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结构维度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2:20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篇1

关键词:职教教师;工作生活质量;人口学变量;问卷检验

作者简介:徐英俊(195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师教育;姜红梅(1983-),女,黑龙江绥化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实践教学中心实验员,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我国职教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编号:DJa120300),主持人:徐英俊。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08-07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我国职教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的实施方案,课题组完成了中高职教师专业工作生活质量个体自我评价问卷表的编制,在实测前后检验了问卷的信效度。在我国七大地理区域,对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实施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中职教师问卷1408份,高职教师问卷1398份,分别回收有效问卷为1379份和1268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7.94%和90.70%。现就两类教师群体的人口学变量、两份问卷实测前后信效度检验水平作以分析。

一、中职专业课教师人口学变量与问卷检验分析

(一)中职专业课教师人口学变量分析

1.抽样对象区域分布简析。抽样对象区域覆盖了我国七大地理区(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包括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在华北(京、津、冀、晋)抽样258份,占18.71%;在华东(沪、苏、浙、皖、闽、赣、鲁)抽样639份,占46.34%;在华中(豫、鄂、湘)抽样11份,占0.80%;在华南(粤、桂)抽样162份,占11.75%;在西南(渝、蜀、黔、滇)抽样54份,占3.91%;在西北(陕、甘、宁、新)抽样11份,占0.80%;在东北(黑、吉、辽)抽样244份,占17.69%(见图1)。可见,抽样对象覆盖面具有广泛性,能够反映当代我国中职教师的现实状况。

2.抽样学校类别、等级分布简析。课题组对中职学校的主体(中专、职高、技校)的专业课教师实施了抽样问卷。其中,中专专业课教师占55.62%、职高专业课教师占37.27%、技校专业课教师占7.11%。由于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不同可将中职学校划分为部级、省级示范校和普通校,分别占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的48.80%、33.14%和18.06%,抽样调查能够反映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意愿,抽样学校类别、等级分布(见图2)。

3.抽样对象性别、年龄、教龄分布简析。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男女比例分别为40.46%和59.54%,女性教师略高于男性教师,抽样调查能够反映出不同性别专业课教师的意愿,抽样对象性别分布见图3。

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占20.81%,31岁-40岁占47.71%,41岁-50岁占26.69%,50岁以上占4.79%。按年龄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31岁-40岁、41岁-50岁、30岁以下、50岁以上。抽样对象覆盖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各个年龄段。因此,本次抽样调查能够反映出各个年龄段教师的意愿。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年龄分布见图4。

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教龄分布为:1-3年教龄占9.50%,4-6年教龄占12.11%,7-9年教龄占11.10%,10-14年教龄占21.47%,15-19年教龄占20.88%。按教龄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20年以上、10-14年、15-19年、4-6年、7-9年、1-3年。专业课教师中拥有10年以上教龄的占67.29%,拥有20年以上教龄占24.94%。可见,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群体具有较长时间的职业生涯经历形成了较丰富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对教学工作生活质量必然有深切的体会,也会对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生活质量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能够做出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抽样对象教龄分布见图5。

4.抽样对象学历、职称状况简析。抽样对象具有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以下学历的分别占18.85%、76.65%、3.92%和0.58%,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5.50%,抽样对象学历层次结构与中职学校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结构相符,抽样对象学历分布如图6(左)所示。抽样对象具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分别占27.56%、49.53%和22.91%,抽样对象职称分布如图6(右)所示。本次抽样调查覆盖了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专业课教师,能够反映出不同学历和职称专业课教师的意愿。

5.抽样对象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状况简析。抽样对象中,持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含技术等级证书)的占87.38%,可见,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持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抽样对象职业资格证书分布如图7(左)所示。

抽样对象中,双师型教师占65.63%,这说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抽样对象双师型教师分布如图7(右)所示。

(二)中职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自我评价研究工具及问卷检验分析

1.前测研究工具及问卷检验分析。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为研究者自编的《中职教师专业工作生活质量个体自我评价问卷表》,因此,需要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者选取了中职学校国培班61名专业课教师进行前测,剔除无效问卷8份,问卷有效率为86.89%。经过高低分组分析,最后保留了50个项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组成了专业教学工作、专业实践活动、职教理论学习、学校文化建设与职业压力、继续教育专业学习五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法,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计1~5分。运用SpSS17.0工具检验,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0、0.94、0.91、0.94、0.91,均达到了0.90以上,可见前测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对前测问卷进行题总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各题与其相应维度相关的显著性均小于0.01,表明各题与其相应维度均有显著相关,说明各题与其相应维度所测内容一致,各题对量表所测的内容有着实质性的贡献,各维度各题具有较高的效度。从相关系数的值来看,维度一至维度五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最小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65、0.54、0.72、0.72、0.72,表明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见前测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后测问卷检验分析。经前测分析得到五个自我评价维度,维度一由1.6.14.15.21.30.31.32.37.38.

43.48构成;维度二由2.7.13.16.29.33.39.44.47.49构成;维度三由3.8.12.17.23.28.34.40构成;维度四由4.9.11.18.22.24.26.27.40.41.45.50构成;维度五由10.19.20.25.36.42.46构成。该量表为五级评分(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运用SpSS17.0工具检验,本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其中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2、0.93、0.85、0.90、0.90,均达到了0.85以上,可以看出后测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对后测问卷进行题总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各题与其相应维度相关的显著性均小于0.01,即显著水平较高,说明各题与其相应维度所测内容一致,各维度各题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从相关系数的值来看,维度一至维度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最小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63、0.67、0.63、0.57、0.76,表明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见后测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高职专业课教师人口学变量与问卷检验分析

(一)高职专业课教师人口学变量分析

1.抽样对象区域分布简析。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问卷在我国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四大地理区域展开,在华北地区北京市抽样266份,占20.98%,在东北地区黑龙江省抽样448份,占35.33%,在华东地区共抽样517份,其中江苏省抽样286份,占22.55%,山东省抽样231份,占18.22%,在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抽样37份,占2.92%。高职专业课教师问卷抽样对象的覆盖面比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当代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抽样对象区域分布如图8所示。

2.抽样学校性质与等级分布简析。课题组对不同办学性质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实施了抽样问卷调查。其中,企办校抽样问卷13份,占1.03%,民办校抽样问卷109份,占8.60%,国办校抽样问卷1146份,占90.37%,显然国办高职院校占主体。部级、省级示范校和普通校,分别占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的27.52%、26.74%和45.74%。抽样调查能够反映不同性质、不同等级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意愿,抽样学校性质、等级分布如图9所示。

3.抽样对象性别、年龄、教龄分布简析。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男女比例分别为37.85%和62.15%,女性教师高于男性教师,能够反映不同性别教师的意愿,抽样对象性别分布如图10所示。

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占12.78%,31岁-40岁占50.39%,41岁-50岁占30.76%,50岁以上占6.07%。按年龄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31岁-40岁、41岁-50岁、30岁以下、50岁以上。抽样对象覆盖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各个年龄段,因此,本次抽样调查能够反映出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观点。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年龄分布如图11所示。

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教龄分布为,1-3年教龄占8.04%,4-6年教龄占11.67%,7-9年教龄占17.04%,10-14年教龄占22.00%,15-19年教龄占13.57%,按教龄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20年以上、10-14年、7-9年、15-19年、4-6年、1-3年,专业课教师中拥有10年以上教龄的占63.25%,拥有20年以上教龄占27.68%。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具有较长时间的专业工作生活经历,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对自身的教学工作生活质量的优劣必然有深切的感知,也会对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生活质量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能够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做出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抽样对象教龄分布如图12所示。

4.抽样对象学历、职称状况简析。抽样对象具有研究生、本科、专科以下学历的分别占50.39%、46.61%、3.0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7.00%,抽样对象学历层次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结构相符,本次抽样调查能够反映出具有不同学历教师的意愿。抽样对象学历分布如图13(左)所示。

抽样对象具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分别占36.91%、50.16%和12.93%,抽样调查覆盖了各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能够反映出具有不同职称教师的意愿。抽样对象职称分布如图13(右)所示。

