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47:17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篇1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技能培养;活动;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53-01

劳技课要求学生要“动”――动手、动口与动脑。于是,教师选择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成立学习小组去研究,然后通过课堂上交流反馈成果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在交流中学生只是单纯地读读所搜集到的资料,枯燥乏味,其他学生也毫无兴趣。看来,缺少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也是不行的。因此,教师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达到丰富学生知识、丰富学生人生阅历的目的。

一、创设氛围,激发热情,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国外一名专家说过:“没有比热情更具感染力了,热情是真理之神,没有热情,真理也不能制胜。”劳技课程要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公正、平等、友善、积极、民主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开放的心怀。在活动开始前,一段趣闻、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段音乐、一段录像,或者是教师亲自参与的热身活动都能使每个学生都处在开放、宽松的状态,以便心灵世界更加容易地吸收外界的美善信息。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也能体验、感受到别人的重要。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毛驴过河”与科学中,就以故事为探究活动的开始,有趣、生动的寓言故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了最高点。

二、动手、动口,直接体验,培养自主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约翰・谬尔说过:“再多的言语也不能探知山的灵魂……论敏感,世上没有一种化学药剂能够比上人的心灵。”因此,教师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互动式合作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而在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是小学劳技教学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坚持以问题为本,以问题为载体。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规划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找出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并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教师首先交代整个教学活动的要求,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进行方法辅导和思路提醒。当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要适当地退居到后台,变成有关问题的被咨询者、教学活动进行的促进者、学生进一步探究成果的鼓舞者,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要袖手旁观。

如在“爱心浇灌邻里花”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出谋划策,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胆小的学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在活动期间,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有目标,使他们真正得到了锻炼。其中一个小组在活动中受阻,他们采访的一位阿姨由于家务多,带孩子忙不过来,拒绝采访。于是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分头帮助阿姨做家务,忙得不亦乐乎。最后,阿姨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愉快地接受了采访。同时,在活动中,学生不受课堂40分钟的限制,通过动手、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经验并学以致用,培养了探究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交流成果,追溯探究方法,共享成功的快乐

在劳技教学活动中,实践成果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中心环节。教师通过交流教学成果,可以体现教学活动的研究价值,激发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教学实践内容的理解。

教学成果交流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还要有成功过程、经验和失败过程、教训的交流。从实践过程和可持续发展来看,教学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进行劳技教学以后获得的物化成果非常有意义。如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的搜集方法,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教学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从中得到最佳的方法。只有这样追溯探究方法,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交流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把搜集到的信息简单地进行汇报,缺乏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它的意义也仅是单一的信息而已。所以,在交流中,教师要采取合作方式把资料编成小报,分发给其他的小组。在这样的交流分享中,信息量不断扩大,学生了解的会更多,充分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四、结束语

总之,劳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建成的一门课程,它能进一步加强学生求知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去进行实践,引导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提高教学活动水平。因此,劳技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从而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庄珊红.浅谈科学课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2(02).

[2]金怀德.小学劳技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以四年级《缝香袋》一课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12).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篇2

【关键词】劳动实践;促进;成长;实践能力

一、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

劳动实践活动是使学生的想发现、研究、探索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学习形式,是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身兴趣、选择和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劳作活动。过去的劳动活动只是要求教师课上和同学们合作完成一些科技制作,或者讲授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围着教师转。现在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转变指导思路和指导方法,由过去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活动中体现学生较强的自主性,教师还要独立完成教学,为劳动实践活动做好知识的储备。它包括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有信息技术也有各种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充分协作,提前感知预设活动中的突发事项,真正体现师生间的平等。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成为劳动活动的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的理论有机的结合劳动实践活动上。通过劳作活动,学生亲历了查阅文献,上网查询和实地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和统计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开展科学小研究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体验和感受理论指导劳动实践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必须注重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

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目标是重过程、重质量、重体验的过程。是让学生将理论通过劳动实践、劳动体验得到升华,促使学生在今后的理论学习中能整理收获,形成多种多样的劳动成果如:会写劳动计划报告、能参加表演、欣赏艺术作品等,还能进行评价、交流、研讨、辩论。在劳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协作、理解、奉献、分享,学会客观分析正确思考。让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活动能真正给学生创造环境和条件让主体学生体会到理论和劳动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必要性。认识到知识理论和劳动实践还存在各自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劳动实践了没有,经历了劳动过程没有;学生在劳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没有,他们又是怎样千方百计地排除困难的;广大的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了什么样体验;广大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怎样与他人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劳动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劳动实践教育。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要关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结果,我们要把学生最后“作品”、“成果”、“汇报内容”质量差异作为重点,还要把广大学生的自身劳动感受作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劳动技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将学生的劳动兴趣研究引向内心深处,提高到劳动光荣思想境界。在现实中有的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要求和客观经验,转嫁给学生,这是我们在劳动活动过程中要避开的形式。

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是一项内容广泛。衔接严密的活动。劳动实践教育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必经过程。更是培养广大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总体讲劳动实践教育是任重道远的教育活动,他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协作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滕兆荣.如何有效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学习报・教育研究2013年30期.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篇3

