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6:04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篇1

摘要:农村商业银行是金融支农、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电子银行是在传统存贷汇业务上对支付方式、支付系统等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

一、前言

在城乡一体化和国家粮食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推动下,传统“存、贷、汇”业务已经难以满足广大农户和农民工的金融需求,需要开拓更为多样化和更加便捷的结算渠道;在移动金融与电子商务融合、物联网与o2o交织爆发的背景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特殊的历史改制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商业银行的很多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服务业务流程的客户投诉方面比较多,老员工态度不好,老员工是在学习、理解和营销新兴的电子银行业务难度较大,员工的分布也不合理(见图4.1)。因而,有必要通过增加新业务培训频率、鼓励在职教育、增加新员工的招聘人数等方式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

(二)客户群体结构亟待改善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活跃客户都是农村居民,主要客户群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新产品较慢,电子银行方面的知识和了解不够,各类客户群体差异较大,不少客户不知道、不了解该业务。这就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的产品和功能既要满足新兴网络客户的需求,又要满足普通百姓和社区居民的基本金融需求。他们的学历、年龄等使得他们一方面对电子银行业务方面的相关金融知识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他们主要还是需要传统存、贷、汇业务,即使开通电子银行也很少使用,难以带来中间业务收入。

(三)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绩效考核比较粗糙,细化不到位,主要是凸显几个主要指标,对电子银行的重视不够。部分指标完成进度缓慢,如个人电话银行的任务完成率很低,离任务的完成还存在有一定距离。总行考核支行,支行不敢扣哪个人的钱,执行不了,对支行个人数据收集不到位。

(四)营销力度不够

对于新兴的电子银行业务,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全方位进行全员营销。前期宣传准备、中期推广和售后客户服务三个方面不可缺少。第一,农村商业银行目前还是主要还是借助文字广告、宣传海报、宣传单页和横幅等传统渠道进行推广,宣传方式比较落后。业务推广应用力度有待加强。农村商业银行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但遇到困难较多如开户数量虽多,但有些客户的网上交易量不大,对使用农村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还存在有顾虑。

三、完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人力资源发展

加快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品德、能力、业绩为重点,建立健全适应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要求的选人用人和考核考评机制。

(二)加强电子银行营销

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普及和手机商务、网络商务等兴起。电子银行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还有待提高,这块市场具有无限的潜能。为了更好的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农村商业银行要树立“以电子银行客户为中心、用心服务、用爱经营”的服务理念,彻底转变传统的“等客上门、坐堂放贷”经营观念,彻底改变“官商”作风,强化电子银行全员营销意识、竞争意识、风控意识,明确服务职能的定位,将服务角色从简单交易型向销售服务型转变。

(三)完善资金组织

牢固树立“存款立行”的经营思想,把资金组织当作“兴行立行”之本的战略举措来抓,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扎根农村、贴近城乡居民的优势,抓住农民工返乡、农产品销售季节、企业生产周期等重要时机适时营销电子银行,抓好资金组织回笼工作,优化存款结构,努力拓展活期存款、对公存款,提高低成本资金比重。

(四)严格新放贷款管理

一是从严把握核算质量,防范资金风险。电子银行业务从受理客户的申请资料开始,便存在有各个环节的风险点,便开始受操作流程与规范制度的约束,农村商业银行要求经办人员严格按照流程与制度办理业务,并建立检查、通报、奖励、处罚等考核机制。保持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经营。

二是严把入口,提高标准,强化新增贷款质量。紧紧把握“质量”这条生命线,坚持“小、优、特”的信贷投放总体原则,从源头上把关堵口。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协作配套型、优势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倾斜,重点支持涉农企业和小微企业,将市场地位和经营理念,充分体现在贷款结构上,将信贷风险降至最低。(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宜章农商银行)

参考文献:

[1]赵付玲,安锋,张晓锋.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3(71):2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篇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登博斯宣言》,阐明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保证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维持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其核心是科学化,方式是产业化,过程是生态化,结果是效益最大化。。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相联系,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出如下界定:所谓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在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及不断发展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农业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财务、信贷、人力、机构等资源的配置作用得以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把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产业加以规划和发展,发展目标应该是产业主体目标利润化、金融业务多元化、产业运行市场化、产业管理法制化、产业技术现代化。总之,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发展。发展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失去了发展,一切将无从谈起。

(二)总量。发展必然要求总量有所增长,没有量的积累和扩大,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的总量包括资产总量、负债总量、中间业务总量等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指标。

(三)结构。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结构优化。全行主营业务都存在一个结构优化问题。具体到信贷结构来说,结构优化包括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等几个方面。

(四)质量。质量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必须遵循“有质量”和“可持续”的理念和原则。这里的质量包括资产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涉及业务发展的多个方面。

(五)效益。效益是银行经营的目的和生存发展的保证。以效益为目标,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六)规范。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规避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这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遵章守法、规范经营。。

(七)创新。加快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更快更好地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是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加强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保证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至2009年9月,中国已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有27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由2003年的384.8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9290.50亿元,增长了22.4倍;税后利润由2003年0.9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73.2亿元。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和江苏,这三个地区共有14家农村商业银行,其他13家则位于安徽、内蒙古、天津、还有东北和西部地区。。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小,只有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还有2008年成立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大,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550亿元、1827亿元和1500亿元,共占27家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2%,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余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均在300亿元以下。