5.抽样对象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状况简析。抽样对象中,持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含技术等级证书)的占89.83%,可见,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持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抽样对象职业资格证书分布如图14(左)所示。

抽样对象中,双师型教师占59.31%,这说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抽样对象双师型教师分布如图14(右)所示。

(二)高职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自我评价研究工具及问卷分析

1.前测研究工具及问卷分析。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为研究者自编的《高职教师专业工作生活质量个体自我评价问卷表》,因此,需要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者选取了某高职学院99名专业课教师进行了前测,剔除无效问卷10份,问卷有效率为89.89%。经过高低分组分析最后保留了50个项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组成了专业教学工作、专业实践活动、职教理论学习、学校文化建设与职业压力、继续教育专业学习五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法,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计1~5分。运用SpSS17.0工具检验,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2、0.96、0.93、0.95、0.95,均达到了0.92以上,可以看出前测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对前测问卷进行题总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各题与其相应维度相关的显著性均小于0.01,表明各题与其相应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各题与其相应维度所测内容一致,各维度各题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从相关系数的值来看,维度一至维度五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最小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58、0.77、0.72、0.65、0.82,表明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见前测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2.后测问卷检验分析。经前测分析得到五个体自我评价维度,维度一由2.9.10.16.17.23.29.30.36.42.

47.49构成;维度二由1.3.11.18.24.31.37.43.48.50构成;维度三由4.12.19.25.27.32.38.44构成;维度四由5.6.13.14.20.21.26.33.34.39.40.45构成;维度五由8.15.22.28.35.41.43.46构成。该量表为五级评分(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运用SpSS17.0工具检验,本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其中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2、0.90、0.91、0.92、0.88,均达到了0.88以上,可见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对后测问卷进行题总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如表4所示。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篇2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112)

摘要: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得出专家型汽车维修高素质技能人才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汽车维修;高素质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48-03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要求学生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从而成为专家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笔者以汽车类专业为例,探讨专家型汽车维修高素质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影响因素,为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的确定

采用专家评议的方法来确定专家型汽车维修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评价指标。专家评议的具体方法是参考德尔菲法(Delphi)来进行的,主要按照以下程序来实施:(1)确定专家。确定专家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本项目在企业和行业中分别选取了5名一线机修人员、4名服务经理、2名车间主管、2名行政人员、4名行业专家等共17人,对项目指标的确定进行意见征询。(2)确定指标。人才评价指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上,必须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为了能更好地得到专家型汽车维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评价指标,我们对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尽管各类人员评价要素不同,但其基本评价指标都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素质结构、智力结构、能力结构、绩效结构等。根据汽车维修企业的实际状况及各专家的意见,建立评价体系的三维模型,确定评价指标为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职业素养、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定位,如图1所示。

在图中,Y轴为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具体体现的是维修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理解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等。X轴是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考虑。Z轴为职业素养,主要体现的是职业责任感、职业习惯等。这个三维模型涵盖了对员工工作能力、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并充分结合了校企合作前提下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思考,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全面评价专家型维修人才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评价指标的含义

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它将直接影响顾客满意度,影响到企业发展。专家型汽车维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拥有丰富的汽车维修专业知识,要想得到用人单位、社会的认可,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型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专家认为,敬业精神及团队合作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因素。职业素养包含的范围较广,为简化模型便于运算,根据重要程度选择了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职业习惯和人文修养作为职业素养的子项,即作为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具体分析见表1。

能力结构汽车维修高素质技能人才应具有对汽车进行故障诊断、汽车维护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和理解的能力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等。所以,能力结构作为专家型汽车维修高素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第二个一级指标,具体可以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具体见表2。

人才培养定位(职业潜质)在具备了职业素养和完备的能力结构后,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评价的另一个一级指标是人才培养定位(职业潜质),其中包括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就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或变换一个岗位,需要多少时间才能适应新的岗位并独立完成工作,时间用得越短,新工作完成得越好,岗位适应能力越强。作为专家型高素质技能人才除了应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还要具有很强的知识寻求热情和学习原动力,不固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勇于打破自己的心智模型,对新观念、新方法、新技术极为敏感和渴求,吸取工作相关知识、技能并能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对人才培养的要素分析可以参考表3。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层次分析法(analysisof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确定多目标决策中各目标的权重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大体分为以下步骤,即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对各层元素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得出层次总排序、数据处理等。采用aHp法来分析,将决策问题划分为总目标层、分目标层以及方案层等,根据专家评议法的结果将目标层定义为a2,a2下有3个分目标层,分别定义为B1、B2、B3,其中分目标层下的方案层有9项,分别定义为C1~C9,层次模型见图2。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后,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假定递阶层次中某一层的元素由C1,C2,C3…Cn组成,这些元素相对于相邻上一层次中某一元素B的重要性作两两比较,构成判断矩阵。按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建立层次分析的整个模型,然后带入具体的分析数据就可以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数据分析

通过现场调研、网络、邮寄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将所调查的84名专家进行分类,分别为服务经理、机修人员、行政人员和其他人员等四类专家。在专家数据集结方法上,采用群决策方法将各专家排序向量进行加权,取几何平均值,得到各级指标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具体见表4。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专家型汽车维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判定上,职业素养>能力结构>人才培养定位。在其影响因子里面,按照重要度进行排序,分别是:职业道德>服务意识>方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习惯>岗位适应能力>社会能力>人文修养>专业能力。(1)通过分析发现,在专家型汽车维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中,职业素养占第一位,其权重值明显高于能力结构和人才培养定位。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职业习惯和人文修养。而在这四者里面,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职业习惯>人文修养,且职业道德的权重明显高于其他三者。(2)权重比例占第二位的是能力结构,核心能力具体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这些影响因素里面,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3)排名第三的是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具体包括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慧清.培养医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和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3).

[2]孙咏梅.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5).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篇3

1.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特点体现的不明确性

设计素描虽然作为全国艺术设计类高校专业设计基础课程的一种通用名称,但在不同的设计专业领域中体现出了不同教学目标的方向性与特点。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于空间、构造、造型等方面的设计思维与表达。作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实训模式须根据其专业特性,明确其教学目标,突出其课程教学的专业特点。目前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工科性”特点体现较不明确,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含糊性与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教学大纲的指导目标性弱。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学大纲。据调查,许多高校工科类本专业设计素描教学大纲,普遍套用现有艺术设计类或是直接使用本专业艺术类设计素描教学大纲,致使设计素描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工科性”课程教学特点较弱。第二,设计素描的教学师资力量主要来源于“纯艺术”专业出身的教师,其特点是绘画功底、能力较强,但对专业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纯艺术绘画”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开展对事物形体、光影、透视等方面科学准确性与写实性的实训项目单一训练,导致课程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与本专业的整体教学目标相脱离,不能很好地为后续设计类课程奠定服务基础。

2.教学过程中“传”与“受”的程度差异性带来的制约性

教学过程涵盖了“传”与“受”两个基本概念,“传”的导出主体是教师,“受”的导入主体是学生。我国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传”与“受”的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首先,部分高校设计素描教学学时较少,在教学的安排方面基本上以学期阶段性与贯穿全学期的模式进行,由此导致美术基础薄弱的理工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正确地认识、理解设计素描的含义以及教学的目的、意义。其次,部分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对理科生对艺术的认知度、理解性存在一定的误解,在教学过程中一味以提高其绘画表现能力为教学目标,满堂灌输造型、明暗、透视等绘画要素表现的技能与技法,忽略了学生形态创意思维和造型能力方法的培养。最后,教学对象的研究分析度低,在教学过程中未对工科类学生思维方式理性,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强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据调查,在高校现有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套用以往教授艺术类学生的模式与方法去强制教授工科类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茫然、信心不足、拘谨和无从下笔的状态,从而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的产生。这些给课程教学的时效性以及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艺术设计思维、设计认知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

