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9:17:22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篇1

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管理理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负面效应的全面批判,后现代主义者依据“本体论的平等”的价值观念,倡导平等对话与理解、强调开放与创造、否定中心与等级、重视差异与多元化、注重培养人的探索创新精神,对当今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强调“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主义,认为教育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暗示,不是从普遍的、一般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标准中得到暗示,它不是寻求把教育上的所有东西都变得具有同一性,而是强调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它寻求各种“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现代主义下的一种“权威的声音”。因此,在教育目标、教育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组织结构、课程、教育方法等方面会具有一种与以前迥然不同的性质。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启发我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性、独特性,使以往追求同一、关注同一的学生观转变为着手建立一种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的新型学生观。后现代主义的这一思想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吸取。

2.重视“自主性、创造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思想重视实践过程中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分权并通过分权化过程实现权力的生产和扩大,把教育组织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观主张要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想象,引导他们主动地批判分析与自行建构,因而,日常教育中所提供的内容、教育与引导素材与背景要具有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的特点,以促进探究式的、自组织性的教育管理的氛围与机制形成。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描绘了在教育管理中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意义、精神、经验、观念、能力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而不是终极真理。

3.促进教育管理的“正义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宣告了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科学神话的破灭。教育组织的目的是实现正义和平等,以便教育组织中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解放,并发挥主体性。教育组织不是自然的而是人造的;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教育管理知识不是实证的而是情景和价值的;组织中的权力不是固定的而是生产的,其生产性主要表现为权力的参与和分解。鼓励在教育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与协商的方式,代替传统的教师权威与单向的灌输方式。

4.倡导教育管理方法的“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更重视用民主对话、合理授权、文本解构、意义重建、非线性变革等交往方式解决所面临的教育管理问题。它所倡导的教育管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多样化,不是对抗的而是对话的。对话的基础是理解,通过这样的理解过程,在教育管理实施中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与充分信任。这种教育管理机制打破了原有的工具化的操纵、控制式的实施过程与机制,使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投入到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中去,从而实现多种视角的碰撞、多种视界的融合。同时,在对话中,通过语言进行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活动获得师生间的互相包容、互相信任、共同参与、共同设计,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坦诚交流,有利于共同营造积极的校园精神氛围和文化情境。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后现代主义的借鉴

1.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

传统高等教育结构单一,倾向于英才教育,不太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格行动,无视学生的能力。后现代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遵循差异性管理的原则,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个体并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在于适合社会需要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掘学生的潜能。另外,后现代主义强调从遗传基因的差异性角度管理,重视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学生可能表现出的不同方面,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把个体当做学校服务的具体对象。差异性管理认为个体间的差异可以成为优势,这为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一种可观的资源。这种差异性管理原则对现代教育管理中的同一性、标准化提出了质疑和反思,对于教育管理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

2.构建新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后现代主义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多元性、平等性的教育思想,学生的丰富性、多元性、立体性因此而凸现出来。强调学生工作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天生独特的个性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作为重要的目标去探寻追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竞争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规划人生,提倡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法、实验法、实践法等。按照后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教育管理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校园或教室,而是包括各种资源的广阔天地,应通过多种举措营造有助于学生成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为各种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管理的过程不是预设、以结论为中心的,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探索式的过程;教育管理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认知的,而是知情意行的整合目标。它打破传统的机械的、僵硬的管理范式,促进教育组织改进,实现教育的正义和平等。

3.推崇新型的教育管理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正义和平等”,强调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没有权威、不存在压抑;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管理者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示范者,教育管理的模式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模式,而是集逻辑演绎、人际交往与感染、生活渗透和环境暗示于一体的综合模式,它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应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灌输,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反对知识霸权、自主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强调开放性、平等性对话,认为人更多的是作为交往、作为一种文化和生物交融形式的语言主体,主张一种开放的、公平的对话,认为对话是解释者与解释者人际关系发生的过程,倡导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后现代主义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心放在分权和授权、合作、交流、对话、个体的差异与平等、男女平等、种族的文45差异等方面。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体育教育是人才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重视,高校是国家培养素质人才的第一基地,而要培养出全面而优秀的人才,体育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做好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

一、体育教学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

体育教学工作管理,是根据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的过程。

(一)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是学校体育课实施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在大纲的统一前提下,使得课程得以规范,有章可循。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科学的体育教学,更好地达到与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是学科的科学体系,根据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和体育教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必须经常对大纲进行研讨和构建,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计划过程的管理,其作用为保证教学计划系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全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进度)、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在编写课时教学计划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课的各个部分的时间,科学地安排每个练习手段的时间和运动负荷,突出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以及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手段等。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做出及时的修订和调整。

(三)体育教学

在教学的组织管理中,必须建立教学的管理机构,机构人员必须懂得业务,懂得管理,并具体负责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掌握教学情况,分析教学效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的内容有:编排教学日历和课程表,安排与通知任课教师,下达与执行教学计划,指导和监督教学工作的实施,检查与评定教学工作的效果,安排学生的理论课考试,汇总学生的体育成绩,安排学生的补考、重修,以及参加保健班学习等等。

