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4:48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1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农业龙头组织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近年来,区按照“调结构、建基地、抓龙头”的思路,负重奋进,真抓实干,既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又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衔接、贸工农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5元,名列全市第一。

(一)主导特色产业全面发展。2008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9.2万亩,总产25万吨,其中日光温室蔬菜9100亩,百亩以上连片种植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0多个,成为全省蔬菜基地县(区)之一;大家畜、猪、家禽存栏分别达到1.13万头、10.8万头、52万只,规模养殖场(户)愈百家、养殖小区5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0.83、0.32、1.37万吨;苗木花卉面积1万亩,经营场户88家,其中百亩以上苗圃25家;果品面积5.2万亩,总产8.93万吨,其中优质杂果面积8600亩;红薯产业迅猛发展,以马庄、双照两镇为主的莽塬红红薯产品远销省内外,面积突破3万亩。

(二)“一村一品”工程稳步推进。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创建区域优势品牌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先后建成八里庄、押大村等省、市“一村一品”示范村11个,形成49个推进村。押大村、八里庄村被评为全市发展“一村一品”先进示范村,同时,八里庄村被市外专局认定为全市“一村一品”样板村。

(三)区域化布局进一步凸显。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区基本形成了“南有苗菜花、北有果畜奶”的合理产业布局,即以渭河南钓台、沣东两办为主的蔬菜生产区(约占全区蔬菜面积的83%),以马泉办、马庄镇、双照镇为主的畜禽生产区(约占全区畜禽存栏的75%),以钓台办为主的苗木花卉生产区(约占全区苗木花卉面积的80%),以马庄镇、双照镇为主的果品生产区(约占全区果树面积的90%)和红薯生产区(占全区红薯面积的100%)。涌现出了精品蔬菜、莽塬红红薯、酥梨、渭兴生猪等一批农业品牌。

(四)产业化程度不断攀升。目前,全区涉农企业发展到30余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1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1个,拥有会员近2万人。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队伍多方齐动,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形成了政企联动,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充分做到了重心下沉、服务前移,为全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确保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的标准化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较低,质量水平不高,易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冲击;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化程度还较低,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利益联结为纽带,品牌建设、市场拓展为重点,突出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业品牌培育、农产品销售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为实现全区“进位创强”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二)遵循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

2、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突破行政区划,引导和鼓励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扶持和引导农民优先发展比较效益高、市场潜力大、有成熟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产品。

3、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扶持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潜力产业做强做优做大,重点培育、壮大和引进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4、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5、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与自然生态相和谐。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三)发展目标

经过5年努力,确保到201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年均增长20%左右。

1.主导特色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建设培育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典型引路,推动产业规模扩张,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2.龙头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按照“壮大现有的,引进外来的”思路,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市场开拓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全区农户中的带动面达到50%以上。

3.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改造、完善、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购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壮大,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销售顺畅。

4.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使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78家,农户覆盖率达到80%以上。

5.农产品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强“三品认证”、产地环境监测管理和商品注册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届时有5—8个在市场上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农产品,其中有省级以上著名品牌或驰名商标2—3个,14个以上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一体化认证。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产业

根据全区资源优势和现有发展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着力发展的产业是粮食、蔬菜、畜禽、果品、苗木花卉。

(一)粮食产业。总体要求是稳定粮食产业。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面积。按照“良种引路、良法配套、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工作思路,围绕小麦、玉米两大骨干作物,加快良种统繁统供、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集成配套,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实现粮食单产水平新突破。到2013年,全区粮食稳定在20万亩,总产稳定在8万吨。依托伍得利面粉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从面积扩张、加工增值入手,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到2013年底,全区红薯面积突破4万亩。

(二)蔬菜产业。蔬菜是我区农业的传统支柱产业,总体要求是品种优良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积极实施蔬菜上塬工程,以肖何庙为中心开辟第二阵地,稳定和发展全区蔬菜面积。严格执行无公害操作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名优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材料,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依托新阳光公司、万盛专业合作社等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拉动产业发展,搞活产品流通。到2013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9.7万亩,全部实现设施化,其中日光温室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万亩。

(三)畜禽产业。畜禽业是我区农业发展的短腿,总体要求是规模扩张,发展的重点是生猪、奶牛、家禽。积极落实能繁母猪补贴等扶持政策,激发农户积极性。加快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质量。狠抓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和检疫监督工作,确保畜禽健康生长和产品质量安全。发挥渭丰公司、绿源公司、永安堡奶牛的带动作用,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档次、拓宽销售渠道。到2013年,全区养殖小区达到10个,养殖专业村达到10个,生猪存栏16.2万头、大家畜存栏1.5万头(其中奶牛1万头)、羊存栏1.5万只、家禽存栏6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万吨、0.55万吨、2.46万吨。

