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3:36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篇1

现阶段的高校能够形成独立的体系,并能够正常的开展各类教学和文化活动,离不开后勤管理工作的支持。不难看出后勤工作是高校活动开展活动的基础。但是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于,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尤其是在大学文化视野下,这一点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本文旨在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探究如何有效开展后勤管理工作,促进高校教育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大学文化后勤管理服务分析

一、引言

大学文化的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也让后勤管理工作成为了一项热点问题,而研究的重点普遍都在如何强化制度建设,建设精细化管理的大学校园等。后勤管理工作不仅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更需要考虑到大学的实际运行状态,才能有目的性地加强文化建设。

二、大学文化与后勤管理工作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总的来说,在大学管理工作中,后勤工作为高校提供了运行的基础。大学沉积的文化也主要表现为个性化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物质文化指的是学校的各种基础设施,例如图书馆、体育场、实验室等。而环境文化则是一种精神文明,是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展现出来的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大学生存的技术,就像是房屋的地基一样。尤其是在现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学校的建设力度越大,互相之间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而学校的制度文化,包括规章制度、教学体系等,都是其内在发展的支撑,就像是房屋的墙壁一样。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核心,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质功能。他们既决定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又制导现代大学的制度建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在扬弃、超越历史传统和吸收、转化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反映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理念必须通过实践创新,并在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形成。大学的实践创新主要有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大学文化也影响着大学学子,让其在大学中得到熏陶,从而为社会贡献出自身的力量。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下,现代大学管理体系下的核心也逐渐朝着后勤管理工作围绕展开。而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也一直在性质上进行探究,即究竟是公益化还是社会化。大学是文化共同体,大学文化也是高校发展和培育人才的基础,所以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也应该在文化氛围下开展。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变化,高校的后勤工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西方的一些高校中,后勤管理服务指的是一些类似于教堂维护等少量精英者的工作,但是在今天,后勤服务的对象也出现了变化,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学生的整体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所以这也给现阶段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中的缺陷

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管理工作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般情况下的高校后勤工作都指的是教学科研、日常管理、生活保障等具体事务。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管理体系不先进。高校的后勤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物业、餐饮、水电、学生宿舍等。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有序工作维持了高校的正常运行。同时,这也说明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工作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是从现阶段的管理体系来看,无论是在模式还是机制上都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对于高校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由于机构设置方面出现交叉和重叠,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部门中存在真空部门,有些事务并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工作安排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后勤部门的服务质量会有明显下降。

2.后勤队伍素质低。后勤管理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并且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并且日常事务也较为繁琐。很多管理人员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显得理解不够深刻,即没有真正了解后勤管理服务应该做到的事情。因此会陷入重复的日常工作中,且工作效率也比较低,无法真正地承担大学后勤管理服务中的任务。

3.角色定位不明确。目前的高校管理工作过度注重于社会化和市场化,忽略了本身的大学文化的主要工作。其实大学文化并不是单单指某一种事物,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文化的载体。高校本身的职责在于育人,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现阶段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往往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确,且管理理念也无法与高校文化相结合,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后勤管理服务出现问题的原因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并为社会贡献出自身的力量。不难看出,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而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而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很多学校在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的配合程度不够。很多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也给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五、后勤管理服务的重要性

1.是教育事业的物质保障。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任务众多,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从经济上和物质上对高校教学活动的保障,同时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提升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学校后勤管理不仅是为办好学校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认真研究和整合有限的财物环境等要素,使其发挥增值效应,更好地办好学校的工作目标服务,这才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学校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能直接产生截然不同的管理效益,大大提升有效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校教育工作来说,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大学文化视野下,高校能否有良好的氛围,成为了学生能否发展的关键环节。良好的环境可以作为一种潜移默化式的影响途径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如何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有效性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在现阶段的后勤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也需要进行优化和完善。所以要从管理体系和态度两个方面来加强后勤建设。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在我国还属于一种全新的管理体系,并且这种新模式并没有刻意借鉴的内容,这也使得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体系,或是一些具体的理论成果无法体现在实际情况当中,学校与社会也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我国各地区都存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环境客观构建出相应的发展方向,利用各自的优势争取最大化的利益。关于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于什么是社会化这一最基本而又极为重要的问题,却理解的仍不透彻。考察国外模式可知,社会化不等于市场化。综合看来,要想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有效性,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的教育现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笔者也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就如何开展有效的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1.通过体系改革。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需要有一套完善的体系作为制度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制度包含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工作的归属问题,也就是如何能够将工作合理安排,细致安排。作为后勤保障部门,首先要对学校的日常运营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对于一些发展的计划和方针也需要进行明确,才能从自身进行优化和完善,保障后勤管理工作能始终处于高要求、高水平。不难看出,只有将高校管理体系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地弘扬大学文化精神。

2.强调后勤管理工作的模式化。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需要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如果缺乏模式的约束,那么各项工作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联系,最终影响工作效率,传承和发展大学文化也失去了其途径。因此,为了提升在大学文化视野下的后勤管理工作质量,就需要从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角度来对工作方式进行改革。为了能提升管理水平,就需要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学习,内容为后勤管理内容的细致工作,并采取考核模式,对于不合格者要采取回炉重造的机制。而提升人员素质正是提升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有效方式。标准化体现在对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的确认,并做好一系列的分析工作,例如各项工作的管理成本。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奖惩制度,对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和优化,朝着模式化的方向改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后勤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服务于教学科研活动。因而在价值观上要进行调整,要意识到这项工作是为师生所服务的。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中,有一部分的重点就在于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换而言之,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文化建设的效果和结果,也影响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学校,需要认清形势,构建以价值观导向为目的的管理体系,并将其作为后勤管理服务中的关键内容,切实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师生所服务。

4.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公众形象的确立实际上也就是让人们对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有更稳定的认识。换而言之,就是正确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后勤管理部门的形象对于提升整个学校的形象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为了能在良好的环境下服务,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就需要在形象上进行完善。例如可以通过各方面的保障来稳定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辅以学生的良好配合,真正成为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七、结语

高校与其他组织不同,一直肩负着人类精神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而对于高校来说,其文化和精神也是一切工作开展的根本。后勤机构作为一种保障式的机构,特点也与高校的教书育人的理念有关。而通过研究,也可以看出在现代的大学文化视野下,推进高校的后勤管理服务质量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而将大学文化传承作为后勤管理服务的基础,也有利于实现高校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天昱.大学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1):42-43.

