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教育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4:26

口腔健康教育方案篇1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健康口腔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5年)》,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资源,以提高群众口腔健康水平为根本,以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技能培养为基础,以口腔疾病防治适宜技术推广为手段,以完善口腔卫生服务体系为支撑,全面提升我市口腔健康水平。

(二)行动目标。到2020年,口腔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口腔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口腔保健水平稳步提高。到2025年,健康口腔社会支持性环境基本形成,人群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大幅提升,口腔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二、具体行动

(一)口腔健康行为普及行动。

1.加强口腔健康教育。采用规范化口腔健康教育教材,在口腔医务工作者、中小学教师等群体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开展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教育。以“全国爱牙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等健康主题宣传日为契机,将口腔健康教育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可及性,引导群众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2.开展“减糖”专项行动。结合健康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离糖食品供应。向居民传授健康食品选择和健康烹任技巧,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提高消费者正确认读食品营养标签添加糖的能力。

3.实施口腔疾病高危行为干预。加强无烟环境建设,逐步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严格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对于区域性口腔不良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口腔健康检查,促进牙周、口腔黏膜病变等疾病早诊早治。

(二)口腔健康管理优化行动。

1.生命早期1000天口腔健康服务。将口腔健康知识作为婚前体检、孕产妇健康管理和孕妇学校课程重点内容,强化家长是孩子口腔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强化医疗保健人员和儿童养护人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和技能。发挥妇幼保健机构和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协同作用,预防和减少乳牙龋病的发生。

2.儿童口腔健康管理服务。充分发挥我市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卫生健康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实施儿童口腔健康检查、窝沟封闭、局部用氟等口腔疾病干预模式。鼓励地方政府将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作为民生工程,在有条件下实现适龄儿童全覆盖。

3.中青年(职业)人群口腔健康管理。以维护牙周健康为重点,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牙线等口腔保健用品,推动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倡导定期接受口腔健康检查、预防性口腔洁治、早期治疗等口腔疾病防治服务。

4.老年人口腔健康管理。倡导老年人关注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口腔健康管理,积极开展龋病、牙周疾病和口腔粘膜疾病防治、义齿修复等服务。

(三)口腔健康能力提升行动。

1.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综合医院口腔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要建立健全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探索依托省级口腔专科医联体建设,规范口腔疾病诊疗行为。

2.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继续教育实施方式,加大对基层和偏远地区扶植力度,全面提高基层在职在岗人员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推动和规范口腔医师多点执业,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口腔健康人才合理流动,创新人才配置机制。

3.建立监测评价机制。将口腔健康内容纳入现有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市、互联互通的口腔健康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口腔疾病防治信息的收集和调查,加强数据分析利用,有效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和成本效益。建立口腔健康信息网络报告机制,逐步实现居民口腔健康基本状况和防治信息的更新。

(四)口腔健康产业发展行动。

充分发挥市场在口腔非基本健康领域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办口腔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参与口腔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服务。探索将商业健康保险纳入口腔健康服务筹资方,提升保障水平。依托“互联网+”,扩展口腔健康服务空间和内容,优化服务流程,推进居民口腔健康档案连续记录和信息交换,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口腔健康需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健康口腔工作,完善协调机制,确定工作目标,制订本地区健康口腔行动实施方案,强化组织实施,统筹各方资源,逐步建立政府、社会和个人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健康口腔行动保障力度。

口腔健康教育方案篇2

(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为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重点,以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为手段,提升全民健康素质,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要求,根据《万州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慢性病防控社会因素调查报告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学校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营养均衡、“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视力保护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增强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全面提升健康素养。从而通过教育好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活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的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一)“三减”背景

三减包括减盐、减油、减糖。

1、高盐导致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

2、高油导致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3、高糖导致龋齿、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二)“三健”背景

三健包括口腔健康、骨骼体重、骨骼健康。

1、口腔疾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密切,并且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我国口腔疾病负担严重,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28.9%,并且有增高趋势;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仅为14.5%,牙龈出血检出率高达77.3%。

2、成人超重/肥胖率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3、骨质疏松症是影响人群骨骼健康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最常见骨骼疾病,是第四位常见的慢性疾病。骨质疏松会导致严重疼痛和骨折,甚至早死。70%-80%的中老年骨折由骨质疏松引起。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脆性骨折给中国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一)“少用盐,身体健”减盐活动

高盐导致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

鼓励学生将“减盐”信息带回家,建立家庭良好习惯

学校食堂推行减盐干预措施

(二)“少吃油脂,身体健”减油活动

高油导致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

将底油膳食与慢病防控内容纳入学校教育。

鼓励学生将“减油”信息带回家,建立家庭良好习惯

食堂推行减油干预措施

(三)“少喝饮料,乐享健康”减糖活动

高糖导致龋齿、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建立无糖,低糖学校,

不向学生售卖高糖零食和含糖饮料

开展减糖教育活动

鼓励学生将“减糖”信息带回家,带动家庭建立良好的“减糖”习惯

(四)口腔健康促进活动

口腔疾病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密切,并且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

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定期口腔健康检查

(五)“轻松童年”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干预活动

成人超重/肥胖率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开展健康体重主题活动

提高家长及家庭成员健康体重意识

(六)“健康骨骼、健康人生”宣传活动

口腔健康教育方案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3个班学生共150人,均为12岁,分为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各50人,通过教育前后问卷调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比较教育效果。结果 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形成情况在教育前3组差异无显著性(F=1.03、1.54,p>0.05);教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性(t=9.38~24.14,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16.56、40.78,q=10.12~19.41,p0.05)。结论 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教育可使这项工作有效、经济、广泛、持久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农村儿童口腔卫生状况.

