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4:01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经过多年的发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范围已经在不断扩大,从低级别领导干部扩大到更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对国家高级干部如省部级领导干部也经逐步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并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审计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对维护国民经济、国家利益、单位利益、集体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社会各界也对审计活动报有极大的期望。但是审计的效果和威慑作用以及审计后的问责制度和措施能否及时跟上和体现出来,被审计单位和负责人因决策失误或故意危害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导致的损失浪费责任有没有具体得到落实,领导个人责任有没有得到彻底追究,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疑问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是政府问责制度的基础

单位主管经济负责人的责任除了对所管辖的经济活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还应对所管理的其他人和事负有管理责任,如单位的人员履职情况和廉政情况、单位内部控制和宏观管理制度是否得到落实等一系列与经济和履职有关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履职责任的评价和监督,更要体现对未履行受托责任或履行受托责任不力的追究和问责。

经济责任审计的查责可以看作政府问责制进行问责之前必不可少的一环,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责任的查验,政府问责侧重于责任的追究;责任追究是建立在责任查验基础上的,而责任查验的结果需要通过责任追究的效果来体现。

2.政府问责制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体现

经济责任审计强化了政府的监督责任和领导的受托责任,健全了政府问责机制,深化了问责内容,扩大了问责范围,提高了问责效率。

但是,我国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还达不到要求,这导致审计问责不能够公开,也不够透明;经济责任审计先离任后审计的情况比较普遍,往往一些单位的领导已经调任,经济责任审计还没开始实施。

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公正性和客观性表现不足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更多的是一种领导干部历任后的流于形式的环节。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着重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干部个人载人期间的政绩或单位综合管理情况的正面的评价和表述,对受托责任期内发现的违规违纪和负面的工作相关情况分析和具体存在的问题反映不够客观和充分,没有充分揭露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与有关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及其因果关系。

2.责任性不强,谨慎性不够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还体现了责任性不强和谨慎性不够的缺陷,有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被审计单位自己出具的会计报表或载人期间的工作总结出具审计评价和出具审计意见,过分采信被审计单位的自身数据和自我评价,缺乏对相关事项的核实和查证情况,审计谨慎性不够强;有的对审计工作底稿、神经科调查、审计取证的梳理和总结不够详实具体,做出的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不切合实际。

3.审计机关自身设置和人员制约

我国审计机关设置和人员一般相对较少,平时工作较轻松,但一般领导干部离任或换届比较集中,到领导干部换届调整时,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相对就比较集中,往往会大大超出了审计机关和部门的工作承受能力,这种审计任务不均衡和审计任务比较集中的工作不均衡性与平时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不仅使审计质量难于保证,需要随时抽调其他部门如财务人员等临时救急,而且使审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充电,导致审计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基层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的管辖和约束比较多,许多工作的范围和力度收到限制,很难独立的履行审计职责;部分领导干部审计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计工作成果难以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4.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审计与问责脱节

审计机关在将审计结果报送政府及委托机构的同时,需抄送纪检监察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机构,审计结果一般不对外披露、审计和问责缺乏公开性、透明性导致公众缺乏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动态问责难以形成,审计问责也难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先离后审或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这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对于领导干部廉政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对我国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提出的建议

1.增加经济责任审计的公开性、透明性

当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应该主要为归家机关、政府部门、纪检和检查机关、企事业单位以、任命党政领导干部的组织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和人民大众。但实际能知道和了解审计结论和审计结果的人少之又少,近限于拥有权利的相关单位和部门,范围比较狭小,社会公众与人民大众尚未成为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真正使用者。

2.合理整合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

合理运用职责权限,把握评价范围;兼顾需求,适度拓展评价范围;责权对等地确定评价范围;相关制度规定审计内容、组织委托查证的事项、领导要求核实的问题、群众举报事项都应当有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对没有审计的事项的、事实不清的事项、没有依据的、判断不清的事项不与评价,不出具审计结论。

3.科学合理设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要使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应有的评价作用和体现有效地评价效果,应进一步可行合理的设计审计贫家体系和运用审计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也要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合被审计对象的评价指标,运用专门的和专业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正确设计评价内容,兼顾干部管理监督需求,体现差异性。

4.灵活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

审计评价方法是多样化的,如何选择和运用经济责任审计分法是个技术和技巧问题。审计方法运用的是否得当,关系到审计评价是否合理,审计揭露你是否准确,也关系到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审计方法不够妥当,问题的实质抓不住,审计评价的说服力和信服度就不强。合理运用审计评价方法,必须做到统分结合,围绕主线,综合分析,据实评价,突出重点。

参考文献:

[1]戚振东,尹平.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动因和权力监督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13(1):15-27.

[2]毛玉,李江涛,于维辕.刍论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J].财会月刊,2011(5):81-83.

[3]黄溶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3(5):53-59.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篇2

一、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因素

(一)“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难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充分运用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去。

按照《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当先审计后离任。但许多地方的组织部门在具体操作上,对于领导干部的提拔大部分都是先提拔后审计,有的地方甚至是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造成了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明确,给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体系和标准,评价难度大,难以根据评价任用干部。

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经济责任审计,既属于审计的一般范畴,又不同于常规的业务审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它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定的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者的生命,政策性非常强。一些审计机关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比较笼统,或者对发现的干脆采用写实的方式进行描述。这在客观上给组织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增加一定的难度。

(三)严格区分责任界限的难度大,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

影响一个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经济活动情况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有的,有现实的,有主观的,有客观,有班子集体的,有领导干部个人的。只有将相关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才能对被审计者的功过是非予以准确评价。有些经济责任的界定没有明确依据,所以在责任界定问题上存有很大的难度,如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共同行使经济管理职权,而两者的职责界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取证和评价的难度较大。另外,当前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不足,加上明确界定经济责任的难度和工作量较大,影响到了审计成果质量,也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四)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配合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全面运用。

中办国办《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和通报情况,重视和利用审计成果,及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基本上已建立,但对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各地的认识不一致,且各地普遍没有出台具体的联席会议议事规程,联席会议的召开和议题的确定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重视和利用审计成果方面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会议成员单位协调配合机制也不够完善,各自的职能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和深化。

(五)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中的不透明和不具体、影响了利用效果的发挥。

按照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在报同级人民政府的同时,抄送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公开披露。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至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大,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的问题,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

二、加强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建议

(一)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

组织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在领导干部离任前及时安排审计,保证审计实施所必须的时间,坚持对领导干部“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同时,审计机关也要根据组织部门的要求优先把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列入审计计划,并根据组织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的实际需要,突出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二)尽快建立一整套的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更好运用创造条件。

