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8:07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1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2

韩国高校没有如我国高校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普通高校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及教材,但这并不说明韩国高校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韩国高校在伦理、道德、政治等文科课程开设方面非常丰富,这些课程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韩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首尔大学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

首尔大学是韩国著名的一所公立大学,在韩国高校中排第一,在亚洲大学中排名榜第六,世界第63,全校有冠岳、莲建等2个校区,设有16个单科学院及研究生院、3个专科研究所(专修研究生院)、93个研究中心及支援单位。首尔大学校建校以来,一直领导着各学术界的发展,并培养出了一批社会各界领导人物,享有“韩民族最高学府之称”。2006年首尔大学校迎来了建校60周年,学校为发展成为以研究为中心的大学,颁布了长期发展计划,又制定了21世纪中长期发展计划并正在推进中。现在正在履行以集中培养高等人才为目标的“头脑韩国21工程”,为培养出有竞争力的研究人员,从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而努力。

首尔大学学士毕业所必需的最低课程总学分为130学分。其中,基础课程为36学分以上,专业课程为39学分以上。其课程分为教养课程(相当于我国高校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教养课程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一般教养课三类,赋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程主要体现在教养课中的核心课和一般教养课[1]。

二、从课程设置看首尔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1.非常重视宗教与哲学教育,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韩国高校宗教课程的内容与目的在于介绍宗教知识、培养宗教价值评估能力。宗教课程本身并不属于道德教育课程,但是宗教课程担负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是德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儒家伦理教育一直是韩国道德教育的根本,但随着西方伦理观念的不断传播,韩国也存在东西方道德观念的冲突。目前,韩国试图走的是一条融合东西方道德的道路,东西方宗教课程在不同高等院校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是,“各所高校在宗教道德课程设置理念和两类宗教课程道德教育的功能方面仍然是有差异的。各高校宗教课程设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从自身的传统和性质出发,比如高丽大学更侧重于东方宗教教育,致力于对中国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研究,大致定位在东亚文化圈;而梨花女子大学则明显偏重于西方基督教教育,汉阳大学则是两者均有所侧重。”[2]首尔大学则在核心教养课中开设了东西方宗教智慧、现代宗教与文化、伊斯兰文明与世界史、圣经与基督教文化理解、宗教象征的理解等五门宗教课程,一般教养课中则开设了宗教学概论、宗教与文化、人与宗教、宗教与艺术、世界宗教入门、善与宗教修行、现代文化与基督教、佛教哲学、道教哲学等九门课程,这些课程涉及世界的各大主要宗教,注重宗教与其他方面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理解,以发展学生的宗教价值评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和伦理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韩国高校普遍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哲学教育,首尔大学在一般教养课中开设了32门哲学相关课程[3],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首尔大学注重哲学与宗教、哲学与文学、哲学与历史、哲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让学生用大视野人生意义与价值进行审视。

2.非常重视历史、法治教育,注重学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锻造。韩国高校历史、法律教育课程十分丰富,目的是锻造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尔大学开设了多样的历史必修和选修课程,如核心教养课中所开设的韩国史评论、东亚国家间韩国古代史论争、历史与历史再现以及一般教养课所开设的32门历史类课程[4]。学校在注重世界历史介绍的同时,非常注重本国历史的挖掘。

韩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法律课程自然成了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韩国高校,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比历史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尔大学核心教养课开设了社会与法、女性与法、市场经济与法民主、公民与宪法,一般教养课中开设的法学概论、法与伦理等法律课程。注重法治教育与各科专业教育结合,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人文伦理和社会法制观念。通过法制教育,让大学生自觉守法、增强国家认同感,提高使命感。

3.非常重视语言教育,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韩国高校普遍重视外语学习,大量的外语课程出现在韩国高校公共课程当中。首尔大学开设了包括韩语在内的17种语言课,共计77门。重视国语学习,外语教育以中文和英文为主,另外开设有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日语、阿拉伯语、印度语、斯瓦希里语、马来语、蒙古语等多种外语[4],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的在于培育符合全球化要求的现代人才,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和国际视野的打造。语言本身只是交流的工具,但是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却能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培养精通听说读写能力和外语语法的现代韩国国民,使他们成为新千年内有创造力和高素质的领导人”[2],这正是韩国政府和大学所期望的目标。

