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5:09

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篇1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77-02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复合人才[1],我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通过院团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多种方式,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集产、学、研、练、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设计是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最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之一,也是进行专业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加强对本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提供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极其重要。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创造性地解决人物形象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问题。此外,还要注重服务于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主动将人才培养与地方文化产业对接,实现艺术类高职院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针对我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新时期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发展需要的毕业设计模式,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一、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毕业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崔宏巍等人[2]通过构建四位一体化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崔苏卫等人[3]通过建立顶岗实习网络平台,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的一体化,形成了“产学结合,学做合一”的特色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毕业设计改革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部分指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环节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以及评分标准不健全的现象普遍存在;毕业设计选题传统单一、缺乏变化,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专业发展前沿脱钩;毕业设计的教学时间安排与学生的求职时间相互冲突;缺乏对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展示和对外交流。特别是在毕业设计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够,很多选题只是对往届作品和文献的简单重复,缺乏创造性和个性元素,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缺乏,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设计是人物现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在此期间,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展现完整的设计作品,是学生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设计个性与风格的重要平台,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教学任务。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人物形象设计是一个新兴行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立足湖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结合学院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产学研工作,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舞台影视化妆技术为特点,开设戏曲化妆、舞台影视化妆、配饰设计、立体剪裁、创意化妆等特色课程,构建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与地方文化企业紧密结合,通过解决企业在文化创造和形象设计中的实际问题,既加强了学校的产学研工作,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制度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评价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我们通过加强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努力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首先,我们在毕业论文选题上要求必须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在课题的选择上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其次,我们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表现、论文答辩。作品汇展,学生也要独立认真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的调研和作品设计。院系两级督导专家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答辩等环节进行定期督查。此外,我们组织答辩小组,制定答辩评分标准,真实客观地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整个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习环节的总结性艺术实验活动,是学生对艺术思维、艺术表达以及艺术技法的一次最好的诠释。在毕业设计创作中,学生可以有效地、自觉地将团队协作精神融入到形象设计创作过程的实践中去,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够在项目制作中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及途径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就无形中使得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经过毕业设计,学生具有独立艺术创作的能力,并在创作过程中凝聚自己的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4.开展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展。毕业设计展是高职艺术类专业特有的教育实践模式,我们鼓励学生以作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主题,既突出专业,又紧密联系生活,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展出。我们以实践实训案例作品露天展示及影像播放为主,配合用人单位校园现场招聘会以及教学研讨会,将教学成果展示、学生就业、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展出现场公开考评作品成绩,并将优秀作品制作成电子册在学院网站上,扩大毕业展的宣传工作。例如,2015届毕业生毕业作品展我们以“视•界”为主题,共展出120多个学生的优秀作品,并邀请了武汉顶层全案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市相互广告有限公司等近20家企业进行现场校园招聘,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目前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建立了新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虽然我们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为社会培养兼具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广军,刘兰明,林春明.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8):5-7.

[2]崔宏巍,朱方来.高等职业院校四位一体毕业设计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7):74-77.

[3]崔苏卫.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6):154-155.

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指导建议

G642.477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设计说明书两方面。毕业设计内容包括前期调研、方案设计、效果图、分析图等设计作业;毕业设计说明书主要运用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针对该毕业设计进行设计说明。本文谋弦瞪杓迫挝竦哪谌莩龇,分析现状和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挖掘出一些指导方法。

一、督促学生加强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

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就业等时间冲突,使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毕业设计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降低工作标准的要求[2]。前期调研工作充足与否决定了整个毕业设计是否良性循环,要求指导老师督促学生加强完善前期调研工作,端正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对项目基地进行调研分析,对自然地貌、建筑古迹、地域文化进行考察;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防冲突当地民风民俗。

指导老师需叮嘱学生在调研中,特别对园林景观中的细部设计进行观察与分析,例如水陆交接处的驳岸设计、亲水平台的设计、堤坝游览方式的设计、景观小品的人性化设计等。并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汇报调研心得,对优秀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优缺点,学会借鉴与创新。

二、指导学生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与文化价值

当前风景园林毕业设计主要问题之一是设计内涵不足,忽略了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培养[3]。有文化的设计才有生命力,任何设计作品都要有一定的设计理念,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文化价值。指导老师告诫学生要善于挖掘文化精髓,体现更深层次的含义,才能提高人的品味与审美,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用简单的色彩拼图或植物造景就是对园林设计的表达。只有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艺术作品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所喜爱、所理解,才易于使本民族的群众接受,越具有社会性,越能发挥社会功能,就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4]。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城市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甚至城市精神、民族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挖掘与借鉴、吸收与创新。

要求学生遵循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4],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抽取和转化,对地域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和创作,对传统园林设计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方法等进行借鉴与创新,通过景观设计展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设计理念可以采用历史文化元素、民族精神等等,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或地域特征,体现于共同文化上,内容与形式让人关心熟悉的,才能在心理上达成共鸣。

三、督促学生完善方案设计,注意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方案设计包括总平面图、总鸟瞰图、节点大样图及效果图、分析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方案环节,指导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地进行辅导和修改,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一)第一次草图的设计要点

首先,要求学生对基地的场地、现有水文与植被、建筑小品等进行分析,在保留古建筑、保护原生植被、尊重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对水文条件进行利用,将园林打造成一个青山碧水、鸟语花香,有特色有文化的游览胜地。其次,要求学生对场地进行分析图制作,贯穿自己的设计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基地各出入口的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功能分析、交通流线分析、景观节点分析等。

(二)关注细部设计的重要性

景观节点设计、铺装设计、亲水平台设计、堤坝与滩地之间游览的可达性设计,以及其他人性化服务设计,都属于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关注的细部设计问题。

