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读书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9:15

艺术读书笔记篇1

从教三十多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这成了长时间来的不解之迷。

寒假中学习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有关书籍,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自己几年的教育生涯,深感惭愧和内疚。“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疑问。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过去几年的教学生活中,多为一点论,把后进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师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对着干,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师生关系也有很大改善,与学生的友谊加深了。

艺术读书笔记篇2

今年5月初的一天,在广东省府大院一座普通的办公大楼里,笔者有幸见到一位不普通的丹青好手,他就是省政府法制办行政复议处处长林炎章。目睹其高原、潮州古城风情山水画和系列国画,耳闻其从政经历和“涂鸦”感悟,他的才情着实让我对“卧虎藏龙精英荟萃”之说深信不疑。

林炎章的办公室不大,十几平方上下,窗明几净,环境幽雅。一进门,8幅斗方国画齐刷刷地挂在左右两壁洁白的墙上。当你入座靠右墙根的皮沙发中,对面左边墙上4幅风格迥异、意蕴深远、栩栩如生的国画定然吸引眼球。你或许会像本人一样,在发出“这几幅画不错,虚实结合,线条分明,内敛,豪放,富有张力,有收藏价值”之类啧啧赞叹声后,满以为主人是位名画收藏爱好者呢。可是,近观画作落款,你会油然惊诧:林炎章竟是这些画的作者!

据介绍,林炎章钟情书画艺术,自幼放飞着当画家的梦,却没有读过半天科班美术专业。但是,天赋、学养与阅历,有时可以成就一个真正的画家。童年的他,生长在古城潮州一条深巷,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潮州,唐宋遗风耳濡目染,韩江两岸明秀山川的陶冶,潜移默化着一个少年的艺术梦。儿时的他经常趴在地上拣瓦片当画笔就地涂鸦,花鸟虫鱼活灵活现;稍后听说古城东门外有个叫韩师的学校(即今韩山师院)有图音专业,他无缘求学却常偷偷钻到课室窗口入神听课,节假日他自带画具撬开图音室破木窗八内作静物写生,贝多芬、高尔基、大卫等经典石膏像不知临摹过多少次,零碎地打下了一些素描基础。中学毕业后他凭此“手艺”竟然顺利考入当时知名的潮州彩瓷厂,干体力活兼当艺徒,使其艺术天赋开始得到启蒙。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林炎章被华中师范大学录取。毕业后分配到暨南大学当老师,后调进广东省直机关,三十出头便主持省政府办公厅行政复议处的工作,并出版一本行政法学著作获省法学成果奖。1995年,他任林芝地区研究室主任、地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99年又服从组织安排到粤东揭阳市,任揭东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8年余。

从沿海到高原、从边疆到基层,跨地区、跨行业、多岗位的阅历,个人的性情与书画作品受到清澈的江水溪流、磅礴厚重、大块面大色调的山石所潜移默化,显得霸气与豪气,而圣地拉萨,心中的布达拉宫赋予了林炎章新的生命精神。深厚的功力、博学的才识、灵动的感悟融化为艺术创作的精神风貌,作品洒脱大气,行笔奔放,积墨厚重,直抒胸臆,给人荡气回肠之震撼。作品里透露出的一种沧桑美,道劲美,凝重美让人感动和震撼。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名国家部长,省委书记、省长接见过他、欣赏收藏其作品。

笔者业余也喜欢书画艺术,研读过不少书画作品,与当今美术界名流并不陌生。细读林炎章画作,我的第一感觉是,他大气洒脱中传导着一种个人阅历中的野性和精神。其实,他非学院派画家,也未师从哪位大师类什么风格却能自成一格。用他的话讲,“如果说有从师,那就是师法自然。”他认为,画画、写字、作文、做人,精神重于形式。就画画来说,他不主张单纯追求构图,笔墨或色彩形式;而主张多点生活历练,将自然与生活的感受提升为认识并通过作品传导这种精神。不然,那作品就缺乏灵魂,只能形似而神不似。

“时下有的人作品画得有点像齐白石或黄宾虹风格,还喜不自胜,我觉得这是很可悲的,师古人,像古人,那自己又在哪里呢……”和有着与普通人不一般人生经历的林炎章聊天,简直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心灵之旅,他不经意间冒出的一串串连珠妙语,使人备受启迪和鼓舞。他是我省首批干部,三年的边疆锤炼,造就了他博大的胸怀,他宠辱不惊、富贵不淫的品格尤其令人敬佩。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他博学多才,还能书会吟,其散文集《感受》一书,也令人读后为之感动。

读林炎章的作品,总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一种积极上扬的人生精神和张力,一种对生命对大自然的解读方式,从他恣意挥洒的笔墨和淡雅色彩中,可以成为一种激发人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力量。他的创作思路极为广阔,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皆活龙活现。我最爱读他的水墨、西部山水及水墨潮州系列。他写,更是身怀绝技。梅兰菊竹,古文人称之为“四君子”,古今名家写梅兰竹菊蜚声者不计其数,如关山月写梅,刘昌潮写竹,唯写得精神和张力者不为多见。林炎章的用笔奔放有力,枝叶枯瘦如铁,写出菊之经霜愈见顽强的生命精神。他的千姿百态,笔墨承传吴昌硕之传统,用自己的阅历学养抒发于笔端,见之于笔墨,迄今读雅俗诸家中,我认为他的系列最能体现菊之神韵,称之独树一帜也不为过的。

身为公务员并担任领导职务的林炎章日常工作忙碌自不待言,但他用别人应酬和打麻将的时间,埋头他钟情的国画艺术,并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端的是现代官场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当然,这与他丰富曲折的人生阅历,天赋与勤奋,与孜孜不倦地坚持画画的习惯分不开。

作为一名业余书画家,早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其艺术专著,举办过个展,作品入选省市展,广东电视台及南方诸媒体多次报道,2007年作品初次参加广东银通多家拍卖行的秋拍,一炮打响,其作品受到市场追捧,成为广东秋拍的一种引人注目的市场现象。

艺术读书笔记篇3

我读过席小平先生不少作品,感触最深的是,他内在的艺术气质和对文学的钟爱以及对艺术独到的鉴赏和解读能力。《翰墨情缘》是他即将出版的一部美术、书画品评、鉴赏、鉴定的新著,是他多年来对文化艺术研究的成果,是他对艺术哲学、书画艺术理论的创作和建树,是他对中国古代和现当代名家、名画研究、品读和鉴赏体验的结晶。该作再现了席小平作为作家、美术评论家对中国画怀有的那份特有的痴情,和其迷恋于美术书画艺术的审美与创作的那份童真。

仔细赏读这一部由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二百多篇作品组成的艺术专著,在欣赏这些艺术美文、艺术论点及画作,品读画家本人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席小平先生是用了大量的笔墨抒感,享受再创作的快乐的。这些文章和文字本身除了有丰富的内涵外,在语言方面还具有独到的“内美”,从而为枯燥平庸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文明社会应有的风雅情趣;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学识的充实。通过文章、文字,可以以思想阅人、阅画,从而获得哲思和美感的享受,引发读者对历史和艺术的联想。