[2]刘春阳,胡勇军,黄书诗.大学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研究[J].高教探索,2014,03(06):26-28.

[3]任万斌.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大学文化建设[J].高校后勤研究,2012,18(01):45-46.

[4]杨梅,杜文均.后勤社会化视角下的高校文化建设初探——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5,06(01):20-21.

[5]万波,付瑞华,周晓明.关于高校后勤文化内涵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2,08(02):68-70.

[6]姜文龙.以大学文化引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J].高校后勤研究,2014,13(04):03-04.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途径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是高校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证,其是否高效、有序运行关系着一个学校的教学满意度以及在各地的招生工作。健康合理的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制度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收益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的后勤团队人事管理一直处在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改革进程中,探索民办高校的后勤团队人事管理新模式,必须要对民办高校的后勤团队人事管理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有清楚地了解,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民办高校的后勤团队人事管理现状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趋势不断加强,学界对于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的研究也向纵深发展。教育经济学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优化发展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后勤管理团队的人事管理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最优目标是实现后勤集团与教学活动在经济上、社会上、教学上的多层次效益的结合。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研究成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社会化改革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以下简要分析民办高校的后勤团队人事管理现状。

1、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的人事结构现状

要加强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首先要对后勤团队的组成人员及其组成人员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的人事结构主要包括人员构成、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技术结构四个方面。民办高校后勤服务人员构成复杂,学历结构成分复杂,年龄相对差距大,趋于年轻化。认识和了解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的人事结构有利于把握其不同层次的职业需求、心理需求,制定目标性明确的绩效管理激励机制。

2、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管理人员的人事结构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管理人员是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管理的核心,一个团队的管理人员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团队是否可以达到多方利益的最大化。民办高校作为独立于国办高校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其资金来源、办学条件、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受市场化以及投资集团的影响很大。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管理人员人事结构从其运行模式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规模较小的民办高校,其后勤服务团队采取行政部门直接管辖的方式,其资金支持来源于学校的专门性拨款,管理人员构成比较单一,主要是学院传统的管理人员。另一类民办高校采用的是将后勤集团完全剥离出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盈利性后勤集团公司独立运行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管理人员是分为监督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企业管理人员。第三类是基于这两者中间,学校保留极少的后勤机构,将其作为企业与社会进行竞争,这种运行模式的管理人员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复杂性。

二、民办高校后勤团队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后勤团队人事管理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显现出了一些问题。人事管理观念决定着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管理制度的最终取向,制约着管理体系的框架结构。人事管理过程中竞争与激励机制的成熟与完善程度代表着一个团队的活力与竞争力。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在构建管理体系时,在人事管理观念以及人事管理的竞争激励机制运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人事管理观念陈旧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集团社会化改革不断增强,但人事管理理念仍然落后于其实体的改革步伐。人事管理人员无法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角色中剥离,将自身真正地投入到社会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当中。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将人的管理作为一种资本来运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最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力资本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一定的投入得到一定的产出。将后勤服务人员作为一项人力资本来运行,是后勤服务团体人事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人事管理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

工资制度是最能体现激励作用的方式之一。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往往采用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缺乏应有的竞争性和激励性。民办高校建立一个低成本、高效的后勤服务团队是要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缺乏竞争性的后勤服务团队工作活力差、经济效益低、消极怠工情况严重。

三、优化民办高校后勤团队人事管理的途径

优化民办高校的后勤团队人事管理,要基于市场化的导向,以民办高校实际的办学条件为基础,建立一个高效率化、低成本化的后勤服务团队。

1、树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在实际的管理活动过程中突出人力资本的引导性作用。民办高校的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要将人作为一项人力资本来进行运营,注重人员的培训,增强其作为资本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的能力。民办高校的后勤团队人事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就是将人与经济效益最大程度上实现结合,将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作为人事管理的内生性追求目标。

2、建立成本运营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发展的最大制约性因素就是资金问题。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办学资金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其后勤服务团队资金来源问题尤为明显。因此,建立高效的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制度,首先要对人事管理的运营成本有一个透明的运行机制。人事管理需要很高的成本,但是,民办高校的后勤人事管理是建立在一个运营成本有限的环境中。因此,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的人事管理就是要在有限成本控制范围内,实现人事管理效果最大化。

四、结语

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要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设计,并在结合民办高校的现实情况下具体确定管理理念与措施。民办高校后勤服务团队人事管理要始终坚持市场化的导向作用,坚持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理念,立足于限制性的运营成本,构建社会化改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赛赛.民办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初探[J].时代教育,2013(03)45-47.

[2]李存慧,赵梅梅,王学超.浅析高校后勤预算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12(1)37-38.

[3]郭志德,朱晓梅.关于建立高校后勤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价体系的探索[J].经济师,2013(1)89-90.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篇3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

前言

后勤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其管理的范围包括了全校师生的衣、食、住、行、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它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以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改变校容校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服务育人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宗旨,服务育人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人员要努力做好后勤管理工作,加强服务育人理念,积极履行服务育人职责,为高校学生办好事和实事,努力使自身能够真正成为服务育人的有效实践者。从而使高校学生在优质的后勤管理服务中受到积极的感染和教育,使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育人真正成为高校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1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1.1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内涵

后勤管理服务育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校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服务师生生活、学校教学及科研等方面应体现育人的作用。其一,后勤管理人员要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优质服务是服务育人的必要条件,将优质的服务与教学、科研、政治教育和课堂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校培育人才的质量。其二,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是决定服务育人层次的重要因素。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和技能技术,明确自己是为培养学校人才而服务,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其三,服务育人是一项高水平、高层次的服务,服务工作的教育性、知识性和技术含量,是衡量服务育人水平与层次的主要标准。

1.2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意义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育优秀人才,不仅是高校教师的责任,也是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共同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离不开后勤管理服务各个部门,他们生活和学习与后勤管理服务人员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接触。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后勤管理服务人员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不图名利,甘当无名英雄的高尚情操和自我牺牲精神,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成为不上讲台的老师。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后勤管理服务与育人的关系,才能摆正后勤管理服务人员既是服务者又是教育者的地位,将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服务育人的重心之上。作为教育者要先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育人先育己;而作为后勤服务人员,也应当树立良好的服务道德模范,尽职尽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2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育人的对策

