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0:43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篇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局《关于“五育合一”教育高质量发现的实施方案》等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万善片区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结合****区“尚善”特色教育的实际,特制订《****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国、全省、全市、全县教育大会的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为抓手,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主题

“五育合一谋新篇,尚善教育创特色”。

三、实施目标

将“五育合一”与“尚善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在“德、智、体、美、劳”中深化“善行、善教、善炼、善艺、善劳”五善特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现、学校特色发展、片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善行树人——七彩德育立德

将“善行”教育融入七彩德育之中,做到:学校“善于推行”七彩德育,工作有新思路,做七彩德育的倡导者;教师“善于执行”七彩德育,做法有新举措,做七彩德育的执行者;学生“善于践行”七彩德育,行为有新变化,做七彩德育的参与者。完善“善行树人”及“七彩德育立德”工作体系,制订“学校推行、教师执行、学生践行”“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围绕“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工作思路,通过学科渗透、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等,实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开展理想信念、核心价值、心理健康、生态文明、传统文化、乐学进取、性格培塑等方面的教育。结合“善行”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开展感恩教育,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教育之恩、感恩祖国培育之恩、感恩社会帮助之恩、感恩他人关怀之恩、感恩大自然绿色之恩;加强品德修养教育、绿色行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增强学生善行意识;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英雄模范学习宣传活动,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二)善教利学——三活课堂增智

建立“活化资源、活用教法、活力展现”三活课堂教学体系和“四善五环”的教学模式,将“善教”融入三活课堂之中,让教师善于教书育人,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促进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教师“善教”:通过读好理论书、练好基本功、写好小随笔、做好小课题,让教师善于活化资源;通过组好团、选好人、磨好课、建好库,让教师善于活用教材;围绕教与学的技巧与策略,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抓好入职教师入格课,成长教师研讨课,成熟教师示范课,名优教师引领课,让教师善于活用教法。学生“利学”:通过“课前重预习、课中重善思、课后重巩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实施合作探究,让课堂动起来;抓好多样化练习,让课堂实起来;开展多元化评价,让课堂活起来。通过三活课堂,达到善教利学的工作效果,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

(三)善炼强身——阳光运动健体

将师生善于运动锻炼、乐于强身健体的积极性引导到阳光运动上来,做到:上好体育课、建好运动队、开展好大课间、举办好体育节等,激发师生阳光运动、善于锻炼、乐于健体的积极性。围绕健康第一,科学安排体育课,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让每位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阳光体育课,合理设计运动负荷,加强学生体育技能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阳光大课间,根据学校和季节、气候特点,融入体操、舞蹈、趣味游戏、健康跑、球类活动等内容,开展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阳光体育节,每年开展体育节活动,通过项目竞赛,活动展示,传承体育精神,激发学校活力。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增长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道德和意志品质。

(四)善艺雅情——文化艺术育美

将学生善于文学、音乐、器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等兴趣爱好融入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做到:师生人人积极参与,生生个个掌握1项以上艺术技能,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操和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艺术能力。强化美育课程,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打造美育文化,建设校园特色文化,营造美的环境,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传承本土竹丝画帘、剪纸等优秀民间艺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开展美育活动,开展校园艺术活动,组建特色艺术团队,通过文学、音乐、书画、舞蹈、戏剧等进行艺术教育,举办校园文化艺术展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优秀艺术,增强文化理解,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五)善劳养志——综合实践培劳

将劳动教育和劳动体验融入综合实践之中,做到:在学校善于做好校务劳动、在家里善于自觉完成家务劳动、在社会善于体验公益劳动,从而感受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快乐、珍惜劳动成果。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善于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家庭劳动教育安排家庭服务弹性任务,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抓好学生自理能力培养和劳动实践。学校劳动教育通过课堂传授劳动知识,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建立劳动基地,培养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社会劳动实践重点落实学生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增强学生劳动意识。通过综合实践劳动,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塑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养成爱劳动的好品质。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9年9月)

成立****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指导与落实。开展工作调研,制订工作方案,召开座谈会,完成方案论证。印发实施方案,召开校长工作会,加强实施方案宣传。在万善小学县级重点校的基础上,确定宝箴塞小学、万善初中、金牛小学、宝箴塞初中、万隆小学为片区重点校。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校推进相结合,召开专题会,指导各学校制订实施方案、设计各类工作表册及活动记录。

(二)实践探索阶段(2019年10月-2021年8月)

各学校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以万善小学为示范引领,以宝箴塞小学、万善初中、金牛小学、宝箴塞初中、万隆小学为辐射带动,在片区各学校全面开展“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邀请专家引领、强化教师培训、美化校园环境、健全保障措施,围绕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审美素养、弘扬劳动精神”五个方面开展研究,重点抓好学校特色建设,形成学校品牌,重点学校加强探索,形成经验。组织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炼实践成果。召开县、片“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工作现场会,总结推进工作。开展示范校创建工作。

(三)总结提炼阶段(2021年9月—2022年8月)

将实践探索阶段形成的成果在全县和片区推广,探索“立德树人、增智利学、健体强身、育美雅情、培劳养志”等方面的途径,建立“五育合一、五善并举”有机融合的德育工作体系。本阶段以****区为单位,组织每学期2次片区的现场会,承办每学期1次县级的现场会,推动“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力争在育人方式上有新突破,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上有新进展,在体育项目上有新特色,在艺团活动上有新形式,在劳动实践上有新举措。召开工作表彰会,全面总结万善片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启动下一阶段工作。开展示范校创建工作。

(四)推广深化阶段(2022年9月—)

全面总结整理“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成果,构建完善的“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让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人心。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坚持特色立校,办群众满意的教育。建立学校评价标准,对片区学校进行考核评估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由****区主任任组长,责任区各督学、片区学校校长为成员的****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工作领导小组。陈世万负责责任区方案的制订,片区工作的安排布置和推进工作;陈学毅具体负责片区学校工作的推进及各学校七彩德育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卢杰负责各学校三活课堂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舒展负责各学校阳光运动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张敏负责各学校文化艺术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陈国华负责各学校综合实践方案的制订、活动记录表册的设计和工作推进的督促与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德育办,由德育专干陈学毅任办公室主任,责任区各相关督学、学校分管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日常工作。各学校赓即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五育的五个方面的工作分别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并设计好活动记录表、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确保工作贯彻到位、执行有力、推进明显,成效显著。

(二)制度保障。建立奖励机制。对工作推动有力,成效明显的个人和集体,责任区每年进行表彰奖励;各学校在名师评选、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年终绩效奖金分配等方面优先考虑。建立公开科学透明的评价机制,细化评价指标、考核要点和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方案。建立工作督查机制,明确本项工作为当前和今后教育的重点工作,责任区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纳入学校年终绩效考核责任区对学校的民主测评,确保教育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

(三)人才保障。责任区组建“五育合一、五善并举”实践研究专家团队,聘请教研室、教改办、教育股、艺体卫股、县城学校名师、片区名师为专家队成员,定期研究和指导责任区和学校的工作。各学校制订新教师、青年教师、中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分层培养目标,明确“县、片、校”三级教师培养职责。加强名班主任、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建好一支思想品德高尚、方法手段多样、关注学生成长的班主任队伍;建成一支业务素质精湛、课堂充满活力、家长社会认可的教师队伍。工作室通过团队行动,围绕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发展与实践,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目标。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篇2

一、制定实施方案

为切实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州食药监干部职工知恩情、明是非、识大体、讲团结、守法纪、求进取的意识,形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德宏食药监事业,净化食品药品监管市场,促进我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州食药监局制定了“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一是明确了活动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五个环节,即“一比、二思、三看、四悟、五干”;二是明确了活动的实施步骤,州食药监局“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自2010年1月18日开始实施,2010年6月完成,共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由多个系列活动组成,每个系列活动都联系食药监工作实际开展。三是明确了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四是提出了工作要求,要求全州食药监系统要从“六个结合”入手,切实开展好“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及时成立了州食药监局“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魏有曙任组长,副局长吴基权、杨灵,纪检组长李蕙萍任副组长,州所、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的主要职责:负责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会议、活动的组织,每一次活动、每一阶段的小结、简报等;负责拟定《州食药监局“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负责简报的编写、联系新闻媒体的宣传、结束后的工作总结等;负责专栏的制作、组稿、宣传等工作。:

三、召开“感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会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篇3

关键词:劳动教养规范体系刑法修正案

中图分类号:DF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73-8330(2013)01-000-07

我国法学界相当部分学者认为,劳动教养制度尽管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但是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正面功能来看,还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和存在的相对合理性的,应当有条件地对劳动教养进行改革和利用,克服缺陷,发挥所长。①笔者即坚持劳动教养保留论立场,并拟在分析劳动教养制度相关法理和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劳动教养的基本设想,并论证其可资借鉴性、相对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可资借鉴性:保安处分立法规范的国外经验

笔者认为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劳动教养的基本设想具有国外经验的可资借鉴性,理由是,我国劳动教养作为保安处分性质的人身强制性预防措施应当成为一种基本共识,并且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的法理与实践基本契合了我国劳动教养法治化的需要。

(一)寻求共识:劳动教养属于保安处分性质的人身强制性预防措施

对劳动教养的性质,我国已有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过不同的规定,有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的不同定性。②而理论界对劳动教养性质一直众说纷纭,主张各异:(1)行政强制措施说认为,劳动教养是为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减少犯罪,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实行的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③(2)行政处罚说认为,劳动教养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而且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④ (3)保安处分说认为,劳动教养是一种刑罚之外的预防性司法处分,类似于西方刑法中的保安处分。⑤(4)刑罚补充说认为,劳动教养已经从行政强制措施演变成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分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处罚手段,从本质上说是刑事处罚的辅助措施。⑥(5)独立法律处分说认为,不应把劳动教养的性质要么归于行政处罚,要么归于刑罚。从整体上看,劳动教养是一种非刑罚处罚措施,是独立于刑罚和治安管理处罚之外的一种独立的法律处分。⑦ ()折衷兼顾说认为,劳动教养具有“交叠性”,其性质交叉、重合,无论用哪一种单一的解释都无法为其正确定性。这种观点中又有两类主张:一类主张认为,劳动教养具有三方面的性质:一是行政处罚性;二是刑事处罚性;三是保安处分性。⑧另一类主张认为,从功能上分析,劳动教养与刑罚和治安处罚不存在惩罚程度上的衔接,而是功能上的互补。即劳动教养注重主观,而刑罚和治安处罚侧重客观;从适用对象上看,劳动教养既包括保安刑的适用对象,也包括行政强制的对象,因此,劳动教养兼具刑事处罚与行政强制的双重性质。⑨ 可见,劳动教养到底是归属于行政法领域还是刑法领域,或者归属于独立于行政法领域和刑法领域的第三领域,均存在相当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对劳动教养性质认识上的不统一,造成实践中无论行政法领域还是刑法领域的法治原则都难以进入劳动教养领域的现实。⑩可见,对劳动教养的性质界定,尚待尽力寻求某种共识。

