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十篇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十篇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7:11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1

一、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区域发展指的是,基于地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基础上,通过将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协调起来,而产生了综合体,它不仅仅是项地理概念,同时还能真实反映区域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农村,通过发展农村区域经济,能够显著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则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会有所上升,农村人口素质有所提升,则整个国民素质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二)发展农村,搞好农村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农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才能够让全体公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的人口占据了世界人口的20%左右,然而耕地面积却占据了世界总耕地面积的8%,这当中巨大的悬殊,已经成为压在每个中国人心上一颗沉甸甸的石头[2]。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的粮食需求,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大多的粮食都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才能保证全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加快农村发展,能够缓解我国的粮食危机,保证粮食安全。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广大农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而国家也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然而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着相关问题: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是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地域辽阔,资源条件有着千差万别,加上相关政策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东部沿海区域发展的速度快,而内陆农村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3]。

(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各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有着该区域的特征,加上本土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要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都是不相同的。例如,有的农村地域属于传统经济发展型,有些地域属于现代经济发展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要注重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

(三)人口素质限制、资金投入力度受限制

当前,农村地区的整体人口素质有待提升,农民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较为欠乏,也无法及时的掌握相应的农业科技,这不利于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当前国家对农村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这为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区域发展。

(四)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

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时候,要注重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破坏问题,这不仅对影响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总体而言,这不利于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针对农村区域发展现状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解决农村区域发展现状问题:

(一)国家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

“新农村建设”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国家要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为农村区域的发展,完善相关的基础设置建设。例如,公路桥梁建设、水利建设、电力建设等,为发展农村经济,奠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国家要注重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城市投资,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各乡镇企业,要注重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积极推行必要的政策,为整个农村区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注重加大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任务,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有资金、有精力购买先进的生产工具,加快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在国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带动整个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切实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3]。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首先在农村区域设置城中村、设置城乡结合部等试点,利用城市极为先进的经济条件,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原本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可以先发展部分单位,然后利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促进整个农村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相关部门还利用将散居迁居到乡镇或者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地方,逐一推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不断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加大技术扶贫

我国的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基于这种特点,政府部门在开展农村建设工作时,要注重加大技术扶贫力度,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具备的产业机构,例如农、林、牧、渔等产业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整个产业结构得到较大程度上的优化。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原有的畜牧业,细化为养牛业、养猪业、家禽饲养业等,同时对于家禽饲养业,可以将其分为家禽、农副产品等产业。通过将产业结构细化,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以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注重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养的提升,注重积极在乡镇上发展职业教育,利用上夜校、职业教育等措施,向农村地区传授农业科技文化知识,让农民切实掌握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而土壤农民将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4];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科研单位的支持,注重聘请高技能的人才走入农村,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将先进的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带动农民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技,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现代农村;经济建设;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机械化生产已经逐渐代替人工生产,这为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另外,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农村经济建设的脚步,这使得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发生了变化。农村经济管理的质量与农村的发展存在直接关系,因此需要对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建设的水平以及质量,真正让人民富起来。

一、现代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一)现代农村经济管理概念。现代农村经济管理具体是指结合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将家庭发展为基本的方针战略,对生产发展的目标不断进行明确,自发性地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调控和管理。其能够借助生产管理、消费群体决策、组织协调等多种不同的手段,与当地的真实发展状况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并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结合计划的实施情况不断做出调整,促使其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二)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农村经济管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促使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将建设发展的重点集中于此,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条款条例来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管理质量,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即便如此,目前现代农村经济建设以及管理工作中还是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失衡的现象、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监管不到位、农村管理层干部的综合素养较低、未建立起竞争意识等,这些问题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需要重视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三)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地区处于比较偏僻的位置,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这使得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农村距离城市比较远,基础性设施建设不完善,难以避免沟通不顺畅的问题。二是相关的部门在制定农村经济管理政策时未能完全考虑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措施的有效落实,致使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三是对农村的经济进行管理的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村人,虽然这样的人员配置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如对当地的现实生活情况比较了解,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找到针对性的方案,也更加具有说服力。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如在对问题进行处理时难免存在偏袒的现象,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同时也存在不能正确理解上级颁布的政策情况。因此,国家需要不断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为我国现代农村经济管理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比较典型问题是缺乏竞争的观念和意识。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水平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分散式管理的模式,对企业缺乏有效的经营与管理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国家来说,依法治国是根本。因此,在农村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需要着眼于完善与经济建设相关的法规,这是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保障的基础。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在制度的规范性上做出努力,同时不断加强执法的力度,明确相关的岗位职责,按照既定的分工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当然,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时需要重视工作过程中执行的规章制度的完善,从而建立起相对完整并且行之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为各项政策的实施提供保障。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要对信息反馈机制的优化和完善加以重视,促使有效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未来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保障。(二)培养专业团队。为了能够培养出专业素质强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团队,需要不断提升培训的力度,对农村经济管理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普及,不断为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做出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稳步进行。除此之外,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进行安排时需要充分考虑安排的合理性,所安排的工作需要与个人的特点相匹配,对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领导要发挥出积极带头以及监督的作用,不断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有效提升管理工作质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所建立的监督机制需要面对广大的农民群众,需要真正做到公平和公正。这体现着政治民主与公平,要及时纠正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农民参与经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同时,可以根据农民的切身需求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找到针对性强的方案,对参与农村经济管理的干部进行监督,减少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实现对农村建设环境的有效净化。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举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工作效率,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产业建设发展,争取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做好发展的工作,发挥出示范区域的带头作用,充分考虑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出一条与我国农村实际状况相符合的特色经济管理道路,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核算;财务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引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促进农业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实施则是非常必要的,其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为使我国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条件。然而,要想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效运作,需要不断优化其财务运行模式,确保组织财务运作科学、合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基于以上内容,笔者将在下文中就以澄江县为例,对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运行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优化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运行的有效措施。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运行现状分析