2.1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建设,以优质服务育人

后勤无小事,处处是教育。高校后勤的育人时刻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体现在每次的服务之中,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技能等通过服务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大学生,使之受到一定的感染和教育。后勤队伍作为服务的保障力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同时,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有重要效果。

以笔者的后勤管理实践经验为例,学校开始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后,通过报告、讲座、会议、讨论、征文、演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组织后勤人员学习思想政治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大家懂得“服务”与“被服务”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后勤管理服务工作同学校其它工作一样,担负着培育人才的光荣任务。从而树立基于服务育人思想的后勤管理理念,使后勤人员忠于后勤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以优质的服务育人。后勤管理部门提供的宿舍、食堂、医院、商业网点等各种配套设施和场所是高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后勤服务人员要以身作则,以优质的服务感染学生,形成整个校园良好道德风范的大环境。

2.2以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服务育人

校园环境是隐形课堂,好的环境和校园配套设施能起到陶冶情操、热爱校园、怡心励志的积极作用。环境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环境作为隐形课程,是教育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新时期的后勤人员,要重视环境的塑造和建设,依靠环境的功效育人。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专门师生共同组成的班子,定期编辑、制作展板,在学生公寓大堂内巡回展出,内容涉及“生活礼仪面面观”、“时政要闻”、“历史上的今天”、“企业欢迎这样的人才”、“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策略”、“名字名画欣赏”等方方面面,让学生在进出宿舍的同时,懂得学习和生活,了解时事、历史和艺术。校园内公寓楼的门厅布置成了温馨的会客厅,路上悬挂精致的小品画,地上配备鲜花绿草,沙发旁则摆放学生爱读的报刊和杂志;宿舍大厅、食堂广场、公共卫生间贴上各类宣传和提示标语。后勤管理者要站在教育、教学的高度,努力构建自然美、建筑美、形式美艺术美、科学美的和优美校园环境。

2.3开展主动教育,以科学、人性化的管理服务育人

后勤管理部门和工作者要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通过进行后勤管理服务情况的调查问卷、组织师生代表座谈会、安排后勤接待日,积极支持学生“维权部”、“宿管会”、“伙管会”的工作,让更多学生参与体验、管理与服务,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增进对后勤工作的了解和感情,从中受到积极的教育。并充分利用后勤管理网页平台,注重师生互动,及时答复,聘请学生代表作为后勤管理服务督察信息员,督查服务质量,反馈服务信息。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创建“文明宿舍”、共建“文明餐厅”、生活常识系列讲座、冬季文体系列活动等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学生做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以人性化的服务育人。例如:在学生生日当天,宿舍管理员可以给学生送上一张生日卡和小礼物,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被重视的幸福。定期组织大型义卖公益活动,学校食堂、相关商业店铺可以为参加义卖的师生提供水果、点心、食品等,将义卖的收入捐献给贫困学子,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建立良好的学生感情,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发扬关爱互助的传统美德,以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

3结论

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它不仅是服务部门,更是育人的窗口,对于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创造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对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起着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因此,高校后勤不仅要发挥好保障功能,更要积极地发挥好育人功能。建设“改革型、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后勤”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任务,高校后勤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不断探索新途径,寻求新方法,突破新困难,才能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艾茹.加强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育人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1(05):23-24.

[2]张丹平,王洪飞.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1):56-58.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篇4

关键词:后勤车队;管理;服务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12-02

高校后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自2000年初《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全面推行。但在后勤中不管是哪所高校都设有车队,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但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其管理体制上的不同,车队所属部门也各不相同,有些隶属学校办公室、有些隶属接待部门、有些隶属综合部门,但绝大多数隶属后勤部门。尽管车队所属不同部门,但其管理工作和服务性质都是一样的。而高等院校车队的服务包含了承运服务、生活服务、安全服务、文化服务和延伸服务等内容。因此,对高校车队的管理与服务要因地、因校、因时制宜,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模式,这样才能最终提高高校车队的管理与服务质量。

一、高等院校车辆管理的主要内容

管理是手段,是为完成某一任务,实现某种目标或达到某一目的服务的。根据高等院校车辆管理的主要内容按照职能、作用等方面,可以分为车辆驾驶人员管理、车辆派遣管理、专用车号牌管理、车辆保养与维修和车辆事故处理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1.驾驶员管理。高校车辆驾驶员的管理是管理者在指导与沟通的基础上,使车辆驾驶员明确各自的发展目标,并对车辆驾驶员的能力进行辅导,帮助车辆驾驶员找出工作的不足,进而制订相应的改进计划。同时,通过调动车辆驾驶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车辆驾驶员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从而实现车辆驾驶员和管理组织的同步发展。

2.车辆派遣管理。车辆派遣统一由车管干部负责派遣,车管干部受理派车申请后,根据任务的性质和受理的先后顺序、轻重缓急进行派车,合理安排,严格手续,科学调度,车管干部有权调整派车时间,接受申请后,开出派车单,并负责交给驾驶员。装备车辆的派遣实行用车申请制度。申请单由用车单位或个人填写,上级领导签字批准。驾驶员凭车管干部开出的汽车派遣行驶卡片出车,做到准时准点,不得有误。误车视为事故,要从严追究责任。没有行驶卡片,任何人不得动用车辆。未经车管干部或院部领导批准,擅自动用车辆,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不但要追求当事人责任,还要追究驾驶员责任。

3.专用车号牌管理。专用车号牌实行责任制,即谁使用谁负责。专用车号牌管理要求车辆驾驶员按规定正确安装和固定,并经常检查专用车号牌是否牢固,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加固。同时,车辆执勤时要将车辆停放在确保号牌安全区域内,并要随时顾及专用车号牌安全。

4.车辆保养与维修。车辆保养是定期对车辆进行的维护性修理,一般按行程间隔分为三个级别:一级5000公里,二级17500公里,三级35000公里。一级保养、口常保养、换季保养由驾驶员独立完成;二级以上保养进修理厂完成。车辆修理类别分为大修、中修、小修和总成大修。大修是指分解全车、修理或更换全部总成,使车辆技术状况达到完好的修理;总成大修是指发动机、变速器、前桥、驱动桥、车架、车身、驾驶室七大总成的修理;车辆小修是指更换或修理个别零部件,使车辆恢复工作能力的运行性修理。

