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2:17

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篇1

1苏南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1自然条件优越

苏南地区境内水域面积广阔,地形多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有浓厚的农耕氛围,农业生产的形式多样,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苏南地区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境内村庄内有种类齐全的山、水、果园、林等。境内水资源丰富,河网纵横交错,特别是苏州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水乡泽国”,其水域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就超过了40%,其中面积超过6.7hm2以上的湖泊有90个左右。苏南地区植被资源也非常丰富,山地面积超过2万hm2,全部覆盖植被。

1.2区位优势明显

苏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佳,有很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以环太湖地区为例,当地到周边各城市已经形成了2h交通圈,将太湖与周围各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凸显出明显的区位优势。经过走访观察,节假日时苏南地区很多休闲农业景点附近都会停靠大量的外地牌照的车,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1.3经济发达

苏南地区是江苏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20世纪当地提出了“苏南模式”之后,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实现了小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实现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收入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更加的关注,在繁忙的休闲之余城市居民迫切需要远离嘈杂的大都市,到乡村体验生活,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实施,苏南地区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不断丰富农业生产的内涵,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式上也更加的多样化,包括采摘、疗养、娱乐、购物、度假、参与等,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中。虽然近年来休闲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苏南休闲农业最开始时多数是自发状态下形成的,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休闲农业的真正内涵,没有进行科学规范,发展比较盲目,总体布局意识不强,造成很多休闲景点雷同,没有新意,未实现多样化规模经营。二是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虽然有的地方在景区等级的评定上都制定了标准,但实施的管理办法却各不相同,造成多头管理、多头规划的现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三是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多数集中在采摘、观光农业等方面,均处于比较初级的农业活动,缺乏浓厚的乡土文化内涵,甚至还有些休闲农业景点为了争取客户采取不正当价格手段,这些均不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3苏南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3.1统一认识,开辟新路径

根据苏南地区的优势资源,将其潜在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积极促使其转为经济优势,达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效果。目前农业生产效率高,将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推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休闲产业上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起步比较晚,要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摸索出适合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3.2结合当地特色合理规划

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特点及文化特点,要结合当地的特点从总体上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进行规划,将苏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乡土风情等充分挖掘出来,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在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结合特色,不断创新,充分整合各种农业资源,发挥出乡村旅游集奇趣性、益智性、参与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作用。

3.3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篇2

国内休闲农业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但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和农户积极参与,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国内休闲农业已经初具产业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休闲农业分布地区不断拓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突破地域局限,从东到西遍布全国各地。据农业部农业休闲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登记的693个休闲农业点中,东部地区占47.5%,中部地区占27.1%,西部地区占25.4%[2]。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休闲农业已从大城市逐步向中小城市拓展,从城市近郊向城市远郊区农村发展福射,从而实现了城乡经济互利共赢。休闲农业产业规模逐年壮大。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为12000家,年营业收入1200亿元,从业人员仅500万人[3]。而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过8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800万,占农村劳动力的6.9%[4]。休闲农业逐步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壮大区域经济和扩大内需的朝阳产业,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支柱产业。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和经营模式丰富多样。2005年以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是以传统农业的观光采摘为主,发展模式比较单一,产业类型不够丰富。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开发休闲农业产品新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由观光旅游阶段发展到农事、民俗体验阶段,消费者参与性日益增强。在经营模式上,国内休闲农业也由原来的单一的农家乐模式发展到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园区和民俗村等多种模式并行发展阶段。休闲农业品牌效应开始初步凸显。品牌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能否打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是休闲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为了推动国内休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引导休闲农业从业者重视产品的品牌效应,农业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公众展开,评选结果在相关网站公布。此项活动对于增强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具有良好信誉和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品牌不断涌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前往消费。

2当前国内休闲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态势喜人,成绩斐然,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制约我国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也初步显现,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国内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国内休闲农业开发基本上是以农民或乡镇企业自主开发建设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彼此之间又缺乏相互协调,从而导致各地开发项目大同小异,经营方式过于单一,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都不强。有些地方在发展休闲农业的时候,贪大求洋,开发的休闲农业产品失去了乡土气息和农业特色,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号召力。从整体上看,国内休闲农业还处于简单仿效和粗放经营的低级阶段,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产品同质化严重。休闲农业从业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不少地方,农民是经营休闲农业的主力军,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从事过经营休闲农业的专门训练,经营活动还停留在简单模仿阶段,休闲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此外,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和资本逐利的本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缺乏合作,整个产业出于无序竞争状态,这在增加经营成本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政府扶持休闲农业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休闲农业主要靠市场,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与休闲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税收在内的各项政策优惠都需要政府统筹协调。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唯GDp是从,热衷于通过招商引资大上快上工业项目,对发展休闲农业缺乏足够重视。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往往是政出多头,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使从业者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在资金投入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不到位,农民虽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观愿望,但受制于资金缺乏的限制,无法顺利从事该项产业。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使土地呈现出碎片化的分布格局,不利于整体利用,而休闲农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将土地连成一片开发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好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5]”这对于突破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加快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3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休闲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业主管部门和休闲农业从业者,只有在准确把握休闲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内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理念必须与时俱进。首先,要坚持突出市场导向的竞争发展理念。休闲农业从业者必须要逐步摆脱低水平、同质化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研究休闲农业消费对象的特点,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推出不同的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其次,要坚持突出农业文化发展理念。文化是休闲农业的灵魂所在、关键所系,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高度重视挖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休闲农业产品的文化品位,从而使消费者在消费休闲农业物质产品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再次,要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搞竭泽而渔式的盲目开发,那样只会断送休闲农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在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最终推动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政府管理引导更加科学规范。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综合利用市场和计划2种手段,单一的市场调节容易导致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无序竞争的态势,政府管理对于克服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至关重要。针对当前休闲农业领域出现的问题,政府应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宏观调控:首先,各级政府可以探索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休闲农业行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领导机制,加强对休闲农业的规划和管理。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积极引导鼓励被征地农民集资入股发展休闲农业项目。再次,政府要大力加强休闲农业人才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从业质量和水平,为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休闲农业经营方式更加多元。一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探索成立休闲农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以克服一家一户经营的局限,推进休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二是探索实行休闲农业业务外包制。不同产业间的社会分工和协作在现代社会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它可以显著提高各个产业的综合效益。休闲农业企业可以探索将部分业务对外承包,充分发挥分工协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降低自身的交易成本和生产费用。三是探索组建休闲农业企业集团。现代社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休闲农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休闲农业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相对比较优势,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休闲农业企业集团,从而提高休闲农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效率,以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篇3