1.资金筹资现状

从当前澄江县当前资金筹集现状来看,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支持、当地政府的支持、组织盈利后的利润留存、银行贷款取得资金、其他来源。在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筹资有多种渠道的情况下,其实质资金筹集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因为各个方面给予的资金支持都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运行是非常有限的。

2.组织财务部门设置现状

目前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设置财务部门来处理财务工作。但是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没有完全脱离农村镇委员会机构,这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部门是依据村委会财务部门设置的。这使得农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处理依旧依托于村委会,这对于合理规划组织财务运行有一定影响。另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存在专业不强、素质不高、能力不佳的问题,致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处理效果不佳。

3.财务运行规章制度制定现状

目前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建立的财务运行相关规章制度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和健全。尽管财务运行相关规章制度都是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农民合作社法》为法律依据来构建的,但是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存在与当地情况不符、约束组织财务运行不全面等情况,促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运行规章制度存在缺陷。

二、优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运行的有效措施

对于当前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运行现状不佳的情况,应当结合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际现状,科学、合理的优化财务运行模式,促使其可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予以合理的规划和运作,确保组织资金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推动澄江县经济不断的发展。

1.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体系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规范、有效的运行,有利于保障经济组织的经济利益。有利于财务的公开与公正、有利于集体收益的准确分配。而要实现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合理,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体系,有效的规划和监督财务运行。对于完善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

(1)加强资金管理。在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筹集规模小的情况下,组织应当注重对资金加强管理,确保资金的运用是在合理预算、规划后应用的,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以便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强化会计核算。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对财务运行有一定影响。为了保证组织财务运行合理,在进行组织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组织经营特点,科学、合理的进行会计计算。

2.强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对组织财务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监督、控制,尽可能的保证各项财务工作有序展开、有效实施,提高组织财务运行效果。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财务管理工作的强化主要是:

其一,科学选择筹资方式。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组织资金,还能够降低组织财务风险。基于此点,应当通过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贷款等筹资方式来融资,这对于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项目运行成本有很大帮助。

其二,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综合当前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现状,分析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了解财务管理环境,进而科学合理的构建财务管理体系,促使其能够对组织人员、投资项目、组织成本管理等方面进行合理的、严格的监管,为使组织财务良好运行创造条件。

三、结束语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组织化的方向发展。但目前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运行现状不佳,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财务部门设置不合理、财务人员素质低、筹资效果差等情况。这对于实现澄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项目的经济效益增长有很大影响。对此,应当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完善财务体系等方法来优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运行模式,促使组织财务良好运行,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青.河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运行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2011.

[2]赵慧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规律及运行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4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机械化生产进入了现代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小康化的生活正向我们靠近。所以,“三农”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要想真正让广大农民过上小康生活,切实解决农村经济管理经营工作是关键。

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质

从本质上来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属于农村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加农民收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应当通过对农业生产、消费过程的调配来进行。

三、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共同关注的课题,“新农村”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在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研究分析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

(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重要工作内容,然而要贯彻落实涉农政策,则必须要广大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加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力度。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效率、物质生产水平则是切实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包含:农民群体对市场竞争的认知程度不足、村级干部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农业政策存在滞后性等。

(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业政策存在滞后性。正如前文所述,国家与社会都极为重视“三农问题”,相关的政策都开始倾向于农村经济发展。然而因为我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各个乡村呈现为零星分布的形式,再加上各个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政府制定的涉农政策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而现阶段,大多数涉农政策基本沿用财政补贴的方式,导致农村经济管理经营工作受到约束,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农村村级经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农村地区大部分村干部都是由当地的农民群众所担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由当地的农民群众担任村干部本身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其本身非常了解该地区现实情况,自然也清楚地区农业经济的优劣势;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过于了解,导致村干部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偏见与偏差的现象,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这就需要在村级干部队伍中融入新的血液,吸引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然而农村当前的工作环境与发展形式难以吸引人才的加入,现阶段的村级干部报酬普遍较低,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农民群体对市场竞争的认知程度不足。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经济迅猛发展,相较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导致广大农民群体本身对于市场竞争的认知程度不足,大部分农民群体仍然沿用传统的分散式经营,缺乏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与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营的范畴,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四、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质

