有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一方面,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能力的发展;另一方而,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作为主要实施技术的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相应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这是体现其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掌握技术与技术管理,他们还需要有相关专业的辅助知识,同时他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积累经验知识。可以看到,知识在高职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2.2知识管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应用

从管理角度来说,知识管理就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通过如何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知识等一系列过程使每个组织成员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其积累的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这要求学校领导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使每位教师能毫无保留地将其知识与同事分享,并最终传授给学生,尤其是老教师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使每位新入校的老师和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借鉴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人才……要做到这些,要求学校领导充分重视知识管理的应用,才能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出台。

3隐性知识视角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实施途径

3.1隐性知识挖掘

隐性知识源于工作世界[3],源于实践活动,通过“职业岗位分析法”,遵循工作过程的基本原理,整合工作结构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将隐性知识融于“典型工作任务”载体中,有效挖掘隐性知识,形成工作系统化课程开发平台。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课程开发中,隐性知识的贡献和积累范畴已经超越学院,而延伸到相关的企业中,这样将隐性知识整合浓缩,通过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得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

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为例,说明对隐性知识挖掘的具体步骤[4]: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

物流管理专业“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流程包括了工作分析、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施三个方面。

①工作分析。

邀请企业人员、职业教育专家、教学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采用“头脑风暴”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归纳,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能力领域,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显性技能和隐性技能明确。为下面的课程设置打下基础。

②岗位分析。

调查物流企业完成实务运作需要哪些具体岗位,明确每个岗位有哪些具体工作任务。物流企业规模和性质不同,具体岗位也不同,具体岗位任务也不同,把分析结果分类、汇总,形成岗位分析表,岗位分析表主要内容有企业类别、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描述等。

③整合典型工作任务。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的实务运作标准,将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类、汇总、归纳,形成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工作任务,即能够覆盖岗位群的通用工作任务,对每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描述形成区域性的职业岗位标准。

隐性知识挖掘阶段主要通过“行业专家访谈会”形式完成。由专家讲述个人专属的隐形技能对应的隐性知识,将其融入典型工作任务中,完成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开发,这一阶段由高职学院与行业专家对接,从企业的实务运作和学校教学角度对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其中关键的隐性知识和技能进行了仔细分析,充分体现了职业的需求,为下一步隐性知识的归纳打下基础。如表1所列。

3.2隐性知识归纳与实施

高职课程开发必须体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分析得到的区域性的职业标准按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应用专业教学论融社会、个人需求于课程中。具体有两个步骤:

①课程设置。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群)能力及技能要求[5],依据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分析与设计,分析和归纳关键能力单元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即按照知识技能的关联度,将知识技能聚类,形成“显性技能和隐性技能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课程”对应关系蓝图,按照从易到难和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排列课程内容的顺序。见表2。

②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课程转换为具体的学习情境,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③教学实施。

根据初步确定的课程模块,设计主题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设计关键是将课程建设成为“任务驱动”型的课程,即以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要求为出发点,深度融合工作对象、手段、组织、环境等要素,把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情境,用项目课程、案例课程等形式表达出来,借助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效果,将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尽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传递显性知识的方式传递隐形知识。

隐性知识只有被显性化、系统化后才能传播,才会产生教学意义,并在个体实践活动中建构工作过程知识,形成职业能力。

对隐性知识所对应的能力课程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开发学习性工作项目。

整合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形成专业层面的学习性项目,按照专业标准,校企共同参与,将企业真实物流服务产品改造为学习性项目,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础,并形成项目教学手册,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方式可多种多样,可由学生按项目参加物流企业的生产顶岗实习;撰写物流企业管理改善报告;开展学生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师友计划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聆听物流企业中高层经理的讲座等。

2)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开展基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骤行动导向pDCa循环教学模式。教学的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行动主体的方式进行。每个项目任务开始学习之前,教师给予必要的导引,学生个人或学习团队根据项目任务,收集相关信息,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征询教师的意见,学生自行按照计划开始学习活动,自我评价达到任务目标的程度,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咨询、答疑、协调、支持,并最终根据学生的过程表现和结果评定其的学习成绩。

3)建立个性化网络学习系统。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网络学习系统就是要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支持,促进学习者对所需知识的获取、共享与运用,为学习者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知识管理服务。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日益兴起的互联网能有效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因为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人或组织可以利用网络将相关领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特别是利用超链接,把网络上分散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组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产生。作为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教师或学生可以对某主题资料进行分析,借助于他人的回复,使教师或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有一深入的总结、反思,并加以表达,将隐性知识外显化。

