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5:13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1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环境;非点源;防治措施

随着中国农业发展与环境安全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其中农业面源问题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同时农业面源污染也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面源污染是指“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的以广域、分散和微量形式存在的一种污染物”。而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中的泥沙、无机污染物、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渗漏和农田排水等过程进入水体而形成的水环境污染。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世界水环境主要污染源之一。

1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来源逐渐多样化,农田化肥施用、禽畜粪便、农田固体废弃物、水产养殖垃圾以及农村生活污染构成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五大污染源,其中以化肥施用和禽畜粪便占主导地位。化肥施用是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使用量大但利用率较低并且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1990~2008年问,我国因化肥施用导致tn排放量由313.27万吨增加到408.88万吨,tp排放量由16.66万吨增加到25.03万吨。近年来,随着中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禽畜固体粪污和养殖污水的排放逐年增加。截至2007年,由禽畜养殖粪便排放的CoD、BoD总量高达5947.41万吨和5151.08万吨,tn和tp量高达1452.99万吨和446.77万吨。由于禽畜粪便运输困难、不易施用以及无化肥速效功能,大量禽畜粪污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水体、大气污染问题。

2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目前,在农业面源污染对各类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中,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突进最多、强度最大,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河流水质恶化与湖泊富营养化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大量氮磷元素进入河流、湖泊,易引起水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水生生物死亡,水生态系统失调。环保部调查显示,在我国水体污染较为严重的流域,农业污染是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因,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甚至超过城区工业点源污染和生活点源污染。

2.2饮用水源污染问题

地下水作为我国主要供水水源,其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体上,我国地下水硝酸超标率较为突出,硝酸盐超标面积较大,而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施用高氮肥的集约化农田超过全国农田总面积的30%,多分布于人口密集城市周边地区,由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已对饮用水安全问题构成严重威胁。

2.3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淡水供应、水能提供、物质生产、维持生物多样性、环境净化、灾害调节等。但伴随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使水体生态服务功能受到抑制。大量污染物的引入导致水体超过污染物负荷阈值,引起水质恶化,水体自我调控功能和修复能力下降,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抑制,并将长时间受到危害难以处理。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2

关键词:水污染事件;突发性;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12-05

引言

从松花江污染事件到现在,我国大概发生过270起左右的突发性污染事件,其中半数以上都涉及到饮用水水源[1]。日益频发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已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不仅对发生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而目前关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到社会影响方面。目前,国际上的水污染研究和治理重点已由项目评价逐步向战略评价环节转移;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绝大部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都还集中于项目评价,还缺乏对危机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研究。因此,研究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社会影响,不仅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同时也填补了其研究的空白。

频发的突发事件和危机引起了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从目前突发事件的研究趋势来看,在突发事件的社会影响评估方面,国内外的研究多侧重于定性角度、个案研究或应用研究,至今尚无定量方法或者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2]。因此,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突发性水污染社会影响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将社会影响界定为危机事件对社会公众造成的心理、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以及对影响地区社会政治方面的冲击,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就业、居民生活质量、居民健康、居民心理、居民环境意识六个方面的影响。

一、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社会影响分析

(一)对公共服务影响的分析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公共服务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公共事业

(1)供水服务业

安全供水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最为敏感和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安全供水应急处置方面还很薄弱,一旦事件发生,往往只能断水。如沱江的污染事件就造成四川内江、资阳等地上百万民众长达20多天无水饮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严重性,会促使政府加强供水安全建设,逐步建立安全供水应急机制,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水源地建设。做好多水源供水系统和区域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制定地下水水源井的应急供水方案。同时,加强水质监测,依法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二是供水管网建设。对部分老化、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进行改造,以提高供水管网的覆盖率。

三是加快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以去除有机污染物为重点,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加快改造自来水厂设备和处理工艺,保证供水水质。

四是建设饮用水安全监测系统和预警体系。在现有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城市供水水质监测预警体系。

(2)环保服务业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爆发,会促使政府提速整治“小化工”企业的步伐;加强对流域污染源进行普查;严格控制氮磷污染物的排放;加快地方性环境立法的工作进程,如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市颁布实施了《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和《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

(3)生活服务业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爆发,引起饮用水危机,势必造成纯净水哄抢,为了稳定产品供求,政府会启动应急预案,平衡纯净水供给,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稳定物价。

(4)社会保障业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还促使政府加大投入,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在事件中的正常生活。确保各个阶层都能安全、稳定的渡过饮用水危机期。如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哈尔滨市政府就拨款100万元用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2.公共产品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并通过各方面影响着公众的环境意识,同时也会促使政府加快提供有关公共产品的供给。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公共产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扩大了供给规模。当发生污染物泄露的突发性事件时,在紧急阻污措施不足的情况,大量的污染物会直接流入水体中,这就对社会的污水处理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事件的发生会促使政府采取各种方式加大财力投入,改扩建污水处理项目。同时,随着整个社会环境意识的增强,公众会增加对与环境治理相关的公共产品的需求,进而推进有关产品的供给,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

(2)提高了处理水平。处理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处理能力提高。随着供给规模的扩大,势必会提高处理能力。二是有关标准提高。如为了减少尾水携带进入水体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二次污染,污水处理厂执行新的出厂水水质标准。

(3)提高了资源化利用率。如加快建设有关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项目,从而将直接污染环境的废物变为生产原料,做到变废为宝,真正做到无害化处理垃圾,从而减少污染环境并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加大水质监测站的投入。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会使当地政府加大在监测仪器装备上的投入和水质监测站的投入。如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市于2010年扩项45个,具备了8类产品200项指标(包括106项国家新标准在内)的检测能力,其中包括饮用水、矿泉水、纯净水、地面水、污水、底泥等,并能向社会提供第三方公正性数据,水质预警预测水平再上新台阶。

3.公共信息

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经验使政府明白,只有将其所拥有的相关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布,实事求是地向社会公众作出解释,及时澄清事件的真相,掌控舆论主导,才能有效应对事件。基于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公共信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报道的有效信息量逐渐增大。随着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影响加大,使得政府和媒体愈发重视有关事件的报道,因此,其报道的有效信息量逐渐加大。

(2)由狭隘的事件本身走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导致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有违反水资源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总的来讲可以归咎于环境问题。

(二)对就业影响的分析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就业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就业数量

(1)产业结构调整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将会使当地政府出台各种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相应的环境标准,势必导致一批粗加工、乱排放、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规模小的企业面临关闭或迁或转产。因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影响就业数量。主要表现在:

第一,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出台并实施各种环境保护政策,使得一般经济产品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以及部分企业退出,因而,会导致此类企业就业吸纳能力减弱,社会暂时出现失业现象。

第二,政府出台的严格的环境标准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其竞争力,迫使企业关闭或者停业整顿或者转移到外地,这样限制了资源的使用,不仅降低了生产,同时也减少就业。

(2)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企业必须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新产品研发,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在政府引导下进行流域污染治理,通过科技的引导,带动各地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技术水平和治理效率的整体提升,以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而在这过程中,一些资金不够雄厚,生产技术不够先进的中小企业,就有可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被淘汰,而另寻生存的空间。同时,企业技术进步对员工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如果原有的员工无法满足新技术的要求,就要面临淘汰。技术进步必然会促使环保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而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会改善环境质量而且会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即绿色就业。这同时也增加了绿色就业率。因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其技术进步也将影响就业数量。

2.就业结构

(1)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对农村而言,需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并在种植业、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对企业而言,要对高消耗、高污染、结构水平低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对全社会而言,要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

(2)空间结构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因政府出台各种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相应的环境标准,使得一些企业在受到技术、资金限制的情况下,又要加大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因而不得不缩减新产品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投入,使生产成本上涨,利润空间缩小。同时,加上同类实力雄厚企业、同类产品挤压,这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稳住市场占有率,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就成为必然,重新选择企业的办公地点成为一个选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业结构也会发生调整。

3.就业质量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对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势必影响就业质量。突发性水污染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表现在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两个方面。

(1)短期影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人们短期内会在一个相对恶劣的劳动保护环境下工作。这里的劳动保护环境指温度、湿度、异味、粉尘、污染、污秽、照明度、噪音、震动、高空、野外等环境状况,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和劳动保护状况等等。劳动保护环境是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人们将在汗臭和水臭等恶劣环境下度过一段时间,这严重影响了就业质量,这种影响的特征是速度快、周期短。

就业质量理论的核心是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丰富而复杂,关于它的界定,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和方法论入手,进行了概括。本研究在基于不同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认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影响下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工资薪酬、社会保障、就业稳定性、行业发展前景四个方面。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爆发将会对污染企业职工的工资薪酬、社会保障、就业稳定性、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产生影响。

(2)长期影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当地政府会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使受污染水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甚至可能会好于原来的状态;同时,居民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环境意识也提高。这些行为都使得人们的劳动保护环境趋于修复,人们的就业质量逐步回升。

(三)对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分析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

1.相关产品价格

价格水平是一个反映价格的平均数,是价格变动的绝对值。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会引发当地饮用水危机,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短时间内纯净水的价格会上涨,以及与之相关的净水设备的价格也会有所上涨。但相对来说影响范围较小,由于突发性水污染爆发后,政府会及时采取措施,因此,饮用水价格及相关过滤设备及其材料价格在较短时间内即恢复至正常波动水平。

2.居民生活水平

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评价西方国家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政策的有效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恩格尔系数作为评价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是推动了其广泛运用[3]。

(1)从短期来看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将会引发当地饮用水危机,使自来水无法使用。因而,居民洗漱、做饭、洗衣等生活用水只好基本上依靠纯净水,或者购买净水设备,必然使生活用水费用增加。同时,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人们更加关心食品安全问题,表现为购买绿色食品的人群比重上升。由此可见,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爆发,使得居民日常消费中用于基本生活消费增长,恩格尔系数上升,生活水平下降;同时由于饮食结构单调,食品安全也可能存在问题,长期必定有损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居民的精神状态,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

(2)从长期来看

随着政府治理水污染措施的有效实施,居民的生活水平会因水环境的改善而超过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前的水平。

3.居民收入水平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锐减;二是支出增加。

首先,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造成居民收入损失。突发性水污染爆发后,政府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势必产生一定数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因而,对居民的工作及薪酬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次,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居民日常消费支出增加。突发性水污染爆发后,纯净水价格飞涨,其他便易食品也日渐走俏,居民日常生活支出大幅提高。但这种影响会随着供水的全面恢复,而逐渐平复。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因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影响的范畴,因此,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角度分析环境因素,仅考虑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居民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等。