(一)建立健全民主监督体系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要想实现面向群众、公正、公平、公开的目标,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体系。从本质上来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在于服务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管理体系,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而通过民主监督体系的完善,能够使得广大农民群体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来,切实调动他们的能动性。这就需要在原有的村民理财小组的基础上,通过尝试采用信息化的办公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化办公的“跨区域、跨部分、跨行业”的优势,公开相应的政务内容,提升透明度,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此外,信息化办公方式可以实现先进经验的共享,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培养一批适应时展的村级干部队伍

构建一批符合时展特征、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过硬的村级干部队伍是保障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村级干部属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领头人,队伍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这就需要村级干部队伍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思想觉悟与专业素质,能够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而农村干部队伍的专业素质不但包括良好的文化素养,同时还应当熟练掌握法律知识与经济知识,尤其是与农民、农村以及农业息息相关的内容。此外,村级干部队伍应当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必须要制定一套完善的人才流动方案,切实保障村级干部队伍的结构合理。

(三)制定完善的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我国当前所实行的治国方案,农村地区是我国法治建设较为薄弱的区域。需要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法律体系的完善步伐,通过法治途径来解决“三农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强调农村法治建设,破解“法不下乡”的现状,文件当中指出“务必要提升农村农业法律体系的建设速度,促进城乡法治建设的共同发展”。文件指出必须要逐步完善我国农村产权的保护法律体系,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决策与立法工作之间的衔接,农村地区所有的重大改革都必须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因此,针对当前的“三农问题”,不仅要坚持以德治国,同时还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从而有效保障广大农民群体的基本利益。当前,针对农业的法律主要包含《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农业法》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这就需要广大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保障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又暴露出一些新的状况,比如,因为村干部报酬太低,确实难以维持他们的正常生活,导致一部分村干部,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村干工作,进城打工或经商;虽然是国家不断加大各项农业政策性补贴力度,但是,仍有很多农民因现在的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攀升,而放弃农业生产去进城务工,致使很多农田被抛荒,从而造成大量农业资产资源的浪费。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应当尽快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实施有效的控制,而当前暴露出来的各种经济问题则需要广大农村经营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客观、真实的反应,才能够让政府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保障制度制定的及时性与合理性。

五、结语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5

 

从概念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是指由农业所创造的经济收益从一种状态提升或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前一种状态是指农业经济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少,而后一种状态是农业从这种落后的局面中跳出来,通过接收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及新的体制,从而摒弃这种落后状况,让农业经济创造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最终带动农业经济及农村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们在看到发展成效的同时,更应该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关注,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不完善

 

就针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建设以发展而言,其是一项极具系统性与长期性特征的工程,必须要依据制度才能够保障顺利开展与实施。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一直长期影响着乡镇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其约束力度还较强,在管理体制上也较为落后,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乡镇农村经济的持续、长效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第一,政府制度上的约束缺乏全面性;第二,制度上管理缺乏权威性,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销售方式等缺乏法律支持;第三,相关制度上缺乏一致性,某些制度与制度之间有冲突,例如乡镇农村发展与退耕还林两个策略之间的冲突;第四,制度实施力度不够,以往政策对乡镇农村资源的保护力度严重不够,导致其无法真正长效的发展。

 

(二)经济条件不够高

 

经济条件的约束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而言,一直以来都因为经济体制的约束,严重缺少应用在技术改善上的资金,并且外部资金、融资量也非常少。由此可见,我国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投资非常少,其严重影响正常的乡镇农村技术、乡镇农村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乡镇农村市场的经济体系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终将阻碍乡镇农村市场的资源利用问题。我国省市的多个等级政府对乡镇农村产业扶持投入资金的安排与预计有限,这一现象也必然会导致乡镇农村的非正常成长。

 

(三)市场环境较落后

 

虽然我国是一个乡镇农村大国,许多城市乡镇农村产业经济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道路多样化,其中并没有将乡镇农村产业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一直处于较慢的情况中,最终导致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个行业缺乏规范性,主体参差不齐,乡镇农村经济的理念、形象等不合实际。例如,重庆的耕地非常多,但是重庆的发展更多的集中在工业产业中,这一现象也导致当地许多居民也参与到工业发展中,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参与者非常少,这也是导致重庆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受重视。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技术与能力的转换

 

首先,需要提升乡镇农村技术体系的创新,并深化改造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提高区域性的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以及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速度,逐渐完善我国的乡镇农村体系的人员招聘以及投资建设等乡镇农村运行机制。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乡镇农村经济,并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给予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以及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主要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给予扶持;最后,需要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改善乡镇农村技术的投资环境,发展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的创新投资方式。

 

(二)提高乡镇农村经济条件

 