虽然这些农村商业银行大部分是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金规模、业务竞争能力、市场份额、信息技术、产品创新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农村商业银行急需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竞争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要不顾现实情况,一味地通过加大投入取得自身经营实力的快速增长,而是应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不以牺牲后期发展资源为代价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实质就是稳定健康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

首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农村、农业、农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今后我国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肩负信贷支农重任,农村商业银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三农”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加大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有效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需求;扶持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的特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大力组织存款,发放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促进金融稳定发展有积极意义。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遵循健康有序发展原则,是建立在一定的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基础之上的发展,这将有助于逐步控制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定发展。

最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有实质意义。农村商业银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改变以往粗放经营粗放管理的方法,坚持树立风险控制、成本约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先进管理理念,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有利于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自身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康.年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达100家[J].21世纪经济报道,2008,7.

[2]吴爱民.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武汉金融,2007,8.

[3]王吉,成邵敏.关于深化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与强化管理的思考[J].经济与金融,2007,7.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篇3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理论分析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涵界定

农村商业银行(Ruralcommercialbank)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由该区域的农户,农村小企业者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出资组建的主要为农民、农村和农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股份制区域性金融机构。具备一定的政策功能,如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坚持着“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拥有政府政策支持有时和本土经营,同时也存在着地域的局限性、客户群体规模小、金融产品缺乏创新以及技术落后的劣势。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有价格战、促销战、广告宣传战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企业家发现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已经不适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发展战略应该顺应企业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从历史上看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主要经历了:企业结构跟随战略,企业发展战略适应企业环境,企业组织跟随企业战略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企业市场定位的竞争战略理论;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客户群体,加强系统建设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理论以及通过技术创新,建立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理论。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研究农村商业如何发展的问题。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对于机构本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还关乎着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效益问题。

(三)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

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是以服务客户、回报股东、成就员工和奉献社会为使命,将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及服务县域经济作为市场定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最早可以追溯到1951年成立的璧山县狮子乡信用社,该信用社的诞生揭开了重庆合作金融发展的序幕,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关系,2000年重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2005年重庆首家农村合作银行成立,2008年在重庆农村信用社基础上组建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这是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成立的第三家农村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达60亿,拥有39家支行和1797家分理处。2010年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在香港上市。2012年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拥有42家支行,从业人员1.5万,银行资产规模突破4300亿元。不良贷款地域1%。到2013年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突破了3000亿元。

二、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分析

(一)坚持服务“三农”的整体战略方针

2004—2012年中央发了九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借以强调“三农”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将服务“三农”作为其市场定位的同时获得了政府大量的信贷支持,这使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有了一定的政策优势。

随着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农村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日益扩大,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地区,这使得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而服务“三农”的业务活动能够很好地缓解这一问题。

(二)加强内部监管机制建设

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机制的建设与提升是不容无视的,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改进监事会制度:通过向外部引进监事会人员提高监事会中外部监事所占的比例,并保持外部监事的独立性,同时适当扩大监事会的职能范围;分清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各自的职责,从而充分发挥各管理层在职责范围内的作用实现银行的利益最大化;通过调整股东持股比例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让中小投资者能更好地参与到银行内部监管工作中。

(三)开发新型特色金融产品

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发新型零售金融业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群体对金融的需求,例如:结合银行的信贷结构适度扩大抵押物、质押物和担保的范围;努力开展信息咨询业务,与信息部门合作向农户以及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金融信息以及政策信息等信息服务;加强异地合作,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这样有利于建立稳定顾客群。

(四)加强风险管理建设

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等风险因素的影响,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建设。如: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和风险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档案制度,采用客户信用累积制管理客户信用;建立和完善风险担保基金,推进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特别是与农业保险机构的合作,是保险公司承担部分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闫庆.悦李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02).

[2]张丽云.农村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对策[J].金融与保险,2007(10).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篇4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市场社区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只有八年多,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已成立的各家农村商业银行都在不断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社区银行模式和跨区域经营模式。

■一、农村商业银行打造社区银行的可行性分析

1.我国农村的经济金融环境特征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

农村金融需求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需求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1)总量上,金融需求大幅度增加。(2)结构上,金融需求多样化。(3)单笔金融需求规模较小但频率较高。(4)需求不稳定,周期性强。(5)风险大。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与具有上述特点的金融需求很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金融供给的数量上,存在严重不足。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承担的是资金动员而不是资金配置的功能,农村金融机构把大量的资金输送到了城市,而对农村经济的资金供给很少。二是在结构、种类上,农村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的种类单一,很难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因此,金融供求的不平衡是农村金融困境的关键所在,而金融供求不平衡又根源于农村经济“自生能力”不足。所以,要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就要建立能提高农村经济自生能力、能适应需求特点的金融机构。这样的金融机构应是怎样一种模式呢?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国外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社区银行是一种可行的模式。

