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简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4:20

大学生劳动教育简报篇1

【关键词】教育经济增长劳动简化法

二战以后,纵观全球,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无不以重视教育而立足于世。美国如此,德国如此,日本也同样如此。美国历史学家戴·兰德斯在《国富国穷》一书中指出:“如果说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讲教育是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因素。教育的进步,经济才会持续发展与繁荣。

一、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筋”和“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就这意义上来说,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条件。教育活动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等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而达到缩短社会生产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一个人口密集、资源贫乏的国家,它之所以能跻身发到国家的行列,主要是由于民治维新后日本一直奉行“教育立国”和“科技立国”的战略。教育提供各种专门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依靠”因素。

教育通过培养人实现为经济建设服务,是经济增长重要的经济资源。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居于世界的统治地位,后来之所以被美国取代,就是当时英国的劳动力只有70%受过教育,而美国则有90%。据统计,1960-1978年,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战略的国家实际人均Gnp平均增长4.68%,而注重物质资本积累战略的国家仅仅为3.86%。前者的代表有韩国和台湾等,后者的代表有巴西和西班牙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大量的人力投资是实现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在现代社会大生产条件,教育这个培养人的活动,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用劳动简化法来计量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实现,就成为一句空话。”他强调:“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到目前为此,我国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以下是用劳动简化法计量我国1982-2000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劳动简化法是前苏联学者和我国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根据马克思关于少量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的理论,确定劳动简化比(简化系数),按照一定的数量关系,将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计算出简化后的劳动总量中有多少是教育因素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求出增加的劳动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确定基期和报告期,并统计基期和报告期的劳动力总人数和国内生产总值

1982年为基期,国民收入为5294.7亿元,劳动力人数为52150.56万人;报告期为2000年,国民收入为89442.2元,劳动力人数88797.97万人。表1:

(二)确定劳动简化比

以小学四年级以下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基准”劳动力,设为1,受过小学教育(5-6年)的就为[(5+6)/2]÷4=1.375,受过初等教育(7-9年)的就为[(7+9)/2]÷4=2,受过中等教育(受10-12年高中或者中专教育)的就为[(10+12)/2]÷4=2.75,受过大学专科以上教育(受13-19年教育,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的为[(13+19)/2]÷4=4。

(三)分别求出基期和报告期平均劳动简化比

计算公式为平均劳动简化比=∑(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劳动简化比×各级教育程度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百分比)求出结果见表2:

由表2,可得1982年的平均劳动简化比为1.34,2000年的平均劳动简化比为1.89。

(四)将社会复杂劳动量折算为简单劳动量

当我们把劳动者的质量转化为劳动者数量的时候,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总劳动量就会增长,在生产中通常表现为教育年限较长的劳动者对生产的贡献较大。社会复杂劳动量折算为简单劳动量公式为:

社会总劳动力中包含的复杂劳动量折算为简单劳动量(社会劳动力总数×平均劳动简化比)

经过计算,1982年和2000年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劳动量的增加分别占总劳动量的25.37%和47.10%

(五)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果把经济增加看作是全体劳动者劳动劳动共同努力得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依据前面几步计算的结果求出由于教育程度提高而引起的劳动量增加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所以我们就可以求出1982年和2000年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带来的经济收入,经过计算得,1982年和2000年由于教育程度提高而带来得经济收入1343.26亿元和42127.28亿元。然后进一步求出报告期和基期由于教育所起作用得国民生产总值为40784.02亿元。见表4:

三、结论

从以上我们的计算结果可知,用劳动简化法计算,在1982年到200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4147.5亿元。其中,由于教育水平提高而带来的经济增长为40784.02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47%。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大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知识和科技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关系,使教育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高金环.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再认识[J].科技与教育,2004,(3):43-44.

[3]刀福东,李兴仁,王天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学术探索,2004,(2):51-54.

[4]杨盛菁.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甘肃科技,2005,(1):203-205.

大学生劳动教育简报篇2

摘要: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基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核心,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标志。现实社会无论什么样的人才,究其本质首先是一个劳动者,凭借自身的能力所创造的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确定自己的位置。为使当代青年学生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定位,有必要从人才最基础的内涵给以分析。

关键词:劳动力价值;劳动报酬;人力资本

美国心理学教授、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分析了职业差异性、层次性的客观存在,论证了人的劳动是一种有差别的劳动,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一个数量多少的问题,更是一个层次水平的不同。现实社会无论什么样的人才,究其本质首先是一个劳动者,凭借自身的能力所创造的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确定自己的位置。为使当代青年学生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定位,有必要从人才最基础的内涵给以分析。

一、劳动力、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才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即人进行劳动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一般的“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在马克思看来,创造价值的劳动即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这两种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在不同社会、不同科技的发展下,在不同的形式的劳动中,体力和脑力的支出会有不同,甚至区别很大,但绝不会有什么纯粹的体力劳动或纯粹的脑力劳动。

所谓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它是以人口为存在的自然基础,存在于人的自然生命机体中的一种国民经济资源。

人力资本是经过开发的人力资源,是对人进行投资形成的。一般来说,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换言之,体现于劳动者身上以其数量和质量形式表现的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产生要有两个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知识、技术、信息成为商品;二是整个社会经济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其中第一个条件,即知识、技术、信息与劳动力分离成为商品,是人力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尤其是经验型的知识,它直接内化于人的自身,形成某种特殊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就成为可能。但是,仅仅有这一个条件人力资本还不能产生。在工业经济社会中,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充分认识,并且知识已经成为商品进入经济交易,其典型代表就是工业产权。然而,在工业经济下,承担复杂劳动的高级劳动力并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本。只有当第二个条件得到满足,即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围绕着知识而展开时,人力才可能作为一种资本参与分配,获得经济剩余。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他将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指一定社会一定时期普遍的、大多数劳动力可以从事的劳动,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全社会价值量决定的标准或尺度;而复杂劳动则指必须经过特殊的培训的劳动者才可以从事的劳动,其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倍加或倍乘。

现代科学劳动同样是抽象劳动的支出,是高级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大量倍加,过去人们往往只注意劳动报酬而不注意贡献报酬。在研究劳动报酬时又不重视现代科学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倍加作用。虽然今天的技术水平对李嘉图、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来说已今非昔比,科学技术的复杂程度和它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无论现时的技术已经多么复杂,里面凝结着多么高级和复杂的劳动,它对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又起着怎样的决定性作用,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多于以前的千万倍,但它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则没有任何改变,它们仍然是只能把它本身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上,而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丝毫的新价值。

从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类生产劳动逐步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替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若要从劳动力要素方面来提高劳动,就不能只是简单劳动的增加,而只能是提高劳动的质量,也即提高生产中复杂劳动的比重。所以,在商品经济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中,就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复杂劳动更体现着生产力的进步,它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正因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客观存在,才使劳动力价值出现了层次区分。

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核心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体力劳动对于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劳动创造了人。生产力水平越低,体力劳动越重要,体力劳动的实践发展了人的智力。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单纯的体力劳动是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脑力劳动的认识已达到新的水平。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o)在当年的《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的内涵在通常意义上讲,就是以知识生产、应用、传播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形态。它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中智能性要素在分配关系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得以更充分广泛的认可。创造性劳动等于倍加的重复性劳动,在分配关系中其地位突出。这种划分既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特点和客观状态,又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融合在一起。

