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内控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6:43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采购合同风险;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066-01

1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分析

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见表1)。

2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的应对措施

2.1构建完善的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内控制度

第一,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组织控制。合同管理组织控制是对合同管理部门的设置和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界定,在组建内部组织机构时考虑必要的控制措施,从而使组织设置自开始之初就具备防错纠弊的功能。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组织控制要遵循如下两个原则:一方面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即授权与执行分离、执行与审核分离、执行与记录分离等;另一方面是组织机构相互牵制,即部门在授权范围内职权不受外界干预、合同需经不同部门会签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杳等。

第二,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授权批准控制。在电力物资采购活动发生前,电力公司要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对相关部门及人员处理业务的权限进行控制,对采购合同的合法性及合规性进行审批,从而确保各项活动的发生都经过正当授权,促使合同管理活动的合法及有效。

第三,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人力资源控制。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人力资源控制是对合同管理相关人员素质考核的控制,贯穿于人员招收、培训以及使用的过程,其基本原则是保证合同管理人员的能力与其职务相适应(包括主管机构及人员、合同承办及管理人员、相关法律部门人员、印章管理及合同档案保管人员等)。

2.2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来促使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完善

第一,制定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审计监督办法。电力公司要制定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审计监督办法,对合同管理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效益性,合同的签订及履行情况,与合同管理相关的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在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审计监督过程中,电力公司要高效执行合同管理审计监督办法,结合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实践活动来及时发现合同条款中存在的不严密、不规范及其他问题,为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有效实施过程控制提供依据。

第二,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的紧密结合。内部审计要以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为切入点,以事后审计为落脚点,采用合适的审计方法,从需求计划、供货商资质、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终结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从而对采购过程合同管理状况提出审计意见。

第三,开展专项审计。对重点项目或电力物资采购金额较大的项目,内部审计部门要组织实施合同管理方面的专项审计,针对合同管理的授权控制、组织控制、责任控制、目标控制、流程控制以及法纪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对不健全或已过时的控制制度,提醒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及时制订或修订,从而确保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的所有事件都处于有效控制之中。

2.3构建闭环式的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

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属于动态管理,从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到履行终结,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为此电力公司要根据在内部审计及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及内控管理的相关对应,围绕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周期,将合同订立、合同执行、合同变更、合同付款、合同结算、合同履行、合同归档分析等纳入统一管理,建立严谨完善的合同管理业务流程。在此流程下,合同管理层次清楚,部门职责明确,合同管理相关的各部门可全程跟踪合同的会签、审核、执行、统计、分析等过程,使合同的签订、履行及考核等均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从而切实提高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2.4其他措施

第一,加强电力物资采购合同履约过程的管理。电力公司要加强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的履约管理,严格按照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约定的设备生产工期和质量标准等履行合同,同时在电力物资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的积累与保管工作,建立完善的资料记录,对设备的生产进度、质量以及付款状况进行认真系统的积累和管理,遇到有纠纷发生的情况,也可以在协商不能解决的条件下,为准确及时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提供证据材料。

第二,提高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一方面,电力物资管理部门应定期聘请相关法律人员、财务人员及电力技术人员等举办诸如合同法规、合同知识和财会、电力物资等方面基本知识的培训,对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及合同经办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为提高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只有促进各级管理人员增强风险意识,才能有效防范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另一方面,电力公司要通过重点培训以及培养,造就一支具备相应专业背景,熟悉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环节、掌握企业管理流程、具备合同相关管理知识的合同管理和合同经办人员队伍,并保持其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此外,电力公司要重视合同管理人员知识的更新,定期进行合同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促进合同管理和合同经办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防止合同管理及经办人员随时指派的情况发生。

3结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的风险应对,对于电力公司防范经济风险、促进自身的法制化、科学化及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电力公司只要从构建完善的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内控制度、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来促使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完善、构建闭环式的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强电力物资采购合同履约过程的管理、提高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入手,就可以有效应对电力物资采购合同中发生的各种风险,切实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旭东.电力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管理研究[J].经济视野,2013(24).

[2]董付梅.电力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流程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3).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高校办公用品管理建议

近年来,高校办学的规模和层次不断在提高,相应地高校办公用品的数量和种类也日趋扩大,成为学校资产的一部分。以一个中等规模的文科院校为例,每年用于办公用品购置的费用近千万元。在办公用品中,除了单位价值比较高的固定资产以外,更常见的办公用品,如办公文具、打印纸、U盘、录音笔、扫描仪、碎纸机、硒鼓等,具有种类多、单价相对较低、需求数量大、购置分散且频繁等特点。目前高校对这类办公用品大多采用各部门“自用自购、以报列支”的模式,财务部门仅对经费总额进行控制,尚存在管理空白。为此,我们采用向相关人员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了解办公用品管理的实际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促进完善高校办公用品的管理水平。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本研究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收集相关信息,并利用mS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问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被调查者背景信息;二是办公用品采购与付款流程,涉及请购、具体采购、验收与付款等环节;三是办公用品使用及保管,涉及领用手续、保管与盘点。

从内部控制角度将问卷内容归类,办公用品采购与付款流程调查主要侧重于职责分工、信息传递程序控制和实物控制;日常使用及保管主要侧重于职责分工、实物控制。

2.调查方法。我们选取了上海某高校为本次问卷调查单位。为了保证一定的广泛性,调查范围为该校所有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分别向部门领导、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等各类教职员工发放了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7份,回收71份,总回收率为66.4%。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检查和审核,最终得到有效问卷69份。有效问卷分别占回收问卷和发放问卷总数的97.2%和64.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办公用品管理制度

根据被调查者所在部门的性质,分类汇总结果如下:院系(有书面管理办法占52.63%,有口头管理办法占36.84%,无管理办法占10.53%);机关、教辅部门(4.08%,73.47%,22.45%);合计(17.65%,63.24%,19.12%)。可以看出,该校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大部分制定了办公用品管理办法(占比80.89%),但以书面形式制定管理办法的只有17.65%,其规范性和完善性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采购与付款流程

1.请购环节。请购是采购与付款流程的起点,涉及的风险点主要有:只有得到授权的人才能提出采购申请;提出采购申请与批准采购申请相互独立,以加强对采购的控制;批准请购与采购相互独立,以防止采购时购入过量或不必要的用品。针对以上风险点,调查问卷相应设计了3个问题。将调查结果按被调查者所在部门性质统计的结果表明,有三分之一制定了书面采购计划,其中院系制定书面计划的比例为50%,远高于机关和教辅部门的26.5%,这主要与院系对办公用品的需求量较大有关。在采购方式上,选择全部由办公室集中采购的占62%,与预期基本相符。问卷还对采购渠道进行了调查,网络采购(55.22%)和电话采购(23.88%)成为办公用品采购的主流方式,传统的现场采购比例则较低。相应地,采购源也多来自史泰博、京东商城、1号店等电子商务网站,另有部分来自校内教育服务中心及校外周边超市。在请购审批中,近九成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有审批环节,但能够做到有书面请购单的只有一成,绝大多数为口头汇报。

2.采购环节。包括询价、订货、签订合同等环节,涉及的风险点集中在职责分工上,即询价、采购审批、合同签订相互独立,防止虚列支出。统计显示,近八成的被调查者在办公用品采购中都有向2家以上供应商进行询价谈判的做法。但在确定供应商环节,院系与机关、教辅部门超过半数都是由询价人员自己确定供应商,未能较好地执行询价与确定供应商职责分离。采购订立合同的比例为41.63%。整体来看,院系在具体采购环节的表现要优于机关、教辅部门。

3.验收付款环节。验收付款环节的风险点主要有:实物控制,对实际收到的商品进行验收;职责分离,采购与验收相互独立,确保实际收到的商品符合订购要求;信息传递控制,对付款进行审核。调查结果按被调查者所在部门性质进行统计,被调查者对实际收到的商品均有验收行为,但留有书面验收记录的比例只有30.77%。且验收人员九成以上为采购人员,在不相容职责方面未得到有效分离。付款环节能够做到审核后付款的比例达到52.38%。院系在付款环节的规范性要优于机关、教辅部门,审核后付款的比例达到了75%,而机关、教辅部门只有44.68%。

