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23:25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1

传承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字典中“传”是传递、接续;“承”是承接的意思。与继承不同的是:继承是指完整的承接过来,不做改变;而传承中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把先进的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元素流传下来,在继承中寻求发展。筷子,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从中发掘文化表现规律,找寻传统文化中可以继续发扬的智慧,力求将传统文化思想、概念特征与现代化的经济、技术、材料等时代要素完美融合,创造出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产品。

筷子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从手抓到借助于工具进食,筷子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索引。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加上各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光辉灿烂的中国饮食文化才得以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出独有的中国传统气韵。

与西方借助于刀叉工具不同,中国文化偏向于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性。这主要表现在筷子的取材和使用方法上:从最开始的两根小木棍到后来的竹筷、象牙筷等都取材于自然界。另一方面,相对于西餐餐具的切、戳,筷子使用方式所反映的中国饮食文化不是侵入式的,而是努力寻求一种平衡的和谐,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意蕴,更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谦让有礼的民族气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筷子上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但如果只是在外观上的纯粹拷贝或简单挪用甚至生搬硬套并不是我们意图得到的文化与产品的契合点,而是要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分析总结出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风格元素中的精神寄托与内涵表现点,以应用和体现在我们的产品上,使之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精髓。

1.中庸之道与对称之美

中庸之道一直是中国人所推崇的至高精神境界,《中庸》中提到“大中之道是社会人生对平衡、和谐、对称宇宙法则的本质观照”,可见中庸体现了一种对称与平衡,而对称与平衡,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追求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追求。以故宫为例,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空间位置的这种对称性设计,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敬仰与崇拜,也体现出了其中所蕴含古典艺术中的仪式感和高贵感。

对称美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庄重大气的代表,也是结构设计中受力均衡的有效手段,体现在筷子上就是一双筷子两只,一般对称地成双成对的出现。而每一只筷子上纹理及图案的变化可以是任何无序的元素,这些元素经过对称都会出现一种平稳的秩序感,这样既在统一中变化又不失稳重大气。

2.方与圆

中国传统文化信奉“天圆地方”的理论,崇尚“天人合一”,效法自然,追求发展中的变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赋予古钱币,虽然朝代更替,但这种方孔圆钱币形制一直持续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可见它作为钱币中所蕴含的文化被历代君王和百姓所接受;尤其是正圆与正方的形态与其相互组合方式,一直是中国最为典型的人文文化形态,应用在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筷子在方与圆上已有体现,在使用时方端放置可以稳定而不至于滚动,圆端进食时没有明显的棱线,方便夹取:“方头圆身的筷子,两头代表了天与地,天圆地方,天长地久,历来就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而筷子若能与筷架有正方与正圆的搭配,或相切或相交的结合,一定能在统一中体现变化,既突出了传统文化中方与圆的关系,又可以迎来不凡的视觉效果与人文体验。

3.厚重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积淀和蕴涵着中国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它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其厚重程度是其他民族文化望尘莫及的,在经历了历代的社会变革后已经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是非一般外力所能渗透和破坏的。

应用在筷子上,其厚重感主要体现在材质、重量、声音等方面:塑料的材质重量偏轻大约20g,声音发脆、急促;银质和不锈钢材质的筷子大约110g,过于重而且导热快,容易烫伤,而且其声音短促、刺耳;象牙材质重量适中31g,声音温润、悦耳,不过价钱昂贵,容易发黄;竹木筷子的口感和触感都比较舒适,只是重量偏轻只有18g,声音柔和,也是从古至今使用人数最多的筷子。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感方面,30~40g重量的筷子最易操作和接受,若将竹木筷柄上部配合以其他材质,使之重量增加更显厚重,长度更显悠长,改变其耐热性不强的缺陷,也不应失为运用现代手段表现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

4.优雅

古往今来,各种流传下来的具有文明进化感的如出行阵仗、典礼奏乐等仪式,都是人类迈向优雅的前进步伐。古琴是让我联想到的最为优雅的代表:从意境上讲,它独有的注、揉、吟的指法,让人体会到余韵袅袅、象外之致的味道,恰似中国画中的那种水墨烟云,似浓又淡,绵绵不断,古琴妩媚优雅的魅力尽显其中;从形态上讲,古琴不仅是金属丝与木头的结合最典雅的方式,同时在线与面或者说线与体的对比与结合上,也表现出脱俗的特质。

筷子中的优雅与写意体现在筷子的使用方式上,使人自我感觉有餐饮仪式感,优雅自然地夹起食物。从眼睛看到筷子到手拿起筷子再到夹起食物后总入口中,筷子充当的不仅仅是餐饮的工具,更是餐饮仪式的载体,使人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优雅内涵。形体上表现为形态修长,曲线流畅写意;筷架若是能与古琴有异曲同工之妙,使筷子悬浮于“琴弦”之上,既体现出其优雅空灵之感,又有东方禅意之美。另外,筷子与盘子、碗的组合与摆放方式也是一种线与面的结合,相切与相交的变换中更能透露出优雅的使用方式。

结论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人类的文化是多元的,多元的文化具有民族性,而文化的民族性在于它的传承性。随着世界诸文化的全面交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特点的筷子中包含的设计智慧,以及传承中的设计启示,无疑是现代中国设计以及世界现代设计最具建设性意义的因素。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2

为政在人、君子执政是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模式。作为传统社会官方指导思想的儒家学说中,始终强调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而且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官僚制层级体系来维持这种政治模式。《尚书》中便有“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周书立政》)的记载。儒学宗师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主张“举贤才”(《论语子路》),并提出了“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论语述而》)的选贤标准。后世的思想家纷纷对贤者治国的原则和模式进行论证和设计。如孟子提出君主“身正而天下归之”,认为君主的品质是天下治理的关键,“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荀子提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荀子君道》),汉代刘向讲“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知而不用,二不祥也;用而不任,三不祥也”(《说苑君道》)。司马光讲“使有德行者掌教化,有文学者待顾问,有政术者为守长,有勇略者为将帅,明於礼者典礼,明於法者主法,下至医卜百工,皆度材而授任,量能而施职”(《司马温公文集御臣》)。传统社会养成了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这种传统直至今日都在左右着人们的价值意识,诱导和规范着大众的行为选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法治意识的缺失。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强调德与礼,强调当权者的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规范。法只是刑罚的一种表现,且不说先秦法家诸子所说的法的最终指向是有利于君权的君主政治,就算在儒家“宽猛相济”、“杂用王霸”的治国政策中,“猛”、“霸”始终处于次要位置,只是“宽”、“王”的补充。长久以来,造就了社会法治意识的普遍淡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其典型话语是背景和关系。[2]这种重人情、轻规则的人情社会滋生着亲情、友情、乡情面纱掩饰下的一种腐败,既是法治理念缺失的表现,也对法治权威起着消解作用。例如,部分公共权力的掌有者,将自己的意志置于法律之上,将公共权力转化为个人权威,将自己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当作谋私利的工具,存在种种以言废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的现象。这是法治精神缺失的普遍表现。这也是为何邓小平强调要确保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p146﹚。第二,普遍的清官期盼意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张贤人政治,向往明君贤臣、明君在位、君臣遇合。如孔子讲“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其弟子讲“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孟子讲“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荀子讲“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荀子君子》);二程则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河南程氏文集》卷五),等等。在思想家们的论证与倡导之下,处于这种政治体系中的大众形成了对贤人政治的深切向往。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向往逐渐演变为社会大众在政治心态上普遍的清官期盼,这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层内涵之一,在当前也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常常热衷于塑造包青天式的清官形象,媒体也经常报道某些问题解决的原因是“某某领导的亲自批示与过问”。事情的解决离不了领导的亲自过问,这足以说明法的权威没有树立起来,人们只能诉诸领导的个人权威。老百姓已经习惯于把希望寄托于清官的出现,习惯了以某种特权来对付另一种特权。人们对于清官所寄予的希望越大,就越说明法治意识与法治权威的缺失。