三、首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设对我们的启示

首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与我国普通高校有着相似之处,如重视历史教育等。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透过首尔大学,我们不难发现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方式隐性化。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首尔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历史、宗教、哲学、语言等课程进行,重视这些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多样化。不管是宗教,还是哲学、语言,首尔大学都开设有丰富的必修、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笔者认为,这些特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注重与本国国情相结合。韩国高校课程设置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重视儒家传统文化和本国国情,同时注重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快,脱离形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丧失目标,参与社会实践就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实践过程的锤炼。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继续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正确方向。纵观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文化入侵。在这方面苏联、东欧的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韩国非常重视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教育对象生活在现实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也必须调动一切因素,一切手段,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和大众传媒,注重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学生们在良好的大小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和民族认同感。

3.加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韩国人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在高校普遍推崇儒家思想。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儒家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于“道德教化”,这是在国家主导下的全社会的教育行为,是培育民族精神和良好社会风气的根本环节。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加强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如何将挖掘和利用文化传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符合本国需要的人才,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从韩国的做法中获得参考点。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3

1.学校重视程度不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承担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们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这种培养目标的驱使下,有的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思政课课时缩水、教师不专业、学生忙应付的局面。

2.课程设置长短不一

在我国,一般的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学生在校的前两年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不少学校为保证专业课的学习时限,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一些公共课学时往往被刻意压缩。如根据国家文件要求,高职院校需开设三门思政课,其中要保证每周3学时的思修课教学时数,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达到每周4学时,据相关调查,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安排思政课时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缩水。缩水后的思政课学时,同时还可能收到见习或实习的影响,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足额完成。

3.教师授课方式不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作为承担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的老师,他们是思政课堂上的主导者。为达到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特殊的育人效果,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全力打造一只既有坚定思想,又能与时俱进,既有坚实的思政理论知识、又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能把枯燥的思政课变成活泼有吸引力的课程,提高大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些课程。

4.学生学习兴趣不一

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重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们对专业课之外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兴趣,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硬着头皮上课,对一些公共课例如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思政课等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些课是在浪费学生们的精力,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同学上课不积极,没有学习兴趣,甚至逃课的现象。鉴于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要改变思政课堂上的种种弊端,就必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当前众多高校的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作为高职院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思政课,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国学术界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策略有很多,本文提出的改革策略是在通过大量的调查之后得出的结果,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摸清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情况,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我们网上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100名学生,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格,回收表格93份,回收率达到93%。通过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存在对学生状况了解少、课堂有闲暇时间、不征求学生意见、授课内容枯燥等问题,这些方面是需要我们思政教师去改进的。思政课的改革不仅是作为课堂主导的思政教师的改革,还应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思政课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加灵活,要适时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思政教育,例如,走进法院,参观革命烈士公墓、走进孤儿院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上思政课上的突出问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只有少量的17%的学生为了学习知识,只有9%的学生为了接受思想教育。由此可见,大量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目的不清楚,这也就会导致上课时教师的授课效果不明显。所以,高职院校应明确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通过第一节课来使学生们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还应该在开学之初,在校园里多多宣传思政课,为思政课走进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1.学校明确目标

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切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就也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课程目标,努力把思政课和学生们的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有重要意义的。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相挂钩,使学生们认识到职业能力卓越,但是思想不过关,用人单位也不会青睐的。例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安排实习的时候害怕吃苦、担心受累而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这明显是思想不过关的表现。目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时候重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他们在衡量人才上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无才无德的坚决不用,有才无德的限制使用,有德无才的培养使用,有德有才的大胆重用。