席小平先生通过他的《翰墨情缘》,带给读者以明净、跃动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让无可触摸的激情即艺术的内涵化为了通俗,抽象的理论释为了易感。他品画、读画、赏画、写画、抒情,以真诚、专业和艺术的独到视角与古道、古人、古画沟通、对话、交流,以真情实感与画家、赏家、理论家、读者交心、交谈、畅想,将文章描写与渲染得真切、理性、诗意、生动。那些名家画作在他的描述和品评中栩栩如生,折射出了席小平先生对艺术鉴赏的格调、境界、品味和他生命体验的烙印。他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情感真挚,纯真恬静,学术性强,意味深长。寥寥数笔,腕运情真,笔展心画,便能将一个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的场景在其作品中荡涤一新,从而给人留下一片清纯而非凡的意境,为人留下一个无比美好和想象的空间。可见,他的文章,既是写实的,也是写意的,既有丰富的内涵思想,语言和文字间又充满了空灵和诗意。

席小平先生以品画、读画来发掘其画家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画家的人品来研究其画品。在他这部近五十万字的著作中,细致地阐述了书画与精神、书画与人品、书画与心源、书画与诗情、书画与自然、书画与收藏、书画与鉴赏、书画与经典、书画与古今、书画与名家、书画与情致等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丰富内容,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可谓无比丰富,可谓非同一般。其中有剖析、有鉴赏、有思辩、有建树、有描述、有抒情,加之作家将他的文学情愫和对生活的热情融入其中的散文作品,两者融会,相得益彰,从而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作家的学识修养、品位格调与艺术情操。

更为重要的是,席小平先生在研究古今名家书画的同时,更注重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鉴赏方法,注重艺术知识与普及和运用的关系。在这诸多方面,在其许多文章中,均倾注了他长期以来对绘画艺术的理解认识与经验积累,以及他的美学观点、艺术追求、艺术建树和生活态度。

阅读和鉴赏,对于作家和评论家来说,无疑既是一门功课,又是一种享受;无疑,这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力,美学专业知识,天才欣赏的体验,勤奋钻研,一丝不苟,无私为艺术献身的文化精神。席小平先生对他笔下的古今名家、名作,做了精心的点评――旁征博引、抚今追昔,得其神韵、汲其精髓,每每形象生动而富有哲理。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鉴赏理论和富有物色的鉴赏风格,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诗一样美妙的鉴赏语言。这同时也体现了席小平先生的夙愿与追求。最近,他曾在写给笔者的信中这样说:“接近退休之时,有一个艺术总结和交待,或者叫一种新的开始或新的追求,是我创作出版《翰墨情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艺术而作,为朋友而作,为读者和广大书画艺术鉴赏者而作;为艺术而动情,为朋友而动情,为读者和鉴赏者动情;艺术是缘,翰墨是缘,朋友是缘;帮助朋友,为朋友的艺术,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而无私奉献,乃《翰墨情缘》的潜在主题精神,乃我为人、为艺的一生重要追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不同于一些作家、评论家、鉴赏艺术家的‘分水岭’。”

以我的理解,这也正是席小平先生在读人、品画、鉴赏,剖析、书写名家、名作时,对艺术规律的理解和见识:“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流派也在不断涌现,这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这些,形成了他本次创作的理论基础,而“能否在继承中反叛传统”,或许这也正是席小平先生未来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新的话题吧。

记得席小平先生在他的另一部美术评论专著《岁月如歌》“走近孔维克”的文章中曾经写到:“画家的笔墨就像一盏盏高悬的明灯,它不仅仅照亮了画家、艺术家艺术创作的道路,而且照亮和折射出画家、艺术家人生的经历和感悟,而就在这背后,则是画家艺术家的气质、品格和修养。”借用席小平先生自己的这一段话,我敢坦言,作为作家、评论艺术家,他不仅有良好的美术书画理论修养,美术书画鉴赏知识修养,美术书画鉴定知识,而且我知道,他很年轻时就是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的重要领导,全国性的重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中国收藏家协会的常务理事、顾问,具有正高职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人文大学的终生教授和美术学院的教授,他又写得一手非常优美的好散文。他的这些阅历和艺术实践,在作家圈里,特别是中高层官员中是较少的。这是他独有的文化精神财富,也是他今天能够成为鉴定家,能够为鉴赏书写专著的重要原因。

当然,从气质上说,席小平先生属于大气磅礴且又富有灵气的那一类,但他绝然和江南的那种杏花春雨的灵秀不同,在他的作品中往往会有一种凝重和遐思,有一种宏大和苍凉之美。或简练奔放的笔触,或精巧深刻的构思,或清新明快的文笔,即使是描写妙龄美女的形象,也没有那种浅薄的笑意,而每每是一种脱俗的矜持和优雅,从而体现出一种丰富内涵和雅逸的格调,透射出一种书卷气、文人气,这或许与他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文学素养有关吧。

《翰墨情缘》,显然是一部精美的兼文学和艺术、美术、书画欣赏和书画鉴赏、鉴定为一体的专业书、工具书、文学艺术的书,是一本可读的好书。作为师妹和文友,我为席小平先生这一新的建树和成就而高兴、而祝贺。

2011年初夏于季景・沁园

艺术读书笔记篇4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充分体现了作为爸爸对儿子的心意。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傅雷家书1至16章读书笔记800字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这是一部充满了父爱与谆谆教诲的教育的书信集.在这部作品中,傅雷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关爱儿子的父亲,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也作为一个'过来人'的长辈,对儿子即将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做推测,更作为一个指路人,为儿子设计好应对即将到来的事的办法,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也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理智的分析,帮助儿子吸取经验,让他引以为戒.

这是一部很好的艺术学徒修养作品,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极为渊博的知识.即使儿子远在千里之外,正在准备一场极为重要的音乐演出,而他却好象在对待即将赴考的孩子一样,殷切的关注着他的没一个举动,设身处地的预想他要在去的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好应该如何去应对,傅雷在这儿所透露出来的,不仅仅是他高深的艺术造诣,更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应有的关爱.

1955年1月16日的那封家书,是写在儿子成功之时,作者的儿子在那时刚刚取得了音乐会的成功,边寄了一封家书给父亲,傅雷在受到家书的时候,一方面为儿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真心的为儿子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不忘告诫儿子,不要为胜利而冲昏了头脑,要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傅雷对儿子的祝福,表现了他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但他在祝福儿子的同时也不忘教育儿子,却体现了他最为一个长辈对晚辈的严厉要求.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事业却是无限的,通过亲生儿女,来延续希望,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是一项为人父母所应尽的义务.从傅雷的行为中,也不难看出,他是一个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在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对世界负责任的.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4《傅雷家书》,翻译家傅雷与儿子傅聪的信。在这里,傅雷和夫人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傅聪的关心和爱。傅雷父子像朋友般亲密一起讨论音乐和艺术,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在傅聪陷入低谷时,傅雷和夫人给了他无限鼓励。

傅雷在与儿子写信时毫不吝啬自己的语言,把想说的都说出来,非常详细。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说到,自己把他当成讨论音乐、艺术的好对象。所以他们之间才会无话不说吧。还有一封信中写道:“和你的话是说不完的。”这样的关系多么令人羡慕。