(四)课外体育俱乐部

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即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已成为许多高校正在探索与实践中的课题。这种“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使高校体育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锻炼系统,作为体育课的延伸与补充,课外体育锻炼在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上都赋予了新的内涵,意义深远。从体育教学的管理角度上,又增设了新的管理内容。在组织与管理上,要做到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正确导向,严格制度,让学生通过参与俱乐部的活动,发展个性,提高技术与技能。

(五)体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评估是教学管理中的主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各种不确定随机因素,都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估也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评判过程。为了使评估工作更客观、准确,一般是运用模糊教学中综合评判的教学模型,采用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评判的方法进行,即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

(六)体育教学文件

体育教学文件的管理是体育教学辅助过程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文件主要包括国家的教育方针,上级部门颁发的有关法令、条例、指示、制度,以及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计划、教科书和教师有关的教学材料、学生的成绩等,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库”。应重视并认真搞好教学文件资料的积累、整理、统计与分析。对教学文件管理原则上要做到:“一清”,即教学文件整个细目要清楚;“二全”,即各类文件全,全体教师资料全;“三规范”,即各种文件整体存档规范,各项文件格式要规范,各项文件执行、检查、评比规范。

二、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调整大纲与计划要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在考虑学生人数、场地器材、师资配备等一系列客观因素之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素质、个人特点及其教学效果等主观因素。要考虑教师的工作能力及工作特长,对教师进行各项能力的综合考评和分析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工作量,并根据教师专项特长,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二)规范教案,强化教学准备工作教学准备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案的科学与否又是教学准备工作的关键。因此,在加强现代化教学管理中,要规范教学,必须首先规范教案。

(三)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学生运动意识的培养和对运动技能的提高,使其既要完成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又要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在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做到: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运动项目,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自己兴趣、特点的锻炼方法和技术;改革教学方式,由家长式身体操练型教学方式转变为积极思考主动专研型教学方式。依据因材施教学原则,提高学习兴趣原则,教材少而精的原则,实施教学组合的最优化。

(四)进一步优化考评制度,考评制度主要是围绕着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制定的,从实际情况看,学生个体间在身体素质、体形、发展潜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先天差异,而让这些学生用后天的努力达到同一标准显然不尽合理。因为进行体育教学目的并不是让他们在某几个竞技项目上达到某种运动水平,而在于增强学生体质,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具备较好的身体条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考虑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本着提高学生体质这一教学目的而设立考核模式,以利于对不同档次的学生都有较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端.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J].体育世界,2012,2

[2]仲云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5)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篇3

(一)在方法上

很多的高中缺乏系统管理,不能实现全员参与管理,还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如教学督导、常规检查、师生座谈会、领导听课、学生评价教师等等,固然这些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就显现出创新意识不足,管理不够规范,监督力度有限的问题。

(二)在管理队伍上

教育教学管理者存在着素质偏低,管理意识薄弱等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高中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中的工作人员很多本身的学历层次就不高,而且在来源上很多都和教育管理专业沾不上一点的关系,再加上这些管理人员对于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多,平常也不太重视这方面的学习,这就导致了这些管理人员缺乏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另外学校领导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显得严重的滞后,加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教育行政体制的不够完善,想要有效的行使行政职能就显得很困难。

(三)在教师的管理上

只注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把教师的发展和培训给忽略了,忽视了教师社会活动的参与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把教师学历的提高当做了重点,但却把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给忽视了;重视了对校内教师的管理,忽视了聘任教师管理和考试,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了行之有效的规划。

二、做好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高中教育教学管理与监控体系

1、教学质量是新时期高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要求

只有确定好教学质量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每一位高中教师使用充足的精力去培养高中学生,让所有毕业生成为能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栋梁之才,才能办出规模大,声誉好的名校,才能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加强高中自主管理

高中必须加强学校的自主管理,自主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具体教学管理中,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中教育教学管理以学生为主体

高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看法,决定了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好坏,所以,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应定期展开学生评价各课程教师的教学效果活动,制定一套完整的学生评价教师体系。例如,每个学期末,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针对教师课堂教学风格、教学过程、普通话标准程度、课后批改作业质量等等进行详实的研究分析,通过问卷分析结果,帮助教师及时发现不足,并做出适当调整,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理高效的使用教学质量与监控体系

1、明确各教学部门关系,强化管理职能

高中教学方针的制定、实施、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各教学部门的分工协作,都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即教务处。要有效地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明确教务处与各科之间的教学行政关系,改进教务处的管理模式,强化校内教学宏观协调职能,并且各教学单位要在发挥自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各教研室的教学管理。

2、重视理论与实践研究,发挥决策指导功能

在高中内,无论是一些重大教改举措的出台,抑或教学制度的修订,还是教学评价指标的界定,乃至一门课程的内容改革和方法更新,都建立在周密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之上。因此,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研究机构在教改决策中的咨询和参谋功能;另一方面,研究部门的工作要有前瞻性,善于捕捉信息,有计划地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决策指导。

3、充实软硬条件,保障教学顺利运行

教学软硬条件是为教学活动及时提供人、财、物等各类教学资源保障的基本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如果说“硬件”是学校党政领导决策和增加经费投入必须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那么“软件”建设则是包括每一师生必须严格管理的具体要求。因此,只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在全面建设教学软硬条件中做到经费落实,人员到位,专家督导,正常供应,才能使高中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尽心尽力地投入,保证教学在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中运行。