[关键词] 农村人口;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effectofworkmodeonoralhealtheducationinchildreninhabitinginruralarea.

methods thisstudyenrolled150childrenof12yearsoldofgrade6,threeclasses,fromaruralprimaryschool,whowereequallyrandomizedtothreegroupsas:modeeducation(me)group,doctor-education(DG)groupandblank-control(BC)group.theef-fectivenessofeducationwasevaluatedthroughacomparisonofunderstandingofknowledgeoforalhealthandformationoforalhealthbehaviourbetweenbeforeandaftertheeducationviaaquestionnaire. Results Beforeeducation,therewerenodifferencesbetweenthethreegroupsintermsofawarenessoforalhealthandoralhealthbehaviour(F=1.03,1.54;p>0.05).acomparisonbetweenbeforeandaftereducation,thedifferenceofmeandDGgroupwassignificant(t=9.38-24.14,p0.05).aftereducation,thedifferencesbetweenme,DeandBCgroupsweresignif-icant(F=116.56,40.78;q=10.12-19.41;p0.05). Conclusion themodeeducationfororalhealthenablesthisprogramtobedevelopedeffectively,eco-nomically,extensively,andenduringly,whichwillfundamentallychangetheappearanceofdentalhygieneofruralchildreninourcountry.

[KeYwoRDS] ruralpopulation;child;mouth;healtheducation;workmode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资源有限,长期以来没有规范有效的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持续开展,造成农村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匮乏,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针对这一情况,本课题组总结多年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研发了一套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这套模式的特点就是将一套成熟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方法交由幼儿园、学校老师,替代医生完成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使这项工作可以科学、有效、长期、广泛开展,逐渐形成规范的教育模式。本研究对这套模式实际应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实际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某农村小学6年级3个班学生共150人,均为12岁,分为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和空白对照组各50人。模式教育组教师参加过由当地教体局组织专业医生举办的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培训.

1.2 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本模式健康教育教材针对教育对象实际情况分为3~5岁、6~11岁、12~18岁3种版本,分别制作了教育幻灯、手册、展板、教案等材料,本研究使用12~18岁版本。其教育内容如下。①口腔生理知识:牙齿的解剖构造、恒牙介绍、口腔健康标准;②口腔疾病危害、治疗知识:龋病、牙周病、牙列畸形的病因、危害及治疗知识;③口腔疾病预防知识:刷牙方法,牙刷的选择,含氟牙膏的使用,牙线的使用,窝沟封闭,健康饮食及定期检查牙齿等知识;④儿童前牙外伤的紧急处理知识.

1.3 口腔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口腔健康行为养成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学生在接受口腔健康教育前1d和教育后3个月用相同调查问卷测试.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及ppmS1.5[1]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组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1.03,p>0.05)。教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性(t=25.14、15.83,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116.56,q=19.41、17.90,p<0.001),而模式教育组与医生教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1.51,p>0.05)。见表1.

2.2 口腔健康行为养成情况在口腔健康教育前,3组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养成情况差异无显著性(F=1.54,p>0.05)。教育前后比较,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11.30、9.38,p0.05)。教育后,模式教育组、医生教育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40.78,q=11.94、10.12,p0.05)。见表1.

3 讨

论口腔健康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是以教育的手段向人们传授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与技术,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益于口腔健康的行为,是实现人人参与并享有口腔卫生保健的根本途径,也是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2]。通过口腔健康教育,增加了人们的口腔保健知识,同时口腔保健意识也会相应提高。在本研究中,模式教育组和医生教育组在教育后无论是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还是口

表1 口腔健康知晓情况及健康行为形成情况比较(n=50,-x±s)组别时间知识知晓率(χ/%)行为形成正确率(χ/%)空白对照组教育前23.25±16.9419.25±16.60教育后23.50±16.6820.25±16.51医生教育组教育前25.25±16.2718.25±14.77教育后 73.75±24.12*# 52.25±24.83*#模式教育组教育前20.50±16.5114.50±10.81教育后 78.00±17.96*# 58.00±24.71*#

与同组教育前比较,*t=9.38~24.14,p

腔保健行为养成率都比教育前有了显著提高,证明该模式可使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的开展.

由于口腔健康教育是一项基本而持久的工作,其内容丰富,手段多样,可以在临床、学校、社区等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3]。与学校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4]。小学时期是口腔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养成期,小学生接纳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在学校中学到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技能对于成年后的口腔健康有显著的意义[5]。本模式将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交由学校老师完成,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各项优势,解决了农村医疗保健资源不足的问题,使这项工作能持久广泛地开展.

本模式的研究突出针对我国农村现状,由于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设施相对落后,所以在模式研发过程中,不仅制作了多媒体教学系统,也制作了简易展板,使这项工作能在各种教育条件下实施。本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式的教育效果与专业医生所达到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为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9年,我们在青岛周边农村实验推广这种模式,通过当地教体局组织,对该区学校相关教师进行了培训,在后来的调查结果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跟踪观察,以便更深入地研究本模式教育的远期效果.

