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十篇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十篇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33:03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1

1.1教材方面的因素

初中教材主要从形象、直观入手,内容少且与实际生活比较接近,而且配有丰富的插图,讲授的多半是简单定性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文字通俗易懂;研究物理问题时,大多数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由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认识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能够掌握。因此学生学习时不仅感觉物理有趣而且学起来很轻松。

高中教材文字叙述比较科学严谨,教材侧重理论上的推导,且物理规律由初中定性关系转化到定量上来;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抽象、复杂,分析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索,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更高。

1.2教师方面的原因

(1)初中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由于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简单,且理论层次要求低,仅靠背诵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一味追求高升学率的情况下,为了眼前节省时间多做题目,初中教师经常让学生死背概念、规律、公式,从而忽视了对物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高中教师忽视学生的经验背景及认知水平

由于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教师循环教学,高三教师循环到高一教学时,往往会过高地估计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教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追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忽视学生的经验背景。虽然初中学习过力,但只要求学生对力有个感性的认识,对于物体的受力分析要求很低,会画重力、简单的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初中学生只接触到物体在水平面上的二力的平衡问题。

2.教学策略

2.1利用实验,化抽象为具体

教师要在难点处铺设好台阶,缓解难度。如弹力概念及产生的原因是难点,可用下面的一些小实验铺设台阶,化难为易。

实验一:用力分别让两个小球向下压缩弹簧和橡皮泥,观察松手后的现象。由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能把小球弹出去而橡皮泥却不能把小球弹出呢?

实验二:如教材弹力这节,小车与弹簧的一端相连,用手向左拉小车后松手,小车为何能被弹簧拉着向右运动?用手向右推小车并压缩弹簧松手后,小车为何能被弹簧推着向左运动?

实验三:篮球撞到地面上能弹跳起来,而橡皮泥撞到地面上为什么不能弹跳起来呢?

实验四:利用橡皮筋悬挂一个装满水的气球,使之静止在空中。由于橡皮筋和气球形变量比较明显,利用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形变产生的原因。

从课堂效果上看,由以上例子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可以总结出弹力的概念及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

2.2利用导学案,做好内容衔接

由于初、高中教材内容跨度大,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要从初中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计的问题要简单,能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再者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时,所举例子尽量找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例子或者学生利用身边的东西能模拟的例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这些形象的例子降低难度。如在静摩擦力的导学案设计上对于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可以如下设计:

任务一、静摩擦力有无判断及方向

体验1:如图1所示,用手托住物理课本不动,课本处于水平状态,课本___________受到摩擦力。(填“有”或“没有”)

如图2所示,用手托住物理课本不动,课本___________受到摩擦力。(填“有”或“没有”)

如果有,课本受到的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阅读课本p57,看图3.3-1,思考图甲中箱子受到地面对它施加的静摩擦力吗?___________

如果有,箱子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体验2:静止在斜面上的物块受斜面对它施加的静摩擦力吗?___________

如果有,物块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由以上例子归纳总结静摩擦力方向:___________。

2.3利用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对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相对”两个字容易遗漏,其原因是常见的例子是一动一静,造成学生对此产生误解。此处可以这样处理,先举一动一静的例子,如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沿斜面下滑、沿竖直墙面下滑等。

学生讨论得出以上各例子物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然后让学生找出这几种情况下的共同点是什么?

实验演示:毛刷下压一长木板,扶住毛刷拖动长木板,由学生讨论判断毛刷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想到利用“相对”两字。

如果两个物体都在运动,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又如何确定呢?

实验演示:物块a放在长木板B上,a和B间的接触面是粗糙的,用水平力突然向右拉木板B,a、B发生相对滑动。由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观察物块a相对地面向哪个方向运动?

(2)什么原因造成物块a运动?

(3)物块a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哪?