(三)加强高素质管理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直接关系着高中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是做好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高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意识,以甄选、聘用的形式,充实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立一个高质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同时要合适的建立合适的考核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让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

三、结语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篇4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能够起到推动整个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作用,使教育机会趋向于平等化、公平化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成人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有效促进其发展步伐。但目前,高校成人教育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方面,使发展处于“瓶颈”状态。为此,本文对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对高校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前言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成人教育地位占据非常重要的权重。21世纪背景下,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化为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终身教育俨然已经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项重点内容。为此,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更要全面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为高校成人教育的积极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继而实现高等成人教育科学育人的目的。

一、高校成人教育的相关内容介绍

1.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

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包括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而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则包括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高校成人教育与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均紧密结合,能够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这就反应了其培养人才的这一职能;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对社会人才结构的完善、对劳动素质的提升以及对科学技术转化的促进等。

2.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属性

相对普通高等教育,高校成人教育的固有属性更为突出,即:灵活的教育形式、广泛的教育对象、多样化的教育规格、高度适应社会的教育内容以及终身教育属性。高校教育对象的来源多为在职从业人员,不考虑其性别、身体情况、民族等均可以参加到高校的成人教育行业。而正因如此,高校成人教育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教育规格、灵活的教育形式、终身性的教学过程等属性。相对于未成年人。在职成人的情况更为复杂,教育对象参差不齐,无论是系统、单位、个体情况还是地区。为此,高校成人教育形式和规格要灵活多样,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兼顾本科与专科等办学格局。

二、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就目前的成人教育形势来看,成人教育目标有待明确是成人教育有效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从成人教育学习内容、专业、设置等角度出发,成人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准的,主要是对科学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但高校成人教育又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明显区别,为此,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满目按照普通高等教育进行,要考虑到成人自身特殊性等方面,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成人教育的目标。由此可见,定位不准确或不确定的成人教育目标,无法真正发挥教育效能。

2.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陈旧

高校成人教育要紧跟时展的脚步,为成人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但目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陈旧,无法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均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而成人教育教学内容与计划的制定也均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标准来实施的,使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明显缺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成人教育如若不能进行及时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就很难突破成人教育教学的瓶颈,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

3.高校成人教育生源素质较差较大

最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均处在扩招,部分高校为了实现扩大招生规模目的,就将门槛减低,以吸引更多的考生。在这种情况下,由高考进入高等学校,以继续深造为目的的考生人数将持续增多。而只有一些高中毕业后不愿意参加工作或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才会接受高校成人教育。由此一来,不仅减少了高校成人教育生源,更会导致生源素质差异化。再加之社会人员群体,也是成人教育学生的主要来源,其职业、岗位、行业以及本身文化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无疑给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

4.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通常,学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就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和学历结构来看,明显存在着不能够适应其所承担工作任务的问题。例如,部分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充分了解成人教育管理以及成人教育心理学,其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也无法满足成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的局面。再加之,由于其工作繁忙,很少有意识的提神自己的专业素质,在现代化管理知识水平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优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优化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1.全面贯彻高校成人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

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是教育优化,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成人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能够引导人们实现自我的完善,为此,成人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机会与途径。高校成人教育模式转型发展的实现需要依托于终身教育理念,为此,高校要对成人终身学习理念进行不断强化,鼓励成人接受终身教育思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高校成人教育模式需要作出积极的转变,全面贯彻终身学习理念,进一步改善成人教育环境,使成人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优化。

2.打破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有序管理,需要依托于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成人教育的受教育程度、对象身份以及工作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高校成人教师应客观的认识这种差异,并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以进一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模式的转型发展,从而使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尽可能的使教学手段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以更好的适应成人教育发展需求与模式。另一方面,高校成人教育打破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还包括不断的创新高校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即在内容上要突出了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特征,以适应成热的生活需要和工作需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在成人阶段,往往处于一个再劳动和再教育的时期,为此,不断传递、更新知识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校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过程,继而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与生活的整合、统一。

3.进一步明确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转型发展目标

高校成人教育的明确能够有效促进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使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广大师生心中。目前,终身教育与学习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主流发展形势,是教育事业组成的关键部分。为此,受到终身教育理念的作用下,需要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目标,并对终身教育的含义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并深化,使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能够进行有机的整合,顺应社会型人才的发展需求,从而使高校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支持下更具特色。

4.强化高校成人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教育中,师资力量是实现高校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乎着整个教学质量。为此,为了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人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其师资力量,对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技能以及整体素质进行提升,使教师的责任感得到有效培养。与此同时,高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到成人教育中,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使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成人教育通过对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素质进行培养提高,能够有效优化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成人教育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各岗位,能够传授给劳动者最新的科学技术,使其能够有效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来促进劳动力的提升。除此之外,高校成人教育也能够按照社会需求,对教学计划于专业设置做出科学的调整,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优化有助于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高校应对其重视起来。高校成人教育工作人员要以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切入点,不断的强化高校成人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不再局限于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构建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优化师资队伍,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化转型发展。

作者:曹坤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玉萍.基于动机视角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探索[J].成人教育,2012,32(6):29-30.

