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2:48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篇1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人力资源投资;社会主义矛盾

虽然已经步入了工业化阶段,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还是一个未来问题,更是新中国自成立到现在一直努力的目标。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可谓是顺势而为,“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农村、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忽视农民”[1]。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力得到了激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指日可待。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义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科教文化生活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实施乡村战略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凡,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1.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举措党的十九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背景和趋势提出的战略构想,对于当前解决主要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稳定,基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人们的需要不再仅限于物质水平。对于处在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讲,已经过了物质紧缺的时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需要已经由物质需要转换为对文化、生态、法治等方面的需要。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振兴乡村经济,更要振兴乡村文化、法治等,两者缺一不可。众所周知,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镇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发展速度,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公平缺位的一种体现。我国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也较大。乡村战略的提出,对于振兴农村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无疑是一项重要措施。2.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召开后,各地积极响应和学习其精神,召开动员会、宣讲会、各级领导班子下乡调查等,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党和政府之所以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提高到战略层面,原因之一是乡村振兴关系我国农民的民生问题。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乡村稳定,国家才长治久安,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第一个“一百年”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正在处于全面建成社会的决胜时期,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近年来的夙愿。小康社会在于“全面”,不仅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农村的农民生活水平也到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我国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慢慢地步入小康生活水平,而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离小康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举措,对于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战略促使我国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我们的国家经济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也就说,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准确全面认清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以下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阐述:1.资源富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从总量来说是富足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巨大的耕地面积,需要较多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需要过着依靠土地吃饭的生活。一方面,虽然我国耕地面积较大,但农业人口较多。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人口为5.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数量的42.65%。[3]由此人均耕地面积就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意味着一定量的土地情况下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去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的劳动力就会出现闲置。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农业生产效率相比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较少的人就能办较多的事,这将一部分农民从土地解放出来。2.受教育程度较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从总量来说较为富足,但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国家统计局2016年的相关数据表明,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占9.4%。[4]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农村人力资源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农村地处偏远地区,交通较为闭塞,尤其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村人口,一辈子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虽然偏远农村也有农村教师,往往这些教师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学识、见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一个先天性的因素影响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即农村的生存环境与大城市相比是天壤之别,工资待遇也远远低于大城市的工资水平,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去大城市的梦想,而不愿意留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农村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匮乏,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励志扎根农村,这也仅是极少数,依然改变不了农村教育资源落后的现状。以上两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受教育程度较低。3.农业生产技能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依靠人口取得的“红利”确实可观,人多力量大的观念深入人心。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依靠人口数量是无法获得经济飞跃发展的,必须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才能立足于经济发展的不败之地。截止今天,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受传统农业技术的深刻影响。一些农村依旧是粗放式的农业耕作方式,缺乏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加之农村地区又缺乏农业技术培训类的学校,无法给农村人力资源一个良好的学习农生产技能环境。农村人的思想观念受到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他们送孩子读书就是为了高考,通过高考这条唯一的出路走出农村。对于辍学的孩子,家长并没有把他们送到职业技术类的学校接受教育。因此,农村人力资源接受的农业技能培训不足,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提高,进而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绊脚石。4.精神文化生活贫瘠我国农村劳动力不仅在教育、农业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精神文化生活贫瘠。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农村,受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影响根深蒂固,例如“养儿防老”“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等等,这些思想束缚着农村劳动力的思想。他们对于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甚至对于政府宣传的主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比较冷漠。再者,农民长期被土地束缚着,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物质条件去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共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没有专门为农民提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设施。而在城镇社区,有为居民提供娱乐、健身的活动城所。例如,居民跳广场舞的场地、健身活动室、各种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农民除了在土地上劳动,没有条件享受到这样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劳动力精神文化生活贫瘠无可厚非。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投资的路径

1.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机制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只是在量占有优势,而在质上处于劣势。我国目前还未形成有效健全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管理机制处于缺位状态。只有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机制去,才能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开拓创新的观念、自身综合文化素质较高、有新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特色农业能力等。新型农民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管理机制主要做到:一是政府要注重对农民的培养,培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二是农民自身的角度,要鼓励农民树立把农业作为终身职业的信念,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培育新型农民不仅解决了农村中的土地由“谁来种”的问题,还能解决“如何种地”的技术问题。2.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国民大计在于教育,科教才能兴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抓起,其是造福后代的长远之计,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具有推动作用。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是客观存在且棘手的现象,多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交错导致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政府、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要积极合作、多重并举,大力发展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一是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在公共财政支出中逐步加大财政支出,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建设。同时政府还应该设立基金会,针对一些因教育致贫的家庭,要给予助学金支持,让农村的孩子都有平等享受受教育的机会。二是企业不仅承担着经济发展的责任,还有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通过政府牵头,企业把投资转向民生这一块,投资农村基础教育,兴办学校,为农村基础教育贡献出自身的力量。三是作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立志到边远的地方去,立志到农村去,去支援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只有抓好教育工作,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才会有所提高,乡村振兴战略中教育才能振兴。3.加强农业相关技能培训目前,我国农业产品发展仍以中低端为主要趋势,大部分农村以粗放式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农业耕作还未形成产业化、精细化的耕作方式。农民掌握的农业技能还是传统的耕作技能,缺乏现代的农业生产技能。简而言之,增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一计之长,对于提高劳动力生产要素意义非凡。首先,政府应作为投资主体,把投资相关农业技术类的学校提上日程,进行高校分类的改革,把农业类的学校与综合类的高效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凸显出农业类的学校的重要性。其次,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要重视农业的发展,不能把农民看作是一份代表身份低贱的职业,农业生产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农民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角色,要把农业产品的种植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农村劳动力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以积极的热情投身到农业生产中,积极参加农业技能培训,进而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4.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国城乡之间的精神文化建设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瘠。精神文化生活是衡量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只有拥有阳光的心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够更加反作用于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做到:第一,党和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意识形态力度,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风”和“家训”。要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更加增强。同时,除了意识形态的宣扬和灌输外,还应该加大科学思想宣传,解放农村人的传统思想。农村中很多农民相信迷信,比如,通过占卜等来预测未来的事情,把希望寄托在祭拜神灵上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让农民相信通过勤劳可致富。第二,要加大农村娱乐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农村兴建小型的广场,农民在闲暇时可以进行娱乐活动;兴建健身设施,为农民提供健身的场所。做到在农闲的时候,能够有时间和场地让农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乡村振兴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福祉,更是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性”。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人,其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实施的质量。报告中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因此,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开发,这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其艰巨性,这样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8(1):6.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篇2