到了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商品的自然要素价值越来越小,劳动的价值越来越大。产品中所含的科技因素越大,其价值中的劳动要素越大。到了今天,许多商品中的自然要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的价值是人的劳动价值[特别是脑力劳动价值]。进一步说,在今天的知识经济里,知识性的商品中就根本不存在自然要素的价值,完全是人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因此,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社会中商品的自然物质成分越来越少,人的高级劳动成分越来越大。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完全出自人的头脑,这种商品的劳动价值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价值,而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价值。一项专利技术,完全是人脑的劳动价值,当它被用于产品的生产制造之后,产品也被赋予了脑力劳动价值。

由此可见,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客观存在,使劳动力价值出现了层次区分,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形成是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决定的,所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核心。

四、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标志

尽管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职业间不必区分重要与否,或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现实生活中,职业间的差别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人的主观意愿,因此承认和运用职业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从劳动报酬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劳动力价值的层次区分。

人才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赋予的天赐财富,在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如此细密、技术技能要求如此尖端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不经过正规教育和专业培训就能登上科学的殿堂。对人的投资在这个时代益发凸现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种投资集中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上,由此形成了人才的层次。如果我们以人才为主线进行分析,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是广泛的,具体来说包括中专、技工、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院士等各个层次。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知识经济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运用客观规律和人类创造的先进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不能依靠单纯的体力,而须有赖于智力即脑力劳动。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经验越丰富,复杂脑力劳动和创造发明的能力就越强,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就越快,体现在劳动者自身价值的劳动报酬就越高。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是根据职业的社会评价去区分不同的层次。职业的社会评价取决于各种不同职业的体力脑力支出、工作的复杂度、工作的轻松性、教育资格条件、在工作组织的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工作内容的自、收入水平、社会声望、个人兴趣与才能的发挥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总的来说,职业的层次性高低的标志就是经济收入的多少。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下,劳动报酬都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标志。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大量增加,而对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知之甚少,影响了自身价值实现。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有关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理论,有利于对目前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青年学生自身定位,使他们对高素质劳动者有深刻的理解,帮助引导他们科学的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托夫勒.力量的转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2]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大学生劳动教育简报篇3

关键词:劳动力价值;劳动报酬;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096-02

美国心理学教授、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分析了职业差异性、层次性的客观存在,论证了人的劳动是一种有差别的劳动,这种差异不仅仅是一个数量多少的问题,更是一个层次水平的不同。现实社会无论什么样的人才,究其本质首先是一个劳动者,凭借自身的能力所创造的价值及对社会的贡献确定自己的位置。为使当代青年学生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定位,有必要从人才最基础的内涵给以分析。

一、劳动力、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才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即人进行劳动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一般的“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在马克思看来,创造价值的劳动即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这两种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在不同社会、不同科技的发展下,在不同的形式的劳动中,体力和脑力的支出会有不同,甚至区别很大,但绝不会有什么纯粹的体力劳动或纯粹的脑力劳动。

所谓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它是以人口为存在的自然基础,存在于人的自然生命机体中的一种国民经济资源。

人力资本是经过开发的人力资源,是对人进行投资形成的。一般来说,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换言之,体现于劳动者身上以其数量和质量形式表现的资本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产生要有两个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知识、技术、信息成为商品;二是整个社会经济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其中第一个条件,即知识、技术、信息与劳动力分离成为商品,是人力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尤其是经验型的知识,它直接内化于人的自身,形成某种特殊的劳动能力,这种劳动能力转化为人力资本就成为可能。但是,仅仅有这一个条件人力资本还不能产生。在工业经济社会中,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充分认识,并且知识已经成为商品进入经济交易,其典型代表就是工业产权。然而,在工业经济下,承担复杂劳动的高级劳动力并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本。只有当第二个条件得到满足,即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围绕着知识而展开时,人力才可能作为一种资本参与分配,获得经济剩余。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他将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指一定社会一定时期普遍的、大多数劳动力可以从事的劳动,简单劳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全社会价值量决定的标准或尺度;而复杂劳动则指必须经过特殊的培训的劳动者才可以从事的劳动,其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倍加或倍乘。

现代科学劳动同样是抽象劳动的支出,是高级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大量倍加,过去人们往往只注意劳动报酬而不注意贡献报酬。在研究劳动报酬时又不重视现代科学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倍加作用。虽然今天的技术水平对李嘉图、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来说已今非昔比,科学技术的复杂程度和它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也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无论现时的技术已经多么复杂,里面凝结着多么高级和复杂的劳动,它对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又起着怎样的决定性作用,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创造的使用价值量多于以前的千万倍,但它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则没有任何改变,它们仍然是只能把它本身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上,而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丝毫的新价值。

从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类生产劳动逐步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替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若要从劳动力要素方面来提高劳动,就不能只是简单劳动的增加,而只能是提高劳动的质量,也即提高生产中复杂劳动的比重。所以,在商品经济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中,就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复杂劳动更体现着生产力的进步,它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正因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客观存在,才使劳动力价值出现了层次区分。

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核心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体力劳动对于人类的产生、生存和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劳动创造了人。生产力水平越低,体力劳动越重要,体力劳动的实践发展了人的智力。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单纯的体力劳动是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脑力劳动的认识已达到新的水平。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o)在当年的《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的内涵在通常意义上讲,就是以知识生产、应用、传播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形态。它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中智能性要素在分配关系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得以更充分广泛的认可。创造性劳动等于倍加的重复性劳动,在分配关系中其地位突出。这种划分既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特点和客观状态,又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融合在一起。

到了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商品的自然要素价值越来越小,劳动的价值越来越大。产品中所含的科技因素越大,其价值中的劳动要素越大。到了今天,许多商品中的自然要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的价值是人的劳动价值[特别是脑力劳动价值]。进一步说,在今天的知识经济里,知识性的商品中就根本不存在自然要素的价值,完全是人的脑力劳动的成果。因此,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社会中商品的自然物质成分越来越少,人的高级劳动成分越来越大。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完全出自人的头脑,这种商品的劳动价值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价值,而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价值。一项专利技术,完全是人脑的劳动价值,当它被用于产品的生产制造之后,产品也被赋予了脑力劳动价值。

由此可见,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客观存在,使劳动力价值出现了层次区分,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形成是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决定的,所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核心。

四、劳动报酬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标志

尽管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看,职业间不必区分重要与否,或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现实生活中,职业间的差别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人的主观意愿,因此承认和运用职业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从劳动报酬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劳动力价值的层次区分。

人才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赋予的天赐财富,在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如此细密、技术技能要求如此尖端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能不经过正规教育和专业培训就能登上科学的殿堂。对人的投资在这个时代益发凸现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种投资集中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上,由此形成了人才的层次。如果我们以人才为主线进行分析,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是广泛的,具体来说包括中专、技工、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院士等各个层次。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知识经济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运用客观规律和人类创造的先进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不能依靠单纯的体力,而须有赖于智力即脑力劳动。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经验越丰富,复杂脑力劳动和创造发明的能力就越强,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就越快,体现在劳动者自身价值的劳动报酬就越高。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是根据职业的社会评价去区分不同的层次。职业的社会评价取决于各种不同职业的体力脑力支出、工作的复杂度、工作的轻松性、教育资格条件、在工作组织的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工作内容的自、收入水平、社会声望、个人兴趣与才能的发挥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总的来说,职业的层次性高低的标志就是经济收入的多少。无论是在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下,劳动报酬都是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标志。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大量增加,而对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知之甚少,影响了自身价值实现。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有关劳动力价值层次区分的理论,有利于对目前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青年学生自身定位,使他们对高素质劳动者有深刻的理解,帮助引导他们科学的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托夫勒.力量的转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2]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大学生劳动教育简报篇4