不同部门的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有很大差异。经济责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其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

(三)应尽快抓紧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办法”,积极探索审计成果运用有效途径。

研究制订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办法”,是从制度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以充分运用的根本保障。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对此一定要予以充分重视,认真研究并抓紧制定。同时也应该把审计成果的公开作为经济责任成果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进行探索。

(四)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职能,完善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抓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规划、指导和协调的职责,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联席会议的工作职责,完善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联席会议的正常运作机制,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运用。另一方面,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在工作中要加强协调配合,在审计成果运用上要各尽其职,协调一致。有关部门要作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后续分析研究,对审计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充分运用到干部管理监督中去。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篇3

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途径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关键是要把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纪检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一)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到对领导干部的考察任用中去,避免或减少用人上的失察和失误。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可以反映被审计者对党的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贯彻得如何,经济决策能力如何,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如何,经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情况如何。组织部门对于准备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在考察过程中,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领导干部考察的重要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干部考察方式的缺陷。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于干部的调整任免,是对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要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充分运用到领导干部的任前考察中去,一是组织部门下达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建议书必须要在领导干部届满、辞职、退休前或有职务变动的意向性考察期间下达,同时考察组与审计组加强协调与配合;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干部任职前公示的之一,,各级组织部门在干部使用管理上普遍实行了任前公示制度,如果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在干部监督与管理方面必将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让群众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拟任用的领导干部,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使两项制度同时得到完善。

(二)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到对领导干部的日常与监督中去。

一是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及实行诫勉的重要内容。对于审计结果报告中反映的一般性,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可以采取谈心、谈话的方式向被审计者甚至领导班子集体进行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和要求,有针对性搞好对被审计单位的督促整改,一方面可以让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从中找到经济管理、干部管理、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乃至重大失误,吸取经验教训,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离任的领导干部到新的岗位后改正以往的不足,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问题性质比较严重,但还够不上纪律处分的问题,组织部门应及时对被审计者进行诫勉,限期整改。这是转化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二是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加强对领导干部教育的重点内容。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要有经常性、长远性的思想,不可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就事论事,为“审”而“审”,重要的是要善于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出带普遍性、性的东西,运用到干部教育管理中去,可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领导干部普遍树立财经法纪观念,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和经济管理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经济决策水平;三是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公开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对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对于那些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表彰和鼓励,而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严重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规定,损公肥私或者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教育和制约。同时,在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的基础上,把审计结果报告在法律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向群众公开,可以保证政务公开中相关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加强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

(三)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中去

近年来,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案件总体呈上升趋势。涉及经济领域的案件,情况复杂,隐蔽性强,发现和揭露的难度大,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主动发现案件线索,为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拓宽办案渠道,促进办案工作的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制度,把审计监督机制引入到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之中,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增强领导干部自我约束意识,从制度上开辟了一条反腐倡廉的有效途径。一是把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的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可以把审计发现的重大经济损失作为责任追究的内容之一,对通过审计查实,确属领导干部负有责任的,要坚决依据责任追究的规定处理;另一方面,对被审计者发生重大经济违法违纪的问题,而上级部门和领导干部长期失察,或者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处理不力,要按责任追究规定予以追究。二是经济责任审计要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依据。党的十五大在反腐败工作的总体部署上强调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抓起,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可以发现一些苗头性的问题,能够把一些消极腐败现象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发展成为违法违纪案件,可以总结出在哪些环节上、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样的问题上领导干部容易犯错误,防患于未然,可以发现在体制、机制、政策、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四)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到党委和政府领导的决策中去。

一是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党委、政府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经济工作中的突出矛盾的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比较全面地揭露了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资金分配和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不真实、不合法、不规范以及贪污腐败、损失浪费问题,反映出被审计单位管理的专项资金是否被截留、资金使用是否产生效益等方面的总体情况。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可以反映出一个时期当地经济管理工作及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有利于党委、政府从体制上、机制上研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维护经济秩序,推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服务体制改革,维护政令畅通。体制改革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社会生活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政府审时度势地采取宏观决策和措施,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体制改革所涉及的一些重点领域,许多改革措施和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面临不少难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必然要涉及到政府各部门在经济领域的宏观政策的落实情况,能够检查与监督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便于政府纠正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可以使各项政策全面、有效地落实到位,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二、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配合机制尚不完善,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全面运用。

中办,国办《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和通报情况,重视和利用审计成果,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地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基本上已建立,但对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各地的认识不一致,而且各地普遍没有出台具体的联席会议议事规程,联席会议的召开和议题的确定都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重视和利用审计成果方面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会议成员单位协调配合机制也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和深化。

(二)“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难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充分运用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中去。

按照《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当先审计后离任。但许多地方的组织部门在具体操作上,对于领导干部的提拔大部分都是先提拔后审计,有的地方甚至是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造成了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明确,给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中的不透明和不具体、了利用效果的发挥。

按照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在报同级人民政府的同时,抄送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公开披露。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至于存在什么经济的干部应提醒、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随意性大,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的问题,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缺乏体系和标准,评价难度大,难以根据评价任用干部。

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靠,经济责任审计,既属于审计的一般范畴,又不同于常规的业务审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它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定的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监督和管理干部提供重要依据,最终落脚点是“评人”,关系到被审计者的生命,政策性非常强。一些审计机关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比较笼统,或者对发现的问题干脆采用写实的方式进行描述。这在客观上给组织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增加一定的难度。

(五)严格区分责任界限的难度大也是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因素。

影响一个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经济活动情况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有的,有现实的,有主观的,有客观,有班子集体的,有领导干部个人的。只有将相关因素进行实事求是,才能对被审计者的功过是非以准确评价。有些经济责任的界定没有明确依据,如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共同行使经济管理职权,而两者的职责界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取证和评价的难度较大。另外,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不足,加上明确界定经济责任的难度和工作量较大,影响到了审计成果质量,也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的职能,完善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抓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运用。

各级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规划、指导和协调的职责,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联席会议的工作职责,完善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联席会议的正常运作机制,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运用。另一方面,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在工作中要加强协调配合,在审计成果分析运用上要各尽其职,协调一致。有关部门要作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后续分析,对审计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充分运用到干部管理监督中去。

(二)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

组织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在领导干部离任前及时安排审计,保证审计实施所必须的时间,坚持对领导干部“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同时,审计机关也要根据组织部门的要求优先把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列入审计计划,并根据组织部门考察领导干部的实际需要,突出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三)应尽快抓紧制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办法”,积极探索审计成果运用有效途径。

研究制订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办法”,是从制度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得以充分运用的根本保障。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对此一定要予以充分重视,认真研究并抓紧制定。同时也应该把审计成果的公开作为经济责任成果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进行探索。

