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7:15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近几年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颇丰,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翔平研究认为,职业对象是人的职业幸福感更低,比如警察、医生、教师……当然中小学教师更是高危人群,最易陷入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她所在的职业环境里,不论是在体力、精力还是能力上,都不能顺利应付工作上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比如食欲不振、身体虚弱、腰酸背疼;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下降、烦躁易怒;比如缺乏上进心、拒绝合作、得过且过,严重的甚至会轻生厌世。

比起普通中小学的教师,职业学校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更多的困扰。

一、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1.实际收入低

虽然教师地位和收入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的问题,但时至今日,教师收入依然是有点尴尬的问题。“乐守清贫、甘于奉献”固然不错,可时代变迁,价值观多元化,收入低,成为他们社会地位并不高的根本原因。导致对生活前景有忧虑,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信心不足。

2.扮演角色多,身心易疲惫

在学校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超负荷付出自己的体力、脑力、情感,是一群学生的家长兼教育者、管理者、师长和朋友;回到家里还要照顾家人,协调各种关系。所以,为了家庭团结,一些教师宁愿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3.个人价值难获肯定

就个人成就而言,上升空间小,仕途前景渺茫,男性的传统角色:追求仕途被严重遏制,积极性上进心尤其受挫。别说仕途,就连受个上级政府部门表扬用来评聘职称等,很多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机会也几乎没有,所以何谈工作激情。

4.教育的实质性不公平,挫伤工作积极性

教育均衡涉及许多方面,其中教育不公平不仅针对学生,也同样针对教师。无论是学校的硬件环境,还是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地方教育政策,各地、各学校存在较大差距。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勇气和条件走出去,只能苦守当地当校教育,但工作积极性却大受影响。

5.社会风气影响教师的上进心

价值观多元,唯收入是举是当前现状。个体的成功与失败,社会地位的高低,自我价值感的高下,都与收入挂钩,收入低的教师自然成为被很多行业鄙视的对象。而教师是人群中中高级智商者,自然不甘心被低视,却又不得不忍受现状。

6.中职学校教师自我评价更低

普通中小学有学生升学成功的业绩可以从精神上回报辛苦的老师,而中职学校生源质量、学生成就、学生数量均远远低于普通高中,老师“百年树人”成就感匮乏;其二,个位数的班额,使老师的工作成就感大打折扣。同样是花心力备课,五个人的课和五十个人的课,这是怎样的一种落差?!其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差,学生难以管理难以教化,对老师的职业提出更为尖锐的挑战:怎样让这样的孩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来不成为社会的负担,而是成为合格健康的公民。中职学校老师的责任早被多元。其四,老师利用暑假入户招生,明明是国家政策扶植中职教育免学费等等,但由于入户,表现为老师“低三下四”求学生上学,师道尊严何存?!学生被招来了,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地位却一落千丈。甚至有学生或学生家长会说老师是骗子,学校是骗子,这种压力,不是老师说能坦然就能坦然的。其五,重新起步,立步未稳的中职教育令人眼花缭乱,不堪重负。各种新政策新举措将起未起,国家在摸索,学校在摸索,老师在摸索。老师固然应该学会成为多面手,但“面”太多了,会崩溃。其六,教师与中考双困生“代沟”太深,沟通教育难,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师成就感更打折扣。

二、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1)提高教师工资待遇。让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物质上落地,让广大教师无经济上的忧虑,安心工作。

(2)及时调整工作状态和心态,树立新的教育、人生目标。教师需要给自己的人生确定新目标,积极应对中职改革与发展的洪流,积极调整自己的身份与角色,在专业领域需要什么学什么,做到双师型,多面手,提高教学的现实驾驭能力。

(3)学校要努力让教师工作的幸福。作为学校,要想方设法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让教师感到在学校工作是幸福的。

首先是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们找回职业幸福感。幸福感源于精神,但很多时候还是基于物质,物质可以增强社会自尊和自信。

其次,领导的关心。研究表明,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不易产生倦怠。学校领导(如校长)是教师重要的社会支持,其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

第三,明确的学校发展目标和愿景。要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要让老师看到付出很快就有回报,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要减少因教师评价的不可控而带来的焦虑、倦怠,调动他们的内部积极性。

第四,开阔眼界。勿论年龄,思想眼界活跃的老师,总是对工作和学生充满了热情和期望。所以,高质量、能落地的培训不可或缺。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策略

职业倦怠是指个人对社会期望值和自身期望值过高而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失望的情绪.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长期的工作疲劳和在与他人进行比较中的挫折感加剧,从而导致一种力不从心的高度精神疲劳状态.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丧失.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包括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1.职业倦怠心理

害怕参与竞争,排斥办公场所,对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长期处在一种沮丧的状态,在逆境下容易焦虑、急躁;对工作中遇到的事情和任务产生反感和厌倦,对业务指标不重视,更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比较容易疲惫,对工作中那些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大大降低.

2.职业倦怠生理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效率低下,行动迟缓.在认知方面,感到工作没有意义,将工作看成是枯燥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在情感方面,对工作失去兴趣,经常感觉焦虑和烦恼等.

3.职业倦怠的行为

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由于经常感到压抑、焦虑,常采用攻击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在单位的怨气有时会发泄到自己的家人身上.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1.社会大环境的不良氛围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浮躁之风盛行,高校也受到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指标是重点学科数目、科研项目数目、科研论文数目和科研奖励数目等,这就迫使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鼓励教师申请课题.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科研论文数目在急剧增加,但论文质量却是明显下降,并且产生了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这些都是在社会大环境下急于求成的结果.在高等院校,科研项目能为教师带来更多的名和利,而潜心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而且学校不重视.普通大学老师的待遇并不高,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从事工作后在待遇上没有明显的优越感.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极易产生职业懈怠情绪.