【关键词】体验经济休闲农业农业探索

一、休闲农业相关概论

1、休闲农业的具体内涵

休闲农业源起于19世纪的欧洲,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引导着城镇人口探寻返璞归真的脚步,因此,欧洲众多国家兴起了休闲农业模式,来确保城镇人口舒缓压力,重返自然的需求得以被满足。休闲农业的具体定义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向城市民众展现农村风光与农村劳动,来达到城市人口返璞归真的目的。休闲农业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以休闲观光为手段、服务城市人群为方向,最终达到农业生产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与农业旅游的其他旅游形式尚存在一些差异,这类差异令休闲农业区别于其他旅游产业。其中,休闲农业是以农村劳作为与农村生活为主要卖点,相对的乡村旅游则是更加看重乡土民情、文化历史等内容。相对的,农家乐与休闲农业之间,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其二者应为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农家乐应囊括于休闲旅游之中,是确保休闲旅游的趣味性与劳作行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2、休闲农业的功能特征

休闲农业作为陶冶人们情操,提供人们返璞归真渠道的重要休闲劳作项目,其重要的特征在于其产业集合性强。休闲农业不但融合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同时也将第二产业涵盖其中,从而达到了劳作、产品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产业类型,有效地推动了三方产业发展。同时,借助我国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文化各异的情况,休闲农业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随文化不同、劳作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会为参与休闲农业活动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另外,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第一生产力的第三产业性质活动,其受季节影响性也较大,因此,在不同季节参与休闲农业活动,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生活体验,同时也确保了休闲农业的丰富性。

休闲农业的特征也注定了其功能性的多样,首先休闲农业的经济功能带动了三项产业的共同发展,其强大的影响力与影响范围,无论是提升社会精神状态还是经济状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其社会功能带动了参与者精神文化建设,从而确保了其精神的健康发展,奠定了社会稳定的基础。第三,休闲农业活动确保了其文化教育传承功能。在参与休闲农业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可以充分体验农村劳动,并且感受农村文化,无论是对休闲农业参与者的身心体验,还是对其接受相关教育,都有着极为有益的帮助,同时也能确保传统农业文化与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3、休闲农业与体验经济的关联性

体验经济是建立在原有三大产业基础上的全新经济形势,其囊括了众多行业种类,目的在于亲身体验某些事物,从而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当前,体验经济逐渐成为了现行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休闲农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休闲农业是体验与感受农村劳动与农村生活的重要劳动活动,而这种体验与感受则是体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建立在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认可,而重视体验、重视弘扬农业文化的休闲农业如何发展,则成为休闲农业开发发展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课题。探寻体验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与方向,成为了当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认知不到位

休闲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各项职能与管理方法尚属于试水阶段,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管理人员认知不足,管理方法无法推进休闲农业有效开展,管理结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滞后了休闲农业的前进脚步,影响了休闲农业的正常发展。由于休闲农业本身的新颖性与特殊性,加之人们对体验经济这一全新经济体系认知不全,因此管理没方向、没方法等情况并不可避免。这是新型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需要经济发展组织高度认识,并合理解决,才能有效地促进休闲农业发挥作用,推动市场经济整体发展。

2、休闲产业单一化

当前,休闲农业的试水性导致了其管理人员管理认知不足,管理方法与方向不到位,从而造成了休闲农业产业模式单一,经营方式类同的效果。完全无法凸显地域性与地区特色,无法真正地吸引消费者,没有利用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未体现休闲农业丰富性的特点,从而桎梏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另外,部分管理者将休闲农业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相混淆,因而导致了农业旅游项目经营方法雷同,经营模式相似,无法很好地发挥各自的旅游特色重点,令消费者产生了审美疲劳。

3、土地供应困难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足够的土地作为活动运营基础,才能实现其农村劳动与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然而,当前社会形势并未给予这类活动足够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支持。多半的休闲农业活动并未拥有足够的土地分配来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同时,无论是植物生长还是动物养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而这些时间的消耗使土地的租借环节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传统农业发展来说有一定的影响性,从而使分配给休闲农业的土地更加不足,影响休闲农业整体发展。

4、环境保护方法不科学

环境保护在任何一项经济发展中都是重要的探讨课题,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之下,由于体验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本身并没有良好的农业知识,其种植方法不当,思想认知不到位,进而引起当地环境发展与资源维护的不良后果。对此,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休闲农业无法有效应对与处理此类问题,从而造成了环境资源保护方法的不科学,不但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建设,同时也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造成环境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寻求科学的保护方法,对于休闲农业发挥其本来作用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5、政府政治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在休闲农业建设中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影响了休闲农业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政府作为执政部门,其本身有一定的指导性与权威性,由其引导的经济建设普遍能受到良好的成效。然而,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认知不足,令其忽视了对休闲农业的扶持与引导,从而导致休闲农业走入误区,无法借由政府的支持达到招商引资或者政策优化建设等结果,不利于其本身发展的同时,也容易误入歧途,最终失去了其原本先进而科学化的存在价值。

三、体验经济下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1、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

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是从根本上改变休闲农业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体现经济与休闲农业相融合并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管理人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道标与指挥者,其优秀的判断力与精明的决断力可有效的推动整个经济政策的发展,而休闲农业作为新兴经济形式,其需要拥有精明而果断的管理人员指引,才能冲破发展瓶颈,走向完善大关。因此,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重要性与特征的认知培养,确保管理人员对休闲农业拥有足够的理解与思想,才能确保休闲农业在体验经济下茁壮成长,不断完善。

