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8:58

采购管理的含义篇1

【关键词】供应链条件;成本控制;采购管理

在货物流通领域中。供应链的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成本,尤其是采购成本。一般看来,对于企业来说,采购资金占最终产品销售成本的60%,而在我国的工业企业,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占企业销售成本的70%。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供应链的含义有多种,目前比较流行的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的功能网链。同时,供应链也是一个过程,即对整个企业的各项功能进行协调、组织、运转的过程。通过这个含义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纽带,主要连接供应商和销售商,进而和客户产生密切关系,因为客户是供应链的终端环节。早期对供应链的理解只是局限在商品销售的范畴内,随着对供应链认识的不断加深,供应链的范围也变得更为宽泛,延伸到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直至和它相关的的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管理。而最新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控制。这是我国首次把供应链与成本控制管理联系到一起。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以及业务伙伴关系等进行统筹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具体理念是“横向一体化”,即企业生产的配件转给别的企业去生产,自己只是负责联络或者利用其他的资源生产、销售。原来的企业和后来的企业是一种协作关系。于是跟这些企业成为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供应链管理由多个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包括采购管理、成本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销售管理等内容。企业通过对这些管理职能的协调运转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即降低总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的提高效益、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成本

采购与采购成本:采购是物流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采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采购是指企业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行为,具体而言就是企业按照所需的物品的清单去购买;广义的采购是一个企业获得货物和服务的过程,既强货物的动态流转,也强调物流和资金流结合转换的过程,同时企业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是交流信息和经验的过程。

成本是生产某种商品的最低费用和支出。采购成本是指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它主要包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安装费用、验收费用、维护费用等,货物的购买价格只是采购总成本的一部分,企业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而降低采购成本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要获得最大利润还得其他方面着手,控制能控制的所有成本要素,比如原材料、劳动力、运输等。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供应链管理已经在不少企业中普及,而在一定的条件下,采购具有重要的地位。采购位于整个供应链的起始端,同时又是整个供应链的最关键环节。同时采购也连接企业外部与企业内部的重要桥梁,又是企业发展前进的推动力。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成本问题,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重大。由于采购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如果发生采购上的差错或者不及时,将会造成生产运营的减缓甚至停滞,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供应链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采购作业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而更加受到企业的重视。

3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的采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主动性

原来的采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补充库存,没有主动性,从而造成生产的落后,并影响销售,使企业减少利润。在供应链管理的条件下,新型的采购表现为订单采购,这样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采购部门通过了解生产部门的制造订单来完成采购订单。这种形式的采购是根据内部客户需求直接产生的,能够及时满足生产需要,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效率。采购根据客户的需求来产生订单,这样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效果。

(2)融合性

在一般的采购中,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就是普通的买卖关系。除了在业务上的一种工作往来,他们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不能满足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解决的途径是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解决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不用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精心挑选,因此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其次能够实现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节约库存资金的占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效。

(3)整体性

物流管理和成本管理一样都强调整体性和功能。传统的采购管理只是片面地追求企业内部管理,实施外部资源管理只是达到零库存生产的要求。一味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以我为主,忽视了与其他人,如供应商的合作。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的是整体的利益,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一切从大局出发,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个人的利益,还要重视集体的利益。

4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

供应链管理条件下采购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严格的采购制度是企业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它们的作用是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帮助企业做好成本管理,还可以和客户建立愉快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能够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防止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采购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防止过度采购和采购不足现象的出现。还可以进行评估和测算,这样企业能够找到一些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5准时制采购介绍

准时制采购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采购模式,它的主要内容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以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提供合适的物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库存和浪费。准时制采购,是供应链理论的产物,它对供应链管理的落实有现实意义。

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主要是订单培养。订单培养体现了企业和用户的双向互动,企业和用户一定单位中心产生联系,订单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准时制采购的实践模式优点在于它能减少货物流通的次数,降低货物运转的费用,进而控制采购成本。实施准时制采购能使企业的库存降低百分之五十左右,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供货的准时率,加快了生产周转速度,提高了货物的工作效率。

供应链下的成本管理始终是物流管理中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和难题,在科学技术和成本相关理论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完成,现在物流技术的成熟也为成本控制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马士华.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战略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采购管理的含义篇2

我国正式的法律中首次出现公司合并,是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在该部法律中,专设“公司合并、分立”一章,并详细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二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82、184条。)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公司法》上公司合并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法变更为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并且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在国外,和公司合并相对应的词有两个,即“Consolidation ofcorporations”和“merger of corporations”。前者按照Black‘sLawDictionary的解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解散,同时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并接管解散公司的资产和承担的责任”(注:

参见Black’sLawDictionary,Fifthedition,westpub.Co.(1979),p280.);后者是指“一个公司被另外一个公司吸收,后者保留自身的名称、实体资格,取得前者的资产、责任、特许权和权力,同时被吸收公司丧失独立的商业资格。”(注:参见Black‘sLawDictionary,

Fifthedition,westpub.Co.(1979),p891.)不难看出,“ Consolidationofcorporations”相当于我国《公司法》上的“新设合并”,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重新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新设公司承担解散各方的债务,并接管各方的财产; “ merger

ofcorporations”相当于我国《公司法》上的“吸收合并”,即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导致其他公司丧失法人资格,吸收方承担被吸收方债务,并取得被吸收方的资产和各种权力。因此,我国《公司法》上的公司合并用英文确切地表示应当是“Consolidation and merger ofcorporations”。“Consolidation”用公式表示就是“a+B=C”:“merger”用公式表示就是“a+B=a”。在我国,前者常译为“并合”,“新设合并”(注:郑立、英主编:《企业法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258页。);后者常译为“兼并”,亦称“归并”(注:史际春主编:《公司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单就“Consolidationofcorporations”和“mergerofcorporations”来说,分别译成“公司并合”或“公司联合”和“公司兼并”或“公司归并”较为妥当。

我国报刊文章中经常将“Consolidation”译成“合并”,不太妥当,因真正意义上的“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而“Consolidation”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仅将“Consolidation”译成“合并”,容易产生歧义。

事实上,外国公司法上经常交替使用“Consolidation”和“merger”,而并没有像我国的《公司法》那样给它们一个确切的定义。如《美国示范公司法》直接规定了公司合并的条件,合并计划的内容(注:参见《美国示范公司法》,第1101条。);《德国股份公司法》直接规定了合并的性质(注: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第339条。),不过在《德国关于有限责任公司从公司资金中增加资本和合并的法律》中补充规定了公司合并的两种方式,即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注:参见《德国关于有限责任公司从公司资金中增加资本和合并的法律》,第19条。);日本在《日本有限公司法》中直接规定了“有限公司可与其它有限公司合并”(注:《日本有限公司法》,第59条。),在《日本公司法》第二章“无限公司”第五节“解散”中规定了无限公司合并的决议、异议、登记、合并效力的发生、合并的效果、合并无效之诉等条件和程序问题(注:参见《日本公司法(商法第二编)》,第98~111条。),在该法第四章“股份有限公司”第八节“解散”中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的条件和程序(注:参见《日本公司法(商法第二编)》,第408~416条。),但都未对合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英国在《英国1989公司法》第六编“合并及其有关事项”也未对合并含义作出规定(注:参见《英国1989年公司法》,第146~153条。);法国在《法国商事公司法》中也只是描述了合并的一般情况,即“一个或若个公司可以通过合并,将公司财产转移到现存的公司或他们组建的新的公司中”(注:《法国商事公司法》,第371条第1款。)。

与外国公司法相比,我国对公司合并在《公司法》中直接按其形式明确规定含义是有独创性的,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为法律概念是法律体系的基石,法律概念的严谨有助于推动整个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公司合并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合并与兼并