[关键词]教育经济增长劳动简化法生产函数法

教育经济效益,从宏观来看,指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与社会所得到的经济收益之比。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方法较多,有劳动简化法、生产函数法、舒尔茨分析法、丹尼逊法、修正的劳动力简化法、多因素分析法等。根据资料的可取性原则,本文对江苏省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将采用劳动简化法和生产函数法分别进行测算。

一、劳动简化法

劳动简化法是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提出的。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以及少量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简单劳动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此法用劳动简化系数把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在此基础上来确定劳动总量中由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的劳动量,进而确定在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由教育程度提高所带来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代表报告期,0代表基期,K、L、Y分别表示平均劳动简化系数、劳动力人数和GDp。

为了便于计算,劳动简化法有以下几条基本假定:被计算的社会劳动者所接受的某一级别或年限的教育在概率的意义上是同质的;相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是同质的;社会劳动者因教育程度不同形成的不同劳动复杂程度可以用一定尺度来换算;教育对社会劳动者所造成的无形收入、无形支出以及教育接受的其他影响和教育的其他功效都被视为常数略去不计;把GDp的创造视为全社会劳动者的贡献。

采用劳动简化法测算教育投资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是要把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力以一定尺度简化成基准劳动力或标准劳动力,建立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的系数关系。确定劳动力简化系数的方法有四种:以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工资收入差别为尺度;以劳动者受教育年限的长短为尺度;以培养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教育费用为尺度;以劳动生产率大小为尺度。为收集数据的方便,本文采用教育年限的长短为换算尺度。将劳动者文化程度分为文盲半文盲(教育年限按3年计)、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专及以上(16年)5个层次。以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作为标准劳动力,则文盲半文盲的劳动简化系数为0.5,小学为1,初中为1.5,高中为2,大专及以上为2.66。

要得到社会劳动平均简化系数,还必须获知全社会劳动者的教育程度构成,即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而这个资料一般只能从人口普查资料中获取,于是将研究的时间取为1990年至2000年,因为我国在这两年分别进行了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通过查阅《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年》及相关计算,结果如下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年》,江苏省1990年和2000年社会劳动者人数分别为4225.02万人和4418.14万人,1990年和2000年江苏省GDp分别为1416.50亿元和8553.69亿元,即:,,则根据教育贡献率公式计算得1990年至2000年期间江苏省教育投资贡献率为26.49%,表明在此期间,江苏省GDp增长额中有26.49%是教育投资作用的结果。

二、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是描述因素投入量与结果产出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利用具体类型的生产函数,应用回归分析计算出教育投资社会经济效益,避免单个方法计量结果的片面性。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无论何种生产过程,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条件下,一组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生产函数就是在某些前提假设下,描述这一过程的经济数学模型。利用生产函数衡量教育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把教育的作用分离出来。

C-D生产函数是最著名的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是,其中Q代表产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和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为技术进步因子。为了更全面的反映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变形,引入教育投入因子e,则C-D生产函数变形为为教育投入因子的产出弹性。C-D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变形后为

在实证分析中,假定劳动力投入L是同质的。此外,还必须在可获得的资料范围内对各种产出与投入的描述指标进行选择确定。对于总产出Q,选择GDp较为合适,因为它全面反映了江苏省的经济总量水平,而且数据易取得,具有权威性。对于资本投入水平,一般经济计量学认为最好用固定资产值加流动资产,但由于流动资产统计资料难以取得,此处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代表资本投入。K为劳动力投入,L用社会从业人数表示,教育投入因子e用在校学生数表示。江苏省具体指标数据如下表。

根据数据资料运用SpSS软件,得到江苏省教育投入的弹性系数为1.784,即全省受教育人口数每增加1%,则其GDp将增加1.784%。

要素贡献率=(要素增长率×要素弹性系数)÷GDp增加率×100%

江苏省1990年至200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19.70%,全省受教育人口数年均增长率为2.47%,则得到教育投资贡献率为22.37%,即江苏省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为22.37%。

三、结论

通过劳动简化法和生产函数法两种方法对江苏省教育经济效益进行测算,其结果分别为26.49%和22.37%,具有一致性,结论是可信的。此两种定量分析表明,江苏省教育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所作的贡献是很显著的,处于较高水平,这与江苏省历年来重视教育投资是分不开的。当然,我们还应当在现有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投资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萍:社会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分析[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大学生劳动教育简报篇5

【关键词】宁夏职教生实习权益保护路径

【中图分类号】D9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13-02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宁夏“两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宁夏职业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学生(以下简称职教生)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超过13.5万人。宁夏的职业教育如何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办出特色;如何通过加强职教生的实习工作、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促进职教生更高质量地就业,已成为宁夏职业学院和政府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职教生实习问题,不仅涉及法律问题、教育问题,还涉及劳动、就业等问题。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建立地方实习生法律规范,是有效解决宁夏职教生实习期间权益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地方学生实习立法概述

纵观全国,目前仅有1988年6月9日上海市政府颁布实施的《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校外实习暂行规定》和2010年3月1日广东省颁布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等为数不多的地方实习法规。《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校外实习暂行规定》共六章三十三条,是一个较早、较简单的地方规章,仅起原则性指引作用,对上海高校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法规范。《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虽然规定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必须按一定比例接收大学生实习和见习,为学生实习、见习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从该“条例”的制度设计、规范内容和配套规则看,对实习、见习学生的劳动权益保障和经费保障没有具体规则落实。上述地方性法规从不同角度填补了大学生实习权益的法律“真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学生实习立法的缺漏。但都存在立法对象范围过于狭隘的问题,没能将人数较多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纳入其中。

二宁夏地方学生实习立法现状

目前,宁夏关于实习立法还仅停留在地方行政规章的层级,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09年3月20日颁布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培训实习管理办法》。该办法层级比较低,共五章二十一条,内容过于简单。仅从劳动行政部门的角度,对宁夏生源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自治区县级及以上各类事业单位的培训实习进行了简单的规范。而政府关于实习的资金保障、学校对实习活动的管理、实习单位对实习生权益的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习等问题,未明确规定,或规定过于笼统。由于缺乏详细的规定,从而不能与现行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进行对接,导致学生实习权益一旦受到侵害,还是无法得以顺利解决的后果。

实习问题不仅涉及教育问题,还涉及学生的劳动、就业等问题。进行地方实习立法,其内容应当涵盖教育、劳动等内容,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是解决学生实习这一深层次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的内容应当在借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校外实习暂行规定》、《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等地方实习法规的立法经验基础上,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区情,进一步将包括职教生在内的学生实习活动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上来。在规范学生实习活动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实习单位的责任。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的立法突破及其主要内容

1.实现对学生校外实习期间法律身份的立法突破

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首先应当实现包括职教生在内的实习生法律身份界定上的突破,即明确其“准劳动者”的法律身份。实习生的“在校学生”这一身份毋庸置疑,但其校外实习与实习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又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实习生校外实习的法律身份界定,应考察其与用人单位有无存在实际劳动关系这一实质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实习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就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这说明即使实习生没毕业,也已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并且可以与实习单位形成劳动关系。从实习生与学校形成的教育关系,实习生与实习单位形成的实际劳动关系来看,两者并不是完全相斥的,而是可以同时并存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能正确处理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实习生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也不利于保护实习生的劳动权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实习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具有的双重法律身份(既是学生,又符合劳动者主体资格条件)界定为“准劳动者”更为准确。当明确了实习生的“准劳动者”身份后,法规必然赋予其“职业保障”,从而