(4)物块a相对于物块B向哪个方向运动?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思维参与量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的重要意义

第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作为初中学生来讲,正处在心理和生理逐步成熟的转折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初中学生的思维参与量是他们能够有效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驱动力,表现出对物理课程和物理知识的一种强烈心理趋向。

第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初中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有时凭借单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或许很难分清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的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一些逻辑性强的或比较抽象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反复的揣测和咀嚼,实现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有效理解,帮助学生将自己刚刚建立的对事物的初步认识经过一番加工和深化,实现更加有效的巩固,自身思维逻辑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得到提高。

第三,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能够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课上开展提升学生思维参与量的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一个充分自由、民主的环境中进行商讨,有效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消除对教师的一种畏惧与盲从心理,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强化,教师也不再是课堂上的唯一权威者,物理知识的学习也不仅仅是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变为在教师引导下,一部分知识由学生自由的讨论和自由的交流来获得。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参与量的具体途径

第一,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必须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想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参与量,必须要全面坚持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建构主义理论,这是提高学生参与量的前提和基础;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善于通过创设不同的课堂情景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际学习中去、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构建的过程中去。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当教师在讲解到弹力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事先带一个弹力球到课堂上,找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弹力球弹跳的动作;初中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了解到很多关于弹力的事物,其中对弹力球并不陌生,对弹力球产生的弹力也有所了解。在教师引入这个环节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弹力球为什么能够自动弹回?弹回时需要符合什么条件?弹回的方向与掷出的方向有什么关系?教师在抛出这些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回答。在学生回答之后,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下结论,然后导入到新知识的讲解中去;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思维就会极大的被激发,带着“我的答案到底对不对”的思维疑问参与到教师知识的讲授过程。

第二,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主动构建的教学策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教师的主动构建至关重要,在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主动构建策略,可以实现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思考状况、解答思路等得到更好的解决,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强化物理学习动机的重要体现。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当教师在讲解到牛顿定律的时候,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实验,为学生设定实验的条件和基础,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动手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疑问、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力,对力的基本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提醒学生重点关注作用力的方向,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在实验之后形成一系列问题之后,接下来教师需要参与主动构建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参与量,对作用力的性质、大小、方向等理论知识作出详细的讲解,对于激发学生开放性的思维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参与量。

第三,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快慢、理解知识的程度、运用知识的熟练情况都是因人而异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必须要切实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当教师在讲解参考系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实现将理论知识予以讲解,随后让学生回答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参考系的案例。或许有的学生能够举出很多例子,也许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参考系的理论知识,还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对那些还不能很好应用知识的同学予以鼓励,给这些学生更多的自信,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其他知识的讲解中;如果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听之任之,那么这些学生很有可能对物理课程产生厌倦,也不愿意参与到教师今后的讲授中去。

三、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提高学生思维参与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提高学生思维思维参与量的过程中,必须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主动构建的教学策略,同时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参与性才能更好的得以激发,参与量才能真正的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J].物理教学,2010(l).

[2]王素琴、赵永行.交互性教学理论内涵及应用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21).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弹簧问题变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28-01

弹簧问题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在一道题目中往往考查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解这类问题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本人在高三复习课中为学生设计了一堂习题课,通过这堂习题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看似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对弹簧问题的应用,达到做一题通一类题目,也避免搞题海战术,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例:一弹簧秤秤盘的质量不计,盘内放一质量m=12kg的物体p,轻弹簧的劲度系数k=800n/m,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1所示。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最初0.2s内F是变化的,在0.2s后是恒定的,求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g=10m/s2)

解设初始时刻弹簧压缩x0

kx0=mg①

对于0~0.2s时间内p的运动有

x0=at2②

联立①②代入数据的a=7.5m/s2

在初始位置,拉力最小Fmin=ma=90n

在弹簧原长,拉力最大Fmax=m(g+a)=210n

点评:本题由于秤盘不计质量,物体p与秤盘在弹簧原长分离。从题中可挖掘出在0.2s内F是变力,0.2s后是恒力,再利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变式1:一弹簧秤秤盘的质量m1=1.5kg,盘内放一质量m2=10.5kg的物体p,弹簧的质量不计,其劲度系数k=800n/m,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1所示。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最初0.2s内F是变化的,在0.2s后是恒定的,求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g=10m/s2)

