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5:38

统计学的含义篇1

[关键词]胆固醇;胆囊结石;胆囊动力;缩胆囊素

[中图分类号]R6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6-0001-03

胆囊结石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报道表明,在正常体检的人群中,男性、女性胆囊结石患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2%、20.1%。由于胆囊结石患者常感觉到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的治疗还会有梗阻性黄疸等疾病发生,加大患者发生胆道肿瘤的几率[1]。胆囊结石具有复杂的发病原因,在胆囊结石形成的过程中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胆汁在胆囊内流动顺利,胆囊排出异物的能力较强,即使机体的各项条件均满足形成胆囊结石的条件也不一定能够形成,所以在胆囊结石形成中胆汁滞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2]。近年来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缩胆囊素成为研究的热点,缩胆囊素及CCK-a受体(CCK-aR)两者中无论哪一种出现变化,均能够导致胆囊不能顺利收缩,形成胆囊结石。笔者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对其胆固醇含量进行检测,对其缩胆囊素及CCK-aR含量进行测量,以期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93例胆囊结石患者,其患有结石时间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2.8年,所有患者的发作时间均在半小时以内,与胆囊总体积比较,结石的总体积低于其30%,所有患者疾病在1个月内均没有发作且均具有正常的肝功能。以所有研究对象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为依据将其进行分组,共分为三组:胆色素结石组(n=31)将其作为a组,混合性结石组(n=31)将其作为B组,胆固醇结石组(n=31)将其作为C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研究对象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并将其作为D组。四组研究对象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的胆囊收缩功能由B超进行测定;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由721型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该项检测对患者的结石由95%酒精试剂将其溶解后进行;患者的空腹及脂餐后血浆CCK浓度的测定由放射免疫法(Ria)进行,胆囊壁CCK-aR含量及其活性的测定由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RBa)进行。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研究中的计量资料的多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使用t检验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其表现形式为均数±标准差(x±s)形式,用pearson法对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检验的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各组观察对象的结石中胆固醇含量比较

C组的胆固醇含量最高,而a组的胆固醇含量最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各组间胆囊动力结果比较

C组患者的FV及RVmin最大,其次为B组,与其他组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3.65、4.68;tac=4.33、5.07;tbc=3.14、3.93;tbd=3.62、4.71;tcd=4.67、5.36,p<0.05);而a组及D间较为接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eVmax最小,其次为B组,与其他组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4.82,tac=5.38,tbc=3.95,tbd=4.03,tcd=5.74,p<0.05);而D组及a间的数据较为接近,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FV为空腹胆囊体积;RVmin为餐后胆囊最小残余体积;eVmax(%)为胆囊最大排空率

2.3各组间血浆CCK比较

各组患者间空腹CCK差别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餐后CCK的浓度在各组别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的浓度差别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他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4.19,tac=6.58,tcd=7.26,tbd=4.68,tbc=3.27,p<0.05),浓度最高的为C组,其次为B组,而a、D组浓度最低。CCK-aR含量及CCK-aR活性在各组别中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相关性分析

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与脂餐后CCK浓度、eVmax%、胆囊壁中CCK-aR含量及胆囊壁中CCK-aR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具体见表4。脂餐后血浆CCK浓度明显负相关于胆囊壁CCK-aR含量、活性(r=-0.892、-0.791,p<0.05)。提示CCK-aR的含量随着脂餐后血浆CCK浓度水平的升高而降低;患者的CCK-aR活性会随着脂餐后血浆CCK浓度上升而降低。eVmax%明显正相关于胆囊壁CCK-aR含量及活性(r=0.934、0.835,p<0.05),提示CCK-aR含量的升高及CCK-aR活性的降低均会对患者的eVmax%造成严重的影响。

3讨论

胆囊结石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复杂的发病原因。有报道表明,胆固醇的过度饱和、胆囊动力的受损等均是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重要原因[3]。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胆囊动力受损中CCK及其受体所发挥的作用。临床有不少报道是关于胆囊结石及胆囊动力方面的。有报道表明,将近半数的土拨鼠胆囊的收缩在形成胆囊结石前就发生了变化,而收缩减弱者在形成结石后高达65%。笔者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并将其分为胆色素结石组、混合性结石组及胆固醇结石组,我们对其功能采用B超进行了测定,并将检测的结果与健康研究对象组成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组患者的FV及RVmin最大,其次为B组,与其他组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及D间较为接近,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eVmax最小,其次为B组,与其他组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及a间的数据较为接近,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结石中的胆固醇的含量明显负相关于eVmax%,结果提示RV随着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升高而呈现增加的态势,而eVmax%则出现相应的减少,胆汁淤积现象会在胆囊动力受损后出现,从而导致患者发生结石,因此,在胆固醇结石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胆囊动力受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4]。

临床上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在胆囊结石的形成中血浆CCK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报道表明患者的胆囊动力由于使用了生理剂量的CCK后可以得到恢复,对于胆囊结石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这也进一步提示了胆囊的收缩可以受到CCK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其具有相对较低的分泌量则会加大发生胆囊结石的可能性[5,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各组患者间空腹CCK差别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脂餐后CCK的浓度在各组别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的浓度差别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他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最高的为C组,其次为B组,而a、D组浓度最低。结果提示C、B组患者的脂餐后CCK浓度随着胆囊结石中胆固醇含量的升高而上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明显正相关于脂餐后血浆CCK浓度。结果提示患者结石中具有不同含量的胆固醇,对于患者的空腹时血浆CCK没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浓度没有较大的改变,但是较大地影响了各组患者的脂餐后CCK浓度,表现为脂餐后CCK浓度在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胆囊动力由于胆固醇结石发生后而出现受损,胆囊收缩在空腹时减少,只需要较低浓度的血浆CCK,所以其受到的影响较小,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体内的血浆CCK在脂餐后需要的浓度出现增加,导致机体出现较高的血浆CCK浓度[7]。