②[ZK(]我国已有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关于劳动教养的性质主要有以下两种规定:(1)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如《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第2条第1款规定:“劳动教养,是对于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一种措施,也是对他们安置就业的一种办法。”再如,1980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关于做好劳动教养工作的报告》规定:“劳动教养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改造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 还有国务院转发公安部规定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2条规定:“劳动教养,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造的行政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方法。”(2)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如1994年修改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0条第1款规定:“严厉禁止、嫖宿暗娼以及介绍或者容留、嫖宿暗娼,违者处十五日以下拘留、警告、责令具结悔过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第32条规定:“严厉禁止下列行为:……有上述行为之一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这两条规定将劳动教养作为一种行政处罚纳入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之中。1992年2月28日,公安部在对浙江省公安厅法制办的答复中,对此也予以了确认。再如,1991年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状况》白皮书,第四部分“中国司法中的人权保障”第七点“关于劳动教养及被劳动教养者的权利”中指出:“劳动教养不是刑事处罚,而是行政处罚。”1995年2月8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工作的通知》指出:“劳动教养场所是国家治安行政处罚的执行机关。”不过,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取消了有关劳动教养的规定。

笔者认为,有关劳动教养性质的行政强制措施说与行政处罚说,均是对我国既有劳动教养规定状况的理论界说,但是这种理论界说忽视了劳动教养缺乏宪法依据和违背立法法明确规定的基本特点,忽视了劳动教养作为一种显性的“刑事类措施”所必须具备、但是恰恰缺少的法治化原则、司法化原则与比例原则。“刑事类措施”是一个具有欧化特色和重要刑事法治意义的刑事政策概念(范畴),系由欧洲人权法院根据《欧洲人权公约》第条所确立的“公平审判”的规则(司法化原则),并强调“公平审判”的规则适用于任何带有惩罚性质的非刑事处罚,例如纪律处罚、军队处罚或狱政处罚、行政处罚,为了防止侵犯人权,欧洲人权法院才将“刑事类措施”概念延伸到了符合一定标准的非刑事性的处罚措施(尤其是行政处罚)上;同时,欧洲人权法院也保守地认为,2天以内重禁闭处罚由于“刑期”太短则可以认为尚不足以进入“刑事类措施”。B11欧洲人权法院的这种做法表明,“刑事类措施”司法化原则,应当成为现代刑事政策的基本立场。而保安处分说、刑罚补充说与独立法律处分说,其实表达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这就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所讨论和践行的保安处分刑事政策立场,亦即:劳动教养的性质应当界定为保安处分措施、“刑事类措施”。

笔者认为,劳动教养在本质上是一种保安处分性质的人身强制性预防措施,“保安处分制度就可以对应于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B12需要纳入刑事政策考量并遵行法治化原则(立法化与司法化原则)。

(二)借鉴形式:国外保安处分制度的法理与实践

如果说劳动教养的性质(实质)可以定位于保安处分措施,那么,劳动教养的运行形式则可以借鉴国外(主要是德国和日本)保安处分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经验:

1必要性与合法治理性

国外理论界认为,保安处分制度的依法建立具有必要性,也符合法治理性。比较有代表性的德日刑法理论认为:

“根据行为责任确定的刑罚并不总是能够胜任刑法的犯罪预防任务,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刑期往往短于确保预防结果所需要的期限;再者,违法者需要医学的、教育的或社会的治疗,而这些治疗在正常的刑罚执行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加上,无责任能力的行为人不得科处刑罚,因此,刑罚必须通过处分来加以补充,其目的在于对行为和行为人的履历中所表现出来的危险性,通过治疗、帮助、保安或消除措施来予以克服。……关于处分的先决条件、处分的执行和处分的结束的法律规定,应该是具体的而且应符合法治国家的要求”。B13

“刑罚是以责任为前提而作为其发现形式施加的,而保安处分并不以责任为前提。因此在责任的非难未被认可的场合,为了除去行为者实行犯罪的危险性,可以处以保安处分”;B14“可以看出应该代替刑罚或者应该补充刑罚的保安处分具有必要性”。

2二元主义与法律规定形式

现代法治国家在建立保安处分制度问题上采取了比较保守的立场,主要体现在坚持刑罚与保安处分的“二元主义”,以及采用刑法或者刑法修正案、其他特别法(如少年法等)的形式对保安处分依法作出了明确规定和法律限制。正如日本学者大塚仁教授所指出的:

“围绕刑罚与保安处分的本质,存在认为两者是不同性质的二元主义和认为是相同性质的一元主义的对立。在采取道义责任论和报应刑论的古典学派的立场上,刑罚以对过去的犯罪进行道义的非难为要素,应该报应地科以刑罚,而保安处分不以这种非难为内容,只是针对行为人的危险性进行社会保安这种观点出发,以预防将来的社会侵害为目标,因此,两者毕竟是不同性质的,从而采取二元主义(二元论)。另一方面,近代学派的立场只着眼于行为人的社会危险性,把对行为人施以社会防卫处分乃至改善—教育行为人视为刑法的使命,基于此,认为刑罚与保安处分之间存在性质的不同就是无意义的,所以,采用认为两者具有共同性质的一元主义(一元论)……在今日,二元主义是世界性倾向。”B1

而在保安处分的法律规定形式上,德、日等国家也有通过修改刑法典、制定刑法修改案或者其他特别法律的形式对保安处分进行规定的,如德国刑法设专节规定了“矫正与保安处分”,德国少年法院法也设专节规定了教育处分、惩戒处分等保安处分措施;日本则“在刑法修正工作中提案了保安处分”。B17

二、现实可能性:劳动教养改革思路的相对合理性审查

就我国现阶段劳动教养改革思路而言,需要学者和政治家共同努力,审慎考量现实可能性和相对合理性,寻求某种折中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学界关于劳动教养的既有改革思路

我国学界同仁无不赞同改革劳动教养的立场。劳动教养改革的宏观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教养立法问题、程序问题、实体问题和执行问题;劳动教养实体法完善方面主要涉及劳动教养性质和功能的法律定位、劳动教养适用对象和条件的法律规定、劳动教养的实体内容及其处罚强度、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规定形式等。应当说,目前提出的改革劳动教养的各种思路与方案尽管很多很杂乱,但如果按照改革难易程度与工程量大小来分析,仍然可以将其简化为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改革方案与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方案,而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改革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小修方案与大修方案。

比如,北京大学《中国劳动教养(轻罪处罚)立法研究》项目课题组在讨论劳动教养的改革完善方案时,就分别提出了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方案与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改革完善方案。其中,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改革完善方案对劳动教养实体法律制度的改革完善框架提出了以下两种基本思路:B18

1比较理想的方案。这一方案是从中国刑事法律制裁体系的整体出发,对涉及公民人身自由处罚措施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进行系统的清理,对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治安管理处罚等法律、法规进行相应修改,形成专门统一的劳动教养法典,并在法院建立专门的治安法庭或治安法院,实现劳动教养的司法化和司法程序化。这是劳动教养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但目前这一方案可能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2侧重实际的方案。这一方案以理想方案为最终目标,逐步推进,在不修改或不大改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治安管理处罚的前提下,建立劳动教养法。这一方案以实现劳动教养的司法化为最低目标,着重解决劳动教养的司法程序化。

而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方案的主张是:

“将现行的劳动教养、强制戒毒、收容教养(对不满1岁不予刑事处罚的犯罪人)、强制医疗(对造成危害结果的精神病人)、强制集中教育(对者)、强制留场就业等具有保安处分性质的较长时间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统一规定于《治安司法处分法》(或称《保安处分法》)中,并明确规定此类治安司法处分措施适用的实体要件、司法程序和执行机构,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安处分制度”。B19

需要说明的是,梁根林教授主张保安处分刑法化是正式确立和完善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需要,同时主张“将劳动教养刑罚化,并易名为强制教养,将其改造为一种介于管制(限制人身自由)和拘役(短期剥夺人身自由)之间的一种半剥夺人身自由的刑罚方法”。参见前引①,第174—191页。另:本文后面还将指出,曲新久教授主张将劳动教养合理的部分纳入到刑事法律当中作为补充性的规定。参见陈兴良主编:《法治的界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7—59页。

再如,在2011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两岸刑事法治学术研讨会”上,林教授也提出了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的意见:

“如果考虑到上述强制性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在基本性质、目的、基本功能等方面的一致性,考虑到我国宪法和有关国际人权公约对采取这些措施有完全相同的基本要求,考虑到它们都有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那么,从长远来看,制定一个以消除各种特定主体社会危险性为目的,对各种强制性收容教养教育措施、强制性治疗措施、强制性隔离措施等强制性社会预防措施进行统一调整的法律制度与实践运作管理体系,很可能是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最具现实性的选择”。B20

(二)当下中国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的相对合理性

当下中国劳动教养改革完善方案需要选择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改革方案还是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方案?进而是选择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还是大修方案?针对这些问题,相当部分学者认为:从长远看,应当是保安处分体系化完善方案、劳动教养的大修方案。但笔者认为,从近期劳动教养法治化改革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与现实可能性上看,应当抓紧实施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B21其相对合理性如下:

1有利于立即解决劳动教养的合宪性与法治化问题。应当承认,在我国现有法治框架下,尤其是在人权入宪和立法法明确规定的基础上,B22任何涉及剥夺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都必须由法律规定,而我国现行劳动教养措施恰恰在此问题上存在“硬伤”,因而其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必须立即解决其合宪性与法治化问题。在这种情势之下,在我国现实司法实践中无法放弃且不愿放弃劳动教养措施、近期立法上又缺乏进行保安处分系统立法充分准备的现状之下,“尤其是劳动教养制度应纳入刑法予以整合重构的问题”应当作为当前我国刑法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B23实施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无疑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之举,还能够为将来进行保安处分系统立法积累有益经验。

2争议少,难度小,有望实现立竿见影的法治效果。实施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立法上可以只规定那些必须明确且争议较少的劳动教养适用对象、适用条件、适用程序等内容,而暂时回避了保安处分系统化立法所可能遭遇的巨大争议、庞大工程与复杂技术等问题,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立法争议并减小立法难度,以立法修正案的形式尽快完成劳动教养改革任务。

三、技术可行性: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劳动教养的技术创新

我们有充分理由期盼近期制定出台新的刑法修正案,以有效实现由刑法规范劳动教养制度的伟大理想:

(一)既有经验: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刑事禁止令的双重启示

B21关于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小修方案,正如本文前文已经指出且后文仍要强调指出的: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立法修改方案本身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大修方案与小修方案,如果说将全面修订刑法并在其中系统规定劳动教养制度或者通过制定“劳动教养法”系统规定劳动教养的修改方案称为大修方案,那么,以刑法修正案形式在现行刑法框架之内对劳动教养制度主要内容予以规定的修改方案就是所谓的小修方案。

我国在借鉴世界各国立法成果和总结既有刑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对管制刑和缓刑之执行作了修改和完善,增设了“刑事禁止令”制度。《刑法修正案(八)》第2条规定:“在刑法第三十八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刑法修正案(八)》第11条规定:“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应当承认,“刑事禁止令”既不是一种新的刑罚,也不是一种新的非刑罚处罚方法,更不是一种非监禁刑的执行方式,而是一项保安处分性质的强制性预防措施或者约束性措施,B24并且该制度随着保安处分的广泛传播而逐渐在各国的刑事法律中得以体现。《刑法修正案(八)》较好地完成了作为保安处分措施的刑事禁止令的法规范设置,其为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我国单项保安处分措施提供了立法经验,而劳动教养无疑可以成为这种立法经验的“第二块试验田”。以刑法修正案形式规范刑事禁止令的双重启示在于:

1单项保安处分措施可以单项规范完善,不必等候保安处分措施的系统立法化完善。如前所述,尽管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应当通过制定保安处分法或者强制性预防措施法之类的系统立法来完善劳动教养的法制规范,不赞成劳动教养的单项立法规范完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种学术理想在我国近期尚无法实现,尤其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经验。目前,我国不但对“保安处分”的系统化理论研究不够,而且“保安处分”这一法律规范用语也鲜见于国家立法或者官方文件之中,谈何“保安处分法”的系统立法。可见,这种学术见解实不利于尽快解决我国劳动教养法治化这一现实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论研究与法治建设的现状之下,笔者认为,《刑法修正案(八)》新增规定刑事禁止令的基本经验具有十分重大的启示意义:作为单项保安处分措施的劳动教养措施可以单项规范完善,其单项完善方式可以采取刑法修正案形式,而不必等候保安处分措施的系统立法化完善。

2单项保安处分措施可以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予以规范完善,不必等候刑法典的全面修订完善。劳动教养独善其身的立法修改方案本身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大修方案与小修方案,以刑法修正案形式在现行刑法框架之内对劳动教养制度主要内容予以规定的修改方案就是所谓的小修方案。有学者反对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对劳动教养予以“修修补补”的规范完善,认为:

“我们把劳动教养的合理部分吸收到刑事法律当中,或者你单独地再立一部刑事法律这都没有关系,当然刑法已经修改完毕了,你纳入到刑法之中是不合适,作为一部单独的立法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在现在的框架之内,你修修补补,将现在的20多类或者说30多类继续进行劳动教养的话,问题是相当大的。”B25

这种学术见解尽管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过于理想化,同样不利于尽快解决我国劳动教养法治化这一现实问题,并且也被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对刑事禁止令予以刑法规范的基本经验所否定。那么,笔者有理由认为,以刑法修正案形式对劳动教养予以刑法规范的小修方案具有相对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

(二)技术创新:以实体法(刑法总则)与程序法相结合的形式确立劳动教养法规范体系

刑事禁止令的规范设置为进一步完善作为保安处分的劳动教养制度提供了立法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刑法修正案(八)》对于刑事禁止令的修法性规定仅限于刑法总则关于管制刑和缓刑适用的实体法内容的修正规定,但没有特别规定其程序法内容,这是与其作为法定刑适用及刑罚制度适用的性质相匹配的,同时也与刑事禁止令本身只是一种“限制自由”性质的处罚强度相匹配。劳动教养本身并不依附于特定的某种法定刑适用或者刑罚制度适用,而是更多地独立于法定刑适用之外的保安处分措施,并且其处罚强度更加接近于自由刑(或者说介于限制自由措施与剥夺自由刑之间),因而,其修正规定的技术形式应当在刑事禁止令立法规范经验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笔者认为,应当以实体法(刑法总则)与程序法内容相结合的规范形式,确立兼具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劳动教养法规范体系。

1刑法总则性修正规定的设想

从现有刑法总则的体系性安排观察,刑法修正案将增设的劳动教养条文规定在刑法总则第三章第一节之中比较合适,具置可以放置于《刑法》第37条(非刑罚处罚措施)之后,作第37条之一项的形式来规定。具体设想的刑法修正案规定如下:

在《刑法》第37条之后增加内容,作为第37条之一项:“对于多次实施、吸毒、诈骗、抢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煽动闹事、教唆他人自杀或者违法犯罪等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累教不改而有必要予以劳动教养的,可以依法予以劳动教养。”

“对于累犯或者因故意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严重暴力犯罪而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仍有严重人身危险性而确有劳动教养必要的,可以依法予以劳动教养。”

“劳动教养的期限为六个月以上三年以下。”

“对于任何人的劳动教养,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执行机关向所在地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所对应的人民检察院提出劳动教养建议书,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后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经由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判决后交付劳动教养部门执行。”

“人民法院在受理劳动教养案件之后应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判决。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对任何人进行劳动教养。”

“被人民检察院审查或者劳动教养的人享有辩护权。”

2具体设想的学理诠释

具体设想的法理诠释主要关涉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第一,关于劳动教养的对象范围和期限等实体法内容问题。

结合现有劳动教养实践和有关学者的建议,笔者认为,可以将劳动教养的对象范围具体限制为两类:其一,作为非犯罪后果的保安处分措施,这类劳动教养的对象范围是“多次实施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累教不改而有必要予以劳动教养的”,具体内容包括“多次实施、吸毒、诈骗、抢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煽动闹事、教唆他人自杀或者违法犯罪等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为,累教不改而有必要予以劳动教养的”;其二,作为犯罪后果刑罚补充的保安处分措施,这类劳动教养的对象范围是“累犯或者故意犯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仍有严重人身危险性而确有劳动教养必要的”,具体内容包括“累犯或者因故意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严重暴力犯罪而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之后仍有严重人身危险性而确有劳动教养必要的”。

劳动教养的期限确定为六个月以上三年以下,允许人民法院在此期限内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至于被劳动教养人员的具体处遇,因为现实做法并不是劳动教养措施法治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因而刑法修正案中可以暂时不作专门规定,有待今后实践探索后再行完善。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篇4

一、指点思维和目的义务

指点思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维为指点,具体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鼎力施行人才强市计谋,以高技艺人才培育为龙头,以推进全民技艺提拔为目的,进一步解放思维,完美政策办法,立异体系体例机制,发扬当局指点调控效果和市场调理效果,统筹协调应用全市各类培训资本和资金,树立健全职业才能培训系统和机制,构成有利于全民技艺提拔的准则情况和社会气氛,推进技艺人才步队梯次开展,为我市科学开展、跨更加展供应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目的义务:加速培育一多量数目足够、构造合理、本质优秀的技艺人才步队,树立培育系统完美、评价运用科学、鼓励保证办法健全的技艺人才任务新机制,逐渐构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开展相顺应的初、中、高级技艺人才比例日趋合理的格式。

全年方案完成各类职业技艺培训27.8万人。个中,组织施行“乡村劳动力转移技艺就业方案”培训3万人,“阳光工程”培训2.2万人,“雨露方案”培训0.9万人,退役兵士和残疾人就业技艺培训0.8万人;新生长劳动力技艺储藏培训15万人;赋闲人员转岗职业技艺培训2.6万人;创业技艺培训0.3万人;企业在岗职工岗亭技艺提拔培训3万人。

职业院校在校生规划到达14万人,技工院校在校生规划到达4万人,年招收重生1.2万人。

新培育高技艺人才0.8万人,职业技艺判定人数到达4.4万人。

二、任务重点及责任分工

(一)鼎力推进施行“乡村劳动力转移技艺就业方案”。

紧紧环绕承接财产转移和财产集聚区建立,承接财产转移的需求,鼎力展开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艺培训,为财产集聚区建立供应人力资本支撑。接纳走出去,请进来,调研、钻研、经历交流、现场会、催促、督察等有力办法,鼎力施行农人工技艺复兴工程,积极展开技艺培训、指导性培训。各县(市、区)依照以培训促就业、抓特征创品牌的准则,培养好栾川县钨钼产物深加工适用人才培训基地、嵩县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基地、新安县大粒樱桃栽种适用人才培训基地、孟津县平乐农人牡丹画培训基地、宜阳县电子元件人才培训基地、宜阳县硅产物深加工人才培训基地、伊川县铝产物深加工人才培训基地、洛宁县玩具制造适用人才培训基地、偃师市巨风葡萄栽种培训基地、汝阳县服装加工培训基地和洛龙区大棚蔬菜栽种培训基地等11个大型培训基地。2011年方案施行乡村劳动力转移技艺培训3万人。

牵头单元: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共同单元:市开展变革委、财务局、疆土资本局、城乡规划

局,各县(市、区)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县(市、区)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各技工院校

(二)积极推进施行“职业教育攻坚方案”。

紧紧抓住省人民当局施行职业教育攻坚方案的时机,环绕职教攻坚方案目的要求,充沛调动社会、行业、企业支撑职业教育开展的积极性,打破部分、行业、一切制界线,想方设法为各技工院校争夺省厅财务支撑、银行借款、企业投资等资金投入,专项用于建立实训基地、更新教育设备、置办实行器材、改善根底设备、引进师资步队、施行教育变革等项目,积极改善我市技工院校的办学前提。为我市技工院校的开展供应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资金保证,有力地支撑我市职教攻坚方案的施行。

牵头单元: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共同单元:市开展变革委、财务局、教育局、疆土资本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技工院校

(三)仔细组织施行“阳光工程”。

紧紧环绕农业现代化和新乡村建立,以进步农人当场就近转移就业和创业才能为目的,顺应现代农业开展和新乡村建立的需求,仔细组织施行“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环绕农业构造调整的需求,重点展开高效栽种业、规划化养殖业、特征农业技能培训,环绕农业财产化开展的需求,重点展开农产物加工业从业人员、农产物营销人员培训。全年方案培训2.2万人。

牵头单元:市农业局

共同单元:市开展变革委、财务局、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疆土资本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县(市、区)农业局

(四)实在抓好“雨露方案”转移培训就业工程。

以添加收入、进步自我开展才能为目的,以贫穷农人为首要培训对象,施行贫穷家庭重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助学工程、贫穷家庭青丁壮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贫穷村劳动力扶贫财产开展技艺提拔工程、贫穷村财产开展带头人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培训项目治理,重点施行“雨露方案·金蓝领”项目,具体提拔贫穷农人的职业技艺本质和就业、创业才能,加速贫穷地域经济社会开展。全年方案培训0.9万人。

牵头单元:市扶贫办

共同单元:市开展变革委、财务局、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疆土资本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县(市、区)扶贫办

(五)积极展开企业职工岗亭技艺提拔、赋闲人员再就业技艺提拔和劳动预备制培训。

顺应我市财产集聚区开展和承接财产转移需求,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准则,充沛发扬企业在职业培训任务中的主导效果,凸起抓好在在岗职工的技艺提拔培训和企业新进人员的岗前培训,经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营业研修、技艺竞赛等多种方式,加速提拔企业在岗职工的技艺程度。全年方案培训3万人。以进步赋闲人员再就业才能、促进其完成再就业为目的,积极展开赋闲人员职业技艺提拔培训,全年方案培训1万人。环绕财产集聚区建立和承接财产转移对后备技艺人才的需求,重点面向城乡未持续升学的初、高中卒业生等新生长劳动力展开定向劳动预备制培训。对昔时退役兵士积极展开免费职业技艺培训。对有就业需求愿望的大中专院校卒业生积极鼓舞其参与相关职业技艺培训,为企业的开展储藏很多的技艺人才资本。全年方案培训15万人。

牵头单元: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共同单元:市财务局、工信局、科技局、民政局、教育局、

总工会,各县(市、区)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大中型企业、各技工院校,各县(市、区)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教育局

(六)普遍展开创业技艺培训。

依托各类创业培训基地,经过供应创业培训补助等方法,面向有创业志愿和具有必然创业前提的各类群体展开创业培训,依照一致布置和摆设,搞好前期查询计算任务,调查把握详细状况,连系创业人员实践和志愿,制订科学的培训方案和方案,进行专业的、具体的、系统的创业技艺培训。组织赋闲人员、返乡农人工、大学生等参与创业培训,全年方案培训0.3万人。还,为兴办财产、开拓项目供应前期融资、技能指点等多项效劳,起劲为群众创业致富供应更多的支撑和协助,推进我市“创业举动”深化施行。

牵头单元: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共同单元:市财务局、疆土资本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县(市、区)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七)加速高技艺人才技艺提拔培训。