(四)尽快建立一整套的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更好运用创造条件。

不同部门的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有很大差异。经济责任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各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部门其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篇4

某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以煤为基础,经营多种产业的特大型能源企业。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保证经济安全,该集团公司于2010年年底成立了a审计中心。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完成了多个审计项目,其中一半以上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这些经济责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联系审计对象的任期目标,客观评价了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指出了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漏洞和内控缺陷,发现了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重要性的问题。审计成果为集团领导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参考,促使被审计单位进一步健全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控水平,为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升集团公司管控水平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但是,这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存在哪些特点、成功的经验有哪些、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这些问题都有必要进行总结。本文在对这些项目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改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建议。

已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特点

已实施项目概况。2011年,由于该集团公司所属多个子分公司负责人进行了职位调整,a审计中心在集团内控审计部的有力指导下,集中实施了多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截止目前,在a审计中心已完成的15个审计项目中,有8个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占项目总数的53%。这些项目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项目特点。审计对象任期长,要求审计人员以更宽阔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与常规审计以一个会计年度为审计期限不同的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跨度与审计对象的任职期限一致,少则三年五年,多则达八年十年。上述8个项目的平均任职期限6年2个月,任职期限最长的超过了9年。近些年内,国内宏观经济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煤炭行业景气度持续走高,集团公司更是实现了几何级的跨越式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计人员应该更宽阔的视野,以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参考评价审计对象的经营业绩,从历史的视角看待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发展的眼光提出前瞻性的审计建议。

被审单位的规模大,要求审计人员以全局的观念把握审计项目。该集团所属各子分公司经过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各业务板块无论是资产总量,还是销售总额,均已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上述8个项目在审计对象离职当年,平均资产总额高达80亿元,其中在原XXX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XXX进行离任审计时,该公司2010年末的资产总额合计高达206亿元。面对这些经营规模庞大的被审计单位,如何进行审计资源配置、明确审计分工、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都是审计人员必须解决的难题。

审计对象任职级别高,要求审计人员有更强的业务技能和更高的综合素质。上述8个审计项目中,审计对象要么是集团副总级领导,要么是在特定阶段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人”、“功臣”。审计人员必须以过硬的职业本领,在深入细致地审计调查的基础上,以充分的审计证据为依据,以国家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的管理制度为标准,不亢不卑,全面沟通,客观公正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这方面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对审计人员而言,学习和提高是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提高,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

审计任务突发性强,要求审计人员面对新的工作需要时要有突发应对能力。上述8个项目均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按集团人力资源部门临时委托,在集团内控审计部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实施的。离任审计任务下达缺乏计划性,审计时间不固定,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a审计中心在克服新人多、时间紧、任务重的这一现实矛盾方面作了有效探索,但面对突发的审计任务,如何使审前调查更深入,如何使审计实施方案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如何在规避审计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项目实施时审计对象已离任,影响了审计时效和审计质量。按照2010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在任中、或者在审计对象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即应该先审计,后变动或离任。但在实际上,我们完成的上述8个离任审计却都是在审计对象职务变动或离任后进行的,即先变动或离任,后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还未能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审计对象的依据。由于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对象的去留和任用已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所以不但审计对象,而且部分被审计单位都不能对离任审计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主要经营决策者的审计对象不在场,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甚至部分审计人员也认为审计结果不关痛痒,在观念上有所懈怠,这些都给审计人员的核查取证工作增加了困难和不便,不利于控制审计风险,不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缺乏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评价比较笼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灵魂和核心。但是在目前,无论国家有关部门,还是集团公司内部,均未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这对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是不利的。一套科学的、符合集团公司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明确审计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效规避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推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经济责任界定较难,全部问题都划分到审计对象的领导责任。《规定》对责任划分种类作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将其划分为三种,即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并明确列举了相关的经济行为和责任划分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经济问题的责任难以准确界定。以前任与后任间的经济责任界定为例:某公司的前任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因未审慎选择销售客户,形成了一笔有回收风险的货款;在后任负责人任期内,因没有进行积极追讨,最终形成了损失。此例中,如何准确界定前后任的责任,就很难把握。对主要领导直接分管的事项,如果发生舞弊损失或风险,是否一定要承担直接贵任而不是主管领导责任;而对于其他副职领导分管范围内的事项,如果出现重大问题,作为主要领导是否只承担主管领导责任而不是直接责任,争议也较大。此外,个人与领导班子之间经济责任的界定,党委一把手与行政一把手之间的经济责任界定,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定,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定,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的界定等,尚未有一个具体的、客观的、可操作性的标准来区分,这给审计人员带来很大难度。

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实现人格化,不能客观评判审计对象重大经济决策的正确性。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的根本区别体现在经济责任审计的人格化上。但实际上,审计人员常常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与财务收支审计目标相混淆,没有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人格化目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团公司与子分公司之间的决策职权划分不明确,难以明确划定审计对象的决策职权,这是体制上原因;二是部分子分公司决策程序不规范,审计对象在决策过程中,没有形成书面资料,没有可供审计人员查证的决策轨迹,审计人员调查取证困难;三是审计人员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决策执行的层面,对决策过程本身的关注不够。

改进建议

处理好审计部门主导与其他部门配合的关系,改进集团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机制。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到审计、人力、纪委等多个监管部门,离不开部门间的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互相沟通。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工作效率、质量和权威,应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集团公司可以考虑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以审计为主导,人力、纪委、企管、财务等相关部门参加,成立集团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这种机制的主要优越性在于:一是有利于集团公司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解决了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不强的问题。二是有利于信息共享,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审计时效。三是有利于落实审计结果,追究相关责任。四是提升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使审计结果在为集团领导取人用人方面提供客观参考,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创新的思维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现代审计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的审计实践产生的一种崭新的制度,是中国所独有的,这一制度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实施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创新是应有之义。审计人员在继承以往很多好的做法的同时,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尝试:一是创新工作方式: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除了可以采用常规审计的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还可以采用群众无记名打分、个别访谈、公告检举电话、走访相关人员等特殊方法。二是创新组织方式:在审计分工过程中,除了检查内部控制、财务收支、生产经营等审计内容之外,另外安排人员审大经济决策情况、检查贯彻集团部署等情况。三是创新报告方式:在报告阶段舍轻取重,在审计报告中简化对基本情况和工作业绩的描述,突出重大决策失误,突出重大问题,突出重大风险隐患,提升报告价值。

