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艺术审美修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0:33:13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篇1

关键词:语文教师审美能力审美修养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86-0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美、探究美、创造美的过程。教育以及教育的发展同样是一个不断追求美、探究美、创造美的过程。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海洋,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要关注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三个方面

其一,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感知力,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其二,审美鉴赏力。现代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必须做到高屋建瓴,独具慧眼。审美鉴赏力的构成需要丰富的情感,需要有准确的评判力,还需要有审丑能力。其三,审美创造力。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审美创造力,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语文教师必须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

审美修养包括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蔡元培说:“审美观念是随修养而进步的,修养愈深,审美程度愈高。”赞科夫说:“看来,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

2培养教师审美修养的有效途径

2.1语文教师应广泛阅读文学名著经典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又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音乐感,对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加强阅读文学艺术作品,有助于提高感受能力。感受能力是提高艺术修养的前提。别林斯基曾经强调指出:“敏锐的诗意感觉,对美的文学音响的强大的感受力――这才应该是从事批评的首要条件,通过这些,才能够一眼就分清虚假的灵感和真正的灵感,雕琢的堆砌和真实情感的流露,墨守成规的形式之作和充满美学生命的结实之作,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强大的才智,渊博的学问,高度的教养才具有意义和重要性。”

中国的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谓“操千曲”、“观千剑”就是要多听、多看,听多了、看多了,不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积累审美的经验,提高审美能力,为进行审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最终使学生能真正成为一个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具有深刻的感觉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就阅读来说,必须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正如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文学艺术名著,是经过艺术实践检验和时代的考验而畅销不衰,它不但蕴含深刻的民族文化,表现一定的人类情感,而且艺术性强,美的因素多。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能力。因此,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强化艺术感受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这样,有助于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助于理解美,发现美。而这种阅读主要体现在多看看中外名画,如,国外的罗丹和中国的徐悲鸿的画册;多读国外文学名著,如,法国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的小说,中国的鲁迅、巴金等的作品;多听一些中外优秀名曲,如,国外的《蓝色多淄河》,中国的《春江花月夜》、《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名曲。

2.2语文教师应拓展阅读文艺美学著述

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中经验的总结,是思想认识的概括与升华。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必须了解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理解学科体系的原理,是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阅读文艺美学等著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艺术涵养。理论涵养是指具有较高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理想思维是一种用概念、判断、推理并作出理论阐述的思维方式,又称理论思维。”理论知识不仅指艺术理论,还包括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众多的学科知识。一个教师对文学、美学思想了解的多少,掌握的深浅,直接关系到其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高低。正如一个文学艺术批评家为什么比其他接受者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入,就是因为他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对艺术作品做出科学的批评。同时,在学习文学、美学等著述时,还能学到一定的文学艺术创作技能、技巧等,并能从中受到启发。因此,通过学习,不但有助于增长文学、美学理论知识,使自己对美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达到能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3语文教师应注重文学艺术实践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篇2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受到了愈来愈多的高校教师的关注,对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地被提及。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形成的良好的审美素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品格的提升,而且有利于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性格的健全。本文主要立足于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作品和相关的艺术理论知识,运用艺术鉴赏和创造的规律,去影响受教育者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受教育者的感知能力、想象力、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渗透性和典型性的特点。[1]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专业艺术院校培养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方面的人才。从广义上说,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的职业和分工不同,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的人,都会涉及到艺术,他要么阅读小说,要么聆听音乐或者观赏舞蹈活动等等。因此,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艺术教育,都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鉴赏和批评,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鉴赏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修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2]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1、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但审美教育不只是艺术教育。首先,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这是由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只有突出了其审美的本质,艺术教育才能够塑造出美的灵魂,才能培养出受教育者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体验到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

2、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主要途径

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有许多种,其中艺术教育是其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审美修养、人格品质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正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所说的:“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可以这么说,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艺术教育,就没有审美教育,更说不上审美修养的培养。

3、美育是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

虽然艺术教育与美育在根本目标、具体任务、实现途径等方面不同,但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养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这和美育的目标非常符合。素质教育是现代普通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审美修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