(三)领用与保管

办公用品验收入库的风险点主要涉及:职责分工,保管与记录相互独立,防止篡改记录、财产流失;授权程序,领用须经过批准,防止多领或被盗;信息传递控制,设置台账对进货、领用、结存情况及时反映;实物控制,定期盘点,将账面结存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实相符。调查结果表明,在领用手续上,只有不到7%的被调查者通过填写书面领用单,经批准后领用;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可以无须批准随时领用办公用品,这表明在授权程序上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信息传递控制上,无登记簿的比例占了将近50%,规范性做得不够好。院系设立台账要比机关、教辅部门规范,调查显示其有进货、领用情况登记簿的比例达到了53%,而机关和教辅部门只有19%。在部门设立台账的调查中,由保管人员登记台账的比例达到了85.29%,在院系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百分之百,这说明对办公用品保管与台账记录职责相互独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在实物控制上,有定期或不定期盘点的比例占75%,院系在实物控制中的表现好于机关、教辅部门。

三、管理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流程

健全的制度是规范管理的基础。但不少人认为,办公用品单价不高、较为零散,加强办公用品的管理显得小题大做。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办公用品虽然零碎,如得不到妥善管理,滋生的浪费、舞弊日积月累也将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加强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要明确管理的目标。办公用品的管理应以服务高校事业为宗旨,以勤俭节约、防范舞弊为目标。勤俭节约杜绝浪费,就要在制订计划时详细分析库存的现状、采购的性价比,避免盲目采购;防范舞弊就要求对办公用品管理的各个环节考虑风险点,设置控制程序。其次要注重制度的全面性。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对制定计划、采购方案、验收入库、领用授权、日常保管、内部监督等全过程的管理,以上程序缺一不可。制度设置后,可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穿行测试”来审验制度是否健全以及可执行能力。最后要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制度。内部控制的设置会带来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也应考虑如何避免繁琐,做到简明实用,方便相关人员遵照执行。

(二)加强采购与付款环节的管理

请购环节调查显示,仅三分之一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制定了办公用品书面采购计划;仅10%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对办公用品采购设置了书面请购单。本文认为,高校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在办公用品采购中有必要对大额、集中的采购制定书面采购计划,并在预算申报中体现,杜绝盲目、随意性采购。同时应设置书面请购单,明确在请购中的审批权限、手续,建立有关流程。

采购实施环节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由询价人员自己确定供应商。询价与确定供应商属不相容职务,由同一人担任,可能产生舞弊风险。本文认为,高校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在办公用品具体采购中应至少保证两人以上参与,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与订立合同等环节做到职责分离、相互制约。

验收付款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由采购人员负责验收,缺乏书面验收记录。采购与验收由同一人员担任无法做到职责分离,可能出现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不正当交易、供应商提供劣质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本文认为,高校的院系、机关和教辅部门应设置专门的验收人员,与采购人员相分离,并对验收情况做好书面记录。

(三)加强领用与保管环节的管理

日常管理环节包括物品领用、保管两个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在领用与保管环节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领用审批形同虚设、无有关资产台账、忽略盘点等。在办公用品的领用、保管环节中,首先,应完善领用审批手续。高校可结合实情,设置统一的领用单据,领用者凭授权人签字授权的领用单,向保管人员领用,防止领用中的铺张浪费等。其次,应建立办公用品台账,对办公用品的进货、领用、报废、维修情况均应记录。调查显示,有的院系、部门虽然设立了领用登记簿,但仅对领用情况进行记录,无进货等记录,信息不完整,直接影响对结存数的管理。最后,应加强办公用品的盘点工作,定期盘点,将账面结存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实相符,保障资产的安全性。

办公用品的管理是高校财务、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叶知秋,一个学校办公用品的管理水平,显示着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只有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才能进一步规范高校的办公用品管理,从而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齐敏,高炬,高原.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低值易耗品管理的建议[J].北京:中国总会计师,2011(3).

[2]梁晓锋,刘科财.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济南:科技信息,2008(31).

[3]冉中,白叶,王文武.加强高校化学实验物品管理的探讨[J].成都: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4]刘丽丽,付胜,朱宪宪.低值耐耗品管理的探索[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5]刘冬娴,彭红超.刑事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篇3

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内部控制管理,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进依法采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控制制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存在体系不完整、制度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活动中的权力运行,强化内部流程控制,促进政府采购提质增效,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构建现代财政制度需要,落实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要求,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相关规定,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创新政府采购管理手段,切实加强政府采购活动中的权力运行监督,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升政府采购活动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政府采购公信力。

(二)基本原则。

1.全面管控与突出重点并举。将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贯穿于政府采购执行与监管的全流程、各环节,全面控制,重在预防。抓住关键环节、岗位和重大风险事项,从严管理,重点防控。

2.分工制衡与提升效能并重。发挥内部机构之间,相关业务、环节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作用,合理安排分工,优化流程衔接,提高采购绩效和行政效能。

3.权责对等与依法惩处并行。在政府采购执行与监管过程中贯彻权责一致原则,因权定责、权责对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问责条款,有错必究、失责必惩。

(三)主要目标。

以“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为主线,通过制定制度、健全机制、完善措施、规范流程,逐步形成依法合规、运转高效、风险可控、问责严格的政府采购内部运转和管控制度,做到约束机制健全、权力运行规范、风险控制有力、监督问责到位,实现对政府采购活动内部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

(一)落实主体责任。

采购人应当做好政府采购业务的内部归口管理和所属单位管理,明确内部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对采购需求、政策落实、信息公开、履约验收、结果评价等的管理。

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做好流程控制,围绕委托、编制采购文件和拟订合同文本、执行采购程序、采购绩效等政府采购活动的重点内容和环节加强管理。

监管部门应当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围绕放管服改革要求,重点完善采购方式审批、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投诉处理、监督检查等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程。

(二)明确重点任务。

1.严防廉政风险。牢固树立廉洁是政府采购生命线的根本理念,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针对政府采购岗位设置、流程设计、主体责任、与市场主体交往等重点问题,细化廉政规范、明确纪律规矩,形成严密、有效的约束机制。

2.控制法律风险。切实提升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的法治观念,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政府采购活动,提高监管水平,切实防控政府采购执行与监管中的法律风险。

3.落实政策功能。准确把握政府采购领域政策功能落实要求,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切实发挥政府采购在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中的作用。

4.提升履职效能。落实精简、统一、效能的要求,科学确定事权归属、岗位责任、流程控制和授权关系,推进政府采购流程优化、执行顺畅,提升政府采购整体效率、效果和效益。

(一)明晰事权,依法履职尽责。采购人、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当根据法定职责开展工作,既不能失职不作为,也不得越权乱作为。

1.实施归口管理。采购人应当明确内部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本系统的政府采购执行管理。归口管理部门应当牵头建立本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本单位相关部门在政府采购工作中的职责与分工,建立政府采购与预算、财务(资金)、资产、使用等业务机构或岗位之间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和实施计划、确定采购需求、组织采购活动、履约验收、答复询问质疑、配合投诉处理及监督检查等工作。

2.明确委托权利义务。委托采购机构采购的,采购人应当和采购机构依法签订政府采购委托协议,明确采购的范围、权限和期限等具体事项。采购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委托协议开展采购活动,不得超越权限。

3.强化内部监督。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当发挥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机构的监督作用,加强对采购执行和监管工作的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畅通问题反馈和受理渠道,通过检查、考核、设置监督电话或信箱等多种途径查找和发现问题,有效分析、预判、管理、处置风险事项。

(二)合理设岗,强化权责对应。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和责任主体,细化各流程、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和执行标准。