大概在每封信里,傅雷都会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想念吧不用管其他,只和儿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也不用遮遮掩掩的.。在这本书里能看到浓浓的父母爱。能培养出大钢琴家,跟傅雷家优越的条件想必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跟家教也有关系。在那个年代下,他们家的条件和教育都是属于顶尖了吧。不过,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才使得傅聪童年生活枯燥无味,只能一直练琴而不能像其他小孩那样快乐地玩耍嬉闹。虽然童年的不幸造就了未来的成就。傅雷家的教育虽严,但不死板。比如,在弹钢琴上,傅雷很支持傅聪尽情发挥,还和他一起讨论。这说明傅雷是尊重孩子的,而不是让孩子只许规规矩矩听他的话。傅雷的教育方式值得每一个家庭学习、借鉴。

这本书能让人融入其中,感受到傅雷家的气氛。傅雷与儿子常常写信,这样远在他乡的傅聪能时刻感受到父母的爱,能轻松一些。可以看出,傅雷与傅聪都对音乐有着强烈的爱好,因为他们信中关于音乐的事占了很大一部分。这更使得他们间有话题可聊,有说不完的话,感情更深。又有多少人,跟父母没有话题聊,与父母日渐疏远,直到父母离开才追悔。

《傅雷家书》肯定不会是普通人家所能及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都是有知识的人。朱梅馥活到老学到老,坚持努力学英语。这个家真是充满了文艺气息呢。

《傅雷家书》,更希望能在这样的家中生活了。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5假如我有傅雷这样的父亲,我在各个方面,都将受到十分严厉的教育。我将会在这些教育下渐渐成长,或走上不正之路,或走上正确的道路。

假如我有傅雷这样的父亲,从一出生,我将会受到史上最严厉的教育。首先,他将会教给我做人的基本道理。可能我将会厌烦这种不断灌鸡汤的教育,但到后期我将因他的啰嗦,觉得习以为常。即使我不再听从,但通过他的反复提醒强调,知识将会潜移默化的转移到我身上。因此如果我有傅雷这样的父亲,做人的道理,将会变得更容易掌握。

假如我有傅雷这样的父亲,在我青少年时,我将会受到浓厚的文化熏陶。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对于艺术,他有着独特的见解。而我将会在他的熏陶下,学习各种文化艺术。他也将会以他最严厉的方式,监督我的学习。他还会与我一起探讨文学之美,欣赏艺术之宝。在他营造出的高压环境下,我将无比辛苦,可能会放弃、崩溃,也有可能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成长。

假如有傅雷这样的父亲,在我成为一个青年,可以独自出行时,他将会狠下心来让我走,但又会时常与我写信,保持联系,关心我的各个方面。他有时候会写一封长信,与我交谈文学艺术的观点;有时也会写一些短信,提醒我平日里该注意哪些事情。虽然在我小时候,他对我十分严厉,但我出国在外时,他也心软了,心中常常流露着一言难尽的思念之情。他在信中常常提醒我、警示我、鼓励我各个方面。通过这些信,即使我在外,也能听着父亲的劝告,我会小心行事,成就自己的不凡。但他这样做这也有风险:如果我在外放飞自己,不听他的劝告,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假如我有傅雷这样的父亲,我将会受到他给我各方面教育、压力。这样做可能会使我承受不住,走向歪门邪路。但我相信我会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做到最好。

艺术读书笔记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类教材书籍设计

中图分类号:12C0539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1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高等人才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在不断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的背景下,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在数量上也与日俱增,而发行高校教材的数量也剧增,艺术类教材在以前发行量甚少,而在今天则成为畅销书籍。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加之近年来出版发行体制逐渐开放,使艺术类高校教材纷纷出版。成套出版是此类书籍的特征,但从书籍设计水平来看,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鱼目混杂则是编写内容呈现的状况。笔者在一些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在设计高等院校艺术类教材书籍方面的现状。

一当代艺术类教材书籍在设计上具备的特点

1数量繁多,分类清晰

在国民经济持续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需求艺术人才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据相关统计得知,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目前在全国已有1000多所,每年拥有10多万毕业生;同时由于频繁地进行国内外艺术交流,加之引进“艺术设计”理念,出版商不断地努力,高校艺术类教材呈现出版发行数量猛增的现象,使我国艺术类图书市场掀起新热潮。绘画和美工以及音乐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艺术类教材的简单划分,而现在的划分标准是以专业和课程为依据进行的细分,包括国和油,以及视传和工业造型等等,所开设的艺术类专业课程其相对的教材几乎都能找到。图书出版市场以满足高校教育资源为落脚点,两者形成的密切合作,推动了教材以大量的套书形式出现,甚至多达30多本分册的套书都可见。

2观念不断探索创新

图书出版市场密切配合高校教育资源,两者形成的合作使教材的总体水平被极大地提高。高等院校艺术课程精选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其中名师设计一教学创新思维教材的编著者,就是对国内外设计动向极为熟悉的先锋者,他们常年行走在国内外,在领悟设计和培养人才方面,其认知和经验极为深刻和丰富,这是该系列教材水平提高的密切相关因素。就近十年的艺术类教材来看,教材书籍的开本和印刷工艺等等方面相比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籍在设计上进步较大,采用普通纸,在印刷印制上运用宋体、黑体的黑白字,且图例很少,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艺术类教材的大多特征。而层出不穷的应用纸张和各种印刷工艺则是近几年艺术类教材出版的特点,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艺术设计专业是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约60m空白区在版心与裁切边缘被留出来。在大面积文字的页面中留出这种留白,读者的视觉效果就会既透气又舒适,这样学生在理论知识记录时就会减轻不适心理与抵触情绪,便于学生对课堂笔记和学习心得的记录,与中国课堂教学的“国情”相吻合,在特殊情况下这个空白区可以以版心区被“征用”,一些图例偶尔出现在正文中,从而把一点趣味性增添在空白区域。同时编著者非常关注教材内容与设计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如由彭晓辉主编的《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一书,是在2006年9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印刷出版,彼时“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刚刚闭幕,其招贴就被使用在书中图例上,著者更新速率之快可见一斑。

3采用新的印刷材料和工艺

我国加入wto后,降低了关税,而且降低了纸张等印刷原材料价格,这样就创造便利条件使我国书籍设计使用的印刷材料和先进工艺更加丰富。体现艺术专业特色的艺术类教材属于学术书籍,其学术观念鲜明,因此在书籍的设计上,积极地应用了更多的材料和印刷工艺。而改革开放初,采用普通纸,印刷运用黑白凹凸版为我国书籍设计状况,现在的教材种纸和特种印刷工艺已经被大量使用,印刷方式也实现了相辅相成。如《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程》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LJV印刷和圆形裁切工艺就被使用在封面设计上,封底粘贴的防伪标签运用了激光防伪技术。《图案设计》由乌红芳和赵宏斌编著,出版商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银色专色印刷就被运用在封面。

4重视图形和色彩的应用

(1)使用图形

以图案或插图或图片作为图形。近几年在艺术类教材中图形元素的大量使用,不仅对版面具有装饰和协调功能,同时还使书的阅读趣味性被进一步的增加。例如《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是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排列竖线和颜色特异方法被设计者使用在底边距上。以发挥装饰和引导标题的作用,设计页眉页脚的也主要是出自这两个作用。很多教材的页眉页脚的标识形象都以文字图形化或结合图形与文字方式来表达,具有统一书籍风格的重要作用。