有学者对胆固醇结石患者及将草原土拔鼠给予高胆固醇饮食后进行研究发现,其胆固醇含量明显较高,此外,还具有较高的胆固醇磷脂的比值,但是如果将胆固醇中多余的量去除掉后,会影响其异常的平滑肌功能,促进其形成正常的平滑肌功能。本次研究结果表明,FV、eVmax%、CCK及CCK-aR活性在健康研究对象组成的对照组中及胆色素结石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随着胆固醇在胆囊结石中含量的增加,与对照组比较,胆固醇结石及混合性结石患者中以上观察指标差异均出现显著性。相关性研究表明,患者的胆囊壁CCK-aR含量及活性随着胆固醇在胆囊结石中含量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而相反患者具有明显较高的脂餐后血浆CCK浓度,eVmax%出现降低,相应的减弱了胆囊动力,CCK-aR含量及活性明显负相关于CCK含量,正相关于eVmax%。推测其机制可能为胆囊壁CCK-aR数量及活性受到胆固醇的影响而出现降低,从而使患者具有较低的最大排空率;脂餐后血浆CCK浓度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出现升高,当持续升高到一定的程度机体不能完全代偿时,胆囊内会增加积聚的胆汁,从而促进形成胆囊结石,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的含量呈现升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CCK及其受体受到胆汁胆固醇的影响导致机体降低了胆囊动力,淤积胆汁后增加结石中胆固醇含量[8,9]。

总之,胆固醇通过对CCK造成影响而使机体的胆囊动力减弱,从而对于形成胆固醇结石起到了促进作用,提示在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胆固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建勋.胆囊结石治疗新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12-13.

[2]文霞初,刘晓富,刘亮.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1):56-57.

[3]赵纪春,朱红.胆囊结石中胆固醇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9(2):124-128.

[4]翟秀兰,郝美金,刘欣,等.胆囊结石与胆囊动力学相关的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28(1):45-46.

[5]樊凌,常小荣.胆石病与缩胆囊素(CCK)关系的研究概况[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5):1823-1826.

[6]汪国营,孟翔凌,徐阿曼,等.胆石病胆囊缩胆囊素受体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9):1134.

[7]傅华群,吴伟顶.胆汁胆固醇对胆囊收缩素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0):786-788.

[8]韩佳.胆囊结石治疗现状与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3):413-415.

统计学的含义篇2

【关键词】 铅;饲料;猪;免疫功能

effectofleadexposureonimmunefunctioninpigs weishuai,weiyimin,guo boli,etal.collegeofveterinarymedicine,northwestagricultureandforestuniversity(yangling712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studytheeffectofleadexposureonimmunefunctionofpigs.methods twenty-fourpigswererandomlydividedintofourgroupsandwerefedfor90dayswithnormalfeedsandfeedswithleadcontentof5mg/kg(lowdose),15mg/kg(mediumdose),45mg/kg(highdose),respectively.thenumberofwhitebloodcell(wbc)andigm,iggiga,c3,c4levelinserumweremeasuredandtlymphocyteactivitywasdeterminedbymttmethod.results tlymphocyteactivityinlowdosegroupdecreasedby29.3%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p<0.05).thecontentofigaandtlymphocyteactivityinthemediumdosegroupdecreasedby0.12g/land25.2%,respectively,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p<0.05).thecontentofwbc,igm,iggigaandc3inhighdosegroupdecreasedby4.3×109/l,1.48g/l,0.13g/l,0.14g/l,0.31g/l,respectively.whilethetlylnphocvteactivitywas37.4%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andallthedifferenes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werestatistical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immunityofpigscouldbeaffectedbyleadinfeedwhenitscontentwasupto5mg/kg,andcouldbesignincantlydereasedwiththeleadcontentabove45mg/kg.

   keywords:lead;feed;pig;immunefunction

   近年来,伴随饲料工业的发展,为满足畜禽快速生长需要,我国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盲目向饲料中添加过多微量元素的现象,导致饲料中铅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对畜禽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潜在的危害〔1〕。有研究表明,长期低剂量铅暴 露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2,3〕,并导致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m,igg含量降低〔4〕。本研究观察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铅对猪免疫机能的影响,找出饲料中铅含量与猪免疫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为国家制定饲料中铅含量限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健康商品仔猪24头,雌雄各半(陕西杨陵上河猪场),体重14~17kg;醋酸铅(纯西安化学试剂厂); 胎牛血清培养液(dmem)(美国gibco公司);植物凝集素(ppha-p)(美国sigma公司);二甲基亚砜(dmso,美国sigma公司);猪淋巴细胞分离液(天津灏洋生物制品科技责任公司);标准胎牛血清(天津灏洋生物制品科技责任公司);xd811l生化分析仪(上海迅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ca500三分类血液分析仪(日本埃尔玛公司);ckx41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mco-15ac二氧化碳培养箱(日本sanyo公司);dg5030多孔酶标测定仪(国营华东电子管厂)。

   1.2 分组与染毒 24头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分别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饲料中分别添加铅5.0,15.0,45.0mg/kg)。正常饲料适应性饲养10d后,攻毒饲养持续90d。

   1.3 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分析 采用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na)真空采采取猪血管抗凝血,血液分析仪测定全血中白细胞数量。

   1.4 t淋巴细胞活力测定 采用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t淋巴细胞转化率。于猪前腔静脉采取无菌抗凝血,经猪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淋巴细胞,显微镜下稀释至5×106个/ml,加入含pha-p的dmem培养藏100μl(pha-p终浓度为9μg/ml),co2培养箱孵育68h,之后加入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5mg/ml)10μl,继续孵育4h,加入100μldmso,轻微振荡10min,利用酶标仪在490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a)值。用加pha-p孔的吸光度值减去不加pha-p孔的吸光度值代表淋巴细胞的活力。

   1.5 免疫球蛋白(igm,igg,lga)和补体(c3,c4)测定 采用免疫比浊法,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试剂盒(上海玉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