充分保护如实习警员、实员等特殊岗位的人身安全。

2.《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的主要内容

第一,《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的立法目的是为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加强各类学生实习工作,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的立法依据,不仅仅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还应当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纳入立法依据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实际,是制定该《条例》的现实依据。

第二,《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中政府的责任问题。作为学生就业的“前奏”——实习,关系着十几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一个“深层次的”民生问题。实习是否达到规定的实习目的要求,是直接关系着学生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的关键性问题。政府如果看不到这一层面,势必会面临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中应明确政府管理学生实习工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体牵头、负责管理学生实习工作的政府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协调配合的政府机构包括教育厅、财政厅等行政机关。(3)设立学生实习工作网络信息平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财政厅、学校、实习生、实习单位等各方主体共同在这一网络工作平台上,参与对实习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4)学生实习工作的资金配套问题。规定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结合实习状况和实习工作目标,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实习的指导、培训和补贴等”的条款。(5)对企事业单位提供实习岗位的鼓励政策。规定如:“对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并支付实习报酬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对实习基地、见习基地依法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条款。

第三,《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中学校的职责问题。实习生校外实习,作为教育者的学校,尤其是对校外实习学生的管理职责上,应当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中予以明确的细化,以确保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合格毕业,满足社会的用人需要。《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中对学校管理实习工作的职责要求应明确、具体化,主要体现在:(1)学校安排学生校外实习必须签订《实习协议》。(2)学校对实习单位的必要审查义务,不得安排学生到不符合实习要求的实习单位或岗位实习。如选择信誉好的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习单位;不得安排学生到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相符或不相关的实习单位或实习岗位进行实习等。(3)不得安排未满16周岁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4)学校对学生校外实习的管理制度化,并且自觉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5)定期对实习单位进行走访,按照教学要求及目的检查学生校外实习效果,与实习单位沟通。

第四,《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中实习单位的职责。实习单位作为实习生劳动成果的占有者,《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应当对实习单位进行法律规制,以确保作为“弱者”的实习生的合法权益不受实习单位的侵害。《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对实习单位的立法规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得安排学生到有害身心健康的实习岗位。如不得安排学生到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场所实习;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以及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劳动等。(2)提供符合劳动安全条件的实习场所,配发劳动保护用具。(3)支付相应的实习报酬,对顶岗实习学生支付的劳动报酬,不应低于宁夏最低工资标准。(4)不得安排实习生劳动超过每周40小时。对未满18周岁的实习生应缩短工时,以保证其身体的健康发育和文化知识学习的需要。(5)实习单位招收实习生的人数不得超过在职员工的30%。(6)实习单位负有配合学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理实习生的责任。

第五,《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中实习生的权利义务。实习生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保护的对象,同样具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实习生主要权利:(1)获得劳动保护的权利。(2)获得报酬的权利。(3)休息权。实习生的义务:(1)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实习不仅仅是锻炼实习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工作能力,更是为了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培养职业精神。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无疑是对实习生职业精神的培养。(2)严格遵守实习岗位操作规程、安全教育责任协议。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教育责任协议是安全生产的保证,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教育责任协议,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对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遵守实习保密协议。对实习单位的忠诚、严守商业秘密是劳动者应当恪守的职业道德,作为“准劳动者”的实习生亦应遵守。

四结束语

实习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可以增进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当前,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宁夏职业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但伴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职教生实习权益受侵犯的案件屡有发生,通过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学生校外实习条例》,建立包括职教生在内的实习生法律制度是解决实习生权益“无法”可依的有效途径,必将成为宁夏“两区”建设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Z].宁党发〔2010〕67号

[2]周贤日.台湾地区技术生制度值得借鉴[n].中国教育报,2010.4.14

[3]马汉青.实习见习应纳入工伤保险让“准劳动者”获保障[n].羊城晚报,2009.7.27

大学生劳动教育简报篇6

关键词:劳动教养;必要性;改革;完善

虽然当前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弊病百出,但是我们不能只着眼于这项制度的缺点。对待劳动教养制度,我们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实施这项制度所带来的实际社会效果来检验其存在的合理性。笔者认为,解决我国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弊端的最优方案不该是把这项制度彻底废除掉,一了百了,而是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对这项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化劣为优。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这项制度对中国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其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保留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必要性

(一)具有震慑预防违法犯罪的作用

劳动教养的适用使相对人接受了相应处罚,这种处罚形成个体教训有利于当事人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敬畏法律,遵守规则,学会谨慎行事,避免类似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具有教育改造劳动教养人员的作用

我国的劳动教养工作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指导方针,目的在于经过耐心细致的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化技术培养和实践劳动锻炼,提高劳动教养人员的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帮助劳动教养人员树立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运用所学技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劳动教养制度适应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首先,当前中国社会仍处于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转型期,新生事物大量涌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新的价值形态未形成,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向。而这一过渡时期的贫富分化,多发的腐败现象,以及普遍的社会缺失公平、合理、正义的内心认知又引发了社会群体性焦虑,人们的思想、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秩序等呈现新的特点。中国转型社会的特殊状况,决定了社会对着力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劳动教养制度的现实需要。其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新的社会矛盾,劳动教养的适用范围迎合了这些改变,增加了一些新的适用对象,如对吸毒人员的强制隔离管理,对“”等人员的教育挽救,对青少年的照管养护等。再者,劳动教养制度适用起来灵活,简便易行,较之我国的刑罚处罚的适用节约了宝贵的司法成本。劳动教养制度所发挥的现实作用及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了这项制度的现实价值及生命力,决定了这项制度只能改革发展而不能废除。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目前,我国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多次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屡教不改,或又是犯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而又达不到刑事处罚程度,他们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客观上仍然需要类似目前的劳动教养这样的制度来管制这部分重罪不犯,罪错不断,屡教不改,主观恶习较深的违法犯罪分子。但是,鉴于劳动教养制度的弊病百出,为适应当前形式的需要,必须对这项制度进行改革,而如何改革则成为解决一切由劳动教养所产生的问题之关键。笔者认为,劳动教养的改革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准确界定劳动教养制度的性质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从成立时起就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其主要目的,以犯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而又不够刑事处罚的人为其主要对象。由此可见,我们可以将这种制度定性为介于刑事处罚与治安管理处罚之间一种处罚方式,类似于保安处分。保安处分是一种不同于刑罚的司法处罚制度,为世界上多数国家所采用。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界定,既有定量的规定,也有定性的规定,这种定量规定还成为了刑罚与治安管理处罚的分界线和衔接点。这样的定性以行为人的行为所引起客观危害后果为本位,而保安处分与矫治制度则侧重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着眼于行为人的不良人格或者病理身心。而劳动教养制度以保安处分与矫治制度的性质出现则恰恰迎合了这一定性。然后根据这一定性,立法机关应尽快出台与此相适应的相关法律,完善劳动教养的适用程序和监督机制,让劳动教养制度有法可依。

(二)劳动教养应该目标明确、手段合理、着重于人性化管理

违法行为矫治制度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强制矫治被劳动教养者的人身危险性,维护社会治安;二是帮助被劳动教养者重返社会。为达到此目的,劳动教养在手段上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加强教育,很多违法行为是由缺乏教育的愚昧引起的,需要通过加强教育,提高受矫治人的素养,帮助其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进而主动杜绝违法行为;二是技能培训,让受矫治人有一技之长,可以重返社会,维持基本生活。

(三)明确该制度的适用对象

从保安处分与矫治制度的性质和目的出发,我们可以把劳动教养的适用对象概况为一下几种:一是多次受到治安管理处罚而屡教不改者以及者;二是犯罪情节轻微可以免予刑事处分,但是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不宜马上放归社会的;三是按照我国刑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因不满16周岁免于刑事处罚,需要由政府收容教养的;四是按照我国刑法第十八条之规定,需要由政府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另外,可以仿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和《行政处罚法》把适用对象的最低年龄规定为14周岁。

(四)期限问题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劳动教养的期限为一至三年,必要时可以延长一年,学界普遍认为这样的期限太长,缩短劳动教养的期限成为共识,但也不宜太短,否则无法达到教育改造劳教人员、消除其社会危险性的目的。那么,劳动教养的期限确定为多长比较适宜呢?笔者认为可以将其限定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特殊情况依法决定可以延长1至6个月。此外,针对强制治疗性病的者、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以及吸毒成瘾者等的期限,应该视具体情况具体安排,与戒毒、治疗的需要相配合,不可一概而论。(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13法本)

参考文献

[1]云山城.劳动教养立法刍议[J].政法学刊,1996(4).

