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08:30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操作流程教学情境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理念

在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这样一系列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主动积极的探究、体验、领悟、发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精神滋育、经验累积及知识建构,从而得到整体发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人文性、主体性、交互性、创造性及多维性。

二、创设有效的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情境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意识,这是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阅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过于自我表现,而要引导学生自主参加课堂教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及积极性均能够对教学效益与质量产生影响。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就是有一个自由、和谐、民主、轻松及平等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民主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配合、相互尊重,做到既严格又不拘束,既宽容又不放任。不用传统的标准衡量学生,引导学生敢于对知识质疑及求异。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兴趣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因此,便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所阅读的书本问题与现实生活问题有效结合,构建起真实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学生通常对与其生活相关的内容特别感兴趣,而认为过于抽象的问题枯躁乏味。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阅读内容建立起联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及生活经历极其有限,许多文字中的情感无法被正确感知。而录像、动画等多媒体,因其声情并茂,并且不受空间及时间的局限,能积极配合课堂教学。其所传递的信息,能够唤起小学生心中的真实感,从而使其由感知到认知,进而不断发展其探究能力。

三、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个体差异。

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需要给那些在小组及班级中发言较少的学生以特别的鼓励与关怀。使其能够有机会、有信心参与探究教学。在小组合作探讨活动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谨防部分优秀学生全权掌控局面,引导每一名学生均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探究的权力。

(二)提供足够的研究时间。

在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有大量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知识应用,需要大量的探究、领悟、思维加工、自我消化和亲身经历,才能够对知识产生自主探究、领悟、获取及应用的可能。

(三)扩展学生探究空间。

学生的探究需要一定的空间。传统课堂的固定座位、一成不变的黑板加板书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探究。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第二课堂、阅览室、兴趣小组甚至社会生活中进行探究,赋予其更多的读书、动手、实践、动脑及探究的机会。

(四)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是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主旨,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参与、感受及价值做出评价,而不应该过于注重学习结果。重视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同时结合群体、家长及学生自我的评价,不能以教师评价为唯一标准。如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后,均让学生写下自己探究的问题、体会、成果及展望,放入档案袋中,这样的评价比单纯的分数更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

(一)激趣导课,自学探究。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利用鸟的天堂游览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二)点拨解疑,合作探究。

当学生自主探究中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在组内质疑,然后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教师提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教师不能够过早进行解答,而要引导学生,让其通过自主探索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举一反三,实践探究。

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的,具有创造性、典型性与启发性的练习题及问题,是学生探究时吸收巩固知识、扩大内化知识及发展能力的核心。

(四)激励评价,延伸探究。

激励评价不仅由教师进行,更可以让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总结。教师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对学生任何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便是探究式阅读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对其不断优化、总结及完善内部结构,使探究式阅读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与科学性,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富强.小学语文自主探究“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J].作文教学研究,2009(01).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初识母语、认识汉字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教育的培养中占据主要位置。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接受效果,因此建立探究式阅读对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巩固基础知识

阅读素材的基本要素包括字和词两个方面,小学生只有在拥有一定字词水平的基础之上才能够阅读文章,并理解其中的意思。探究式阅读重点在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将文章中的生僻词进行注解,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生词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对字词进行判断。例如算账一词,它的基本定义为计算账目,这是对会计的翻译,但是该词还有吃亏后再较量的含义。学生要多思多想,正确的领悟文章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准备与小学生智力水平相适应的文章供其阅读是探究式阅读模式的基本准则。文章的选材主要以课文为主,在分析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可以适当增加对学生有益的文章,以减少课文带来的枯燥性。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语文探究阅读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快乐情绪,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3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提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例如,在《狼和小羊》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比如,大灰狼用了什么借口吃掉小羊,小羊又是怎么应对的呢?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阅读文章后,让学生自己提问找同学回答,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刺激性。

4扩展课外读物

小学时期正是儿童对世间万物最为好奇的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好培养孩子广泛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采用扩展课外读物的模式,为小学生提供儿童杂志、智慧树电视节目、互联网上等各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下阅读,以此丰富小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还可以设置“阅读小能手比拼”大赛,让学生通过比赛讲述自己阅读过的文章,并为胜利的学生颁发奖品,激励其他学生参与阅读的行列当中。