2.教师把握好方向

通过调查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众多的高职生对思政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丧失兴趣,改革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新的力量源泉。高职思政课想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必须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政知识的传授与育人密切结合,明确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主动征求学生们的意见,让学生把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是必要的,作为思政课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改革以往的原始课程教学方式,应该以思政课的知识系统为导向,通过灵活的课堂活动、学生机智问答、小组讨论等突出思政知识,让学生们感受到专业课外课程的吸引力。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向。在保证学习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发掘思政课的知识精髓,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建立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教育改革核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是国民意质的竞争。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有高素质的国民。而我国的国民素质并不高。就思想道德水平而言,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市场上的假日伪劣,经营活动中的坑蒙拐骗,各种刑事犯罪,损人利己不道德行为等都是我国国民思想品质素质不高的表现。所以必须要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有知识有技能的专门人才。而培养人才,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在把握人类自身命运、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方面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方面起着奠基基础的作用。所以,我国要想缩小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或者超越它们,就必须发展教育与科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口多是中国的一个特点,如果通过教育提高中国的人民素质,那么中国就会在世界竞争中占忧势。

1课程改革“应试”教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主动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取得竞争的胜利。为了取得竞争的胜利,各国都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政府都参与并领导学校教育的课程改革。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政府不但关注教育课程改革,还在政策上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并组织有关人员编制教育发展战略方案,认真组织人员编写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等。目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它们发展教育的目的,既是为了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现指导改革,用先进的课程观指导课程改革。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国外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都赋予了教育振兴国家的历史使命。

但我国教育的现状,却不能使教育完成振兴国家的历史使命,必须对我国的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包括思想政治课课程。一是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成了课程改革的大敌。知识本位主义者认为,学校教师的中心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就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这样,学校教育必然出现以书本为中心,学生必然出现死记硬背知识的现象;由于每个学科都从学科本位出发,片面强调自己施教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为自己本门学科争取过多课时比重,造成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教育、课程、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妨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二是“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应试教育”课程的功能是筛选少数的精英,学生为考试而整日学,教师为考试而整日教,使学生学习负扭过重,厌学情绪大,课程脱离社会和学生生活,使体现全面发展要求的课程方案得不到落实,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适应。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改革教育必须从改革课程抓起。教育改革必须以“育人为本”,而育人必须“以德育人”为先,以德育人是育人的根本,所以必须对思想政治课课程进行改革,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2课程改革是加入wto后对我国基础教育挑战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面临从未有过的挑战。第一,面临教育服务观念的挑战。wto成员国把教育列入开放服务的内容,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服务,一种可以交换的服务产品。这就是说,学校、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家长、学生有权选择学校、选择教育形式,学校和数师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第二,面临人才标准国际化的挑战。国际标淮人才市场要有开拓创新精神;有高尚品质和责任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健康的个性;有与人合作、协调、国际交往能力等。第三,面临教学质量的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人才需求将上升,人才的国外输出也加剧,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要求将更高。第四,面临教育市场的竞争。教育国际交流带动一些国内学生到外国求学,国外教育机构也到中国办学,外国学生到中国学习的效量也要增加,中国教育市场面临着同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这种竞争来临的同时,也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这个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落后的教育形式,使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人才标准、人才素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要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中国教育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人才质和量的需要,也才能提升中国教育在教育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5

关键词: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08-02

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质就是借助于网络教学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到底在哪几个教学环节?其教育效果依据哪些指标来评估?据了解,在高校内部,许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也没想清楚。当前,只能说我们正在尝试着进行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那么,在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专任教学队伍都在尝试的时候,我们认为,探讨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是非常及时、非常有意义的。

一、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什么能快速推广

首先,互联网作为传播载体早已风靡全球,其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更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在有意识地利用新媒体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服务,这又很有某种主动、渴望、好奇、分享、体验等意味。互联网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很难一言以蔽之,它实在是复杂的。近二十年,互联网生活的丰富性、便利性、开放性、互动性几乎重新塑造了当今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往方式。而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正是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中应运而生。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包括:第一,课堂移动化导致学习更加个体化;第二,线上课程的设计知识点化导致教学过程切片化、碎片化;第三,在结构上,线上与线下持续进行,相加成为整体。