首先,美育以塑造鲜明而感人的形象为物化手段。在美的实践环节中,美的欣赏、美的创造都不能离开形象,因为美的事物具备动人可感的个别形象。离开了艺术形象,美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所。著名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写了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作品中保尔的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而且顽强的革命意志塑造了主人公崇高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深深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苏联青年和中国青年。

其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由于艺术教育培养着受教育者的感知、洞察与想象能力,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了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美的形态有很多种,其中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在创造和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艺术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审美教育的最终功效是陶冶人的情操,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大学生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能够对他们健康的心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审美教育中,大学生可以根据美的形象的塑造,增强情感的交流和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审美修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篇3

关键词健美操大学生艺术素质

中图分类号:G831.3文献标识码:a

1健美操对发展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健美操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客观存在的诸种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的具体的反映,它既有客观的社会标准,又有丰富的个性差异。通过健美操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激发学生健康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健美操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和运动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审美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教师的示范与讲解让学生去感受和欣赏美,通过自身的练习去重新塑造美和创造美,学生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了审美教育,必将逐渐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最终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形态美

形态美是指人的形体美和姿态美。形体美是指人体外部结构所表现出来的优美感,如骨骼、肌肉、体型、容貌等,它是健美操运动中体现动作美,服装美的不可替代的载体,是构成健美操运动的根基。在健美操教学中,形体训练的动作方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一个人的姿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生通过健美操训练不仅可以去除身体多余脂肪、消耗热量,塑造匀称、健美的形体,而且可以改变学生诸多不良的体态,如斜肩、含胸、八字脚等,使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得到全面均衡的锻炼,向着匀称、健美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培养正确姿态,塑造健美形体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节奏美

节奏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有规律的反复,是客观事物运动的重要属性。在健美操中。节奏是健美操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健美操音乐具有鲜明的节奏、清晰的旋律等特点,强劲的鼓点,本身就有一种节奏感、旋律感,结合健美操动作的大小快慢,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间歇停顿等,更能突出健美操所独有的动感风格,充分体现了健美操的节奏美。

4健美操对发展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影响

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艺术感知、理解、想象、创造能力等诸多能力组成所形成的稳定的审美心理特征,实际上是一个人艺术欣赏力与艺术表现力的综合反映。健美操课程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及艺术欣赏力上。在健美操课堂中,通过健美操的学习与表演来表现学生内心生活,使学生的情感在释放和交流中得到升华,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艺术素质的重要环节。

5健美操对发展大学生艺术感知力的影响

5.1促进大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音乐是健美操练习的口令,是动作的节拍。健美操课程提高学生音乐感知力具体地表现为感受音准、节奏、力度、拍子、旋律、调式调性等方面的能力。在健美操学习中,通过乐理知识的介绍,明确音乐专门用曲子,合着拍子做动作,来增强节奏感和韵律感,提高认知乐曲的能力。其次,充分利用课前、课后,播放多种类型的音乐,介绍选择音乐的背景材料,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5.2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具有先天性,它通过适当的审美教育可得到锻炼而活跃起来。在审美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感知,产生感性认识,并对动作的幅度、力度、协调性、均衡性及节奏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反复审美的过程中通过对动作的领悟和品味,经过加工和提炼,建立新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情趣,从而促进审美创造力的提高。

6结语

健美操教学将体育和美育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借助健美操教学这一直接,生动形象的人体教育,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着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力,对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能愉悦心灵,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总而言之,健美操项目开展特别广泛,具有强大的艺术素质教育功能,作为针对培养大学生群体艺术素质能力的高校健美操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奇.福建省普通高校健美操课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发展的研究[J].运动,2010(5):78-80.

[2]张楠.高校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6):141.