   2 结 果

   2.1 铅对猪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及t淋巴细胞活力的影响(表1) 低中剂量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对照组略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个剂量组t淋巴细胞活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剂量组t淋巴细胞活力较低剂量组略有上升,但3个攻毒组血液内t淋巴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铅暴露对猪白细胞数量和t淋巴细胞活力影响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铅对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的影响(表2) 随着饲料中铅含量的增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数量呈下降趋势。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体内igg、ig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体内ig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各类免疫球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随着饲料中铅含量的增加,c3含量呈表2 铅暴露对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含量影响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逐步降低趋势,且高剂量组血清中c3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低剂量组血清中c3含量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4含量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是目前测定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一种较好的方法,而测定血清中的igm、igg、iga、c3、c4含量则能较好地反映出机体体液免疫能力的强弱。

   研究发现,饲喂含铅饲料可导致猪体内白细胞含量降低,t淋巴细胞活力下降,免疫球蛋白与补体含量下降。说明食用含铅饲料可以使猪免疫力降低,证明铅具有免疫毒性,与相关报道一致〔5-8〕但也有报道表明,铅可以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低浓度的铅在体外可以激活小鼠淋巴细胞,使其dna合成增加〔9〕。本实验发现,中剂量组t淋巴细胞活力略高于低剂量组,但远低于对照组。提示,铅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或许可以小幅度提高t淋巴细胞活力,但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组t淋巴细胞活力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饲料中含铅5mg/kg对试验猪免疫能力的损伤已经在少数指标上开始体现。高剂量组的试验猪各免疫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急剧降低,其中wbc、igg、iga、c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饲料中铅含量达到45mg/kg己经对猪免疫力造成极严重影响,与成军〔10〕等研究结果部分相似。

【参考文献】

 1〕何进,黄逸红.饲料中铅、镉含量超标的危害与对策[j].饲料博览,2006,(5):45-47.

〔2〕mishrakp,singhvk,ranir,etal.effectofleadexposureontheimmuneresponseofsomeoccupationallyexposedindividuals[j].toxicology,2003,188(2-3):251-259.

〔3〕赵剑,蔡原,谭成森,等.铅和乙醇对雄性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52-53.

〔4〕sarasuasm,vogtrf,hendersonlo,etal.serumimmunoglobulinsandlymphocytesubsetdistributionsinchildrenandadultslivingincommunitiesassessedforleadandcadmiumexposure[j].journaloftoxicoloyandenvironmentalhealth,2000,60(1):1-15.

统计学的含义篇3

[关键词]D二聚体;结肠癌;癌胚抗原

[中图分类号]R735.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2(b)-0184-02

结肠癌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肿瘤类型之一,是指在遗传或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结肠粘膜出现的恶性病变[1-2]。40~50岁为发病高危人群,其约占所有恶性肿瘤患者的10%左右。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生的产物之一[3]。近年来研究表明,D二聚体含量与恶性肿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4-6]。该研究通过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62例结肠癌患者的病情与D二聚体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调查D二聚体测定在结肠癌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62例,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61.02±17.28)岁;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为(3.91±1.27)年。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共62例,男性为3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为(59.58±11.42)岁;19例未发生转移,29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14例发生远处脏器转移。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排除心脑血管、血液系统疾病及肝肾功能损害,且近半月均未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功能的药物。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血标本采集方法

患者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约2mL注入装有0.2mL枸橼酸钠(浓度109mmol/L)的试管中,离心取血浆,进行D二聚体检查。

1.3检验仪器与试剂

D-二聚体的检测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试剂采用原装SiemenSD-Dime试剂进行检测。D二聚体正常值参考范围:

1.4疗效评价标准

按ReCiSt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完全缓解(CR):目标病灶均已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与基线状态相比,病灶最长径之和减少至少为30%;病变稳定(SD):介于疾病进展与部分缓解之间;病变进展(pD):与治疗开始前相比,病灶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

1.5统计指标

D二聚体阳性率、结肠癌患者发生转移及未发生转移患者化疗前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比较、化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临床分期与D二聚体含量之间的关系。

1.6统计方法

数据收集及统计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29例患者D二聚体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46.77%;对照组无一例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结肠癌患者化疗前D二聚体测定结果比较

在62例结肠癌患者中,19例未发生转移,D二聚体含量为(0.23±0.09)mg/L;29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D二聚体含量为(1.51±1.45)mg/L;14例发生远处脏器转移,D二聚体含量为(2.23±1.29)mg/L。随结肠癌转移情况的加重,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结肠癌患者临床分期与D二聚体之间的关系

结肠癌Ⅱ期、Ⅲ期、Ⅳ期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0.27±0.08)mg/L、(1.16±0.36)mg/L、(2.01±0.82)mg/L。提示结肠癌分期越晚,D二聚体含量越高,各分期D二聚体含量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结肠癌患者化疗前后D二聚体测定差值

经化疗,结肠癌CR+pR患者为30例,D二聚体变化值为(-0.43±0.21)mg/L,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为13例,D二聚体变化值为(0.92±0.34)mg/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我国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因该病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或漏诊,故发现时一般均已达疾病中晚期,致死率较高[7]。

结肠癌患者血液临床常表现为纤溶亢进或高凝状态,尤其是在发病晚期,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8-9],分析其原因,可能为:①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组织因子可使人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并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使细胞间隙发生降解,利于肿瘤细胞的扩散及侵袭;②纤溶酶的生成及肿瘤内部新生血管的出现使纤溶-凝血平衡失衡;③在肿瘤发生转移的同时,伴有纤维蛋白含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为肿瘤血管的形成及生长提供了条件[10]。基于以上因素,结肠癌患者的病情与D二聚体含量及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该项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群相比,结肠癌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增加,故若患者检查结果为阳性时,应充分考虑患者是否患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由表2可知,D二聚体含量随结肠癌转移的加重而升高,故若患者已明确诊断为结肠癌,D二聚体含量相对较高时,应及时结合影像学诊断及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转移及转移的情况;由表3可知,结肠癌分期越晚,D二聚体含量越高,提示我们可以通过D二聚体含量判断病情进展情况;由表4可知,当患者病情得到较好控制时,D二聚体含量会明显下降,而当患者病情加重时,D二聚体含量会明显上升,提示可以通过D二聚体含量变化情况判断疾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黄永坤.结肠癌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150-151.

[2]雷友才.结肠癌腹腔镜手术治疗进展[J].吉林医学,2010,31(15):2294-2295.