1.职业发展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淘汰与选择世界变了,变得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变得必须用国际通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它使中国的经济必须打破国内市场竞争的圈子走向国际市场。竞争范围的扩大和竞争速度的加快,都将给中国的职业变换提供充分的内动力。

从国际市场来看,以知识含量密集为特征的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将取代传统工业成为主导产业;脑力劳动逐步取代体力劳动将成为主导趋向,从而加快了职业更新的速度。美国在过去的15年中淘汰了8000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种新职业,白领阶层已占劳动力的59%,蓝领仅占29%,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每年的淘汰率达20%,技术的周期寿命只有5年。职业在此变化的影响下也不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然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产业仍为主导地位。199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3%,计划到2010年达到25%,这仅是发达国家的现有水平。我国现有职工1.2亿,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8000万人,其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占19%,高级工仅占1%。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落后的产业和技术必定要被淘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在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市场发展经济,二是要解决现有劳动者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

2.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专业化倾向明显。澳大利亚有培训和继续教育学院287所,承担了全国90%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任务。大中型企业的培训机构除开展本企业的职工培训外,还通过竞标参与劳动力市场计划的培训,私营培训机构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目前,澳大利亚已形成了由100余家集体培训公司组成的全国性培训网络,每年有17000余名青年接受培训,3000余家小企业受益。日本企业教育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加丰富。日本的职业教育趋于研究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体系化。美国的职业教育能够迅速对当地劳动力需要作出反应,使其课程设置、培训项目和教学方法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我国的职业教育应不断研究国际职业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并以此为借鉴制定职业教育计划,才能更快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局限

1.落后的体制和机制束缚职业教育发展面对职业教育市场的挑战,政府和市场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现有政府的职能对职业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如硬性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达到50%--60%的比例。这种忽视具体地区差异的指令,易于造成职业教育脱离实际,产生教育、效?quot;两张皮"的后果。

2.观念上的偏差是造成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过去,中国人是很重视技艺的。素有身怀绝技而走天下之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高新技能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强化,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因而不屑于接受职业教育。再者,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致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当人们对职业教育缺乏兴趣的时候,职业教育必遭冷落。

3.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将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冲击

中国入世后,随着国外更多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瞻前而实用的教育培训观念和措施将赢得用户欢迎。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办学规模、管理方式、招生渠道、收费标准等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约束。由此带给职业教育的挑战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及时借鉴,开拓求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缩短差距;二是迫于应付,无法与之竞争,以至于被挤出人力资源开发市场。

4.传统的职业教育现依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瓶颈在传统职业教育制约之下,我们还是从简单的从业需要之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原则,让接受职业教育者掌握一门技能。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自己之重要意义,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国外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倾向不仅使受教育者从中学到了技能,而且突出地发展了自我,提高了开发创新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在尊重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满足受教育者个体要求方面形成着力点,培养跨文化、跨学科的全面发展型人才,采用国际惯例设置教育培训的评估标准,以期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轨道。

三、加强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举措

1.在职业教育各个层面加强国际交流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在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等方面应以国际标准作为参照,注重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积极与发达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历史、现状和优势。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可采用恰当的措施来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政府应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树立这一形象,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经验。

2.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课程的开设应是适应国际市场豹通用课程;鼓励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和工作实践,获得在国外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同时,加快参与国际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增加机会;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强国外知识、语言和文化的含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熟悉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建立多国姊妹学校、合作公司,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活动。

3.引入信息交流技术(iCt)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信息和交流技术不断出现,它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掌握信息交流技术将成为每个人是否在今后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一个必要条件。iCt将与职业教育成为伙伴,为新的学习形式创造和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只有大力提高信息交流技术水平,了解和掌握国际最新的职业教育信息,我国的职业教育才会有一个国际水平的发展。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劳动教育;渗透;育人;成长;成才;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还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一、高中生物课程核心素养基本内容

1.生命观念素养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生命观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新课标列出了几个重要的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其向学生传递的是:生物处于一个持续适应新环境、不断发展的过程,隐含着物竞天择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的多样性、稳定性与统一性,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更多的生物规律进行感知。

2.理性思维素养

要使学生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理性思维属于逻辑性思维,它集行为、认知、品质、动机、方式为一体。生物学科中的理性思维整体性强,灵活多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不断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3.科学探究素养

要使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弥补学生存在的不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4.社会责任素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学科的意义

1.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理念发生重要变化,教育重心转向立德树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与学科教学目标相吻合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学会利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目标相吻合,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积极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处理现实问题所需

高中生物教学不能只是单一地记忆与理解知识,还要在实践与生活中应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解释制作果脯、科学施肥等问题。在教学“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光照角度解释光合午休、间作套种、科学密植等现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这是大势所趋,是处理现实问题所需。

4.推动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新时期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属于重要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一环,有着育美、强体、树德、增智的综合效能。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品德,锻炼学生的品质和意志,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强健学生体魄,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策略