二、官本位与权力至上意识的遗存

在“王权支配社会”①的传统社会中,权力对经济利益和其他社会资源的支配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随着历史的演进,严密的权力等级划分及与之有关的特权成为政治传统和政治习惯。这种政治权力支配经济利益的现实,引导着社会中的人纷纷趋于官场,社会各个阶层向官僚制君主政治靠拢。“在君主政治时代,在政治权力私有的社会政治条件下,介入体制,分享权力是获取利益的捷径。”[1]﹙p275﹚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诸方面面貌都发生了重大转型,然而,作为传统社会绝症的“官本位”意识的流毒丝毫没有减弱,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有很深的影响。第一,争夺入仕取向日益激烈。在整个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意识观念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孔子提出的“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可以说是读书做官思想的最初表达。就传统社会的社会流动看,汉代以后下层读书人开始大量入政,“汉代以降,读书做官成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无论是达官贵人,骚人墨客,还是市井小民,凡夫俗子,大体上形成了共识”[1]﹙p275﹚。特别是始于隋唐并日臻完善的科举制使传统社会的政治录用制度化,将科举求官固化为传统社会的根深蒂固的共识。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这种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社会各个阶层心目之中。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当前中国人的政治精神层面,谋官是重要取向之一。例一是近几年公务员热现象,报考公务员在近年迎来了一次次的高峰。以高校毕业生为例,“一份有9万多2013年应届毕业生参与的调研报告显示,政府部门是应届生首选,占24.2%。而选择去企业工作的,体制内企业也是主流”[4]。例二是“老板从政”现象。近年来,一种与20世纪末期官员辞职下海逆向而行的现象是相当一批民营企业界人士被推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上称之为“老板从政”。这种由官而商由商而官的现象,被有的媒体称之为“政商之变”。我们不能将迷恋权力解释为这些现象的唯一原因,但相信权力能带来诸多方便是不可或缺的缘由之一,反映了社会普遍的官本位取向。第二,在体制与思想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政治权力被用来谋取巨大经济利益,以权谋钱,这是权力本位意识的又一表现。“特别是在权力制约环境未得到全面优化的情况下,权力所具有的呼风唤雨、含金无价的巨大潜能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人所共知的常识。”[5]﹙p171﹚例一是各种各样的贪污现象。纵观整部中国历史,可以说贪污是官场绵绵至今的游戏规则,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官员腐败的数量不断增加,层级不断提高,涉案金额也与日俱增。例二是现象。一些党政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商人勾结,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有恃无恐、铤而走险。不少商人家族通过与政治力量的联盟,形成新的豪族。“精英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政治资本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实现资源与权力的自我循环。”这种“精英联盟”现象及“精英垄断”趋势理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三、等级制与人身依附关系的遗存

打破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由与民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与首要要求,但等级身份和人身依附关系恰恰是传统政治思想反复论证的核心主题。“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8]﹙p466﹚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极重伦理、名分和等级的社会。《诗经》中便有诸多“君子”﹙指贵族统治者﹚、“小人”﹙指平民或劳动者﹚之称的记载。后来更有所谓“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左传宣公十二年》),“各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等等。礼治社会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所谓礼治实质上就是一种等级社会。每个人都有其所归属的等级,而且其行为也要符合礼的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便明确表达了孔子的高低尊卑的等级观。儒家之外,其他法家、墨家等各派思想家也从不同角度论证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就思想史的整体看,尽管有一些思想家批判等级制度,但毕竟不占主流。①在这种社会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既先天取决于他的家庭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又后天取决于他个人在社会政治结构中所获得的身份。以此为观照,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传统社会没有也根本不可能形成西方近代以来的那种天赋人权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这种等级观念对当前社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第一,以官划线,等级森严,视当官为凌驾于一切职业之上的最高职业。在传统社会,士农工商是基本的职业排序,等级规范被认定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夫妇不得不欢。”(《荀子大略》)“在这样的等级观念的关照下,人们自降生之日始,就被牢牢地固着于相应的等级位置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进程,分别进入不同角色,隶属于各种各样的主人。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等级隶属关系织结而成的关系网络。”[1]以至今日,官品成为衡量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基本尺度,官级被用来换算和显示某种职务的含金量。例如,《教师法》中就有“教师工资不低于同级公务员工资”的规定。这里明确地表现出以公务员为参照系的取向。又如,新闻媒体上经常看到称基层干部为“父母官”的报导与宣传。源自两汉时期的“父母官”之称表达了百姓对召信臣和杜诗式官员清廉的赞誉,但现代政治学以公民为核心,今日的政治环境与古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实质,“父母官”这词本身就彻头彻尾地颠倒了主仆关系。留恋这一称呼的官员的思想深处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而热衷于这一称呼的公众和媒体露出的更是腐朽的封建等级观念。第二,现代公民意识的缺失。传统政治文化具有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在群己关系的定位上优先考虑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忽视甚至泯灭个人的利益和需要。它强调一种整体主义的价值规范。这种整体主义既是官方倡导的普遍价值与意识形态,又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进行价值选择的依据。这种人身依附观念把个人驯化成了臣民,不仅泯灭了人的本性和创造精神,而且限制了人的自主性与独立性,造成了普遍的现代公民意识的缺失。正如葛荃所言:“中国没有莅临后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没有走出中世纪。诸如自由、平等、人权、法制等等启蒙时代的理念,不仅社会的中下层很陌生,没有兴趣了解,而且社会的上层、高层也不感兴趣。总的来看,这些现代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政治理念大体上存续在理论层面上,传布于少数高层文化群体和教育群体中,社会多数成员则处于若即若离的模棱两可状态,于是表现为全社会的整体匮乏。”[9]因此,传统的等级意识和人身依附观念抑制了社会个体的政治主体意识,现代政治所主张的政治权利意识以及平等、自由、民主等理念更无从谈起,久而久之,社会大众形成了一种“尽人皆奴仆”[1]﹙p154−156﹚的臣民心态。