将隐形技能对应的隐性知识归纳总结显性化、序化,使隐性知识得以在教学中传播,通过开发学习情境,构建具体的学习性项目和教学项目,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隐性知识通过不同的项目和途径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施隐性知识的传授。

3.3隐性知识视角下的课程评价

在隐性知识平台上开发的课程,应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程评价的个体性、质量性、情境性、过程性、职业性等特点。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渗透于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的各个过程和环节。为此,我们将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过程与结果、企业的实践的考核进行一体化设计,把学生在学生社团等范围参加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和企业实际工作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设置学生毕业必须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和企业实际工作最低条件,以此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3.4隐性知识视角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专业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从物流服务企业聘请相应的物流运营专家为专业建设的带头人,提供行业发展最新的技术和管理动态信息,为课程内容的工作过程性和教学组织和实施方式的合理性提供指导。通过到企业研修、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教学能力培训、课程建设、承担对外服务课题等方式,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教学能力培训、参加课程建设等途经,培养骨干教师;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指导方法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承担校内实践技能教学,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案例论文的撰写。

4结束语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职课程的开发,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隐性知识管理为课程内容选取与序化的平台,构建起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信息化教育和知识管理,重视隐性知识在高职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对高职课程改革必然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促进知识的交流,实现知识的最大化共享,培养出社会所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霞:《隐性知识的管理理论和应用工具》[J];《情报资料工作》2005(6):32-35。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18。

[3]吴全全、姜大源:《隐性知识管理--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的新视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9):10-24.

物流工程知识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方法与实施上进行改革,应本着学习与职业的对接、英语语言知识与物流岗位知识现相融合的两大方向,以英语语言技能应用于物流行业各工作岗位的活动为主线组织教学。教师可根据工作岗位制定课程标准方案,组织学生在实训室、语音教室交替进行学习。通过物流情境、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协作解决问题、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精讲点拨、学生深入练习等进行理实一体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1.学习情境导入——任务教学法

使用目的:任务教学法是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提出问题,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先给学生下发与之相关的任务工作单,让学生了解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确定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计划决策。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采用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语言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实施过程:首先,教师确定执行任务的目的,如介绍物流公司、介绍公司业务,撰写与公司业务推广相关的e-mail邮件等,提供真实的任务建议、执行任务的语境,引入与任务相关的新的语言知识和物流岗位知识,包括特定的词汇知识和句子结构,并进行练习,让学生注意固定搭配、语义比较、特殊句式等,引导学生注意和理解物流专业英语词汇、句法、文体等方面的特殊性。

实施效果:课堂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交际的机会和动力,让学生使用语言学语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生成、领会和应用语言知识和交际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及与他人磋商、交流、协调、合作等交际技能。

2.学习情境的实施——项目教学法

使用目的: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活动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物流相关岗位活动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导入,从实践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完成物流活动任务技巧,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资讯,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按任务要求,查找相关信息;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和分析信息资料,制订工作计划;决策,教师审查计划,提出建议,学生修改;实施,学生根据工作计划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检查,教师和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每个环节进行检查对照,展示工作结果;评价,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作出最终评价。

实施过程:例如,在学习情境五“运输”这一主题内容时,设计一个为“客户制定合理的运输模式”的项目,其中包括选择运输方式、决定运输路线、优化运输方案等任务,学生就会觉得这个技能和相关的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中很有用,学习、操作起来就会有较高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增强。

实施效果: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掌握了技能。

3.与承运人谈判——案例教学法

使用目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施过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组织教学,教师在课前准备典型案例:一家食品公司正在和远华物流公司北京分公司的代表谈判物流费用。经过对货物数量、承运时间、仓储和分销网络的考察和谈判,物流公司最终同意将物流费用从零售价的3%降低到1%。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并根据案例编辑对话情境。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述和总结。

实施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之中,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小组合作教学法

使用目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对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共同解决问题。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法,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实施过程:根据教学任务,将全班学生依据一定的要求分成若干小组。学生通过互动、合作完成某一任务的教学活动。它需要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达到学习目标。

实施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可以在尊重个体的基础上,培养团队意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产生自尊,树立自信,学会理解和宽容,树立规则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5.情景模拟教学法

使用目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中构建或模拟某种物流交际活动的真实场景,形成物流专业英语交际的语言氛围,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所表现的“情景”中,创造性地学习,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和交际水平。

实施过程:情景的创设要以物流专业英语交流内容为背景,例如:模拟物流公司业务洽谈会、模拟物流货运单据的填制等。首先,由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资料;其次,让学生扮演贸易双方,讨论业务方案、会议流程及谈判策略。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物流业务知识,用英语进行具体洽谈。教师公布结果,发现并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分析优劣的原因。

实施效果:这种模拟实战练习以任务为中心,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拟写物流商务活动信件的能力,处理涉及商品购买、价格、支付、货运、报关等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此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CurriculumDevelopmentinLanguage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杨燕.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09(35).