兼并在当前也是一个非常流行的用语。它经常在经济学中出现,而且常常用来指一个企业或公司吞并或控制其他企业或公司的行为。在我国的规范性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兼并”是在1989年2月19日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中,即“本办法所称企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不通过购买方式实行的企业之间的合并,不属本办法规范”。该“办法”又规定了“企业兼并”的四种形式,即承债式、购买式、吸收股份式和控股式。

1991年国务院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国有资产占有单位进行资产评估的法定情形之一是“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该“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以承担债务、购买、股份化和控股等形式有偿接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被兼并方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此处兼并含义与《关于企业兼并暂行办法》是一致的。

1996年8月20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兼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等有偿方式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虽然保留法人资格但变更投资主体的一种行为”。“在被兼并企业资产与债务基本等价的情况下,兼并方企业承担被兼并企业债务的,经批准,兼并方企业可以采取划转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的资产。”此外的“兼并”与前述两个“办法”规定的兼并含义略有不同的是,在被兼并企业资产与债务基本等价的情况下,兼并方企业承担被兼并企业债务的,可以直接采取划拨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的资产,而不需要双方讨价还价去购买。这实际上是为了便于实践中的操作,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所作的规定,本质上与《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中的“承担债务式”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具体方式略有不同罢了。

以上规范性文件中兼并的含义与《公司法》中吸收合并及兼并的含义不同。从法律后果上看,它包括两种:一种是被兼并企业丧失法律人格;另一种是被兼并企业并不丧失法律人格,只不过法人实体被改变。前一种实际上就是吸收合并。如果我们把前一种兼并即丧失法律人格的兼并称为狭义上的兼并的话,那么以上规范性文件中的“兼并”可以称为广义上的兼并。狭义的兼并也就是《公司法》上的吸收合并,狭义的兼并包含于广义的兼并之中。

外国公司法中虽然没有直接规定“兼并”一词,但由于英美法系国家法官本身可以通过案例造法,判例中确立的概念的含义与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中直接规定的概念的含义的法律意义并无不同。因此,我们也可以从某判例中看出其概念的含义。 在美国莫里斯诉人寿保险公司(morrisV.investmentLifeins.Co.)一案中,地方法官在涉及被兼并公司投保人对存续公司主张保险利益时对“兼并”下了定义:“兼并是一个公司的人可为另一公司所吸收,存续公司(SurvingCompany)承受被兼并公司(absorbedCompany)的财产、责任、特权与权力,被兼并公司不再作为独立的法律实体而存在。”(注:转引自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此处“兼并”也就是“吸收合并”。

分析上述两个“办法”出台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为了适应企业产权交易、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从实用的角度出台的,并无完整和严谨的立法含义。而《公司法》中关于公司合并的含义的规定更具有立法意义。因此,既然《公司法》已经对公司合并的含义分类作了规定,为了追求法律概念和体系的严谨,在我国的立法文件中兼并应当采用狭义的兼并即吸收合并的含义,而不应该将其滥用。

(二)合并与收购

在我国当前的资产经营和重组中,经常出现“并购”这个时髦用语,尤其是在证券投资中,更是“并购”成风。“并购”是“兼并”和“收购”这两个词的合称,来自英文“mergerand acquisition”即“m&a”。“merger”就是我国《公司法》上的“吸收合并”,即狭义的兼并。按照Black‘sLawDictionary的解释,“acquisition”是指“成为某项财产所有人或者获取任何财产所有权的行为”,“尤指通过任何途径取得物质性财产所有权。”它又分为“originalacquisition”和“Derivativeacquisition”(注:参见Black’s Law Dictionary,Fifthedition,westpub.Co.(1979),p23.),也就是民法上的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从该辞典的解释中可以看出,“acquisition”直译就是“获得、取得”(注:参见《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14 页。),只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条件下,“acquisition”经常用来指一家企业通过某种途径,获得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资产或部分资产,从而获取另一家企业的控制权的交权交易行为。在证券市场上,“acquisition”经常用来指某一公司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股票而获取目标公司的经营控制权。因此,它经常被译成“买收”、“收购”(注:参见孙黎主编:《公司收购战略-产权交易最高形式的操作》,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我国立法文件中正式出现收购是在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中。该“条例”专设第四章规定“上市公司的收购”。但“条例”并未直接规定“收购”的明确含义,只是直接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持有一个上市公司5%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的部分,由公司在征得证监会同意后,按照原买入价格和市场价格中较低的一种价格收购。”(注:《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第46~52条。)倒是深圳市政府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市上市公司监管暂行办法》第47条,对收购和合并联合下了定义,“收购与合并是指法人或自然人及其人通过收购,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或公众公司)的股份,而获得对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控制权是指拥有一家上市公司25%以上的股份或投票权。”该“办法”第49条规定,“凡购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或投票权累计达到25%以上的行为属于收购与合并”,该“办法”第50条又规定,“收购包括部分收购和全面收购两种”。该“办法”把“收购与合并”合在一起使用,混淆了“收购”与“合并”。但从以上规定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收购”在证券市场上就是指在股票市场上通过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而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它并不一定导致目标公司的法律人格丧失。“在一个兼并中,数个公司合并共享他们的资源完成共同的目标。合并方的股东经常保留成为被合并实体的共同股东。”“收购更像一个长臂方案,其中一个公司购买另一个公司的资产或股份,同时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不再是其股东。在一个兼并中,纳入兼并公司的一个新的实体形成;而在一个收购中,被购买的公司变成收购方的附属。”(注:p·S·Sudarsanm,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princeHal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1.)因此,从取得控制权的角度看,兼并和收购,即并购(m&a)总起来表示在证券市场取得控制权的行为,兼并导致被控制方丧失法律人格,而收购一般不会导致被控制方丧失法律人格。尽管正如p?S?Sudarsanam所说“兼并和收购经常交替使用”(注:p·S·Sudarsanm,mergers and acquisitions,princeHal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2.),但那只是在经济学上。从追求法律概念严谨这一目标上讲,应该按照兼并和收购不同的内涵合理地使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并购的含义和合并的含义是交叉的。并购中的兼并也就是吸收合并,包含在合并中。但并购的含义也包括不了合并中的新设合并。同时合并的含义也不能包括并购中的收购,用图表示就是:

采购管理的含义篇3

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是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核心任务,义乌市先行先试,试点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作为一种为专业市场量身定制的新型贸易方式,其相应的配套政策与监管措施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现有贸易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给外贸实务操作带来了新的特点。“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下的外贸操作特点可以从工商、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和税收等五大方面进行剖析。

 

一、“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建立

义乌小商品市场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定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国际采购和小商品出口这两大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国际贸易方式,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以推动贸易便利化,增强市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

 

(一)小商品出口的特点

义乌小商品出口具有数量少、品种多、批次多等特征,其出口种类覆盖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出口集装箱多为拼柜,每一个集装箱就相当于一个“小型超市”,里面通常装有十几种以上的产品,多的时候有上百种。但我国现行的一般贸易监管体制,主要是针对大宗商品、成套设备,而没有针对小商品特征的管理制度,许多小商品既无标准,也未列入商检目录,海关查验、检验检疫、质量监管等也缺乏依据,按一般贸易方式进行申报,通关效率很低,极易导致单货不符、逃避通关单等违规行为。在“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建立之前,义乌小商品出口暂时以“旅游购物商品”方式进行申报。“旅游购物商品”是指外国旅游者或外商采购货值在5万美元以下(含5万美元),以货物运输方式出口的小批量订购的货物。针对小商品出口的特点,实施出口申报以“章”为单位的简化归类办法,明确贸易性质,简化申报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二)从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特点