1.界定岗位职责。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对照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及制度规定,认真梳理不同业务、环节、岗位需要重点控制的风险事项,划分风险等级,建立制度规则、风险事项等台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

2.不相容岗位分离。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建立岗位间的制衡机制,

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核、采购文件编制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等岗位原则上应当分开设置。3.相关业务多人参与。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对于评审现场组织、单一来源采购项目议价、合同签订、履约验收等相关业务,原则上应当由2人以上共同办理,并明确主要负责人员。

4.实施定期轮岗。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当按规定建立轮岗交流制度,按照政府采购岗位风险等级设定轮岗周期,风险等级高的岗位原则上应当缩短轮岗年限。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应当定期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政府采购在岗监督、离岗审查和项目责任追溯制度。

(三)分级授权,推动科学决策。明确不同级别的决策权限和责任归属,按照分级授权的决策模式,建立与组织机构、采购业务相适应的内部授权管理体系。

1.加强所属单位管理。主管预算单位应当明确与所属预算单位在政府采购管理、执行等方面的职责范围和权限划分,细化业务流程和工作要求,加强对所属预算单位的采购执行管理,强化对政府采购政策落实的指导。

2.完善决策机制。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政府采购事项集体研究、合法性审查和内部会签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对于涉及民生、社会影响较大的项目,采购人在制定采购需求时,还应当进行法律、技术咨询或者公开征求意见。监管部门处理政府采购投诉应当建立健全法律咨询机制。决策过程要形成完整记录,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完善内部审核制度。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确定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活动,监管部门办理审批审核事项、开展监督检查、做出处理处罚决定等,应当依据法律制度和有关政策要求细化内部审核的各项要素、审核标准、审核权限和工作要求,实行办理、复核、审定的内部审核机制,对照要求逐层把关。

(四)优化流程,实现重点管控。加强对采购活动的流程控制,突出重点环节,确保政府采购项目规范运行。

1.增强采购计划性。采购人应当提高编报与执行政府采购预算、实施计划的系统性、准确性、及时性和严肃性,制定政府采购实施计划执行时间表和项目进度表,有序安排采购活动。

2.加强关键环节控制。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业务流程规定,明确政府采购重点环节的控制措施。未编制采购预算和实施计划的不得组织采购,无委托协议不得开展采购活动,对属于政府采购范围未执行政府采购规定、采购方式或程序不符合规定的及时予以纠正。

3.明确时限要求。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当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对信息公告、合同签订、变更采购方式、采购进口产品、答复询问质疑、投诉处理以及其他有时间要求的事项,要细化各个节点的工作时限,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强化利益冲突管理。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当厘清利益冲突的主要对象、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明确与供应商等政府采购市场主体、评审专家交往的基本原则和界限,细化处理原则、处理方式和解决方案。采购人员及相关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严格执行回避制度。

5.健全档案管理。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政府采购记录控制,按照规定妥善保管与政府采购管理、执行相关的各类文件。

采购人、集中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要深刻领会政府采购活动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防止权力滥用的工作要求,准确把握政府采购工作的内在规律,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硬的制度约束,切实提高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做好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各项工作。要严格执行岗位分离、轮岗交流等制度,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创造条件逐步落实,确不具备条件的基层单位可适当放宽要求。集中采购机构以外的采购机构可以参照本意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防控执行风险。

(二)加快建章立制。抓紧梳理和评估本部门、本单位政府采购执行和监管中存在的风险,明确标准化工作要求和防控措施,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篇4

一、集中采购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集中采购绩效审计是内部审计职能深化的必然结果

目前,人民银行集中采购审计着重于审查集中采购部门的财务收支账目以及实施过程的真实性与合规性。这种传统的财务审计是不能满足当前需要的,因为随着集中采购支出的迅速增加以及采购范围的日渐扩大,决策层以及广大员工想要知道的不只是集中采购开支是否合理、合法,而且还想了解采购资金是否得到经济有效的使用,采购行为是否有效果,这就需要用绩效审计的方法来监督各集中采购部门履行其经济责任。

(二)集中采购绩效审计是强化人民银行内控管理水平的需要

对集中采购开展绩效审计,就集中采购行为提供独立的评价,有利于促进被审计的采购单位为达成各自的采购目标,围绕提高效率和效果而不断地改进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最佳的资源管理,做到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对集中采购开展绩效审计,为决策者和广大员工提供有关集中采购的信息,这些审计信息不仅限于财务方面,而且包括采购效果方面,这样有利于加强监督,进而有利于和谐央行建设。

二、集中采购绩效审计的目标

集中采购绩效审计的目标就是评价被审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即评价采购活动中资源是否得到既经济又有效率的管理和使用。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不同之处大致如下表所示。

集中采购的经济性,是指集中采购部门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而效率性,是指从对一个项目的资源的投入中,力争取得最大的产出,或确保以最小资源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对此,人民银行集中采购具体目标应包括:评价遵循和采购项目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组织的健全性;评价衡量、报告和监督采购项目效果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评价采购项目的成果;识别影响采购效果的因素。

三、集中采购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及指标

笔者拟将集中采购绩效审计评价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一)集中采购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

内部控制通常被看作是保护资产、预防和发现错误以及违法事项的第一道防线。内审人员通过对集中采购经办机构、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符合性和健全性测试,以确定集中采购绩效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在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时应重点关注: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各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是否明确,是否按规定分别单独核算各项社保基金,个人账户管理的基金收支情况是否清楚等内容。

(二)集中采购政策执行效果性审计

社保基金审计政策性强,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自身履行征缴、使用、管理基金的职责任务重大。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各项政策法规是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有无因执行政策不到位而影响集中采购实施的情况;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负责人对与集中采购相关的制度法规知识是否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是否存在由于片面理解有关文件而导致执行政策不力甚至出现决策失误等情况。在进行集中采购的执行效果审计时,审计人员应适当考虑该项目是否遵循适当的采购惯例;遵循适当的程序,保证购买的物品具备需要的型号、质量和数量,并且被各使用单位加以妥善使用和维护;避免重复采购、盲目采购;采用效率高的工作程序。

(三)集中采购经济性审计

经济性是指实施集中采购管理成本与使用成本的节约性,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集中采购经济效益可建立包括集中采购节约指标、集中采购费用指标、集中采购盈余指标等指标体系。

1.集中采购节约指标用于评价集中采购的节支情况,它包括节约额和节约率两个具体指标。

集中采购节约额是指按市场价计算的采购物品总金额与按集中采购中标价计算的采购物品总金额的差额,即批量采购所享受的价格优惠形成的节约额。

集中采购节约额=按市场价计算的采购物品总金额-按中标价计算的采购物品总金额。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编制预算的人员对市场行情了解不清楚,在制定政府采购预算时,不能准确地确定预算价格,有的是采购单位报多少批多少,有的是在采购单位报的数字上随意压缩,预算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在计算政府采购节约额时宜选用市场价作参照物。

大额集中采购节约率的计算公式为:

集中采购节约率=集中采购节约额÷按市场价计算的采购物品总金额×100%。

2.集中采购费用指标用于核算和评价集中采购所发生的耗费。它包括集中采购办公费用和集中采购招投标费用两项具体指标:

集中采购办公费用是指集中采购工作人员在办公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集中采购招投标费用是指大额集中采购操作机构在招投标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如公告费、会议费、公证费、评委报酬等。

将一年内集中采购管理机构和操作部门的办公费用与大额集中采购操作机构的招投标费用相加,即为年集中采购费用。采购费用与采购经济效益呈反向关系,费用越高,经济效益越低,费用越低,则经济效益越高。因此,要提高集中采购经济效益,就必须严格加强费用管理,防止铺张浪费。

3.集中采购盈余指标反映集中采购净节约或净亏损的情况。它包括以下盈余总额指标:

月集中采购盈余总额=月集中采购节约额-月集中采购费用;