二、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实施的必要性

1.从现代设计理念的革新与发展要求的角度分析

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带来了数字读图时代,工业设计的设计理念与艺术形式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这种大环境的促使下,设计理念出发点由单纯的感知设计逐步向理性的综合创新设计推进。发展创意性设计思维成为现代设计理念的要求,同时也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出发点。作为奠定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石,设计基础教育应随之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教学观念与组成形式。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作为设计基础教育的一种组成类型,应顺应设计教育理念的改变,在区别于“纯艺术绘画”方式的美术教育的同时,以培养工科类学生的设计创意意识,提高工科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基本目标,为思维到设计搭建意识桥梁。通过改革其教学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内容,才能实质性地推动工科类学生设计意识的形成和今后专业特点的形成、深化发展。

2.从构建本专业工科类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角度分析

构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素描教学、设计色彩教学以及构成设计教学等。设计素描教学在整个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中体现出“启下”的理念作用。工科类学生毫无任何的绘画基础与功底,这就要求设计基础教学必须从学生最基本的造型技巧和创意思维两个基本素质抓起。如果学生的造型能力较差,创意思维弱,就会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导致难以从事今后的相关设计工作。所以,设计素描教学的形式要素和内涵精神体现,是构建设计基础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构建、促进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结构与发展的最基本的基础因素。只有通过设计素描的教学改革,才能更合理化、优质化地构建本专业基础教学体系,从而带动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从加强工科类专业设计理念认知的角度分析

在工业设计的基本概念与设计理念中“造型设计”占有较重的地位。作为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造型设计基本功的训练课程,设计素描教学是引导学生从专业设计理念认知层面进入工业设计领域的“启蒙”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造型”的观察入手,在造型外在所表达出的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其逻辑思维强的特点,分析“造型”中“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寻找设计构想,培养造型创新思维意识,设计表现具有“美学”特征的艺术造型。包豪斯设计初步课程教学的推动者约翰内斯•伊顿在其基础课的教学中,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以洗脑的方式把学生入学以前所有的视觉习惯全部洗掉,代以崭新的、理性的,甚至是宗教的视觉规律。利用这种新的基础,来启发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想象力。从此角度分析: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设计基本功的训练,在含义上已超出了其本身的表达范畴,它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的训练,也是一种“洗脑式”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工科类学生对专业理念的崭新认知度以及打破固有定向思维模式的方式。所以,传统的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已脱离了对专业设计理念的认知,对学生专业领域的进入与设计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实施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式

工科类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实践须在更新现有教学理念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在遵循教学对象“工科性”特点基础之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设计与实施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连贯性阶梯教学实训

在具体教学时段与教学实训内容的设置上,体现连贯性与针对性原则。以“学时”为基本单位,“日“”周“”月”为组合元素,设置形成连贯性的组合式教学时段。同时,引入具有一定教学、培养针对性的阶梯教学内容与训练模式。例如,教学总时间段为2个月(总学时96),分每周4个连续日(日学时3)共计8周(周学时12)的模式进行。在此组合中分为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训内容:第一阶段的结构素描(36学时),第二阶段的构成艺术式素描设计(24学时),第三阶段的创意设计思维。通过此连贯性阶梯教学实训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与创意设计思维。

2.实施线型结构素描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训练模式

工科类学生具有较强的理性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工科性特点,侧重以“线”为分析、表达方式,以“造型”为对象的线性结构素描,正确引导学生明确结构的分析与研究是为解决产品造型相关设计问题的设计理念与意识。可采用较有强度的默写训练,多角度事物观察分析的训练以及多样性造型组合构造表达等多种训练方式。

3.增设意象构成式的素描教学、训练方式

意象构成式素描是运用构成设计原理,通过素描的形式表达心理对物象的认知与感受的方式。其教学内容主要以造型表面视觉构成要素(结构、形态、质感等)以及相互关系为分析、研究及设计的对象,通过学生的主观审美意识,打破固有物象局限,进行系列性视觉构成艺术训练。教学过程中把体验、认知、感受、试验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重点对物象的结构、形态、质感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运用解构、重组、重复、比例等艺术处理方式进行再设计。意象构成式素描的增设培养了工科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意设计思维,这也是早期包豪斯的基础课教学理念体现之一。从工业设计领域来看,意象构成式素描教学的内容体现恰恰是今后产品设计元素(造型、材质、构造)要点的研究体现,同时,也是今后专业教学的延伸,这对构建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起到基础作用。

4.运用计算机三维设计辅助的教学手段

在高校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中,应充分利用3DmaX设计软件的三维成像技术,以直观的方式演示设计素描中形态、结构等因素的组合方式、构造原理以及构成模式。通过此教学手段对工科类学生进行造型设计元素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形成“四维一体”的艺术审美教学气氛,提高学习的互动性与热情积极度。

四、总结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篇4

关键词:在线分析仪表;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引言

《在线分析仪表》是工业分析、自动化仪表相关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也是仪表维修工——在线仪表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内容。同时,高素质的在线分析仪表操作和维修人员也要求了解各种仪器的基本结构,掌握其原理,会使用各种仪器并会排除常见故障确保工艺生产正常运行。近几年在线分析仪器飞速发展,除了传统的红外热导气体分析器、在线工业色谱外,质谱、核磁共振也均已进入在线,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食品、环境监测等各领域。面对大量的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在线分析仪表,不能光培养只会操作仪表的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仪器的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被提高一个新的高度。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我觉得应该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考虑。

1、弄清教学对象特点

《在线分析仪表》是阐述分析仪器与在线检测仪表的有效结合,是指将分析仪器的检测器或整机安装在生产流程装置现场能自动对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产品的成分、组分进行连续地测量、分析、指示的分析仪器的一门学科。课程主要面对的教学对象:环境分析(大高职),高材、工业分析(小高职),自动化仪表(大高职)专业的学生。其优点是学过化学分析、电路等课程,对化学工艺及仪器分析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缺点:不太重视,且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去学习,有些理论基础不太扎实,学科有难度学生容易放弃。

2、精选教学内容

由于在线分析仪表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技术性强、知识面广、,融合了机械、电子、光学、微机与化学等学科的技术[1]。目前一些在线分析仪器的教材要么过多阐述深奥理论,要么内容陈旧不能反映仪表应用发展。选择一本既着眼于工业现场常用的分析仪表,又介绍网络化在线分析仪器、现场总线式在线分析仪表等在线分析仪表的前沿的教材很有必要。经过比较,选择江光灵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在线分析仪器》与于洋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在线分析仪器》两本书作为教材及参考。两本书各有优点:前者较详尽的介绍了广泛应用的常规分析仪表的原理、结构、操作方法、常见故障维修及排除、仪器的维护保养及仪器的电路设计知识;后者则对传统和现代分析仪器的发展应用及前沿技术介绍全面。内容多而课时有限,我们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内容精心取舍。以工业中的常用在线分析仪表(热导式气体分析仪、氧分析仪、红外气体分析仪、气体检测报警仪、工业电导仪、水分分析以及在线色谱仪)的原理、结构、常见故障的维修及排除为重点内容[2],适当补充在线分析仪器的最新发展前沿知识,与仪器分析的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3、注重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根据岗位群确定专业技能培训的要求。在线分析仪器的实践教学也应该根据工业分析操作和仪表维修的岗位需求加强技能的训练。目的是学生能正确的操作在线分析仪器,能加深对仪表的原理、结构的感性认识,学会分析仪表的常见故障。但由于一方面,在线分析仪器价格昂贵、产品更新换代快,而学生在实验室看到的在线分析比较陈旧和落后;另一方面,区别于实验室仪器,在线仪器应用环境往往比较劣,尤其是在石化、冶金工业中,在线分析面对的困难与问题很多[3]:高温、高粉尘、高水份、负压及结晶、腐蚀性等恶劣气体条件;预处理装置的有效性差;过程、预处理及分析仪等环节导致的大滞后;防尘、防溅、防腐等防护的高要求;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与较少的维护工作量等等。结果在线分析仪器呈现出投资大、开表率低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使用部门技术水平低造成的。因此对仪器的维修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对使用者的技术要求更高。使用者不仅仅满足简单的操作、还必须有责任心和进取心,要花大力气研究一起的技术资料,熟悉一起性能,拓展设备的应用功能。否则,只掌握简单的操作程序,设备的使用率是难以发挥。掌握一些维修技巧、减短仪器维修时间,减少非计划停机,迫切要求现代的仪表岗位人员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鉴于实验室仪器陈旧,分析仪器的预开机时间过长,在不少高校采用虚拟的分析仪器实验室。优点:通过动画动态的显示流程,内部的结构;通过设置故障点让学生学会分析仪表的常见故障;仿真操作使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练习而没有安全隐患,且不用担心废弃物的排放。缺点:仿真操作有别于真实实验,不利于学生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浪费时间。