(四)果品产业。我区非果品优生区,总体要求是结构合理,效益提升。积极实施以苹果“四大”关键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优果工程”,不断提高果品优果率。结合林业工程,采取“项目带动、企业推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建设名优鲜杂果经济林带。以双照镇毛村为示范,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设施杂果,提高果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到2013年,全区果品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9.2万吨以上,其中优质杂果面积达到1.4万亩。

(五)苗木花卉产业。苗木花卉是我区的朝阳产业,总体要求是走精品化道路。组织镇、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坚定信心,再掀产业发展高潮。坚持“企业带农户、大户带小户”的工作原则,适时举办各类花展,充分发挥示范典型的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适宜城乡绿化美化的中高档苗木花卉。积极引进有资质的龙头企业,依托园林花卉协会,拉动产业发展。到2013年,全区苗木花卉面积达到2万亩,名优品种达到100多种。

同时,注重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型、农家乐型等多种型态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品是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主导特色产业的有效载体。按照《区2009—2012年发展计划》的有关要求,采取区级领导包抓镇办、部门包抓村组的方式,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坚持“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做好示范村的发展工作。通过示范带动,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目标,促使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进而形成片、连成带。通过努力,确保到2013年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60个,建成“一镇一业”示范乡镇2个,使我区广大农民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关键所在,抓住了龙头企业就抓住了产业化发展的命脉。一方面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编制项目,落实优惠政策,实施叩门招商,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区投资建厂。塬上、半塬四镇办重点引进畜禽生产、深加工型龙头企业,沣东、钓台两办重点引进蔬菜、苗木花卉生产、流通、加工型龙头企业,同时,注重在马庄、双照两镇引进果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抓住当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为企业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积极争取扶持资金;认真做好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和管理工作,支持帮助企业申报市级、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知名度。力争每年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2—3户,新增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5户。到2013年全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转变政府对农业投入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按照《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意见》的精神要求,一方面加强对原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内部组织制度、利益联结和运作机制,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努力提高运行质量;另一方面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规范一个”的思路,成立新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利益捆绑型,联结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方式,从过去的直接划拨到各镇办到现在的直接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把其做大做强,真正架起一座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有效桥梁。力争到2013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8个,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覆盖率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能力、带动农户能力和农民增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构建以区镇公共服务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要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发展农业保险,从技术、信息、流通、金融、食品安全等方面形成“多元主体、多元投资、多元途径”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服务保障。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保障措施

(一)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区上成立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农林、工商、财政、水利、农发、信用联社等部门及各镇办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镇办和相关部门要提高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为农业产业化组织提供主动、热情、周到、高效的服务,全力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上台阶。

(二)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一是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区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采取贴息、以奖代补或补助等形式重点投向建设标准化基地、实施“三品”认证、注册品牌、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专业合作社等方面。各镇办也要在预算中列支一定数量的专项扶持资金。中省、市安排的农发、水利、科技等项目资金也要向农业产业化倾斜。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特别是区信用联社,要把农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重点支持规模型、特色型、科技型的产业和龙头企业,扶持种、养大户从事集约化规模经营。要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适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综合授信额度,适度降低贷款利率,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努力解决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鼓励、支持非农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突出搞好招商引资,积极争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

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适应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日新月异和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山西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近20a来大致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发展和推进提高3个阶段。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山西农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具体表现在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增多、涉农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日益增强、市场销售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吕梁太行两山杂粮林果产业区和晋中晋南盆地果菜园艺设施农业区3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心和十个现代农业示范县为抓手的加工、流通、基地3大领域13个行业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1]。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科技实体带动型为主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机制。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机制进一步稳固,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优化,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使全省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山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5000余家,其中33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88家企业被评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此外还确定了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共计481家企业。并创建出一批如古城乳业、水塔醋业、忠民油脂、六味斋、平遥冠云牛肉等知名品牌。2012年山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6亿元,较上年增长29.7%,带动农户340万户,同比户均增收600多元[2]。这些龙头企业作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2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回顾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全省范围内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在区域内存在农业产业化的集约化水平低,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水平低、竞争力弱以及整个农业系统缺乏科学的规划没能形成紧密的联系等问题。鉴于此提出研究山西农业产业化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2.1规模化指标

规模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首要指标,规模越大反映出农业产业化体系越完善,内生效益越强。该指标主要体现在支柱产业规模、商品基地规模、龙头企业规模3方面[3]。具体指标有支柱产业占非支柱产业的比重、农业商品基地与其他商品基地的比例、某一资产层以上企业占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比重等(可从占地面积、人口总数、产值产量、建设总投资等方面分析)。