[2]刘健,赖建云.论我国劳动教养制度与国际人权公约的冲突及其调整[J].法学评论,2001(5).

[3]褚玉龙.对我国现行劳动教养立法的法律思考[J].律师世界,2001(7).

[4]刘中发.劳动教养适用对象之立法评析与立法完善[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5]郭日建.劳动教养的性质辨析与定位[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6).

[6]黄志勇.对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反思[J].暨南大学学报,2005(1)

[7]刘振华.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3).

[8]余凌云.违法行为矫治措施[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6).

[9]宋百成,段丽霞:浅析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7(4).

大学生劳动教育简报篇7

[生平简历]

女,汉族,1910年12月出生于浙江诸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被誉为“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1922年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绍兴、嘉兴、萧山、杭州及江苏南京等地小学任教。1932年起在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前身)工作,后分别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肖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院附属小学等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贡献和实践]

斯霞老师一生执教68年,是我国基础教育界教龄最长、功勋卓著的教师。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她多次放弃跳槽和升官的机会,始终坚持做小学老师。她担任国家教委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会成员10年,为我国小语教学和国家小语教材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上世纪六十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她提倡“童心母爱”,以一颗童心,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用爱陪伴学生成长,终其教育生涯,把全部的爱献给了孩子。退休后,她仍一如既往地每天到学校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斯霞的身上始终蕴藏着慈母般的温情,流淌着爱的暖流。新华社1963年播发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向国内外传扬了她的感人事迹。

[主要著作]

《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经验》、《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斯霞教育文集》等。

殷雪梅(1954―2005)

[生平简历]

女,汉族,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现江苏省金坛市殷雪梅小学)教师。作为小学高级教师,她曾先后在五所小学任教,参加工作近30年来,教学认真,爱护学生,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尊敬和爱戴,先后多次获得金坛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被评为“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时代女性”。同年,以英雄教师殷雪梅的事迹为蓝本的电视剧《殷雪梅》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与江苏教育电视合开机拍摄。

[主要贡献和实践]

2005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金坛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名群众含泪相送。殷雪梅的英雄壮举在社会上引起7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她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中华见义勇为联合会追授她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人事部、教育部追授她为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政府追认她为革命烈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追授她为英雄教师。

李吉林(1938―)

[生平简历]

女,汉族,1938年出生,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著名的儿童教育家。1956年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贡献和实践]

李吉林在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从外语情景教学中得到启发,又从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经过反复地实验、琢磨,创造出有效进行语文教育的崭新模式。历经近30年,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其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理论创新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她创造的“情感与认知结合的理论”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教学论的空白。她的科研成果在全国13次获一等奖,其中蝉联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首届、二届一等奖,成为全国教师中获奖最多的人。2006年,360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出版。2008年11月,“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美、英、日等国专家及国内众多著名学者称“情境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主要著作]

《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文集》(8卷本)

陈鹤琴(1892―1982)

[生平简历]

男,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建立并完善了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中国儿童教育结构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幼教界“南陈北张”之说中“南陈”即陈鹤琴。他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创建者,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留学美国,获文学学士和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夏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授、教育科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第一个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以及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和特殊儿童辅导院。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和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主要贡献和实践]

陈鹤琴毕生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他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和幼儿师范教育系列化,是研究中国儿童心理的第一人。他撰写的《家庭教育》,可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他在

鼓楼幼稚园的研究形成了“中心制课程”(即单元教学),奠定了我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他结合实践研究,创办《幼稚教育》、《儿童教育》、《新儿重教育》等刊物,主编幼稚教育丛书、儿童科学教育丛书等,编写了多种儿童教育书籍、教材和读物,创制了许多教具、玩具和体育、游戏用品。

针对中国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陈鹤琴创建“活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三大纲领: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还提出“活教育”十七条教学原则、十三条训育原则、学习四步骤和五指活动等。这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陈鹤琴非常重视实验与实践。1927年,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在南京建立教育实验区,为推广小学教育作实验。陶行知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时,他担任校董会董事并兼任该校第二院院长,为推广乡村幼儿园进行实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主要著作]

《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

姚止平(1955―2007)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55年1月25日出生于北京中南海一个高干家庭。他从小寄养在茶姑妈家里,1973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34年教学生涯中,他于1973年1月至1984年8月先后在洋口闸西小学、景安中学任教:1984年9月,调到茶中学工作,1987年10月至1988年8月任耕中副教导主任、1988年8月至1993年12月任中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任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3年2月起,任如东县教育局副局长兼江苏省茶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2007年10月23日,因公殉职。他先后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记功、嘉奖,当选为如东县人民满意好干部,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被评为优秀校长、名校长。2005年被授予“南通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姚止平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平民教育”专家。多次放弃离开农村到北京和其他城市工作的机会,甘心扎根农村,做一辈子农村校长。对学生,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坚持教育的主体性,有教无类,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而且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健康成长。对教师,他倾心关爱,政治上严格要求,业务上悉心指导,生活上热忱关心。

姚止平还是一住治校有道的学校管理专家,他治校有方,用“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这两句大实话作为对全校所有教师的要求,全面、全程、全员实施精致管理的办学策略。他追求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整体精细,从自身做起,力求教育教学的精致与完美。“精致”不仅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姚止平自己首先做到了踏踏实实做好学校管理的每一件事情。姚止平主持学校全面工作13年来,以教育家的胆识、理论家的睿智、实践者的勇气把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锻造成全国闻名的一流名校,创造了令世人称奇的“中现象”,打造出一个平民中、文化中、成功中。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都报道过茶中学的辉煌业绩。

吴天石(1910―1966)

[生平简历]

男,汉族,原名毓麟,笔名史坚。江苏南通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教育家。吴天石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先后就读于南通师范初中部和高中师范科。早年参加进步学生活动,自觉地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29年,他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读书,积极参加了左翼文化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当中,他参加了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投身根据地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1932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海公学校长、华中公学副校长、华中大学第二教务长。建国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院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主要贡献和实践]

在任江苏省教育厅领导期间,吴天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机关要为基层服务:加强领导工作,重视教师进修和培训,重视教育科研,在他的建议下,江苏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全面关心教师,认为教育厅要成为“教师之家”,斯霞、李吉林等教育家的成长都有他的心血。吴天石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系统见解。1962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在常州召开中小学和师范学校语文教学会议,吴天石发表了关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简称“双基”)的专题讲话,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对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作了颇为精辟中肯的重要指示,提出狠抓语文基础和基本训练,强调语文是工具课,语文课要讲究“字、词、句、篇章的教学”。