4月xx日下午xxx2020驻村第一书记在x第一会议室学习了xxx的“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分四个部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包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部分,其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任务是:(1)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3)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第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原则是:(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坚持党管农村工作;(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第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是:(1)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2)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3)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4)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5)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6)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7)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把握实施乡村振兴的总布局,明确总目标,坚持总方针,落实总要求,要深入驻村工作的一线,以“三农”工作为总抓手,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循序渐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第一、以产业振兴为根本保证。只有振兴乡村的产业,才能增加乡村的血液,乡村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产业振兴,一是要以农业为基础,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二是要加快推进品牌化,整体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三是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做好农旅融合,打造靓丽名片。四是要发展好集体经济,增加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二、以人才振兴为重要支撑。一是要发掘和培育本土人才。二是要加大力度向外引进技术和人才,从经济和情感等方面健全引才机制,并保证起到“引得进,留得住,带一片”的效果。三是要多为基层干部创造外出学习机会,多培养,多锻炼。

第三、以文化振兴为内在灵魂。乡村振兴应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二是要培育乡贤文化,引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三要树立乡村文明的榜样,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第四、以生态振兴为发展基础。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二是要倡导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追求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地x基本生活设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篇3

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小偏整理了2020党员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范文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一

一、关于赴浙江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伟大思想创造伟大实践,浙江率先践行“两山”理论结硕果。浙江是红船精神发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同志主政浙江期间,2003年就提出了“八八战略”(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提出发挥浙江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并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在浙江安吉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10多年来,这些重要思想理论在浙江大地结出硕果,成功打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标杆。浙江农村正初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农民人均年收入连续10多年在全国领跑,美丽宜居示范村部级试点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总量居全国首位。

(二)“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干到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方能成气候。在浙考察学习期间,很少看到标语,只见杭州市中心矗立了一个醒目标牌“接力实施八八战略,一张蓝图干到底”。浙大教授介绍,这些年来浙江就是这么干的,同志之后的赵洪祝、夏宝龙、车俊等省委领导也是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一届接着一届干。凭借这种境界和精神,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入手,到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之江两岸正绘就水清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美丽浙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亮丽名片。

(三)重生态优先、综合整治,“千万工程”切入换新颜。2003年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过15年的努力,浙江通过乡村环境绿化、路面整治、立面外墙美化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垃圾分类、河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农村环境设施改善,以及“最多跑一次”等乡村行政效能的提高,全省已有2.7万个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总数的97%。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美丽经济,已成为产业兴旺、游人如织、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特色乡村、富裕乡村。

(四)重文创策划,用文化铸魂,美丽乡村内涵式旅游成品牌。浙江省乡村旅游注重文创谋划,讲好历史故事,散发人文气息,吸引各方游客,尚书干村是此中翘楚。该村六百多年前出了一位礼部尚书,尚书干村因此闻名。此后,尚书街、尚书阁、尚书台一系列景点应运而生。随后,该村深度挖掘,每年都举办尚书文化节,通过开展舌尖上的尚书文化、趣味农事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游、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交流等系列活动,不仅聚集了人气,提升了知名度,而且浓厚的传统文化,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旅游的融合共赢。

(五)抓融合发展,“五个乡村”、“八个互促共进”作法值得借鉴。浙江省是美丽乡村的首创地。近年来,浙江省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美丽经济、新型城镇化、社会建设、农村改革、美丽党建、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八个“互促共进”原则,创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在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等“五个乡村”为内涵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六)强化组织、人才措施,美丽乡村、美丽经济快速发展有保障。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支撑。浙江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得好,人才使用得好。近年来,浙江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明确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创业创新试点建设、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等方面,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良性互动,创造了多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经验、新典型。