处理好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之间的关系,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更加突出重点。处理全面审计与突出重点,是任何一个审计项目都必须面对的难题,在全面审计基础上,审计人员才能掌握全局,心中有数,但经济责任审计更应强调突出重点。一方面,如上文所述,面对审计对象任职期间长、被审计单位经营规模大的现状,要求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审计人员只能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抽样审计。另一方面,正如《规定》所要求那样,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很强,主要关注审计对象在重大经济决策、重大财务收支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审计人员必须抓住审计重点,突出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重点事项、重点资金的审计,才能保证质量,提高效率。

处理好指出问题和肯定成绩之间的关系,使审计评价更客观更公正。虽然审计工作既应肯定成绩,也应发现问题,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监督手段,审计工作是以发现问题为主要工作手段的。审计评价过程中,在肯定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取得成绩的同时,应明确指出其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履行领导职责、贯彻集团部署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并指出审计对象对这些问题承担的责任类型。要在描述审计对象主要工作业绩的基础上,结合发现的问题,做好审计评价。审计人员在评价过程中,以应有的职业谨慎,坚持审什么评价什么,既不夸大问题又不淡化问题,对审计未涉及的事项、审计证据不足的事项、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责任不清的事项均不做评价,做到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

处理好保密与公开的关系,在适当范围内公布审计发现的问题,提高审计权威性和震慑力。应当提高审计结果及其运用的透明度,在保护经营秘密的前提下,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及时地公开审计报告(结果)和有权部门对审计结果运用的结果信息,让审计结果及其运用情况接受集团广大员工的民主评议和监督。对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典型问题,应在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尽快上报,尽快公布。这将有效地提高审计的公信度,提高审计的威慑力。

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提高审计人员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使审计人员素质更加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主动进行工作总结,加强经验积累,应将每一个项目都当作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做到完成一项目,学习一项业务,掌握一项技能。应该提高现场审计效率,压缩审计人员的出差时间,减少加班时间,增加审计人员自觉学习的针对性。应加强引导,使审计人员进一步熟悉国家宏观政策,熟悉相关行业规划,熟悉集团公司各板块业务流程,切实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技能,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邓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1.12

[2]李建华.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会计之友,2011.24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审计职责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26-01

进几年,高等院校内审机构通过程序性授权渠道积极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和任务,通过审计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严格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结合审计实践中的问题积极进行反馈总结,加强内审信息传递,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界定经济责任,加强审计监督管理。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困局

1.计划和决策事项的信息掌握不足

随着高校经济规模、经济事项和经济活动领域的拓展,校属相关部门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越来越多,伴随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的不同领域、环节和阶段,这就要求审计机构全面掌握与经济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源。

2.履职情况的审计评价指标模糊

因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受体制机制因素影响,组织机构未实质构建统一、完整的分部门、分职责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部门经费、个人述职和部门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评判依据,审计人员通过独立性的职业判断对干部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个体因素差异,造成判断和评价存在很大差异。

3.审计地位、审计职权功能发挥的悖论

因历史、观念等影响造成对审计功能定位的误解,形成审计地位与职能割裂和自上而下的审计形式论,存在审计权发挥不足,造成“制度上要求审计监督”和“操作上排斥审计监督”的矛盾,基于各种因素影响,造成审计过程不畅,审计职能发挥被动,形成审计弱势地位。

4.职能与权责划分模糊导致审计风险增加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内容为经费项目审计,由于信息资源掌握不足、指标模糊、审计职权发挥有限等因素影响,一般而言,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倾向于经费审计,对于管理绩效的判断和评价彰显乏力,难以实践操作。“审计职能发挥有限”和“审计监督范围不断扩大”形成审计过程中的行为矛盾,导致操作风险不断增强,管理部门为达规避风险的目的,主观上要求更多的部门参与分散风险,通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转移管理责任,造成职能部门权责混淆,混淆了管理责任和审计责任,造成审计责任失衡,加剧了审计风险。[1]

二、经济责任审计机制构建的因应措施

1.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源,构建信息对称渠道

通过有效途径,了解组织计划决策等经济事项动态信息,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进行相关资源共享,建立有效的信息搜集渠道。如果可行,可以考虑将审计部门负责人作为经济事项或经济活动参会成员或列席成员,参与各种经济决策过程,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源,更好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利用相关信息,做出有效判断。

2.构建有效指标体系

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职能区分,根据行政权力的职能划分和业务性质构建符合职权性质和类型业务的指标评价体系,促使干部履职约束机制,将履职、执行、评判和客观性置于指标体系约束之下进行具体的判断和客观的评价,达到审计所涉的预期目标。

3.充分发挥审计职权,提升审计地位

一是改变离任审计的现状,逐渐开展任中审计,在任期内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建立规范的审计监督操作规范,改变流于形式的审计监督形式,对监督事项进行实质性审查;三是建立对财务信息常态化的监督机制,逐渐实现审计机构财务信息共享,实现对审计审签事项的实质性审查,主动监督。[2]

4.拓展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在掌握信息资源、构建评价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审计职权的基础上,逐渐实现经费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并重,有效、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通过完善审计监督管理制度,通过审计规章制度划分职能部门权责,建立规范审计监督操作规范。[3]

三、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问题及建议

鉴于对经济责任审计困局的探讨,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存在的问题,基于监督和管理并重的原则,为促进经济责任和职责履行,提高总体经济管理水平,提出如下管理建议。

1.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水平

为集约利用组织资金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议组织加强经费项目管理,简化经费项目数量,分类规划经费使用方向,有效节约资金;建议强化预算执行效率,在预算申请和批复时明确项目实施进度,并定期督促执行,在预算当期执行经费预算,降低项目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率。

2.加强部门创收资金监管

为进一步贯彻小金库治理的相关规定和文件精神,杜绝组织下属部门以任何名义建立小金库,建议构建信息渠道监管部门收费项目,加强廉政纪律和财经纪律,强化相关业务培训,以合理的审批渠道和部门激励机制堵塞漏洞,贯彻收支两条线,规范财务管理。

3.强化资产管理

为保证国有资产真实、完整,防止流失,建议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把统一采购、部门采购、分散收集、捐赠等所有渠道形成的资产均纳入到资产管理的范围,在项目实施的不同环节和阶段监管资产形成,及时入账。领导干部任职期满后,应及时进行资产移交,对此,应完善制度体系,确定合理期限,完成资产移交,界定责任,以达履职的目标。

4.强化核算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二级独立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建议组织及时与二级核算单位签署款项拨付、补贴、管理费上缴、计划指标等方面的协议或合同,规制管理行为,规定经济往来;建议及时清理往来关联账项,明确约定各方管理职责和资金权限,规范账务处理程序,调动各方积极性。