[2]苏伟.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1,(11):192,208.

[3]黄国芬.改善高等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探究[J].才智,2012,(21):265-266.

[4]周云.高校成教学院教学管理与督导机制建设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7):28-29.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篇5

[关键词]高校教育;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不断进行深化和改革,这能让高等教育得以飞速的发展,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也在不断变化更新,在高校规模壮大的同时,在校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同时,潜伏在校园内的种种不安全因素开始涌现出来,安全事故也频繁发生,所以校园的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高校教育活动中安全管理现状

(一)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教育不足

我国现在已经对高校中的平安校园建设达成了共识,但是对教育安全管理的认知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当前由于安全防范意识严重缺乏,所以会出现安全隐患危险性估计不足的局面,在缺乏对应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需要对预案以及对应的能力开展分析。上述这些因素均会影响教育安全施工,致使实施的效果和概率不甚理想。高校管理层在教育安全管理的时候没有重视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导致安全教育工作没有纳入教学计划中,致使课时不能保证,讲授内容单调。所有的教育活动仅存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等几方面。安全教育活动开设期间无论是教学的方法抑或是教育的手段都极为落后,特别是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学校仍旧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对部分需要实地观摩和表演的教学内容因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只能作罢,所以整个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在接受完安全教育后对安全有极为模糊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安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甚至在出现问题以后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在发生事故以后则自怨自艾。

(二)缺乏法律法规制度,责任追究不利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均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蓝本的,其中学校的安全规定也体现在其中,但是现在针对学校的安全系统规定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有关学校的教育活动具体日程方面。现在很多高校开始设立平安校园领导小组,所有的校领导都要主抓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对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这是用于解决协调不畅的问题,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教育活动涉及的部门广泛,人员众多,影响面较大。而高校的教育活动没有对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有序衔接,致使际教学管理事故纷繁复杂,在无专门教育教学安全规定的前提下,各个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不够明晰,管理中操作性不强,考核的标准缺失。尤其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很难做到妥善处理和解决,也很难依法对规程进行人员责任追究。

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落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校园安全管理教育是其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要素,这应该被纳入校园管理体系中,并作为专项内容予以重视。由于校园管理系统中涉及的内容多,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所以要坚持科学的工作管理体制,在遵从正确工作原则的前提下,让安全效果达到最优。高校在党委领导的引导下,要以保卫部门为主导,其他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协调,并由具体的负责人员做好协调工作,这样能让校园的安全管理得到强化,从而让管理的职能得到发展。制定相关的规划、规范和标准的时候,可以通过危险性分析的方式对安全培训工作给予救援研究,通过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使高校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从预防的角度入手,本着依靠群众的原则对其进行考察,要求各大相关部门或者单位都要将广大师生看成是坚强的后盾。由于师生是校园安全事故的防范主体,能在安全防范中起到直接的作用。所以,高校在管理的时候,实施的管理方式应以分级管理为主,通过分级负责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这样才能让管理真正落实到人、到岗位、到部门。

高校需要将安全性检查看成是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定期和随时检查结合的方式,让普遍检查和专项检查两者更好地契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开展检查工作。使用安全检查的方式,一方面能解决安全工作中的问题,这样便于治理安全隐患,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能通过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治理各项隐患,让校园教育活动的安全状态得到高度发展,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作者:崔钰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篇6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管理措施完善

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高职院校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等方面进行管理。对教师进行管理主要是以教师的综合水平和能力进行管理,包括教师的任用、评价、培训以及激励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常规管理,以及组织管理;教学管理主要是对教学任务、教学计划、教学质量、教学进度等方面进行管理。2.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特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整体性较强、创新性较强、服务性较强、市场性较强。教育教学管理通常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展开管理,融合了当前时展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观念,并借助市场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全面性服务。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不同的高职院校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热门的、就业率较高的专业,而高职院校也会更加重视这些专业的建设,而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在招生的数量上也严重不足。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院校都会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相关课程的设置,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却较少,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导致其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多数没有对就业创业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面较为落后。比如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的教师通常是由学校其他科目的教师来担任,身兼数职使得教师分身乏术,会更多地重视本专业课程的教授,忽略了就业创业指导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毕业之际无法正确看待自我,进而无法正确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3.师资力量跟不上

师资力量对于教育教学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综合素养并不是很高,比如很多教师已经从事教育工作较长时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使得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不能够对更新换代较快的实操技术有效掌握和吸收。而一些年轻教师虽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是其教学经验不足,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就不能够发挥自身的能力,导致教育教学管理效果较差。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改进策略

面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当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就业创业指导为基础,借助各种手段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改进,特别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师资团队建设方面以及就业创业教育方面等。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1)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为了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进行专业的设置,为区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二是如果要设置新的专业,那么就需要深入社会进行调查,考察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程度,并以此为基础来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策略等。同时,还要聘请专业的人才来对新设置专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再决定是否开设专业。三是在对专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应当考虑该专业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这些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合,如果该专业学生本专业就业率十分低,那么可以考虑用新专业来代替。(2)合理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一是高校应当要以社会和用人单位为基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让用人单位针对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宝贵意见,将这些意见融入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校方需要对所有的意见进行有效甄选,避免“东一头、西一头”,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效果。二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要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设计,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中还可以借助企业、事业单位的帮助来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岗位就业体验机会,