知-信-行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6]。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已经被我国所重视,但是这项工作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尤为重要,我国现阶段没有这方面的报道。本课题组通过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使这项工作有希望科学、有效、广泛、持续开展,作为农村儿童口腔疾病预防工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对我国农村儿童口腔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ppmS1.5统计软件的功能及其应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45(1):91-93.

[2]马涛.口腔预防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3]王祥才,张展堂.山东省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4]CHapmana,CopeStaKeSJ,DUnCanK.anoralhealtheducationprogrammebasedonthenationalCurriculum[J].intJpaediatrDent,2006,16(1):40-44.

口腔健康教育方案篇4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知识;行为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b)-136-02

龋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患病率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1],流行面广,危害性大。wHo将龋病列为需要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为了解我区小学一年级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探讨适合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笔者于2009年9~11月对5所小学,685名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铁西区5所小学,以每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685名学生,年龄6~7岁,教育前获得有效问卷629份,有效应答率为91.82%。其中,男生307名,女生322名;教育后获得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应答率为94.31%。其中,男生317名,女生329名。

1.2方法

由口腔专业人员对这5所小学的5名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为期3d的口腔专业卫生知识培训,然后由这些教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6课时(隔周1课时)的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及其他干预措施。教育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包括:介绍乳牙和恒牙、牙齿的结构、种类及功能;了解牙菌斑和龋齿。第二部分内容包括:刷牙时间及正确的方法;多吃健康的食品,少吃甜食;提倡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牙病及早治疗。其他干预措施,①如“9.20爱牙日”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出刊口腔健康教育专题宣传栏及班报等)。②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并给家长印发口腔健康教育系列资料。③召开口腔健康教育主题班队会等。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自行设计了有关口腔卫生知识及行为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部分选项配以图画,由学生圈出正确的编号。在教育前后分别发放同一种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在班级集中填写。调查时,先由班主任阅读问卷中的调查问题及其选项内容,对调查问题及选项内容中的部分字、词进行解释,再由儿童独自圈出所选编号。对问题和选项内容中学生不认识的文字,要求学生举手示意,由教师个别指导。

1.3统计学分析

资料收集后,去除填写不完整和有逻辑错误的问卷。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相关指标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教育前后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由表1可知,学生受教育前基本知道为什么刷牙、经常吃甜食对牙齿不好,但对怎样刷牙,刷多长时间好等问题正确回答率却较低。教育后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各题回答正确率均显著高于教育前。教育前答题平均正确率为49.20%,教育后为90.49%,教育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表1教育前后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n(%)]

2.2教育前后学生相关口腔卫生行为情况

由表2可知,教育后各项卫生行为正确率均高于教育前,特别是教育后大部分同学中午饭后知道漱口。教育前口腔卫生行为形成总项为1210项,形成率为48.09%;教育后卫生行为形成总项为1972项,形成率为76.32%,教育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表2教育前后学生相关口腔卫生行为比较[n(%)]

3讨论

龋齿、牙周病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3],因此要积极重视儿童的口腔健康教育保健。本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口腔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教育后比教育前显著提高,通过对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从而在行为上均有所改进。说明口腔健康教育有效地提高了一年级学生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形成。但调查结果也表明,教育后学生口腔卫生行为形成率还是较低,这可能与教育时间短,内容深度浅或者家长与老师的指导监督有关。所以我们的学校口腔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并与家长密切配合,只有当口腔卫生知识和健康意识不断累积增加时,健康行为才能逐渐地形成。

低年级学生还处在儿童期,所以从一年级学生开始进行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教育,有利于使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口腔行为习惯,由于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及嗜好不同,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对不健康的行为进行早期干预和纠正。另外家长本身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习惯对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家长会,对家长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并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带动自己的子女共同形成并保持自我保健习惯[4]。

笔者已将学校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教材、有教案、有考核、常抓不懈。但各校校医或健康教育教师口腔卫生保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有待加强,建议设立专项培训与集体备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及能力。对于低年级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教学应以寓教于乐形式为主,并与家长密切沟通配合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树立对牙病预防的正确概念,降低学生牙病的发病率,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腔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袁欣芝,李志本.7376例儿童乳牙龋齿健康调查及其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6,4(2):75.

[2]邢海林,陈莲芬,王绍萍.三亚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J].中国热带医学,2005,5(7):23-24.

[3]杨春雷,陈薇,郭燕.北京市中小学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9):648.

口腔健康教育方案篇5

【关键词】口腔保健;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健康教育;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9R181.2R788R7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2-0192-02

龋病、牙周疾病及其继发病给儿童健康带来很大危害。wHo已把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1]。学生时期是口腔疾病的高发期。中学生既处于容易患龋时期,又处于牙龈炎发病的高峰时期;学生时期也是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形成期,通过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获得口腔保健知识,建立口腔健康新观念,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可为保持终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2]。为了解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分别于2008年2月27日和2008年6月20日对郑州市第二中学的139名学生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取郑州市第二中学为目标学校,再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年级分层,随机选取初一到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抽取139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初一学生47人,初二学生46名,初三学生46名;男生71名,女生68名。年龄为12~15岁。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进行2次问卷调查,2008年2月27日发放调查问卷139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9.3%;2008年6月20日发放调查问卷139份,收回有效问卷13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参考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设计的调查表,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集中问答式方法进行调查,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后各调查1次。问卷包括3个部分:口腔保健知识12项,态度2项,口腔卫生行为5项,调查内容主要有牙釉质能否再生,龋齿病因和危害,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液和窝沟封闭的作用,饮食护牙,牙间隙的清洁,牙刷的选择和更换,定期口腔检查;刷牙出血和发现龋洞如何处理;牙膏的使用,刷牙次数、时间和方法,进食后漱口情况。