根据《2012义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的统计资料,2012年义乌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65.4万个标箱,入境境外客商突破41.7万人次,有3059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从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特点是定向采购与即兴采购相结合,公司户与个体户并存。定向采购是定产品、定品牌、定供应商的采购,它的流程是首先制定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方向和采购价格等,然后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然而,对于来专业市场采购的境外客商来说,他们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种类丰富的商品,如在市场里看到满意的商品,当即采购,现金付款,事前并不确定产品的种类、价格及供应商。境外客商来专业市场采购,他们面对的不是产品生产企业,而是流通领域的市场经营户,而这些市场经营户以及境外采购商本身,都属于个体经营户,进出口双方多数不具备外贸经营主体的资格,无法按现行的一般贸易方式进行出口和结汇,必须由外贸公司出口,导致采购主体与贸易主体脱节,既增加了中间环节,增加了通关成本,又增加了市场管理的难度。

 

(三)“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试行

“旅游购物”模式自2007年实施以来,暂时缓解了小商品通关效率的矛盾,但也暴露出货值限额过低、缺少配套政策等一些局限性,“管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成为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核心任务。“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定义待国家八部委会签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意见文本》后才能明确,其简要含义是指在经批准的市场集聚区采购商品,由具有市场采购贸易经营权的企业或个人在主管地海关报关出口的贸易方式。该贸易方式将实行特殊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工商、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有利于实现“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

 

2012年9月,义乌出台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行方案》。工商部门将市场内专门从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外贸公司与从事一般贸易方式的外贸公司区别开来,进行分类登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凭工商营业执照,向义乌市商务局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即可享受新型贸易方式下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至2012年底,义乌共登记“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外贸公司116家,全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3.47亿美元,增长136.7%,出口额90.05亿美元,增长150.3%,其中传统贸易出口40.9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7%,市场采购出口额49.1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是“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主要出口市场。

 

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内涵

(一)适用于复杂的外贸主体

一直以来,只有专业外贸公司才能从事进出口业务,这使得专业市场经营户与境外采购商只能通过外贸公司出口,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的风险和成本。“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下,义乌工商部门大胆创新,注册登记“市场采购”外贸公司,颁发专门用于从事市场采购贸易的营业执照,使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和境外自然人获得外贸经营权,解决了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的各个环节乃至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身份”难题。新型外贸企业登记为“义乌市××商品采购有限公司”,企业类型为有限公司,冠名义乌,标明企业的区域范围,行业描述为“商品采购”,而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定为“专业市场、专业街的商品采购”。申请者只要满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条件,均可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可以享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相应的监管和优惠服务措施。随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业务扩展到在义乌注册登记的所有外贸主体,吸引了外贸公司向义乌聚集,长期以来义乌小商品出口由外地外贸公司的局面彻底扭转,有助于加强义乌小商品出口的源头管理,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了“通得快”的目标。

 

(二)适用于小商品出口的特点

小商品出口多为小批量、多品种,每个集装箱的商品多达上百种,如果每种商品都申报和报检,将带来巨大的人工、时间成本,也不利于贸易便利化。“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配套政策实现了小商品出口“管得住、通得快”,检验检疫部门利用自主研发的“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抽批系统”,按出口商品的货值大小、风险程度、信用等级等分类管理,采取自检、验证、核查等三种模式监管。对于小商品的出口申报,海关也将采取简化归类,发货人或人在一次出口申报的旅游购物商品品种在10种以上、且单项商品价值在100美元以下的,将进出口税则中章节相同的商品归入同一税则号,税则号列按其中货物总值最大的商品确定,其申报价格应为归入同一税则号列商品价格的总和。小商品的税则号也因此从8000多个简化到98个。

采购管理的含义篇4

我国正式的法律中首次出现公司合并,是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在该部法律中,专设“公司合并、分立”一章,并详细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二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82、184条。)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公司法》上公司合并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法变更为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并且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在国外,和公司合并相对应的词有两个, 即“Consolidation ofcorporations”和“merger of corporations ”。前者按照Black‘sLaw Dictionary的解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解散,同时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并接管解散公司的资产和承担的责任”(注:

参见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west pub.Co.(1979),p280.);后者是指“一个公司被另外一个公司吸收,后者保留自身的名称、实体资格,取得前者的资产、责任、特许权和权力,同时被吸收公司丧失独立的商业资格。”(注:参见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edition,west pub.Co.(1979),p891.)不难看出,“ Consolidationof corporations”相当于我国《公司法》上的“新设合并”,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重新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新设公司承担解散各方的债务,并接管各方的财产; “  merger

 of corporations”相当于我国《公司法》上的“吸收合并”, 即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导致其他公司丧失法人资格,吸收方承担被吸收方债务,并取得被吸收方的资产和各种权力。因此,我国《公司法》上的公司合并用英文确切地表示应当是“ Consolidation and merger  of corporations”。“Consolidation”用公式表示就是“a+B=C ”:“merger”用公式表示就是“a+B=a”。在我国, 前者常译为“并合”,“新设合并”(注:郑立、王益英主编:《企业法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258页。);后者常译为“兼并”,亦称“归并”(注:史际春主编:《公司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单就“Consolidation of corporations”和“mergerof corporations”来说, 分别译成“公司并合”或“公司联合”和“公司兼并”或“公司归并”较为妥当。

我国报刊文章中经常将“Consolidation”译成“合并”,不太妥当, 因真正意义上的“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而“Consolidation”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仅将“Consolidation”译成“合并”,容易产生歧义。

事实上, 外国公司法上经常交替使用“ Consolidation ”和“merger”,而并没有像我国的《公司法》那样给它们一个确切的定义。如《美国示范公司法》直接规定了公司合并的条件,合并计划的内容(注:参见《美国示范公司法》,第1101条。);《德国股份公司法》直接规定了合并的性质(注: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第339条。), 不过在《德国关于有限责任公司从公司资金中增加资本和合并的法律》中补充规定了公司合并的两种方式,即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注:参见《德国关于有限责任公司从公司资金中增加资本和合并的法律》,第19条。);日本在《日本有限公司法》中直接规定了“有限公司可与其它有限公司合并”(注:《日本有限公司法》,第59条。),在《日本公司法》第二章“无限公司”第五节“解散”中规定了无限公司合并的决议、异议、登记、合并效力的发生、合并的效果、合并无效之诉等条件和程序问题(注:参见《日本公司法(商法第二编)》,第98~111条。), 在该法第四章“股份有限公司”第八节“解散”中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的条件和程序(注:参见《日本公司法(商法第二编)》,第408~416条。),但都未对合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英国在《英国1989公司法》第六编“合并及其有关事项”也未对合并含义作出规定(注:参见《英国1989年公司法》,第146~153条。);法国在《法国商事公司法》中也只是描述了合并的一般情况,即“一个或若个公司可以通过合并,将公司财产转移到现存的公司或他们组建的新的公司中”(注:《法国商事公司法》,第371条第1款。)。

与外国公司法相比,我国对公司合并在《公司法》中直接按其形式明确规定含义是有独创性的,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因为法律概念是法律体系的基石,法律概念的严谨有助于推动整个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公司合并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合并与兼并

兼并在当前也是一个非常流行的用语。它经常在经济学中出现,而且常常用来指一个企业或公司吞并或控制其他企业或公司的行为。在我国的规范性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兼并”是在1989年2月19 日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中,即“本办法所称企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不通过购买方式实行的企业之间的合并,不属本办法规范”。该“办法”又规定了“企业兼并”的四种形式,即承债式、购买式、吸收股份式和控股式。