[主要著作]

《吴天石文集》

杨瑞清(1963―)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63年6月生,南京市浦口区人。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小学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1981年,师范毕业后,杨瑞清放弃进城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偏僻的江浦县五里村的五里小学(行知小学前身)任教。1985年,所在的学校更名为行知小学,他被任命为校长。1993年到2007年,他连续5次被评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成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主要贡献和实践]

从事乡村教育20多年,杨瑞清多次放弃了离开农村,甚至是从政的机会,全心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顺应潮流,走出学校,服务农民,走出农村,服务社会,形成了富有活力的“村级大教育”办学模式。

杨瑞清是中国不留级实验班的创始人,他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小学不留级实验,取得成效,这项实验被确定为南京市“八五”重点课题,并获得中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一等奖。他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以小学教育为中心环节,向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两头延伸,向产业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等多方拓展。

杨瑞清积极探索赏识教育的育人模式,并且在行知小学开展了“班级赏识教育”、“家庭赏识教育”、“自我赏识教育”三个层面的实验,实行了“优点卡”、“全员管理”等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措施。实验取得实效,产生了广泛影响,荣获南京市

政府颁发的“十五”素质教育创新奖,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行知学校现已经发展成全国知名的农村模范小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专程到校考察。他主持的课题《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实践研究》,被审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主要著作]

《走在行知路上》(2004)

洪宗礼(1935―)

[生平简历]

男,汉族,江苏丹徒人。1960年从扬州师范学院文史科毕业,分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任教。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是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教育学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现任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先后三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次为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红杉树”金奖。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3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94年在全国普教界首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定为首届江苏省名教师。2007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从教40年来,洪宗礼坚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在高、初中各年级进行数十次教学实验,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撰写专著14部,出版论著7部。他总结了“五说”语文教育理论和诱导式的“双引”语文教学法,探索了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教育“链”,以揭示语文教学隐含的内在规律。构建语文教育“链”,其主要内涵是:把学习知识、引导历练、发展能力、获得方法、养成习惯、提高思想文化素养等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构建成为一个纵横结合的科学体系。主要研究成果收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和《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系列丛书。新华社、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多次报道了其优秀事迹。

主编“单元合成,整体训练”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该教材1992年经国家审定通过,推荐全国范围试用了十余年。2001年起主编教育部立项的面向全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目前27个部级、省级实验区数百万学生正在试用。主持部级“九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对2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套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出版了《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系列丛书,共200余万字,并举办了由10多个国家80多位专家参加的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该项成果受到部、省有关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开拓性,富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

[主要著作]

《语文教学之链》、《写作与辩证思维》、《母语教材研究》、《洪宗礼语文教育论集》。

史绍熙(1915―)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1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4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在宜兴彭城中学和武进振声中学任教。建国后,从1951年―1985年长期担任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曾先后12次荣获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称号。1956年被中央教育部批准为中学一级校长,享受当时大学副教授和十三级干部待遇。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被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受到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8年以来先后被收入《中国现代教育家辞典》、《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辞典》等。

[主要贡献和实践]

史绍熙把一生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全面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把党和政府尊师重教的温暖送到每个教师的心里。同时,他狠抓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流的管理,造就了一流的学校。多年来,省常中的教育质量在全省以至全国一直名列前茅,

1959年,国务院副总理兼长陆定一到常州视察,史绍熙提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二、九”方案:即一年中要确保九个月的教学时间,两个月的休息时间,而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时间应该压缩在一个月之内。此理论当即受到副总理的赞赏,当场批准“一、二、九”方案先在省常中试行,并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史绍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和办学主张。他撰写150余篇,其中1982年撰写的《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阐述了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崭新教育思想。许多报纸和刊物先后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多次摘要播放该文有关论点和作者介绍,在中学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在高教界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984年出版的《史绍熙教育文集》,在1989年纪念中国教育学会成立10周年首次举行的全国论文、论著评选中被评为4部优秀论著之一,获优秀论著奖。

[主要著作]

论文有《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现代学校的战略任务》、《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等;专著有《史绍熙教育文集》(1984),《史绍熙教育文选》(1992)。

胡百良(1934―)

[生平简历]

男,汉族,1934年6月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53年11月参加教育工作,1963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业余大学,1984年被评为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原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校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1989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2007年,他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

[主要贡献和实践]

胡百良长期从事基础教育,50多年来,致力于中学物理教学和中学行政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撰写教育论著共计200多万字,公开发表了130多篇教育论文,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做过200多次专题报告。《南京师大附中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南京师大附中高中学生素质考核评价表》、《南京师大附中创建文明班级检查评比办法》、《南京师大附中文明教研组考核标准及评比办法》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属于基本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绕行、不可或缺的。2006年7月出版的《校长的特殊使命》,围绕“校长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这个主题就作者在中学校长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中最有体会的若干问题,做了重点介绍。书中不仅集中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思考,还附有大量学校改革实践和研究的宝贵资料,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担任南师附中校长期间,胡百良积极推进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成绩显著。他充分利用了学校条件比较好的优势,从来不给老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考试成绩奖惩教师,减轻了师生不必要的压力,全面贯彻了教育方针。胡百良的贡献还体现在课程改革和实施分层次教学上。南京师大附中是比较早地尝试课程改革和分层次教学的学校,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南京师大附中的分层次教学,是基于对人的深刻认识,基于对学生个性差异的高度重视而进行的科学改革。他们从班内分层、课程分层、班级分层三种模式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通过分层要求、分层指导、分层训练、分层考评等途径,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大学生劳动教育简报篇8

关键词 幸福课堂 标准 评价指标

分类号 G441

1 幸福国家基础在教育、幸福教育重心在课堂

1.1 幸福国家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早在2006年,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曾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

2011年“六一”前夕,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

2011年3月中国两会召开,“幸福中国”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让人民更幸福”成为中国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

2011年9月,教育部“开学第一课”主题聚焦幸福。

随着社会的进步,原有的物质财富等“硬指标”已无法反映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态特色,因此“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1.2 幸福国家基础在教育

幸福人生是幸福中国的基石。只有人人幸福,才能实现国家幸福。幸福人生需要幸福教育,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书育人。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骨干和主导作用。对个体,教育肩负着塑造幸福人生的天职;对社会,教育承载着给幸福中国不仅培养有用之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幸福之人的使命。创建幸福中国,基础在幸福人生,关键靠教育。只有幸福教育才能奠基幸福中国。

1.3 幸福教育重心在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学校教育的主要使命,不仅要系统传授学生文化科学知识技能,还要全方位呵护学生健康幸福成长。长期以来,学生厌学现象普遍,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教学落后,题海战、满堂灌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把教师训练成训练考试机器的机器,教师和学生很难成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人。以至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都丧失殆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习负担过重”,主要就是针对课堂教学。因此,建设幸福课堂成为幸福教育的重中之重。幸福教育要先让课堂幸福起来。

2 幸福课堂评价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

2.1 幸福课堂评价理论基础

(1)快乐是幸福的真谛。幸福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感是社会成员通过对其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观感受与评价,所产生的关于生活质量满意程度的积极心理体验。可见,不论是幸福还是幸福感,其核心精髓都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因此,幸福课堂评价首先必须揭示出快乐这一本质。