1.2.2干预方法由专业医师对该初中年级的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口腔保健知识培训,然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3个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2个部分:第1部分为口腔健康基础知识,包括乳牙和恒牙基本知识,牙齿的结构,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病机理、危害和防治,牙菌斑的形成及其在牙病发生中的作用;第2部分为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和保健态度,包括牙刷和牙膏的选择,刷牙方式、次数和时间,进食后漱口和含氟漱口液,多吃健康的食物,少吃含糖食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发现牙病及时就医。使用健康教育处方,采取授课为主,并结合卡通挂图、电视动画和游戏的形式定期、定时开展健康教育。

1.2.3质量控制对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考试,合格后才能开展健康教育。每次开展健康教育时应提前通知学生,参加者要签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所有健康教育课程;使用统一宣传资料,按相同进度进行健康教育。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后进行复检,发现错误及时修改。

1.3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利用excel2003将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用VFp6.0构建数据库,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过程中运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的比较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12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态度的比较中学生口腔保健态度2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健康教育前后中学生口腔卫生行为的比较中学生口腔卫生行为5项内容,健康教育后答题正确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口腔健康教育前中学生对口腔保健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医态度优于王琳等[3]2005年的调查结果,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养成率高于冯奕文[4]2005年的调查结果。这与近些年来重视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口腔卫生知识宣传,推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关,尤其是对儿童和婴幼儿口腔保健的重视,从小做起,保护牙齿。

该调查结果也显示,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某些问题正确率较低。首先可能与家长自身有关。家长缺乏必要、系统、准确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致使传递给儿童的信息不全面、不正确;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监督不够,致使儿童形成不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家长应注意自身的口腔卫生态度和对儿童的影响。其次,学校口腔卫生工作不到位。学校对中学生口腔保健工作不重视,参与力量薄弱,导致口腔保健知识宣传效果不强,这也是学校口腔卫生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中学生开展为期3个月的口腔健康教育后,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疾病就医态度和正确口腔卫生行为实践情况较健康教育前有明显改善,因此要提高中学生口腔保健知识水平,改善中学生口腔保健态度和口腔卫生行为,应该重视健康教育的作用,联合多方面的力量,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5]。在学校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有效刷牙指导,可提高学校儿童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加强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6]。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口腔卫生状况[7],经过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口腔卫生保健意识,还可以纠正以前不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行为[8]。提示口腔健康教育在学生口腔保健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口腔健康教育的投入,制定正确的口腔健康教育指导方针,规范口腔健康教育的执行程序,明确口腔保健的发展方向,监督口腔保健工作的进展;另一方面各级口腔医疗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通过与社区、学校的合作,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推动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全方位的开展;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医疗单位的联系,系统、全面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

4参考文献

[1]李刚,主编.口腔预防与社会医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1-134.

[2]卞金有,主编.口腔预防医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1.

[3]王琳,林居红,刘渝嘉,等.重庆市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的调查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1):91-94.

[4]冯奕文.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知识、行为的影响.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621-1623.

[5]卞金有.口腔预防医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9.

[6]韩晓兰,马燕,颜雨春,等.12岁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8):3557-3559.

[7]何冰冰.口腔健康教育对改善青少年口腔卫生状况的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594-1595.

[8]武剑,阮世红,彭绩,等.深圳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604-605.

口腔健康教育方案篇6

方法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对东北9个城市、9个农村地区部分12岁学生进行集体自答式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2岁学生每天刷牙率为74.7%,城市高于农村(p

结论学生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识尚不普及。应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特别是有效刷牙的宣传教育,促进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建立口腔健康行为。

【关键词】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口腔疾病;儿童

【中图分类号】R78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5-0622-03

2005年9-12月东北地区在配合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在进行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检查的同时,对部分12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为今后东北地区开展儿童龋病的防治提供基线资料,也为制定东北地区的口腔卫生保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1],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北地区的9个城市和9个农村地区,对在当地居住6个月以上的儿童2376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半数已接受临床检查的12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经资料整理,获有效问卷调查表1184份。

1.2调查方法及内容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自答式问卷调查。在受检者离开现场前,调查员对问卷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如有错误及时纠正,有遗漏项目及时补填。本次调查将口腔健康相关知识和行为作为学生问卷的主要内容。此外,问卷调查还包括口腔科就医情况及口腔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1.3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

2结果

2.1刷牙行为74.7%的12岁学生每天刷牙,29.5%每天至少刷牙2次。刷牙行为形成率城市高于农村(p

2.2饮食习惯学生每天进食含糖食品(包括加糖牛奶、甜点、糖果、糖水、碳酸饮料和含糖果汁)的比例为62.1%,城乡之间、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3口腔卫生知识和态度

2.3.1口腔卫生知识东北地区12岁学生获取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分别为家人(59.6%)、电视/广播(47.0%)、学校(44.4%)、口腔医护人员(35.2%)、报纸杂志(26.9%)、医院宣传栏(22.3%)、网络(9.5%),通过以上各种途径获取口腔卫生知识的比例均为城市高于农村。见表2。