2.学校政策的导向作用

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加大了在科研方面的政策改革,学校的科研项目数目逐步创出新高.但是随着教师聘任、考核工作管理办法中对科研工作量方面要求的增加,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特别注重科研工作.于是一些新加入到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片面追求科学研究工作,而忽视了作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而在教学任务较重,科研要求又较高的双重压力下,教师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而感不到满足,这也会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情绪.

3.学生学习态度的消极反馈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的质量明显下降,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没有清晰的思路和计划,从而感到很茫然.此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自我约束力差,当前的社会氛围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某些大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了奋斗无用论,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抄袭作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急功近利,心态也更加浮躁.

4.教师个人工作的疲于应付

在工科院校中,很多教师特别是从事基础课的教师,一年要完成至少500个学时的教学工作量,工作任务重,难免产生紧张和厌倦情绪,教师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来对待教学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对自己的教学价值也不能充分肯定.一些教师知识透支,疲于应付上课,没有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深造和补充新鲜血液.

三、高校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策略

要克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还必须通过全社会、学校、大学生和教师个人等全体努力才能实现.下面按照因素的重要性分别提出具体的策略.

1.教师个人的努力

高校教师应客观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积极进行心理调控,努力放松自己,与周围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给自己施加正能量的心理暗示,克服平庸,消除嫉妒心理,变压力为动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取得更高的学历,获得成就感能缓解职业倦怠.

2.大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成才的需要,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学内容要与前沿知识贴近,要同未来岗位需要靠近.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提高.如果所学的知识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可将相关知识的励志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心.

3.学校政策的导向

要改革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并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只有缓解了职业倦怠,教师才能

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篇3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教师职业作为助人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行业之一。幼儿教师由于独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类型绝大多数属于精疲力竭型,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对他人情感的疏远和冷漠。[1]严重的可能还表现出某些过激行为,如谩骂甚至体罚幼儿体。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还是对幼儿的保教工作质量都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对矛盾:

1.高工作量与低待遇的矛盾。幼儿教师承担着教育与保育的双重任务。除了上课以外,幼儿教师每天有做不完的案头工作,课余时间还要应付各种培训和考试。其工作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精力和能力范围。然而,幼儿教师所获得的职业报酬和他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工作量是远远不成比例的。他们的工作量大,而工资却很低。据调查,幼儿教师的收入水平一般比小学教师低20%左右。很多私立幼儿园未将聘任的幼儿教师的各项保险福利纳入工资体系,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合法保障。幼儿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2.高期望与低认可的矛盾。随着市场化因素融入学前教育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造成家长对幼儿教师工作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能容忍教师犯错,忽视幼儿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过高的社会期望值和苛刻的标准很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同程度的压抑。然而,对幼儿教师高期望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尊重却不够,表现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可度低。家长、管理者和社会没有把幼儿教师当作专业人员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家长和社会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哄孩子,正是由于公众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3.高要求与低适应的矛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进步。虽然这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但也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与此同时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能力、学识、和水平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的要求有时会和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规律相违背,常使幼儿教师陷入两难境地。可以说,国家、社会和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抛开其合理性不说,单从幼师自身上来说,其适应能力却并不高,表现在心理承受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差、自我效能感低等方面。这种情况下也极易导致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综上,幼儿教师挣扎在这三对矛盾中,陷入的价值失落的困境,由此产生职业倦怠自然不可避免。

二、利用斯金纳强化理论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在对有意识行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行为结果对他们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有利的行为结果作为强化,能增加反应的概率。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和维持希望的行为,使不希望的行为得到矫正或消退。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幼儿教师在高工作量与低待遇、高要求与低适应、高期望与低认可的矛盾中陷入价值失落的困境。要解决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就必须让他们发现自身的职业价值,而这一价值的外在体现为幼儿教师所获得的报酬和评价。所以,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评价体系,必将有利于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此,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以作为借鉴。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我们就把幼儿教师热爱职业作为希望塑造和维持的行为,把职业倦怠作为希望其消退或得到矫正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探求对幼儿教师的强化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薪酬对幼儿教师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强化因素,这里把薪酬作为对幼儿教师热爱职业行为的强化物,如何发挥其强化作用,就需要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1.物质薪金与精神报酬相结合。强化物本身要对被强化者有意义,二级强化(条件强化物,如社会的接纳、奖品、带薪休假)是在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的基础上产生的。据此合理组织强化物(薪酬)的结构,一方面,基本工资和物质福利一定要与幼儿教师付出的劳动和生活需要相匹配,为幼儿教师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满足幼儿教师的精神要求,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进修机会、带薪休假制度、人性化的家园管理和温暖的人际关爱等等,这样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才能逐渐消退,爱职行为才得以重塑并持久维持。

2.定时工资与随时奖励相结合。在塑造幼师行为时要特别注意,反应后应立及强化,这样可以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同时也增加了反馈信息的价值。间隔强化(随时奖励)要比连续强化(定时工资),使行为(爱职行为)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所以除了实行月工资制外,对幼儿教师的出色表现和特殊奉献要给予随时的奖励。这样,定时工资使幼师有保障感,随时奖励使幼师更加有干劲。

3.福利待遇要因人而异。斯金纳的理论揭示出,强化物要对被强化者本身有意义,才能起到强化作用。所以针对不同幼儿教师施以适当的福利待遇,要考虑幼儿教师的喜好和年龄特征。例如,为年轻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多走出去学习.满足其专业成长的需要;为中年教师提供带薪休假的机会,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为老教师提供自愿换岗的机会,满足老教师调整身心的需要等。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1.他评与自评相结合。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工作的好坏往往都取决于幼儿园的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等他人的评价,而缺乏教师的自我评价,这使强化流于外部强化的表浅层次,强化得不到内化,不能真正并持久地发挥效力。所以我们要在他评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自我评价体系,树立幼儿教师的自我强化意识。