解:初始时刻弹簧的压缩量为X0

kx0=(m1+m2)g①

设秤盘上升高度x时p与秤盘分离,分离时刻有

k(x0-x)-m1g=m1a②

对于0~0.2s时间内p的运动有:

x=at2③

联立①②③解得x=0.12m,a=6m/s2

故在初始位置处,拉力有最小值Fmin=(m1+m2)a=72n

分离时刻拉力达到最大值Fmax=m2(g+a)=168n

点评:本题的变式变在由于秤盘有质量,物体p与秤盘的分离点在弹簧的压缩阶段,要抓住分离的临界点为物体p和秤盘的相互作用力为零。

变式2:如图2所示,木块a、B的质量分别为0.42kg和0.40kg,a、B叠放在竖直轻弹簧上,弹簧的劲度为k=100n/m。今对a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a由静止开始以0.50m/s2的加速度向上做匀加速运动(g=10m/s2)。求:⑴匀加速过程中拉力F的最大值。⑵如果已知从a开始运动到a与B分离过程,弹簧减少的弹性势能为0.248J,那么此过程拉力F对木块做的功是多少?

解析:设a、B叠放在弹簧上处于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

kx=(ma+mB)g①

对a施加F,设a、B之间的弹力为n,弹簧压缩xB

对aF+n-mag=maaa②

对BkxB-n-mBg=mBaB③

可知,当n≠0时,aB有共同加速度。由②式可知使a匀加速运动,随n减小F增大。当n=0时,F取得了最大值Fm

即Fm=ma(g+aa)=4.41n

当n=0时,a、B开始分离,由③式知此时,

kxB-mBg=mBaB④

aB共同速度v2=2aa(x-xB)⑤

设F做功w,对这一过程应用动能定理

w+ep-(ma+mB)g(x-xB)=(ma+mB)v2⑥

联立①④⑤⑥解得w=9.64×10-2J

点评:本题的变式变在增加用能量的观点求力F做的功。

变式3:如图3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块a与直立轻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地面上,一质量也为m的物块B叠放在a的上面,a、B处于静止状态。若a、B粘连在一起,用一竖直向上的拉力缓慢上提B,当拉力的大小为时,a物块上升的高度为L,此过程中,该拉力做功为w;若a、B不粘连,用一竖直向上的恒力F作用在B上,当a物块上升的高度也为L时,a与B恰好分离。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求:

(1)恒力F的大小;

(2)a与B分离时的速度大小。

解:设弹簧劲度系数为k,a、B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2mg=kx①a、B粘连在一起缓慢上移,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当拉力时+k(x-L)=2mg②

a、B不粘连,在恒力F作用下a、B恰好分离时,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k(x-L)-2mg=2ma③

以B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g=ma④

联立①②③④解得F=mg⑤

(2)a、B粘连在一起缓慢上移L,设弹簧弹力做功为w弹,根据动能定理

w+w弹-2mgL=0⑥

在恒力F作用下,设a、B分离时的速度为v,根据动能定理FL+w弹-2mgL=2mv2⑦

联立⑤⑥⑦解得v=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4

一、巧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的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点燃创造的火花。自制教具正好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励他们主动探索求知欲望。

由于初中生都具有爱玩、爱动的个性特点,适时地创设一些动手操作活动,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我在上《力的测量》这节课之前,布置了一个制作自制教具的任务:给你们一些钩码,来制作一个可测量力的大小的教具。等到了上课的时间学生有的带来了标有刻度的橡皮筋,还有的带来了弹簧,甚至还有学生动手制作了一组“弹簧测力计”,并说:“我是利用不同的弹簧的伸长相同的长度受力的大小不同制作的!”听到这句话,我感觉这次的活动非常成功,因为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和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但是通过学生的亲手制作、探究、思考,居然自己就学会了。

二、善用自制教具,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我的教学程序一般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应用与延伸。

比如,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的例子,了解什么是蒸发,知道蒸发是可以发生在任何温度下的缓慢汽化现象,接着再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因素有许多,如,温度、材料、体积等因素。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筛选、归纳,最后得出蒸发快慢可能与外界接触面积的大小和温度的高低、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猜想之后,再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上有的纸片、酒精灯、电风扇和水进行实验设计,在设计实验前向学生强调“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总结之后再作延伸,如晒衣服等。

三、活用自制教具,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好自制教具,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实验操作中亲自动手、自主实验,通过不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表述结论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了透镜以后,我就指导学生一起找到不同的透镜来制作望远镜和显微镜。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5