对景观的节点设计,要围绕设计理念展开,集中体现设计的中心思想,这一点是需要指导老师不断跟学生重点强调的。城市中的景观设施标志着历史与文化关系相辅相成,形成独特文脉和现代人文特色的景观[5]。通过节点设计表达该区域的功能性和设计主旨,一小见大,从而更好地贯穿全区域的设计理念。对该区域的中心景观小品、植物造景、地面铺装纹样、以及座椅的造型设计等,都要进行考虑,都要体现该节点的特色,从而展现整个园区的设计理念,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内涵。

(三)重视景观效果图制作的耐心培养

由于毕业设计任务量较大,学生耐心度不够,所以对于效果图的制作缺乏细节表现。效果图需要在sketchup、photoshop等软件对植物、建筑、山石,以及水面、天空、飞鸟等运用抠图、色彩的叠加等表现技法,对基地进行场景模拟设计。效果图制作中对于植物种植,需要运用植物素材根据光影和透视角度,一颗颗调整种植,工作内容繁琐,对此项工作学生缺乏细心和耐心。指导老师需要叮嘱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强调植物种植在画面中的必要性,特别是主干道两侧的陈列式种植乔木,可以强调直线型道路的贯通性,强化曲线型道路的流动感,丰富画面效果。

四、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把握毕业设计最后一关

本科毕业生不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说明书,都存在一些写作不规范、内容不具体、结构不完整,论文格式理解错误等问题。作为毕业设计最后一环,要求学生必须提高毕业设计说明书质量,给自己的大学时代交一份完美的答卷。写作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围绕设计理念,阐述设计内容;并需阐明采用某种文化元素的原因、用意与出处,以及如何体现设计理念。写作格式方面要求学生规范写作标准,全面检验,严格把关,做到具体与完整。指导教师也需提高自身素质,高标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五、结论

本文针对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特别提出要指导学生善于树立设计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并探讨设计具有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以期为风景园林毕业设计教学水平的完善与提高提供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金敏丽,钱奇霞.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1,08(6):267-270.

[2]莫媛媛.基于地方高校转型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118-119,120.

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篇3

(一)掌握专业核心技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文化环境、市场环境中掌握产品设计、制造、开发及市场推广的一般知识和组织管理原则,具有解决专业问题的综合能力。该专业学生先后经过专业理论的学习,基础绘画的强化,三大构成的提升,设计软件的训练,设计思维的引导,产品形态的设计,产品模型的制作等一整套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培养具有较强的草图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产品制造与生产等专业核心技能,最终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产品设计相关工作。掌握专业核心技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就业之根本。

(二)强调学以致用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重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发现新知的能力,这是其区别于学术型院校、研究型院校的关键之处。工业设计是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对创新性和应用性要求较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该专业侧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以致用的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三)传承地方文化、服务面向地方

工业设计是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这表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不仅承担着培养社会、国家、业界所需的人才,给国家社会带来直接利益,还承担着培养适应地方发展所需的人才,给地方发展带来直接利益,集传承者、创新者、服务者于一体。如何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立足地方(行业)、融入地方(行业)、服务地方(行业)、共享地方(行业),成为推动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与责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的毕业论文,也不同于设计类学科中视觉传达、动画等专业的毕业设计。它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项目,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寻求最佳设计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以产品模型和展板等综合形式作为成果展示。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

(一)突出专业特性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以产品为载体,以社会创新为导向的设计研究与实践。其毕业设计突出体现专业特性,是要区别于艺术类其他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突出专业特性应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在知识层面体现“是什么产品”;其二,在技能层面明确“用什么技术实现产品结构和功能”;其三,在实践层面反映“产品模型与设计理念之间融合的程度如何”。这三个问题与该专业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紧密相连,解决了是什么、用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专业特性才会更清晰、更突显,才能避免与平面、影视等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混乱或雷同。

(二)重视实践应用性

高校向社会输送的工业设计人才只有符合市场的需要才能够获得认可,才能被社会所吸纳。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育阶

段历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更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选题、方案构思、方案筛选、计算机建模、模型制作、产品展示是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六个主要环节,这六个环节涵盖了该专业绝大部分理论与实践知识,且每一环节对应一项专业能力。选题测试学生对专业知识宏观把握的能力;方案构思测试学生知识创新的能力;方案筛选测试学生运用专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建模测试学生专业技能应用的能力;模型制作测试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产品展示测试学生系统把握专业知识的能力。目前,该专业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创作过程中只参与前四个环节,模型制作则找企业或工厂代工完成,产品展示则认为无关紧要而被忽略。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型制作和产品展示是最能检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两个环节,因此,学生需参与到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实践应用环节,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展示地方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其毕业设计也应围绕地方特色展开,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紧密联系的工业设计专业更应如此。其毕业设计选题要切合当地实际情况,与地方企业、文化产业联系紧密,以服务地方发展为目的。如地处闽西北的三明学院,其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理学文化是该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较好的切入点,既能传承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又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科学选题

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毕业设计选题直接关系到后续毕业设计进展。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可从三方面考虑:首先,选题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从学生角度看,可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毕业设计后续工作进展自如;从导师角度看,可以确保课题的可行性,还能丰富科研成果。其次,选题着眼于地方企业与产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围绕地方特色展开创作,实现学生应用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可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再次,选题围绕社会发展与需求。此类选题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如毕业设计选题以我国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作为切入点,借助新技术、新材料对农村交通运输工具、生活用品等进行改良与创新,试图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又如选题以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盲人作为切入点,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通过盲人水杯设计、盲人娱乐产品设计、盲人银行卡设计、盲人出行公交信息系统服务设计等一系列设计方案,为解决盲人生活中出行不便拓展新思路,提供新对策。