2.社区银行是缓解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可行途径

社区银行的内涵在于它与所在“社区”融为一体,形成金融机构与农户、农村企业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而这恰恰是我国农村所缺少的。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建立社区银行的同时,也是重建农村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体系的过程。因此,社区银行是缓解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可行途径。首先,社区银行有利于缓解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缺口。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推进,国有银行更多地注重将全国范围内吸收的存款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使用,这就造成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现象;其次,社区银行的“内生性”使其能够适应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实现与农村地区经济的“良性互动”。世界银行(1989)的研究认为,在过去40多年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努力通过引进正规金融机构向民间(包括农村地区)提供信贷,但效果都不理想,正式的金融安排往往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而社区银行立足于当地,它的“内生性”意味着其与本地经济的适应关系是动态的、持久的,从而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持久而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农村商业银行打造社区银行的战略策略

1.明确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提高网点服务能力

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指的是社区银行根据自身和竞争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客户的特点,把市场按不同的子目进行明确细分,确立社区银行自己所要服务的特定市场。具体到农商行,应着重分析研究自身的市场所在、优势所在,在改造为社区银行后应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即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主要支持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做老百姓身边的银行。

之所以定位“三农”,一是农商行的属性所决定。农商行是由辖区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因而,服务“三农”是它的基本责任。二是农商行稳健经营所必需。农业虽然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存在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但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受国家的保护,因而农业又是比较稳定的产业,建立在农业之上的金融业也相对稳定。三是农商行业务发展使然。随着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农村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农村经济的货币化率会逐渐提高。因而,农村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扎根于此的农商行也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之所以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主要因为农商行是金融企业,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农业产业投入时间长、收益低,农业信贷资金的管理成本高,风险防范难,贷款投入周期长,到期还贷率低。而商业化经营的贷款周转快,效益产生明显,抵押率高,基本能够做到按期结息还贷。为了自身生存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农商行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

农商行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改革其机构网点设置,优化资源配置。农商行的网点要严格按照精简、效益的原则设置,努力提高网点的服务功能和经营效益。撤并低产低效的网点,集中财力、人力培植一批高产高效的骨干网点。而且,其在网点选择上应注意填补大银行空白,作为小银行,其机构设置、网点布局要更多注重拾遗补缺。要加快社区金融网点电子化建设和形象建设步伐,疏通结算渠道,改进服务手段、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2.积极培育优质客户,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开发和创新力度

第一,要选准支持对象,不断提高优质客户占比。农商行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抓住机遇,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第二,要建立客户管理系统,强化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致力于改善农商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是社区银行对客户联系的重要渠道。农商行为了保持已有的客户、吸引新的客户,就必须建立社区银行对客户的管理制度。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分析客户需求,有利于农商行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客户资源,拓展优质客户。

第三,要围绕社区金融搞好金融创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农商行应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为乡镇社区居民提供多功能的服务。所以农商行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市场细分结果,根据客户需求、生活环境的趋同性做好有针对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与提供;要依托科技进步,充分利用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先进的服务模式,让客户享受便利的服务;要适应社区居民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加强与保险、证券等行业的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的、综合性的金融业务。在品种创新上,农商行也要不断推出与农相宜、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服务品牌,重点在创新农村实行规模化经营、土地承包经营的业主的贷款形式上下功夫;在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需求上下功夫;在创新支持农村城镇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上下功夫。

3.加强社区金融业务宣传,树立银行品牌形象

首先,要加大社区金融产品的营销。通过营销策略的实施,塑造出鲜明的个性和形象,并把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客户,使目标市场的客户在心中确切感知本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比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更有特点、更具有符合需求的差异性优势,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农商行内部要积极培育社区银行文化,使农商行员工拥有改造为社区银行的共同愿景,同时积极为农商行引进社区银行的经营理念,明晰发展定位,培育有社区银行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其次,要注重实施品牌战略。品牌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渗入到社区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区居民不可或缺的帮手。所以,农商行自身要树立品牌理念,加强品牌宣传,提升美誉度,为将自身改造为社区银行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由于社区居民情况不同,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居民的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银行要善于分析消费者心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产品品牌定位。创建一个优质的品牌必须重视以下几点:(1)必须打持久的高质量牌。(2)要以富有人情味的服务方式树立口碑。如农业银行广东顾德支行在碧桂园分理处发行的碧桂园业主卡独具特色,具有社区会员、物业管理、银行卡等多重功能,为社区银行融入社区做了有益的尝试。(3)实行科技创新。一方面应针对社区特点开发各种尽可能便捷的科技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应引入先进的客户管理系统,针对社区居民的心理特点定准产品品牌,不断创新品牌。

参考文献:

[1]周脉伏.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与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夏品俭.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3]康旗.苏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篇5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运行的核心,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商行作为农村金融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截止2012年底,全国已成立农商行337家,在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贯彻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农村,既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品,又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排斥现象长期存在,使得我国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远未形成。尤其近两年来,农商行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重大转变,在利润增长、资产质量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面临多重压力,前途堪忧。

二、研究现状

考察发现,学术界尚未完全形成系统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既有研究要么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么直接套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Zellerandmeyer将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定义为,收益在补偿成本和风险之后还有部分利润。国内学者主要从商业银行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协调和商业银行资源可持续(白钦先,2000)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