二、关于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鄂州正值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建设江南美丽田园城市的历史时刻,结合赴浙江的所学、所看、所想,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气魄和胸怀,往实处干,往实效处干。要坚决贯彻“两山”理论,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久久为功。在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基调的基础上,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振兴,用一张蓝图统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一是建议每年全市高规格召开一次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会,科学统筹,细致谋划,分段推进,一环紧扣一环,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在全市上下形成大抓、真抓、用心抓的工作局面。二是各地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按照“条块结合,高效对接,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的要求,形成全市乡村振兴“1+n”方案,在思想上同频,行动上共振。三是完善市区乡村四级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定期组织项目拉练,公布正反典型案例,形成工作“闭环”和责任“倒逼”,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把全市乡村振兴的“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二)顺应大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发韧于农村的这场变革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四十年来农业农村现代进程的历史轮廓,以及乡村改革发展各项议程,充分说明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和拐点条件是城镇化的充足发展,浙江经验印证了这一发展脉络和相应规律,鄂州乡村振兴之路也须遵循相关规律和内在逻辑。在大格局、大趋势、大逻辑下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要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打通阻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梗阻,使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进而在资本下乡与农民进城之间形成置换机制,再向资本下乡与农民返乡的阶段转化,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土地的优化组合。其次,在农村内部要大力实施价值提升工程,不断挖掘农业农村新的价值和功能,既注重新型经营主体,也尊重小农自然发展路径。围绕生态农业、农村电商、农村新业态和农旅结合等方面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在产品供给、要素供给、制度供给上全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综合提升,以鄂州城市发展基础和临空经济转型发展的独特条件,助力“互联网+农业”异军突起。

(三)紧盯关键,以“独具匠心”的项目和设计,将文创规划设计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无中生有发展都市景观旅居农业,是补齐历史文化欠账,实现农业农村价值提升的重要抓手之一,这方面策划水平有多高实践效果才有多好。我市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得天独厚的好山好水好区位的资源禀赋,襟江抱湖枕名山,自然资源条件不比浙江差。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在高质量完成《鄂州市乡村振兴战略暨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编制的同时,如何确保各项规划能高标准落地?差的就是“包装”和文创策划,当务之急,要抓紧引进一批懂农村、有活力、有创意的农村文创策划运营团队,加强对我市重点村的项目化设计、包装和运营。目前此类人才相当稀缺,且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我市应加快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加速引进高水平、专业化的文创团队,担任美丽乡村的设计大师、创作大师和“吹鼓手”,让鄂州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统筹力量,以“凝聚多方合力”的方法和路径,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乡村振兴是一项需要打持久战、统筹战、技术战的系统工程,要善于借势借力科学推进。一要巧借外力。全面收集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滚动刊播,并结合鄂州实际归纳分析,借智借力,分类推广,不搞“千村一样”。同时,要在武鄂黄黄协同发展中借力发力,营造自我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环境条件。二要善聚内力。成立“全市乡村振兴指导委员会”,从统筹、农林、旅游、文化、科技、金融等相关领域,聘请专家组建参谋团、智囊团,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三要形成合力。各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规划方案,重点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打通资金链、产业链、信息链、政策链和利益链,激活多元主体,激活多种要素,激活多级市场,共筑城乡命运共同体和企村利益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五)创新思路,以“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将鄂州率先打造成“两个示范市”。当前,全国各地正使出“浑身解数”大力开展乡村振兴,鄂州要走在前列,作出标杆,必须用创新的理念,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形成竞争优势。一是以超常规标准选配“领头雁”。以今年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扩大范围,不拘一格选准一批有情怀、有思路、有魄力、有带头致富能力的村支部书记,对于优秀的村支部书记,每年拿出一定比例享受乡镇副职经济待遇,完善激励机制。二是以超常规政策引育人才。尽快研究出台“一揽子”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作用发挥的“鄂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建强一支回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三是以超常规举措强化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百塆示范、千塆整治”工程和“四个三”重点生态工程,注重地域特色,集中优势资源和资本,精心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四是以超常规力度加大扶持。抓紧出台支持农业农民金融扶持政策,设立“农村发展基金”,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投入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五是以超常规阵容打造“鄂州品牌”。集中宣传、创作优势力量深度挖掘鄂州历史文化,大力挖掘、讲好“鄂州故事”,按照“有故事、有LoGo、有创意、有特色、有品牌”的“五有”标准,将更多鄂州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景点、景观带建设及旅游产品开发之中,为美丽乡村注入文化之魂,这样的美丽经济才能更持久,更有魅力。

总之,浙江之行收获颇丰,虽然与浙江相比,我们仍有差距,但我们更有独特优势,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坚韧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科学规划,健康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定能以江南美丽田园城市展现鄂州版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二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三

从行走中体味乡村田园之美,从思考中感悟集体经济之路。经过长达十多天的社会实践,亲自观察,走访思考,对集体经济发展有了颇深感悟。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努力,每一个先进富裕或有发展希望的村庄都有着一个或多个真正有心的人才,在青州圣峪口,五个年轻人真的只是靠着一腔热血与理想追求,带着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希望,回到村庄,集思广益,拧成一股绳,为家乡图发展。在栖霞,退伍军人理事长,带领全村妇女老人齐上阵,靠肩挑手凿,战天斗地,仅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便在山上开辟出一条可以通车的道路,天堑变通途。在郑家庄,村支书真诚地和我们说到,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啊,我们看到了村落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求,空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村里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纷纷离开,村里几乎只有六旬以上的老人,再过二十年,乡村人才若继续流失,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村落将何去何从,想象一下,可能很多历史悠久的村子都会面临消失的风险。