依据《国度中长时间高技艺人才开展规划》和《省中长时间人才开展规划大纲》,仔细经营我市高技艺人才步队建立中长时间开展的计谋思绪、目的义务和政策办法。顺应我市财产调整复兴规划和财产集聚区的开展需求,凸起施行高技艺人才复兴方案和急需、紧缺行业(范畴)高技艺财产工人培育工程,出力添加高技艺财产工人和急需、紧缺高技艺财产工人存量。经过校企协作、岗前培训、岗亭技艺提拔培训和技能交手等多种办法,增强高技艺人才步队建立。“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培育高技艺人才4万人,个中培育高级工3万人、技师和高级技师1万人,力争使高技艺人才占全市技艺劳动者的比例到达26.5%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数目占全市技艺劳动者比例到达6.5%以上。

牵头单元: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共同单元:市财务局、工信局、科技局、教育局、总工会,各县(市、区)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大中型企业、各技工院校、各县(市、区)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八)积极推进企业高技艺人才评价变革试点任务。

具体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以职业才能建立为中心,对峙公开、公道、公平准则,进一步完美政策,健全准则,标准顺序,强化治理,构成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为高技艺人才生长和发扬效果发明前提。出力构建准则完美、评价科学、根底健全、质量牢靠的高技艺人才评价任务新机制和新系统,不时完美以职业才能和任务业绩为重点的技艺人才评价系统和以社会化判定、企业界评价、院校职业资历认证、专项职业才能审核为首要方式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牵头单元: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共同单元:市开展变革委、财务局,各县(市、区)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县(市、区)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各试点企业

(九)深化技工院校办学形式变革。

加大职业教育资本整合力度、优化构造,鼎力推进技工教育集团化开展,发扬技工教育集团的龙头效果,完成校企之间资本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培育与就业有机连系。鼎力展开校企协作办学,把培训和就业、人才培育和市场需求严密连系。把职业技艺培训与承接财产转移严密连系,紧紧环绕承接财产转移的用人需求培育适用技艺人才,紧紧环绕转移财产的岗亭技艺要求设置专业培训课程。把职业技艺培训与企业出产需求严密连系,探究执行工学连系的培育形式,共建出产实训基地,执行企业(行业)“冠名”培育,积极展开“订单式”定向培育。完成培育与需求、专业与财产、招生与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树立完美技工院校教员持续教育和到企业理论准则,施行技工教育师资培训方案,布置1000余名一线教员到高级院校或企业培训,教员年均匀培训250人次,进步技工院校教员营业本质和教育程度。

牵头单元: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共同单元:市开展变革委、财务局、疆土资本局、城乡规划

局,各县(市、区)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技工院校、各大中型企业

(十)共建市高技艺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依据前提,规划建立一个以上市级高技艺人才公共实训判定示范基地。公共实训判定示范基地以效劳经济为主旨,面向市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职工开放,以企业和职业黉舍鼎力展开的高新技艺实训项目为主,重点凸起高端职业、新兴职业、长周期技艺开拓、前瞻性技艺开拓。公共实训判定示范基地的技艺判定偏重高端和新兴职业,首要展开示范性判定和实验性判定。高技艺人才公共实训判定示范基地建成后,年培训、判定评价高级工3500人、技师1500人。还展开竞赛组织、同业交流、高技艺人才宣传任务。

牵头单元: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共同单元:市开展变革委、财务局、疆土资本局、城乡规划

局,各县(市、区)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技工院校

(十一)执行积极的技艺人才鼓励政策

催促用人单元施行培训、审核、运用与待遇相连系的机制,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辨别享用本单元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能人员各项福利待遇,树立健全“首席员工”、“首席技师”选拔、运用、奖励等准则。健全技艺人才培育和技工教育事业开展的政策支撑系统。树立高技艺人才当局津贴准则,设立高技艺人才开展和培育奖励专项资金,探究企业高技艺人才股权、期权分派准则。施行高技艺人才堆积工程,面向国表里引进高技艺紧缺人才。展开多条理的职业技艺竞赛,健全技艺人才选拔鼓励机制。

牵头单元: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共同单元:市开展变革委、国资委、财务局、总工会,各县

(市、区)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大中型企业、各县(市、区)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十二)加大职业技艺判定力度,进步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职业资历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就业的资历凭证,是用人单元雇用、录用劳动者的首要根据。要充沛发扬职业技艺判定在职业培训中的指导效果,不时拓展职业技艺判定局限,确保职业技艺培训结果。积极推进树立全市各类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历证书“双证书”准则,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还,参与响应的职业技艺判定,对判定及格的颁布响应的职业资历证书。各职业技艺判定机构任务局限和效劳重点要向财产集聚区企业和农人工拓展。各职业技艺判定机构要环绕进步劳动者就业质量、不变扩展就业,积极为劳动者供应实时、便利、快捷的职业技艺判定效劳。2011年,我市职业技艺判定人数力争打破4.4万人。

牵头单元:市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共同单元:市开展变革委、财务局、教育局,各县(市、区)

人民当局

责任单元:各职业院校、各县(市、区)人力资本社会保证局

三、保证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确保全民技艺复兴工程顺畅施行。

各县(市、区)人民当局和市当局相关部分要关怀支撑全民技艺复兴工程建立,增强沟通协调,亲密共同。各县(市、区)人民当局要成立响应任务机构,制订任务方案,落实全民技艺复兴工程建立经费,组织推进全民技艺复兴工程顺畅施行。

(二)积极筹措资金,保证工程建立义务完成。

遵循省级支撑指导、市县配套、黉舍自筹和企业等社会力气参加的准则,在统筹运用各类教育培训经费的根底上,各级财务要环绕工程建立目的,加大资金投入。各工程建立责任单元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全民技艺复兴工程建立义务按时完成。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篇5

1、强化“三个作用”,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以领导的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干警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建立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为基本目标,把立足点放在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上,切实提高广大干警的职业道德水平,以“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指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执法如山的劳教人民警察队伍。

2、建章立制,用制度管理干警队伍。制订了***等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干警规范化管理和直接管理的力度。同时在干警中深入开展各种专项教育,通过抓教育、抓防范、抓查处,构筑思想防线。

3、继续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所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坚持所长办公会,抓好层级控制,增强机关工作的条理性、协调性、规范性,提高综合服务保障水平。对劳教人员的收容、延期、减期、提前解教、所外执行、所外就医等执法审批程序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执行。完善了一系列执法措施,落实责任追究,坚决杜绝渎职、侵权等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强化安全首位意识,确保场所安全稳定。

1、牢固树立“确保场所安全稳定是劳教机关工作永恒主题”的思想观念,在巩固现有安全稳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安全工作的可靠程度,以实现零指标为动力,再创“四无”所。

2、继续抓好各科队“一把手”责任制,突出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性。认真落实大包干、大排查制度,以责任区划为要求,抓好落实。加强对所情和劳教人员思想动态的研究和掌握,发挥、利用好劳教信息员的作用,开好动态分析会,增强安全工作的预警性

3、开展“清找超期外医、久假不归劳教人员”专项活动,把在外的劳教人员及时收回所内管理。并根据省劳教局的安排,开展了“刑释解教人员调查摸底”专项活动,制定了实施方案,抽调专人负责解教人员的信息录入工作,切实做到人员底数清、资料齐。

4、成立场所安全领导小组,加强场所护卫组织建设和安全大排查工作,认真落实所领导带班督察制度,各大中队实行双人双班,加强对场所周边环境的巡查,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案,并认真加以落实,消除场所安全隐患,确保了“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党的十七大”等重大节日和特殊时期的场所稳定。

三、强化教育改造功能,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1、抓好“三课”教育和出入所教育,在入所教育上,强化从源头抓起,建立新入所人员“底数”情况、认罪认错等方面教育档案,为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依据;在出所教育上,进一步拓宽教育内容,提高回归人员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心理适应能力、就业谋生能力等),巩固改造成果。

2、认真落实好劳教人员思想动态分析会制度,准确掌握所情,认真细致地做好摸底排查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员的作用,及时了解劳教人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教育、防范措施和教育改造方案。对重点难危人员建立“难为人员教育转化档案”,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采取一对一的包夹监控和帮教措施,促使其转化。

3、继续深化劳教办特色工作,健全、完善三种管理模式配套制度,坚持以半开放式管理为主,继续在劳教人员中广泛深入的推行《劳教人员三种管理模式实施细则》、《劳动教养人员计分考核实施细则》,以此加强对劳教人员的科学化、人性化管理。

4、塑造人文教育环境,大力开展所区文化辅助教育和社会帮教。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活动、专题座谈会、法制宣传报告等形式,深化教育效果;利用图书室、广播室、黑板报、场所小报等开展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劳教人员开展篮球、拔河、猜谜、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有力调动了劳教人员的参与热情和改造积极性,营造了安定祥和的所区文化。

四、继续抓好生活卫生达标工作。

1、对劳教人员生活卫生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保证劳教人员按标准吃足、吃熟、吃得卫生。在劳教人员生活经费严重不足和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在节日期间对劳教人员的生活进行补贴。继续抓好小卖部的管理,在保障价格公平,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严把进货质量关、价格关、审查关。

2、认真抓好生活卫生达标各项准备工作,建立健全劳教人员生活卫生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平。坚持在场所开展以环境卫生、内务管理、个人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检查评比,加强对劳教人员生活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3、制定了**等一系列生活卫生、防疫方面的应急处置预案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劳教人员的生活卫生安全管理;在所内广泛开展防病治病宣传教育,加强对性病、结核病、艾滋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监控、治疗。

五、深化劳教经济改革,加快劳教生产发展。

1、改革现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引入竟争激励机制,调动、激活劳教人员的积极性,搞活劳教生产。积极鼓励生产一线的学员对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操作流程等进行改革创新。并对提出合理化建议和革新生产技术的学员给予奖励。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劳动教养制度缺陷构想

一、从劳动教养制度由来说起:

195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彻底肃清暗藏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指出:对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除判处死刑和罪状较轻、坦白彻底或因立功而继续留用的以外,分两种办法处理。一种是判刑后劳动改造。另一种是不够判刑、而政治上又不适用于继续留用,放到社会上又增加失业的,则进行劳动教养,即集中起来,替国家做工,由国家发给一定的工资。

1956年1月10日,党中央又了《关于各省、市应立即筹办劳动教养机构的指示》,对劳教性质、指导原则、审批权限等作了原则规定。从此,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诞生。

1957年8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78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劳动教养制度。

1979年11月29日国务院所公布的《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

1982年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将劳动教养的对象规定为6种,即“劳动教养收容家居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对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也可以收容劳动教养”;1982年总政治部、公安部联合《关于军队执行国务院〈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几个问题的通知》,将劳动教养的对象扩大至军人。1987年公安部、司法部的《关于对嫖宿人员收容劳动教养问题的通知》规定嫖宿人员无论来自城、乡,只要符合该通知中的相应规定,则一律被收容劳动教养。这种处于相对较低层次的规范性文件不断扩充处于相对层次较高的行政法规所规定的适用对象范围的做法,也是欠妥当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试行办法》是对《决定》和《补充规定》的完善和补充,其只能算是“准行政法规”性质的部门规章。以这些法规、规章为依据的劳动教养制度显然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虽然,在后来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关于禁毒的决定》、《关于严禁的决定》等单行法律中都有关于劳动教养的决定,但都是适用劳动教养,而不是对劳动教养具体制度的规定。“劳动教养只有政策,没有法律”的观点虽有偏颇,却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劳动教养制度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劳动教养违背多部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一)劳动教育制度与我国和国际现行法律相违背:

1、劳动教养制度是依据我国1954年《宪法》第一百条的规定设立的,该规定的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而从法律上看,《宪法》第一百条的规定并无任何强制性教育改造的立法授权,因而劳动教养制度缺乏宪法根据。