物流工程知识篇8

关键词整合思维物流工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0引言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急迫,近年来很多高校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培养物流人才,分别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但截止到2013年,我国开设物流工程的一本、二本高校接近60所,仅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6%左右,物流工程专业年均毕业生数量大概不到5000人,从数量上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仅存在数量上的矛盾,更表现出了两者之间的结构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社会对物流工程人才的强烈需求,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另一方面大部分毕业生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和自我期望之间的落差,造成学生离职率和跳槽率也较高的局面。

物流工程专业是一门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学科,更是管理、经济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交叉融合的学科。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现代化物流运作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物流工具、技术的物流系统规划与应用的能力,但现实人才培养中一个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上引入整合思维的理念,在培养学生技术思维(利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上,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系统思维(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掌握物流工程理论知识,理性思考现实和自我期望之间的距离)能力。

如何将整合思维理念运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是提升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整合思维视角重新审视教学体系的构建。

1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现状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从2013年开始招收物流工程本科学生,在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指导下,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构建凸显了这一特点。

1.1人才培养

面对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开设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现状,为了能够突出本校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我校将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航天事业发展要求,具有系统的管理学、工学基础理论,能在各类物流领域从事物流系统设计、仿真、优化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知识结构要求是: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外语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能解决物流工程项目设计与策划、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物流系统设计、物流业务运作与管理等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1.2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分为航空物流、快递物流以及港口物流等三个方向。其中,航空物流方向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有:航空物流、航空物流设备、航空货运管理、配载与平衡、航空货运、机场运营与管理等;快递物流方向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程有:快递运营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快递业务流程设计与优化、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客户管理、快递网络规划与设计等;港口物流方向开设专业特色选修课程有:港口物流管理、集装箱运输实务、报关与报检实务、港口布局规划、国际货运、港口作业系统规划等。在整体课程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课程占总教学学分的79.9%,集中实践教学(含公共实践与专业实践)占总教学学分的20.1%,实践性教学(含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占总教学学分的37.8%。其中,课堂教学课程中必修课(考试)占课堂教学学分比例为80.3%,选修课(考查)占课堂教学学分比例为19.7%。

2整合思维理念在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张俊(2014)指出:“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罗杰?马丁较早地提出了“整合思维”概念,并认为:“整合思维是人的头脑整合直觉、理性和想象的一个过程,即当一个问题存在多个对立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整合思维更加倾向于全面衡量不同方案的情况下,经系统分析、综合多个方案的优势后找到另外一个全新的方案。”同时,马丁教授认为整合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理性思考的态度和思辨的方式,人们能够通过培养、训练而提升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思维能力具体可以区别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系统性思维能力,并且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

物流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传统固定的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对多学科内容的综合学习和运用。将整合思维理念植入物流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中,将会进一步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掌握多学科知识以及更加科学真实地看待未来的就业。

3整合思维视角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1课堂理论教学改革

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和现有师资等资源,开设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如我校开设了航空物流设备、航空货运管理、配载与平衡、航空货运等课程。同时要界定课程之间的界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整合思维等理论课程纳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理论上提升对整合思维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选修和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多元化,提高学生对多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接受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很多高校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以及现实问题小组讨论法等。

3.2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要避免传统实践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内容单调、理论和实践脱节、实际生产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保证实践课程实践基础上,设立综合性的“实践+实习”综合实验实训课程。如可以开设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实习、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实验、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实验、物流系统仿真实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实验、综合技能训练等,全面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改革,让学生更贴近实际,既要让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内容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思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多元辅助教学改革

整合思维理念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辨思想的培养,多元辅助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创造与企业家和创业者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有条件可以多多聘请这些人才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醒学生整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其次聘请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来进行物流工程方面学术交流,介绍当前物流工程发展的前沿以及研究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针对性。最后可以与其他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建立交换生培养机制,让不同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能够相互融合。通过多元化辅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多学科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让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需要的,并将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更能够清晰地认知自我学习和自我职业发展,进一步增强自我职业发展的弹性。

参考文献

[1]马乐等.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J].物流科技,2013(1):31-35.

[2]孙亮,谭德荣,刘秀清.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物流科技,2014(2):371-373.

[3]张骏.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物流技术,2014(12):135-137.

[4]martinRL.theopposablemind:winningthroughintegrativethinking[m].HarvardBusinesspress,2009.