四、家长制与伦常神圣观念的遗存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3

我国钢琴作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更多精品源自3edu教育网

一、中国钢琴作品对传统文学形式的表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往往能使得该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的沧桑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保留了完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常常将艺术形式与文学形式相结合,故其在艺术上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中国自古就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汉代的乐府诗,这种结合运用“通感”给人以新颖的审美享受,同时达到艺术上的新境界。到现代社会,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涌现出大量表现传统文学形式的作品,例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黎英海的《阳关三叠》、林华的《二十四诗品》、汪立三的《梦天》等,这些作品采用西方的音乐表现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1.《阳关三叠》

着名作曲家黎英海创作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在唐代同名琴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原本的琴歌则由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发展而来。王维在诗中写道:“渭城朝雨危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通过描写“朝雨”、“轻尘”、“客舍”、“柳色”等景物,传达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和惜别场景。传统琴歌在改编的时候,抓住了这一情感主线,并以优美的旋律反复吟唱,表现力十足。黎英海在将其改编成钢琴曲的时候,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用反复的手法把主题贯穿在高、中、低各声部当中。这种手法既对原本相对单一的诗歌主题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又保持了诗歌中原本的真挚情感,通过变奏曲丰富的旋律传递出深沉的内心独白以及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实现了现代钢琴曲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完美结合。

2.《二十四诗品》

这部作品原本是我国晚唐诗人司空图“以诗论诗”的力作,作者采用形象化的理论和阐述方法,用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总结出诗的二十四种品格。司空图的这一作品用逻辑思维把抽象的诗歌艺术具象化,增强人们对诗歌的真实体验。这种创新性的艺术境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突破,也是传统文学形式中的神来之笔。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能与《二十四诗品》相配合的曲子,然而作曲家林华却用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创作出与之同名的钢琴曲。林华通过音乐的形式,将《二十四诗品》中二十四种不同的风格意境创作成前奏曲和赋格钢琴曲,成为中国钢琴界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在整套钢琴曲中,每一首曲子都有其相对应的音乐形象和传统诗歌的意境。例如《典雅》,该乐曲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不仅主题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格,就连创作技法也是采用十二音作曲法。欣赏整首曲子不难发现,其中所传递的意境与所对应的诗歌不谋而合:“玉壶买春,赏雨茹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簧。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二、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华传统思想的表现

自钢琴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开始,中国的钢琴作曲前辈们始终将创作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创作出许多传递中华民族思想的优秀作品,如赵元任先生创作的《和平进行曲》、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王建中的《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民族音乐风格,更突显了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思想精神。

1.“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各家传统学说都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过讨论,老子、庄子、董仲舒等人都在这方面有专门的论述,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天人合一”思想实质上是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都应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基本依据。

作曲家江文也虽然出生于台湾,但其钢琴作品中却极为自然地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例如他的《台湾舞曲》,整首曲子以抒情的曲风为基调同时充斥着大量幻想性的音乐元素,使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自然界中,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台湾舞曲》的开头采用自由的回旋曲式来描绘出美好的景象,行进过程中突然出现转折的音调,预示着先前的美好景象逐渐消失在天空中,从侧面反应出思乡的情怀。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中,曲子随着其情感的起伏不断变化着。这首曲子还附有一首诗,诗歌所描绘的是作者站在海边,远望着楼阁、殿堂、祖庙等景物,自己的思绪早已随着天空和大海漂流,分不清哪是自己哪是天空了。这种“天人合一”思想通过钢琴作品传递出来,并得到小诗的进一步渲染,将这种传统思想精神在钢琴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取材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婉转优美地表现出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表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黎英海先生在对该诗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针对原诗不同的景物描写和情绪变化采用不同的手法创作出这首钢琴曲。在引子部分,他用散板和同音反复的手法,使声音产生由远及近变化,来表现虚无飘渺的意境;在第二小节,黎英海先生又用琶音的方式模仿江水的流动。通过这种声音的变化,整首曲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美的画面和天人合一的意境,作者同朦胧的景物交融在一起的过程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精神。

2.“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

中国很早就建立起一种“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强调以人类自身为中心,将人的力量看做是解决天地之间一切事情的原动力,这种取向发展到现代社会就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的这一思想是群体性而非个人性的,十分注重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更好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现代钢琴曲相结合,用艺术的手法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这是中国钢琴作品区别于西方钢琴曲的显着特征之一。在现代中国的钢琴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反应出这一思想并体现了对于人类群体的关注,例如《快乐的节日》、《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东山魁夷画意》、《黄河》等等。这些作品脍炙人口,并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快乐的节日》表现的是新时代下中国儿童的快乐生活,《解放区的天》描绘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对于解放后新生活的憧憬和喜悦之情,《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勇往直前和豪迈不屈的精神。这些钢琴作品从小群体出发,由点及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格尊严。我们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不断提炼,最终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强调个人、集体、民族和国家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这种价值观要求我们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体现了我们积极的修养。我国钢琴作品中对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修养的传达,既是钢琴艺术民族性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要想深层发掘这种价值修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我的品格。这一点在我国的钢琴作品中也有体现,例如王立三先生创作的《东山魁夷画意》。这首曲子以日本着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画展为创作背景,是作者欣赏了画展之后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一幅画描绘的是鉴真东渡到日本弘扬佛法的故事,王立三先生在创作的时候着重表现鉴真这一人物形象而非画中宏大的场面或鉴真的坚定不移。在《东山魁夷画意》中,王立三先生将鉴真的自我人性修养作为主要刻画对象,反映出人性的本身。中国的钢琴作品对这种“以人为本”的意识的传达,肯定和尊重了群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的修养素质的提高,这一点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内涵来说,有着本质的提高作用。

3.“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逐渐从知识分子中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成为中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传统思想,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历程上看,我国钢琴作品的进步实际上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我们的前辈钢琴作曲家们从最初简单模仿西方钢琴曲,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钢琴作品。虽然整个发展过程是曲折的,但我们对于这种传统的坚持和艰苦探索的不懈精神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叙事曲》、《大路歌》、《和平进行曲》、《黄河》等作品,以豪迈的气势表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奋斗过程,也彰显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作品中采用多种元素表现出不屈的战斗场景,表现着强烈的自强不息精神,从而获得欣赏者的极大共鸣。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4