5引导学生对阅读进行深入思考,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自身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心理进行分析和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办法,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满足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内容,并逐渐加深思考的深度。教师的探究式阅读教学要分清主次,把握住主要问题的发展走向,不偏离主线,减少教学活动混乱等事件的产生。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建立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具有很大帮助。通过对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明确的看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卫勤.谈谈康巴地区小学语文探究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17).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篇3

(一)过程性特征

在开展探究式学习时,学生一方面能够进行自主地探究,另一方面还能合作交流,要时刻准备发现问题,要详细记录问题并从中找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探究性学习需要重视问题探究的方式和流程,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以及构成能力的手段。由此可见,探究的过程并不是局限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方面。

(二)探究性特征

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大胆表达出来,同时教师鼓励学生随时产生质疑,即使是对教材产生质疑,也完全可以,要敢于和教师进行争辩,要在争辩的过程中逐渐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问题式探究学习是将探究问题作为主体而展开的知识重组。

(三)创新性特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探究,不但要在探究过程中将“旧”问题解决,还需要在产生“新”问题的阶段进行不断探索,要让学生全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思索问题,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创新。

二、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情景的创设

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培养出个性化和创新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对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于勒经历了一富一穷的过程,刻画了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改变,凸显了小资产阶级极其虚荣的心理表现。教师可以提出“于勒为什么要写信骗菲利浦夫妇说自己发财了”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们扮演角色,体会当时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提出的问题。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

在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互动”和“对话”作为基础,同时将问题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流程中。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建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可以使学生们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同时将问题解决在小学语文的教学阶段,教师有必要利用对情境的创设,逐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探究。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应用。在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点拨,组织探究活动,特别是在归纳反思、探究研读、梳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更有必要利用点拨和指导,使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在探究问题中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四)探究学习的关键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篇4

关键词:实践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从语文实践教育的内容设计方面去探究

1.抓住年级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在设计语文实践教育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选定不同的内容。低年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中年级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高年级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抓住年级特点,选择具体内容。

2.培养目标确定后,要根据目标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选择具体的内容进行指导。

如有的班级学生天真活泼、富于想象力,且乐于画画,于是教师就要在众多的语文实践内容中选定办手抄报这种新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手抄报的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表现方法多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

(3)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参与过程中不但能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如美术、摄影、手工、自然……)学习结合起来,促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大纲提出的使语文教学成为一泓活水的目的。

二、从语文实践教育的类型方面去探究

1.常规性语文实践

常规性语文实践是指有计划的组织全体学生长期性地参加的语文实践。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实践。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到大自然春游”的情景。一上课小朋友们便“接到了春姑娘的请柬”,大家唱起《春天在哪里》的歌,高高兴兴地向野外进发了(此时,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一组配着优雅动听的音乐的美丽的春境图片)。小朋友遇到了一群找不到家的“小鸟”,热心的小朋友当然会帮这个忙,于是,“帮小鸟找家”的活动开始了(即“我会飞”)。孩子们全身新地进入了充满情趣的大自然怀抱中,为了完成“帮小鸟找家”的任务,让他们在亢奋、踊跃,高度自主、积极合作,自始至终处在一种极其主动的状态之中。教师做粗略批阅,以检查、促进学生阅读,使之持之以恒。让学生谈读书的收获、体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激励阅读的兴趣,扩大知识面,丰富内容,形成技能。

2.随机性语文实践

这类语文实践是指结合各阶段的比赛活动,结合社会各层次的征文活动,结合重大节日而开展的活动。例如:可开展“崇尚真善美学做诚信人”的读书活动,还可开展“幸福的童年”的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谈自己幸福生活的一个侧面。又如,学生学完《西湖的“绿”》、《镜泊湖景观》、《索溪峪的“野”》等写景的课文,可设计“学做小导游”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文内容,仿学导游,介绍“迷人的张家界”、“济南趵突泉”、“金华双龙洞”、“桂林山水”、“长城”等景观,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发展性语文实践

发展性语文实践与语文基础课紧密相联,它是基础课的补充和发展。例如:“课本剧表演”,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童话、寓言或富有戏剧性的课文,自编自演,在课堂上表演,并评选出优秀演员。又如开展“成语擂台赛”,学生运用从语文课本中掌握的成语词汇和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积累的成语知识大显身手。