[3]闫华,赵崇高,江涛.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与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5(1):27-28.

[4]郑鸿,陶莉,蔡芸芸,等.消化道肿瘤化疗前后D-二聚体与疗效的研究[J].药品评价,2012,9(12):31-33.

[5]杨雪飞,黄伶,李勇,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肿瘤学杂志,2008,14(4):305-306.

[6]王正东,徐兴祥,黄谦,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20):26-28.

[7]王帆,钟陆行.结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2010,50(9):99-102.

[8]邱梅婷.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检测的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2012,33(13):97-98.

[9]杨艳丽,胡淑玲,任健康,等.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11(2):164-166.

统计学的含义篇4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3(b)-0038-03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在临床老年患者中常见,它是一种以通气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病变,严重时可发展为肺气肿、小气道陷闭和弥散功能轻度受限,甚至导致呼吸衰竭[1-2]。近年来临床发现老年CopD患者常并发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这一现象的出现严重减低了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向临床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挑战。目前,已有研究证实中度肺功能障碍可增加CHD的发病概率,但老年CopD患者并发CHD的相关因素研究在临床开展仍较少[3]。本研究比较了CopD并发CHD的老年患者与单纯CopD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分析老年CopD患者并发CHD者的相关因素,为临床CopD并发CHD的老年患者提供诊治和预防的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1月在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内一科住院的老年CopD并发CHD患者88例和单纯CopD老年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CopD并发CHD组患者88例,其中男46例,女42例;年龄65~86岁,平均(73.77±4.29)岁。单纯CopD组患者86例,其中男42例,女44例;年龄66~89岁,平均(75.26±5.04)岁。排除有血栓病史,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变、严重肝肾器质性病变和恶性肿瘤者。88例老年CopD并发CHD患者均依照临床症状、体征和超声心动图或冠脉造影等辅助检查结果确诊,CopD的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修订的CopD诊治标准,CHD的诊断参照1979年wHo颁布的诊治规范。两组对象在性别、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测指标与方法

观测指标包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体质量指数(Bmi)、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血小板与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吸烟者的定义为每天吸烟10支以上、吸烟史达5年以上。Bmi=体重/身高的平方(kg/m2)。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既往已确诊为高血压且正在服用降压药的老年人;在未曾应用过抗高血压药物却在3次以上不同时间段内测量出收缩压高于14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高于90mmHg。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既往已确诊为糖尿病且正在应用降糖药物诊治的老年患者;在2次以上不同时间段内空腹血糖测量结果高于7.0mmol/L、任何时间段内随机测得血糖含量高于11.1mmol/L者、耐葡萄糖试验2h血糖高于11.1mmol/L。

C反应蛋白水平、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及LDL-C水平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测定仪,于受检者冠脉造影前1周、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抽取空腹血检测。血小板与白细胞计数由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抽取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肺功能检测应用德国产mS-SCt型肺功能测定仪,测定患者1秒用力呼气容积/预计值×100%(percentageofFeV1andpredictvalue,FeVl%)。心脏变时性指数(chronotropicindex,Ci)用于测定心功能,Ci=[(运动时的高峰心率-静息时心率)/(最大预测心率-静息时心率)]×100%。最大预测心率=220-年龄。Ci值若低于80%,则为心脏变时功能不良。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由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两组间的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学的含义篇5

长春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吉林长春130051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和胸液tnF-α及iL-6检测在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该研究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2月该院收治的结核性胸腔积液和肺癌引起的胸腔积液患者各68例,作为结核组和癌性组。两组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血清和胸液tnF-α与iL-6水平,探讨其在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中的鉴别诊断意义。结果结核组和癌性组的胸腔液和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比较,结核组iL-6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癌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胸腔液和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统计比较,血清中iL-6的含量大于100ng/L和tnF-α的含量小于45ng/L,胸腔液中iL-6的含量大于150ng/L和tnF-α的含量大于300ng/L即“1”,χ2为6.242,p值为0.013,*p<0.05。血清中iL-6的含量小于100ng/L和tnF-α的含量小于20ng/L,胸腔液中iL-6的含量小于100ng/L和tnF-α的含量小于200ng/L即“2”,χ2为5.225,p值为0.036,*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两组结果对比分析,血清和胸液tnF-α及iL-6检测在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血清和胸液;tnF-α;iL-6;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12(a)-0183-02

胸腔积液实际上是胸膜腔积液,胸膜的脏层和壁层之间存有一个潜在性腔隙,称之胸膜腔。胸膜腔内液体自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再吸收,其余的液体由淋巴系统回收至血液,滤过与吸收处于动态平衡[1]。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就会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2]。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胸膜炎(结核病、各类感染)、膈下炎症肺结核、各类肺感染、肺结核导致结核性胸腔积液;肿瘤(如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累及胸膜,使其表面通透性增加,或淋巴引流受阻,或伴有阻塞性肺炎累及胸膜,均可引起渗出性胸腔积液,导致恶性胸腔积液。临床上对于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有很大不同,但是仍有一些结核性和肺癌引起的胸腔积液经全面检查后仍很难区分[3]。因此,对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该研究在2011年12月—2013年2月期间通过测定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和胸液tnF-α及iL-6,分析其鉴别诊断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结核性胸腔积液和癌性胸腔积液患者各68例,结核组其中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为36~56岁,平均年龄46岁。患者均为明确诊断为结核性胸腔积液,胸片检查除胸腔积液的影像学改变外,未见肺内浸润。癌性组其中男性34例,女性34例;年龄为35~59岁,平均年龄47岁。癌性胸腔积液其中26例患者胸水中找到腺癌细胞,18例患者通过淋巴结穿刺检出癌细胞,24例患者通过胸膜活检检出腺癌细胞,均系诊断明确的癌性胸腔积液患者。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样本采集所有病人均于入院当天或第二天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2mL,置抗凝管中,高速离心,分离血清,取上清液,置-70℃中保存待测。

B超下胸腔积液定位,取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或第6~7肋间或腋前线第5肋间为穿刺点。抽胸液6mL,4℃,3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置-70℃冰箱保存待测。