(1)直接影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居民的生活环境。水污染后引起的水的颜色变混浊,气味难闻。对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随着政府采取措施,水质逐渐改善,生活环境也逐渐恢复。

(2)间接影响

环境因素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日益重视居住环境的今天,环境质量的好坏已成为居民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房地产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视觉印象和清洁度的差别。前两项分别有科学数据的界定。后两项则完全是人的主观感觉,因此,它们与居住地人们的文化水平及素质有关。人口素质高的住宅区通常社会秩序安定,环境优美,从而在心理上给人们造成良好的印象,间接地导致对该类住宅区的需求增加,促使房地产价值上涨。因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环境因素产生的直接影响又间接的影响房地产的价格。

5.居民休闲生活质量

休闲生活质量是反映居民精神文明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表现。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休闲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休闲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会使当地的一些相关景点、休闲娱乐场所因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受影响。而失去这些休闲娱乐场所,居民缺乏必要的锻炼身体、放松精神、增进家庭成员感情、实现社会交往的场所,对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如居民的幸福感将产生影响。

6.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保持一定接触,或存在某种形式的社会联系,受到敬重、爱护、照顾或帮助,并得到恰当评价及成为该社会网络中的一员[4]。由此可见,社会支持包括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指个体对于社会其他成员或组织给予的尊重、爱护、帮助或理解的满意程度;客观方面是指社会个体获得的直接援助或者利用社会组织的主动性、便利性以及与其的和谐程度等。

突发性水污染的爆发会对当地的社会支持产生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给予帮助。水污染事件爆发后,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会给受影响的居民信息、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第二,寻求帮助。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居民因受影响会向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寻求信息、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

(四)对居民健康影响的分析

由于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存在一个形成、发展、爆发、消退的过程,而且其影响将长期存在,因此,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分析。

1.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前

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先前“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下,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相当严重,使水体严重富营养化,造成潜在的水污染,尤其是饮用水污染。但在水污染事件爆发前,政府和居民尚未感知或尚未直接感受到水污染带来的危害,自来水、食品都正常供应。但在此阶段污染物,如病原体污染物、金属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会通过直接饮用受污染水、食用受污染的水产品、食用由受污染水加工的食品、皮肤接触受污染水、吸入受污染水、血液渗透受污染水、使用自来水等渠道对居民健康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并不是独立的,往往会综合产生作用。

2.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

(1)自来水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时,自来水受到严重污染,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浓度,加上居民日常食用的水产品中也携带一定数量的污染物,居民长期饮用和食用被污染的水和水产品,会使污染物质在体内沉积,致使居民在或短或长的时间内产生某种相关的疾病,降低体内某些矿物元素,损害居民健康。

(2)长期饮用纯净水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事件的影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故在此期间除了潜伏期的不利影响继续存在外,还将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第一,长期饮用纯净水对健康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起初是因为生活用水停止供应或无法使用,当地居民将市场上的纯净水抢购一空。事件平息后,出于饮水安全的考虑,许多居民开始安装家用自来水净化设施,或购买桶装纯净水饮用。但长期饮用纯净水很可能降低体内某些矿物元素水平,也有可能通过升高血脂而诱发心血管系统损害。尤其是生长期儿童、孕妇、高强度体力活动人群(如战士、运动员等)、肥胖者、心血管疾患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5]。同时,由于纯净水不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其进入人体后,不但不会补充营养,反而会带走体内的微量元素,对健康不利[6]。第二,水质改善对居民健康的有利影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地方政府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去除自来水异味的同时,加强对水源地的建设,关闭水源地周边化工厂以防控污染。如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据监测,2009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稳定,主要水质指标持续改善,其中氨氮平均值已由2008年的V类水平转为iV类水平。这意味着,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太湖治理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水质的改善,无疑将对居民的健康产生有利的影响。以上这两种影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并将长期存在。

(五)对居民心理影响的分析

根据对居民心理的概念界定,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心理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分析。

1.从居民个体层面分析

(1)安全感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爆发让居民对食品和环境安全产生担忧,这种担忧使居民缺乏安全感,而没有安全感会给人们带来多种负面情绪,如压抑、焦虑、紧张、恐惧等。这种负面情绪在居民心理影响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其表现特征与情绪稳定性相似。居民对安全感的担忧在危机后期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将来即使危机真正过去了,它在人们心理的阴影也不会立即消失,,遗留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必然的。

(2)情绪稳定性

根据心理学家对危机心理反应四个阶段的划分,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时,人们会出现恐慌、焦虑、紧张、压抑等心理情绪反应,而人们在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冲击期。出现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不久或当时,居民会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于是产生恐慌心理,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对情绪的稳定性影响很大。

其次,防御期。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在突发事件心理影响的防御期阶段,人们会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内心的情绪紊乱,努力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害的认识功能,但不知如何做。这时的心理反映与冲击期相似,情绪上依然不稳定增长,对情绪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在此阶段,人们采取的行动主要有:抢购、流言传播、逃离事发区等。

再次,解决期。这个阶段居民会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问题,减轻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居民的情绪趋于稳定。

最后,成长期。经历了水污染事件后的居民心理会变得更加成熟,并能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情绪上相对稳定。

(3)睡眠质量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精神及心理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后,因居民对食品及环境安全的担忧而出现的情绪不稳定,必然直接影响居民的睡眠质量。如果对人们在生活、健康上的忧虑、心理上的恐慌不及时疏导、扶持,将严重地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居民由于水污染事件而产生的精神压力、恐慌所导致的失眠现象,也会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

首先,冲击期。因自来水受污染无法使用,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引起大多数居民心理恐慌、焦虑和紧张,最终导致失眠,影响了居民的睡眠质量。

其次,防御期。通过政府采取措施严打哄抬饮用水价格,以及居民自身积极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自我情绪,因此,在此阶段,居民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但由于居民心理影响依旧存在,所以,睡眠质量只是得到暂时缓解。

再次,解决期。在此阶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解决措施,自来水正常供应,使居民的心理情绪得到进一步缓解,从而居民的睡眠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最后,成长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是短期的,随着政府对治污处理力度的加大,环保措施的加强,以及居民环境意识的逐渐增强,在成长期居民睡眠质量逐渐提高并恢复。

(4)事件影响的接受程度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虽然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立即采取措施,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并采取积极手段,以消除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但居民还是对水污染事件的影响都会表现出不能接受。希望政府能处理得力并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而居民对事件影响的接受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情绪的稳定性、睡眠质量以及安全感。

(5)对政府处理事件能力的信任程度

处于危机事件中的个体,如果相信政府或某组织会主动帮助自己,并且保护自己,恐惧感会减少,战胜恐惧的信心会提升;相反,如果人们普遍对政府不信任,就会怀疑政府的能力,增加自身的无助感,加大恐惧。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居民对政府处理事件的能力极其关注。如果政府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查明事件发生原因,并及时提供健康食品、饮用水及应急医疗服务,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增加污染事件的信息公开透明度,对污染事件的信息及时更新,同时采取有效的治安保障措施,那么居民对政府处理事件的能力就会充满信心,就会减轻水污染事件对居民心理的不良影响,让居民恐慌、焦虑、紧张和压抑的心理逐渐得到缓解。

2.从居民群体层面分析

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时,人们通过交谈、媒体宣传、通讯联络等方式,将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而在传播相关信息时所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夸张和修饰,可能将事实放大若干倍,从而加大公众恐惧心理;同时,当面临这些突发事件时,人们的恐惧、紧张、忧虑等情绪溢于言表,从而形成一种恐惧表情。其他人看到某些人的恐惧表情,不自觉地在内心产生更重的恐惧感,同时也将这种恐惧感溢于表情。这种表情传递,以表情渲染的方式将事件的严重性夸张地表现于群体的表情,从而加剧了公众的心理负担。

(六)对居民环境意识影响的分析

根据对环境意识的概念界定,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环境知晓度

环境知晓度是指人们对基本环境问题和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它是人对环境这一客观世界的基本情况的理论认识。因此,对环境的知晓程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环境意识理论水平。居民环境意识很大程度受个人环境知晓度的影响,环境知晓度越高,居民主动关心环境的概率就越高,环境意识也就越强。环境知晓程度包括人们对基本环境问题的了解、环境法律法规的概念及环境问题的基本常识等。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人们会通过多种渠道比以前更加关注并学习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尤其是水污染知识,如收看/收听电视、广播,阅读报纸、杂志、图书,浏览互联网,并通过与亲友、同事之间的交谈,以及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学校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浏览互联网,民间环保组织的宣传活动,单位的普及教育活动等渠道来了解。

2.环境感性认识

环境感性认识是人们对环境这一外部客观世界表象的初步认识,是其环境意识的初级阶段,是保护行为意愿和环境价值取向等理性认识的前一阶段,因此,个人对环境的感性认识越高,其环境意识也越高,因而更加倾向于环境保护的价值取向。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习惯与行为都会发生改变。居民会减少含磷清洁用品的使用、对环境污染行为会积极主动投诉。对城镇居民来说,会更加注意生活垃圾的分类、循环用水的意识增强;对农村居民来说,在种植业上,会减少农药、农膜及化肥的使用量、严格按国家规定不焚烧秸秆,也尽量不堆放在河道路边;在畜禽养殖业上,增加了对其污染物的处理量;在水产养殖业上,饮料投放量会有所减少;在生活方式上,会注意生活污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处理。

3.环境理性认识

根据对环境意识的广义定义,我们可以把广义的环境意识理解为人们对环境的理性认识。它反映人们对自身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及其形成的一种趋于固定的关于环境的理性思维模式,这种理性思维通常是测量环境意识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引起人们环境行为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越深入,保护环境的行为意愿就越强。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人们不仅在环境知晓度、环境感性认识上有了提高,而且也注重了对环境的理性认识,主要体现在对绿色消费品接受意识的转变上。

二、结论及展望

我国频繁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爆发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健康、心理、环境意识、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目前都很少有人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研究。在此背景下,研究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社会影响,为政府再次面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研究社会系统和谐及构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社会系统和谐影响的指标体系奠定基础。本文仅是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但其对社会系统和谐影响的程度有多大,以及用何种方法测算,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晓健.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的反思[J].绿叶,2008,(3).

[2]魏玖长,赵定涛.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评估与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6):31-38.