三、从语文实践教育的方式方面去探究

1.欣赏――尝试式

这是着眼与主体人格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师让学生聆听、品味、体会课文后进行尝试、演练和再创作,在此基础上开展评比、交流、再欣赏。在欣赏活动中,学生是感受者、尝试者,在富有文学艺术色彩的情景中,受熏陶、起共鸣、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2.体验――实践式

体验是对某些具体事物或情境的体验,它不限于只在教室中进行,而且还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它可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两类。如学生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讨解决和解释问题的方式、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直接感受,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往――合作式

这是着眼于一种个性的表现、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在学校内部的常规性的语文集体活动中运用,还可以在校外的大型教育活动中运用。学校内部的活动,如一课一论、信息交流等等,这些合作式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在交往中求互助、求理解、求沟通、求发现。校外大型活动主要包括参观、调查、慰问、游览等,这些活动需要与成人、团体组织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交往中,既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开朗、热情奔放的品质,又能发展学生组织、设计、交际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全面发展。

4、竞赛――综合式

这种方式涉及的语文知识面广而全,它具体包括:比一比(谁识字多、查字快)、作文赛、故事赛、配音赛、朗读赛、演讲赛、普通话赛、课本剧赛、猜谜语赛、读诗绘画赛、词语接龙赛、成语接力赛、礼貌用语应用赛等等。这些内容之间是并列的、独立的,不存在顺序先后和逻辑关系。所以,选择的内容越丰富,竞赛的形式越多样,越能表现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阅读;质疑

语文探究性阅读是指让学生自己来确定自己阅读的目标,自主展开的阅读,打破了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学生只是单方向的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这种阅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综合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主人翁的意识,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相比较,探究性阅读更适合时代的要求。

在日常的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具体实施过程是: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虽然探究式阅读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展开的阅读活动,但是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探究式阅读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老师所创设的情境因为教学具体环境的制约往往都是虚拟的情境。例如,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老师就可以为学生虚拟一个去小兴安岭旅游的情境,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我们现在到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里春天阳光明媚,夏天枝叶繁茂,秋天黄金满地,冬天白雪皑皑……”学生听了就会情不自禁地展开想象,因为想了解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所以会产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这样一来,学生通过阅读,使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像画卷一样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课文内容也变得既好理解也好记忆。

二、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学习中探究答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悬念,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并在阅读中寻求答案。只有首先提出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老师需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己阅读理解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遇到的问题,老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然后选择其中有代表意义,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拿出来与全班学生共同探讨,通过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带动全部学生的思维,既能带动全部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发挥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补充的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有可能提出老师事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老师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广泛涉猎,充分做好备份工作,这样才可能应付学生随时提出的问题。

三、利用多种渠道辅助日常教学

老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可以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知识进行多种渠道的传输,让学生变化着思路地接受信息。如对于一些重难点,就可以利用电教媒体,将图像和文字结合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易懂,也能够起到活跃现场气氛,抓住学生兴奋点,并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作用。另外,老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多种信息渠道,不断扩宽自己的阅读范围,养成积极主动阅读的好习惯,这样也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阅读能力,为课堂教学服务。

探究式阅读教学,让学生乐于探究,积极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提高了老师的职业教学能力。探究式阅读教学虽然已经成为实践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有效教学方式,但是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对教育行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篇6

素质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界耳熟能详的词汇,它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与此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目标的设定,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极大挑战,而作为基础性学科之一的语文也在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语文教育工作者们总结自身的教育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近年来,探究式学习模式日渐被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推崇,而如何把探究式学习模式更加有效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小学生自愿主动地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依然在探究的问题。

一、探究式学习的概念

小学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探索和研究的方式逐步推进学习。作为与传统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的灌输者,学生也不再扮演被动的接受者角色,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仅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作为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引路人,课堂真正的主体及中心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并总结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需求,并结合他们的学习程度、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其抛砖引玉,让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学习形式,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自行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锻炼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它与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极为契合,因为探究式学习模式完全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逐步推进、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小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有意或无意识地向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多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以“灌输”为主要教学手段,而正是这种呆板的教育模式及沉闷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扼杀,语文课堂慢慢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却一改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真正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通过探究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吸取知识;另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师教育方法的全面升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合作和自主的方式主动探究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如何更加有效地教授小学语文,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见仁见智,近些年来,探究式学习模式受到广泛推崇。