1.2.2样本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和胸液中iL-6和tnF-α的含量。iL-6和tnF-αeLiSaKit由sigma提供。应用全自动电脑酶标仪测450nm处吸光度(a),将所测值×100即为样本中iL-6和tnF-α含量。

1.3疗效标准

将两组胸腔液和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结果进行统计,血清中iL-6的含量大于100ng/L和tnF-α的含量小于45ng/L,胸腔液中iL-6的含量大于150ng/L和tnF-α的含量大于300ng/L为记为“1”,血清中iL-6的含量小于100ng/L和tnF-α的含量小于20ng/L,胸腔液中iL-6的含量小于100ng/L和tnF-α的含量小于200ng/L记为“2”。

1.4统计方法

对两组数据的结果进行比较,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各变量以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胸腔液和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结果

结核组和癌性组的胸腔液和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比较,结核组iL-6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癌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结果比较

表2两组胸腔液和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统计比较

两组胸腔液和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统计比较,血清中iL-6的含量>100ng/L和tnF-α的含量<45ng/L,胸腔液中iL-6的含量>150ng/L和tnF-α的含量>300ng/L即“1”,χ2为6.242,p值为0.013,*p<0.05。血清中iL-6的含量<100ng/L和tnF-α的含量<20ng/L,胸腔液中iL-6的含量<100ng/L和tnF-α的含量<200ng/L即“2”,χ2为5.225,p值为0.036,*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由巨噬细胞对细菌感染或其他免疫源反应自然产生的细胞因子。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iL-6是活化的t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使B细胞前体成为产生抗体的细胞。结核性胸膜炎胸液中的巨噬细胞功能十分活跃,结核杆菌可促进巨噬细胞产生tnF-α。胸膜腔局部产生大量tnF-α,而恶性胸腔积液中的癌细胞会产生tnF-α抑制物,抑制tnF-α的分泌和释放,导致tnF-α含量或活性降低。同时iL-6在胸腔积液、血清也表达增强,该研究通过检测血清中和胸腔积液中iL-6和tnF-α含量,结果显示,结核组和癌性组的胸腔液和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比较,结核组iL-6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癌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胸腔液和血清中iL-6和tnF-α含量统计比较,血清中iL-6的含量>100ng/L和tnF-α的含量<45ng/L,胸腔液中iL-6的含量>150ng/L和tnF-α的含量>300ng/L即“1”,χ2为6.242,p值为0.013,*p<0.05。血清中iL-6的含量<100ng/L和tnF-α的含量<20ng/L,胸腔液中iL-6的含量<100ng/L和tnF-α的含量<200ng/L即“2”,χ2为5.225,p值为0.0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清和胸液tnF-α及iL-6检测在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李月翠[8-10]等留取胸腔积液用eLiSa法分别检测tnF-α的浓度水平,tnF-α浓度:结核组(335.7±103.5pg/L)恶性组(218.9±89.5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tnF-α及iL-6检测在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对于结核性和癌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方法越来越全面,结核性胸腔积液及癌性胸腔积液一般均为渗出液,鉴别诊断往往存在困难,因此需要从多方面检查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胸腔积液的第一步;然后进行X线、B超和Ct检查来判断积液的位置及积液量;然后进行胸腔穿刺检查积液的性质;对于疑难性胸腔积液,采用影像学、细胞生物学及病理学联合检查来提高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胡艳雪,范永新.血清CRp、iL-6、tnF-α、tK、eai在老年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17(9):106.

[2]兰四友,张德芬,杨小琼.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鉴别结核性及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价值[J].四川医学,2012,8(33):1343-1344.

[3]陈月娟.emS患者腹腔穿刺液iL-6、iL-8和血清tnF-α、iL-6、iL-8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5(1):107.

[4]冯亚妮,卢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检测腹腔液及血清iL-4、iL-8价值分析[J].昆明医院学报,2012,15(12):129-131.

[5]焦路阳,郭庆合,鲁广建.血清tnF-α、iL-6与iL-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检测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12,9(1):4540-4541.

[6]林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iL-6、iL-8临床检验结果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2(1):212.

[7]颜婷,孙萍,陈婷婷.L-4、iFn-γ及Lte_4浓度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18(1):27.

[8]李月翠,周晶,李成行.结核性与癌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9(24):4787-4789.

[9]陈磊,魏惠芳,仲大磊.针灸百会穴对束缚应激模型鼠血清tnF-α及iL-1含量变化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2,11(1):227.

统计学的含义篇6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276

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因其不同时期及溶栓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存在变化,该变化对临床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DVt的患者及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大隐静脉曲张(CVi)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通畅,排除DVt)各40例。40例DVt患者入院时均经连续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其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1±16岁;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右下肢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为发病在15天以内27例,慢性期为发病15天以上13例。40例同期来诊的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为对照组,术前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通畅,排除DVt,其中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19岁;术前常规检查排除心、脑血管及血液方面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疾患。所有患者检测前l周内均未应用抗凝和(或)溶栓药物。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检测方法:采用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参考范围:血浆D-二聚体含量正常值0~300μg/L;两组均采用专用D-二聚体试剂盒。

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数据进行组间配对t检验。

结果

DVt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698±300μg/L,对照组243±100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急性和慢性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965±350μg/L和458±111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论

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渐成为诊断DVt的首选方法,其无创和可重复检查的特点,诊断符合率可达80%~97%[1]。然而其属影像学诊断,不能确定在血栓存在的情况下机体是否处于纤溶过程中。通过定期监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则可了解体内有无DVt及纤溶亢进。血栓形成时纤溶系统被激活生成纤溶酶,纤溶酶可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后逐渐产生许多碎片,最易被监测到的降解产物之一就是血浆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其含量水平的升高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利用免疫测定法检测D-二聚体,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并能够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严重程度,判断疗效及预后,对于监测血栓形成过程或抗凝、溶栓疗效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组免疫测定法检测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DVt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性期的DVt组也明显高于慢性期的DVt组。若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300μg/L,即可考虑体内有血栓形成,并说明机体处于血栓形成和纤溶过程。此时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应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2]。若血浆D-二聚体含量低于300μg/L,则基本可排除体内血栓形成,但此时不能排除陈旧性血栓存在的可能。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急性DVt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慢性期仍有新血栓正在形成的患者同样有高度的敏感性,且可据D-二聚体含量高低变化监测和指导抗凝和溶栓治疗[3]。在诊断DVt过程中,联合采用D-二聚体和临床表现作为首要的筛选指标,可简化整个诊疗程序,不失为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诊断效率,而且降低了诊断费用,也较血管造影等方法更安全、快速。

总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志,李世忠,郝茵,等.D一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2):138.