1.基于教材内容,渗透劳动知识

课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物知识,并进行归纳与整理,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这有利于学生获取相关的农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学习,能明确劳动的含义、价值和作用,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与应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将课堂教学与农业生产的有关知识相结合,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光合作用速率和光照强度有何关联?越强的光照光合作用就越好吗?在种植农作物时,农民进行间作和套种的原因是什么?实施合理密植的意义是什么?施农家肥、正其行、通其风的根据是什么?教师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将与农业有关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让学生对农业生产知识有全新的认知,明确生物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2.借助实验教学,强化劳动技术培养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物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教师可将基本的实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设计与开展实验活动,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并将所学生物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探究态度,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例如,在“酵母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可让学生按照实验方案组装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实验设备,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排出,对实验结果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将酵母菌放到空气中以前,先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现象。一些学生在探究中提出建议,对是否能把二氧化碳吸收干净进行检测。为此,在实验开展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将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放在酵母菌与氢氧化钠溶液之间,将空气中二氧化碳带来的干扰排除掉,以取得更为精准的实验结果。

3.发挥榜样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

科学史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名列其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的有效素材。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立志解决中国人的吃粮问题。一株杂交水稻的偶然发现,使他坚信水稻可以杂交。自此,他开始怀疑权威“水稻自花传粉不宜杂交,没有杂交优势”的理论。之后,袁隆平在栽培的水稻中检验了几十万株水稻,开展海量的野外勘察,最终一株不育的雄性水稻被他发现。教师有效利用这些历史事件,能引导学生感受袁隆平多年以来研究杂交水稻所付出的艰辛。袁隆平的付出来自于他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感悟到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在我国生态学研究中,马世骏是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为了解决蝗灾问题,他不畏艰辛,深入蝗虫灾害区,经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任务。教师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家们善于思索、勇敢勤奋、不畏艰辛的劳动品质,明确成功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需要勇敢探索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4.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新课标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科学的评价,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使劳动教育与生物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验活动,且这些实验活动选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实验结束,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还会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改进。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内容不能局限在学习上,而要向人文性延伸,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劳动和付出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5.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引领学生践行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篇5

一、依托团属阵地树品牌,

丰富中学生课余实践生活

山青世界是集亲近自然、劳动实践、拓展培训、军事教育、户外体验、科普学习于一体的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是山东省内第一家省级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也是团中央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

一方面,全力打造功能齐全的实践教育基地。多年来,围绕提升山东省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营这一品牌项目,不断完善山青世界基础设施,建成了健身广场、重走长征路、假日农庄、风雨球场、篝火广场等活动场地,形成了快乐大本营、假日农庄实践区、生态生活园区、国防教育区、素质拓展区、森林探险区等六大实践体验区域,并在孔孟之乡济宁、东岳泰山所在地泰安建立分基地,每年可接待规模达到38万人次。

另一方面,设计开展特色鲜明的实践教育活动。一是开设中学生社会能力课和农耕体验课,组织开展了“山青自留地”包户种养、共青团员体验田种植活动,每年让万余名中学生在此体验农耕、感受农桑、学习炊事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二是开展组织化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联合山东省教育厅每年组织适龄中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营,累计服务省内青少年超过100万人次。三是启动“军地青少年联谊共建活动”,邀请部队官兵为中学生开设国防教育课、真人CS野战对攻课程、军事越障课程,增强中学生国防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四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山东省侨办、山东省外办合作开展“中国寻根之旅・孔子故里行”海外华裔青少年春夏冬令营活动,向数千名海外华裔青少年推介中华传统文化。五是开展生存训练活动,设计推出了红十字急救、登山抢险、急救伤员、攀岩崖降、扎筏漂流、山地穿越等项目。六是加强中学生科普教育,开设的植物劳技与农耕体验、通用技术等课程深受中学生喜爱,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二、依托团属阵地强基础,

示范开展中学生主题实践

团支部是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的首要阵地。为充分发挥中学生团支部的自我教育功能,以“三观”、“三热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示范开展了中学生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从执行统一的入团仪式和戴团徽、唱团歌、过团日入手,把每年五月作为全省中学生团员意识教育月,以中学生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到山青世界开展户外主题团日活动。以“与人生对话”为主题,在初中生中开展“告别金色童年,唱响青想”迈入青春期教育活动,团支部全体成员在“共青团员体验田”里种下具有青春意义的树苗。在高中生中开展“树立远大志向,担当社会责任”走好成人路教育活动,举行成人宣誓仪式,并进行为时半天的体验劳动,引导中学生增强团员意识、青年意识、公民意识和成人意识。

二是开设户外体验团课。区别于室内讲述式团课,在山青世界开设露天漫谈式、运动式、互动式体验团课。以中学生班级团支部为基础,由山青世界工作人员或团支部书记主持,围绕“三观”、“三热爱”和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交流,有小组交流、主题演讲、时事辩论等传统互动方式,也有通过小组体育竞赛和小游戏等方式来分享中学生对“大道理”的理解和感悟,还有借助新媒体等形式开展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讨论,在科学引导下进行有力发声,进一步促进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三是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从养成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入手,发挥中学生团支部的带头作用,组织开展了以“参与公益劳动,塑造青春形象”为主题的中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对山青世界基地内外、周边镇村的河道、山体、卫生死角以及白色污染物、公益广告牌、交通护栏、公交候车亭进行清理。通过身体力行的卫生清理和志愿服务,进一步提高了中学生的文明素质,增强了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依托团属阵地抓培训,