银行本质上属于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来源两个方面:企业外部(以波特为代表)和在要素市场上买不到的资源和不可替代的能力(以彭罗斯和帕拉哈拉德为代表)。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体系构成以商业银行为主。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普适指导意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金融效率的评价标准是金融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资产的金融化不能以牺牲现时和未来的实际生产和服务为代价。国外主要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等角度进行研究,国内主要从金融资源学说、金融效率和金融协调等方面展开研究。

综上所述,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已有一定拓展,这些均为农商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农商行可持续发展有其特殊性,应在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一套能被广泛接受且具可操作性的评价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参照世界银行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已有研究,从兼顾内外因素的角度构建了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结构为“目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其中,目标描述农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用以对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一级指标由内部因素包括规模及制度维度和经营管理维度和外部因素包括稳定性维度与环境维度三部分组成,具体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四、实证分析及基本结论

由于层析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主观色彩,容易忽略实际的数据信息,而CRitiC法虽能反映客观的数据信息,却对指标的重要性区分不佳,因此,本文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使过程与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1.CRitiC测度

原始数据经过无量纲处理后,由CRitiC法,可以计算出三级指标对于二级指标的相应权重(见表2)。

将三级指标权重代入,可得到农商行的二级指标数据。以此类推,重复上述步骤过程,可分别得到二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对于目标的权重(见表3、4)。

2.aHp测度

根据表1模型,按照相对重要性,同层中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依次类推,最终综合判断各指标对总目标的重要性。本文仅就一、二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做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最终可得农商行在两种方法上的排名(见表6)。比较发现,除广州揭阳农商行的排名变动较大,其他农商行排名变化较为一致,可较为真实可靠的反映各农商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来看,东中部地区农商行排名两级分化明显,西部地区两家农商行表现出较强成长潜力。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篇6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走出了一条独有的道路,虽然一直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成功转型,说明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是有效的,是正确的。但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依然不足,所以,本文主要针对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可以找到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模式

(一)维持本土经营模式

不同地区的农村经济情况和特点是不同的,而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开发有关的金融产品,适合本土的金融产品,更容易受到当地百姓的喜欢和购买。

(二)建立异地分支机构模式

农村商业银行想要实现建立异地分支机构,就需要各项标准符合审核要求,才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开拓市场,收拢客户资源,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盈利情况。避免了因为所有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盈利,会出现巨大的经济风险的情况。所以,采取建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发展模式,是为了分担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一)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国政府和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等,是对经济市场进行宏观的调控,能够有效的控制的市场货币流通量。但是在政府和央行出台一系列政策的时候,农村商业银行因为自身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所以容易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宏观环境产生的问题,就是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或是减弱该影响。

(二)经营环境因素的影响

农村商业银行因为发展时间短,自身体系并不成熟,所以,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十分的恶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无论是在客户资源,还是贷款标准等,都不如其他的银行具有竞争力,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农村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从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模式上的选择受到了限制。所以,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因素,是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农村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影响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主要分为总行和分行,但是由于总行和分行所在的位置比较接近,市场份额划分不足和经济链条比较短,虽然存在的风险比较小,但是减少了盈利性,却可以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

(四)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盈利能力

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迅速,各银行在客户资源上的竞争能力十分的强大,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在抢夺客户资源的能力不占优势。但是真正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因素,则是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如果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好的项目投资,那么所获得的盈利就会减少,这样就不能吸引客户资源,而如果不能吸引客户资源,则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不能回馈客户一定的利息,也不能继续盈利。

(五)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储备人才能力

首先,农村商业银行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要比总行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要比城市有所差距。但是这些差距很快就可以弥补。现阶段,因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不够好,很多优秀的人才就流失掉了,而且由于农村商业把银行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机会较少,很多员工失去了进修和进步的机会,导致员工的跳槽。所以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储备人才的能力不足,导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予以支持。这也是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

三、结束语

由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转型时间比较短,金融体系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农村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不足。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是比较科学的,但是有很多因素影响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改变。无论是宏观环境因素,还是经营环境因素,以及软硬件设施等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影响,都能够让农村商业银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因地制宜才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彭红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以Z农村商业银行为例[D].华南理工大学,2013(03):144-148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篇7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

随着业务的扩大、经营实力的加强和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越来越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市场的发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现在金融机构格局中的趋同化现象

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在发展中都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自身存在的体制背景。

2.要持续经营所必须的客户资源。

3.在竞争中的优势。

三点结合起来,就成为了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其中,体制背景决定了金融机构内在的构成和外在的政策;主体客户直接关系到利润的来源;竞争中的优势则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金融机构只有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的自我评价

农村商业银行脱使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背负着向农民、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在政策改制之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主体、经营领域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它的市场定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要确立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前提,是要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环境,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和优势。

(三)要确定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都建立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所面临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也不是单一的均衡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变革”,私营企业和股份经济已经大幅度增加,以及国家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推进,城市中的农民已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向城镇集中,第二、第三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当地农村的主体。从服务对象上看,除了小规模的经营农户外,还增加了一些有专业生产水平的农村中的中小企业、农村小城镇的业主,这些金融需求和传统的农户融资需求相比较,其要求更高,范围也要更广。