2、明确休闲农业功能,丰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加强管理人员认知培养的同时,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群体灌输休闲农业的具体功能与具体特征,使经营者明确其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的差一点,深化休闲农业的侧重点,确保休闲农业的特征性得以发挥到极致。丰富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并且开拓思路,创造全新的合作理念,保证休闲农业可以成为消费者真正休闲的场所,而不是徒增厌烦的无聊旅游。对此,开展承包果树或田地的方式,促进消费者的季节性消费;或者借由当地特色,组织节日性消费等,都可以很好的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确保休闲农业多种功能发挥实际作用。

3、土地供应合理化

对于休闲农业用地,各级有关部门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优待与扶持,确保休闲农业可以有效的开展,且达到对外经营的规模。要将休闲农业作为发展该地区经济建设,弘扬该地区文化传承,展示该地区农业风貌为主体,积极配合休闲农业建设,敦促休闲农业带动三产发展,为三产达到实际性创收。与此同时,对该地休闲农业经营人员要进行合理化培养,使其可以优化土地使用,确保土地合理利用,从而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休闲农业的开发价值。

4、确保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并非仅仅存在于休闲农业之中,而是存在于多种形式的经济发展项目之中。然而,休闲农业所倡导的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等理念却要架设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下,由此可见,休闲农业的环境资源保护是不容忽视,且势在必行的。对此,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强环境宣传与环境建设,其环境宣传与环境建设不能单单针对乡村,同时要拓展到城市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每个人了解文明出行的必要性,确保其成为环境资源保护的一份子。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破坏自然环境人员的惩处力度,以规治行,从而确保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加大政治扶持力度

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人群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提升的同时,对于高强度的社会压力也急需相应的排解方式来达到舒缓精神的效果。因此,对于休闲农业的推广与建设,政府应作为最坚实的支撑与最可靠的引导。身为行政职能部门,政府部门内部应高度重视其自身职责,了解休闲农业对整个地区经济的带动以及对全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合理发挥自身领导责任与决策责任,为休闲农业发展大开绿灯,从而确保休闲农业可以有效推动三产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当前人们较为热衷的舒缓压力方式,除了相应的精神爱好培养外,最多的选择均是外出旅游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就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而言,旅游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不但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精神体验,同时也为当地有关机构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体验经济下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潜力的旅游形式,然而正是这种年轻性,促成了休闲农业发展中人员认知的不充分。有效提升人员认知问题,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及政府扶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保证休闲农业长期有效的发展,从而带动社会整体经济的稳步提升。

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篇4

内容摘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作为休闲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其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在对农村、乡村与休闲的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乡村休闲方式的内容、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和问题,以及乡村休闲产业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关键词:乡村休闲农村转型经济发展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休闲尽管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选择从乡村休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重点阐述乡村休闲的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以及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和着力点。以期能够丰富乡村休闲产业的理论体系,起到对乡村休闲发展的指导作用。

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

(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先生在《中国乡村建设》一书中也把“农村”和“乡村”合二为一进行论述,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乡村”和“农村”的区别可能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不对乡村和农村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

(二)休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休闲”,理论界已有许多界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本文更倾向于休闲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状态与心态,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中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真正的休闲不是消遣,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总之,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较高目标。

乡村休闲方式

乡村休闲产业。乡村休闲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产业,当然,这里所说的乡村休闲,并不一定是在村庄里休闲,也不仅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景点景区,而是一个包罗范围较广的环都市乡村地带。这个地带与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体上保留着山水和田园生态面貌,交通条件一般较好。乡村休闲以其乡村性、平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休闲方式。由于乡村消遣、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其它“发生在乡下”的乡村休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生产活动,休闲消费者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所指,“经历”和“体验”产品供给是相关厂商群的彼此相互协作、有机组合的“共同产品”。因此,乡村休闲产业至少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乡村需求强力促进了乡村休闲的发展,目前乡村休闲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采摘农园、农家乐、体验农园、乡村娱乐、农家美食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大城市附近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园;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开发,如江西安义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等;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乡村娱乐和休闲度假。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乡村休闲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及问题

所谓经济转型指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是由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形态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且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可以说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大。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乡村休闲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加强乡村休闲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的发展进程。

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乡村休闲能促进一、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具有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扩大就业;能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跨越流通环节适时缓解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诸多难题;能有力地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等。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是农村地区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动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乡村休闲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乡村休闲能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发展乡村休闲,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另外,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而产供销一条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的发展在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打破产业界限,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服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休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其基本的服务工作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可以胜任。而且乡村休闲产业的关联度高,它与餐饮、娱乐、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艺品等产业密切相关,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

乡村休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休闲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须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道路交通、通讯、医院、商店等基础性设施。乡村休闲的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乡村休闲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维持乡村休闲市场的持久性,就必须注意并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持久性。乡村休闲把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通过乡村休闲的规范开发,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使整个农村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乐园。

乡村休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可以将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引进农村地区,有利于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态。在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如果没有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立足于市场,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乡村休闲方式与农村经济转型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图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类型和休闲市场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休闲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乡村休闲,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罗书林.发展我国休闲产业的必然性研究[J].苏州工职院学报,2008

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篇5

关键词:乡村休闲农村转型经济发展

休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休闲尽管尚处于自发的萌芽状态,但其蕴涵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已展示出强劲的发展趋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乡村休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本文选择从乡村休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着手,重点阐述乡村休闲的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方向以及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和着力点。以期能够丰富乡村休闲产业的理论体系,起到对乡村休闲发展的指导作用。

农村、乡村与休闲概念的释义

(一)农村与乡村的概念

大多数学者把“农村”和“乡村”视为城市的相对面,并不区分“农村”和“乡村”在用词上的差异。学者袁镜身先生在《中国乡村建设》一书中也把“农村”和“乡村”合二为一进行论述,认为“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的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由于它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通称为农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乡村”和“农村”的区别可能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乡村”是从生活和居住的角度来看,表明乡村中的聚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农村”可能更多地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认识,意为从事“农事活动”的人群聚落。“乡村”聚落的居民未必是农民,而“农村”聚落的居民则一定是农民。很多城里人居住乡村,他的身份可能依然是城里人;而很多农村居民居住在城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也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可他们依然被视为农民。本文为了论述的方便,将不对乡村和农村的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