1991年国务院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 国有资产占有单位进行资产评估的法定情形之一是“企业兼并、出售、联营、股份经营”,该“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以承担债务、购买、股份化和控股等形式有偿接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被兼并方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此处兼并含义与《关于企业兼并暂行办法》是一致的。

1996年8月20 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兼并’, 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等有偿方式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虽然保留法人资格但变更投资主体的一种行为”。“在被兼并企业资产与债务基本等价的情况下,兼并方企业承担被兼并企业债务的,经批准,兼并方企业可以采取划转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的资产。”此外的“兼并”与前述两个“办法”规定的兼并含义略有不同的是,在被兼并企业资产与债务基本等价的情况下,兼并方企业承担被兼并企业债务的,可以直接采取划拨方式取得被兼并企业的资产,而不需要双方讨价还价去购买。这实际上是为了便于实践中的操作,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所作的规定,本质上与《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中的“承担债务式”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具体方式略有不同罢了。

以上规范性文件中兼并的含义与《公司法》中吸收合并及兼并的含义不同。从法律后果上看,它包括两种:一种是被兼并企业丧失法律人格;另一种是被兼并企业并不丧失法律人格,只不过法人实体被改变。前一种实际上就是吸收合并。如果我们把前一种兼并即丧失法律人格的兼并称为狭义上的兼并的话,那么以上规范性文件中的“兼并”可以称为广义上的兼并。狭义的兼并也就是《公司法》上的吸收合并,狭义的兼并包含于广义的兼并之中。

外国公司法中虽然没有直接规定“兼并”一词,但由于英美法系国家法官本身可以通过案例造法,判例中确立的概念的含义与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中直接规定的概念的含义的法律意义并无不同。因此,我们也可以从某判例中看出其概念的含义。 在美国莫里斯诉人寿保险公司(morris V.investment Life ins. Co.)一案中, 地方法官在涉及被兼并公司投保人对存续公司主张保险利益时对“兼并”下了定义:“兼并是一个公司的人可为另一公司所吸收,存续公司(Surving Company )承受被兼并公司(absorbed Company)的财产、责任、特权与权力,被兼并公司不再作为独立的法律实体而存在。”(注:转引自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此处“兼并”也就是“吸收合并”。

分析上述两个“办法”出台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为了适应企业产权交易、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从实用的角度出台的,并无完整和严谨的立法含义。而《公司法》中关于公司合并的含义的规定更具有立法意义。因此,既然《公司法》已经对公司合并的含义分类作了规定,为了追求法律概念和体系的严谨,在我国的立法文件中兼并应当采用狭义的兼并即吸收合并的含义,而不应该将其滥用。

(二)合并与收购

在我国当前的资产经营和重组中,经常出现“并购”这个时髦用语,尤其是在证券投资中,更是“并购”成风。“并购”是“兼并”和“收购”这两个词的合称,来自英文“merger and acquisition ”即“m&a”。“merger”就是我国《公司法》上的“吸收合并”,即狭义的兼并。按照Black‘s Law Dictionary的解释,“acquisition ”是指“成为某项财产所有人或者获取任何财产所有权的行为”,“尤指通过任何途径取得物质性财产所有权。”它又分为“original acquisition”和“Derivative acquisition”(注: 参见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west pub. Co.(1979),p23.), 也就是民法上的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从该辞典的解释中可以看出,“acquisition ”直译就是“获得、取得”(注:参见《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第14 页。),只是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条件下,“acquisition”经常用来指一家企业通过某种途径, 获得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资产或部分资产,从而获取另一家企业的控制权的交权交易行为。在证券市场上,“acquisition ”经常用来指某一公司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股票而获取目标公司的经营控制权。因此,它经常被译成“买收”、“收购”(注:参见孙黎主编:《公司收购战略-产权交易最高形式的操作》,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我国立法文件中正式出现收购是在1993年4月22 日国务院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中。该“条例”专设第四章规定“上市公司的收购”。但“条例”并未直接规定“收购”的明确含义,只是直接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持有一个上市公司5%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 超过的部分,由公司在征得证监会同意后,按照原买入价格和市场价格中较低的一种价格收购。”(注:《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第46~52条。)倒是深圳市政府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市上市公司监管暂行办法》第47条,对收购和合并联合下了定义,“收购与合并是指法人或自然人及其人通过收购,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或公众公司)的股份,而获得对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控制权是指拥有一家上市公司25%以上的股份或投票权。”该“办法”第49条规定,“凡购入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或投票权累计达到25%以上的行为属于收购与合并”,该“办法”第50条又规定,“收购包括部分收购和全面收购两种”。该“办法”把“收购与合并”合在一起使用,混淆了“收购”与“合并”。但从以上规定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收购”在证券市场上就是指在股票市场上通过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而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它并不一定导致目标公司的法律人格丧失。“在一个兼并中,数个公司合并共享他们的资源完成共同的目标。合并方的股东经常保留成为被合并实体的共同股东。”“收购更像一个长臂方案,其中一个公司购买另一个公司的资产或股份,同时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不再是其股东。在一个兼并中,纳入兼并公司的一个新的实体形成;而在一个收购中,被购买的公司变成收购方的附属。”(注:p·S·Sudarsanm,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prince Hal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1.)因此,从取得控制权的角度看,兼并和收购,即并购(m&a)总起来表示在证券市场取得控制权的行为,兼并导致被控制方丧失法律人格,而收购一般不会导致被控制方丧失法律人格。尽管正如p?S?Sudarsanam所说“兼并和收购经常交替使用”(注:p·S·Sudarsanm,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prince Hal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2.),但那只是在经济学上。从追求法律概念严谨这一目标上讲,应该按照兼并和收购不同的内涵合理地使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并购的含义和合并的含义是交叉的。并购中的兼并也就是吸收合并,包含在合并中。但并购的含义也包括不了合并中的新设合并。同时合并的含义也不能包括并购中的收购,用图表示就是:

采购管理的含义篇5

关键词:“营改增”商业银行集中采购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39-02

“营改增”自2012年1月1日开始,从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启动试点{1},至2016年5月1日,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全国范围和全部行业{2}。自此,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全部原营业税纳税人,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税制结构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流转税税种。增值税和营业税相比,除了税率和计税依据不同以外,最大的差异是计税方式的不同。营业税的计税方式就是营业额乘以税率;而增值税是要分别核算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应纳税额等于两者的差额。在商业银行中,集中采购的商品所涉及到的进项税额占了整个银行进项税额的绝大部分。因此,“营改增”的全面推行,无疑将对商业银行集中采购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下面,本文将从采购成本、采购人员和采购操作三个方面,全面分析“营改增”给商业银行集中采购工作带来的变化与挑战,并积极探索应对措施。

一、“营改增”大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实际采购成本

“营改增”以前,商业银行的实际采购成本就是含税采购价格。“营改增”以后,商业银行的纳税人身份发生了变化,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由于采购价格中的增值税额可以作为进项抵扣,实际采购成本变为了“含税采购价格-可抵扣进项税额”后的差额。其中,可抵扣进项税额=含税采购价格/(1+适用增值税率)*适用增值税率。如果含税采购价格不发生变化,实际采购成本可视增值税率降低2.91%~14.53%不等。

下面分析含税采购价格。含税采购价格受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和供应商的成本影响。“营改增”不影响议价能力,但会通过供应商的税负变化影响成本。根据国家财政部目前公布的税改成果,企业的整体税负是下降的,但单个企业在单个项目上的税负影响是不确定的,可能增加、降低或基本持平,主要受行业类别、成本结构、上游企业税改情况、纳税人身份等因素影响{3}。从近一年的实际采购执行情况来看,租赁类的采购项目含税采购价格有小幅上涨(原因:一是供应商因税率上涨、可抵扣占比低,造成税负上涨;二是租赁类项目供应市场垄断,商业银行议价能力较弱,供应商增加的税负转移至商业银行),其他采购项目含税采购价格基本持平或小幅下降。