年集中采购盈余总额=年集中采购节约额-年集中采购费用;

或者,年大额集中采购盈余总额=∑月大额集中采购盈余总额。

如果年集中采购总额是正数,表明集中采购出现了盈余,盈余越大表明集中采购效益越大,反之则反是;如果年集中采购盈余总额是负数,表明集中采购增加了支出,浪费了资金。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篇5

【关键字】采购;付款;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评价

1采购与付款的内控制度的理论阐述

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管理科学,而要实现管理科学企业就要有一套内部控制体系。

1.1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采购与付款是企业的重要经济业务,对其实施规范化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采购与付款过程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众多部门和人员,容易导致舞弊、低效和浪费,所以,建立一整套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规范的措施加以防范对企业尤显重要。采购业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采购活动往往形成债务,伴随着经济利益的流出,即付款业务,采购与付款是不可分割的业务过程。

采购与付款的主要控制内容有: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请购与审批控制、采购与验收控制、付款控制。按照业务流程的进行顺序,可以将采购与付款控制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事前控制、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部分。

1.1.1事前控制内容

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采购预算控制、采购活动人员管理计划的制定、申请程序执行和审批控制。事前控制是对整个采购与付款业务流程的全面把握,通过有计划地展开预算、审批等工作能够促进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效率和降低业务流程中潜在风险。

1.1.2事中控制的内容

事中控制是指对实际采购过程中的部门、人员、资金、物料或劳务、业务程序等方面,按照内部控制的方法和原则开展全面的控制活动。采购活动的事中控制是本业务循环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关键。

1.1.3事后控制

采购业务的重要内容就是款项的支付,在采购业务活动过程中会不断发生款项的支付,可以说包括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个阶段,但是主要的大额支付都是在事后控制阶段完成。具体的控制内容有:付款资料的审核和监督、核实付款业务的程序、对往来账户的管理、会计部门对付款业务的记录控制以及建立严格的退货、退款管理制度。通过执行严格的岗位分离制度,建立科学的业务程序。做好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事后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业务风险,为企业开展大量的业务活动奠定基础。

1.2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的流程

1.2.1采购业务的控制流程

企业由于生产、销售的需要必然要进行物料、商品的采购。具体控制流程环节如下:对相关部门申报的预算进行分析确认需求;编制详细购买材料需求;对供应渠道进行综合评价;对采购成本和价格严格控制。

1.2.2付款业务的控制流程

采购付款业务的控制流程是与采购业务相联系的,两者的业务流程既相互联系又有差别,主要流程如下:采购付款业务的申请流程--采购付款业务的授权审批控制流程--货款支付流程控制--付款业务的监督和监控流程--付款的会计业务控制流程。

2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2005年12月26日集团公司在怀柔杨宋镇开始建设中国电影影视基地。该基地建设投资约16亿人民币。这是一个亚洲第一,世界领先的国家重点工程,是我国电影事业标志性的建筑。基地建成后主要从事影视的拍摄、制作工作、洗印加工业务。我所在的中影房地产公司负责管理开发建设该工程。面对这样一个重点工程,采购与付款的任务非常艰巨。为了保证国有资产不受侵害,顺利完成基地的建设任务,相关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集团公司的审计部、财务部、采购部认真研讨采购计划,严把采购关口,组织选派了优秀的财会、审计人员,聘请了相关技术方面专家,工程于2008年5月底竣工,8月正式投入生产。在采购与付款方面,我们采取比价管理,效益显著。

2.1请购与审批控制

公司依据所购材料类型,建立采购申请制度,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工程项目部根据工程需要,提出采购的类别、质量等级、规格、数量、相关标准及到货时间等,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

另外,公司还结合自身特点,将《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暂行规定》和《机电设备招投标管理办法》运用于物资采购过程,实行物资采购比价管理,公司主要采取以下办法:

2.1.1所有采购实行招标管理。为了保证招标工作的公正、严谨、实事求是,公司成立了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标委员会。首先公布采购条件,由投标人竞标,然后按照公开、公正、公平、诚信的原则,选择中标者,签订购买合同。为了确保招投标工作的公正、严肃、实事求是,公司专门成立招投标小组,组织各方面专家对所需采购商品进行评比,公开进行招投标工作,体现了公开、公平、信誉、效率的原则。中影影视基地建设占地面积大工程造价高,从建筑设计到工程施工及各项物资设备的采购都按照国家招投标办法进行操作。公司委托招标公司编制招标单位的招标书,并向投标单位招标单位的招标信息,对意向投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包括企业业绩等情况。经过上述工作后共有三家一级设计资质的设计院前来公司投标。开标那天,集团公司在招投标单位参加下公开进行,当众启封投标书。经过一系列工作后最后确定广电部设计院承担中影基地建设的设计项目,同时并对其他两家参与竞标的单位给与了适当的经济补偿。

2.1.2采购实施报价比价管理。公司制定了严密的物资采购比价管理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了解收集市场各种行情资料,择优采购。

采购实行报价比价管理通俗地讲就是通过“价格比较”,选择最有利的价位买进,最大限度地堵塞企业在物资和资金流动过程中的各种漏洞。报价比价的管理必须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体现严格比、反复比的特点,它同过去所说的“货比三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货比三家”仅仅是一种小范围内发生的孤立的商业行为,可以一个人去完成。而比价采购却是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它有着科学的价格机制,有规范的操作方法制度,有严格的检验监督保证。由于我们在采购时严格按照上述方法去做,使得我们较顺利的完成采购任务。在采购锅炉设备时我们通过网络,咨询及各种调查了解当前市场行情,对产品的性能、生产厂的规模等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了解,全方位的进行比较选择出适合基地特点的、质量优异的产品,保证了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1.3建立完善的价格管理制度。公司在采购物资时,首先在竞标工作完成后,报请集团公司办公室、财务、法律中心审核,最后由总经理、法人代表批准。当以上工作全部完成后,财务部门以物资采购的请示报批文件及物资采购合同作为之付款货款的依据。

2.2付款控制

公司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第1号---货币资金》的规定办理采购付款业务,编制统一的会计报告。

财务部对采购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以及采购发票、结算凭证、检验报告等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规性进行严格审核。加强对大额预付账款的监控,定期对其进行追踪核查。对有疑意的预付款及时采取措施,尽量降低预付款资金的风险及可能造成的损失。

2.3物资验收控制

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在采购与验收环节建立相应的验收与控制制度。对采购的方式、供应商选择、验收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化。同时建立供应商的评价制度,由工程部门、财会部门、办公室等部门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包括对所购物资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付款条件及供应商的资质、经营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供应商信誉、供货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对采购价格等有关内容进行审核,并根据结果对供应商进行调整。

2.4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及时清查往来账目

集团公司建立退货管理制度,派专人办理退货手续,及时收回退货款项。财务部门会同采购部门,及时清理各项往来款项,查明原因,立即处理。

正是因为该集团公司采取了以上措施,加强了采购和付款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才使基地建设采购成本得以降低,减少了物资采购过程中的风险,打击了损公肥私现象,并为集团公司降低采购成本近亿元。

3实施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通过对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理论的探讨及相关实例的分析看到了实施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做好此项工作,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制度,在这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3.1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其内控制度

企业在设计采购与付款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不应将采购与付款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框架及制度设计的相关理论直接移植于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对我国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环境的恰当分析判断以及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论框架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并以相关法规和制度为基本依据和准绳构建适合企业自身的采购与付款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2严格请购活动的授权审批制度

在购入商品和劳务订单的编制方面应制定一整套完备的按不同业务性质分级授权的采购制度,严格检查采购申请是否被授权人批准;是否按批准的采购单进行采购;对大宗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是否均订立合同;采购职责是否与请购、批准和验收职责相分离。