开辟广泛的实践交流渠道

为进一步拓展中学生实践教育渠道,以加强城乡中学、不同民族中学、高校与中学实践交流为切入点,以中学生骨干为主要群体,开展更深层次的实践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篇6

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正式问世,劳动力素质的差异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受到了各领域学者的关注,因此对教育资源的投资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力发展教育成为发展国家经济和劳动力素质的主导方向,进而实现科技、经济、社会、教育的公平分配目标,近几年来教育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海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政府也逐渐意识到私立高等院校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优化配置措施,将会对海南经济的发展有所促进。

一、海南高等私立院校教育资源的配置研究

(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党和国家对我国复兴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战略要求,即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措施,加快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为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奠定基础。各省各市在接到上级领导的要求时,也加大了教育投资的力度,与公办的院校相比,海南高等私立院校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缺乏优秀的教师资源,这与私立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不少高等私立院校的教师的工资很低,待遇更是没有办法与公办院校的教师相比,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有能力的教师宁愿选择公办的院校进行教书育人的工作。另外由于教师资源的局限性,私立院校的教师每个人承担的工作任务就会增加,在低工资、高工作量的双重压力下,教师的教学质量就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再加上来自学院教学质量考核的压力,部分教师由于承受不了这样大的压力而选择放弃,这样就使得私立院校的教师数量越来越少,教学质量就更加得不到保障。高等私立院校的教育发展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下降,对社会的贡献值就会减少,无法很好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私立高等院校在海南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私立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恢复,私立院校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和社会人士的参与,逐渐在规模上、办学层次上以及办学条件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慢慢的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根据海南省教育厅2015年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2016年海南高等院校总量为27所,其中民办高等院校已有8所,分别为海口经济学院、三亚学院、三亚城市职业学院、海南工商职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海南科技职业学院、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占据29.6%,在整个海南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不少私立院校在本科招生上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本科招生数量逐渐与专科数量相当,走出一条特色的民办高校办学之路,成为海南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政府、教育资源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政府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只能维持九年义务教育,对于我国大部分的普通民众来说,高等教育的个人和家庭经济负担还是很沉重的,国家也只能在高校设置一些助学金,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依然有很多学生因为考虑到学费的昂贵而放弃学业。国家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的,私立高等院校大部分专业都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如果能够在这一方面加大教育资源投资的力度,就能够为海南省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社会人力资本的收入将会大幅度上升。

而政府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具有协调和优化的权利,能够站在更加公正客观的角度去进行地区教育资源的平衡。例如在高等学院每年的教育基金的配置上,可以根据每一所私立院校的就业率、培养人才类型等因素决定投资的数量。另外政府教育部门在资源配置之后要进行后续的考察工作,避免有些学校占着优势的教育资源而不做实事。同时教育部门要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视察指导,引导私立院校更加科学的办学和开展教学活动。

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可以引导当地教育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进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海南省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渐趋向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发展比例正在逐渐缩小,因此在教育资源配置的时候要考虑经济发展方向,为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而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逐渐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在旅游英语专业、工科的景观学、景观设计、管理学中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等专业上的教育资源配置上应该得到更多重视,通过发展当地私立学院为海南省输送专业人才,促进当地学院就业率,用当地产业留住人才,稳定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调整海南省经济发展结构,控制私立学院专业结构,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突出当地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以及人文特色,探索一条适合海南省经济发展的教育资源配置道路。

(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地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分别为劳动力、资本、劳动生产率以及科技的进步。

劳动力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也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前提,当社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那么社会经济表现为低消耗、高效益、低投入、高产出的高质量增长趋势,反之则呈现高消耗、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的低质量增长趋势。当私立院校为海南地区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那么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降低社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水平,影响整个地区经济的高质发展。在人本资本理论中认为,教育程度越高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就越大,简单来说,就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高效高质的发展。

通过加大对海南私立院校教育的投资来提高人力资本增量,并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而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就是教育投资,只有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才能提高劳动力的综合质量。高等教育有着自身明显的优势,因为参与到高等教育的学子能够在学校里面学习到更加系统、专业的技能知识,能够打牢理论知识基础,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的体现出素质教育环境中人才的优势。通过高等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性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科技改革的创新精神,促进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海南私立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及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一)教育资源的公平划分

对于海南省教育厅来说,他们想要建设自己特色的高等院校,吸引更多外地的学生进入海南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所有的高校,只能将精力和金钱投入到自身具有优势的高校,导致了最终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使得私立院校的教育得不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更应该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价值和作用,做到公平、公正,不能对私立院校和公办院校持有两种态度,要公平的进行教育资源的划分和分配,保障私立院校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

一旦教育资源能够达到一种公平划分的效果,整个海南省的经济将会向着更加透明化和快速化的方向发展,教育资源的公平划分能够让每一个学校发挥学院的地方特色,大力发展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培养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现代化人才。同时能够让私立学院发挥自身管理严格、专业针对性强的优势,为社会输送更加专业的人力资源,将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可以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二)建立师资交流平台

