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7:54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篇1

关键词:石油石化;电子商务;物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F0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016-02

0引言

石油石化工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走高和石化行业景气高峰的出现,我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增加。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内石油市场的放开,低成本和高效的流通渠道对于石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加重要。我国石油石化物流量巨大,每年有数亿吨的原油,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数亿吨的石油石化产品流量,仅中国石油一家公司的物流成本就达到500多亿元。如果企业仍然只重生产而轻流通环节,则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研究石化企业物流系统,可以降低物流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物流系统的优化,可以减少一些中间流通环节,减少了从炼油厂到终端消费者的流程,缩短了产销周期,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

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走进石油公司的经营舞台。目前国内石油石化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两类:信息的和互动类网站、石油石化产品电子交易网站,还没有集成信息和交易平台这样的综合电子商务网站。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在,研究电子交易和物流集成的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高石油石化企业的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石化行业物流发展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石油石化行业物流活动既有一般物流活动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石化行业的物流活动总量很大,专业化比较强,物流成本更高。石化产品的特性对物流工具的环保、安全、便捷等方面提出很多特定要求,因此石化物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石油石化物流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仍然停留在粗放式经营的层面,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物流成本很高。石化集团系统内的物流管理水平较低,企业之间缺少联合,无法形成完善的配送网络。目前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物流系统的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且大部分石油石化物流企业处于起步阶段,其在运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1物流成本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企业和商品的物流成本要高出很多。美国物流业成本仅占运营成本的9%左右,而国内占到了20%以上。从库存情况看,国内企业产品周转周期为一个月左右,而国外大多企业的产品库存时间不超过10天。就石油石化行业而言,2011年我国石化商品一次物流已超过8.5万亿元,危化品运输量占全国危险品运输总量的85%,物流成本在石化企业的经营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尽管我国化工行业物流需求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但物流效率较低、成本偏高。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化工行业物流费用率为12.3%,高出同期工业行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高出制造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如果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相比,我国化工行业物流的差距更大。

1.2信息化程度较低石油石化企业大多都是国有垄断企业,受传统的体制机制“大而全”、“小而全”观念的影响,集团内部拥有自己的车队和仓库,设置自己的经营网点和人员配置,自我服务。集团内部以及与外部企业之间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书面和口头阶段,严重影响了物流运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集团不同分公司之间,信息技术都是独立开发和应用的,标准不同,发展程度也有差异,无法实现统一的信息传输。

1.3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差目前国内大多石化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存储和运输阶段,几乎没有增值服务。流通加工、成本控制、信息服务等增值服务非常少,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没有开展,没有形成在现代网络社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新型物流模型,作业技术含量比较低。

1.4信息流通效率低下信息流在石油石化物流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相关企业在石油石化产品物流方面缺少规划,区域与区域之间信息沟通不是很顺畅,导致了产品的供应不均衡。产品的需求信息通过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传递,各节点企业仅仅根据其相邻的节点需求信息进行决策,导致上下级企业需求信息不真实会产生逐级放大的牛鞭效应,增加了上游公司工作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物流成本的增加。销售管理机构、储存单位、运输公司和销售网点之间的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还没有建立,还没有进入自动化控制和动态管理的状态。

1.5物流和信息化人才缺乏不少石化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运输和存储等层面,对物流配送等的功能和全面物流的功能等认识不全面,导致对物流人才的不重视,物流人才的质和量都不足。储存和运输环节的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现代物流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生产工人中技术工人比例相对较低,与物流服务相关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素质都比较低,公司内部往往重视销售人才,轻视采购人才和其他物流人才。真正接受过物流系统教育的人并不多,掌握现代物流理论的管理者更少。

2电子商务对石油石化物流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流通业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它带来物流行业内部作业流程和经营管理的变革,在物流领域引发了一场新革命。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繁荣给石油石化产业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1电子商务改变了石油石化企业物流运作方式在传统市场中,经过炼油厂——商——销售门店——消费者每个环节,石油企业物流能力有限,各区域之间信息沟通不流畅,不能够及时地了解库存信息。电子商务的出现,给石化企业尤其从物资采购中寻找到效益,获取最佳的物资资源配置。在电子商务平台下实施石化企业的物流管理,可以提高石化企业物资采购经营活动的效率。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商和终端客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降低了流通成本,缩短了流通时间,使物流路径最短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实现一体化成为可能,炼油厂能够比较及时准确的掌握终端消费状况,每个环节都能实现零库存,提高了行业的效率。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石油石化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主要存在两个特点,从分布看,战线长,面积广,近水近人。从生产看,有毒有害物质多,三废排放总量大。这决定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危险性和特殊性,必须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篇3

关键词: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发展战略建设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079-01

对于企业而言,在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如果想要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石油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在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进行把控的环节中,不能刻意提高石油企业的凝聚力,需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为石油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财富[1]。

一、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正确内涵

石油企业基层文化是石油相关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中不断积累、沉淀中形成的,是石油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石油基层文化建设内涵有一个正确的把控是很重要的,具体来讲要做好下几点:

1.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石油企业获得效益

从生产经营的角度来说,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支撑因素,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将发展生产作为经营的核心。所以在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需要借助当前改革的趋势,对员工的传统思想观念进行改变,使之可以树立起爱岗敬业、崇尚竞争的观念。通过对企业文化进行积极的宣传,改变传统的企业意识,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可以重视生产力的提高,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

由于石油企业的生产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所以做好石油企业职工的相关工作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决定石油企业发展最为主要的因素。对石油企业职工素质方面的提高,不仅仅是科技文化方面的提高,更是对职工职业理念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提高。所以在进行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同时,对石油职工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真的可以通过“加强石油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就可以为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不竭的动力。

3.做好石油企业基础文化建设,加强党政工作建设

石油企业基础文化涉及到很多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只有将日常细小事情处理好,才能对基础文化建设进行真正的落实,这就需要石油企业的党政相关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相关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布置,齐头共进,做好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

二、如何进行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

由于石油企业的基层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特有的一项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对石油企业进行基层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入手,才能够切实保障基层文化建设的落实:

1.坚持构建个性化的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

如果想要构建个性化的石油企业基础文化,那就需要做到从石油企业的实际出发,不但要认清国内石油企业发展的实情,还应该认清国外石油企业发展的实情,从客观出发,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有个良好的认知[2]。由于很多的石油相关企业,虽然面向市场的竞争,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会直接参与到竞争的过程中去,从本质上来讲,石油企业即是成本中心,承担着产生利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即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思想的挑战,所以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下,应该从石油企业的实际出发,对自身有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从上而下集思广益,从而形成自身特色的基层企业文化建设。