(2)使用色彩和留白手法

运用特种纸张和先进印刷技术能够从色彩上增进图片和插画的表现力,因此艺术类教材往往对彩色印刷进行大量采用,同时在书籍设计中使用色块有利于烘托书籍内容的风格气氛,对版面构成发挥协调作用。还是以《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来看―下,210mm×285mm为该书籍设计运用的单页净尺寸,在整本书的设计中把橙黄底色大量使用,其面积为185mm×265mm,从而发挥了版心和对全书色调的铺就作用。

二当代艺术类教材书籍设计的不足之处

1出版发行过于急功近利

一些教材为达到对书籍出版商业利润的追求,实现学术价值,在内容和设计上往往存在大尺度抄袭现象,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具有过多的汇编辑录,很少有创新实用著作。一少部分出版物还处于同一水平抄来抄去的状态。往往从原始社会岩洞“涂鸦”开始说起艺术史论,以“兔儿为记”的针铺子开始广告招贴,出版社发行教材如果具有越来越高的雷同程度,就意味着具有越严重的社会资源的浪费现象存在。有的出版商往往以经济利益的追求为目标,把几个讲师随便招集来,以摘录截取的方式完成一套教材,而在出版发行时却以专家学者的名义,在内容上具有较高的雷同度,设计工作也不尽人意。

2往往忽视印刷工艺

书籍在印刷上应充分的考虑教材类型与印刷工艺相适合,但在我国现代书籍设计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应以书籍精神为指导,根据内容确定材料,为内容的表达服务。材料与内容达到相适宜,材料的优良功能就能够充分的被彰显。为书写课堂笔记提供便利也是教材书籍应当遵循的原则。然而很多艺术类教材为了使印刷效果更好,市场发行量更高,往往选用铜版纸。其实铜版纸表面光滑对书写不利,而就我国课堂理论教学来看,对学生的课堂笔记依赖程度较大,因此合理选用纸张,对于书籍设计而言,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

3需要进一步更新书籍设计观念

充分的重视结合书籍信息和版式设计环节是提高我国艺术类高校书籍设计水平的关键。就国内书籍设计资讯方面来看,与国际接轨已经基本实现,但一些设计师还不具备正确处理国外设计思想的功夫,不能合理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为己所用。另外设计师的设计审美感远远落后于国外水平,在书籍设计制作上,国外设计师极为专业,就德国人来说,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仔细研究纸张刺激视觉的程度,人眼感觉油墨的效果,字号的大小选择,就某种意义而言,这种活动近似于科学活动。相比之下中国的书籍设计师观念就较为淡薄。

三就艺术类教材书籍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结合以上几点分析的不足之处,笔者把以下几点建议提出以期能够不断改进,达到进一步的提高设计水平的目的。

1注重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出版商的急功近利不仅把我国文化产业的浮躁突出的表现出来,而且对于中国设计师的职业责任感也是很重要的考验。教材传达给读者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这一点在艺术类教材的设计上尤其表现突出。赵健书籍设计师认为,设计师承担着对社会民众审美趣味引领职责,具有培养社会民众审美水平的责任。因此,设计师应以设计为手段,为人们更好地对生活进行理解提供帮助,从而能够使人们在对待人和社会以及自然实现平等。因此说容纳于教材中的这种审美趣味应充分的发挥增进读者艺术修养的功能,甚至可能成为某项设计工程决策者未来决策拍板的积极推动力量。可见,教材的编写和设计所发挥的社会效应极大,因此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笔者认为把培养设计师社会责任感作为重点来抓,密切关系到出版行业急功近利现象的改变。同时,在宏观调控上还需要加强,以严格的审查监督体系为手段对印刷出版业的虚假现象进行监察,从而使高校教材的出版步入健康良好的发展轨道。

2明确教材的属性和使用群体的使用习惯

利用图形和文字,把学术思想体系呈现给读者,为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上提供便利,这是书籍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所在。但由于受众群体不同、使用习惯不同,对于这些因素书籍设计师应充分的考虑,考虑面向不同群体,实现有效的传达信息,增进读者的阅读的便捷性。例如设计艺术类教材时,在选用字距和字体以及图片的位置等等因素上,应以师生教与学过程提供使用与阅读的便利为出发点进行考虑。因此,书籍设计师应具备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的能力,从而对不同书籍使用群体进行了解,掌握他们的不同习惯。

艺术读书笔记篇6

滁州,是安徽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一个城市。据载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南谯州为滁州,是滁州之名始见于史籍之发端。提起滁州,脑际中的琅邪山之醉翁亭、欧阳修之《醉翁亭记》等便浮现出来。

初中时,我学习《醉翁亭记》后,念念不忘要去滁州凭吊一代文豪欧阳修,终于在1985年青年节前夕,我作为团书记提出建议并带队游览了此地。

临行前,如父亲般局领导叮嘱道:“小柴,你们出去千万要注意安全,另外你喜欢艺术,那里有欧阳修的文,坡的书法,好好地看看。”那句话如暖流至今还在心里流淌着。

26年前的那天清晨,还带有几分凉意,大客车载着风华正茂的我们去了那里……26年后,2011年元月5日正午,寒意袭来,我独自一人漫步在通往琅邪山的柏油路上,寻觅着当年的足迹。路南,修竹翠绿,直插云霄;路北,不知名的树,如火烤般焦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阵阵沙沙作响,那响声伴着我沉稳的脚步,朝“醉翁亭”方向走去……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其旨意看似闲适的,然而恰有着淡淡的忧伤。欧阳修,这位大文豪如果不被贬到这块土地上,安徽又哪里会有这一处人文景观呢?

迈步走向“二贤堂”,驻足于刻有篆书的“醉翁亭”巨石旁,石头依旧,经历了数十年风雨侵蚀,好似衣裙多了一摺又一摺,也好像如斧劈一刀又一刀,几许沧桑写在心头。而“醉翁亭”三字也依旧,绿色斑驳的篆书,其线条仍然没有失去圆浑和酣畅,因为念旧,我再次定格于此,留下一个记忆。停留在这个亭子间,品读其文章、回味其书法艺术,然而沉浮宦海的欧阳修在他的《读书乐》里恰也流露出这样的心态:“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窥探出欧阳公的心境,与其说书法给了他以修心养性,不如说是他对人生的透彻领悟……

转于廊间,出售纪念品处摆放着的淡蓝色封面印有《摩崖石刻》的一摞册子,引起了我的注意,随即翻阅起来,霉气烘然。然而,滁州石刻的拓片结集,其资料弥足珍贵。而给我印象深刻的多是山东邹山的摩崖石刻,比如佛教经典《金刚经》就镌刻在巨大的摩崖上,质朴苍茫之气,弥漫在齐鲁大地之间,又谁能想在滁州这块土地上,就在琅邪山上,对多达300多块从唐代至民国的文人墨客留下的、久藏于丛树杂草之中与山巅断崖之上的摩崖石刻,其书法艺术同样散发着山野之香,沁人心脾。

沿着指示牌,于灰砖花窗下,又缓缓地迈上似乎是当年欧阳修走过的地方,墙壁间,寻觅到了册子里的原碑,浓浓颜味的《晁端彦记游题刻》、明朝沈思孝撰写的浓浓颜体《解酲阁记》,依然是宽博弘张;有着《圣教序》浓浓笔意的《张鹏翮题碑》,其文隽永,加之刻工精湛,文学与书法艺术相得益彰,令人赞叹不已,而碑园里文徵明、张瑞图、董其昌等留下的碑刻《醉翁亭记》,又让人赞不绝口……

此时天空澄清,我徜徉于这块天地间,磊磊落落的山石与叮咚叮咚的涧水相融一体,抬头望着通向天宇的大树,婀娜的亭子,层层叠叠的灰瓦,历经岁月的石碑,斑斑驳驳的碑文,冥冥之中遐思悠悠……好像理解了先哲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是天道,什么是精神的逍遥,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哲理。坡书写下的《醉翁亭记》,顿挫之间的笔法,其书法神韵飘逸,其笔下文章的意义可能也在于此吧?