[3]易丹辉,尹德光.居民消费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9-71.

[4]颜江瑛,刘筱娴.30~50岁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3):92-94.

[5]舒为群,赵清,曾惠,邱志群.长期饮用纯净水对机体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7,19(3):171-173.

[6]朱文英.常饮纯净水有益健康吗[J].家庭医学,2001,(8).

analysisofthesocialimpactofthesuddenwaterpollutionevent

JiJian

(Commerceschool,Yanchengnormalcollege,Yancheng224002,China)

abstract:ofsuddenwaterpollutioneventshavebecomeincreasinglyfrequentinChinabuildinga"harmonioussociety,"oneofthemajorobstacles.ofsuddenwaterpollutioneventnotonlycausedhugeeconomiclossestooccur,andwillhaveasignificantsocialimpact.Fromresidentsinpublicservices,employment,qualityoflife,physical,health,sixresidentsofenvironmentalawarenessinthedetailedanalysisofthesocialimpact,throughtheanalysisofthesocialimpactofsuddenwaterpollutionevents,forthestudyofsocialsystemsofsuddenwaterpollutioneventsonsocialharmonyandtheconstructionofindexsystemofharmoniouseffectlaidthefoundationofthesystem.

Keywords:waterpollutionevent;sudden;socialimpact;factoranalysis[责任编辑 王 佳]

收稿日期:2012-04-25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3

本文以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不包括)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分析了环境污染与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具有显著性影响,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公共服务变量的引入,对环境污染的健康支出产生了门槛效应,并且不同公共服务对环境的健康支出影响产生的门槛数各不相同。其中,教育产生的门槛数为三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产生的门槛数均为一个。

关键词:

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健康支出;门槛效应

一、引言

我国现今拥有将近14亿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GDp增长速率持续24年保持在7%以上(1991-2014)。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共同刺激下,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表现得极为突出,各类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随处可见,不少城市常年处于空气污染超标状态。有关水污染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河流已有82%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江河水系中,劣V类水质已经占到了41%,城市河段中的90%以上已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1]。而对于固定污染体现出的危害为大多数城市正面临“垃圾围城”的困扰。这些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不言而喻。其中,损害健康最直接的污染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这两种污染的相关物质分别通过呼吸道和饮食进入人体,致使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紊乱,免疫力下降,给人体造成健康风险、疾病甚至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并测算得出,我国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经济损害占居民疾病负担的21%,每年过早死的人数中有30000人源于室外空气污染,而因室内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数每年达420000人,并且居民疾病中环境因素所占的比重仍呈上升趋势[2],甚至有研究者认为我国80%~90%的癌症病因与环境因素有关[3]。环境污染的严重化提高了疾病产生的风险,激发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从而引起了健康支出的增加。根据清华大学与亚行联合的《中国环境分析(2012)》报告显示:我国平均每年因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经济损失已达到GDp的1.2%。由此,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但在不同地区,尤其在公共服务水平存在差异性的地区,其影响的显著性存在差异,据有关学者研究显示,公共服务具有的功能之一就是抵御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和降低健康成本。对于公共服务水平供给不足的地区,其所面临的环境健康风险问题更加严峻[4]。因此,为有效降低居民健康成本和增强地区间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本文改变以往学者通常从环境科学和医疗卫生的角度分析环境健康效益的方法,转而运用经济学的手段,加入公共服务因素探讨如何提高环境的健康效用,降低居民的健康支出。就理论上而言,公共服务具有增强居民抵御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的功能[4],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最基本的需要,也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改善,延缓健康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害,甚至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尽管如此,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或时滞效应,即:公共服务(教育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治理投入等)在供给初期,由于受供给数量不足和自身“折旧”的影响,导致其影响范围有限,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只有当其供给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并超过其“折旧”影响时,公共服务才能够显著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实现降低健康支出的目的。同时,公共服务供给的增加与健康支出的降低之间有一个传导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效应。因此,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政府需要了解并把握公共服务的累积效应和时间滞后效应。与此同时,由于受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加之各级政府没有有效界定个人与政府的社会责任,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在我国表现得极为不公平。如:我国农村环境一直以来作为城市环境污染的消纳方,致使公共服务建设在农村存在奇缺性[5]。鉴于此,本文一方面将倡导各级政府重视公共服务建设;另一方面揭示并验证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关系影响的内在机理,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提供依据。

本文以中国2003-2013年各省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门槛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了环境污染与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以及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差异性对环境的健康效用影响,倡导政府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应注重其结构的调整和效率的提升。其中环境污染主要指空气污染。

二、文献评述与假设

早在20世纪初期,国外便已经开始了环境方面的健康研究。开始时,研究者们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分析大气污染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如:早在1964,medalianZ做了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大气污染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认为,由于大气污染会刺激到眼睛、鼻子与喉咙,降低能见度,因此这些污染物一直都不受人们的欢迎[6]。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环境健康方面的定量研究开始产生,并逐步取代了定性研究。而定量研究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首先,定量研究侧重于环境污染与健康两者间关系的分析。根据neidellmJ指出的一氧化碳对1-18岁的儿童哮喘发病率的上升有促进作用的观点[7],由亚行专业团队和环境研究领域的专家联合完成并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国家环境分析》(2013)报告指出:大气污染导致了人体肺功能的下降,提高了支气管炎、肺心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带来了医院就医人数的增加,甚至引起了居民过早死亡人数的上升。该研究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但并没有对空气污染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详细的解释与说明。其次,定量研究演变为环境污染与健康相关变量间的探讨。如: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和环境污染与健康经济损失。此两者可以概括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包括个人与家庭,宏观为社会与国家。在微观层面,环境污染中不论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或者其他污染,都会损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增加居民的健康支出[4][8][9][10][11]。ChristopherL.ambrey等采集了澳大利亚家庭、收入和劳动力方面的数据,并用空气污染模型测得的mp10值作为空气污染指标,以调查昆士兰东南部居民对生活满意度的方式测算pm10引起的健康成本,得出污染导致平均每个家庭降低了5000澳元的收入[12]。在宏观层面,环境污染对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11][13][14]。赵晓丽等(2014)以计量反应模型为基础,将温度、湿度和饮食模式引入模型之中,并用人力资本法估算了北京市2011年中大气污染引起的过早死亡人数所产生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4亿元。其中,心血管疾病损失值为4.27亿元,呼吸系统疾病损失值为1.77亿元[15]。这些研究探讨了环境污染与收入、环境状况、健康存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侧面反映出健康支出的产生不仅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还受其他相关因素的制约,为环境污染影响健康支出的研究拓宽了思路。第三,定量研究转变为环境污染、健康或健康支出与其他变量间三者关系的研究(现今的研究状况)。根据前人的研究与经验分析,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如何降低环境的健康风险以及探讨环境的健康风险与其他因素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研究者们探讨的中心问题。环境的健康风险问题并非是简单的两者间关系问题,相反通过引入其他视角分析环境的健康影响,不仅丰富了环境健康方面的研究,而且让研究更趋于现实状况,对现实更具有指导价值。

如:叶小青、徐娟(2014)从人口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环境质量与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得出老年人所占比重与健康支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儿童所占比重与健康支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同时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对健康支出的增加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6]。齐良书(2008)通过构建经济、环境与人口健康联立方程模型,研究得出:工业污染对居民健康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而经济增长对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相反,健康水平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贡献并不显著[17]。叶小青、李先玲(2013)通过构建相关面板数据模型,从居民收入角度分析了环境质量与医疗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并就区域间医疗健康支出产生的差异性进行了说明与解释。结果表明: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引起居民医疗健康支出上升,而收入水平的上涨能够显著的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支出上涨压力的下降具有促进作用[18]。通过对上述研究和其它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显示,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人口结构、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影响因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只有将这些因素剖析出来,才能够真正理解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的关系,为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政策依据。本文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分析环境对健康支出的影响,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根据公共服务供给对环境的健康影响会产生门槛效应[4],以及健康状况与健康支出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了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公共服务供给累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的影响会出现显著性下降,即产生门槛效应。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国经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和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仍未改变,国有部门的产业布局主要集中于能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19],其中第三产业偏重于工业增加值高的部门,而对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环境、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福利效用为代价,居民的健康支出在为政府买单。第二,中国的市场化仍处于较低水平,行政审批过多,极大的束缚了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阻碍了国有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同时将民营企业阻挡在门外,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与供给效率,从而增加了居民健康支出上升的风险。第三,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引起了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加之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偏重于经济发达地区,致使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两极分化严重,总体水平难以上升。当然环境健康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仍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空间巨大,如:从公共服务结构角度分析环境对健康支出影响,或者引入政策因素、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等变量。如果条件允许,环境健康方面的研究不仅仅存在于三个变量之间,而应扩展为多变量间的研究,因为环境对健康影响和环境对健康支出影响受多重因素干扰。综上,本文围绕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关系的影响为核心展开研究,提出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于健康支出关系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并且不同的公共服务对环境的健康支出影响产生的门槛效应不同。针对以上问题与假设,本文首次以2003-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实证基础模型和门槛模型进行验证,得出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影响的门槛值。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一)基本模型的建立与变量解析通过对ChayK.Y.,Josephp.newhouse和叶小青等文献关于收入、健康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特点,探讨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构建的面板数据模型。控制变量: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健康状况。为有效探究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影响的关系,需要对影响健康支出具有显著性的因素进行控制,其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健康状况对健康支出影响较大,需要将其作为控制变量,yit是i地区t时期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deathit为i地区t时期居民的死亡率,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死亡率与健康状况的关联性,文章以死亡率来表示居民的健康状况。核心解释变量1:以pm10、二氧化硫和烟粉尘为变量的大气污染状况。环境污染的恶化对健康支出上涨的影响并非是直接的,两者之间还存在健康水平这个隐含的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先导致了居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之后,疾病的产生引起了健康支出增加。由于污染程度一般体现在污染物成分的浓度上,而非量上。同时各省省会城市一般作为各省经济、文化与政府治理的中心,其城市的面貌对各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以各省省会城市年平均pm10浓度表示各省环境污染状况,即pm10it。为提高并保证环境污染指标的解释力,文中以sm与so作为辅助变量引入模型之中,分别为烟粉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核心解释变量2: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根据公共服务的特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分别为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与环境治理投入。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人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健康的多产者[20][21][22],教育通过改变人的生活习惯与偏好而影响人们的健康,比如抽烟、嗜酒和熬夜等,同时教育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具有显著的正效应[23][24][25],本文选择普通高校师生比来代表教育供给水平,用eduit表示。protect与in-fra分别表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比重。由于我国农村环境基础建设极其匮乏,同时鉴于环境基础建设存在外溢性以及农村环境基础建设投资数据的不可得性,本文分别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比重代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模型中c为常数项,β1~β9为各变量前的回归系数值,uit为扰动项。