5.车辆事故处理。车辆在运行中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车辆损坏或其他损失者,称为车辆事故。车辆因自然灾害及维修保养种造成的人员伤亡、车辆损坏或其他损失不属于车辆事故。发生车辆事故,按车管部门渠道逐级报告,一般责任事故不得超过24小时,重大死亡事故必须及时报告,待相关部门裁决后进一步报告责任与经济损坏等情况。

二、高校车辆管理的主要职能

高校车辆管理的目标就是车辆管理主体所必须要实现的管理职能,而管理的客体则是车辆管理效果的主要承载者。因此,分析高校车辆管理的职能是理清和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车辆管理一般按照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按照谁用车,谁管理的原则。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校领导专用车由校直接管理,学生、教师的车辆则由后勤部门管理,设有行政办公室,主要职能是:

1.管理计划。计划职能就是贯彻落实车辆装备管理的法制制度和上级指示,制定各种方案、政策、目标和具体步骤,简单地说,就是制定车辆管理组织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它是一切车辆管理活动的前提,有效的计划不仅为组织指明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统一了组织的思想,它是名副其实的管理第一职能。

2.运行控制。高校车辆管理的运行控制职能是与车辆保障计划职能紧密相关的,它包括制定各种控制标准、分析并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偏差、确保实现车辆保障目标。高等院校车辆管理人员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常常使管理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为了保证计划和目标的实现,就需要进行运行控制。

3.组织管理。组织管理职能就是指为实施车辆保障计划而建立的一种组织管理结构以及为实现计划而进行的组织过程。高校车辆保障计划与目标的实现需要由人来完成,完成计划的人要组成一个整体并有效运转,就必须根据工作要求设计工作岗位,通过授权与分工,把恰当的人安排到恰当的岗位,用制度规定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这是实现车辆保障计划、目标的根本保证。同时,对驾驶员的激励和领导也涉及车辆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驾驶员的需要、动机和行为,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高校内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政令和信息畅通。高校车辆管理贯穿于管理领域中的教学、政治、后勤等的各个方面,而作为管理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一切人员、装备和经费,一切组织、项目和活动都有一个科学管理的问题。因此,根据高校车辆管理的对象与现状研究,通过分析高校车辆管理的问题框架中的不同领域实体及其内在关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增长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高等院校车辆服务质量评价

(一)高等院校车辆服务质量的内涵

1.后勤集团车辆服务质量的设计。后勤服务的设计质量是指后勤集团向师生提供什么服务和如何提供这些服务。它包括设计后勤集团的经营方向、服务范围、服务程序、服务时间、服务价格及各种规章制度等。

2.后勤集团车辆服务的技术质量。服务的技术质量包括后勤集团车辆部门的环境、建筑、设备、管理能力、技术知识、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服务应达到的标准等。要提高后勤车辆服务质量,就应努力提高后勤服务的技术质量。

3.服务人员的行为质量。服务的行为质量也称为操作质量。它包括服务人员的态度、仪表、衣着、语言、行为以及对本职工作的热情等。服务人员的行为质量直接影响师生评价后勤工作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后勤集团对车辆服务质量,从提供服务一方看,是要求有较高的设计、技术、行为质量,使师生能够形成较好的感觉质量;从需求者的一方看,服务质量是使师生出行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即师生出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快速性、方便性、舒适性等方面达到的水平。

(二)高等院校车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为实现评价目的,进行评价研究工作的工具,通过它有目的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同时,它又是评价判断的依据,依据它做出价值性的判断。评价指标是由一系列反映单位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按系统论方法构建而成的,评价指标是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部分,它既是评价内容的载体,也是其外在表现。高等院校车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站台服务(候车点服务),客票发售和预订服务,信息查询服务等。

1.站台服务(候车点服务)。由于高校车辆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生服务为主,在中国各高校的服务中,由于车辆受到客运的限制,各高校的站台服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甚至没有配备。近十几年来,一些新建的高校校区配备了相对较为完善的客运向导服务。供外来访问者作向导,在有些高校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和醒目的标志等来指出车站各种服务设施的方向和位置,引导师生方便地使用车站的各种服务设施以及按规定的路径便捷地乘车和换车。

2.客票发售和预订服务。由于是为高校的师生们服务,所以师生们乘坐的车辆都是自动投票服务。中国各高校的车辆服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需加快这一领域的工作。中国各高校车辆的服务是全国客运服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建立预订服务,这样方便师生们出外旅游、出团访问的预订车辆服务。

3.信息查询服务。高校车辆查询服务在中国的部分高校中己经有了应用,但功能还不够完善,使用不便。师生们习惯跑到站台去了解。高速网络信息的开通给师生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在各高校应装备先进的信息查询服务,师生们和外来人员应能够从服务中得到各次车辆到发时刻信息、最佳换乘车辆信息、到发车辆停靠站台信息、行包到达信息、市内交通、旅游、住宿信息等。

四、结论

由于各高校车辆服务系统的复杂性,其质量管理多以经验管理为主,量化管理则有不足,根据高等院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了高等院校管理的职能;并对高等院校车辆服务质量的内涵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作了分析,为能够迅速有效地督促、指导车辆部门改进不足,提高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剑,梁梁.系统评价方法及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

[2]赵非.高速铁路的旅客服务系统[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0,(6):16-17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公司财务管理

伴随我国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以及在校生数量都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为顺应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后勤服务公司也面临了更高的运行保障要求,在后勤公司运行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问题被一一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提升后勤服务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后勤服务公司的核心环节是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分析目前高职院后勤服务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务分析滞后

现代财务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记录,最重要的目的是利用核算、记录反映的信息数据,通过现代分析法,对数据内涵进行深入透视,提供高校资金运用管理层科学、全面决策的依据和相关财务信息。高职院后勤服务公司存在财务分析滞后现状,更甚于缺乏合理的分析,这样必将会导致财务管理无法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二)财务成本核算不健全