3.3严格控制采购货款的支付程序、进一步完善货款支付手续

货款的支付是采购活动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库房管理部门应当认真检查每张付款凭证的手续是否齐全;特别是财务部门,应派专人对应付账款账龄进行分析以确保及时付款和进可能的取得现金折扣;在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分类账及登记应付账款明细账和总分类账时,职责、权利一定要分离并由独立于记账职责的人员定期核对应付账款明细账和卖方对账单。

3.4实施采购物资验收制度

对所有采购的商品在入库前必须经过有关部门严格验收;验收职责一定要独立于仓库保管职责与记账职责;对购货退回的商品要立即通知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采购部门签发退货通知单交供货单位;对于受到的货物价格、数量或质量与合同或发票不符的应立即采取措施直到追查清楚为止。

4结论: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为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逐步向风险控制发展。我们通过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清楚的看到采购与付款业务内控制度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对保护经济主体资产的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的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元芳《内部会计控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2]陈少华《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陈少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3]朱荣恩《内部控制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付款控制;货款结算;订购

1 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采购与付款业务是指企业支付货币,取得物品或劳务的过程。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个主要环节。企业应实施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对请购、审批、签约、采购、验收、审核和付款等环节建立标准化的业务处理程序;健全以采购申请、经济合同、结算凭证、验收入库单据为载体的控制系统,加强请购、采购、验收、付款关键点的控制;实施采购决策环节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通过有效地控制,达到预定目标。

2 采购与付款业务流程与内部会计控制要点

2.1 采购与付款程序

完整的采购与付款程序涉及五个环节;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2.2 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常见错弊

盲目采购、收受回扣、虚开发票、验收不严、违规结算。

2.3 内部会计控制要点

2.3.1 请购(制定采购计划)

(1)单位应当加强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应对需求部门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后再行办理请购手续。

(2)单位应当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置物品或劳务等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并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度。

(3)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请购审批制度。①企业采购的动因源于内部各个部门对各项货物(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同时对某些商品还要考虑适当的储存,因此为避免盲目采购,企业有必要制定采购计划,而且应建立在企业采购预算基础上,并进行合理授权。②对原材料、零配件、商品和其他物资等所需物品,所需部门可根据预算正确填写请购单,由本部门授权人审批。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采购申请,审批人应当要求采购人员调整内容或拒绝批准。请购单一式四份,注明请购部门。请购物品名称、规格、数量、要求到货日期及用途等内容。经审批的请购单送交采购部门。对于重要物品或劳务的请购应当经过决策论证和特殊的审批程序。对于临时需要的物品,很难列入预算,通常由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直接提出,不经仓储部门签批。但使用者在请购单上一般要解释请购目的和用途,请购单须经使用部门主管审批,并经财务部门资金预算授权人签字后,交采购部门办理采购。对于紧急需求的特殊请购制定特殊审批程序。

2.3.2 订购与签订购货合同

无论何种需要的请购。采购部门在收到经过审批的请购单后都必须作出以下三方面的决定:应订购多少‘向谁发出订货单;什么时候发出订货单。

(1)订购数量的控制。

(2)向哪一家发出订货单。

(3)何时发出订货单。

在上述三方面的决定做出之后。将请购单一联退请购部门,以示答复;一联退仓库准备验货;一联退财务部门筹备资金;一联采购部门作为签订购销合同的依据。采购部门根据签批后的请购单,应及时与确定的供应商签订符合国家法规的附有编号的购销合同,在合同中要列出所购物品的品名、规格、数量、单价、交货日期、交贷方式、折扣条件、售后服务等内容,作为供销双方共同遵守的契约,对采购合同必须按照采购权限规定,由各级授权人进行审核,审核同意后,才能加盖合同专用章。在订贷单向供应商发出之前。还必须由专人核查,订货单是否授权审批,以及是否有经批准的请购单作为支持凭证,确保订货单的有效性,采购合同一般一式四份,一份交供货商请求发货。一份由采购部门专人保管,负责合同的执行。一份交会计部门以监督合同的执行。一份交仓库保管部门作为验收物品时与发票核对。

2.3.3 货物验收

货物抵达或接受劳务后。应对照订单或购货合同进行验收,由独立的验收部门或人员对货物或劳务等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核实,并出具验收的证明资料,为了达到控制目的,验收入库的职能必须由独立于请购、采购和会计部门的人员来承担。对收货的控制是有双重作用,既控制购买环节的经营活动,也要控制存货的管理工作。

2.3.4 货款结算与什款控制

(1)单位财会部门在办理付款业务时,应当对采购发票、结算凭证、验收证明等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及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核。

(2)单位应当建立预付账款和定金的授权批准制度,加强预付账欺和定金的管理。

(3)单位应当加强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管理。由专人按照约定的付款日期、折扣条件等管理应付款项。已到期的应付款项须经有关授权人员审批后方可办理结算与支付。

(4)单位应当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作出明确规定,及时收回退货货款。

(5)单位应当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2.3.5 会计记录

以上每个环节。会计人员应作必要的记录。

3 强化采购与付款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3.1 规范采购付款业务授权批准制度

(1)企业的生产计划部门一般会根据顾客订单或者对销售预测和存货要求的分析来决定生产授权。

(2)企业对资本支出和租赁合同通常会特别授权,只容许特定人员提出请购。

(3)采购合同的签订需经有关授权人员审批。

(4)采购款项的支付应经有关授权人员审批。

3.2 分离不相窖的岗位与职责

企业应当建立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采购与付款业务不相容岗位基本有。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篇7

一、企业主要的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一)货币资金管理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风险点: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资金活动控制不到位,最容易出现颠覆性风险,货币资金管控不严,可能导致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资金调度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营运不畅,资金冗余。

控制措施:

1.现金管理日清月结、严格执行库存现金定额管理,收入现金必须及时入账,不得坐支现金、白条抵库,也不得将资金公款私存、账外循环;

2.按日进行现金盘点,按月进行资金账户盘点,发现“长短款”等异常情况及时查明原因并报领导批准后处理;

3.企业银行存款账户的开立、使用、销户严格执行《银行结算制度》,不得出租或出借企业银行账户,严禁利用银行账户为他人转款、套现,不得签发空头支票,不得签发远期支票;

4.网上交易、使用网银电子支付办理业务,电子支付操作人员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财务负责人根据操作授权密码进行规范操作复核;

5.月底按时取得银行对账单,与企业银行存款账逐笔进行复核,发现未达账项,及时并查明原因并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报财务机构负责人审批后保存。

(二)票据、印鉴管理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风险点:票据、印鉴管理形同虚设,存在管理漏洞,极易形成集团公司资金被转移风险;公章管理不善造成资产或债务纠纷,给企业造成损失,影响企业信誉。

控制措施:

1.加强票据管理,明确票据在购买、保管、领用、注销环节的控制措施,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

2.规范开具票据,不得跳号开具,建立票据使用登记簿备查,详细按照票据号码顺序,分类别逐笔登记票据的使用时间、用途、金额、经办人姓名等要素;

3.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当由财务负责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不得由一个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4.企业印章由办公室两人同时管理,存放保险柜一人负责保管钥匙、一人负责掌握开柜密码,做到分离控制;原则不准出借印章,特殊需要外出借章,需由主管领导授权,由印章管理员带章随行,办理相关业务。

(三)招标、采购环节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风险点:招投标环节存在贪腐或商业贿赂,项目招投标暗箱操作,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造成库存积压或短缺,采购方式不合理,招投标、定价授权审批不规范,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存在营私舞弊行为;采购验收不规范,材料或设备质量差,造成安全隐患,给企业造成物资或资金损失。

控制办法:

1.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程序公开、透明、合法;依法自行组织或委托中介开展工程项目的开标、评标和定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

2.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和采购计划,办理请购手续;

3.建立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对供应商的资信、经营状况进行评估,逐步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

4.根据市场情况和采购计划,选择招标采购、询价或定向采购、直接购买等方式,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谈判采购、询价采购合理选择采购价格,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

5.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责任和权利义务关系;