(二)休闲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休闲”,理论界已有许多界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受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于光远先生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

从语义上讲,汉语中的休闲包含两层含义:休,停止劳作,休假,休息;闲,闲适、悠闲的状态。本文更倾向于休闲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状态与心态,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中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真正的休闲不是消遣,不是打发时间,而是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总之,休闲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较高目标。

乡村休闲方式

乡村休闲产业。乡村休闲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产业,当然,这里所说的乡村休闲,并不一定是在村庄里休闲,也不仅是指已经发展起来的乡村景点景区,而是一个包罗范围较广的环都市乡村地带。这个地带与城市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环境主体是生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尚未或很少侵入,大体上保留着山水和田园生态面貌,交通条件一般较好。乡村休闲以其乡村性、平民性、参与性和体验性,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喜爱。

乡村休闲方式。由于乡村消遣、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和其它“发生在乡下”的乡村休闲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一种生产活动,休闲消费者所获得的只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所指,“经历”和“体验”产品供给是相关厂商群的彼此相互协作、有机组合的“共同产品”。因此,乡村休闲产业至少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娱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等。近年来,不断增长的乡村需求强力促进了乡村休闲的发展,目前乡村休闲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采摘农园、农家乐、体验农园、乡村娱乐、农家美食等。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大城市附近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体验观光园;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本村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古村落的开发,如江西安义的古村群、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等;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乡村娱乐和休闲度假。

事实上,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乡村休闲方式,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农村经济转型方向及问题

所谓经济转型指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体制转型,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转型,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是由供给约束向需求约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形态的变化。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运行机制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也必须看到,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而且农业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可以说当前面临的挑战更大。要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促使农业向质量和效益型转变。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而乡村休闲则是当前农村经济中最具附加值的产业之一。加强乡村休闲的发展将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优质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整体的发展进程。

乡村休闲在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和着力点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乡村休闲能促进一、三产业的紧密结合,在发展中具有立体式的乘数联动效应:可以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扩大就业;能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跨越流通环节适时缓解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诸多难题;能有力地推进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环境等。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是农村地区扶贫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可以推动广大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乡村休闲能够充分发挥和挖掘农业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展乡村休闲能把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因此,顺应时展潮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摆脱传统的单一种植业开发模式,运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发展乡村休闲,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而产供销一条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的发展在促进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可打破产业界限,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服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购销渠道,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休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乡村休闲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其基本的服务工作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或是经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可以胜任。而且乡村休闲产业的关联度高,它与餐饮、娱乐、交通、建筑、食品、旅游工艺品等产业密切相关,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转移,农民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

乡村休闲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休闲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便利性,因此必须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譬如道路交通、通讯、医院、商店等基础性设施。乡村休闲的开发将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乡村休闲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要维持乡村休闲市场的持久性,就必须注意并保持乡村生态系统的持久性。乡村休闲把发展生产、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它的生产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环境,遵循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准则。通过乡村休闲的规范开发,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之中,更好地创建清洁、优美的乡村环境,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使整个农村成为物产丰富、风景秀丽的生产基地和生活乐园。

乡村休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乡村休闲,可以将先进的文化和观念引进农村地区,有利于打破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状态。在与外来游客交往的过程中,当地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视野逐渐开阔,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乡村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又是文化产业。如果没有视顾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立足于市场,更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发展乡村休闲产业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

乡村休闲方式与农村经济转型之间的关联性可见图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类型和休闲市场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休闲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乡村休闲,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罗书林.发展我国休闲产业的必然性研究[J].苏州工职院学报,2008

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篇6

关键词:农业休闲;特征;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是通过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环境作为载体,将农业所特有的资源优势作为基础,依托农业传统文化环境,增进人们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体验为目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休闲农业的特征及功能

(一)休闲农业的特征

纵观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具体形式,休闲农业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征:

1.多功能性。从目前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休闲农业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观光以及提供采摘服务上,还同时为旅游者提供吃、住、娱乐、生态体验、田间劳作、农耕文化教育与展示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了农业多功能性的特点,使得休闲农业从单一型的服务向综合型服务拓展。

2.乡土性。乡土性是休闲农业发展最大的视点,也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核心所在。由于各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乡土民情的差别,决定了地区休闲农业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和活动内容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区特有的农业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

3.季节性。休闲农业尽管在农业生产中赋予了其他不同的要素,但依然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开展的旅游形式。农作物品种在生产过程的各阶段中,一直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尤其是受到水、热、光、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农业活动过程中的这一生物性特征,决定了休闲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4.对象性。从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其旅游者大多来自城市,特别是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的城市人,在城市生活压力的作用下,对更接近自然生态环境的广大乡村的亲近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内在需求,因此,休闲农业对非农业人口,尤其是针对广大都市居民而言,存在有强大的吸引力。

5.综合效益性。休闲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之外,还能够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强化农业的多种功能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广大城市居民对于农村的了解,因此,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

(二)休闲农业的功能

作为一种由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而衍生出的旅游新业态,休闲农业从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来看,具备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1.生产功能

尽管休闲农业的经营范围已经超越了农业生产本身,但依然是以农业生产作为各项经营活动的载体,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有产物。因此,它基本上并没有离开农业产、供、销的活动范围,妥善应用农业资源就成为经营休闲农业所必备的基本生存条件,开发休闲农业资源依然需要把农业经营做为主体,将农业生产作为根本。特别是目前随着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精细化农业的大力发展,通过借助这些不断发展、更新的农业模式,实现功能上的拓展,为市场生产和提供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增强农业的生产功能,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生活功能

从定义上来看,休闲主要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因此,休闲农业一词本身就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即利用余暇的时间远离生活压力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在乡村体验农业生产和农耕生活。乡村有特色的生态景观及民俗资源吸引着都市人前往广大农村亲近自然、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3.生态功能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本身是一种天然的生态产业,不仅具有农作物生产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特别重视因地制宜,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协调统一,在发展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相比于传统农业而言,在化学物质特别是化肥、农药的投入上较少,因而对于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较为明显,使农业自然景观、农村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得以和谐统一,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