2.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1)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咨询制度。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如就业创业教育教师要求学生填写《就业意愿单》《顶岗实习手册》等,在内容的设计上要全面合理,不仅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思想状态,同时也要包括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教师通过这些内容来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有效指导,加强学生就业或是创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二是定期聘请经验较为丰富的求职者、创业者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也可以将优秀的创业者成功案例来做成校报进行宣传,为学生提供榜样。(2)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将就业创业课程放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中,重视就业创业课程,并聘请经验较为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来进行授课,发挥其积极作用,将当前利于学生就业的信息及相关福利政策及时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就业以及创业的认识,在活动中融入更多就业、创业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根据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3)借助互联网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教育。网络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是高职院校应当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收集就业信息,及时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到校园网站上,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就业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教育与网络结合的优势,达到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二是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职业测评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就业相关知识,进而根据这些内容来对自身的专业生涯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3.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1)高职院校应当要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是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内为教师做指导,让教师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作情况,增强教师对社会上不同单位的进一步了解,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信息。二是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培训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校方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或是邀请业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更可以派教师去到国外进行深造,以此来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有效支持。(2)高职院校应当要将培养的重点主要放在年轻教师的身上,鼓励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攻读更多教育管理学相关内容,站在就业的角度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改进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比如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晋升奖励等,让年轻教师有更大的动力。(3)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任意转化,将二者有效结合到一起,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如派教师到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接触一线操作模式和流程,使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进而在展开教育教学管理、就业创业指导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和具体。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篇7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4-0150-01

所周知,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其办学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社会各界对于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都越发关注,并结合创新教育,努力探索有效的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权力分配上存在过度集中的情况

一般来说,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中的权利分配存在着过于集中的情况。具体来看,教学管理的决策机构仍然采取科层管理体制,具有等级和服从的基本模式。即,学校一级领导制定政策、由教务部门负责细化和分解、院系负责具体实施。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配不平衡的情况,其教学效率也较为低下。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管理体制还存在着权力过度集中的情况,一线教学教师没有充分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与讨论中来,这对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发挥有着阻碍的作用。

2.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的不调和性

据调查显示,在很多高校中存在着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不统一的现象。具体来看,很多高校实行的是以计划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相似于军事化的模式与要求;而学分制,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其操作性较强。这样来看,就导致了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学分制之间矛盾。

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通常来看,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方面,各大高校相关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业务水平不高的情况。这些管理人员大多是没有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更加没有相关的知识化背景的基础。这样,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理论与高校发展方向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与把握。另外,这些人员也不是专职性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他们往往还肩负着其他行政类的工作,事务性工作较多,势必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

二、有效提升高校教学管理实效的具体建议

1.完善结构,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管理机制。

针对于部分高校所存在的权力分配上过度集中的情况,高校层面在组织结构上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分散权力,并将权力向学术方向倾斜。具体来说,高校应当减少整个管理机构的层级,建立起新的组织结果,以便于形成学校与学院之间直接管理方式。这样,不仅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而且进一步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术民力。

2.坚持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评价体系在各项活动运行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来说,也更是如此。这样看来,在高校层面,在坚持基本办学原则的基础上,应当不断的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专业的设置和市场对于人才的切实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侧重培养学生各项工作技能。并且,还要以普遍性教学为辅,重新制定获得学分和成绩的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进一步完善导师制。

新时期,创新教育赋予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新的活力。因此,在高校层面,应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导师制。具体来说,高校应当为学生合理的分配的导师,将学生融入到体系中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对教师和学校的日常教学进行定期评价和总结。

4.注重教学品质,推进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与手段。鉴于此,在高校层面,应当注重提高教学的品质,推进完全学分制的运行。具体来看,完全学分制是在导师制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并且通过学分这个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关于学业完成情况的表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专任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积极地调动起来他们的参与性,使得教师和学生切实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参与者,以期有效的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管理的专业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在权力分配上存在过度集中的情况、教学管理机制与学分制的不调和性、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等方面。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针对性的结合创新教育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改革与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层面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提高认识,建立健全专门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学分制与导师制,加强相关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层面还要加强硬件设备的投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不断推进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具现代性、专业性和创新性,最终有效的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文芬.唤醒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意识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篇8

本文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出发,以我国现行一校多区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一校多区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与特点,思考在一校多区模式下的教育困境,探求我国一校多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与对策。

?S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扩招。因此形成了,很多高校都承载着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局面。一校多区与单一校区相比,弥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也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在我国由于思想和历史的原因,教育工作者把大学理解为和其他社会组织性质一样的组织,依然处于用行政方式管理的思维之中。但是由于我国的大学教育目前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原有的管理理念应当作出一些改变。大学培育各种各样的人才,只作为人才的输出口,其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对大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一校多区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一些有多个校区的高校无论是在数量和办学规模质量上与单一校区相比,质量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迫切的找到一个合适的,管理思路和管理办法对整个高校的教育工作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一校多区模式发展以及学生教育管理