乡村的振兴根本的依靠不是外部的支持,而是内部的衍生与升级,我们看到了对知识分子的渴望,淳朴的村民他们也许不懂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有振兴乡村的愿望,建立起集体经济的形式,以合作社的力量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问题,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依托村级党组织的力量,推进土地流转与集中,将集体收入固定比例用于困难救助,公益事业。提升村民的整体福利,让村民留住乡愁。不让一个人掉队,广泛吸收全体村民,整合土地果园,让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金山银山。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村的力量也许弱小,合村并建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合作,我们建立起多村之间的分工,各取所长,促进共同的发展,从而促使整个地域范围的发展。集体经济靠的便是集体,通过大规模集约化,从而使传统的农业更加专业,更加现代化。有效的激活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村级发展潜力,整合管理,实现减耗,提质,增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社实中的一个深刻感悟是,有时候我们听到的真的可能只是表面,只有亲身深入去观察,去问询才能获得最真实最可靠的事实,我们发现集体经济的发展的确有很大的阻力,我们也发现了众多困难,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强村富民同举,党建工作起到重大作用,村两委与合作社双向进入,实现合作社发展与村级建设共同研究,一体推进。

让农民这个职业有尊严是我们听到西杨村的支书深切的说道,当农村的医疗教育真正得到改善才能吸引村民返乡,在招远的大户陈家社区,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我们的走访发现不只是空间上的变动,而且是一个时间上的推进,从初期到成熟,我们看到了一个可行的可复制的发展道路,村里基础设施兴建,医疗教育蓬勃发展,生态农业新六产,旅游业同时推进,重构田园的美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群众幸福感和生活指数连年提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被现代人重新追求,我们似乎看到了突破重重阻碍后的新农村,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与新希望。看到乡村花开的呢喃,雨歇的峥嵘让乡村振兴,让乡愁更美。

乡村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对于振兴的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相信在可复制的集体经济的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将趋于成熟,乡村振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

行走了七八个村落,从广阔的平原,到崎岖的山地,从辽阔的田野,到飘香的果园,我们亲自走过,我们用心体会,我们深入思考,我们知道也许我们学识尚浅,但是我们更知道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为了那份中国村落的乡愁,为了乡村的振兴付出我们微薄的力量,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也相信乡村在不远的将来会变得越来越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感悟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两会期间(3月8日),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其中,我认为:组织振兴,即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重要前提;人才振兴,就是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是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缺一不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重点谈谈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即: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近期,按照市要求,我们和农业部门统筹谋划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战略项目,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将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对我而言,在今后工作中:一是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准确掌握乡村振兴内涵,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三是尽心尽力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搞好服务,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成效作出应有贡献。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篇4

那么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什么意义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党的报告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大判断。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尽管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网络,但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距仍比较明显,这种差距在贫困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法治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城市与乡村各有特点,城乡融合不是消灭而是要体现城乡差异性的特色,要把多样性统一起来,和谐起来,这就要求在法治之外,要发挥乡村的自治功能,实现乡村的自主发展、差异化发展,实现“和而不同”的城乡融合。中国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中国的乡村治理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充分吸收,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落实。德治是非常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我国乡村治理的独特之处,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篇5

根据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简要的情况介绍,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一、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及实践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发展,提出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力争用10年时间把全市104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我区积极探索振兴乡村之路,先后开展村企合作、产业导入、产业培育、名镇名村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工作。其中,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态宜居的村庄环境,产业兴旺的农村经济,治理有效的基层组织,共建共享的文明乡风,顺利通过广东省“两年基本实现目标”的绩效评估,获评“优秀”等级,“农村有产业、农民有就业、农村有环境、农村有服务、农村有治理”的五有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及成效

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针对农村产业“空心化”、村庄“空巢化”,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不热、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问题,我区首创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城村人”融合为发展导向,利用社会资本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活力,实现农村发展“第二次飞跃”:

一是推动乡村振兴改革试点。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区委、区政府大力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作风,通过第五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等重要会议,将乡村振兴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予以部署,制定并印发组织实施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学懂提神”、“弄通提能”“做实提效”工作方案,经过大量的摸底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以市场化模式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法,并率先与碧桂园、华侨城达成合作共识,实施乡村振兴试点项目。

二是高标准全域谋划乡村振兴。在区委、区政府牵头下,各镇、街道迅速开展资源排查,掌握家底,并结合各行政村资源禀赋,制定《镇(街道)全域乡村振兴三年总体规划方案工作表》,明确了试点片区、产业定位、具体工作、发展规模,按照全区102个行政村统一按照市场化模式分三年(2018年30%、2019年40%、2020年30%的行政村覆盖比例)推进。根据中央、省、市精神,结合我区实际,高标准谋划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压实责任。举全区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2018年惠阳区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方案》,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纳入到有关绩效考核工作,通过落实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把产业振兴最终成果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产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推动农村农民生活富裕。

