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经典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9:05:36

英文经典篇1

教育部十分清楚地确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⑤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008:1)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至少能“用英语有效地”交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教学经验反复证明,在促进英语学习者有效交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众多办法之中,学习英语文学经典,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国内外英语教育专家多力主此举。thomasRendall教授已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外国专家7年,不仅自身学养深厚,博古通今,更有北京、澳门、加拿大两国三地大学英语教育、管理的丰富经验,既熟悉英语为母语的教学,又熟悉英语为外语的教学。谈到英语文学经典之于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含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Rendall教授认为,“学习文学经典作品至少有3点益处”:(1)文学作品情节曲折、人物鲜明,能激发学习动机;(2)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即负载了所在文化的最佳语言表达。有机会学习最好的材料,为何还要学习其他次好的材料?(3)研习文学经典必然要大量阅读与写作,而阅读与写作是提升语言水平更上一层楼的最佳途径。而对于教师,教文学经典也颇有益处,能改善教师长期教重复内容产生的“倦怠”问题(唐进,2011:60)。Rendall教授强调文学经典在大学英语中的作用,早已经我国精通外语者和英语教育专家反复印证。辜鸿铭(1857~1928)不仅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等古今欧洲语言(龚书锋,1995:1),更熟谙欧洲“语文、政艺”,且是一个“外交奇才”(冯天瑜,1985:1);俄国王储敬称辜“各国无此异才”(刘戎禺,1985:1)。辜鸿铭常以欧洲语言发表时事论文,“每一文出,各国争相移译”(罗振玉,1985:2)。据载,辜的英文著作,“给英国人看,可以和任何维多利亚时代大文豪的作品相比拼”(姜文锦记,转引自黄兴涛,1995:6)。辜鸿铭之所以学习外语如此“高效”,是因为他学习语言时重视经典的缘故。据《考试》(高考•英语版)《辜鸿铭的语言学习法》(2008:107~108)一文,辜鸿铭通过熟背《浮士德》、莎士比亚戏剧、《失乐园》等文学经典后,德文、英文水平在义父布朗心中已经“超过了一般大学毕业的文学士了。”辜认为,掌握西文之法是“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作根基”。他对学习英文“低效”的结论是:“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身只有小成”(见兆文钧,1998:139~146)。⑥文婷(2003:34)也证实了辜鸿铭精习英语经典的方法:“到了晚年,还能一字不移地当众背出上千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华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外语一如辜鸿铭,令讲母语者折服。大陆著述谈钱先生精通欧洲古今文字者众,在此无需赘言,仅略举一例,稍加佐证。据夏志清(1979:369)先生亲历,1979年4月23日,钱锺书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座谈会后,“一位专治中国史的洋同事对我说,生平从未听过这样漂亮的英文,只有一位哈佛教授差堪同钱相比(这位同事大学四年在哈佛,研究院多年在柏克莱加大⑦)。”钱先生(1997:530)借用某评论家的比喻,幽默地说:“专学外国语言而不研究外国文学,好比向千金小姐求婚的人,结果只跟丫头勾搭上了。”换句话说,总是从一些简单的小品文、小故事学英语,不学文学经典作品,则犹如买椟还珠,反裘负薪,不能得到英语的精要,恐怕“阅报、修函”都困难。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刘润清教授(2003:8)结合自身经验告诫我们:“读原著[指文学经典]才是英语教育的开始”,因为大部分经典都出自“语言大师”之手,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西方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伦理道德、人情事理、自强精神,以及如何开玩笑,如何带来幽默效果。”刘教授强调:不读上几十本原著,“英文学不到家”。总之,要学好真正地道的英语,勤奋学习英语经典名著是必经之路。

文学经典与文化学习

学英语必须学英语代表的文化,这是所有外语教育者的共识。wangZuoliang(王佐良)先生(2010:8)指出:“thebestwaytounderstandapeople,apeople’smind,people’stemper,people’scharacter,orwhatthephilosopherscalledtheinnerclimateofapeopleisthroughliterature.”Rendall教授也跟笔者谈了学英语文学经典的文化功用:学习文学作品能帮助学生获取该作品所在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知识,如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想动态等。英文系的学生不应只是个“语言工匠”,虽称自己专治语言,乃至专家,实则仅仅会查字典、熟悉语法规则而已。欲深入理解外国语言,非了解其文化不可。欲了解文化,则必先学其文学。伊格斯通(转引自Hall,2005:3)说:“thestudyofliteratureandlanguagecouldbeanopportunitytounderstandandencourageanevenmoreopenandmulticulturalsociety.”Hall(2005:81)也指出了文学的极大作用:“thevalueofliteratureineducationalcontextsreachesfarbeyonditslinguisticmaterialitytorealmsofexperienceandone’sculture.”刘润清教授(1994:71)也十分肯定文学经典于学文化知识的必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文化内容,语言就成了空壳;语言学习者不可不学习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他(2003:13)还指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语言不学点文学,无论如何也学不出味道来。”虞建华(2002:8)也认为,“所谓的‘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并置的两部分的简称。为什么合在一起,道理显而易见:这两者分不开、也不该分开的。”张燕(2010:60)还指出,文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精神。”

文学经典的实用特点

有人仍反对语言教学以文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理由是文学的语言不实用。其实,文学经典包含同样实用的语言,涵盖历史、经济、商业、政治、法律、社会交往、旅游甚至科学等各科、各类语言表达,有益于提高实用语言技能。除语言外,文学经典还有以下实用的地方:第一,人文教育。刘润清教授(2003:13)警告我们:“文学作品是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没有一定的人文教育,只能培养出按电钮的野人。而人文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生活——特别是如何顶住压力,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对待坎坷,又如何以平常心面对成功和荣誉。中国的独生子女太需要这方面的教育了。”虞建华(2002:8)也说:“文学是认识人生、丰富经验、开启心智的学问。它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第二,想象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文学经典都是作家丰富想象力的结晶。要理解作品,学生必须发挥想象力。文学经典本身的曲折情节也必然诱使读者去想象。理解文学经典内容之际,学生还将训练表达、观察、思辨、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反过来必然促进其创造能力。同时,积累了英语文学经典的知识,就积累了英语文化的具体材料。掌握了这些材料,与英美各国、欧洲各国、甚至凡是了解同样经典的人交流,必然顺利,取得良好交际效果。可见,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语言学习的中心材料非常实用。教、学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学到普通文章包含的语法、词汇、句法等内容,以及各学科(如商业、法律、化学、生物)的专业表达与知识,还能丰富人生经验、启迪智慧、完善人格、训练意志,进行卓有成效的人文教育,培养审美、思考、想象、创造、沟通等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从长远看,远比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实用得多。正如wangZuoliang(2010:8)先生所言:“it’s[literature]goteverything,becausethelanguageofliteratureisthelanguageoflife.”既然学习文学经典如此有效,又如此实用,我们就应以经典的篇目设计教材。设计教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由于经典之间本身也千差万别,因此,教师或教材作者必须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经典的思想内容、教师自身专长及偏好,参考学生的心理状况、课程设置,选出作品适当的片断或整体,编定教材。