2.坚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由于石油企业在国家经济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其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联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密切传承。只有对传统的文化精髓进行传承,才能使得优秀的传统得以传承。在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势下,传统的铁人精神需要一直得到发扬和继承,并在发展的同时,对现有的时代精神进行融合,使之现代基层文化的建设能够和传统的文化精髓进行融合,赋予传统优秀文化新的生命力。

3.树立坚持长久的文化建设观念

由于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而是长久复杂的一个工程,所以对石油基层企业文化进行构建的过程,应该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文化的建设和其他建设不一样,需要逐步的积累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在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靠先进理论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层层落实,知道如何做、怎样做,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得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可以顺利的进行。

4.企业管理干部的示范作用

虽然石油企业的基层文化建设是面向最广大基层职工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所以企业管理者需要做好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的传播和示范工作。不但应该做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自觉性要高于普通职工,而且应该把具体的企业文化化作生产中的动力。所以石油企业相关管理干部,应该在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在实践中做到先进文化理念的实践者,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有所建树,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做好带头示范作用,领导普通职工一起进行基层文化的建设[3]。

三、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石油企业基层文化的建设和实施,能够让石油企业的管理工作和石油企业的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这样做不但对石油企业基层的职工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具有不同价值观职工的企业认同感。具体来讲首先通过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可以较大范围的调动石油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改善工作环境和范围,提高工作效率,使职工树立起主人公的思想,这就是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对职工的激励作用。其次通过基层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得每一个石油基层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并且还可以接受石油企业的相关帮助,这样就可以为他们排忧解难,并且更好的解决处理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

四、结束语

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对于石油企业来讲,企业基础文化代表着企业的软实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不断总结和发展,使之可以成为推进石油企业发展的利器。

参考文献

[1]薛明.浅谈石化企业加强基层文化工作与和谐发展[J].投资与创业,2012,(7):41.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篇4

关键词:石油企业;提升;软实力

一、内涵

软实力是和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所谓硬实力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要素,如设施、资本、人员、规模,软实力则是整合使用硬实力的能力。石油企业的软实力,是石油企业内无形的非物质力量,它以石油企业硬实力为基础,通过对技术手段等硬实力的占有转化,以及对和谐奉献的石油企业文化等相关软资源的传播,对相关群体产生影响,促使石油企业实现预期目标。

二、石油企业软实力的影响因素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石油企业的软实力是石油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对企业的影响意义深远,提升石油企业软实力是大势所趋,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影响石油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各种因素。

1.企业的“硬实力”

硬实力是指企业的资本、技术和资源等的实力,只有硬实力累积到一定程度,企业才有足够的资本和资源来发展软实力。而且这是一个正向循环效应,石油企业硬实力强大了,强大到影响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国家相关政策制定的时候,各种社会资源就会在硬实力的推动下,服务于企业软实力的提升。

2.企业战略

石油企业的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石油企业战略影响着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对石油企业的软实力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3.企业文化

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集中体现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和组织行为,这个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是企业无形的凝聚力,是企业战略的保障,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文化甚至可以等同理解为企业软实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势必直接影响石油企业软实力的形成和发挥作用。

4.企业管理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企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跨国经营和并购等行为使得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也加大了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困难度,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管理的好坏对石油企业软实力的影响也愈加明显。

5.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基础,因此对石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石油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仅能有效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而且能影响创新环境、创新意识等软资源,进而影响石油企业的软实力。

6.石油企业的人才队伍

任何一个企业,人才队伍都是其重要的资源,石油企业亦然。团结上进的人才队伍能给石油企业带来创新和活力,从而影响到企业软实力。

三、石油企业提升软实力的对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要求,石油企业需要建立与硬实力相匹配的石油企业软实力,并且要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这就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和管理创新,构建先进的石油企业文化,塑造石油企业的良好形象等,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构建先进石油企业文化

首先石油企业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现企业精神的新内涵、新文化。其次石油企业要面向国际,更好的兼容和开放,使企业文化既体现本土特色,又融入国际元素。特别是在石油企业跨国并购中,要强调文化融合,强化文化风险方面的管理力度,及时处理文化冲突,实现跨文化融合。

2.推进石油企业不断创新

(1)科技创新。推进石油企业科技创新,对提升石油企业软实力有保障作用。石油企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从人才、投入、文化、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石油企业要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加大科技创新相关投入来保障资金到位,还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石油企业内部开放式的科技创新体系。

(2)管理创新。管理水平直接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影响到企业软实力的提升。因此石油企业要将原有的相对落后的管理体制与制度进行变革,在管理上要明确企业管理的核心,抓住重点,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水平,在制度上也不断创新和改进,促进石油企业整个管理的创新。

(3)知识创新。作为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石油企业,加强知识创新,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加强知识管理和创新,于石油企业而言,就需要企业掌握和研发更多的石油核心技术,开发和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不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使石油技术和知识能够在石油企业间共享,而且需要石油企业内部加强知识整合,加速知识创新,从而为石油企业的创新增添动力,也间接的为石油企业软实力提升奠定知识基础。

3.履行石油企业社会责任

石油企业准确把握国内外能源发展的态势,根据国家的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其影响力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是一个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企业本身应该增强责任意识,这个社会责任不是简单的办办公益事业,进行一些社会捐赠。而是要做到为国分忧,全面的履行企业在经济、环境和道德方面的责任。

4.加强石油企业资源整合

(1)人力资源整合。石油企业的成长以及软实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长效的人才培训制度。首先石油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对员工进行适时的培训。同时石油企业要建立内部学习型团队,团队合作共同提高。此外,石油企业还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信息资源整合。石油企业应发挥团队的作用,通过共享先进技术提高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利用能力,将人和技术有效的配合,不断提高石油企业信息资源整合的能力。

5.加强石油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保障,能确保经济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石油企业应结合石油这个行业的特点,完善管理控制体制,在战略、财务和经营上加强管理控制,此外,还应该采用积极方式,进一步加强石油企业风险控制力,全方位多层次的做好内部控制管理,为企业的正常运作提供保证。