(一)一校多区模式形成

现代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对精英的需求增高,因此对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受教育的人数飞速增长,接受教育的需要不断膨胀,导致高校教育有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因此出现了我国教育发发展的高峰时期。一校多区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一校多区模式的特点

1、校区数量增多、校区空间加大

大规模合并之后,新形成的大学多是一校多区的高校,一般来说,参加合并的大学越多,合并后的大学拥有的校区也就越多;由于合并,各个校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都相隔一定距离,有的甚至相距较远。但是可供活动的空间则增加。

2、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师生人数增长

随着学校的校区增多,不管是教职工还是学生数量都会随着学校的合并以及校区的新建而大幅度增加。例如国立武汉大学现有三千余名正副教授,在校学生有四万多人。

3、学科综合化,数量增加

高校经过合并后,在学科数量上得到了丰富尤其是一些实力强,综合门类比较多的大学合并之后,学科数量就会更加的丰富。

4、校区文化的多样性

高校在合并之前都有各自的独特的校园文化。虽然学校的合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校园文化的融合则存在的一定的难度。校园文化差异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一校多区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

由于一校多区,增大了管理规模,与单一校区的管理模式不同,因此不能沿用单一校区的管理经验。一般的管理模式有分派机构管理,独立管理等。分派机构管理是指学校的教育管理系统对各校区进行统一的管理。有本部分派各个职能部门到分支机构组成各个校区管理队伍,不同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职能分工。如:南京大学。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受到校区地理位置的限制,经常造成责任主体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并且学生工作具有实效性和突发性的工作特点,在该管理体制下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在实时性方面得不到满足。一旦学生出现突发性事件,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工作人员的帮助和指导。独立管理是指高校在各个校区有自己的独立的学生教育管理系统。这一套管理办法并不是学校管理部门派分支机构进驻,而是同时拥有多个独立运行的机构,并且在人力财力上的是用于学校的职能部门,没有任何的直属关系。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南京的各个校区有独立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南航并没有把本部的机构延伸到其他的校区。

二、一校多区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的扩招是我国大学产生多个校区产生的重要之一。例如浙江大学在两千零二年到两千零三年的一年之内扩招将近一万人。在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高校职工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人员结构依然不够好,学生的教育管理队伍资质明显不够。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比例应该为1:120左右,然而有些高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400,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管理不到位。在各个校区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大多数采用值班制度,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体现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科学管理。高校需要从以人为本的科学角度出发,制定出一套科学可用的学生管理制度。

(二)教育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

很多高校通过开拓校区来拓展发展空间。但是不少校区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例如,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本部在长江以南地区,而新校区浦口校区在长江以北的地区。但是由于交通的不方便需要两个校区进行交流以及资源共享的时候,往往会花费比较高的时间成本。更有甚者,异地办学的多校区大学在各个校区之间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很难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各个校区之间的学生很难对图书馆这一资源进行合理平等的共享和利用。不仅如此学校在对校区进行资源分配的时候,容易导致各个校区的资源匮乏。

三、一校多区,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探析

一校多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着问题,要改善目前的管理状况,必须解决管理中的明显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对教育管理理念认识不足

现阶段对于一校多区的管理模式还没有成熟,导致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延续传统的方法,面对新形势,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并没有革新。旧的管理办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多样化发展,同时也获得了学生价值观和对是非的辨别能力。

(二)新校区文化建设面临困境

新校区文化建设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匮乏和文化传承的隔断性困难。校园文化活动的匮乏,指的是新校区建设开始阶段,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建设上,精神文化活动场地和内容相对缺少。在各种吃、住、行和学习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入驻过程基本完成后,大家对精神生活、文化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然而,由于文化娱乐设施缺乏,各类社团、艺术团队还有一个适应和建设的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相对匮乏,如何提高同学们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就十分迫切。在新校区建设的第二阶段,这种矛盾与需求开始凸显。文化传承的隔断性困难。由于与老校区时空上的距离,历史名校的校风、学风传承存在隔断性的困难。由于跨地域、远距离办学,教学、管理和育人等方面都带来问题。还有,新校区建设之初,一般先满足学生住宿,教师大多住在校外,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相对较少,老师的思想观念、价值情感、审美导向难以真实直观地向学子传递,高年级师兄、师姐的言传身教相对较少,学生受到的熏陶较少,优良的文化传统难以产生联系和传承。

(三)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高效的基础设施主要有学校的硬件设施,包括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运动场所等等。那有些学校在大力兴建新校区的时候却并没有配备相应足够的基础设施。比如泸州医学院,其新校区占地面积比较广,在扩招之后去生源也得到了应有的保障。然而泸州医学院新校区只有一个食堂。并且该食堂的一半区域处于未工作或者待利用的状态,并且其食堂安全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在2013年,该食堂先后发生了2次火灾。更为严重的是经常有外人进入学校作案,学校内部甚至会有命案发生,该校的学生安全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四、改善高校一校多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特色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的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适当调节招生的数量,将重点放到招生与办学的质量上。深化教学改革,改良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在校园中建立严谨治学,精心育人的学风,增强学习的氛围。加强学校资源的建设,提升校园硬件措施配备,引进多种投资模式,改变只依靠政府注资的现状,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用高质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造能力,能够良好地融入社会,成为被社会需求的全方面人才。