(二)门槛回归模型的建立环境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存在基于公共服务水平的门槛效应,当公共服务供给的累积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程度会出现下降[4]。据此,本文以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门槛回归模型,验证并得出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影响产生的门槛值。“门槛回归”模型是Hansen于2000年最先提出的。本文以Hansen(2000)构建的门槛回归模型为基础,结合本文研究的内容与特点构建了如下门槛回归模型。在分析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与健康支出之间产生门槛效应的过程中,本文从公共服务的教育水平(普通高效师生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GDp比重)和环境保护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三方面分析了公共服务对环境污染的健康支出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

四、估计结果

(一)基本回归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对相应数据进行平减处理(以2003年为基期)和相应的变换,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共获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表1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为解决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本文选择spearman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每万人拥有卫生人员数(m)、二氧化硫排放量(so)与烟粉尘排放量(sm)等变量。为验证模型适合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文中采用hausman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F统计量为0.000,即: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更合理,验证结果如表2。Fe与Re对应的表格数值为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下各变量的参数,根据表(2)结果可知,pm10与健康支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pm10浓度的上升会引起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增加医疗健康方面的支出。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人们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投入,但收入水平的日益改善对医疗健康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的影响甚微,甚至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健康的消费呈边际效用递减趋势。同时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健康支出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当教育投入增加时,健康支出的数额在不断增加,其所占消费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由此可知:教育的投入有助于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与重视、生活习惯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相应地,公共服务中环境治理投资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占GDp的比重对健康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的影响显著性偏弱,两者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其表现出的结果与前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需要注意一点,我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值仍然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化建设仍然在不断的加速,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显得更为严峻,因此,我国现阶段处于发展、维护与污染三者同时并存的矛盾体中,这便不难理解环境治理投资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别占GDp的比重与健康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呈正相关关系。

(二)门槛回归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对模型进行门槛分析,采用自抽取法得出相应的p值与F值,其中对单一、双重和三重门槛抽样次数均为100次,结果如表3以及门槛图形1、2和3所示。由上表数据可知,当门槛变量为edu时,其单一门槛、双重门槛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并通过检验,而三重门槛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同时三重门槛估计值并非位于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的置信区间内,因此以教育代替公共服务的模型存在三重门槛特征。对于以protect为门槛变量的模型,其单一门槛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而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的门槛估计值均位于单一门槛的置信区间内,因此,以protect为代表的公共服务门槛模型存在单一门槛,但通过图1可知,其中的临界值大于LR值,表明所得到的门槛值可能为无效门槛值。同理分析,以infra为代表的公共服务门槛模型存在单一门槛。五、结论本文基于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环境污染、公共服务对健康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一,环境污染对健康支出影响显著;其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够改善人体健康,当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环境的健康支出影响表现显著,即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环境的健康影响存在门槛效应,但其对健康支出的具体影响并不能确定,因为不同种类的公共服务或者同种公共服务的不同供给水平对健康支出造成的影响各不相同。教育的供给能够改善人们的健康,同时具有降低健康支出的作用,并且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对健康支出影响的显著性和正负相关性也存在不同。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而言,其供给水平具有促进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的效果,但会因此而增加居民的健康支出,加重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负担。据此,本文得出的结论所具有的政策含义有:第一,环境、公共服务与健康支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关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不应单独或者片面的考虑部分因素。第二,公共服务的供给对健康具有显著的影响,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第三,政府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应调整好公共服务供给的组成结构,注意哪些公共服务会导致健康支出增加,而哪些公共服务会降低健康支出。第四,教育投入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低健康支出的作用,政府应重视对教育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林海平.环境产权交易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30-131.

[2]王春霞,朱利中,江桂斌.环境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79-680.

[3]徐晓勇.卫生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1-202.

[4]卢洪友,祁毓.环境质量、公共服务与国民健康:基于跨国(地区)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3,(6):106-118.

[5]杨妍,孙涛.农村公共服务与生态环境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43-48.

[6]medalian.Z.airpollutionasasocio-environmentalhealthproblem:asurveyreport[J].JournalofHealthandHumanBehavior,1964,5(4):154-165.

[7]neidellm.J.airpollution,health,andsocio-economicstatus:theeffectofoutdoorairqualityonchildhoodasthma[J].JournalofHealtheconomics,2004,23(6):1209-1236.

[8]苗艳青,陈文晶.空气污染和健康需求:Grossman模型的应用[J].世界经济,2010,(6):140-160.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4

关键词:土壤环境 检测 策略

随着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各种有毒物质以及废弃污染物的增多,我国的土地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害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检测土壤环境的法律法规以及土壤环境监测规范,对于改善土质,减小土壤的污染范围,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土壤环境遭到污染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土壤的污染物包括:无机物(酸、盐、碱和重金属);化学肥料;放射性物质;有机农药;寄生虫、病毒、病原菌;污泥、矿渣、煤粉灰;有机废弃物。我国的土壤质量近几年来一直在下降,除了发生一些常见的沙化、盐碱化以及水土流失等生态的恶化外,还有农药等有机污染物,这些土壤污染物广泛集中在城市的工矿区、交通线路和城市近郊,越来越多的城市污染物使土壤的压力已经不堪重负。土壤环境的污染大大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短缺,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的同时,越来越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使得土地资源的短缺现状越来越让人担忧。

土壤的严重污染还造成了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现在的土壤污染物越来越多,仅以土地的重金属污染物为例就造成了全国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多达几百亿元。

严重的土地污染问题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部地区,在土壤中检测出的有机污染物多达60余种,而其中的将近三分之一的难降解的有机物对土壤的有毒性影响较大,导致土壤中毒性始终存在,这些有毒物质通过生物的生长过程使有毒物质进入到植物体内,导致了大批农产品在出口时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从而使作物产区的经济严重受损。

土壤环境的污染也间接地影响到了人体的身体健康。一项研究表明,某些地区的疾病发病率与当地的土壤环境以及粮食的污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比如,粮食中的镉含量如果过多的话,就会造成人体的“骨痛病”,在一些土壤受镉污染严重的地区,使当地人们的肝脾肿大,并且癌症的发病率也比普通区的发病率高出十几倍之多。当土壤受到污染之后,土壤的微尘由于在风力的作用下漂浮在大气中,使得人们在呼吸的时候使受到污染的土壤颗粒进入到人体内,人体受土壤中污染物或有毒物质的影响而使身体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另外,土壤污染也会通过生态中的物质循环和转换影响到水源,造成水源的污染,使得正常的水源不能正常饮用,通过食物链使人畜受到伤害。

当前土壤的污染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不仅逐渐地从轻度污染向重度污染转化,而且也从单一的污染逐渐向复合型的污染。有些受污染的地区不仅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有受污染地区的范围逐步扩大趋势。

二、强化土壤环境监测的策略和一些相应的技术手段

1.完善我国的有关土壤环境监测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目前我国的土壤环境正在遭受着空前的影响和破坏。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水源,会影响到大气环境,而且会影响到土地上的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甚至会影响到人体的身体健康。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有关土壤环境的检测和防范的相关政策和规范不够完善,导致了我国土壤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因此,有效控制和解决土壤环境污染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和改善机制,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统一的以宪法为基础的根本法律,各个地区也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建立一套保护土壤环境的法律法规,还要建立一套关于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确保土壤环境的安全。

2.广泛开展有关土壤生态环境和土壤生态质量的检测

在我国,酸雨的危害较为普遍,而且对土壤的危害也较严重。现在普遍的观点是,土壤中的铝释放出来的话,就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所以在目前来说,只有加快建立一套我国土壤生态的检测系统,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土壤生态质量的状况。在我国有些地区还依然存在着大量土地使用污水灌溉,这使得土地的污染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尽快建立并完善一套关于我国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机制和方法,检测项目要依据使用的污水类型来确定,并且要保证检测每年一次,从而使我国的土地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相应改善,确保农田的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3.开展农田土壤污染监测和污染事故的土壤监测

由于我国的农田现在仍使用,所以要加快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机制的建设,确保有规律的检测频率。此外,我国目前含铅汽油仍在使用,释放的大量有毒气体对交通比较繁忙的公路两侧的农田植物影响较大,尤其是含铅量可能会大量增加。所以,加快对道路两旁的农田植物的含铅量检测是当前较为行得通的办法和策略。对于一些突发的环境事故,对于进入到水体和大气中的污染物会很快稀释掉,而对于进入到土壤中的污染物则会保留较长的时间,并且可能会发生严重的二次污染。所以在严重的环境事故后,要加强土壤的环境监测。

4.加强土壤环境质量检测人员的培训

我们不仅要建立一套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的统一的机制和评价方法,更要加强土壤环境质量检测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要不断提高土壤环境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土壤学以及统计学的知识水平,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和方法,使土壤环境监测人员的工作能力能够得到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我国土壤环境检测的水平。

三、结语

由于大量有机毒物以及大自然中污染物地增多,使得我国土壤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不仅影响了水源,还影响了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甚至影响人体的健康。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还要充分认识到土壤环境监测的必要性。所以在当前土壤污染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建立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检测机制,通过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的土壤检测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保障我国土壤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

[2]段智勇,付忠诚,李步年.GiS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J]环境与开发,2008,(1):3031.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5

1我国西部地区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上可知,我国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比较丰富,我国越来越依赖于西部地区的石油开发与发展,然而在石油开发的过程中,会对产生一系列的污染,比如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石油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为只有找出问题所在,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好环境保护。

1.1石油物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物探开工之前,我们要将一定数量的设备器材以及生活和生产资源运进运出,而在开工后,我们则需要人工或者是工程车来完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表植被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程度的损害不是很大。在林地、农田水域等敏感地区进行作业时,我们则要严格按照有关地区环保部门的要求处理废弃物。同时,物探工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扰动动物的活动范围。