文学经典与教学方法

确定了经典作品为教学内容,还应明确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因为经典作品语言生动精彩、思想内容深刻,语言、文化信息量都大,所以在教学中,就不应将重点仅仅放在有限的语言点教学训练上。教授经典作品,必须既操练语言,又探讨发掘其思想内涵,分析其文化特点。要兼顾上述3个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理解作品,与同学一起深入讨论、分析作品。这样,学生的读、说、听、讲,甚至译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同时得到锻炼,增强其听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具体教法因人而异。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取自己喜欢、擅长的教学方法。如精于写作,不妨指导学生多写课文分析总结;如擅演说,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报告、演讲、辩论;如长于改编、表演,则可多带领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排练表演。但无论何种方式为主,听、说、读、写、译这5项能力训练都必须兼备,不可偏废。另一方面,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能力、气质性情也不尽相同,教师应选择适合激励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语言教学同样如此。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直接在局域网或校园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读写译课程的教学既可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2007:5)教育部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允许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内容,允许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故呼吁高校根据自身物质条件,利用网络优势进行英语各科(听、说、读、写、译)教学训练,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与其他实用能力有一个较快提高”(5)。今天,我们身处互联网普及时代。互联网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平台,能十分有效地补充正式学习,而正规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之外的学习,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余胜泉、毛芳(2005:21)认为,利用网络“查找信息、参加兴趣小组、写博客(Blog)、参与[网络]社区讨论、通过网络交流工具获取帮助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柴迎红、秦罡引、崔丽(2006:47~48)总结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撰写博客的几大优势:(1)全面增加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量,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2)构建开放的语言学习和交互环境;(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提供大量丰富的个性化多媒体语言学习资源;以及(5)增进师生交流。我国大学生非常喜欢网络辅助英语教学(吴丽林、吴璀,2011:39)。今天的互联网能丰富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方式,促进人机、人与人互动。大学英语教学以经典作品为中心内容,结合当今互联网技术,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首先,教师和学生要积极围绕教学选用的经典作品在网络论坛发起讨论,或者撰写有关经典的博客、微博、邮件、百度或维基文章,制作用于分享的音、视频文件,与师生和其他互联网用户进行交流。英语学习网站则可以充实文学经典,运用RSS技术(reallysimplesyndication,真正简单聚合,即网络用户订阅阅读的技术与服务),支持RSS服务,帮助提供英语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最佳学习内容。其次,要求或建议学生至少用一定的上网时间阅读、听说、写作跟教材相关的内容,并与同学、教师、网友交流。学生交流时,特别是学习期间,教师和网络社区应鼓励学生尽量用完整、规范的语言,以利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当然,网络辅助教学再有效,也不能取代英语教学。互联网的各项技术并不能直接保证英语教学效果。再现代化的互联网毕竟只是辅助作用。云红(2011:45)指出,学生成天面对机器,与教师、同学无交流,收效甚微。这种单纯的模式有“缺陷”。如果把现代互联网用于英语教育的技术大体分为阅读(如RSS)和贡献两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局限不利于英语自学。RSS允许读者完全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选择阅读的内容;但徐立乐(2010:38)从“优选论”的角度指出,网络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选材必须谨慎。以贡献为主的学习方式,包括博客、微博、维基、论坛、音频视频等。通过写作或者录制音频、视频,贡献内容与网友、同学、教师交流,固然可以提高英语表达技能。但是,如果写作者、录制者英语能力不高,或者常常甚至总是采用特色鲜明、支离破碎的网络语言,如r代表are,u代表you,b4代表before,mm代表agirl,7456代表“气死我了”等,那么,写作者的语言不会因为网络写作交流得到实质的提高,交际能力也不会明显提高。王清杰(2010:208)发现,多数人对类似上述的网络语言不大容忍;这样的语言会“影响交际效果”。因此,必须明确,互联网在英语教学中只能起辅助作用。只有这样,网络才能最好地发挥促进英语学习的作用。

结论

英文经典篇2

1、Behindthemountainstherearepeopletobefound.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2、anappleadaykeepsthedoctoraway.

一日一个苹果,身体健康不求医。

3、Badtimesmakeagoodman.

艰难困苦出能人。

4、Lifeisagreatbigcanvas,andyoushouldthrowallthepaintonityoucan.

人生是一幅大画布,你应该努力绘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5、there'sonlyonecorneroftheuniverseyoucanbesureofimproving,andthat'syourownself.

这个宇宙中只有一个角落你肯定可以改进,那就是你自己。

6、aguestshouldsuittheconvenienceofthehost.

客随主便。

7、ayoungidler,anoldbeggar.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aman'sbestfriendsarehistenfingers.

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的十个手指。

9、afallintothepit,againinyourwit.

吃一堑,长一智。

10、acontentedmindisacontinual/perpetualfeast.

知足常乐。

11、Lifeistheartofdrawingsufficientconclusionsforminsufficientpremises.

生活是一种艺术,要在不充足的前提下得出充足的结论。

12、Varietyisthespiceoflife.

变化是生活的调味品。

13、Lifewouldbetoosmoothifithadnorubsinit.

生活若无波折险阻,就会过于平淡无奇。

14、thebestheartsarealwaysthebravest.

心灵最高尚的人,也总是最勇敢的人。

15、onlytheywhofulfilltheirdutiesineverydaymatterswillfulfillthemongreatoccasions.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尽责的人才会在重大时刻尽责。

16、Sownothing,reapnothing.

春不播,秋不收。

17、Badluckoftenbringsgoodluck.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18、thewealthofthemindistheonlywealth.

精神的财富是唯一的财富。

19、Sufferingisthemostpowerfulteacheroflife.

苦难是人生最伟大的老师。

20、Lifeispaintingapicture,notdoingasum.

生活是绘画,不是做算术。

21、Lifeisreal,lifeisearnest.

人生真实,人生诚挚。

22、Lifeisbutahardandtortuousjourney.

人生即是一段艰难曲折的旅程,人生无坦途。

23、thegreatesttestofcourageonearthistobeardefeatwithoutlosingheart.

世界上对勇气的最大考验是忍受失败而不丧失信心。

24、Clumsybirdshavetostartflyingearly.