统计学的含义篇7

【关键词】颅脑损伤S100B蛋白预后

脑损伤的早期、及时、准确、无创伤性诊断,对其治疗有着特殊的意义[1]。S100蛋白损伤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含量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密切相关,是一种敏感、特异、有效、可靠的脑损伤生化标志物。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5月对40例急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进行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0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男31例,女9例;年龄16~89岁,平均47.5岁;GCS≤8分者24例,GCS≥9分者16例。入院时Ct检查显示弥漫性脑损伤8例,7例有硬膜外血肿,9例有硬膜下血肿,5例有脑内血肿,6例有脑挫伤。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入院时无合并系统性损伤如严重胸腹部外伤等,无合并严重心功能不足、心肌缺血及慢性肾衰,无合并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2研究方法抽取患者伤后4h、24h、72h、7d的静脉血,离心后取血清。血清标本置入低温冰箱保存,采用晶美公司提供的S100BeLiSa试剂盒,以eLiSa法检测。血清S100B蛋白含量,在0.50μg/L以下为正常,超过0.50μg/L为异常[2]。

1.3分组以入院时GCS≤8分者为重伤组,GCS≥9分者为非重伤组,比较两组在伤后4h、24h、72h、7d的血清S100B蛋白含量有无差异性。

1.4评定标准伤后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预后,1~3分为预后恶劣组,4~5分为预后良好组。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tata6.0统计软件分析,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学的含义篇8

【关键词】丙泊酚注射液;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配伍;稳定性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andanalyzethecompatiblestabilityoftheinjectionmixturecomposedofpropofolandetomidatefatemulsion,toprovideaexperimentalbasisforclinicaluse.method:thesameexperimentgroupwhousedthesamepipettetotakepropofolinjectionandetomidateinjection.themixturewithvolumeratioofpropofolinjectiontoetomidatefatemulsioninjectionequaling1∶1,wasstoredfor0,1,3,5,7,9hand10hat25℃,anditsemulsionparticlesizedistribution,ζpotentialandpHvalueatdifferenttimepointsweremeasured.thecontentoftwokindsofdrugsweredeterminedusing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method.theareasofone-dimensionalH1-nmRpeaksofprotonparatothephenolichydroxylgroupofpropofol(4-H),andprotonbondingtotheCatombetweenthetwonatomsofetomidate(5-H)attheabovetimepointsweredetectedusingnuclear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nmR)method.Result:thepHvaluesofthecompatiblesolutionatdifferenttimeswere(7.60±0.41),(7.50±0.39),(7.55±0.40),(7.62±0.43),(7.64±0.42),(7.58±0.40),(7.59±0.40),whichshow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anytwodifferenttimepoints(p>0.05).Similarly,theemulsionparticlesizedistributionandζpotentialofthecompatiblesolutionatdifferenttimepointsshow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5).Calculationondrugcontentof0hwas100%,thecontentsofpropofolofcompatiblesolutionwere(99.80±1.20),(98.80±1.18),(99.40±1.16),(98.40±1.20),(98.50±1.15),(98.80±1.22)%,whichshow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anytwodifferenttimepoints(p>0.05).alsothecontentofetomidateofcompatiblesolutionshow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anytwosamplesatdifferenttimepoints(p>0.05).5-Hand4-Hpeakareasofpropofolandetomidateofcompatiblesolutionatdifferenttimepointsrespectivelyfluctuatedwithintherangeof(53025430.60±58943.70),

(16342703.21±3785.60),thereshowedno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anytwodifferenttimepoints(p>0.05).Conclusion:inthecompatiblesolutioncomposedofpropofolinjectionandetomidatefatemulsioninjectionwithvolumeratioof1∶1,theemulsionparticlesizedistribution,ζpotential,pHvalue,thecontentofthetwodrugs,aswellastheH1-nmRpeakareasof4-Hofpropofoland5-Hpeakofetomidatearenotchangesignificantly,itindicatesthatthecompatiblesolutionisstablein10hatroomtemperature.

【Keywords】propofolinjection;etomidatefatemulsioninjection;Compatible;Stability

First-author’saddress:pekingUniversityShenzhenHospital,Shenzhen51803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31

全凭静脉麻醉是指仅以静脉物完成的麻醉,可以胜任任何手术麻醉,可控性好,成为麻醉中的主要方法之一。运用于全凭静脉麻醉的麻醉剂主要有丙泊酚、依托咪酯及咪达唑仑等,为临床手术提供了优质的麻醉剂,促进了医学的快速发展[1]。丙泊酚(propofol)又称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的短效、快速静脉,苏醒迅速而完全,反复给药或持续输注后体内无蓄积,目前普遍用于麻醉诱导、维持以及iCU病房的镇静[2]。依托咪酯(etomidate)于1972年运用于临床,该药为咪唑的羟化盐,是一种作用强、短效的非巴比妥类催眠性静脉[3]。国内有研究报道,丙泊酚注射液与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联合运用于临床麻醉[4]。但是,两者药物是否可以配伍使用,临床上尚未报道。本文旨在探究分析丙泊酚注射液与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混合溶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所用试剂丙泊酚标准品(国家标准物质网,纯度:99.8%);依托咪酯标准品(国家标准物质网,纯度:99.8%);丙泊酚注射液(生产厂家:阿斯利康医药有限公司;批号:KJ393;规格:20mL∶200mg);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生产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31036;规格:10mL∶20mg);二甲基亚砜氘代试剂(DmSo-d6);甲醇为色谱纯;水为注射用水。