后勤服务公司和学院之间是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进行规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份合约难以将两者间的经济关系明确规范,因此成本核算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企业可能会使用到学院的固定资产,企业无需计提折旧,这样就难以将后勤服务公司运作成本准确地体现出来;而且后勤服务公司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有时也承担了学院的公益性活动,有支出却没有收入,另外还承担了超额工资和福利等,存在较大的人工成本,受其影响,后勤服务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很难准确地反映出来。

(三)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

后勤服务公司主要是为高职院校提供保障性作用服务的单位,是非盈利性的,主要以维持学校正常运作为目标,因此财务的全面预算管理十分重要,需要自下而上,与历史数据相结合,经过认真的测算后提出明确的预算草案,并上报给学院,因此在编制预算时,要把握细节,合理编制,力求精细化。目前的预算则过多注重眼前利益,不能实现与公司目标的高程度匹配,太过刻意强调指标大小,从而忽略了指标可行性、合理性,预算可以说留于形式,而且预算实施时的监督力度、重视程度等均不够,导致预算编制、执行较随意,出现了较大的预算结果偏差。

(四)财务资金运用、监控力度不足

高职院校的成本费用支出包括的范围较广,涉及了物业管理费用、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和其他折旧费用等多个方面,如不能实施有效、全方位、合理的监控措施,会造成资金运用管理不到位,出现浪费现象,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在资金运用管理方面未能有效落实管理制度,导致资金投向不合理,而且未进行有效的约束、监控,造成资金运用出现浪费,没能发挥应有的资金效用,无法将高校财务管理资金易增值、流动性强等优点充分发挥出来。

二、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公司财务创新管理措施

(一)以加强成本费用核算为抓手

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应对成本费用核算制度进行完善,利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对学院的各部门利益进行科学合理分配,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机制。以后勤服务公司为利益中心,其他内部以下单位部门为成本中心,财务监督部门做监督中心。后勤服务公司具有全面经营决策权,依据财务管理本门所提供的利润预测情况,综合考虑以后确定成本控制额,然后分解落实到内部各单位实体,通过成本控制实现管理目标。

后勤服务公司运行成本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院的行政拨款,其他资金来源是通过生产经营、投资管理等取得的经营收入。成本核算是后勤服务公司经济工作核心内容,因此后勤服务公司需加强成本费用核算管理,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收益性和资本性支出划分开等原则,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计提,加强原材料成本核算以及人工费用核算等,在满足高校后勤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尽量追求成本最小化。例如学院可依据自身特点,对固定资产目录进行编制,采用分类方法,预计固定资产净残值、使用年限,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如后勤使用高校固定资产,则需依照一定的标准收取使用费。实施永续盘存的财产物质盘存制度,并将结存额随时反应在账户上;除此之外还应构建清查制度,便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二)科学预算,促进优化资源配置

从学院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参照资源配置原理,将长远与当前利益,主要与次要矛盾,关键与一般问题三方面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实施分阶段,有目的、计划的资金应用。明确预算涉及的部门、责任人等,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掌握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发生原因并及时处理;还要加强运算指标的分解落实力度,可定期不定期查看预算情况。实行财务刚性预算,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抓好宏观控制;设置合理的岗位,减少管理层,将服务成本进一步降低,把人力资源效益提升;采取节约经费支出的措施,向节约要效益。加强财务预算、决算力度,基于成本预测基础,编制综合预算,节约支出,降低资金浪费,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三)健全财务监督体制

后勤实体的会计核算需依据相关的行业会计制度要求,单独建账核算,管理校内、校外服务。校内服务部分施以优惠政策,校外服务依照规定依法纳税。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部门是高校的一级财务机构,需全面发挥其职能管理作用,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定期检查财务管理、会计审核状况,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水平监控力度。高校审计部门需加强审计监督力度,保障高校的财务管理办法能全面贯彻执行。采取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后勤服务公司高层管理加强和高校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接受高校对工作开展的指导及审计,加强全校师生的监督力度等。

(四)构建后勤有偿服务机制

高校应当明确后勤服务公司的服务项目、范围、质量及收费标准等,构建出合理、科学的财务结算体系,可以通过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方式,提升后勤服务公司的服务质量、态度等。依据“服务育人”原则,以满足师生需求作为一切工作开展的出发点,把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技术指示等公示于众,实现透明化后勤工作,积极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公示内容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化,并采用对后勤服务评分反馈的制度。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独立会计实体,后勤服务的财务收支与高校财务收支分开管理,如果出现借贷关系,应在账户上明确反映出来;借用人员依照规定支付工资报酬,将会计主体利益进行明确区分,不能混为一谈。构建切实可能的财务管理、审计制度。后勤服务收费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收费制度实行,为校内师生提供后勤服务可采取不同的价格标准,对校内师生实施优惠政策。国家对校内师生采取了免税优惠政策,可依照不含税金及折旧的准成本价收费;对于社会服务则采用市场价收费,依法向国家纳税。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状况与高校的财务发展密切相关,应充分认识到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完善,确保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更加合理、科学,为高职院校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启彬.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研究[D].湖北省.华北电力大学.(2010)

[2]袁湘龙.湖工大后勤财务内控及其优化设计[D].湖南省.湘潭大学.(2010)

[3]顾宝华.H大学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探讨[D].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2010)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篇6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为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各高校纷纷新建新校区,开拓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各地大批新校区顺势而生。

高校新校区的扩展,一方面满足了办学规模的发展要求,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新校区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特别是如何为高校提供可靠稳定的后勤保障与服务,探索既符合国情、校情,又确保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新校区后勤管理模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点

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具有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所有特征,但是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相对老校区或原有校区,又有不相同于老校区或原有校区的一些特点。

首先,市场环境不成熟。由于新校区多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偏僻地带,且相当一部份高校处于建设和调整中,其周边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社区建设、服务设施等尚未形成,饮食及商业服务有其封闭性,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改善,但仍需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其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难度较大。由于新校区面积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高,师生对后勤管理要求和服务标准也高。这对新校区后勤实体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有,后勤市场出现多头管理。由于在新校区建设中,许多高校对后勤设施设备的建设一般采用多元融资办法解决新校区建设资金的不足。投资的多元化,也意味着后勤市场的多元化。当然,高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同样具有消费市场相对固定,服务对象多是经济尚未独立,消费水平有限的学生等特点。