2.阶段评价与随时评价相结合。这一点与上面我们谈到的定时工资和随时奖励的原理一样,也是应用及时强化与强化程式的理论,除了建立周评、月评、季评、年终评价制度外,还要建立随时评价的制度,使教师的爱职行为随时得到记录,一方面爱职行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强化,另一方面也为阶段评价积累资料依据。

3.评价结果要慎重使用。与强化相反,惩罚是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斯金纳通过实验证实:通过奖赏,行为可以被铭记;但是通过惩罚,行为并不能被根除。在控制其他有机体方面,强化能起很好的作用,但惩罚对被惩罚的有机体和惩罚的执行者都很不利。同时,积极强化(呈现愉快刺激,如表扬)比消极强化(消除厌恶刺激,如免除处分)更有效。所以在使用评价结果时要慎重,对于评价中幼师的积极成果要公开表扬,对于评价中反应的缺点和不足,要单独谈话指出,用建设性的意见取代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用增加奖励取代减少惩罚的方式,来鼓励幼儿教师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巫秋云.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J].文教资料,2008(4).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曹能秀,王凌.外国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理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4]张玉敏.对一则BBS贴的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4(4).

[5]关少化.焦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管窥[J].学前教育研究.2004(2).

[6]林明珠.三关注三解决缓解教师职业倦怠[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4).

[7]成静.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1).

[8]赵娜,秦金亮.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倦怠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19(3).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篇4

一、重视教师的教育培训

要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仰,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加强对教师的非智力品质的培育,提高教师的抗挫能力,把处理职业压力的技巧教给教师,以维持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

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借助多种平台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学校还要建立教师心理测评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合理控制考试次数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讲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不要升学率,不要教学质量,但升学教育不能违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不能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反对考试,而是要求学校合理控制考试次数,合理控制过分注重分数对学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组织的考试也没有必要完全与任课教师的考核挂钩,而应该综合运用多次考试的平均成绩来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参考指标。实践证明,只有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才会有社会声誉,才会有好的生源和师源,才能够向良性方面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氛围

学校要营造公平、民主的工作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公平发展的机遇和平台,要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学校还应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学校的支持与关心,教师之间的互相帮助,都有助于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缓解身心疲惫。

此外,学校还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公平、公开与公正的环境下展开竞争,并在竞争中加强交流沟通合作。形成科学的聘任、考评和筛选制度,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考核教师的工作不能以学生的考分作为唯一标准,要综合考查,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师德修养、教育科研成果等,促使教师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实行正高级职称制度

国家将中小学教师职务统一设置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五个等级,并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制度的设立,为教师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充分调动了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我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

五、依靠教师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是教师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要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要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职业使命,在教学工作中寻找乐趣,感受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就感,达到享受工作的最高境界。

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进行教学研究,可提高教师的工作兴趣。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工作来做,教学活动才会充满乐趣。

不断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会使“课”常上常新,使教学工作变得充满挑战性,教学研究才会给教师带来成就感、充实感、满足感。如果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成长,探究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那么无论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学研究方面,都会发现有很多教育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当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到精湛之时,教师就会被学生和社会的强烈需要所吸引,成功的愉悦会使教师的工作热情源源不断产生。

七、教师进行教育写作

教师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倦怠的职业。当教师时间长了,每天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奔波;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处理琐碎事务,没完没了,毫无新意。天天面对着学生,面对着课堂,面对着教材,如果不将这些活动与思考、研究、写作联系起来,那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的激情和憧憬将很快消失殆尽,毫无快乐、幸福可言,教师职业便成了一件苦差事。

教育写作是教师体验人生快乐、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源泉。教育写作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心观察学校生活的全部,能够从平凡的、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探寻问题的本质,体验教育的独特魅力,并用笔把这些收获和感受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体验人生快乐、感受职业幸福的源泉,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八、加大对教师的表彰奖励的力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扩大受表彰奖励的面。不但要奖励在教学上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而且要表彰在教育科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以及在师德方面具有表率作用的教师。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要想获得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的表彰奖励是很困难的,为此,学校就应该多做表彰奖励教师的工作,每学期都对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并且在受表彰的教师中,也要分出等级层次,如首席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师德方面可以设立“我最敬佩的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以上几个方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涉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教师本人等几个方面,只要能做好这些工作,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就能得到有效缓解,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自我调整

教师这个职业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之一,职业倦怠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普遍存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但同时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且有日益严重之势,教师的职业倦怠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1职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1.1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社会责任大,教师本人及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很高,这就往往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处理工作中的许多压力,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了职业倦怠的心理。它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长期积累与发展的过程,是危害教师身心健康的祸根。

1.2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学校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的心理,对教师的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将产生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2.1精力极度耗竭

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与不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教师会经常觉得空虚、郁闷、挫折、愤怒、烦躁不安,失眠、紧张、食欲不振、全身疼痛,疲惫不堪等症状,并且觉得枯燥无味,前途渺茫,没有希望,情绪波动很大,产生压抑感,严重者会产生自卑、绝望心理,甚至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1.2.2个人成就感下降

教师的自我评价和价值取向降低,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倾向于自我贬损,逐渐感觉到工作没有意义,从而对教育教学心灰意冷,丧失积极性,不思进取。对自己的工作常常看不到成就,对困难不愿努力去克服,甚至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