1.2所用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1100Series);激光纳米粒度分析仪(英国malvern,nanoZS+mpt2);酸度计(上海雷磁pHS-25);精密恒温槽(上海思尔达,JwC-52B);核磁共振光谱仪(瑞士Bruker,Bruker-aRx-400);移液器;核磁管。

1.3方法

1.3.1配伍溶液的制备使用移液器分别量取丙泊酚注射液和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适量,按照V∶V=1∶1的比例,在25℃恒温箱内混合样品摇匀后作为配伍溶液使用。

1.3.2丙泊酚注射液、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的配伍溶液的粒径分布、ζ电位(n=3)、pH值的检测在0、1、3、5、7、9、10h等不同时间点取配置好的配伍溶液,采用激光纳米粒度分析仪检测配伍溶液的粒径分布和ζ电位[5]。采用酸度计检测不同时间点配伍溶液的pH值。每项结果检测3次,以免出现误差,并将结果记入表格内。

1.3.3配伍溶液的含量测定将丙泊酚注射液、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按照V∶V=1∶1的比例配制好以后,在0、1、3、5、7、9、10等不同时间点取样,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配伍溶液的含量。以0h药物含量为100%计算,计算不同时间点的相对含量,记入表格。每项结果检测3次,以免出现误差。

1.3.4配伍溶液的一维氢谱信号峰面积积分的计算经核磁共振光谱仪检测,丙泊酚4-H峰出现在6.78ppm处,依托咪酯5-H峰出现在8.28ppm处。如文献[6]所述,注射液中的水溶剂未对4-H和5-H信号产生过多干扰。对不同时间点的配伍溶液的丙泊酚对位的芳香环质子(4-H)峰和依托咪酯咪唑上与环氮原子相邻的质子(5-H)峰进行峰面积积分。每项结果检测3次,以免出现误差。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不同时间下配伍溶液的粒径分布、ζ电位、pH比较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的配伍溶液的乳剂粒径分布、ζ电位及pH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时间下配伍溶液的含量测定比较通过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下配伍溶液的含量。以0h的药物含量为100%计算,1、3、5、7、9、10h的配伍溶液中丙泊酚含量为(99.80±1.20)、(98.80±1.18)、(99.40±1.16)、(98.40±1.20)、(98.50±1.15)、(98.80±1.22)%,组内两两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依托咪酯含量在不同时间点的含量两两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同时间下配伍溶液的一维氢谱信号峰面积积分的比较采用nmR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二者混合后的一维氢谱信号峰面积,丙泊酚4-H在不同时间点的峰面积基本在(53025430.60±58943.70)上下浮动,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5-H在不同时间点的峰面积基本在

(16342703.21±3785.60)变化,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丙泊酚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静脉物之一,它是一种惰性的酚类衍生物,其麻醉强度是硫喷妥钠的1.8倍,它的麻醉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其他相似,与γ-氨基丁酸受体复合物相互作用而产生麻醉作用[7-8]。它的主要优点是起效快、时效短、苏醒迅速、安全、平稳、无精神症状。临床剂量的丙泊酚对呼吸抑制轻微、短暂,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不产生急性耐受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9-12]。依托咪酯是一种羟化咪唑类静脉,具有短效、速效、对呼吸和循环影响小的特点,其消除半衰期及输注相关半衰期均较短,能够快速通过血脑屏障而起到催眠作用,停止用药后患者能够很快苏醒。另外,依托咪酯不引起组胺释放,可安全用于呼吸道敏感的患者[13-15]。丙泊酚注射液和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因具有以上优点,广泛运用于临床手术。并且,国内有两者混合使用的报道,两者混合使用会显示出协同作用,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16-17]。本文以此为依据,探讨分析丙泊酚注射液与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本文作者在25℃恒温箱内按照V∶V=1∶1的比例配置了0、1、3、5、7、9、10h等不同时间的混合溶液。经过检测时间点的粒径分布、ζ电位(n=3)、pH值等各项数据,发现各个时间点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说明两种药物在10h内配伍是稳定的;选择甲醇∶水(V∶V=50∶20)为流动相,使用HpLC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的药物含量,各个时间点的含量与0h的含量比较,几乎没有变化,这样说明了两种药物在10h内配伍是稳定的;以DmSo-d6为溶剂,检测不同时间点二者混合后的一维氢谱信号峰面积,丙泊酚4-H在不同时间点的峰面积均在(53025430.60±58943.70)上下浮动,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5-H在不同时间点的峰面积均在

(16342703.21±3785.60)变化,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进一步说明了两种药物在10h内配伍是稳定的。

综上所述,丙泊酚注射液与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按照V∶V=1∶1的比例混合,乳剂粒径分布、ζ电位、pH值、两种药物的含量以及一维氢谱信号丙泊酚4-H峰面积和依托咪酯5-H峰面积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说明两种药物的配伍溶液在室温下10h内是稳定的。

参考文献

[1]邹学军,简道林,罗兴均,等.依托咪酯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1):1122-1123.

[2]齐琰,李红菊,张萱怡,等.丙泊酚脂肪乳注射液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研究[J].北方药学,2014,11(9):66-67.

[3]于小津,吴秀英.丙泊酚、依托咪酯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4):424-429.

[4]叶壮.酒石酸布托啡诺注射液与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269-270.

[5]马爱玲,张海峰,赵宁民,等.丙泊酚注射液与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1):1822-1824.

[6]廖勇,游艳.丙泊酚注射液与依托咪酯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房,2014,25(30):2826-2828.

[7]孙玉芳.依托咪酯脂肪乳-丙泊酚混合液在无痛胃镜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2):129-131.

[8]彭娅,贾振飞,程刚.丙泊酚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2012,10(1):17-25.

[9]崔斌斌,赵晓民,王庚寅.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复合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9,25(16):1777-1779.

[10]陈允发,陆敏,张兵.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稳定性的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5):275-277.

[11]安丽,高鸿,欧炜,等.不同剂量丙泊酚和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对血酮体比率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6):540-542.

[12]黄安宁,陈娜,丁莉莉,等.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在小儿短小手术的临床观察[J].医学院学报,2013,34(3):833-834,856.