2.3.2口腔健康问题对生活的影响过去12个月有过牙疼的学生为54.6%,认为牙齿或口腔问题对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吃东西(43.4%)、与同学交往(22.4%)、自尊(24.5%)、外貌(20.3%)、发音(18.8%)。

2.3.3口腔保健态度见表3。

2.3.4牙龈出血的自我认知及相关行为见表4。

2.4口腔科就医行为见表5。

2.5牙外伤东北地区19.1%的12岁学生有牙外伤经历,男、女分别为24.0%和14.0%,男生高于女生(p

3讨论

刷牙是去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自我保健方法[2]。通过正确刷牙可以清除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减少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东北地区12岁学生每天刷牙率为74.7%,低于全国水平(82.0%)[3];刷牙行为城市高于农村(p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学生进食含糖食品相应增加,患龋风险也相对增大。龋病多因素分析显示,我国12岁学生的患龋状况与进食含糖食品的行为有关,牙龈出血率和牙石检出率与每天的刷牙次数相关[3]。每天进食含糖食品的学生龋均和患龋率相对较高。牙周状况多因素分析显示,12岁学生牙龈出血检出率和牙石检出率与每天刷牙次数呈负相关。本研究中,只有极少数对牙菌斑有正确认识,但多数学生知道细菌是引起龋病及牙龈炎的原因之一,保持牙齿清洁能够预防牙龈出血。大部分学生知道含糖食品的致龋作用。70%以上的学生认识到刷牙出血不正常,但只有1/3的学生知道含氟牙膏。在知道含氟牙膏的学生中,只有53.1%的学生了解含氟牙膏的防龋作用,多数口腔知识知晓率城市高于农村(p

口腔健康问题对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行为上,绝大部分12岁学生对自己的牙齿、牙龈和口腔卫生状况表示满意。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牙龈炎,且牙龈出血后未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对口腔定期检查及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实际定期口腔检查的比例只占29.5%,城市高于农村(p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龋齿患病水平评价标准,12岁年龄组恒牙龋均在1.1以下为很低水平[2]。东北地区12岁学生患龋率为37.6%,龋均为0.78,已经达到目标水平,但绝大部分龋齿都处于开放状态且没有得到治疗,龋补充填比为11.77%,离2010年口腔保健目标(城市15%、农村30%)差距甚远。过去12个月口腔科就诊率为54.2%,农村(60.8%)高于城市(47.2%)(p

学生时期是个体获得口腔卫生知识和形成口腔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我国口腔健康教育和促进一直将学生作为重点目标人群。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学生基本的口腔卫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2]。学校应把口腔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卫生课程的重要内容,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

4参考文献

[1]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8.

[2]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2-213.

口腔健康教育方案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口腔护理;社区;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4-0171-02

analysisonCommunityapplicationValueofHealtheducationfororalCare

Litao,wanGXu

(DepartmentofStomatology,FuxingHospital,Capital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XichengDistrict,Beijing10004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ommunityapplicationvalueoforalnursinghealtheducation.methods120subjectswereselectedasthesubjects.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table,thesubjectsincludedinthestudygroupwere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60cases)andcontrolgroup(60cases).thecontrolgroupdidnotgiveoralnursinghealtheducation.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oralnursinghealtheducationintervention,sixmonthslater,theoralhealthbetweenthetwogroupswasobserved.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studyoforalhealthknowledgeoftheexcellent51cases,excellentrateof98.3%,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controlgroupoftheexcellent38cases,excellentrateof63.3%,twogroupshadsignificantdifference(p

Keywords:Healtheducation;oralcare;Community;applicationvalue

目前S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自身健康意识较前明显提高。其中口腔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但是由于人们对于口腔健康的保健以及护理了解较少,在日常生活中忽略针对口腔健康护理的学习导致口腔健康情况较差[1-2]。在近年的相关实践报道中可以发现,积极有效的开展社区口腔健康护理教育对于改善社区群众口腔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帮助意义。在收集资料中可以发现,通过开展口腔健康社区教育对于提高社区群众的口腔保健意识具有较好的效果[3-4]。因此,本文研究中将针对我们在社区内开展的口腔护理健康教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口腔护理健康教育在社区内的应用价值,现文章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社区内选取的研究对象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5]:①既往无严重口腔健康问题;②可以认真履行本次研究;③研究期间定期复查观察口腔健康问题的未失访者。排除标准:①研究前合并严重口腔健康问题;②未能完成研究,期间失访;③未签署伦理委员会通过的临床试验研究同意书。全部参与研究的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未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教育的60例为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6.6±2.1)岁。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教育干预的60例为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37.1±2.0)岁。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研究对象研究期间未给予口腔健康教育,本组研究对象均按照日常的行为习惯,每日刷牙等处理。