物流工程知识篇9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考核改革;过程性考核;结果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54-02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但是《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中的内容一般都很抽象枯燥,如果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常常会使学生形成厌学情绪并觉得课程学习枯燥乏味。如何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技能考核改革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完美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的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愉悦和轻松地学习课程知识,必须进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

(一)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目标定位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应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目标定位,以《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为主线,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核算技能,并学会依据各种物流业务选择合适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同时进行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二)按照情境学习理论选择课程内容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才有可能获取真实的职业能力,并使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得以发展。因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要对偏重讲述理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实际项目练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又尽量考虑到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要求,并把实际物流工作岗位中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人员对理论知识、业务技能和工作态度的要求融合起来。

(三)以仿真的学习情境进行项目设计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分为不同的学习项目。《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按知识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模块:物流成本管理基础知识、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和物流成本的管理对象。模块一是物流成本管理基础知识,包括一个学习项目即物流成本管理认知;模块二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物流成本预测与决策、物流成本预算与控制等三个学习项目;模块三是物流成本的管理对象,包括运输物流成本核算、仓储物流成本核算、配送物流成本核算、包装成本核算、装卸搬运成本核算、流通加工成本核算等六个学习项目。《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内容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每个学习项目都指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同时附有物流各个领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背景,改善学习效果。每个项目都由若干具体工作任务组成,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模式引导课程内容的讲述,讲述时先采用由浅及深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任务分析,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点详细讲述任务实施的程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流成本的具体核算方法和有关职业技能。

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技能考核改革的实施方案

《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课程考核方法上进行改革,《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考核应该摒弃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模式,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结合的模式。《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独立设计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结果性考核应该依据学生设计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案。同时,要使学生能为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进行设计,学生要学会分析物流成本的组成,运用各种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为物流企业制作物流成本归集表和成本分配表,对物流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这些业务技能又必须经过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来演练,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实质是过程性考核的内容。

(一)考核的组成部分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该紧密围绕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以不同类别的物流企业为依托,并以学习项目中所包含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任务为主线进行教学,课程的考核体系包括两部分:过程性考核(50%)和结果性考核(50%)。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成绩形成主要包括过程性考核成绩和结果性考核成绩。在过程性考核中,学习态度考核占20%,即通过课堂抽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的学习情况,通过考勤评价学生的出勤情况,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专业技能考核占30%,即通过学习项目下的典型工作任务评价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操作能力、完成情况等。学习质量考核占50%,即通过学习项目下的其他工作任务评价学生应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结果性考核是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案的设计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物流成本管理的工作内容,以及学生对物流成本管理知识的应用程度。

(二)过程性考核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主要内容包含学习态度考核(20%)、专业技能考核(30%)和学习质量考核(50%)三项。学习态度考核方式如下:若按时出勤,一次计1分,满分10分,若学生每缺课一次则扣1分,迟到一次扣0.5分;在课堂提问时,回答情况按回答次数计分,学生每回答一次问题计1分,满分5分,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则不能得分;在课后作业上,按上交次数考核,每上交一次计1分,满分5分,及格分为3分,若少交1次则扣1分,共5次课后作业,作业质量好加0.5分,加满至5分为限。专业技能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程度进行评价,包含工作任务参与考核和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在进行工作任务参与考核时以小组形式完成,各小组应依据分工情况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中的任务,若少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则扣1分,满分15分,扣完即止(按组考核)。工作任务完成质量考核是依据各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考核,以各小组核算的计算步骤、方法、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满分15分(按组考核)。学习质量考核是对学生在各种类别的物流企业下应用物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的能力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课程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代表性项目应用参与考核是依据各小组成员分工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各小组应完成其他学习项目中的工作任务并提交,满分20分,若少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则扣2分,扣完即止(按组考核)。代表性项目应用完成质量考核是依据各项目任务的具体要求进行细化考核,满分30分,以各小组核算的计算步骤、方法、计算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按组考核)。在进行过程性考核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应依据教师安排的工作任务进行组员分工,由各小组组长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实际表现进行记录,从而实现对物流成本核算进程的评价。接着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勤表和小组组长提交的过程性考核记录表进行统一考核,给每个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总评。在进行过程性考核中的专业技能考核时,可尽量选取一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

(三)结果性考核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在学期期末,学生学习完全部学习项目,必须分别针对几种不同种类的物流企业设计物流成本核算方案,这一考核主要是评价学生综合应用物流成本核算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分析企业物流成本的能力。结果性考核分值占总评分值的60%,若针对某一企业进行方案设计时总分为50分,则结果性考核可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评价:物流企业的成本组成分析(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完整和正确),物流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解释(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清楚和正确),物流企业的成本归集表制作(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合理和完整),物流企业的成本分配表制作(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合理和完整),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整体方案设计(分值为10分,评价时主要看结果是否正确和严谨)。