(二)组建指导教师团队

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根据教师自身专长,组建指导教师团队,采取分工与合作的方式,能有效整合资源,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组建指导教师团队需注意:第一,指导教师团队中教师数量不宜过多,2~3个最佳。第二,指导教师团队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所差异,如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科研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青年教师与老辈教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组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给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建议。第三,团队中个人分工需明确。任务分工可依据教师专长和毕业设计管理中计划、组织、监督、控制等四个环节,共同督促、推进、落实。

(三)落实毕业设计展示

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篇4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创新;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n91-4

1现状分析

1.1引言

随着我国这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部分地方高校培养出大量高学历,但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毕业生,他们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这使得毕业生和用人企业之间产生了一种断层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应用软件及计算数学为基础,并结合了信息学、运筹学、计算机学等等,它属于引入信息学主干内容的理科类专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能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但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通过四年的大学艰苦学习后,在选择职业及就业方面与较热门的经济类、计算机类等专业的本科生相比,就业形势要严峻的多。这种局面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必须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加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在培养专业特色人才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2存在的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在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数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还要能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运用数学理论。大多数院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设置培养模式,在实践和理论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上没有统一的认识和规范,缺乏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整体规划,不能有效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实践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目前我们的专业教学仍处于试验性教学阶段。为了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与优化,目的是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特色人才。

2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法

2.1明确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计算数学、信息学、运筹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虽做为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专业,但它的教学范围又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与计算机科学及信息工程是有明显地区别的,它主要研究定向于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特色型人才,在本科专业教学阶段,必须围绕特色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共同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建立相对独立,又内在统一的培养模式。社会的发展与创新力量都来自于大学生的思想,如何适应社会,能更好的发挥大学生具有的创新潜力,是我们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学目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图1总体思路图

按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和优化,同时依据教育部对全国各高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我们参考了其他高校的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并且建立和实施了以下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基础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本专业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主要区别,也是本专业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所在。数学基础课应包括《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等;专业基础课应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离散数学》、《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是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学习阶段,这个阶段的课程应包括《运筹学》、《数值计算方法》、《数据库理论》、《面向对象windows编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信息工程概论》、《计算机图形学》等,通过对这些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解决各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特色人才的培养

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不同于基础理论教学,在这个教学环节里,师生之间是面对面的指导教学,具有互动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主动。整个实践教学的成功关键,是由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尺度决定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门计算机专业和数学专业的交叉学科,即要求理论基础也要求动手能力,所以专业知识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也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在这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应互相协调、合理衔接,在内容上应相互补充和融合。实践教学是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按照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案:一是以优化实验教学大纲;二是加强学生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完善学生的毕业设计方式,这个环节是使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实践,能使学生毕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具体的实施方法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1)优化实验教学大纲

大多数实验项目都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学生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只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训练,缺贬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上我们应该优化验证性实验项目,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课外实践教学

学生对课外实践教学的兴趣远远超过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是提高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关注度,使学生更容易学到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式加强课外实践教学:一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参加到教师研究的科研项目中,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形成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优势在于数学基础,为突出专业优势,课外实践要加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去分析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编程求解去解决实际问题。

(3)完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专业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应用与总结,我们要培养有特色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就不能受限于传统的毕业设计方式,我们应该增加毕业设计的方式,让学生们毕业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或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可以利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完善毕业设计方式:一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毕业后从事的专业方向进行选题,然后将选题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交由指导教师审阅,再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建议进行更改,最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二是毕业设计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可以了解目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研究的科研项目,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与指导老师一起做科研项目,并在自己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完成毕业论文;三是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参与到公司或企业的研究项目中,在实习单位由单位的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

3结束语

创新能力是每个大学生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挖掘和培养这种能力。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来实现。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克服传统教育带来的弊端,也利于培养出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新特色型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属于新型的复合型专业,该专业的建设时间不长,目前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特色建设仍处于不断优化和完善阶段。本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值得尝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放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6:274.

[2]徐建平,蔡昌凤.环境专业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2011,2:59-62.

[3]包耳,王万雷.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5:261-264.

[4]韩明,张积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改革与探索,2011,10:89-90.

[5]郑丽丽,李海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10:193-195.

[6]杨鹏,莫岳平.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与途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5:143-145.

作者简介:杨利华(1981-),男,江西新干人,讲师;万方(1983-),女,江西景德镇人,实验师;詹棠森(1968-),男,江西余干人,教授。

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篇5

【关键词】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广播等技术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传统媒体内容与创新内容模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快速崛起,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休闲娱乐的形式。

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四川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与it企业合作办学、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第4年在软件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为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在软件工程专业大框架下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的专业方向,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研讨,搭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促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结构、选择知识发展方式以及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也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具有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特色,注重对学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强。结合我们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我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多媒体网络、软件工程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包括新媒体应用以及虚拟现实等在内的多媒体技术开发、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计算机游戏设计、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的创新性技术人才。”

3.核心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方法具有充分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本行业和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课程体系分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

3.1核心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J2ee与中间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分析与UmL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流媒体技术、用户界面设计、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影视特技应用、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级脚本与插件技术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始单独的实验课程和配套的课程设计。

3.2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游戏由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学和计算机动画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高度交叉结合,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游戏编程功底和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手机运营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设计、游戏开发、游戏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运营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普及游戏开发理念,培养游戏开发氛围,挑选有潜力的学生组成开发团队;传授游戏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要素,特别是游戏引擎开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理念,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技巧和流程,并具备从事游戏程序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

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相关的软件技术及虚拟现实的应用,并介绍了当前数字娱乐的现状,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的定义、特性和组成,虚拟世界的创建和管理,虚拟现实中的视觉计算,虚拟现实中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中的声觉计算,增强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应用,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数字娱乐技术。