1.2石油钻井和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在西部地区,在石油钻井和开发的过程中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污染:①在钻井和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农田或者是原始胡杨林地已经部分被占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②在钻井结束后,会剩有一定量的废液需要处理,而这些废液的处理往往是靠蒸发和渗漏来完成的,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生态环境。③各油田不能完全利用额伴生天然气主要是通过火炬燃烧的方式来进行排放的,这样会产生二氧化硫、硫化氢、烟尘以及一氧化碳等等,这些物体均为有害物质,它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生物环境,危害人类健康。④在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这样则会对西部地区的地表水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地下水所固有的平衡,从而会对地表植被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牧业的正常生产。

1.3石油储运和炼制阶段所产生的影响

在运输和储备石油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列的事故,比如,火灾、爆炸、外管线泄漏等等,这些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而且其产生的有害物质所造成的污染往往很难治理,例如其对土壤所造成的污染,其对大气所造成的污染以及其对水资源所造成的污染等等。通过食物链或者是饮水,这些污染还会传递到植物、动物甚至是人类身上,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与此同时,在炼制石油的过程中也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预防石油储运和炼制阶段所产生的污染物,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在事故或者是污染发生时,我们则要采取行之有效地方法进行治理,将污染或者是伤害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很好地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健康。

2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石油工业开发和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保护环境的政策建议

由上可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大,而我国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则比较丰富,因此,我国越来越依赖于西部地区的石油开发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与此同时,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自然环境比较脆弱,这又间接地加剧了石油开发和发展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地污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人类健康。因此,我们在开发和发展石油工业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保护,采用合理的方法,尽可能地运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环境,才能顺利地进行石油工业的开发和

发展。

2.1对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

我们在油田开发之前,可以根据往年油田开发的相关数据,同时参考其他地区在开发初期的一些相关数据,建立模型,来预测我国西部地区油田开发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在模型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灰色模型。通过对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油田开发时的潜在影响,这样我们可以在油田开发之前有针对性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油田开发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才能保护好环境,才能顺利地进行石油工业的开发和发展,使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防治水污染

虽然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我国可用的水资源比较少,因此,我们注重水资源的利用和防治,可以说,我们有很多方法来防治水污染,但是,这些方法中可以用于油田开发的则很少。对于开发油田所产生的水污染的治理,我们应该注重从源头开始找原因,从源头开始对其进行治理。在开发油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直接将废水排放到当地的自然水域中,在排放之前我们应该将其进行处理,废水中的污染物的含量只有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时才能将其排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防治水污染,才能有效地避免水污染对动植物造成影响,才能有效地避免水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

2.3防治大气污染

在开发油田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伴生天然气,其也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能源。因此,我们应该对注重伴生天然气的处理。首先,我们可以在油田建立和完善使其联网工程,这样,我们可以在一定程上提高伴生天然气的处理能力。其次,为了减少火炬燃烧的排放量,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伴生天然气的资源化水平,我们可以积极地与地方政府部门进行联系,不断创新,开拓新的销气渠道。这样,我们不仅可以降低大气污染,减少天然气的浪费,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居民的生活,方便单位的用气,从而使城市的气化率得到不断的提高。

2.4防治土壤污染

目前,我们有很多方法来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比如化学方法,植物方法,微生物方法和化学方法等等,其中,取得显著成果的是植物方法和微生物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微生物方法。

有机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法是一种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浓度的方法,浓度的降低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实现的。该方法的优点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操作比较简单。其次,该方法的处理效果比较好,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再次,由于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因此,它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保证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从而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进而间接地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最后,该方法的处理费用比较低,从而降低处理成本,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石文学,陆可喜,刘继朝.采油区土壤污染因素及生物修复方法简述[J].地下水,2008,03.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6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环境管理;政策;制度

中图分类号:D63-31;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1-0028-05

自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至今,我国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管理制度。这些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向着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逐步迈进。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一项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实施前,对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并为减轻和防止这些影响提出措施和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它要求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开发项目。必须在开始建设之前通过调查、预测和评价,就该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等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相关项目经过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开发和建设。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当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1969年美国颁布《国家环境政策法》,在世界范围内率先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美国颁布该项法律以后,受其影响,欧洲各国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陆续制订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到1996年,全世界已有85个国家制定了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早在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就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出了相关的规定。1981年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和环保领导小组颁布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从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开始正式实施。此外,我国的其他环境法规中也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了相关规定。如在《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中,分别就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野生动物环境影响评价作出了相关的规定。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规划实施的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二是对项目开始建设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而大多数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不仅适用于规划和建设项目等微观活动,还适用于国家政策制定和开发区建设等宏观活动,其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如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就涉及到了国家立法的领域。而从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角度上看,我国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美国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是为了“增进人类的健康与福利”。中美两国在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上的差异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上,国家对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求相对较高。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国民平均收入相对较低,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现阶段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同时,更强调经济的发展。

今后,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逐渐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也应该向着增进人类健康发展。并且,借鉴外国经验,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也应该从建设项目扩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而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操作中,为了使工程尽快上马,地方环保部门往往会简化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甚至出现先立项建设、再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现象,这使得环境影响评价未达标现象频频出现。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必要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放在建设项目之前,也就是在工程立项时就同时着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应该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审批环节进行强化。此外,我们还建议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审查工作转移给第三部门,逐步使环境管理人员从技术审查中脱离,进而去从事现场调研、审查和指导的工作,以此来提高环境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二、“三同时”制度

“同时”制度是我国独创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所谓“三同时”,是指一切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工程建设,在设置或安装防污设施或其他环保设施时,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通过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研讨,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此规定明确提出,一切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企业,其防污治理项目必须与其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198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扩大了“三同时”的适用范围,即除了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项目以外,对于挖潜、革新和改造的项目,也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又把“三同时”制度的执行范围扩大至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所有工程建设和自然开发项目。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又一次在法律上对“三同时”制度进行了确定。经过了20余年的实践,到20世纪90年代末,“三同时”制度在我国已经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

“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结合运用,将更加有利于实现“预防为主”的环境管理方针。如果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主要是为了执行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环境管理,那么“三同时”制度就是为了加强工程项目建设后期的环境管理工作。“三同时”制度对于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三同时”制度的目标在于将环境管理活动落实到工程设计、施工和投产等各个环节之中,以保证项目建成后排污量可以被控制在相应的范围之内。实践证明,“三同时”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我们认为,“三同时”制度的适用范围还可以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比如,为了使自然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节制的利用,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可以采取“三同时”的管理办法。

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所谓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就是把对环境质量维护的责任落实到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排污单位负责人的行政性管理制度。其通过责任书的签订,对环境行政机关和管理对象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关系加以确认,并且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给予奖惩。

我国于1986年在甘肃省开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部分试点丁作,1987年开始在甘肃全省范围内推广。到1988年,山东、浙江、山西、江苏等四省以不同形式开始试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在1989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作为一项新的环境管理制度被肯定。在同一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我国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其实是一种内部环境行政合同。环境行政合同最初创始于日本。1964年12月,日本横滨市政府与电源开发株式会社就根岸湾填埋场问题签订了一份防止公害的协议。其中约定了企业必须采取必要的公害防治措施和对策。这就是著名的《横滨方式之公害防止协定》。该协议是把环境行政合同引入环境管理领域的第一例。“公害防止协定”的形式有效地弥补了环境污染治理在法规上的不足。协定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协定内容可以更加灵活,协定双方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更具有自主选择性。行政合同的履行对相对人来说是有利的,围绕环境行政合同的要求,相对人为实现自身的权益,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而在约束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义务上,协定可以起到有效的作用。在《横滨方式之公害防止协定》成功施行后,日本各地纷纷效仿。当今,环境行政合同作为与法律、行政条例并存的第三种环境行政管理制度,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在法国,环境行政合同已经成为环境管理的主要制度。法国的环境行政合同有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环境行政机关与公营事业单位之间的环境行政合同;第二,环境行政机关与工业界的环境行政合同;第三,环境行政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的环境行政合同。而在美国,环境保护局与全国的一些较大的垄断企业之间都签订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管理协议。

我国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根据环境行政合同主体的不同,可以作如下分类:一是行政机关的上下级之间或者行政机关与其内部工作人员以及受到委托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或者个人之间签订的环境行政合同:二是行政机关之间签订的环境行政合同:三是环境行政主体与非行政机关之间签订的环境行政合同。可见,我国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种内部的环境行政合同。今后,我国也应该逐步使这种内部环境行政合同扩展至“外部”,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另外,有必要从法律上对各种环境行政合同加以规范。

四、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环境法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环境管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保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证手续,经环保部门批准并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方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在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其包括以下几大类:一是保护环境的许可证,如建设规划许可证等;二是防止环境破坏的许可证,如采矿许可证、取水许可证等;三是防止环境污染的许可证,如排污许可证、海洋倾废许可证等。

早在1972年,美国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订案》中就提出了国家消除污染物排放制度,该制度中就包括了排污许可证制度。国家消除污染物排放制度规定,由联邦环保局或已获得联邦环保局批准的州给排污者颁发排污许可证,点源的任何排污都应该遵守排污许可证所规定的各种限制,否则将被认为是违法行为。《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订案》在1977年修订后更名为《清洁水法》。借鉴《清洁水法》的相关经验,1990年美国颁布的《清洁空气法》中设立了关于空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相关规定。现今,美国在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治理问题上,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排污许可证制度。

在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已经实施多年。1988年,国家环保总局就颁发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1989年,国家环保总局又了《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该细则第9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必须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环境保护部门收到排污申报登记表后,经调查核实,对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国家规定的企事业单位总量指标的,发给排污许可证。”随着以上两部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我国先后在多个省份进行了排污许可证制度试点。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应当按国务院环保部门所规定的,向所在地环保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又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了相应的规定。

从实施情况看,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目前在处理水体污染问题中运用得较多。从2001年开始,我国在国内16个城市重点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并在其中几个城市进行了大气排污交易试点工作。从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看,仅对污染物的排放提出了申报登记要求,而没有对具体执行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整体来看,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今后在完善相应法规的同时。还应将排污许可证制度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五、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是指国家对超过排污标准的排污企业,给予一定的治理期限进行整改,使其达到排放标准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的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最早在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上被提出,在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中作了进一步的确认。在此之后所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中,都对此制度进行了重申。