我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行政处罚法》第9条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人身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和行使各种权利的前提。“公民、组织的基本权利和其他法定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要对其予以限制,也必须通过与之相对应的宪法和法律,而不能由低于宪法和法律的规范性文件来作出限制。”劳动教养是一种在较长时期内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但其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却均制定于行政权力机关,而非国家立法机构。

《行政处罚法》第10条第一款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第64条第二款规定:“本法公布前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与本法不符合的,应当自本法公布之日起,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修订,在1997年12月31日前修订完毕。”由此可见,作为行政法规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劳动教养”这样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不但不符合《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与规定矛盾和冲突,而且已经在事实上处于缺乏法律依据的状态。另外,《行政处罚法》第9条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立法法》第8条第五款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而作为限制人身自由长达1-3年的劳动教养的法律依据都是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组成,制定主体不一,效力等级参差不齐,没有一部基本法律对劳动教养作出规定,作为一种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法律制度的存在,直接与《行政处罚法》、《立法法》的规定冲突。

2、劳动教养制度和我国参加的国际人权公约相冲突:我国已加合国主持制定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我国现行劳动教养制度与这项公约有很大冲突,特别是在限制人身自由方面。《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第一项规定:“人人有权享有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任何因逮捕或拘禁被剥夺自由的人,有资格向法庭提讼,以便法庭能不拖延地决定拘禁他是否合法以及如果拘禁不合法时命令予以纠正”。而在目前劳动教养制度下,确定一个公民是否应受劳动教养的根据不是国家制定的法律,而是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最主要依据就是国务院批转的公安部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根据《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有关要求,这种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是不能直接用来作为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法律依据的。另外,根据《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规定的精神,任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都必须始终处于司法机关的合法控制下。而在我国目前劳动教养制度中,只要被劳动教养人本人对劳动教养决定没有异议,司法机关就无权对决定劳动教养对象的决定过程进行合法的控制。这一现实,显然是违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上述精神的。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运作弊端:

1、收容审批方面

(1)审批随意性大

具体表现为:随意扩大收容范围,降低收容条件,把一些明显不符合收容条件的人批送劳动教养;一是办案人员因收受贿赂或受其他不正当干扰,而徇私枉法,徇情枉法,把罪该逮捕判刑的人批送劳教;二是因办案期限不足,办案经费紧张或者办案人手有限,而抄近路,以教代刑(侦);三是因取证困难,或畏于追查,或因证据不足,怕移送后被退查,干脆以劳教了事;四是主要证据能够证实在案犯的犯罪事实,因同案犯在逃,或行为人负有余案,假借“待同案犯归案或余案查清后一并追究刑事责任”,而以教待捕;五是因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有罪拒不交待或不讲真实姓名、住址,一时难以审结,而又不能采取收审措施,审批机关便根据《国务院关于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的规定,把那些需要收容查清罪行的人处以劳动教养,变相地使劳教场所成为“收审站”;六是因办案人员业务素质较差,执法水平不高,或办案中图方便,怕麻烦,而以教代刑[1];以刑代教,以教代拘,升格处理。如有的地方借口为中心工作服务,为严打斗争服务,为专项治理服务,给基层下达判刑指标,或劳教指标,结果导致刑事处罚和劳教处分范围的扩大化,本来应予劳动教养的严重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被人为“升格”当作犯罪处理,而应予治安处罚的一般违法行为也相应“升格”为严重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作劳教处理;有的徇私枉法,蓄意报复,对应予轻处的故意重处[2];还有一种人,叫“炒冷饭”,形势不紧不收,形势一紧就收进劳教了;随意决定劳教期限。罚过相当是劳教立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是,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屡遭破坏。如有的地方无视案件具体情况,凭主观愿望办案,导致处分畸轻畸重;有的地方不论案情轻与重,违法犯罪人员是初犯、偶犯、从犯,还是再犯、惯犯、主犯,是坦白交待,还是拒不认罪,形势一紧,一律劳教三年。

(2)程序违法严重

程序是民主的基石,是通向权利的桥梁,也是实体正义得以实现的保障。在劳动教养收容审批中程序违法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调查取证不合法。如有的传唤时不使用传唤证,讯(询)问不制作笔录,收集证据或失之客观全面,只收集证明有违法犯罪行为或罪错重的证据,不收集证明没有违法犯罪或罪错轻的证据,或先入为主,根据主观臆想或事先设定的框框去采证;有的以刑讯逼供或威胁、利诱、欺骗等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履行告知义务。告知程序是谋求执法最大公平、公正、公开的一个程序。从行为学讲,告知程序的实施是控制相对行为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强化告知程序尤为重要[3]。但是在劳教审批过程中,告知程序往往被忽视;违反“三见面”规定。“三见面”是劳教法律、法规规定的劳教审批的必经程序,即“对需要劳动教养的人,承办单位必须查清事实,征求本人所在单位或街道组织的意见,报请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做出劳动教养的决定,向本人和家属宣布决定劳动教养的根据和期限,被劳动教养的人在劳动教养通知书上签名。”;法律文书使用不规范。如有的引用法律条款错误或者使用法律用语不规范,有的填写法律文书时能简则简,有的通知书与决定书中教养期限与时间不一致,或者通知书上不填写教养起止日期,个别地方甚至还在使用作废的法律文书;超期羁押严重。据某县看守所统计,1997年超期羁押8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有6名是因报劳教没有及时审批造成的;1998年有5名超期羁押人员,全部是报送劳教没有及时审批的违法犯罪人员。

(3)“先行劳教”现象极为普遍

“先行劳教”是指公安机关将羁押到期、犯罪事实仍未查清或主要证据难以获取,并有可能判处刑罚的犯罪嫌疑人先做劳教处理的一种变通做法。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取消了收容审查,拘留、逮捕时间受限,不少公安机关便对一些在法定羁押期限内无法侦查终结提起刑事诉讼的犯罪嫌疑人,以决定劳动教养的方式继续关押,以期使自己对犯罪嫌疑人超期羁押合法化。有关调查显示,1997年某劳教所共“先行劳教”10名犯罪嫌疑人,占该所全年收容劳教总人数的5%,个别劳教所先行劳教人员甚至占全部被劳教人数的20%[4]。“先行劳教”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办案期限不足、办案经费紧张外,畏于追查,担心退补,枉法徇情,以及重犯罪控制,轻人权保障等思想观念的存在都是重要的致因。“先行劳教”尽管有可能使有罪的人不致逃脱法网,但是其危害远甚于其一利。“先行劳教”的危害主要有三:其一,极易使办案单位或办案人员松懈懒惰、无所作为或故意规避法律规定,变相羁押犯罪嫌疑人,将劳教所变成拘留所,收审站;其二,极易滋生贪赃枉法,,司法腐败之流弊;其三,给劳教场所的正常管理和教育带来很大困难[5]。

(4)越权办理所外执行、所外就医

1992年司法部《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第65条规定:“劳动教养人员在执行劳动教养期间,因家庭有特殊困难或者原工作单位特别需要的,可以批准所外执行。”第74条规定:“劳动教养人员在劳动教养管理所内患严重疾病,因工或其它原因造成严重损伤,劳动教养管理所的医疗单位不具备医疗条件或短期内无法治愈的,可以办理所外就医(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除外)。”这是行政规章关于所外执行、所外就医实体条件的规定。《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第67条规定:“劳动教养人员原所在单位和街道(乡、镇)申请办理所外执行,应当向劳动教养管理所提出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材料,且附有当地公安机关的意见。”第68条规定:“劳动教养人员所在中队根据有关规定填写呈批表,提出意见逐级上报,由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或受其委托的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处)审核批准。”第75条、76条规定:“劳动教养人员办理所外就医,须由劳动教养管理所医院(卫生所)或指定的地方县以上医院出具诊断证明,家属或者原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同意担保。劳动教养人员所在中队填写呈批表,提出意见,经劳动教养管理所审核同意,报主管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处)批准。”这是行政规章关于所外执行、所外就医程序条件的规定。办理所外执行和所外就医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实体条件和程序条件。如有的地方不按法定条件审批所外执行、所外就医;有的地方刚刚将劳教人员投送劳教场所,随后就送来所外执行,所外就医通知书。

2、复议方面

劳动教养复议是指被决定劳动教养的人对劳动教养决定不服而依法向劳动教养复议机关提出重新处理的申请,由复议机关依法对劳动教养决定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它是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的一条重要的权利救济途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法定救济手段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1)、同级复议或以复查代替复议。根据《行政复议法》第12条规定,劳动教养复议机关应为作出教养决定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所属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作出劳动教养决定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的上一级劳教委,即省、自治区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复议申请人可以自行选择向其中的任一机关申请复议。但是,由于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12条规定,被决定劳动教养的人对主要事实不服的,由审批机关组织复查。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同级复议或以复查代替复议现象十分普遍。(2)、变相剥夺被劳教人员的复议申请权。根据《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被决定劳动教养的人对劳动教养决定不服,有申请复议的权利。但是,在执法实践中,有的审批机关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剥夺或变相剥夺当事人的复议申请权,如不接受口头复议申请,不转交复议申请书,劳教决定书上不写明有关复议事项,等等。(3)、不遵守复议期限。《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虽然对不服劳教决定的复查期限没有规定,但是《行政复议法》则对行政复议的受理、决定期限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有的复议机关借口劳动教养专门法规未规定复议期限,从而无限期地拖延复议(查)时间,迟迟不作出复议(查)决定[6]。

3、劳教执行方面

(1)所内执行把关不严,所外执行疏于管理

根据司法部《劳动教养管理工作执法细则》的有关规定,劳动教养场所在收容呈报单位交付执行的劳教人员时应严格履行有关手续,即验证法律凭证,进行健康检查、安全检查和入所登记。在实践中,有些劳教单位没有把好入口,如有的将没有劳教决定书和劳教通知书或文书所载事项与实际不符的收容劳教场所;有的不对劳教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或将经过健康检查发现不符合收容条件的予以收容;有的在收容劳教人员时不进行安全检查,致使劳教人员把违禁品、管制刀具或非生活必需品带进收容场所;有的对收容入所的劳教人员不及时进行登记,等等。所外执行如前所述除了被大量滥用之外,疏于管理现象也十分严重。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16条规定,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要责成管教单位切实落实对被批准所外执行的劳动教养人员的管教工作。负责管教的单位,应将管教情况定期向本单位的保卫组织和当地公安派出所报告,重大情况要及时报告,表现不好的,仍送劳教场所执行。但是,在基层组织日益涣散以及人口广泛流动的今天,这一规定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贯彻落实。在实践中,所外执行普遍被异化为解教释放,失去监督和管理。

(2)劳教管理,弊端丛生

在指导思想上表现为:重视依法管理,忽略矛盾性质。长期以来,劳教场所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一直沿袭狱政的管理模式,没有从两者的性质上加以区分,都是奉行“关下来,管住他,不要跑”的思想;重视严格管理,忽略区别对待。不表现为以“教育、感化、挽救”作为劳教工作方针的所政管理制度如何区别于以“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为原则的狱政管理制度,如何在制度上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在处置上,自由度上适当放宽,以及如何使劳动教养的教育手段接近于社会上一般教育等等都重视不够;分类分级管理没有落实到位。横向以财产型、滋扰型、性罪错型为主分类,辅之以吸毒人员,性病人员,“多进宫”人员单独编队,纵向按恶习程度,表现好坏进行分级,这种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对于防止劳教人员交叉感染,调动劳教人员改造积极性无疑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复合型罪错人员的大量增加,这种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受到严重的冲击。如某一劳教人员既实施盗窃,又吸食,劳教决定书上以盗窃认定,而吸食又严重危及生命健康,如何对其归类;多进宫、外省籍流窜作案、负案在教人员居高不下,管理难度加大。多进宫,外省籍流窜作案,负案在教现象在80年代中后期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90年代更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多进宫,外省籍流窜作案以及负案在教人员的剧增不仅对现行劳教工作方针的完整性以及劳教制度的性质和地位产生巨大冲击,而且给劳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假姓名、假地址、假社会关系的越来越多,增加了管教难度。近两年,一些劳教所根据劳教决定书上的地点发函联系,信函回收率不到50%。某劳教所在就近的一个市作改造质量跟踪调查,结果发现,21人中有3人使用假姓名,填写假地址、假社会关系[7]。