1.2.2观察组本组研究对象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教育干预:①向纳入研究的研究对象讲解口腔护理的重要性,使其充分了解口腔健康问题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其主动地口腔健康护理习惯;②向观察组研究对象发放口腔健康护理相关的宣传册以及相关资料,用科学的事实以及有力的文字依据使口腔健康问题可以深入研究对象内心;③告知参与的研究对象口腔护理健康的自我检测维护措施,使其自身可以有效、准确的行口腔健康情况估测,对于维持自身口腔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④知道正确的刷牙方式,每次刷牙时间,早晚刷牙1次,餐后漱口等日常准确的口腔保健常识性习惯。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6个月后两组研究对象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龋齿、牙周炎、刷牙正确率等比较资料之间的差异情况。根据口腔健康知识问卷进行统计比较,其中优秀:>90分;一般:70~90分;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两组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观察组研究对象口腔健康知识掌握优秀51例、优秀率9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优秀38例、优秀率63.30%,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研究对象统计资料比较情况

观察组研究对象在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教育后,其龋齿发生率1.70%、牙周炎发生率3.30%、刷牙正确率95.00%,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龋齿发生率11.70%、牙周炎发生率25.00%、刷牙正确率65.00%,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口腔健康作为目前体现全民大众健康状况的常用指标之一,而且随着目前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改善。对于口腔卫生情况也逐渐的更加重视起来[6-7]。社区作为人群最为密集的生活区域,在其特殊的环境下给予相应的口腔护理健康知识指导,可以有效的促进口腔护理健康的推广。目前,健康教育多为推广健康卫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其自身的特殊手段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口腔健康知识以及口腔保健意识。而且通过在社区内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的宣教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群众的口腔健康问题[8-9]。在近年的多项研究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采用健康教育方式在健康知识的推广中具有一定的促进推广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口腔疾病的流行与发展。因此,通过e极开展有效地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增加社区群众的口腔保健意识[10-11]。

本文研究中,我们通过在观察组60例纳入研究的研究对象中给予口腔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指导干预措施,使其可以充分的了解口腔健康教育在社区内的应用意义,认识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而且可以更好的使其自身学习到相关的口腔保健措施。通过研究结果的比较中我们发现,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其经过培训后,其口腔健康知识的情况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而且在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龋齿发生率、牙周炎发生率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观察组研究对象的口腔健康情况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收集既往的类似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口腔护理健康教育在社区中的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本文的研究相似[12-14]。

综上所述,口腔护理健康教育在社区群众的应用中具有较好效果,可以有效地改善社区群众的口腔健康情况,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瑾,冯崇廉,陈文雄,等.中西医结合口腔健康教育治疗慢性牙周炎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0(4):70-72.

[2]邹艳琴.健康教育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9):333.

[3]陆静波,郭晓东.健康教育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2(21):251-252.

[4]吴学华,段艮芳,谢玉先,等.口腔护理岗位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6):113-114.

[5]罗蝶华.个性化健康教育降低糖尿病病人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7,31(11):1368-1369.

[6]仇海华,吴云暖,邹亚清,等.健康教育方式对牙周病患者口腔卫生维护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60-61.

[7]谭淑玲,吕达,伍晓,等.社区口腔健康教育对居民口腔卫生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6,8(1):59-61,62.

[8]傅玮娟.个性化口腔卫生健康宣教对成人牙周炎治疗的疗效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7,16(3):286-287.

[9]张莉.口腔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对口腔溃疡患者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6,32(15):113-114.

[10]应巧燕,杜靓,张维,等.社区健康教育对可摘义齿戴用老年人义齿护理知识及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02(17):2090-2093.

[11]周红云.口腔健康教育调查研究方法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139-140.

[12]朱红玲,明智慧,毕崇才,等.家庭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0):1446-1447.

口腔健康教育方案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乌鲁木齐市某社区在基层医院登记的146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男性84(57.53%)例,女性62(42.47%)例,年龄范围在62~85岁,平均年龄(71.52±2.81)岁。经调查,所有老年人均为该社区的常住人口,由社区医院负责监测其基本健康状况,口腔健康行为、疾病状态各不相同。

1.2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笔者搜集相关乌鲁木齐市老年人口腔行为的文献资料,了解口腔行为概况、疾病影响,以及基础知识。对比分析不同文献资料观点,总结老年人口腔行为对其口腔疾病患病率、疾病状态影响,得出有效结论。

1.2.2抽样调查法采用分层调查法搜索乌鲁木齐市某社区老年人,开展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由社区医生、护理人员负责签名调查,按照既定名单签发调查问卷,并用电脑按编号录入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逻辑性和数据性。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测评该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评分,其中口腔健康状况良好:90分以上,一般:80~90分,存在问题:70~80分,差:70分以下。

1.3调查工具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口腔调查问卷标准,调查内容包括口腔清洁知识、体检知识、疾病状态,以及口腔疾病治疗方法。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结果

2.1乌鲁木齐市某社区中老年人口腔健康总体情况调查过程中,146例老年人患口腔疾病93例,患病率为63.69%,补牙49例,补牙率为33.56%。其中,128例老年人有龋齿,患龋率为87.67%,龋齿数目从1~6个不等,平均龋齿数为(1.82±1.03)个,人均失牙数为(2.08±1.08)个,见表1。

2.2社区中老年人口腔健康行为及疾病就诊情况本组研究中,乌鲁木齐市某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其口腔健康行为水平、能力迥异。其中,能掌握正确刷牙方法的78(53.42%)例,了解口腔疾病知识的46(31.51%)例,常做口腔护理的12(8.22%)例,有口腔疾病预防意识的24(16.44%)例。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的口腔健康行为侧重点不同,见表2。