由于私立院校的教师没有公办院校教师具备的丰富学习资料,因此教育部门可以联合海南省各高等院校建立专业的教育资源交流平台,帮助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私立院校的教师接触到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带来更加专业的知识讲解。师资交流平台包括各专业最先进的理论研究、名师课堂讲解视频、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资料公布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身的教育经验和教学内容,形成庞大的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拥有专业师资交流平台,不仅可以为教师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拓宽学校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领域,从交流平台上,教师可以学到很多先进的科学知识,结合教学计划,将这些先进的科学理念传达给在校大学生,帮助他们接触到新型知识和技能。师资交流平台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教师通过交流平台获取社会企业招聘人才的信息,然后利用教师推荐方式,为学生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专业能力强的人才,年轻一代的人才不仅能够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带着自身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走入企业,能够为企业决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带来一定的影响。高校通过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人力资本,促进社会经济不断提高和发展,为海南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鉴于上述中提到的私立院校的教师待遇没有公办院校教师的待遇好,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可以针对此问题,对私立院校的教师采取补贴的政策,帮助私立院校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才能培养高素养、高水平的人才。另外教育部门更加应该根据当地教育资源的实际总量以及当年制定的教育培养计划对私立院校的人力资源进行调配。通过强制性和鼓励性的政策激发优秀的教师参与到私立院校的教育中,帮助私立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加专业的社会型人才,为海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能力培养的高低与教师水平高低有一定关系,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能力强和高学历的教师对于海南省私立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优秀的教师可以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能够带动整个学院的教育质量,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与之合作,增强学院的办学能力。在促进海南省经济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能够带动市场活跃度,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带动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加大教育硬件设施建设

通过对海南地区私立院校硬件设施资源的调查,我们了解到不少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实验室资源等都无法和公办院校相比。私立院校由于是企业投资建设,带有明显的经营性质在内,学校的各项教学设施的建设都没有达到教学配置的要求,缺乏专业性强的教学设备,例如大型专业的科学实验室、藏书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图书馆等。因此教育部门在衡量近些年来私立高等院校对于海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的前提下,应该对其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保障学生在学校里面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得到同等的学习待遇。这不仅是简单的增加学院图书馆藏书量和增加实验室设备那么简单,而是要有计划和目标的对整个私立院校的教育进行改革,以增强其硬件设施建设的实力,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如果私立院校教育硬件设备能够达到与公办学院同等的条件,那么私立院校的学生同样能够利用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增强自身科学探究水平、丰富文化内涵、提高身体素质,为步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实验室进行科学项目实验,为我国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如果能够在前人基础上突破科学技术的限制,在某一领域发现新的发展方向,将直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方向,学生利用图书馆可以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在选择就业领域的时候可以有更多可能,同时也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打下基础。

(五)建立网络教育资源交流平台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少学生更加愿意在课余的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学,但是我们都知道网络环境很复杂,有些自控力比较弱的学生难免会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教育部门应该联合高等学院一起建立健康良性的网络教育资源交流平台,可以利用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对校园网络进行限制,通过在网络教育平台上优秀教师视频讲座,便于私立院校的师生更好的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提高学校的软件设施实力。共同搭建的教育资源交流平台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教学资源,可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知识容量。

学生通过教育资源丰富的网络交流平台,学到专业以外的知识,例如网络安全维护、电子商务等,为学生创业创新提供条件,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发展,实现大学生创业主流影响。大学生创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虽然并不能成为主要经济支柱,但是能够调动市场经济流动性,带动市场竞争良性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篇7

关键词:丰富;合理;灵活

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劳动与技术是培养学生技术素质的启蒙课程。在新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教育实践中,特别强调要求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而学生的劳技素养形成是需要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培养下,长期实践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劳技素养。

元代的乔梦符曾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好的文章。同样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一节劳技课的开头、过程和结束也十分贴切。我们用生动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探索中去。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劳技课堂教学,凸显技术素养培养呢?

一、有效的劳技课堂应该有现实、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体现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挖掘

现在版本的劳技教材页码较少,内容直接,简单的图例配以动手操作材料。简单的内容注定我们的课不能简单。教师在执教时应该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法的再加工,并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注重从学生身边、社会发展等方面选择实例,作为情境的创设起点、作为劳技学习活动的素材引进课堂,使劳技课堂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用浅显的内容引入新课,加强了新知与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例如,在教学《丝网花》一课时,教者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丝网花的美丽,感受劳技就在我们生活中,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背景,接着让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丝网花,体现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术素养,而且受到了良好的情感教育。

二、有效的劳技课堂应该有科学、合理、流畅的教学流程,从而体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教学原则

一节好的劳技课应该是结构合理、安排到位、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的课。教师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和学习能力为基础,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活动,为学生提供看、想、说、做的条件与空间,引导学生获取劳技知识、领悟劳技方法、形成劳技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小礼品盒》一课时,教者先从成语故事《买椟还珠》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想制造一个漂亮的礼品盒。接着介绍礼品盒的制造方法,让学生对礼品盒制作过程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教师示范,学生制作,汇报交流,最后师生评价,学生改进,再次评比。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为目标的达成铺平了道路。

三、有效的劳技课堂应该是具有灵活、多变、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促进学生真正投入课堂探究,实现高效学习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学生参与主动探究,双基情感才能落到实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劳技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思想方法并获得广泛的劳技经验。学生是劳技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劳技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始终把学生推向主体的位置,所有的劳技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下完成的。