最早的污染限期治理仅限于点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后来才发展为对行业和区域环境进行限期治理。污染限期治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环境行政管理制度。从1978年起,伴随着该项制度的实施,我国有367项国家限期治理项目及22万项地方限期治理项目已经完成。但是我国的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9条第2款规定:“中央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县或者市、县以下的人民政府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这种以企业的隶属关系作为确定限期治理决定权依据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计划经济的体制特色。并且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污染限期治理的管理权在于政府。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往往定期(一年或更长时间)集中下达一批限期治理企业的名单,在制度上难以保证限期治理经常、及时地实施。此外,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往往选择的是经济效益,会因担心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而迟迟不作污染限期治理的决定,从而导致污染情况加重,污染问题总是得不到彻底解决的状况。而即使政府作出了污染限期治理的决定,也经常只流于形式,不能将污染限期治理工作真正落实。并且由于政府不是专职的环保部门,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政府在污染限期治理问题上出现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我国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本身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而由环保部门行使污染限期治理的决定权比由政府直接行使此项权利显得更为合理。由于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问题上的专职性、专业性,并且其拥有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权,因而环保部门对于污染限期治理所作出的决定往往更为科学。

六、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对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的环境管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借鉴外国经验,并在长期的环保工作实践中发展与完善起来的环境管理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的经济学理论源于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所创立的“庇古税”。20世纪30年代庇古提出,在商品生产及销售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与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产生的私人成本是不一致的,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差额,而在消除这一差额中市场是失灵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采取措施,以征税的方式将污染成本加到产品价格中去,以此来实现相关活动中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相等。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制止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其环境政策中逐步引入了此项经济性环境管理手段,开始向排污者征收排污费。

在环境保护工作初期,大多数国家往往都是将政策管制手段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方式,通过强制执行环境管理标准、颁发许可证等方式来控制企业排污。20世纪70年代初期,工业发达国家遇到了经济增长率低以及政府财政预算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这时政策管制手段显得力不从心,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管制手段的不足和面临的困境导致了环境政策的显著转变:把经济手段作为直接管制的一种补充手段,在利用经济手段为财政提供资金的同时,对企业提供更强的经济刺激和技术革新方面的影响。

德国自1976年就在部分州开始征收排污费,并于198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广泛实施排污收费制度。荷兰于1983年开始进行水污染的排污费征收,收费标准根据污水处理和改善水环境所需资金来确定。法国在1964年颁布的《水法》中规定开始在全国六大流域进行水污染的排污费征收,而从1985年开始又逐步形成了大气污染的排污收费制度。英国在1995年环境行动计划中规定开始采取排污许可证收费制度。美国的《清洁空气法》要求每个主要的固定污染源都要获得运营许可证,并要支付相应的管理费用,污染源排放的每一种污染物,最低要按照每吨33美元收费。1991年,世界上第一部环境税收调整法案在瑞典颁布。近几年来,世界各国的环境税收也日趋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

我国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于1978年底首次提出实行排污收费制度。经过在国内的成功试点后,于1982年7月颁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第28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水污染防治法》第15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且负责治理。”

由于我国企业的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污染物排放量很大。想要从根本上控制工业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就应该促使企业加强自身的污染治理。而排污收费制度既可以使污染者承担相应的污染防治费用,从而促进企业加强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又可以有效地促进新污染治理手段和新生产工艺、新工业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排污收费制度是运用经济手段来发挥环境管理作用的,这可以促使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减少耗能,降低排污。在我国,排污收费主要以征收综合型污染税的方式体现。目前我国的环保税收政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征税范围窄,税率计算不够科学,在实践中起到的调节作用有限;涉及环保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优惠方式较为单一,使得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针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税收政策太过分散,目标不够明确。税种缺乏协调性等等。

今后,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强化对生活排放源和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排污收费;二是根据物价水平的浮动,适当调整排污费的征收标准;三是对排污收费的运行机制加以完善。如加强排污申报和污染评估等等;四是加强环保宣传,提高普通公民的环保意识,在排污费征收标准问题上积极听取民众意见。

七、污染总量控制制度

自然环境是有着一定的自我净化和生态自我平衡能力的,但如果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向自然环境中排放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自然环境将失去自我净化能力以及生态自我平衡能力。对排污总量进行控制,使其被控制在生态环境可以自我平衡的范围之内,是一条有效的环境问题解决办法。

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是指对排放标准难于达到国家规定的地区,对其污染物排放总量作出最高允许限度的规定,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一项制度。污染总量控制制度通常是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配合使用的。

日本是较早运用此项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1974年,日本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就对污染总量控制作了相应的规定。1978年,日本在水体污染的控制方面也实施了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并且日本在标准控制制度、申报监控制度、限期改进制度、许可证制度中也运用了污染总量控制制度。

我国的污染总量控制制度最早在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中提出。在2000年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也以法律的形式对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制度进行了规定。此后,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又陆续在地方性环境法规中得到体现。在200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中对这一制度的实施力度进行了强化。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关于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并有待完善和创新。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我国污染总量控制制度的改进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总量控制的具体标准应该由各级政府依据相关规定以及实际情况来确定:二是对污染总量控制标准应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类:三是应将刑事制裁等法律制度运用于总量控制制度当中。同时,还应明确相关环保部门的消减责任,结合总量控制标准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等进行实施,使政府官员考核有依据、责任有归属,形成有效的总量消减责任追究机制,提高执法效率。

八、排污权交易制度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在污染总量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最早创建于美国,也在美国运用得较为成功。当今,许多国家也开始逐步推行排污权交易。就各国排污权交易的领域来看,大多是针对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的全称是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其主要思想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条件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实践证明,该项政策能够在降低总的(区域或公司)污染控制成本的同时使区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我国的排污权交易还处于试点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后在包头、开封、柳州、太原、平顶山、贵阳等六个城市进行了大气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1999年,国家环保局与美国环保局签署协认,在中国开展“运用市场机制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研究”的合作项目,江苏南通和辽宁本溪两地成为最早的试点基地。2002年,南通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收到同市一家化工企业的第一笔二氧化硫排放权转让费。这成为我国首例排污权交易的成功案例。2004年,南通泰尔特公司与如皋亚点公司进行排污权交易,由泰尔特公司将其污水排放指标的余量出售给了亚点公司。这是我国第一例水排污权交易的成功案例。

虽然我国已经出现了排污权交易的成功案例。但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和规则,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其成为全国性制度的因素。首先,我国国内市场还不够完善,市场运作不够规范,地方保护主义成为了排污权自由交易的阻力。其次。在个体排污总量的确定上,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排污权的分配是有待突破的难题。

虽然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有着许多的制约因素,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也会不断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今后我国在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方面,可以考虑以下意见:一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排污权交易的顺利进行;二是科学设计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案;三是积极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四是强化对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综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有着跨越式发展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地借鉴了外国较为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并进行立法,并且有些法律制度就中国当下的国情而言有着超前性;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又进行了发展,最终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可以说,我国已经比较成功地实现了环境管理制度的跨越式发展。

强制性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建立相应的行为准则,以制止或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如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人们损害环境质量、破坏自然资源的活动加以影响。通过规定开发资源的限量标准和污染排放的限量标准。对生产者的行为实施法律强制管理。产权途径及市场治理制度。是环境治理制度的改进阶段。产权途径及市场制度的根本目标,在于有效地降低治理制度的执行成本。它通过明晰产权并进而建立市场,使环境资源的使用者个体拥有一定的环境权利,并且能以多种产权形式在市场上自由地进行交易。这种制度形式已为很多国家所采用,大大促进了环境治理效率的提高。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环境治理制度的目的,已由追求建立相应的法规转向如何提高制度的实施效率。而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不仅在制度法规性的环境管理方式上有着较为完善的立法体系,并且在利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的途径上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中国在利用市场调节的方式来进行环境治理方面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强经济性环境管理手段在我国的应用,是我国环境管理努力的方向。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7

关键词:招苏台河;污染现状;污染源分布;改善水质措施

1概述

招苏台河是辽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招苏台河发源于吉林省四平市山区,在辽宁省昌图县汇入辽河干流。由《2001-2010年吉林省环境质量报告书》[1]可知,吉辽跨省界断面的水质基本为劣Ⅴ类,一直以来处于重度污染。其支流条子河对招苏台河的污染贡献最大。条子河发源于吉林省梨树县孟家岭,经由四平入辽宁[2]。条子河承纳了上游四平市的工业、生活污水后在辽宁昌图县境内汇入招苏台河。

四平市城区污水全部汇入条子河,因此其水质质量直接影响到四平市的水资源利用和开发,对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条子河水质污染直接导致四平地区水环境容量降低,很大程度制约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更是导致辽河流域水质污染严重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跨省界河流-招苏台河水体污染严重,以吉林省境内的招苏台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水体污染严重、流量小等特点,分析其污染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水质措施。

目前国内有较多的流域性污染控制方面研究,但多以大江(河)流域为主,如黄河、长江、辽河等。曾对辽河、招苏台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以脑及底泥中氮和磷的分布与释放特征等进行过研究。但其仅从所研究单方面对辽河、招苏台河流域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未对其污染控制以及改善水质措施进行简述。

2污染状况分析

2.1农业面源对流域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方面,其对水质质量下降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当前已受到了高度重视,“十一五”以来各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和治理工作。近年来对河流的发源地污染的防治工作,引起高度重视,随着大量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招苏台河发挥着农业用水及污染物受纳的重要作用,它的污染防治对沿线下游水质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非点源畜禽养殖业污染对流域污染

多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但是受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的限制,畜禽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十分惊人。国家对此高度重视,提出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于2001年颁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并将开展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

招苏台河流域作为辽河的重要支流,其沿岸人口较多,养殖业比较发达。据初步调查,在流域沿岸共有养殖场91家,具有290.55万头(只)养殖量,每年排放粪12.70万吨、尿11.18万吨[4];来源于农村畜禽养殖业的非点源污染成为是引发吉林省招苏台河流域出省境断面长期超标的重要原因。对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

2.3沿岸农村生活垃圾自由堆放造成的水体污染

研究流域在吉林省境内长度为103km,流经梨树县梨树镇、郭家店镇、孟家岭镇、十家堡镇等12个乡镇,在喇嘛甸镇六家子村张家桥出境。流域沿岸散落分布多个村庄,其中梨树镇、郭家店镇和十家堡镇分布面积较大。

受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限制以及村镇污水收集治理能力制约,沿线的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均未有效处理直接汇入纳污水体或者直接排放在河道两岸,在丰水期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流中,给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成为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2.4点源尾水排放方式对流域污染的影响