任何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因为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中国戏曲在20世纪进入了兴旺繁荣时期,四大名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入了兴盛时代,脸谱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作为戏曲艺术形象塑造的主要表现元素,在舞台上以夸张的表现形式,塑造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舞台人物形象并形成中国戏曲化妆独特的审美风格。一般来说,脸谱主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体可以从“形”和“色”两个方面来看,从这两点中,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色彩在所有的艺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会给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力,色彩也是在传统艺术脸谱中是主要组成部分及重要的表现符号,脸谱的色彩文化带有民族性及传统性,它的创立高于生活,同时又不失生活之源。戏曲舞台上各种颜色的脸谱在生活中是没有的,但它来源于生活。也就是在把现实生活中某种物象的自然形态取来加以变化,使其图案化,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在里面,例如:红脸膛、白脸膛等。脸谱的色彩特点具有鲜明的特点,脸谱中的色彩运用是多种多样的,五彩缤纷,容易使人眼花缭乱,每张脸谱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颜色来表现,各种颜色都有不同的意义与寓意:一般红色会运用到勇敢、正直、赤胆忠心的角色。在脸谱中色彩是很强的视觉符号,在搭配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现在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研究,追求创新改革,使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开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套完整的化妆谱式。其实在脸谱中色彩其实是根据人物的性格去选取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看来色彩真实的意义,也就是说通过不同的色彩可以描绘出不同层次的人物性格,形成独立的、鲜明的个性的角色,色彩是脸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髓文化。

视觉表现元素――图形

戏剧评论家张庚先生曾说:“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固定下来”。戏曲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有着独特迷人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脸谱中图案非常丰富,手法夸张、醒目,令人印象深刻,脸谱的形式都是随戏的内容形成而产生的,脸谱的外观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为目的,使观众能够看到外表就能明白人物的内心、身份、性格、命运等,每一张脸谱具有鲜明的思想性。造型大胆而夸张是戏曲脸谱的主要特征,这种大胆的夸张不是随便涂抹而成,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脸谱艺术有其固有的章法,它将绘画中的“点、线、色、形”有规律的组织成变形、夸张、装饰性极强的图案造型,由此产生了戏曲脸谱的格式与规则,形成了一定的程式。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在戏曲里许多人物的脸与造型与人物特征性格接连在一起,演员面部图形的勾法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总之,脸谱的图案非常丰富,但总的着色的方式分为:揉、勾、抹、破四种类型,揉脸,他是最古老的一种方式,色调比较凝重、威武。勾脸:色彩丰富,五彩缤纷,华丽脸上会用到金银两色,抹:浅色为多,一般奸诈的坏人用此方法,破脸:整张脸的图案不对称,左右不一样,形容反面丑陋的角色。象征是一种符号,但不是一般的符号。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老人说,象征符号“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已可暗示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

脸谱艺术是一个严谨有序的过程,还包括角色与谱式之间的一整套规则关系,包括脸谱的勾画过程等,都显示出戏曲脸谱的程式化特征。戏曲脸谱的程式化特征,必须是服从并协调于戏曲艺术本身的整体风格和美学特质的。图案化、装饰化的戏曲脸谱程式要与戏曲本身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戏曲艺术严谨和谐、节奏鲜明、气韵生动的艺术品格。脸谱的程式与表演等其他程式一样,具有约定俗成的性质,它能使常看戏的观众明白人物的性格、情绪、心理等,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增强艺术感染力。

脸谱有其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及审美意义,它始终是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脸谱的艺术表现力和对审美特性的认识,只有在观看戏曲表演之后才能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其实每张脸谱都不是特定的,色彩、人物性格及一张完整协调的脸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而这个形象是通过很多元素表达包括脸、色彩、衣着、鞋饰等元素,才组成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在现代文化与技术的推动下,创作空间有了更新的发展与突破,艺术家用新技术将人物形象重新整理与刻画,在传统中求新、求变,使传统符号文化有了新的生存空间,也会在美学中开辟新领域。

结语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5

论文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包装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应用,视觉文化对发展传统图形的影响,利用视觉文化传统图形的发展,深入揭示如何更好地在包装设计中应用传统图形,在视觉文化时代背最下如何更好地使传统图形创新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国包装设计风格。

在社会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通过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智慧的提炼与概括,逐渐形成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特质,其中,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也同样在社会变革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些优秀的传统设计文化固然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但由于其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而成,故而其设计理论常以中国哲学、传统文学、东方史学等形式间接地被表达出来,具有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质,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图形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图形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类生活需求和审美方面,它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前进步伐产生与变革,来源于生活和历史,又是人类社会性、个体性、群体性等方面的文化基础与发展动力,是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交际生活以及其他生活浓缩的产物。

在我国,可以被称为“传统图形”的符号和图形,数量是非常多的。一部视觉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历史,科技进步和全球信息化,从某种程度上缩短了时空差,人的想象随着时空概念的变化而延伸,设计也逐步从平面向三维四维延伸,设计中的空间化与科技化为我们展现出丰富的空间图形符号。

中华民族历经了13个朝代,具有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载体,中国设计艺术曾一度引领世界风向标,而在传统图形艺术的发展上,中国设计艺术一向具有独特浓郁的东方风格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形式,国际各国设计界都为其丰富性、多变性及如诗般的奇思妙想所深深吸引,作为一名中国人则为其成就感到自豪。曾有学者说,“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在这里艺术和生活是密切结合的”,而图形则是工艺美术的灵魂,它和生活的脉动息息相关,社会大环境影响艺术的生成,同时艺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并伴随着现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填充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上,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这些图形在各个时代呈现不同的风貌,历史条件决定了图形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就艺术的精神层面而言却是一脉相承,它们有的精致秀美,有的粗狂雄浑,有的朴素,亦有潇洒,相互交错,相互攀生,为中国文化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翻阅历史我们发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巫术礼仪、自然崇拜、图形记事,使晟早的传统图形得以产生。图形在设计中三种作用是程度不断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广泛的过程。图形在设计中起着象征的作用,它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没在的关系,它是约定成俗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正式以图形的潜在象征意义展示在人们面前,它含义表达准确有效而且无可挑剔,而这正是图形由单纯的视觉图像作用经由其内在因果关系具有指示作用,再由长时间多个人对其的感受联想赋予它更广泛的含义,飞跃为象征作用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图形意义不断升级的过程,由此可见,图形为了使设计中具有思想感情的信息更准确有效地传达,需要一个图形不断深化的过程。但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传统图形,是不责任的行为,设计者只有认真了解传统图形与设计的关系,才能合理准确地把图形运用到设计中。