[3]赵晓坤.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艺术素质影响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5):157.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篇4

一、向学养求艺术

自从陆游八百年前说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箴言后,各行各业的艺术家们无一不特别重视对“诗外工夫”的关注和操练,从而形成了一个渊源流长的优良传统:向学养求艺术。

学养即学识修养。一般而言,技艺之学,只要下到工夫,是不难弄得像模像样的。真正的艺术家和设计大师需要悟性才情,更需要文化,需要修养,需要时间。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头脑。

学养对艺术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决定着艺术家一生创作所能达到的高度。人们总是对艺术作品严厉地提出“境界”的要求。“境界”是什么?是艺术形象中所寄寓的审美意识、哲思神韵、情致品位。毫无疑问,这是作者深厚学养的产物。艺术家对于人生和艺术的参悟,艺术家的心灵和情操,这是比任何技艺都更为根本的东西。

二、艺术家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

艺术人才的文化修养,从本质上说,不仅指他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更指他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所培养出的人文精神,亦即他把优秀科学文化的蕴涵(历史的智慧、思维的启迪、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审美情趣、治学态度与方法等)化作了内在的精神品格,并外表为行为习惯。

众所周知,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文、史、哲、艺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艺术的主要功能是审美,通过美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使人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

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会有助于美术家思想水平的提高。美术家的思想水平依赖于他的思想性很强的一些学科方面的修养,尤其是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等等;而思想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激发美术家不断加强他整体的文化修养。文化素质与思想修养之间其实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造就出色的艺术感觉

艺术家的艺术感觉,有一部分来自于天赋,主要的部分是后天陶冶涵育所成。我们都知道,艺术感觉中的“通感”现象,这是一种能力,称得上艺术家和鉴赏家的人,都必是自如地掌握了这种能力的人。只有知识丰富且融会贯通的人,才能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产生高妙的艺术“联觉”。相反,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人,美感必然淡漠、粗糙、贫瘠、给这样的人讲艺术,尤其是层次较高的艺术,确实有些诗“对牛弹琴”的感觉。

审美观念又有进步与落后的本质差别,并且会直接导致艺术情趣的高雅与低俗之分。积极进取、不断追求创新的美术家总在努力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保持血脉的沟通,其审美观念也总是得到不断更新,呈现进步的趋势,他的艺术情趣也随之得到升华;而顽固守旧、不愿直面现实生活的美术家,他的审美观念永远得不到更新的机会,只会停留在陈旧和保守的基础上,他的艺术情趣因此也会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勇于探索的美术家的审美观念及其作品中映现的艺术趣味,也许会因为它的超前意义而暂时不为世人所认可,但它的进步性质最终会得到后人的肯定。相反,陈腐守旧的审美观念和背离艺术规律的盲目求异,以及低俗的艺术情趣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受到一部分观众的拥护,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终将被彻底淘汰。美术史上这两种情况的实例都不难列举。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篇5

作品中的情感,感染听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听众与自己产生相同思维和情

绪的体验。在声乐演唱中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完美的歌唱技巧同等重要,只

有两者统一,才能把声乐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自己真实的去呈现声乐作品

的内涵,更加完美的演绎和诠释声乐作品。

关键词:艺术修养;文学修养;声乐演唱;情感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05-02

声乐作为音乐的一种,是把人作为乐器加上语言的色彩所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音乐可以更直观的传递思想感情和语言信息,比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更具有感染力,好的音乐是种精神食粮,我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那些优美的旋律,然而对于那些专业从事于它的人来说,把一首声乐作品完美的表达出来,做到声情并茂,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要想把歌曲完整的唱好,达到声乐作品的基本要求,除了要具备很好的音乐天赋、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以外,艺术修养的沉淀也是每个歌唱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1什么是艺术修养

1.1艺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曾写到:"若想逃避这个世界,再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那么,到底何为艺术?"艺术"这一概念,在很早以前就问世了,只是人们对"艺术"这一词的解释有着不同的看法。这里将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简要加以解说。

《辞海》对"艺术"的解释:人们以想像和情感为特性去把握世界的方式,即现实和情感理想通过审美去体现,在想象中达到审美客体与主体的互相转化。

《辞海文学分册》对"艺术"解释:艺术是经过形象的塑造去体现社会生活,反映人类感情思想的一种形态意识。以上解释,从各个角度揭示了艺术的内涵,拓展了我们对艺术的全面认识。简单概括为如下几个层面:

第一、艺术是高超技巧的结晶

第二、艺术是一种情感的凝定

第三、艺术是有规则的形式系统

第四、艺术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审美化体现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给艺术作出如下界定:艺术是凝结着艺术家高超的技巧性和思想情感性,艺术是艺术家以一定规则的形式将现实生活转为审美化形象的表达方式。

1.2修养:该词运用范围很广,在不同条件下的解释均有差异。"修养"一词也可分开解释,"修"是指提升、学习,"养"意为养育、培养。两者组合在一起的解释很多,包括对一个人品行、情操、言谈举止等方面的锻炼和对知识、才华等方面品质和能力的考察。综上所述,"修养"一词包含以下的四个方面:

第一、"修养"所涵盖的范围广,指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修养"的主体是人,是完全的自我教育、反省与提高。

第三、"修养"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与锻炼等来达到一定的水平。

第四、"修养"是一种方式,用来培养人的能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发展与变化的,而社会上的知识自然也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人们就需要从客观社会中不断吸取利己的各种知识信息、文化精神来弥补自身的缺点,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所以,取社会文化知识之精华来充实与完善自身已成为人类进行内在修养的必备条件。

1.3艺术修养。当今的艺术界对艺术修养一词有不同的理解。(1)王宏建觉得"艺术修养"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娴熟的运用到达的一个崭新的高度,取得一定的水平和成就,并且很熟练的开发自己的大脑去创造好的作品。(2)梁玖则认为"艺术修养"指的是艺术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运用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里表现出的艺术水平的不同程度。对"艺术修养"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第一、艺术修养主体是人,客体是艺术。是人对艺术的认知、审美和特殊感受。

第二、艺术修养是一种能力、技能,多与实践操作相关,修养则多与精神挂钩,是它的艺术涵养。

第三、艺术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由"修养"含义中衍生出来的,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境界。

2如何培养"艺术修养"

怎么才能培养艺术修养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

2.1对艺术的鉴赏来培养艺术修养。人们可以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从而受到启示来提高艺术修养。

(1)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审美的意识的控制下,调动一切审美感知、理解、情感等心理作用,从而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不同的体会和理解。通过艺术鉴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赏析不同的优秀作品,感受不同艺术作品中内在的艺术美,领悟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的乐趣。

(2)培养艺术精神。人们常说: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境界。艺术作品中也一样,优秀的艺术作品描写的艺术不仅具有清晰深刻的形象,更能激发起人类对于艺术精神的赏析情趣,从而去培养艺术精神。虽然时代在不断改变,但是人本身具有的对美和真的追求确实永远不会改变的。通过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能追求崇高的理想,也可以让自身的心灵得到净化。

(3)积累艺术知识。在我们欣赏优秀作品中,可以增长欣赏知识,比如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鉴赏,可以丰富艺术发展史、艺术风格等有关知识。

声乐演唱者的艺术修养与才华的培养模式大致相同,需要演唱者不断的循序渐进,进行长期有效的学习和积累。这种学习体现在借鉴不同艺术家们的经验教训,学习在社会科学、政治理论、艺术领域等不同学科的文化知识积累。只有这样不断的积累,艺术修养才会底蕴深厚。一个拥有良好艺术修养的人在歌唱中仿佛如鱼得水,情感的处理会恰如其分,美不胜收。

2.2在听取他人建议中培养艺术修养。

一个优秀的作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别人给自己好的建议,就应该去接纳和采用,它对培养艺术修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世间万物都是有双面性的,当我们在欣赏作品或者演绎作品时,会出现很多想法,自己感觉良好,但在其他艺术学者看来或许并不认同,他们可能会认为把作品原有的意图和目的抹掉了,听起来别扭。这时,自己就应该理性的去思考问题,听从旁人的建议,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地去领悟和深入了解,慢慢积累,总会有进步和提高。所以声乐演唱者要随时去倾听生活、感受生活,把自己的五官融入大自然,用心体会那些美好的画面,加深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领悟到艺术作品中作者的初衷,从而进行深刻的表达。总之,听取他人建议,提高艺术的感受力和理想思考能力,能推动人们培养艺术修养。