一、巧设实验方案,激发学生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浮力是基础知识,也是力学知识的入门,为了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借助实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中。

为此,教师在讲解浮力知识的时候,可以事先设计好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例如,教师给学生播放“南海一号”沉船打捞的过程,让学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浮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浮力现象,让学生认识物理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接着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气球能够升空?人为什么可以在死海上漂浮”等问题。让学生对即将要进行的浮力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实验室里,物理教师带领学生准备浮力实验,让学生学习实验步骤,把握好实验细节。将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显示的数值就是石块的重量(教师用手将石块托起来的时候,学生能明显看到弹簧测力计数值发生变化),而当教师将石块放入水中的时候,学生同样能够看到弹簧测力计指针的变化,说明当石块进入水中后,石块受到一个类似教师手托举的力,让弹簧测力计的数值发生了变化。在做完上述实验之后,学生对教材中提出的浮力,就概念有了初步的认知,学生在初次感受浮力实验后,对教材中的概念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对教材中的文字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c此同时,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进而提升物理学习实效。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进行浮力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实验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条件以及实验环境。在浮力实验中,教师可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整个浮力实验的过程及步骤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仅仅通过观看浮力实验的操作视频是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物理学习要求的,在学生看完视频后,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对浮力F与排水量G之间的关系,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进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当学生对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一定的认知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多个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进行讨论,让学生真正了解浮力大小与被排开的液体体积V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后的反思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在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让学生完成实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扮演辅助指导的角色。在浮力实验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进行探究,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认知。

通过实验,学生摆脱了物理学习中题海训练的困境,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增强了,教师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有了更好的了解,也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学生在浮力实验过程中,敢于将自己的学习疑问提出来,使得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6

1.关于速度概念的衔接教学

速度的概念在初中和高中教材中是有明显区别的,在初中教材中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在高中教材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来表示。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要有“衔接”这根“弦”,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中阶段速度是有方向的。笔者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在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增加这样一道练习:

小亮家离学校有900米的直线距离,有一天他去上学花了10分钟时间到达学校,发现忘了带校牌,当即回家去取,同样花了10分钟时间。问:小亮去学校的速度为多少?小亮从家到学校往返的速度又是多少?

显然,初中学生得到的两个答案,都是1.5m/s,而到了高中阶段两个答案是不一样的,如果初中教师在这里适当引导,完全可以避免给高中教学带来的问题。具体方法如下: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我们分析物体运动时,往往不考虑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这样大家根据计算得出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希望同学们记住,到高中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考虑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小亮从家到学校与从学校到家的运动轨迹是不一样的,这种区分到高中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2.关于弹力概念的衔接教学

初中对弹力概念的教学,是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弹力的知识以及实际应用。而在高中教学中,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揭示弹力的本质。因此,弹力内容在初、高中教学中有很大的兼容空间。

在初中教材中,先让学生做一些小实验,感受物体对手有力的作用,再介绍弹性、塑性、弹性限度,然后提出弹力的概念。这是一种表象描述,没有重点分析它的三要素,这样学生对弹力的认识就是模糊的,就不能按课标要求用示意图分析弹力。因此,我们应该在初中物理课标的框架内,突破物理教材的束缚,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深加工,为学生将来学习高中物理的弹力概念做好知识铺垫。

3.关于摩擦力方向的衔接教学

在初中教材中,对摩擦力方向的描述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相应的高中教材的描述是: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初中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教学建议是:可提静摩擦力,也可不提静摩擦力。可见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初中物理教师在摩擦力方向的教学中,虽然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的解释上,但是要为“相对”二字做好准备,为衔接高中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避免初高中知识脱节,让学生能够感到初中的知识对高中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有用”。为此,笔者建议初中物理教师在摩擦力方向的教学中增设这样一个问题:

在水平传送带上有一个物体,当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当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加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又如何?