二、中国传统图形在包装视觉设计中的体现

设计文化中的包装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只有这样的包装设计才更具有内涵、更有生命力,这不仅是设计质量的好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在世界局势稳定的条件下,各国家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硬件实力上升为软实力,文化科学的高度直接影响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尖端的科技、一流的设计理念和众多的设计人才为其争得了设计界的绝对话语权,作为中国,一个曾今的世界文明古国,一个有着曾足以影响世界的国际地位的国家,我们的包装设计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建构自己的设计理念,合理运用古老的东方文化,并融合吸收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最终发展为既符合国际化视觉语言,同时又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是值得思考的。

随着当前“视觉文化”设计风潮的到来,使我们处于一个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有人形象地将这个时代称之为“读图时代”,可见视觉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之大,图片相对于文字具有更直观、更有效、更快速、传播途径更广阔的优势,这决定了视觉文化将不可避免的成为设计主流。在这个时代,图像将压倒文字,图形语言将成为这个时代文化的主流传播方式。图像,已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进而形成我们今天的文化形式。“形象”符号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到来,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在旧有的实际思想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设计师创造了一个机遇。

对于传统图形在设计中的应用来说,突出视觉效果最大化的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视觉传达设计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标,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传统图形拥有丰富的符号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视觉魅力,因为缺乏媒体的关注和传播的渠道而渐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将给传统图形带来新的机遇,将大众化的文化形态,通过极具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使传统图形的视觉魅力得以充分发挥,用通俗易懂和传播途径广泛的视觉语言,使传统图形更具亲和力和大众性,也在无形中加大了产品的信息传播有效率。视觉语言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视觉表现可以让不了解传统图形的人们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统视觉符号的大众化让人们更容易读懂传统文化。

在现代多层次交叉的信息环境中,创造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将各有利于强化视觉冲击力,起到出奇制胜的传达效果,同时它吻合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和视觉环境,更加适合于视觉传达的表现。视觉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在让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创造了机遇。这需要我们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坚持作品中视觉文化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运用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字和传统色彩,再融汇国际潮流设计理念,不断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统文化的大发展。

针对处于在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包装设计,提出“在传统文化精髓与世界先进文化融合中创新”“创新中求发展”的设计观点,就传统文化对中国设计的影响、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的包装设计发展道路以及我们传统图形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详细系统论述。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图形、传统文化、视觉文化的研究,来挖掘包装设计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世界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利用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积极适应国际竞争大潮流,这就要求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要相当理解,把握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于意义,把设计过程做到一个去伪存真,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创意的过程。视觉文化时代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融合,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的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中国传统图形的表现意义

通过了解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加深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的传统文化表现、设计思想与以欧美为主的西方人的文化意识形态、设计思想都有各自独特的源流和特点,两者互不冲突,相映生辉。西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其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民族风气,体现出一种扩散式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带有表现独特个性的特质,在视觉设计作品中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自由性和个人意识,崇尚个性张扬,不受束缚的思想,西方的设计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式,具有严谨紧密的科学系统理论依据。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的问题都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都是发散性思维与跳跃性思维的结合。

东方人的文化表现和设计理念,由于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想表现比较集中,更加注重综合思考,带有感悟、神秘性和求同的特质,更加客观,追求事实依据,是一种经验式的直觉把握和直陈式的描述,具有含蓄低调典型的中国人作风,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人只是宇宙渺小的一部分,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对抗衡,而是投身自然,与自然融合为宜,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四、总结

中国传统图形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文化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传统图形才能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视觉文化对于传统图形创新的意义是,为传统图形的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视觉表现对传统图形进行创新,同时形成系统详细的理念指导,如对西方传统图形中的现代性视觉元素的合理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开发等,更好地为传统图形创新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为传统图形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最终促进自身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视觉文化的传播要想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形成文化体制建设,使视觉文化体制更加健全,加强我国视觉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产业体制,提高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形成结构趋于合理、体系科学完整的视觉文化产业。另外要加快改革我国的文化外贸体制改革与建设,积极鼓励文化产品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与市场中去,通过参与不断竞争,强化自身水平,不断进入,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杭 间,何 洁,靳埭强冲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5

[2]罗 虹,葛 凌,黎典明中国民族艺术与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

[4]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m1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

[5]李慧娟.包装设计:品牌的塑造[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艺术;文字图案;文化创新

在艺术活动的设计中,没有什么元素是能够做到稳定不变的,每一种艺术元素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设计活动中忽视了对传统艺术的表现,将会让设计成果显得格格不入。同时,在对传统艺术进行借鉴与运用的时候,又需要做到创新发展,即是将传统与创新进行结合,它们二者应当是设计活动两个进行方面,是共生,共存。传统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所结的果,创新是设计师自身的个人经历与这样的经验之果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火花,二者为新生事物的产生而服务,而结合。在本文中,笔者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篆刻、书法以及建筑装饰四个带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的体现出发,来进行阐述与探究:

一、绘画元素的表现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水墨画是其主要的表现类型之一。所以,在对艺术美学进行表现的时候,中国文化往往会使用现墨来进行表现,这是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是创作活动的艺术特征体现,这也是我国绘画艺术其民族性的独特所在。水墨画的创作需要使用毛笔、砚台以及宣纸这些工具。同时,具有丰富笔墨变化的趣味特征,也是东方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在画家韩美林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艺术品,都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民族艺术进行表现,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地对西方美学进行表现,以此来实现现代艺术设计活动地进一步开展。在这个设计与创造过程,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中所需的写实、写意、工笔、抽象等创作方式进行结合,促使整个作品的内在意蕴能够得以体现。比如,在为2008年北京申奥所设计的会徽来说,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所实现的现代创造活动,其通过对“盘长”这一技术,将中国传统绘画特征进行表现,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表现,这些绘画表现组成了中国元素(中国结),它的寓意在于表现中国人民的友好以及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就会徽的结构特征来说,它仿若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带着动感的动作,几笔简单的线条,显得和谐且富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书法元素的表现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得到外国人的认可的艺术表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交流信息时所使用的工具,其本身具备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从汉字的结构来看,可以看出它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在字形上不断地追求着对字义的直接表现。因此,汉字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对汉字进行创新表现的时候,书法活动的重要性也就得以表现出来了。在书法活动中,,借助于对字的笔画与结构,可以让同一个汉字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进而实现对个人、对民族精神的特殊化表现,做到视觉效果的加强。靳埭强在对他的书法作品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十分注重于对传统书法的表现,进而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将其着重地进行突出。具体来说,靳埭强会使用带有浓浅特征的墨迹来完成对汉字的创作,当淡墨与浓墨富有特色的在留有空白的底色之中得以体现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显得是格外动人。由此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传统艺术的借鉴,亦是现代平面设计活动的新型表现形式。