4.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就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层次化。基于创新性原则和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和自身教学特点,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各实践环节之问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4.1课程实验

依照实践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并按照系列课程的复杂度和规模设计实践环节,开展了多层次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规则,将实验课安排大学四年的各个环节。

多层次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大纲与目标的规范基础上,将实验项目设计成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不同层次的实验。同一学生从基础规范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这样难度递增的实验项目中逐渐进行训练,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程设计、虚拟现实开发课程设计等。

4.2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作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专业实训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是学生培训职业能力、熟悉职业环境、了解实际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专业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转化为所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慢慢适应相应职业岗位,锻炼职业的能力,为实习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争建微软it学院、Hp软件学院为契机,与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服务外包人才。与中软国际、tarena(达内)科技等十多家it企业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4.3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前期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了解、感受未来的工作,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与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接。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从而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为了增强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重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获得的实践能力,也为缓解毕业设计时间(论文)不足,笔者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来自于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将毕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除体现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综合之外,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5.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及方向的调研,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相关的核心课程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融合专业技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为一体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特色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与技术交叉结合的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艺术感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增强他们在数字媒体行业就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琦,于学军,张丽,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62-163.

[2]蔡建平,沈琦,于学军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J].软件,2012,33(4):108-111.

[3]耿卫东等.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6):99-101.

[4]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5]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5.

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毕业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7)02-0079-03

“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2]无论创新还是创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真正的前提。在重视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毕业模式的导向作用也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毕业模式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检测,更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在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毕业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也顺应形势、与时俱进。通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渭南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实践,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形式与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清晰完备的毕业设计相关制度。

好的制度能使人充满积极的正能量,坏的制度使积极者受到打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制度是从人才培养计划到教学大纲再到毕业设计执行的多维度、可持续制度。本专业从毕业创作实践及毕业设计报告两方面制定相关制度与说明,旨在让毕业生对毕业设计模式有清晰认识。通过三年的实践积累,已经较完备的制度包括: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导师负责制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践分组制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撰写制度。这三个制度分别从教师、学生、内容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毕业模式进行理论上的限定,其实也是从顶层设计上为毕业生的学术质量进行保驾护航。

二、毕业设计实践固化为舞台展演的形式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把学生毕业创作形式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展演。这种转变不仅能激发在校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认识专业能力的实用价值。这种改变引起了较大反响,2013届渭南电广视台分别在新闻频道、综合频道进行了专题报导。2014届毕业展演吸引国内诸多明星祝福。2015届毕业展演成功商演,为毕业生的就业架构了桥梁。

舞台展演是综合性演出,能将学生的四年所学用视听觉的综合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亲身参与毕业展演实践,能全面体会专业学习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职业工作的职能与方向。由于设计作品是每个学生选择的方向和类型,能最大化反映学生的专长,所以也是毕业生就职的最直观的推介会。从2015届学生的单元话剧表演、2016届学生的整部话剧表演、2017届学生创作的话剧表演,三年来实现了舞美回归舞台,并取得突破性提升。

因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学习内容很庞杂,毕业展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诸多的实践中寻找合适岗位,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把握好方向。形式虽然不能直接决定内容,但在实践中的确为毕业生和在校生都指明了努力方向。

在实践操作中,分工非常重要,需要从毕业年起始就开始实施。首先,要根据给学生所做的“毕业展演策划案”来确定最佳方案。其次,教师统一审核后,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人意向进行分工,并确定每组负责人。再次,对每组任务进行详细划分,并对负责人进行职责的解析。最后,在学生实施制作的过程中全程跟进,随时指导。具体可分为:导演组负责方案的具体落实,任务包括任务分配、节目排演、节目验收等;剧务组的任务:负责排演和演出时间、场地、设备、资金、外联等的申请与落实;演员组的任务:负责排演与演出;道具组:负责舞台调度设计、除舞台服装与灯光以外的道具设计与制作;化妆组:负责所有演员的发型及妆容设计与制作;服装组:负责所有演员的服装设计与制作;影像组:负责展演前期宣传与后期制作。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是交叉学科,是与美术学科、音乐表演、媒体传播等专业都相关的综合性专业,所以各组在完成好自身任务的同时,合作才是展演成功的最大考验。展演不仅对本专业的学生产生促进作用,对于院系之间、专业之间的合作也具有重要作用,是探索交叉学科间学科发展的有益探索。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毕业设计报告形式

毕业论文在学生毕业能力考察上重理论轻实践,学在在论文选题上往往存在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在重视实践创新的今天,将毕业论文改为与毕业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报告能更好呈现学生实践与理论两方面的能力。改变的不能只是名称,实质性内容的改变才是核心。

专业毕业设计报告从内容、形式、考察能力三方面进行了变革。内容方面要求学生根据毕业创作的初衷和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与论证,对毕业设计实践的理论支撑与说明。形式方面:分为概述,就毕业设计题目的背景资料、目的方法、创新点等方面陈述;创意构思,就毕业作品的创意来源、创意过程、艺术特色、创作手法、人员分工、个人承担角色和任务等方面来陈述以及草图等;创作过程,可用草图、设计稿、展开图、创意稿、分镜、脚本、剧本、过程数据、参数等为主来陈述。成果综述,评述围绕着毕业设计完成的工作任务情况、主题思想、艺术特点、表现手法、表现效果等方面来陈述。这四个部分由表及里,按创作的完成顺序进行完整阐述。考察能力方面:考察学生条理的创作思维构架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展示能力。

四、结语

毕业设计注重实践能力的检验,让学生的作品在真实的舞台上呈现,更能直观展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给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以真实的创作体验。展演舞台让学生把专业、特长、兴趣交叉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更能反映学生的特长,为学生铺设良好的职业通道。