(3)劳教教育

突出表现为存在以下五性:一是随意性。劳教教育工作既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近期目标,不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开展各项教育只求形式,不讲实效;二是疲软性。劳教教育指标被作为一项软指标,任何单位、任何部门都任意挤占教育时间,教育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任务;三是突击性。不少劳教单位平时忙于抓生产,抓经营,抓经济效益,忽视教育改造,到了统考验收阶段,就猛抓一阵。有的单位为了应付统考,甚至停止1到2个月生产来突击抓教育,致使生产和教育完全脱钩;四是盲目性。表现为教育内容安排不合理,且失之空泛;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没有有机结合,而且严重脱节;教育方法陈旧单调,分类教育、个别教育、因人施教的原则未能贯彻落实;五是主观性。有的劳教单位凡事从本本出发,脱离客观实际,盲目效仿劳改机关的某些做法,开办各种与教育改造和安置就业无多大助益的技术培训班。有关统计资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根据1996年对山东、云南、广东、浙江等省区7个劳教场所的调查,多进宫劳教人员占劳教人员总数的平均比例为34.89%[8],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4)劳教场所劳动制度封闭性强,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劳教改革的需要

主要表现为:一是劳教人员的劳动大多是被动,应付式的劳动。不少劳教人员把劳动看作是对他们进行的一种体罚,而不是改造世界观,提高技能,创造价值的手段。特别是在当前劳教场所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劳教人员往往从事超负荷劳动,而思想教育工作又未跟上的情况下,劳教人员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抗拒劳动改造。二是现行所内劳动制度把改造教育劳教人员这一重任局限于劳教场所内部,不能调动社会的力量,合力救助劳教人员,存在先天之不足。三是现行劳动制度虽然通过组织劳教人员进行生产劳动,岗位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让劳教人员学有一技之长,但由于技术的社会适应性差,不能发挥其在安置就业中的作用。四是现行的劳教场所虽然发给劳教人员基本生活费,但由于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维护场所生存的影响,劳教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劳教的性质,“劳改劳教一个样”的观念在劳教人员和社会大众思想中仍根深蒂固,这必然会冲淡劳动改造的效果,同时也会给解教人员的安置就业带来一系列困难。

(5)滥用劳教期限的执行变更权

劳教期限的执行变更,是指劳动教养机关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劳教人员在教养期间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表现对原确定的劳教期限在法定幅度内进行变更(包括对原确定的期限予以减少、延长或者提前解教三种形式)。它是劳动教养执行过程中的一种奖惩制度。这种奖惩制度的设立对于调动劳教人员的改造积极性,预防所内违法犯罪,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该制度在运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教养期限执行变更权被随意滥用。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59条规定,提前解除劳教,延长和减少劳教期限,由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批准。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这种执行变更权一直是由司法行政部门的劳教机关以劳教委员会的名义行使。这种委托执法的做法固然有利于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但同时也为某些劳教机关滥用行政权力,徇私枉法,徇情枉法打开了方便之门。

(6)解教人员的权益保护状况令人堪忧

近年来,解教人员的社会保护状况虽有所改进,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地位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据浙江省调查,社会对解教人员的态度能与其他公民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的占53.51%,漠不关心的占19.46%,有偏见、歧视的占27.03%。可见,仍有1/4以上的人对解教人员存在偏见和歧视。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歧视和偏见意味着社会对这一特殊成员不愿或拒绝接纳。这不仅易使社会离心,而且会使这些人员滋生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行为;安置就业方面的保护现状不尽如人意。据浙江省的同一项调查显示,解教人员的待业率目前高达15.4%,超过整个社会待业率的10多个百分点,而无业即意味着生活无来源,很容易使他们铤而走险,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帮教流于形式。社会帮教落实与否,与解教人员能否顺利回归社会有很密切的关系。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多地方接茬帮教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据浙江省调查统计,在解教人员中,没有安排帮教的为12.8%,安排了但没有落实的为19.8%[9]。帮教工作不落实也是当前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4、法律监督流于形式

《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第6条规定:“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人民检察院于1987年颁布了《人民检察院劳动教养检察工作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劳教检察工作办法》),这两个法律性文件和有关条文为劳动教养法律监督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是劳动教养审批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制约。检察机关对劳动教养的监督范围应该包括劳动教养的审查批准,劳教人员的投送,教养期限的增减,劳教场所的管理教育,劳教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劳动教养的解教程序等。但是《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和《劳教检察工作办法》只规定对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实行监督,这显然是不完整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审查批准没有法律监督。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规定:劳动教养的审批权由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组成的劳动教养委员会行使。但由于劳动教养委员会不是一个办事实体,公安部门实际上成了劳动教养的审批机关,同时也是对劳教决定之申诉的复查机关和错误劳教的纠正机关。这种缺乏应有的制约和监督的办案制度直接导致劳动教养审批的随意性,为行政权力的扩张和滥用大开方便之门。

二是劳动教养管理教育过程中法律监督制度不完善。《劳教检察工作办法》虽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劳教监督的具体业务范围,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监督程序和相应的后继手段,因此,在实践中,检察机关的监督效力往往只体现在司法建议权上,缺乏应有的监督力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劳教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监督不力;对劳教人员的奖惩监督不力;对劳教人员的投送监督不力;对劳教人员所外执行、所外就医监督不力。

由于劳教审批过程中缺少应有的监督和制约以及劳教管理教育过程中法律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在劳动教养运行实践中,破坏法制、侵犯人权的现象屡屡发生。此外,强迫劳动教养人员超时生产劳动,体罚、打骂(或者唆使他人体罚、打骂)、侮辱、虐待被劳教人员,变相剥夺劳教人员的申诉权利等现象也十分严重。

三、劳动教养制度曾发挥的作用和立法的构想:

(一)社会功效:

至2001年,劳教制度已累计教育改造了300多万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且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功不可没;其次,从法制价值来看,作为我国预防犯罪法律制度的一种,在我国法制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劳动教养制度起到了的比较积极的补充,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劳动教养工作几十年的成功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具体表现为:

劳动教养是预防犯罪的一道重要防线。违法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治理违法犯罪也应该是多种形式,多道防线。劳动教养便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一道防线。这些所谓的“大法不犯,小法常犯,罪错不断,屡教不改”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如果没有劳动教养这一措施,那么对这些人或者给予治安处罚,或者给予刑事处分,前者由于罚不当罪,根本起不到惩戒作用,反而会使其产生侥幸心理,进而重蹈覆辙;后者由于罚过其罪,极易使之产生吃亏感,甚至出现对抗情绪和报复社会的逆反心理,同时还会增加监狱的负担和交叉感染的机会。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更为重要的是,与刑事处罚和治安处罚只关注行为,重视追责于后、消极惩罚不同,劳动教养关注的是行为人,强调的是早期干预,积极预防。同时这一制度的设立还弥补了我国刑法中“惯犯”、“职业犯”、“身份犯”设置之缺陷,填补了我国预防犯罪体系的结构性缺损。如果取消这一措施,在法律制度上将出现“盲区”,在矫正罪错,治理社会治安的机制和手段上将缺少必要的环节,大量有严重违法或轻微犯罪的人将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劳动教养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一种有效形式。劳动教养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大法不犯,小法常犯,为害一方,主观恶性较深,处于犯罪边缘或已经构成犯罪,不够刑事处罚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含有定量因素,这点决定了我国不能盲目采用国外的刑法理论,也不能不加分析地采用保安处分措施,而必须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劳教制度。

劳动教养是教育、挽救、改造失足青少年的一个重要阵地。劳动教养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措施,其积极作用还在于通过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技术教育和组织他们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有益的集体活动,改变他们的不良思想和恶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劳动教养制度创立四十多年来,教育改造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官方统计,截止1997年,劳动教养已经教育挽救了300多万轻微违法犯罪人员,改好率高达90%,解教人员回到社会后,大多数能够遵纪守法,安居乐业,自食其力。这一切都说明,劳动教养是一项荡浊扬清,矫莠为良的制度。尽管目前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种种缺陷和弊端,如立法滞后,法律地位不明,审批随意性大,缺乏正当的司法程序,对功利的追求远甚于对公正的关注。所以,不能废除,只能改革和完善。

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求。这点也决定了劳动教养制度宜存不宜废。积极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是国家创设劳动教养制度的主要目的。这集中地反映了对我国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规律的认识。在刑罚之外,还有其他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的措施,如治安处罚、收容教养、工读学校、社会帮教、保安处分、转处机制、刑罚的替代措施等等,这说明对违法犯罪的治理措施具有多维性或多层次性,这就为劳动教养法律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客观基础。劳动教养法律关系的运行机制即是如此。劳动教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积极预防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始终是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依据和基础,离开了这一目的,劳动教养就失去存在价值,而教育挽救被劳动教养人员始终是劳动教养实践活动的深刻主题,离开了这一基本内容,劳动教养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10]。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事实依据还在于,其简明高效的程序(尽管其公正性不断受到质疑)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治安的需要。在我国,作出劳教决定的程序,是由承办单位对需要劳教的人报请劳动教养委员会批准。我们很难设想,没有劳教制度,社会治安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尤其是在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社会震荡日益加剧,各种矛盾与问题丛生(如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城市外来人口迅猛增长,国企改革举步维艰,机关干部大批分流,高校毕业生及干部就业安置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如果贸然取消劳动教养制度,那么社会治安状况是不可想像的,这决非危言耸听[11]!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劳教制度在配合“严打斗争”、“专项治理”中的作用,不能因为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轻言废止。

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点决定了劳动教养制度不应该废除。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是改造人、挽救人、教育人。在劳动教养制度走过的四十多年的风雨历程里,尽管其性质随着收容对象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是劳动教养“改造人、挽救人、教育人”的宗旨始终未变。在劳动教养实践中,不可否认,出现过劳教就是“二劳改”的偏差和失误,而且这一现象至今仍未消除,但是,这是制度具体运作时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而非劳动教养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在中国步入法治化的过程中,劳动教养制度的法治化是大势所趋:

(二)完善劳动教养程序立法需明确的问题:

1、关于劳动教养的性质

第一种是行政强制措施。认为现行劳动教养制度是对大中城市中有违法行为但又不够刑事处分的人员实行强制性教育的改造措施。从性质上说,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不属于行政处罚。第二种是行政处罚。该观点认为,劳动教养是对有轻微犯罪行为,但尚不构成刑事处罚且又有劳动能力的人实施的一种既有强制性质,又有教育性质的一种处罚。有学者认为,行政处罚当中的人身罚包括拘留及劳动教养,前者时间短,后者时间长,劳动教养是由劳动教养委员会审批的,属于行政管理范畴。然而,将劳动教养界定为行政处罚,是值得研究的。