3讨论

本组研究证明,乌鲁木齐市某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基本状况一般,龋齿、补牙、刷牙行为规范度、口腔疾病预防意识能力等都存在诸多缺陷、问题。146例研究者中,口腔健康行为情况、水平是按照年龄段变化的,年龄越小的老年人接受口腔疾病知识、掌握口腔行为规范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综合数据内容,笔者总结了几点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行为的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3.1地域文化差异乌鲁木齐市地区偏僻、文化、生活水平远不及发达城市,尤其是当地的老年人,他们没有接受过现代化的口腔健康教育,不仅无法获取相关行为规范、口腔疾病知识,固有的地域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口腔健康行为在乌鲁木齐地区老年人中间有效传播。

3.2老年人对口腔健康不重视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会忽视口腔健康,即便患有口腔疾病,老年人也会当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忽视。上述错误观点、观念,会严重影响老年人对口腔健康的重视心态。

3.3基础医疗服务能力差综上分析,乌鲁木齐市某社区老年人口腔健康行为、疾病状态代表了大多数偏远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低下、低能的现实问题,要想改善老年人的口腔行为,必须针对客观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①加强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扩大普及范围,以乌鲁木齐市为示范中心,以社区医院为单位,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邀请广大老年人参与,以综合提高社区老年人对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②突出口腔疾病预防意识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向老年人客观解释、直观反映口腔疾病的影响力,让老年人对其"敬畏"、"重视",只有这样,老年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重视口腔疾病预防(刷牙、口腔护理、疾病就诊)等工作;③完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让社区医院拥有医疗服务自主性和功能性,鼓励社区医院深入社区,主动找到有口腔疾病或存在疾病隐患的老年人,以"上门服务"、"电话咨询"、"意见反馈"等形式,给予该社区老年人以全方位的口腔医疗服务,从而杜绝口腔疾病问题发生。总而言之,老年人的口腔健康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工作工程来支撑、实现,无论是在基础医疗服务中,还是日常健康教育,都应将口腔健康等相关性问题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田雯,马敏,张莹,等.银川市3808名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调查[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3,23(10):659-661,665.

口腔健康教育方案篇9

关键词全口义齿修复健康教育

牙列缺失是口腔修复中的常见疾病,它影响患者的美观、发音、咀嚼功能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全口义齿修复成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诊疗和保健措施。但是全口义齿的修复效果不仅与患者的口腔条件和医师、技师的制作技术有重要关系,还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医患之间的理解和配合有很大关系[1]。尤其是患者的心理因素与全口义齿的满意度有密切关系。

临床资料

我院口腔特诊室通过对不同情况的全口义齿修复病人66例,其中男30例,女36例,年龄29~76岁,实施口腔健康宣教,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健康教育方法

通过患者初诊时与主管医师的交谈,了解患者修复的具体要求,对修复体的期望以及患者身体状况、口腔条件,对其做出全面评估,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己拟定的治疗方案、步骤及注意事项,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包括:口腔内条件的准备,疗程及经济上的准备等。我们宣教的主要目的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修复治疗的大致过程及其必要性,消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以最佳情绪接受治疗[2]。

全口义齿修复的过程中,教会病人取印模时如何配合可以减轻不适感,比如指导病人在印模前练习用鼻深吸气、口哈气、头微低,减轻印模时会厌反射,预防呕吐;告知患者在印模过程中如有不适则举左手示意,不能随意讲话及转动头部,以免印模材料松动移位,影响印模精确度,导致二次咬模。

义齿戴入后要指导病人对全口义齿的使用和保养。⑴示范教育:初戴时病人往往不会装戴全口义齿,在讲解义齿如何装戴的同时还示范给病人看几次,直到病人熟练掌握为止。咬合、发音和咀嚼是全口义齿初戴病人健康教育的重内容,要详细讲解并示范。要反复指导病人做正确咬合练习,以纠正病人因牙列缺损而养成的不良咬合习惯。针对义齿的清洁保护问题,还向病人示范如何护理义齿,嘱病人晚上休息前取下义齿,用牙膏将义齿刷洗干净,在凉水中浸泡,切忌用热水或消毒水浸泡。在刷洗义齿时,必须使用软毛牙刷,切勿用力过重,以免过度磨损义齿。

⑵心理教育:通过耐心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说明全口义齿的性能和特点,鼓励患者树立信心,不要轻易放弃,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向病人说明戴用全口义齿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全口义齿修复老年人居多,因此需充分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要维护老年人的尊严,耐心倾听他们的讲诉,充分理解他们的要求,义齿戴入后,详细询问患者感受,做好心理安慰。

复诊指导:初戴义齿时会有异物感、口水多、恶心、发音不清等现象,这是因为义齿的存在,改变了口内空间与舌活动的空间,以及患者对义齿的敏感所致[3]。通过坚持戴用,可以逐渐习惯,不需要做特别处理。义齿戴用后的复诊指征是局部黏膜压痛和义齿掉落。如果压痛明显甚至黏膜溃烂,应及时复诊,但就诊前义齿要坚持戴1~2天,这样医生可以通过口腔黏膜上的压痕来修改义齿的相应部位。并发放“全口义齿修复健康教育”给病人及家属,减少了复诊次数。

讨论

通过对66例全口义齿修复病人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全口义齿修复的概念、修复过程、初戴义齿后易出现的并发症等都有了较详细的了解,掌握了正确的咬合动作,义齿的清洁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并发症的机会,对自己的全口义齿能佩戴应用自如。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患者的评价是医疗质量的最终评定,全口义齿的修复效果不但取决于患者的口腔条件和医师、技师的制作技术,还包括修复前的健康教育和修复后的指导,我们应主动有计划地系统全面地围绕患者修复过程及修复后可能产生的误解、缺乏信心等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全口义齿的认知有正确的态度,能够积极配合,尽快适应义齿,学会使用义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翁世勤,陈征,柯翔康.心理治疗对全口义齿修复效果的影响[J].口腔医学,2001,21(1):39-40.