2.2一体化指标

一体化是指将原来相互独立的若干部分整合在一体,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该指标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农工商综合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农科教一体化程度高低和利益关系上。具体指标有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产业链完善程度、产供销系统的契约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作用、农产品的增值率以及农业一体化服务覆盖率等。

2.3科技化指标

科技化是反映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涵盖农业产业化从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要求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中应以科技为导向,注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主要指标有农业科研人员的就业比例、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情况、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业科研经费投入量、农业科技贡献率等[3]。

2.4商品化指标

商品化是农产品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实质是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商业运作,实现产品增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农产品商品化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该指标主要反映在农产品加工率、农产品商品化率、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产品品牌价值含量等。

2.5效益化指标

效益是农产品价值的综合体现,该指标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主要包括的指标有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产业化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农产品质量达标情况、农业产业化企业纳税额、农业生产对生态的影响等。

3山西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对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它是评价模型构建的重要前提。根据对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的分析,结合山西农业产业化自身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评价模型。

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后,将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3个基本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

目标层(a)是根据准则层各项指标经过计算得出的定量指标,取值范围0~1,1表示发育程度最理想,0表示发育程度最不理想;准则层(B)包括规模化水平、一体化水平、科技化水平、商品化水平、效益化水平,用B1、B2、B3、B4、B5来表示,准则层经过权重处理后可用于进一步计算目标层a的值;指标层(C)包括25项指标,这些指标是准则层的细化,各指标分别以C1~C25来表示。

3.2构造判断矩阵

由于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的评价涉及到诸多主客观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还需要大量可靠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无法做到,因此,本文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函数及各指标的隶属度,对其具体方法做简单介绍:

3.2.1确定评价因素集

U={U1,U2,...,Un,}

3.2.2构造指标评判矩阵

即评价因素的隶属度,用矩阵R表示:R=(R1,R2,...,Rn)t,式中:Ri为指标Ui所对应的隶属度。

3.2.3确定权重系数矩阵

C=(C1,C2,...,Cn),ΣCi=1(i=1,2...n),式中:Ci为指标Ui所对应的权重。

3.2.4计算综合评价值

a=C×R=(C1,C2,...,Cn)×(R1,R2,...,Rn)t。

3.3通过一致性检验得出结论

理论上判断矩阵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但在实践中由于专家在认识上的不一致,所构建的判断矩阵不可能满足完全一致性条件,因此可以允许判断矩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采用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取值范围为0~1。

0.00

0.50

0.70

0.85

运用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系数对评价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4]。

4进一步完善山西农业产业化体系的总体思路

农业产业化是以追求综合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对山西而言,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山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发育程度,要进一步推进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重新构建山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体系和框架。

4.1突出战略重点,切实做好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布局

山西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打破小而全、多而杂的混乱局面,在选准主攻方向的基础上,加大重点领域的突破力度,尽快制定出农业产业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应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支持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推进产业板块化发展。

4.2加强宏观指导,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山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多为“订单农业”形式,这种利益机制一般存在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导致订单履约率较低,损害双方利益。因此,要尽快发展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以产权联系为目标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应鼓励积极探索科学、合理、规范的利益机制,不断创新利益机制新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关系,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

4.3培育企业集群,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

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规模集约化程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集群。支持国内外各行业的优秀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内外部的全面整合,组建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5]。通过区域集聚,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外部效应,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竞争力。

4.4强化创新能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转变过去注重硬件忽视软件的投资模式,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步伐,改进生产加工工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对品牌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同时,龙头企业应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4.5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价值含量高的农产品品牌

品牌战略是经过整合当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要素,基于特色资源优势确定的具有个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标识。针对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短板的状况,要做好以实现与国内外市场接轨为目标,在标准基础上加大品牌开发力度,着力培育具有山西特色的“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创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著名品牌。借助品牌优势提高山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规模和效益[6]。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农业厅发展计划处.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J/oL].山西省农业厅官方网站,2012-11-9.

[2]贾明进.以“513”工程为核心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J].农业产业化,2013(2):17-18.

[3]蒋永穆,刘涛.浅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报,2012(12):19-25.