综合来看,“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的整体含税价格影响不大,但由于增加了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实际采购成本大幅降低了。

二、“营改增”提高了采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

“营改增”以后,采购成本中的税负变化情况复杂。商业银行采购从业人员应主动熟悉税负影响机制,了解供应商的成本构成情况,以便在采购谈判中争取更有利的采购价格。另外,采购从业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财务税法基础,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实际采购成本,选择实际成本更优的供应商,合理避税,实现商业银行利益最大化。

三、“营改增”对采购操作方面的影响与思考

“营改增”以后,商业银行可以享受抵扣进项税额的纳税政策。而作为进项税额的大头,集中采购工作的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到银行在进项抵扣政策红利上的获利程度。一方面,采购人员要了解每个采购项目每个候选供应商的具体情况,分析计算可抵扣进项税额和实际采购成本,确定实际成本最优的供应商;另一方面,采购人员要从谈判、合同、发票管理等环节切实落实进项抵扣,最大程度地利用和落实“营改增”带来的抵税红利。笔者研究总结了采购操作细节方面的注意事项,具体如下:

(一)识别供应商的纳税人身份

“营改增”以后,由于纳税人身份不同,有的供应商可以抵扣进项税额,有的不可以,因此,采购过程中需要识别纳税人身份。

对于境内的候选商:小规模纳税人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除非找税务机关代开),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一般纳税人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进项税额。

对于境外的候选商:不区分小规模和一般纳税人,凭“自税务机关或者扣缴义务人取得的解缴税款的完税凭证”抵扣进项税额。

(二)判定采购项目是否可抵扣进项税额

根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目的的采购项目,以及所有属于“旅客运输服务、贷款服务、餐饮服务、居民日常服务和娱乐服务”的采购项目,均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其他不属于第二十七条规定范围内的采购项目,均可以抵扣进项税额。采购过程中,需根据采购内容判断是否符合可抵扣进项税额的政策要求,以提前制定采购策略。

(三)以实际采购成本作为价格比较依据

“营改增”以后,商业银行的实际采购成本从“含税采购价格”变为“含税采购价格――可抵扣的进项税额”。由于供应商的纳税人身份和适用增值税率不尽相同,即使含税采购价格相同,可抵扣进项税额也可能不一样。因此,采购评审时,采购人员应考虑税额抵扣的因素,将供应商的含税采购价格调整为实际采购成本,作为价格比较依据,以实现评审的公平合理,保障银行实际利益最大化。

(四)完善发票管理,落实进项税额抵扣

增值税发票分为普通发票和专用发票两种。普通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专用发票才可以。因此,采购过程中要尽可能索取专用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非常严格,只有符合要求的发票才能获得进项税额抵扣。“营改增”以后,商业银行应该相应完善对发票的管理和要求。一方面,要在合同中约定适用增值税率及发票类型,明确相关责任;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合同要求,向供应商索要发票,及时认证抵扣。

注释: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

{3}田志伟,胡怡建.“营改增”对各行业税负影响的动态分析.[J].财经论丛,2013(4):29-34.

采购管理的含义篇6

关键词:广电网络运营商供应链采购成本

一、分析采购资源要素和作业

广电网络运行商供应链采购资源要素和作业,通常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设备的采购,该过程包括三种成本类别,分别为:资金成本,该成本是采购成本、物流成本、仓储成本、安装成本、调试成本、运行成本、测试成本、维护成本、维修成本的总和;作业成本,包括在进行采购总成本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办公室费用、人员工资等其他费用;运营成本,指的是由于产品的质量存在问题,而出现了成本的损失,另外还包括产品的质量费用。

其次是在采购物料的过程中,采购与企业运营的关系内容,包括:采购之前,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评价;采购过程中,做好物流方面的工作;采购完成后,对采购物料进行科学管理,包括储存和下发;工程建设和维护运营的过程中,需要对采购物料所产生的建设价值进行分析。以上的分析,指出了在整个生命周期分析和评价物料的采购过程,这些过程都存在明确的成本管理对象,一方面我们需要对所消耗的物料资源进行详细统计,另一方面是定量分析作业成本的类型、动因。

以上的活动我们可以归类为单位、批量、维持、供应商水平作业,这四个类型的分析,分别找出成本的动因,对应以上的水平作业可分别表现为物料数量、部门协调沟通次数、部门维护维修过程消耗的工时、供应商管理消耗的工时。

二、广电网络运营商采购tCo模型的建立

采购tCo的作业成本通常以下面三个步骤显示:首先是对各种耗费资源的确认和计算;其次是对作业中成本要素的成本额进行计算和对作业消耗的资源种类进行汇总,并根据成本池和汇集要素,计算出成本池的总额;最后是分析成本对象消耗的成本动因量,归结出所有的采购对象。

假设某种设备的采购,将物料价格、物流费用、安装费用、调试费用、管理费用等直接计入资源成本;将库存支出、运营支出、损失费用、维护费用等分配计入资源成本;将人工费用分配计入作业成本。以上采购工作的收集和甄别,一方面除了通过对物料供应市场的分析和对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满足采购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做好物料退货、索赔、验收、入库、出库、盘点、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最后确定设备采购的总成本包括:采购商务、工程建设、设备运营三方面费用的总和。

三、广电网络运营商采购tCo案例计算分析

广电网络运营商采购的设备类型,除了包括日常和杠杆的类型,还包括瓶颈和关键的类型。该模型的说明,需要对比采购tCo、tCo数据、采用tCo的计算成本。就此,我们所选择了eDFa光放大器,该光放大器的费用发生以下三个阶段:

采购商务阶段:光放大器费用数据项包括设备数量、设备单价、物流费用,这三种数据项的含义分别为每个机房所用的数量、每个设备的价格、按照总价的百分比。

工程建设阶段:光放大器费用数据项包括延期时间、月收入、延期对机房系统的影响、安装调试费用,这四种数据项的含义分别为设备延期时间、设备所带用户的收入、设备延期对系统影响、安装调试费用。

维护运营阶段:光放大器费用数据项包括设备寿命、维护费用、技术支持及备件、年故障时间、故障影响、保修期、电费,这七种数据项含义分别为实际使用时间、维修费用对时间的分摊、需要的备件及技术准备比例、一年内故障时间、影响的用户情况、厂家免费保修期、光放所分摊的电费。

以上三个阶段所产生的成本比例,分别为46%、1%、54%,也就是说,采购阶段和维护阶段是光放大器成本的集中阶段,这两个阶段对要求光放大器不仅要重视价格,还需要对光放大器的价格、延期费用、维修费用、电费、技术费用等敏感度进行分析,经分析,其中价格、延期费用、技术费用的敏感度最高,因此在采购的时候,必须重点考虑这三个方面的指标。

利用光放大器进行tCo采购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供应链上面,不同类型产品所对象的成本是各不相同的。很多建立在价格基础上的采购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形势的采购成本管理需求。tJ广电运营商从2009年-2010年,中心机房的成本数据就显示了整体成本控制的优越性,其中相比于2008年,整体成本总共下降了4%左右,证明了采购总成本管理方法的实用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企业制造型企业不同的是,制造型企业采购原材料加工成产品,能够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而广电运营商采购物料仅仅为了进行传输网络的构建,因此,广电网络运营商需要对供应链的采购总成本进行管理。就此,广电网络运营商需要在分析采购资源要素和作业的基础上,建立采购tCo模型,并对采购tCo案例进行计算分析。

参考文献:

[1]鲍新中.供应链成本:改善供应链管理的新视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21-238