在劳技课堂上,我们可以提供灵活的教学形式,可以教师讲解演示,可以学生自我指导,可以视频复习,可以师生互动学习。我们在进行学习评价时,可以教师评价,可以学生互评,也可以师生交流互动,更可以让学生把作品带回家让家长参与评价。总之方法多样,形式开放。

四、有效的劳技课堂应该是练习设计科学、有序、高效,从而实现学生对新知的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小学劳技课堂练习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的延续,是学生消化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课堂练习,使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每节课的教学追求。

一节劳技课就应该是小的操作练习和大的整体要求的动手制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的练习中不断走向成功。比如,在教学《竹蜻蜓》一课时,教者设计了这样几个小练习:拆解已经制作好的竹蜻蜓,认识其结构;自己制作一个竹蜻蜓,并试飞;总结经验,同桌合作制作一个竹蜻蜓。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有效,高效地实现了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篇8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工作部署,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优势互补,推动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促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确定支援关系,拓展大学区服务区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到2022年,建立科学的城区大学区支援乡镇学校管理模式,确保对口支援达到全覆盖;到2025年,健全城区大学区支援乡镇学校的有效运行机制,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明显缩小。

三、工作任务

(一)共建育人体系,提升德育水平。城区大学区与乡镇学校结对建立党建工作联盟,合力推进党建“强基领航”行动和“三早”育苗工程,构建形成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最大化党建平台。鼓励共上联合党课、共过主题党日、共办党务培训、共商党建课题等,切实提高乡镇学校党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城乡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创建中小学生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利用相关节庆和纪念日活动,组织师生相互参与,促进双方交流与学习,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深化课程育人,广泛挖掘身边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丰富德育课程内容资源,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二)加强教学支援,提升智育水平。采取送教下乡、乡镇学校教师到对口大学区跟班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支援。指导乡镇学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开展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诊断、教学质量评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通过同步互动课堂、在线集体备课、校本研修培训、网络名师课程等形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推动乡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共同开展活动,提升体育、美育水平。鼓励城区大学区优秀体育教师到乡镇学校指导体育教学及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依托“百万学生逐雪嬉冰工程”、校园足球等特色体育项目,联合开展城乡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学区鼓励联合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引导学生增强运动意识,养成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鼓励城区大学区优秀艺术教师指导乡镇学校开展艺术教学及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全面加强和改进乡镇学校美育工作,落实学校美育工作基本标准,联合开展校园艺术展演及竞赛活动,集中优势打造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充分发挥城乡学校和社会资源建设艺术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四)共享优势资源,提升劳动教育水平。推动城区大学区与对口支援乡镇学校之间建立城乡劳动教育共同体机制,坚持城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城乡劳动教育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乡镇的劳动教育资源优势,依托相应田地、山林、草场等,创建一批学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城市学生到乡镇学农。城区大学区整合资源,创建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农村学生到城市学习劳动技术,进行职业体验。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建设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分别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建成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导向,形成循序渐进、优势互补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劳动能力。

(五)强化开发应用,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区大学区作用,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共同开发、建设和利用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构建基于城乡义务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的信息平台,实现城乡网上教学互动、网上教研和网上培训,推行在线学习和在线辅导,最大限度地满足乡镇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

(六)创新管理思路,提升治理水平。鼓励城区大学区校长和干部对乡镇学校点对点支援,指导乡镇学校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校际间的学习和交流,分享先进管理经验,推广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逐步创新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思路、方法和运行模式,促进乡镇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四、工作举措

(一)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

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一校一案”,支援与受援学校采取“点对点、点对面”等方式,不断完善育人体系,加强教学支援,共同开展活动,共享优势资源,提升学校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构建具有实效、特色的“城区大学区优质学校—对口支援乡镇学校”协同发展的教育共同体。

1.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支援。充分发挥大学区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每学期至少互派1名管理人员到对口学校(支援学校与受援学校,下同)挂职,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每学年至少开展1次关于办学理念、教育观、质量观、学校及班级管理机制经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学习活动,切实提升对口支援学校管理水平。

2.加强教师成长发展支援。对口学校要加强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支援学校要协助受援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年度送培、送教、跟班学习交流等计划,切实促进对口学校教师流动。每学期应至少开展2次同类学科备课组、教研组或年级组教学研讨活动,提高受援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教科研能力。结合学校实际,每学年互派学科专任教师到对口学校任教,尤其是短缺学科。建立完善“一带一”教师成长机制,切实提升受援学校年轻专任教师业务水平。

3.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支援。支援学校要帮助受援学校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各个环节,指导和帮助受援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教学交流活动,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及时做好教学总结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质量。结合乡镇学校校情、师情、学情等实际,稳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习惯养成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逐步完善对口学校教学质量检测机制,切实提升对口学校智育水平。

4.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支援。充分挖掘对口学校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明确优势资源清单,形成德智体美劳优质教育资源互补,加强学生活动交流,共同开展红色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文艺展演等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学生互访交流、学习体验活动。同时,城区优质学校应注重凝聚提炼乡镇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方式方法等,结合城区学校发展实际,努力形成促进教育共同体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制度保障、资源共享格局,及时总结提炼出具有特色教育教学成果,切实提高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水平。