其次,在教育领域和教育事业中,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教育方式的变革。最近几年,国际上一些名牌大学使用慕课推广优质高等教育,把名校的大量课程制作成为公开课,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免费学习、资源共享。在这个大环境和总体趋势下,我国一些大学正在开展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教育推广和教育方式变化是非常理性的行为。

再次,就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化更加适应了学生随时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学习和便捷学习的需求,比如,慕课的交互式教学平台使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填鸭”转而成为学习主体,学生之间可以一定程度地信息共享,学生还可以适当表达思想情感、彰显个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产生了新的体验和新的感受,这些感觉得到和看得见的变化使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刻板印象也有所改变。

二、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1.人文、社会科学类互联网课程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手段和资讯场所,它也是争夺人的认知的地方。这种争夺不仅仅表现在网络焦点事件层出不穷、网络娱乐泛化、网络谣言横行等表面化的恶劣现象当中,更表现在隐蔽之处。比如,从国外大学翻译过来的“网络公开课”,其中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相当一部分课程明显带有价值观渗透、政治态度转化的特征,而国内许多大学生对于国际知名大学提供的免费公开课趋之若鹜、真心向学、全面沉醉。所以,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网络传播课程,单就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来看互联网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而就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碰撞来看,互联网课堂早已成为观念秉持者、传播者竞相争夺的战场和阵地。

2.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对于建设高水平的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我们目前还在摸索,即在探索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目标,毋庸置疑是进行主导意识形态教育,传播主流价值观。当前,许多学校采用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是“线上+线下”结构,线上部分的制作由有关网站、参与教学的学校负责教学内容制作和教学资源推广。而线下,则由使用慕课的大学自行安排。从这个分工角度分析,这是“总体+局部”的结构。这个结构对于采用某个慕课平台的大学来说,教学任务的一部分由线上提供和解决,剩下的才是本校教学。所以,本校教学的工作量确实是减少了。对于一个具体使用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校,在新的模式下,怎样利用线上既有资源搭建本校的线下平台呢?而对于慕课提供者而言,怎样设计教学进程,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估?如何进行多方面的教学反馈从而改进平台现存的问题?推行慕课之后形成“线上+线下”教学过程,这时,对于将要相加的两个部分,我们的理念是“合璧”吗?还是在实际之中做成了“切块”“分而置之”,如何运作线上、线下这两个部分才能真正把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成有机的完整的一门课?在慕课的初步推广阶段,我们认为,对于以上几个关键问题还不够明确,需要长期的探索。

3.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使用感受差异较大

在我们对教学班的学生进行的访谈中,学生的使用感受差异比较大。例如一些学生认为“慕课这个形式很新鲜,这样的政治课学习起来很方便,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学生认为“自己感觉看屏幕学习不要超过半小时,时间长就很疲劳乏味,观察周围的同学似乎能够坚持看半小时的也不多,总体上比老师在课堂的讲课枯燥,没有老师讲得吸引人,还是喜欢坐教室里跟着老师学习”“如果老师留作业不是必须登录慕课网的,自己就没有兴趣主动登录了,因为没有空闲时间到网上看政治课。去慕课网学习政治课,完全是因为老师给成绩要参考登录表现,登录和在线时间稍长一点也是希望自己这门课的成绩好一些”。由此分析,慕课教学当前的设计,以及线下教学与慕课教学的“合璧”,还需要从课程设计方面进一步加强。

三、如何评估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对于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它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不是使传统教学借由慕课获得更好的发挥了?我们使用慕课开展教学,不是单纯为了教学方式的“更新换代”,许多人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慕课时代一定不能落伍,一定要跟上时代,要加快慕课化”,这种追求卓越的心态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但是现实当中,每所大学的具体情况往往差异比较大,大家都采取快跑方式进入慕课通道,其效果恐怕难以保证。