口腔健康教育方案篇10

关键词:口腔医学;长学制;教学过程;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229-02

口腔医学专业长学制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我国口腔医学教育从追求数量到提高质量的转变,应该也必然成为我国未来医学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国内口腔医学教育的领头羊之一,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从2001年开始试办七年制口腔医学教育,招生规模为每年约30名。2004年开始招收八年制,每年招收10名左右。至2009年共招收七年制179名,八年制共59人,已毕业两届七年制共57名。口腔医学长学制学生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学制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淘汰激烈、自我定位不明等,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惑和冲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在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多维推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口腔医学长学制教学过程。

1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压缩学分,减轻课业负担

传统口腔医学教学内容繁冗,包括通识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疲于应付,学习和考试压力大,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通过修订培养方案,以疾病、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体系,口腔医学专业长学制培养总学分由原来的216.5学分整合压缩为183学分,加了大选修学分比重,丰富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和学分减少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用于娱乐和休息,而是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寻求个性发展,或进行业余科研、或选修兴趣课程、或参与学生社团、或参加文体活动,使其更加全面的发展,课业压力的分散和排解对对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积极地反作用。

2专业向基础渗透,基础向临床延伸,明确精英人才定位

武汉大学目前对长学制办学还处于摸索阶段,在长学制招生、培养方式、学生工作管理、学籍管理、分流淘汰、学生待遇、毕业就业等诸多方面尚未形成完善固定的制度和政策,造成长学制学生难以对自身准确定位,思想迷茫,易产生焦躁和懈怠情绪,个别学生甚至由于目标的缺失不思进取。为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学院从长学制新生入学就通过“新生见面会”、“教学指导日”、“口腔展系列讲座”等活动灌输“七年(八年)一贯,精英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正确定位。积极与学校沟通解决长学制培养相关问题,长学制从入学到毕业的一系列问题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解决了长学制学生的后顾之忧。并通过与五年制不同的课程设计突出一贯培养特色。在第二学期开设《口腔医学导论》,并组织学生利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暑假两次进入临床,第一轮学习接诊艺术,以“志愿者”形式护理病房病人,第二轮在不同的临床科室进行轮换见习。在专业学习阶段注重基础,将前期基础课程分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课程的高级阶段调整至专业学习阶段学习,使得基础课的学习贯穿始终。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开展科学研究,对交叉学科和基础学科的问题进行相关课程的选修和相关书籍的阅读,实现知识融通,打开医学教育的快速通道。这种与本科不同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校和学院对长学制重视和期望,而自我的精英定位是长学制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最大动力。

3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医学院校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因此为了增强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学院利用多种形式和机制相互配合,搭建长学制口腔医学生教育的人文教育平台,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精神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人文关怀,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1)开设人文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行为社会科学、伦理学课程,注重学生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法律、心理、伦理教育,引导学生从疾病认识升华到对生命的尊重。(2)营造人文氛围: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在武汉大学本部度过大学阶段的第一学年,充分领略百年名校的人文魅力。学院也通过强化图书馆建设和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培育长学制学生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塑造良好的心理特征提供最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4推行pBL教学模式,培养沟通技巧和自主学习能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和人沟通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条件之一,而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主体性和互动性,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提高自信心。学院依据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和本院教学实际,在口腔医学专业长学制教学中进行多学科的pBL教学模式。pBL教学以小组为形式,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大家一起讨论学习,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意见,提倡辩论,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倡导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主动更新、全面发展,每位同学都有发言机会,小组成员自评、他评、互评贯穿于教学始终。每个病例都会重新随机分组,使学生感受不同学习气氛。pBL教学的施行对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自学能力、团队精神及协作技能效果显著。

5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

长学制学生学习时间长达七年或八年,长期处于学校这一相对单纯的环境中,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导致其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产生了距离,而这种落差正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培养基。学院建立了“实验室-医院-社区-社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借助湖北省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口腔分中心、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Hope基金会”合作创立的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社区口腔预防保健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广泛的口腔健康义诊和口腔健康宣教,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教会了他们把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结合起来看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学生献身口腔医疗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服务的综合素质,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口腔医学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职业技能的掌握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教育”二字还有更丰富的意蕴,即对学生整个身心的全面滋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口腔医学教育更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学制无论如何改革,培育拥有健全人格、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口腔医疗工作者,都应是所有口腔医学高等院校的终极追求。

参考文献

[1]边专,台保军,樊明文,黄翠,宋光泰.构建立体化培养体系,培育高质量口腔医学人才[J].口腔医学研究,2008,(24).

[2]金敏,吴李鸣.加强长学制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医学与社会,2008,(8).

[3]孙燕鸣,周庆环,石淑宵.长学制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初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