在乡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渐的提升科研技术力量的投入,使乡镇农村科研技术在完善的基础建设设施的条件之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乡镇农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对此,必须做好乡镇农村知识的产权保护。以往我国许多行业并不重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乡镇农村上,许多人并没有产权这一观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尽可能的保护今后所研发出的各项乡镇农村产业知识产权。除此之外,乡镇农村不仅与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农民有着“母子”关系。只有农民的素质足够,才能够使乡镇农村经济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对此,提升农民素质是必然的。当前,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农民的素质上,在各个组织、各个部门中,尽可能的推广乡镇农村技术,给予地方农民定期举行相关知识培训活动,让农民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当中。此外,政府可以联动某些高校或企业,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的方式促使大学生、相关专业专家将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知识、技术的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推动产业化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传统的独立产业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对此,乡镇农村产业化运行也是推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找寻外招商,从而更好的丰富乡镇农村产品、乡镇农村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快乡镇农村原料基地的建设工作,给予乡镇农村经济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满足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对于乡镇农村产业结构而言,则需要依靠政府政策进行整改、调配。在调配乡镇农村结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地方乡镇农村发展现状,结合其他产业,通过互补互进的方式推动乡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环境之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种类等方面都需要持续创新,才能进一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从而促进其农业经济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因此,乡镇农村经济研究者需要充分理解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并针对乡镇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的制约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二元结构;农业招商

2016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各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农村在各个方面的改革都能大步前进,并且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我国政府始终以促进农民的基础收入为目标,大力扶植乡镇企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农村,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经济要想能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紧抓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物质需要是很重要的,但农村基础设施并不先进,这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建设落后,交通环境恶劣,农村道路明显少于城市,道路是农村与其他地方交流的重要媒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开通每一条通向城市的道路,物质条件永远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国农村各大地区的交通都比较闭塞,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的承载能力满足不了发展需要,狭窄的道路目前只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无法像城镇那样发展与大型企业贸易的往来。其次农村的水电网络等也不健全,不能给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网络通讯是保证农村人民获得即时讯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的电力与水利发展质量还是偏低,这也导致了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大大阻碍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滞缓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滞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普遍滞后,特别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我国农村仍然受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影响,无法打破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生产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无法超过高度集中的先进生产力,只有科学的顺应时展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一些工厂生产技术含量太低,农民素质水平也不高。

(三)农业结构单一

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物资资料,农村的生产方式只是比较单一的种植业,没有复杂的农业体系。主要依靠单一的农业形式,林业发展不起来,没有引进先进的牧业,渔业水平低下,技术含量不足,更难形成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农村毫无特色的生产结构往往不能迅速发展,单一的农作物生产也无法打开市场,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四)农村市场不规范

由于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农村市场萧条,相关管理机制也不是很健全,市场管理松散,这不利于维持有序的市场秩序。农村政府缺乏对于市场交易的监管,交易活动往往会产生一些纠纷,从而造成市场交易的畸形发展。货品流通量低,资金难以形成快速流通,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五)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大多数农村的土地水源等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农民能力有限一般也难以自主开发,因此农村在资源开发上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由于水平技术有限,即使开发了一些资源也会因为效率的低下导致资源浪费。广大农民无法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最终实现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但是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这一现象,农村基本人力资源还是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要想建立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新农村,政府必须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建立健全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不可忽略的阶段。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增加对建设资金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值得投入资金的。

(二)实现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地方政府应当就应该着手准备全面开发农村经济,进行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首先就应该制定可实行的发展方案,不搞面子工程,多做些实质性的改良,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改变农村当前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要不断学习城镇的发展方式,却不能一味照搬其固有的发展模式,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学习城镇先进的模式,并将其加以利用,创建一个拥有自己发展特色的模式,实现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将以往一直坚持的传统农业发展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现代农业,逐渐打开市场,打破以往固化的半封闭状态,加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发展。根据小农经济的滞后性特征,逐渐引进小机械进行生产逐渐取代农民手动养蚕缫丝的经营模式,让农民全面摆脱以人牛耕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逐渐达到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最终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关系。

(三)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单一的经济发展结构,地方政府必须建立起一种立体化经济发展结构。根据各个农村目前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建造一种以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发展的农业体制。地方政府也要抓住机遇搞好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注意对外宣传打响知名度,当然树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经济立体化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充分考虑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要把握发展形势,还要能够采取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王浩欢单位:北票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转型农村经济;经济转轨;农村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2

一、转型农村经济概念的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转型期农村经济概念的界定

“转型”一词属外来词汇,原是指发展模型的转换的意思。转型概念最早运用于社会学领域,并使用“社会转型”一词来表达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换的内涵。例如,一些学者在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是由“全耕农业社会”向“半耕农业社会”转变,认为农村经济在转型时期的社会和改变结构的五个方面改变,包括农民社会心理结构和价值观的变化,农民和干部的农村社会心理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改变。

在我国经济学领域早期使用“经济转轨”一词来表达“经济转型”的含义,并形成和兴起了“转轨经济学”(当前称为转型经济学)。经济转型概念最早也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现代语义的“经济转型”指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和国家现代化三重目标的叠加。农村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狭义上,农村经济转型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改革行政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所以理解从广义上讲,包括农业农村经济转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农业副业”模式转变的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民的收入从穷国到富国、生活方式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现状,农民新的职业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血农村农民产业边缘农村转型、农耕文化崇拜(土地)和工业和商业文化融合。研究对象在这种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时间限制的历史起点上,内容也扩展到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形成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即农村经济转型。