四是打造试点推动全面开花。随着试点项目的推进,我区以市场化模式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开花,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落实各类乡村项目共计77个,其中已开工建设30个,初步形成以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商业商贸、电商物流、现代金融、城市更新等多种业态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一)推进乡村振兴人员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一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上到中央下到基层都非常重视,但是还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例如乡村振兴对于基层特别是村委书记、小组长来说,是个新鲜事物,缺乏相应的认识。但往往工作的开展,他们是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如果意识不转变,那么乡村振兴落地就比较困难。因而在组织保障上不仅需要锻造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还要选好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深入开展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强建优,充分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并且发挥乡贤作用,鼓励乡贤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创收。

(二)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是重要因素。根据资源摸排,目前我区存在三种类型农村情况:第一类城镇化程度较高,以二三产为支撑的准城中村;第二类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需导入产业激发发展动能的村庄;第三类是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薄弱村,亟需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村庄。我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将村庄捆绑导入产业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发展。然而占大部分比例的第三类型的农村,虽然随着政府的逐年增加投入,农村面的村巷道、路灯、垃圾处理、学校等硬性条件逐渐完善,但是重大基础设施覆盖面、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等还相对滞后。乡村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不均衡,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进行精准施策,将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同时科学系统整合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篇6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任务是,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2018年9月,中央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了金融如何支持乡村振兴,从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金融如何发展与发力的框架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是此前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升级版,实施该战略意味着中国进入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新阶段。对应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总量也出现大幅提升。比如,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要求涉及到对大量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维护的金融支持,尤其是绿色金融服务支持。同时,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和供给结构的改变。比如,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村庄空心化等问题,这意味着与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相关的金融服务需求会相对增加。农村大量中青年放弃农业生产,同时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市民化,会加速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方式取代分散小农的经营方式,从而影响有关人员的储蓄、消费和投资的选择,城乡之间的储蓄和信贷需求结构分布。

总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保障,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立足优势,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更加深刻、全面的总体要求。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句话、20字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贯彻落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准确把握总要求和理解新内涵。

(一)产业兴旺是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二)生态宜居是关键,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三)乡风文明是基础,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治理有效是保障,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五)生活富裕是目标,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三、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现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金融兴,则经济兴。在中央连续多年聚焦“三农”,一号文件以来,金融在政策引导下对三农经济进行了有效支持,在三农领域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亦存在短板不足:

(一)涉农信贷连续增长,但缺口依然不足

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逢双年出版,2018年尚未面世)现实,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361.7%,9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8.8%,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增加至2016年末的28.2万亿(预计2017、2018年继续增长)。但这一规模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调查发现,至少30%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仍难以获得贷款,缺口较大。这一缺口的填补,需要的不仅仅是各金融机构加大放款力度,更重要的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二)银行网点不断增加,但尚未达到全覆盖

目前,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和助农取款服务点数量分别达到12.66万及86.49万个(数据来自全球经济数据网站),对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0%,金融全覆盖进度大幅提升。但整体来看,金融网点覆盖密度不够高,农村交易结算仍以现金为主。近几年,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等方式在农村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适用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人群,普及率不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居民难以享受服务。

(三)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样化,但风险管控难度增大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农村地区大范围布局,城市文化与农村传统思维不断碰撞,以此为基础突破传统金融,兴起了电商金融、农村p2p、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消费金融、公益理财助农等众多互联网模式,成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有效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数字时代的信息交流超越了行业和领域界限,让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也让金融知识匮乏、风险识别能力不高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三农群体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四、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信机构的优势与机遇

农信机构始终坚守立足“三农”、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熟悉农村的现状、农业的特点、农民的需求,是金融业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信机构持续做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具有先天优势,也面临历史发展机遇。

(一)多年根植农村形成的客户基础

截至2018年末,全省农信资产总额达到  万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   %,涉农贷款余额  万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   亿元,涉农贷款余额、扶贫小额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和  %,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省机构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领域贡献最为突出等基础优势。

(二)国家顶层惠农政策引领

再次明确了国家对三农基础性地位的肯定和重视,从中央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核心落脚点是促进城乡资本流动、要素流动,最终实现全面小康。在顶层政策引领下,工商资本集群下乡、土地规模流转经营、农民财产收入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将成为新时代下“三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由此形成新的资金来源、实体来源,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目标客源。

(三)强力的产权改革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拓了创新路径

提出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至2058年。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农村土地的含金量大幅提升,在“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引领下,农村产权的交易、抵押、担保功能将被有效激活,从而改变过去农村地区缺乏抵押物的传统格局,提升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大大丰富农村地区融资方式、对象和渠道,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提供创新抓手和途径。

(四)差别的监管调控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充实了资金支持

宏观调控日渐精细和精准,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差异化货币政策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三农金融债、支农再贷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定向降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差别监管动作已全面落地,愈发强化且鲜明的监管引导将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注入更多支持。

(五)日趋健全的财政支持机制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了风险保障

财政政策对三农金融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直接资金投入和间接补贴引导双轨并行。预期未来三农业务的多方风险分担机制将更为健全,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强化稳健性。