4.旅游功能

休闲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旅游者在满足了基本旅游需求后,对于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需求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依托农村的各类资源,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为载体,因地制宜地提供旅游产品和项目,吸引城市旅游者感受农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展示、体验农业生产的劳作过程,使游客在参观游览体验中达到放松的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休闲农业是一种特色旅游形式。

5.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形式,向城市旅游者提供了一个认识农业生产、了解农村生活、亲近农业生态环境、体验农事活动、加强与农民沟通的机会与载体。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割裂了城市与农村的正常沟通与交流,导致很多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对农村缺乏基本的了解。通过参与休闲农业这一活动,有助于加强城市居民对于农作物生产过程、农村文化、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于广大农民的理解。比较典型的休闲农业形式,如市民农园、亲子农场等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在普及、推广农业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文化传承功能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农业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独特地域的农业文化,这也是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大力挖掘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民间传统艺术和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的主要原因。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得各地优秀的农村文化得以继承、延续和创新。

二、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一)基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开发模式

从利益主体的身份来看,目前各地休闲农业的开发与经营主要是由农户、政府与企业三方进行,由此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农户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农户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根据农户组成的不同又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个体农户依托自家的果园、田地、林牧场以及地区的特色产业而开发出的休闲旅游产品或项目,独立完成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如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较早的成都农家乐,就是当地农民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林、牧、渔业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而开发的休闲农业模式,其经营内容目前己由单一为游客提供周末休息、餐饮、茶水、服务逐步发展为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养生、会议等综合服务,“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其共同的特色。与个体农户经营相对应,另外一种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主要由农户联合经营,这是目前休闲农业开发中常用的一种新型模式,同时还是未来发展休闲农业的前进方向。鉴于个体农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水平低、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等问题,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开始积极探索成立专业合作社来全面统筹地区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与项目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游客的接待与服务进行统一组织与管理,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户经营。通过这种模式,有利于挖掘地区特有的农村优秀文化,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也有利于塑造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

2.政府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政府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休闲农业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意识地发展休闲农业,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政府从地区农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休闲农业的开发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对地区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特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开发休闲农业的产品和项目,统一对外宣传推广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由于政府在整合资源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有利于把握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促进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不顾地区农业资源禀赋、以政府行政命令强制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

3.企业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企业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主要是由企业在农村租赁包括农地、庭院、山林、鱼塘等在内的经营场所,开发休闲农业产品和项目,以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娱乐。这种开发模式也会由企业对当地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统一组织和经营,也会对外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民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存在的资金不足、旅游人才缺乏等瓶颈问题,同时又兼顾了政府在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具有的整合资源的能力,是目前较为成功的一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二)基于资源利用的开发模式

根据开发休闲农业所依靠的的不同资源类型,我国休闲农业产业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田园农业休闲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以及地区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围绕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事活动、品尝和购买特色农产品等主题开发出不同特色的农业休闲活动,满足旅游者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精神需求。主要类型包括田园农业、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和务农体验游等。

2.民俗风情休闲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农耕历史、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传统习俗为休闲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异于城市文化、都市文化的特色,结合特定的时令和节庆,开发农耕文化展示、民间技艺表演、传统节日庆典等休闲旅游活动,提高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层次,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休闲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由个体农民利用自己的居所庭院、村地鱼塘、深山老林等自然农业资源,再与周围的田园景光相结合,依靠清新质雅的自然景点、淳朴的民俗特色风貌,吸引广大旅游者前来乡村进行吃、住、玩、娱、游、购等一系列农家乐活动。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该模式是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寺庙宗祠、文物古迹、民俗服饰以及新农村建设格局等物质载体作为休闲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体验村落文化氛围的旅游项目。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各地以新农村为载体推出的参观旅游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与此同时,由于古村落群体的日益减少,感受古村落氛围的休闲旅游活动也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喜爱和重视。

5.高新技术引领型休闲农业

该模式主要是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载体,以现代农业技术、新奇特动植物品种作为吸引物而开发的一种新型休闲农业模式。这一模式的开发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一些农业科研院所,依托农业科技园、特种动植物培养基地等。

(三)基于市场需求的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是随着旅游者一般需求的满足,对旅游产品消费需求逐步提高而不断向前推进的。根据消费者旅游消费需求的层次,休闲农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观光休闲模式

观光休闲模式是休闲农业发展初期最为普遍的模式,这也是有学者把休闲农业称为观光农业的重要原因。这一模式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游览不同农业景点、感受不同于城市风光的农业景观、亲近自然的需求,如传统的农业观光园、花卉观赏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

2.参与体验模式

参与体验模式是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是为了让旅游者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让旅游者产生独特的认知与满足感,充分享受到农村生产与生活的乐趣,愉悦身心。果园采摘、农家乐、垂钓、市民农园等旅游形式,都是典型的参与体验型休闲农业模式。

3.科普教育模式

科普教育模式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较为高级的阶段,在一些发达国家较为普遍。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农产品特色展览馆、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观光园、农业博物馆或博览园等基础展览设施条件,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学习农业历史、了解农耕文化、增长农业知识、体验农业技术的休闲农业活动经历,既能使旅游者放松休闲的目的得到满足,又让旅游者开阔了眼界、满足求知求新的需求。出现在我国各地的亲子农场模式,就属于发展科普教育类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GG5;(3):84-87.