5.加强创建温馨村小工作支援。各支援学校要加强对本学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支援力度,确保全市每年创建温馨校园的比例达到20%左右,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具备一定办学规模的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全覆盖,将乡村学校建设成具有乡土化、温馨化、特色化的乡村温馨校园,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

(二)打造“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支援活动。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在学区内,结合受援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实际,对口学校应就相关学科统一安排课表、学时间,以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形式适当开展线上同步教学,同时应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开展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对口支援工作,实现对口学校学生同步上课、名师名校优质资源共享,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对口学校双方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突出实效。各学校按照相关要求,成立相应工作专班,指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强化支援工作实施过程的管理,细化活动内容、方法、步骤、人员安排、措施要求,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篇9

低等级(五等船员)等证船员定期审验,是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的措施之一,也是海事机关船员管理的一项工作内容,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通过实践证明,搞好船员审验的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船员的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船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操作技能素质。通过学习行之有效的航行经验,探讨解决航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吸取事故教训,把审验教育的过程成为广大船员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达到控制和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水上交通事故,为水运企业和船户提高经济效益和安全管理水平服务。笔者就做好持证船员审验安全教育,谈一点个人探索。其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现状及工作难点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船舶的逐年增多,大批农民从田头走上船头,进入了低等级船员队伍。这一方面满足了水运劳动力市场对低等级船员的需要求,推动和促进了水运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低等级船员队伍结构发生了变化。每年都有大量的持证船员需要证书审验。由于船员审验工作面广量大,船员流动性强,安全教育又必不可少,还给海事机关开展审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近期、随着我市和周边地区各项建设工程相继开工,工程建设物资运输用船不断增加,特别是大量的土方运输船舶拥入主要干线航道航行,这此土方运输船舶均存在着无证、超载和无夜航设备航行等违章情况,引发各类水上交通事故。

2、由于目前水运市场不景气,水运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滑坡,船员外流的现象,在岗人员尚且不足,如将持证船员抽调集中起来学习三至五天,水运企业无论从经济支出上还是从人员调度上都有相当的困难。

3、来自农民的船员在低等船员队伍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无论在文化层次、专业技术、操作技能、法制观念、安全意识等方面,都比不上原属于专业航企业的持证船员,因此降低等级船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由于新加入船员队伍的部门船员政治思想素质逐年增多,严重地威胁水运安全和水运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我市城区船舶种类繁多,有工程船、运输船、区间客船、机动货船、快速船等;航行区域广,安全教育的重点不尽相同,混合编班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二、对策及建议:

1、大力宣传船员证书审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要利用多种开式和多种渠道,把审验对象、审验要求、时间安排提前通知到船舶单位、船员和船户,在各基层海事所和船员经常活动的场所张贴审验通知和宣传提纲。其目的是提高船舶单位和船员、船户对审验工作的认识,使他们能认真对待,主动配合,为审验工作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在大力宣传的同时要做到周密安排,从教材、教员、教室到食宿都要有专人负责,使受训船员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师资条件的专业运输单位,可以批准自办安全教育培训班,届时由海事机关考核认可。做好组织工作,不公使安全教育能顺利进行,不能提高船员奋发向上,求知求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形成一个好的风尚。

2、要注重安全教育的实效。培养高素质的持证船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关系到水运事业的振兴与繁荣。而充分利用审验的机会,宣传交通法律法规,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使广大船员掌握安全航行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预防水上交通事故的基本方法,去指导航行实践。开展审验安全教育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方法,都要求船员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据不同季节、不同阶段、不同船舶、不同环境、不同航区、不同运输任务,针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不足,突出重点,开展安全教育,激发船员的学习热情,使船员学有所得,学有提高。

3、在安全教育的内容上下功夫。审验工作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如何安排教育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应根据不同船员各有侧重,就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规教育。法规教育主要使船员懂得严格执行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交通法规包括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法令、规章、规定和各项海事规章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避碰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签证管理规则》、《江苏省内河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等。通过教育,使船员充分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认识到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社会稳定辩证关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把遵守交通法规,搞好安全生产作为自已的首要任务。

(2)、安全态度教育。确立正确的安全态度,牢记“责任重于泰山”的指示,是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态度就是意识教育,正确的态度来自于正确的认识,态度可以控制一个人的行为。安全态度教育就是船员绷紧安全这根弦,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自已的责任。要共同努力,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认识到: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及格,没有合格。

(3)、劳动纪律教育。实践证明,劳动纪律松懈,工作秩序混乱,事故的发生率极高。农村的自然环境缺乏有组织生产的训练,而个体船舶又长年分散经营,因此船员普遍存在散漫习气。在效益滑坡船员普遍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劳动纪律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务必要向船员再三说明的是,要树立劳动保护意识,防止发生工伤事故,在作业时不要伤害自已,不要伤害别人,不要被他人伤害。在教育时,要多举实例,告诫大家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

(4)、事故案例教育。把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事故用图片、文字加以说明,让大家注重分析事故案例,让船员判断事故责任、找出教训,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可以避免事故。通过直观的案例教育,使广大船员认识到事故的危害,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从而激发广大船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咸,在航行中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篇10