又一头扎进了郭沫若题写的“欧阳修纪念馆”,纪念馆里幅幅油画,展现了一代大文豪的艺术才干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屡被罢职贬官的欧阳修仍不改对文学艺术的传播,《丰乐亭记》播撒着他对老百姓的爱,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与民同乐的思想,又让后人看到了他爱民思想的另一面。

因为欧阳修,中国有了“天下第一亭”,因为有“天下第一亭”,后人在“天下第一亭”凭吊欧阳修……

26年来的回味,醉翁亭依旧,山还是那座山,只是山上的树春天绿来冬天枯;水还是那个水,春天溶来冬又冰;石头还是那个石头,只是多了几许相思。

26年前读欧文苏字,还没有真正读懂,而今再次踏上这里,如果有点理解的话,那可能是先哲们的文学思想和书法艺术里折射出他们的淡泊宁静,致虚极,守静笃的最高境界的反映。

艺术读书笔记篇7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请您阅读。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1《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用书信的形式给儿子讲述自己的经历并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虽然家书是无声的,但却满满地承载者父母对孩子们浓浓的爱意。

这一封封饱含着爱的书信,有许许多多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让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时送来的鼓励:“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磨难确实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圆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会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见,勇于面对挫折,正视现实是十分重要的。

和田一夫曾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八佰伴的总裁,然而他在72岁时。突然遭到了致命是打击——他苦心经营的集团倒闭了。一夜之间,他从一个国际知名的企业家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许多人以为他将从此一蹶不振,潦倒众生,但出人意料的,他很快调整心态,又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挑战过去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办起一家举世闻名的网络咨询公司。勇于正视现实,面对挫折使他再次东方再起!

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我曾经在考试中,排名一落千丈。父母的指责,同学的讽笑使我变得胆小。我多次想要逃避它,想把它从我的记忆里抹去,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怎么做都没法把它抹去。这时我便想起傅雷先生的这句话与和田一夫的故事,我开始尝试正视它,并想办法解决它。吸取前车之鉴,调整心态,在紧接着的考试中我再次排上了前30.渐渐地我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对待各种挫折。磨难,挫折使一个曾经胆小,经不起打击的自己锐变成坚强的自己。我感激挫折,我相信只要正视现实,也许挫折不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醒格和升华!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多么令人深刻的一句话呐。它像暗谷里的指路灯,帮助我通向光明,让我明白: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2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充斥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关爱及严格要求,洋溢着浓浓的父子情深。它让我感觉像戏曲那样给人以脱俗的氛围和无穷的回味。

傅雷把教育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责任,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升到这种境界,但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但父亲对我的成绩并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问人处事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父亲常常给我讲起以前的故事,虽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亲苦苦婆心的教诲,但是我知道父亲只是想让我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父亲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但是父亲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我这个年龄没有经历过的。所以我知道,现在应该好好听取父亲的教诲并且深深的记住,身体力行的去实现。

他虽然不是像傅雷一样伟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学习的人。

父亲,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伟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3合上《傅雷家书》,轻轻地呼出一口气。蓦然想起老师在教《傅雷家书两则》时,自己很懵懂地阅读,然后分段及抄笔记。过后,我并没有很深的感悟。今时今日,我把《傅雷家书》认真地读完后,才发现它所蕴藏的魅力。也许,那个时候的我,真的太小了,很多东西都不懂。

年少的我,不懂得父爱的可贵,也不晓得父母对我的在乎。直到现在,我背井离乡,远在他方,倍偿世间辛酸苦辣时,才发现家是最温暖的港湾而父母对自己的爱原来是如此地深且珍贵无比!

有一回,我寄了一封家书回去。我的心里有些紧张,不晓得父母收到我的信后,会怎样呢,会不会怪我写得不好呢?后来,母亲来电话,说收到我寄回的家书,并说他们的心里很高兴。母亲还说,你写的信很感人,你爸看完后,一个大男人居然被你这个死丫头给弄哭了。母亲还说了好多好多关心我的话,还带着一点祈求语气问我,有空时可不可以多写点书信回来,你爸你妈都不会上网不会发短信也不会上你们口中所说的QQ?电话的这头,我说没问题。放下电话时,眼泪在眼眶里一点点打转。心里总觉得对父母的亏欠,实在是太多了。我没想到,短短的一封家书,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原来,子女在父母的心中,是占了那么大的地位。原来,父母想要的不多,只是,我还没注意到。爸爸妈妈,我想你们!

《傅雷家书》让我明白到,亲情,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伟大的。我想象不出,当傅雷夫妇决定离开人世时,他们的内心该是多么悲痛呀。尤其是让傅雷夫妇割舍亲情而远去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时,他们是否在一瞬间痛得撕心裂肺呢?而我,只能深深叹息一声,深感世道的不公。

曾经年少不懂父母对自己的爱,如今成年要懂得珍惜与把握。孝顺父母,珍惜亲情,从小事做起,更从心灵出发。能够和父母一起朝夕相处,伴他们左右,伺奉他们,那是,一种无言地温馨与幸福,更是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4“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现在,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但是我知道,父亲仍是很爱我的,只是没有时间。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5与大多数父亲不同,傅雷的大儿子傅聪,向他的父亲一样选择了艺术这条路。文艺是条羊肠小道,不好走。可傅雷父子竟然双双在这条小路上走出精彩。并且获得极大的共鸣。他们的关系由父子变成朋友,再到两个惺惺相惜艺术家。如果说傅雷凭借的是时代造人,在那个**的年代抓住“天时”,经受磨砺之后,终见光辉。那傅聪这个伟大的音乐家。

可完完全全依靠“人和”。有那样一位知性的父亲,不成功怎么说得过去呢?“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一位老人竟然能如此客观清晰的看待艺术,丝毫没有迂腐偏见,这样的老人,即使在所谓“新社会”的今天也是凤毛麟角。可在那个年代,傅雷的艺术修养达到如此境界,不得不令人为之赞叹。

傅雷的视角是从国际出发的,这与傅雷多国游历是密不可分的。这提醒着我们现在很多人记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条祖训。“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有阅历礼自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什么阅历、城府的话,是永远不会成熟的。

傅雷夫妇在浩劫中遭受身体与精神的蹂躏,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3日晨在家中双双自杀而亡。在傅雷夫妇留下的遗书中,注明自己的后事交由妻子朱梅馥的胞兄处理,并将事项一一列出,其中还包含保姆的生活费与他们夫妇的火葬费,傅雷夫妇不畏死亡,而世人为他们的遭遇深感惋惜。傅雷夫妇生前所留下宝贵的书信,不仅影响了傅聪的一生,更是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我想,不论我们处于哪个时代,这些都是我们最该珍惜和挽留的精神财富。