笨鸟先飞。

25、asheroesthink,sothoughtBruce.

英雄所见略同。

26、aletterfromhomeisapricelesstreasure.

家书抵万金。

27、thereasonwhyagreatmanisgreatisthatheresolvestobeagreatman.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立志要成为伟大的人。

28、thereisnogardenwithoutitsweeds.

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

29、Lifeisfineandenjoyable,yetyoumustlearntoenjoyyourfinelife.

人生是美好的,但要学会如何享用美好的生活。

30、tobebothaspeakerofwordsandadoerofdeeds.

既当演说家,又做实干家。

31、wastingtimeisrobbingoneself.

浪费时间就是掠夺自己。

32、allriversrunintothesea.

殊途同归。

33、wealthisthetestofaman'scharacter.

财富是对一个人品格的试金石。

34、thereisnoroyalroadtolearning.

求知无坦途。

35、Doubtisthekeytoknowledge.

怀疑是知识的钥匙。

36、Doonethingatatime,anddowell.

一次只做一件事,做到最好!

37、amanisonlyasgoodaswhatheloves.

一个人要用他所爱的东西有多好来衡量。

38、Geniusonlymeanshard-workingallone'slife.(mendeleyevRussianchemist)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地努力。(俄国化学家门捷列耶夫)

39、Businessisbusiness.

公事公办。

40、abosomfriendafarbringsadistantlandnear.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1、theworldislikeamirror:Frownatitanditfrownsatyou;smile,anditsmilestoo.

世界犹如一面镜子:朝它皱眉它就朝你皱眉,朝它微笑它也吵你微笑。

42、theshortestwaytodomanythingsistoonlyonethingatatime.

做许多事情的捷径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43、Lifeisahorse,andeitheryourideitoritridesyou.

人生像一匹马,你不驾驭它,它便驾驭你。

44、alltimeisnotimewhenitispast.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45、oneneverloseanythingbypoliteness.

讲礼貌不吃亏。

46、Youcan'tjudgeatreebyitsbark.

人不可貌相。

47、Lifeislikemusic.itmustbecomposedbyear,feelingandinstinct,notbyrule.

人生如一首乐曲,要用乐感,感情和直觉去谱写,不能只按乐律行事。

48、Sharptoolsmakegoodwork.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9、acommondangercausescommonaction.

同舟共济。()

50、Deathcomestoall,butgreatachievementsraiseamonumentwhichshallendureuntilthesungrowsold.

死亡无人能免,但非凡的成就会树起一座纪念碑,它将一直立到太阳冷却之时。

英文经典篇3

关键词:《圣经》典故英语语言文学

《圣经》是基督教的重要作品,也是西方文明的发展起源,对推进西方社会发展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圣经》中的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应用到英语语言文学创作中,提升了文学的宗教色彩,彰显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价值。

一、圣经典故本身的价值

《圣经》典故为很多英语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的支持,比如弥尔顿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及《力士参孙》的创作都应用了《圣经》典故。《失乐园》重点讲述了堕落天使撒旦引诱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复乐园》对耶稣在艰难环境下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进行了歌颂。伴随《圣经》在整个欧洲的流传,弥尔顿的代表作因为引用《圣经》中的典故逐渐被人们熟知,其他的文学作品也无一不受此影响。

二、《圣经》典故对英语文学学习的影响语言

《圣经》典故所体现的基督教精神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犹太宗教、罗马法等,这些内容中涉及的哲学、宗教和法律等知识,为英语语言文学发展提供清晰的脉络,促进人们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为此,要深入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必须加强对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历史、法律、宗教知识的了解。特别是对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者来讲,其需要了解西方神话故事典故,从而更好地实现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比如常被人们提到的“pandora”在神话中代表的是宇宙最美丽的女人,同时代表宇宙的灾害、疾病等,由此衍生出“潘多拉的盒子”。这些典故的出现,后来被人们广泛地引用到文学创作和语言学习中,甚至被人们应用到政治事件说明中。

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并不局限于简单的语法知识、英语句法的掌握等,更重要的是透过英语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英语语言学习涵盖面广,在应用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表现为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怀。要更好地理解《圣经》典故,英语语言学习者需要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提升自己学习语言的活力,进一步感受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比如在莎士比亚创作出很多世界性作品,这些作品中引入大量的《圣经》典故。经过调查研究显示,莎士比亚的创作都或多或少地引入《圣经》典故。如上帝(GoD)一词在其创作中被引入七百多次。《哈姆莱特》中广为人知的句子“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如果没有读过《圣经》,就不会了解这句话中的女人指的是“夏娃”,是世间万物之母之意,是上帝取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创造而成的女人。《圣经》中女人是罪恶的象征,这种寓意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有所体现。这种人物设定的安排暗示了女性本身的脆弱和《圣经》中赋予的女性罪恶象征,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三、《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

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往往从接触圣经古典开始。但是很多学生还不具备阅读英语古典作品的能力,在英语语言文学学习中引入《圣经》典故,能够将典故中涉及的小说、戏剧、诗歌等内容引入英语语言文学课堂教学。通过通俗易懂的典故学习,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课本所选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以《圣经》中的伊甸园典故为例,很多学生不了解这个故事的深刻内容,比如“伊甸园之东”的内容。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个故事,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伊甸园的理解。教师首先组织学生阅读《圣经》中伊甸园故事的文本原文,向学生解释其中的语文知识点,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基础上,教师将原文翻译成中文。之后,教师介绍“伊甸园之东”前半部分的内容,加强学生理解《圣经》典故以怎样的形式存在,透过这个典故讲解把握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通过在课堂上讲解更多的圣经典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提高鉴赏能力,达到学习文学的目的。

四、《圣经》典故对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圣经》典故中明确褒贬的语言态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圣经》典故中不仅具有很多劝诫世人的语言,而且有很多和人物相关的典故,应用这些典故语言能够更明确、灵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们的内心都是渴望完满、幸福的,为此,在对自己孩子取名的问题上,很多人都喜欢引用《圣经》典故中的名字。比如在《圣经》典故中moses是最被人们青睐的男性名字之一,在《圣经》典故中,moses是拯救犹太民族人民的伟大英雄。因此,为自己的子女取moses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好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有英雄气概,成大器。《圣经》典故中的一些负面人物形象则显示出人们充分厌恶的情感,比如Judas(犹大)、Cain(该隐)等人物典故的应用常常显示人们的厌恶情感。

(二)《圣经》典故中的行为道德评判和人们日常行为标准一致。

《圣经》典故倡导友爱、奉献、宽恕等美好品质,为此,《圣经》典故中对经典作品所蕴含品格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有关语言的认可和应用。比如《圣经》典故中的“Doasyouwouldbedoneby.”被翻译成“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需要怎样去对待别人。”这些《圣经》典故中的句子体现了一种无私、博爱的精神,和现阶段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相符合,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应用。