1、创设情景语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语境实则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这种情境语境创设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原有认知及情感水平与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之间产生一定的差距甚至略有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让学生对此差距或此矛盾的解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中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充分发掘其学习潜力。

创设情景语境的主要手段即提出问题,问题是学生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基于小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特点,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不宜过难,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容易流于肤浅,从而冲淡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提出的问题要恰到好处地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从而调动其探究热情。例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她是我的朋友》学习中,我们不免有这样的疑问:“既然阮恒是主动决定给小姑娘献血,可为什么他又总是哭泣呜咽呢?”这一问题既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激烈讨论,有的认为“阮橙是怕死”,又有的反驳道“怕死怎么会主动救人?”,经过讨论,最终得出“他是真的想帮助朋友,不想让朋友死,但自己也不想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血会被抽干,所以主动抽血但同时又哭泣呜咽”,此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认知及情感体验都有所提升。

2、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语文的实践活动不外乎听说读写等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此我们以读为例,例如在教授《登山》时,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整体,而后提出“为什么列宁要走危险的小路?”让学生带着疑问精读描写小路危险的片段。还可以请学生上台表演列宁和巴果茨基走小路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随后共同探讨在经过险境后看到壮美日出会是怎样一种心境,学生会用“兴奋、激动”等词汇形容。这时就不难联想到毛泽东的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思想情感也得到陶冶。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篇7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带动下,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路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能有效提高小学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同时对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立足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优点,然后对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方法上做几点策略性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学;自主性阅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20-02

小学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对学生以后自发性学习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从另一方面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其他学科在阅读题目大意,理解知识和中心思想方面有较大帮助。

一、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优点

1.对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培养

传统小学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只知道对阅读知识做文字讲解,学生也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下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学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过程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长期如此,会导致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能力,甚至会失去对阅读课堂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和理解力快速成长的阶段,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在于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理想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1]。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理解文章的意义并不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上也能完成这个目标,但是,这种教学是教师将文章的意思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经过自己的理解,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很好地针对这一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充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重点和内涵,在有了自发性学习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获得很好的锻炼。

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策略性分析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很好{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要提高小学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需要在阅读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能让小学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另外,语文又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中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感彩,需要较适合学生积极配合,以教学热情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能长期保持下去[2]。

好奇心是小学学生的一大特点,小学教师在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掘小学学生身上的这一特点,并加以有效利用,对阅读教学内容采用设置故事悬念的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对知识点做出讲解。

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在讲到:“小鹿和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现在,请问它们可以坐船过去吗?”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方法就显得不够好,这个问题相对局限,不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对于小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也没起到设置故事悬念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更应该这样问:“现在,小鹿和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请问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它们到河对面去?”相比于前者,这是一种更发散式的提问方法,最后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的阅读与思考。

2.尽可能地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对课堂上阅读进行深度理解和分析后,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文章的大意,在基本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努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3]。在课后或者业余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相关知识以及课文周边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水平。另外拓展阅读还可以从学生阅读方式出发,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阅读能力。

3.在自读过程中发现问题

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锻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勇气,提前预习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自读时间,通过对一遍完全陌生的课文进行自读,让学生在阅读后建立起对文章的初步印象,在自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课文相关知识,这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前也可以对学生设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后针对课文内容,每人提出一个相关问题,以此来检验学生有没有认真对待。其次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解决自读中遇到的难题,这时候他们可能会向其他人求助,或者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得以解决,总之,这对于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广实行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结合小学学生实际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造出能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丰富有趣,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a].杨,靳新爱,贾利英.《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三卷)[C].2017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篇8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活动

引言

近年来,我国重视教育领域的发展,于是教育发展的新高潮再次掀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弊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学校教育主要是集中在课本上的内容,对于课堂以往的知识很少涉及,知识的掌握也基本上停留在认知层面上。久而久之,我们忽略实际应用的考虑,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和具有创新更好的科学素养的实用型人才能力高。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前提的,督促学习者认真思考和以切实的行动对未知的内人进行探索,体现课程、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提出了新要求的学习习惯。探究性学习强调了探索和创新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探索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探究式学习是教育蓬勃发展时代的产物,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探究式学习