关键词:聋生行为习惯责任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聋哑人由于无法用语言跟外界交往,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障碍,其人生价值观念的树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难度很大。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在家庭的“特殊”教育下,他们中有的集体主义观念淡漠,注重个人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有的依赖别人不爱劳动,有的自卑自负不求上进。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聋哑人不能融入正常社会生活,形成了特殊的生活方式。全社会应该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厌恶和摒弃。尤其是广大特教工作者应该耐心地、不厌其烦地疏导和关心、教育他们。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时,为让聋生成为残而不废的时代新人,应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对聋生进行自尊、自强、自立的教育

由于自身的残疾和由此形成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加上社会上少数人对残疾人的歧视,他们心理上形成阴影,有的聋生甚至自暴自弃,消极思想严重。特教工作者要教会聋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等有比较合理的估价,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特别是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生理残疾,走出残疾的阴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同时,还要让聋生知道健听人并非是洪水猛兽,健听人也希望了解聋人,从而让聋生逐步消除对健听人的抵触、排斥和怀疑心理,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更要为聋生创造充满爱和赏识的心理环境,动员社会、家长和学校全体员工一起参与,让聋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树立正确的荣辱、是非观念,在爱的呵护和热情的鼓励中燃起自信,激发潜能。

二、对聋生进行社会交往知识教育引导聋生正确地进行社会交往

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项多主体的活动,社会交往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规则和习俗。而聋生由于信息渠道的闭塞,对于社会规则和习俗的习得往往有限。针对聋生社会交往知识缺乏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阵地宣传文明礼仪知识,进行交往方法的指导,教给聋生必要的人际交往礼仪知识,因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剂。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聋生在得到帮助时不会说“谢谢”,与人交谈时漫不经心,表情冷漠,不经过别人同意乱拿别人东西等。针对这一点,我应开展了一系列的礼仪教育活动,帮助聋生了解交往礼仪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必要的礼仪知识,教给聋生交往的技能,并讲究交往的艺术。交往能力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它有一个学习、训练的过程。交往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交往的场合,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进行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以建立和谐的交往氛围,实现交往的目的。如在探望病人时候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如何更好地判断一件事情而不是仅凭猜疑;如何准确地接受别人的交往信息,等等。

三、借助劳动体验培养聋生责任意识

由于各种原因,聋生普遍缺少一种责任心,具体表现在:做事不投入、虎头蛇尾、心胸狭隘。在集体活动和劳动中不热心、互相推诿、集体观念淡薄、自私自力,这在聋校中高年级表现得尤其突出。我认为学校应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获取责任感的体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使他们对别人也能有所奉献,具体应提倡劳动体验。在劳动过程中,聋生能经常接触到一些文化课堂上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内容和语言环境,有利于扩大词汇,提高语言能力。由于我国聋教育事业不发达,绝大多数聋生毕业后直接走上社会参加劳动,而劳动生产的质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素质主要是针对劳动本领、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者的态度、遵守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劳动者成果这些优良品质而言。这就决定了体验中仅有劳动没有教育也不行。对聋生的教育如果不及时跟上,不使其具备劳动的优良品质,走出校门就难以跟上时代的需要,极易在大千世界中迷失方向以致堕落。因此聋校中的聋生劳动一定要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下进行,让聋生在体验中认识劳动的意义和快乐,体会一种奉献和责任感,培养责任意识。

四、教师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

聋哑生没有敏捷的思维,接受能力差,但是学生同样有分辨其真、善、美的能力,有力求上进的愿望。因此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的直观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一个榜样可以胜过无数次的说教,为人师表是聋生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近,也很亲,在与学生接触中,教师的作风、态度都能给聋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态度和蔼、关心同学、待人礼貌,聋生在各方面都会照他的样子做。比如聋生才开始进校时,往往不知道讲卫生,若老师们很注重形象,吐痰入盂、废纸扔进纸篓里,便很自然地模仿起来,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聋生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养成。老师可以以身作则,让他们知道有许多人身残志不残、立志成才的事迹。还可以组织他们观看残疾人运动会的实况录像,让他们看到那些残疾人是如何克服困难、英勇拼搏的,从中吸取精神食粮,受到意志的磨练。教师应事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即使道理讲得不多,也会对聋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五、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让聋人看到成才的希望

一般来说,身有残疾的人大多心理自卑、脆弱,严重的还发展成抑郁症。他们比常人有着更多的坎坷与艰辛。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环境,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是残疾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关心和帮助他们,用奥斯特洛夫斯基、贝多芬、海伦・凯勒、张海迪等残疾名人身残志坚的典型事例来激励他们,让本地区甚至本校已经毕业的优秀残疾人现身说法,为他们作报告或召开座谈会,使他们相信残疾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才,残疾人是大有希望的,逐渐引导他们走出自卑的泥潭,变得自信、顽强、乐观起来,防止他们过早地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望,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总之,聋哑人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千百万家庭和几千万残疾人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特教工作者把聋生培养成为残而不废、身残志坚的时代新人,建设思想过硬的聋人队伍,具有复杂性、长期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只要采取多渠道引导方式与方法开展工作教育他们,就能很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提高聋生各方面素质,健全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