使用慕课形式作为一个理念与作为一个行动是有巨大差别的,因为慕课这个新生的事物将助推教学改革是一个理念,而我们在教学上的使用,则是在行动层面的。那么,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该如何改进?习惯于灌输教学的老师们要适应慕课教学有哪些困难,教师素养如何提升?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线上部分如何评估?在线下部分如何评估?“线上+线下”如何评估?这些问题需要有充分依据的回答,回答了这些关键问题,才好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才能更有信心地加快推广。

四、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意识形态是国内外学界、政界关注的重大领域,但是,当前急剧转型的社会生活,使党和国家遇到了多种考验,一些困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主导意识形态面临挑战。党的十以来,关于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阐述分散在多次重要讲话当中。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西方敌对势力妄图让我们变色变质,腐化了一些人迷惑了一些人,造成一些人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认识。此外,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还要针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腐朽落后的思想,这些思想在干扰我们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给我们的事业造成阻碍。来自外部的、来自历史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在一些人当中已经有了市场,在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当中也有些市场,这说明意识形态领域遇到了危机和挑战,要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的教育。

我国主导意识形态教育包括三个方面:认知解释、价值信仰,以及从理论走入人们心理的策略主张。那么,对应这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认知、信仰、实际行为上都是大有可为的。目前,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使用熏陶感染教育、角色扮演、体验教学等方法。我们把学生带到实践场所进行体验,比如到红色纪念馆参观,在学校给学生放映红片段,在课堂组织学生讲演、辩论。这些方法在慕课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运行过程中如何进行呢?我们以往的经验通过使用慕课平台布置观看相关教学内容,但有学生反馈“好多人把电脑打开,就洗衣服去啦。要不,就让宿舍同学照管,自己出去办事了。读屏学习就这样完成啦”。因此,在一部分教学内容由线上解决时,线下教学的部分就更加要有能力来完成我们预设的“加强意识形态灌输”的功能。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检验慕课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意识形态灌输的效果?目前,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在同行中交流探讨。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彭林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时代特色及其启示[J].求索,2015(12).

[2]刘宏森.转述和转化――关于当代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北京青年研究,2014(4).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6

关键词:新课标;创新教育模式;教学理念

一、高中政治课程教育模式创新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往往忽略学生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烦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教师要转化教学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抛弃教师“一口满吞”、学生“囫囵吞枣”的教学法,以启发讲解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讨论法、提问法、学生自教自讲法等。同时,积极运用教学道具和多媒体,增强教学趣味性。多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提出将五个新的教学理念与创新模式相结合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基本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高中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紧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充实教学内容,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补充这些基本点的时候,教师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枯燥的知识点结合图画和具体实例,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奠基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生活习惯,适当答疑解惑、循循诱导。高中生心智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加强思想学习十分必要。高中生生活在信息时代,各种复杂的思想都会对学生不成熟的心智产生巨大冲击,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只有紧紧结合学生成长的特点寻找适合方向,才能促进高中生的思想发展。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创新教育模式的框架。新课改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教师在加强政治方向的时候不能只用传统教条式的模式,而要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教育过程本质是“师生共鸣―发现问题―共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教师要将抽象的思想性问题变成现象性问题,带动学生去探索,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教学要以建立情境为前提,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创立情境的中心思想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收集、寻找、整理有课程内容所涵盖的背景材料,选取学生喜爱的形式,如小品、戏剧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的理念。背景材料应该以学生实际生活为立足点,选取容易理解的、直观的事物材料,从小处着眼,深入浅出。

4.教学课程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教学内容充满实践趣味性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关键。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个教学理念在于,课堂教学要采用互助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里,要与学生积极互动、互相协助。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从表现样式上看,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助,学生之间互动,单独个体与小组之间互助,小组与小组之间互助,教师与小组之间互助。“师生互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这样才能迸发出思维灵感,才能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试金石。这个理念要求构建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不是为了课程形成比较,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加进步。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忽略其选拔性,但选拔性从核心上讲就是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高其竞争意识,同时也提升教师讲课质量,优化课程教学结构。新的评价机制要从传统的纸质考试评价到多种评价方式变化。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这些评价方式有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下面具体介绍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除了用考试的形式测评学生外,还可以用专题性研究、情景测试、实验式测试、实践操作测试等形式考查学生。考试要减少选择性试题、背诵式试题的比例,增加开放性题题目,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对知识的综合性分析能力的考核,要尽量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多方面运用知识解答问题。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尽量体现出学生的健康价值观和情感观,促使学生思想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或基层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人才。由于投入不足,存在着重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的办学倾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培养高素质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促进高职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与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与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多管齐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高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总理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创业创新的根本,把大学生培养成“双创”的主力军,对于打通人才上升通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高职院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与就业、创业、创新教育结合,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高就业、创业、创新水平和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原则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自身特点,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造就和培养高素质高职毕业生。