显然,学生用“平衡”的知识能顺利解决第一问,而第二问体现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必定有部分学生理解不了。教师在此不必作过度的解释,但可以这样提问:难道在这里物体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吗?给学生一个悬念。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遇到上面所提到的第二个问题,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加速运动时,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对滑动的趋势或相对滑动的话,对摩擦力方向的描述要进一步加深,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到高中后还要继续学习。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学;教学情境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在实际开展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能够对初中物理知识产生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在信息化手段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保障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信息化成为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式和引领,其在教学中呈现出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本文重点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模式的具体作用,并阐释了实际运用策略。

一、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信息化教学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首先,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变革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推动了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其次,信息化教学会丰富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让初中物理教师获得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微课、微视频等。同时,在教学中,依托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如物理小故事、新闻报道、实物、图片等)作为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以此让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更多的物理知识,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快地积累物理知识,培养自身的物理素养[1]。最后,信息化教学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现代信息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出生动和形象的内容,学生不再学习单一和枯燥的物理知识,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的物理教学手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学习目标也能更好地达成。

二、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常情况下,利用信息化情境教学丰富和完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2],运用视频或图片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身处在完善的教学情境之中的学生会对物理知识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进行深度思考。以“弹力和弹簧测力计”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材中呈现的实验内容进行描述,在多媒体上展现“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学生从视频中了解到实验的具体细节之后进行相应的实验,随后教师将学生的实验和演示的实验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初中物理教师自身要拥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模仿,随之对物理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教师在教学之前,要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信息化教学内容,让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手段得到提升,最终形成较强的信息教学素养。教师可通过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建设,跟随学校的培训团队,接受专业的信息化讲师培训。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信息化交流的空间和机会,组建信息化教学交流平台,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分享。另外,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重要平台,创建QQ群、微信公众号等虚拟学习社区,为教师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

(三)创建信息化物理教学平台

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创建和完善。依靠学校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建立统一门户的在线学习系统,以教、学、管、考、评五大环节为主线,打造素材中心、课程中心、个人空间、学习社区和系统后台管理等几大功能模块。其间,借助数据智能化分析和处理形式,实施教学管理。教师可以制定相应具有特色的视屏案例和课件,构成学校资源库,上传至素材中心。课程中心支持灵活搭建物理课程,课程内容组织框架具体为:章、节、知识点。由此,通过创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成效。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功能关系;知识网络

功能关系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并且理解功能关系的式子,不能深刻体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句话。如果能先理顺功和能的关系,真正搞懂功和能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去应用功能关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介绍如何构建功能关系的知识网络。

一、引入

[问题导入]如图1所示,说出以下四种情况下有什么力对物体做功,导致物体能量如何转化?

1.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离地h高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

2.一质量为m的物体,被一根左端固定于墙上的压缩状态下的弹簧弹出,地面光滑。

3.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v0的初速度在粗糙平面上滑行直至停止。

4.一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现一根左端固定的压缩状态下的弹簧将物体由a点弹出,运动至B点速度减为零,斜面粗糙。若斜面光滑呢?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1引出: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量的负值(wG=-Δep)。

通过情景2引出:弹力做的功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量的负值(w弹=-Δep')。

通过情景3引出:克服系统内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在数值上等于接触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内能(wf=Q=FfS相对)。

通过情景4引出:合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w合=Δek)。

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w其他=Δe)。

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物体机械能守恒e1=e2。

二、建立知识网络

如果就是将上述的功能关系简单地罗列出来,学生并不能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在讲解上述四个情景时,要与图2配合使用。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重力做功让能量在重力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弹力做功让能量在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摩擦力做功让能量在内能和动能间相互转化,所以影响动能变化的是合外力的功,即动能定理。同时,我们还发现如果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能量只在虚线方框内相互转化,即机械能守恒。通过图2,学生就能构建起功能关系的知识网络,真正理解各条功能关系的式子。

三、针对训练

[典型例题1]:升降机底板上放一质量为100kg的物体,物体随升降机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移动5m时速度达到4m/s,则此过程中(g取10m/s2)()

a.升降机对物体做功5800J

B.合外力对物体做功5800J

C.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5000J

D.物体的机械能增加5000J

[设计意图]初步应用功能关系

[典型例题2]:如图3所示,一质量为m的铅球从离地面H高处自由下落,陷入沙坑h深处,求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