1.2.3产生厌教心理

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后,就会产生厌教心理,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认为误入教书之门,并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故而对教书始终毫无兴趣可言,总想跳槽,对于教学工作得过且过,看不到光明,对做好教师这个职业信心不足。

2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职校学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方面,但是无论什么原因,都要通过教师的内心起作用。

2.1社会压力的影响

随着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不仅要求教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而且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懂的教学规律,并且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各级教师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另一方面,当老师遇到困难时,如能得到各方面及时帮助,就能减轻老师工作倦怠感,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提高老师的幸福指数;但是,目前我们国家教师职业的社会支持系统还处在薄弱状态,教师无法从多种支持形式上得到支持得到帮助。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而关心不足,从而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2.2学校环境对于教师的影响

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缺乏自尊心,心理承受力较差,道德行为发展有问题的学生比例较高,使得教师的教育工作难度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接受能力,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解决学生的违规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由此构成对职业学校教师特有的压力。其次,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开设的专业工种也在不断变化,面对新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师不得不教授自己尚不熟悉的课程,经常会出现一个教师要承担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除了理论课教学,职业学校教师还要参加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聘任、按绩取酬、两课评比、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篇数等等,都使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特别是兼任班主任的教师更是辛苦,这势必会给职业教师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再次,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安排与使用是否恰当,能否做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材。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往往通过单一的评价制度对教师实行强制管理,管理者只注重工作结果而不顾教师的个人内在需求,教师不能参与学校的决策,只能被动的接受着过多的制度约束、检查和评比,这不仅没有把压力转化为教师工作的动力,反而使教师产生更大的心理危机;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缺少人文关怀,领导与教师之间沟通较少,在教学团队中竞争远远多于协作,教师尽管很努力、很勤奋,但很少被欣赏,缺乏经常的支持性反馈,这些都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无归属感。

2.3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职业学校的教师成天埋头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高强度、超负荷运转,备课、教学、实训、批改作业、班级管理,各种考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单调的工作环境、过重的工作负担,使教师逐渐失去了工作、生活的新鲜感,体会不到职业的乐趣与幸福感;有时还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将自己的工作投入及回报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比较,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会感到压抑与疲劳、挫折与失败,更容易产生不满、消极、悲观、失望等职业倦怠现象,丧失工作动机,对教学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2.4教育对象的原因

由于近几年来大量扩招,学生的质量明显下降,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并不强烈,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职业学校中,行为习惯有问题的学生比例较高,独生子女的娇宠、单亲家庭的缺陷以及他们不成熟的个性、思想与行为越来越不易被教师所控制,教师经常要面对和解决学生中的矛盾、违纪等行为,教师若以加强纪律约束的方式进行管理,学生则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破坏了师生关系,更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从而引起职业倦怠。

3职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节

3.1自我修养的提高

首先,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际,要悦纳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陷、不足。其次,对教师职业要有一个合理的认知,在看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的同时,要看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这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调节和控制自己。

3.2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柏拉图认为满足理智导致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教师应当学会适时、合理地宣泄由于压力所导致的不良情绪。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身心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要有一定的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适时适度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善待自己,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经常锻炼身体,参加各类社交活动。

3.3科学安排时间劳逸结合

职业学校教师要科学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忙中偷闲,放松自我,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到野外去散散步、观赏一下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注意保持足够的睡眠,找理由休息,将闲暇和各种娱乐活动作为工作的必要补充。进行适度的、有节奏的锻炼,能够换来舒畅而平稳的心情。这样坚持不仅有助于缓解教师压力,也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3.4及时倾诉缓解压力

教师在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或亲友同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把自己心理的症结点说出来,不要闷在心中,关心你的亲友会给你一个恳切的建议,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及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需要某些实际的帮助时,不妨求助于领导和同事,及时倾吐、发泄,舒缓精神压力、提升生活质量,让身心得到科学的调节。

3.5寄情教学工作

职业学校教师面对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处于职业怠倦,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巧妙寄情,走出职业倦怠的泥潭。看到满园桃李风光,收获爱与尊重,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感呢,在幸福中又怎么可能心生倦怠呢?另外还要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乐趣,是一种美的追求。

总之,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自身,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因此,中职教师要学会科学用脑,培养良好的情绪、成熟的自我意识与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减轻精神压力,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参考文献】

[1]李德春.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探讨[J].宜宾学院学报,2006,1.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篇6

关键词:高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缓解策略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职业倦怠是指由职业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标志的综合反应。从现有的研究看,职业倦怠在医疗护理、教育行业等表现得较为明显,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据调查显示:职业倦怠在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仅是程度不同而已。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研究发现: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下降。教师的职业倦怠既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又影响教学质量,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及缓解策略。

1.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和表现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2000多名教师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5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32%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的教师属于重度障碍,2%的教师已经形成心理疾病,而这些数据的造成很大一部分是由教师的职业倦怠所引起的。美国教师协会在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指出,有37.5%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1]。

教师职业倦怠综合症案例:某中学班主任李老师从事教育行业10年之余,本来平易近人的他,开始出现脾气暴躁、心情烦躁、工作不热情等症状,疏远同事和学生,有时在办公室发呆。经心理医生分析是由于他担负着高考升学压力,学生成绩不佳造成的。

2.高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表现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冷漠和疏离。我们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

2.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教师的社会作用和地位受到严峻的挑战,对于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师而言承受着更深层次的压力[2]。