傅家雷书读书笔记600字6这是《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家书是家人之间所通的书信,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读过《傅雷家书》后,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艺术读书笔记篇8

丰子恺

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

一九七五年,丰子恺先生在上海走完了他艰难曲折而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倏忽间,已整整四十年矣。我亦算众多“丰迷”之一,这些年来,心中总有一个丰子恺情结不能释怀。从心仪其漫画书始,爱屋及乌,亦常去书店购得各种子恺书,直到捧回七厚册的《丰子恺文集》。子恺曾说,爱读我书之人,不会不是个好人。我爱读子恺,当然应做个好人。及至爱上淘旧书,在旧书摊寻寻觅觅中,便就多了一个选题。照理说,子恺先生的民国版旧著,不会太难找。因为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绘画、写作外,还有音乐、翻译等。亦因为他的书寓哲思于平易之中,内容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明朗,印数均不少,有的一印再印,达一二十版之多。然果真寻找起来,却不易得矣。

漫画是子恺先生一生的艺术追求,成绩最为卓著,影响亦最为深广。在民国年间,他出版的漫画专著达三十多种。而时下若想以合适的书价淘得一册子恺漫画类民国版本,简直是“额骨头碰到天花板”。几年中,我惟一淘得的一册漫画,竟成了我的珍爱。此书得自我常去的新文化旧书店。也许因书品不甚理想,定价十分低廉,对我来说,乃是一次大大的“拣漏”。由开明书局印行,从初版至民国三十八年的十年间,此书已印了十三版,少说也有一二万册。这些漫画,均是丰子恺居杭州期间所作,画稿被同乡带到上海南市印刷。抗战初期,南市遭到轰炸,全部画稿化为灰烬。后子恺转居汉口,因时在广州的钱君所约,又行重画,不意发表两幅后,广州亦遭轰炸,续画之事又搁浅。待子恺转至宜山浙江大学,始有闲暇重作,“不旬日而稿已全部复活,可见炮火只能毁吾之稿,不能夺吾之志”。子恺还坚信:“全民抗战正在促吾民族之觉悟与深省。将来的中国,当不复有阿Q及产生阿Q的环境”。了解了《漫画阿Q正传》的创作经历及丰子恺的创作意图,再一页页玩味图文并茂的斯书,顿觉文稿与漫画互为衬托,相得益彰,读来兴趣陡增。

漫画而外,子恺的散文创作亦别具一格,在民国时先后出版了《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率真集》等七、八部专集,而以《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最为著名。后一种我曾在文庙旧书摊遇见,因品相不佳而未贸然收入,后托书友留意,终于在福州路上海旧书店觅得一册,为开明书店版,民国三十六年四月八版,从初版以后的十年中,此书印了八版,足见此书受读者的喜爱程度。与《缘缘堂随笔》相比,其篇目、版式、写作风格,均一脉相承。此书亦收文二十篇,封面设计素朴,上部有以龙的形状组成的汉画石像,显得古色古香,丰子恺毛笔题写的书名,竖排在右端,灵动而流畅。

首篇《物语》,作者以“缘缘堂主人”自称,说“晴爽的五月的清晨,缘缘堂主人早起,饮清水一大杯,燃土耳其卷烟一支,走近堂楼窗际,凭栏闲眺庭中的景物”,由此一路写去。集中不少篇什,皆由缘缘堂内的一草一木,或极目所观,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从养了两个多月的水仙花,想到它经历三次遭遇,而终于活出生机来,感慨“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生机》)。解放后,丰子恺继续写了大量散文随笔,曾亲手编定《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然而这些讴歌人性和大自然的佳作,与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是多么相悖。子恺生前终于未能亲见这些集子的出版,给老人留下太多遗憾,亦给后人留下诸多沉重的思考。长期以来,子恺的文名为画名所掩。他的笔下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真挚而富人情味。郁达夫曾对子恺散文评价甚高,说道“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的画笔之上”。

在漫画与文学创作外,子恺还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在他读师范学校时,其国画与音乐课老师正是学问渊博的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先生,由于李叔同上音乐课比其它课更为严肃,使子恺深受影响。以后,他毕业后当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所以,民国期间关于音乐的书籍,子恺亦出版了十余种,我手头得到两种:《音乐入门》《中文名作五十曲》。由于《音乐入门》与子恺先生其他的音乐书如《音乐的常识》《音乐初步》《开明音乐讲义》等,都是传授音乐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因其可读性特强,从民国十五年起,二十年间持续印刷,已达二十三版。内容分上编“音乐入门”,中编“乐谱的读法”,下编“唱奏法入门”。而《中文名作五十曲》,亦是印数不少的册子。丰子恺从小喜欢音乐,他就“把平日里咏唱而憧憬的歌曲收集起来”,因为“现在中国还没有为少年少女们备一册较好的唱歌书,这册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相信它总能润泽几个青年的心灵,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灵曾被润泽过”。这是子恺先生编选此书的初衷,要用音乐来感化心灵。当然,子恺先生的旧著我所得并非仅此几种,尚有《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译作《初恋》等,已转赠子恺女儿丰一吟老师。我一直以为,旧书的作用是用来写作研究参考的,或赠予与旧书有关联的师友,这是旧书最好的归宿。

是的,子恺先生是我国文化界难得的艺术之子,他所涉又颇多建树,硕果殷实。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领域,子恺是无可替代的,是惟一的,永恒的。

丰一吟

难以定位的文化老人

暇时,我亦常去看望已逾八六高龄的丰一吟老师。因为交通方便,上一辆公交车,没乘几站路,就能直达丰老师家。亦常常想,她该属哪种类型的专门家呢?实在不易概括。

出生于一九二九年的丰一吟,少时因患副伤寒病,中学念到初一就不得不辍学了。父亲丰子恺想,小女总得有一技之长,将来能自食其力、服务社会。一九四三年,刚从重庆迁回杭州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的父亲,就把女儿送进这所学校,开始学习应用美术。这多少含有父亲希望女儿以后接他的班,从事艺术工作的心愿。五年后,丰一吟从艺专毕业,在随父亲游历台湾、厦门后,全家定居上海。她同时在正行女中、怀远中学和乐华小学几所学校担任图画老师。她学的是美术,从事的是教育,合起来应称美术教育工作者,这可算是她人生路上第一个专业角色。但是,她不喜欢这个工作。一则因为学校不重视,以为上图画课等同于让学生休息白相;二则老师要板书,美术老师除了板书,还要在黑板上画图示范,好让学生跟着临摹,那可是即兴创作。她不擅此活,只得回家求父亲预先给她画好,第二天带到学校,用两枚图钉钉在黑板上,让学生照样画瓢。这种方法,她自己也觉得有点弄虚作假,不可久为。也许,在学校黑板前吸进太多粉笔灰,不久她就患了肺结核。这种病,现在算不得什么,已不大听说。但在那个年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既怕传染又难治愈,弄不好还会丢了性命。由此,只好辞去教职,专心养疴。