5.规范账务处理

为规范账务处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议在专项经费项目批复时明确使用方向,防止项目经费执行时挤占其他项目经费,造成经费管理失控,弱化预算管理;为便于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推动组织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建议合理授权并有效控制支付额度,监控资金流向,强化并规范账务处理,保障经济活动正常开展。

四、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是受托责任,有效的界定与识别经济责任,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需要的一种监督机制,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困局,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寻求统一、协调、完整的机制和措施,达到经济责任审计所预设的公正、客观的现实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夏云.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第1版,会计学博士论丛)[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美]维纳.控制论[m].第1版.郝季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篇6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结合不足

(一)党政领导干部问责依据向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延伸不足

自2003年非典时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市长孟学农被问责以来,先后多名高级党政领导干部被问责,如2007年山西临汾洪洞县新窑煤矿瓦斯爆炸,临汾原市长李天太被免职;2008年因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冀纯堂被免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职务、国家质检总局原局长李长江引咎辞职;2010年又发生了轰动全的江西宜黄暴力折迁命案,原宜黄县委书记邱建国、县长苏建国被免职,等等。仔细分析近年来的问责事件,问责依据大多以影响范围广、性质恶劣、民愤极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等标准进行主观上的“判断”并定性,由问责部门迅速反应,首先对机关领导干部采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方式进行问责,然后再追究责任人的其他党政纪责任和法律责任。还没有发现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被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问题进行定责的案例。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客观性证据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定责的基础,问责依据向审计结果的延伸严重不足,审用背离、审计和问责“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

(二)审计问责协调机制不完善,导致审计问责的现实尴尬当前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问责特性不明显,与问责制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在审计内容上,并没有把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过程及效果作为监督的重点;审计过程中,存在重合规合法性审计、轻效果效率性审计,重资金管理审计、轻经济决策审计,审计报告内容针对性不强、审计责任界定模糊、审计评价笼统等等问题。因此,当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难以为问责提供可以依据的客观基础,进而严重影响了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审计机关只管完成项目审计,然后向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就标志着该项目审计工作的基本完结,至于审计结论能否发挥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基本不予关注,审计后的“责任”由于受“权限”制约,审计结果往往不了了之,问题无人负责,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问责基本上无从谈起。与此同时,审计机关一般不具备充分的问责权,在加强和改进党政领导干部审计问责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与其他政府问责人之间的协调配合,但现实情况是审计问责的协调配合机制还不完善。如,由于审计之后的纪委、监察和司法机关跟进不及时,导致在许多事后查明为大要案的一些涉案嫌疑人不知所踪,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有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完善,政府相关监督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审计问责的效果。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内在逻辑

(一)“定责”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的重要依据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问责”的前提是清楚地界定党政领导干部所承担的责任,需要一种制度(如,经济责任审计)定期地检查他们是否履行了责任以及履行的效果如何。任何领导干部上任前,应被告知应该履行哪些经济责任,并作出书面承诺,针对这些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后续的经济责任审计。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所关注的经济责任是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责任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对人”和“对事”的监督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作出评价的同时,主要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个人履职行为进行评价,界定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直接导致或间接影响经济后果等行为应负有的责任,这一特点与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本质要求相吻合,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承担起“定责”的任务。对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结果理应成为问责的依据。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应包括: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定责”部分和以责任追究为主的“问责”部分,作为问责的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定责”对随后的“问责”具有重大意义:经济责任审计利用专业化手段和技术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责任量化,促使责任监督制度化、日常化,强化领导干部责任履行的意识,有利于领导干部问责制由追究有过向无为的转变,由偶发的灾难事故问责向常规性履职、绩效问责的转变。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到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制中,作为问责的依据,让审计部门成为重要的定责主体,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充分、有效运用及问责制度的科学与完善。

(二)《问责暂行规定》内嵌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问责制是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配套制度基础,它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责任的界定,问责侧重于责任的追究。责任追究是建立在责任界定基础上的,而责任界定的结果需要通过责任追究的效果来体现。事实上,《问责暂行规定》内嵌了经济责任审计“寻责、定责、问责建议”的功能,表明二者之间关系。根据《问责暂行规定》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对因检举、控告……审计或者其他方式发现的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问责决定机关提出问责建议”,由此得出结论,《问责暂行规定》赋予审计机关在执行审计任务,包括执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具有“发现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线索”的责任。同时根据《问责暂行规定》第十三条、十九条规定,可以认定,在“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提出问责建议,应当同时向问责决定机关提供有关事实材料和情况说明,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及“问责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时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可以联系审计力量提供在审计实施环节“具体”发现“问责线索”及“定责”依据的相关材料及说明。另外,经济责任审计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具有“审计沟通”程序,作为“前置程序”为定责机关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当听取被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的陈述和申辩,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第十四条)的顺利进行奠定“铁证”基础。《问责暂行规定》潜规定(解释)了这样的情况:如果问责“线索”是审计发现的,并且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结果,那么,审计在“定责及问责建议”方面具有重要的话语权威。同时,还避免了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的“重复工作”。

三、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一体化模式建构

(一)健全问责线索发现机制经济责任审计是推动问责工作向多层次发展、多领域延伸的重要手段。应从审计对象的覆盖面及审计内容拓展二方面考虑问责线索的发现,健全问责线索发现机制。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对象的覆盖面上不断扩大,向着“不断深化县处级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地厅级党政领导干部,继续探索对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向继续推进;其次审计内容向包括领导干部决策权、管理权、执行国家政策的权力以及人个廉政情况等方面重点拓展。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审计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完善,为问责全面覆盖、全面问责和全方位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济责任审计应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及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突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对象,如掌管资金分配权和资金使用量大、群众反映多的地区、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被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全部受托公共资金为线索,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上,以重大经济决策为重点,以落实经济责任为落脚点,不断从审计内容上挖掘问责问题,为问题发现、问责程序启动、问题线索移送等奠定重要基础。

(二)健全审计定责机制审计定责机制应明确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或所在单位事业投入及发展情况,以受托公共资金为主线,以干部权利责任对等为原则,以评审发展经济责任、执法执纪责任、廉政建设责任为重点内容,健全审计评价体系,对被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问题进行界定,重点分清其在亲自决定、主持、组织、指挥、参与、安排的重大经济活动或经济事项中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为问责提供重要量化依据,完成审计工作。具体包括:

(1)锁定受托公共资金范围。是指主要负责人对其担任特定职务管理运用的财政资金、国有资源与国有资本、其他有关基金与资金,以及从事其他有关经济活动涉及的各种财政财务收支资金。将全部公共受托资金纳入审计监督的视野,沿着收、支、管、用及绩效的脉络,全方位核查。如,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等。