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篇7

一、休闲农业的特征及功能

(一)休闲农业的特征

纵观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和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具体形式,休闲农业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征:

1.多功能性。从目前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休闲农业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观光以及提供采摘服务上,还同时为旅游者提供吃、住、娱乐、生态体验、田间劳作、农耕文化教育与展示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了农业多功能性的特点,使得休闲农业从单一型的服务向综合型服务拓展。

2.乡土性。乡土性是休闲农业发展最大的视点,也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核心所在。由于各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乡土民情的差别,决定了地区休闲农业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和活动内容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区特有的农业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

3.季节性。休闲农业尽管在农业生产中赋予了其他不同的要素,但依然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开展的旅游形式。农作物品种在生产过程的各阶段中,一直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尤其是受到水、热、光、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农业活动过程中的这一生物性特征,决定了休闲农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4.对象性。从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其旅游者大多来自城市,特别是生活在工业社会中的城市人,在城市生活压力的作用下,对更接近自然生态环境的广大乡村的亲近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内在需求,因此,休闲农业对非农业人口,尤其是针对广大都市居民而言,存在有强大的吸引力。

5.综合效益性。休闲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之外,还能够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强化农业的多种功能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广大城市居民对于农村的了解,因此,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

(二)休闲农业的功能

作为一种由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而衍生出的旅游新业态,休闲农业从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来看,具备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1.生产功能

尽管休闲农业的经营范围已经超越了农业生产本身,但依然是以农业生产作为各项经营活动的载体,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有产物。因此,它基本上并没有离开农业产、供、销的活动范围,妥善应用农业资源就成为经营休闲农业所必备的基本生存条件,开发休闲农业资源依然需要把农业经营做为主体,将农业生产作为根本。特别是目前随着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精细化农业的大力发展,通过借助这些不断发展、更新的农业模式,实现功能上的拓展,为市场生产和提供高品质的农副产品,增强农业的生产功能,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生活功能

从定义上来看,休闲主要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因此,休闲农业一词本身就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即利用余暇的时间远离生活压力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在乡村体验农业生产和农耕生活。乡村有特色的生态景观及民俗资源吸引着都市人前往广大农村亲近自然、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3.生态功能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本身是一种天然的生态产业,不仅具有农作物生产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特别重视因地制宜,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协调统一,在发展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相比于传统农业而言,在化学物质特别是化肥、农药的投入上较少,因而对于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较为明显,使农业自然景观、农村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得以和谐统一,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

4.旅游功能

休闲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旅游者在满足了基本旅游需求后,对于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需求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各地休闲农业的发展。依托农村的各类资源,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为载体,因地制宜地提供旅游产品和项目,吸引城市旅游者感受农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展示、体验农业生产的劳作过程,使游客在参观游览体验中达到放松的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休闲农业是一种特色旅游形式。

5.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形式,向城市旅游者提供了一个认识农业生产、了解农村生活、亲近农业生态环境、体验农事活动、加强与农民沟通的机会与载体。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割裂了城市与农村的正常沟通与交流,导致很多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对农村缺乏基本的了解。通过参与休闲农业这一活动,有助于加强城市居民对于农作物生产过程、农村文化、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于广大农民的理解。比较典型的休闲农业形式,如市民农园、亲子农场等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在普及、推广农业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文化传承功能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农业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独特地域的农业文化,这也是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大力挖掘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民间传统艺术和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的主要原因。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得各地优秀的农村文化得以继承、延续和创新。

二、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一)基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开发模式

从利益主体的身份来看,目前各地休闲农业的开发与经营主要是由农户、政府与企业三方进行,由此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农户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农户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根据农户组成的不同又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个体农户依托自家的果园、田地、林牧场以及地区的特色产业而开发出的休闲旅游产品或项目,独立完成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和服务工作,如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较早的成都农家乐,就是当地农民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林、牧、渔业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而开发的休闲农业模式,其经营内容目前己由单一为游客提供周末休息、餐饮、茶水、服务逐步发展为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养生、会议等综合服务,“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其共同的特色。与个体农户经营相对应,另外一种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主要由农户联合经营,这是目前休闲农业开发中常用的一种新型模式,同时还是未来发展休闲农业的前进方向。鉴于个体农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水平低、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等问题,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开始积极探索成立专业合作社来全面统筹地区休闲农业产品开发与项目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对游客的接待与服务进行统一组织与管理,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户经营。通过这种模式,有利于挖掘地区特有的农村优秀文化,促进规模经济的实现,也有利于塑造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

2.政府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政府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是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休闲农业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意识地发展休闲农业,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政府从地区农业发展的视角出发,对休闲农业的开发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对地区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特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开发休闲农业的产品和项目,统一对外宣传推广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由于政府在整合资源方面具有强大优势,有利于把握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从整体上促进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不顾地区农业资源禀赋、以政府行政命令强制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

3.企业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企业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主要是由企业在农村租赁包括农地、庭院、山林、鱼塘等在内的经营场所,开发休闲农业产品和项目,以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娱乐。这种开发模式也会由企业对当地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统一组织和经营,也会对外进行宣传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民主导型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存在的资金不足、旅游人才缺乏等瓶颈问题,同时又兼顾了政府在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具有的整合资源的能力,是目前较为成功的一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二)基于资源利用的开发模式

根据开发休闲农业所依靠的的不同资源类型,我国休闲农业产业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田园农业休闲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以及地区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围绕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事活动、品尝和购买特色农产品等主题开发出不同特色的农业休闲活动,满足旅游者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的精神需求。主要类型包括田园农业、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和务农体验游等。

2.民俗风情休闲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农耕历史、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传统习俗为休闲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异于城市文化、都市文化的特色,结合特定的时令和节庆,开发农耕文化展示、民间技艺表演、传统节日庆典等休闲旅游活动,提高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层次,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休闲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由个体农民利用自己的居所庭院、村地鱼塘、深山老林等自然农业资源,再与周围的田园景光相结合,依靠清新质雅的自然景点、淳朴的民俗特色风貌,吸引广大旅游者前来乡村进行吃、住、玩、娱、游、购等一系列农家乐活动。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该模式是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寺庙宗祠、文物古迹、民俗服饰以及新农村建设格局等物质载体作为休闲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体验村落文化氛围的旅游项目。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各地以新农村为载体推出的参观旅游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与此同时,由于古村落群体的日益减少,感受古村落氛围的休闲旅游活动也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喜爱和重视。

5.高新技术引领型休闲农业

该模式主要是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载体,以现代农业技术、新奇特动植物品种作为吸引物而开发的一种新型休闲农业模式。这一模式的开发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一些农业科研院所,依托农业科技园、特种动植物培养基地等。