三、篆刻元素的表现

就视觉效果来说,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是一门形象语言的表现,它的外部特征是其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因此,篆刻元素有着较为鲜明的传统特色,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在现代,篆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即是印章,这是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可以是印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篆刻艺术中,印章的色彩、材质。造型以及结构在经过多样化的岁月发展之后,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所以,现代平面设计活动通过对篆刻的借鉴,将其传统元素信息运用能够实现现代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结合表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准中的印章艺术在平面设计活动中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在这整个结构中,印章文化作为其体现的重要形式,文字的符号、鲜红的颜色以及书法的结构体现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现,也是对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精神表达。就其结构来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选择了汉代的竹简文字最为表现享受,让整个会徽的底蕴显得是浓重而深厚。同时,在对整个会徽的结构比例进行设计的时候,它的布局完美,结构统一进而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称赞。再者,印章本身的特性是对诚信的追求,而这又与奥运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虽然,这个标志只是简单地使用了寥寥几笔,但是,它的洗练、准确是有目共睹的,它巧妙地做到了以小见大,将中国举办奥运会所追求的人文精神深刻而强烈地机械了表达,这是平面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篆刻元素的完美表现。

四、建筑装饰元素的表现

因为,我国有着广阔的地域,数量众多的民族,因此,我国的建筑装饰文化受到地域与民族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久而久之,中国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就独立地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原始时代的洞窟建筑岩画,还是封建时期的砖瓦建筑特征,它们都带有强烈的东方特色,正因如此,它不仅仅得到了东方民族对其的认可,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不小的影响。在对传统的装饰元素进行运用的时候,现代艺术家做的不再是简单地借用,而是对完整性与创新性的结合运用,将传统的图形进行解剖,就其的文化内涵与组成形式进行探究,再将这些内容与现代的设计活动进行结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对于吉祥图案的偏爱是极为明显的,所以,在装饰元素中对其这些传统元素的借鉴是十分有价值的。其具体内容,可以是:方胜、如意纹、祥云纹、回纹、水纹等。这些装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在靳埭强为自己公司所设计的标志就是对中国传统图形的充分的利用。即:借助于对方式这一元素进行运用,将吉祥如意这一的文化底蕴进行表现。同时,方胜也是对美好意愿的表达,将其用框架结构进行表达,使得整个设计的整体性得以保障。再者,这也是对现代平面设计原理的运用,是对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艺术的有效结合。靳埭强先生的设计意图由此可见,设计公司的设计活动,一方面,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与表现,实现传统文化的新时展;另一方面,设计活动的开展也要遵守现代设计准则,将二者紧密结合,紧跟时展的潮流,让现代的审美趋向得以在传统艺术中得以体现,这是靳埭强现实独具匠心的设计结晶,也是方胜元素,甚至是传统文化的丰富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经典标志。

【参考文献】

[1]徐凤兰,张永顺.现代标志设计中被遗忘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J].大众文艺,2014,(6):66.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7

关键词:传统图形标志设计形意神

一、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

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设计成为当代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而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亦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设计也是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标志是一种图形、符号或者图形符号,是代表一个企业、机构、团体、活动、公共设施或个人的象征性的图形符号,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它是将事物、对象的性质、精神、内容、理念、特征等内在意念以形象、文字或形象与文字综合构成一个简洁、具体可见的图形表达出来,该图形即为标志。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图形”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意象载体。”①中国传统图形中凝结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意识,如中国传统的“福禄寿喜”“阴阳太极”“岁寒三友”等典型图形,折射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极具象征性和情感意义。

设计的核心在于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如何在保持自身民族个性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中国传统图形的创新设计,使之为中国现代标志设计提供新的创作思路,这是现代设计者应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现代标志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创新性研究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进步和设计发展的根基,传统图形作为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当今设计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传承不等于复制,对传统图形的研究,更应立足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的源泉与根本,一切背离文化的设计都将停留于表象。如何让现代设计充满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之中,是我们应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不应将设计形式的抽象歪曲为抽象的形状,将传统的精神误解为形式的因袭。传统图形是传统设计文化的产物,确切地说,是过去文化中的产物。②现代人对于现代设计有着新的视角,完全挪用与照搬已不符合当今人类对设计的审美需求。因此,如何创造具有创新性的图形语言,使传统图形现代化,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传统图形中“形”的创新

“形”是事物内在结构与外部轮廓的图形表现,是一种最为直观的视觉符号形象。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对于传统图形的应用并非对其形的简单挪用,而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并对传统图形进行再设计,这种再设计是从传统图形中提炼出的更符合创作主题的图形元素与符号,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设计原理,以新的方法重新组合、排列与构成,传达出新的设计概念。只有运用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才能更符合现代企业对标志设计及形象推广的更高要求。

传统图形不仅仅是视觉符号,更是精神的图示,它凝聚着人类社会发展和图形创造的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的再创造,不仅是视觉传达的需要,更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种责任。

如西武百货的标志形象(图1)是借用中国传统的玉器双鱼图形进行抽象提炼,将代表阴阳哲学观念的双鱼演变为西武百货的英文名称“SeiBU”的“S”,“鱼”“余”同音,象征着经营生生不息、年年有余。又如亚洲发展银行第35届上海年会标志(图2)以传统图形中的回形纹为创意元素,巧妙构建成英文缩写“adb”字形,传递出亚洲发展银行第35届年会的地域特点及文化内涵。

2.传统图形中“意”的营造

“意”是指事物蕴含的气韵、意境或境界。传统图形既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同时又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如何让传统图形营造出新的意境与氛围,需要现代标志设计者深入思考。

意的营造,首先要明确创作的主体,如银行、电子、通讯、服装等,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业特点,意境的表现应符合主体的要求。其次是传统图形的应用。不同图形有着不同的意蕴,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应采用符合设计概念的传统图形来营造意的氛围。

知名华人设计师陈幼坚的作品以糅合东西方文化著称,中国传统图形是他常用的元素之一,而他自己开设的mRCHan茶馆,其标志也是华人设计界堪称经典的作品(图3)。此设计以佛手为图形,本身就带人进入一种禅的意境,佛拈着一片叶,微笑着,佛的智慧藏在手指拈动的瞬间……陈幼坚设计公司又是以传统图形中“四喜娃娃”为其公司标志(图4),两个可爱的中国娃娃共用头、手和脚连环相接,形成4个娃娃的嬉戏形象,以此表现团结、协作之意,寓意着团队的和谐发展。

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这种富有意境的传统图形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之中,使中国设计在当今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境遇下开创出具有东方意蕴的标志设计作品是现代设计的创新性体现。