4、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不利于学生思考及能力技能提高。应该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取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结合生产生活事例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新鲜,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实地教学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如红外气体分析仪器采用多媒体演示其检测过程,实物演示热导分析器的结构,许多需反复讲解的问题很容易就让学生明白了。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成绩构成采用平实30%、实验%、期末40%。平时成绩除了考勤、作业外,给学生增加了随堂练习检查每节课学习和复习的效果,以考促学。

《在线分析仪器》是一门技术性强、知识面广的重要的专业课程,要使学生既掌握分析仪器的结构、检测原理,又要能正确的操作仪器,分析排除常见故障,了解分析仪器的最新应用和前沿科技,胜任分析和仪表维修岗位,是一个很难的课题。通过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教学对象的多样,均要在规定时间完成专业培养目标,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朱明凯.浅谈在先分析仪器的发展趋势[j].环保应用和再现分析仪器,2008年5月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篇5

[关键词]三维技术机械专业实践教学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三维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应用已遍及机械设计以及制造相关行业。传统的二维设计无法做到结构分析、运动机构分析和数控加工,不能真正做到生产的自动化,三维技术利用计算机提供的一个三维空间,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在这个三维空间里建造物体的模型,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对几何形体描述更真实、更准确、更全面。随着机械三维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行业也急需大量掌握此技术的人才。

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是其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本文针对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现有条件和三维应用软件,在机械类实践教学中,以三维设计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将机械专业一直沿用的传统的二维实践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借助计算机和三维图形软件(如Solidworks、pro/engineer等),将三维技术应用到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如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中,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内容陈旧,其创新和改革不够,在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存在明显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要求。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为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是先由指导教师指定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牛头刨床主运动机构)。然后学生按照教师指定好的人员组合和设计规范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这种方法虽然有许多优点,学生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设计任务,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方法已显得较为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程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图解法辅助解析法来完成。用图解法主要是对所研究机构进行运动和受力的分析,这种方法具有清晰、直观等优点,但也存在作图复杂、工作量大、精度低、效率低等缺陷。而采用解析法主要是指导教师将已编好的计算程序交给学生,由学生上机输入并调试程度,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图解法所得结果相比较,它只是起到对图解法的结果进行检验的作用,而且计算的结果是以数字的形式显示,不清晰,不直观。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工作量较大.使设计变得枯燥无味.而且也吸引不了学生对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相似的情况还出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题目单一,重复率高,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普遍,也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基本上沿用同一设计题目:“双级或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它涵盖了“机械设计”课程中大部分内容,该设计题目对培养学生掌握通用零部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极其有效的。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不少学校提出了多套课程设计的题目。尽管多套题目可以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但是设计手段仍然不够现代化。学生设计的成果仍是二维平面图纸,但是二维视图表达,无法预防干涉情况的发生。

二、基于三维技术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采用案例式教学

教学案例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870年前后的哈佛法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哈佛商学院采用,现在已经推广到多个学科。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能很好地将三维技术与机械行业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以机械原理中曲柄滑块、曲柄摇杆机构等典型四杆机构为案例,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以机械设计课程中的零件,如:轴、键等典型零件为案例,进行零件强度校核的教学。由于在实践教学中的这些机构比较抽象,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验回归于实践,这一过程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实践环节力度

1)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数控编程等课程,布置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利用三维软件进行练习,尤其是在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应强调学生利用三维软件完成相关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在题目的设置和设计任务中,要求学生利用相关三维软件完成设计。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机械专业类的三维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等。

3)我院不仅在机械CaD/Cam课程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还在课程结束之后,还专门安排一周的上机实践环节,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实练操作,以加强和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能力。

(三)建设基于三维技术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三维技术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及其专业知识非常丰富,要提高三维技术教学质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院成立了三维技术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既要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也要有多年从事工程实践的、还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年轻教师。团队成员不仅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也要对三维技术的应用有较多的研究。

三、基于三维技术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

在机械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第一步,在设计手段方面的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软件,对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进行一定的创新;第二步,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课程设计的题目数量。

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牛头刨床为例来介绍一下在实践教学中利用三维技术(如Solidworks)进行设计。

1)参数化构件库的建立及实体装配

为了实现构件的快速建模和避免重复性工作,建立一些常用构件的三维参数化模板库,用户可以在特征模板中查询和调用各种构件模型。在这一部分,主要完成各杆件进行三维建模,完成模型库。

2)装配信息的提取与转化

在Solidworks环境中,装配好的机构并不能直接用于机构分析,必须提取出装配体的配合特征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机构分解与分析所需要的拓扑信息和结构数据。

3)结构分解及型转化单元的分析模型

识别出结构分解所需要的信息后,将机构分解为机架、主动件和有序单元组(虚拟单构件、双杆组、约束单构件)。

4)运动分析与仿真的实现

机构分解完成后,通过设置主动件的运动参数,从而实现对整个机构的运动分析。通过定义机构的约束、运动和可选的力,从而对机构进行仿真,得出该机构的性能。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直观的动画显示、也有仿真的曲线图和文本文件。

在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软件进行机构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多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从长远目标来看,可以逐步设定多种类型的设计题目:有的是已知工艺参数让学生自己选择传动方案和工作机构的类型;有的是已知传动方案和工作机构的类型,反求机构参数;有的是已知两个传动方案,让学生就两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还有的是借助于Cai软件进行运动仿真等。

四、结语

通过利用三维技术对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加深了学生对机械专业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计算机进行运动的仿真,学生看到了各种机构的运动形态,建立起具体生动的运动变换概念,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机构的特性参数如曲柄条件、急回特性、压力角等的理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可以按照给定的运动变换要求,设计出众多的机构方案,对每个方案可以进行分析,验证其运动变换功能,也可就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动设计意识,成为机构设计的决策者。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项目基金:2011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B304)

[参考文献]

[1]王伟.“机械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09(11):20―21

[2]王伟,张融,张秀梅.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独立学院机械CaD/Cam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1.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篇6

关键词:调查问卷;教育过程;民族院校;公平性;信效度

作者简介:赵志军(1987-),男,甘肃平凉人,西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德山(1965-),男,甘肃会宁人,回族,西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教授。(甘肃兰州730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30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03-03

教育过程公平指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均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虽然必定存在发展差异,但是不应存在由学生家庭背景、性别、民族和学校条件、教师态度等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差异”。[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从指导思想等若干方面做了非常细致具体的阐释,表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那么,优质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什么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价值观来指导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界定?胡弼成教授认为,“公平性取向意味着一种发展性和过程性,是一种有效率的公平”[2],我们比较认同这一观点,所以,笔者认为保障教育过程的公平性是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此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1.取样

本项目的调查研究对象是L民族大学的本科生。调查以自然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抽样。分层标准是根据该校学生构成的特点制定的,即把所有本科生班级分为纯少数民族学生班级和民汉混合班级两个层次。同时,具体操作时考虑到问卷中有超过一半的题项大一新生无法作答,所以抽样样本产生在大二到大四学生之间。

调查共回收问卷591份,其中有效问卷575份,有效问卷率为97%。根据裴娣娜在《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中引述的研究结论,抽样总体为20000时,样本量为377,抽样总体为30000时,样本量为379,本研究的抽样总体为22172,按照上述理论,本研究的有效样本量非常符合抽样要求。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2.工具