(2)把握经济责任问题界定原则。经济责任问题的界定,除了遵循依法依纪、客观公正、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等原则外,特别注意权责对等原则,该原则包括:一是所承担经济责任与其行为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相适应;二是审计评价责任要与审计的内容和职责范围相统一。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审计评价不应超出审计的职能范围和实际实施的审计和审计调查范围。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对被审计主要负责人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问题进行界定,分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3)框定评审责任。理论上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有较多划分方法。如,毛寿龙(2005)认为,包括四个层面:道义上的责任、政治上的责任、民主的责任、法律的责任;吴瑞勤(2009)着重强调政府的经济责任,将政府责任分为非经济责任(或公共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两大类,等等。经过梳理,既能较为全面地概括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又不超越审计权限,切实可行的评价审计责任应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发展经济责任。主要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自行制定的计划指标完成情况,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通过审计综合评价一个地区、部门或企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势,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情况。包括:决策内容是否合法,决策事项是否切合实际。决策程序是否规范、民主。相应的议事机制是否建立;规定的程序是否得到执行,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事项是否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策”的程序执行;是否经过集体讨论,是否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事项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核查决策是否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是否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有无存在谎报、夸大决策效果,重点审查是否存在因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二是执法执纪责任。执法执纪责任主要审查国家经济政策、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是否存在严重违反《会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统计法》、《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相关制度或规定的行为。是否违的纪律。重点核查土地收储、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扶贫、社保、“三农”等政策及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等。三是廉政建设责任。一要从班子整体廉洁情况来评价、衡量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责任履行情况。二要从领导干部自身廉政建设情况进行审查。突出对重大违纪违规行为的核查,将违规出借资金、低价出让土地、违规发包工程及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重大违纪违规行为列为审计重点。拓宽审计视野,将审计范围延伸至领导干部权力所至的各个方面。

(4)健全审计评价体系。为避免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随意性、偏差以及责任界定的不准确,使行政问责难以落实,应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建立一整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如设立项目效益决策评价指标、资金运用效益评价指标等等,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将责任评价建立在绩效分析的基础上。

(三)建立问责建议机制目前涉及行政责任追究的法规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监察法》、《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规较多但有些分散且欠具体化、量化,不便于实际操作。应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建议机制,这种机制除了要对相关经济责任进行界定以外,要重点考虑建立问责建议范围和问责建议程序,便于责任落实追究。

(1)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建议范围。按照前述框定的经济责任审计评审责任提出问责建议范围,细化具体情形。一是对发展经济责任不当履职的问责建议范围。由于被审计主要负责人执行不力,影响所任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或者所任职单位的事业发展,或者所任职企业的经营发展,影响全局工作安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纳入问责建议范围:无故未能按期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地区经济指标或考核指标,或交办重要经济事项;无故未能按期完成本部门收支预算,导致政府非税收入流失,或者重大项目预算支出未能按时完成,或者项目支出无效益;无故未能按期完成本企业与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目标责任制有关的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社会贡献状况等经济指标。由于被审计主要负责人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者经济损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纳入问责建议范围:制定、文件、决定或命令,造成资金筹集或者使用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或者经济损失的;不按规定程序和议事规则对重要经济事项进行决策,个人盲目决策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重要经济事项决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或者经济损失的;不当资金分配及使用,导致权益性投资、建设项目及技改工程项目投资、经济担保、产权和股权交易等方面造成损失浪费或者潜在损失的。二是对执法执纪责任不当履职的问责建议范围。根据相关财经法规,由于被审计主要负责人责任意识谈薄,监管不严、查纠不力,导致所任职地方、所任职单位或者所任职企业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导致公共利益或群众合法权益遭受损失的主要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纳入问责建议范围: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款的;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骗取财政资金、补贴、补助、贴息、免息、减税、免税、退税款,实物以及金融机构贷款;或者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未上缴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收入或应当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违反国家规定处分国有资产取得的收益;或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的或者擅自发放钱物的;截留、滞留、挤占、挪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保等财政性资金或者财政专项资金的;保留账外资产、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越权批准土地征用、征收,或者违反规定划拨、出让、出租土地,或者擅自降低征地补偿标准,或者强令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违反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法律法规的;致使单位公共财物被贪污、挪用、盗窃、诈骗或者物资丢失、损坏和变质,以及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不负责任,造成损失的。三是对廉政建设责任不当履职的问责建议范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纳入廉政建设责任不当履职问责建议范围:指使、授意、包庇、纵容属下工作人员弄虚作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或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违反国家规定向他人收取的款项、有价证券、实物;违规领取各种补贴、津贴、奖金的;不履行职责,或者,、失职渎职,造成经济损失的。

(2)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建议程序。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后,对查证的党政领导干部担任特定职务期间不当履行发展经济责任、违法违纪责任、廉洁自律责任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审计机关提出问责建议,并出具移送处理书,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送达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根据审计建议问责的移送处理书,启动问责程序,依据有关规定和程序做出问责或终止问责的决定。由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联系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建议的后续工作。

[本文系2010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问题研究”(C27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篇7

一、我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抓领导机构建设,为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组织领导保障

我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根据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结合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的精神,及时召开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建立了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省16个地(州、市)、129个县(市、区)按照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领导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我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的有效运转,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规章制度建设,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1998年以来,省、地、县三级共制订出台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250件,其中:省级制定印发了《云南省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意见(试行)》、《云南省行政事业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办法》、《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及协调配合制度》等规章制度15件。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计划立项、审计实施主体和审计结果运用等操作行为,使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抓专职机构建设,充实人员、保障经费,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2000年机构改革中,省审计厅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处。2001年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全省16个地(州、市),129个县(市、区)审计机关机构改革中都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省级和9个地(州、市),20个县(市、区)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了经济责任审计专项经费。机构建立,人员到位,经费保障,为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抓质量规范建设,为纪检、组织、监察等部门运用审计结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省审计厅在边实践、边总结的基础上,先后制订了《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规范化的意见(试行)》、《云南省审计厅关于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聘请专业人员进行项目审计的试行办法》,《云南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规范了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内容、方法、评价、处理及文书格式,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为相关部门准确、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的作用,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形成了领导小组决策,联席会议议事,审计部门执行,各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遇到的实际困难,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专题听取汇报,并作重要指示和批示,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审计成果得到充分运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过程中,我省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和分工明确,形成了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紧密配合、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通过各成员单位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加大了案件查处的力度,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充分利用。