3"艺术修养"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艺术修养这一因素对歌曲内涵的体现起到了直观的作用,歌唱者的演唱水平和技能因这一因素的存在使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完美的呈现的观众面前,让观众感同身受从而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

深厚的艺术修养利于演唱者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思想。声乐歌唱者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用自己的歌声感染别人,艺术修养和深厚的唱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如果对艺术作品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只把重点放在基本的歌唱技巧上,从而忽略了歌曲本身表达的意义,听众会觉得整个歌曲失去了感彩,没有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能够感染他人的歌声不是单一的技能技巧,而是在它的层面上去分析声乐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歌词意义、旋律节奏等环节,从而更全面去展现作品。把握住音乐的灵魂就是要了解作品的情感思想,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我们必须先从它的艺术内涵分析,让歌唱者能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层次和节奏,逐步深入角色。其次要了解作者创作作品时的本意,查阅作者创作的时间、背景和初衷,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艺术修养作为一种开发性的形式反映,有利于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技能技巧,加深艺术形象的树立和情感的流露,它是丰富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流露歌曲情感的重要环节。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如果没有真感情的流露是不完美的,这也是作为艺术修养所具备的基本因素。因此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全方位把握、分析声乐作品,根据不同作品的需求去处理和设计,使得艺术组品的体现更加贴近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意图。所以说,艺术修养对每一位声乐爱好者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每位学习声乐的人来说,想迅速达到优秀的演唱水平是不可能的;国内外知名的歌唱家都是经过不断地积累、思考与纠正才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客观上说,除了需要时间的磨练,更需要演唱者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因为艺术修养主体是人,通过对艺术的认知和感受,在实践中不断去提高和巩固,从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境界;所以说,艺术修养在声乐演唱中起到推动作用。

4如何在声乐作品中运用自身的修养

我们了解到艺术修养能够帮助演唱者提高声乐演唱的技巧技能,但是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情感"这一重要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们作为声乐学习的爱好者,应该怎么去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呢?

每一个歌唱者都是艺术修养的一种体现,歌唱者除了要重视自己的声线、表演、音量、技巧外,更应该加强艺术的修养。艺术修养包括演唱的文化修养和技术修养两个层面,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缺少。优美的声线、巧妙的歌唱手法、音色与位置的统一除了靠先天的优越条件外就是后天不断的努力获得的,这些都是每个歌唱者具备的。有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可以使歌唱者的道路越走越宽阔,它是一种境界,更是歌唱者唱好歌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培育自己的艺术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积累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用好的艺术修养去完美诠释艺术作品。

4.1音乐修养。

(1)音乐理论知识。每首作品都是由不同的节奏、节拍、调性等部分组成的;大调式歌曲的特点一般是铿锵有力,明亮大气的;而小调式的歌曲则是委婉柔情,比较深沉。速度的快慢与节奏的强弱都需要控制的恰到好处,这是对演唱者基本功的检验,一旦脱离了基础乐理知识的这条轨道,演绎出的歌曲会让人心灰意冷。所以作为一位声乐演唱者,具备牢固的基础乐理知识是必要的前提。

(2)审美能力。美感必须是悦耳动听,使人的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愉悦,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欣赏音乐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地去联想让自身的情感与作品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中国声乐作品《玛依拉变奏曲》,讲述了玛依拉这位性格活泼可爱的姑娘在夜深时想起了心爱的人儿,情不自禁的唱起情歌的情景。该歌曲节奏欢快,曲调鲜明独特,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演唱该作品时,要求歌唱者抓住新疆地区风格的曲调特征,自己扮演玛依拉的角色,把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的理解相结合,从而产生共鸣去诠释作品。