6.塑造石油企业良好形象

石油企业想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就要加强企业的形象建设,不断改进并致力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具体工作开展中包括首先从基层出发,规范石油企业职工的言行举止,着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员工形象,其次从高层入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形象。此外,在人们生活已经被网络全面的影响的今天,学会利用网络,提高企业在网络上的声誉,塑造一个网络与现实的全面良好形象。(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本文是山东协和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HXY201203)和山东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项目编号:Kt13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金保.石油企业软实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

[2]胡友清.石油企业软实力建设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石油企业,2012,09:84.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篇5

【关键词】油气生成;石油行业;进步环境;走势分析

0.前言

能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能源任何现代文明都将无从谈起。我国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石油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国内石油供应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需求,如:2004年石油进口突破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空间广阔,但勘探石油的技术仍有待提高。

1.油气的生成

从油气的生成到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可以将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破坏、再聚集,视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油气来源是基础,油气运移是纽带,油气矿藏是结果和目标。

油气的生成分为三个过程,分别是:一是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的来源主要是生物尸体,另外还有自然界各种生化组分堆积;二是有机物质堆积深埋,在足够的深度,和足够的温度条件下,有机物聚合形成干酪根;三是干酪根在合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开始热解成烃;在合适的圈闭条件下,烃类物质聚集成藏,即为所谓的油气藏。

任何地区油气藏的形成都必须具备三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具有能生成油气的烃源岩,二是具备能使石油运移和储集的储集岩。三是能够使油气集中聚集其中的圈闭。也即说必须有油气来源、运移通道和聚集场所。

2.国内石油行业进步环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其他国家经验借鉴、能源短缺等因素分别影响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从各方面综合分析,我国石油行业进步空间十分广阔。

2.1石油资源比较丰富,利用前景十分可观

我国是石油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分布不平衡、石油勘探技术比较落后等外在因素影响了石油的开采与利用,然而这些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经济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石油资源的利用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2.2我国石油需求量大,利用空间广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石油石化产品的消费也大幅度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石油需求量十分大,利用空间广。这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需求空间。

2.3石油勘探技术日趋完善

同其他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石油勘探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是近些来,随着我国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石油勘探技术不断提高并日趋完善,随之也会开采出更多的石油资源,为解决石油短缺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等提供良好的条件。

3.国内石油行业走势分析

石油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和物质基础。但是,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国内石油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3.1.1石油资源后备量较低,供需紧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内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技术相对落后,致使勘探难度增大,造成所储备的石油远远低于所需量,导致石油资源后备量较低,供需紧张。

3.1.2石油资源的安全保障机制有待提高

我国石油资源缺乏战略储备的安全保障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形成,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从而导致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很难适应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3.1.3我国石油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石油行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石油资源浪费严重。目前,由于受到石油勘探技术的影响,我国还存在直接燃烧原油的现象,而且综合回收利用率低;另一方面,资源使用配置不合理,高耗能产品比重过大。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

3.1.4石油开采技术较落后

石油开采技术较落后是制约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未形成现代开发技术体系,现在的开发技术还不能满足我国对油气资源的大幅度需求。因此,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还有待完善。

3.2国内石油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石油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国家的经济安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对石油的消费也会相应形成持久的巨大需求。

3.2.1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供应压力大幅度提升,原有的石油储备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已经成为我国能源的战略部署。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天然气是一种较理想的替代资源,专家预测,2010年以后,世界天然气有可能超过煤炭、石油,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为此,我国要积极研发、大力部署,加快对天然气、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能源的开发利用,缓解我国石油短缺的问题,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2.2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欧美许多国家都先后建立了各自的石油储备体系。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国还未建立石油储备体系,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多属于生产和流通的配套设施,是很难发挥储备功能的。因此,我国要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避免经济处于被动地位。

3.2.3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之所以会造成石油大量缺失的局面,不仅仅是由于石油开采技术落后、地质复杂,主要原因是我国产业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耗大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我国要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把节约用油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束语

石油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我国的国际政治。因此,我国要加对大石油资源的重视,积极采取“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其他能源,缓解石油供需压力;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保障经济安全;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等方法,从而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科]

【参考文献】

[1]philRae.LightweightCementFormulationforDeepwaterCe-menting:FactandFiction[a].Spe91002,2004.

[2]thierryBotrel,patrickLsambourg,totalFinaelf.offSettingKillandChokeLinesFrictionLosses,anewmethodforDeepwaterwellControl[a].Spe67813,2001.

[3]卜善祥,吕宾.关于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3,5(4):37-39.

[4]潘志坚,胡永乐,胡杰.国内外油气资源形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2(11):28-31.

[5]潘继平.对中国油气可持续供应战略的思考[J].国际石油经济,2002(10):27232.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篇6

关键词:石油工程;信息化;体系建设;对策与建议

我国石油工程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与国外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模式相比,国内的石油公司在这方面做的不尽相同。其中,中国石化围绕自身的发展战略开展了信息化建设战略,它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明确目标积极发展,以尽快实现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和整体技术的进步。大港油田在2007年通过计算机处理等综合数据的应用与整合,建立了钻井协作支持中心,于2007年建立了钻井协作支持中心,将网络上的虚拟与技术工人的实时作业整合起来,为石油工程的信息化提供有利的支持。中国海油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建成了数据集成中心,为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协同决策与工作的环境,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为石油工程带来了变革。

一、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理论分析

石油工程造价信息是计划投资和工程结算的依据,也是工程项目实现成本控制,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简要分析了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目前中石化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从石油工程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石油工程信息化的理论分析以及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来进行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石化集团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如主干网和重点井卫星网的建设,并且也在企业内部进行了主干网的建设。但是,由于专业不同、单位不同,各地企业关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很多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严重影响了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发展。要想石油工程依靠信息化来实现,那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放在首要的地位,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好了,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建设才有可能实现与发展。

2.生产管理各个企业自己建设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但是石油工程是一个整体,需要各个企业的参与与发展,企业内部协调好了,不代表与其他企业也协调好了。

3.专业应用石油工程自身的需求,引进和自主开发了配套软件。可喜的是,今年来,我国不少的企业利用集成发展思路,开发出一系列自主软件,在专业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石油工程的信息化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4.数据库建设我国很多企业为了勘探开发的需要,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但是由于数据库是针对的勘探开发业务,没有很好的兼顾石油工程信息化的要求,数据的收集很不全面,还有大量的有用的数据未被收集,因此,如何扩展完善数据库,使其能为石油工程的信息化需要做出贡献,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二、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策略