(二)转型期农村经济研究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是一个在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邴正、钟贤巍认为认为,目前,全球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活动,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二元化不断扩大。社会活动组的全球合作的四大趋势。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结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对社会的发展从匮乏型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陆益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从政策获得更大的利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逐渐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化,民主化。但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一是在欠发达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二是农村公共制度的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三是城乡社会发展差距继续扩大;四农村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

二、转型期的农村经济模式分析

中国在市场化改革之后,经济社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而这些区域差异体现在经济发展程度、制度变迁程度、经济增长模式等各个方面。这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转型的驱动力量、转型过程及转型后的区域经济社会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不同模式。有学者将社会转型的形式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以阶级斗争为中轴的社会转型,另一种是以理性化规范结构的现代化过程为中轴的社会转型。这是一种理论模式或驱动模式的划分,重点表现了我国两个重要社会转折点的社会转型驱动力的差异,其中前一转型模式与本书的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不符,当前的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显然属于第二种转型。

还有的农村经济学学者根据长江三角洲的推动力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水平和现状的特征差异,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分成:全面的社会转型,部分的转型,半社会转型,低度的社会转型四个基本模式,低转换和各种模式的推动力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总结主要农村类型。

三、转型期的农村经济特征分析

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转型是特定时期、特定国度中的特定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转型,因而也就拥有不同于其他时期、其他国家和其他类型区域的转型特点。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具有完整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中国当代的完整性是三个交织在一起的社会转型和社会转型的一个复杂的转换,即由独立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在中国同时,封建社会开始成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农业社会也开始过渡到现代工业和商业社会。和它的复杂性体现在西方人用几百年才能解决的问题,如工业化、民主化、市场化,积压在一起一个世纪,中国的定居点,这决定了该地区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的现代转换。另外还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的时间演化认为市场转型和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间改变U曲线,不平等在最初下降但在然后逐渐接。有学者曾指出,发展的不平衡将贯穿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始终,这种不平衡性表现为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即提出了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与社会阶层分配的不平衡性是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表明,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是村域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和文化转型因此,农村经济转型需要从广义上理解,它包括自1978年以来发生在农村范围内的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转型,和由经济转型推动的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文化转型。我们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调查研究,认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农村社区总体上已经完成了四大转型,与传统农村社区比较具有以下新的特征。

第一,首先所有制结构也已发生重大变化,已由一个单一的集体经济转变为,农民经济、集体经济,新经济新模式三足鼎立;但超过半数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新经济体处在起步阶段,农户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仍是社区经济的主体。

第二,产业结构总体上,它已经成为一个“农业——副业”型转向基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主体,支持产业;但多数社区的农业产业内部分化迅速,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和花卉苗木、水果蔬菜专业户大量涌现,现代农业因素缓慢生长,工业和商业发展刚刚起步,社区分工简单,生产力和技术落后。

第三,在总体上已经完成转型的社区文化,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理念和策略的影响下,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相互冲突的整合。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之风吹遍乡村大地;但仍有部分社区的乡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居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仍然具有强烈的乡土地域特色。

四、转型期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非农化

部分农村劳力的非农化倾向。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非农化倾向本来是发达国家常有的现象。在中国,这种倾向在部分地区已经初见苗头。但它和发达国家的非农化倾向不同,它不是由于农业资本集中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而使农民被挤出农业生产部门所引起的。它也和旧中国农村破产,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拥入城市不同。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以后的现代中国农村,农村劳动力是主动流向城市的。

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去从事辅劳动,面这种劳动的报酬又大大高于农业,因而有相当一部分人丢下土地,到城市中去作合同工。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兴办了各种各样的第三产业,其中有的从事服务性行业,有的从事商业,也有从事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它们的出现,为城市建设添增了一批有生力量。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由于工资较高,乐意离农,因而在很多地方的城市郊区发生土地搁荒的现象。城市市政当局也因郊区离农倾向严重而为蔬菜供应前途忧虑。这些问题确实是应该认真注意解决的。一般来说,在中国农村非农化趋势呈现部分的劳动产品的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二)土地承包到租赁——土地经营制度新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农村,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经营的方向问题。换言之就是要把农村土地经营逐步转上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道路,并将竞争机制引进承包经营中。个别地方在开发性农业的承包中试行了招标承包方式,是符合这一发展方向的。但要根本改变目前农村所普遍实行的“平均"承包制,需要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大量农业劳力的非农化转移,而这却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普遍实现的。

在现行土地经营制度下,还有一个现象极富启示性。就是在一部分农民放弃土地的同时,相当部分农民在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以后,仍然愿意承包一部分口粮田。他们之所以愿意承包,主要是由于对土地的眷恋,在这种眷恋中,包含着中国农民对于土地的古老信念和对非农产业不习惯的心理,既有感情上的因素,又有经济上的原因。这是可以理解,也应当尊重的。这一部分农民往往要利用假日或工余来对作物进行管理,也有由家属负责耕种的。在家庭缺乏劳动力时,他们宁愿通过“转承包”来继续保有对土地的权利。这种状况充分反映现阶段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归根结底是由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的。