4.2文化修养。

声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将会使声乐作品演绎的更加生动,歌词中的感情基调与文学艺术是息息相关的,透彻的了解歌词意义与深厚的文学功底密不可分。在声乐演唱中,还有一类歌曲是不可避免要碰到的,那就是歌剧选段,如《伤逝》中的优秀唱段《风萧瑟》、《不幸的人生》等,在演唱这类曲目时,首先要对剧情有深入的了解,把握好男女主人公的心境,以便在演唱过程中灌入饱满、丰富的情感。因此,文学和音乐史联系到一起的,无法分开,想要更好的明确作品的内涵必须要有广泛的文学知识,开拓眼界、提高个人文学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寓意,演唱的作品才会更有深度和感染力。

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再现,还需要加入歌唱者自己的二度创作。当我们拿到一首作品时,不能立即、毫无修改的去演唱,需要通过自己所知道的文化知识与艺术的修养对艺术作品中创作的时间背景、表现技巧等先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以最佳的理念去设计和安排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处理。所以,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文化修养是至关重要、必不可缺的,如果我们不去提高文化修养或者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会在这博大的声乐艺术中变得华而不实,只会停留在表面、在最肤浅的层面上徘徊不前。

艺术修养不仅可以提高演唱技能还可以让歌唱者对歌曲情感的抒发更加完美。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音乐与词的结合让确定性的文字与优美的旋律相融合,引发人的联想,从听觉上引起的感受是难以用言语去表达的。歌者声容并茂,听者感人肺腑,说明艺术的魅力无以类比。由此看来,我们不仅仅要理解艺术修养、文化修养,而且还需要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的思想,然后达到一定的境界,这样能更完美地演绎和诠释声乐作品。

总之声乐艺术博大精深,所以声乐演唱绝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声乐作品理解的表面或者非常浅显的层次上,一个优秀的声乐演唱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表达声乐艺术。从而更深层次的去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更好的去演演绎每一首声乐作品。

参考文献

[1]李丹枫《浅谈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影响》[J],学术期刊《消费导刊》,2010.4.

[2]王玉苓:《艺术概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

[3]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梁玖:《艺术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91.

[5]肖复兴.音乐笔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6]王硕《浅谈声乐学习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学术期刊《保山师专学报》2007.1.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篇6

关键词:术业有专攻;艺术修养;人文关怀;理想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一、什么是艺术修养

谈到艺术,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如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曲、电影、音乐等。可谈到作甚艺术修养,相信尽大部分的人未必能够说的清楚。所谓“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水平。比如一个艺术家、一名艺术工作者等,他们来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他们的艺术修养。一个非艺术工作者的也会有相当的艺术修养,但大多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处于业余水平。艺术意识修养则不同,这是深进到人的自我意识深层,而成为自我意识之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意识;一个人可能没有太高的艺术修养,但完全可能具有很高的艺术意识修养:面对艺术界的一些状况,他完全可以鲜明地指出什么是违反艺术本质的,什么才是合乎审美规律的。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艺术修养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甚密。

艺术修养是美育的范畴,大学生艺术修养主要指:文学作品欣赏、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文学作品、书法、绘画、舞蹈),听觉艺术(语言、音乐、歌曲)综合艺术(戏剧、影视作品)造型艺术(雕塑、建筑)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加强其艺术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们当前的培养模式

以我所在的工作单位黄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打开学生的学期课程安排表、活动安排表,我们发现,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的学习填满了学生所有的课程时间,课余活动安排少、乏味、无系统性、目的性。学生白天在课堂中被动的接受专业知识,晚上又不得不在教室中完成白天老师安排的课后作业,为应付英语等级考试而苦苦煎熬,好不容易回到宿舍,在电脑上用游戏打发一天中最后的时光,并迎接第二天同样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不爱来到教室上课,不乐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单调乏味的课外活动,很多同学因此产生厌学心理,躲进宿舍沉迷于虚无漫长的虚拟游戏世界,成为老师们眼中的“坏孩子”。