三、实施效果

笔者把上述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具体应用到了日常教学中,通过在本校2012级和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推行这种考核方式,结果表明:考核方式的改革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继而实现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实操任务。另外,通过小组多个成员共同合作以此来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形成换位思考和团队合作的作风。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是一种值得高职院校广泛推广的技能考核方法。

参考文献:

物流工程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并不断深入,逐渐由大量借鉴外来职业教育方法与理论走向职业教育研究的自主开发。高职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物流综合职业能力,物流综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通用能力和除专业以外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备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物流职业素质能力是从事专业职业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客观条件;物流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的关键技能,必须通过学习物流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法和态度,以及系统的专业训练后才能获得;专业能力包括物流管理工作方式与方法、对物流作业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绩效的管理与控制等。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实质就是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打开了“零距离”就业的大门。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性是工学结合,学习的内容是为了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就要求职业教学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内容上实施重大变革。课程的开发应把握三个方面:物流专业的教育目标,学习者和物流管理专业学习内容。首先,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物流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这与普通教育课程的不同,它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其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也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当前这方面讨论最多的就是职教学生中的大多数具有形象思维倾向。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认知倾向决定了学习者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情景中去认知和学习,这一特点应在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得到集中的体现,如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的设置。第三,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属性也是影响专业教育课程概念的关键因素,学习内容属性和性质的不同在课程构建上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内容和所需的能力等。正是基于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应该着眼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的开发与研究。

在教学方面,让学生了解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企业背景,了解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时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些职业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将整个培养过程从理论学习、校内实习、实验室实训转向企业现场实习,就会实现由学生向物流行业的从业者的转变。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基于物流专业教学实践的反馈和经验总结,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重点。课前提问,每次课都设计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注重知识的一贯性,课后总结。

(2)案例和实务操作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引用大量物流作业的实例,将现场作业引人课堂,实现一对一的技能训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

(3)互动和激励机制教学法。课程教学按照学生的感知性、运动性、思维性、记忆性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主动发问,主动参与课堂内容的学生给予奖励,允许答案的发散性和非确定性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

(4)现场认知+视频及图片教学法。在教学过程走进工作现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书本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加感性认识。

另外,还有课题项目任务驱动与角色模拟法。在职业教学中,项目常是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机构或公司,分角色模拟岗位人员,完成实际任务,任务执行步骤体现企业工作流程,同时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

三、基于工作过程物流专业课程构建

在职业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从经验到知识,然后再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过程是最理想的。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人物、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识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

1.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特点

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特点是: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能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能够借以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

2.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

工作过程的组成要素包括工作任务、工作环境(情境)和工作成果。如下图1所示。

3.工作过程的结构

工作过程的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它首先要明确任务或获取信息;其次,根据任务要求制定计划;第三,依据任务和行动计划产生行动指令,并组织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第四,按照计划要求实施作业;第五,对实施的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最后,对作业成果进行评价,并反馈评价结果,用以指导下一次作业过程的实施。

4.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课程系统构建

(1)构建原则

如何基于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呢?针对专业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①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③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内容。整合性认知是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入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是呈现层次(面)化的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在总体把握整体的功能后,认知流方向才能继续深入,逐个击破。

(2)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的构建

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实际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因此,基于上述构建原则,工作过程导向物流专业课程的具体构建如下。

①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系统内容框架

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或称学习领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领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领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与学习领域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行动域。行动域是工作实践和社会情景中的行动和能力,学习领域就是在行动域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教学所确定的内容,总是围绕一个主题目标来构建,在这个主题之下会包含着多个工作任务。如图2所示的物流专业课程构建框架。

当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确定并不是将工作任务内容进行简单的划分。从行动域构建学习领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以行动域来确定学习领域的主题和内容,另一方面是分析行动域中的能力来确定学习域的具体目标。学习领域确定的是课程的框架性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在实践性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化构建和实施,也就是构建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这些框架性内容。

②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情景的课程内容构建。第一,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等。基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构建都有着一个相应的工作分析,通常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场所、所用工具、工作职责、操作过程等。第二,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来设置和构建具体课程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具体化,每一个具体的任务都需有一定的标准,否则,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实施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我们所探索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思路紧紧围绕企业实际运作,努力将教和学的过程落实到模拟工作过程上,帮助学生顺畅的实现从“学校环境的学”到“企业环境的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2004,(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