自2001年,国务院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至今,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12年,涉及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这其中较少考虑教师的接收能力和现实情况。社会对教师的过高的期望,必然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育人被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一称谓就能看出教师被赋予太多的使命和责任,他们行为举止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旦出错,内心的谴责往往就会强烈而持久。然而现实和使命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教师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容易出现角色冲突,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近几年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媒体报纸、电视喜欢拿老师说事,并曝于大庭广众之下[3],让人口诛笔伐并以此来争取浏览量,而无权、社会地位很低的老师又能怎么办呢?很多老师选择了把委屈放到心里,而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又使教师缺乏与他人沟通,内心矛盾当然无法排解,久之必然会感到心力交瘁,引起倦怠也是必然之事。

2.2学校组织因素。

教师的社会活动主要局限于学校,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会导致工作枯燥、单一,进而可能导致教师对职业倦怠,使教师失去了生活的新鲜感。

有些学校“官僚化”的管理,导致老师没什么自,很多事都是疲于应付,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在于学生之间、与老师之间、与领导之间、与家长之间,如果中间任何一层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甚至消极工作,进而引起职业倦怠。某中学王老师这样说:“我的一言一行如履薄冰。”面对老师这样的压力体验,社会媒体、家长和学校又缺少支持和理解,在这种缺乏支持、充满失败氛围的环境中,教师会从自身遭遇逐渐感到无奈、无助和无望[4]。

直到目前,大部分高中依旧片面地追求高的升学率,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以升学率作为依据评价,学校为了能对社会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就会把升学率、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师的主要评测标准,甚至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定、聘用、升职等,这样就会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此外,相比其他行业,同等的工作量,教师的收入远远偏低,这表明了对教师的低认可。如果教师的这种辛勤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那么教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会降低,久而久之,极易形成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就会诱发教师职业倦怠。

2.3个人素质因素。

教师个人素质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

如果教师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不能适应教学高强度、反复的要求,就会在心理上、生理上产生压力,对工作感到厌倦,身心俱疲,甚至消极工作。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这些生理和心理的不健康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在自身业务素质方面,面对如今的信息社会,有些教师不能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会进行机械式的教学工作,而不知道给自己“充电”,因而在工作中思想落伍,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逐渐产生职业倦怠。

3.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社会重视教师,领导善待教师,家长尊重教师,学生自然尊敬老师,社会同样会景仰教师这个职业,教育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下面针对以上原因主要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措施。

3.1创造和谐的社会教育环境,尊师重教。

要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有关教育部门要尽可能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并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作为舆论宣传的媒体也要努力为教师身心健康创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也要明白“尊师重道”、“严师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之理。不要因为教师惩罚自己的孩子就百般刁难老师,不要把学生没有考入重点学校都归结于教师不负责任,也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懒惰,要营造理解、关注教师的社会氛围。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3.2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国外有研究发现:创建和谐向上轻松工作环境可以有效地防止和缓解职业倦怠,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创建优秀的教学环境,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

有相关领域研究表明:在工作中缺乏别人的支持和认可会导致工作压力。很多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提到了这个因素,所以,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对教师劳动的认可显得极其重要。如果长期漠视教师的劳动,就可能会导致教师处于忧郁苦闷的心理状态中,长此下去只会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

同时学校应对内部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明确评价目的,不单纯以升学率、排名等衡量教学成果,并积极鼓励教师进修,使教师知识与时俱进。

鉴于教师与社会沟通较少,学校或教育部门应该为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和外界社会沟通的平台,以此扩大教师的视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缓解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3.3保持良好的个人心态,不断完善自我。

在自身认知方面,教师个人应该以发展理性的观点看待教育事业,养成自我调适的良好习惯,同时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培养教学兴趣,增强自信。

有证据表明,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机体会随着职业倦怠的发生而加重生理、心理的异常。所以在身体素质调整方面,教师工作之余可以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来保持机体良好,而良好的机体可以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这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应付日益繁重的工作。

在心理素质调整方面,教师应加强心理素质锻炼,积极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多方面发展和完善自我,使自己对生活和工作充满自信和热情。

在自身业务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角色学习,及时补充新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努力创造工作业绩[5],这样才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筹帷幄。

四、结语

职业倦怠在教育行业已经普遍存在,而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报告并不多,所以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关乎国家人才的培养,因而值得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关注。有效缓解和预防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桂芳.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心理调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

[2]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

[3]杨学荣.教师收入真低,令人心寒.百度文库,2011.1.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篇7

一、当前农村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成因 

1.不断增长的物质层面的需求。 

现在人们生活成本较高,有着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感生成,工作积极性下降。 

2.家长对教师的质量要求提高。 

家长带给教师巨大的工作压力,家长对学生的分数追求和升学追求越来越高,将期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再加上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理,农村教师承受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工作幸福感变少,工作倦怠感增加。 

3.评聘受阻。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职称评聘要求逐渐提高,一些教师觉得爬台阶没有希望,造成职业认同感缺少,成就感缺乏。 

此外,农村教师还受到社会上浮躁思想、安逸思想的影响,加上一线教师工作单调琐碎,教学时间增加,更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二、农村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自我调节和破解策略 

面对新时期农村教师职业倦怠感逐渐严重的趋势,学校应该科学分析,积极采取对策,采用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破解,让教师学会自我调节: 

1.重新树立教师职业理想。 

教师要建立职业归属感。教师职业有着特殊意义和价值,不能理想太高大,也不能太低小。教师要努力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利用各种节日、会议增强教师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励中青年老教师焕发活力,带好头,做好榜样。 

2.给教师更多激励。 

学校要激发教师获得更多工作激励。采用更多激励手段激励教师,如开展学校内部的名师评比、高级评比、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业务学习进修、教师教学之星评选活动等,以激发教师产生更多工作荣誉感。 