(三)基于市场需求的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过程,是随着旅游者一般需求的满足,对旅游产品消费需求逐步提高而不断向前推进的。根据消费者旅游消费需求的层次,休闲农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观光休闲模式

观光休闲模式是休闲农业发展初期最为普遍的模式,这也是有学者把休闲农业称为观光农业的重要原因。这一模式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游览不同农业景点、感受不同于城市风光的农业景观、亲近自然的需求,如传统的农业观光园、花卉观赏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

2.参与体验模式

参与体验模式是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是为了让旅游者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让旅游者产生独特的认知与满足感,充分享受到农村生产与生活的乐趣,愉悦身心。果园采摘、农家乐、垂钓、市民农园等旅游形式,都是典型的参与体验型休闲农业模式。

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篇8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而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2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

2.1立足农村,面向市民休闲农业其所在地都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与休闲,表现为围绕城市发展的特征。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向其提供休闲体验活动,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生活的认知、体验需求。

2.2围绕农业,提供休闲休闲农业策划设计的活动主要是基于农、林、牧、渔的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展开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3文化教育,拓展功能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其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等功能也逐渐得到发挥。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农业休闲山庄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

3.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利用资源、提品、开展活动创造价值,带来财富,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功能拓展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休闲农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3.2休闲功能休闲农业提供观光、休息、娱乐等休闲活动,这是其创造财富具有经济性的重要前提。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3.3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使人认知动植物、农事耕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可以引入亲子教育等活动,尤其可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与实践活动。

3.4环保功能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3.5文化功能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3.6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7健康功能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3.8城乡交流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4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明确发展思路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4.2把握发展原则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4.3做好发展重点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篇9

关键词: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差异

休闲农业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也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近年来,在福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和处于起步阶段,水平有待提升。与福建仅一水之隔的台湾,发展休闲农业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这,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经营模式、理念和技术。加强与台湾的合作,是未来福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一、闽台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禀赋差异

福建和台湾两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地理条件相近,休闲农业资源享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素水平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资源要素禀赋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资源禀赋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目前,闽台休闲农业要素禀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台湾资金、休闲农业技术等生产要素较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稀缺而降低;福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资金与技术等要素的缺乏而难以提高。

从现实条件看,福建耕地总量相对较多,是台湾的1.4倍,浅海滩涂面积广阔,山地资源丰富且自然条件优越;台湾土地狭窄,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地价亦不断上升,土地成为最稀缺的资源要素。近10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文化素质较低。台湾则在精致农业的发展战略推动下,实行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受比较利益驱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使农业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另外,从技术水平看,福建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足,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技术水平低,农民缺乏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的经济能力与风险承受能力;台湾经过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已进入了“科研投入较高,技术支撑体系完备,管理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成熟阶段。

二、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潜力与基础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双方在某个方面存在互利互惠的互补关系时,双方才会走向相互合作,并且互补性越强,比较利益越大,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就越紧密。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资源整合是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关键,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优势更突出地表现在休闲农业资源优势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明显差异上,这种显著差异是极强互补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合作潜力大的表现。

(一)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互补的基础

从闽台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看,两地主要存在三大差异:一是休闲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二是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三是休闲农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有差异,就可能存在互补。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基础是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的极强互补性。根据闽台休闲农业资源禀赋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性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学理论,闽台休闲农业资源要素的互补性可归结为:台湾资本、休闲农业技术对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福建土地、劳动力对承接台湾休闲农业产业转移的支撑作用。

经济产出总是一定的资源要素以某种组合方式形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某一资源要素的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达到资源要素的有效组合,从而不能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此时,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就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台湾由于土地与劳动资源的稀缺,农业资本要素相对过剩,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状态,同时,由于农业投入机会成本的提高,使农业资本要素投入失去相对优势。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中土地与劳动力资源要素稀缺性的提高,台湾休闲农业增长面临高成本的挑战。目前台湾农地利用己进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全面发挥阶段,即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一方面要让部分农地的利用发挥环境保育、休闲观光的功能,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必须为总体经济的发展逐渐释出部分农地,这使岛屿台湾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农地变得更加稀缺。台湾相对富余的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由于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使投入的边际效益开始不断下降。因此,如果台湾休闲农业产业不向外拓展,特别是向福建拓展空间,就将限制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福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和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缺乏是限制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相对于台湾而言,福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地综合利用与集约利用还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价廉。这种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形成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增强了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互补性。

(二)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的技术条件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涉及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目前,福建休闲农业整体发展较快,但不少休闲农业项目技术含量偏低,景观特色单一,面临着发展上的瓶颈。休闲农业是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的一种重要实践模式,而农业多功能性的深度开发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未来的休闲农业将是科技参与型的,是融休闲、娱乐、艺术观赏、科普教育、现代管理等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的产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技术集成化,综合构成了休闲农业的高技术化。因此,福建要发展体闲农业,就必须加强科技投入,加快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并建立休闲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台湾的休闲农业起步较早,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众多,经验丰富,加之近年来台湾面临着休闲农业生存空间相对饱和的问题,台湾优秀的休闲农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在这一背景下,有利于推进两地休闲农业的技术交流,并通过技术交流全方位深化休闲农业的合作。

(三)闽台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的资源环境优势

福建与台湾相似,沿海构景岩石与构景地貌特别齐全。而且从总体看,福建地文景观的种类和品位均在台湾之上。福建溪谷、景观、漂流湖之多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少见。福建是全国海岸线最长最曲折的省份之一,岸线长度为台湾的3倍,侵蚀和堆积海岸相间,海蚀、海滩景观优美。尤其是拥有作为世界最大天然深水良港的海湾,面积大、风浪小、休闲旅游价值高。福建气候为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台湾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相比,气候差异较大。与气候有关的休闲旅游资源种类更为丰富。福建不像台湾那样各地都很湿润,而且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多,构成了多样的反季节旅游气候,这在沿海地区是少见的。福建的森林高覆盖率达62.96%,为全国之最,生物景观的多样性、珍稀性等乃全国少有。福建是台湾居民之根,也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的积淀超过台湾。福建乡村文化,对既保留中原古风,又对外开放吸收海外文化,形成我国独特的乡村文化区,特色之鲜明,在全国独有。从乡村文化的品位和多样性来看,福建文化是源,台湾文化是流。福建已有我国少有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为乡村休闲资源的丰富多彩奠定了基础。福建可利用“五缘”相近、气候相宜的优势,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开创新的天地。