[设计意图]练习应用动能定理解题,并注意过程的选择。同时为典型例题3做好铺垫。

[典型例题3]:(2012・浙江理综)为了研究鱼所受水的阻力与其形状的关系,小明同学用石蜡做成两条质量均为m、形状不同的“a鱼”和“B鱼”,如图4所示。在高出水面H处分别静止释放“a鱼”和“B鱼”,“a鱼”竖直下潜ha后速度减为零,“B鱼”竖直下潜hB后速度减为零。“鱼”在水中运动时,除受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和水的阻力。已知“鱼”在水中所受浮力是其重力的■倍,重力加速度为g,“鱼”运动的位移值远大于“鱼”的长度。假设“鱼”运动时所受水的阻力恒定,空气阻力不计。求:

(1)“a鱼”入水瞬间的速度Va1;

(2)“a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fa;

(3)“a鱼”和“B鱼”在水中运动时所受阻力之比fa:fB。

[设计意图]练习在综合题中运用动能定理解题,是对典型例题2提高和加深的变式训练。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9

我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和主要开创者之一“长征三号”总设计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作为一名没有吃过洋面包,没有喝过洋墨水的土专家,谢光选把中国学者勤奋、务实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陈赓大将的点名,原本在兵工厂造炮弹的他转入航天造导弹。他是“钻牛角”的工程师,为严谨总爱唱反调;他是钱学森的手下大将,从不把自己当作“土包子”,而是凶猛的“土豹子”;从中国第一枚导弹,到自主设计的运载火箭,他的“孩子”战力威猛。每次主持火箭发射,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现场,表情温柔,喃喃低语,“孩子别淘气,按照教你的去做”。

许学彦:征服大海追星赶箭

新中国造船业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船舶设计家

“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总设计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60余年的造船生涯,许学彦主持研究设计了从黄浦江渡轮到“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等60余型舰船,其中“东方”号万吨船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船”之一,尤其是“远望”号,实现了我国航天测量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他说船舶是他最爱的孩子,夫人眼中的他是个“工作狂”,因为只有在工作中,他才能感到心情平静。他的一生,创造了多个船舶设计史上的“第一”,只为征服大海、追星赶箭,攫住茫茫大海。他曾立下遗嘱,丧事从简,骨灰撒入大海,他要永远融入奋斗终生的浩瀚海洋。

宋文骢:一人一生一事

中国歼击机设计战术技术论证创始人

中国气动布局专业组创始人

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中国“歼-10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15分钟,他为鸭翼布局方案赢得了新生,也成就了歼-10传奇的开端.在没有先进计算机,大量计算和绘图靠人工的时代,宋文骢带领年轻的团队艰难跋涉,埋头10多年。1998年3月23日,歼-10试飞成功,宋文骢说,以后他的生日就是3月23日,因为他毕生的精力,终于化为战斗力.当2006年12月29日,中国向世界宣布歼-10已建制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时,76岁的宋文骢,己任总师20年.他曾有诗:“老马信步小众山,青骥奋蹄白云端,深幽奇骏通天路,同心无畏任我攀”。

梁思礼:苟利国家生死以手持火炬照后人

导弹、火箭控制学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远程液体地地导弹和长征二号副设计师

中科科学院院士

他的工作被称为“驯火人”,设计图上没有他的名字,他是戈壁滩上漫天风沙遮蔽的群像背影,站在历史耀眼处的暗处,他的名字被封印在“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作为中国CaD技术的倡导者、奠基人和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带头人之一,他领导和参加研制成功地具有中国特点的捷联惯性制导系统,开辟了战略导弹“惯性化”的道路.爱国主义、奋发图强是他一生的精神支柱,使受尽屈辱的祖国繁荣昌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他不懈的追求,他用一生的实践,兑现在航天事业中许下的诺言。

石屏:神奇天空创造飞翔

K8/教-8飞机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生成就两大名机,是石屏一辈子勤奋钻研的最终结晶,在安-2、初教-6、东方103、强-5等多种型号的研制中,他的冷板凳一坐就是好多年,在几公斤的草稿纸有用的只有几页,他都能静下心来没有烦躁。十大设计特点,他让教-8成为国际外贸市场的中国娇子,开创了向国外输送整机生产线和设计技术的先河.他所设计的教-8,创造了航空史上当年发图、当年制造、当年上天的奇迹。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的一生是忙忙碌碌、平平淡淡的一生,普通的一生,一代人的一生,无怨无悔的一生.”他同时也说,“我为当初设计的这条人生道路而自豪,更为我们航空人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而自豪。”