二、建立符合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特点的后勤管理模式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后勤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元化后勤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产物。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即管理主体(高校或社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不同办学环境特点,选择不同的服务主体和多种方式来实现校区后勤服务产品的供给,是指实现后勤服务产品供给的制度安排。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校区后勤管理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只是校内模拟市场的形式,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全部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承担;

(二)市场部分开放,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后勤服务;

(三)市场全部开放,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

1、由学校后勤集团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许多高校采用甲乙方分设管理的模式,即模拟市场,学校成立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从学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按企业化方式运作,甲乙双方形成契约关系。同样的,对于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高校整体托付给校内后勤实体,形成契约关系,即使少数服务项目由社会企业经营,也是在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管理之下。

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全部交由高校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承担,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校内市场。在改革初期,考虑到后勤实体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还不具备与外界企业抗衡的实力,“扶上马,送一程”,“友情操作”在所难免。

高校后勤实体(后勤集团)为适应新校区距离原有校区的特点,大都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从过去以“条”为主的微观管理模式转变成以“块”为主的宏观管理模式,在新校区设立后勤集团分团,在后勤集团宏观调控下,分团享有相应的自主权。

“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后勤管理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多头管理,有利于事情的尽快解决,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跨度少,有利于增强校区工作的活力。不足之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力分散,在资源调配上会造成浪费,可能造成管理上的脱节。

2、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完全由后勤集团承担后勤服务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首先新校区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学生餐饮业、商业服务等领域具有相对独立的封闭性,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中,为打破后勤实体(后勤集团)在老校区或原有校区历史形成的“校园垄断”,学校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引入社会企业参与竞争,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引狼入室”。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与狼共舞”,促进后勤实体(后勤集团)改进服务质量,也才能更好地控制校园市场价格,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

其次,由于后勤集团刚成立,自身的实力和抗风险的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后勤职工队伍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也很难适应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的需要。因此,由后勤实体(后勤集团)、社会企业共同承担新校区的后勤服务是高校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

3、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一种情况是由于投资主体发生变化。在新校区建设中,投资者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学校,实行了政府主导、学校融资、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大量社会企业参与后勤设施设备投资建设,改变了以往政府单一投资的模式。投资体制的变化,除学校作为管理主体外,投资人具有管理权,或受投资人委托而出现第三方也具有管理权。

新校区后勤服务完全由社会企业承担,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管理主体(学校)为降低校区办学成本,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节省后勤管理人员经费,彻底摆脱高校办后勤的模式,在新校区实行新的运行机制,将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完全放开。

无论是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还是投资人或投资人委托的第三方管理,新校区后勤服务产品都是通过招标方式,并与中标者签订合同,实现契约管理,由其提供后勤服务产品。这是引进优秀社会力量服务于高校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

但是由于社会企业不了解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特点,对高校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理解和认识,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对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市场回报率往往估计过高。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发现投资与回报不对等时,不少社会企业选择自动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或者由于一味追求利润引起师生员工的不满,不得不退出高校后勤服务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高校的安定和稳定。

纵观以上现有高校新校区普遍采用的三种模式,可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各高校具体情况的差异性,决定了后勤管理不可能统一模式,各地各校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要有利于为师生提供满意的后勤服务、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建,冯晨曦,孙庆祥,等.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模式探讨[J].安徽高校后勤网,2004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篇7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管理市场经济社会化出路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客观要求,有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后勤工作关系到整个高教事业的发展,起到基础、保障和先行的作用,同时高校后勤改革又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要认清大形势,要有大局观,要站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高校后勤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加速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必须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进度挂起钩来。”因此,高校后勤改革势在必行,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教体制改革。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用现代化的后勤管理和服务去保障。

因此,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在政府引导下,运用社会的力量办后勤,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及科学管理的方法去管理后勤,并创建一种新体制和新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建立一种多元化支撑教育事业发展、全方位服务于师生员工的后勤保障体制和服务体系,这样才能解除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抓教育,搞教学和科研。同时,这种新体制,也能使后勤职工从旧体制中解脱出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分析

高校后勤要充分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全方位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后勤的现状予以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后勤与社会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师生员工,与社会消费群体相比,这一群体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固定性。他们的流动和自主选择性不大,主要在校园内生活与消费。二是单一性。主要为教职工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服务。三是脆弱性。广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家庭的供养,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四是政治稳定性。高校在政治上历来是思想最活跃的领域,是敏感地带,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市场转型中自身地位的特殊性。

2、高校后勤工作的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经济属性认识不足,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后勤,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困境。然而事实上,高校后勤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两大属性。

一是经济属性。这是它的一般属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来决定的。服务是一种商品,要遵循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师生员工是消费者,也要为自己的消费支付相应的货币。这表明,高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追求经济利益。

二是教育属性。这是它的特殊属性,是由高等教育的行业特征来决定的。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同整个教育改革协调配套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科学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深化后勤改革,发展后勤产业,走企业化、社会化道路,就是要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后勤服务工作,采取产业化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充分发展后勤资源的配置效应;就是要把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引进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就是将高校后勤通过改组、改制以及引进社会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办后勤的局面。为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经营与服务职能,积极培育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手段,通过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以达到确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高校后勤产业经营实体及其服务化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进展

面对我国高校后勤所处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地高校的后勤改革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深化和改革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及管理方法,不断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以下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况。

1、“模拟法人型”

“模拟法人型”是依赖学校办后勤,后勤仅仅是从事业性质的校办后勤转变为企业性质的校办后勤,没有改变学校自己办后勤、管后勤、学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其实质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学校后勤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仍然是“一校一户办后勤”。由于该模式主要是依托本学校市场,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实体,多数没有注册法人资格,只是校内“模拟法人型”的资格实体。

2、校际联办模式

校际联办模式是由若干所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联合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或称后勤集团。这种模式,通过后勤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了学校“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格局,发挥了规模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后勤服务。如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北京第一行业联办后勤服务集团——北京恒通高校热力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挥了高校人才技术优势,降低了热力运行成本,从而实现了高校供热资源的共享。