(三)《圣经》典故中应用的语言具有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适用于生活。

《圣经》典故中的很多语言简单通俗,便于语言学习者的记忆。比如“Judas’kiss”代表的是犹大之吻,寓意口蜜腹剑。通过《圣经》典故能够将口蜜腹剑的意义表达明确。再如《圣经》典故中的“lightofoneiseye”寓意自己喜欢的物品和深爱的人。可见在《圣经》典故中词语的意义被赋予了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典故语言的应用,有效避免了语言应用的单调,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四)《圣经》典故成为西方社会精神信仰。

在西方,人们将《圣经》认为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基于《圣经》典故语言的哲理性特点,典故语言的应用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应用《圣经》典故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能够激发人们生活的决心,提升人们的情绪,帮助人们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圣经》典故得到了世界人民普遍性的认可,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指南,尤其是对一些大学生,《圣经》典故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结语

《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表现在英语语言文学的题材选择、内容确定、语言形式表达等几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实现英语语言文学的发展,有关人员需要加强对《圣经》典故的解读,把握《圣经》典故和英语语言文学学习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对英语语言文学更深入的教学及学习。不仅如此,通过在课堂上讲解更多的圣经典故,以及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知识的完善,更可清晰地感受到英语语言文学受《圣经》典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迪,张慧艳.《圣经》典故对英语语言文学的影响[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9.

英文经典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8-014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8-068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外国文学教学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再次的苏醒,英国文学等外国文学研究更是蓬勃发展。我们看到新一代的英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人才队伍正不断壮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英国文学教学的成就

首先是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的本科和硕士专业增多,这些学科拥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很多的师范学校以及综合型大学也将英语语言文学作为重点学科和必选选修学科;其次国家的自考规模不断壮大,这也为英语文学专业的人才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如果刨除引进的英文教材,英文原版的教材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简史》等,作品选读部分主要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英国文学选读》等,而诗歌方面的教材则选用了《英国诗选》、顾子欣的对照版本《英文诗三百首》以及《英诗教程》等优秀教材。在小说方面有上海外国语学院编辑的《英国短篇小说集》、《英国短篇小说选》等,散文方面涉及到吴井荣先生的《当代英文散文选读》、《现代英文散文读写教程》,此外在戏剧方面还有《英国戏剧选读》,何其莘和程雪猛两个版本的都值得学习

英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发行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有国内著名的学者进行翻译还有外研社和译林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进行引进古典英国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我国对英国文学的研究也十分积极,主要著作有《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世界文学》等,值得关注的是曾经只刊登语言研究类的《外语研究》、《外语教学》、《外语学刊》以及《山东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等报刊也逐步出现外文作品和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章。

二、英国文学教学的不足

(一)方法论――两层皮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专业的学者通常单一通过翻译来解读英国文学的神韵和风采,因而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难理解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内涵。

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众多的分支将文学方向的研究挤压的可怜。学生更多的被分配去进行翻译研究、语言学等领域,这就造成文学研究不断被缩小范畴。同时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过度的消费主义和金钱观念让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若是读也是挑选一些简单的作品,不需要进行较多的思考和品读,因而现在读经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渐萎缩。

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两者谁更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是学术领域一直争执的问题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基于文学本质,研究的学者必需要对原著进行阅读分析。作为外文学者,有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的不足,即对国学的粗浅认知。而我们的中文学者,只能读译作、隔靴搔痒的现象,其实也是相当尴尬的。在解放之前没有外语专业,统称为外文专业,当时而言,文学史所有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中西连贯成一家的观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师人才。放眼现在,英国文学被划分为三大阵营,外国文学抑或世界文学抑或比较文学。中外学者互相看轻,甚至没有任何交集和接触,这就造成了一种我国研究外国文学很怪异的局面。其实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如果说有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东西偏离了轨道,那如何形成正确的结果。

个人认为应该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联系。中文学者多读英文原著、外文学者对国学进行学习。只有通过这种途径,长期学习互通有无,才能让中外学者的言论和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逻辑参考价值。

(二)经典名著阅读现状较差

学生凑者群体是阅读的主体也是出现问题最多、最鲜明的群体。一些学生进行外文经典名著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还有种种纷繁复杂的英文考试;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但是往往新闻的性质都属娱乐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阅读翻译的版本,如果翻译较精准有深意就能获取一些营养,如果翻译得比较低端,那么自己的阅读水平无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浑然不知的。最后还有一小部分痴迷于英文原著的阅读,关注于文本的真实含义,但是毕竟只有极少数。

再来说一下阅读英文名著的数量和质量,经过统计,很多本科学生的外文阅读量不足十本,阅读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通读一部名著,更多的是进行选读。同时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将英美文学放在相对重视的层面,课时不足、教材质量一般都是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经典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是优质文学作品的融合。可以说其代表着一个民族智慧的洁净、精神依赖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近距离感受那个民族的血液、脉搏,可以了解那个民族的精神本质。譬如若想了解我国盛世风采就不得不读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学,就不能不读《诗三百》。提及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足以让英国文坛散发熠熠光芒,如果没有阅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就无法了解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文学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优质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能力一定不能脱离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长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语言、哲学、美学等多方面都会有提升,整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都会升华。经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过对其的阅读更加了解这个国度、这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

可能会有一些学者质疑,如果大力推荐英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否会冲击我国的文学构架,让新一代接触英国文学作品乃至世界文学作品是否会让我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作品受到挤压。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文化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对待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也要这样取舍。我们可以将对其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感知不同优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再扩宽到民族的层面,通过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度,无论是优越性还是不足,都会让我们辩证的对待。发现优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亚作品中常常渗透出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知英国也是一个文化与人文并重的国度,而面对文学作品中一些负面情绪的蔓延,我们发现可以进行自身的预防,所以学习他国文学作品不会让我们遗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不会搁浅自己的名著经典,而会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纳,学习和深化。

教和学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指引学生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感受文学的经典文学的魅力,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对相关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学的教师肩负很重的教学担子,既要能很好地传递知识,又要将一些有营养的新知识推荐给学生,那么新的学习内容怎样获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研究,不断提升、不断更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获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学的高度之上获得更多的进步、发现一定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名著。

四、对策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阅读群体的整体英文能力。可以联系一些媒体进行视频教学提升阅读群体的英文理解能力,还可以定期进行专家赏析,引领大众解读;二是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将阅读名著作为一个量化定性的指标,辅之阅读经典外文作品的课程。