6.采购物资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由项目工程部履行相应审批权限和流程,财务审核相关票据,及时办理付款,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拒付,防止出现资金损失和信用受损。

(四)销售环节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风险点:销售政策和策略不当,市场变化预测不准确,销售不畅,资金占压;销售费用支出失控,浪费严重;销售过程中存在利用工作便利进行舞弊,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销售合同签订不准确,造成价格失误、交房延迟,条款难以执行,给企业造成损失。

控制办法:

1.加强市场调研,合理制定销售政策,灵活采用营销方式,加强广告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占有度;

2.完善销售环节的制衡措施,严格审批销售优惠事项,做好收款环节的风险控制,核对房源和收款对应关系,确保集团公司售房资金安全完整。

3.财务部门规范审核合同各项条款。

4.科学制定销售价格,避免因价格过高或过低给集团公司造成损失。

(五)税收管理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风险梳理:政策不明晰,税收管理混乱,造成税收处罚,管理不当,造成多交税款;纳税不及时、计算错误少缴税款、漏缴税款,造成被责令缴纳滞纳金、罚款或引起税收稽查风险。

控制办法:

1.认真学习执行税收政策,严格按照税收征管要求,准确、按时计提、申报、缴纳各项税款;

2.加强自身的自查自纠,提高涉税业务能力,进一步密切税企关系,及时掌控税收优惠政策;

3.做好工程项目的税收管理,按照税收属地管理原则,加强票据管理;

4.加强所得税等税种的缴纳和清算工作,科学进行成本对象的归集,做到税收清晰,纳税合理,风险可控。

二、企业风险控制的评价

企业应完善内控组织领导,制定管理措施,定期组织技术、工程、财务、审计、法律等综合部门对风险的梳理和防控情况进行评价,找出内控的薄弱点,提高内控的有效性。评价企业对风险控制的有效性重点关注一下内容:

(一)是否针对重要风险设置了合理的细化控制目标。

(二)是否针对细化控制目标设置了合理的控制流程。

(三)相关控制活动是否有效运行,相关控制活动是否得到了持续改进,具体改进的措施是否合理。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篇8

一、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2011年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该条例增强了政府采购的可操作性、推进了政府采购信息的公开、界定了政府采购各方当事人的权责。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1999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2年)》制定高校物资采购的相关规章制度,用以规范物资采购工作。由于政府没有制订更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得一些制度过于陈旧,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情况;一些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程序约束,存在着漏洞;部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具体实施有一定难度。同时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考核及奖惩制度,管好管坏一个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

(二)高校物资采购风险防范意识较弱高校物质采购风险贯穿于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其包括外因型物资采购风险和内因型物资采购风险两种。外因型风险主要源于高校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价格风险、质量风险、贬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内因型物资采购风险主要是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不善和制度不健全而引发的问题和风险,具体包括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高校虽大力推行建设任务项目化管理,不断加大采购环节的监察力度,但在物资采购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物资采购计划编制困难高校资采购包括设备采购、图书采购、药品采购等大宗物资采购,采购预算的编制大多是按学校本年度的招生规模和科研项目来确定的,在执行过程中因教学、科研立项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高校对于政府拨款以外的各类经费(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国内外捐赠款等)是很难在年初预测相关的结果,经费只有在相关立项公布后才能确认,立项经费金额通常很高,这对年度采购计划的编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四)高校物资采购价格信息掌握不全面高校在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对于重复购置的物资,如价格未发生变化的,以供应商上次提供的成交价格为依据执行;如价格发生变化的,则按掌握的最新市场价确定。在物资采购价格确定的通常做法下,对市场竞争激烈、供过于求或因技术成熟而改变了独家垄断供货的物资没有调低申报价。此外,还存在着少数供应商的采购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同类物资供应商的情况,这其中不乏存在着不规范行为。

(五)高校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有待规范高校规定限额的物资采购,应签订正式的合同,以合同的形式来约束和规范采购行为,避免价格效益的流失和经济纠纷的发生。高校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对采购物资的市场调查不够、取得的供货商档案资料不全、供货商的履约能力判断不足等原因,导致有的合同中存在因供应商缺少资源实力,加价将合同转给其他供应商的情况、有的合同中还存在供应单位内部人员从本单位承揽业务,以供应商名义签订合同的情况,这些合同的履行都会损害到学校的利益。

(六)高校物资采购经费方面存在问题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教育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一般规模的高等院校物资采购量每年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近几年,有关高校物资采购的腐败新闻不时见诸报端。高校应如何规范使用物资采购经费,防范采购腐败现象,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七)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信息沟通不及时高校物资采购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二种方式较多。高校在邀请招标采购方式下,一方面高校采购部门因某些采购项目供应商较少,达不到法定的3家而发愁;另一方面许多供应商因不能及时获得采购信息,错失对高校某些采购项目的投标机会。采购部门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做出有缺陷的决策,导致有些厂家不能完全响应投标书的要求,供应的产品不合格。有的商家甚至串标围标,给学校造成损失。

(八)高校物资采购监督体系不够健全高校物资采购监督应采用经济监督方法(审计监督)、行政监督(法规办法、规章制度等)方法和法律监督方法,对物资采购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质量控制、货款结算和储备管理8个环节进行监督。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高校物资采购的法律对物资采购的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进行必要的补充和监督,这就使得高校物资采购监督缺乏规范、监督效果较差。

二、加强高校物资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环境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物资采购政策与程序有着重大影响的因素。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高校物资采购管理暂行办法》、《高校招标采购人员工作管理办法》、《高校招投标管理规定》、《高校招标资料档案管理暂行办法》、《高校评标专家聘用及管理办法》、《高校采购人员的工作职责》、《高校实物保管人员职责》等制度文件,用以明确责任,使物资采购工作有制度上的保证。同时高校还要制定一系列规范的采购文本例如《高校招标采购文本》、《高校竞争性谈判文本》、《高校询价采购文本》等,用以规范采购程序。高校还应成立物资采购小组、设立内部的采购组织机构,以形成内部各部门之间责权明晰、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

(二)完善高校物资采购风险管理高校在对物质采购管理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物资采购管理风险的评估机制和物资采购管理风险控制机制,以保证各种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实施。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对物质采购流程的监控,比如审核供应商资质、评估供应商资质和财务状况,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价格风险、质量风险、合同风险、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对采购物资进行验收、审核验收单的价格和数量是否与采购单一致、审核付款手续是否健全等都是降低物资采购计划风险、采购合同风险、采购验收风险、采购责任风险的有效手段。

(三)强化高校物资采购管理控制活动具体包括:

(1)物资采购计划。高校在每一年度都应编制物资采购计划,相关管理部门都应按采购计划严格执行,对于年度内具有资金来源的立项追加,要及时调整采购计划。一是高校物资采购计划应在现有实际库存和本年度物资采购需求的基础上编制,采购计划的技术指标、物资数量和价格应明确,采购计划批准后学校应安排经费予以保障实施。二是高校各部门负责人应按照职责分工和授权范围对提交的采购申请进行分类初审,对不符合规定的采购申请,可要求请购人员调整采购内容或者拒绝批准,对于紧急采购情况,应在规定日期内补办相关手续。三是高校重要的和技术性较强的物资采购,应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四是高校应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采购,组成供应商评价小组,集体决策选择供货商,并定期调查和复核。

(2)物资采购申报价格。高校物资采购管理部门应在采购计划范围内按规定程序进行价格申报,在物资采购申报价格确定的过程中,即不要高估虚报,也不要因为压价而忽视了物资质量。