这些学生真的就这样无药可救和一无是处吗,在毕业后等待他们的就只有蓝领工人的身份和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吗?这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与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格格不入。我们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变,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如何也能在校园里感受到“幸福感”,如何指导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一样,他们也是活生生的年轻人,他们憧憬未来,他们渴望在学校中获得幸福生活的资本。在学校的三年里,他们不只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让大学生接受必要的艺术知识教育和艺术经典作品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情趣,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较高的欣赏品味,这样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它能通过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塑造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在决定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上,在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艺术教育有着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社会,健全的心理品格、良好的内在气质、浓厚的形象意识,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一名高智商的大学生可能会因为他个性孤僻和缺乏进取心而失去谋得一份“好职业”的竞争机会,也可能由于情绪不够稳定和对人际关系缺乏经验而无法再工作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那种只重视知识而忽略综合素质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需要有高尚的艺术修养,既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又有健康的体魄,善于表现自己,善于发现和利用自身的优势,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确立起自信,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下获得内心的平静。

四、总结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事实上,高品质的生活中处处布满艺术的元素。

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对潮流、名牌的追求具有盲目性、盲从性,缺乏与大学生身份相符合的审美观念,以为贵的、奢侈的东西就是好的。殊不知,品牌的简单堆砌不即是品味。而品味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主体的艺术修养、审美水平、审美情趣的高低而非其它。

所以说,拥有较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对于大学生进步对生活品味的理解也是意义深刻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非凡的意义。作为教育部分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来加大对大学生的引导呢?,高校艺术教育应该积极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新成就,综合现代教育模式探究的精华,体现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上突破创新,逐步把艺术的学习型课程转变为探究型和实践型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这是一个常见常新的题目。现有的方法和途径是通过开设人文艺术类课程、讲座来普及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海忠.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之窥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7).

[2]闯岩.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J].才智.2009(27).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篇7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我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更是大力倡导美育,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美育实施设想,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实施美育的途径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阐述。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揉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美育思想。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虽然美学理论关于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划分,实施美育的途径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分,但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它对提高创造美和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个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1993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有一句名言:“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篇8

在高校舞蹈选修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舞蹈音乐来提高对音乐的认识能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可以使学生对音乐认识有简单的聆听上升到肢体感知这些较高的层面上。也是学生真正的认识舞蹈,明白不同舞蹈的不同意义,不同舞种的不同要求,什么是舞蹈,什么不是舞蹈,这些基本知识的分辨与了解,通过舞蹈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身体结构,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并最终达到开拓眼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舞蹈有舞蹈特有的审美规范,舞蹈是体质内特殊的艺术,完全在生活之上,学习舞蹈,培养舞蹈审美,提高舞蹈的审美直接提高艺术审美标准。审美价值是艺术活动最抽象的价值所在,舞蹈选修课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审美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舞蹈是基于固有的艺术特点来引导学生自主提高审美能力的,它通过肢体语言来向学生传递美的思想以达到交流、抒感的目的。大学生选择舞蹈选修课的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形体美和开发智能,培养学生美感美德,也可以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最终起到开发艺术创造力和美学创新力。而且,舞蹈的审美与想象离不开文学指导和文学审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对舞蹈进行精心雕琢,加强对其他艺术学科的沟通与渗透,这必然能够扩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范围,达到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

三、有助于学生气质的提高

长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少大学毕业生气质、形象不佳。改善大学生的形象、气质,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外在表现。研究证实,提升大学生气质最为快捷的途径莫过于艺术教育的潜移默化,特别是舞蹈中的形体教学在这方面更是效果显著:舞蹈选修课中的形体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学生通过舞蹈学习可以让自己的身形更加挺拔,更加协调地发展身体的各个部分,激发学生内在的真、善、美情感,将内在的涵养体从手,眼,身段中流露。

(一)形体舞蹈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形体和仪表高雅的气质来自于深刻的内涵、得体的仪态,形体舞蹈训练可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风度和气质,比如,通过芭蕾舞的基础训练,可提高学生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最重要的是行走坐立有模有样,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练习可对学生的固有体态加以丰富,使男生高贵典雅、女生柔媚端庄;更富有青春魅力和自信心。