(三)农村经济工业化的方兴未艾

“农村工业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开始出现,这个现象是与部分农村劳力的非农化倾向同时发生的。在一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沿江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已在全乡范围内或全村范围内出现了两个多数,一个是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是多数;另一个是在全部劳动力中,从事工业的劳力占60%以上,也是多数。人们把这种主体产业转移的现象称作“农村工业化"。已经实现“农村工业化”的乡村,不仅在产业结构、劳力结构上有了重大变化,而且随着他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也都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

(四)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市场和价格,这已成为农民关心的头等大事。放松价格控制,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客观调节,这是我国农村在实施第二步改革即改变统派购制度以后,客观形势向人们提出的要求。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相当严峻的问题。原因在于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以后,价格的双轨制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但人们往往对这一状况没有给以正视。其原因部分来自习惯势力,部分来自“市场盲”。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济一直是在行政管理为主的产品经济体制下运行的,除了行政方法以外,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有效办法,所以在遇到问题时,往往用老办法来对付,“市场盲”对市场信息既嗅不着,亦听不见。习惯势力和“市场盲”结合在一起,使农村经济管理严重落后于形势的要求。

(五)从封闭到开放

对外开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与这一趋势相联系的是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和内地开发战略正在并行前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富于吸引力的问题。有这么一种看法,当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变化状况,调整工业结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低劳动力成本的地方。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的沿海地区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一般来说,沿海地区,超过一亿或到一亿人口,必须有一个领袖,有一个计划,一步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它应被视为一个战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农村经济中的反响尤为热烈。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很多地方的剩余劳力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必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六)新经济联合体

在专业户,专业村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经济联合体,它们推动了农村新的联合的势头。近年以来,各地在专业户大量发展的条件下出现了许多形式各异,品种繁多的专业村,与分散的专业户相比,它有许多优势,其中优势之一就是便于组织协作,便于进一步在产供销方面进行分工,一句话就是便于较大规模地发展商品生产。新经济联合体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在新经济联合体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确实不少,其中问题之一是停滞和逆转情形的发生。有关部门对个别地区所作的调查表明,联合体发展停滞与逆转的原因是:(1)新联合体底子薄,条件差,往往受资金,能源,设备短缺的影响和信息不灵的困扰而被迫缩小规模,甚至停产下马。(2)不善经营,在市场竞争中被挤垮。(3)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能保证。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对它们既缺乏正确指导,又缺乏政策支持,更缺乏有效服务,这些教训值得认真吸取。

五、结语

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农村经济是基础,同时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体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和后劲力量也会受到农村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经济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更要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转型更是今后改革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商务印书馆,2003:25.

[2]刘琦.农村社会转型与“三农”政策取向.中国农村经济,2007(4).

[3]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趋势、代价及其度量.江苏社会科学,2002(6).

[4]邴正,钟贤魏.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学,2005(11).

[5]陆益龙.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状况中评估.社会学,2005(11).

[6]张雄.社会转型的哲学思考.学术界,1993(5).

[7]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8

关键字: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

前言:所谓的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三资”所指的是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这三项,三资管理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物质保障和基础,三资管理问题切实关系到广大农民朋友的实际利益,从而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加强三资管理对构建新型农业经济体系和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有一定深远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仍然有不少的问题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遏制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速度,所以,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是刻不容缓的。

1当前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的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经济的转型,对农村经济的建设有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从而三资管理的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也越来越高,虽然各地都立足于实际采取有效的方式管理着农村的三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逐渐有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出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1管理制度不完善

众所周知,一个实际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在一定程度降低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效率,但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地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三资管理制度,造成三资管理十分混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得不到改善。而对于已经建立管理制度的地区,由于当时的环境因素导致管理制度多数都十分粗糙,对于资金,资产等的管理十分不完善,而随着国家经济体系逐渐健全,旧有的管理制度不足以满足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从而暴露出各种问题,再加上管理三资方面的工作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如今农村的三资管理缺乏章法的主要原因。而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实际工作时,数据十分混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负责人对集体经济中的三资管理难度,对整体的发展十分不利。

1.2重视度不够

由于思想的束缚,导致农村相关的三资管理人员对工作内容不了解,从而导致多数人不能正确对待三资管理,没有认识到三资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仍旧停留在就有的思想,认为三资管理仅仅是算算账,管理一下集体公有的资产,没有注意到三资管理的深层次含义,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敷衍了事,账目时常错乱,而且对于土地资源归属权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这就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发生,从而影响农村的整体和谐性,对农村的发展十分不利。

2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管理现状

2.1完善管理制度

为了能尽快的改善农村三资管理的现状,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现有的三资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俗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所以各地应该尽快建立起适合当地地区的三资管理制度,扫除旧有制度的盲点,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并且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三资清查工作,争取做到不漏,数据真实,并且建立相应的后续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具有预防某些人挪用公款私用,还要明确每一份集体资产的用途,规范每一笔三资交易,并且管理负责人应该定时的走访地区、抽查账簿等进行核对,最大程度做好“三资”民主化建设――是在农村集体经济各项事务中,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民主议事规则、民主管理权限等民主管理各项规定,最大程度的做到三资管理透明化。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更能加快建设农村的经济制度体系,保障农民的利益。