3.增强教师的幸福感。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制度亲情管理,给教师更多职业幸福感。学校要依照制度管理教师,坚持工作要求,更要灌输亲情管理,将学校培养成家庭式学校。学校要从教师的吃饭问题抓起,从学校办公室文化环境抓起,从同事关系抓起,开展教师喜欢参加的活动,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激励教师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4.教师的职业光环效应不应该是教师唯一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引领教师时刻记住以下几点: 

(1)教师的职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教师自身生存的需求,教师要牢固树立教育事业兴衰关系国家和个人发展道路的信念,因此,教师很重要。 

(2)教师是充满挑战性的职业。教师要在职业中摆脱金钱和物质欲望的诱惑和刺激,接受学生更个性化的挑战,接受法律、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挑战,还要接受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挑战,接受教育改革的挑战。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克服职业倦怠感,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准备,打好扎实能力基础和知识基础,避免被社会淘汰。 

(3)我们国家终身学习观念的确立,形成了对优秀教育资源的需求,这就要不断壮大教师队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对教师的需求和对优秀教师的期待,因此,教师责任很重大。 

5.教师要不断顺应社会发展形势,跟着时展共同进步。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好了,教师有了优秀的物质基础,就要用好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采用多方面研究教案的形式进行备课,可以网上参考一点,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一点,自己深刻研究一点,这样解放教学时间,节省精力,同时避免因为个人知识的缺陷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宽容学生而不放纵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而不苛求学生,惩罚学生而不体罚学生,和学生一起和谐共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带着学生一起尊敬教师,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学会自我调节。 

(1)教师要宽容,不计较工资、福利、奖金,不计较个人得失。 

(2)教师要追求精美和健康。运用优秀的教师形象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力,不追求豪宅、豪车,但是有权利、有义务带领学生追求健康和美丽的人生。 

(3)教师要创造美好的家庭和个人良好的社会关系,优化教学软环境,坚定自己的人生追求。 

(4)教师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是太阳底下的光辉职业群体,是和学生命运牵连在一起的。教师要有平常心,当教师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就要运用法律武器勇敢地保护自己,争取社会支持,实现维权的目标。 

6.教师要有职业成就感,学会自我激励。 

教师工作十分辛苦,但是既不能像别的行业那样创造出令人羡慕的辉煌成绩,又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人觉得教师缺乏成就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想过教师自己的成就感,这是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主要原因。 

新时代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激励自己,不追名逐利,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别人抢不去的。例如,教师要努力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撰写精彩的富有哲理的教学手记,帮助留守学生,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发表高级别的职称论文等,虽然这些都是小事情,但是这些小事情却构成了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构筑了教师工作的不平凡。教师要通过这些小事铸造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通过这些成就感激发自己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最终走向教育事业的巅峰。 

我国农村教师要准确定位,追求教育事业的成功。首先要克服职业倦怠感,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中,努力经营好教师这份职业,努力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为国家教育事业添砖盖瓦、增添光华。 

参考文献: 

[1]周燕.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节策略研究.《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7):24-24.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篇8

关键词 职业倦怠;专业化;教学热情

这几年我们到中学调研时经常会听到教师叹息着事多人忙,有时听教师上课也能感觉到他们似乎是强打精神在上课,如果是偶而为之也就罢了,但看看现实情况就会知道这绝不是个例。而且这样的现象出现在不少教学经验丰富,在学校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身上,这就越发值得我们关注。虽说这几年一直强调着素质教育,可是众所周知,升学压力依然是有增无减,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学校和教师的声誉如何,直接取决于学生升学率的高低。与此同时,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理论水平、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学生心理的把握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教师不断地付出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或补偿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情绪。

所谓的职业倦怠,指的就是职业的行为主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工作的效率也因此变得低下。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是开始对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这份工作提出疑问,在教学中变得无欲无能,情感衰竭,自信感降低,挫折和幻灭成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如何最大程度地消减这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唤醒他们的教学热情,并使之在遇到改革瓶颈时依然葆有热情,真正在教师队伍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是课改之路是否能持续有效地走下去的关键所在。因此,针对这部分教师的特点,有的放矢,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该成为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决策者关注的课题。

一、挖掘教师潜力。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就年龄而言,骨干老师多处在工作后7~25年;就事业发展而言,经过磨练,他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对课堂和学生的驾驭正日渐娴熟,对个人的能力有着相当的自信。这时候正是他们状态最好的时候,课改没有理由不成为他们大展身手的舞台。如果能发挥教师这方面的优势,引导他们顺利越过职业生涯中的这道坎,将有助于提高优秀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同时也将为课改的成功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几年,国家教育决策者也充分看到了挖掘这部分教师潜力的重要性。早在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其中就提到:“3年内,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中小学专任教师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实际上我们现在所进行的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学科带头人计划就是这个工程的具体实施。而中学教师攻读教育管理硕士也正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得到鼓励和支持。所以,尽管就教师教育的现状来看,尤其是与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性来看,在观念、政策、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注重教师内在素质提高、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性的意识和努力已初见端倪,并将成为今后一个可预测的发展趋势。而通过学习培训,增进教学有效性,将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上升空间,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减轻教师额外负担,提倡人文关怀

在与一些离开了原工作岗位的老师作比较深入的访谈时,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他们的如释重负。可是还有很多老师不能也不愿离去,他们还苦苦挣扎在教育责任与社会现状之矛盾中。所以,我们要让教师不仅接受新的观念,还能真正愿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尝试,就应多做一些务实的工作,比如:

1、加大财政投入,改善教师待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一方面政府在拨款上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也可借助民间力量,建立奖教奖学基金,尽量为教师的出外学习培训提供资金的支持,创造便利的条件。