[4]张国卿.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报,2006(6):577-580.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3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途径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实现价值取向从自给型向市场型的转变;产业结构从分割型向联动型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而推动上述转变基本的途径在于实现农业产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以科技为支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及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而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经营组织整体竞争力弱

我国农业产业化竞争力弱,不仅体现在单项产品、单个市场主体上,而且体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上。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至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到2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0.8:1。总体来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2.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农户和企业还都缺乏制度约束和风险保障机制。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3.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

主导产业是指能支撑区域经济状况和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源头和基础。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

4.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的缺失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瓶颈问题之一。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较为成功的国家,中介组织往往由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担当。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信息咨询和市场销售服务,而真正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则很少,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大部分合作组织生存较困难,因而很难做到积极有效的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

三、进一步加快和推进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的总抓手。工作的重点放在优化区域布局、培植主导产业和扶持龙头企业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我认为农业产业化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以壮大规模和增强带动能力为重点,把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龙头企业实力强弱和牵动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水平和成效。发展龙头企业,一方面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功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从市场体系的建设,金融支持和法律支持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在资金投入上,要引导各类资本向龙头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

2.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商品基地

选择农业主导产业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应该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这样可以达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的目的,还可以有效避免农业产业地区趋同的问题,防止某些农特产品生产能力过剩,有利于开发特色农业、开发特色农产品,创出名优特新产品,确立市场优势地位。

3.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产业化健康发展

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要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行“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4.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是自主选择经营方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但要改变农民抵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法制观念淡薄,市场竞争意识、诚信理念缺乏的状况,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自己信得过,对农民生产经营具有支持力、约束力的农民合作组织。一方面为农民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科技服务、信息采集进行全程的社会化服务,办一些单个农户需要而又难以办到和办好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可以代表农民处理与企业的关系,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争取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4

哈尔滨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特色鲜明的城市,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之一,是中国农业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但同时也是农业人口最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较低的城市之一,实现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现阶段,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以产业兴市,是推进哈尔滨市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

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实现利税44.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7%;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20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90万亩,增长15%;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达到44%;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发展到92.35万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21户,比上年增加16户;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利税2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调整后达到138家,比上年增加12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3家(部级5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9.6亿,比上年增长13.68%,利税1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基地规模集中度不大,产出效益低

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多,资源丰富,但也存在基地面积小、不集中、产值低、效益低,严重制约了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2.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竞争能力较弱

在哈尔滨市现有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仅占1/3,多数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积累能力不强,投入不足,企业的再发展受到制约。技术力量、管理力量不强,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不高。副产品开发滞后,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比较多,从事精深加工的比较少,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层次,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3.利益链接机制不够健全,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

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中利益分配关系不规范,产业链条出现脱节现象,农民只在种养环节中有所获利,而在加工销售等增值环节中得到的实惠很少。企农关系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买、卖”的层面上,形成合作和股份关系的较少。

4.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较弱,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缓慢

与发达市相比,哈尔滨市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从整体上看,哈尔滨市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尚不完善,各级政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目前落实情况不够理想。如用电、用地、用水、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发展速度较慢。

三、对策措施

1.强化领导,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

解放思想,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基地建设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工作体系,明确职责和目标任务,并将其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年度工作考评内容。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督促检查,对重点项目、重点龙头企业、重点基地和重要扶持政策实行跟踪监测和督查。

2.扶持重点产业,壮强龙头企业,抓好基地建设

在切实抓好龙头企业和市场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围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现代农业园区。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租赁承包,或吸收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参股,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种养加销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基地。

3.打绿色牌,放大农产品品牌效应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强质量和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主体带动作用,扶持一批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名牌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不断扩大名牌农产品的数量、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培育中介组织,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围绕优势产业、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连接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松散型合作组织向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转变。依托主导产业,加快建立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大力发展区域性、产地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城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横向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运作的批发市场网络。

5.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

着眼于农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用先进科技改造农业,构建切合实际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和产学研结合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技术服务队伍,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

6.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

利用各类支农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努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牵线搭桥,争取突破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制约问题。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现代化;绿色食品产业

[Doi]10.13939/ki.zgsc.2017.09.074

绿色食品属于一种新兴产业,其主要是对无污染的有机原料进行加工,并经专门机构授权以作贸易的食品产业。[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我国在第一产业生产水平快速提高,科技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下,食物原料受农药、激素、化肥等产生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由于我国为世界农业大国,因而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也随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开始转变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绿色食品理念的提出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形成,并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影响下,也同样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这就要求绿色食品产业应重视把握机遇,紧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实现产业的长远发展。