这种学生与教师根据个人意愿自主结合的形式,还能让每位教师的特长得到最大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方向不同,但往往需要指导就是自己不擅长的方向,水平难免就受到限制。新的毕业模式根据方向确定指导教师,能使教师专业方向更对口,这样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当今演剧形式的创新、演艺空间的多样化,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实践与理论之间关系。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实践环节推动教学理念变革,都是毕业新模式对教学思路转变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设计有所依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践行理论,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与专业设计的能力。

[参考文献]

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篇7

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毕业设计课题设计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与综合设计水平在设计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从而为学生步入设计行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进行相对科学、合理、有效的研究、组织、把握之外,也要根据现代设计的实际变化与需求,在课程的选择、配置等方面做出适时的调整和完善,理顺课程间的相互衔接、铺垫,以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到学生设计作品平庸、缺少文化内涵以及抄袭现象严重,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和顽症。诚然,学生缺少生活积淀与社会实践锻炼是一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设计本质内涵的理解。虽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贯穿在四年的专业教学过程之中,但为了凸显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现代设计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们认为有必要专门开设相关的课程对此进行强化、提升。为此,在前些年的两次教改中,根据学院室内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在三、四年级分别增设“现代室内设计经典案例解析”“设计与研究”两门课程。通过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的理论讲授和对经典设计案例的解析、点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本质是求异思维,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更新设计观念,增加个人的生活积淀,才能以独特、敏锐的艺术视角在生活中捕捉设计灵感,并通过一定的设计语言、形式、方法及程序,实现自己的设计创意和艺术主张。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两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对创新设计的思维特征和表达方式,设计语言与表现手段以及科学合理的设计程序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毕业设计教学进行前期的理论铺垫和设计准备,理顺课程间的教学衔接与秩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从而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把握教学环节重点

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组织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拓展作品的设计主题,彰显作品的文化内涵,就成为本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室内设计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既具功能性又显艺术性,两者完美统一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活动,它不仅要满足人们不断增多的物质欲望,也要满足人们多元性的审美追求,室内设计正是通过融入一定的主题来表达空间的“思想内涵”与“情感语言”。因此,可以说“主题内涵”是设计者在创意过程中,最能体现其设计品质的重要环节。

(一)注重设计作品的主题挖掘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常常为找不到空间设计的“主题”而感到茫然和困惑,或者一味地效仿人们已熟悉的某些“主题”、某种“风格”,或者抄袭、剪贴他人的作品,这样的设计显然缺乏原创性和鲜明的“主题”立意。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毕业设计主题的选择与把握这一环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尝试探索。

1.运用案例解析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室内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意的产生来源于一定的主题设定,而主题的设定则源于对基本元素概念的选择、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综合多元的思维方式,对所有与课题设计有关的资料,特别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归纳、筛选,进而从中提取捕捉到最能体现其课题本质特色的设计主题,成为本课程教学需着重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改以往简单而枯燥的说教方式,有目的的选择一些经典工程设计案例进行生动、细致地分析、点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案例分析、点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从名家大师的设计实践中了解、感悟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捕捉设计元素,并通过怎样的设计方式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名家大师的经典设计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他们毕业设计的创造潜力与设计欲望。

2.组织学生进行设计前的社会调研和考察。调研、考察的目的是要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想象,没有艺术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创造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感性材料积累越丰富,想象也就越活跃、越自由,设计也就越富有创造性[2]。因此,我们要求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熟知的都市生活,还要研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感受和研究中,努力寻找和捕捉设计的灵感与符号。从而有效地增强设计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感。如2011届的一位学生在调研考察中对萨满文化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对此,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其在了解萨满文化的历史发展变迁和文化特点的同时,收集更多的视觉形象原始资料,并从中捕捉到设计的元素和符号。通过参观博物馆及对影像、实物及图文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使该生对萨满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在与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与讨论之中,该生将神秘、质朴、厚实作为其设计的核心和切入点。并依据空间的功能性质特点,将萨满服饰、器具、石人柱及游牧生活器具等形象元素,通过打散、重构、转换等设计手段,与虚拟的建筑空间结构和形态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安排,在陈设、光色的环境氛围衬托下,较好地营造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与原创意味的休闲空间,受到了观者的好评。

(二)提高设计作品的创意表达

有了一定的主题,如何延伸、拓展并将其融会于室内空间的设计之中,便成为创意表达的关键。所谓“创意”,就是“创造出能够解析人的精神世界并富于强烈艺术氛围的室内时空环境”。一般来讲,室内设计的创意表达常常要借助于空间布局、空间形态、光色组合、材料搭配和陈设装饰等空间表达综合要素之间的权衡,以及各要素间的主从呼应和张弛有度的协调。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在诸多的表达要素中,空间形态和陈设装饰是提升创意表达最为有效地两个设计环节。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室内空间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因素更多的是依赖空间形态和陈设装饰来传递、呈现的。