针对学者和英国文学研究组织,应该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重新阅读和精读细读。对于一些刊物进行发表和议题的时候,可以鼓励学者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定期举办专栏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阅读经典英国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索。

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还要从培养学习态度方面做起,阅读经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积累和形成自觉性的过程。只有拥有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坚定信念还有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精神领域的收获。

英文经典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经典英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历史研究;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80-05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07JZD0003)。

作者简介:张淳(1971-),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美玲(1986-),女,湖南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生。

一、引言

如果说经济实力是国家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文化话语权则是国家精神的象征。文化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该国在文化权益的主导性,因此,一个国家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偏废文化话语权的建设。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中国英译产业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全球文化的多元化,为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恰好是将中国文化话语推向世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全面部署,并制定了今后十年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构想,将中华文化发展与弘扬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个“决定”为英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中华文化深厚博远的内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弘扬的文化。正如李(2000)所言,“上自古神话,下止清代学术,前后历数千年的重要作品,包含着中国文化遗产的全部精华。而如何更好地对外翻译这些中国文化典籍则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英译的历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和谐的方式消除因世界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促进全球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英译发展的三大历史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一般意义上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中,经部由《诗经》、《尚书》、《周易》和《左传》等十三部构成;史部记载着中国历史,其中二十四史最为典范;子部涵盖了诸子百家的著作,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和农家等;集部分为楚辞、诃曲、诗文评等五类,以诗词、散文、小说和文学批评等形式出现。纵观中西文化的交流史,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从中也可窥见中华传统经典的英译发展进程。

(一)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数百年,但是中国传统经典作品被译介到欧洲则始于近代。1590年,西班牙传教士雅各布翻译了《明心宝鉴》(preciousmirroroftheClearHeart),这是从中文翻译为欧洲文字的第一本书。到1860年鸦片战争,西方通过各种途径带走的一些与中国有关的文化资料引起了西方对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关注,但是这个时期对中国的了解是肤浅而不全面的,主要的交流工作是由西方传教士来完成的,翻译的作品也大都与宗教和西方的科学技术有关。晚晴时期,由于国门被迫开放,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起来,在外留学的爱国学者将西方的各种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带回中国,让国人对西方的文化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启蒙愚昧封闭的国民。与此同时,一部分中国古典文学《诗经》、《赵氏孤儿》、《灰栏记》等被译成西文传到海外。

中国的近邻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经济迅速发展,文化也空前繁荣,由于长期对中华文明的青睐使得中国经典文化的翻译外传日益繁荣,明清小说译本大量在日本出版。由于中西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和中国的相对封闭,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兴趣不是很大。

(二)鸦片战争之后

由于中外关系深入和深刻变化,西方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加强,相关研究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艺、语言文字、学术、风俗习惯及少数民族等各个领域。但是研究均带有较强的殖民主义色彩和种族主义偏见,从数量和种类上看,传统经典外传的力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先后翻译成英、法、德、日等语言介绍到西方,虽然翻译水平有限,且多是节选,但是让西方世界领略到了神秘东方的传统文化精髓,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其意义和价值是值得颂扬的。这个时期的翻译方法主要以归化为主,译者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对本族文化进行删减、置换,减少了异质性,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另外,在中译外时一味地屈从于强势语言,缺乏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不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形成,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交流中始终处于弱势。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落后,思想僵化封闭,迫切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受到一些思想开放的知识分子的支持并为中华文化的外传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最为有名的是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

(三)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特别是政治原因的束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经典英译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这也为英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翻译工作者将“四书”、“五经”等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经典以及诗词典赋、小说、戏剧等各类文学名著,像《论语》、《道德经》、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梦》、《三国演议》、《水浒传》等等诸多经典翻译成英文,输送到世界各地。

近年来文化经典翻译工作正面临百年以来的最好机遇,具体说来有三个因素促成了这个机遇产生。首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等国家的重新崛起,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舍异求同的过程,一些国家、地区被迫放弃自己的某些利益诉求,加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那么,文化多元化则是一个同中存异的过程。只有在全球化过程中保存和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共存并荣,推动整个人类的进步。因此,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多元化之间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样也考验着各国人民的智慧。相对于中国而言,这一过程中,传统经典英译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经济及其它方面的发展,使全世界的聚光灯投向了中国,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及其中国文化,传统经典的英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次,中国提出了汉语推广的国际战略,并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注,他们对此均做出重要指示,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关键的历史性意义。汉语的国际化推广本质上是对中华文化传播的促进,而语言本身就是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途径,它可以使中华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可以说,传统经典英译是推广汉语或者汉语文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使众多的外国人对汉语及其中华文化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此外,汉语的推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经典的英译队伍提供更为强大的后备力量。所以,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第三,传统文化经典英译工作得到了政府高层前所未有的重视。2007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中译外高层论坛”中,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武出席并作了主题发言。部长级领导人参加翻译方面的工作会议,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体现了有关方面对这一工作的重视。蔡武主任指出:“如果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百余年间,中国的知识精英通过译介西方文化思想和社会经济科学信息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那么,当我们在新世纪迎接全球化的挑战时,作为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应更加注重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西学仍在东渐,中学也应西传。中国五千年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理应对新世纪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要承担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译外翻译工作任重而道远。”这是我国对外传播翻译领域首次举行的高层次专业论坛。200多位中外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国际译联、中国译协及国家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围绕如何提升对外传播领域的翻译质量,培养翻译人才,探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创新之路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2008年8月在上海举办的世界翻译大会的主题就是翻译与多元文化,这次盛会的举办表明中国不仅在国际译联历史上,也在全球翻译事业的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诸种条件共同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英译大步迈入其专属的黄金时代。

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1911-2009)曾在《中国翻译词典》(1997)序言中,将翻译视为“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万应灵药”,他认为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翻译之为用大矣哉。由此看来,我们要充分发挥翻译的文化功能和影响力,倡导文化研究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翻译转向”,把翻译的重点从外译中转变成中译外。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更多具有开放胸襟和气象“拿来主义”,而且要有更多大胆的“送去主义”(季羡林语)把我们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旧成果积极主动地翻译出去。让英语读者“知之、好之、乐之”,改变“拿进来的东西日益增多,而送出去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同时,我们也不应该被动地等待西方学者来“发现东方”,而主动地实现中国的“文化输出”。目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多家大型出版社已经启动了《大中华文库》(国家“九五”、“十五”图书出版规划“重大工程”)的编译出版工作,选取了100余种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上自先秦,下迄近代,内容涵盖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科技,力图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辉煌成就。《文库》首先以英汉对照的方式出版,目前第一、二辑(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牡丹亭》、《邯郸记》、《陶渊明集》等上百种)已经出版发行。据报道,王岳川等先生主编了中国20世纪重要思想家的“思想文化随笔大系”,还计划组织力量,重新翻译从孔孟老庄一直到红楼梦以来的100本古籍。海内外有不少有识之士都在进行这样的努力,如闵福德先生(Johnminford)编著了ClassicalChineseLiterature(《含英咀华集》),斯蒂芬·欧文(Stephenowen)编译了ReadingsinChineseLiterarythought(中译本《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等等。季老曾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西文化互补论”等论断。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未来不是西方文化被东方文化消灭,而是西方文化必须吸收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以弥补西方以分析思维见长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21世纪不仅是东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纪,也是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转向“以东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纪。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英译现状的审视