五、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定位

农信机构因农而生、因农而长,努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务,既是强化“四个意识”、履行政治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把握历史机遇、迎合形势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强化市场优势、助推改革转型的重要选择,要着力扮演好五个角色,突出主力军作用。

(一)做衔接新政策的主力军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从中央到省市,相关规划政策密集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线图逐步清晰。农信机构要切实发挥对三农政策的研判、分析、解读能力,强化政策衔接,既要清晰掌握国家的顶层战略方向,又要充分了解服务区域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部署和重点领域,深度开展调研工作,掌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向、新需求,结合实际形成自身的工作意见,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

(二)做引领新业态的主力军

积极顺应乡村振兴的各类新兴业态,不断深化和丰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发挥农信机构地缘优势,按照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推进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深加工、科技农业、农村电商、物流仓储、文化康养、生态旅游等延伸产业链和客户群的服务渗透,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绿色金融、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通过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农业,推动传统三农业务转型提质。

(三)做服务新主体的主力军

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产生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创新,推动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模式发展,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主体由单一农户、农企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延伸,推进客户结构提档、升级。

(四)做激活新要素的主力军

密切跟进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地,及时研究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实施情况,以“三权分置”改革和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为契机,加大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创新,缓解三农经济实体“贷款难、抵押难”问题,大力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推进。

(五)做推动新动能的主力军

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机遇和动能,进一步优化服务渠道建设和网点布局调整,加大科技金融研发及推广工作,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在让广大农民享受方便快捷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

六、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和举措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遵循,也明确了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

(一)围绕“产业兴旺”总要求,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大力支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支持生产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品牌农业为重点,大力支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以特色资源为重点,支持水电、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实施“一区(县)一策”。

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支持高端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运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园区新主体综合服务。以设施农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种养业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水平。

大力支持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更好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支持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大力支持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

(二)围绕“生态宜居”总要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农村水污染防治、“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发展两型农业模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服务县域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度,建立发展新农村。

积极支持特色(生态)小镇建设。认真研究各地政府特色小镇规划,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在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古镇保护改造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特色小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各地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探索支持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资源环境综合开发项目,推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乡土风情与现代化生活方式有机融合。

(三)围绕“乡风文明”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推动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区域资源、文化、产业差异,做好知名景区和旅游大项目开发改造支持工作,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优秀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

推动农村医疗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探索运用贷款、保理和产业基金等业务,支持大企业开展整村开发、农房改造、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加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建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消费信贷和民生金融业务。把握农民市民化和农村消费升级发展机遇,大力拓展农民进城购房、自建房、汽车消费和生活消费信贷业务,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围绕“治理有效”总要求,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机具的布放和互联网金融推广,畅通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渠道。依托网点下沉、渠道广泛的优势,在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全覆盖、消灭空白村的基础上,进一步走村入户、延伸服务,加大对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贫困户、三农实体等乡村振兴精确开展金融行为。

深化农村改革配套服务。持续推进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协助各地政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登记中心、评估中心和交易流转平台,不断创新丰富农村产权信贷产品,助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深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参与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与政府共同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助力政府增信体系建设,配合政府建立多种形式的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放。

(五)围绕“生活富裕”总要求,推进金融精准脱贫攻坚

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入户宣传力度,开展对有劳动能力、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评级全覆盖。推动扶贫小额信贷依法合规发放,对符合信贷条件、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格落实“应贷尽贷”。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篇7

农村远程教育发展面临的招生困境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为了解决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教育部于2004年开始推进的一项农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教育部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交由在远程教育方面实践多年、经验丰富的广播电视大学(现国家开放大学,为了便于行文,本文统一称广播电视大学,特作说明)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至今已经16个年头,广播电视大学依靠系统办学优势,在各省级电大下设立了少则几个,多则100余个学习中心,全国共计1513个学习中心,将学校办到基层农村,真正做到了送教上门,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深度发展方面也面临诸多困境,特别是生源问题。相关研究显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2004年首次招生时,招生人数为2634人,与当时计划招生数8000人相去甚远。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逐渐为当时社会所熟知,2005年招生人数较第一年大幅度增加,达到15724人,可谓是突飞猛进。此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人数不断攀升,至2009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年招生人数达到71306人,但2010年招生人数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招生人数为62854人。这是由于2010年后,由于缺少《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数据的支持,我们无法得知此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每年招生的具体数据。有研究者对部分省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展情况进行了关注和研究,部分省市区积极同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作,争取政府部门专项资金支持,免除“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学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情况喜人,如江西省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截至2017年春累计招生36462人。但这毕竟是部分省市区,大部分地区的招生情况仍不容乐观。有研究者披露,截至2018年底,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所属的1513个学习中心共开设了25个相关专业,累计招生人数为687579人,毕业生为459536人。按15年累计招生687579人计算,平均每年招生人数约为45839人,而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招生第5年即2008年,其招生人数已达49799人之多,超过了这个平均数,2009年、2010年招生人数均在6万至7万人,这表明2010年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年招生人数没有显著提升,出现了招生瓶颈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生源红利