1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首次生产,其不仅对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形成了正面的影响作用,还由此为第一产业指出了良好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在其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品供应、产业规模、资源分布也在不断变化、不断成熟中。在21世纪初,绿色食品不仅已发展至农产业供应已不再短缺,甚至还逐渐将发展格局扩展至国际市场中,彻底改变了农业资源仅于我国内部自我平衡的局面。[2]这意味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格局已不应局限于产业内发展,而要将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来重新定位发展高度,确保可通过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化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绿色食品产量规模已颇具规模,相关产业、产品的数量以及产品总量在逐年增加,一些地方特色的产品也逐渐开始打入市场,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切实地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其次,在严格的绿色食品标准建立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销售、售后等产品质量控制也开始具备了规范性、科学性、系统性。再次,在市场秩序的要求下,绿色食品产业也获得了完成的认证制度,保障了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最后,我国针对绿色食品产业还推行了严格的质量监管制度,由此对其产业的规范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约束性。

2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供求矛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农业增产不增效,增收速度缓慢等问题发生现象也在不断增加,这对于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可见会造成一定的阻碍。[3]而绿色食品对于这一现象可起显著的改善作用,这主要与其农产品高质量,产品结构完善有关。在此认知基础上,国家与相关政府也开始调整与转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结构,根据市场消费需求,提倡农业发展重心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质量效益为优化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向。而绿色食品作为对食品安全、营养、优质提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便意味着需提升农产品质量,而这与农业经济调整后的发展战略具备高度的一致性,说明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对于农业增效与增收能起直接的促进作用,由此也可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良好的解决策略。而现阶段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仍未实现完善的产业化,这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c经营。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的龙头企业缺乏强大的实力,也未建立良好的品牌影响力,未能充分掌握并发挥自身的产品特色与市场优势。而在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与品牌影响力才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这也说明了我国绿色食品产业仍缺乏强而有力的发展力量,农业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因此,这要求农业方面的龙头企业应重视投入绿色食品的开发、生产、推广、营销中,以此不仅可丰富企业经济结构,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品牌影响力,还可由其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对农业产业化起显著的推动作用。

3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

由于绿色食品实际上是指安全、健康的食品原料或加工产品,而其生产与加工都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这就对相关产品生态环境与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结合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效经验的高效农业,其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绿色食品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实施生态农业过程中,首先,要求对当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护,避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滥用、破坏自然资源。其次,需重视改善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可采取植树造林等方式来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再次,还需严格控制工业废物的排放,包括液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气体污染物等,确保降低对环境、土壤的污染,并需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以减轻对相关农业区域的污染。以此不仅可减轻环境污染程度,对生态环境起良好的保护与改善作用,还可确保在此过程中提升绿色食品生产的安全性,优化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并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因而可见我国农业现代化对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4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前景

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农业已然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而在食品供应需求中,绿色食品也成为了人们高度认可的产品,这就意味着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具备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此认知基础上,一些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已然开始将农业经济发展重心放在推动绿色食品发展上,例如黑龙江地区,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已将“农业强省”作为未来发展方向,而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便是实现此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战略。[4]而在市场中,多数食品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产品质量认证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对企业自身产品作质量改善,确保能争取相应的产品质量认证,以此提升企业产品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消费者方面,人们在健康生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并希望权威机构能够公正、严格、客观地对产品质量进行评判、监管,以确保能够真正地保障消费者的权益。由于企业、消费者等方面对于食品质量高要求的影响下,绿色食品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已然获得了甚为良好的发展前景。

5结论

总之,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已逐渐朝向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在快速发展中,而绿色食品产业的良好发展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作用,其可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加快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控制环境污染、防治农用化学物质滥用等因素都可为绿色食品产业创造更为良好的发展条件,因而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还需对相关因素作严格把控。而绿色食品产业在未来还应积极树立产品名牌效应,优化产品质量,以此才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为自身产业发展争取更优前景。

参考文献:

[1]黄漫宇,彭虎锋.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4(23):4745-4753.

[2]宋国宇,尚旭东,李立辉.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3(6).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6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实现路径

现代农业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可以扩大农业产业覆盖范围,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标志。但从当前看,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能够为现代农业提供的资源也各不相同,导致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

一、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关系

农业服务产业包含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通过多种方式具体运行,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对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作用十分明显。现代服务业是用现代经营理念与新的服务方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现代服务业属于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农业有机结合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服务。