(3)物资采购合同。高校物资采购合同的管理包括采购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签订、采购合同的执行、采购合同的保管四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之前,按“货比三家”的原则进行市场调查,取得供应商完整的档案资料,了解供应商的信誉和履约能力,确定供应商的签约资格。二是物资采购合同的签订程序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参与谈判代表的人数应在2人以上,参予谈判的代表应具备相关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供求双方变更、解除或终止合同的理由要充分,同时要签订书面变更协议并履行审批手续。对于已发现的将严重损害学校利益的合同,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三是高校物资采购部门应全面、严格的履行采购合同的内容,对于合同执行过程中的违约,应分别情况进行处理,如供应方违约,应及时组织索赔,如本单位违约,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高校应设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来完整的归档和保管物资采购合同。物资采购合同的归档内容包括采购合同正本、合同补充协议、技术协议、采购订单、合同评审表及其他合同附件。

(4)物资采购计划执行。高校物资采购计划执行包括采购执行、采购验收、采购资金的结算、采购资金的核算四个部分。一是高校采购部门应按采购计划、采购申请单已确定的采购方式和供货商进行采购。对于设备、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的采购,应采用公开招标的政府采购方式。二是高校应设置独立的部门或人员根据货运单、发票和经过批准的采购合同副本、采购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进行采购验收。对于超过采购合同的进货数量和提前到货的采购要经过适当批准;对于逾期未交货者,要按合同规定给予罚款或没收违约金;对于短缺物资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物资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组织索赔。对于发票、货运单、验收单等原始资料上载明的价格要与价格申报单、采购计划、采购合同一致,价格的变动要经过核准;运费应符合确定的价格标准。三是采购付款要符合资金结算制度,财会部门要在对物资采购申请单、验收单、供货商发票等审核无误的基础上,编制记账凭证。办理采购付款要经授权人审批,并按合同确定的付款方式支付给指定的收款人。四是在采购资金的核算中,对于预付账款要经过申请、审批的程序付款;收到采购物资后,财务部门要根据供应商发票及时冲减预付账款并定期与供货商对账。对于采购形成的应付账款要定期编制应付账款账龄分析表、物资已收发票未到情况汇总表;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通过比较本期与上期各应付账款明细账户余额、相关比率和相关费用账户金额,确定应付账款有无异常变动。

(5)物资采购经费管理。高校物资采购经费是有效开展物资采购工作的前提,高校财务部门应依据采购预算控制好采购经费的使用,专项采购经费要实行专项管理,不得随意挪用;对于长期未使用的采购经费,财务部门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财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与供货单位进行对账,核对采购及欠款情况;高校纪检部门对物资采购过程中供应方给予的明示折扣,是否如实入账、涉及物资采购的相关人员是否取得暗扣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收取的回扣收入,一律纳入学校的统一核算与管理。

(四)加强高校物资采购管理信息沟通高校为达到对物资采购的有效管理,高校内外部之间的物资信息流动应保持通畅。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浏览物资信息网站例如实验室设备采购网、实验室信息网、现代教育装备网、仪器信息网、中国政府采购网、慧聪网等,了解厂家的资信、产品技术性能、公开报价等方面的内容,实现高校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高校物资采购从基础数据管理开始,建立和完善与采购有关的基本数据库(采购论证、审批、立项数据库、招标流程管理数据库、评审专家数据库、供货厂商信息数据库、合同履行管理数据库等),使用过程中应依据最新资料及时对其进行更新,定期生成报告并对报告信息与其它信息(如财务信息等)存在的差异及时处理,实现高校内部物资采购管理信息的大容量、快速传递。

(五)健全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监督机制高校物资采购管理监督体系的建设中,要健全物资采购监督的法律体系、明确物资采购经济监督的方法,才能保证高校有效的执行监督。高校应制定与《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相配套的《高校招标管理规定》、《高校采购合同管理办法》等实施细则,使高校物资采购管理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另外高校应对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进行完善,内审部门不仅要对物资采购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还要对物资部门的采购行为、校内各部门计划的提报(设计、设备、技术、用户)、指定采购等行为监督,通过采用观察作业现场、询问相关人员、审阅物资采购档案、审查物资采购经费收支的会计资料、研究分析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对物资采购流程采用穿行测试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及风险因素提出改进措施。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篇9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分旁;基本要求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管理最主要的一项工作组织原则,就是对存在于财务组织中的不相容职务实行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是指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集中一人办理容易产生漏洞和弊端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

不相容职务分离其核心在于实现牵制、制衡。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要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是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不相容岗位是指涉及经济业务的岗位不能交叉,不能重叠,不能由同一人担任,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体系。无论何种企业,从经济业务活动的处理上,不相容职务大体不外分为以下类型: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会计记录职务、财产保管职务、稽核检查职务。所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必须按照不相容分离的要求,合理设计相关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内部牵制、内部制衡机制。

2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实施要求

控制不相容职务的方法,就是从组织设计以及职务安排上进行分离,将不相容职务分别安排给不同人员、甚至不同部门,以形成一个可以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相互核查的业务机制。具体如下。

2.1授权批准职务与业务经办职务分离

比如,有权决定材料采购的人员不能兼任采购员。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见过很多既是单位的供应科长又同时去亲自采购的现象。曾有实例反映,某企业物资部门主管同时也兼任采购员,利用职务之便,购买其亲属开办企业所生产的质次价高产品,从中获取高额利益。这就是利用了不相容职务未进行分离所带来的内部控制缺陷,从而谋取私利的典型案例。

2.2业务经办职务与稽核检查职务分离

例如:现金出纳、会计与稽核职务相分离,采购员与库管员职务相分离,库管员与盘点稽核人员职务相分离等。这样可以做到出纳、会计、采购、保管等业务执行人员都受到应有的监督。同时也应使稽核、审计人员处于相对客观、独立、超脱的地位,保证监督质量。业务经办职务与稽核检查职务分离,会使得经办人员相对有所顾忌,督促他们更加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正常工开展。转贴于 2.3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企业必须要将业务执行和记录职务分离,不应该让员工自己记录自己经办的业务。比如:企业的会计绝对不能兼任销售人员,对自己的销售行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企业的会计也绝对不能兼任采购员,对自己的采购行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如果不进行职务分离,业务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就缺乏了在记录时所应该进行的复核和确认。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最基本的要求。

2.4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

会计和出纳相分离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全国各地关于会计兼出纳而发生的贪污、挪用案件发生过很多起,这一方面是个别单位领导不重视,没有配备应有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故意减少内部控制环节来谋取私利的可能。

2.5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分离

企业财产物资的保管职务应该与实物核对和财务盘存职务相分离。如果一个企业的材料采购员既负责材料采购又负责入库保管,那么这样身兼数职的行为,就有可能给经办人员创造舞弊的机会,缺乏内部牵制和监督,形成职务犯罪的隐患,给企业造成损失。

3完善控制环境是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实施的保证

采购内控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成本管理成本控制提升竞争优势

一、制定保障制度,实施科学化运作

制度建设是抓好成本管控的根本,是一种行为的规范。东辛农场在成本管控运行过程中,始终突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的效力。

一是科学制定制度。成本费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成本费用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农场财务科根据实际情况,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使制定的成本管控制度更规范、更贴近实际。坚持“求实”的原则,把成本管控过程中一些好做法和好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推进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坚持“管用”的原则,使制定的制度更可行、更科学。坚持“一致”的原则,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结合农场的实际,建立科学的制度管理体系。近两年来,农场先后制定了《东辛农场农业集体承包产量目标与成本控制指导意见》、《农机作业指导价格》等8项制度。

二是严格执行制度。制度化管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农场始终坚持以领导垂范为关键,打造制度执行的标杆;以强化监督为保障,增添制度执行的驱动力;以过硬问责为手段,保持制度执行的强劲势头。使制度执行不走样、不变形、不缩水。为了适应模拟股份制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保障农产品安全,农场制定了《东辛农场农资经营及农产品购销管理办法》,规定对全场农用物资实行统一供应,农资统供两年来,未发生一起质量事故。

三是不断完善制度。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制度都是在管理过程实施之前制定的,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制定的制度往往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对此,农场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和修订制度,使制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在模拟股份制实施前,东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农业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办法》,通过试运行,对文件中存在的缺陷及时进行了完善与修订,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模拟股份制管理的实施办法》的补充意见,推动了模拟股份制的健康运行。