二、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的问题

(一)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1.股东太多,使股权过于分散。跟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相比,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个数已经大幅度减少了,可股东数量仍然过多,股东权也显得特别分散。大部分股东会因为自己所持有的股份少,产权小,自身利益和银行利益关系不大,所以不会花太多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

2.法人治理的结构有问题。受到农村信用社旧体制的影响,改制后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本无法有效运行。具体表现为: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职责分工相当模糊,这样就会导致经营失败时双方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的机制。除此之外,外部监事的比例很小,而且太过于形式化。在实践中很难独立履行监督职能,难以发挥真正的制衡作用。

3.农村商业银行的知名度过低。农村商业银行是一个刚刚诞生的新事物,在市场上还不够成熟,对社会的知名度也不高,在农村当地由于其他商业银行的退出,农村商业银行还有发展空间,而在城镇一级,大部分大企业和居民觉得将钱存入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安全感,这就直接造成了农村商业银行资金不足。这些都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吸存”道路举步维艰。这些都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经营时需要面临的各种难题。

4.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中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来自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而大部分信用社里,这些工作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都严重缺乏,甚至有些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很低,违法违纪的现象经常发生。

5.经营观念太陈旧,缺乏营销力。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是传承了以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观念。面临新的竞争环境,旧的思想和经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所以,客户层次很低,优质的客户资源也很少,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三、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调整产权制度和公司整理的结构

1.根据之前所说的各种问题,要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要改善或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股权结构,如鼓励股权较小的股东进行资产转让,适当提高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这样就减少了股东的数量,也对股权进行集中,避免了股权过于分散的问题;或者是向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提高股东参与重大决策的意愿。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商业银行要将股东和经营管理层的权利规范化。权责范围要清晰界定。在制度中要明确独立董事的知情权、监督权,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监事会结构,保证监事会独立实行审计监督和决策能力。

(二)建立存款保险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存款保险来建立信任。假如银行出现经营危机或面临倒闭,存款机构就可以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全部存款,这样就降低了存款人的风险,也就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

在人才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用更加优厚的待遇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在了解客户各种需求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更加便利、优质的服务,加强服务管理,从而提升客户的忠实度。

(四)要解决好市场营销中的营销问题

农村商业银行一定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分析市场,分类营销。要完善营销体制,实现整体营销。要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为主,以小以精取胜。

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的不平衡,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的根本原因,农民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直是个问题。以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核心的信用社早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其股份改革迫在眉睫。

2003年,国务院出台了《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在改革的不断深化中,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壮大,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活力,这成为了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一直运营良好,在经营中也不断改善,总资产和负债不断上升,不良贷款也越来越低。

第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极力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例如2007年,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余额高达236亿元,中小企业贷款达976亿元,这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五、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社会发展的水平,是决定银行规模的重要变量,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银行规模经济相关。银行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其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银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也要不断调整。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在以优秀商业银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广阔发展。通过不断引进国内外投资者,实现主体多元化和国际化;通过技术和网络的全面更新,把内容信息重新整合,实现操作系统的数字化;通过收购和兼并等各种市场手段,将经营领域扩建到最大化,最终成为现代化的精品银行。

参考文献

[1]吴建亚.现阶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J].金融论坛,2004,9(8):57-6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篇8

关键词:微型金融小额信贷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8-058-03

引言

微型金融是以低收入群体为目标客户,向他们提供贷款、储蓄、保险、转账服务等金融产品的金融业务。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低、有效的金融服务不足、小型农业产业贷款非常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以后,农村金融市场所留下来的空白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来填补,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满足。现在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并不能完全满足广泛、持久的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金融需求。因此,放宽市场准入,放松利率管制,形成多种机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可能是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和缓解农村金融抑制的途径。

微型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的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它们以为穷人家庭和小企业提供资助的承诺取代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投放模式。因此,微型金融的目标客户是无法从正式金融机构得到金融服务的低收入群体,主要是贫困的人群和经济上脆弱的人口。阻碍这个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主要障碍是为此群体提供服务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高的操作成本和信用风险。这些风险都会导致机构经营成本增加,因此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向穷人提供金融服务。

一、微型金融的历史与发展

微型金融机构(mFis,microfinanceinstitutions)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它以不同于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技术,为那些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小企业、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小额贷款、储蓄、保险、汇款等业务。微型金融早期发展的雏形是小额信贷。微型金融起源于1976年孟加拉国尤努斯教授创办的格莱敏乡村银行(GrameenBank)项目。mFis在国际上经过了大约30年的实践,其中不少mFis,如孟加拉乡村银行(GB)、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小额信贷(BRiUD)、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乌干达国际社会资助基金会的村银行(VillageBanks)都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消灭贫困方面作出了一定成绩,引起了金融学界和各国政府机构的广泛关注。