2、简化各类评比,多给教师腾出自我提高业务的时间;提倡良性竞争,创造教师合作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学型老师和科研型老师强强组合。

3、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拉近行政人员与专任教师、各年龄段教师之间、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强相互协作观念。

4、让教师参与决策,倾听他们的诉求,分享他们的成功和经验。作为掌握了一定教学技能,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如果能给予他们适当的权力,有机会扮演新的角色,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别人,将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以外的价值。解压

三、引进心理干预机制,鼓励教师自我

等待外界大环境的改变毕竟还需要时间,作为教师,学会一些减压的方式方法,对消除职业倦怠、焕发教学热情将大有裨益。

(一)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快

1、创造和谐的周边环境,尽可能使工作变得愉快。这个环境包括教室、办公室这一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际环境。明亮整洁的工作环境会令人愉快,因此,应尽可能把工作环境布置得好些;另外,无论工作和个人生活发生什么变化,都要努力高兴地同领导、同事、学生打交道,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中寻找乐趣,从同事中获取经验与教训,从领导中得到支持。总之,同他人发展积极关系,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集体,将有助于缓解工作上的压力,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更大的放松。

2、学会善待自己,消除不良情绪。由于我们的教育理论常常脱离师生沟通的真实性特点,对教师这个职业只从理想化的角度来分析其意义和价值,把教师的工作神话化,把学生对教育的接受性神话化,再加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求全责备,可以说,教师成了一个完美主义倾向比较集中的群体。别人这样要求他们,他们也这样要求自己,就是:好老师必须比一般人好,有丰富的知识,有理解力,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常常超时工作,为公忘私,较完美。总之,好老师必须超脱人性的弱点,自始至终显得公正、关心、同情。当一位老师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些完美的品质而又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一些负面的心理压力和后果就产生了。事实上,从不违背人性的角度,教师有必要重整一下对自己的要求,重新制订一些较实际较具体的指标,并且可以使用这样的心理语言,“教师尽量要一希望能够一可以一”给自己保持较开阔的心理空间,从而帮助自己释放一些没有必要的压力,每天微笑着对自己说“我行、我可以、没什么大不了的”,让那些令自己不快的事情成为过去式。

3、明确职责,张弛有度。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范围与职责,这是十分必要的。学期初对自己的工作就要有个总的计划目标,然后才能有所准备、有所补充,尽量减少由于事出突然而产生的茫然失措。另外,要懂得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努力挖掘人的潜力,提高工作效率。不管你是管理班级、年级、学校,授权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法,不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适当地把权力下放给其他人,自己可以集中精力处理更重要的工作。比如以前歌颂老师,就是桌前堆满作业本,老师在那边挥汗如雨,尤其像语文老师,一学期大小作文近十篇,两个班少说也得百八十人,真要全批全改,劳心劳力不说还收效不大。现在很多老师在明确要求、告之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批互改,其实效果反而更好。还有管理班级,物色几个得力的班干部,要比教师事无巨细、身先士卒的效果来得好,更是早为前人所充分验证。

(二)开阔视野,在教学之外寻求突破

在执教之初,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本身,关注自己能否教好,希望得到别人好的评价,这都是教师成长中必经的阶段,但教师早晚要超越这个阶段。学校宁静和谐,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但他们的脚步绝不能只驻足于此。本来教师的职业工作就平凡而单调,教师如果每天钻在教材和作业本上,远离社会和时代,社交圈子狭小,知识逐渐老化,越教越呆板,越变越僵化,怨气自然就大,倦怠也就不可避免。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我们曾经问及教师与同事交流的情况,有的说经常,有的说必要时才交流,这就比较成问题。什么叫必要,就是你有需要才找人家。这时功利性未免强了些,你有空人家可未必奉陪。其实课前会后,坐下来聊聊生活、聊聊教学,所花时间不一定多,但对于联络感情、提高业务却很有帮助。古人云: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虽然不无夸张,但是经人一指点,豁然开朗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却不少见。所以,我们要低头看书,也要抬头看人,更要看看这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只有跳出一本书、一本教参的狭小天井,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教学的本质。

(三)找准角色定位。乐于接受新挑战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篇9

一、为教师营造宽松、积极的工作氛围

每个行业、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管理规章制度,但不能一味地实施刚性管理、忽视人文关怀,使幼儿园像一部运动着的机器,缺少人情味,不可能让人获得精神快乐。

1 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的主人,是特定岗位上的人力资源,应有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每个人都有被关爱、被认可、求发展的需要。管理者应给教师们创设宽松、积极的工作环境,那么教师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工作的辛苦与压力,还有自己专业成长的幸福、工作的乐趣――“只要做的开心,再苦再累也值”这是幼儿教师常挂在嘴边的朴实话语。

2 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为差异寻找空间。

每个教师不管能力如何、教育效果如何,都有其长处和闪光的地方,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用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只要发现教师在某个方面有一点进步,都应抓住时机给予激励,对年轻教师要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尽情发挥自己的长处,让每一个人去放大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自身,无论自己具有哪方面的特长,都要在实践中大胆运用,充分展示,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园内外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工作起来才会有成就感、自豪感,工作中的“苦”才会变成“乐”。

二、教师学会调整心态,保持轻松愉快的工作情绪

任何一种职业干久了都有可能产生倦怠感,况且工作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克服工作的情绪化,体验到每天的工作乐趣。因此,幼儿教师应如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 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学会理性妥协。

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原因其实是焦虑和烦躁。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过高,就可能出现问题。要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望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怨气和无名的惆怅。教师不妨学会理性妥协,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得失,以此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2 学会与他人交往沟通,学会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