采用自编“民族院校教育过程公平性调查问卷”。问卷对“教育过程”进行维度划分的理论依据是北京大学文东茅教授进行“首都高等教育质量调查”时所采用的五分法,即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包括“学科和专业设置、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制度安排及社会实践”[3],此外,本问卷还增加了“宏观评价”这一维度,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对学校的过程公平状态进行评价。

所以,本问卷包含学科专业、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教学组织及制度、实践活动及宏观评价6个维度,每道题采用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五分等级的李克特式量表,依次赋值1―5分。使用SpSS19.0forwindows的可靠性分析功能对问卷全部题项进行分析,得出该问卷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79,基于标准化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83,表明该问卷的整体信度优良。

表1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3.程序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综述、专家评判、试测等程序编制问卷后,为了提高调查的可行性、可靠性,我们精心设计了调查方案,比如,为了吸引被测试者的注意,在问卷前沿部分采用流行词“小伙伴们”;为了激发他们接受调查的积极性,课题组给每位受调查的学生赠送一支中性笔;正式调查前,就如何有效驾驭调查现场对所有参与调查的成员进行了培训,等等。本研究采用SpSS19.0forwindows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工具的信度及其内容建构

1.“学科专业”维度

为了探索学科专业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但前提是该部分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检测发现Kmo值(衡量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为0.500,表明不适合进行因素分析[4],故只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该维度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为0.525。

2.“课堂教学”维度

为了探索课堂教学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测发现Kmo值为0.747,表明该部分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此,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并选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对该部分题项进行分析[4],分析结果见表2。分析结果显示,该维度可以用3个因素进行表征,因素1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17.440%,可以命名为“课堂学习”,因为该因素设计的题目主要谈论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困难等;因素2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13.199%,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民族学生、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态度等,故该因素可以命名为“教师态度”;因素3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12.036%,可以命名为“学业评定”,因为该因素包含的题目涉及教师对学生学业表现的鉴定和评判。

表2课堂教学维度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把课堂教学维度划分为3个因素的适切性,我们来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生成的碎石图,如图1所示。图1的共同因素碎石图表明:前3个共同因素的特征值变化明显,第4个及第4个以后的特征值变化不明显。因此,提取3个原变量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的共同因素是适当的。

同时,采用信度分析法来检验课堂教学维度的3个因素所包含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这3个因素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介于0.511―0.732,表明该维度的整体信度良好。

3.“课外辅导”维度

为了探索课外辅导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但检测发现Kmo值为0.574,表明不适合进行因素分析[4],故只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该维度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为0.613。

4.“教学组织及制度”维度

为了探索教学组织及制度这一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测发现Kmo值为0.686,表明该部分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此,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并选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对该部分题项进行分析[4],分析结果见表3。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教学组织及制度这一维度可以用2个因素进行表征,因素1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34.641%,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学院、学校的教学和课程设置等,故该因素可以命名为“教程架构”;因素2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34.623%,可以命名为“制度架构”,因为它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奖助学金评选的公正性问题等。

表3教学组织及制度维度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把教学组织及制度这一维度划分为2个因素的适切性,我们来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生成的碎石图,如图2所示。图2的共同因素碎石图表明:前2个共同因素的特征值变化明显,第3个及其以后的特征值变化不明显。因此,提取2个原变量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的共同因素是适当的。

同时,采用信度分析法来检验教学组织及制度这一维度的2个因素所包含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这2个因素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介于0.637~0.833,表明该维度整体信度优良。

5.“实践活动”维度

为了探索实践活动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测发现Kmo值为0.836,表明该部分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此,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并选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对该部分题目进行分析[4],分析结果见表4。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实践活动维度可以用2个因素进行表征,因素1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43.077%,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学院、学校的学生组织干部选任等,故该因素可以命名为“社交机会的公平性”;因素2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15.630%,可以命名为“实践学习机会的公平性”,因为它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挑战杯”等学术实践活动机会的公平性等。

为了进一步验证把实践活动维度划分为2个因素的适切性,我们来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生成的碎石图,如图3所示。图3的共同因素碎石图表明:前2个共同因素的特征值变化明显,第3个及其以后的特征值变化不明显。因此,提取2个原变量的信息描述有显著作用的共同因素是适当的。

同时,采用信度分析法来检验实践活动维度的2个因素所包含题项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这2个因素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介于0.712―0.788,表明该维度的整体信度优秀。

表4实践活动维度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

6.“宏观评价”维度

为了探索宏观评价维度的题项结构,我们计划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测发现Kmo值为0.734,表明该部分很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此,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子,并选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对该部分题目进行分析[4],分析结果见表5。

表5宏观评价维度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宏观评价这一维度可以用1个因素进行表征,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78.284%,它包含的题项主要涉及学生对学院、学校层面的整体公平性评价等,故该因素可以命名为“学生宏观评价”。

为了检验宏观评价维度所包含题项的内部一致性,我们进行了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标准化项的信度系数为0.861,表明该维度的整体信度优异。

三、讨论

总体来看,该问卷的6个维度中,“课堂教学”、“教学组织及制度”、“实践活动”及“宏观评价”维度的测量信度和建构效度(或结构效度)都较理想,只需对个别题项进行修改或替换,“学科专业”和“课外辅导”维度,由于题项较少,不能很好地反映其因素构念,还需对这两个维度进行进一步的因子建构,并相应补充高质量的题项。

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学科专业”和“课外辅导”维度的理论结构和因子建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对“课堂教学”、“教学组织及制度”、“实践活动”及“宏观评价”维度进一步修订,使工具更加完善,从而充分发现民族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深层和潜在的公平问题,以促使民族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民族地区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24-28.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篇7

【关键词】结构模式;高校;教师;能力;评价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哲学理论基础

从哲学层面上看,从本质上说,能力属于一种关系的概念,是对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衡量,反应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概念的掌握,我们就能树立一个把握能力的基本框架。虽然,在国外的某些国家,学者们不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占据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通过实践证实,该模型确实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去分析能力的内涵,就要求我们对主体、客体、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能力就是我们分析的主体,在对特定客体进行实践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力量”。当我们展开对能力的调查时,必须要充分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单独考察任何一方,都得不得出对能力的客观判断。

通过对当前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有些学者提出从分析的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例如,有些学者将教师能力划分为管理胜任力、人际胜任力,以及技术胜任力三种。这种分类是从客体角度进行的。还有一些学者会从主体,以及活动的角度进行划分。如在有些学者的研究中,将能力分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这主要是从主体活动的方面来进行的分类。通过对这些分类进行分析发现,尽管这些分类在客观性和科学性上得不到完全的保障。但是这些观点都能把握能力的某些层面,因而能够让读者在思考时感觉到一定的合理性。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心理学基础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力属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体现。但是由于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展现出来的,心理学概念上的实践活动并不是单纯的个体,而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人的能力,就是个体多种个性特征的综合。因此,在心理学认识中的能力,不会像视敏度等心理物理特征那般的稳定。在实践活动当中,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社会文化心理等都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实际上,对人的能力结构的认知,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一种量化或抽象的办法,找到特定能力中涉及到的相对单纯、稳定的个性特征。然后再运用心理学的方式描述这些特征的构成关系。

虽然不同的活动情境下,教师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特征,让人们很难对这种构成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但是只要能够将实践活动的围观过程表达出来,运用一种流程环节清晰的方式进行表述,就能够轻松展示出教师能力中表象特征明显的部分。甚至还找出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在不同环节中的表现。将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描述,就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但是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并不会仅仅局限于对微观能力的描述。而是希望通过对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得出其具有的各种微观能力之间的共性特征。希望能够获得一个具有一般代表性的能力结构,以便让这种被发掘的能力结构去分析主体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在对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主体能力进行分析时,总会寄希望于得到一般性的、稳定的能力结构。但是由于人的活动本身就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但是却也具备一定的共性特征。那么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主体的能力,必然也具备一定的共性特征。那么想要提取出一般性的、稳定性的能力结构是具有可行性的。