吉林省招苏台河流域两个省界断面均与其所在地城镇污水厂排放口距离较近,因此尽管城镇污水厂已进行升级改造且达标排放,对两个断面水质影响仍然很大。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劣Ⅴ类水质质量相比,即使城镇处理污水厂尾水按最高排放要求的一级a标准,处理污水厂所排放的污水污染物浓度也远远高于。该段流域污染物负荷大大超过纳污河流的环境容量。当前流域污染源尾水排放形式均是集中式排放,尾水排放口设置的不合理(集中式),直接导致排放污水初始稀释倍数较低。

目前我国点源达标尾水的排放形式仍是以集中式排放为主,通过河水的流动,爱到稀释自净作用,进而对排放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以满足纳污水体的水环境功能目标。随着当前工业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一部分污染物受纳河流变成了渠系,频频引调补给让河流生态系统简单化和均匀化的河流,加快生态退化速度,使得纳污水体的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大大下降。因此,开展污染源尾水排放方式对纳污水体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提高纳污水体的自净能力及改善水体环境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5流域水量波动对水质的影响

多年来招苏台河流域径流量渐渐下降,90年代以后下降趋势更加明显[5]。丰水期径流量与年径流量的比渐渐减少,2000年以来比值已低于60%。但是废水排入量却递增趋势。流域污径比大大增加,尤其是枯水期,河水基本上是污水。即使所有排放口均是达标排放,其水体水质仍然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V类标准。

招苏台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约500mm、平均降水量499.6mm,一直以来受干旱困扰。多年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占全年的70%左右。流域径流量年内分配也不均,主要为汛期6-9月,占全年的60%-70%。

流域水量波动较大,但是排放污水量每年来只增不减,要想研究流域污染治理就必须探讨流域水量波动对水质的影响。

2.6沉积物持续释放污染物对水体污染

沉积物与水体之间污染物浓度经常打破平衡,尤其当水体水质量提高后,一定会发生积物(固相)与水体(液相)之间污染物质浓度重新平衡。除沉积物中溶解性污染物直接溶入水体(液相)外,由于水体流动使沉积物悬浮,而底泥细粒表面吸附的污染物质与扩散到间隙水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沉积物水界面向上渐渐扩散,造成二次污染,进而影响水质。

参考文献

[1]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吉林省环境质量报告书[R].长春:吉林省环保厅,2001-2010.

[2]陈冰.浅谈条子河、招苏台河水污染给昌图县人畜饮水带来的危害[J].环境保护科学,2009,35(1):45-47.

[3]葛淑芳,朱晓娟,沈万斌,等.条子河四平段水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2,38(6):22-26.

[4]张爱丽.吉林省招苏台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与防治研究[D].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8

关键词:经济建设环境污染危害纠纷处理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67-01

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在一定的环境范围内,由于废水、废气、废渣、噪声、震动、热污染、电磁波辐射、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的突然增量,对国家、集体、个人或社会环境造成突发性的损害事件。

在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并认定和追究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时,当事人及双方发生争执的事件称为环境纠纷案件。

一、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

环境污染事故和纠纷除了一般事故纠纷的特点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污染事故危害的扩散性。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扩散性和流动性。污染事故发生后,污染物质会随着各种环境媒介(如大气、水体等)的流动而扩散、迁移,对环境造成危害,另外,因污染有害物质种类多,性质各异,经过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改变原来形态、浓度和性质,可能产生新的不同的危害作用。如河道上游的工厂排放有害物质的废水,必然连续影响下游的河道,有害废水流到那里,那里的水生物资源就会遭到破坏,环境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有毒气体也同样会随风向扩散而危害下风向地区。环境污染事故影响的范围大,涉及面广。遭受危害的对象普遍,不仅有污染源的工矿企业中的职工、设施及产品,而且有污染区域内的全社会居民群众,甚至胎儿,以及农、林、牧、渔业和整个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2、污染事故危害的潜在性。环境污染影响的作用时间长,污染危害的后果往往潜伏期长,有些污染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的危害不容易被发现,有的无法治理和恢复,造成的某些疾病不易彻底治疗。因此,污染事故造成后,除受到直接损害后果以外,它所遗留的症状具有长期的潜在危害效应,有的潜在危险期长达几十年甚至数百年。

3、污染事故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污染事故的违法行为与污染危害后果之间要有因果关系。有的污染事故,是由多个污染源共同作用而造成的,不容易确定污染事故行为者及责任。另外,由于污染事故的行为人不报告,或不及时报告,使受害人遭受危害,权利被侵而进行申诉时,往往时过境迁,无法正确举证,以致因果关系难以认定,发生环境纠纷。对于环境污染事故直接造成的人身健康和财产损害,只要进行认真调查研究,运用监测、检验等技术手段,一般是能证明因果关系的,划清法律责任的。由于环境污染事故和纠纷的特殊性,完全采用传统民法的原告“举证”制度,对污染案件来说,是原告难以做到的,这样不仅使污染受害者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且意味着在提出足够证据证明污染者应承担责任之前,是无须负责的。因而,在处理污染事故和纠纷中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受害者或第三者也可举证,并实行因果关系的“推定”原则。

4、污染事故责任的无过失原则。一般民事案件的损害赔偿中,实行过失责任制。而环境污染事故和纠纷案件的处理,往往实行无过失责任制,这是因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和性质所决定的。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剧,除少数污染案件外,相当多的工业企业并无过失。如果不能证明损害是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受害人自身的故意而发生的,凡因排放污染物,不论致害者污染行为有无过失,均应负赔偿损害责任。在处理污染事故和纠纷时,至关重要的是考虑保护环境和受害人的利益,考虑污染造成的危害后果,而不是污染危害有无过失。

二、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

污染事故的发生,对人体、经济、社会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1、对人体的危害。人是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的,空气、水、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条件。人的机体每时每刻都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相对保持动态平衡。人的各种器官、各种组织以及机体的各种活动规律,都处于适宜的生活环境条件的状态。因此,人与环境是一个有密切联系的整体,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必然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血液等途径侵入人体。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机体后,能对人体组织产生各种危害。对人体的危害又可以分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积累性危害3种。如70年代以前世界8大公害事件之一的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4天之内便使4000人丧生。据印度工业毒物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说,印度每年大约有400万儿童死于引用被污染水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霍乱、痢疾、肠胃炎、腹泻、黄胆病、伤寒等。再如意大利的一家农药厂,剧毒化学品二英恶(tCDD)扩散,许多人中毒,附近居民被迫迁移,1.5公里范围内的一切植物被深埋,在数公顷土地铲除掉几厘米厚的表层土,事隔多年后,当地居民中畸形儿的出生率仍大为增加。

2、对经济的危害和影响。从国际上来说美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损失10亿多美元,英国在伦敦烟雾事件后,每年因烟雾危害损失8亿多美元;法国每个市民每年损失6000法郎等。据西欧共同体历史统计,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损失在300亿元以上。南京的秦淮河、上海的苏州河、京杭大运河部分河段已成为“污水沟”。有17个城市的地下水已受到严重污染。所有这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影响。

3、对社会的影响。环境污染事故除对人体、经济造成损害外,还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它干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及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近几年来,涉及环境污染的群众来信来访逐年增加。各级环保局经常收到各类来信,这些来信包括写给中央负责同志、宋庆龄儿童基金会、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省长、市长、县长的等。因此,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县有一家农机厂,厂址在居民稠密区,因为空气锤的噪声和振动而吵得周围群众不得安宁,严重影响、干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引起了民愤,激发了厂群矛盾,发生直接冲突。群众推倒围墙60多米,工厂被迫停产,迫使该厂搬迁设备。

三、污染事故的纠纷处理。

污染事故和纠纷处理原则:

1、坚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2、依靠群众,详细在群众中调查取证,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则;

3、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科学调查结果,合情合理的原则;

4、贯彻着重调解的原则;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9

【关键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tU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85-0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从环境现状的调查、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相应防治的措施三方面的内容展开。相应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环境现状一环境影响状况一环境保护措施状况的思路构建如表1所示的体系框架。

由表1可以看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表示该评价指标体系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第二层次为构成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子系统层,包括环境现状、环境影响状况和环境保护措施状况这三个子系统;第三层次为主题层,是反映所隶属的子系统的主题;第四层次为指标层,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全面概括性的描述型、实物型和列举型指标构成。

一、环境现状

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现状调查,目的是为掌握环境质量现状本底,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以及建成使用进行环境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主要是对拟建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区的情况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因此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区三个主题层。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状况是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大气、水体、地貌、土壤等环境状况。其中,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是影响建设项目的重要因素,如土坡因挖掘而崩陷、地下水位过高使得地基受损等。另外,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也会对建成后工程建设项目的使用产生影响。为此,选择了地表水环境质量、地下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性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监测,须采用一些技术性的监测工具,或收集该地区相关资料,程序复杂、难度较大,可将现状所收集的资料,参照相应的环境标准进行对比,得出质量“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结论。

(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重要部分,事先调查项目所在地的森林草原植被、动物栖息、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状况,有利于衡量项目建成后对它们的影响程度,对不同方案的分析,有利于比较它们之间生态环境差异,以选择合适的项目方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森林草原植被情况和动物栖息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内容可以根据评价地区和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指标的增减。对于此指标不能用定量数据表达,应作出详细定性分析说明。

(三)环境保护区

调查项目包括周围地区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温泉、疗养地等环境保护区,以免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保护区造成了影响,造成景观的破坏。对于此项指标的构成,是情况的调查,要有距离、面积等详细说明。

二、环境影响状况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状况的分析,主要是找出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一般包括污染环境因素和破坏环境因素。污染环境因素是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粉尘以及其他污染物;破坏环境因素,主要是工程的建设和使用对地形、地貌和已有设施的破坏,对森林草原植被破坏引起的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水土保护区的破坏等。因此分为环境污染状况和破坏环境状况两个主题层。

(一)环境污染状况

用于分析计算拟建项目建设或使用过程汇总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及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一般应选取粉尘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噪声覆盖率作为环境污染状况指标。

(二)破坏环境状况

项目建设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某些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主要包括景观的破坏、地形地貌的破坏和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预测其破坏程度,作为破坏环境状况指标。

三、环境保护措施状况

环境遭到破坏固然是不幸,但合理的环保措施能将环境影响减小的最小,这对于环境影响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环保措施主要是绿化措施和污染控制两方面有机结合,因此选择绿化水平和污染控制作为评价环境保护措施效果的两个主题层。