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他指出“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决定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部署。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中,文化认同和文化吸引,已经成为维系国家之间稳定关系的重要保证。今天许多的政策误读、地区冲突和摩擦对抗。均能在文化上找到与之相应的因素。政治体制可能变动,经济份额可能涨跌,但是文化关系却是唯一能够长期影响两国彼此看法和交往途径的因素。推动文化关系上的深入发展,实际上也是政治和经济交往的重要补充,而且这种补充会更加稳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加多姿多彩,从而更好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出版了《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并于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文章,在其中,他明确地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随后,“软实力”成为“冷战”后使用频率极高的专有名词。在他看来。“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是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来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硬实力与软实力,在许多时候是互为补充的——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配合中国日渐提升的国际地位,专家们相信中国的软实力也会与日俱增。西方人将逐渐认识和熟悉中国的语言与文化,这不只是因为经济利益的趋势,也是因为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毋庸置疑。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力度,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2004年,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中指出,他既不看好也不强调中国的软实力,认为同美国相比,中国的软实力微不足道。然而仅一年后,他却在《华尔街日报》专文介绍《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对美国都形成“咄咄逼人之势”,中国软实力增长,最直观的表现可能就是文化方面。近几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出现“汉语热”,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学校里把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甚至第二语言。奈教授在2007年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阐释了软实力的内涵:“软实力即一个国家通过内在吸引力在国际上获得其渴望的利益,“软实力”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军事政策与文化吸引力三层内容”。他认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主要体现在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建设成就、改善国际形象三个方面,并驳斥了“中国软实力的上升会成为威胁”这一观点。现代英语中借用了许多中文的词汇,如“peacefulrise(和平崛起)、”harmoniousworld(和谐世界)等,以此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但是传统文化外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英译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要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平等交流就得扭转输入大于输出的局面。在当前的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该把中国文化的精品,转译成外语,尤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语言——英语。由于我国对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培训的滞后造成合格翻译人才短缺,翻译质量不高。翻译被称作是“带着手铐脚镣的舞蹈”,是一门艺术,是集语言、文化、艺术、社会等众多知识和学科为一体,对翻译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纵观世界上著名翻译家无不是语言学,社会学家,作家、艺术家为一身。质量不高的翻译产品不仅造成外国人理解的困惑,甚至会产生曲解、误解甚至是思想冲突,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故而,在大学应该加强翻译专业的建设,鼓励翻译学的研究和理论构建,探索适合传统经典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加强翻译教学和实践,培养合格的有国际视野的翻译人才。

(二)英译中归化的策略采用过多

翻译中常用的方法有归化和异化,但目前英译汉普遍采用异化,汉译英则选择归化,导致这种翻译倾向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方便外国人的理解、避免文化冲突。采用这种策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也逐步加深,其对异域文化的接受度也不断扩大,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有所改变,异化和归化相结合,注重异化更能让西方人保持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和阅读,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国家也加大了汉语推广的力度,正对西方经济危机,陷入迷茫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也许是解决西方困境的一剂良药。所以,大力加强经典外传,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正当其时,一定不要错过这一难得的机遇。

四、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英译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英译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同时也面临一些具体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传统经典文化英译工作缺乏战略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现代化的包装,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英译需要在理论研究方面打通学科的界限,进行跨学科研究,在发展规划方面要系统地通盘考虑,实现科学、长远、可持续发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进行跨学科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把翻译学和传播学、营销学结合起来,构建中国文化传播力非常必要。传播学注重对不同地区的受众提供不同的产品,以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心理。翻译策略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异域特色,尽量隐去双方文化中容易导致冲突的文化敏感部分,特别是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注意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寻找恰当的传播策略,使文化传播的效果最大化。同时将市场营销理念融入到翻译实践中,文化外传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市场行为,在翻译之前,仔细研究市场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国际营销战略。让翻译产品效益最大化。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竞争日趋激烈,传播网络和传播手段决定着文化传播力的强弱。大力发展当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力体现着国家文化竞争特点和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我们把经典英译作为一个事业,作为提升文化传播力的重要手段,那么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应该进行统盘考虑并形成长远计划。笔者认为。这一巨大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多出翻译精品

目前以《大中华文库》为代表的英译工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迄今已出版了若干种成果。但在为之叫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对其中一些译品质量不高的批评。因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强调精品意识,应当提出一些原则,以供译者和批评家们考虑,做到精读、精选、精译、出精品。

(二)开展译品研究工程

如果中文原本的选择问题考验着译者的中文见识,则与此相关的便是外文的见识。即怎么看待译品,以及译品与译品的比较研究问题,特别是翻译方面对经典英译的比较研究问题。我们知道,诗无达诂,翻译作为改写,尤其不可能有定译。经典英译由于原文艰深、理解各异等原因,更是情况复杂。一部作品有十几、几十种译本是常事,如《老子》、《易经》、《论语》、《诗经》等,这些译本瑕瑜互见,各有长短。进行翻译的比较研究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好方法。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大规模、系统、全面和细致的译品比较研究。我们甚至根本上缺少对译品的批评研究。严格说起来,我国的经典英译工作刚刚开始,如果大家都只管翻译,没有人从事评论和批评,则译品的质量很难提高,也很难出现新的“大家”和名家。

(三)大力编纂相关的工具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化经典英译作为一项方兴未艾的工程,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然而我们的“器”太缺乏。从事这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具书、辞典大多不够用,为了把这一事业做大做好,我们不仅需要做好具体的翻译工作,搞好如《大中华文库》那样的工程,还需要组织力量编纂一些为之服务的大型工具书。这些工具书都将是很大的工程,远比翻译一本书难得多,但非有人做不可、非有组织有计划地做不可。既然这些工作迟早得做,我们希望能及早规划、尽早实施。并且及早列入有关部门的重大攻关项目,采用招、投标的方法,大张旗鼓地去做。