(一)整体推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学,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原则,采取适应其特点的特殊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促进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觉悟,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造就和培养高素质高职毕业生。高素质是高等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化教学必须追求的教育目标。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以造就和培养高素质毕业生为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结合,激发大学生通过创造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更广范围内释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保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精神风貌,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培养具有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学的途径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进行专题化教学和课程化研究相统一的原则。遵从的程序和采取的手段即为专题化教学和课程化所适应的途径与方法。专题化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课题化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研究领域广泛,研究立意深刻,做到二者统一,可以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化、说教式的倾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课程化教学的总体设计

我院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过程中,从人员组成、课程设计、研究方向等方面都体现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特点。

(一)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主要依据。高职学生智能类型的特殊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样的,在智能的结构和类型方面存在有很大的区别,总体上可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不同的智能倾向,对知识的掌握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通过不同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可成为研究型、学术型、技能型不同领域的人才。高职院校技能型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高职学生智能类型的特殊性。

高职课程建设的实践。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将工学结合作为基本人才培养模式,而把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基本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必须体现高职课程建设的实践的特点,针对学生在不同教育教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有不同的特点。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总体设计。以专题为单位组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专题化教学效果改进知行统一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三)教学人员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体教师的任务,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渤海船院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建设过程中,学院领导、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是其中的主要力量和骨干,形成了院系两级书记、教授、辅导员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总体设计、人员安排之后,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听课评课等环节反复修改,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然后在全院分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学生反映强烈,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8

【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社会

1978年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不断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发展,取得了发展和突破。然而,受传统模式和当前形势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呈现出了不适宜当前形势的发展问题,需要在对过去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具体情况,不断改革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历程

1.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正轨阶段。1978年~1984年,拨乱反正,回归正轨。由于受到“”的影响和破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在经历了几年的徘徊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提到日程上来。

2.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完善阶段。1985年~1997年,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巩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中,党和国家持续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国高校普遍呈现出了稳定的局面,校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因此在高校得到了稳步的提升。

3.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发展阶段。1998年~2004年,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健康发展。党中央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连续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和通知,对高校的理论课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课程进一步细化,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各项知识,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

4.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创新阶段。2005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此时国内国际环境也日趋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前期各阶段中改革,探索,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央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在政策上得以确立,学科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迄今已形成专科、本科、二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培养体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2年,共有19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基地,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每年共招收200名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思想教育的实效性逐步得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了从重工具价值向既重工具价值更重目的价值的整合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缺乏自觉意识。多年来,我国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度关注,相关政策层出不穷,构建起了相对完备教育政策体系。但是,在现实中,一些高校领导只注重学校的社会名气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和教师身上潜在的认识问题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最终浪费了诸多的教育资源,错过了许多发展机遇。

2.缺乏整体意识。当前顾此失彼的现象仍然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只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提高。学生只学到了生硬的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取得了学科测试高分,却未能形成相关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素养。

3.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决定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从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严重问题经常就是由于在教育中出现了问题,却被主观忽视,其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在社会问题出现后,又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急于求成,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制约监督以及解决机制,使得问题的解决变得更为艰难。