[13]宋炜,蔡鹏,杜雷,等.丙泊酚对癫痫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tLR4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2):1725-1729.

[14]邢利卡,张卫,常琰子,等.丙泊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14,35(6):33-35.

[15]曹婉雯,许重远,黄鹏翔,等.丙泊酚注射液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5):421-424,435.

[16]张雅静,林春水,汪威,等.丙泊酚对荷瘤大鼠肿瘤肺转移及mta1和wnt1表达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7):1011-1015.

统计学的含义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验经济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主流经济形态,消费者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化的产品,对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还有伴随消费而来的各种服务与体验。在这个消费者参与性越来越高的体验经济时代,如何使产品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就在于怎样使产品的符号语意被用户更容易的理解,接受。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它承载着一定的意义和内容,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构成符号的色彩、材质、线条或声响,是符号的外在形式,是我们感知符号的前提。设计师作为产品的创造者,符号的编辑者,信息的传送者,通过对线、面、材质、色彩等可以为人所感知的形式要素的运用,使得产品成为信息的载体。

产品符号学在设计中的应用

早在1950年,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就提出了设计符号理论,1960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曾经深入探讨过符号学的应用。后来德国的朗诺何夫妇(HelgaJuegen,HansJuegenLannoch)、美国的克里本多夫(KlausKrippendorff)明确提出了产品符号学。

产品符号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第一使产品和机器适应人的视觉理解和操作过程;第二电子产品的出现使“形式追随功能”的传统设计理念不再适应。以符号学为基础,让人们能够通过符号的意义来理解电子产品的功能,明白它的操作过程。体验经济时代,在用户的高标准体验要求下,产品符号学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应该注意:

1.符号的含义、符号的选择。在符号的组合上要注意符号系统的整体性,突出主体,而不是符号的简单堆叠。

2.符号传达的双向性,产品不只是单向传达的被设计物体,还承担着向使用者进行信息反馈的任务,要通过某种特定的手段使产品的符号传播成为一个双向的交流沟通的过程。只有这样,产品的信息才能够为消费者了解,从而提高产品的体验。

3.产品符号对人的心理及情感的影响。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还有伴随消费而来的体验。消费的过程是消费者享受产品提供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消费者内因的情感,感性的需要,日益成为现代生活的主题。因此设计符合现代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产品已尤为重要。

4.现代产品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全方位意义的概念,产品符号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自身,还涉及产品的包装、广告、展示等设计延伸要素,这就要求人们注意品牌产品一致性的塑造。产品设计要利用符号系统的持续性来传达、强化品牌意义,从而使得消费者不断强化关于品牌的符号属性和感觉,这对消费者迅速而正确的理解品牌产品所传达的完整信息有巨大的作用。

产品符号的特性

产品设计中的符号特性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认知性、普遍性、约束性和独特性。产品所要表述的信息就是产品本身。因此产品应该通过符号的表达能够起到“自我说明”的作用,甚至可以表达一定的情感。通过产品的形状颜色等一系列符号,传达它的功能,状态,操作步骤,使用户能够通过产品形态马上认出来这个产品它能做什么,怎样操作,好的产品符号设计甚至能够使用户免去学习操作的过程,自然的就掌握操作方式。

在产品进行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产品符号应该提供以下五种语意表达:

1.产品符号表达应当符合人的感官对形状含义的认知。人们看到一个东西时,往往是先从它的形状来考虑其功能或者含义的。

2.产品符号表达应提供方向含义,物体之间的相互位置,相互位置的布局的含义。任何产品都具有正面、反面、侧面,正面朝向用户,需要用户操作的键钮应当安排在正面。

3.产品语义表达应当提供状态含义。电子产品具有许多状态,这些内部状态往往不能被用户发觉,设计必须提供各种反馈显示,使内部的各种状态能够被用户感知。

4.电子产品往往具有“比较判断”功能,产品符号表达必须使用户能够理解其含义。

5.产品符号必须给用户表示操作。要保证用户正确操作,必须从设计上提供操作装置、和操作顺序这两方面信息。

统计学的含义篇10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非小细胞肺癌;表达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66-0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提高单层内皮的通透性,它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有很大的关系[1]。我院2009年4月——2012年8月收治的5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价值,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4月——2012年8月收治58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作为治疗组做研究。其中男26例,女32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为59.8岁;腺癌45例,鳞癌15例;临床分期,其中Ⅲ期30例,Ⅳ期2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np(顺铂和诺维本)为主进行化疗。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的一般资料(年龄、临床分期、性别)无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

1.2检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检测血清中VeGF的含量。治疗组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后第二周抽血,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对照组也要按照以上方法测量血清中VeGF的含量。

1.3指标观察标准

1.3.1VeGF的检测标准检测结果正常(阴性):检测值小于400pg/ml;异常(阳性):检测值大于或等于400pg/ml。

1.3.2肿瘤临床分期结果非小细胞癌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血清中VeGF含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

2结果

2.1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血清中VeGF平均含量比较见表1。

3讨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增加血管的通透性,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2]。癌细胞的分裂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所以肿瘤部位有大量的新血管生成,在有癌细胞大量生长的情况下,多种致癌因素的影响下,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数量会大量增长,大量的以血管为主的脉管快速生长,为癌细胞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3]。

本研究中发现化疗后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中,治疗组血清中VeGF平均含量大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检测值大于400pg/ml为异常(阳性),这充分说明了血清中VeGF含量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标准之一。

本研究中非小细胞肺癌血清中VeGF含量与临床分期有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患者血清VeGF含量高于Ⅲ期患者,这是因为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着病情加重,癌细胞扩散,VeGF分泌量增多,但VeGF含量与肿瘤的组织类型、年龄、性别等因素无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价值很高,在诊断和治疗药物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治疗肿瘤的常用途径之一是抑制VeGF的作用,以VeGF和VeGFR为靶点来治疗癌症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王水利,王茁,罗小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6,8(5):23-24.

[2]褚晓源,陈龙邦,王靖华,等.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J].肿瘤防治研究,2000,27(1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