采购管理的含义篇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采购价值链

一、供应链管理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间重要程序的整合与管理,包含了从上游供应商至下游客户间实体原料、服务和信息的管理,以增加客户的价值为目的,整个程序包括:原物料的获得与采购、生产排程、订单处理、存货管理、配送、仓储及顾客服务等。

供应链管理可以分成三个维度:功能内的协调,是指企业内部对作业及程序的成本控制,以达到较佳的生产效率;功能间的协调指企业内各个部门间亦需要有良好的整合,以降低可能的目标冲突,诸如后勤与财务部门或后勤与生产部门等的协调;组织间的协调指从整体供应链来看,组织与其它组织间通过某种机制来达到成本更低、效率更好的生产,如根据销售状况实施的自动补货系统或及时生产等。在全球环境不断变化及客户需求多变的情况下,讲求“快速”是企业创造优势来源之一,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下,“时间”是另一个改变市场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能立即反应市场而快速做出改变的企业才能真正享有成功的成果,因此,“时基”(time-based)竞争是企业必然会面对的,Just-in-time是整合的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改善质量、提高生产力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Jit提供了一种成本有效的生产并且在正确的质量、正确的时间及地点配送正确的需求量给客户,多运用在及时地提供原物料、生产制造及配送的过程上,Jit是供应链管理中讲求时基竞争下极为重要的一种策略,例如厂商与供应商采用Jit的配送,有效地控制厂商的存货量并降低不必要的货品积压,更进一步地甚至可以达到零库存的有效管理等。

二、采购在供应链中的重要作用

采购、生产以及配送是传统供应链当中三个主要的阶段,不论是制造商对其生产原料与零件的采购或下游厂商对商品的购买,原物料采购对每个在供应链内的厂商而言,是不可避免的一项作业,因此,企业的“采购”是企业一种功能性的活动,诸如购买原料、半成品(如零件)和成品(如机器设备),与日常的物料管理及信息管理有关,企业对供应商的采购关系着自身的成本及产品质量,有高质量的原物料才能生产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进而创造更高的顾客价值。对大部分的厂商而言,自行生产所有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原料或组件是很困难的,甚至是某项生产技术,为了降低自行开发的风险,厂商倾向专注在核心能力上,并从其它外部供应商获得所需的其它资源。因此,采购最基本的目的是在保证组织能有称职的供应商在合理的成本下,持续不断地提供所需的原料,它扮演着支持生产及作业程序的角色,所以,组织的采购策略必须和生产策略一致,以使得组织在公司层级的策略能有效运行;对内,采购应当和企业的生产及公司层级策略相互沟通,对外,则与供应商互动。

三、采购价值链(SourcingValueChain)

采购价值链可以充分说明策略性的购买在供应链组织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是组织成本控制及获利的主要原因,如图1。

1.制定年度计划:主要指组织制定整体目标及未来在采购上的相关细节。

2.定义需求:定义需求是依据组织内部在未来的生产程序或其它相关企业活动所需的原料或组件等,定义出所需要的原物料清单。

3.拟定采购策略:此阶段对组织来说是一个做或买(make/buy)的决策选择,组织依本身的能力来衡量是否由自己来开发生产所需的原料或向外寻找供货商。

4.评估并选择供货商:在决定向外采购原物料时,组织必需在多个符合要求的供货商间选择欲合作的对象,包含了对供货商过去经验及能力等的评估。

5.取得原料:组织在此阶段的重点是如何降低交易时的成本,可通过电子商务或网络来达到这一目标。

6.管理与供货商的关系:对供应链内的厂商而言,与供货商的关系是一种资产,并不仅是交易而已,除了采购原物料外,厂商与供货商间更可有技术及知识上的相互支持,长期来看,是一种竞争优势。

从采购的价值链中可看出厂商与供货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为了有效地在市场上竞争,必需拥有称职的供应商,而供应商亦必须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提供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原物料,因为厂商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最终决定在其供应商的能力上,采购策略的功用之一即是为企业与有能力的供应商间建立联系,包含了寻找新的供应商及改善原有供应商的能力。

作者单位:黄海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王依群,中国石油东北化工销售抚顺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黄海鸿,刘志峰等.产品环境价值链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3):210-214.

[2]李严锋,刘贲.基于价值链原理的复合型业态供应链价值模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2):96-99.

analysisofthepurchasevaluechaininsupplychainmanagement

HuangHaifengwangYiqun

LiaoningpetrochemicalUniversityofnortheastChinapetroleumChemicalsalesFushunBranch

采购管理的含义篇8

关键词:原燃料结算合同管理降低采购成本

1采购结算

1.1大宗原燃料采购结算的特点钢铁企业生产,消耗的物料品种繁多,结算方式多样。对于大宗原燃料的结算一般采取优质优价的方法。优质优价包括“按质论价”结算和“按质论量”结算。按质论价结算,就是在原燃料采购过程中,以供需双方签订的工矿产品合同的价格为基础,依据与合同相关的计价条款和原燃料的实际检验结果确定原燃料的最终结算价格;按质论量结算,是不依据物资的检斤量做为最终结算量,而依据检斤量与理化检验结果确定的干基量确定最终结算价格的结算方法。大宗原燃料采购结算的特点是紧扣合同,根据合同条款规定,确定不同的结算方式。

1.2采购结算与合同条款钢铁企业原燃料产品的合同条款一般有标的、数量、质量标准、价款及交货时间,验收标准、质量加减价约定、运输方式、结算方式及违约责任等内容。其中合同价格、质量加减价条款和验收标准是结算的的重要依据。

1.2.1合同价格:即合同的的基价,其他有效成份的加减价都在此基础上进行。通常合同的基价有三种:含税包干到厂价、车板含税价和车板不含税价。

1.2.2验收标准:①计量、化验均以买受方为准,按日结算(按批次结算)。②计量、化验均以出卖人为准,按日结算(按批次结算)。③计量以买受方为准,化验结果按出卖人方结算。④计量以出卖人方为准,化验结果按买受方结算。

1.2.3质量加减价条款约定的内容钢铁企业大宗原燃料合同根据物料有效成份的不同,加减价方式不同。通常在结算当中按合同加减价方式的不同,我们把结算类型分为有效成分累加类型、简单计算类型、折吨计算类型、等级判定类型、中间换算类型等。这一部分条款是优质优价结算的核心内容。

1.2.4运输方式:汽车运输或火运。

1.2.5结算方式:①一票结算,开据17%增值税票。②两票结算。即含税包干到厂价减运费,其余开据17%增值税票。

1.2.6争议解决方式:当合同双方发生争议时,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在需(供)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1.2.7其他约定事项:①合同履行有效期。②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1.3原燃料采购结算员的工作程序①审定合同:结算员收到业务科签定的采购合同,必须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认真推敲。②收集资料:收集交库单、化验单、磅单等原始票据,了解掌握企业调价及合同条款变更、异议处理情况。③结算:结算员按照合同结算条款类型,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据各种数据指标和对应关系,计算采购价格出据结算单。

2合同管理

2.1合同管理的概念企业合同管理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是市场经济的外在表现,通过合同管理,现代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平等的制约和权利,从而为当事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运作需要合同。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我们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我方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

2.2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合同文字不严谨。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的合同,需要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作载体。可以说,合同讲究咬文嚼字。

2.2.2合同条款挂一漏万。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

2.3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3.1认识根源对合同与合同管理的关系缺乏认识,合同产生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往往受到高度重视,一旦合同签订了,合同就束之高阁了,因此,合同管理的问题大多数产生在中期和后期履行阶段。但这并不是说前期阶段就没有问题,前期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多数是由于急于签成合同而过于草率。