2.2提高重视度

为了能更好的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标准,农村相关的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的认知度,并能提高对三资管理的重视度,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督促当地工作人员能认真的对待自己所属的工作,深度挖掘工作内容的含义,并且教育当地村民,使其明确三资管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帮助。只有当地村民及相应的管理阶层能了解三资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最大程度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三资管理的现状,从而突破当前农村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瓶颈。

3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更快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三资管理不仅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物质保障和基础,更关系着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更极大程度的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和权力,为市场经济增添活力,也对农村的民主和谐气氛有一定的帮助,更是密切党群关系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推动力量,所以说,加强农村的三资管理对农村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想要国家抓住机遇继续高速的发展经济,就必须打下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而这就需要农村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对与三资管理必需加大力度,虽然管理好三资是一件十分任重道远的任务,但是只要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提高重视度,就一定能实现目标,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促进农村集体的和谐,为构建和谐射虎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需要政府与村民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协调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利益关联,这也是做好经济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可以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生活层次,即便现在的整体收入提高,但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现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体系与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还有待提升,由于农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经济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够,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继而造成管理困难。首先,我国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还需提升。农村群众中有很多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使经济管理的开展存在一定障碍,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部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体会到经济管理对农村居民的必要性,当地的村民委员会也要尽最大力量帮助本村居民,否则会造成整个农村经济陷入消极状态[1]。其次,针对农村经济管理的具体细节并不到位。由于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还需要提升,当前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没有具体依据,经济管理任务在真正运行时经常会出现数据的混乱,主要与处理环节中的复杂内容有关。细节的缺失导致农村经济非但没有好转,反而会影响农民的正常收入,增加村民的生活压力。再就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慢,人均收入低,可能会有债务的亏欠,造成经济水平低下。农村的土地承包需要有一个更为完善的标准,同时,地区的气候、地形、技术等也略有不同,机械化生产运行在农村地区很难统一实施,所以形成耕种难度大但具体收入低的情况,致使农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降低。除此之外,债务也使得农村居民承担巨大压力,当地企业通常在不清楚村民经济收入的前提下就使村民发展不适合当地情况的产业,或者集资建设公益项目,这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甚至造成债务纠纷[2]。

2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对策

2.1增强经济管理意识。提高农村的经济管理水平不能仅仅依靠村民自身,当地政府部门要承担起改革的重任,因此转变管理层的思想观念成为提升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经济管理阶层的大局意识对整个农村起到引导作用,强化对经济管理的重视能够使其从根本上加大经济收益,只有长期并稳定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才能有利于未来发展。经济管理意识的提升还体现在完善对应的细节,像与土地所有权相关的转让事务就分属于经济管理的重点项目,领导阶层必须要经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对经济管理有很高的见解才能保证所做的决策准确无误,从而确保村民利益。2.2提升村民经济收入。在社会主义领导下的新农村,要全面推进经济改革,互帮互助,提高整个生活环境的经济平均水平,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体现了我国对农村经济状况的重视,也是我国在近些年发展的阶段性指标。提升农村平均收入水平,要根据当地的特色来推动经济,采取可行性渠道来疏通农民的致富路,使经济管理的成效增强,所以政府部门要针对农村的经济状况进行投资,支持村民朝向现代化农业进取[3]。政府部门在农村的技术层面上也要予以支持,视农产品的生产售卖为重点,维护当地的区域特色,稳步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结合地区的旱涝状态、种植方式来协助农村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运作,减轻劳动力的负担,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外出就业机会,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最终实现经济的有序管理。2.3解决农村债务问题。农村的个人债务往往占据少数,大多是由于农村集体投资却亏损后欠下的外债,这时当地政府就要积极参与到债务偿还中去,确保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来进行经济偿还,杜绝借用高利贷的现象发生,倘若不同村民之间存在债务的相互亏欠,可以在公开公正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抵消,减轻村民的还债压力。集资条件下的债务可以联合当地的工厂企业来解决,将村民欠下的债务进行整合,先由企业偿还,再根据土地承包等政策来补贴企业的经济运转,在此环节中要注意对债务的细节进行调查,避免出现已还欠款却没有证据的现象出现。2.4提高管理人员素养。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需要格外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较低,经济管理者要具备较高的责任意识,政府部门要对每一名入职人员进行考察,建立一个清正廉洁的经济管理团队,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主动与外界沟通交流,向村民提供最为全面的经济信息,促进农村的经济管理与社会相联结[4]。

3结语

总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改革与创新,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农村的经济管理模式也要随之改善,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一种高度敬业精神加入到农村经济改革中去,不断分析农村经济的漏洞,结合科学的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作者:高金霞单位:山东省沂南县界湖街道财经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邓主芳.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1):92-93.