1.主题与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形态是依据主题内涵需求和空间结构尺度,运用规则或不规则的抽象几何元素与不同质地的材料结构而完成的造型样式,它可借助主题内涵的需求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或表达阳刚、凝重之感,或展现阴柔、灵动之美;或严谨,或活泼,如此等等。正是由于这种空间形态上的变化,给人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因而,空间形态的设计对于作品主题立意的表达与空间总体框架的构建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2.主题与环境氛围的营造。环境氛围是室内设计通过空间形态造型、光色材质运用、陈设选择搭配等多种表达要素权衡与协调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空间艺术气氛。在这之中,陈设艺术的设计、把握尤为重要。陈设艺术除了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功能性陈设)之外,其更多的是传递出一定的文化品质和内涵。因而,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把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观者对设计作品中文化内涵的理解。所以,如何帮助学生依据其设计主题与氛围需求,合理设计、选择、搭配陈设艺术的种类、样式、材质、大小、位置等,就成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把握的环节。例如2010届的一位学生选择《岩画艺术馆空间设计》作为其毕业设计创作选题。在辅导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该生依据设计主题和现代艺术展馆空间的特点需求,充分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位置、不同手法的现代陈设艺术样式,将古老的阴山岩画艺术风采呈现在观者面前,使观者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现代空间中,领略中华古老文化的艺术熏陶与心灵震撼,收到了良好的设计效果。该作品2010年获第八届中国室内设计双年展新人奖二等奖。

三、改进教学方法手段

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都有其不同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室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有一定的人文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进行的设计课题活动,同样呈现出较强的实践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依据室内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打破常规,灵活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

1.组织市场调研,延伸课堂教学。市场调研活动是毕业设计课堂教学的延伸方式,其目的一是使学生充分了解市场变化需求,使设计具有针对性;二是通过市场调研,完成毕业设计所拟设计项目的整体环境、背景、功能等资料的收集考察,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进而确定毕业设计作品的方案计划。因此,市场调研不仅是毕业设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同时,也使学生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了解过程中,能充分把握室内设计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大背景下,理清设计思路,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在市场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参观实际工程项目和参与工程项目实践等方式,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所收集、感受到的信息资料和心得体会撰写成市场调查报告,并将市场调研报告纳入到毕业设计课程量化评定考核之中,以提高市场调研实践的质量和成效。

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篇8

【关键词】辅导员毕业生就业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19-02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生力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数百万大学生,更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毕业生就业水平与质量如何,已经成为各高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发挥人才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以及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在“十一五”后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将成为我国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方面,标志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入了社会化的阶段。当社会最富有活力、属于新增劳动力中最优秀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时,他们的就业将成为关系到能否实现社会“和谐”与“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辅导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发展,如何发挥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如何定位辅导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成为值得认真调查研究的课题。

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教授提出的观点,即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人、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权益的保护人”,同时也是“教学科研的承担者”。教育部去年(2006年)公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规定》在辅导员的要求和主要工作职责中明确指出,辅导员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大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对于辅导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且作如下定位。

1.就业政策的宣讲员

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能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角色定位应摆在首要位置。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辅导员也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政策宣讲员的角色定位放在首位。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群体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多元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辅导员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担负起重要而光荣的职责,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成为就业政策的宣讲员。不仅要能敏锐地把握毕业生的思想脉搏,深刻地透视大学生的心态,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启示和导向毕业生的择业就业以及创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各项政策的宣传释疑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毕业生中有什么热点难点问题,并且认真加以梳理和研究,紧密联系毕业生关注的问题,将理论合理地融入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为毕业生答疑解惑,提高毕业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2.就业实践的导航员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将所学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将方法与能力加以应用和提高,锻炼思维和实践能力,拓展创新和创造能力。对毕业生而言,不仅要“会学”,更要“会用”,因此,辅导员要承担起毕业生就业实践导航员的角色,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就业实践辅导,提供必要的实践技巧训练,培养和训练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就业心态;帮助毕业生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设计自己的就业计划。辅导员应让学生认识到学历教育时间有限,而社会变化迅速、知识更新日益显著,要多参加与就业实践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就业创业辅导、“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等,帮助大学生把素质训练、素质养成、素质拓展和职业发展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为就业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3.就业创业的服务员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服务者。如果辅导员只有指导意识、领导意识、管理意识,而缺乏服务意识;只满足于僵硬的政治、道德说教,而忽视德育内容鲜活的人文个性的操作,那么距离“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标准就会相差甚远。辅导员要从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办实事、办好事,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对毕业生的服务应着眼于基础环节和基本公民素质培养,首先应该帮助毕业生学会在群体中和谐生活,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其次应树立公民意识,建立其相应的法律意识、权利观念、民主意识、规则意识等;再次还应加强对毕业生文明生活方式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文明生活的观念,培养自立自强、健康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在小节中塑造素质,成为有文化有品位的时代青年。在服务中也要着眼于重点和难点,不回避困难和矛盾。要鼓励大家在学习阶段多参加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切实进行创业辅导,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要为大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指导和服务,如提供国内及国外大学的升学资料,帮助学生选择学校和相关专业,举办“考研”辅导班或讲座等。要加大感情投入,更多地关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创业困难的学生群体,鼓励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4.就业心理的按摩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经济、技术、社会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心理素质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毕业生的心理仍处于发展时期,又处于矛盾集聚期,自身成长还不成熟,社会经验不丰富,又面临就业择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焦虑和矛盾凸显,学业、人际交往、青春期烦恼、就业等问题使其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若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辽按摩,就会影响毕业生在就业时和就业后面对社会时的心理健康成长。辅导员要成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按摩员,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压力排解,帮助毕业生在面对问题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不仅要用心理学理论知识武装辅导员自己,了解毕业生的心理特征及规律,而且要加强自身心理锻炼,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5.就业理论的研究员

辅导员只有掌握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就业理论知识,才能为毕业生在就业择业及创业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导航,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就业理论的研究员、信息收集整理的情报员。辅导员应从职业生涯规划出发,确立大学生就业择业及创业的指导体系,把大学生就业择业及创业过程中定态的方针与动态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就业择业及创业指导过程;科学地分析择业中的个案,增加就业择业及创业指导的可视性;还应在立足于对国家有关高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及创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质量的需求状况、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结合本学院学生特点和客观情况,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择业及创业的技能指导,使其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自觉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掌握社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实现人生价值。辅导员在工作中不仅要积极争取培训交流的机会,更要在自我要求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提炼理论、发展理论,为毕业生就业理论提供第一手实践素材,进而使毕业生就业择业及创业指导工作实现有序可循,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