3、区域联办模式

区域联办模式是由省、市级区域内联合组建高校的后勤服务机构,面向区域内的高校开展社会化的后勤服务。这种模式彻底打破了高校自办后勤的局面,其经营规模大、竞争力强。如上海市于1999年成立了服务中心和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两个市级高校后勤中心,发展高校连锁餐饮业、教育连锁超市43家,建立了10个后勤主、副食品配货中心,实行大宗商品的集中采购,价格比原来学校单独采购明显降低。这种方式彻底打破了原来“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及时发挥区域内协调指挥作用。

4、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吸引社会资源办后勤,通过市场竞标选择后勤服务,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租给后勤公司,以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后勤服务质量,以协议合同形式保证后勤基本公益性。这种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投资,建立突破教育体系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体系,由社会直接经营,服务对象在面向高校的同时也对社会开展经营服务,形成引进社会力量办高校后勤的格局。它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权责分离,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完全融入了社会,促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出路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保障能力有限,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必须面对我国高校后勤现况,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思考,走出一条符合现代大学发展所需要的低成本、高效率、有质量保障的发展道路。

1、创新管理观念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维护高校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营与服务的关系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大局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把维护高校稳定工作视为己任,常抓不懈。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联系,有利于减轻学校发展的压力和负担,做好交流疏导工作,重视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不稳定因素。后勤服务既要有利于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又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消除因后勤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而诱发的不稳定隐患,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2、创新管理体制

如何解决好高校后勤管理的有效性是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这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与社会化运营的要求,理顺高校与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关系,实现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实行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社会化管理。管理体制创新关键在于理顺学校与后勤的关系,实现高校与后勤之间在职权方面的重新划分,让后勤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分开,实现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进和利用社会第三产业为高校提供后勤方面的服务,解决后勤服务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后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理顺并规范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从原来学校与后勤之间是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到后勤服务以社会承担为主的经济关系,对传统产权关系的改造,是实现后勤市场化的核心问题。

3、创新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的创新就是要整合服务流程,实施数字化后勤。实施数字化后勤工程,实现后勤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是后勤发展的必由之路。后勤信息化管理就是建立后勤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分散的、孤立的服务节点融为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形成信息管理链,实现后勤服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将资金使用情况、收益情况、资产情况、人员情况、绩效考核、监督情况以及其他资源进行互联、共通和协同操作,达到降低整体运行成本的目地,从而有效规避运营风险,使服务资源得到重组,创造效益最大化。后勤信息化平台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在不同校区、不同部门间建立起高效信息互动,使后勤管理真正成为统一体。

总之,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根本出路。高校后勤只有建立了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才能有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办学质量与效益这一中心任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兴桂: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篇8

1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理念通常解释为人们的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成果,行动源于思想,思路决定出路,更新管理思路是创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首要前提。我国社会是政府主导型社会,长期以来,我国的管理模式是以行政模式为主,国家财政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在管理上很大程度受行政体制的影响。而学校教室、学生宿舍、师生生活等具体问题,要解决好这些具体问题,就需要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来实现,因此,服务和质量就成为后勤管理不容忽视的课题。高职院校后勤的职能和工作核心更多的倾向于服务,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应及时转变其职能,应该从行政转变为服务。要增强服务意识,后勤人就是要用真诚的服务、精湛的技艺、优良的职业操守提供优质的服务。

2优化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队伍是服务的主体,队伍的素质是服务质量的保障。“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学校教职员工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目标的三个环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育人体系,它体现了系统育人的思想。后勤管理和服务部门要为学校的育人创造优美的环境,提供后勤保障和优质服务。后勤职工要以自己的优质服务和模范行为,在思想、道德、纪律等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一支好的后勤服务队伍所起的育人作用不见得逊色于教师队伍。“短板原理”告诉我们后勤队伍薄弱必将影响学校综合管理水平,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对此不应视而不见,要根据管理和服务的专业性,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岗位培训和岗位练兵;要解决后勤工作岗位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有能力的人不愿意从事后勤工作,导致后勤队伍不稳的问题;要解决后勤队伍、尤其是后勤管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培育一支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校管理和服务需求的优秀后勤队伍,是高职院校后勤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3完善制度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后勤管理和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规章制度具有约束作用,是后勤管理工作中计划制定和实施、效果评价、奖惩等一切工作的依据,是所有后勤工作人员的办事准则。完善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奖惩制度、人事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还要将制度细化,如建立各层次办公会议制度、岗位责任制、工作程序、服务标准、考核标准等更细化、更具操作性细则,并将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与绩效挂钩。使后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使管理更加科学,制度更加人本,服务更加规范。

4创新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后勤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后勤文化,构建和谐后勤是提升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勤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文化具有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我们通常说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层面的文化,它是高职院校后勤文化的核心,在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中,无处不在,无处不见,是高职院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后勤员工的精神食粮。挖掘与继承、培育与创新具有高职院校后勤特色的后勤文化是后勤人当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一要明确高职院校后勤文化的内涵,依托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发挥其天时、地利、人和的天然优势,精心培育和打造高职院校后勤文化;二要不断提升后勤管理和服务的科技文化含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互联网+(订单、报修、咨询等)服务;三要不断促进后勤员工的知识更新,提升现代管理能力,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塑造高职院校服务形象、员工形象、技术形象;四要完善制度文化,激励岗位练兵、竞争上岗;五要发扬团队文化,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文体活动,评选年度优秀团队活动。后勤文化创新就是要依靠全体员工,在工作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凝练后勤精神,推动后勤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5结语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篇9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要求有全方位、高标准、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做保障,也就是高校后勤在经营服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的原则,又要充分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必须努力创新经营机制,不断拓宽服务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高校后勤服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偏差,缺乏成本管理和综合效益意识

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后勤实体只能微利经营,通过节约成本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服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既然后勤实体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就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于一切;二是不能妥善处理好后勤实体与为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不能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因此造成后勤实体在收费成本管理上的问题,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不同类型的服务成本容易混淆,成本核算不实

目前,高校后勤实体内部同时存在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两种核算业务。管理服务主要是通过后勤集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提供基本服务,在核算上以收抵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后勤集团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组建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的机制,使得一方面管理服务成本核算不完整,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两块成本往往很难区分,很难合理分摊费用,经常出现两种成本相互混淆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后勤改革的意义,那就是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服务提供者的劳动价值。