[2]舒琳.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7(02):203-204.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我县;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分析;建议

阳高县是山西省大同市下的直辖县,北隔长城和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阔,在实施合理科学的农村合作社管理后,在2010年,阳高县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56146万元。与此同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农村合作社需要全面展现出其对于经济管理的重大价值,强化政府和农户间的联系,促使农村合作社迈向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发展农村合作社的重要价值

1.1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脚步

发展农村合作社,能够提升农村产业化目标实现的进度,与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链能力,健全农业发展措施。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程序。但是,在此过程当中,单凭借群众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还不能完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科学的把诸多分散农户相互连接起来,即,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成农户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为合作社成员奉献诸多智能服务,更进一步提高农民在市场活动当中的价值。

1.2可以解决当前农业范围内存在的显著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和现代农业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目前农业生产方法仍旧是小规模生产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诸多成本,并且劳动生产率较低。与此同时,在现代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当中,服务体系缺乏完善性,并且仍旧处在分散性经营中,生产步骤与销售步骤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农产品质量与信誉若想实现统一,存在一定的难度系数,科学技术含量较低、缺少增值能力,这会影响农业总体效益。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标准

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而言,主要由农户与政府组织构造,然而政府和农户间却缺少服务性组织,这会影响每一项政策的准确落实。农民合作社是农民自发构建的组织,借助发展农村合作社,可以把农民有效组织在一起,并且参与到市场当中,不但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市场竞争准则,并且对保护农民权益有重大价值。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借助构建农村合作社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产品的竞争水平,抵抗市场风险。

2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济不再是集体生产的方式,而是制定了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这种全新农村经济经营体制。将每一亩田地划分到每一户中,农民需要独自耕种并且要自负盈亏。此种经营方法激起了个体农民的主动性,为农民奉献了激励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新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适当的增加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也实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我国加入wto组织和农业展现产业化发展,这样个体承包经营为根本的农业生产方法逐渐显示出诸多问题,其一:个体农户的生产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业的生产资金投入,减低生产效率,不可以展现出规模经济所存在的价值;其二,个体农户在变换无穷的市场前,未能积极有效的应对,不具备强大的抵御风险水平。除此之外,我国农业根基非常弱,缺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信息流通途径不顺畅。由此可见,我国的家庭承包联产责任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严重阻挡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此种状况下,健全的农村合作社能够针对上述状况实施优化,农村合作社可借助诸多途径找寻科技信息在有效的时间内为有需要的农户提供一定的帮助,以此规避农户在生产当中出现盲目问题。

3做好农村合作社经济管理相关措施

3.1将专业社作为主力,综合社当成辅助

在国际上,一般会把农村经济合作社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农村经济综合合作社,另一种是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具体指购买、销售等为根本的合作社,譬如:欧盟及北美国家的农村经济合作社。综合合作社的具体职能是为农户奉献经济数据信息,和另外综合服务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社经济模式隶属于专业合作社模式。参照目前我国小农户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当前实施的农村合作社需要把专业社管理方式当成主力,辅力是综合社管理方式,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才能够更好的取长补短。

3.2增强农村合作社间的相互合作

在当前构建的合作社当中,不一样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法存在很大差异。借助强化每个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实行全新农业合作经营方式,务必要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应用土地流转渠道将土地更多的集合在合作社当中,这样可以将更多的农民在土地解放出来。不一样的合作社借助强化生产经营合作,应用诸多模式实施沟通与合作,相互合作,补充生产与营销当中存在的缺陷,促使农村经济迈向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够走上致富之路。

3.3实施国际化的经营管理方式

为促使产品融入到亚洲甚至是国际市场,打开和其他国家交流的渠道。农村合作社需要实施国际化经营,这也是经济全球化所必须具备的准则。譬如:丹麦人口数是460万人,但却是养猪大国,此国家三分之二的猪肉都是合作社生产的,在1999年,猪肉出口数额到达了190亿克朗,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与此同时,在丹麦最大的合作社当中,有3万余名员工、28个生猪屠宰场及7家熟食加工厂。此产业链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养猪户的经济利益,改善了其生活水平。

3.4积极构建联合社

当前,农村经济合作社包含两个组织,一是基层社,另一个是联合社。联合社成立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其一,积极为农户奉献社会化服务;其二,获得规模经济利润,社员联合构成基层社,然后再构成联合社团,其最为重要的完成目标是,获取经济利润;其三,为政府或者另外管理人员提出政策意见。譬如:阳高县在积极创建联合社后,就2010年而言,猪饲养量已经达到60余万头,比2009年提升了1/5的饲养量,由此,农户的经济收入得到显著提升,生产积极性也逐渐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阳高县迈向更大发展空间。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参照世界其他国家农村合作社的丰富经验,我国家的合作社制度由原本三级转向二级。笔者认为,在经济和文化程度较为落后的农村,可在合适的时间参考当地农户的文化能力,实施基层社和联合社的双向模式,这样的方法不但能够促使合作社迈向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节省合作社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经严丽,邓玲婉.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问题研究———以田东县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