在心理学上,与哲学不同,对于一般性能力结构的认知,都是集中于对主体的思考。无论是对能力的分类,还是对能力结构的描述,基本都是从主体的角度进行描述的。经过许多研究者的不断努力,最终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成果。例如,在斯皮尔曼的研究当中,提出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理念,对人的能力的层次结构进行客观描述。在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中,则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活动。在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时,我们不应当继续争论理论的选取,而应当采取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对对待。因为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概括水平的定位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认知结果。我们如果希望对能力进行整体性的描述,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面,而应当将各种不同的层次放在考虑范围之内。在组织行为学提出的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当中,就摈弃了心理学中单纯的能力思想,而是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在我们看来,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提出

在本文当中,笔者主要运用的是molenaar提出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通过上文提到的哲学和心理学对能力的认知。尝试描述结构模式在高校教师教学能力u价上的运用。

根据上文对哲学和心理学范围内对能力的认知,可以的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我们在对能力进行分析时,要从主体、客体、实践活动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笔者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时发现,w.m.molenaar等(2009)所提出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当中,就是采用的与从主体、客体、活动这三个层面分析相类似的方法。在他的观点当中,认为人的能力构成维度,是与主体层面相原理一致。我们在对能力进行考察时,着重要关注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展开的主体心理特性;而在组织级别难度考察上,是从客体角度进行的,主要是分析教学对象等外在条件,对教师教学的影响程度;对于教学领域维度,是与实践活动层面相类似的,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当中,体现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

通过对理论的分析,我们认为molenaar等提出的教学能力结构模型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能力构成维度的分析上,molenaar将教师与教学相关的个性特征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具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在教学领域维度的分析上,对教学领域的考察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

在本篇论文当中,我们对molenaar所提出的教学能力结构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希望能对今后的研究提出更加有利的参考。我们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时,是从能力构成、教学活动、工作领域这三个层面展开的。

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运用分析

(一)能力构成维度

从一般情况来思考,主体的知识状况是教师个体技能的基础。技能形成个体行为特征的最直接因素。个体对于教学相关的技能的掌握情况,都可以看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个性特征。除了这些之外,按照洋葱模型的基本观点,主体的心理、态度、动机等也都应当考虑在分析范围之内。但是我们认为洋葱模型当中,也具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充分参考了洋葱模型的基本观点,并做了适当的修整。例如,在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上,从个人特质、态度、知识、技能这几个层面展开。

其中,个人特质并不专门强调教学活动的个性特征,还包括对教师的外在特征、健康情况等的关注。个人特质对于教学教师活动的影响是分散的,对教师在活动中的态度、与客体的沟通状况等都有较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个体的个人特质是表现在个体的各种行为当中的。教学技能是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力体现的直接表达,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描述的表层成分。教学技能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等。

(二)工作领域层面

从工作领域层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教师教学对象的角度进行分析,再加上对教师教学难度的区分,将其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1、宏观层次

宏观层次主要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某个专业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对国家在教学上的影响的考察,包括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等内容的考察。分析某个专业教育特点,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能够综合分析对专业能力的核心要求、教学体系,还能够分析评价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体现。

2、中观层次

中观层次主要关注的是开发某一门课程的能力。是对高校课程教学的综合性的分析。主要包括对课程的作用、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评价方式的设计、运用等内容。

3、微观层次

微观层次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细节中展现出来的能力情况进行的考察,包括在安排教学活动中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的经验积累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察时的客观评价能力等。

在这三个层次当中,宏观层次的能力的考察,依托于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考察的指导,使得宏观层次的能力考察坚持正确的分析方向。

4、教学活动层面

通过对以往的研究的分析,以及自身经验的积累,发现对教学活动进行具体分类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程。如果仅仅从课堂教学活动流程的角度去考察,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完整性。最为明显的缺陷就是缺乏对课堂教学之外的活动的考察,那是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部分,不能忽略。

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我们在对上文中的框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可以从教师的工作领域和教学活动过程这两个方面出发,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分为15个组成要素:

(一)宏观维度的五个要素

1、专业设计能力

教师的专业设计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对社会发展现状的客观分析能力。教师能够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学生技能培养进行精准定位,而后制定科学的教学整体规划的能力。整体规划中主要包括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环节地设计等方面。

2、专业开发能力

教师的专业开发能力,指的是教师在之前设计好的专业培训计划的基础之上,创建出一个完整的学生培养方案的能力。主要关注的点是在专业培养方案当中的课程体系设计部分。

3、专业应用能力

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对既定培养方案实施的能力,着重关注教师对于专业培养方案的执行能力,以及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能力。

4、专业管理能力

教师的专业管理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协调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协调学校和社会、学校和家长之间关系中的能力;对本专业现有资源进行优化利用的能力;协调专业培养方案中各个因素所占比重的能力等。

5、专业评价能力

教师的专业评价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对专业设计、专业开发结果进行评价时展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对实践行为的反馈,以及自己研究成果的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等。

(二)中观维度的五个基本要素分析

1、课程设计能力

对于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处于教师能力的基础地位。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目标中的地位进行清晰定位的能力。主要包括制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制定课程规划、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等方面。

2、课程开发能力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既定的课程设计,设置有效的培养规划的能力。着重关注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规划问题,以及课程体系设计问题。

3、课程应用能力

教师的课程应用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实施课程方案时,以及课程评价方式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整体操控能力。

4、课程管理能力

教师的课程管理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对流程、教学目标、课程要素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

5、课程评价能力

教师的课程评价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对教学方案的实施,以及课程开发和运用等的客观分析能力。

(三)微观维度的五个要素分析

1、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展现出的对某一特定范围教学内容的教学组织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能力、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能力、教学资源的运用等能力。

2、教学开发能力

教师的教学开发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之前的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延伸,以及对教学工具的开发能力。

3、教学应用能力

教学应用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方案的实施,已经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展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4、教学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协调管理的能力。

5、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的结果,在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上,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五、结语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一直都是我国高校教育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内容。在今后的研究当中,我们要着重关注当前时代,对教师要求最核心的内容。对文中提出的三个层次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发展。我们在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模式进行分析时,无论采用何种模型,都要关注对教师、教学对象、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的全面考察。同时还要关注各个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得出客观性、科学性更强的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1]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优化研究[J].何o.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1)

[2]教学档案袋评价――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和专业发展的新路径[J].段俊霞,李世伟.江苏高教.2014(04)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篇8

【关键词】CFo;专业胜任能力;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22-0031-03

一、引言

CFo(ChiefFinancialofficer,首席财务官)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下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经济迅猛发展,时代信息开始转变,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业务应运而生,由此造成企业决策机制与执行机制的分离,使企业决策的执行效率不断下降,为了提高决策效率,企业开始实行Ceo制度,企业董事会结构与权力配置由此发生了变化,Ceo开始代替所有者对企业实施管理,这就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了分离。由这种分离又引出了新的问题,即Ceo与所有者之间的问题,问题的出现违背了企业实现股东利益最大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降低成本,企业开始实行CFo制度。

CFo是由企业董事会直接聘用的企业管理团队的成员,代表企业董事会拥有对企业经营者实施监督权的高级管理者及监督者,是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直接对企业所有者负责,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CFo一般同时管辖企业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其拥有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分配及管理的权利,同时还拥有对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的权利。其主要职责就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合理分配企业的财务资源,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CFo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有的企业高级管理职务中还没有设置CFo这一职务。在中国现有企业中,CFo、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三种制度同时存在于企业高管职位中,经常被混淆,但实际上这三种职位并不相同,一般职位排序是CFo,总会计师,财务总监。所以本文对CFo定义为企业的高级财务管理者及负责人。根据西方先进的CFo制度,CFo是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同时还是企业的监督者,直接代表董事对企业高管的行为进行监督。作为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CFo能否胜任企业赋予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专业胜任能力决定的,所以本文对CFo专业胜任能力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回顾