改革是顺应社会发展做出的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是如此,现在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在知识背景下和面对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开始普及化,我们必须不断面对挑战,将文化教育与经济、政治发展相结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大旗,结合本国国情不断完善,更新观念深化变革。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篇9

1.1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强,但自律性差

高校独立学院学生头脑灵活,不安于学习现状的他们更重视社会实践,并且能够走出校园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比如在篮球、足球竞赛,校园歌手大赛,礼仪大赛,导游模拟大赛等活动中,学生都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主动联系赞助商,联合社会企业共同策划活动,这样既解决经费问题,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社会适应性。这体现了他们学习能力强,而且兴趣爱好广泛,擅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在这一方面高校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较强的优势。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以及对学习的消沉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同时,“因为是降分录取到独立学院,更使他们‘底气不足’,对自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待遇等都表示质疑”②,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以及产生迷惘的心态。但是高校独立学院普遍的学生自觉性不高,自律性较差,这是因为它们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在“完全”自由的大学生活中,他们就很难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落实到行动上。其中有更甚者有不良嗜好,例如迷恋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看小说、打牌等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1.2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但自信心不足

高校独立学院的学费相对较高,因此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富裕,造成他们有一种高于他人的家庭优越感。但是他们是“温室的花朵”,父母的溺爱和保护让他们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而且怕苦、怕难,在情感方面也会相对脆弱,容易在无意中受到伤害。这群学生对于学习的自我要求不高,学习凭兴趣,自觉性自律性差,而且极端地缺乏学习的恒心和耐性,对老师的要求严格但是却难以承受学习的压力。高校独立学院学生追求较高的生活目标有利于促进他们在大学时期的思想成长,使他们注重个人发展,关注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高校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思想上会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这是由于他们入校成绩较低,并且不能正视自己不理想的高考成绩。此外独立学院的高额学费也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都会对大学有着自己美好的憧憬和愿望,但是在真正成为大学生之后,没有了中学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的督促,反而失去了奋斗目标出现了空白。当他们不知向何方前进时,心理就会产生失落感和压迫感。

2.高校独立学院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设置结构单一

大部分的高校独立学院在设置专业课程上都选择设置热点专业,比如金融、会计、计算机一类的市场需求专业。这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的需求,部分学生或者家长确实倾向于报考这些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另一方面是考虑到这类的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容易找工作,这样可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此外,部分的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高校存在的,那么,独立学院所设置的课程大多都是移植母体高校的课程设置。因为凭借着母体高校的资源能够确保教学质量,也为独立学院奠定一个较高的起点。但是独立学院这种做法就容易造成专业设置结构单一的问题,学生在选择上就比较单调,局限性较大。而且几乎每一所独立学院都是一些金融类的“短平快”专业,缺乏学院自己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没有特色的专业作为卖点,单一的专业设置的吸引力并不强,而且这些结构单一的专业设置也会给学生未来的就业留下隐患——造成结构性失业。

2.2师资队伍薄弱

“高校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专职教师队伍,二是兼职教师队伍”③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专职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而且没能形成教师队伍梯队,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而且受资金限制,独立学院在招聘教师时也往往只能招一些刚毕业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这些青年教师不仅缺乏教学经验,而且在科研和管理上却缺乏经验,导致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教学质量不高。部分的独立学院存在着学生专业课程设置与学院师资匮乏的矛盾。同时,兼职教师多来源于母体高校或其他高校、科研所的退休教师或人员,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教学方法陈旧,难以跟上新的教育观念。而且外聘的教师流动性大,缺乏对学生的责任感,不能完全适应独立学院的教学要求。

2.3对学生的约束力弱

独立学院的学生的行为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力。独立学院学生中在中学阶段,其受到父母和老师的监管,他们在短时期内缺少他人的管束。但是进入大学后,他们对自己的不良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就会突然失去重心和方向导致他们缺少自我约束的锻炼而又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独立学院的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必须与其学生的特殊性同步,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加强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高校独立学院的教育管理必须严把教学关口。首先从校规校纪教育开始,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正确定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比较正确地确立自己的大学目标。

3.高校教育管理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3.1高校教育管理专业化的重要性

3.1.1管理和制度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信息全球化等一系列的新生事物令人应接不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独立学院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要适应是待定而要求,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和实践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管理中,学校不可以仅仅针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计划性的调整,还要对学生分类指导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不是老师的“随从”。同时学校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独立学院教育管理模式的管理和制度的创新,就要要求老师突破陈规,改变“制度淡化、管理弱化、手段老化”的传统管理模式。管理和制度的创新不仅可以影响老师,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大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力度。

3.1.2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教育是一种服务”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育趋势。学生既是高校的消费者,又是高校的教育产品。学生能够在这所学校得到的什么,最后在社会可以贡献什么,都是衡量这所学校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不论是学生和家长,还是社会都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的趋势。在现今社会上,已经不是学校在选择学生,而且学生可以逐步选择学校,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校为学生提纲优质的服务表现在课程的选择,老师的教育方式,学校给予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等方面。从这些方面来考量,也体现了学校提供的优质服务也包括了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的方面。因为现在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全方面和高素质的人才,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因此独立学院在提供优质的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