(一)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的特点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现代农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建设同步,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现代服务业给予相应的支撑和帮助。从当前看,我国现代农业在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在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化农业、农业网络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农业自身的发展,还需要与多个产业融合,实现现代农业的多层次发展[1]。而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耦合,以更为紧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现在服务业参与农业发展,能够确保农业科技研发等相关产业链不断延伸,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现实路径,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二是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能够构建更为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实现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三是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能够构建更为完备的信息服务体系,提升现代农业的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二)现代农业是现代服务业升级的动力首先,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农业产业不断升级所需要的劳动人口越来越少,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特别是第三产业大量地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其次,现代农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城乡之间关系看,农村服务业要相对于城镇还很落后,大量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逐渐被边缘化,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低水平状态。随着城市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也遇到了自身瓶颈,诸如劳动力稀缺、成本不断上涨的问题,这就需要服务业不断扩展发展空间,逐渐向农村拓展,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再次,现代农业发展也能够为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就是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包含通信、金融、交通等各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现代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对现代农业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作用促进方面:一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技术和信息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是凭借其自身信息和技术优势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现代服务业可以为现代农业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价值[2]。二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生产性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在现代农业、金融、旅游、保险、物流等多个领域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有助于农业经济产业链的完善。三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对农业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生产要素的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在人力、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农业价格的竞争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这就需要现代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的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耦合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但还存在体制机制问题、地区差异问题、科学技术运用问题和业态创新不足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

(一)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保障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的越来越紧密,但当前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还缺少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特别是在外部环境层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村金融体制不够完善,政策支持不足,导致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无法推广。从另一个层面看,由于现在服务业的体制机制落后,也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的还不够充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龙头企业带动,但由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能够为农民创收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很难依靠单一主体实现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可以说,正是由于体制机制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者的耦合。

(二)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投入主要在农业生产前期和中期,农业生产后期的相关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很多农业龙头企业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在具体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足,缺少相应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加之相应的员工素质有限,很难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服务,也很难对市场上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导致农户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近年来,我国针对农业领域的服务机构不断发展,但由于多数机构人员单一,服务内容也较为传统,很难为现代农业提供有效信息和服务支撑。当前我国农业仍然属于传统发展模式,缺少标准化和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效果。

(三)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业态创新不足农业现代服务业务和发展是农业新业态出现的必然结果,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信息服务业、农业物流服务业、休闲旅游农业和农业科技服务业等等,但这些服务业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更多集中在城市周边农村,由于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在二者耦合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但由于我国多数地区还不具备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业态创新条件,因此也很难催生出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农业新业态。

(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运用不够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耦合过程中需要科技创新为其提供原动力。但当前我国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在耦合过程中关键的科技创新动力还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相对较少,导致很多科研项目与现代农业发展严重脱节,加之现有的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很多科技创新成果难以在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发展,需要从现在农业发展的实际角度出发,对现代农业的现代服务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符合农业与服务业相互耦合的发展路径,实现产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一)完善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现代农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耦合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需要政府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角度出发,进一步提升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金融支持体系。首先,推进农业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农业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主体的现代化,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应该推进多个主体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不能只关注个别主体的发展,而应该从农业、农民、农村三个主体入手,构建更为现代化的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农业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要从现代农业角度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装备水平,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业装备供给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还应该完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为农产品顺利销售创造有利条件。农业服务化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提升农业服务业的比重,通过农业服务化的水平提升,扩展农产品的增值空间,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降低农业发展风险,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3]。现代农业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应该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耦合,形成新业态,更好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其次,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从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的现实需要角度出发,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地方政府要敢于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的发展,构建更为完善的金融支农惠农体系,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为现代农业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改变农村现有的支付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提供相应的融资平台,完善农村金融生态发展路径,进一步扩大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范围,通过加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该对原有的农业项目申报资质限制进行创新,从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实际角度出发,为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在招商引资方面应该引入新项目、新业态,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民间金融作用,引导和鼓励外资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之中,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二)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当前,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还极不协调,已经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有必要从多个层次推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要注重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从物流、信息科技、农业科技、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入手,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水平。要加快构建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农村要素市场机制,改善农村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要重点推进特色服务业发展,在提升现代农业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本地化,通过本地化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惠及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推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发展。当前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随着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对于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很难完成现代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如果地方政府对于现代农业干涉过多,不仅很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还会制约业服务产业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制度文件等方式引入合适的竞争机制,推动农业协会、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服务业水平[4]。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普及,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对农业技术进行开发和推广,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业服务投入体系和机制,同时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因此在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应该既注重整体规划也要有所侧重,有效协调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征模式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对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新的解析。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七个层面作出了安排布置,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视程度可见非同一般。

一、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比较,现代农业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如近年来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我们知道,农业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农业就是种植业,广义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业。我们要发展的现代农业,就是广义农业的现代化。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现代农业将实现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因为现代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所以农业劳动者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由于现代农业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去,如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和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10%-15%之间。第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比如已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农业从业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美国、法国农民人均产粮是我国的50倍,人均产肉是我国的100倍。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三者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切实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作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协调发展。

二、现代农业的模式

外向创汇型农业模式。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政策指引下,利用区域优势,采取政策扶植龙头企业或者吸引外商投资,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畜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积极纳入农产品国际产销加工储运体系。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就是由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大量的分散于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的开发经营活动中去。这种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模式,是目前国内的一种主要模式。