最近,投资了苹果电脑、思科、甲骨文和雅虎等众多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美国红杉基金,也开始瞄上了小额信贷领域,不久前已经完成了向印度最大小额信贷机构的投资。微型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投资领域,发展速度很快。小额信贷似乎就是寻求金字塔底端财富的金融行业。在墨西哥,以低收入客户为目标市场而创立的微型金融机构,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占领了存款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成为全国最大的低收入消费者信贷服务商。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也摒弃了农村业务是非营利服务的旧有观念,认为农村市场是具有极大经济潜力和商业可行性的蓝海市场,从而将农村业务作为经营的重点领域。

根据“微型金融高峰会议运动”的数据,mFis的行业规模从1997年开始,以40%的速度迅猛发展,到2004年年底,全球共有3000家机构为8000万名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世界各地的mFis(主要包括nGo形式、非银行金融机构形式(nBFi)、合作社、专业银行金融机构形式)在性质、目标、规模等方面各有不同。一部分nGo组织专注于向最贫穷的人们提供金融服务,这部分组织只能靠源源不断的外部资金注入来维持营运,对它们而言,纯粹是慈善事业。但是,mFis的主流已出现商业化趋势,不少nGo组织已成功转型为正规金融机构,新设立的mFis在成立初期接受补贴,经营一段时间后,不再接受补贴,收入主要来源于向客户收取的利息和费用,成为商业化盈利机构。商业化已成为国际mFis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二、微型金融的目标客户及金融产品

目前,微型金融机构已经能够向客户提供小额信贷、存款、汇款、微型保险、商业培训及咨询、健康教育等各项服务。

1、小额信贷。小额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它是指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额度较小、以反贫困促发展为宗旨的信贷活动,主要有数额小(一般为5000元以下)、期限短(一般为一年之内)、利率较高、无担保、分期付款等特点。随着小额信贷业务的完善,现在业务主要有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及紧急事件贷款等。小额信贷一般采用的是分期还款的方式,这样就降低了贷款人在年末偿还大额本息的压力。由于穷人情况的多样性,对于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做,没有统一的模式。比如,印度SHG小组贷款的平均规模是50000卢比,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2个月。贷款一般被用于立刻能产生收入或在短期内能产生收入的生产性活动,如养奶牛,开小店铺。还款的频率也比较高,可以是每天、每周,保证产生的收入及时储蓄和还款。

2、存款。在微型金融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种金融产品是存款服务。金融机构认为穷人根本就无余钱用于存款。但是,虽然每个穷人的存款很少,但其客户规模很大。孟加拉BRaC非常重视成员的储蓄,为成员提供存款服务是BRaC微金融项目的重要内容。通过不断的小额的储蓄积少成多,Vo成员可以有资金用于消费、子女教育和其他投资活动,年纪大的时候生活有保障,以及在遭遇自然灾害和收入不稳定的时候有应急资金。Vo成员有两种储蓄的方式。一是每周存款,成员被要求每周至少存5塔卡。二是强制性存款,成员获得贷款后,要把贷款额的5%存入她的存款帐户,存款的利率为6%,借款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将存款取出来,但是当存款余额低于2000塔卡的时候,她就不能得到利息了。如果成员没有任何贷款,她就可以将所有的存款都取出来。因此,通过储蓄增加了微型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总额,有利于微型金融机构的扩大,是微型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托收和信用担保。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大大增加农村对外贸易的规模,这样就产生了对票据托收业务的需要,即农村债权人委托微型金融机构向债务人收取货款,当有微型金融机构的保障时就降低了农村相关产业对外贸易的风险。同时,在农民购买高成本机械、向传统银行借款或是从事其他需要有机构的信用担保的活动时,在传统上存在担保困难的问题,微型金融机构可提供信用担保业务,这样就提高了农民的信用度,增加了活动成功的可能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农村微型金融的运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经营微型金融服务银行的盈利水平超过一般的商业银行,面对竞争压力,市场份额的要求及微型金融的稳定性和盈利性,商业银行开始参与这项业务。目前,一些外资和内资商业银行在国内开始陆续涉水微型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发展微型金融业务应遵循比较利益原则,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针对商业银行开展微型金融的模式,建议采取如下方式:

(一)发挥成本优势,直接提供微型金融服务

对某些商业银行(如农业银行)来说,具有强大的网络优势和人员优势,成为发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有效保障。在金融服务基础好的农村和乡镇地区,采取直接进入模式,直接开展小额信贷业务,试点性地发起成立几家村镇银行。此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严控业务风险、集约化经营管理。

(二)发挥资金优势,提供资金批发服务

花旗银行在全球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采取了间接进入模式。这种模式由商业银行与当地小额贷款机构合作,也可以采取参股形式,小额贷款机构负责向零散客户提供贷款,商业银行投资和承担所有信贷风险,并向小额信贷机构支付预定的服务费用。

(三)发挥金融产品优势,推动业务创新,实现微型金融业务持续发展

推出产品组合方案,向借款者推出贷款+银行卡+保险的三种产品组合,为其提供贷款、银行卡、存款、保险、基金、理财、网上银行等多种产品组合方案。对商业银行来说,可采取试点性地发起成立几家村镇银行,获取银行类金融牌照,争取政策上的优惠待遇。同时还可以选取目前较有影响力、营利能力较强、风险控制能力强、没金融许可证但有意愿成为合法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组织,将其适当改造,并参股其中,达到节省投入、运营、管理成本,盘活包括人力资源、科技网络资源、产品资源等在内的存量经营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其资源禀赋效应。