3.2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

3.2.1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是教师队伍进行教育、科研和管理学生的基本条件,作为教育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教育管理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基本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教育知识和理论,才掌握了教育的科学,懂得教育规律,明白“管理育人”的重要性。为了适应高校教育不断加快的进程,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能再拘泥与上课用黑板和粉笔的时代,要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对教学过程中的文件资料数据进行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只有教师队伍跟上了现代化的脚步,才能使得独立学院不与时代脱节,才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队伍的素质化要求能够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有助于学生对于素质的培养的发展。

3.2.2具备综合管理协调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仅有教学的理论知识是不足以应对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教师还必须具备独立开展计划、组织、协调、创新、调研等工作能力。因为在高校中,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牵涉到学生的教育问题,教师还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科研任务和管理行政等等的问题。而在这些教育、科研和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不同性质问题和矛盾,因此,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具有综合管理协调应变能力,不能够只是顾及到其中的一方面,而是要不断总结新经验的同时,了解其应对的后果来研究新思路,对待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篇10

关键词:学生管理;创新理念;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17-02

1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元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面对的社会环境复杂,同时大学生的招生途径也在不断扩大,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在价值观、集体观以及行为方向等方面都出现很多不同性,对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要根据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观进行相应的工作调整,但当前存在的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以及对学生现状认识不足,使得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观与高校的单一学生管理模式发生冲突。

1.2高校学生管理方法的陈旧高校管理学生方法目前依然采取行政式管理模式,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集中在控制其违规行为的处理上,而对于学生的预防违纪行为没有做到位。由于高校学生属于90、00后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受到外界影响比较大,而且他们的思想没有成熟做事很容易受到情绪影响,尤其是作为90、00后的学生,由于他们一般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独自生活学习能力不强,而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是采取放任形式的,因此高校在学生的管理方面也要及时的调整,但是高校没有认清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式,其采取的方式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总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是一种顺应学生现状的必然尝试。

1.3学生管理受到诸多社会现象的困扰社会离婚率高、网络普及以及高校收费高等原因,导致高校学生结构出现许多不同的身份,而且特殊学生群体的数量在不断的上升,比如贫困生、单亲生以及具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使得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出现厌学逃课、夜不归寝,以及痴迷网吧、恋爱成风、道德滑坡等,无形中给学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虽然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不断壮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学生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仍缺失人本思想。

2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建议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要求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在思想层面上深入分析,以积极创新的学生管理理念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是行为的基础,创新性的学生管理理念是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现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体现以下几点创新理念:

2.1突出“育人宗旨”理念高校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培养全面型人才”理念指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突出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高校受教育阶段接受到先进的教育知识,掌握社会需求的技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引导学生主动认识社会,了解真实世界,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2.2贯穿“以人为本”理念学生管理工作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归根结底就是以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作为评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为立足点。服务学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具有服务理念,其所从事的工作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大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小到学生的宿舍日常卫生,都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细微工作,学生管理者其性质就相当于学生的家长,处处要以服务学生为根本工作原则;关心学生: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经济收入、学习成绩、个好以及生活阅历等等,将了解到的学生基本情况记录到学生的个人档案中,以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属于特殊群体的学生(贫困生、单亲生、残疾生)高校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教育,给予他们特殊的物质照顾和心理安慰;尊重学生: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形成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主,兼顾被动接受教育的措施,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创新,避免出现以惩罚为目的的处罚,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高校要尽量减少行政处罚,而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2.3强调“自我管理”理念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要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建立以突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我管理就是学生要以管理主体的身份参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立能力等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建立以高校学生处负责,辅导员、班主任为基础,学生干部为中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习惯,并且以学生干部为具体管理措施的监督与引导,实现学生之间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

2.4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与难点就是教育管理的事务繁琐、细微,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教育者要在工作中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将规范学生管理工作每个环节的程序与步骤。首先将学生管理规范做到细微化,注重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环节的每个细微处,杜绝发生因为细微隐患造成的事故发展,同时严格规范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将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量化到具体责任人;其次学生管理工作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要积极借助先进的管理技术,分析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及时总结经验,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最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深入,学生管理对象是学生,学生是高校教育主要活动者,学生在高校期间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要做到具体,避免出现形象化管理。

2.5加强“队伍建设”理念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思想牢靠、技术过硬的专业管理队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第一,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思想素质的教育,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者的思想素质与个性化综合能力,及时对学生教育管理者进行先进教育管理理念的培训;第二,完善高校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平竞争机制,为有能力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同时高校通过优越的环境政策引进具有专业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第三,定期对学生教育管理者进行再教育培训。学生教育管理者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管理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与思想也要及时更新。

3结束语

用“育人宗旨”统领全局,能将教育行为贯穿于学生工作始终,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以改变传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轻教育,重管理”的状况。贯穿“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中“轻服务”的现状,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一方面能减轻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简单生硬、缺乏活力的管理模式。精细化和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将进一步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突出“精”、“细”。这样做,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晨嫣.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