农业科技园模式。这种科技园区,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等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如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因地制宜的园艺农业模式。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区域条件和发展水平的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发展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可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在现有的工业结构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占有重要地位。实现工业化目标,必须重点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不仅需要提高城镇和非农产业的吸纳能力,更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效益,把大量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为其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条件。只有现代农业发展了,才能搞好搞活县域经济,增加县乡财政收入,增强小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形成不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专业市场,走出一条农民循序进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谐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来。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难点。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还在一定程度上是经营规模小、专业性差、商品率低、生产手段落后和竞争力不强的半传统半现代农业,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又对农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社会对农业的需要,粗放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以及资源的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的安全农产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建设新农村,无论是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需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杨戈.走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与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9

随着江苏省沿海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城市将以工业发展为主,城市开发力度不断增大,农业土地将被大量征用。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失去了大量农业用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给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分析和研究其他国家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增加本地区农民收入,为我国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1]。同时,也可以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研究了江苏沿海开发背景下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目标,分析了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剖析了其产生的背景及成因,提出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1国外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

1.1美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美国作为一个地多人少的国家,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国土面积达到了937万km2,其中耕地面积约占1.87亿hm2,美国总人口30071万人,平均0.62hm2/人(2006年)。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生产水平和个人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也是农产品出口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美国最先推行农业现代化。美国在农业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员。1933年美国就通过了《农业调整法》,用法律规定的方式保证农产品价格,以此来保证本国农场主的经济收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病虫害,美国会将其列入政府应急处理事件,同时为受灾的农户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

1.2日本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日本拥有37.79万km2国土面积,其中479.4万hm2为耕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全国总人口达12746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不足0.04hm2,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日本人口密度比较大,多山丘岭、国土狭长,耕地分布相对较零散,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是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日本的现代农业开始于明治维新,当时的日本政府偏向于西方化发展策略。自1870年开始,日本不断从西方引进大型农业机械,想通过机械化作业来改变现有的农业耕种方式,但是由于日本国土与资源结构的限制,大型机械化生产模式并没有在日本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后,日本政府及时对农业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转而大力推广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先进技术经验,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种子和科学的种植方法。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2现代化农业概述

2.1概念

现代农业以先进的农用机械和精确电子机械劳作的方式,实现高科技和农业的结合,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化农业是农业快速发展的转折点。古代农业和传统农业主要是以农用动植物为中心,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循环系统,严格遵循着农业生物自身的自然规律。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农药、化肥和育种技术等促进高产的现代化技术[2]。现代化农业主要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科技密集型产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建立在分子和信息化层面上的一次技术突破。其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为现代化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作用及重要意义

建设现代化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要目标,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力量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2.1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要稳定粮食生产,同时不断强化和完善相关农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生产产业结构、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以此大力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事实证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难度较大,由于扶持政策相对有限,只有着重发展现代化农业,才能有效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3-4]。

2.2.2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相关政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农产品出口有着特有的产业优势,可以带动农产品产地的就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便于当地根据国际市场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3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3.1取得的成效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农业产业仍然占很大比重,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降低,但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紧紧围绕建设稳定的种植业、一流的园艺业、发达的畜牧业的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县域规模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制定实施了优势产业主导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出口蔬菜、特种经济动物、优质大米、肉类、特色蔬菜的主导产业。

3.2存在的问题

3.2.1现代农业发展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对于我国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财政投入力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农业科技贡献率偏低。新的人才、农业技术、农业管理、资金投入等还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3.2.2土地流转障碍多。农民惜地现象较普遍,土地流转成本较高,规模经营水平较低,难以实施现代化的管理。

3.2.3龙头企业带动不强。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优势企业与农民经济收益联动机制不完善,导致经济带动力相对较弱,同时市场的开拓能力偏低,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隐藏着极大的市场风险。

4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定位和具体措施

4.1目标定位

现代化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生产,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结构,用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生产,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加大力度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在深入分析农业发展的基础现状、特色优势、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将生态、高效、外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4.2具体措施

4.2.1把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大粮食扶持政策,建立最低保护价,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补助,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加强区域性布局,加强新品种选育和技术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5]。

4.2.2把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把高效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加快高效农业的发展。一是加快农业园区建设。以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为目标,将农业园区作为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的主要载体,通过引入先进农产品品种、技术展示、吸引外来投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突出区域特色,促进优势产业加快集聚,以园区建设全面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形成特征鲜明、效益明显的特色基地[6]。