4.不尊重人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培养人和发展人的一门科学,然而,在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片面的强调社会性和阶级性使得任人性的基础—人的需要、本能、欲望和冲动被否定。受政治因素影响,客观的教育被烙上了政党政治的色彩。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对政治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5.资源浪费,整合力差。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思想政治课老师和辅导员来完成,其他专业课老师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之外,对于大学生的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也仅限于有限的按部就班的课堂教育,并且相应的学时也受到其他课程的不断冲击而出现大比例现象。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越来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都是迫于国家强制性的压力,为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开设有限的教育课程。

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总结、反思以及对以后发展的思考

1.保证政治环境稳定,合理引导并保障思想政治学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稳定的政治环境能够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政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上的引导方向的一致性和支持力量的持续投入。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动荡的政治局势会导致社会的土崩瓦解,高校教育是典型的体现之一。

2.拓展政策主体,保证决策的科学有效。一方面,要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师生获得学科决策方面信息的多种渠道,保证信息的公开性;另一方面,在基层教学环节和教育政策制定环节保证参与制定政策主体的广泛性和社会性,广泛吸收专家咨询、社会团体建议、师生代表心声表达等民主意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整整能为学科建设服务,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导航。

3.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注重显性的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大学生的隐性教育,发挥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将人文关怀渗透到各类学科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其实现个人价值。

4.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进行学科知识传播的同时,注重扩大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以及对相关研究方向人才、课题的经费支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高校教育中,逐步扩大实践课程比例,是使学生从实践中领悟理论,在实践中,践行理论。

5.坚持全面、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对教育者的教育抓起,在满足他们基本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其政治素养,保持教育者的本色。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对功利性的观念和态度进行纠正,培养真正的学习意识,在学习中自觉实现内化和外化的和谐统一。

6.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应当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体系制度建设。在注重竞争发展的同时,立足长远,在实现现实利益的同时,为长远利益的实现做好筹划并付诸实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思想素质是在社会、学校、受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不断斗争中实现的。因而,从分析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可以知道,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政治环境的稳定、国家政策的支持、相关教育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高校师生具备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9

 

伴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严重加剧,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一种关系民族未来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建设融为一体。

 

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笔者就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育的开展途径。

 

1在思政课中,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系统的工程。其中,在人的思想中,价值理念直接影响人的行为。高校思政教师为了开展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应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懂得理解环境、认识环境对生存的重要性,尊重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理念、生态道德观、生态审美能力等。

 

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生态价值观教育,需要向学生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之价值观,就需要教师向学生揭示自然本身具备的价值,并且对人类索取环境、资源的行为给予科学地界定。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重树正确的生态价值理念,把自然当做人类的朋友与好伙伴,产生尊重自然的关怀之心与道德情感,形成自觉遵守自然规则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这就需要教师应教育学生形成一种不破坏花草树木、尊重自然生命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生态道德的出现,也代表人与自然建构一种平等的关系。这一种平等是不破坏、不污染自然生存环境,并承担让子孙后代享受持续生存、发展的责任。因此,教师开展的生态道德教育观,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自然存在物价值等生态道德观上,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在思政课中,丰富生态文明知识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生态教育知识比较少,教师在思政课中应丰富相应的生态知识。丰富生态文明知识,应从这几个方面开展。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以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这一课程思想教育内容方面,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对学生观念进行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引导,也能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这一课程的道德教育方面,如果对学生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对学生宣传生态伦理的道德规范,以及宣传先进的道德模范事迹,能有助于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的形成。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授法律教育部门所制定的生态环保法律,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有关的生态法制意识。

 

在思政课中丰富生态文明知识,教师也应设置独立的、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如可以专门设置一门《生态伦理学》课程,课程内容覆盖生态文明发展历程、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国内外生态问题的解决之路与现状,并向学生系统讲述生态文明知识。为了让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系统的了解,教师应仔细梳理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

 

目前,生态文明学派比较繁杂、来源众多。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有西方的生态中心主义、动物中心主义、马克思生态主义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性与继承性,在讲述古代生态文明知识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现代化转变。

 

高职院校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来开展与渗透生态文明知识。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讲述旅游知识的时候,有目的地渗透生态旅游、文明旅游方面的知识,间接地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对中文专业学生讲述专业课的时候,应讲述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知道生态文明给人类生存带来的积极意义,在更深层上思考与理解人与自然所建构的关系,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目标。