1.建设统一的、标准化的生产运行模式当前,我国的很多石油公司在生产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不同专业或者是不同单位之间生产管理系统不一致。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突破不同专业和不同单位之间的限制,建设统一的生产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化将各个部门放在同一个虚拟的网络中,并要进行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统一的指令调度下,实现协调合作,以提高生产的效率,提高科学性。

2.建设石油工程信息化数据中心随着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发展,原来的传统的分专业建库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石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各个单位的数据统一组织管理,解决数据集成问题,为石油工程的勘探开发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建设现场数据采集模式石油工程数据采集要结合相关系统的优点,建设高效的现场数据采集模式,有以下要求:

(1)数据采集模式要满足现场应用;

(2)各专业的数据采集要统一起来,避免重复采集、重复应用;

(3)保证数据采集的稳定运行与有效应用。

针对以上要求,要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满足石油工程现场采集数据的部署工作,建立有效的现场数据采集模式。这种全新的模式有这样的特点:配备专门的信息员在专门的机房,保证石油工程全过程数据的采集和共享。

4.建设科学的石油工程决策系统借助集成数据系统,优化施工过程与方案,为施工环节提供管家决策和信息支持,并最终实现科学决策的目标,实现石油工程决策系统的优化,主要目标是:

(1)帮助专家实现多范围的检测,解决专家数量不足的缺陷;

(2)利用集成数据挖掘历史数据,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3)对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快速选择和评断出优秀方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利用信息化数据,调高决策的实时性,避免错过最佳时机,关键时刻实现远程决策;

(5)团队协作,减少决策的失误性,提高整体决策水平。

5.目前,由于我国的许多企业在专业或者是单位之间的生产模式方面都不尽相同,致使在生产运行模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基于此,为了能实现生产运行模式的统一化、标准化,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生产运行模式,利用信息化将不同专业的部门和不同的单位放在一个相同的虚拟的网络中,经过信息方面的收集,实现生产运行模式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以便提高生产效率的高效性和科学性为了满足对石油勘探开发的需求,我国的许多石油工程企业都相继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为我国在石油勘探开发业务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然而,目前我国所建立的数据库都是针对石油勘探业务方面,而对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数据收集还没有重视起来,影响了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加强对信息化数据库的扩展和完善是我们今后发展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信息化是石油工程发展的核心动力,世界上先进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建立了科学的信息化模式,实现了石油工程信息系统的统一。建立规范的信息化采集模式,专业的集成系统与决策模式,是我们国家今后的石油工程的发展方向与出路。因此,我们要加快发展、明确目标,尽快利用信息化建设我们的石油工程,实现石油工程的整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石油工程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与国外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模式相比,国内的石油公司在这方面做的不尽相同。其中,中国石化围绕自身的发展战略开展了信息化建设战略,它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明确目标积极发展,以尽快实现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和整体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篇7

关键词: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因素

石油企业战略就是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等特性决定了发展战略对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已有专家对石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从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国际先进经验出发系统的角度研究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则很少涉及,而正如上文所述,形成并执行科学的发展战略是跨国石油公司成功的基本经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薄弱、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的国家来说,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发展战略无疑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一、石油公司加强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主体的竞争力决定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因此石油行业的发展决定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加强我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十分必要。

(一)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石油企业经过改制上市后,已经由一个国家公司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因此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以求得自身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国际竞争。自身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石油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根据国内外经验,加强战略管理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必须通过加强战略管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石油安全状况日益恶化,石油安全风险系数不断增大。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2003年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37.5%,2007年突破70%大关,达到75.1%,2005年则达到了72.9%。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002),我国到2010年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1%,2020年达到70%。同时,不合理的石油价格定价模式也使得国际油价的频繁变动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极大的危险。据估算,如果每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口量推算,中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的外汇(1吨折合为7.3桶),而进口达到1.5亿吨则需多支付11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由于国际油价高涨,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比去年多花192亿美元以上。同时据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以上,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由于中国是东亚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显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不会低于上述数字。从石油进口依存度的日益增大和石油价格的频繁波动可以看出我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系数。而在中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作为国内石油石化行业“三巨头”,垄断着国内石油市场。在2005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亿吨、生产天然气799.5亿立方米,其中三大公司的原油产量共为1.7727亿吨、天然气产量共为770.29亿立方米,占全国比例分别为98.5%、97.2%。中国石油公司的国有性质和在国内石油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承担保障国家石油安全责任。而这又取决于企业的总体实力。现阶段,中国石油企业不论是在企业规模还是在企业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上,与国际跨国石油公司都有很大的差距(吕建中,2002;杨嵘,2007;王育宝、吕璞,2005)。在跨国石油公司已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的条件下,中国的石油企业要想在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尽可能多地参与分享国际石油资源和市场,必然会面临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以国际跨国石油公司为标准,加快自身发展,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分析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制定、执行科学的发展战略是跨国石油公司成功的基本经验。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出发,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实现自身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三)加强石油企业战略管理是履行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企业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解决就业、赚取利润和缴纳税收等基本功能,而是更希望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和生态、维护市场秩序、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员工权益等一系列社会责任和义务,公司的利益实现机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就迫使企业在考虑其利润因素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公司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实现,要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不仅要在公司内部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中体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而且还要主动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全球推广运动之中,使公司利益与公司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障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也就是说,企业要得以可持续经营与发展,仅仅考虑对股东负责、承担经济责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时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在承担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形势下,石油企业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跨国石油公司已把编制和公司责任报告作为一项举措。通过公司责任报告,跨国石油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和公众沟通,阐释自己的价值观,公布自己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业绩以及披露存在的问题。例如:英荷壳牌公司发表了《面对能源挑战——我们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所取得的进展》的报告;Bp公司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回顾》报告,考察了公司在商务、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中国石油企业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石油企业责任内涵的改变要求石油企业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因素

科学战略策略的制定和修改是建立在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的国内化国际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一)外部因素

1.国家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产量呈逐渐递减趋势,加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愈来愈大。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多。2003年达到9112万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首次超过亿吨。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净进口量必将进一步扩大。因此,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变化、供给短缺、油价异常波动以及政治动荡等,势必会对我国石油供应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危及石油经济安全。