(三)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营造经济责任审计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自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来,我省各级审计机关加强宣传,扩大了经济责任审计影响。将查处典型案件向社会进行公开曝光,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震动,经济责任审计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媒体追踪的热点,显示了党和政府的决心,顺应了社会对反腐倡廉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广泛宣传,既展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威慑力,又教育、警示了领导干部,促进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了解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四)抓好重点环节,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版权所有

通过实践,我省着重抓好经济责任审计中5个环节的工作:一是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对象;二是明确了审计范围,一般以任期后3年为限,如有重大问题再向以前年度延伸审计;三是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四是突出重点,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举报线索,进行重点审计,把查账与核实群众举报线索结合起来;五是规范操作行为,严格审计程序,严把审计质量关。通过狠抓上述5个环节的工作,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审计成效进一步得以凸显。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篇8

【关键词】烟草行业;经济责任;审计框架

经济责任是指行业所属企业或部门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所在企业或部门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对行业所属企业或部门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行业所属企业法定代表人及县级局、物流配送中心等非法人独立核算主体的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分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期间,以人事部门任、免文件为依据。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期间的起止点一般以人事部门任、免文件发文之日的前月末来确定。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

审计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制定工作计划、下达审计通知、编制实施方案、召开进点会议、开展现场审计、编制审计底稿、出具审计报告、下发审计意见、上报整改报告、建立项目档案。

1.制定工作计划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本着“凡提必审,凡离必审,任期内轮审”的原则制订年度工作计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由审计部门负责制订,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人事部门拟订审计对象名单以及审计要求,交审计部门制订工作计划。如因年中临时人事调整导致审计计划调整的,由人事部门提出书面意见,提交联席会议审议后进行调整。

2.下达审计通知

经济责任审计通知应在实施现场审计三个工作日前,向被审计责任人所在单位(以下简称被审计单位)下发审计通知书并抄送被审计责任人。因特殊情况,审计通知书可在实施审计时送达。

3.编制实施方案

审计部门根据审计通知组成审计组实施审计,审计组负责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后实施。

4.召开进点会议

审计组进点时,由被审计单位负责组织召开由被审计责任人及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参加的进点会。

5.开展现场审计

审计组实施审计时,可以运用检查、观察、询问、监盘、重新计算、外部调查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当、可靠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可以采取复制、截屏、拍照等方法取得审计证据。

6.编制审计底稿

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经审计组主审、组长复核。

7.出具审计报告

现场审计结束后,审计组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书面形式征求被审计责任人及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组长对审计报告负责。审计报告包括但不限于: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责任人基本情况、企业财务绩效分析、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需要说明的事项和审计评价等六个部分。被审计责任人及被审计单位应当在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达审计组,如逾期提交或不提交书面意见,均视为无意见。

8.下发审计意见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在收到审计报告30日内,完成审计报告的审定工作并拟订审计意见书,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下发给被审计单位,抄送被审计责任人。

9.上报整改报告

被审计单位要在接到审计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按照审计意见书的要求,对照审计报告和底稿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逐条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书面上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10.建立项目档案

审计终结后,审计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所有审计资料整理归档。经济责任审计档案按“项目立卷、审结卷成”的原则定期归档。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的项目,要在委托合同中明确审计项目工作底稿、报告的归属权。

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评价及责任界定

审计组对被审计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施审计后,要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对被审计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审计评价。审计评价要以审计数据为基础,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责任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评价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审计评价不应超出审计的职责权限和审计范围,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要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撑,与审计事项不相关、审计证据不充分的问题可以不评价。

审计组对被审计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要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三、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工作成果运用

1.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除向下达审计指令的管理层提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外,还要抄报上一级内部审计管理机构并抄送本单位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审计结果和整改报告作为干部业绩考评、职务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被审计责任人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纳入人事干部档案管理。审计部门要对纪检监察部门提供的需在审计中予以关注的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反馈。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审计查出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问题,依法依规予以处理。被审计单位在收到审计意见书后15天内,要以一定的形式在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传达。

2.各单位要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跟踪检查制度和问责制度。被审计单位按时上报整改情况,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促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意见和整改建议,对执行审计意见或整改不彻底,要查明原因,及时督促落实,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整改。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审计整改的第一责任人。纪检、人事部门要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以及领导干部管理档案,作为单位、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整改措施不力或整改不到位的,要予以问责。

参考文献:

[1]刘英来.经济责任审计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06(06)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篇9

论文关键词:转型期,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了适应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新的变化和需求,内部审计亟需转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由原来只重视监督转变为监督与服务并重,由原来只重视查账转变为查账与管理并行。正如刘家义审计长指出的“内部审计不仅是现实资产的保护者、财务报表的复核者、会计核算的勾稽者,更是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价值增值的倡导者”。因此,处于转型期的高校内部审计应积极开展以提高办学效率、效益和效果以及促进高校内部科学管理为目的的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工作,在原有“监督”职能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服务”和“管理”的职能。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发展,在对加强高校干部监督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随着中层领导干部的定期轮岗、学校组织部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逐渐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因此,笔者认为在内部审计的转型期,我们有必要积极发现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监督、服务、管理”的职能深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转型期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流于形式,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不高

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立项一般都形成了一套较规范的程序:由学校组织部门或其他部门向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委托,审计部门再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后实施审计。但大多数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的时效性较差,几乎都是“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组织部门往往是在领导干部离任、调任或提拔后才提出审计委托,形成了审归审、用归用的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了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不高,审计结论和评价并没有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也仅作为干部档案中的一份“手续”材料而已。

(二)经济责任不明确,被审计对象抵触情绪较大

首先目前大部分高校虽有制定所谓的经济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但由于条例制定部门宣传不到位、干部任用部门对新上任领导教育不够、新上任领导自身不够重视等原因,大多数领导干部对自身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并不明确。甚至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经济责任意识,觉得自己没有承担什么经济责任,没有必要审计。其次,经济责任制的相关条例内容制定的也不够具体,内容比较空泛,相关领导干部或审计人员难以参照执行或进行考核评价。另外,大多数领导干部对审计认识也有偏差,认为审计就是来挑毛病、找麻烦的,对审计抵触情绪较大。

(三)法规制度滞后,审计评价指标不健全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结果是要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评价,供组织、人事部门参考。要做出较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就要有科学的审计评价指标及合理的指标评价标准作为参考。然而,目前相关的法规制度中涉及指标这块的内容还比较少,而且由于目前高校财务核算方面的缺陷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审计人员获取形成相关的审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所需的数据比较困难,导致审计评价指标的不健全。由于审计评价指标的不健全增加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难度与风险。