2.3.2法律意识: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不强,最明显的表现是不认识合同与合同法律的关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签就怎么签,缺乏依法订立和履行的意识,以致造成不少失误和损失。我们说,合同法律是合同订立和履行全过程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合同要依法订立。

2.4加强合同管理,把好合同结算关合同管理是企业法律顾问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现代企业若能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将为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根据合同的订立、履行、结束的时间顺序来分,合同管理分为:合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应对三个阶段,并且是以合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应对处理为辅的合同管理方式。合同管理的事中控制是既要保证自己严格按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也促使对方严格按合同履行义务。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就是做好合同履行记录,跟踪合同履行过程,把好合同的结算关。

2.4.1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4.2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通过培训不断加强签约人的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坚持持证上岗和年检考核制度,增强合同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合同法律意识。合同管理员应该是既懂业务又懂法律的人员担当,可以起到事前防范的效果。

2.4.3履行监督和结算管理。采购结算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内容,采购部门结算人员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把好合同的结算关至关重要,这既是对合同签订的审查,也是对合同履行的监督。

3充分发挥结算作用,完善合同结算条款

做为原燃料供应的源头部门,为充分发挥结算的作用,我们几次号召全体业务员对合同进行自查、自纠,对合同条款进行全面整理、调整结算方式,规定更为合理的奖扣区间。发挥集团整合优势在保证供需双方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同管理,堵塞业务漏洞,有效地降低了采购成本。

3.1防止以次充好,改变月加权平均结算为单批结算方式结算中我们发现,月加权平均结算与单批结算两种计算方法对于奖励封顶而处罚却不封顶,并且处罚比奖励力度大的采购合同,其结果尤为不同。供应商如果按月加权平均结算,在一个结算周期所送的煤平均不超标就可能有奖励,常常逃脱其中个别超标批次的处罚,有可能以次充好,不能保证进厂原燃料质量的均衡性。为此,我们协助业务科对此类合同结算条款进行了修订,喷煤灰、硫指标月加权平均结算变为单批次结算,一个化验批次一个结算价格,显示质与量的对应结算,为供需双方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3.2针对精粉水份严重,合同条款规定加倍扣水曾有一阶段,进厂精粉出现了水份严重超标,致使储料厂无法码垛,入炉料配比不准,对入烧稳定性产生影响。为了加强进厂原料的质量,提高入烧炉料的稳定性,综合各方意见,从合同上加以约束,即:“水份≤12%时,按化验水份干基结算;12%<水份≤14%时,按公式[12+(化验水份-12)×1.5]扣除水份进行干基结算;14%<水份≤16%时,按公式[15+(化验水份-14)×2]扣除水份进行干基结算;水份>16%时,拒绝进厂。”水分大于12%加倍扣罚,水分超标现象及时得到遏制。

3.3保证炉况顺行,结算条款规定球团返矿不付款球团返矿由于抗压强度不够造成的球团粉量增大,对高炉的冶炼产生一定的影响。优化粒度组成的的关键是筛除小于5mm的粉末,一般<5mm的应不超过3%-5%。

为此,我们建议合同结算条款改为“含粉<5mm不超过5.00%,含粉超标部分不予结算。”这一结算方式的改变,使进厂球团矿的含粉率大大减少。

3.4规定合理磅差,严谨供货合同各大矿务局炼焦煤的结算以对方发货时的检斤为准,我公司的检斤化验只作为下转厂矿成本的依据,双方检斤化验结果存在较大误差,虽然在煤的采购中矿务局煤炭结算以对方为准是全国惯例,但我公司承担着较大的途耗及化验结果不符带来的经济损失。如何约束矿务局的质量检验结果?我们从实现的时间上,要求对方在发出物资时立即报出水份。经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我们对双方水分差超过4%的月份做了统计,及时与供方沟通协商决定,我们在合同中增加“水分差超过4%的部分,双方各承担一半损失。合同生效后,制约了对方化验水分过高现象。

3.5发挥集团整合优势,及时调整计量检斤结算办法2008年上半年,钢铁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原料价格一直上扬,焦炭和有些炼焦煤种一度出现紧张的局面。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个别品种的合同条款向供货商作了倾斜和让步,例如焦炭和1/3焦煤合同验收标准规定“以出卖人出厂检斤过磅、化验结果为准”。

2008年6月30日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我们认真分析市场变化,把握市场价格走向,掌握各钢铁企业的采购信息,充分利用集团优势、从8月26日始,焦炭、部分1/3焦煤的检斤、化验结算方式改成以买受方为准,降低因供方检斤、化验为准可能在途耗、化验误差方面带来的“潜在”经济损失。

采购管理的含义篇9

合同管理是促使合同双方当事人为达成项目采购目的,履行所签订的采购合同,保护好自己的合法利益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管理工作。合同管理首要目的是要促进买卖双方认真履行各自的合同义务;其次是要充分协调好双方之间的合同行为,交易双方建立起一种伙伴型关系,同时要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使合同实施结果达到项目采购预期的效果。

2医疗设备合同管理重点

2.1医疗设备合同的主要内容

(1)合同的名称:一般内贸合同称为医疗设备购销合同。外贸合同称为医疗设备购销协议书。合同中产品名称、数量、品牌、规格型号、原产地、单价、总价等必须清楚明晰。(2)合同的买卖双方:需方(买方)指设备的最终用户,一般是医院。供方(卖方)指为本合同提供货物或服务的公司。(3)合同的价格:在合同中,价格除金额以外还要特别关注价格后缀条件,外贸合同中常有两种报价,一种是CiF(到岸价):合同价中已包含卖方从运出口岸至到达口岸的运费与保险费用,但不包含国内运费与保险费。另一种是Cip(到院价):合同价中已包含卖方从运出口岸至用户目的地的全部运费与保险费用。而内贸合同中价格:指货物到用户目的地的价格。(4)合同的付款方式:一般情况是设备到货安装验收合格后支付80%~90%,余款在设备运行满一年后支付。但由部分外贸合同会在设备到达口岸时支付80%,设备安装验收合格时支付10%,最后余款在设备运行满一年支付。(5)产品的交货期及包装与运输:交货期由买卖双方相互约定。卖方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地点交货和提供服务。(6)质量标准与验收质量标准:应符合卖方所承诺的技术和性能指标。验收:指买方对货物应达到的技术规格中规定的指标进行质量和数量的查验、验收。在仪器送达交货地点后,在双方人员同时在场的条件下进行验收。

2.2医疗设备合同编码管理

医疗设备合同是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合同是成交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最终体现,医疗设备的售后服务及维修等都与合同的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合同的档案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对于医院引进设备的后续工作开展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模式的革新。从设备的出入库管理、文件的电子化到设备维修维护的动态化管理,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医疗设备档案建档归档及档案查阅也正逐步实现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要实现信息化的管理,首先要对医院采购的所有医疗设备合同进行整理编码,按照一定的逻辑理顺这些合同。一般的三级医院都有大大小小上万种医疗设备,而金额上万元的设备都须签订采购合同。从医院开业之初到平稳运行,医疗设备的采购合同成千上万。如何将这些散乱的合同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方便整理和查阅,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院提出对合同进行编码管理。合同编码要体现出几个重要信息:(1)采购方式:现行医疗设备的主要采购方式有国际招投标(机电产品)、政府集中采购和招标公司组织的公开招标,以及医院自行组织的院内询价采购。(2)采购时间:采购的年度和招标的月份,以此可以获知设备大致的启用时间。因此采用字母缩写加数字的14位编码方式进行合同的编码管理是非常方便实用的。前四位字母表示是采购方式,中间的六位数字表示招标采购的年月,紧接着的3位数字是流水号,最后一位字母表示是公开招标还是询价采购。例如ZFCG201509001G,表示是2015年9月政府集中采购并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采购的设备。通过编码将杂乱无序的上千种设备的采购合同排列成有序的队列,通过技术手段,在信息系统中将固定资产管理与合同编码一一对应,方便使用科室和管理职能部门查阅检索。只要知道设备的招标方式和大致的采购时间,就能很迅速的检索出该设备的相关信息。同时也为医疗设备档案的动态管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线索。