2.国际油价波动风险大。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跟踪国际油价变化的油价定价机制,这种机制只是被动的将国际油价的波动引入国内,却不能左右国际油价。在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情况下,作为石油市场的主体,石油企业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近几年的油价高企给我国石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如,2001年,原油价格的上升,使中石化炼油部门的生产成本增加55.73亿元(史丹,2001)。2005年中石化尽管前三季度共加工原油1,070.73万吨,同比增加5.77%,但受国内成品油价格从紧控制的影响,公司前三季度的炼油毛利大幅下降,仅为1.78美元/桶,经营亏损为79.26亿元。2005年油价的剧烈波动使炼油业由2007年的盈利208亿元变为2005年的净亏损近300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277亿元。

3.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为增强整体实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进行了兼并、联合和重组等战略调整,形成了如埃克森莫比尔、Bp科阿科、英荷壳牌、埃尔夫菲纳道达尔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超大规模石油石化公司。这种发展态势增强了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实力。通过战略调整,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它们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全世界的2/3,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先进技术。同时,随着wto对能源开放承诺的逐步实施,跨国巨头已经开始加紧进入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石油行业最主要的几家企业,如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海外市场上市,就吸引了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巨头的入股。这就使得我国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

7.科技的进步。全球石油工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靠高投入拉动增长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已成为带动石油勘探开发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来。世界各石油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逐步转变。纷纷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低成本发展战略。在地震、钻井、油气开发、地面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成果,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如何在国际石油行业中立足的压力。如果油气勘探开发等核心技术长期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得不到更新,我国石油行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将势必遭到淘汰。

(二)内部因素

1.产业链结构不合理。石油资源的独特特征和石油工业的自然垄断性质,要求石油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从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家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看,上、下游和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平均为51:32:17左右(单洪青、朱英,2007)。而我国石油企业的相关比例则极不合理: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拥有石油采掘业(上游)与石油炼制和化工业(中下游),中石油主要是上游业务,中石化主要是中下游业务和东部地区,而中海油则专门经营海域石油的采掘和运输。

2.国际化特征不明显。跨国石油公司从企业产业的开始就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使产业链的延伸到世界各地。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石油、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减轻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尽管中国石油企业早就提出来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在实际中,并没有真正利用好两个市场,实行的是只注重产业链的上游而忽视中下游的战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中过去只是充当“国际采油队”的角色:将国际石油市场中买到的石油直接运回国内。这种战略的实施尽管有满足国内原油需求方面的考虑,但这种发展战略不仅使原油运输由于原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进口通道过于单一和进口通道受美国等敌对势力控制面临着极大的危险,而且还使国内石油安全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

3.缺乏高层次人才。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石油企业人才队伍有了长足进步,培养了一批骨干,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人事制度正处于变革之中,我国石油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两方面的人才:一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通外语的高层次的复合人才;二是缺乏专业熟练的技术人才;以石油勘探开发企业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部从业人口的5.5%,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7;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仍旧高达68%。

7.缺乏应对国际政治等非商业性因素的能力。当前,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受政治因素影响极大,世界油气市场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的角力场。世界上有潜力的大项目和有增长潜力的油气区多为西方大石油公司所垄断。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中国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行为常被资源国、竞争对手和国际财团所排斥。复杂的石油政治、军事冲突、恐怖主义袭击、经济制裁等国际环境,将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和非商业性压力。而我国石油企业由于自身的能力,很难完全排除这些政治性和非商业性因素的干扰。

三、建立合理的石油企业发展战略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等为代表的国外大石油公司不断改变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实施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些战略与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结合我国石油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现有的发展战略构成情况和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形成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战略体系。

(一)优化一体化战略

石油企业的一体化是指石油企业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跨国石油公司通过促进油气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制定和调整其基本业务生存和成长空间(董秀成,2002)。以埃克森公司为例,1986年国际油价从1985年的28美元桶暴跌至17.7美元桶,1986年其上游收益由1985年的79.7亿美元降到30.6亿美元,但其下游的炼制、销售收益却由8.1亿美元上升为19.37亿美元,同时化工部门收益增加22亿美元,下游盈利大大缓冲了上游出现的亏损,再加上其他业务增加的3.2亿美元以及房地产的收益,1986年的纯利润反而比1985年增加了79亿美元,达到了创记录的53.6亿美元(李宏勋、张义忠、赵玺玉,2000)。

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在一体化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需要在优化炼油化工的地区布局、产品布局上统筹规划:中石油应当积极调整资本和资源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和销售,化工及其他产业部门的配置及其比例关系,适度增加中游、下游规模,优化一体化产业结构。中石化既要努力扩大上游规模,又要注重在炼油与化工业务上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集中力量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中海油要继续扩大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加强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技术合作,提高纵向一体化水平。在国际市场上,改变以往只注重发展上游的发展战略,向中下游发展。中国石油企业只有通过进入世界石油工业的中下游领域,才能真正进入全球石油供应的主流系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何帆、覃东海,2005)。

(二)完善“走出去”战略

油气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油气资源的国际性。跨国石油公司从一开始就实行了全球化经济战略,通过实行“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石油资源。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石油“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以全球市场范围为目标来考虑自己的油气生产经营业务,优化配置企业的油气资源,提高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自己获取最大回报。现在,跨国石油公司不仅在采油国开展业务,还通过并购等方式将自己的产业链延伸到石油消费国,以获取利润。

自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公司就开始了走出去的步伐,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黎喻鹤,2006):2002年1月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成功收购印度尼西亚五大油田资产、2002年7月中国石油以2.16亿美元收购Devonenergy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拥有1.06亿桶当量已探明储量和5700万桶当量可能储量的权益、2005年10月中石油以71.8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公司)。但是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拓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如2002年12月,中石油欲斥巨资参加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77.95%股权的拍卖活动,但俄国家杜马禁止中石油参加竞拍。同时在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更趋激烈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必然会面临各种风险,如2005年6月份中海油对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收购就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干涉而失败。可见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路困难重重。因此,在“走出去”时要完善具体的策略,精心选择并购对象、方式、时间和地点,以提高成功几率、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主流系统。

(三)强化归核化战略

归核化战略主要是指企业围绕核心能力,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优势环节上,在发展核心业务的同时把非核心环节让给比自己更有竞争优势的合作伙伴做,以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如埃尼集团1992年把核心业务定位在石油、天然气、石油化工方面。1992-1995年通过150多项的交易,实现了对非主营业务的剥离同时集团还围绕加强上游实力的战略剥离了石油技术服务类公司压缩了石化产品中的非主导型产品,加强了对上游企业阿吉普公司的直接管理,通过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上游企业的效率。通过实施归核化战略,埃尼集团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很快就进入世界石油企业50强的行列中,1998、1999连续两年进入前20名。