3.传统图形中“神”的演绎

“神”是中国传统图形的真正灵魂,充分了解和领悟中国传统图形的内涵与精髓,将之与西方设计理念相融合,并应用于中国现代标志设计之中,才能演绎出具有东情西韵的优秀作品。在现代标志设计之中,“神”演绎的好坏是评判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好的标志能帮助企业在市场推广与传播中起到统一形象、树立品牌的作用。

龙是中国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一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被广泛使用。美国著名朗涛设计公司为中国香港所设计的城市形象中,其标志(图5)就是以龙作为主体符号,并采用文字图形化的设计手法,以流线型的设计组合构成具有上升感的飞龙形象,既寓意这一城市的繁荣发展,又具有时代美感。

又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图6)是以中国古代传说中代表吉祥、祈福的红凤凰为标志设计的创作来源,以凤凰展翅高飞的形象表示飞行敏捷、平稳安全,设计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态美感,表现出一种民族的意识和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图形中所蕴含的“神”为中国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形似不如神似”,“神”的演绎是现代标志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利用传统图形中的“神”贯穿于设计之中是当今设计应掌握的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

结语

文化是设计的源泉,现代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而传统图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应用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图形自身的表现形式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如何让传统图形焕发新生,不把传统图形直接套用,需要设计者在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形、意、神进行传统图形再设计,从而创作出新的图形语言。

注释:

①刘贲.守望传统图形的心灵乐章[C]//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88―99.

②.中国设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C]//杭间,何洁,靳埭强.岁寒三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5―53.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8

[关键词]标识设计;地域文化;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05-01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如何利用目前新农村及城乡建设的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系统地归类总结与研究,使聚落空间、城镇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人居环境的地域文化特征,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就成为时代赋予城乡景观标识设计的关键使命。

1标识设计原则

在标识设计中,把标识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符号、元素,是设计的根本原则。[1][2]

11地域文化与时代性相融合的原则

地域文化包括了地区传统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而时代性则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文化的综合与发展。在现代标识设计中,我们要注重地域文化背景下“文化”的集中体现,应着眼于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同时不断发掘地域文化的新特征,寻求现代与传统的有效融合,反映出传统民俗文化与时代、社会、民族、心理等结合的特点,从环境标识的形式、空间、符号、色彩等方面体现文化特色的同时,展示标识现代功能的特点。

12实用功能与艺术性相协调的原则

实用性是环境标识设计的基础,是标识能否正确传达信息的先决条件,而艺术性是标识视觉传达效应的基本保证。环境标识设计首先要体现其功能性,要具备户外信息指示的作用,但其艺术性、文化性的作用则更能体现功能性的地域特征。现代环境标识更注重的是形态艺术性及与整体环境的有机结合。

13视觉效果与易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标识的视觉效果是艺术性及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其易实施性则直接影响到标识设计、制作、安装、使用和最终的视觉效果,是功能性、文化性、艺术性设计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环境标识的设计不能脱离当前的经济及技术基础条件,做到标识结构和材料工艺的合理性,充分考虑标识生产、创造的经济性原则。

14环境空间与历史性相协调的原则

标识的历史文化特征同时反映着环境的特征,具有历史的传承和固有的文化脉络。以标识所处环境空间的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调研分析为基础,在设计过程中从标识的设计要素出发,使标识的视觉效果与历史环境中的建筑及景观的细部特征相协调。

15环境空间与形象性相关联的原则

标识的环境形象可以理解为环境中各种不同功能的标识,按照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形成的标识系统所体现反映出环境的形象特征,是来自于“场所精神”背景下的特征。关联性是指标识设计所体现出的环境形象内涵。标识的环境形象有助于综合表述历史环境的文化特征,使人们通过标识形成的整体视觉环境建立起表征印象,建立井然有序的信息系统。

16地域环境与文化性相统一的原则

标识作为人工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其对环境具有塑造力,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它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标识设计要继承和保护地域历史文化。倡导汲取传统文化的因素,使标识成为环境历史文化风貌的缩影和写照。在功能性基础上赋予标识传承文化的因素,使标识在表述空间环境的同时也表述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使人们对环境的体验更丰富、深刻。

17标识设计与人性化相联系的原则

城市空间环境的服务对象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标识在城市空间环境中与人有着非常直接而密切的联系,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因此,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就非常重要。此原则主要体现在标识认知的大众性;标识使用的无障碍性;多媒体标识与人们的互动性和标识设计施工安装的便捷性。

2标识设计思路

21传统文化形态的直接承载与表现

直接将传统文化中原有典型表现形式对口使用于新的载体上是当前标识设计中较普遍的使用手法。借用的重点是处理好移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诚然,这种“表层化手法”是以“拿来”为基础,但这种“拿来”绝不是对传统文化中“形”的简单照抄照搬,对传统文化被动式的延续,而是结合具体地域的经济施工技术等条件,对其进行简化和转换,达到“优化”目的。

22传统文化形态的意念承载与表现

融合的应用手法是指将传统文化中原有视觉形象的特征元素进行简化、夸张、变形或提炼,升华为一种具有显性表征性的符号。而这些看得到的符号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层的象征寓意,图形符号只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形式。

23传统文化形态的精神承载与表现

深层的应用手法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把握,这种“深层”不是那些变动的外在形式、手法、形象等,而是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精神。可以理解为运用抽象、象征、隐喻等手法使标识具有“隐含表征性”,即标识所蕴含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暗含特定区域的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空间印象、神韵及思想文化内涵等,从而表达深层含义。

24传统文化形态的时代承载与表现

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基本不变的东西,但在表现上则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总会不断影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只有在不断地吸收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才会使文化具有生命力。因而在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上要注重与时俱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3结论

我们认为:在标识设计中,把标识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地域传统文化特色是标识设计的根本原则。而标识承载与表现传统文化的方法可分为“直接”承载与表现、“意念”承载与表现、“精神”承载与表现和“时代”承载与表现四个层面递进、深化,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与弘扬。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视觉设计;表达

1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

传统文化符号是一种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具象化体现,涵盖了人们的思想、风俗以及生活方式。透过传统文化符号,我们能够了解一个国家、民族甚至一个社会阶层的群体意识以及文化倾向。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特征明显,内涵丰富。传统文化符号既能够指向有形的事物,又能够与精神力量有效的结合,使相关文化作品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和文化的传播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浓缩的视觉形象代表,其客观化符号形式给现代视觉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图像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但是现代视觉设计方法和思路与传统的民族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抵触和龃龉。