1.大量农民工回流农村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致使城乡发展极不均衡。改革开放后,面对城乡的巨大差异,许多农村青年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生活现状。这对国家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使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和“老龄化”的问题,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进入21世纪,鉴于务工潮对农村的巨大影响,国家2005年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农村的投资和发展力度。此外,国家以出台政策文件的形式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各级地方政府部门除了出台相关农民工返乡的实施意见外,还积极改善农村环境,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支援。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自2010年起,我国返乡农民工以每年不低于50万人的数目增长。据统计,至2015年,我国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数量已达450万人。2018年,国家发改委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年)》统计,2017年,全国返乡创业者已逾740万,其中返乡农民工占72.5%。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报告《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显示:66.1%的农民工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回乡,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将自己生产生活场所转移到城市社区。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在《乡村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一文中提出:“未来大约有3570万农民工,因到退休年龄而出现在城市无法就业的现象。他们中有2500多万农民工将带着他们的收入,带着城市文化的生活经验回乡养老或再创业。”这2500多万仅仅是面临退休、被迫返乡的农民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乡村生活和创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必将有更多年富力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之中。

2.下乡养生养老的人口不断增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优良的自然资源成为其巨大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认为,“四洗三慢两养”成为乡村新价值与乡村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代名词。“四洗”指的是喝乡村天然水,吃乡村生态饭,可以“洗胃”;呼吸乡村新鲜空气,可以“洗肺”;观赏乡村青山绿水,可以“洗眼”;过上乡村闲适生活,可以“洗心”。“三慢”指的是乡村的“慢食、慢村、慢生活”。“两养”指的是乡村提供养老、养生空间,帮助城市人安度退休和休闲时光。周立教授还预测,以当前2.4亿老年人口计算,即使只有三分之一退休老人愿意下乡养老,也会有8000万人。这些下乡养老的退休人士大部分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成功人士,他们有农村情结,回乡村后必然成为新乡贤。

对农村远程教育深度发展的思考

1.抓住乡村振兴机遇,突破招生瓶颈

农村远程教育在深度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成为制约农村远程教育深度发展的瓶颈。第一大困境是招生问题,生源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由于受到打工潮的影响,大量年富力强的农村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倾向,农村中成人教育生源受到极大影响,这也是“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经过10余年发展,招生规模迟迟不能有质的飞跃的最主要原因。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面已经提到,至2017年返乡者已达740万人,这是潜在的巨大生源。同时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返乡创业将会是一种潮流,生源将会大幅度增加。另外,下乡养生者、养老者也有老年教育需求,他们也是农村远程教育的潜在生源。农村远程教育一定要抓住这个绝好的机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实现招生数量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为乡村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篇8

经过这次培训,我对如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有了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书写新历史、创造新未来、铸就新辉煌,真正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紧紧扭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做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文章。基层党建这一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更是如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作为,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推动各项措施落地生根,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

做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文章,关键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干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部署落到实处。目前,基层党组织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委”班子不团结、村集体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我们将定期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工作台账集中进行整治,建立定期滚动倒排机制,对工作推进中新发现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及时纳入整顿。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四强”过硬支部建设,深化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管理考核、监督约束,待遇保障、政策激励“五位一体”的激发式村干部管理体系,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制订并实施培训计划,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村级后备力量人才库,下一步计划对现有村班子成员和村级后备人才进行有针对性得培训教育,旨在打造一支善谋发展、善带致富、善待百姓的农村村干部队伍。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篇9

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全面深入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做法,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谋划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是目标衔接。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刚脱贫出列的农村地区仍处在乡村振兴发育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些地区的乡村振兴阶段目标应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直接对接,引导合理预期,不应贪大求快。同时,脱贫攻坚工作在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海量的、可靠的数据,要做好数据对接,整理好、利用好这些资源,服务于乡村振兴各方面的工作。

第二是政策衔接和产业衔接。“两不愁三保障”的相关政策和机制,不少都可以被吸纳到常态化的城乡社会救助政策和机制中去,各地的具体做法,可以与国家和地方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统一起来,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这有助于解决因病因灾返贫,巩固脱贫成果。从产业的角度,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经验,也是促进乡村发展的持续动力。实现乡村振兴,还应继续发展乡村产业,认真研究脱贫攻坚的产业项目,结合乡村振兴目标规划,能完善的完善,可扩大的扩大。同时,根据现实条件进行升级再造,继续激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乡村百姓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第三是工作机构衔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各级扶贫工作机构不能简单地撤销并转。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看,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农村农业工作,更直接关系到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和良性运行。因为三产融合、产业升级的巨大空间在农村,巨大的市场腹地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需要强有力的相关机构来指挥和协调。

第四是工作队伍对接。多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发现、锻炼、考验了一大批关心农村、奉献农村、与农村干部群众结下深厚情谊的机关干部。这是宝贵的资源,应该保护好、使用好。要关心培养这些干部,择优重用,建立稳定的保障、激励机制,让他们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乡村振兴要面对全体农村和农民,要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改变乡风村貌,这就不仅要靠外部资源的投入,更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途径,注重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因此,最重要的对接,是要持续激发乡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乡村振兴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这四个方面的有效衔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想。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奋力开启新时代汉源乡村振兴新征程。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篇10