 

3创新思想政治课程生态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讲述法之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创新生态教学方法。如可以采用生态伦理两难选择教学法、生态伦理典型示范法、生态伦理互动教学法、生态环境熏陶法等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目前,在生态文明教育上,采用生态伦理“两难选择”法是最少的。

 

这一个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营造一个与生态环境与生态道德密切结合的两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生态环境道德问题展开积极思考,并探索问题所在,推动他们积极去建构一个崭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实现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化。

 

在平日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生态文明知识。如高职院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以及所在区域生态特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比如可以让学生考察林区和农村的生态资源,达到普及生态教育知识的目的。教师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上,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各个林管局、林区开展生态文明行为、生态知识宣传活动工作,达到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成因路径

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的领导之下正在逐渐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日趋完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大信息,大数据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与外国的文化、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外国文化已经开始对本国文化产生影响。那么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在面对新颖外来文化时,难免缺乏有效判断。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被重视,而且要对思政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以逐渐适应时代的变迁需要,这是思政工作的重点。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n程教学现状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都是以思想学习为主,更多的是记住老师讲的理论知识,很少会有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因为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太高,很少有学生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故而形成了思想政治课程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受重视的原因。还有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师也很难对思想政治课程加以重视,很多教师也并不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对课时的准备也不是十分充足,更多的依赖网上的资料,或者是课件。在课堂上也很少会对学生进行提问,不会要求学生对思政有什么深层次的理解,只需要单纯的完成作业,通过考试就可以。那么思政的教学工作就不可能深入进行,只能单纯的维持在表层。而且各大高校对于思想政治课时的安排也不是很多,对思政的重视程度很低,这就是思政教育面临的窘境。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问题的成因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因此成因众多,首先,学生思想觉悟不够,针对目前的教学形式上讲,仍然是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并不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们会认为这是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不需要过多的领悟,只要记住主干知识,能在进行公务员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中通过即可。基于此学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存在误区,不能对该课程教育给予高度重视,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而部分思政教师面对该现象,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放任和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形成恶性循环。这是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目前社会经济建设脱节,传统中国社会进程中,高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课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进步青年,其不仅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而且在祖国建设中有骄人的成绩。但是随着目前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渐渐脱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没有相应的实践来与之匹配,因此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经济进程的需要。

最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共产主义信仰脱节,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有着不良的导向作用,尤其表现在缺乏科学共产主义信仰的方面,不仅降低大学生对科学共产主义的忠诚度,而且阻碍“中国梦”的实现进程。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人们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信仰也越来越多,所以有些大学生信仰过于表面化,只能在表面上摇旗呐喊,缺乏信仰的力量,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强信仰教育。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路径分析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旧式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很难适应大信息、大数据时展的需要。教育与实践脱轨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也就迫在眉睫了。

首先,务必加强对学生主体的教育,应该使其树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意识,引导其明确学习思想政治的目的以及重要性,并杜绝逃课缺课的现象。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促进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其次,详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理论解释,使他们明确思政课程的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和理解,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对社会诸多客观现象有理解和正确判断。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教育使命,合理规划教学大纲,提前对课时内容进行详细了解,制定合理严谨的教学大纲,进而逐渐摆脱对于网络课件的依赖。只有明确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才能对学生进行优质而且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最后,学校对于思想政治的课时安排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对大学思想政治的课时安排较少,而且多为选修和公共课类型。如此,对教师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教室人数应合理安排,如若人数过多,很难保证课堂的纪律和教学成效。为彻底改善大学思政教育现状,学校可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由相关负责人带队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使其在实践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内容,并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如,前往中学以及工作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能够达到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四、结语

在时展的今天,以前的应试化、模式化、简单化的大学思政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了。如今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外来文化已经是五花八门,如何帮助大学生选择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应该是当今思政工作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现状虽然整体良好,但仍然存在不足问题,引起问题的原因相对较多。但是,作者相信,在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得到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朱亚丽.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