亦是怜惜小女,已从事俄文翻译的父亲,竭力鼓励女儿学俄文。父亲在翻译时,让她坐在旁边,零距离言传身教。我曾见到一张父女合影的旧照片,文字标注的即是“父亲教我学翻译”。此外,父亲还让她先后进入上海俄文专修学校和中苏友协俄文夜校进修,进行强化训练。一段时间下来,她的俄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快独立翻译出版了《俄罗斯艺术家回忆录》一书。一九五三年,丰子恺好友钱君创办万叶书店,请她去当编辑,主要是在美术、音乐图书出版前作校对或抄谱。这一年,由钱仁康编曲的《钢琴小曲集》在万叶书店出版,版权页上印着“写谱者丰一吟”。王伯敏在《构图法讲话》一书的“写在后面”中说:“最后得谢谢为本书附录翻译的丰一吟同志,使本书得以充实”。这篇两万多字的附录,就是她翻译苏联作者尤昂的长文《论绘画的构图》。也是在这一年,丰一吟与父亲丰子恺合译的《中小学图画教学法》和《音乐的基本知识》,均由万叶书店出版,这是父女俩合作翻译的最初成果。之后,她又分别与其他翻译家合译了《素描初步》《我为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所作的插图》等专著。一九五五年,丰子恺早年的译著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繁忙的父亲无暇顾及,信任地让小女代为通校,并撰写序言,深得父亲赞赏。

丰子恺说过,搞翻译,最难的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初试牛刀后,丰一吟于一九五九年翻译出版了苏联作家尹・伏塞沃洛斯基所著的儿童文学作品《乡村小队》。此书当年八月初版,到十二月已连印三次,可见深受读者欢迎。译者在《前言》中说:“小说里的主角是一个男孩子,叫做谢明・布琼尼,原是苏联的元帅,这篇小说里所讲的,就是这位元帅童年时代的事。小朋友读了这本书,就知道布琼尼元帅原来从小就是一个坚强勇敢、不屈不挠而刻苦耐劳的人。所以他长大起来能够建立伟大的功勋,为人民带来无量的幸福”。这部小说感动和激励了我国一代读者。

对于翻译,丰一吟老师曾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她说:我觉得搞翻译是对路了。因为有原作者在前面掌舵,我这译者只要划桨就可以了。这样说来,应该称她为翻译家。后来被吸收进了上海编译所,“”后转入上海译文出版社,专事翻译和外文编辑工作,进而成为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她累计译校外国文学艺术作品达三百多万字,可谓成果丰硕。

事物发展犹如人生轨迹,并不以固定的逻辑连贯而去。也许因为承继父亲更多的基因,对父亲有着更深的情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丰一吟调入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开始专门研究丰子恺的生平与创作。她遍觅博采,广泛收集父亲诸多史料,那怕一张小纸片、一句话,都不放过,视为珍宝。先后撰写出版了《丰子恺传》《梦回缘缘堂》《我和爸爸丰子恺》等六七种关于父亲的文学传记专著,以及无以数计的回忆文章。由此加入了上海市作家协会,还担任多地丰子恺研究会名誉会长。称她为传记文学作家,当是名至实归。她不无感慨地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早知道如今要成为一个专业的丰子恺研究者,趁父亲在世时,就抓紧时机向他学习了解种种情况,该有多好!我写他的传记时,就不必东查西问,寻根究底,像考古一样辛苦了。”在延续父辈文脉,传承父辈精神上,她的成绩是最为突出的。

可是,丰子恺老先生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实在太丰富了。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翻译、艺术理论,丰老还是著名漫画家、书法家。丰一吟研究丰子恺,不能不融入父亲的书画世界。她除了为父亲编文集外,还为父亲编漫画集,编书法集。这样的研究工作,一直到她一九八八年退休仍无止境。为了满足数以万计的丰子恺艺术爱好者之爱好,为了那些执著而热忱的“丰迷们”需求,她不得不提起毛笔,临摹起父亲的人物、风景漫画,书写独一无二的“丰体书法”。一旦开笔,就欲罢不能,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正符合她自己所说“只会临摹,不会创作”的性格。这颇具子恺神韵的字画,如她不署“丰一吟画”或“丰一吟书”的话,堪可乱真哪!这样的字画,她已记不清为多少人写了多少张,画了多少幅啊!这其实都是研究丰子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还应邀把个人书画展从大陆一直开到香港,还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大大弘扬了丰氏艺术所饱含的丰富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她被上海文史研究馆聘为馆员,并任上海书画名人后裔联谊会理事。现在,她每天写字画画不辍,常有应接不暇之虞。她没有书画家的头衔,却比不少书画家的名气还大哪!

艺术读书笔记篇9

桂志仁(以下简称桂):我出生在北京,父亲当时是中国民航局首都机场建港工程处的工程技术负责人。小时候我跟着父母居住在机场附近,接触飞机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是我与航空最初的缘分。我从小即爱好阅读科普类课外书,身为技术人员的父亲,经常买一些诸如《飞机是怎样飞的》、《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籍,对我了解飞机很有帮助。应该说,对航空的热爱与自小的生活经历和家庭的熏陶分不开。

记:后来的工作经历对于绘制航空钢笔画有什么帮助?

桂:1962年,随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搬到山东。我1975年参加工作,在一家为海军做配套设备的工厂里从事技术工作。主要内容就是画图纸。当时不具备现在的条件,没有电脑辅助,所有工作都要用手工完成。这段经历使我对机械的工作原理、构造、投影等有了深入了解,为我后来绘制现代科技题材的钢笔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工作期间,我还通过自学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这两方面缺一不可,都是我后来进行航空钢笔画创作的重要条件。

记:为什么会选择钢笔画这一画种?

桂:谈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介绍下钢笔画的历史。20世纪初西方的文化和书刊进入中国时将钢笔画这种艺术形式带到我国。著名的建筑师梁思成、杨庭宝等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用钢笔作画表现建筑艺术形式。后来钢笔画较多地用于商业插图和连环画创作。近年钢笔画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很多建筑师、工业技术设计师、工艺美术师和专业画家都不断有优秀的钢笔画作品出现,钢笔画越来越多得到应用和普及。我之所以钟情于钢笔画,一是因为这种画法表现风格特别细致,非常适合表现现代工业的产物,如航空器、舰船等。可以把对象的金属质感、色彩对比体现得非常强烈。二是钢笔的表现方式灵活,相比水墨、水彩等所需的准备工作和绘画材料都较少,比较方便。我绘制航空钢笔画的历史应该追溯到198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交通工具参考资料》中,收录了我绘制的一些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舰船等。

记:钢笔画的特点何在?

桂:与油画、国画、水彩画、版画相比,钢笔画具有不同的神韵。它不需过多考虑色调的影响,而是重点关注光线的表现,并用线条或点的技法来表现被绘物体或环境。成千上万个线条或点,通过艺术家之手疏密不同地在纸上完美勾勒出各种背景下、各种光线条件下飞机的不同“神态”和细节,向人们展示了钢笔画作为绘画艺术的无限可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线条和点是钢笔画艺术的灵魂。一幅钢笔画,不论它的画幅大小,表现的是什么样的题材,都只能用线或点来表现,正是这种方式表现出钢笔画的绘画格调丰富、细腻。

记:绘制钢笔画的过程如何?