陈能宽:诗人情怀许身为国

金属物理学家、爆轰物理学家

组织领导原子弹、氢弹等核装置爆轰物理、炸药等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

29岁的他就在国际金属物理领域取得了不可动摇的先驱地位。回国后,他只做不说,硕果累累。他奔波在试验现场,参与了中国大部分核试验的方案指定和组织领导工作,在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所需的起爆元件试验成功之后,他把视线投向了核试验爆炸方式的转变,将核爆炸方式从空爆、地爆逐步转向平硐和竖井试验,摸索出了一整套冷实验的物理思想、方法、技术途径直至工作制度.中国的核导弹从近程、中程一直延伸到洲际,都采用这种方法获取定型数据,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节约了大量资金。

张恩和:苍茫“太行”情

航空发动机专家

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篇10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然而从新课程的视角来审视目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存在诸多不足。其中,忽视概念的构建过程,忽视学生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同时又指出:“教师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不仅仅是解题、记忆,而是对大自然规律的探索。”因此,让物理课堂教学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既是物理新课程的呼唤,也是物理教师反思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以“简谐运动”一节为例,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教学过程

2.1建立物理模型

先给出如下系列实验:

实验1:钢片的上下振动;实验2:竖直方向的弹簧挂一重球并使其上下振动;实验3:单摆;实验4:放在气垫导轨上的滑片在左右两根弹簧的作用下振动。

提问:上述实验现象有何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一是往复运动,二是有一个平衡位置,给出机械振动概念。

学生举例在自然界中还哪些现象是振动?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现象中,你认为哪一个最简单?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此过程中,学生会从动力学、能量等不同角度分析上述实验现象,最终认为实验4是最简单的)

然后再追问:还有比实验4更简单的吗?它忽略了哪些因素?引导学生自己建立水平方向弹簧振子的这一理想化模型(如图1所示)。

2.2构建物理概念

提问: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我们该如何研究它的运动规律?

学生:弹簧振子的运动具有周期性,我们可以取它的一个周期进行研究。

在肯定学生取一个周期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提问:但这一个周期内的运动也挺复杂的,我们还能否再继续对它进行分段研究?

让学生掌握对周期性运动的分析方法后,引导学生分析ao、oa′、a′o、oa各段的运动性质分别是加速度变小的加速运动、加速度变大的减速运动、加速度变小的加速运动、加速度变大的减速运动。

提出:对运动性质的描述除了速度、加速度,还涉及位移用来描述位置的变化,那么在这个运动中,如果我们用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置的变化,你觉得它能确定物理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吗?

学生讨论后会提出如果初位置没有固定的话,上述的表示方法是无法物体在某一时刻位置的。于是追问:如果初位置固定,哪可以确定某一时刻的位置吗?如果能,以哪个位置作为固定的初始位置比较好呢?由此得到在振动中所说的位移,都是指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指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讨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除了大小还有方向,那么在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中,振子做直线运动,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简单的表示方向的变化?

引导学生可用正负号表示直线运动中方向后,提出如果我们规定向右为正方向,请学生分析下表中前三个物理量(位移x、速度v、加速度a)的变化。

提问:振子为什么做周期性的往复运动?

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到是因为在这个运动中,弹簧的弹力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o。给出回复力的概念。强调回复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

学生分析上表中回复力F的变化。

2.3探究物理规律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水平方向弹簧振子的运动性质及其为何会这样运动,现在请同学思考,在上述描述运动性质的三个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中,选择哪个物理量与描述运动原因的物理量回复力之间的关系来表示这个运动的规律比较合适?

学生讨论:

F与a:方向始终相同,大小同增同减。(只有共性,F=ma)

F与v:方向时同时反,大小此增彼减。(关系复杂,无法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

F与x:方向始终相反,大小同增同减。(关系独具个性,F=-kx,k为常数)

由此得到这里F与x的关系能够表示弹簧振子独特的运动规律。

从而得到简谐运动的定义: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

2.4应用物理规律

分析前面系列四个实验是否属于简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