(2)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关键要看劳动的性质,如果人在劳动创造中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内在的潜能得到发掘,自己的力量得到实现,自己的存在得到体验,这样的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为解放人的手段,劳动就会从负担变成快乐,成为自由的生命表现;反之,则是体力摧残和精神折磨。应试教育,使教和学早已丧失了劳动主体的自主性、自觉性、自动性和自发性,因此,幸福课堂评价必须重新定位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要我学”彻底变为“我要学”,这样才能为幸福课堂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3)擅于劳动是幸福的阶梯。既然幸福离不开劳动,劳动就要付出智力或体力。既然快乐是幸福的本质,那么如何减轻劳动负担,探寻劳动捷径,掌握熟练的劳动技巧,具有得心应手、轻松自如、游刃有余的劳动技巧和本领,提升劳动的效率,体验劳动的乐趣,避免低效无效劳动,就成为幸福进步的阶梯。就课堂而言,教师懂得教学规律,具有熟练的教学技巧,学生懂得学习规律,具有熟练的学习技巧,也就是教师擅教、学生会学,二者从教与学中体验到乐趣和进步的喜悦,这是幸福课堂得以实现和维持的手段,也是幸福课堂指数进步的阶梯。一个不擅教书的教师、不会学习的学生,只靠死记硬背、题海战式的“苦作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他们如何摆脱学业负担过重,进而能够在课堂上幸福起来。因此,教师擅教、学生会学是评价幸福课堂的重要指标。

(4)劳有所得是幸福的保障。劳动之所以是幸福的源泉,是因为劳动会给劳动者带来回报。劳动付出的越多,劳动者得到的回报越多,质量越高,劳动者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多。就课堂教学而言,一个教不好学生的教师、学习不好的学生,课堂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煎熬。要想让课堂真正幸福起来,教会学会是根本保障。徒劳无益不仅毁灭幸福还会导致不幸。

(5)人际互动是幸福的沃土。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尊重、他人的认可,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幸福赖以生长的沃土。

2.2 幸福课堂评价基本原则

(1)科学性。评价要依据幸福课堂评价原理,遵循幸福课堂规律,体现幸福课堂本质特点,针对幸福课堂结构和功能。

(2)基础性。评价针对幸福课堂的最一般规律和特点,超越学科和学段,也就是不具体到某一学科,也不分学段。对中小学文化课的评价基本适用。

(3)有效性。评价能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评价出区别于其他课堂的典型的、突出的特殊规定性,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重复性和推广性,令人信服。

(4)简约性。评价要抓住主要矛盾,抓纲带目,提纲挈领,主次分明,删繁就简,简单明了,一语中的。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也不能抓芝麻丢西瓜。既不能停留在表面,更不能被假象迷惑。

(5)实用性。评价坚持实践取向,指标简单易行实用,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空洞复杂繁琐,保证普通教师都能看得懂、用得灵。

(6)导向性。评价具有指挥棒、引路灯的导航功能,评价维度、各项指标内涵、权重系数以及评价等级标准都为幸福课堂建设指明了方向。

(7)诊断性。通过评价能够发现问题,找出长处和不足,确定是否朝着预期目标迈进。

(8)发展性。评价强调形成性,坚持以评促建。通过评价反思,有利于发现不足,明确未来努力方向。通过纵向对比,更有利于体验进步的幸福和幸福的提升。

3 幸福课堂评价标准与指标

3.1 幸福课堂评价标准

关于课堂评价,国内外文章多有论及,但理论依据不同,标准也不一。而关于幸福课堂的标准,尚缺乏专门深入系统的观点。我们认为幸福课堂涉及的主体有两个,即教师和学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带出幸福

的学生,只有学生幸福才能真正让课堂幸福起来。基于上面论证,结合我们在《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9期)发出的“幸福学校国际联盟宣言”,幸福课堂标准最基本的可以概括成三条,即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

爱教爱学。首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正确的课堂观,坚持学生中心,注重激活右脑,突出赏识导向,强化寓教于乐;其次,重视动机激发与维持,做到:引起注意,所学内容与学生切身相关,不断促进成功自信,及时强化增加满意满足感。

会教会学。首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体现“631”宗旨,即60%时间自主学习,30%时间合作学习,10%时间教师释疑。一般而言,教材知识点安排和考试难度梯级都明显具有“631”特点和规律,即:学习内容的60%基本上是学生依靠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6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学生必会的“送分”题目;学习内容的30%是通过同学相互帮助可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3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学生必须通过一定努力才有可能“得分”的题目;还有学习内容的10%是学生依靠自学和合作学习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应地,10%的考试内容也是属于高难度、学生努力也容易“失分”的题目。据此,科学组织教学,让学生当课堂主人,把时间还给学生,是优秀教师会教的重要表现。其次,课堂学习模式落实“5+2”环节,即:学生主动自觉并高效执行前测(pretest)一探究(probe)一展示(presentation)一练习(practice)一后测(posttest)5个环节,同时,精通课前预习(preview)和课后改进(provement)2个环节,确保课前、课中和课后一条龙效应最大化。

教会学会。简单讲就是高分高能。高分就是当堂达标测验考出高分,考出好成绩;高能就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到同类问题上,能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2 幸福课堂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维度和基本标准,下面列出幸福课堂标准和评价框架及核心指标。共分一二三级指标,鉴于权重系数分配的慎重性和敏感性,下表中一律略去,受篇幅所限,幸福指数星级标准也一并省略。待具体评价时再单独专门提供。

通过加权求和综合评价模型we=∑wkek,可以分别计算出一级、二级指标分项幸福指数和课堂整体幸福指数。可与我们开发的“幸福指数透视分析软件”(HipaS一另文专门介绍)所得幸福课堂结果互为印证。前者是明线,需要现场观察调研和人工评分,便于以评促建,但易受主观影响,我们称之为显形评价;后者(HipaS)是暗线,是我们运用心理投射理论专门研发的系统分析软件,不需要现场观察调研和人工评分,只要将师生按要求自由提供的文本或课堂实录转录到HipaS,电脑会自动分析生成文字背后隐藏的真相,揭示出深层客观规律,计算出幸福指数,不受任何主观影响,我们称之为隐形评价。显形和隐形结合,能够充分体现课堂幸福指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 徐启健.办一所幸福的学校――访中央教科所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中国教育报,2011―05―03

2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中国特殊教育,2011,(9):5―7

大学生劳动教育简报篇9

1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幼儿园提供的劳动教育条件不充足。由于场地的限制,很多幼儿园没有提供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种植园和花园等硬件条件设施。没有这些场所,幼儿不能进行有些简单的劳动,如: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给花草浇水等等。由于时间的限制,幼儿园更多的是安排五大领域中的其他方面的活动,没有给劳动教育留足够的时间,因为时间的限制而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另外幼儿园缺乏幼儿劳动教育方面的制度也是阻碍幼儿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因素,幼儿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有相关的制度作为保证,确保各方面达到要求,但劳动教育却缺乏这方面的保障。

2改善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策略

(1)制度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制定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如幼儿园劳动教育评估,幼儿劳动素质考证制度等等,创建一种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2)场地、设施保障。各幼儿园的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各园要从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尽量配备与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基本设施,为幼儿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依托。(3)时间保障。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技能的形成与参与劳动的时间有关,因此组织幼儿集体劳动的时间要列入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并且要保证用于劳动教育的时间不得挪作他用。(4)师资保障。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实践指导能力,从而保证劳动教育内容的落实。同时,对幼儿以个体为主的劳动行为要规定必要的时间,针对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即时的指导。

幼儿劳动教育除了组织教学活动、讲故事和在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形式,我们要更多地利用实地参观、请幼儿身边的劳动者来幼儿园与幼儿进行交流。在调查中许多老师为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所提的意见中就提到要加强这两种途径的利用。这样能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幼儿能够亲身体验,更能激起他们心中的情感。

2.3积极引导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

自我服务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通过自我服务劳动的锻炼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也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家长应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会自我服务,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等。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养成良好习惯,学会依靠自己的劳动生存,为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当然,由于幼儿能力的局限性,父母要对幼儿的自我服务要加以引导。

给幼儿提供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不仅使能让他们获得劳动的教益,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让他们体验到责任感,还可以让他们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从而促进家庭成员关系融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加以引导;对待他们的问题要进行耐心、具体的指导。

[1]闫玲.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36).