5结语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篇10

[论文提要] 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性,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和特征,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道路意义重大。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强烈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5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期。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期间,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1954 年9 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次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由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20 世纪60 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工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1962 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0 年到25 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1964 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80 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第四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初至20 世纪末。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第五阶段:从本世纪初至今。目前我国已处在工业化中期,从2000 年到2005 年,我国gdp 由8940 亿元增长到192321 亿元,人均gdp 由880 美元增长到1703 美元,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成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从而研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入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导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指明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20世纪50—60年代,以“四化”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肥化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从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理解农业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生产现代化或农业生产过程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即改革开放的初、中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延伸至经营管理现代化,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即应把农业的生产和管理逐步建立在生态科学、系统科学、生物科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 

跨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wto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

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二、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和特征 

 

从世界上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实践看,围绕着建设现代农业化的目标,世界上不同国家都根据国情的差异,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一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的模式。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主要以劳力节约型为主,他们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良种技术,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能源的优势,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总产。二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的模式。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的国家,首先在充分利用劳动力方面找出路,侧重于采用生物技术,精耕细作,致力于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的模式。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既重视农业的工业化,又注重农业集约经营,把以上两种模式的长处结合在一起,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但是,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生产工具和能源消耗代替简单的人力畜力和有机能源,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化学化,以及农村交通、通信网络化,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建立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区位、经济、人文等综合优势的农业区域结构,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经济规模的农业支柱产业、品牌产品和特色农业产业带。 

三是农业技术现代化。在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比如生物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材料技术等等,实现作物及畜禽等劳动对象的良种化,耕作、饲养技术的科学化,把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的农业,转变为知识密集的农业。 

四是农业经济形式现代化。即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着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这就要实现高度的专业化与社会分工,突破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人口的城乡分布,引起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刻变化,两个文明都将有一个大的提高。 

五是农业经济体制现代化。这里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具有充满经济活力的经济主体;②具有较完善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③具有运行良好的农业服务体系、健全的市场体系。总之要建立时常经济体制。从这三个方面来衡量农业现代化,就把农业的概念扩展了,把农业划分为农业生产部门,前农业部门,后农业部门。 

六是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现代化管理和管理手段来管理农业,使各种生产要素能够优化组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七是农业生态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保护和维持生态平稳,力争在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与农业高产高效化的同时,不断改善资源环境状况,使人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知识现代化,现代农业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接受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素质和技能,有较强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能熟练地使用农业先进机械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 

 

认识世界上发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可以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现状是:一方面,农业自然资源人均资源量相对稀缺,地区间农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农业历史悠久,具有精耕细作传统,但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低,基层科技力量严重不足;农业人口比例大,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农村已形成潜在的失业大军。因此,要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遵循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逐步推进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1)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分化和综合,农业与其关联产业日益紧密结合并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农户(农业企业)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加快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①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主导产业,改进农业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竞争力;②

有利于引导农户进入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加快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③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之间的矛盾,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快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④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的效益,相应增加农民收入。由此可见,实现农业产业化—— 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增值越来越多地依靠二、三产业,依靠农村各业之间互补和协调,从而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2)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在存在特定人口转移障碍的背景下,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广大农村依托传统集市和行政中心,参照现代城市先进的经济、社会标准,发展中小城镇,从而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人口以及经济活动不断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农村城镇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发展小城镇来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即对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除了让现有的大中城市根据可能的条件容纳一部分人口外,作为主要的流向,引导向小城镇集聚,复兴原有的小城镇,促使新的小城镇崛起。由于小城镇特有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反哺效应、联接效应及融合效应,它不仅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农村现代化具有更深远的意义。首先,依靠办在小城镇的乡镇工业对农业进行补偿,实行“以工补农”的微观调节,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稳定农业。第二,小城镇可以为农业提供现代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武装农业。小城镇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提供农用机械、农用化学品和农业能源等现代物质基础,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品投入的有效增长,还将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速度。农业先进技术装备要在农村推广使用,需要树立典型、进行维修、提供配件、燃料等服务工作,而小城镇拥有这些功能,有效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物质装备在农业中的使用。第三,小城镇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土地的集中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条件。小城镇及其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积累。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首先为小城镇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完成原始积累;而小城镇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可“反哺”农业,为农业增长提供资本积累,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3)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将会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进步,传统的高耗、低效型的生产结构将被新兴的低耗、高效的生产结构所替代。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益化。农业信息化将带来农业资源信息的共享,提高农业资源信息的利用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首先要强化政府在农业与农业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信息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经济资源,像资金、材料、人才等资源一样,需要政府有组织地进行宏观管理。其次,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且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农业信息化加速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主导着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