劳动教养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多次违反治安管理法规,屡教不改,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还有一类是实施了轻微犯罪行为,但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够或不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在将来的劳动教养立法中,劳动教养似应定位为一项独立的法律责任制度,它介于刑罚与行政处罚之间,其性质,是国家为了惩戒、控制和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对符合条件者所采取的限制其人身自由,进行强制劳动与教育的一种非刑罚性的司法处分,是行政处罚与刑罚的替代或补充方法。

2、关于劳动教养的功能

劳动教养是国家旨在预防及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对违反治安管理法规屡教不改而又有劳动教养必要者,或者实施轻微犯罪行为而不够或无需刑事处罚而又有劳动教养必要者所采取的限制其一定期限人身自由,以进行劳动、教育、改造的一种处分。

(三)完善劳动教养程序立法的构想:

1、劳动教养基本原则

(1)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是劳动教养制度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原则。首先,劳动教养的依据是法定的,劳动教养机关在对劳动教养人员适用劳动教养时必须存在法定依据。对于法无明文规定者,不得适用劳动教养。其次,劳动教养的程序法定,即有关机关在适用劳动教养时,必须遵守法律所规定的程序,不依照或者不严格遵守程序,将导致该劳动教养决定的无效。程序合法是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

(2)公正、公开原则

公正原则是指在适用劳动教养时,应当具有公正性。公正,首先要求对于任何人,在劳动教养的适用上应当一律平等。其次,公正还要求劳动教养的适用应当适当和适度,不得滥用。再者,劳动教养的轻重程度应当与行为人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及人身危险性相当。公开是指劳动教养决定过程应当公开,要有当事人的参与了解,这样即可以对有关机关及其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同时也可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公开也是劳动教养公正性的必要条件。公开原则要求有关机关在作出劳动教养决定之前必须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及申辩,要告知当事人事实理由及根据,并公开裁判过程及其结果。

(3)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

劳动教养立法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应当赋予当事人相应的程序性权利,包括:决定机关作出劳动教养决定时,当事人拥有了解权或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申请回避权、上诉权。其次,明确有关机关所负有的保障当事人权利的义务。

2、劳动教养的权力机关

一是劳动教养决定权归属问题应当在现有劳动教养制度的框架内解决,由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审批。二是主张废止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把决定权直接交给公安机关。三是劳动教养系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3、劳动教养的程序

基于程序法定原则的要求,未来劳动教养程序立法中确定的劳动教养程序模式似应为:公安机关提出申请,人民法院作出裁决,人民检察院予以监督,司法行政机关执行。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负有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责。在办理劳动教养案件时,由公安机关负责案件事实的调查,并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申请人民法院判处劳动教养,是较为妥当的。具体程序可以设计为:公安机关的办案人员认为违法、犯罪人员违法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符合劳动教养的条件时,应当填写法定格式的文书,报请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审查。如果公安机关负责人拟同意办案人员的意见,则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如果在法定期间内当事人未提出举行听证的要求,即视为当事人放弃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在接到公安机关告知听证权利的《听证告知书》之日起,有权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并参加听证。经过听证,如果公安机关认为行为人确应处以劳动教养的,应当写出《劳动教养意见书》,连同案件有关卷宗移送基层人民法院,并将该意见书副本及时送达当事人及基层人民检察院。被指控人收到意见书后,有权聘请律师为其辩护。

劳动教养由人民法院裁判。劳动教养案件由基层法院作为一审法院,实行两审终审制。具体审理程序的设计,应当兼顾公正与效率。劳动教养期间的确定,应当改变现行规定一次即可确定较长期间的规定。考虑到我国刑法关于拘役刑期的规定,对劳动教养期间的确定,不宜过长,应当以不超过6个月为宜。结合定期审查制度,如果需要延长的,可以依法延长,但立法应当规定延长的条件及最高期限。对初次确定劳动教养期间的限制及定期审查制度,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劳动教养。

人民检察院对劳动教养进行监督,目的是保证公正地适用劳动教养。监督对劳动教养人员的管理,审查延长或缩短劳动教养期限,保外就医、清理和提前解教是否合法等。

劳动教养的执行主体应当是司法行政机关,具体由司法行政机关设立的监管机构负责实施。

劳动教养是对劳动教养人员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措施,关系到所涉公民的基本人权,因此,在劳动教养措施的适用中,当事人权利保障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为此,劳动教养立法除了为当事人行使辩解权及获得律师帮助权提供充分保障以外,还应当规定充分的救济、复查程序,以保障劳动教养人员的合法权益。我认为,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出路在于使其刑事立法化??即将劳动教养作为实现刑事责任的一种非刑罚方法纳入刑事制裁之中,而刑法化的关键是引入正当的司法程序,将劳动教养的决定权交由法院行使。这是完善我国刑事立法的需要,是加强人权保障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注释:

[1]如发生在河南舜阳县的一起对缓刑犯错误劳教的案件就具有代表性。案情简要如下:现年23岁的诸某,因犯盗窃罪于1999年1月7日被舜阳县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宣告缓刑一年。在缓刑期间,该犯先后盗窃三轮车、电视机等物品折价600余元。公安机关侦查以后以诸某盗窃数额不足800元为由,决定对其劳教三年。县检察院发现这一情况后,经审查认为,罪犯诸某在缓刑考验期间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虽不足800元,但属多次盗窃,情节严重,应予追究刑事责任,对其劳教确属不当,于是向漯河市检察院报告。市检察院依法向市劳教委发出纠正建议,市劳教委撤销了原劳教决定。载《法制日报》,2000年5月15日。

[2]如某村的村民李某与本村的村委会书记张某发生纠纷,相互殴打,张某认为自己打架吃了亏,想整一整李某,于是恶意串通该乡派出所所长,以违反治安管理为由报送劳动教养,结果李某被劳教委决定劳教三年。载《检察日报》,2000年4月3日。

[3]参见李忠信主编《公安执法焦点透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13-114页。

[4]参见张鹏跃《关于对“先行劳教”问题的几点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年第2期,第24页。

[5]参见张鹏跃《关于对“先行劳教”问题的几点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年第2期,第24页。

[6]例如,1999年6月17日,某公安机关以69岁的李×寻衅滋事为由将其关押。7月17日,劳教委员会对其作出劳动教养2年的决定,并将李×从拘留所转入劳教所执行劳教。李7月19日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在复议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也未告知当事人延长复议期限。李×向法院时,已被限制人身自由近4个月。

[7]参见陈履海:《劳动教养执行中诸问题初探》,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第11期,第20页。

[8]参见《多进宫劳动教养人员的现状与法律对策》,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年第3期,第19页。

[9]参见常兆玉主编:《劳动教养管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55-156页。

[10]参见夏宗素、高莹《路漫漫其修远兮??劳动教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第3期,第8页。

[11]参见林方、吴长乐《对坚持与完善劳动教养制度的思考》,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论文集》,第537-538页。

参考文献:

1、李忠信主编《公安执法焦点透视》1999年8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张鹏跃《关于对“先行劳教”问题的几点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年第二期。

3、陈履海《劳动教养执行中诸问题初探》,载《犯罪与改造研究》1999年第十一期。

4、常兆玉主编《劳动教养管理学》1999年1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已经颁布,并将于今年9月1日实施。现将劳动部《关于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部门实际,参照以下意见,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和宣传工作。

各级劳动、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法》的学习、宣传工作,要结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精神,制定本部门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的计划,指导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全面理解和正确掌握《职业教育法》的精神实质。要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积极参加劳动部举行的《职业教育法》知识竞赛活动(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二、以《职业教育法》为动力,加大职业技能开发力度。

各级劳动、教育部门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围绕年初全市就业工作会议提出的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任务要求,全面检查、总结上半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明确下半年的工作目标。特别要把企业职工培训、社会失业人员和下岗待工人员转岗、转业培训工作列为全年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重点来抓。要切实把职业培训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改善我市技术工人队伍结构。

三、推进职业技能开发集团建设。

组建职业技能开发集团,将培训、鉴定与职业介绍、就业实行一体化运作,是发挥劳动部门优势,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推动职业培训与劳动就业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各区、县劳动部门要加紧制定本地区建立职业技能开发集团的方案,年底前完成集团的组建工作。

四、在优化、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技工学校的改革步伐。

今年,为适应首都经济建设的要求,根据各行业、企业发展的规划、目标,结合经济结构调整,我市进行了优化、调整技工学校布局的工作。各局、总公司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已分别提出了技工学校布局调整,专业调整的方案。下半年,要抓紧做好方案实施工作。对所属技工学校的调整工作,要加强领导和组织,并注意总结经验,使调整真正起到推动和促进技工学校发展的作用。年底之前,我市将对调整后的技工学校进行登记注册,各局、总公司要根据全市统一布置,做好技工学校注册登记的组织工作。

职业能力测试招生改革试点校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的职业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各技工学校要进一步探索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特点,依托于行业、企业的特点,加强校际间的联合办学,发展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办学,使技工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一条密不可分的纽带。

五、做好职业培训机构的重新审核和布局规化工作。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篇8

一、总体目标

通过5年努力,力争达到“平安场所”标准,实现省局提出的“四个明显提高”,“四个逐步下降”和“六个确保”要求,再创我所安全工作新业绩,即在保持现有工作成绩(已连续实现4年9个月安全所)的基础上,争创10年安全所。

二、工作步骤

(一)研究部署阶段。以省局要求为依据,结合场所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广泛动员部署,营造浓厚氛围,全面启动建设“平安场所”活动。

(二)实施开展阶段。从现在起至2008年3月,各项工作决策、谋划要以建设“平安场所”为抓手,以创建现代化文明劳教所为方向,按照责任目标、责任要求,扎实推进,保证质量和进度,确保建设“平安场所”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总结提高阶段。至2008年3月,在我所实现连续时间10年安全所之际,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巩固和发展建设“平安场所”成果,努力构建安全长效工作运行机制,开创劳教工作新局面。

三、工作措施

(一)以“四防”工作为主线,努力构建安全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场所持续安全稳定。强化安全机制建设,为建设“平安场所”提供可靠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一是继续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建立以所、科队、民警三级安全责任制度,细化责任、分解目标、落实到人,牢筑“人防”安全防线;二是大力加强和提高物防、技防水平。健全完善以动态分析为基础的预警工作体系、以科、队为主体的责任管理体系、以智能监控为主要手段的技术防范体系、以应急处置为主要内容的快速反应体系,构筑物防、技防安全屏障;三是强化“三重”管理。在做好以“三大现场”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常规防范同时,突出以重要时期、重点部位、重点人员的管理,形成防范严密、重点突出的安全防范工作机制;四是结合场所教育改造工作实际,适时开展专项整顿活动。主要是打击影响场所管理教育秩序稳定的逃跑、打架斗殴、自伤自残、抗工抗教等行为,稳定管理教育秩序,以此促进劳教人员安心服教;五是认真落实安全大检查制度,做好安全大排查工作。检查工作要全面、深入、细致、到位,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隐患,把各种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六是落实民警直接管理制度。坚持民警值带班制度、警戒护卫勤务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明确职责责任,确保劳教人员不脱管、不失控,遇有紧急、意外事件得到及时处理。七是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处突演练,提高场所应变能力。按照组织严密、措施有力、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原则,制定、完善、实施应急预案。八是继续推行所务公开制度。建立条件明晰、程序公开、审批权限合理、运作规范的、科学的劳教人员奖惩体系,规范劳教工作行政执法,提高劳教执法准确性、公正性,提高劳教人员改造的积极性。