(四)培养合格的翻译梯队,实施翻译人才战略

在英译的人才培养上,要有新思路和新措施。会英语不一定会翻译,会翻译不一定就翻得好。这是个极大的认识误区。也是造成现在翻译人才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当前存在的翻译质量问题很多不是出自外语,而是由于中文水平不高,尤其在从事英译工作,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翻译时更是如此。尽管我们大力倡导翻译要由中国人来做,但真正能够胜任,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史哲典籍之英译的人才甚少,其原因就在于基于英语专业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学习者几乎没有受过中文的系统训练。另一方面,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其古文水平也在下降,英语方面更鲜人有达到自如表达的程度。这个“两张皮”的现实状况既暴露了翻译人才的素质问题,也暴露了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问题。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设立一个与传统单语性的外语专业或中文专业不同的双语性的翻译专业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基于翻译人才的双语性和双向性,我们需要打破翻译人才培养的固定化模式,改变只由英语专业培养人才的一元模式,采取以多种专业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的多元模式。有了培养模式,还要有体制加以保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合格的翻译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掌握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更重要的是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重新审视翻译工作,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以及醋精翻译事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五)树立国际眼光,加强对外合作

当我们思考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时,我们要冷静想一想,国外的文学和文化是靠谁译介进来的?是靠外国的翻译家,还是靠我们国家自己的翻译家?答案是很清楚的。事实上,国外有许多汉学家和翻译家,他们对中国文学和文化都怀有很深的感情,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从事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走进他们各自的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假如我们对他们能给予精神上、物质上、乃至具体翻译实践上的帮助的话,那么他们在翻译工作中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中国文学和文化通过他们的努力,也必将在他们的国家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从而产生更大、更有实质性的影响。

有鉴于此,为了让中国文学和文化更有效地走出去。我觉得我们有几件事可以做:一件是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资助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家积极投身中国文学、文化的译介工作。

另一件事是在国内选择适当的地方建立一个中译外的常设基地,这种基地相当于一些国家的翻译工作坊或“翻译夏令营”。邀请国外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来基地小住一、两个月,在他们驻基地期间,我们可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和作家与他们见面,共同切磋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事实上,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件事上,全靠我们中国人不行,但全靠外国人也是不行的。

同时要大力加强与海外华文传媒间的交流与联合。中国传媒的一个缺陷就是其影响力只限于国内。缺乏遍布全球的传播网络,要建立像发达国家一样的传媒网络,与海外传媒合作是有效的途径,要充分挖掘华侨华人群体的中华文化传播功能,长久以来中国规模性的移民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延续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他们成为中国传统经典外传的生力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保护者,充分团结海外华人群体的力量可以促进文化外传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和社会媒体来传播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也是有意义的尝试。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五、结语

从全球化的现实国际形势来看。埋头搞经济建设已不能适应我国提高国际形象和国际政治动员能力需要。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已经有了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复杂性。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规模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对世界的冲击也越来越强。自2004年中国贸易地位上升到世界前三位,今后在国际上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崛起性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抬头观察未来可能发生的摩擦和冲突。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言简意丰、富含哲理,古代先贤们有关以德服天下的思想对世界各国都是具有借鉴意思的,如果我们能通过英译的方式将这种博大的思想和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加多姿多彩”;并将国内建立和谐社会与国际建立和谐世界的共同目标协调起来,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让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大国。正如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

英文经典篇6

关键词:英文电影;俚语;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观赏经典的英文电影,不仅可以聆听地道的英语发音,学习纯正的口语表达,还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社会文化,从而有助于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技能和知识。

作为英语习惯用语之一的特殊语言形式——俚语,现今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英文影视作品中。韦氏大词典对俚语的定义是“一种由充满活力、色彩丰富或具有滑稽特点的词语构成的流行语言。”它主要来源于英美社会的亚文化群体,最初是流浪汉、者等下层人士使用,后来牛仔、士兵等也加入其创造的行列。

以下是作者对几部优秀英文电影中的俚语进行的分类赏析,从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奇特魅力。

一、表达称呼的俚语

英语俚语中表达怎样称呼对方的说法有很多。掌握电影中有关表示称呼的俚语,还可以加深对影片内容的理解。例如《狮子王》中小狮子辛巴和叔叔刀疤之间的这段对话:Simba:HeyUncleScar,guesswhat.Scar:idespiseguessinggames.Simba:i’mgonnabekingofprideRock.Scar:oh,goodie.辛巴年少单纯,把自己即将即位的消息毫无保留地告诉叔叔,刀疤随即用“goodie”表示“好孩子”来称呼他,看似在夸赞辛巴,实则是对他的嫉妒,这也为他接下来的阴谋篡位作了很好的铺垫。下面一段就是刀疤及其同伙之间正预谋怎样夺取王位的对话:

Hyenae:nowyouScar,imeanyou’reoneofus.imeanyouareourpal.Scar:Charmed.HyenaB:oh,ilikethat.Heisnotthekingbuthe’sstillsoproud.Hyenae:Ya,hey,didyoubringusanythingtoeat?Scar,ohbuddy,ohpal,didya,didya…?

刀疤的同伙们称他为“pal”和“buddy”,这两个词都有表示“朋友、伙伴、密友”之意。可以看出,影片中这些恶人间的亲密称呼更突显他们的邪恶和丑陋。

二、表达情感的俚语

英语俚语中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词也很丰富,经常出现在电影中。观众对这些词的理解能有助于体会影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对话的深刻内涵。如《木偶奇遇记》中有吉米的这样一段话:Lampwich!Huh?Lampwich!thatburnsmeup.afterallitrytodoforhim.who’shisconscienceanyway,meorthathoodlumLampwich?ihadenoughforthis.i’mtakingthenextboatouthere.openupthatdoor,openup!木偶皮诺曹离开家后,不听好友吉米的劝告胡乱闯祸,于是吉米说“thatburnsmeup.”(“真是气死我了”)来表达他对皮诺曹的行为非常不满、极其气愤。

当皮诺曹在经历了各种危险和挫折后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时,蓝仙女不仅给他颁发了一枚勋章,而且也给帮助过他的吉米戴上了一枚。于是吉米高兴地说:“thankyou,mylady.Hedeservedtobearealboy.itsureasniceofyouto…well,i’llbe…my…Solidgold,too.oh,ithinkit’sswell.”他用了“ithinkit’sswell.”(“真是太棒了”)来表达此刻内心的欢欣和喜悦之情。

三、表达特定称谓的俚语

生活中有些人们熟知的事物的名称在俚语中也会有多种说法,英文电影中更是屡见不鲜。例如:

1. Rose:paris?Youtookitaroundforpoor…well,apersonoflimitedgreens…

  Jack:apoorguy,youcansay.