6.就业规划的指导员

大学生就业规划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延伸至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更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个人生规划。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服务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规划中应扮演指导员的角色,对毕业生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帮助毕业生正确评价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拓宽就业机会和学习范围,最终帮助毕业生获得满意的工作机会,指导毕业生通过多种渠道就业。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针对毕业生、准毕业生、非毕业生、不就业学生(如继续升学深造、长期进行学术研究)等不同层次开展针对性的辅导。从纵向来看,在新生入学时介绍专业发展状况和对应的各种职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初步思考、设计职业规划,在跨入大学第一天起就为今后职业发展做出考虑;对大二、大三学生,则要针对其不同个性和能力,帮助其合理调整职业规划与设计,提高其相关竞争力,为毕业之际的就业选择预先做好准备;对毕业生,讲授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笔试或面试技巧等,帮助其确立适合自身实际的就业创业目标。从横向来看,应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策略,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应为其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而对过分自信以至就业期望期过高的学生,则应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做出科学合理定位。

三、结论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是一项季节性、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它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和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笔者通过实践工作认为,辅导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主要为:就业政策的宣讲员、就业实践的导航员、就业创业的服务员、就业心理的按摩员、就业理论的研究员和就业规划的指导员。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在高校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发展中,高校辅导员应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确立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方向,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拓宽渠道,启动个性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找准角色定位,为开创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

2《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云高工[2006]80号)

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篇9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提升实践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状况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尺度和标志。然而,与其它老牌高校相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不高、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不明显、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选择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直接关系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河池学院是在原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于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河池学院自升本以来,努力克服所处区域劣势和自身办学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准确定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立足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突出特色,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首先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要根据所处地域环境、资源禀赋和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才能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河池学院所在的广西桂西北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是中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水电之乡”,红色文化、刘三姐文化、长寿文化等享誉世界。这些资源优势为学院培养服务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河池学院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围绕“立足河池,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努力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发展需要,结合桂西北矿产资源开发和中小型企业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开发的实际需要,形成了应用化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优势特色学科;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相适应建立科研机构,组建了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文学创作人才培育基地、桑蚕研究中心等多个自治区重点研究机构;与地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调整专业设置。针对河池市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养殖业等支柱产业,以及大力发展旅游业、物流、经贸加工、批发零售业、绿色长寿食品加工等现实需要,逐年增设了应用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生物科学以及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同时,根据地方文化建设发展需要,开设选修课,如开设了本土文学资源课程群、本土自然资源开发课程群、民族音乐、民族传统体育等。这些措施不仅使河池学院在服务地方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中获得经济收益,而且大大增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效性,促进了学校发展和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

2、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

河池学院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资源,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地方资源情况,另一方面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需要。如依托学院所在地刘三姐故乡、旅游文化名城宜州市的优越条件,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利用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人口普查、市场情况调查等工作机会,派出统计学、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直接参与政府的调查统计工作;利用桂西北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体育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培养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体育等专业学生,每年组织他们参加河池市的“铜鼓山歌艺术节”、宜州市的“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本地区桑蚕养殖、甘蔗种植和制糖工业的区域资源优势,培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与应用等专业人才,利用学科优势帮助地方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利用本地区厂矿资源培养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人才,通过见习、实习、顶岗培训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各种实训锻炼机会,同时了解本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状况和本专业就业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地方输送了大批合格的、适应地方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教学模式,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为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毕业上岗的“零过渡”目标,河池学院遵循互利性、协调性和教育性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例如以桑蚕养殖基地、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桂西北特色资源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等项目为依托,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实施灵活多样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优秀大学生见习村官、学生干部到地方政府直属部门挂职、新闻学专业学生到各报社见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服务社会,锻炼独立工作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2)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河池学院注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协助单位开展调研,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院还不定时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担任客座教授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培训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产品生产流程等,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积极探索“订单式”,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培养人才。例如物理与电子工程系与河池市车辆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的合作培养,每年都有几十名毕业生到该公司工作;深圳华昱集团、广西轴承厂等企业也连续多年来我院预订毕业生,形成了校企双向互动、良性发展的合作机制,有力的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制定师范生顶岗实习制度,促进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顶岗实习是教学、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条有效路子。河池学院前身是师范类院校,目前开设有十几个师范类专业,为促进这部分毕业生充分就业,从2008年起,河池学院就在河池市、柳州市部分贫困县开展了“顶岗实习,置换培训”项目工作,先后组织了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的高年级师范生670余人下乡顶岗,服务乡村小学学生达2万人。通过师范生顶岗实习这种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岗位实习、实践,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锻造,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也使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是保证我院师范生充分就业的成功举措。在教育部2009年11月举行的新闻会上,河池学院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还被列入其背景材料,《中国教育报》也对此做了报道。

(4)以社团牵头,大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河池学院充分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河池市、宜州市下属乡镇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引导青年志愿者到各社区、乡村开展法律问题咨询、桑蚕病虫害防治、家电维修等公益活动;支持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参与实验室建设、或直接参与教师对企业的产品技术革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较强的职业域和岗位适应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

(5)坚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以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有助于促进学生就业。河池学院积极启动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每年5月和11月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试,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以保证学院至少8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取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4、以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