(二)围绕“教育人、挽救人”这个中心,强化教育矫治工作,为建设“平安场所”夯实基础。继续深化教育矫治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挽救质量,确保劳教人员解教时改好率达85%以上,重新违法犯罪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抓住结合点和切入点,搞活政治思想教育。针对当前劳教人员法制意识低下、道德观念缺失的特点,结合“四五”普法教育及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要求,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改革现有的教育形式、内容、方法,力争有所创新、有所突破;2005年所里要成立封闭管理队,以巩固、完善入所教育专队的教育效果,并集中时间、人员采取以点对面的形式进行系统化、正规化的政治教育,确保教育时间、人员、内容、效果的“四落实”。

2、注重“三个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教人员解教就业谋生能力。劳教人员职业技能要“立足实际、突出实用、讲求实效”,要结合社会需要、就业导向,因地因人制宜,合理设置、科学安排培训项目;要确立“大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并引入场所。当前要以科技帮教为突破口,创新教育工作机制,认真做好探索工作,为解教人员就业创造条件,构建中转平台,在此基础上,力争将场所的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当地劳动预备制整体规划中,争取社会及有关部门在师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3、突出“三个性”,深化个别教育工作。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继续推行个别教育量化级差考核制度,重点做好重危人员、抗教人员的教育转化,切实解决劳教人员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提高民警谈话教育的质量;同时要充分运用预约谈话、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形式,形成互动性教育机制,调动劳教人员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所区文化建设,大力培植所区教育人文环境。一是突出所区文化的主格调。要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挽救质量这一中心,用积极向上的作品引导人、激励人,营造有利于教育挽救的文化氛围;二要充分利用现有媒介作用,发挥广播、电视、南寻报、墙报等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场所管理、教育、生产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倡导文明、弘扬正气,丰富劳教人员的精神生活;三要继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邀请有关知名人士、法律专家、社会青年志愿者等人员进场所,组织劳教人员外出参观,开展现身说法、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等,实现教育的互动,促使他们转化思想,矫正恶习,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增强教育效果。

(三)加强生活卫生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为建设“平安场所”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一要建立所内防疫应急工作机制。认真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经验,加强对季节性、食源性、预警性、生产性、灾后性、突发性的疾病防治工作,努力降低所内发病率,防止出现重大疫情和传染性疫病的蔓延;二要做好劳教人员的生活保障工作。特别是做好劳教人员的伙食管理工作,保证食物量标准,精心调剂伙食,让他们吃够标准、吃足定量,吃得卫生。三要体现理性关怀,关心劳教人员的冷暖。要做好劳教人员的度夏、过冬的防暑、降温及保暖御寒工作,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四)以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为建设“平安场所”提供组织保障。一要定期开展年度主题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增强公正文明意识,提高执法执纪水平,拓展执法执纪长效机制,树立执法为民的形象,保障公平和正义为目标,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可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公执法、训练有素、业务精通、适应新时期劳教工作需要的高素质的劳教人民警察队伍。二要认真开展警务监督活动。要围绕场所中心工作,把握工作重点,拓展督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开展警务监督,促进场所各项工作的落实,为稳定场所服务。三要规范和深化所务公开工作。要在现有实行所务公开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司法部的要求和部署,以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将劳教执法相关依据、程序、规定和执法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从而使劳教工作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四要开展执法执纪专项检查活动。要围绕部颁“十个严禁规定”、“行政执法回避和所政公务回避规定”、“纪委谈话规定”、“收费规定”、“三重一大规定”、“建设工程和物品招标采购规定”等6项制度,适时开展执法执纪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纠正偏差,堵塞漏洞,杜绝隐患,促进制度的良好执行,为“平安场所”的规范化开展奠定制度基础。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所成立以所长***为组长,副所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平安场所”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所长为主任,具体指挥、协调、检查等工作,并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二)扎实有效推进。要把“平安场所”建设工作与场所各项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分步骤、分阶段地稳步实施,做到齐头并进,互相推动,扎实推进。同时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平安场所”建设办法,提高“平安场所”建设水平。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篇9

[关键词]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措施

一、对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综合分析

劳动法课程是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对口就业问题,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各个专科院校的高度关注,纷纷加大了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效果探索的力度。然而,对其传统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是改革的首要工作。

(一)能够传授给大学生较完整的理论知识

劳动法课程传统的教学,能够做到条理性与系统性兼顾。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可以掌握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给他们今后系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功底,这也是该课程能够被我国许多高校老师采纳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二)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传统的劳动法理论教育课程模式,教师是上课的主体,忽视了教学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本上都采用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其教学方式三段论的构成是:老师上课——学生记笔记——学校考试,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人,是教师知识的复印机,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培养出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三)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存在上述弊端,传统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只能使学生变得依赖性越来越强,极大地扼杀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开拓性,大学毕业生大都变成了传统的书生。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已经极不适应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完全脱离了专科学校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严重地浪费国家的教育资源,更不利于创新型国家任务的实现。

二、改进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时代在巨变,社会在发展,针对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诸多缺陷,其改革更应当与时俱进。

(一)劳动法的理论新发展推动其教学效果的改革

我国《劳动法》从1994年开始颁布以来,其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2008年是中国劳动法发展历史上的丰收年,有多部法律开始实施,尤其是《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颁布,有效地弥补了《劳动法》的不足,丰富了劳动法的基本理论,拓宽了国民的法律视野,给我国高校劳动法课程的教育、教学增加了新的领域,推动了广大学者对劳动法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劳动法理论的新规定、新发展、新思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如何适应当前劳动法领域的发展趋势,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

(二)教学对象的变化亟需课程改革的配套

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学对象的积极参与。传统的教学改革误区始终认为改革是教师的事情,与学生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想法。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没有学生的全程参与注定会失败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当前的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教学效果改革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现在的大学生与十多年前的学生已经不同,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泛、需求更是多种多样,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如果授课教师不了解这些新的变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改革是无法实现的。

(三)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教学改革的跟进

我国专科院校的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实用型的、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动手能力、高素质大学生。这样的目标基本上符合我国当前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可是,在现实中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导致我们专科学院培养的人才不实用,动手能力很差,其教育模式与高等本科院校没有根本的区别,脱离了我国的教育目标,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提高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充分了解教学主体的需求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追求的目标也非常务实。故此,上课老师在讲授劳动法课程时,应当先进行问卷调查和广泛的调研,既要掌握新学生们的实际需求、往届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又要了解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招聘标准

,制定切实可行的授课提纲和教学讲义,做到有的放矢。

(二)着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有一位哲人说过:大学不是大楼,大学是大师也。这句话里蕴含的深刻含义对我们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有巨大的启示作用。专科学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地方,其在人才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在于它的实用型,而不是理论性。要培育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前提条件是有“大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科学院提升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条件。结合劳动法课程教学的当前需求,律师及老师的双重身份是进行该课程教学效果改革成功的前提要素和基本保障。这种需求已经得到许多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经成为专科院校教师评定职称的必要性条件之一。

(三)适时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要改变传统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可选择的有效教学方法有:理论教学法、分组研讨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法庭旁听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笔者现在用得较多的方法有案例研讨法、多媒体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有效结合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又能完成专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结合时事精选教学案例

有了优秀的“大师”和积极参与的学生还不够,要真正提高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还有许多具体的事务要做。笔者结合我院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师必须有大量生动、有效的案例储备可供选择。

笔者建议学院建立劳动法课程教学案例库,及时把符合当前劳动法课程教学要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案例进行收集、归纳、整理,以便其他老师在今后的劳动法教学效果改革中有生动可行的素材可取,这样极大地减轻了授课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快速、有效地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

第二,选取经典案例进行教学研讨。

笔者在授课时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用工实际及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挖掘新鲜、有益、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如范跑跑事件、华为事件、肯德基事件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研讨。

在讲授劳动合同法的加班、加点内容时,笔者就恰当地引用了富士康事件,并提出如下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讨论:

1.富士康事件产生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2.富士康公司在哪些方面严重违反了我国劳动法的规定?

3.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在富士康事件中存在哪些行政不作为的行为?

4.用人单位应如何避免该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第三,指出法律存在的漏洞,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任何再好的法律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会存在一些法律漏洞和真空地带,《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也是如此。在讲授《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时,笔者就联系安徽省一高校去年实际发生的案例,让同学们进行深入讨论。

案例如下:安徽省某专科院校大三毕业生刘某(女生),于2011年4月份,拿到省教育厅下发的就业推荐表找到了一家公司上班,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刘某在5月份下班途中,被一辆违章汽车撞伤,医治无效死亡,最后因为赔偿事项其家人与用人单位和肇事车主发生纠纷。本案存在两个劳动法方面的问题值得学生思考:

1.该案件是否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其原因是什么?

2.人身伤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能否同时适用?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在校大学生毕业之前能否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的重大问题。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人身伤害赔偿法律关系与工伤保险赔偿法律关系可否存在适用竞合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我国目前的劳动法律都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困惑,急需法律来调整和规范。学生们经过激烈的争论,都充分认识到健全我国法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明白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准备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诸多经典、复杂、热点案例的研讨,大学生们既很好地学习了劳动法方面的重点知识又联系当前社会实际,真正地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实用型人才,切实推动了专科院校对传统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2]阎武.论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教学中的运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10(1).

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篇10

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

小学劳技课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途径。

要想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就需要不断地聆听外界的声音,接收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劳动技术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开设劳动技术课,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并对他们继续升学或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创新型的课堂

由于劳技课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更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技能训练。基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传统的劳技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劳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布置学生课后或回家去实践。如此的课堂教学俨然成为纸上谈兵,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了。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努力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劳技实践中培养创新和合作能力。

如,在上《钉纽扣》一课时,让学生自带劳动工具和用品,将严肃的课堂创设成为温馨的小型操作室。上课时将定位、进针、用线、打结等枯燥的操作步骤教学穿插在用纽扣定制精美图案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先将组内所带的纽扣集中起来,根据桌上的材料共同商议所能创作的图案;组内学生的自由分工,有将纽扣摆成图形的,有用铅笔勾勒图画的,有穿针引线的,各司其职。一切准备就绪,教师的打结方法就在讲解、示范和手把手的教法中进行。学生轮流尝试穿针、打结,将一枚枚纽扣钉到相应图案的位置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会几种定纽扣的方法,而是主动地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仅掌握了技能,更品尝到了默契的合作能创造美的愉悦感。

实践证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现场劳技实践,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兴奋的精神状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点燃思维火花,培养创新型的学生

活跃的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而愉快轻松的课堂是思维活跃的前提。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获奖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教学,是指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现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劳技课上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关注身边废弃物,挖掘创新型的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给社会带来了过多的“垃圾”,如商品的花样包装等,这不是一件普通的“垃圾”,要知道,商家在包装材料的选用、图案的设计、广告语的创作等方面曾经煞费苦心,这可谓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垃圾”,既能减轻社会负担,又能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国结》一课时,我出示了婚宴上常见的一种喜糖包装,包装的主体是红、黑两个近似菱形的普通喜糖盒,但是用大红的中国结与两盒礼糖巧妙的组合,扭结加上漂亮的流苏,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挂件,不仅外形令人赏心悦目,而且极具文化魅力。欣赏之后,我交代本课的学习任务是学会编织。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发,先是学会书本上的简易编织,接着就有学生挑战高难度,开始自我创新,由此,各种各样的编法便应运而生。家中的易拉罐、牛奶瓶、甚至大大卷食品的圆形塑料外壳等都派上了用场。

“变废为宝”活动开辟了劳技教育的新领域,填补了农村劳技教育实践环节的空白,扭转了劳技教育的狭隘局面,推动了劳技教育的深入开展,充分显示了劳技教育的德育功能和心理教育功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