同志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年初,中央、省里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今天召开本次会议,是为了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部署,把精神读透,把思路厘清,把方向找准,把底子打好,明确定位,清楚职责。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是今后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乡村振兴将战略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为我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开个好头,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刚才,区委分管领导传达学习了上级文件精神,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工作布置的很详细、很具体、很有前瞻性,请大家务必要将文件精神细嚼慢咽,将交办工作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

(一)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

党的以来,“三农”工作形势日新月异,惠农政策推陈出新,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战略的目标的重点难点和核心,认识到下一阶段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二要深刻领会这一战略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做文章、下功夫;三要正确把握这一战略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七个原则不动摇;四要时刻谨记这一战略的目标任务,严格按照部署要求,依照时间节点实现乡村振兴工作重大进展。

(二)牢固树立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意识

我们必须清楚明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持久的重大工程,从区四套班子到基层党组织都要牢固树立好全局意识。一要牢固树立主体意识。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明确自己的站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实施这项工程的一份子,是实施战略的主人翁、工排头兵、开拓者;二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广大干部要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为己任,撸起袖子,扑下身子,争做乡村振兴发展的领头羊;三要牢固树立紧迫意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刻不容缓,我们要保证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不走神、不落后、不掉队,时刻谨记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三)紧密结合三农工作现状来实施战略

要紧密结合我区农村现状,以“决胜全面小康,打造大美xx”为目标,结合各项工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实施战略规划。一要结合秀美乡村工作,集中打造一批具有xx特色的秀美乡村建设示范点;二要结合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在外客商资源优势高位推动乡贤文化;三要结合产业发展工作,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新思路;四要结合民生工作,持续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助力民生事业,奋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秀美、农民幸福的战略目标。

二、要坐在老百姓的角度,统筹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

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为了农民,针对农民问题,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农业人口市民化,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条件,通过减少农民数量富裕剩余农民;另一手抓留守农民的能力,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收入。要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体要求,多站在群众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走好五条路径。

(一)走好探索创新机制,政策扶持产业的路径

我区农村地域广、农村人口多,农村发展规模不一,发展形势良莠不齐。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发挥规划引领和服务导向作用,明确区域发展目标、方针和措施。一要加快壮大优势产业,要善于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做文章,变特色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要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新业态,逐步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的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与信息、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四要加大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的力度,多引导、多扶持、多鼓励,多一点惠民的政策,纵深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放心,安心、舒心。

(二)走好打造秀美家园,创建卫生城镇的路径

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要合理利用乡村资源,以农田、山林、建筑、水域为看点,结合当地的宗祠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着力打造一批具有xx特色的秀美乡村建设示范点,力争“一村一品”;二要长效管理国土资源,深入推动“一户一宅”制度,长效管理农民建房秩序;三要重点整治污染设施,对矿山、砂厂、养殖场、砖瓦窑场的整治整改,对农村工业污染保持“零容忍”;四要科学制定环卫规划,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建立起良好的环卫秩序,要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稳步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建立起良性的长效机制。

(三)走好推动移风易俗,传承优良家风的路径

要扎实做好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和摒弃陈规陋习的移风易俗工作,一要积极倡导和谐文明的生活生产理念,基层政府要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沉下心来做好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通过乡贤带动,通过制定、执行乡规民约,由德高望重的乡贤去淳化、维系乡村礼俗,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三要通过宣扬和奖励“文明家庭”,以好家风汇聚成好的村风民约,逐步带动村民整体素质提升,不断厚积文明沃土。

(四)走好党建引领工作,干群同心共治的路径

乡村工作,需要依靠广大基层干部来抓,但更离不开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治理。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加大对青年农村干部的培养、选拔和重用,坚定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二要建立综合治理体系,从自主治理出发,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支撑,实现道德共建的乡村治理体系。三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要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村两委+理事会”“村两委+乡贤会”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治理有效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文明新秩序。

(五)走好聚力脱贫攻坚,多谋致富举措的路径

要实现农民致富的目标,须一手抓农业人口市民化,为农民进城落户创造条件,通过减少农民数量富裕剩余农民;另一手抓留守农民的能力,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收入。一要安排一批就业岗位,有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二要开展一批技能教育,有心助力农民职业发展;三要落实一批保障措施,有效提供农村民生兜底服务;四要开辟一批造血资源,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采摘农场、散养禽畜、无公害蔬菜等切入,切实助力农民增收创收。同时,要坚持打好脱贫攻坚战,不断优化十一大扶贫工程,关爱贫困人口的脱贫大计。

三、要以坚定扎实的力度,切实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落实。

(一)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强大合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乡、村三级联动的战略工作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统一协调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依照部门特征有序开展相应工作;要强化各级组织、各级单位的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工作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及时调整、补充决策,进行查漏补缺。

(二)强化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

各单位要迅速召开工作动员部署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文件及会议精神,层层抓好宣传动员。要制定详细规划,吃透文件精神,结合地方实情做好前期工作部署;要全面覆盖宣传,统筹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会媒介等宣传载体,并结合上门入户宣传,做到辖区全覆盖、无盲区;要突出党员作用,要充分发动党员干部参与进来,引导他们成为实施战略的生力军。

(三)强化执纪问责,提供纪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