大学生劳动教育简报篇10

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明委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部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定乐昌市教育系统2021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把“育新人”任务落到实处,推动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内容

(一)制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年度计划,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责任部门:基教股;完成时限:2021年2月)

(二)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1.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全市中小学校深入拓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教育主题活动。(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供相关实景图片、说明报告等材料由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2.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培养树立新时代青少年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未成年人中形成“人人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时代新人”的生动局面。各校采取学生自荐、同学互荐,以及老师、家长和社会推荐等方式,推出一批事迹突出的未成年人德育典型,推荐评选乐昌市“新时代好少年”。(责任部门: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供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6月、2021年12月)

3.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传统体育进校园等活动。(责任部门:市教师发展中心、体卫艺股、基教股、市青少宫、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供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每个活动1张,共4张。市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收集“一有三声五进”工程开展情况的有关材料;体卫艺股负责汇总整理戏曲、书法、传统体育有关材料;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经典诵读有关材料。完成时限:2021年6月)

4.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广泛参与学校、社区和公共文化设施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帮助未成年人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培育美好心灵、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3月)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是进教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加大校本读本的研发力度,注重校本读本的使用,提高校本读本的循环、普及使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渗透,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二是进课堂,融入教育主渠道。结合德育课程要求,按照每两周至少1课时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形成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的教育课系列,同时在主题班会、队会、团会、思想品德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积极开展规范守则教育,运用升国旗仪式、成人礼仪式、入团入队仪式等礼仪制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进头脑,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创新做好校园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营造,形式多样地在广大的未成年人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记熟背、入脑入心活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演讲、黑板报、手抄报、模范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坚定理想信念。(责任部门:基教股、市教师发展中心、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开展活动情况、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基教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6.积极开展仪式教育。加强各类仪式教育内涵研究,充分发挥开学、入队、入团、毕业、成人礼等仪式教育的激励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未成年人成长各个阶段,通过精心策划组织寓意深刻的仪式活动,实施让学生终身难忘的“成长教育”。(责任部门: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开展仪式情况说明报告、各仪式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五四、六一等时间节点)

7.上好思政课、团队日主题活动课。2021年全市各中小学100%落实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和共青团、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加强思想品德课和少先队活动课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责任部门: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经验做法的总结、相关实景图片等材料由市少工委、教育团工委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作为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责任部门:人事股、审监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各学校提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进展和成效情况由人事股负责汇总整理。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9.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要求。制定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要求的工作安排的方案,切实保障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构建学校“控辍保学”机制。(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汇总提交本辖区学校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说明。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0.丰富素质教育内容。以增强体育育人功能为宗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足开齐学校体育课,普及校园足球,提升大课间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小时”阳光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培育学生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育美立人”理念为指引,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构建“大美育”格局,推进美育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责任部门:体卫艺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体卫艺股分别提交全市中小学体育、美育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1.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全市各中小学校100%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和劳动实践计划。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广泛开展“劳动最光荣”“最美劳动瞬间”“我是光荣的劳动者”职业体验、争当“新时代劳动小能手”等活动,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和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立志成为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按安排和劳动实践的情况、各学校提供不同场景的劳动实景图片交基教股汇总。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2.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各中小学校要建立预防机制,积极开展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开展绿色上网、文明上网承诺书签名活动等多途径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认真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责任部门:市教师发展中心、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市教师发展中心提交全市中小学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3.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全市各中小学建立文明校园创建常态机制,实施文明校园动态管理,每年复评一次,各级文明校园每年考评得分不低于85分,并制定摘牌机制。目前,全市共44所中小学,已被评为乐昌市级以上文明校园共41所,覆盖率93.2%;其中,被评为韶关市级“文明校园”26所,覆盖率59.1%。到2021年年底,全市实现县市级文明校园100%创建成功,着力打造一所文明校园示范校,使文明校园创建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情况说明报告。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4.建立健全全市中小学校安全管理机制。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加强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增强讲文明、讲卫生、防疾病的意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责任部门:基教股、体卫艺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加强安全管理和生命教育的情况是否发生安全、人身伤害等责任事故的材料;体卫艺股提交加强健康教育及是否发生卫生责任事故等有关材料;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5.持续加强家校联系,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建立家长委员会。推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有计划召开家长会,开展家庭教育培训的情况。(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全市中小学家委会的说明情况报告。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6.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好用好心理健康辅导室,提高专兼职特别是兼职心理教育教师业务水平,积极开展“阳光成长”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未成年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考评体系,列入“平安校园”考核内容。(责任部门:基教股、欧春红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名师工作室提交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7.协助整治中小学校周边环境。加强中小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确保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指校园围墙或围栏外延直线距离200米以内),无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性网吧)、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无歌厅、舞厅、卡拉oK厅、游艺厅、台球厅等娱乐场所;无非法行医或以人流、性病治疗业务为主的诊所、广告牌,无成人用品店;校园周边取缔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游商和无证照摊点,无“三无食品”,无恐怖、迷信、低俗、色情玩具(文具、饰品)和出版物销售。(责任部门:基教股、体卫艺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整治中小学校周边环境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8.开展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活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浪儿童等特殊群体未成年人,积极为他们提供生活帮助、亲情帮扶、学业帮教等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坚定坚强坚韧、自信自立自强,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生活、成长成才。(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开展关心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活动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19.校外教育活动导向正确、规范有序。加强校外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及活动规范化管理。(责任部门:职成股。工作要求:职成股提交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及活动管理的情况,包含是否背离主流价值的现象。)

20.扎实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做到“四有”:即有管理制度、有活动项目、有经费保障、有专兼职辅导老师队伍。(责任部门:体卫艺股。工作要求:体卫艺股提交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情况汇报以及“四有”情况说明报告)

21.全面做好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课时计划,做到教学计划、师资、课时、教材四落实,实现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全覆盖;大力营造良好的禁毒教育氛围,抓好禁毒宣传阵地建设,积极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创建工作。(责任部门:基教股、全市各中小学校。工作要求:基教股提交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说明报告、实景图片。完成时限: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

三、材料报送要求

(一)完成时限是“2021年全年持续开展”的工作,请于2021年7月30日之前和2021年10月30日之前把相关图文材料汇总上报。完成时限具体到某个月的,请于当月30日之前汇总上报(如:完成时限:2021年3月,即在2021年3月30日之前报送相关图文材料)。

(二)说明报告的撰写行文要简洁扼要,主要从工作部署,工作措施或办法以及工作成效三方面进行阐述,所有说明报告控制在800字以内,不要空话套话,做到简洁、明白、实在,要求把相关数据(如活动场次、参与人数、取得的成效数据等)写清楚,说明报告经校长签字后扫描到发送到邮箱。

(三)实景图片要求提供现场图片,实景图片拍摄要求横屏拍摄、清晰简洁、构图美观、主题突显,能充分反映活动现场、工作内容;现场图片内周边环境干净整洁、不得有不文明现象出现。未要求提供几张图片的工作,每类提供2—3张图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