1.1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建构过程,而是知识的传播过程。建设是构建知识体系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实现完全自治,而不是通过解释和意义的阐述,学习将成为一种需要,有意图的需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而不需要依靠老师以及家长的督促。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学习方式,它对于传统“灌鸭式”学习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有许多基本的特征,首先它是参与性的,他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进来,并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以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它是实践性的,他要求学习者切身去体验感知,唯有真实地经历才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后,探究式学习是开放性的,它给予学习者充分的自由,带动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去探索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于旁观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探究式学习的语言教学指的是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应用,以语言学习为主采取一定的教学活动。探究式学习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在语言创作和学习任务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强调知识自身的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些探索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1.3理论依据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以及主体性教育理论。

1.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主体在与外部世界或其他主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认识,以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验为基础,并从经验中建构起来的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等的认识,是人们就认识对象所持的某种描述、判断、认识、看法或主张。”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可以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听从教师的讲解,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者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得力量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然后听从教师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日常的生活使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由于学生认知的水平以及性格特征的不同,学习者之间也存在着学习的差异。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传统观念是教师要讲知识内容清晰透彻地呈献给学生,教师不关心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完成教学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充分利用已经储备了的信息,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框架。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建设,强调社会互动中的学习,强调情境学习的重点。具体来说,学习是富有建设性的、积极进取性的,需要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与支持,所有这些想法都为建构主义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3.2实用主义教学理论

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他深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影响了二十世纪的整个美国。杜威认为,这是“生命”、“成长”在理论上的“经验转变”,即教学论思想,他反对传统的“购书中心”式的教育。杜威认为,孩子自己的社会活动真的是学习的校本课程,这将使孩子自己的活动开始在实践中成为学习的中心。为此,他提出了生活的课堂教学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应及时更换以书籍教育孩子的方式,转而由个人的经验所取代。他认为,教育应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第一,建立真实情况;第二,设置真正的问题;第三,构建知识基础;第四,寻求解决方案;第五,验证解决方案。这是“做中学”的教学步骤中的一种。杜威的思想强调学习者的主观经验和直接经验,倡导学习者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知识的掌握依赖于实践的探索,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人的认知与发现,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这无疑为探究式学习思想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1.3.3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并最终体现在课堂上。它认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差异,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它的主要的教学理是,教学应该有助于创造一个有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建立以实践为标准的评价机制。主体性教育理论主张依靠教师培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探究和创新,这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教育理念的主要目的是为推广探究式学习的建立一个强大的理论基础框架,主体性教育是探究式学习蓬勃发展的必要前提。

2案例研究

2.1活动原则

在实施小学六年级语文课程探究式学习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2.1.1自主性原则

它要求学生主动去参与讨论、积极探索,学生要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学习,而并不局限于教师的课程安排。另外,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师只负责解决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以《匆匆》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索与文章相关的资源,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也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书籍,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主动掌握文章的相关知识内容,并能够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扩展。

2.1.2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我们不仅要关注师生之间的平等,同学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团结协作,要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当个人意见与小组意见冲突时,要以小组意见为主,并与其他成员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才能够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为掌握知识而不断努力。

2.1.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并不是指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指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这种自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予以鼓励,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教师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发表自己创造性的观点。二是课堂活动的自由,课堂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学生上课的位置老师不予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位置,在课堂中学生也可以自由移动,不必像传统课堂一样只固定于一个位置。

2.2探究式学习活动策略

2.2.1课前任务安排

在课前老师可以将预习的内容提前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查询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查询文章的写作背景,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扩充。在预习任务时,教师要设置几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2.2.2课堂活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规划好活动流程,注意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教学的过程完整与否。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让学生回答关于课前预习中的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安排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一个小组都由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由小组成员共同选定一个组长负责相关的讨论问题,在小组讨论之后,每一个小组都要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汇报的形式可以是ppt,也可以是其他的类型,在此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老师要给予加分。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在课程的中间进行一个朗读比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各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意志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抗诱惑的能力也比较差,因此需要外在的因素来控制和辅导。课堂的中间阶段正是学生容易走神的时期,老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朗读是活跃课堂氛围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活动中。

3应注意的问题

3.1活动安排数量不当

有的教师对课程理念理解不深,为了突出课堂的活跃气氛,一味的增加活动数量,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老师和学生疲于完成过多的活动,结果活动的质量无法保证。在《匆匆》这篇文章中,教师设置2~3个问题即可,太多会对学生造成负担,毕竟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超过这个限度也会导致学生厌学的情绪,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3.2活动的探究性不强