(1)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河池学院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设置有10个课时的创新创业教育。该课程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一年级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二年级重点进行“就业”教育,对学生进行“我能行”的信心培养,并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参加实训基地的生产、管理、销售,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三年级重点进行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开展“百名企业家就业创业论坛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的基本素质;四年级重点进行敬业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到基层就业。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融素质教育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学院坚持走应用性、民族性的特色建设之路,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大力扶持各类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聘请校友中的著名作家东西、鬼子、樊一平等担任文学社团指导教师,强化对学生的指导,营建了浓厚的校园文学艺术创作氛围,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高素质、多能型写作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区内外各类比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汇演、全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体育和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学院从2006年始,成立了公共体育教学部和公共艺术教学部,将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女生节等体育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5、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

(1)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为毕业生提供有力的就业环境与政策保障。学院严抓“一把手工程”,将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建立了“学院领导-就业主管部门-系(院)-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的就业工作链,形成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系(院)为主、全员参与”的长效就业工作机制。

(2)强化激励措施,在经济上扶持毕业生就业。为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读懂政策、用好政策,学院每年拨款10000元用于印制《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解读手册》,毕业生人手一册;设有专门的激励措施,每年给予到“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到村任职”等基层岗位毕业生每人500元奖励;给予100名困难毕业生每人600元补助,残疾毕业生每人800元补助;给予创业成功毕业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

(3)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外出开拓就业市场。学院搭建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广泛搜集人才需求信息,促进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为毕业生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服务;同时,积极外出开拓就业市场。以2011年为例,河池学院用于开拓就业市场经费10万元,先后派出25人15次到区内外开拓就业市场,派出10人分别参加广东省深圳市人力资源局和东莞市人力资源局举办的校企合作洽谈会。

(4)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学院每年定期举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颁发仪式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办证程序、小额贷款申领程序”的专项培训;同时,积极邀请成功创业校友回校讲学,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全方位帮助毕业生加入创业行列,以创业带动就业。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历史相对悠久的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薄弱、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为弥补差距,更好的培养出符合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摆脱对老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单纯模仿,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特色、资源禀赋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特点,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河池学院作为广西桂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坚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和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地方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获得了强大的人才支持。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责任所在,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谢安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2011(3).

[2]杨涛.试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08(24).

[3]孟丽.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

[4]谢安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1).

毕业设计特色与创新篇10

现今,高职高专的毕业设计沿用了传统的“习惯性模式”即:先命题、再设计、再创作、再论文、最后答辩或作品展示这样的流程。此种毕业设计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所以,对毕业设计进行选题进行多元化设计方案及考核方法改革和完善,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十分重要。毕业设计的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只要认真对待,反复调研,不断探索,才能使毕业生质量和高职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才能取得教学改革带来的成果。

高职毕业生毕业设计现状

1.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影响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近两年各个产业处在转型期,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工作难找,使得很多毕业生在毕业设计期间都在忙于做简历、面试、找工作等等。所以占用了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分散了学生专注进行毕业设计的精力。所以最终导致了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不高,大多最后都是应付了事。严重的影响了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

2.传统的毕业设计的选题已经明显不适合当前学生实际状况。

通常大多课题的选题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那些脱离实际的毕业设计课题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1.毕业设计选题,形式应多元化,目标更明确化

学生在选题环节上,对课题掌握的信息较少,没有对课题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造成了毕业设计的过程较被动,最终设计作品的质量不高。为了使学生在毕业选题阶段充分体现出自己专业特长和兴趣,要求毕业设计选题要尽量提早对学生公开,使学生能充分思考并综合各自兴趣特长来申报毕业设计的课题。选题一定要具有创新性且可操作性。并且要把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市场的对接因素也考虑进选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目标要求在毕业论文理论的深度广度上要求要降低,注重学生的技能性和实用性的检验。使学生能通过毕业设计这一环节,能将所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学会查找资料,提炼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其次也要允许学生可以自行拟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大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关于毕业设计选题的多样化,可以有实战性质的“企业真实项目选题”、也可以有创意设计项目选题等。“企业真实项目”这类毕业选题来自企业客户真实的实际订单,经过指导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做了更新和调整,可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课题应用性较强,偏重实际应用和生产需要。学生可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假定自己的身份是某企业的“设计人员”,而把指导教师视为本单位的“领导”,自己所做的设计就是自己在单位工作内容,提前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指导教师依据现场工作的经验和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创意设计类选题”比较成熟,可以尝试与企业单位联合,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聘请企业的技术师傅担任校外指导老师,将企业的设计创新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项目进行。这样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上,对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性上学生会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2.毕业设计内容应因地制宜、应时而为

毕业设计内容的改革,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好把毕业设计的任务纳入到企业生产项目中,这不仅能够表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也充分体现毕业设计的实际应用性。

毕业设计教学如何挖掘校园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潜力,把毕业设计进行的更加有声有色,是教育与企业合作的一个关键课题。但从常规教学计划来说一般都是将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但如今毕业生在此时期无法安心设计、忙于就业找工作,思想波动较大等的实际因素的影响,纯粹把毕业设计落实在仅仅最后一个学期,就如同走个过场,毕业设计也就根本没有设计实际意义,这种现象目前在高校是普遍存在的。依据实际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把毕业设计的前奏安排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并且把毕业设计与综合实训和就业指导结合起来,这样,使毕业生较早的进入角色,充分培养一专多能和锻炼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毕业设计考核要体现科学性和全面性

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单一,老师全程跟踪,最后的考核成绩容易确定。如果选题范围拓宽了,那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提交作品形式,以及毕业设计的质量就会有差别。那如何客观的评定成绩,我觉得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首先考虑选题的难易程度,坚持以设计作品质量为标准。不仅要求学生毕业设计符合展览展演的作秀考核评比要求,二是最终将实际作品面向市场销售为目标。其次对于自行拟定题目的同学要格外进行沟通,积极指导并对好的可行的创新想法和做法给予鼓励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