2. Ruth:Howisityouhavethemeanstotravel,mr.Dawson?

Jack:iworkmywayfromplacetoplace.trampsteamersandsuch.Butiwonmyticketontitanichereinaluckyhandatpoker.averyluckyhand.

3. Jack:Letmetrytogetthisout.You,you’reamazing.i’mnotanidiot.iknowhow  

theworldworks.i’vegottenbucksinmypocket.ihavenothingtoofferyou,andiknowthat.Buti’mtooinvolvednow.Youjump,ijump,remember?

这几段都来自电影《泰坦尼克号》,其中“greens”、“means”、“bucks”都用来表示“钞票、现金、美元”。罗丝用“apersonoflimitedgreens”委婉地暗示杰克是“apoorguy”的身份;她母亲用疑问和讥讽的口气询问杰克“themeanstotravel”即挣钱旅行的方式;而他向罗丝表白时也用“tenbucks”无可奈何地道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以上,作者结合实例分别从三个方面对三部经典英文电影中表达称呼、情感及特定称谓的俚语进行了赏析。

参考文献:

[1]彭元峰,孙佩婕.美国俚语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吴相松.英语影视学习与欣赏(第二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英文经典篇7

在2012伦敦奥运会倒计时一天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往届经典英文奥运会口号,学习领略那些简洁而深富内涵的标语吧!

1984年洛杉矶playpartinHistory参与历史

1988年汉城Harmonyandprogress和谐、进步

1992年巴塞罗那Friendsforlife永远的朋友

1996年亚特兰大thecelebrationofthecentury世纪庆典

1998年长野Fromaroundtheworldtoflowerasone让世界凝聚成一朵花

2000年悉尼Sharethespirit分享奥林匹克精神

2002年盐湖城Lightthefirewithin点燃心中之火

2004年雅典welcomeHome欢迎回家

2006年都灵aneverBurningFlame永不熄灭的火焰

英文经典篇8

1、arealfriendisonewhowalksinwhentherestoftheworldwalksout.真正的朋友会在整个世界都离你远去的时候,仍然与你并肩。

2、Somepeoplewouldneverbetogetherbutthere’safeelinghidingintheirheartforever.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在一起。但是有一种感觉却可以藏在心里一辈子。

3、iwannadatewithyou,butijustthinkaboutitalittlebit.我想和你在一起,却也只是想想而已了。

4、thingsdonotchange.wechange物是人非。

5、it’snoteasytochangefriendshipintolove.Butit’shardertoturnloveintofriendship.让友情变成爱情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让爱情变成友情却更困难。

6、thesunshinetodayisprettybrilliant.ireallywanttoenjoytheskywithyou.今日的阳光非常灿烂,我很想跟你一起看看天。

7、Somewhere,someday,theunexpectedencounterwithsomeonechangedyourlifesomehow.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某次邂逅,改变了你的一生。

8、theworstwaytomisssomeoneistobesittingrightbesidethemknowingyoucan‘thavethem.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9、ihatethatihavetopretendtobeokaytomakeeveryonefeelhappy.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必须得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为了使我们能一团和气。

10、idon’tknowwhetherireallyloveyou,butiknowicannotloseyou.iftheearthisgoingtobedestroyediwanttotellyouthatyouaretheonlyoneiwanttosee.不知道是否真的爱,但是知道不能没有你,如果地球将要毁灭,那么要告诉你“你是唯一想见的人”。

11、Sometimestheperfectpersonforyouistheoneyouleastexpect.有时候,最适合你的人,恰恰是你最没有想到的人。

12、Sometimesalittlediscomfortinthebeginningcansaveawholelotofpaindowntheroad.有时起初的隐忍可以避免一路的疼痛。——《砰然心动》

13、iamtoohappytostandfaint!要幸福的昏倒了!关于爱情的句子

14、tokeepsomeonearoundyouisnotlove;loveistolettheoneulovegofreely.不是把对方留在自己身边才叫爱,能放手让所爱的人离开,也是爱的一种。

15、Love’smysteriesinsoulsdogrow,butyetthebodyinhisbook.爱情的秘密在双方的心灵中生成,但形体是表白爱惜的书。

16、Charitysufferethlong,andiskind;charityenviethnot;charityvauntethnotitself,isnotpuffedup,dothnotbehaveitselfunseemly,seekethnotherown,isnoteasilyprovoked,thinkethnoevil;rejoicethnotininiquith,butrejoicethinthetruth;bearethallthings,believethallthings,hopethallthings,endurethallthings.Charityneverfaileth.爱是经久忍耐,亲切友爱;爱是不妒忌;爱是不自夸,不趾高气扬,不举止失当,不自私自利,不轻易动怒,不心存恶念;不以行邪恶为乐,而以求正道为乐,凡事宽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爱永不衰退。

17、whyimustbeatinypartofothers’lifethoughiamsuchaniceperson我大好的一个人,凭什么跑到别人的生命里去当插曲。

18、whenweremovethestumblingblockforothers,wearecreatingourselvesasteppingstonetoo.当我们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时,也许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

19、Somepaincannottelluntilyoucanslowlyforget有些痛说不出来只能忍着直到能够慢慢淡忘。

20、Don‘tcrybecauseitisover,smilebecauseithappened.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21、Somelovecannotinsistwecanonlygiveupchic有些爱不能坚持即使不舍也只能够潇洒放弃。

英文经典篇9

wherethetidesofheavevflow

Youaredestinedforhigherground

nottolingerwithme

totheearthiameverboune.eternally......

Sidybysidewithyoutilltheend

iwillalwaysbetheonetofirmlyholdyourhand

英文经典篇10

2、theoldmanandthesea《老人与海》,难度:二星,简介:这是一本经典名著,但是它却并不枯燥难懂。我们的语文课本选录过里面的篇章,现在,我们可以读读原版。海明威的特点是用词简单易懂,且篇幅不长,以短篇居多,因此非常适合我们阅读。这本书会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硬汉,也会给我们力量。还记得那句话吗?manisnotmadefordefeat.amancanbedestroyedbutnotdefeated.相信看了这本,你还会想看看海明威其他的作品。

3、thehouseonmangostreet《芒果街上的小屋》,难度:二星,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如诗一般,用词不难却优美。故事讲述了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生的故事。她以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和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

4、Flipped《怦然心动》,难度:二星。你看过电影《怦然心动》吗?这本便是同名电影的原著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单纯美好的故事,里面有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校园生活,还有属于布莱斯和朱莉的故事。小说要比电影有意思很多,相信你看的时候一定会笑出声来。叙述以男孩和女孩视角的章节交错进行,画面感很强。