2.3医疗设备合同的审核管理

为确保设备合同信息的准确无误,应建立健全合同的审查制度,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我院实行的是合同会签制度。首先由设备科根据招标结果和前期的厂家介绍、科室考察的总结草拟出合同的初稿,交由设备科负责人全面初审,使用科室负责人审查设备配置、型号、产地、数量等,财务科主要负责商务条款的审核,最后由招标管理办公室终审,确认无误后,才按照一式多份打印,提交分管院领导审核签字、盖章。层层把关,确保信息的准确,减少医院不必要的损失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2.4合同执行管理

合同的管理最终是为了促使双方按照合同严格执行。将纸质的合同信息电子化管理之后,如何监管合同的执行力度,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总院设备提出的基于weB服务器的系统管理平台中,其合同执行监控管理模块是有效执行采购任务的预警监控模块,负责根据事先定义的预警机制,为设备监管部门有效防范设备采购风险提供相关报警数据。该系统管理平台有效的调动资源进行动态监管合同的执行情况,是目前比较先进的管理手段,我院的管理系统也正在逐步建立类似的管理机制。通过记录和追踪合同执行过程中主要负责人员的活动和监管人员的监督活动,以确保合同条款被严格执行。

3展望

采购管理的含义篇10

关键词:海工建造;项目计划管理;应用;注意事项

引言

以海工建造为例,项目计划管理就是根据企业的特点,在项目合同的基础上,通过计划指导项目的技术、物资、建造、调试等工作,保证全部活动均在计划之中。最终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按合同要求交付。

1海工建造项目计划管理步骤

在海工建造中,项目计划管理的步骤如下:第一步,项目定义,根据合同明确范围;第二步,项目安排,对建造流程和工序进行安排,收集并评估和建造活动相关的所有要素,编制wBS;第三步,项目实施和管控,包括工期、成本、人力、材料、设备等方面,并形成阶段性报告;第四步,项目结束,重点在于海工调试、买方及第三方验收。

2项目计划管理在海工建造中的具体应用

2.1范围管理

建造项目的范围,会在招标书、投标书中有所体现,并在建造合同中明确界定,主要内容是规定了船东、船厂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建造项目目标。因此,船厂必须按照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此外,包含内容还包括当项目范围发生变动时,船东、船厂的应对措施。

计划管理人员应组织项目相关人员,根据项目范围,编制工作分解结构(wBS)和相应的wBS词典,同时应记录假设条件和制约因素,以确保项目做且只做所需的全部工作。管理项目范围主要在于定义和控制哪些工作应该包含在项目内,哪些不应该包含在项目内。由此可见,项目范围管理的科学编制,是整个建造项目开展工作的基础。

2.2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在报价阶段就开始了,报价中要涉及项目建造需要的材料、设备清单;并调研市场价格,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列出材料、设备的成本,以及各项生产费用(如设计费、船台费、下水费、保险费等)和人工费用,总和即为项目成本。

合同签订后,成本管理的内容,就是根据成本估算,汇总所有单个活动或工作包的估算成本,建立一个初步的成本预算。然后根据项目进度计划,及资金平衡,得出经批准的、按时间段分配的项目预算。项目建造期间,保证实际生产成本不超出项目预算,并且随着项目进展,分析成本变化的特点,做出科学的调整。成本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资金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2.3工期和逻辑关系管理

工期和逻辑关系管理是计划管理的重点,做好工期和逻辑关系管理工作,能够促使各项生产活动有序展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一旦工期和逻辑关系管理混乱,就会延长工期、增加成本,甚至出现罚款、弃船等不利后果。同时对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对比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保证两者的协调一致,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点。

在实际工作中,计划管理软件(primavera6)已被广泛接受,使用计划管理软件,具有操作方便、平台统一、可视化等优点。

2.4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的基础,是编制可行性的项目采购计划,也就是对项目采购的全面安排。具体来说,其内容包括采购时间、采购方法、前后衔接、管理协调等。尤其要保证采购时间和施工进度具有一致性,在计划编制前完善市场调查工作。

采购管理过程中:首先,应根据项目范围完善采购清单,并做好前期市场调查。其次,根据公司管理特点,确定采购方法,明确采购环节。再次,,根据物资需求日期,及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周期,倒推各物资采购各环节计划完成日期。最后,根据采购计划,对实际进行跟踪,并根据项目变化,做好动态管理。

2.5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是重要的管理要素。项目人力资源由为完成项目而承担不同角色与职责的人员组成。项目计划应提供了关于如何定义、配备、管理及最终遣散项目人力资源的指南。

海工项目一般采用项目性结构,考虑到项目型结构的针对性,各个职务和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能、关系都比较稳定。项目团队组建后,应重视日常管理中的团队建设,例如人员培训、技能考核、激励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并通过管理项目团队,跟踪团队成员工作表现,解决问题,优化项目绩效。

2.6质量管理

海工的使用质量,是依靠建造工作的质量体现的,因此在建造期间要树立质量管理理念。通过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做好质量的策划、控制、保障、改进等工作。该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合同签订、施工准备、施工流程、售后服务四个阶段入手,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要点,制定科学的质量目标,并划分责任部门和配合部门。

2.7风险管理

项目建造期间存在诸多风险,只有识别风险、控制风险,才能够消除或减小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在建造期间,风险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安全风险,例如火灾、工伤事故等;二是自然风险,例如地震、台风、暴雨等;三是运输风险。而对于风险的控制,包括以下几种措施:第一,控制风险发生,以安全风险为例,要求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开展施工作业。第二,消除风险后果,例如暴雨天气无法开展涂装工作,可以进行其他项目施工,或者避开阴雨天气。第三,风险转移,主要是购买商业保险。

3项目计划管理编制的注意事项

3.1建造场地的选择

签订合同后,船厂要根据合同规定编制建造方案,其中建造场地是首要考虑因素。根据实际建造过程,可以分为车间内制作场地、船台合拢场地两个。限于施工场地和条件,同时开工的难度大,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进场顺序、分段施工等内容。

3.2建造模块的划分

模块划分需要考虑船厂的能力,例如吊装工艺、吊机吨位、舾装件安装。为了方便生产和管理,要按照舾装件的特点划分区域,如泵房、舱室、房间等;同时要清楚模块的吊装顺序,确定关键路径。

3.3建造工期的预测

在建造时间的预估上,可以采用类比法、参数估算法、三点估算法等。其中,海工建造一般选用前两种。在操作上,和相似项目进行比较,考虑储备量因素,对比预估建造时间和实际建造时间,获得修正系数,最终预测出较为准确的工期时间。

3.4计划编制的设计

对于复杂首制项目、船东供货项目,如果有明确规定,基本设计由专业的设计公司完成,相反则由船厂完成全部的设计工作。依据生产计划的分段施工原则,先制作的分段先安排,以保证舾装率、完整性,减轻分段合拢的工作量。而且,区域设计要在生产设计之前,预留出审图时间,经船东审核认可。

4结束语

项目计划管理在海工建造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项目计划管理在海工建造中的具体应用,包括范围管理、成本管理、工期与逻辑关系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等内容。项目计划管理方案的编制,要注意建造场地的选择、建造模块的划分、建造工期的预测、计划编制的设计等事项,以提高编制质量,促进海工建造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