三、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把“休闲农业”列入对台招商引资的重点行业领域

福建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加之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资金缺口较大。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主要祖籍地,800多万侨胞不仅是来闽观光旅游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也是投资大户。因此,应要做好宣传,打好这张“侨牌”。闽台两地具有良好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优势,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公众大陆探亲以来,台湾客源市场一直是福建省重要的境外旅游客源市场,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台湾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区,海峡两岸优势互补、合作领域十分广泛,积极吸引台资,开展闽台休闲农业合作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本身就是招商引资最好的行业之一,所以,应积极吸引台商到福建投资开发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区。特别要把福建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地价低廉、劳力成本低,且自然条件优越等优势条件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推介,积极吸纳资金雄厚、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的一些台商来闽发展。

(二)强化政府服务,形成有利于休闲农业合作的运行机制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和大力扶持。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内外贸、科技、证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保证两地休闲农业合作能顺利推进。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虽然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对于休闲农业这个系统工程来说还远远不够。鉴于政府财力有限,政府不要成为投入的主角,而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

再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和多功能性开发的基本条件,而且休闲农业也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政府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教基地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休闲农业区的硬件条件。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休闲农业把农户的生产活动与游客的消费活动结合在同一时空,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紧密结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各种社会风险。目前,福建是全国台湾涉农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台商投资农业首选福建,福建作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窗口、示范、辐射”作用得到明显体现。近年来,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开始慢慢转型升级为多功能性产业,把原来的科技型种养业和加工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工商一体化,获得了不错的成效,成为了发展休闲农业最有潜力的主体之一。而且产业链的延长,可以加快吸收劳动力。实践证明,这些涉农企业产前和产后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产中部门的近十倍。延长农业产业链,不仅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的空间,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培育和发展。当前,福建应抓住这一契机,着力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把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培育成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先锋队伍,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休闲农业合作步伐;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合作基础,实现跨跃式发展。

(四)在已具备条件的区域先试先行,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

近年来,福建省按照区域地理条件、休闲资源特色和旅游发展条件,有计划地建设闽南金三角商贸滨海休闲旅游区、闽北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闽西客家文化红色旅游区等区域,形成东部滨海蓝色生态旅游带和西部绿色生态旅游带。从区位、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条件来看,这些区域是两地休闲农业合作的首选地,可以先试先行,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探索适合两地合作的模式。休闲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建设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休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带动农村各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秀琴.台湾观光农业的几种形式[J].海峡科技,2002(3).

2、林志达.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邹芳芳.以台湾经验促福建休闲农业发展[J].台湾农业探索,2009(1).

4、陈励颖.福建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9).

5、郑青.闽台农业资源配置模式演进及前景展望[J].亚太经济,2010(4).

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篇10

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是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实现传统农业提质增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激发农村社会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与手段。科学客观评价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水平,对于区域休闲农业开发的类型、规模和布局,政策、市场、资金及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避免盲目开发、无序扩张带来的不良竞争与生态破坏,具有理论指导与实践价值。基于此,研究从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评价视角,构建环境健康评价体系,探讨中国沿海六大城市群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状况,结果发现:  

 (1>城市群间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指数整体水平较低,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的“非均衡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产业经济环境、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对样本城市间环境健康指数差异贡献程度存在由大到小的分布特征;环境健康指数核密度空间结构存在明显地节点状等级分布特征,空间形态呈现“斑块状、分散型”与“圈层状、连续型”分布差异特征,空间趋势存在南北方向上,由长三角为中心向两侧递减,东西方向上,中偏西部均衡变化,偏东部明显下降变化的特征。  

 (2>城市群内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指数与影响各城市群环境健康水平的指标要素存在较大差异:环境健康指数在海峡西岸、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和长三角之间呈现递减趋势;山东半岛、珠三角和辽中南城市群受产业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其中,山东半岛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明显,珠三角和辽中南人文社会因素优势突出;长三角、京津冀和海峡两岸城市群受人文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其中,长三角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京津冀产业经济环境优势明显;环境健康指数核密度在空间上表现出网络状空间分布结构,“团状集聚式”和“带状延伸式”空间形态及南北方向上,自北向南增长,东西方向上,由中部向两侧递减的空间变化趋势特征。  

(3)研究基于环境健康指数聚类分析与实际状况,将61座样本城市划分为健康积极开发、较健康适宜开发、亚健康适度开发、非健康整合开发等4种类型。健康积极开发型为北京、湖州、广州等18座城市,较健康适宜开发型为常州、沈阳、珠海等20座城市,亚健康适度开发型为舟山、莆田、东营等14座城市,非健康整合开发型为铁岭、辽阳、盘锦等9座城市。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今后沿海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策略与认识:①完善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服务与保障机制,为地区休闲农业资源提供有效开发平台。积极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星级评定、产品创新制度,乡村旅游全员培训制度,耕地规划和保护制度,乡村旅游合作社制度等建设,以充分激发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市场、企业、政府、个人等主体的活力、潜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和巩固地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能力。②统筹协调是降低地区间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水平差异,实现区域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整体效益提升的有效手段。通过全国或城市群间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修编,明确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定位与特色,提升创造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差异性。同时,积极发挥地区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促进区域间优质资金、技术、品牌、营销等资源合理流动以及充分实现中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和区域协调发展。③借助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国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展览会、海峡两岸休闲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等渠道,逐步提高中国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国际视野和水准。通过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先进国家交流与学习,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向国际展示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特色与成果,推动中国休闲农业旅游创新,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④明确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健康指数的评价意义,充分保持各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指数高值区需进一步发挥已有竞争优势,实现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再突破,低值区需进一步认识地区休闲农业开发的不足。通过区间或区内资源优化与整合,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环境,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互动与良胜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