(四)商业银行发展微型金融的风险管理

由于一直以来没有相关的微型金融运作的经验,风险管理的能力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微型金融的一大制约因素。随着小额存单质押以外的其他信贷业务以及复杂中间业务的开办,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将会加大,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建立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加强贷前调查工作。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做法,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设计、建立具有农民、农户特色的个人信贷征信系统。按辖区逐步建立起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个人信用档案,动态监测掌握农户的信用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2.开发、建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商业银行应结合其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设计、开发独立完善的信贷业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业务操作管理的网络化,增强会计核算的专门性、独立性。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防范操作风险。建议根据信贷业务管理、临柜、营销人员等不同岗位特点,有区别、有侧重地进行培训,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业务操作水平,促进微型金融各项业务合法合规、安全有效地发展壮大。

4.改善网点设施,增强网点安全性。县以下商业银行机构大多规模较小、设备落后,有些网点甚至没有按要求设立独立的金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有些网点人员配置不足,柜员集储蓄业务、业务于一身,一人多岗等问题非常严重,风险控制形同虚设,风险隐患巨大。商业银行应增加农村网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人员配备,切实提高网点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James,C.,mainstreamingmicrofinance:socialperformancemanagementormissiondrift?,worldDevelopment,2007,35(10):1721-1738.

2.Jonathan,m.,themicrofinanceschism,worldDevelopment,2000,28(4):617-629.

3.JonathanC.,outreach,sustainabilityandleverageinmonitoredandpeer-monitoredlending,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9(60):51-77.

4.文维虎,农村微型金融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西南金融.2009(4):41-44.

5.赵冬青,李子奈,刘玲玲,印度微型金融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6):98-101.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篇9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城郊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117-03

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比重已经很低,有些只占5%以下。作为信用社服务对象的农民,虽然身份没有变化,但大都已不再从事以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对支农服务的要求较少。同时,随着各项经济指标越来越接近城区数据,信用社实际也已经实行商业化经营。因此,从2000年开始,在国家政策精神指引下,各地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纷纷进行股份制改造。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55家,成为金融行业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我们且称之为“都市型”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改制降低了风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传统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依然受到挑战。农村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寻找新的突破。而中间业务因其可以在不改变资本负债表的情况下扩大业务规模并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银行同业的重要选择。借助与城市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政策的支持下,倚赖郊区经济以较高增长率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实现多元化经营、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处于路口的农村商业银行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间业务含义与特点

依据2001年7月4日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义上讲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是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促使银行发展和扩大信用的业务。

中间业务是经济和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依据银行良好的社会信誉为客户服务,是商业银行达到一定经验基础后的快速盈利捷径,具有风险低、利润高的特点,是一种投入少、收益高的银行业务。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动力分析

(一)传统经营与模式受到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与自身经营状况的挑战

从我国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至今已10年有余,农信社通过资产的重新评估和股本结构的重组改组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建立了统一法人体制的地方性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在央行和政府的支持下,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逐渐完善,经营效益得到好转,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到2010年末,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34%,较2010年初下降0.4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到12%。

农村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更凸显了一些内在深层次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步伐,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商业银行传统的赚取利差的战略受到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与自身经营状况共同影响和制约。首先,存贷利差的大小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呈周期波动。经济上升阶段,世界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为了消除可能到来的经济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先后多次调高利率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行紧缩或稳健的货币政策,为银行业带来多年稳定的利差收益。目前,经济已渐渐步入周期低谷,为避免以后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刺激消费、投资和外贸,政府开始调低利率从而导致存贷利差减少。

同时,由于企业效益滑坡、银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较低等原因,银行吸收的大量资金不仅不能给银行带来高额的回报,反而因为每年要为巨额的现金存款支付大量的利息成为银行沉重的负担,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甚至出现一些不良案件。这不得不让农村商业银行重新思考依靠放贷,取得利差的“一条腿走路”盈利模式的时效性。

农村农业银行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寻找一个更稳健的经营和管理方式,逐渐积累原始资本,壮大本就脆弱的经营体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二)金融市场竞争加剧

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一方面要解决农信社时期的贷款死滞,严控风险,提高贷款质量、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一方面还要应对来自大银行、国有银行在主导地位、小银行反应快准狠的两面夹击的影响和压力。近几年,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进入中间业务竞争,基础雄厚的大银行甚至绕开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前进,逐步改变以往以存贷利差为主的收入结构,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而随着城郊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地建立在雄厚经济基础之上的大银行、股份制银行也很快盯上了这块肥硕的市场。因此,作为城郊地区几十年来重要金融机构的农村商业银行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利用优势,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否则,只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

另外,“金融脱媒”也构成农村商业银行的一大威胁。金融脱媒是随着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准入门槛不断提升而产生的,即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2008年以来,金融市场发展仍然非常迅速,金融脱媒趋势越来越明显,也在倒逼银行努力开发新的盈利模式来提高竞争力,即开拓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