(一)绿化水平

在建设项目内进行绿化建设不仅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形成一个有适当生态与非生态比例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的良性生态系统。选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作为直接反映工程建设项目绿化水平的指标。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10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襄阳市;水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1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1-0139-03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水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工程在缓解北方受水区水环境压力,加强其生态安全等方面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对调水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调水使得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对调水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库区发展问题上,如移民问题、水源涵养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一方面,水是南水北调的最终产品,能否提供稳定的、符合受水区要求的水源是南水北调工程能否持久、稳定地发挥效益的关键。库区是水的提供者,是整个工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区的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可调水量与水质;另一方面,库区发展问题在调水前就容易显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从丹江口水库大量调水,丹江口水库以下的汉江中下游干流水量将大量减少,将直接导致汉江中下游地区水环境容量骤减,对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将在DpSiR概念模型框架指导下,强调驱动力一压力一影响一状态一响应的客观联系。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力作用为驱动力,汉江中下游地区污染排放与环境标准提高的矛盾加剧为压力。地区可持续发展现状为所处的状态,可持续发展对策为响应,系统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阳市可持续发展影响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襄阳市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江中游,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也是鄂、豫、川、陕毗邻地区唯一的一座大城市,区位条件优越。经济总量和工业总产值均居全省第二位,纺织工业是全国39个重点城市之一,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把襄阳列为“省域副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发展。襄阳市2006年城市化率达到44.67%,城市人口为258.55万人,较2000年的242.76万人增加了15.7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93%,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期。第二产业中工业所占比重从1997年的32%上升到2006年的38.33%,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重化工业特征明显

襄阳历来是湖北重工业基地,主要支柱产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纺织、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地处十堰一襄阳一武汉500km汽车工业走廊的中心,东风汽车公司在此建有国内一流的动力厂、日产轿车厂、轻型卡车厂、柴油发动机厂及亚洲最大的试车场。目前,襄阳市已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高新技术、电力、纺织和食品四大产业为支柱,建材、冶金、化工等原材料工业以及地方特色工业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襄阳市重化wJk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轻工业发展,重工业畸形发展的格局将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

(二)现有水环境容量不容乐观

近年来襄阳市通过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绿色工程计划”两大举措,采取坚决关停取缔“十五小”、加快城市污水治理步伐、强化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汉江的水环境问题仍较突出。汉江干流(襄阳段)在城市和大型企业的下游受到局部污染,加上污染严重的小清河和唐白河的汇入,汉江北岸已形成了宽数十米。长约数十公里的污染带。汉江主要支流中大部分存在严重污染,除了北河、南河出口水质能够达到规定的功能区划要求外。蛮河、小清河、唐白河和滚河的出口水质均为劣五类。

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及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襄阳市水污染排放量持续增加。其中对工业污染总量的控制已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生活废水排放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废水排放总量和CoD排放总量持续增加,还没有呈现出我们所期望的随着经济增长,环境状况持续改善的状况。

二、南水北调工程对襄阳市水环境容量的压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襄阳段干流受调水直接影响,流量减少,污径比增加,势必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污染物浓度增加。调水后水环境的损失具体体现在:一是稀释自净能力大为降低,将直接影响其水环境容量。调水后。汉江中下游的水文条件将发生很大变化。最明显的是多年平均流量大大减少,损失率平均在35-40%左右,最大(汉江襄阳段)的达到42.5%。由于水量减少,在污染负荷不变的情况,总的水污染物允许排量,由限制的33759万t/a,减少为22831万t/a,损失率为32.3%,影响了环境容量的纳污率;二是加重水环境污染。由于稀释自净能力的降低,水污染允排量的减少,在总的污染物排放量不变的情况下,水质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调水前,汉江中下游“水华”发生概率为16.2%,调水后为31.6%,后者比前者净增15%。

襄阳市地处汉江中游,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毗邻,是名副其实的水源“贡献区”,又是生态“受损区”,汉江中下游四项配套工程的建设对襄阳所起作用很小,致使襄阳市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偿方案的“遗忘区”。面临的水环境压力更大,不利影响更加严重。

在考虑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部分城市进行污水治理条件下的水质预测表明:调水后,汉江中下游特别是中游各江段污染物浓度普遍升高,总体水质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小,必然导致污水处理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的增加。

用CoD因子表征的襄阳市有效环境容量看,调水前,襄阳市有效环境容量为54977t/a。近期调水95亿m3后,环境容量降低到44147t/a,下降幅度达到1917%;而考虑远期调水130亿m3后,环境容量降低到39050t/a,下降幅度高达28,97%,给襄阳市带来了巨大的水环境压力。

三、南水北调工程对襄阳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按照襄阳生产力布局规划,汉江沿岸是襄阳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产业带,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将不断增加,襄阳市经济增长中的环境压力不断显现。在考虑工程近期调水95亿m3。的环境压力下,预计2010年,襄阳市CoD排放总量约为56753吨。即在考虑了治理措施削减量后,2010年期间襄阳市CoD排放总量将削减0.54万吨,与2005年相比减少9,48%。其中工业CoD

排放总量减少0.48万吨。生活CoD排放总量减少0.06万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减少21.92%和1.64%。按照此污染排放量,襄阳市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大于等于70%”的环境目标,是难以预期的。同时,对于工业CoD总量的控制,需要减少21.92%,将直接限制襄阳市工业经济增长的空间。

到2020年,中下游污水处理量将增加7亿吨,干流平水年相当一部分断面水质将达到或超过Ⅲ类水质标准,枯水年份更差;2020年后,有些河段的污径比将接近或超过河水污染1:20的临界值。南水北调以后,按调水82-145亿m3/s方案,汉江年均流量将由2300-3300m3/s降至490-800m3/s。汉江下泄水量将减少21%-36%。特别是平水年和枯水年,有效水体大量北调,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整个流域环境容量将大幅度降低。汉江流域襄阳河段水环境容量的平均损失将高达35%。

四、襄阳市环境响应效应分析

经济规模是导致襄阳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推动因素,这是由襄阳市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阶段决定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污染排放呈现持续攀升,面临着新增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压力。

(一)政府环境管制已达到一定效果

政府环境管制的效应主要体现在高污染行业的控制上,通过对高污染行业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达到控制总体污染水平的目的。为此,可以用高污染行业CoD排污强度的下降来表征政府的环境管制效应。从2006年襄阳市工业行业排污强度看,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制造业CoD排污强度最高。属于污染严重企业。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94%,CoD排污量占到总排污量的31.73%,排污强度达到982.33吨/97元,排污强度居第1位,为襄阳市工业平均排污强度的10.77倍;造纸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1.81%。CoD排污量占到总排污量的18.31%,排污强度达到920.76吨/万元。排污强度居第2位。其次,排污量强度较高的为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电力与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排污强度分别居第3位至第7位。以上7个行业平均排污强度为248.54吨/元,为襄阳市工业平均排污强度的2.73倍。总体来看,以上7个高污染行业CoD排放量占到全市的87.67%,而工业产值合计仅占32.14%,必将称为政府环境管制的重点对象。目前,襄阳市通过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绿色工程计划”,采取坚决关停取缔“十五小”、加快城市污水治理步伐、强化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集中控制重点污染企业排污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现有环境治理手段单一

工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环境技术进步、环保投资和政府环保管制是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手段。但襄阳市除政府环保管制外,其他措施现阶段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襄阳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仅为8456%;在工业企业规模化、现代化不断提高的同时,环保技术水平没得到相应的提高;单位工业产值废水(或CoD)的排放量变化不明显。如果按襄阳市当前的环境响应政策,污染排放将超过规划目襄阳标年的约束性指标。襄阳市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措施,来进一步消除南水北调带来的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工程外力作用下的襄阳市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重视“清洁生产”,加强地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在工程影响下的地区环境改善问题中,现有措施多强调工程补偿,即通过新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来缓解环境压力,注重“末端治理”。在两型社会背景下,襄阳市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环境技术进步、加大环境投资水平、加强环境管制力度等政策措施,从生产源头对污染加以控制,实行“清洁生产”,构建地区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动态反馈及其响应机制建设,加强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二)国家利益补偿。缓解工程外力作用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随着水资源的跨区域流动,调水工程在缓解北方受水区水环境压力,加强其生态安全等方面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对调水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需要通过利益补偿措施,对工程影响下的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进行重新设计,缓解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

1.利益补偿的接受者和承担者的确定。南水北调利益补偿的受益者和受损失者容易界定,受益地区主要是受水地区,受损失地区主要是汉江中下游地区。

2.补偿金额估算。按照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是区域环境补偿制度的基础和最低限度,可以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襄阳市水环境容量的损失角度确定补偿的金额。以CoD为水环境质量表征因子,用影子工程法的估算方法,每吨CoD的价格为2500元,由此确定出对襄阳市的补偿金额约为2707.5万元/年。

3.补偿资金的来源。在目前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由国家财政对襄阳市给予适当补偿,以此为示范推动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补偿金在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后由国家向受益地区根据用水量收取利益补偿费或者利益补偿税的方式让受益地区分担。

(三)建立自身特色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实现环境保护制度创新

在国家利益补偿的基础上,建立自身特色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真正做到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手段,开创出襄阳市保护环境的一条崭新之路。

1.确定区域环境资源总量。根据襄阳市的环境质量状况,参照排污申报登记有关数据,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确定襄阳市工业CoD排放总量和每家企业的初始排放量,并承认所有企业免费享有既得排污权。

2.建立市场交易规则。首先提出申请。CoD排污权卖出方提出所需出售的排污量数额的申请。第二,评估与协商。确定排污权供给方的具体排污权交易数额,并对企业排污权交易引起的排污状况改善的影响做出评价,并就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数量、价格、交割时间等具体内容进行协商,并达成排污权交易协议。第三,审核。环保部门对市场主体的资格、排污权限进行审核,核定具体排污权交易数额,并确认是否同意这宗排污权交易实施。审核时还需注意防止排污权指标过分集中,避免造成局部地区污染加重的现象。第四,交割。根据排污权交易协议规定,办理具体的资金与排污权交割手续。至此,排污权供给方失去了所交易排污权数额,国家通过收购排污权对地区CoD总量污染进行了削减。第五,变更登记。排污权交割后,供应方必须到环保部门办理排污权变更登记手续。

当新增和扩建企业需要购买排污权时,可规定一定的比例进行企业间交易。解决好控制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