《未来的设计师》中,普华永道将CFo应具备的能力分为两个部分:基本技能与操作技能。基本技能是对CFo的基本要求,主要为财务操作能力,而操作能力则要求CFo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1]。aiCpa在1999年的《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中提出了有关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指出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主要分为工作、管理审计风险、行政管理、沟通、会计和审计准则等能力。aCCa提出的胜任能力框架中将会计师胜任能力分为四个方面:商务管理、人员管理、领导才能、技术才能。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公会(CiCa)认可的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包括个人特征、专业技能、道德品格、专业精神、风险管理、财务、税收、信息及信息技术、业绩评价等。财政部有关《CFo能力框架》的报告中将CFo能力分为职业价值观、核心知识以及核心技能三大板块。刘勇(2004)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认为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应具有学习、交际、应用以及管理控制能力,其中学习与交际是最基本的能力,应用能力以基本能力为基础,而管理与控制能力则是对其的最高要求[2]。许萍(2006)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调查问卷的结果把高级会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分为职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个方面[3]。刘磊(2013)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指出CFo的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包括:核心胜任能力、职业知识能力与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4]。葛h(2013)通过调查问卷将CFo能力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综合能力(决策、创新、应变、沟通能力等)、专业知识、任职条件(职称及学历要求)及基本素质(职业价值观、职业操守、外语及计算机水平)[5]。

梳理已有的研究文献,有关企业CFo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分歧,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对CFo的能力或胜任能力进行框架构建,而专业胜任能力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维度。专业胜任能力与能力及胜任能力是有区别的。Spencer(1993)指出胜任能力是在工作(或组织、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可以代表个人的深层次特征,这个特征可以将组织中的卓越表现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它是与一般绩效区分开来的个性特征[6]。专业胜任能力的着重点是“专业”二字,iFaC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用来表现胜任能力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专业价值、道德及态度。aiCpa认为专业胜任能力是以一种可能的、有效率的或恰当的方式来完成高质量的工作的才能。不管是哪种定位,专业胜任能力必须是特定的角色所必须具备的相关专业方面的特定要求,是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具备的专业方面的知识、技能及特性,是由一系列专业知识、技术、行为等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所以本文拟从CFo专业胜任能力这个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来构建CFo专业胜任能力框架。

三、CFo专业胜任能力框架构建

本文利用国内已有的成熟量表,设计有关CFo专业胜任能力的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对企业CFo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进行构建。在问卷中共涉及22个问题,主要为客观题的形式。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对京津冀地区部分上市公司的高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在本次调查之前,先对部分上市公司进行了试调查,测试者认为本问卷的问题简单、明了、有针对性,之后在问卷星上进行了全面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了238份问卷,之后全部收回,回收率达到100%,剔除不完整及与本研究对象不相符的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76份,问卷的有效率达到74%。之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可靠性检验得到克朗巴哈系数为0.932,大于一般性要求0.7,说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同时,问卷是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冰山”模型进行的成熟量表,因此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在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变量之间是相关的,如果变量之间彼此独立,则不可进行因子分析。这是因为主成分因子分析是从众多的变量中提取公因子,若变量相互独立,则没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选择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判断本次问卷收集的数据是否适合作主成分分析。Kmo值的范围在0~1之间,而且值越大效果越好,通常判定标准为0.9以上代表结果非常好,0.6~0.8代表可以接受的程度,低于0.6则代表本次数据不适合作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Sig.值小于0.001时被认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高,非常适合作因子分析。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本次数据测试得到的Kmo值为0.914,大大超过了可以作因子分析的临界值0.6,同时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Sig.值小于0.001,说明本次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收集的数据非常适合作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对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得到CFo专业胜任能力的公因子。在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对数据相关矩阵进行了方差最大化旋转,然后选取结果征值大于1的因子。同时为了保障结果的严谨性,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4的问题,若某一因子包含的题项数小于2则不能被合理解释,也需要被剔除。在剔除相关问题之后,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直到不再出现需要剔除的问题为止,保障最终提取的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0.6即可。最终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对收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后,有关CFo专业胜任能力最终提取出了三个公因子,这三个公因子对CFo专业胜任能力的贡献率分别为23.933%、20.726%、19.878%,即这三个维度对CFo专业胜任能力的解释程度分别为23.933%、20.726%、19.878%。三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538%,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旋转后三个公因子的成分得分矩阵如表3所示。

由表3得知,统计学与计量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成本管理、财政学这6个因子在因子1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分别为0.171、0.213、0.386、0.259、0.316、0.310,而这几个因子所反映的是高级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所以将因子1定义为CFo专业胜任能力的第一个维度,命名为专业知识能力;能熟练编制利润表、根据报表提建议、熟练编制资产负债表、熟练地对报表进行分析、纳税申报这5个因子在因子2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分别达到0.296、0.297、0.409、0.182、0.396,而这几个因子的内容均是高级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反映了高级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以及对日常工作的熟练程度,所以将因子2定义为CFo专业胜任能力的第二个维度,命名为专业技能;积极主动、知识更新的愿望、账务处理公正、具有诚信这4个因子在因子3中所占比重较大,分别达到0.388、0.399、0.406、0.263,而这几个因子所表达的是高级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过程中应做到积极主动、诚实守信,反映的是高级会计人员的一种个性特征以及职业素养,所以将因子3定义为CFo专业胜任能力的第三个维度,命名为个人素养。

在对CFo专业胜任能力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后,获得了CFo专业胜任能力的三个维度,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所以本研究将CFo专业胜任能力框架总结为三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四、结论

本文利用国内已有的成熟量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与CFo专业胜任能力相关的数据,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CFo专业胜任能力的三个维度: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个人素养。会计是技术性与综合性的融合,任何会计专业人员,不论是初级专业人员还是高级专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实务性工作的人员还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员,首先都应具备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理解会计执业中遇到的问题。在具备专业知识之后,还应有相关的专业技能,这是会计执业的基本前提,只有具备相关的技能,才能熟练地进行会计日常工作,才能更好地分析清楚企业相关的会计成果。同时对企业来说,会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的会计成果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直接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这对企业及相关利益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有一定的职业操守及职业道德。对企业的高级财务管理者CFo来说,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是CFo必须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GateSS.CFo2000:theglobalCFoasstrategicbusinesspartner[R].ConferenceBoard,1997.

[2]刘勇.如何构建会计人员能力框架[J].财会通讯,2004(11):70-71.

[3]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

[4]刘磊.企业CFo能力要素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30):84.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篇9

关键词:集客专线;集团客户;ptn;pon;拓扑;GiS;运维

一、系统概述

1、系统背景

目前,传输网的技术体制已经开始向着多样化方向演化,包括传输设备多样化、电路速率多样化、数据业务多样化,这就必须要求一个综合网管的管理才能满足技术层次需要;随着福建传输网络的不断建设,电路、设备、资料等各项内容成倍增长,给传输维护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制约了传输维护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同时像福建地处沿海,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复杂,每年饱受海洋气候和台风的影响,对光缆线路传输网络的安全运行、安全保障、迅速响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福建移动组建起综合型的传输运维系统,着眼于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更好地为传输网络保驾护航,使网络能够更有力地支持市场。

2、系统实现目标

在发挥集客专线平台既有的优势基础上,为及时进行全省传输集中健康管理而应运而生了传输运维保障系统。该系统从防汛台风保障视图、运维视图、管理者视图、集团客户视图、传输值班日志等多个角度来提高业务网络的维护效率和监控覆盖面,将实现的主要目标有:

①提高告警呈现及处理能力,通过该系统实现传输告警集中监控和处理能力,实现骨干及接入网元的远程接入、故障诊断、处理、健康检查等工作的支持;

②提高对资源的管理能力,依托该系统实现物理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省内传输资源的端到端调度,实现资源数据的查询统计功能;通过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凯高电调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基础数据共享。

③提高汛期台风的响应能力,通过该系统实现光缆实时定位,实时监测主备用光缆运行状态,实时关注各地市抢修准备与调度进展,以便准确快捷地处理故障和实施线路保障。

④提高对分析及维护管理工作的支撑能力:实现对被管理设备的容量、质量、性能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功能,不断完善各专业网管的网络分析及报表功能,保障和支持各专业网络日常例行分析工作。