2我国传统文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视觉传达设计最早来源于西方,进入我国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晚,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就缺少对于相关设计的实践。不仅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我国的诸多科学和艺术领域都呈现出实践丰富但是缺少概念归纳和理论整理的特点。我国的很多传统文化符号在向图像转变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视觉传达的具体体现。同时在这一工作中,设计人员不仅要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视觉设计中,还需要把设计的内容作为主要的作品与西方的作品结合,以此更好地彰显出中国特色,表现中国的文化魅力。

3传统文化符号应用于视觉设计的意义

3.1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特质

文化符号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总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兴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很多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其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让很多青少年痴迷于此。而伴随着国外文化符号成长起来的视觉设计师,在进行视觉设计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外国风文化符号的视觉设计作品,并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初期的新鲜感过去之后,人们逐渐对此产生了审美疲劳。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果从国人骨子里便有的传统文化审美理念中获取文化符号,并将其应用到产品设计中,那么视觉设计师就能够从国外文化符号中解放出来,通过返璞归真的方式对产品包装及产品本身进行重组,以抓住逐步有民族文化自信的国人的消费心理。

3.2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符号既包含文字,也包含图像以及宗教等内容。这些文化符号自诞生起,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而为了更好地将这些文化内涵以简单符号的形式体现出来,就需要在对文化符号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先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加以了解。尤其是在进行视觉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文化符号展示能够有效激发人们的产品购买欲望。目前,搭载传统文化符号的产品层出不穷,产品的种类和样式更加多元化。视觉设计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承担起教化和引导的责任,向社会传达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提高设计师这一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积极的贡献。

3.3对于传统文化符号和表达手法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文化传统本身就存在一些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以图腾的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视觉设计工作之中,传统的文化符号中的花纹样式也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所以设计师也需要在设计的作品中充分地融入传统的文化与图案,以此更好促进视觉传达设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而对于传统的文化符号的表达手法,就必须提到在传统文化中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的水墨画。水墨画有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能够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设计中运用水墨画是最能有效表达传统文化的设计手法。在传统文化和视觉设计结合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利用传统水墨画的色彩,进行合理的交汇融合,就能够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符号的印象。

4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价值与策略

传统文化符号带给设计师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创意,也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传统的文化符号本身作为一种艺术传播的载体,是一种艺术形态的具象展示,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文化领域以及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状态与特征。它是一个整体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了地理环境、民间文化以及民族特色。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研究及其应用方面的尝试,不仅能够给予传统文化符号新的生存空间,也是帮助现代中国人重试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地结合传统文化,将中国最原生的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体现出来,才能够真正地让人们产生文化共鸣,从而达到高度的艺术共鸣。传统文化符号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播使命,既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又要逐步地在心理层面上对人们产生文化引导的效果。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价值不仅包括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可以极大地提高设计作品的视觉表现力。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不仅使这些文化符号具有了新的应用途径,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与视觉传达设计的碰撞也使得视觉传达设计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是艺术视觉设计新的发展方向,也是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一条发展之路。在应用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视觉设计的过程中,要秉承一定的方案,也就是要坚持传统文化符号与视觉设计的有效融合,要使得设计的主题更加有张力,提升视觉作品的冲击力和表现力。目前,视觉设计中过多地融入了西方文化的符号,并且引入设计的理念和方式都非常僵硬,人们在长期的西方文化符号审美过程中对这些符号逐渐产生了抵触情绪。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是视觉传达设计本土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设计师必须充分地把握人们的心理,认真探索和研究传统文化符号进入人们视野的方式,以求得到人们的认可。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归根结底还是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设计灵感,设计师首先要具有传统文化观念,恰当地展示中国文化的神韵,将这种传统的艺术风格赋予现代特征的具象表达,形成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这样才能促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健,李佳欢.杨柳青年画在现代旅游商品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7(10):130-131.

[2]张变玲.淮阳“泥泥狗”的风格及其对现代旅游产品吉祥物开发的启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5):71-72.

[3]黎靓,王珊珊.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泸州老窖品牌体验馆设计[J].建筑技艺,2017(07):120-122.

[4]毛雅坤,胡玉康.新疆维吾尔族纹饰在调味品包装设计中的探索与创新研究[J].艺术评鉴,2016(06):83-85.

传统文化的表现篇10

 

关键词: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运用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使创作的自由空间拓展开来。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人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着手于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应用问题。

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平面设计发展的根基

全球化的进程影响了当今的文化,搞笑的肥皂剧、滑稽动画片、麦当劳等进人到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充满洋味的社会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设计中没有了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作为中国的平面设计,这种没有意味的作品不会被世界所认同。因此,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营养成分只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挖掘,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平面设计的发展必然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之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虽没经历西方的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运动,并不等同于失去发展本国设计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韵味,较西方文化表现的直观感性,多了些理性的浪漫理想,中国平面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运用有意味的元素,创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平面设计作品。

三、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整合与应用

现代平面设计有必要以发展传统文化为己任,经济发展,现代技术的提高,把探讨当代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传统的文化中进行分析尤为必要。平面设计中具有诸多影响因素,诸如文化等,在西方艺术思潮融人中国平面设计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吸引了很多目光。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也离不开当前的设计观念更新,现代平面设计理念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审美情趣基础之上,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不但是融合现代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作品。

在当今的现代平面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比如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香山饭店就是运用江南水乡青砖灰瓦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里需要明白的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传统特征和符号,有目的地选择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精华融进现代平面设计中去。此,我们应该倡导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以现代化国际化语言来表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融人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融汇成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定会使现代平面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使传统文化得到再生,并焕发新的生机。

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先生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设计,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的疏散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图案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

奥运会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传统图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志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装饰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借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乌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装饰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上海老酒”包装的创意设计就采用了传统纹样和老上海建筑的特征,将传统图案和地域特征结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表

[1] [2] 

现了老上海的传统文化,给人以古朴、回归的感觉,设计出了喜闻乐见的现代酒包装。

《迎接新世纪》海报赵萌在设计中运用了中国龙作为主题图案,把中国人民龙的情结与现代设计艺术结合一起,既有新意又不拘泥形式,在传统表现形式上强调新的创意、赋于新的内容,表现新的理念。其视觉语言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中国定向运动协会的标志设计以体现人们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愉悦精神内核作为创意原点。标志借用司南椭圆的外观造型与国际通用的定向运动标志相结合,取意天圆地方、天地合一之意,整个标志给人以宁静、悠远又不失动感,体现了中国定向运动协会“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珍爱生命”的运动宗旨和“在休闲中锻炼,在锻炼中休闲”的理念。司南作为中国最早的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司南的运用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升华,让人联想到定向运动的特点,更寓意着这项运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能把握传统装饰图案关系及运用,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图案色彩的对比、统一及变化等基本规律。还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中的色彩精华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与运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的中国平面设计民族风格。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