桂:绘制钢笔画常用的工具就是市场上常见的日常书写自来水笔、绘图用针管笔,还有各种签字笔、美工笔。这种画法对纸张的要求并不高,一般来说坚韧、挺拔、吸水性强的纸为宜,纸面不要太光滑。至于画纸的大小,则要根据想要表现的题材来决定。画较为简单的内容时,我一般选用a4大小的画纸。如果是经验丰富的画家,有较强的画作控制能力,可以选用大幅画纸绘制复杂、宏大的场面。画之前先在脑海里构思,形成思路后用铅笔起稿,借助直尺等辅助工具勾画线条,即算完成基本工作。上色时可以用水彩、水粉等,但我个人更偏爱彩色铅笔。最后检查一下有无疏漏。但必须提醒的是作者要对绘画对象有全面的认识,例如画航空钢笔画,就必须对飞行器的型号、尺寸、涂装、投影等进行仔细研究,否则将贻笑大方。

记:怎样才能做出好的航空钢笔画?

桂:钢笔画的技法只有简单的线条和点,且大部分钢笔画是黑白对比的色彩,越是用简单的手法表现飞机强烈的金属感、在天空中的翱翔、风驰电掣的姿态,越要靠作者深厚的基本功和反复实践。绘画前一定要注意飞机的构图,也就是每架飞机在画面的位置和姿态,这一点就不能仅参照飞机照片来进行创作。从哪个角度对飞机进行投影,对画好一幅航空画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做详细的考证和研究。

不同效果的环境衬托对表现飞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不论是空中还是地面,飞机周围的环境都可能非常复杂,或许是连绵的云,或者是起伏的山。环境的处理手法同样也非常重要。一定要让环境和飞机很好地融为一体。我捐赠给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座机伊尔-14的画作采用瑰丽的霞光烘托,为全画增加了革命性色彩,寄托了人们对革命领袖的缅怀之情。如果是晴空万里就显得过于平淡。因此在绘画时,也不必完全照搬照片、资料,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航空钢笔画更好地展现所想表现的主题。

记:航空钢笔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

桂:与西方相比,国内钢笔画一直没有广泛流行起来。前有些小人书用钢笔绘制插图,但期间出现了断档。这两年使用钢笔绘画的人越来越多,但与水粉、水墨等绘画形式相比,还是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据我所知,全国范围内的钢笔画家约有千余人。但是在这之中,大部分人主要绘制山水、人物、风光,画机械的很少,特别航空航海题材。我国这两年科技进步迅猛,艺术方面表现科技进步的专业题材也应该随之相应增多,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这与我国当下的国情不吻合,反过来也不利于这些高科技的推广。相关的部门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努力。

记:能否分析下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航空绘画是一门非常严格的艺术,仅靠掌握一点钢笔画技法而不注重航空深层次的东西是不行的。钢笔航空画艺术家要有扎实的航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工业机械常识,懂得每架飞机的结构和每架飞机后深层的背景故事。有些人学习美术数年,但是对航空不了解,还是没法创作精确的航空画。国内关于现代工业的知识普及率非常低,不仅相关题材的绘画作品少,其他文学作品中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其次,这与国内流行的美术观念有一定关系。可能一副水粉、水墨画可以售出很高的价格,但是一副创作精良的钢笔画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这一定程度影响了创作的积极性。

记:近期有什么创作计划?

桂:最近,将出版我酝酿多年的《京韵·北京风光》和《船舶的历史》等钢笔画集,同时还将继续航空、航海、建筑题材钢笔画的创作。如果有机会,我非常想创作中国航空历史的连环绘画,选择航空史上有意义的人物、事件,用钢笔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我比较感兴趣的有冯如、王柱等。希望能用这种方式推广航空知识,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记:对中国航空钢笔画的发展有什么寄语?

艺术读书笔记篇10

近日,在山东省苍山县宣传部领导的引荐下,本刊记者采访了苍山县文化馆馆长、书画院院长江福礼。江福礼看上去是个安静的人,言语不多,让人想起“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在他明亮而略带苍茫的眼睛背后似大海般辽阔而宁静。每个人都有选择艺术的自由,但成就一个艺术家却有诸多因素,命运的跌荡起伏、大喜大悲,没有扭转江福礼对绘画艺术的痴心,反而成就了他深刻敏锐的思想。

在现代画史上,中国画最突出的成就,主要不在山水花鸟,而在人物,特别是水墨写意人物画。江福礼早年便对这相对比较晚熟的画种情有独钟。他的人物画,在控制中有潇洒,在飞动中有严谨,成功之作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且笔墨浓厚、意境灵动。

访谈中,记者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既有平常心又富英雄气的画家,喜欢上了这个偏于性情、注重灵感神韵的画家。如果说他的才华横溢与坚忍不拔一直被人们所称道,那么此刻更让记者感动的便是他关于用画笔思考的睿智和敢于用画笔冲决浅薄时风的勇气。他的人物画中以古典人物居多,人物不求细部刻画,神游于物象之外,廖廖数笔,神气迥现。画中着笔疏朗轻松而率意,用墨豪放却不粗疏,但每幅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融入了他独特的思考和深深的感情。毫无疑问,传统的笔墨,到了江福礼笔下活力顿生,灵性顿现。他的古典水墨人物画是以诗性的表现与性情的抒发为落点,性灵与个性给了他精神的自由,使他的艺术成为具有较高品味的文本。

人物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神自形来,形为神先。没有形,神又从何谈起?因此,掌握造型规律,提升造型能力,是一个优秀画家必备的基本功。其实任何高明的传统艺术,都不是情绪的发泄,直白的叙说,而是通过涵养性情,净化心灵,使真情实感升华为审美理想和精神境界。前辈美学家宗白华早已指出:“(中国画)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在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为了在人物画中引入这一境界,江福礼走访河山,深入溪涧,观日出,绘日落,进丛林,踏草原。在与最平凡最普通的老孺的接触中,感受他们的生存状态,悟解他们的内心精神,在这些宁静、单纯、质朴、有追求、富活力的人群中,发现他们淡泊而积极,平凡而不平庸的生活态度。在与最原始的自然风景的亲密接触中,体味大地山河的静穆崇高以及幽远空灵、虚无缥缈、绝尽烟尘的意境。这种直接来自原生态生活的深切体味,成为他创作淡而有味作品的源头活水。江福礼的水墨人物画,尽管有的只画人物,有的略微点景,但他善于将自己回味无穷的审美感情投射到天人合一的宁静含蓄光明悠远的境界中去,从而使他的水墨人物画形神并至,笔境兼夺。人物形象化入了氤氲的自然,神韵生动;笔墨似行云流水,潇洒奔放;意境似陶渊明的诗篇,淡远空明。

采访过程中,记者有幸拜读了江馆长的作品,他的每幅作品都正应了那句老话“读画如读人”。驻足在他的画前,记者一站便是半个小时,他所传达的意境瞬间便可击入观者的心灵,接着无限扩展,如临其境。他笔下的人物或深沉忧郁、或淡泊悲戚……,但每一幅作品都能让读者走进人物的心灵,让读者的胸口泛起深深的感动和微微的疼。就如同走进画家的心灵,他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更让人肃然起敬。

付出终有回报。江福礼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作品、他的学生和他的笔友遍布大江南北,其中他的一幅人物画作品被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入选。作品的入选,既提升了临沂苍山的文化品位,又彰显了书圣、智圣、荀子文化之乡的魅力,同时又推动了老区文化市场的培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每年一届的书圣文化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