二、系统设计说明

1、系统设计原则

①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传输运维保障平台管理的是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含有不同的网络类型和网元,涉及各种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网络结构;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种软硬件和各种应用功能模块组成,且上层应用不断增加。因此,整个系统应具有完善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标准的内部模块接口,能提供各种规范的应用和服务,灵活实现系统功能模块的配置和扩充。

②资源重用原则。考虑再利用软件和数据资源,提高硬件系统的使用率和总体性能,实现系统自身的硬件资源统一分配和管理。同时实现由资源管理系统向传输综合网管系统的平滑过渡,不影响传输网管系统功能的正常使用。

③可持续发展原则。传输运维保障平台采用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在分层架构的基础上,支持功能模块动态插入、支持系统规模动态扩展,满足系统快速成长的基本要求。

2、系统架构

本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B/S结构),服务器端安装数据库系统及数据采集等相关的服务,数据库中保存配置数据、告警数据据等相关信息,通过ie等浏览器呈现这些信息。

三、系统实现应用

1、系统拓扑

系统通过tCp/ip建立与各传输网管omC之间的连接,通过指定的接口命令获取各传输网管omC的告警及相关配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后,与本地的相关配置数据关联及处理后的告警数据进行呈现;通过与资源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获取集团大客户信息、管线信息等,存放在数据库中,通过接口传送给传输运维保障平台。

2、系统功能说明

系统功能模块包括运维视图管理、防汛台风保障视图管理、管理者视图、集客专线视图、宽带视图、ptn管理、pon管理、ip承载网大颗粒电路管理、光缆故障分析决策、ptn调度与管理、传输值班日志管理、应急指挥平台接口、业务支撑需求管理、集团业务指标管理等十四个大功能模块图。主要系统功能有:

1)全网场景监控实现网元设备告警监控、集团专线资源及告警监控、电路业务资源及告警监控、基站电路资源及告警、集团客户资源及告警监控、光缆中断监控、光缆逻辑拓扑、光缆GiS定位、光缆智能调度。

2)运维管理视图面向全省传输经理或运维支撑中传输管理及维护人员,根据视图专题就很清楚各地市存在的问题及各种故障、当前值班情况、各种异常性能事件及公告通知管理、传输专业指标体系及Kpi指标情况、各种设备资源情况、各种传输资料的维护管理、各种资源利用情况等,为决策者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来源。

3)防汛台风保障视图面向当前重大自然灾害如防汛、台风等需要专题保障和应急处理的情况,从设备故障、线路故障、电路故障、专线故障、集客故障等方面监控重大自然灾害时传输专业各方面的故障,对光缆故障进行定位,关注oLp性能故障预警、应急预案、汛期准备情况,跟进抢修队伍调度及抢修进展。

4)管理者视图面前高层管理者,描述网络大局观,呈现传输整体拓扑情况、网络情况、设备情况、网络综合指标情况、各种资源情况、重大保障情况等。

5)专线视图面向集客专线和传输维护人员,按集团名称呈现专线信息及专线告警信息、按集团客户上下级层次关系呈现集团客户及集团客户专线信息,通过统计分析专线运行情况呈现影响的业务与集团客户、专线网络隐患、割接影响分析、网元失效影响等。

6)集客视图面向集客专线与传输维护人员及集团用户,主要功能是割接对集团客户的影响分析、集团客户故障时的业务判断和调度处理、全程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统计分析等。

四、结束语

福建移动传输运维保障系统实现了全省所有传输设备及电路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实现了不同场景的业务管理,实现了与多个网管系统的接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各种应用的结合,它是传统维护体制和网管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革新,不但节省了投资,大大提高维护效率和水平,而且作为一个可集中的综合平台,集中传输专业现有或今后的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专业结构维度分析篇10

[关键词]认知工具高阶能力高阶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7-0036-02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高阶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所偏重的能力,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解决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心理特征。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高阶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高阶能力的核心是高阶思维能力,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85年提出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成功的智力包括三种形态的智力:分析、创新与实践的思维能力。香港《课程纲要》提出的五项基本高层次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推理能力、传意能力和构思能力。钟志贤认为高阶能力是指问题求解、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综合运用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十大能力。这十大高阶能力不是孤立的、弥散的,而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的能力的整体。[1]虽然对高阶思维能力的构成,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综上可以看出多数包括了问题分析能力、求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信息化时代,已大大地改变了教育模式。除了必须学习那些范畴内知识外,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态度也非常重要。何克抗等论述了教学系统设计中学习环境设计,强调了技术环境设计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2]钟志贤将技术应用作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三大支柱之一,[1]用技术来学习,将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Derry认为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志模式和设备。Jonassen认为认知工具是指各种促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通常是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如知识库、语义网络、几何图形证明树、专家系统等。何克抗指出在现代学习环境中,认知工具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的计算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也可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与协作。常用的六种认知工具为:问题/任务表征工具、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索工具、协同工作工具、管理与评价工具。[2]以上各位学者对认知工具的界定虽有所不同,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我们可以认为认知工具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的计算机工具,借助于计算机的各种软件系统,在课程学习资源利用、情境创设与探究、发现学习、协商学习、交流讨论、知识建构与创作实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发展和提高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最有效的高阶能力思维发展方式,应是融合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即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教学条件支持,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钟志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述了运用信息技术及其所构成的新型的学习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1]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认知工具的构建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一个新的数学类专业,该专业的设置顺应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格局”。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与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属于高阶能力的范畴。

2003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3]规范中明确指出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每一类包含若干门课,我们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相关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归类,阐述了了解、掌握、运用与完善认知工具的过程及学生能力的发展。

(1)基于信息技能的学习,了解认知工具

该平台主要依托于计算机概论、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数学类工具软件等课程的学习。计算机概论介绍计算机文化、组成、网络,常用软件的操作,建立信息与资源的获取、编辑能力,发展信息技能。课程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介绍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两类程序设计方法,让学生了解、理解算法概念,掌握编程的基本方法。课程数学类工具软件通过介绍matlab、Lingo、Spss等专有的数学软件,发展学生用工具表征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从事科学计算的能力。

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认知工具,发展信息技能,建立算法概念,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扩充和完善计算工具,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认知工具平台。

(2)依托知识的建构,掌握认知工具

该平台主要基于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习。离散数学提供了处理离散结构的描述工具和方法,提高抽象思维和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数据结构介绍了几类数据结构的特征、有关操作的算法和应用,发展学生在求解实际问题中选择合适的数据组织形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算法设计和编写高效程序的能力。课程一方面介绍有丰富和完善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将理论上推出的结论通过认知工具去实现。学生通过编程解决问题,从中需分析现象,获取信息,解释和组织个人知识,表达、表现和反思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建构。

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实验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概括,提升了算法设计、算法分析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认知工具提供了平台。

(3)面向问题的解决,运用认知工具

该平台主要依托数学建模、数值分析、运筹学等课程的学习。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值分析是研究用计算机求解科学计算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理论的学科。运筹学是以定量分析为主来研究经济活动或社会生活中的优化决策、科学管理等问题,应用系统的、科学的、数学分析的方法,通过建模、检验和求解数学模型而获得最优决策的科学。课程的特点是将数学、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这些课程为学生利用认知工具,构建情境探究、发现学习、问题解决的平台。在此平台下,将问题情境化,分析建模,用认知工具求解,观察结果,分析结论,从而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基于创新实践,完善认知工具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提供了三类专业选修课供各校选择。课程软件方法、数值并行算法、科学与工程计算的近代方法、计算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信息工程概论等专业选修课及该专业的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利用认知工具创作实践,构建开发应用的平台。这些课程将会以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创作实践的任务(问题),学生不仅需要综合应用认知工具,还需发展完善认知工具。

在此平台下学生围绕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虚拟、模拟等手法,从中观察现象,获取信息,科学分析,科学决策,培养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和途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

以上我们从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设置的角度,构建了基于认知工具发展高阶能力的四个平台,每个平台的构建依托着几门主要课程,但是其他课程对这些平台的构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每个平台是随着课程的开设、学习的深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学中关注这些平台的形成,对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