在一些地方,由于老师教学技能的欠缺,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缺乏探究性。一些老师把课堂重心都放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单纯地以为课程改革就是要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如果老师过多地将重点放在课堂活动的形式安排和表演艺术上,不去深入课堂情景的创设,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尤其是对自制力不强的小学生而言。

4总结

探究式学习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实际应用中,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对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程的探究式活动实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阐述了其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以期为探究式活动的深入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齐雪林.浅析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大学课堂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11(1)

[3]万永飞,谢进.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实施[J].学科教育,2004(9)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进行了很多重要的改革和推进,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问题。大部分的课堂教学目的都是偏向传统教学知识点,将一些基础的语文词汇以及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讲解,通过学生自行的默写或者背诵记住语文知识,并通过一些简单的默写练习和测验进行评估,这些教学方法都忽视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核心目标,让学生失去了对基本技能以及方法的学习。再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语文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对于母语的学习和文章的学习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动力,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童心,缺乏主动学习的耐心和毅力,特别是遇到不容易掌握的课堂内容,更容易失去信心,很少会花时间去课下复习和预习。最后,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浓厚,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老师眼里学生总是孩子,在小学校园这种情况比较突出,学生无法成为学习主体,大部分课堂教学活动中,起主导的仍然是教师,同时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在课堂上提出来,缺乏对学生认真思考及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推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学习启发以及形成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是很有益处的。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将自己活跃的教学思路以及一颗善良的爱心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充满和谐、奋进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通过老师丰富的教学语言以及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送一个健康向上的信号,带领学生尽情地在语言魅力中穿行,带领学生仔细品味语言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路和含义,并且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采用先进的教学课件及仪器,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打造舒适、舒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运用丰富完善的教学图片和视频来为学生展示教学实物,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投入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

2.推进小组合作化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

小组合作化学习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合理搭配的小组学习,能够使小组成员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帮助和扶持,共同进步,减少学生在自身学习时遇到问题而找不到帮手的问题。推进小组合作化学习,首先老师必须要为小组之间进行合理的搭配和分工,对全班学生进行小组固定搭配学习,对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层次进行协调,保证每位学生在小组之间都能优势互补。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作用。另外在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来推动小组进行讨论找出问题。例如,在讲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可以利用文章中最后的问题,“小村庄为什么变得什么都没有了?”进行讨论,让学生自我发挥找出问题的答案,并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样合作讨论能够提升小组的团结互助能力,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3.推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建设是很有意义的。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如何推进和改善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就必须通过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和探索,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同时,要根据课本的难易程度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充分利用课文的难、重点,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所考虑。再次,课后的知识复习和练习对于高效课堂的建立也是很重要的。必须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课下练习和复习,只有这样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才能不断起到巩固知识和拓展思维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

一、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课堂模式古板,活跃程度低

由于当今考试压力的增大,很多教师都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为的是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得到有效的发挥,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强、学习速度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只是进行知识的简单灌输,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气氛不够活跃,很多情况下这种课堂模式都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交流的缺乏也使教师陷入教学的盲点,不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着欠缺,无法顺利地开展教学。

2.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

很多的教师认为语文是其他科目的教学基础,故一定要把知识基础打牢,于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把知识的讲解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但是过于注重传达硬性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机会较少,与教师的沟通也不充分,这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就比较局限。

二、关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阅读教学中提高兴趣

语文的学习课堂应当是充满趣味的,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古板和沉闷,让学生对于学习充满好奇,其中在课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导入方式,切勿用一成不变的切入方式,充分利用兴趣导入式和问题导入式的导入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之处就对文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授《五彩池》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扣题生疑:“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五彩池到底在哪里存在啊?”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模式,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对于五彩池的兴趣和向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更加认真。

2.作文教学中培养能力

小学生的作文要求简单,但是在教学中却是一个复杂又充满学问的过程。在作文的教与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动笔写作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相互讨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将作文的学习开展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合作完成一项小任务,并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从中得到的感悟必定也是很深的。

3.口语交际中联系感情

师生之间的感情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在校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当积极地创设交际情景,培养学生的待人处事和临场应变能力,使学生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敏捷思考,初步学会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与社会的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语文的教学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尊重学生成长的特点,以学生为本,只有勇于探索,才会发现语文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J].江西教育,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