(四)审计方法与内容比较单一,审计风险大

目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主要还是审查账面资料,审计内容也主要是侧重于财务收支的合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性以及个人行为是否廉洁等。由于目前高校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和丰富,很多经济活动并不完全在账面上反映出来。审计方法果只审查账面资料,不注重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调查、了解及分析,审计内容如果不相应的扩展到包括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是否科学、内部管理是否有效、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等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就无法准确了解被审计对象对经济活动的真实影响以及应承担的责任,也就无法对其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加大了审计风险。

(五)审计部门自身因素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首先,目前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受到编制所限,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少。当面临大面积领导干部换届轮岗时,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在时间较短、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在做经济责任审计时就会出现应付了事、走过场的情况,影响了审计质量。其次,目前高校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多为财务出身,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而经济责任审计特殊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业务水平和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但就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而言,势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再次,由于审计成果利用程度不高,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审计人员在做经济责任审计时也往往流于表面,对发现的问题不予深究,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也避重就轻,提出的审计建议也泛泛而谈,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

二、转型期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重点

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情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仅仅初步发挥了评价、监督的作用,对促进学校财经、干部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今后应积极适应内部审计转型的要求,重点朝着为组织考核、评价干部做参考,为领导了解学校基础单位的财经状况提供信息,为学校加强科学管理出谋划策,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建议的“建设性”,以及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免疫”功能等的方向发展。

(一)加大宣传,转变观念,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环境

首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快相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制定或修订,并对相关法规制度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等活动,让校领导、相关单位和被审计对象,重新认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具有“监督”职能,更具有“服务”和“管理”的职能。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应该是为组织等部门考核、评价干部做参考;为领导了解学校财经状况和基层单位管理情况提供信息;为学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学校科学管理出谋划策;为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经济行为服务。通过宣传、教育等活动,转变领导、群众的观念,积极消除被审计对象的抵触情绪,努力形成一个“领导重视、群众支持、被审计对象欢迎”的良好审计氛围。

其次,贯彻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执行及监督体系。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一般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据刚出台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有关内容规定,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并通过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指导、检查、协调本年度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交流和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困难和问题等。通过这一制度的贯彻落实,能有计划的安排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改善“先离后审”的情况。同时通过相关部门的全方位参与,使其加深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意义的认识,了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难处,能积极给予配合,并且能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程度。

(二)改进审计内容与方法,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应从目前的侧重于对包含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性以及个人行为是否廉洁等内容的财务收支审计、法纪审计,扩展到包含绩效审计、管理审计等内容。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审计,真正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为学校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学校科学管理出谋划策;为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经济行为服务等目的。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在传统审计方法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调查、分析等审计手段和方法的运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审前的公示制度、座谈会等制度与方法,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分析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审计的关注点;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签订的经济合同及会议纪要等资料的查阅,结合账面资料,掌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及执行等情况。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首先可弥补以往仅限于审查账面资料的不足,对被审计对象能做出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较好的控制审计风险;其次可全面的了解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情况,能为其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改进管理、规范经济行为的审计建议

(三)明确领导干部任期目标,逐步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应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高校新任领导干部的任前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与学校有关的财经法规制度,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和构建,领导干部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个岗位的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等。通过培训,让即将上任的领导干部明确自己即将承担什么经济责任,以及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岗位任期经济目标,对每一位新上岗的领导干部提出具体明确的任期经济目标,以便年终或任期结束时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评价,同时也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提供依据。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客观、公正的对被审计对象完成经济责任的情况做出评价,有赖于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充分考虑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并结合高校具体的财务数据指标,采用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对比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并用的模式。刚出台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提到了一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定量评价的指标,但这些指标还比较分散、不够系统,且这些指标可参照的标准值是多少还不是很明确。因此,要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依靠理论研究者,还要依靠每一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在审计实践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归纳。

(四)重视审计建议的质量,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是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对象完成经济责任情况、遵纪守法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审计发现基层单位在经济活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与漏洞,为基层单位预防和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经济行为、提高管理水平,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对于内部审计而言,一份包含中肯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审计报告会比一份只是挑毛病、做出不痛不痒的审计评价的审计报告更受到学校领导、被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的欢迎和重视。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能在审计报告中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将会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的的质量,大大的促进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也是对内部审计作为“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价值增值的倡导者”的最好体现,发挥了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五)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切实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发展

首先,要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丰富引进审计人员的专业类型。注意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内容的选择,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其次,注重开展审计人员之间的工作经验交流,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和特殊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开拓思路,实现共同提高和进步。再次,要增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强调审计人员应该遵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1高尚国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机制教育财会研究,2008,(3)

2陈晓芳,桂珍若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理性思考审计研究,2006,(4)

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篇10

一是实行审计计划管理,突出任中审计。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实行动态管理,分级负责,由以离任审计为主转为以任中审计即任期内的例行审计为主,原则上做到“三年审一遍,一次审三年”。同时搞好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由党委组织部门统一下达,组织部门应根据领导干部任职情况、领导班子调整情况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的提议,在每年年底前提出下年度审计计划,报同级党委审批同意后,向审计机关出具委托审计通知书。

二是突出审计重点,完善审计方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确定审计重点,规范审计内容,完善审计方法。要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一致性、重要性和全面性的原则,依法做出审计评价,分清领导干部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意见》并分别对县(市)区、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乡(镇)长,市和县(市)区直党委、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点进行了界定和规范,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预决算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查处大案要案相结合。注意运用已有的审计资料,力争一次审计出多项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整体效率。

三是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建立审计公示和审计工作监督制度。审计机关要规范审计程序,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完善审计内容,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时,要实行审务公开。严格实行审计工作责任制和审计过失追究制。要主动移送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和案件。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部门、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认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做出审计决定或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处罚的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拖延、推诿、阻碍审计实施或因审计手段限制难以查清的疑难问题,审计机关可视情况请纪检监察机关、司法部门介入。建立审计决定跟踪落实制度。审计机关要对各单位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定期进行跟踪督查。被审计单位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责令其执行,必要时可通报批评。对仍不执行的,审计机关可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同时报请纪检监察机关对有关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理。

四是注重审计成果利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审计成果的利用采取以下方式: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机关对重点单位、重点资金和重大项目投资的审计结果,经当地党委、政府批准,可采取适当形式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告或通报,接受社会监督,督促主要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建立审计结果报告制度。审计结束后,实施审计的机关要及时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各级党委特别是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注意听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汇报,了解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并将审计结果作为评价干部、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审计问责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应根据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存在的问题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提出处理处分建议,情节较轻的,组织部门会同审计机关与被审计人进行戒勉谈话;情节较重的,被审计对象本人在当年度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其所在单位不得评为好单位。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视其财政违法行为给予党政纪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