中国石油企业无论是在成长经历、企业规模、经济实力,还是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与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整体实力还不是很强大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实行归核化战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优势产业方面,以发挥相对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强竞争力。

(四)实行战略联盟战略

联盟是指行为主体之间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具有“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特征,是参与主体在国际化经营活动中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里,任何一个国家或企业要获得高效发展,只有加强合作与联合,借助外部力量。如壳牌公司和巴斯夫公司的3家子公司:elenac、mentell和targor公司实施战略性重组联合,成立聚丙烯生产商的巨无霸:巴塞尔(Basell)公司,其拥有聚烯烃(聚乙烯加聚丙烯)能力870万t/a,其中聚丙烯总能力超过500万t/a,占全球总能力的15%。

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虽有10多年的历史,但在国际石油合作中仍处于新来者的地位。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通过联合、联盟形成内部合力,更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上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各种联盟,充分借助外力,以形成协同效应,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优势。国际石油联盟有多种类型与层次,结合我国石油“走出去”整体战略,可以重点建立与国外石油公司联盟(包括与东道国石油公司的联盟和与跨国石油公司的联盟)、与国际投融资机构联盟、与主要消费国联盟、与主要产油气国联盟、与国际能源组织联盟。

(五)实行品牌战略

实行品牌战略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埃克森、壳牌、Bp等世界知名的跨国石油公司普遍非常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在强化企业品牌管理,培育强势品牌,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实行品牌战略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与之相比,国内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在品牌的理解、管理体系和系统、管理制度等方面与跨国石油公司还存在很大差距。根据跨国石油公司的经验,中国石油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品牌经营工作:加强对各级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最贴近市场的石油销售企业管理人员的品牌知识培训;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品牌管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制度;研究制订一套适应石油、石化集团实际情况的企业品牌经营评估分析模型,构建一套品牌经营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制订适应中国石油石化市场情况的副品牌实施方案,特别要在成品油副品牌技术上多下功夫;优化企业品牌设计理念,导入以人为本的品牌设计理念。

(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石油企业作为重要的资源消耗者和环境污染者,就更加有必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公司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包括公司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国外大石油公司大都有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他们强调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生产清洁产品;开拓清洁能源、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业务(从石油供应商向能源公司转变);强调以人为本,鼓励公众参与;积极关注社会事务,积极树立“绿色公司”和“有责任感公司”的形象,注重内在与外在的统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这些公司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虽然中国石油提出了“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的企业理念,充分体现了重视社会、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崇高理想,但和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家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石油应在大力发展油气资源,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同时向着能源公司转变。也就是说,应制订规划,建立机构,组织人员关注、研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占领世界能源发展的制高点,不断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也是国家赋予中国石油的基本责任。

参考文献:

[1]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查道炯.相互依赖与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6).

[3]周勤.纵向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7).

[7]姜振飞.高油价阴影下的中国石油安全战略[J].现代管理科学,2005,(3).

[5]徐文荣.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J].天然气工业,2005,(12).

[6]姜力孚.国际成功企业战略选择的几种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2005,(7).

[7]杨嵘.中国石油产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经济评论,2007,(1).

[8]albertocl?芽.石油经济与政策(中译本)[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9]单洪青,朱英.朱和.世界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发展之路[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5).

[10][17]何帆,覃东海.中国能源政策的国际战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11-14.

[11]黄彪.值得借鉴的跨国石油公司经营战略[J].中国石化,1999,(5).

[12]陈清.全球化与中国石油业的大公司战略[J].中国石油企业.

[13]赵玺玉,李宏勋.提升竞争力: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4]董秀成.跨国石油公司的战略演变[J].中国石油企业,2005,(11).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篇8

关键词:低油价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管理方式

近年来,油价下跌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问题,我国大型石油企业也不可避免要经历这一段石油低油价时期,这不仅给我们国家的石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样的也伴随着机遇。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低油价时期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影响,这就需要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阶层对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进行革新,寻找出最适合石油企业的发展的方法促进企业的成长,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在低油价时期,我国石油企业在经营方面出现的机遇与挑战

經过长时间对石油企业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国际上有些石油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了大幅度的缩减。如:国际上的一些大型的石油企业雪佛龙、道达尔等,在2014年时,企业的年度总收入都下跌了百分之六至百分之十。石油企业收入的减少必定会影响企业的纯利益额度,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际上大型石油企业的发展。经过对石油企业的细致分析我们发现,在低油价时期中国石油企业的大型企业的利明显少于一些小型、中型的石油企业,我国的大型石油企业正处于一个弊大于利的阶段。这种现象说明了,我国的石油企业正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期。具体状况有以下几点:

(一)原油的进口费用减少

国际油价降低,致使原油的费用也随之降低,这就使得我国在原油进口方面花费的金额出现大幅度的降低。原油进口费用的降低可以促进一些需要石油资源支持的企业花少的钱买到优质的石油资源,减少企业的开支,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国际上原油进口费用降低,会刺激我国大量进口原油,对国内石油的需求量就会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内石油企业的收入。

(二)石油企业在经营方式上和石油提炼上发生了变化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国际油价下跌的这一期间,我国的大部分的石油企业(炼化企业)都处于盈利额不断增长的一个阶段。例如:在2015年的第三个消费季度,我国加工石油的数量为71170万桶,比前几年的加工数额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由于国际石油的下跌,使得石油原料加工成本也有所降低,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石油的国际竞争能力,刺激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所以,在这一国际低油价的阶段,我国的大部分下游石油企业(炼化企业)都处在盈利的阶段。

(三)与石油密切相关的油气生产企业受到了重创,与其相关的服务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连累

在国际低油价时期,我国石油企业为了适应低油价时期市场经济所出现的变化,纷纷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革新。为适应国际油价的影响,我国的石油企业基本上都使用了降低石油成本,确保油气产量增长的策略以维持正常的企业运行。虽然这一策略使得我国的石油企业在整体上呈现出企业稳步发展,收益额有所上升的现象,但是这一策略的使用并没有刺激油气收益增长,反而随着原油价格的增长,石油企业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少,亏损十分严重。

二、在低油价期间,我国石油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创新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如果我国的石油企业不抓紧时间适应国际石油的发展趋势,不进行适当的技术革新和管理方式改革,就会导致我国的石油企业得到长期的发展,这样不利于我国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对我国石油企业在低油价时期在管理方式上的革新进行阐述:

(一)科技革新,压低油服费用

削减投资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制约,石油公司需要尽可能确保必要的油气产量。伍德麦肯兹认为,当油价跌至80美元/桶时,石油公司将不得不考虑削减勘探投资;当油价跌至60美元/桶时,勘探甚至难以为继,但开发投资尚可维持。在当前油价已跌破50美元/桶的情形下,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业务面临较大压力。石油公司的应对策略是,将勘探投资转向成熟区块,抑制风险勘探。油气田开发若要维持必要的盈利,也必须压低成本。从生产环节看,技术服务投入是石油公司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油价下为降低生产成本,石油公司将对油服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主要表现为压低服务价格。理论上讲,大型石油公司凭借自身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广和应用自身的特色或核心技术有助于应对原油价格下行风险,但考虑到科技创新的周期性以及业务多元化的现实,在油价突降时大公司依靠自身技术解决所有问题并不现实,需要油服企业的协作与分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因其一般不具备大型企业的一体化科技规模与实力,对油服企业的依赖程度不会改变。当油价在进行调整时,石油公司虽然离不开油服公司,但会减少投资规模并要求后者降低服务费用。

(二)优化项目管理

在高油价时期,有的企业为了增加收入,扩大了油田的开采量,并且增加对油田周边项目以及一些与石油相关的服务企业的投资,对获益的信心十分巨大,企业上层决策人员的这种膨胀的心理会使得花费增大,并且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建筑和投资。这种现象是不对的,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优化项目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项目建设和管理。

(三)减少投资

随着油价的降低,我国石油企业对相关项目的投资的金额也要随之减少,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丧失了对未来的规划。我国石油企业要积极的适应国际石油的发展现状,适当的减少投资,不然在油价上涨期间,企业的投资开销就会增大,向外过多的投入最终使得企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国的石油企业就应该在低油价时期减少投资,注重企业内部的整顿。

三、结语

总得来说,我国的石油企业正处于一个市场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者的观念落后、现在的企业发展跟不上国际石油企业的发展水平的阶段。所以,为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石油企业必须要有所改革才能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荆克尧,姜振强,胡燕,孟新.低油价对国内外石油公司效益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16,24(03):1-7.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篇9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研究

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在开展工作进程的过程中,工作的开展流程的危险较大,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并且对于操作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应当开展石油化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的管理研究,从而促使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应用性能稳定可靠的设备,更加顺利的进行生产工作。

1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探究

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技术应用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因此需要运用专业的设备才能够有效的完成石油化工生产任务,由于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如果在同样容易生产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很容易造成生产事故。因此石油化工企业所应用的设备的稳定性不仅决定了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直接决定了参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的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性。因此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探究,确保石油化工企业所应用的设备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是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良好的、高速的、稳定的以及可持续的发展的基本前提[1]。

2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方式探究

在明确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之后,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方式探究,可以将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方式分为以下几个层面:2.1通过实施以利用率为核心的中心研究,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将实施以利用率为核心的理念应用于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的工作开展进程中,主要有以下的几种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可靠性保障方式:(1)对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维修。在开展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的维修方案制定的过程前,充分准备维修过程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从而更加全面的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的保障工作[2]。(2)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进行状态维修。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状态,对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且根据预测结果对于适合化工企业的设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将状态维修的方式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的保障过程中,有效保障了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做到了防患于未然的同时,也使得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工作的开展方向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但是状态维修的方式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的保障过程中,对于开展问题预测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相对较高。(3)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进行问题维修。当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出现问题时,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维修工作,这种维修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的保障工作开展所需的工作成本,但是会降低石油化工企业开展生产过程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作人员的安全也埋下了潜在的威胁,这种维修策略在非特殊情况下不会被给予考虑和应用[3]。2.2调动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调动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的宣传,从而可以有效的促使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对于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激发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的竞争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的有效保障。

3结束语

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研究,首先应当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探究:确保石油化工企业所应用的设备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是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良好的、高速的、稳定的以及可持续的发展的基本前提。进而思考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实施以利用率为核心的研究,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调动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研究,可以有效促使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良好的、高速的、稳定的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李春燕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华勇.基于资产负债表视角谈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2).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篇10

【关键词】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校企战略联盟

引言

产学研中的产指企业,学研指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以企业为知识需求方、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知识供给方的合作关系[1]。产学研合作是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重要形式,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实现价值的重要方式,是知识与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2]。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建立,既能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也能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3]。

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规律,总结为理论。模式如同模板,需要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为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合作双方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采用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建立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同时相互制约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即是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即石油高校与企业合作,将石油高校和企业的科研人员、科研设备、科学技术和资金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将产学研合作成果产业化的各种方式。石油高校作为具有明显行业背景的高等院校,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与石油石化行业保持产学研合作关系,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但是,随着石油高校与企业的不断发展,其产学研合作呈现后劲不足的趋势,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现实需求出发,寻求更加先进、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对象及合作模式发展历程

1.1产学研合作对象

国内石油高校基本都成立于20世纪50或60年代,成立之初都隶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等石油企业,是一批具有深厚石油背景的典型行业性高等院校,因此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大多为石油石化企业。各大石油高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非常重视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行业优势,与中国石油等石油石化企业开展了极其广泛而富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随着石油高校通用专业的发展壮大,石油高校与石油行业外其他行业企业的合作正在日益增加。

1.2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历程

根据石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以将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划分为3个阶段:内部一体化阶段、转型探索阶段和全面合作阶段[4]。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石油高校与企业采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所不同。

(1)内部一体化阶段的共同培养人才模式。1950年-1999年是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内部一体化合作阶段,在此阶段,石油高校是由国家石油部、中国石油集团等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与石油高校是上下级关系。由于这种隶属关系,石油高校与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等石油企业之间的合作是组织内部的分工与合作。石油高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是为石油行业服务的,学科专业都是根据石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的,因此这一时期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基本为石油企业,合作模式主要是共同培养人才模式。

(2)转型探索阶段的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为减轻石油企业的负担,促进石油高校的自由发展,国家决定实行国内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将石油高校等行业院校转为社会办学。2000年开始石油高校开始从中国石油等企业剥离出来,转制为教育部直属或中央与地方共建。2003年10月,教育部与4家石油企业签署共建石油高校协议,标志着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采用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同时,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开始向其他行业企业扩展。