二、拓展管控渠道,采取多样化举措

近两年来,随着东辛经济的加快发展,农场采取物资比价采购、工程预算复核和招投标、办理承兑汇票结算等多项措施,加强对成本的管控。

一是突出“三个规范”,着力推行物资比价采购。在物资比价采购过程中,农场突出做好“三个规范”,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健康运行。规范采购程序,对生产性物资采购必须由单位提出申请,经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上报农场物资比价采购办公室统一进行比价采购;非生产性物资采购,必须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分管场领导审核,报场长批准,物资比价采购办公室凭场长批准报告进行比价采购。对2万元以上重大物资采购且年初就已拟定购买计划的物资,须报年度或月度计划。5万元以下的采购项目必须提前5天上报,5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必须提前7天上报,便于比价采购小组提前安排。采购过程中始终坚持监督部门、采购单位、采购人员、核算单位“四制约”,以及监督部门、主管部门、采购单位、社会、供应商“五监督”和财、物、用“三分离”的工作原则。规范采购行为,农场印发了《关于加强物资采购监管的规定》,规定明确了从采购预算编制、计划上报、采购项目申报审批、采购实施、资金结算、违规处理六个方面加强物资采购管理,从制度上规范了采购行为,形成了权责统一、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规定还明确指出,凡是1500元以上的非生产性材料、2000元以上的生产资料,必须要通过物资比价采购方式,在充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三家以上供应商进行比价,最终选择物美价廉的供货单位及物资。规范采购方法,在比价采购前,采购物资单位或部门上报采购计划时要填明采购物资的具体名称、规格、质量、数量和预计价格,并附报三家以上供货单位有关资料。采购小组要认真了解所采购物资品种、规格及质量等信息,并结合采购单位申报表内容采用网上查询,电话询价等多种手段,了解市场最新行情、最新动态和相关行业政策及规则,为采购提供科学依据。物资采购坚持质量与价格相统一的原则,做到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力求优质优价。据统计,近两年来,农场共进行物资比价采购416项次,节约资金458万元。

二是把握“三个关键”,着力抓好工程预算复核和招投标。近年来,随着农场项目的增多,抓好工程预算复核和招投标成了成本管控的重要抓手。对此,农场积极把握好工程建设的“三个关键”。严格预算复核。农场财务科根据立项报告,对工程预算书进行认真审核,对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和工程施工材料的价格基数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审核。对部分工程项目中材料价格偏差和部分不合理开支项目及时进行核减,有效减少工程预算支出。仅2010年,农场财务科就预算复核工程项目140余项次,涉及工程项目支出2700余万元,节减工程预算支出170余万元。规范工程招标。农场规定凡2000元以上且列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预算范围的工程建设项目都必须进行工程招投标。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运行,对所有工程标底价的确定都在开标规定时间的前半个小时内进行,评标小组每个成员根据财务部门封存好的工程预算书,结合工程施工难度分别确定每个标段的标底价,然后通过对每个评委的评标结果进行加权平均,最终现场确定各个标段的标底价。为有效控制恶意投标和确保工程质量,农场对工程采用综合评标办法,即对在标底价一定区间范围内投标报价作为有效报价,通过对有效投标报价进行综合评比来确定中标人和中标价格。对低于且最接均值的报价人作为中标人。工程招标过程全部采用现场唱标确定中标人。通过公开招投标,农场每年在复核预算的基础上,还减少工程支出100余万元。严格工程变更。为有效减少工程施工变更现象,切实降低工程施工支出,农场进行了严格约束,实行总价包干办法,原则上不允许工程变更,对确需变更项目,必须先由建设单位提出工程变更理由,经工程监理单位审核,报场领导审批后方可办理工程变更。但工程变更预算金额的确定仍按原工程立项程序进行工程成本复核,以保证工程变更成本的合理性。

三是做好“三方对接”,着力办理承兑汇票结算。银行承兑汇票是经济往来中重要的结算工具。东辛农场推行此种方式结算以来,优越性逐渐凸显,使资金集中管理更加完善,资金筹集渠道更加通畅,并有效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在办理承兑汇票结算过程中,农场财务科积极做好与银行、农场所属单位以及相关企业的“三方对接”。与银行对接,降低进入门槛。农场财务科多次与连云港市工商银行、连云港市交通银行等金融单位协调,在没有任何抵押和担保等附加条件下,凭借农场多年来的信誉,为办理承兑汇票敞开了方便之门,每笔承兑汇票只需向银行交纳30%的承兑保证金,且不收敞口费用,而其他企业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却要向银行交纳60%甚至100%的保证金。与所属单位对接,降低运行成本。农场财务科根据所属单位的资金运作需要,分别为东米公司、水产养殖中心、苏垦商贸公司等单位办理了为期3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缓解了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并减少了利息支出。其中,仅近两年为东米公司等单位办理银行承兑汇票1.4亿元,节约财务费用支出187万元。与相关企业对接,降低金融风险。近年来,随着农场项目的增多,在工程款支付上,无论是工程进度款还是工程决算款,农场所有经济业务全部采取银行汇票形式与中标单位进行往来结算,不仅确保了资金的安全,也防范了工程建设纠纷。

四是设立“三道防线”,着力加强财务运行督查。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农场设立了“三道成本管控防线”。成本跟踪分析防线,农场财务科对各单位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全程控制,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例如东米食品公司对宰杀鸡流水线进行成本跟踪分析,从养殖户收购肉鸡到产品入库的整个生产流程,对包装物等低值易耗品严格控制,考核到组到每个岗位,使低值易耗品降低到了最低点,降低了生产成本开支。逐层审查问询防线,严格执行领导审查、会计核查、群众监查的“三查”制度,对成本运行情况及时公示,并做到“五个清楚”,即明细清楚、账务清楚、数量清楚、手续清楚、过程清楚。例如,农场财务科每月月底将全场9个分场85个大队的成本组成情况和按亩成本全场排序情况进行汇总、排序,并加盖农场财务科章印,于次月5号前由各农业分场会计亲自到各大队进行公示,接收群众监查。定期检查审计防线,农场每季度都要对成本费用列支是否及时、合规合法、财务制度的执行是否严格等方面开展财务检查和内部专项审计,对在财务检查和内部专项审计过程中发现违反有关财务制度的行为,责令限期整改。两年来,共进行财务检查和内部专项审计27次,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42条,促进增收节支90余万元。

三、适应机制转换,推进精细化管理

在成本管控过程中,东辛也着重加强了对模拟股份制的精细化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2010年股份田平均亩效益654.87元,是2009年的1.5倍。

一是加强物资消耗管理。近两年来,随着模拟股份制的大面积推广,面积由起初的87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9.4万亩,物资消耗将直接影响到成本核算。对此,农场严把农用物资使用关、雇工用工关、费用支付关,从物资领取到使用,从雇工人员聘用和操作,从农机灌溉等费用的支付等等,严格按照程序操作,控制好每个环节。

二是加强产品统一管理。在模拟股份制运行过程中,农场加强了统的功能,尤其做好农产品的统一管理。通过龙头企业大华种业东辛分公司、苏垦商贸公司分别对种子和商品粮进行统一销售,有效抵制了以往年度粮贩哄抬和垄断粮食市场价格现象,维护了农场和职工的利益。据统计,2010年农场通过大华种业东辛分公司牵头实施的三麦保种计划,累计收购麦种4400万公斤,每公斤比职工自行销售高出6分到8分钱。

三是加强成本绩效考核。农场实行成本效益一票否决制度,对农场、管理人员、职工的利益,均与预算指标执行情况、成本的高低相挂钩。据2010年模拟股份制效益考评情况来看,效益好的分场平均亩效益807.81元,效益差的亩效益361.39元,亩效益高低相差446.42元。农场也因模拟股份制成本管控好、经济效益高而增加收入1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