(二)舞蹈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脱俗、出众、高雅的气质离不开丰富情感的滋养和烘托,丰富的情感可以得心应手地操纵、提升外在美。正是因为情感的力量,人才能称之为完美。情感的来源,部分是天生,部分则来自于后天的培养。后天的情感塑造可以通过舞蹈教育来实现,舞蹈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关注美好事物的情怀与能力。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可以引领学生的情感由平淡升华到热情激情,让学生在美好、健康的情感之上更进一步,实现满蕴真善美的精神涵养。

(三)舞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审美是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所谓审美素质,简单地说就是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舞蹈教学可以通过传授艺术美、自然美来提高学生欣赏美的眼光、感受美的思路、想象美的思维、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达到完善学生艺术修养和活跃审美人生的教育目的。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篇9

摘要: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美育功能。本文以普及美育知识、提高美学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完美情感为四大理论层面,形成"四轮定位"的理论框架,对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论述。对于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可以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儿童文学;学前教育;美育功能;美学知识;美学修养;审美心理;完美情感

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教育。作为教育中基础的基础,学前教育更要认真贯彻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因此美育自然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美育”,是指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育教育”。即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理性的美学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美育对于改造人性,改造社会,造就全面发展人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均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而儿童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中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发挥着独特的重要功能。为此,笔者结合个人几年来学前教育的研究与理性思考,对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这一重要命题,发表若干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普及美学知识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首先是它普及美学知识的功能。

美学作为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美学为“艺术哲学”,即从哲学高度与深度来研究艺术。

而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之一种,属于“语言艺术范畴”。儿童文学又包括童话、童谣、儿歌、儿童故事、儿童戏剧等等,是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阅读、表演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因此,可以说儿童文学与学前教育是互相对应,互相匹配的。

儿童文学首先可以在儿童中普及美学知识,即以具有浅显易读、适应儿童心理需求、内容与形式生动活泼,并溶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趣味性为一炉的特点,是向少年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首先以普及美学知识为基础与前提。

这些美学知识主要有:什么是美、美的特征、美的作用、如何审美、审美理想、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审美意象、审美享受等等,都是美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入美学大门的金钥匙。例如学习儿歌,就会懂得诗歌的韵律美、形式美、音乐美、形象美等许多美学知识。又如阅读儿童剧剧本,也可以懂得戏剧艺术的动作美、冲突美、情境美等许多美学知识。

二、提高美学修养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还体现在它的提高美学修养功能上面。

儿童文学以其独有的审美特征,提高少年儿童的美学修养。

其一是文学的广阔性审美特征。儿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最大的容量和自由。文学还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所有这些特征,都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联想力、想象力、注意力、判断力、情感力等各种美学修养。

其二是文学的思想性审美特征。儿童文学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可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心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美学修养。例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形成巨大的震撼力,可以使儿童们培养起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的思想感情,从而奠定最基本的美学修养的根基。

其三是文学的结构性审美特征。文学具有鲜明的结构美,正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所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1]儿童文学的结构美也是十分鲜明的,例如许多儿歌都是偶句一段(或两句,或四句),句式多半是“三、三、七”或“五五”、“七七”等,具有格律美与音乐美。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美学修养。

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

美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2]

儿童文学可以极大地培养起儿童们的艺术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创造力等各种审美心理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又称为“艺术思维”,以联想、想象为思维的主要形式,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四、培养完美情感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以培养儿童的完美情感为重点与亮点。

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中外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因素的统一体。然而这诸多的心理因素究竟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并不是机械地相加,也不是简单地堆积,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具体而言,在审美的心理活动中,主要是一种情感活动,既以注意与感知为基础,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中表现理性,在理性中积淀感性。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极其多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或是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也同样作为情感而巩固下来。”[3]

情感作为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与审美活动的要素之一,不仅是人所特有的,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与民族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感又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革命导师列宁才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

参考文献:

[1]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p429;

[2]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69;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篇10

鉴赏能力文化素养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18-01

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2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3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过去我们的纺织品由于美术设计不够重视、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由于我们重视了美术设计,使产品以新颖的设计、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