(三)城郊地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条件成熟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发展遇到了瓶颈,而城郊地区便成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城郊区域开发占地、新增就业等等都有力的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为我们充分利用各种中间业务工具为其拓宽服务渠道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篇10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市场定位;发展战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015-01

农村商业银行扎根于地方,营业网点遍布所辖乡镇,极大方便了广大客户就近办理各种业务,为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面貌日新月异,资金需求也不断扩大,加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投身“三农”市场,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竞争态势。本文就此进行相关探讨。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三农”根基深厚和内、外部的基础设施薄弱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前身为农信社,因农而生,为农而改,靠农发展,因而与“三农”根基深厚。而且农村商业银行为县级法人单位,决策链短,机制相对灵活,在信贷流程、信贷审批、贷款品种创新上都更为简洁高效,在提供金融服务决策方面反应更快、效率更高,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但内、外部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从内部看,农村商业银行的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人才结构层次较低,经营管理水平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受到了一定制约。从外部看,因属于地方性小金融机构,辖区外没有分支机构或机构。基础设施是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的薄弱,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拓展。

(二)产品优势和竞争同化现象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的银行卡等产品一直对客户免收年费、工本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费、atm机跨行取现、刷卡等相关费用(基本实现零收费),电子银行等产品也实现跨行转账免收手续费,且到账及时,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在贷款利率定价及贷款品种创新上都倾斜于“三农”、小微企业,农民及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对农村客户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随着竞争性的金融制度推行,更多金融机构把目光投向农村市场,农业银行、邮政储蓄、村镇银行,甚至是城市商业银行也争相在农村设点。原有农村市场被“瓜分”,而且有些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实质上是把本不丰富的农村资金源源不断地“抽”往城市和其他回报率高的领域,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所抽资金不用于支农,而是投向房地产、矿山等高利润非农行业或热衷于追捧财大气粗的高端客户。再加上互联网金融兴起,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错综复杂,组织资金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网点众多优势和业务创新能力较低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覆盖了广袤的农村,因此往往在机构网点、员工人数、服务对象、存贷款总规模、纳税总额上都占绝对优势,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范围有限,经营领域受区域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基本局限于当地。资本规模小,在信用条件、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劣势。给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业务创新能力。

(四)从业人员的地缘优势和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并存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员工基本来自当地招聘,多为本乡本土居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熟悉,对每个农户的家庭情况了然于心,多年积累的地缘、人缘、亲缘优势非常明显,农民对其怀有浓厚情感,是一种典型的“草根金融”,不是其他金融机构一朝一夕就能替代的。但是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业务营销意识不及其他商业银行,主动营销产品的少,被动等待上门办业务的多,服务方式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普通服务人员多,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少。有的服务方式理念落后,对市场的把握欠缺,导致难以提供优质高效的、真正贴近“三农”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与发展

(一)立足农村市场,挖掘潜在群体,努力成为区域内最优

当前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股份制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很多地区二、三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除小规模经营农户外,农村中小企业等各类业主,其金融需求已突破传统农业的融资需求。作为农村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农村地区的特有优势,深度挖掘农村市场。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中小金融企业,一方面要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坚决把市场定位在农村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民等目标市场上,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随着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和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兴起,培植优质的农户投资者和中小私营企业作为自己的长期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一方面要改进服务,优化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工具,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充分发挥在农村的机构网点优势,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特色。

(二)迎合农村需求,加强金融创新,建设有特色的地方性商业银行

一是推进产品创新,开发出贴近农村、贴近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快服务方式和业务工具的创新,加大产品营销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利率优势、银行卡产品优势等方面,着重从农村年青客户入手,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通过“便、利、亲”优质服务来吸引农村青年等潜在客户。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融资服务,农村经济中的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对金融创新产品也有需求。因此探索将其产品、存货、经营权作抵押担保,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对个体户,开发各种个人金融套餐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项目融资,简化贷款手续,加快结算速度。三是在金融环境上,要积极研究金融市场和竞争对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和技术水平都相当有限,因而要积极向外扩展,与社会上各类金融机构达成全方位的合作,凭借金融创新拓展经营领域,创新业务经营模式,扩大营销渠道,通过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整合现有产品,大力推进产品、业务的创新。

(三)加强内外部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打造精品银行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也需要不断调整。在逐步成长为地方性优秀商业银行的基础上,进一步由点及面发展,追求全面突破,打造全方位的精品银行,应该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

一是强化内、外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培育人才新机制,加大员工教育学习培训力度。不仅要经常对现有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要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和激励机制,建立自主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培训层次,制订灵活、流动的用人机制,把好人才“进入关、考核关、提拔关”,坚持优胜劣汰的用人标准,培养出一批忠诚农信事业、专业知识全面、营销理念意识超前、业务娴熟的人才队伍。在外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其结算渠道问题,加强科技投入,主动融入、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积极与电商、互联网的企业展开合作,偿试网络银行。二是积极引进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发生重大改变,以及周围农村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因而应大力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的成熟管理经验,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思路。

农村商业银行要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立足农村市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创新金融服务,建立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作用,发展为特色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品牌,全面打造精品银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