(三)资源消耗浪费严重,学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宏观调控缺乏科学的技术参数和可靠的计量依据

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占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在目前成本管理仍然比较松散的管理状况下,使得后勤服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现象严重、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目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要通过与学校甲乙方的的契约得以实现,这种模式正常进行也要求后勤服务树立成本观念与契约观念,但多年形成的松散型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不少服务部门仍比较关注所垫付的服务成本是否可及时收回,而对于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关注很少。至于做为甲方的学校部门在确定后勤服务需求项目的经费时,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服务定额进行考核,而只是以近几年服务项目的平均消耗作为学校经费投入的依据,从而形成有些后勤服务实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为加大服务成本,增加服务收费的做法。从经营效果看,后勤服务往往价高质低,服务对象不满意。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确定后勤服务项目的定额时应着重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后勤服务定额必须体现客观实际,排除主观臆断,应在收集大量数据反复测算、比较和论证基础上,应反映一定时期后勤服务劳动生产力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二是应分别考虑活劳动消耗及物化劳动消耗的同时结合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及学校服务项目的收费规定;三是必须按照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后勤服务成本费用构成的基础上分清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同时确定服务定额;四是各项后勤服务定额确定与实施必须接受学校各方面的监督,凡与教学、科研及教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服务项目,必需经听证会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以此增加学校后勤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服务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产出,不仅包括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更多无法计量的成绩和效果,所以评价后勤服务效果的依据,应以绩效代效益。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时,应把财务绩效指标与管理绩效指标结合在一起,同时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应有区分;同时还应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如:对后勤水电服务项目的绩效考评,既要对水电成本的计量及成本费用率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又要把握学校各方面对水电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以此激励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篇10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管理市场经济社会化出路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客观要求,有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后勤工作关系到整个高教事业的发展,起到基础、保障和先行的作用,同时高校后勤改革又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要认清大形势,要有大局观,要站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高校后勤工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纳入市场经济的范畴,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着重加速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必须同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进度挂起钩来。”因此,高校后勤改革势在必行,要服从和服务于高教体制改革。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需要现代化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需要用现代化的后勤管理和服务去保障。

因此,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在政府引导下,运用社会的力量办后勤,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及科学管理的方法去管理后勤,并创建一种新体制和新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建立一种多元化支撑教育事业发展、全方位服务于师生员工的后勤保障体制和服务体系,这样才能解除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志地抓教育,搞教学和科研。同时,这种新体制,也能使后勤职工从旧体制中解脱出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分析

高校后勤要充分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全方位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后勤的现状予以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后勤与社会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师生员工,与社会消费群体相比,这一群体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固定性。他们的流动和自主选择性不大,主要在校园内生活与消费。二是单一性。主要为教职工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服务。三是脆弱性。广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家庭的供养,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四是政治稳定性。高校在政治上历来是思想最活跃的领域,是敏感地带,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市场转型中自身地位的特殊性。

2、高校后勤工作的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经济属性认识不足,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管理后勤,违背了经济规律,造成了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困境。然而事实上,高校后勤工作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同时具有两大属性。

一是经济属性。这是它的一般属性,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来决定的。服务是一种商品,要遵循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师生员工是消费者,也要为自己的消费支付相应的货币。这表明,高校后勤经营服务实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追求经济利益。

二是教育属性。这是它的特殊属性,是由高等教育的行业特征来决定的。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同整个教育改革协调配套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而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勤服务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科学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

我们深化后勤改革,发展后勤产业,走企业化、社会化道路,就是要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后勤服务工作,采取产业化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充分发展后勤资源的配置效应;就是要把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引进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就是将高校后勤通过改组、改制以及引进社会服务组织,形成多元化办后勤的局面。为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1] [2] [3] 

制的要求,遵循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经营与服务职能,积极培育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手段,通过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以达到确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高校后勤产业经营实体及其服务化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败。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进展

面对我国高校后勤所处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地高校的后勤改革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深化和改革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及管理方法,不断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以下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况。

、“模拟法人型”

“模拟法人型”是依赖学校办后勤,后勤仅仅是从事业性质的校办后勤转变为企业性质的校办后勤,没有改变学校自己办后勤、管后勤、学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其实质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学校后勤规模较小,实力不强,仍然是“一校一户办后勤”。由于该模式主要是依托本学校市场,从高校分离出来的实体,多数没有注册法人资格,只是校内“模拟法人型”的资格实体。

、校际联办模式

校际联办模式是由若干所高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联合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或称后勤集团。这种模式,通过后勤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了学校“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格局,发挥了规模效益,实现了资源共享,开展了社会化服务,在区域范围内统筹后勤服务。如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组建北京第一行业联办后勤服务集团——北京恒通高校热力工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挥了高校人才技术优势,降低了热力运行成本,从而实现了高校供热资源的共享。

、区域联办模式

区域联办模式是由省、市级区域内联合组建高校的后勤服务机构,面向区域内的高校开展社会化的后勤服务。这种模式彻底打破了高校自办后勤的局面,其经营规模大、竞争力强。如上海市于年成立了服务中心和高校后勤发展中心两个市级高校后勤中心,发展高校连锁餐饮业、教育连锁超市家,建立了个后勤主、副食品配货中心,实行大宗商品的集中采购,价格比原来学校单独采购明显降低。这种方式彻底打破了原来“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的格局,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及时发挥区域内协调指挥作用。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校吸引社会资源办后勤,通过市场竞标选择后勤服务,后勤资产以租金形式租给后勤公司,以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后勤服务质量,以协议合同形式保证后勤基本公益性。这种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投资,建立突破教育体系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体系,由社会直接经营,服务对象在面向高校的同时也对社会开展经营服务,形成引进社会力量办高校后勤的格局。它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权责分离,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完全融入了社会,促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出路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保障能力有限,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必须面对我国高校后勤现况,从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思考,走出一条符合现代大学发展所需要的低成本、高效率、有质量保障的发展道路。

、创新管理观念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维护高校稳定为前提,正确处理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营与服务的关系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大局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地把维护高校稳定工作视为己任,常抓不懈。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联系,有利于减轻学校发展的压力和负担,做好交流疏导工作,重视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不稳定因素。后勤服务既要有利于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又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消除因后勤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而诱发的不稳定隐患,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创新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