(3)全面合作阶段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2004年以后,经过转型期的探索发展,石油高校逐渐认识到通用专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主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发展,从自身特色出发寻求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由单一、短期的临时性合作模式向综合、长期的全方位战略联盟模式转变。

2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石油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和委托研究模式四种传统模式。

(1)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是石油高校与企业通过各种合作形式,诸如石油高校为企业开办培训班、石油高校教师走进企业为员工授课、企业招收石油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石油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等各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共同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2)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

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是指石油高校与企业基于目前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在石油高校或企业内建立研发中心、研究所、科研办公室等研发机构,或由石油高校教授、副教授、学科带头人以及博士、硕士等科研人员与企业的科研人员组成一个新的科技创新团队,借助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团队这样的平台,将石油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生产优势优化整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3)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是石油高校与企业协商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或协议,将专利技术、实施许可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或所有权有偿转让给企业,由企业产业化和商业化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4)委托研究模式

委托研究模式是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等,通过签订委托研究合同或协议,将科研任务委托石油高校进行研究,企业仅提供研究所需资金,石油高校提供科研人才、科研技术、科研场所等,对受委托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交付企业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3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合作双方合作积极性不够高

据调查显示,目前石油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多为针对某一合作课题的短期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合作双方合作积极性不够高。首先,石油高校目前实行的考核评优制度并未过多涉及科研人才参与产学研合作取得的成果,不利于调动科研人才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其次,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使科研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2)石油高校通用专业参与不足

石油高校作为石油背景深厚的行业性高等院校,是石油石化企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田开发工程等主干专业参与产学研合作较多,而工商管理、财务管理、英语、行政管理等通用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参与不足。首先,石油高校的办学特色致使主干专业较通用专业拥有更多的机会。一方面,石油工程等主干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雄厚的科研实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设置在主干专业,进一步增强了主干专业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石油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倾向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主干专业,以此形成优势循环。其次,通用专业科研人员自身积极性不够高。在缺少成功经验借鉴和学校资源支持的背景下,石油高校通用专业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导向与支持的欠缺致使通用专业科研人员在参与产学研合作时遇到重重困难,较难取得理想效果,导致合作积极性不够高。

(3)合作企业类型较为单一

受石油高校发展历史的影响,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对象主要为石油石化企业,企业类型较为单一。首先,石油高校的发展历史起决定作用。石油高校在诞生后的半个世纪内都与中国石油集团保持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学科专业都是根据石油企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的,产学研合作的对象基本局限于石油石化企业。其次,社会对石油高校的认识不恰当造成影响。受石油高校发展历史的影响,石油高校石油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主干学科的科研实力和水平远远高于通用学科,致使社会各界企业普遍持有主干专业实力雄厚而通用专业实力薄弱的不恰当认识,企业不愿与石油高校的通用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社会对石油高校有一个全新而恰当的认识还需要一段时间。

(4)全方位战略联盟尚未形成

调查发现,目前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的合作多为松散式的结合,即一所石油高校对临近一家企业的“点对点”合作,产学研合作呈现临时性和短期化等特点,多种企业多所高校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战略联盟尚未形成。首先,地域条件限制。目前国内各石油高校散布在全国各个省市,受地域条件限制,石油高校较难结成联盟。其次,缺乏顺畅的沟通合作平台。目前国内尚未建立产学研合作网络平台,石油高校之间不能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共享,企业在寻找合作高校时也较难获得石油高校科研方面的信息,使合作伙伴的选择受到阻碍,限制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的形成。

4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

(1)主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参与模式

主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参与模式是指石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干专业的资金、资源等优势,通过吸收通用专业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主干专业资助通用专业发展、将主干专业学生与通用专业学生捆绑销售等方式,提携和带动通用专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模式,见图1。

图1主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发展模式结构图

石油高校主干专业发挥自身优势,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参与产学研合作,对促进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目标的实现,以及促进通用专业的发展和石油高校的平衡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产学研合作目标的顺利实现,石油高校主干专业与通用专业共同参与产学研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实现知识共享与互补;其次,有助于石油高校的均衡发展,石油高校主干专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带动通用专业的发展,保证石油高校“两条腿”走路。

要保证此种模式的顺利运行,真正实现石油高校主干专业对通用专业的带动作用,使企业愿意与通用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石油高校需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其一,提高主干专业资助通用专业的意识。可以采用指标或定额的形式,给主干专业下达一定硬性要求;也可以通过奖励的形式激发主干专业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其二,通用专业努力增强自身实力。只有自身实力真正增强了,通用专业才能吸引企业与之开展产学研合作,吸引主干专业为其提供帮助。

(2)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模式

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模式是石油高校与企业从自身生存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市场作为基本导向,对石油高校和各界企业的各种科技创新要素进行优化整合,遵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本原则,建立一种稳定、长期、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的模式,见图2。

图2校企战略联盟模式结构图

多所石油高校与多家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多方共赢。首先,能够实现石油高校科研资源的集成。石油高校通过战略联盟将各石油高校的科研资源整合到一起,能够实现学科特色优势的低成本纵向联合[5]。其次,能够实现石油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通过构建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企业与石油高校开展战略层次上的产学研合作,企业借助石油高校的科研和智力资源,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6]。

要建立高效的多高校多企业的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需要石油高校与企业达成共识,设立共同的合作目标,能够从彼此的角度出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意识。首先,加强沟通,良好的沟通在产学研合作中意义重大。一方面,只有通过充分而良好的沟通,石油高校与企业才能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并保证对方准确无误地接收,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对彼此信任的重要手段,及时的沟通有助于合作各方减少误解,化解矛盾。其次,利益共享。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必须建立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合作利益必须在合作各方之间合理分配,否则合作将无从谈起。

5结论

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石油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合作培养人才、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技术转让和委托研究四种模式;各种模式在运行中存在合作双方合作积极性不够高、石油高校通用专业参与不足、合作企业类型较为单一、全方位战略联盟尚未形成等几方面的问题;根据石油高校的自身特色,提出主干专业带动通用专业共同参与、校企全方位战略联盟两种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林晶晶,周国华.企业——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139-144.

[2]霍妍,王幼芳,姜文达.基于成果转化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24-228.

[3]谢开勇.构建高校产学研创新的运行机制[J].软科学,2002(1).

[4]杨久香,宁正福,郑玉华,冯晓丽.石油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4):72.

[5]阳荣威.后合并时代高校的选择:战略联盟[J].高等教育研究,2005(9):58.

[6]胡艳婷.高校战略联盟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