心理学家告诫我们,不要带着怒气工作,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才会收到好的效果。人的情绪就好像是不断蓄积的能量,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地疏泄和释放,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的病变。也许一堂公开课没有成功,也许一个孩子苦恼了你,也许你所带的班级闹出了“乱子”,也许他人对你的工作没给予肯定――没关系,抛开他们,回到家里和家人一道尽情享受亲情之乐,不必在烦恼中度过灰暗的光阴。在享受亲情的愉悦中有些情绪问题便可化解。

三、自我调节,正确看待意外事故

幼儿的意外事故是很难避免的事情,一旦事故发生总是家长揪心、园长费心、教师伤心,成了困扰教师的一大心理阴影。所以平时应抓紧安全这根主弦,对幼儿不断地进行自我防护教育,但也要正确、坦然地对待意外事故,如果意外事故不幸发生,幼儿园则应对教师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只要按规定科学地安排活动,密切注意安全,加强防范教育,即使发生了不可避免的事故,幼儿园也不会撒手不管,大多数家长也能够理解的。同时,幼儿园也要为教师创设安全的工作环境,减少和杜绝发生事故的隐患,使教师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幼儿园没有大的安全事故,教师的工作情绪就会稳定一些,工作心情就会轻松一些。

四、努力形成教师的专业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幼儿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园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速度不一致。保证教师专业成长是幼教同行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

1 充分信任、鼓励和支持教师大胆实践。

以往的相关管理制度大多建立在“如果教师不做怎么办”这一假设上,因此许多措施是预防性的,往往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教师,以为按要求做了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现代教学管理应建立在信任每个教师的基础上,要为教师提供适当的自主空间,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自己对教育理念和目标的理解,对幼儿实际情况和教学之间情景的把握,以及个人的风格和特长大胆进行实践,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2 深入教学过程,走向开放的管理。

教学管理应深入到实际教学中,真实的了解教育实施的过程,包括观察和了解教师与幼儿的需要,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计划及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服务,鼓励教师积极的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大胆尝试并进行教学反思,支持教师根据需要适当的调整活动等。如果遇到教学过程出现的个别不良问题,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不要简单的依靠固定规则来束缚大家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学管理需要从静态而封闭的管理走向动态而开放的管理。

3 关注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形成团队协作教学。

教师职业倦怠策略篇10

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在教育教学行为上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情绪衰竭”,对工作失去了新鲜感,丧失了教书育人的热情,工作处于疲惫、低迷和消极状态;二是“去个性化”,对学生失去了耐心,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烦躁、易怒、体罚学生等;三是“个人成就感丧失”,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了价值追求,感觉个人能力得不到体现,无法获得成就感,出现懈怠、想改行等问题。

中小学教师不同时期的职业倦怠心理可以有如下调节策略。

一、中小学教师适应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此时的职业倦怠,来自于经过一段工作的时间,已经完全适应了眼前的职位,已经能在现在的职位上熟练地工作了。但是熟练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在达到原有的目标后失去了新的方向,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重新设计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从合格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拔尖。

当职业倦怠感明显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想:这是我的职业要提升的前奏,是革命的前夜,是黎明前的黑暗,是分娩前的阵痛。正是这份倦怠,让我们能及时对自我作出准确评价和定位,能及时地找到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能及时走出职业的瓶颈期和高原期。所以在这个时期,如果我们感觉到了职业倦怠,那是在提醒我们要赶紧清醒过来,赶紧行动起来。

二、中小学教师成熟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这一职业倦怠期到来时,我们可以这样想:我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已经较强了,相对于适应期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所以,职业倦怠的出现,是自己进步和提高的标志。当然,这也客观地说明:我们的这些进步和提高尚未达到一定程度,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还不够强、不够广、不够深,此时仍需努力。

如果我们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足够强,就会有胜任的愉觉,而不是不愉快的感觉。因为如果三下五除二所有的活儿都能麻利干完,很轻松自在地可以完成自己的职业要求,那么从职业活动中获得的是更多的快乐,这样一来,成熟期也就不至于出现职业倦怠了。

三、中小学教师巅峰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这一时期如果出现职业倦怠,我们可以想:我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已经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地步了,既然自己在职业中能获得如此辉煌的成果,就不应该让自己出现职业倦怠。

我们可以选择享受自己职业中的其他乐趣,找到新的兴趣点和新奇感,居高临下地认同自己的职业。比如设计一些让自己工作时饶有兴趣的环节,如带带年轻的教师,写写教育教学心得,学学新的教育信息技术等,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形象生动的手段联系起来。

大多数成功者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恰恰是在不断克服职业倦怠的过程中,从一个顶峰逐步走向另一个顶峰的。

四、中小学教师中年后期的职业倦怠心理调节策略

中小学教师如果在中年后期出现职业倦怠感,不妨改变一下工作的角度、工作的对象、工作的题材,可以沿着自己的职业方向前进,也可以做做本学科的督导与研究工作,或者做做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服务工作。

正如职业倦怠研究专家奎内思所说:“对某一职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也就是说,当教师拥有了对教育的坚定信念,就会内生出无与伦比的精神性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支持教师拒绝各种诱惑,克服各种困难与压力,使得教师内心保持对职业的热情。

由此可见,无论哪个时期职业倦怠心理的消除,都需要我们具备更高的职业目标和更好的生涯规划,都需要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当我们面对寂寞的、缺乏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时,要学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喝彩,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要记得对自己说一声:“我做得真棒!我明天会更加努力的!”

经常这样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我们就会由急躁、泄气、灰心变为情绪稳定、有条不紊、信心十足,自信有能力控制各种局面。我们的心理状态就会得到调节,心理健康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就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就能成为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工作充满激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